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1-15 作者:HT书生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制定,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请大家对以下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进行参考和评价,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一

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会判别一个有理数是整数还是分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分类讨论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有理数的学习,体会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在引入了负数后,本课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宜过多展开。

教学准备。

用电脑制作动画体现有理数的分类过程。

教学过程。

四、课堂引入。

2.举例说明现实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如果由a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什么意义?

4.举两个例子说明+5与-5的区别。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二

2.内容解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

(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在进行两个有理数乘法运算时,能按照乘法法则,先考虑两乘数的符号,再考虑两乘数的绝对值,并得出正确的结果.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能通过具体例子说明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的归纳过程.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与小学学习的乘法的区别在于负数参与了运算.本课要以正数、0之间的运算为基础,构造一组有规律的算式,先让学生从算式左右各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并得出规律,再以问题“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应有……”为引导,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规律下,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个负数相乘各应有什么运算结果,并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总结出规律,进而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规定的合理性.上述过程中,学生对于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什么叫“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等,都会出现困难.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教师应该在“如何观察”上加强指导,并明确提出“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看规律”的要求.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观察给定的乘法算式;从哪些角度概括算式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类的角度考虑,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正数乘正数、正数与0相乘、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

设计意图: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由此引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几种情况,既复习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2下面从我们熟悉的乘法运算开始.观察下面的乘法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3×3=9,

3×2=6,

3×1=3,

3×0=0.

追问1:你认为问题要我们“观察”什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

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

(1)四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左边都有一个乘数3.

(2)其他两个数有什么变化规律?——随着后一个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

设计意图: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为通过合情推理,得到正数乘负数的法则做准备.通过追问、提示,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

教师: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那么,3×(-1)=-3,这是因为后一乘数从0递减1就是-1,因此积应该从0递减3而得-3.

追问2:根据这个规律,下面的两个积应该是什么?

3×(-2)=,

3×(-3)=.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构造算式,加深对运算规律的理解.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正数乘负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设计意图:先得到一类情况的结果,降低归纳概括的难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3观察下列算式,类比上述过程,你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3×3=9,

2×3=6,

1×3=3,

0×3=0.

鼓励学生模仿正数乘负数的过程,自己独立得出规律.

设计意图:为得到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模仿、概括的能力.

追问1: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各填什么数?

(-1)×3=,

(-2)×3=,

(-3)×3=.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负数乘正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追问3: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有什么共性?你能把它概括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已有的讨论过程,自己得出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概括出“异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既使学生感受法则的合理性,又培养他们的归纳思想和概括能力.

问题4利用上面归纳的结论计算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3)×3=,

(-3)×2=,

(-3)×1=,

(-3)×0=.

追问1:按照上述规律填空,并说说其中有什么规律?

(-3)×(-1)=,

(-3)×(-2)=,

(-3)×(-3)=.

设计意图: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负数乘负数的结论.因为有前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学生能独立完成.

问题5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自己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看教科书.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如果有困难,可先让学生看课本第29页有理数乘法法则后面的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归纳乘法法则,明确按法则计算的关键步骤.

例1计算:

(1)。

;(2)。

;(3)。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在(3)中,我们得到了。

=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我们说。

与-2互为倒数.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追问:在(2)中,8和-8互为相反数.由此,你能说说如何得到一个数的相反数吗?

设计意图:本例既作为巩固乘法法则,又引出了倒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同时说明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与乘-1之间的关系(反过来有-8=8×(―1)).

设计意图:利用有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举例说明如何从正数、0的乘法运算出发,归纳出正数乘负数的法则.

(4)你能举例说明符号法则“负负得正”的合理性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小结.

作业: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3;第37页,习题1.4第1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判断下列运算结果的符号:

(1)5×(-3);。

(2)(-3)×3;。

(3)(-2)×(-7);。

(4)(+0.5)×(+0.7).

