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

时间:2023-11-16 作者:XY字客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

阅读范文有助于我们发现别人优秀的写作之处,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这些范文展示了不同风格和不同观点的总结写作方式,值得一读。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一

初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初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学生的素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文教材是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中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实现这一要求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适应新课改形势下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要求”的发展趋势。然而,与中国文学相比较,外国文学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思想思维方式,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对素质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为了适应人文性、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时代需求,培养具有中西方文化特长和人格特点的新型人才,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加入和选择,是初中学生能够接受西方历史文化的十分重要的途径。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和教学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极大地重视。文章主要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及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和研究。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

目前,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语文教育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语文教材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完善和发展,而且,语文教材的选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下面从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

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能够实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这一重要的语文教学目标,加强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这一目标而造成的教材变化,给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有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外国文学作品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可是由于阅读资料的限制原因,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比较低,此外,由于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教学认识上的偏离及采用不合理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师的外国文学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对外国文学作品的讲解比较初略,采用与我国文学作品相同的教学方法,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指导者和执行者,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宗旨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必须受到重视。教师的教育观念首先要进行转变,这是改变目前教学状况的关键,而且,语文教师要使自身的外国文学修养和素质进行不断的提升,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及时更新自己的外国文学知识,使自己的知识充实和丰富起来,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能够融会贯通,不断的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使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现状,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既要注重选文的教育价值,也要重视外国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设置,注重人文教育和人文主义理念的培养。对于选择的外国文学作品要能够突出中外文化的差异性,可以体现文化的多元性,要对外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科学及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有所涉猎,充分摄取外国文化的精髓,使对文化、政治等的了解与国际社会接轨,此外,选材的难易程度和选文的题材也是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以符合学生的需求为目标,在满足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于教学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和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材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即充分满足初中学生的知识需求,又要满足广大教师的教学需求,为学生了解异域历史文化提供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多元文化素质的提高十分有利,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发展形势。因此,加强语文教学中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势在必行,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和目标,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重要道路。

【参考文献】。

海锦霞。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问题。教材研究,(12):9-1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詹虎,赵学斌。中学外国文学教学的现状与出路。乐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4)。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二

2.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3.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4.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5.《茶馆》简论。

6.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7.金庸小说主题论。

8.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9.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10.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三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且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变迁的每一个时代中,都出现过文人墨客致力于研究中国的文学思潮。然而现当代的文学思潮过于依赖历史,僵化的思维模式严重制约了我国现当代的文学发展。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并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提出了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策略,希望能为该方面提供帮助。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学潮流,文学是时代的产物,其发展受到政治以及社会的影响。虽然现阶段我国的文学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模式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重构文学思潮史对我国的文学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想要促使文学思潮史持续发展,相关者在构建的时候,必须尊重文学作品本身,在充分考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

1。叙述方式墨守成规。对现阶段的文学思潮史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先宏观整体(不涉及社会背景、历史事件)的叙述方式是我国文学思潮史最常采取的叙述模式;再对比今夕写作的环境、背景及原因;最后分析文学作品本身”的模式,文学思潮史被圈定在这样一个固定的框架中,很难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的文学思潮史叙述模式是人们经过长时间总结、归纳出的既定模式,是前人叙述思路的模板,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然而正是这种“先进因素”的存在导致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叙述方式仍然建立在现有的文学思潮史叙述基础上,难以有所创新和突破,继而严重的限制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拓展与发展。

2。思考方式、思维模式缺乏创新。因为编写文学思潮史的作者基本上都是文学史家,这些“大家”们熟知某些时段的文学作品、文学创造理论,正是这些思维主导了他们的编著思想,使他们认为文学主体与文学形式是构成文学创造思想的两个因素,文学形式存在的意义就是服务于文学创造。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文学史家在编著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尽管20世纪文学界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问题,也就解决此问题掀起了“重写文学史”的运动,然而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新的文学思潮史分析了作品的主旨、人物的形象以及文学作品的成就,然而作品的个性却被一笔带过,严重者甚至完全被忽略。

1。从作品的风格地位出发讨论。20世纪早期,学者们在研究文学思潮的时候总是习惯于将“作品作者”当成重点,研究围绕着作者的背景、环境展开,详细地罗列了这些内容之后才会延展至作品本身,开始分析作品的写作风格以及作品的文本形式,这样就形成了“作家中心”的写作模式,作品本身的特点、个性难以展现,文学思潮变成了舍本逐末的“架子工程”。基于以上,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关注点应被放在文学作品本身上,从作品本身出发,研究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社会影响力,充分的感悟作品内部蕴藏的意义、精神,尽可能保留作品原汁原味的思想内涵,而不是主观的、过度的、片面的“替作者”阐释作品的外部特征。例如,在论述《阿q正传》时,应以小说的艺术成就为始论点,将讨论的重点放在讽刺、议论以及古典与文言句式杂糅方面,再研究主人翁的性格、形象,联系到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再在最后的阶段内指出小说的内涵及作者想要唤醒民族的英雄血性。

2。从宏观角度出发分类文学思潮。传统的文学思潮史研究和著作都以时间为论述的轴线,这种论述方式的优点在于条理清晰,脉络清楚,方便人们快速的查找相对应的时间、历史、事件。然而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论述模式也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因为太过于看重时间的先后顺序,因而极易导致社会史与文学思潮史相混淆,并最终使后者变为社会史的“复述”。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著作人应立足于宏观角度,分类文学思潮,使得文学思潮能够形成“块状结构”,继而能够专题化。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应从追求作品的美学价值以及感性价值出发,利用作品内容展示历史、时代的变迁、发展,并揭示人性的发展历程,这样才能构建出完整的、科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3。兼顾各种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需要兼顾文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思潮,继而形成互补的发展生态以及呼应的叙述张力。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研究作品本身上,在论述具体的某个思潮的时候,要严格的遵循历史的流动发展规律,按时间顺序描述作品,自然而然的展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而不是以论述社会史为方法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4。打破文学研究中惯用的文学史概念。虽然惯用的文学史概念与文学史的论述模式一样具备某些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现阶段已经展示出了较大的局限性。因此,在构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时候,应以全面了解现有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为出发点,充分考虑时代背景和作者环境,然后采用全新的文学思潮史概念体系打破原有的概念体系约束,进而更加全面展示中国文化思潮史独具特色的意义和价值。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构建离不开敢于打破现有文学史的勇气、意识,要在充分尊重作品本身,尊重时代背景、尊重客观环境的基础上,以“异文体同”思潮的概念为借鉴依据,构建专题化的文化思潮总体框架以及新的思潮史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呈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流行线索,也才能实现重构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四

摘要:教学实践领域并不存在技术研究日渐式微的问题。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红领巾教学法”以及“洋思”和“杜郎口”教学模式移植的失败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新课程改革并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症”,理念化腐朽为神奇之魅力往往在技术遭遇困境之时一览无余。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还远未确立,现代化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教学改革是关涉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既不可以轻易启动,也不能随便叫停。中国教学改革所亟须的不是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技术;教学理念。

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其孰先孰后、孰主孰次的问题一直是新课程改革以来争论的焦点。周序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的教学改革存在着“技术提升日渐式微”“理念推广操之过急”等问题和误区,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转换”。此观点正中“从上自下”教学改革之痼疾,是对“急风暴雨”式教学改革路径的当头棒喝。几经拜读周序的论文(以下简称“周文”),我们收获良多,但也感觉周文所论及的诸多观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遂不揣浅薄,笔者就中国教学改革的现状和未来走向发表一些感想和陋见,以期抛砖引玉,求教于周博士。

一、技术研究是否日渐式微:

