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20篇)

时间:2023-10-17 作者:笔砚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优秀20篇)

学期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提高自己在学习上的能力与水平。以下是一些通俗易懂的军训总结案例,希望可以给同学们提供一些简单实用的写作思路和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一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由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延续了两千多年直至清末。秦汉到魏晋为早期,唐宋为中期,明清为晚期。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内阁制度的形成

(1)背景:丞相制度的废除。

废除原因:宰相的权利过大,严重威胁了皇权的集中。

其结果是皇权加强,巩固,皇帝独揽朝纲;皇帝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处理朝政,这就为内阁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创立:明成祖时期。

(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且职责不明,虽参与决策,但始终没有决策权。

2、太监参政:导致明朝后期政治黑暗腐败。

3、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一个标志,也是君主专制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根本原因是强化皇权;直接原因是用兵西北。

(2)设立:清雍正时期。

(3)特点:人员精干;保密性强;效率高。(小、密、快。)

(4)职能: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传达旨意(非决策机构),完全成为了皇帝独裁的工具。

(5)评价: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封建君主专制衰落的表现。

2、密折制:(1)设立:雍正时。(2)评价:这种制度使中央的政治权利更加集中。

3、文字狱:思想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三、清朝的边疆政策

1、近代版图的奠定:

2、清代边疆政策的基本原则

(1)尊重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上层分子。

(2)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管理。

3、主要措施:

(1)理藩院:职能: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

(2)改土归流:

始于元代,开始废除于明代,大规模废除于乾隆时期。

含义:改土知府为流动的官吏的政策。

意义: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4、评价:(清的边疆政策)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中源与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总结: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知识拓展

1、理藩院的性质:既是一个宗教管理机构,又是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2、土司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世袭。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如:土地稀缺、成本;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如:需求,炒作

(3)气候、时间、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三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昼夜长短的分布: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

球,

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

移动,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 ? ?

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特性:纵波:速度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能量大,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壳: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部分,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km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岩石圈:软流层以上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含地壳。

地核:外核部分呈液态(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为固态。

?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四

本次月试题以学案及课堂作业原题为主,所考察的内容强调了能力但又很切合实际,在整张卷中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试题共25道,其中选择题18道,填空题6道,计算题1道,满分100分。

试题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兼有灵活变式应用。 涉及高中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的烃类知识, 一方面考察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检验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实质。

现将所教班级试卷的答题情况进行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试卷主观题卷面总分54分,客观题卷面总分46分,

二(3)班平均分49.6及格率30%

二(4)班平均分47.9及格率20%

严重失分题目分析:

一、7小题,同分异构书写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10小题,新信息解读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11小题,官能团辨析不清,造成失分;

14小题,原题发生细微变化,学生审题不细或应变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15、16、17、18小题为灵活变式应用,多数学生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20小题“四同”概念不清,具体物种变式结构辨析能力欠缺,造成失分;

25小题灵活变式应用,多数学生能力欠缺,造成失分,只极个别学生得分;

失分原因分析:

一是教师教学的失利

这学期开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学生虽然曾经接触过一些典型的有机物质,但对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及学习方法还没有认知,以前学的点滴也只留下模糊的印象。开学月余,为让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形成一种初步的认知方式,尽管我们教师对学案的设计及使用进行了许多修正,但短暂的时间,基础知识、灵活拓展一同进行,对初学者,尤其接受能力欠缺的学生而言,由于基础知识强化训练的时间被压缩,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掌握,致使严重失分,确与教师的主次安排失利有关。

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

年关回来,学生的玩心未收,班级的整体学习氛围不佳,较浮躁,加之个别学生想放弃学业的做法的影响,一些原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失去原有的学习主动性,尽管教师经常提醒督促,也只是应付完成学案,对基础知识不愿规范进行强化训练,对灵活变式应用题目又不肯动脑总结规律方法;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更是只有被动抄写,不去真正动脑理解记忆基础知识,更无法产生灵活变式能力,造成失分也是必然的。

反思与改进: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入手,多从实际生活去进行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以教材为本,制订确实可行的学案,在导学问题环节,要注意层次性,要源于课本,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课堂小结环节,要引导学生通过归纳、类比、图表、知识结构图等形式,深刻领会各化学概念、原理意义、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等,理解结构决定性质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强化训练化学用语的规范书写。

3. 课堂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融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来,多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加强解题技能的训练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教师的作用硬体现在帮助学生把每一个基础知识点细化、到位、落实,真正理解,直到掌握。而不是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不赶时间,不赶进度。

