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

时间:2023-11-06 作者:LZ文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一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作用的样本或模板,它可以提供给我们参考,借鉴和模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和方法。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一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繁衍、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对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思想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较为明显。本文从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积极因素出发,探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了当前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和利用不足的原因,并从课程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建设以及氛围营造等四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民族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和来自民族地区的学生比例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较大。作为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已经内化成学生心底的价值取向,外化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着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通过挖掘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寻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引导等方面的共性因素,能够有效地调动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对各少数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起着重要的凝聚作用。”[1]中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虽然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却是多元统一的。每一种民族文化对其民族成员都具有独特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民族文化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这为通过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来丰富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例如,针对不同少数民族的宗教文化、节日文化等,探索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延进一步拓展。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一般性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等针对性较强的教育内容,而后者往往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学业、生活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虽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其在思想根源上大同小异,都是来源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追求。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利用好少数民族文化的凝聚性,能够有效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理规划各项教育内容,构建起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每个少数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积淀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而多样性也成为了少数民族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后者,提供了历史、文化、心理、道德等方面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包含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少数民族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充实和完善。”[2]少数民族文化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在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为民族解放而英勇牺牲的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优质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教育,部分少数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受到骑射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团结协作,有着“重朋友”“讲义气”的传统,这些教育资源真实、生动,富有感染力,因为有着民族渊源,更易于为少数民族学生所接受。

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每种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文化的独特性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具体体现在不同民族成员的思维和行为上。民族院校在校大学生中民族成分多、少数民族学生多、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这种独特的优势为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开发和利用这些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能够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符号性和仪式感。通过挖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与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相结合,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将成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例如,探索将少数民族的制度文化与大学生法制教育相结合,将少数民族的行为文化与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能够充分展示特殊性和一般性、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举行富有民族特色、蕴含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要素的.活动;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举办特色文体活动,能够有效培育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色。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民族院校也仅开设了以个别民族文化为主体的选修课或者辅修课程,课程的覆盖范围和影响力小,没有起到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作用。此外,由于缺乏统一的教材,授课内容的随意性较强,导致课程内容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容易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等同于一般性知识教育,把课堂变成讲授知识点、识记文化要素的过程,使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课程变得枯燥乏味。在对少数民族“民族文化”课程的考试和考核中重理论、轻实践,即使修过相关课程,学生仍缺少对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理解,仅局限于表面化的知识掌握。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技能不足。

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风俗习惯、行为习惯有着一定的了解。但受到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限制,在文化技能方面显现出不足,特别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容易出现本领恐慌。例如很难区分风俗习惯与宗教行为、个人陋习与民族传统等,导致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行为管理、轻思想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倾向于简单说教,缺少深入细致的引导。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多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授,教师的相关知识储备有限,对课程缺乏归属感,投入不足,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

(三)缺乏有效的文化载体。

文化的传承需要有效的载体,特别是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往往起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并以某种特别的形式延续下来。在民族院校中,趋同的学习生活环境以及时空的限制,使得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缺少必要的形式要件。这种条件下,表现不同民族优秀文化的方式也高度趋同,比如更加侧重易于表现的歌舞文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而对处于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信仰、价值追求以及传统美德等方面表现手法空洞。在一定程度上,将民族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简单等同于主题教育、在内容上简单等同于文体活动,教育的实效性较差。

对不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学生群体来说,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多认为少数民族文化是封闭的、落后的,甚至是愚昧的,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愿望较低。在信息爆炸时代,学生的兴趣点被不断的分散,再加上多元文化的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弱。以至于少数民族文化成为民族地区的“专利”。民族院校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需加大力度,特别是在新兴网络媒体等传播手段的运用上仍有较大的作为空间。要不断强化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的作用。

(一)加强课程建设,推进少数民族文化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民族院校要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文化的授课主体,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的研究,通过开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修课以及少数民族文化选修课等方式,着力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弘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文化特征,把“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有效融入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中,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切实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教材建设,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内容上进行甄别和选择,重点开发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度高、具有正能量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内容充实、规范系统的少数民族文化教材。注重课程的实践性,将少数民族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融入到建筑、设计、计算机等相关领域,实现学生人文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提升,激发他们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文化育人能力。

在充分盘活原有少数民族文化教师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加强教师的引进力度,注重民族学相关学科背景人才的引进,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对少数民族文化有深刻认识的少数民族文化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文化技能,一方面,通过选派学生工作者到民族地区实习实践、挂职锻炼等形式,使他们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加强文化技能培训,聘任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专题报告、研讨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学生工作队伍运用少数民族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题研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视域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建设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基地,聘任民族地区教师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担任兼职宣传员,有效补充少数民族文化育人队伍。

(三)加强载体建设,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实现从制度管理的刚性约束为主向民族文化的自觉转化,引导各民族大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深入新疆、西藏、内蒙古等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突出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加深对民族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寻找少数民族文化与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价值观等共同精神追求的共同点,构建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过渡与衔接。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实施文化建设推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民族团结的校园氛围,通过举办民族风俗风情展示周、民族文化讲座、民族歌曲赏析等活动,丰富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载体。