从同样的例子说开去1.实践领域对教学“技术”的关注真的不够吗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领域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目前达成的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教学理论脱离了教学实践。不可否认,目前理论研究者的自说自话和理论话语的宏大叙事使得教学理论研究的重心居高不下,缺乏技术上的可操作性。但我们是否还要进一步地追问:在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同时,教学实践有没有脱离教学理论呢?在我们看来,教学实践领域由于醉心于可作流程的挖掘,埋首于教学技术的更新,其脱离乃至拒斥教学理论的程度可能更甚。

笔者曾受邀为太原市某学校开展的“校本教研高级研修班”做有关“学校课程计划的研究与编制”的讲座。在讲座之前,主办方一再嘱托:“要紧贴实践”“要有操作性”“要多举例子,给出示范”。而在讲座后的互动环节,有更多老师抛出的问题是:“您所介绍的课程计划编制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您列举的案例也很有代表性,但是由于我们学校存在×××样的特殊问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怎么做呢?”“您能帮助我们设计出具体操作的步骤、程序或相对应的模式吗?”这种要求教学理论研究者直接为实践中的难题开具药方,甚至为其量身定做可以拿来就用的操作方案的情形,在笔者与一线教师接触的过程中屡见不鲜。而笔者的这种主观印象也在一些学者的调查研究中得到印证和验明[2]。甚至有学者将一线教师追寻程序化、模式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的倾向名之为“技术崇拜”和“方法依赖”。

因此,周博士通过其讲座主办方所说的“现在的形势就是要全面铺开翻转课堂”这句话,就得出“和对理念的痴迷与热衷形成鲜明对照,我们对教学‘技术’的关注明显不够”这样的结论,可能就稍显仓促了。笔者认为,实践中并不存在对教学“技术”关注不够的问题,恰恰相反,一线教师对待教学技术的态度已经到了技术至上甚至是顶礼膜拜的程度。

2.技术研究决不能异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

从周文的字里行间,我们隐约读出,其所谓的“技术研究”,其实就是“操作层面上可供教师参考和模仿的案例”或者是“备课—上课—评价这样的固定流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所谓的“技术研究”真的日渐式微了吗?笔者以为,教学实践中从来就不缺乏对这种教学技术的研究与关注。

从远处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苏联教学论专家普希金娜的红领巾教学法在我国曾经盛极一时,几乎成为当时语文教学中的唯一方法,其影响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还能寻觅到踪迹。红领巾教学法最显着的特征就是“可供模仿”,其固定的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讲练生字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勾勒写作特点—巩固练习等环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存在大量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时代背景下,这种教学法对于教师掌握教学节奏、保证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成为很多偏远地区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导航与拐杖。但是这种固定化、套路化甚至机械化的教学流程,却将教师捆绑在“匠人”“机器”以及“传声筒”的角色与位置上。在当今教师学历总体达标甚至超标、师范生教学技能普遍过硬的背景下,这种固定的教学流程很可能成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与积极性的桎梏。

从近处来说,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东庐中学的“讲学稿”、后六中学的“导师制”等教学模式均有可供模仿的案例和可操作的流程。从预习交流到分组合作,从展示提升到达标测评,这些处处体现出一线教师在“教学技术”方面的思考与智慧。因此,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并非如同周文所阐述的那样:“对话的操作与设计、讨论的管理与组织、探究的调控与引导等微观的、具体的内容,鲜少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纵观教学一线实践,以洋思、杜郎口、东庐、后六等中学为代表的教学改革,虽遭遇到零星的批判与诟病,但它们在教学技术道路上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止。

曾几何时,“远学洋思,近学杜朗口”成为众多学校师法优秀、相互借鉴的口号。但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洋思、杜郎口、东庐和后六教学模式在全国各地移植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尴尬一再提示我们:教学技术并不是可以死记硬背的机械教条,不是可以脱离情境的固定教学流程,更不是教师“达至优秀可供模仿的案例”。正如杜威(johndewey)所言:“他者,特别是那些已经成为专家的人,在某种情景脉络中所采用的方法,判断这些方法是有所裨益的还是有害的,要看它们是驱使个人更加的明智还是诱导个人不去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教学技术的研究,决计不能矮化为可供模仿的案例、有固定操作步骤的流程。

二、我们是否患上“理念依赖症”:

以我们课题遭遇到的困境为例1.理念的依赖并不是一种病症作为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双翼,技术提升和理念推广并不是一种你高我低、此消彼长的关系。通常来说,技术作为“硬件”和“血肉”,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工具支持;理念作为“软件”和“骨架”,为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理念的推广和依赖并不能也不应该被冠以“病症”的称号。理念的接受和内化,往往能在技术上遭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时,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格局。

笔者曾联合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就新近兴起的“翻转课堂”,在太原市几所重点中学做初步的验证和推广工作。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有技术和条件制作短小精湛的教学视频、配备清晰明确的教学信息、打造形式多样的在线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

当我们的行动研究行将搁浅之时,我们在河南大学承办的以“数字化时代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上得到了灵感和启发。在会议发言时,我们向主持会议的专家李如密教授转述了我们课题推进过程中所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李教授是这样回答的:“‘翻转课堂’不应该被视为某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也不应被视为技术对教学的全面统治。实质上,翻转课堂所表达的是对‘知识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流程、‘以教师为中心’传统课堂结构的反叛。在国内,我们也有类似的教学理念,比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教学模式’。在这些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使用微视频和在线课程,而是利用习题册、导学案等。因此,将包含学习任务、学习资源、学习指南的任务单、习题册、导学案等提前发放给学生,可以发挥如同微视频和在线课程同样的作用。”从李教授的阐述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支持理念推广所需之技术尚未具备时,理念的灵活掌握与充分吸收可以为看似穷途末路的教学改革带来豁然开朗的新局面。

因此,周文所说的教学改革在“教学理念的推广方面,必须以技术上的‘可望达成’为基础和前提”,这可能就需要进一步地斟酌了。改革不同于做饭,要等到所有的配料准备齐全才能开火。改革之所以称之为改革,就在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就在于目标和条件之间存在着梯度。如果改革的条件均已具备,改革的技术均已成熟,那么此时的改革只能是现状的延伸、常态的延续甚至是裹足不前了。

2.我国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

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所启动的八次课程改革,姑且依照周文思路,将新一轮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认定为“理念先导”的话,那么以“技术为先导”

的改革形式则八中有五。摒除第一次改革对旧教育实行“坚决改造,逐步实现”、第四次改革所发起的“教育革命,开门办学”、第八次改革所倡导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其余五次课程改革均依循了“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因此,“‘理念先导’的改革形式遭遇到诸多反对和批判的声音,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便显得并非那么心甘情愿和从容不迫。因此,‘技术先导’似乎是‘理念先行’之外另一种可行的改革思路”可能就不是什么新颖的改革倡议,甚至可以说是我们改革的常规性做法和相沿成习的惯例。

有学者在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次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做了这样的一种概括:“从第一次改革拉开帷幕算起,我们已经历经了六十余年的教学改革的征程,教学目的也随时代的发展几经变换。但是现代性教学的核心理念始终没有深入人心,从而真正地确立起来。传统教学的根基依然盘踞在学校教学领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动摇。”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过于依赖“技术先导”的改革思路,致使改革止步于课程的更迭、教材的更换、教学方法的更新、教学手段的更替等浅显层面,而对关涉更为深层次的现代性教学理念的变革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使偶有学者敢“冒大不韪”,提出一些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发展利益、对接教学实践需要的教学理念,也往往会被冠以“浪漫空想”“不切实际”“无济于事”等头衔。在一浪强似一轮的质疑、商榷、批判之下[6-7],很多学者选择了三缄其口、默不做声。这也导致很多有先见性、先进性和先导性的教学理念,只是轻轻地在实践的表皮刮过一阵风,而后便如“过鸭背之水”,鲜有留下痕迹。