4加强对学案达标训练的落实情况检查。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好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角色和地位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师生共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次期末考试,我们化学用市教科院命制的试卷,且是b卷。按市教科院的指导意见,高二我们上了必考内容选修四,同时上了两门选考模块:选修三和选修五。这次命题就是基于上述几门课程内容展开,知识面之广,综合性之强由此可见。下面就试卷和学生的考试情况作一个分析总结。

一、试卷构型与命题立意

本试卷分值分配为:化学反应原理20%、选三前两章、选五前三章。试卷兼顾知识面覆盖和热点知识的突出,试卷几乎涵盖大多数知识点,但是也重点突出了热点知识和基本化学反应原理等,如: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溶液、热化学等。试卷兼顾基础和能力考查,试题考查的知识细致而全面,如:基本化学用语、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等,能力考查是本试卷一大亮点,诸如:计算能力(ph、混合烃计算、平衡常数,计算量不大)、实验能力、图表信息获取能力、推理能力等,可以说体现了新课改精神。

试卷不足之处:1.两次考到苯酚的弱酸性,一次是苯酚与氢氧化钠中和后,离子浓度比较,一次是实验题中苯酚与碳酸、醋酸酸性强弱的比较,这样有点重复,且苯酚本身不是热点知识。2.第20题的第七问ph计算与本体考查的化学平衡明显不符合,有点放错地方的味。3.填空题在问题设置上有点臃肿,可以精简,设置更合理些。

二、考试数据和学生实情分析

1.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合适、区分度合适有: 6 、10 、11 、12 、13 、 14 、 15 、17 、18 、19 、20等题。

难度偏难、区分度合适有:16、21两题。

难度偏易 、区分度合适有:1 、2 、3 、4 、5 、7 、8 、9等题。

以上数据分析显示,每题区分度均合适。

从单个题目数据分析看,难度系数低于0.6的题有:10(0.58,雄黄结构简式)、11(0.54压强、温度对转化率影响的平衡图像)、13(0.43,电解、原电池的装置图)15(0.55,有机物点线式)、16(0.29,竞争沉淀图像)、18(0.58,有关乙酸、碳酸、苯酚酸性强弱比较,高锰酸钾、氯气、溴单质氧化性比较)、19(0.58,多官能团有机推断)、20(0.45,化学平衡图表数据分析,综合反应热)、21(0.28,给出图表,对混合烃进行计算)。

2.各分数段人数分布

80分以上,67人,占6.24%

70分以上,195人,占18.16%

60分以上 ,393人,36.59%

50分以上,638人,占59.40%

从分布曲线中可以看出,分数

不是很好。优秀率和及格率均不是

很好,这跟考查的面很广,且没有

复习,以及学生基础不牢等有关。

4.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数据分析和老师们阅卷的感受,学生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基础知识不牢

表现在以下方面:化学基本用语,官能团电子数,酸性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与ph有关与几元酸无关,化学反应平衡常数、反应速率大小比较,电化学原理,有机化学空间位置、基本性质,氧化还原配平、及方程式书写。

(2) 能力欠缺

表现在:图像信息获取能力,如雄黄结构图、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图、电化学图、有机物结构简图、沉淀竞争图、实验装置图、化学平衡表、混合烃燃烧产物图;推断能力,如有机物推断;计算能力,如平衡常数、反应热、混合烃组成等的计算。

这次考试很有指导意义,对我们的教学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在肯定成绩的时候,更重要的是反映出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重视,也为我们后面工作指出努力方向。氧化还原方程式书写、图表信息能力被突出摆在我们教学面前,这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时花更多的精力。

一上学期做得好的地方

1、每节正课前利用10分钟左右默写上节课的知识点。

2.每章学习完后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表格。

3、每节课准备充分,每节课教学目标明确。

4、利用课余或自习时间到教室辅导。

二、上学期做得不足的地方

1、与学生的交流较少。

2、给学生课外培优较少。

3、赶进度的现象较多。

三、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或不熟练,概念理解掌握较差。

2、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差。如溶液中的守恒、氧化还原中的一些量的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3、审题不仔细。如题目要求写离子方程式而考生写成化学方程式。

4、化学用语和文字表达能力差。

5、计算能力差。

四、本学期的措施

1.降低难度,依纲扣本,抓好基础:在教学中必须重视以主干知识为重点的基础知识教学,狠抓主干知识,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学科主干知识,核心内容的记忆、理解,应用和纵横联系上,要引导学生自编知识网络,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加强化学用语的规范,避免过失性失分:一定要强调以化学方程式为代表的化学用语的指导,在相关教学中要做出周密的安排,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要作为教学重点、难点,落实在元素化合物和知识的课堂教学之中。