(四)营造良好氛围,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

民族院校要注重加强校园硬件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建设上体现少数民族文化主题,建立一批主题鲜明、工艺精湛、特色突出的文化景观,让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将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大学的文化传承功能,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有机融合。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宣传,综合运用书报、网络等媒介宣传和普及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注重利用新兴网络媒体开展宣传工作,通过qq群、微信平台等推送民族名片、饮食文化、节日文化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和信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扩大覆盖范围。注重选拔、树立、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人物,深入挖掘和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感召力。

[参考文献]。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二

以本校传播学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中技术类课程的设置科目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了国内其它开设传播学院校,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传播新闻类专业的技术类课程设置情况。目前本校传播学专业自2008年开设并招生以后,目前有三届在校生,分别为08、09和10级,但10级现在只是处于一年级,尚未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所以没有将10级的培养计划列人研究对象,而只是研究了08级和09级的教学计划中的技术类课程。以上为本专业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具体情况,按学分统计分析,学生可以修到的学分最多为媒体设计方向选修数字复制技术时的31.0,最少为媒体管理方向的25.0,占本专业要求最低的160学分的比例分别为19.375%和巧.625%,均处于比较合适的水平,满足本专业作为文科专业的基本特点。在占适当比例的同时,也突出了本专业作为新媒体传播的特点,与其它院校传播学专业相比,因为本专业创办较晚,并且立足于为新兴媒体服务,而其它学校的传播学专业均开设时间比较长,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影响依然很强劲,但针对目前日新月益的新媒体发展现状,也作出了应对措施,适当开设了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但无论是从课时比例还是从课程数量,均低于本校传播学专业。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内容。

依据本专业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培养计划,对各个科目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深人研究,分析其相关性,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有待改进的方面。1理工科课程开设科目不够或内容不够深人本专业重点要突出新媒体领域的传播研究和学习,数字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核心来进行信息的组织加工传输等传输环节,从课程结构上目前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高等数学和数理统计与概率论,而大多数数字媒体内容是以矩阵形式存在,却没有开设线性代数课程。与之类似的还有大学物理、电子技术(至少是数字电子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结构等课程,但考虑到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有一半是文科生的情况,如果开设可以只讲述基本概念,并辅以基础练习,形成数字内容的概念就为理解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很大的帮助。但要增加上述内容,就要占用目前已经饱和的学分资源,是个两难的问题,如果要进行这个方面的改进,可以从现在的课程着手,某些课程可以适当减少内容和难度,将目前的课程和要增加的课程融合,以基本概念为着眼点,重点培养对理科课程内容的通识认识,降低难度的同时增加内容的广度,作为对本专业后续课程和突出特色的技术支撑。本校的信息技术特色也可以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用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际。2课程之间的内容链接与分配存在不合理现象目前,08级已经完成所有技术类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了各种技术类课程的课件和教学大纲,经与学生进行了访谈和交流了解到,有几门课程内容重复现象比较严重,比如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复制技术与跨媒体出版等课程内容重复率能达到一半以上,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内容覆盖理应讲述得比较全面,而数字复制技术则要从媒体内容的复制角度进行讲解,跨媒体出版则要突出出版内容的跨媒体特点处理方法与技术等内容,结果后面两个课程又将各种表达媒体的数字化原理与方法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阐述,导致课堂时间利用下降,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而另外一些课程则缺乏基础课程的支撑,比如数字媒体生产与组织,主要讲述数字媒体内容的管理,而课程开设时,并没有课程讲述过计算机文件等基础知识。分析原因,在于教学大纲的撰写目前处于各个课程任课教师各自为政,缺乏沟通,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课程作为整个培养计划整体的.特点,以及与其它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召集技术类课程的任课老师,相互交换教学大纲,进行集体讨论,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实践环节。

技术类课程本质上具有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特征,且理论对实践指导性比较强的课程,本专业中的各技术课程均有相关的实践环节与之相对应,作为理论课程的补充和提高,并起到深化理论内容的作用。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课程,分别是新媒体策划与设计课程设计、跨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开课时间分别为第4、7和6学期,所分别对应的最主要基础课程分别为新媒体概论、跨媒体出版方法与理论和数字媒体技术,这几门课的开课学期分别为第2、6和4学期,当然还有其它课程可是课程设计所需要的基础课程,前两个课程设计的安排时间还比较合理,但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的安排与其基础课程相隔的时间太远,而且中间又没有非常必要的课程会提供给课程设计以更多的帮助,当进行课程设计动员时,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已经不再那么新鲜,这样的安排也许是为了平衡各个学期的课程实践课时和学期总课时数量,但对于这个课程设计环节,却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难以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教师进行课程设计需要的许多基础课程知识也得进行不必要的重复,从而产生了基础课程与应用实践环节的一定程度上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适当调整该课程设计的学期,可以提前到数字媒体技术结束的当学期进行,趁学生刚刚学习完理论知识即进行课程设计,以比较紧凑的节奏完成系统化的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和实践效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课程与基础技术课程的衔接。