我们现代化的教学理念远未确立。现代性教学理念要真正树立并深入人心,任重而道远。叶澜教授就此曾经说过:“传统教学理念的典型形态并不像我们通常所认定的那样,是‘教师中心’或者‘重教抑学’的。在本质上,传统教学理念要么把教和学视为一个围绕另外一个转的中心和边缘关系,要么把教学看作可以加以分割的单边性活动。欲实现教学的现代化转型,我们就不能不首先突破这一始终束缚我们的认识前提。”但在认真拜读和学习周文的过程中,我们不时地会际遇到“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讲授教学”与“探究学习”、“知识传授”与“培养人”这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周文“进步主义教育的最终停产……概因选择了错误的教学理念,从而留给人们深刻的教训”之论述,一方面说明作者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国家所占有之地位、所产生之影响、所具有之积极意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表征作者仍然没有摆脱教学改革中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钟摆现象的漩涡。

在这里,笔者改用周博士的一句话来表达笔者的观点:我们对一线教师应抱持的现代性教学理念,根本就没有“重视得过头”,更没有患上“理念依赖”的病症,而是还欠缺关注,还需不断加强,深入研究。

三、中国教学改革是亟待转向,还是更需坚守。

新一轮课程改革采用的是“从上至下型”的变111革路径,这种变革路径由于强调理念的推广和快速移植,而导致了“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上热闹、实质上空虚”等教学怪现象的产生。在对自上而下型变革路径反思的基础上,加之学术界对目前“实践中心”和“实践优先”等西方教学理念的推崇,一种倡导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的教学变革路径便凸显了出来。有学者提出:“即使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引,只要我们的教师能够依赖自己的实践经验,遵循日常经验的惯例,对教学技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仍然可以出现成功案例。这些成功的案例在国内有张熊飞的‘诱思探究教学’和李吉林的‘情景教学实验’等;在国外有泰勒(ralphtyler)的‘八年研究’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作为一种与“理念先行”不同的改革思路,“技术先行”的改革路径也许更加可行。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从“理念先导”向“技术先导”的转型。

当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攻坚期,改革面临的困难以及遭遇到的阻力都空前加大,一些重大的、关涉全局的问题逐渐地凸显和浮现出112来。诸如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如何落实、赋予教师课程权力如何兑现、课程评价乃至改革该走向何方等重大课题,仅仅靠一线教师的技术摸索与实践经验是难以解决的。因此,不同于浅水区的我们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体验,处于深水区、要啃“硬骨头”的我们显然更需要动力的集聚、共识的凝结和理念的引导。这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良好的顶层设计、先进的改革理念、充足的改革动力“能够为教学实践和一线教师提供有力的行动线路与高明的改革图景,让教学改革能够稳步、深入、持续地开展下去”。因此,在改革已然迈入深水区的当下,我们在为实践方面让渡出足够的权力与空间,让实践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充分参与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地培育和鼓励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通盘考量、重点突破、统筹规划等教学改革形式。放眼全球,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不论是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欧洲的《波伦尼亚进程》抑或是日本的《21世纪coe计划》,由政府主导、专家领衔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形式愈来愈成为破除本国教学之痼疾、汲取他国教学之精髓、把控教学改革之潮流的普遍做法。为此,我们不能无视当前世界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以免再次隔离或者落后于世界改革潮流。

四、结语。

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英国课程论研究者斯腾豪斯曾阐释:“课程改革究其本质是人的变革。”其所谓的人的变革,大抵指的是人的理念的革新。相对于技术改良来说,人的理念的革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但正是这种难以即时完成的革新,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的、彻底的变革。技术的改良倘若不以理念的革新为前提,便会将教学中的人紧紧束缚在“工具性”的角色上,更容易导致所谓的新型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有形无实。“合作变成合坐”“伪生成”“乱生成”等新型教学方式的异化,都是其结出的恶果。因此,中国教学改革亟待实现的不是从理念推广到技术提升的转向,而是要遵循“器要求新,人更要求变”的变革路径。

参考文献: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五

《阿q正传》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品,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通过雇农阿q的受压迫,要反抗,最后被反动势力杀害的悲剧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

小说对阿q饱受摧残的遭遇寄予同情,表现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对赵太爷等反动势力则给以有力鞭挞;并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痛切批判,表达了力图唤醒农民的觉悟、促使他们起来革命的热烈愿望。

《阿q正传》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最充分、最完整地体现了鲁迅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揭出疾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始终是把暴露国民性的痼疾作为《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从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精神状况出发,对其精神、思想痼疾进行典型概括,意在提醒人们,引导人们反思和自省,同时也是吁请改革者们共同来改造国民性。

近代中国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清政府贪腐无能,中国正在走向衰亡,中国社会变得畸形,畸形的社会必然滋生和传染病态国民性。

《阿q正传》所选择环境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典型环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当时农村的阶级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及其不彻底性,滋生和传染了中国病态的国民性,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从而形成。

阿q的生活、生存方式是卑琐陋劣的,无不一一在展现着一个国民的的劣根性。

在卑琐陋劣常态的生活方式下,阿q做稳了奴隶,在自己的小满足里不自觉地活着。

未庄的人们之于阿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

而在这种情况下,阿q似乎看不懂、摸不清真心还是假意,只觉得高兴。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六

16、重评丁玲的《我在霞村的时候》。

17、评《暴风骤雨》中老孙头的形象。

18、对新时期文学的反思。

19、论莫言的小说。

20、论韩少功的“寻根”之作。

21、对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思考。

22.论《凯旋在子夜》。

26.论《棋王》。

27.论老舍的戏剧观。

28.论张贤亮的小说。

29.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30.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31.舒婷的诗歌创作。

32.韦其麟的叙事诗创作。

33.谈莎红的抒情诗。

34.秦似的杂文创作。

35.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36.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

37.李准的小说创作。

38.秦牧的散文特色。

39.论蒋子龙的“开拓者家族”

40.农村社会建设的领头人----梁生宝、武耕新研究41.闻捷诗歌研究。

42.郭小川的叙事《一个与八个》研究。

43.论《钟鼓楼》。

44.论《北方的河》。

46.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47.论新诗潮。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七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新写实小说作家的真实观。

·2017年中秋吟月原创诗话。

·黎族长篇小说创作探析。

·浅论黎族题材小说创作_局限中的轮回。

·当今。

散文。

创作的一些现象与反思。

·浅谈网络文学与时代文学的发展。

·论温建生诗歌中的“火车情结”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八

1、论李健吾的短篇小说(或者:论李健吾小说的平民化)。

2、论“后浪漫派”小说的艺术特质。

3、《风萧萧》中的意象。

4、张爱玲小说的影视改编。

5、《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6、《小团圆》中的女性形象。

7、《小团圆》的叙事特色(或者:《小团圆》的复调叙事)。

8、老舍小说的.影视改编。

9、老舍小说的爱情叙事(或:老舍的女性观)。

10、老舍、邓友梅、王朔的“京味儿”小说。

11、老舍、邓友梅笔下的旗人形象。

12、茅盾的另类小说。

13、论钱钟书的短篇小说。

14、沈从文小说中的男性世界。

15、张恨水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浅析现代人文主义思潮。

17、论新写实文学中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18、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文情怀。

19、早期乡土小说的民俗价值。

20、乡土文学与乡土小说。

21、论老舍创作中的人文情怀。

22、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探究。

23、觉新——一个矛盾交织的形象。

24、赵树理笔下的女性形象。

25、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

26、曹禺话剧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7、《雷雨》与《俄狄浦斯》的比较。

28、在启蒙思想关照下的中国现代话剧创作。

29、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

30、三一律与中国现代话剧创作。

31、论述“地下诗人”食指诗歌的主题及艺术表现。

32、论述“白洋淀诗人群”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贡献。

33、论述赵树理或样板戏的“民间隐型结构”

34、结合巴金的散文创作分析其艺术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35、试论杨朔散文的美学理想极其局限。

36、论高晓声对中国农民命运的关注。

37、论马原小说的叙述风格。

38、论莫言“红高梁家族”

39、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故土情结。

40、论新历史小说的创作特征。

41、论新写实作家的叙事风格。

42、论新时期女性小说作家的审美追求。

43、论舒婷诗中人文主义的理想追求27.