3.重视典型习题练习,优化思维训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占有大量的资料,通过精心研究、分析、比较、筛选;把一些优秀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习题推荐给学生,并展示其优化的思维活动。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基础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训练,要帮助学生总结常规题型的分析方法及解题要领。

4.强化实验复习:让学生体验实验操作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实验设计的原理。强调规范性、科学性和严密性,要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地表达实验现象、过程和结论。提高学生自主应用化学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5.狠抓练习批改、分析及讲评:要做到练习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析,有析必评。注意讲解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重讲解试题的变形、转换、重组和巧妙设计。

6.多抽时间与学生交流,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达更好。

7.继续多抽时间到教室为学生答疑。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五

高中必修四的政治内容十分重要,其中的原理知识和方法论内容,都需要我们学生逐个理解并记忆好。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必修4知识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一、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可以比较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辨证关系的原理加以理解)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

3、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4、了解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人民群众

5、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现人生的价值

6、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7、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9、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

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0、思考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

11、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六

氢离子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任何可溶性酸均有氧化性。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键结合。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氟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f-是f元素能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cl2 ,so2,na2o2都有漂白作用。

化学(chemistry)是自然科学的一种,主要在分子、原子层面,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实质是自然界中原来不存在的分子)。世界由物质组成,主要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还有核反应)。

1、氢离子的氧化性属于酸的通性,即任何可溶性酸均有氧化性。

2、不是所有的物质都有化学键结合。如:稀有气体、电解质溶液导电、电解抛光等都是化学变化。

3、有单质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氟元素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

4、f-是f元素能失去电子具有还原性。

5、cl2 ,so2,na2o2都有漂白作用,但与石蕊反应现象不同: so2使溶液变红,cl2则先红后褪色,na2o2则先蓝后褪色。

不同于研究尺度更小的粒子物理学与核物理学,化学研究的原子 ~ 分子 ~ 离子(团)的物质结构和化学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相互作用,其所在的尺度是微观世界中最接近宏观的,因而它们的自然规律也与人类生存的宏观世界中物质和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最为息息相关。作为沟通微观与宏观物质世界的重要桥梁,化学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七

(一)生产与消费

考点2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人们的消费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4.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考点2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1.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考点23:发展生产的意义

1.必要性:

(1)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改动的地方p30)

(2)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动的地方p28小字引言)

2.重要性:

(1)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2)才能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途径:(如何大力发展生产)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4)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要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考点24:公有制为主体

1.地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内容: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

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考点25: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1.含义: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

2.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2)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考点26: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1)含义:

个体经济:由劳动者个人或者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

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

外资经济: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设立的独资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中的外商投资部分。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分散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国家的政策: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外资等各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前面这句是改动的p35)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2)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八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及认识规律对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辩证关系: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方法论:掌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从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理解真理的客观性及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真理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最基本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是具体的,真理是有条件的,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九

1、宋以前市的特点:市、坊严格分开、按时开市闭市、管理严格。

2、宋代以后市的特点: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打破经营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3、古代四大商业名镇: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

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商业中心的大城市: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古代最繁荣的大都会:“扬一益二”——扬州、成都

高中历史必修2知识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展

1、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广州为重要的贸易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同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5、清朝:对外贸易萎缩,广州十三行经营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的特点:朝贡贸易、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意义:客观性——切忌主观随意性。多样性——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3、整体和部分的含义、关系及其把握二者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含义: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重视局部作用。

4、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3、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着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着的变化。

相互关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5、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变化的。方法论意义:(1)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2)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及其相互联系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就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3、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一

1、文化只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点拨: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

点拨: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3、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可以后天培养。(×)

点拨: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得开物质载体。(×)

点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也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新教材修改后的表述)。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须通过物质载体。

5、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点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6、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因此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点拨: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化可能超前也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7、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

点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8、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微信搜索:爱尚政治课(aszzk888),了解更多)

点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但不能“直接”转化。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处在较好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不是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2、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不同,因此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点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每个人接受文化的影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

点拨:文化对人的影响虽然是无形的、不知不觉的,但人们接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都是消极被动的、无目的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永久不变的影响。(×)

点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深远持久是难以抹去、难以改变,但不是不能改变、永久不变。

5、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点拨: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6、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点拨:文化有优秀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决定作用。(×)