本专业以传播理论为基础,以传播的发展前景为目标,以信息化为特征的设备为技术手段,实现信息与传统传播方式迥异的传播,接着文理融合的传播人才,所以技术类课程对于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增加专业的就业竞争力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技术类课程与基础课程的衔接更是基础上的基础,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根本的作用。技术作为传播的基本手段,一直在传播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媒体传播专业作为以新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产生和兴起的传播形态,技术的基础性作用也是不可容忍一点点忽视的。目前阶段,新媒体传播以数字技术为基础展开,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和广播的各个环节,都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在,同时利用现代的传播理论为指导,才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播,而数字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引人,也极大的改变了传播存在的方式和传播手段,甚至改变了传播行业的运转形式,所有这些,在传播学专业中都要有所体现。对应的课程,就是开设上述各个技术类的课程,以及对于这些课程的深人学习,但本专业的的专业性质仍然保持在文科性质上,本类课程所占据的比例不会太大,前面已经有所论述,在这样一个总体学分已经确定难以增加的情况下,要有效的进行技术类课程的学习,就要求前面基础理学学科的内容与后续专业技术类课程相对应,比如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内容可以与传播学中的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调查对象的选择相对应,高等数学级数的内容与数字媒体信号处理与表示等内容相对应,但遗憾的是,当技术类课程中将这些媒体内容与较抽象的数学理论联系以期从根本上进行解释时,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脱节现象。在现有的情况下,可以与理科学科的任课教师联系,将理科内容的基本原理与实例联系时,尽是往传播媒体实例上靠近,以期学生从信息层面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要达到这个目的,还需要不同院系之间的配合与合作。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专业实验室建设。

作为技术类课程,明显的特点就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作为实现某种任务的手段,实验室建设和相关实验设备的配备就成了实现技术手段的物质基础。目前,专门供传播学专业的媒体实验中心业已建立并运行,共有计算机27余台套,其中有近10台套可以专业处理音频视频信息,5台套摄像设备,以及进行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供教学活动使用,已经初具规模,可以满足本专业的教学。但目前,这些设备以及配套软件大多是基于传统传播学的课程进行设置的,还难以体现新媒体传播的新的特征,比如如果用于手机媒体内容的创建、无线移动电视媒体以及楼宇无线闭路电视媒体的编辑与广播等典型新媒体的设备尚未具备,在教学和实践环节也就难以具体体现新媒体传播专业的特点,对各个教学和实践环节有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与新媒体相关的几个实践环节,往往还是处于制作网站与网站策划的初级阶段,并不能充分的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和培养目标。

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等。

作为具有相当理论指导意义的教材建设,不但可以给学生以前进的目标,还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甚至带动在国内外行业中的影响力,如何有效地促进媒体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建设也是本课题的重要研究方面。自本专业设立正式招生以来的三年以来,已经发表课程相关论文共计30余篇,还有国内一级出版社专着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些理论成果与教学的相关性还有待提高,直接指导教学的意义也不大。鉴于本专业与传统传播学专业的不同特点,教材建设也要另辟蹊径,本着传统传播学所没有涉及的领域展开,比如可以将最新的若干种媒体形式进行整理后先形成自编教材,再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达到最后出版的目的。还以可借鉴国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将国外成熟的新媒体教材引人国内,进行翻译工作,以期迅速提高本专业在国内传播学教育中的影响力,推动新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三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是实体资源、数字资源、图书馆员三合一结构:从国家办学条件要求和学校角度:配置这些资源目的是为了满足师生课堂之外,拓宽拓深知识面,提升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之用:从教师角度:“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受网络信息技术影响,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变革,知识结构要跨多章节甚至跨学科,备课内容是理论与案例、现状与发展对比的知识交叉综合凝练过程,既要安静环境又要查阅参考资料,那么图书馆就是最佳选择;从学生角度:图书馆是大学的第二课堂,其文献资源丰富,专业辅助资源集中,教育作用不次于课堂所学,如果认识不到其重要程度并加以充分利用,相当于只读半个大学,对于大学生活过程是遗憾的;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任何在位期间,都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

一、了解图书馆的资源。

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目标主要是为学校教科研服务,其文献资源的配置是围绕师生教育教学为侧重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较比传统图书馆资源扩展了新载体内容,因而了解图书馆资源和利用方式非常必要,方便自己工作和学习。以本院图书馆资源为例介绍如下:

(一)实体资源。

纸质图书:到目前为止馆藏中文图书129.04万册,外文图书1.85万册;订购的中文印刷型期刊30915册,外文期刊333册,书是作家思想精华的诠释,是不计回报的朋友,帮助读者把人生嫁接在智慧上:

多媒体资源:图书馆设置多媒体音像室,放置与图书讲解同步的配套光盘,语音磁带等声像资料,一楼还设置了大学生影视文化中心,用作进行爱国、爱校教育,文学欣赏,专题讲座等功用。

环境与设施:图书馆环境安静单一,适合潜心研读,无论活泼型、急躁型抑或其他类型特质,来到图书馆都会找到静下来的位置,隔空与智者交流,接受点拨,或徘徊在书架间浏览图书都是无比享受;其次是设施:图书馆二楼,三楼,四楼各配置适量电脑,用来提供师生浏览网络资源和检索图书馆文献资源,操作过程可咨询馆员或参加检索培训。

(二)数字资源。

本馆可用数据库资源40个,购买电子图书22.6万册,中文电子期刊3600余种,以保证教科研的基本要求。正式资源包括维普资讯数据库、环球英语多媒体、国研网、博看网、vipexam考试库(含镜像版)、万方硕博论文库、知网部分内容,超星数字图书馆、ejnavor期刊库、scientific、中图服务平台以及读秀学术搜索、国道外文专题数据库、北大法意数据库、e线图情、eps全球统计数据/分析平台、国际贸易数据库、联图远程访问系统、森途学院资源总库等众多试用数据库。