2计算:

(1)6×(-9);(2)(-6)×0.25;(3)(-0.5)×(-8);。

(4)。

;(5)0×(-6);(6)8×。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理解情况.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三

1.1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

二、讲解新课。

度,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思考:教科书第4页(学生先思考,教师再讲解)。

三、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1,2,3,4。

四、课时小结。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以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课外作业教科书p5:2、4。

板书设计: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四

1.1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

二、讲解新课。

度,用负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某地的海拔高度。例如,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43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为—155米。记账时,通常用正数表示收入款额,用负数表示支出款额。

思考:教科书第4页(学生先思考,教师再讲解)。

三、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1,2,3,4。

四、课时小结。

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把哪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以前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课外作业教科书p5:2、4。

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五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

记作+4.5千米—3.2千米+1.1千米—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如:(-20)+(+3)-(-5)-(+7)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20+3+5-7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2)+(-2)+12.4。

3、练习:计算1)(—7)—(+5)+(—4)—(—10)。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2)。

五、作业。

1、p2552、p26第8题、14题。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六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不动笔墨不读书!请拿出你的笔和你的激情,探究新知:

1.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举例说明运用运算律有何好处?

2.加法的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_______的位置,和不变.用式子表示:a+b=_______.

3.加法的结合律: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七

3.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把有理数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3+7-12;(2)(-8)-(-10)+(-6)-(+4)。

归纳: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2、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1.计算:

本p39习题2。5第6题(1)、(3)、(5),第7题。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减法法则、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1、3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过程教案法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教案法的理论基础是交际理论,认为写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群体间的交际活动,而不是写作者的个人行为。它包括写前阶段,写作阶段和写后修改编辑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练,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更正其错误,帮助学生完成写作各阶段任务。课堂是写作车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彼此交流,提出反馈或修改意见,学生不断进行写作,修改和再写作。在应用过程教案法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学生从没有想法到有想法,从不会构思到会构思,从不会修改到会修改,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由于能得到教师的及时帮助和指导,所以,即使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同学,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较好的作文来,从而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的自信心。

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九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的相反数是()。

a.b.c.2d.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2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2b.c.2或d.1或。

3、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b.c.d.

4、绝对值不大于3的所有整数的积等于()。

a.b.6c.36d.0。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任何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b.如果两个数不相等,那么这两个数的绝对值也不相等。

c.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不是负数d.只有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6、如果a与1互为相反数,则等于()。

a.2b.2c.1d.-1。

7、的值为()。

a.0b.3.14--3.14d.0.14。

列为()。

a.-b-a。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9、的倒数是____________.

10、绝对值等于2的数是___________.

1015。

1896。

11、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__.

12、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____.

13、=______________.

14、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如果用-551年表示,则李白出生于公元7表示为________。

15、有一组按规律排列的数-1,2,-4,8,-16,,第个数是__________.

16、已知=0,则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出三式,有一式给一分.)。

18、一个大长方形被分成8个小长方形,其中有5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如图中的数字所。

示,填上表中所缺的数,则这个大长方形的面积为_______。

三、解答下列各题:(本大题共8题,共96分)。

19、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大括号里(8分)。

32,,7.7,,,,0,,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20、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数及它们的相反相数,并根据数轴上点的位置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0分)。

21、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要写出解题过程)(6分)。

(1)与(2)与。

22、计算下列各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23、体育课上,某中学对七年级男生进行了引体向上测试,以能做7个为标准多于标准的次数记为正数,不足的次数记为负数,其中8名男生的成绩为+2,-1,+3,0,-2,-3,+1,0。

(1)这8名男生中达到标准的占百分之几?(2)他们共做了多少次引体向上?

25、某出租车沿公路左右方向行驶,向左为正,向右为负,某天从a地出发后到收工回家所走路线如下:(单位:千米)+8,-9,+4,+7,-2,-10,+18,-3,+7,+5。

(1)问收工时离出发点a多少千米?

(2)若该出租车每千米耗油0.3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共耗油多少升?

26、(8分)股民李明上星期六买进春兰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注:用正数记股价比前一日上升数,用负数记股价比前一日下降数)。

星期一二三四五六。

每股涨跌+4+4.5-1-2.5-6+2。

(1)星期三收盘时,每股是多少元?

(2)本周内最高价是每股多少元?最低价每股多少元?

参考答案。

1.b;2;c;3.d;4.d;5.c;6.c;7.c;8.c;9.3;10.2。

11.0;12.13.-3.142;14.+701;15.;。

16.-4;。

10515。

189276。

18.

面积比等于。

19.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整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20.