点拨: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混淆。

2、文化多样性等同于文化多元化。(×)

点拨: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说的,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上说的,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我们要提倡文化多样性,但不能说指导思想多元化。

3、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点拨: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步的重要动力。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实践。

4、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点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正确的,但民族文化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5、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和认同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点拨:尊重文化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要尊重但不一定要认同。

6、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种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点拨: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或者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因此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不等于各种文化一律平等。

7、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点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8、大众传媒的发展将会促使旧的传媒的消失。

点拨: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9、文化交流有助于减少文化差异。(×)

点拨:文化交流不会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相反,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建筑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点拨: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传统文化是固定不变的。(×)

点拨: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

点拨:传统文化自身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进步。

4、对待传统文化要先继承后发展。(×)

点拨:继承和发展是同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过程。

5、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点拨: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6、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不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点拨: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既具有传递文化的特定功能,又具有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微信搜索:爱尚政治课(aszzk888),了解更多)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创作者的灵感。(×)

点拨: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于社会实践。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点拨: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点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4、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点拨: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5、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点拨: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简单地说认同传统文化。

6、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关键是继承传统文化。(×)

点拨:推动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

7、文化创新的主体是文化工作者。(×)

点拨: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没有区别。(×)

点拨: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底蕴深厚。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在于汉字和史书典籍。(×)

点拨: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汉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点拨: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民族不同,民族文化的色彩就不同。(×)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这不等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共性。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点拨: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6、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点拨: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但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7、中华文化的力量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定力量。(×)

点拨: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非决定力量。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

点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因此,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点拨: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3、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

点拨: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4、爱国主义是抽象的。(×)

点拨: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5、爱国与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一致的。(×)

点拨: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6、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

点拨: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结晶。

7、民族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点拨:民族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但不能说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微信搜索:爱尚政治课(aszzk888),了解更多)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文艺作品的创作要立足满足市场需求。(×)

点拨:文艺作品的创作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还要充分考虑作品的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2、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点拨: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可能是先进文化,也可能是庸俗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文化建设要支持健康文化,抵制通俗文化。(×)

点拨:要辩证看待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既有健康有益的,也有落后腐朽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4、对待落后文化应该坚决抵制和彻底根除。(×)

点拨:对待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对待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5、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点拨:文化生活中存在的生产、销售、传播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等问题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起的,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通过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可以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引发的问题。

6、流行文化代表着主流文化,就是经典文化。(×)

点拨:流行文化并不代表着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可以是流行的,但流行文化不一定是经典文化。

7、传统习俗都是落后文化。(×)

点拨: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但传统习俗不一定都是落后文化。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既有前人积累的文化精华,也有流传下来的文化糟粕。

第九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点拨: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强国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保证文化建设的一元化。(×)

点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鼓励文化多样化;更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3、坚持文化自信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

点拨:社会实践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源泉。坚持文化自信能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推动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

4、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点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必然要求。

第十课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理想信念教育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点拨: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

2、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点拨: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发展奠定道德基石。科学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易错3】思想道德建设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点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高中政治学习要点

学习方法一、背。即是背书。

众所周知,学习政治一定要背书,但是,背书也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背书要有内容、有目的地背,千万不要盲目地背,否则,不但学不好政治,还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觉得学来学去都学不好,干脆不学算了。

学习方法二、看,即是看书。

其实很多学生都以为只要背完书,政治就学完了,实际上,背书只是学政治的基础,而且,只靠背书,考试只能是考合格的层次,要成绩再上一个台阶,取得优秀的成绩,还要学会看书。

学习方法三、用,即是用书。

何谓用书,实际上就是运用课本的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学习的目的实际上就将知识应用。

高中政治学习方法技巧:学好政治不靠死记硬背政治学习

(1)预习

就形式而言,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等。做好预习需要同学们注意以下几点:a.列预习提要、b.做好笔记、c.发现问题、d.持之以恒。

(2)专心上课,积极思考

即专心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和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还要考虑你预习时所确定的听课重点。看、听、参与等形式都必须动脑,这是衡量专心与否的重要标志。如果这点做不好,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知识。

(3)课后及时复习

之所以要及时复习,是学习的反复性特征的要求;爱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先快后慢规律也要求及时复习;及时复习还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

熟练掌握所学概念和原理的基本要求有些同学说,老师上课讲到的概念和原理虽然听懂了,笔记也记了,但就是很难记住。概念和原理是对同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具有较强的抽象性,记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只靠死记硬背,不仅记起来困难,而且只能形成短时记忆,不能形成长久记忆。学习知识——懂是基础,记是手段,用是目的。