(三)图书馆员。

图书馆因读者存在而存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化被动为主动,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为理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快速的知识信息导航服务。所以馆员的服务是耐心的,如果有利用图书馆方面的咨询需求,在馆员能力范围内都会得到帮助解决的,既节省了自己的查找文献时间又督促了馆员的服务工作。

二、图书馆资源利用。

(一)本院图书馆资源利用现状。

本院教师利用情况:从各系部各抽取6人,利用汇文系统查询其三个月纸质图书借阅历史,观察专业书与非专业书的比例,可以推测多数教师对纸质专业文献的阅读比例不够60%,本人认为知识结构“专业”应该超过“非专业”一些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当然教师利用虚拟资源代替纸质文献也能扩展知识范围,但是数据库资源点击率并不理想,而且在知识讲解细化度上不如纸质文献:还有部分教师对opac系统的利用过程模糊,要借的书在大约范围内随机翻选;但是近来d类图书借阅量增加,是学院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促成的改变: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抽查结果说明:各系博士借阅的专业文献比例大于90%,其余教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效用倾向休闲型,且电子资源利用率不高。

学生利用情况:校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圈子,学生到馆频率高于教师。学生到馆的人群和频次因年级、兴趣、目的性等因素影响可分为随意型、娱乐型、自习型、目的型来馆;掌握opac系统搜索图书资源的学生约占35%,有效利用数据库资源学习的学生极少;通过访谈,对于教师布置的论文作业,几乎都是利用web搜索引擎查找文献资料达到其目的。读者服务部每天借还的图书量小说、心理、保健瑜伽类较多;计算机、历史、和外语类一般;其余类较少;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现状说明:学生享受型阅读比例大于专业型阅读,学生没有合理分配利用馆藏资源的比例。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最好的化妆品可保永远高颜值。全院师生应该关注图书馆读者服务群的信息宣传,熟悉图书馆资源并充分利用,助力学识增长。

1.建议专业选书应占60%;对于全院教师:在年终全院教工总结大会上,校长曾说“我们的科研论文数量上有很大提高,但是质量上还需加强”,这说明教师的专业研究深度欠缺;当今大型开放mooc环境下的大学课堂教学,要想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更是授课内容,那么教师要主观上提高学科深化意识,把专业知识解析成“营养化配餐”的课堂内容,才能赢得学生的敬佩,所以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掌握学科知识的要领。

对学生建议:由于各大学办学层次差异很大,受教育的师资、内涵、资源配置、被鼓励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在进大学门槛的时候已经等级化,然而我们应该主观上去缩短和国家重点院校生的差距,在校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最好以名校学生学习内容做参考,横向对比国外相同专业科目设置,主动自我突破,努力强化专业知识,掌握本学科在国际国内的发展及应用价值、专业普及程度和前景深度等域内现状,当今的.标准是向世界通用化看齐。本院优秀的毕业生例子有:蒋qing考入北京外经贸大学研究生;陈bingsheng在图书馆做勤工俭学,学习努力,成功申请参加欧美一个慈善社团,在欧美一些国家巡回义演;大四学生“怪胎儿”杨mo,在校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三点一线,以优异成绩做为中法交换生…他们成绩的取得,除主观努力外无不借助图书馆学科资源得以实现。

2.非专业选书占40%:现代社会强调人的综合素质。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读史使人聪明;读哲学使人辩证的剖析各种问题;读心理类书能够磨练意志和毅力;读自然科学可以提高人的思维判断能力;阅读社会学能够培养健康人格,学习做人的道理;阅读文学能够排遣烦恼,鼓舞斗志;学习书画诗乐陶冶情操等等全方位开阔视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主张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熟悉科学技术的体系,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工、文、艺结合,有智慧;熟悉信息网络,善于运用计算机处理知识的“全才”。被马克思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亚里士多德曾说:没有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一个疯狂的混合体。我们做不到那么优秀,但是我们要以之为努力方向,适当了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地理科学、以及文艺理论等,增加自己知识的宽度,是一种文化内涵和技能的双修。了解一些民俗民风以及外界的优良经验,用来完善本民族文化,亦可营造融洽和平人文环境。

(三)数据资源的利用:碍于因由种种,相当多的一部分教师对数据库资源利用不高,不愿意咨询和实际演练;凡事都遵循用进废退规律,数据库使用是操作型过程熟练的学习,经常演练就会熟悉而成为学习的好秘书。在图书馆和数据商的联合宣传下,学生对数据资源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点击图书馆各种数据资源人数同比增长,相信未来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会出现新的阅读和获取方式。

三、结语。

互联网改变着社会的各个方面,信息技术成指数级增长,大数据的潜力在跨界释放,作为高校教师肩负育才重任,要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先知先觉;作为国家建设后备军的大学生更要有先锋意识,思考社会大环境,横比世界发展趋势,抵御琐事纷扰,合理分配工作、学习、休息时间,增强主动学习意识,利用身边资源更新自己知识结构,并带动社会整体的学习风气;同时还要牢记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四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是一所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在该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民族地区院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方式的有力补充。