44、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意义。

45、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46、论20世纪80——90年代对赵树理的再评价。

47、汪曾祺小说对中国当代小说文体创造的意义。

48、论韩东的诗歌写作。

49、贾平凹散文的美学探索。

50、分析王安忆(或莫言、余华、铁凝)的一篇新创作的小说。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九

之所以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之后,为学生开设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目的就是想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重要作家以及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热情,培养他们的科研潜质。

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比较难上的课程、难,就在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性,既要求教师有研究地教,又要求学生有研究地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的误区亦随之而来:或是忽略了课程的研究性质,单纯地上成了文学常识课;或是有意无意地漠视了对学生科研潜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上述教学误区无疑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上好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这门课程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下几个方面:

从目前国内可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材看,各个专题的设置并没有超出传统文学研究的范围,如鲁迅研究茅盾研究样板戏研究朦胧诗研究等等。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的章节体系上,做出更为切合教师自身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安排,如将鲁迅与周作人的章节合而为一,将样板戏与红色经典进行对比研究,也可以自设教材上没有的专题,等等。

既为专题,就意味着专题的内容不应面面俱到,而宜专而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如何将本专题的内容深入化。这种深入,还得顾及该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且不能超出所教学生的知识积累范围,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辛辛苦苦地准备、在某一届学生中教学效果较好的内容,换一届学生再上,就有可能对牛弹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专题教学,还有个研究学情的问题,得因材施教,实时做出调整。那种一劳永逸、从一而终的想法和做法,在实践中是行不通的。

其次,要传授研究的方法,培养研究的氛围。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是一门带有研究性质的课程,如果不突出研究性,教师不是有研究地教,学生不是有研究地学,就会失去这门课程应有的特色、从教师方面看,研究地教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研究地学,却不那么容易办到。因为学生毕竟不是老师,不是专职的研究人员,他们大部分人选择这门课程的初衷,也许仅仅是因为兴趣,或是看看热闹,甚至不乏混学分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自然不能强迫学生应该怎样,但是,慢慢地引导他们可以怎样,却是可能做到的。

培养研究的`氛围,方法和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研究,即掌握研究的方法。大部分学生对此是陌生的,教师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指导。从我自身的教学实践看,一般是采取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方法,督促他们在查阅过程中,了解一下前人的研究到了怎样的程度,有哪些可取之处,以及尚存的问题。为避免学生敷衍了事,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发言的方式,由学生逐个介绍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听取的过程中,要善意地提醒,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存有不足,可以怎样改进,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怎样做研究的方法。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大都会渐渐养成习惯,配合教师的教学。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既然带有研究性,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希望学生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自然是这门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与我们的教改目标其实是一致的。

现代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它要求我们将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积极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己不适合时代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转换观念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大胆的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是以获取知识为基础,以开发智能为手段,以发展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范型。

那么,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翻转课堂的做法值得借鉴。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由两个阶段组成: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信息传递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吸收内化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吸收内化阶段,由于缺少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学生常常会遭受挫败,感受不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学习的动力和兴趣、翻转课堂则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在课前进行的,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视频、资料,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则放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实现、在课前的信息传递阶段,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很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又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甚至解决。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我们不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尝试。

最后,在课程考核方式上要做出合理的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无外乎闭卷笔试或是写作课程小论文等常规形式,对学生的要求不可谓低,却也缺乏新意,很难看出学生经过一学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的学习后所取得的实效,尤其是在研究上取得的实效。为此,我们就要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大胆革新,设计出与本门课程研究性质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在实践中,我尝试了让学生撰写研究综述的考核方式。要求学生自定研究对象,如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等,撰写一篇有关这个作家(或作品)的研究综述。内容要求写出学界一段时期(如最近三年)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概况,以及自己认为的空白点及有待深化的地方。从实践效果看,这种考核方式灵活,它带有研究性,有利于训练学生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这对他们将来写出有新意和独特见解的毕业论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十

在中国现今人才济济、旗幡飘扬的美学论坛,有一位勤奋活跃、硕果累累、独树一帜的学者,那就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祁志祥。几十年来,祁志祥教授心无旁骛、潜心治学,纵横驰骋于文艺理论、美学、哲学、佛教、国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为学界奉献出《中国古代文学原理》《美学关怀》《佛教美学》《中国美学原理》《中国人学史》《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国学人文导论》等一大批著作。最近出版的两卷本、约80万字的《中国现当代美学史》视角独特,气势慑人,可说是中国美学界的重要收获。要准确理解《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学术价值,必须从祁志祥先前出版的两部书说起。先从《乐感美学》来说。它为《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乐感与价值双重视角。在近年来解构主义风行,反本质、反传统、反理性、反中心、反思想、反体系盛行,许多人抛弃认识论美学,转身现象学、存在论美学之际,作者看透了这种只知一味否定破坏,没有建设确立的弊病,因而采取一种清醒明智的态度,标举以“重构”为目的的“建设性后现代”方法,聚焦美的乐感特征,综合吸纳古今中外一切相关的美学资源,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专属个人的美学原理学说。

