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优秀6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FS文字使者2023年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优秀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一

谈话: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拍球比赛,下面我们请甲队的-(3人),和乙队的-(4人)到前面来,每人拿一个球。注意:比赛的规则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哪个队拍球的总个数最多,哪个队就获胜,听懂了吗?(听懂了)

师控制时间(5秒),根据拍球的个数板书,如:

甲队:6+7+8=21(个)

乙队:10+4+3+6=24(个)

结束后要求学生把球轻轻的放在这里,慢慢的走回座位。

师:下面两个队以最快的速度把你们这个队拍球的总数求出来。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将上面的板书补完整。

师:我们来看看,在规定的时间里,甲队拍了21个,乙队拍了24个,哪个队赢了?(或问我们能说明乙队赢了吗?)

生发现不行!

师:你为什么说不行?

生:我们是3个人拍的,他们是4个人拍的。(你什么意思啊?)就是这样不公平。

1、初步感知平均数产生的需要生1:分别用

21÷3=

24÷4=

分别求出等于多少

师:我们以乙队为例,这“6个”是表示什么?(可能有学生正好拍了6个)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平均每人拍了6个)

2、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1号你明明拍了10个怎么变成6个了,多的哪儿去了(多的补给拍的少的人了)那么拍的少的2号拍了4个怎么变成6个了(拍的多的给了我几个,就慢慢增多了,)

师:多的补给了少的,多的就慢慢(少了),少的就慢慢(多了),最后他们4个人就慢慢变得相等了。这个6就是4个人拍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问:这个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先加再除)

师:我们再来看看,多的10个给了少的,少的就慢慢增多,多到什么程度了?

生:每个人的相等。

师:那么这个6就是同学说的它是10、4、3、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很好的反映了南边这组的整体水平。甲队和乙队,甲队平均水平7个,乙队平均水平6个,哪一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些呢?学生直接说甲队。

小结:提问,刚才我们比较总数的时候,我们好多同学都有意见觉得比较总数不公平,那么当人数不相等的时候我们比较什么才公平呢?(平均数)

3、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师:同学们,平均数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来了,在我们生活中学习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平均数。(学生举例子)

三、估计平均数的策略

1、出示五一期间南通儿童乐园的游客统计图

谈话:同学们五一期间出去旅游了吗?去了哪儿?

(1)估一估

问:看到这张统计图,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信息?还没有发言的同学说说看。

生:1号1100人,2号来了1300人,3号1000人,4号900人,5号700人。

要求:不许计算,只能估一估。(生估计1000、1200、只要在700与1300之间就行)

(2)算一算

师:好,每个同学再估计一个数把它藏在心里。要看估计的准不准就可以算一算,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独自的认真的算一算,有不同方法的呆会儿来给我们介绍。

汇报:都是1000,问你是怎么算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我们。

简单的说:把这几天的总人数求出来,再除以5。也就是先……再……。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一生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介绍,也得到了1000,这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3)揭示估计方法

师:咦,刚才你第二次估计的数与1000接近的人举手。老师刚才也偷偷的估计了一下,老师估计的是20xx,你们说可能吗?为什么呀?给我说说看!

生:平均数要比最多的少,比最少的.要多。我们估计要有根有据。

3、出示本班期中考试4名同学的数学成绩

谈话:前天我们做了张试卷,这是4个同学的成绩。

问:的和最少的分别是多少分?他们的平均成绩肯定要比的怎么样?比最少的怎么样?

问:你想用什么方法算出他们的平均成绩?

分别介绍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90分)

4、分别出示三幅图片

谈话:水是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相当丰富,但分布不均匀。

(1)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

介绍:这是我国严重的缺水地区,他们一户人家平均每月用水量30千克,用它吃饭洗衣服洗菜。

(2)出示小芳家用水统计图

可能有学生会选1和2。安排选1的和选2的个一名代表到前面来。要求选2的向选1的同学提提问题?选2的问:题目要求的是什么?那么一年有几个月?那么你为什么还选1?问第三个问题时对方可能不回答了。

师:这个问题关键的地方要看求的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而1、3分别求的是什么?动笔算一算他家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16+24+35+21)÷4=24(吨)

(3)小芳家平均每月用水约24吨

8.巩固练习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二

5.地球上面面积约等于陆地面积的29分之71倍,地球的表面积约等于5.1亿平方公里,求地球上陆地面积是多少?(精确到0.1亿平方公里)

8.将内径为200毫米的圆柱形水桶中的满桶水倒入一个内部长、宽、高分别为300毫米、300毫米、80毫米的长方形铁盒,正好倒满。求圆柱形水桶的水高?(精确到毫米。派取3.14)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三

课标提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问题与计算有机结合,使学生经历计算法则的获得过程。”不连续进位加法中安排我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的情况,为学习计算提供现实背景。通过具体的生活问题或生活情境引出计算问题的方式,将笔算加法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学生掌握计算方法以后呈现现实的问题情境,应用计算知识解决。这样编排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主动构建数学知识,形成运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将计算与运用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和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来学习计算。

1、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学会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掌握万以内的加法(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理解进位的算理。

让学生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教法:迁移法、动手实践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学课件

1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丹顶鹤、蜥蜴、麋鹿、狐狸的图片。

2、课件出示“中国湿地部分动物种类”统计表。

学生观察这份统计表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哺乳类31种。)

(设计意图:通过对图片和统计表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中国湿地部分野生动物的种类,并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算一算

38+55=

1、几十加几十怎样笔算?(学生独立演算后,集体点评)

为什么十位不是8?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上3+5+进位1=9。

2、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三、互动新授

1、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要运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2、根据问题,尝试解答。

出示教材例1:我国湿地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71+122=

引导:你们会计算吗?自己试试看。

学生在答题纸上试算,教师巡视,并指名学生板演。

学生讲解计算过程,集体点评。

教师再次运用课件演示计算过程:

小结: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知识迁移的效力,让学生独立计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出示例2:我国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小组合作,列出算式并试着在答题纸上计算,如果遇到问题,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解决。

你们在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又是怎样解决的?