民族地区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在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少数民族资源,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民族民间文化可以成为民族地区学院的优势学科,高校需对如何将优势学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何最大化地为地区经济文化建设贡献力量,如何改变外界的猎奇心态把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真谛发扬光大进行思考。一方面学校需立足于地方,为地区培养急需并适合的人才;另一方面可凝练办学特色,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因此它并不只是停留在消极被动地传递已有的民族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还担当着发现、传播和创造少数民族文化,并将之整合成为既与主流文化相一致又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形态的重任。总的看来,民族地区高校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贡献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民族地區高校的教育提高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个人品格,让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学习并且了解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逐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情投入与少数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高校文化传承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在这一时期他们已具有自身的完全思维能力。对他们加以引导,激发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后,他们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其感兴趣的东西从而主动地去继承、宣传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民族地区院校还需从不同民族视角出发,体现出各种文化的特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此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将少数民族的不同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还可以学到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社会中的知识与技能,这样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和创新能力,更加促进学生形成自我和民族认同感,这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的前提。

其次,为了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得到实现,民族地区院校还需把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纳入教学过程中。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即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使得学生不仅要学习主体文化,而且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凯里学院在科研、学生活动等方面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促进地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因此,我们有必要在高校正常的教学、活动当中增加有关地区民族文化的项目,既要保证地区民族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播,又要确保活动开展的趣味性、有效性、针对性,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使学生可以主动、自愿地学习,传承与发扬这些特有的民族文化。在这方面,凯里学院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有相对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而是沿着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凯里学院还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研究,系统化地了解被研究民族的内涵,形成文字资料。还可利用其条件对民族文化中实体性的表现进行保存和收藏,这些都对保护和传承该民族文化有着重要作用。凯里学院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各层次学校的教育内容中,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最后,民族地区院校还可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师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到少数民族音乐舞蹈领域,保存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开展少数民族音乐、舞蹈的'创作与研究,从很多原生态歌舞中汲取营养,将地区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推向复兴高潮。这些活动让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和睦地相处,相互帮助和理解。凯里学院作为文化机构负起发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凯里学院设立的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团等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传播的作用,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凯里学院还应积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外环境。学校通过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者走进校园,传授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式,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从获得的成绩和开展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高校作为家庭社会传承的补充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同时,凯里学院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进行传播和宣传,例如,开通了互联网学习交流的平台等。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可以担当起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帮助学生继承和发扬当地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并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为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欣.少数民族文化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分析:以苗族地区生育文化为例[j].前沿,(6).

[2]刘桃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31(1).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五

在桂北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详细调查(表3、表4)的基础上,尝试从两者的数量空间关系、质量空间关系和空间耦合关系3个方面,提出具有普适性的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定量研究方案。

2.1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研究。

2.1.1研究思路。

2.2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研究。

2.2.1研究思路。

数量空间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民族地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系,但尚难以反映不同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间的空间关系,而高等级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是影响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关系及以地质公园为载体的2种优势资源整合开发的核心要素。因此,进一步揭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空间关联,需对两者的质量空间关系进行研究。采用耦合协调度分析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空间关联研究。协调度分析一般采用静态要素间的距离协调度来判断其协调性。将反映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质量空间关系的距离协调度称为耦合协调度,先分别累加得到研究区域各区划单元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的质量评价总分值,再测定两者评价总分值的耦合协调度,其数值高低反映两者质量空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空间关系的重要手段。运用gis图形管理和数据库管理工具,借鉴生态学景观(资源)要素空间关联分析方法,设计地质遗迹和民族文化资源数量空间关系首先,在gis软件支持下生成正方形统一网格样方图层。样方大小的确定对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的数量空间关系的计算有重要影响,过多或过少都会使计算结果产生明显偏差,须根据景观(资源)取点直径确定网格间距。其次,将统一网格图层与景观(资源)图层叠加,进行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取样,获得复合图层。再次,由复合图层相应的拓扑数据库统计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在各样方中的二元数据。最后,为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列出二元列联表,计算出两者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

2.1.2计算公式。

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的'数量空间关联指数r由式(1)计算:r=ad-bc槡(a+b)(c+d)(a+c)(b+d),(1)式中:a为全部样方中同时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b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地质遗迹点的样方数;c为全部样方中仅包含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d为全部样方中同时不包含地质遗迹与民族文化资源点的样方数(下同);r的取值介于-1到+1之间,r0为正关联,r0为负关联。并用式(2)对r值进行显著性检验。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六

论文摘要: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教学资源,中间的重要桥梁是艺术教材。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在与云南艺术学院的合作中,探索了一条有价值的经验,通过跟踪采风、培植项目、支持出版的方式调动了教师研究、改革教学的积极性,并且通过教材形式把教师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出版社图书质量工程和艺术院校质量工程获得双赢效果。

少数民族文化,是今天的显学――文化学密切关注的内容。实际上,它不仅是文化学者展开学术研究的丰富矿藏,也应该是地方艺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最值得重视的文化背景和教学资源。因为,中国内地大多数地方艺术院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的许多珍贵艺术文化的形态较为完整地存留下来,构成了当地艺术院校办学的区域文化背景或者说是办学的区域文化基础。如果有正确的文化态度,就会将这种背景或者基础,当做自己办学的资源优势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价值判断不准确,常常会将这种背景或基础当做妨碍前进的包袱或是自惭形秽的发展低起点。尽管随着多元文化价值的强调,这样的意识和心态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基础来发展少数民族艺术教育,培养人才,创新艺术,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值得积极探索并深入研究的问题。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在学校培养的艺术人才的成长过程当中,成为他们对少数民族艺术认知系统所建立的重要基础。只有对少数民族风俗民情、历史社会、语言行为等有所了解,成为自有知识,才能对少数民族艺术有深切的体会和真挚的情感,才能产生自觉的传承行为与创作热情。但是,如果面对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只是将其存在当做一种背景知识来介绍,让学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轻置了。实际上,应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高度上认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中国众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展现了文化构成的“多数”部分。