21.(1)∵,

(2)∵,

6

22.(1)-2;(2)9;(3)2;(4)4;(5);。

(6)-35;(7)-12;(8)0;。

(9)。

(10).

24.略。

25.解:(1+0.2)7+(1.5+0.4)3=13.1元,

(1+0.2)6=7.2元。

所以,1月份水费为13.1元,2月份水费为7.2元.

26.解:(1)8-9+4+7-2-10+18-3+7+5=25,离a地25千米。

(2)8+9+4+7+2+10+18+3+7+5=73,

0.373=21.9升.

27.(1)27+4+4.5-1=34.5元;。

(2)最高35.5元,最低26元;。

(3)。

买入价为27元,

卖出价为27+4+4.5-1-2.5-6+2=28元。

买入手续费27x0.15%x1000=40.5元。

卖出税费28x(0.15%+0.1%)x1000=70元。

扣除税费40.5+70=110.5元。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二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难点是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2.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

3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

设m=-4x2,a=2x2,b=3x,c=-1,

∴(-4x2)·(2x2+3x-1)。

=m(a+b+c)。

=ma+mb+mc。

=(-4x2)·2x2+(-4x2)·3x+(-4x2)·(-1)。

=-8x4-12x3+4x2.。

这样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类项,故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三)解决办法。

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为单项。

式乘单项式后符号确定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

(1)叙述单项式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什么叫多项式?说出多项式的项和各项系数.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简便计算:

由该等式,你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

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1计算:

例2化简:

练习:错例辨析。

(2)错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之后没有添上加号,故正确答案为。

(四)总结、扩展。

(99,河北)下列运算中,不正确的为()。

a.b.。

c.d.。

八、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2:计算下列各题:

(1)(-7)×8;。

(2)8×(-7);

(5)[3×(-4)]×(-5);

(6)3×[(-4)×(-5)];

[师生]由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像前面那样规定有理数乘法法则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与分配律在有理数乘法中仍然成立。我们可以通过问题2来检验。(略)。

[师]同学们自己采用上面的方法来探究一下分配律在有理数范围内成立吗?

[生]例如:5×[3十(-7)]和5×3十5×(-7);(略)。

[师](-5)×(3-7)和(-5)×3-5×7的结果相等吗?

(注意:(-5)×(3-7)中的3-7应看作3与(-7)的和,才能应用分配律。否则不能直接应用分配律,因为减法没有分配律。)。

讲授新课:

[活动2]用文字语言和字母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表达出来。

应得出:

1、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3][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的第7题(3)、(6)。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868×(-5)+6.868×(一12)+6.868×(+17)。

(2)[(4×8)×25一8]×125。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四

1.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等的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4.相反数相加结果一定得0。

注意。

一是确定结果的符号;二是求结果的绝对值.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首先判断两个加数的符号:是同号还是异号,是否有0.从而确定用那一条法则。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先符号,后绝对值”,熟练以后就不会出错了.多个有理数的加法,可以从左向右计算,也可以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计算,但是在下笔前一定要思考好,哪一个要用定律哪一个要从左往右计算.

减法。

法则。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其中:两变:减法运算变加法运算,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做加数。一不变:被减数不变。可以表示成:a-b=a+(-b)。

乘法。

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例:(-5)×(-3)=15(-6)×4=-24。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例:0×1=0。

(4)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时,积为0。例:3×(-2)×0=0。

(5)乘积为1的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reciprocal)。(乘积为-1的互为负倒数)例如,—3与—1/3,—3/8与—8/3。

除法。

法则。

(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

(2)两数相除,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3)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等于0。

注意:

0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做除数。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五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能根据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进行有理的简单运算。

2、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3、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法。

学习难点:法则推导。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归纳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计算:

(1)(一2)十(一2)。

(2)(一2)十(一2)十(一2)。

(3)(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

(4)(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

猜想下列各式的值:

(一2)×2(一2)×3。

(一2)×4(一2)×5。

二、探究新知。

1、自学有理数乘法中不同的形式,完成教科书中29~30页的填空.