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寥寥十个字,字字寻常语不惊人,但内在能量和其中凝聚的心血,却可说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一句话说出来就是高,说出来能点得着火。因为美学领域早已是流派纷呈、山头林立,再要另立一说,自树一帜那是极其困难的事。为了推出它,向学界提供另一种不同的思考维度、学说观点。祁志祥引经据典广征博引,搜罗一切资料,千锤百炼、不遗余力地建构自己的理论。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探索一条捷径,能直接抵达一切美之现象和事物之核心本质。“乐感美学”的基本理念为:美学是美之哲学,美的最基本的功能或义项是产生乐感,乐感包括五官快感和精神愉悦,美就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抓住了乐感,就抓住了美的命门,也抓住了美学的关键。乐感重视的是凡物之美,必须悦目娱心;而悦目娱心者之中,必定有美。总的来说,“乐感美学”有如下几个特征:本着传统观念与现代并取,反对以今非古;本质与现象并尊,反对“去本质化”“去体系化”;感受与思辨并重,反对“去理性化”“去思想化”;主体与客体兼顾,在物我交融中坚持主客二分的原则。他从本质论、现象论、美感论多个方面,探讨美的形态、特征和规律,深入细致地分析美感构成的心理元素、结构与机制,论述翔实而见地独到,剖析精准且富有针对性,笔力所到处,许多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全书运用了现代生态学理论,吸收万物平等、动物也具有审美能力等最新观点,使自己的立论和阐述更具新颖性和现代意识。不妨说一本《乐感美学》问世,便足以在美学界传播一种新的声音,提供一种新的学说,树立一座新的山峰。再来说《中国美学通史》。一个人而要独揽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学发展演进史,我不知道祁志祥当初是因何选定这一重大课题,如何以破釜沉舟之勇气开始这一庞大工程的(这种大工程往往是需要团队合作,或是投入一个研究所的人力才能完成)。无论是在最早听到他要搞这一课题还是后来见到他捧出了一大堆成果送我时,我心中都长久充溢着一种羡慕嫉妒恨的敬佩之心,认为是一件“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不朽伟绩,至少也是向着这一方向迈进的卓越努力。面对从古至今纷繁复杂的美学现象、浩瀚的典籍、林立的学说、众多的人物流派,该怎样下手,如何评说,那是非常考验人的。千头万绪的杂乱纠缠、无穷无尽的文献阅读与思考、海量般的巨大整理、提炼与写作工作,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专注,没有燃烧不倦的内心激情,没有崇高远大的目标追求,是不可能想象和完成的。应当说,以祁志祥的天资、学养、积累和雄心,都注定要干这么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非他不可非他莫属。俗语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人唱什么歌”,胸怀大志的祁志祥绝对是要干些非比寻常,让人惊叹的大事。小打小闹、鸡零狗碎的事他看不上。一般学者所追求的,无非是搭间偏厦,盖个小屋,或是建个四合院,他心目中所想,则是另起炉灶、另立山头,建大厦,盖神圣教堂或巍峨宫殿。好在他从文学起家,以美学立身,早就将文学原理、美学原理揉得滚瓜烂熟,再具体进入古代百家典籍,那也是顺理成章的轻车熟路。此时,他对国学“术”层面的专注,“道”层面的探究,对中国人学、人性的研究,对佛教的钻研以及对佛教美学的领悟统统都化为他随意运用的学术资源,帮助他打通文、史、哲方面的阻隔,以沟通中外,诠证古今。他出入经史子集,纵横捭阖,穿行中西古今,钩玄提要,观一花而寻根,沿微波而探源,甄别取舍,弃劣汰糙,取精用宏,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以坚实的微观研究支撑宏观架构,在个案研究上力争有所突破创新。基于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的研究成果,他先向学界奉献出150万字的写到“五四”之际的《中国美学通史》,对中国古代美学史做了个人化的重新解读。这部书对照古今,比较中西,对中国绵延数千年的美学现象认真梳理,融会贯通,以美是普遍愉快的对象,美学是感觉学为独特视角,从纵横不同方向揭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不同分期和时代特征,考察不同哲学派别和文艺门类美学理论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品格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建构起一部融儒、道、佛、玄及诗、文、书、画、音乐、园林美学史于一体的多声部全景式美学通史,形成一个相互连贯、严整有序、独具识断的学术体系。

《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则衔接古代美学史,从“五四”时期的美学一直延续到今天,做出了一番一网打尽的论述评析。这是一部规模宏大、系统性很强的书稿,它对中国现当代一百多年来的美学嬗变与发展历程做出了独出心裁的归纳概述,涉及此期间繁复的政治风云、社会变迁、理论探索与学人苦求,经过长期艰苦的综合梳理,以一种清楚、明晰、有序的面目展现给读者。该书的写作由于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人物和各种理论争鸣,你方唱罢我登场,络绎不绝,更替频繁,因此工作量极大,要弄清各种人物和理论学说间的关系都非常不易,再讲清各自的异同与发展便更难。但书作者显然是非常熟稔中国美学发展演进的整个过程的,因此他能够举重若轻,从容应对各种困难,为学术思想界交出了一份内容丰富、思虑全面、评析较为客观、公正并带有强烈个性特征的书稿,令人佩服。具体而论,该书将中国古代美学向现代美学的转型定义为“从有美无学”到“有美有学”的历史,是符合中国美学发展状况、比较有见地的。书稿紧紧抓住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即“美”是什么、它的目的和特征、学者们是怎样认识和阐述它来展开论述,联系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的美学热,一步步将各种观点的冲突、对峙和交锋逐一呈示,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顺序推出,轮番上演,从而将一百多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的中国美学史展现于每个人面前,使开卷者受益,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该成果体大思精,结构紧密,章节细化,论题明确,观点鲜明,带有浓郁的个人风格。对于每一章节、推出的每一位学者,都能抓住其最重要的观点见解和贡献,细加评说,既指出其优劣长短,又讲清存在的问题,让人看过便知其大概和究竟。作者对过往的。历史清晰牢记,对现今的状况也了然于心,所以他既讲清了近代和1948年以前的美学研究状况,挖掘出了萧公弼、范寿康、黄忏华、徐蔚南、马宗霍等人的参与和贡献,又能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践美学取得的进展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并总结出新世纪侧重主观的存在论大行其道,成为美的解构与美学体系的重构时期。这样的分析总结,是符合历史与现实真实情况的。书中对蒋孔阳、周来祥、李泽厚、滕守尧、徐中玉、王元化、钱中文等人理论观点和学说的分析都比较准确透彻。全书以超功利的形式美和有价值的内涵美双重视角看待中国现当代美学,用详细占有原始资料,历史方法与逻辑相联系以及跨学科等多种方法提炼出多种认识,理清了各种关系,讲明白了美学作为有价值的愉快对象的演变史,从而得出的很多结论皆是有见地,值得学界采纳重视的。面对头绪纷繁的美学历史演进,作者注重以简驭繁;面对许多声名赫赫的美学大家,作者虚心求学,又客观评析,丝毫不露怯,一点也不盲目;面对如山似海般的资料,作者披沙拣金,因此能从对美学的宏观与微观、史料与理论结合方面做出成绩,可以说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祁志祥深信:创新是理论著作的生命之源,是一个学者的价值所在。一个研究美学的学者,无论写什么题目,实际上都是在阐述一种观念,一种与他理解和建构的美学思想有某种联系的观念。

对于许多人视为畏途或认为苦不堪言的学术研究,他从来津津有味乐此不疲,并将研究与写作视为他生命的重要内容,一种“为了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思想的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主张:“学术竞争应当是个体心智的竞争。挑战人类心智能量的极限,才是学术著述的最高回报和最大快乐。”“生命如舟,莫使空载;自强不息,君子行健!”从他坦诚的学术自述和游刃有余的身姿中,我们能确切感受到一种赤子之心的奉献,一种用自己充满才学与智慧的成果,在这样的过程中,他实现自我,为学术加冕。多年来,祁志祥教授一直致力于刷新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的格局,给美学研究开辟一条新路,使中国美学走向多元、走向复合、走向文化。出于对美、对美学和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深入理解,加上综合吸收新时期以来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他力图对中国从古至今的美学精神命脉和彼此联系做出令人信服的提炼、概括和描述展望,发人文之光,阐美学精义,为美学之未来筑基铺路、指迷导航,帮助古代美学走向今天,中国美学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贡献力量。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它需要求真求实、不做妄语,需要坚韧顽强、永远进击。美学世界是一个生机洋溢、充盈、鼓荡的世界,美学之域无比宽广,山高水长任纵横。在这个世界可看到“心灵开花”“梦想绽放”,精神自由驰骋,看到万物互联,生命欢歌,见证许多无法预知的幸运和美丽,帮助人们让生命发光、扩大和延长。在取得了一连串骄人的成就后,祁志祥教授将再为我们奉献什么成果,提供何种精品,非常令人期待。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十一

摘要:汪曾祺的小说《受戎》虽写凡人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故事平淡与自然,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

是散文化小说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散文化小说诗意和谐。

汪曾祺是我所喜欢的一位现当代作家,他可谓大器晚成,1939年入西南联大,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在文坛初露锋芒,但随后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直到1980年《受戒》的刊发,他才震动文坛。

随着《大淖记事》、《异秉》等许多描写民国时期江南乡土民情的小说的出版,他开始为广大读者所推崇。

《受戒》可是说是他“散文化小说”的代表作,故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毫无做作,也没有任何约束,描摹了少年男女情窦初开,蕴含着对生活和人生的热爱,洋溢着人性和人情的欢歌。

语言自然、活泼;文风清新、质朴;意境优雅、唯美。

一。故事情节的平淡与自然。

《受戒》用平淡,自然,用最温和的调子从从容容地讲述一对小儿女朦胧的爱情,小说的开头“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十二