教学资源,主要指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经过学校专家学者的耙梳、整理,总结出典型代表、规律性的东西,进入学校课堂,成为现代规模化教育的教学资源,成为学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延绵不绝、自立自新、发扬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养的链条上得到充分体现。

二、特色教材:少数民族艺术变为艺术人才培养资源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会里,成为许多社会活动的重要资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学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经济研究、社会文明研究、生态研究等等。而作为艺术院校,尤其是地方艺术院校的教育资源研究,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艺术教育资源,近些年越来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时一地一得的议论或心得。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值得系统思考的问题。

意识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是一回事,将这种资源变为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则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还要有行动、有措施。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如何行动”“什么措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学院合作,通过特色艺术教材出版、重点学科丛书出版和艺术精品课程教材出版项目,探索了一些路径,积累了一些经验。

1.跟踪:采风经常化。

采风,是艺术院校许多年以来坚持的一个传统,无论从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还是学习民间哪个意义上讲,采风都是需要的。问题在于,采风不仅仅是到社会生活的基层当中去感受和吸收鲜活的生活素材,经过整理进入艺术创作;而且是要在人民群众生活当中切实地体验人们的情感、愿望、表达方式。这些内容,也是文艺创作从生活汲取灵感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的事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复、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加,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沉潜到基层长期静观默察、广泛学习采风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为一种难于复制、不敢追求的奢侈。偶有出游,用相机、录音机、摄像机记录一些声音影像,回家再慢慢回忆,以此为创作题材进入创作,真正是“浮光掠影”。实际上,那些声音、影像背后,最为鲜活的情感、饱实的内容、隐藏的意义,被忽略掉了。今天许多所谓的民族题材、民族色彩的艺术产品,做出来令人感到存形失魂,原因就在于此。浮光掠影采风来的外在色彩,替代了对民族情感内容与情感方式的真正深入。

所以,办学环境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状况,将自己的.办学路数中“采风经常化”的做法固定下来,学生、教师都如此。地处边疆的艺术院校,采风的便利十分明显,就应该用好用足这种天然的便利。云南艺术学院的一些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这方面的意识很强,做得比较好,其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效果也就显著得多。音乐、舞蹈、艺术设计、民族民间美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收成。音乐人类学方面、少数民族音乐乐器研究方面、云南特色工艺美术研究方面、民族舞蹈艺术研究方面,云南艺术学院都有了值得骄傲的成果。

2.培植:研究项目化。

艺术院校的学术研究,历史上常常有几种做法:一是以创作代替研究,认为研究思考已经在创作过程当中酝酿、创作成果里面体现了,不必一定要用文字来总结它;二是认为研究是个人的事,而且,艺术研究就像艺术创作一样,是随心所欲,因情所致,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兴趣,所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由于这样的认识,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艺术与人文科学家族里的其他学科相比,显得理论成果薄弱,所谓艺术研究停留在经验层面的探究、认识上。而且,就艺术整体研究看,作为专业、学科的整体性研究与结构性建设的意识淡薄。在这样的状态下,就应该在对接各种渠道的项目研究之外,针对自己学校的办学设想,针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布局,设计一些整体推进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研究项目,作为建设与发展的理性分析、科学发展的导引,这十分重要。将学校开展研究的个人爱好与零星行为,引领到项目、引领到彼此相关的项目群当中去,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通过研究项目凝聚精神、锻炼队伍、整合力量、打造品牌。

以云南艺术学院《云南特色民间工艺》的出版为例:教师们从长期下乡采风的积累中,从特色民间工艺大师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从各级政府不断整理、确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政府行动中,深切感受到高等艺术院校应该承担的相应责任。于是,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们在耙梳资料,补充采访采录,条分缕析后,于2008年编辑出版了《云南特色民间工艺》一书。该书出版后,成为云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教学辅助用书,也获得了第十二届云南优秀出版物三等奖。2009年开始,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将此书作为一项概论式成果,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立项运作,将15种云南特色民间工艺成果以项目化的形式运作为一个系列成果,这个成果将于2011年以高校“十二五”规划艺术教材的形式陆续出版。

3.支持:成果课程化。

研究成果课程化,实质上是焊接教学研究与教学过程的办学行为,十分有力、有效,对于办学综合实力的生成也非常重要。大学里的研究成果,有的可以转化为经济成果,有的能够体现为社会效益成果,还有的,可以转化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当中去,建立一门课程或一种课程体系。以云南艺术学院为例,近年大力开展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教学成果以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形式体现出来,涉及教学环节的教师个体、教师梯队结构、专业特色优势与课程品牌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实际上,教学质量工程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在“教什么、如何教、谁来教、谁有资格教、为什么教”这样一些具体问题上的工程。成果课程化,最有力的支撑显然来自教材编写。如何将少数民族艺术资源编写成可以在现代教育行为当中广泛教学传播的内容,就是一个考验教师和教学团队的关键所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都涉及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检测的问题,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解决“教什么、谁教、谁有资格教、如何教、为什么教”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首先是理论问题,是文化立场姿态与艺术价值判断的理论问题,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教材编写中体现出来的教师能力的增强与水平的提升,从一知半解的“知道者”变为专家。