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271+31=

在计算这道题时,应该注意什么?(课件演示并小结)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就向百位进1、

4、比较总结。

引导学生观察两道例题中的算式,同桌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计算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分析、比较、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总结,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以及计算过程,同时提醒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加上这个进上去的1、)

四、知识运用。

啄木鸟治病夺红旗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批改同学的计算,集体评讲学生的完成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提高了学生注意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学习的收获。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四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包括五部分内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估计。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与图形,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2、本单元内容编写编写特点之一是加强了图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等几何初步的教学。特点之二是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从儿童学习数学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的学习。特点之三是充分运用了直观手段来教学,特备注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看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能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摸一摸、量一量理解周长的含义,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通过这些公式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发展性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及正确计算它们的周长。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2、建立周长概念。

3、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共性。

?教学建议】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所过程。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象、情景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教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写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的安排在不同德学段中,每一段都有相应的目标。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五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试题(青岛版)

一、认真读题,细心填写。

1.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2.23比()少1;13米比16米多()。

3.29=()27=8()=12()=()81

4.一个分数的分子扩大5倍,分母(),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分母缩小7倍,分数大小不变。

5.1318去掉()个与它相同的分数单位后是12。

6.把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5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

7.分数单位是1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的和是()。

8.3个29与4个29的差是(),和是()。

二、认真思考,大胆判断。

1.把34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加上6。()

2.35的分子扩大3倍,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也要扩大3倍。()

3.大于15而小于35的分数只有1个。()

4.比23少12的数是16。()

5.因为56,所以1516。()

6.78+56=7+58+6=1214=67()

7.分数的分母不同,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

9.因为912=34,所以912的分数单位是14。()

10.计算14+59时,最合适的分数单位是136。()

三、周密分析,慎重选择。

1.从1里面连续减去15,减去()次得0。

a、4b、5c、6

2.下面算式的结果不是12的是()。

3.512的分子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a、4b、15c、24d、45

4.1―47―17可以按照()计算。

a、1―(47―17)b、(1+47)―17c、1―(47+17)

5.一根绳子截了49次,正好截成同样长的若干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

a、148b、149c、150d、151

6.计算19-(4.8-145)正确合理的方法是()。

a、把分数化成小数计算b、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c、两种方法都可以

7.王兵3分钟算了4道题,马乐7分钟算了8道题,他们两个()算的快。

a、马乐b、王兵c、一样快

四、把12、38、29、47、1120、415分别填在下面的圆圈里。

五、计算。

1.直接写得数。

2.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3.解下列方程。

14+x=56x-27=720x+14+25=910

4.列式计算。

(1)从34里减去18与512的和,差是多少?

(2)3减去35,再减去56,等于多少?

六、走进生活。

三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人教版篇六

一、请你画线连一连。(4分)

起床19:00

放学16:20

吃中餐11:30

看cctv新闻联播6:40

二、写出下列时间的合适形式。(24分)

1.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凌晨3时()下午5时()中午1时30分()晚上12时20分()

2.用普通记时法表示下列时刻。

4:20()10:00()15:30()21:40()

三、读一读、填一填。(共30分)

1.钟面上时间是9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或()。

2.佳乐超市的营业时间是8:00―21:00,请在下面两个钟面上标注出时针和分针,并填空。

3.学校组织秋游,上午8:30分出发,下午3时回到学校,整个活动经过了()小时()分钟。

4.小娟买了一张电影票,时间是14:20分。她必须在下午()时()分前进入电影院。如果电影放映1小时25分,这场电影()时()分结束。

5.奥运志愿者在路口协助交警执勤。已定每天换5次岗,早上7时30分第一次换岗,以后每隔2小时换一次岗,请你用24时记时法写出每次换岗的时间。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第四次第五次……

6.南京到上海坐汽车要3小时,上午9时40分出发,()到达上海。

7.(1)“希望小学”的老师每天7点到校工作,中午休息一小时,下午5点离开学校,老师每天在校工作()小时。

(2)“希望小学”每天早上8:30分开始第一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第三节上课时间是(),该校上午共有四节课,中午放学时间是()。

四、请你当裁判。(每题2分,共8分)

1.20时就是8时。………………………………………………()

2.钟面上的12时就是0时或者24时。………………………()

3.19时比晚上6点30分要晚一些。…………………………()

4.一天当中,时针要在钟面上走两圈。………………………()

五、请你来“投篮”。(每题2分,共8分)

1.

将上面的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分别是()。

a.8:30和14:30b.8:30和16:30c.20:30和16:30

2.小明妈妈晚上10时睡觉,第二天早晨6时起床。小明妈妈每天睡()小时。

a.4b.8c.9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每天18:00起床。

b.从上午9时到下午2时经过了7小时。

c.小刚和李小飞一般在17:00去踢足球。

4.钟面上(如右图)是这个时间时,()看到月亮。

a.有可能b.一定能c.一定不能

六、解决实际问题。(第1题8分,其余每题6分,共26分)

1.北京饭店营业时间如下:

到晚上_________。

(2)一天共营业多长时间?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回答。

2.观察下表,把火车运行的时间填在表中。

车次始发站发车时间终点站到达时间运行时间

d121北京18:20天津当天19:20

t12沈阳北9:10北京当天18:25

k65北京西17:35上海第二天8:15

7:30―20:30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