毕业论文的写作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那关于冷门现当代论文选题是怎样的?下面一起了解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接受专业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应届毕业生针对某一选题,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以论文的形式把自己的学识水平和学术见解反映其中的论述性文章。

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如何完成论文,都是十分关心,而且常常心中没底。

有些学生不知该如何对论文做选题,更多的学生则是对毕业论文写作到底有什么要求不清楚,不知从何下手,常常为毕业论文发愁。

毕业论文的写作确实对学生是一种挑战。

因此,探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思路,提出规范的写作技巧及要求,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一、毕业论文选题思路。

确定选题是撰写论文的第一步工作。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把选题看作论文写作成功的一半。

所以对一个初学论文写作的学生来说,确定好选题,更是论文写作成功的关键。

除了要考虑有无社会价值(围绕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来做选题)、自身的知识结构、专业特点、资料来源的难易程度、时间上的保证等因素外,一个论文选题的确定有它的思路:

关资料信息出现;二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于这类问题,你有切身的感受;三是一旦你写得好就有机会被有关报纸、杂志采纳。

其缺点是,一个选题有许多学生选,大家搜集资料的来源差不多,写出来的文章七拼八凑,从内容到结构都差不多,难出新意。

指导老师看到这类文章自然不可能给出好成绩。

从中可以看出来,学生搜集资料的来源有网络、杂志,文章中使用的案例也差不多,照搬照抄的为多数,根本没有自己的语言。

品牌研究是前几年最热门的话题,这方面的研究太多,你就很难有自己新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选题下,你从另一个角度(不要与多数论文的角度一样),对标题重新设计,内容突出现在企业最关心品牌的问题作更深人的探讨,穿插具说服力的案例,也许会是一篇好文章。

冷门选题也是相对而言的,对学生来说,也就是选得少或不选,资料搜集较难的选题,但也必须具有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而不是指脱离经济生活,太陈旧的选题。

如笔者去年出版了《招商学》一书。

我们在做这么一个选题时,就发现几年来全国招商引资工作做得红红火火,市场上描写招商引资工作的书也有,但极少,各地招商引资以各部门为主都编辑了手册,但真正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尚没有;同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各招商引资机构缺的就是这样一本,能够指导他们具体工作的工具类性质的书。

招商引资机构有许多的实例,但很少有人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这一年中,搜集资料的困难太多了,似无资料可搜集,只能从边缘学科中去参考和借鉴。

因此,选择这一类“冷门”的选题更容易获得写作上的成功。

是选“热门”选题,还是选“冷门”选题,这要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定。

“冷门”选题搜集资料难,你会付出比别人多的劳动,但往往会有好的收获,即论文成绩高于别的同学。

2、大题与小题的选择。

大题涉及面广,可写的东西多,但不容易写深,四面出击,面面俱到,只能是泛泛而谈,也容易出现漏洞。

如在这个大选题下选一个小选题: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些构想等就可将文章写得深入了。

小题虽然可集中精力,但也不能太小,没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又可能达不到毕业论文的要求(5,000字左右),从而把自己限制得太死,搜集起来的资料也没办法安排到文章中去。

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来说,选题宜小不宜大,宜具体不宜抽象,宜限定不宜宽泛。

如“论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由某某公司股份制改革谈起”。

这四个题目,一个比一个小,一个比一个具体。

相对而言,写作难易程度也一个比。

一个容易。

3、选题与实践的结合。

选题无非有二种情况:一是确定选题后搜集资料,有局限性(一般学校都这样要求);二是围绕某一方面,在占有资料基础上或有实践经验基础上确定小的选题(这种较科学和合理)。

如果你遵循正确的选题思路,确定好选题以后,开始搜集资料,撰写提纲,按要求写出论文固然最好,但也存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你们的毕业论文实际上是在你们下个学期参与实习或实践,或就业一段时间后再完成,毕业前夕再交回学校。

这样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有的学生受到实际工作的启示,或受实习环境的影响,觉得原来在学校的选题太大难于写好,不如换一个小一点的题目,比较容易把握。

这就结合实际工作对选题作了变动,更具现实意义。

这时,学生应该主动与指导老师取得联系,指导老师同意后再作变动。

作为指导老师,对于情况属实的,应鼓励学生,让学生写出更好的毕业论文。

如,有一位学生在一家外资企业实习,发现做好吸引外商投资工作对企业发展影响大,而当前这方面工作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探讨。

这就对自己原先的选题作了变动。

该学生对新的选题不仅感兴趣,而且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还得到企业老总的支持。

最后,该生的毕业论文既为企业老总出谋划策,又被学校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当然,学生一旦确定选题后,没有特殊理由,一般不主张随意变动,因为选题变动太随意,学校不好管理,指导老师也没办法把握,而学生自己最终可能把握不好,失去成功写作论文的机会,即三心二意,时间浪费了,到最后一团槽。

笔者主张在大选题上再选小选题。

所以,学生在做选题时应选大一点的选题,待某一方面搜集好资料后,再做小选题,这样不容易把自己限定太死。

4、给论文列出一个时间表。

以3个月左右来按排论文写作的时间表。

开始动笔(2月底)。

完成第一稿(6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二稿(3周)。

导师审阅(1周)。

完成第三稿(2周)。

导师审阅(1周)。

定稿(1周)。

二、论文结构的内容安排及各部分写作技巧。

1、标题设计。

有的同学把老师印制给你的选题即作标题,这样简单省事。

其实标题与选题是有区别的`:标题设计要吸引人,而选题无需考虑这方面的问题。

论文的标题给人的是第一印象,因此,要精心设计。

这就如男人和女人相对象,精心打扮自己努力给对方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

一篇论文,有无兴趣让人读下去,题目十分重要。

标题是否吸引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指导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判定。

依据一个选题,论文写出来后,其标题存在3种情况:

(1)选题即标题,简单省事,但往往缺乏吸引力。

(2)标题太大,文章内容论述太浅,可改标题,使文与题更贴切些,否则,只有充实内容,增加文章篇幅。

如题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探索”一文,正文论述主要从企业文化概念引进回顾,到我国企业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总结,分成几个阶段,并论述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及典型经验,还有一系列统计数字。

整篇文章无对中国企业文化创新性的见解。

显然文与题不符,应改为“中国企业如何建设自己的文化”。

(3)围绕一个选题写出论文后,定题较困难,待文章完成第一稿后,再仔细定题。

大部分学生,通常采用的是“试论?”、“浅析?”、“??探索”、“??初探”,这样的标题无吸引力,而且显得论文档次较低,千篇一律,笔者建议尽量少用或不用。

2、论文摘要。

摘要是反映内容梗概,是供文献检索数据库做重复传播的情报资料,是相对独立的部分。

其写作要规范,要求简洁明了,能概括地、不加注释地表述写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结果或结论。

摘要要不分段落,写法上提倡省略主语而节约文字,不宜用非公知的外语缩写语,要用通俗的语言。

3、关键词。

每篇论文(字数在4,000-8,000字之间),有关键词3-8个之间;一般5,000字左右的论文有3-4个关键词即可。

关键词一般是在论文题目或要点中反复出现的词。

4、引言或引论(即开头)。

这部分引导读者理解论文部分,其地位十分重要,一定要引起作者的重。

视。

引言即开头可以采用直接切入式(开门见山)和间接导入式(引用案例或从某事件谈起)的方法。

一般对于初学写论文的学生宜采用直接切入式开头,间接导入式开头不易把握,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弄得不好,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会破坏了整篇文章。

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开头,其引言部分即开头的写作应当包括这么几个部分的内容应涉及到:

(1)为什么要选此论题?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有时还要简要介绍前人的研究状况;