出版社根据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发展、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回应,支持项目,扩大合作,在精品课程、特色课程、重点学科建设方面为艺术教育提供服务。

具体说,出版社用出版教材的方式支持地方艺术院校在办学当中强调特色,发展优势,支持他们在精品课程建设当中突出教学内容的特色优势,突出他们在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的丰厚资源基础上的教学优势,突出他们在整理和创新民族艺术方面身置其中所具有的深切体验。云南大学出版社近年来陆续出版的《云南特色民间工艺》《图形创意》《傣族舞蹈教材》《云南民族复调音乐研究》等,就是将院校教师或艺术家多年的研究所得整理出版后又把它们转化为课程内容,突出了少数民族艺术传承过程在现代大学里通过教学完成的实验。以《图形创意》教材的编写出版为例:云南艺术学院这个学科的教师从艺术设计课程的角度多年下乡采风,搜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间图形,教师们把这些积累作为本地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图形创意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这一专业基础课程的本土特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提炼完善,逐渐建设成了一门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于是,精品课程教材也顺理成章、应运而生了。

民间艺术,少数民族艺术,通过现代大学教育,变成规模化、群体性、科学化的科学可控的过程,为中国艺术的繁荣预埋下了“草根情怀”的种子。我们看到,云南艺术学院的学生,通过学习,除了艺术院校大学生都应该掌握的一般人文知识、艺术技能外,还可以获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知识的技能。这是他们拓展生存空间和发展平台的重要社会竞争力。

更重要的问题在于,通过这样的学术研究和教材编写,艺术教育单位润物无声地准备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的团队。经过了下乡采风实践、课堂教学运用、问题思考、项目研究,再回馈到教学实践中,经过如此锤炼的队伍是那种用别人的教材、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队伍所无法企及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云南大学出版社在支持艺术教育单位的教材与研究成果的出版中,也支持了艺术教育单位的人才培养、队伍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发展和学科建设。

成果课程化“一石双鸟”,既转化了研究成果,又培育了专家和教学团队。

三、出版社在艺术人才培养规划当中的自觉意识与积极作为。

艺术人才的智力贡献与创造能力,是建设文化大省与文化强省的关键,要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者和创新者,就地取材、因人施教的教材编写尤其重要。2002年,云南大学出版社出面运作,由云南艺术学院牵头,召集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学院等办有艺术专业或艺术学科的大学开会结盟,统一认识,将“继承传统、学习民间”的区域文化特色与地域艺术优势的内容结合到艺术教育的普遍性规律中,搭建了“新世纪高等院校艺术专业系列教材”的基本框架,至今,已经陆续出版了《艺术美学导论》《艺术概论》《艺术教育管理学》《艺术英语》《云南民族美术学》《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图形创意》《电子杂志设计》《云南高等美术教育史研究》《云南民族民间戏剧概论》《戏剧导演思维与训练》《欧美现当代名剧赏析》《云南民族舞蹈史》《傣族舞蹈教程》《诸子论音乐》《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音乐美学教学论稿》《音乐素质通用教程》《电视导播》等教材,社会反响和教学效果良好。

云南大学出版社与云南艺术教育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一个从云南艺术教育单位毕业的学生,如果对云南、对西南、对中国艺术状况知之不多、一知半解,那他就不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学生,就远不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创新者的“候选人”,他的资格就差得很远。如果这样的状况是由于他所毕业的艺术教育单位造成的,那么,这个艺术教育单位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定位就很值得怀疑。

这些年来,在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云南大学出版社与各种类型的艺术院校合作,探索和开拓了一种效应综合、目标明确的道路,值得与艺术院校办学的有心人分享,也值得与那些瞩目大学教学研究、办学发展的出版行业的同行相砥砺。

艺术教材的建设,要有一种长期追踪关注的韧劲,要有一个耐心培育辅助的过程。作为出版人员,笔者的经验是,积极参与、经常促动,在一定程度上自觉参与到艺术院校的课题研究、成果转化、特色课程的探索、教材的编写试用及出版规划中,将艺术类教材与艺术类学术著作的出版策划延展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的源头上,从一开始就进入出版规划的梳理与框架设定中,有耐心,下力气,多年坚持下来就一定有收获。作为艺术院校办学的“局外人”,如何积极介入,成为艺术教育单位的专家教授们的同道、同路人,就看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能力“介入”艺术教育事业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七

[摘要]文章论证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少数民族地区的图书馆如何发挥特有优势,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增值,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库”的应有作用。