2、观察以上各式,结合对问题的研究,请同学们回答:

(3)负数乘以正数积为__________数,(4)负数乘以负数积为__________数。

提出问题:一个数和零相乘如何解释呢?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六

二、难点:正确进行有理数的乘除运算。

预习导学。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除法,同学们归纳,总结一下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以及乘法运算律。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

根据预习内容,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3)0与任何自然数相乘,得____。

(1)乘法交换律:ab=_________。

(2)乘法结合律:(ab)c=_______。

(3)乘法分配律:(a+b)c=________。

3、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__________。

比较有理数的乘法,除法法则,发现_________可能转化为__________。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七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一般地,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例1计算:

(1)2,2,2,24;(2)-2,2,3,(-2)4;。

(3)0,02,03,04?

教师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

(1)模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什么数?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当a。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a2n=(-a)2n(n是正整数);

=-(-a)2n-1(n是正整数);

a2n0(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

例2计算:

(1)(-3)2,(-3)3,[-(-3)]5;。

(2)-32,-33,-(-3)5;。

(3),?

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课堂练习。

计算:

(1),,,-,;

(2)(-1)20xx,322,-42(-4)2,-23(-2)3;。

(3)(-1)n-1?

让学生回忆,做出小结:

1?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的符号法则?3?括号的作用?

1?计算下列各式:

(-3)2;(-2)3;(-4)4;;-0.12;。

-(-3)3;3(-2)3;-6(-3)3;-(-4)2(-1)5?

2?填表:

3?a=-3,b=-5,c=4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4?当a是负数时,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a2=(-a)2;(2)a3=(-a)3;(3)a2=;(4)a3=。

5*?平方得9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9的有理数?为什么?

6*?若(a+1)2+|b-2|=0,求a20xxb3的值?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八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一般地,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例1计算:

(1)2,2,2,24;(2)-2,2,3,(-2)4;。

(3)0,02,03,04?

教师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

(1)模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什么数?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当a。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a2n=(-a)2n(n是正整数);

=-(-a)2n-1(n是正整数);

a2n0(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

例2计算:

(1)(-3)2,(-3)3,[-(-3)]5;。

(2)-32,-33,-(-3)5;。

(3),?

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课堂练习。

计算:

(1),,,-,;

(2)(-1)2001,322,-42(-4)2,-23(-2)3;。

(3)(-1)n-1?

让学生回忆,做出小结:

1、乘方的有关概念?

2、乘方的符号法则?3?括号的作用?

1、计算下列各式:

(-3)2;(-2)3;(-4)4;;-0.12;。

-(-3)3;3(-2)3;-6(-3)3;-(-4)2(-1)5?

2、填表:

3、a=-3,b=-5,c=4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4、当a是负数时,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a2=(-a)2;(2)a3=(-a)3;(3)a2=;(4)a3=。

5、平方得9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9的有理数?为什么?

6、若(a+1)2+|b-2|=0,求a2000b3的值?

相关范文推荐

    电路板普通员工年度总结(优质15篇)

    年度总结是一个反思与准备的过程,通过回顾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年度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

    温馨邻里心得体会(热门17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经验,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指导。在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中,作者深入思考和反思了自己的成长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春季春游策划书(精选13篇)

    策划书是一种系统性的规划和安排工作或活动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确定目标、明确步骤和提供有效的指导,让我们能够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通过学习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

    党性认识心得体会及收获(精选20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提炼和梳理思维的过程,通过文字记录可以更好地整理和表达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段落,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写作创造力和思维深度。

    寄语精神心得体会(优质16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整理思绪,理清经验和知识的关联。我们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青年一代是一支充满活力、朝气蓬

    学校家委会工作计划(优质16篇)

    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让我们度过了美好的校园时光。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多参考,小编特意收集了一些学校总结的样例,供大家参考。为了加强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双向沟通

    医院护士年终个人总结(模板16篇)

    通过个人总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以下是一些著名企业家的个人总结范文,他们通过总结工作和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在职场中取得

    高中才能得高分(专业22篇)

    优秀作文是语文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够展现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在这里,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

    设备员的年终总结报告(汇总13篇)

    年终总结可以让我们反思过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为新的一年设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在下面这些年终总结范文中,或许有一些可以触动你的心灵,给你一些灵感和启发。

    离婚协议书版免费两个孩子大全(21篇)

    离婚协议的签署可以有效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减少他们的伤害。以下是一些离婚协议的案例分析,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协议的实际应用。男方:女方:男方与女方于20xx年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