(2)论文中主要应用了哪些理论,采用了哪种方法(如调查研究方法);。

(3)介绍论文包括哪些部分以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样会给读者一个论文整体印象;

(4)论文的贡献。

也就是说你写作此论文能给企业或人们带来什么启示,得到什么借鉴等。

5、正文的写作。

正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写作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

(1)论题集中,重点突出。

一篇论文应围绕论题展开不能写散了,因为毕竟篇幅有限,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把主题写深写透。

要考虑什么内容该往上摆,什么内容不该往上摆。

如笔者去年指导的高职市场营销毕业班的一篇论文,其初稿有1万多字,洋洋洒洒。

但论文存在以下问题:只是对所有的相关案例进行罗列,没有自己的语言,而且内容太繁杂,不能突出主要论题。

同时,文章的每一部分内容,每一段内容之间要各有侧重,不能来回交叉、重复。

笔者编审过的许多稿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语言啰唆,部分之间、每段之间反复重复其内容。

一般情况下,本领域所皆知的常识,不要再介绍。

一篇论文一般性论述应少一些,着重论述论题的重点。

如有一篇论文“论企业集团制度创新”,其内容包括:什么叫企业集团、企业集团的作用,如何组建企业集团,实践中要解决哪些问题,而论题的重点是企业集团制度的创新,而对如何创新则没有说清楚。

(2)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类论文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了大量案例的文章才更显生动,更具价值。

纯理论的经济类文章没有太大的应用价值,除非是创新理论和某一学科的工具书。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十三

当代文学论文的开题报告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当代文学论文的开题报告》的内容,具体内容:当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他阶段文学形式的继承,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优点向前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当代文学论文范文一:中国当代文...当代文学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其他阶段文学形式的继承,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挥了自身的优点向前发展。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教学。

改革思考摘要:中国当代文学是文学一个很重要的学科,也是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对文学史教学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当前的高校教育环境下,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远发展离不开精神文化的支撑。因此肖代的高校教育中,必须要重视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国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是直接和汉语言教学的整体质量相关的规有的教学环境下需要重视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过于落后在以往的汉语言教学中教学方面更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对重点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多重视记忆性学习,忽视对自身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其实,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中教育不是培养"考试机器"和"复制机器"而是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因此重视理论知识和强调死记硬背的教学已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二)教材过于繁杂在教学过程中,中国当代文学的教材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具有鲜明观点的教材可以给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带来很多启发。当代的文学教育研究中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的研究非常多教学观点也非常多样,因此肖代文学教学在教学观点的选择上是有很大余地的。但现在的教学中,由于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很多教材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偏激性甚至有的教材中的观点是比较落后的这样的教材不能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的思考方式。

学的学习。这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现在的很多学生过于浮躁,往往会被物质、娱乐等吸引注意力不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进行学习。

二、中国当代文学教学改革途径和方法在新的教育环境下,为了提高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活力,需要积极改进中国当代文学教学环境中存在的不足通过一定的改革来提升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学手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中国当代文学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加果教师可以采取正确的方法来解读这些文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说在讲解莫言的《红高粱》时加果只讲解文本字生可能理解不了那种热情如火的激情和弥漫其中的幽幽情思。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方式来进行,从莫言的写作风格出发结合一定的时代背景,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向学生展示"高粱熟了红满天"的壮观景象运用这样的方法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创立互动课堂,提高学生积极性中国当代文学和古代文学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滚本所传递的情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在讲解郁达夫的文章时庄人公所流露出的压抑和苦闷在一定程度上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情嗦在课堂上加强和学生就文本感悟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重视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文学是人们提升自我素质的重要方法而作为专业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除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从当前教学的现状来看不jl用文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时代是浮躁的但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需要有一颗淡泊名利的心和一定的人文情怀。因此在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的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要重点讲解人文价值观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三、

结语时代的进步需要经济发展来推动,同时滚化的构建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当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环境下需要加强中国当代文化的教学运用新方法对中国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推动当代文化的良好构建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文**流主张什么,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许多作家呼吁人们保护大自然,利用生态写作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但是也有许多作家注重反生态的写作方式,他们在人道主义等不同的言语环境中进行反生态的写作,具有不良的影响,对社会的毒害也比较大。

一、革命思想中的反生态写作在我国建国之后的三十年间,革命方面的意识形态占据着我国文学领域的重要位置,主要集中于描述民族方面的战争,各个党派之间的斗争,以及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而没有涉及到大自然的价值。在革命时代有许多著名的长篇幅小说,几乎没有涉及大自然,而是以红色基调为主。红色代表着革命,红色是激情的标志,红色象征着鲜血和死亡。在革命年代的反生态写作主要表现与中心主义思想,不注重大自然的价值所在,而是把人们的愿望和意见施加在大自然上,偏向于政治化,表现出比较功利的思想。有一些文学作品会描述美丽的大自然景象,比如说夕阳和日出。作者对于这些自然景象的描述非常动人,但是作者通常不是为了借此来赞美大自然,而是把大自然景象作为阶级斗争等政治方面现状的一种比喻。这样的文学写作方法表露了政治方面的意识形态,以中心主义思想为主。

作中,海明威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许多作家都喜欢描述人类跟大自然之间的抗争,讲述人类挑战大自然,从而表现人类的尊严和勇气。一些作家为了表现人类的顽强精神,在小说中描写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斗争,并且把动物描述得非常凶残。人道主义在我国的文化言语环境中,主要跟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和礼数教养有关。过去的人道主义对专制独裁抱有批评态度,但是如今的人道主义主张保护人们的个人权利。也有些小说描述了人道主义在价值上的不足之处,把人类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这个阶段的反生态写作让人们感受到人类的不堪面目,对动物的生命没有珍惜更是让人痛心。

文化言语环境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四、结语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对地球的掠夺越来越严重,对大自然的破坏越来越多。我国许多作家都十分注重大自然的保护,主张生态写作,批评消费文化,希望能够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保护大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但是纵览我国当代文化领域,反生态的写作手法依然十分常见。革命时期意识形式,以及人道主义思想,由都市生活引起的消费文化,这些阶段都存在反生态的写作手法,许多作家注重中心主义,注重物质方面的需要,忽视大自然的重要性。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十四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学实践更加质化、经典化。

对深奥的理论概念,由教师讲解或分析,这样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教学压力,解决了教学时长不够用的难题。

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需要安排不同层次的学习,这样一来“术业有专攻”,将现当代文学的精华进行广泛的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获得理论知识和人生经验。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二)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

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三)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一)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三)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

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十五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它不在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大批既掌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同时又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高职高专必须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模式等方面做出调整和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职高专中文系的重要专业课程,也必须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构建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途径和教学模式,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着力培养具备坚实的文艺理论素养、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具备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的人才,并使之走向社会后能承担公务行政、基础教育、文化产业、出版编辑、文秘策划、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关社会领域工作的能力。这正如温儒敏先生所言:“随着大学教育理念的变化,现当代文学这样的基础课的地位也在改变,课时的压缩看来势在必行。不管如何评价这种变化,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这门课的格局和内容、讲法也就必须有所变革。”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进行构想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职高专有“应用”特点的课程教学模式提供理论准备与实践参照。