在真正弄懂的基础上要想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必须做到:a.运用记忆技巧、b.做到及时复习和定时复习、c.多思多用,熟能生巧、d.正确区分相近或相似的知识点、e.弄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政治课的兴趣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二

一、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的产生

1、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产生的背景:

(1)在欧洲封建社会,---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2)---宣扬,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光、日月星辰、天空、陆地、动植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

(3)教会还指责那些敢于挑战神学说教的思想为“异端”,致使生物学研究进展缓慢。

(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打击了宗教神学。

2、拉马克和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1)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生物学研究陆续取得重大成果,细胞学说发展起来。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19世纪初,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生物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进化的观点。早期的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二、达尔文与进化论

1、达尔文进化论的产生——《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1)达尔文认为,生物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进化而来的,它们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他提出,生物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一原理,被后人归纳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2、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地位和意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看法,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在教会和保守势力看来,这不仅是对神和宗教的极大亵渎,更是对人类尊严的莫大伤害。支持达尔文的人称他是“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三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知识摘要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四

(1)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重点)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五

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

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12、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13、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六

一、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

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 太阳活动类型 太阳活动比较 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 黑子 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

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 耀斑 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11年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二、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风):

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球实际地表气压场中的某点风向的画法

5、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1)无自转,地表均匀--单圈环流(热力环流)

(2)自转,地表均匀--三圈环流

地表形成7压6风:纬向分布的理想模式(带状)

各气压带的干湿状况(低压湿;高压干)

各风带的风向及干湿状况(信风一般较干;西风较湿)

(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实际地表状况(块状)

最重要的影响:海陆热力差

表现(大气活动中心):北半球7月(夏季):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上高压

北半球1月(冬季):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上低压

(5)季风环流(重视图示)

概念理解: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东亚季风最典型

季风的成因:主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

(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东亚的两种季风气候及各自分布区(以秦淮一线为界);各自气候特点

--温带季风气候:秦淮以北季风区;冬干冷;夏湿热

高中地理计算公式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太阳直射点的度数

2、两点的相对高度公式:相对高度小于(n+1)*等高距,大于等于(n+1)*等高距。

其中n为等高线的条数。

3、地方时:

(1)根据太阳照射情况形成的时刻,如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位于昼半球中央)为12点。(地球自转会造成照射情况的变化,地方时就变化)

要求:能在任意形式的日照图上读出特殊地方时(如12点、0点或24点、6点、18点)的分布。

(2)图上计算:

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或1度/4分钟、经度1分/4秒钟),东早(加)西晚(减)

注意:过日界线时日期还要再加(向西)减(向东)一天

(3)公式计算:

(甲经度-乙经度)*1小时/15度=甲地方时-乙地方时

注意:东经度写成正数,西经度写成负数。正负经度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异。

4、时区:

(1)为了各地交往的方便,将全球经度划分为24个时区,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时区的共用区时。

(2)某经度所在的时区计算:

经度/15度=商.....余数。

如果余数小于7.5,所在时区=商数

如果余数大于7.5,所在时区=商数+15、区时

(1)时区每差1个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多)西晚(少)

注意:过日界线日期要先加减一天

(2)公式计算:

甲时区-乙时区=甲区时-乙区时

注意:东时区写成正数,西时区写成负数。正负数已经考虑了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差别。

6、正午太阳高度:

(1)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图上推导(略)

(3)计算公式(与直射点相比):

90度-某地h=直射点纬度与某地纬度的角度差的绝对值。

技巧:可以将北纬写成正数,而将南纬写成负数。

(4)计算公式(与任意纬度相比)

甲h-乙h=(甲纬度-乙纬度)的绝对值。

注意:北纬度写成正数,南纬度写成负数。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七

预习阶段:概括起来就是读、划、写、记。

读,要有课前预读的习惯,能根据预习提纲带着问题读懂课文,归纳含义;划,要划出重点、要点、关键词、句。在课本上圈圈点点。写,把自己的想法、疑点写下来,带着想不通的,不理解的问题去听课,记,要把重要的概念、定义、性质、用途、制法多读几遍,记在脑子里。古人说,疑者看到无疑,其益犹浅,无疑者看到有疑,其学方进。

听课阶段:

课堂听讲,在中学时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为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系统地讲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或演示实验、组织讨论、探索新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点拨思路,纠正错误,并在科学方法的运用上作出规范。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一定专心听讲,开动脑筋,在老师的诱导下,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同时还要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还要做到边听、边想、边记。主要精力放在听和讲上,必要时也可标标,划划或写写。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八

滑坡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以及环境

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自然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流动转化,从而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改造三大圈层,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大气圈成分的改变;

陆地水成分的改变;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生物出现后加快了岩石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沉积岩多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

环境效益(因地而异):

b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音及美化环境的作用

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骆驼刺——干旱环境;荷花——水湿环境;

“枣发芽,种棉花”——植物对气候的指示;

矮牵牛叶片受损——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

11、土壤的形成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形成过程:

风化低等生物着生高等植物着生

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低等植物和微生物在母质上着生,标志成土的开始

生物的出现,使岩体风化加快,母质肥力不断发展;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一是有机质的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选择性吸收光合作用

矿物养分植物有机质

土壤肥力腐殖质

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土壤具有能够生长植物的肥力特性,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从而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12、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待查)

自然资源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能源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和资金投入

13、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的特征和组成

(1)陆地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属性组成共性特征

气候资源可再生光、热量、降水、风等

水资源可再生

生物资源可再生

矿物资源非可再生

(2)海洋资源

类型组成特征

海洋化学资源食盐、镁、溴、淡水等

海洋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

海洋矿产资源大陆架:油、气等滨海带:砂矿海盆:锰结核

海洋能源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等可再生、能量密度小、无污染目前工程投资大、效益不高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十九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

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会举例:恒星等;还有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河外星系——总星系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太阳系图: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的分类及各自的成员(地球的普通性)

小行星带的位置

彗星

中心天体:太阳(质量最大)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地球的特殊性)

宇宙环境的原因: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太阳光照稳定

地球自身的原因:适宜的日地距;适宜的体积与质量

太阳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重大的影响

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

影响:是自然界水、大气、生物循环的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太阳能和化石燃

料)

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分层太阳活动类型太阳活动比较对地球影响

光球层黑子多少和大小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对气候:降水与黑子数的相关性干扰

电离层,影响短波通讯干扰地球磁场,引起磁暴

色球层耀斑最强烈的太阳活动显示;但两者常相伴出现,活动周期为

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周期

自转方向:自东向西;北极逆时针;南极顺时针

周期:1个恒星日

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一、二

昼夜更替

晨昏线的含义、位置

太阳高度的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太阳高度?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0

昼夜更替的周期及意义:1个太阳日(24小时)

不同经度地方时不同

自西向东自转:地方时东早西晚;每15经度地方时差1小时

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之三

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处不偏

影响:风向;洋流;河流两岸冲刷和泥沙堆积状况

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黄赤交角

公转方向:同自转相同

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及大致日期

周期:1个恒星年

速度的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黄赤交角(体现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重视黄赤交角的立体图和平面图:

理解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角及其关系,并要求会画、会描述

地轴、晨昏线、赤道面、黄道面、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太阳直射光线(点)

黄赤交角与地轴的轨道倾角的关系

黄赤交角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地表位置的移动——地表太阳辐射量的时间分配变化

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周期:——以1回归年为周期,在南北回归

线间往返移动(线上有一次直射;线间有两次直射)

黄赤交角的变化会导致五带范围的什么变化?

“二分二至图”

地球位置及相应的日期和节气、公转方向、地轴指向、近远日点的大致位置、公转速度

的变化

10、四季与五带的形成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周年变化:

同日不同纬度的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降低(二分二至日)

同纬度不同季节的变化:近大远小(6月22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

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渐长

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内有极昼

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及以内有极夜

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

四季的划分:(中纬度明显)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太阳最高、白昼最长的时间为天文夏季

太阳最低、白昼最短的时间为天文冬季

2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春秋是其中的过渡

三种四季;24节气

五带的划分:

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状况——太阳辐射量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五带

形成

五带界线及各自现象;五带是气候划分和自然带划分的基础

11、宇宙探测的意义和现状

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开发宇宙资源(空间资源及特点、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篇二十

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如下:

1.四个平衡: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平衡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地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和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2.受力分析:确定分析对象,受力分析,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分析各力。

3.弹力产生原因: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

4.弹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形变。

5.弹力的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6.弹簧弹力:胡克定律。

7.摩擦力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

8.摩擦力产生条件:接触、挤压、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接触面粗糙。

9.摩擦力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

10.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由二力平衡求,或由最大静摩擦力求。

滑动摩擦力:由公式求。

以上就是高一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