一、精选教学内容。

高校(xiao)扩招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课时较多,一般安排为144课时。而在高校扩招后的21世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下,所有课程的专业培养计划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基本素质理论课程,总授课学时几乎缩减一半。有限的授课学时要求教师必须要精选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教学内容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应对大学教育的多样化,有选择地进行课程教学实践的探索和尝试,比如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可以针对不同学校类型、接受对象,在教学中采取基础型的以史带论,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导读为主;综合型的以史实带史识,突出文学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重文学作品与史料的关系辨析;研究型的以学术性追求带史的简单描述,强化文学史的问题意识。”根据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这决定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目的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中,应以文学史实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侧重于文本细读。如当代文学中的新时期小说,以20个课时计算,3个课时作为文学史的讲授,余下的15个课时分专题来讲,主要讲现实主义小说、现代主义小说、寻根小说、新写实小说。每个专题3—4课时不等。每个专题对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解读。这样让学生了解了文学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对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进行文本细读提高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写作基本技能。为以后从事语言文字以及相关领域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功能将更多地从传授现存知识和培养现有技能转向培养学生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与方法。教会学生学习,将是现时代教育的主旋律”当前高职高专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中,依然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讲授法”。学生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很少主动去阅读文本以及相关理论。学生缺乏勤于思索,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并不能因为这样的缺点儿完全摒弃掉“讲授法”。因为讲授法重在学生接受前人的知识成果,吸收人类的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而学生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只有在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解除讲授法的某些弊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是这样处理的,文学史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再适度的选一些文本以“讲授法”为主进行细读。除此之外的授课内容我主要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的师生有机互动的教学模式。也就是阅读——查阅资料——讨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先读文本,然后查阅资料,在学生查阅资料之前,教师要设计有思索价值的问题提供给学生,问题不要过大过深,超出学生能力,就提不起学生研讨的兴趣;主题过浅过易,学生不费吹灰之力便可解决,难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例如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你是如何评价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沈从文的人性情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意义?”,例如曹禺的《雷雨》这个作品可以设计如下几个问题。“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忏悔只有虚伪的成分吗?可否从人性的角度进行评述。”“你是如何看待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以及她的爱情悲剧的?”让学生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后,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最后教师再通过引导、提示和讲述,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重视课程实践课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而是一种受制于教育目的和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整体素质的一系列教学环节的组合。

具体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来说,可以采用如下几种实践教学方式和环节:

第一:邀请知名作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讲座。让他们讲创作体会和研究经验。使学生近距离的感受文学创作和研究,深受他们欢迎。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以及各种征文活动,学生的参赛作品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品。在这些活动中,由指导老师及时点评及排出名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第三:由教师担任顾问,或其他课外指导的方式,支持和帮助学生组织文学社团,自办文学刊物,使他们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探索和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和提高诸如组织管理、调查采访,编辑策划、出版发行、等文学或社会工作能力。第四:观摩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改编的电影并让学生撰写影评、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排演剧目:首先让中文系学生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弄清剧情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把握剧本任务动作、表情、言语等,在此基础上,挑选适合自己演出的人物角色。这就使学生在排演剧目的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把文学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等抽象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得以准确理解。另外也可以通过阅读经典小说,让学生亲自动手改编成适合演出本,这是一次良好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在改编实践中,对过去难以理解的戏剧理论,如“戏剧冲突”“三一律”等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切身体会。

四、对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课程评价体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的一环,如果一门课程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是一句空话。长期以来,高校对课程的评价方式主要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这就造成中文系的学生考前拼命记笔记,考完全忘记。这种“一次考试定终身”的评价方式并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该课程的考核中,要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方式,侧重知识理解性与能力发展性相结合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进行闭卷考试是必要手段,可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但是只占整个评价分值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课堂发言、小论文的写作则纳入到课程考核的评价体系,同时为了督促学生增加文本阅读量,也要将学生的读书笔记纳入课程考核的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读书笔记及时进行点评,并且写详细的评语和打分。这些考核方式的结合,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结束时,教师应将以上每一项评价内容与考试成绩一起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评价结果将会比单一的考试评定更全面、更客观。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改革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正视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和专业教学的现状,积极进行种种尝试和探索,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新模式,重建教育理念等,这些改革措施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改革仍有缺憾和不足之处,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努力,才能促进现当代文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术研究向纵深发展。

最后,我想要提的一点是高等教育在强调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更加“切实”的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不能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既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伦理体系,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正如王冀生所说:“人文教育在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既应该坚持本学科由“启蒙”与“革命”两种现代性价值所彰扬的实践性传统,更应该汲取“五四”新文学“立人”的精神资源,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温儒敏。关于现当代文学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a].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417.

[2]杨洪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j].江海学刊,,(3).

[3]张燕镜。师范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363页。

[4]王冀生:《现代大学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88页-189页。

现当代文学论文方向(汇总16篇)篇十六

创新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设置的创新等等,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来看,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根据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通常将1917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看作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将1949年之后的文学发展看作是当代文学,这样的划分方式在1980年左右受到了众多学者的质疑,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明确的分界将会被打破,逐渐提高文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将文学的历史特征发挥到极致。

1.2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经典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求全贪大,并无法做到精细,而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经典的作家和经典的作品作为教学赏析的重点,加大对知名作家的研究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中华文学的精髓,并从这些名家名作中总结人生哲理,提高文学素养,培养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并不是单纯的对经典文化进行合法辩护,而应该是对经典文化进行全新的分析研究和阐释。进而要做到对教学内容的大胆淘汰,对一些不适合时代发展的作品和作家进行删除,更好的突出经典作品和文学精华,另外还要对教材之外的文学信息进行补充和增加,对特定的文学经典进行全新定位。

1.3实施分级上课,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工作。

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分级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学校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课程,将此项制度落实到实处。

2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体系的创新离不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革新,传统教学理念的改变是进行创新的第一步,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更加侧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专业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讲座法、问题讨论法甚至课题研究法都是可行的,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2.1重视对学生分析能力和文学理解能力的培养。

中文系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提高学生文学阅读能力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读书目,一方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使学生完成一定的阅读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训练对作品的敏感度。

2.2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多样化的本质目的是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重要方式。另外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教学法,通过提前布置作业的方式,促使学生积极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寻根文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分析,进一步总结出寻根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的过程。

2.3重视创新思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传递内容已经不单纯的是理论知识,而是学习者自身建构的产物,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采用话题教学法,简单来说就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话题的选择就是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或者教学重难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总结回答。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各大高校中文系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各大高校对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是未来当代文学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当代文学教学质量、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其实可以根据时间的划分,简单的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代文学,二是当代文学;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各大高校的现当代教学水平,加快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就必须要全方位、立体化的建设课程体系,创新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对现当代教材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消防安全承诺书内容(实用20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写作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的文章更加连贯流畅。我整理了一些写作大师的总结佳作,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为确保学生学校

    大班美术吹画梅花教案反思范文(23篇)

    大班教案记录了幼儿园大班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大班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1、体验吹点画的乐趣。2、了解腊梅

    实习总结实习总结(通用16篇)

    实习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实习经验和能力。下面是一些实习总结样本,这些范文都来自于实习生们的实际经验,希望对大家在撰写实习总结时有所帮助。

    学生社团招新方案(模板19篇)

    通过编写计划书,可以提前预见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划书范文,供大家参考。每个范文都有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可以从中获取灵感和

    西游记第回读书心得体会(实用19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行动方式。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会给你带来

    安全管理承诺书部队(模板21篇)

    在写作过程中,借鉴范文范本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分析优秀范本的结构、语言运用和思维逻辑,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写作风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范文范本,供

    七夕情人节活动策划方案及流程(热门16篇)

    策划方案不仅是项目开始时的一个阶段,而且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如果你对策划方案还不太了解,以下是一份详细的介绍和解析。七夕节(8月25

    高中军训第五天心得体会(汇总20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军队文化、军事科学和素质教育的辩证思考,是丰富个人阅历的一种方式。小编精选了一些军训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xx月xx日,

    森林防火工作应急预案(实用19篇)

    一份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当包括预警机制、应急响应、资源保障、救援和恢复重建等方面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流程,希望对大家在实

    试用期工作总结与体会(优秀18篇)

    作为一份重要的工作记录,月工作总结有助于建立个人职业发展档案,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晋升提供有力的支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