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文化与经济日益融合。“xx文化搭台,xx经济唱戏”的活动,在我国广泛兴起;“美食新概念”、“购物文化节”、“茶文化”、“酒文化”,等等,物与文化的结合举措此起彼伏、铺天盖地。在传播学已经进入“后传播时代”的今天,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如何挖掘、发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巨大潜值,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使其不断增值,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人员光荣、艰巨而又义不容辞的时代责任。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其独有的特质,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这是有着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独具的优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而论,她位于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最壮观的民族大道中段,是广西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馆舍占地面积2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主楼10层,书库大楼20层,整个建筑由一、二、三段组成,其中一、二段凌驾于波光粼粼的湖面之上,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水上图书馆”。到目前为止,拥有政治、经济、法律、及其他各门类学科图书244万册;中外文期刊两万余种;音、像带及学术期刊光盘两万多件,被誉为“八桂学府,壮乡书城”。其中,地方文献部藏有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苗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彝族、京族、水族、仡佬族11个少数民族的大量文化资源。自治区已经投资5000多万元,对老馆进行改扩建,把该馆建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高精尖技术装备,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国家一级图书馆。目前新馆已建成,阅览大楼总建筑面积达12195平方米,一楼为入口大厅、检索大厅,二楼、三楼均为阅览室。新楼入口设计合理,人流集散便捷,不迂回,不穿越,不同性质的人流分流明确,自然通风采光。新馆可容藏书400万册,拥有3500个座位,电脑网线达到1000个信息节点。

广西,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唯一临海的自治区,具有出海、亚热带双重地理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各方的努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经逐步显现出其巨大价值:被称为壮族歌仙的“刘三姐文化”、壮族“三月三歌节文化”、中国绿城——广西南宁的“绿城文化”、南宁国际民歌节的“民歌节文化”、以壮族为创始民族的“铜鼓文化”、壮族特有的民居“干栏式民居文化”以及现在正在兴办的“东盟博览会文化”等等,在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显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显现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巨大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历史价值;而人文价值、历史价值是一种品牌、一种无形资产,在某种条件下,又可转换成经济价值。就是这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还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缺乏“图书馆作为”浓墨重彩的这一笔!笔者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现在藏有明清以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图书四万余种。壮族文化资源之丰富,是全国任何一个图书馆都不可比拟的。在挖掘、丰富、扩大、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是大有作为的,是独有的优势。就是上面提到的、已经初步显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一些方面,也极待补充、增加其民族文化的含量。像“刘三姐文化”所以产生在广西,产生在壮族,绝不是偶然的。因为自古以来,广西就有“歌海”之称,每年“三月三歌节”,漫山遍野都是对歌的群众,民歌资源非常丰富。壮族的《布洛陀》《嘹歌》《姆六甲》等,早已经在民间流传。再如“干栏式民居文化”,在我国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中,就有“干栏式建筑”的实物,距今已有八千多年;远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有临水的民居,都是“干栏式建筑”;笔者在泰国的湄南河上,亲眼见过大量的“干栏式民居”,只是建筑材料已由木质改进为钢筋水泥而已。壮话属于壮侗语族·壮泰语支。壮族与越南、泰国、老挝的某些民族,都可直接用语言交流。壮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有1800多万,是我国最重要的跨境民族之一。其实,从血统、语言、文化、分布、社会、经济各个角度上看,不管是壮族、布依族,还是越南的侬族、岱族,其实都是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而已。再如远播东南亚的“铜鼓文化”,据广西专家考证,是由壮族的先民“濮人”在黄帝时代创始的,几乎和中华文化同样悠长。所有这些,都需要充实、传播,扩大其覆盖面。还有大量的广西图书馆已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也极待扩大其影响。像发源于广西金田的“太平天国文化”,这是改动中国历史的大事件;震动中外、在我国革命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百色起义文化”,更是中国革命史上壮丽辉煌的一章;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文化”,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宁明的“花山崖画文化”,更是壮族悠久历史极待解读、极待挖掘的文化瑰宝;桂北的“红瑶文化”,更已吸引了全世界旅游、观光的眼球……总之,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都极待加上“图书馆作为”这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其本以无可估量的价值再次增值!

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不可回避的现状是: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信息库”的图书馆,在现代化传播手段的建设上,还是比较滞后的。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的“等、靠、要”观念,在某些人的头脑里,仍然根深蒂固。目前,我们面对的是市场经济,说“重视”,得市场重视,说“倾斜”,得市场倾斜。市场需要、用户需要,才是我们的“领导”,才是“倾斜”的所在。若想让市场“重视”,让市场向你“倾斜”,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新兴的传播学,吸引人类的眼球;用传播学的手段,引起市场的“重视”,引导市场向你“倾斜”。新兴的传播学学科,自从上世纪30年代在美国诞生以来,特别是自拉斯韦尔harolddwightlas-swell提出了著名的传播学“5w模式”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受到了社会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因为,现代社会已从以纵向结构为核心的简单社会,转向了以横向结构为中心的复杂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所谓的`“合力与力的平行四边形”,揭示了现代社会的特征。尤其是互联网诞生以来,线性函数已经无效,只能是非线性函数。传播学已跨越口传播、印刷物传播而进入第三代的多媒体传播的“后传播时代”。到底统计,我国已有互联网用户8000多万,这是个空前巨大的“受众群”。不可估量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面对如此巨大的“受众群”,正是通过多媒体传播使其充值增值的大好良机。谁认识不到这一点,谁就是落伍者,将后悔莫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已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缩微拍摄、阅读系统以及音像视听等自动化设备。目前,图书馆所有业务环节全部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体系,整个图书馆网已纳入国际互联网中,并且与县级以上图书馆通过互联网或ppp拨号系统进行联网。广西图书馆已建立起具有一定规模的数目数据和多个全文数据库,其中,已建成书目数据56万多条、连续出版物数据库0余条、中文古籍数据库13000余条、视听资料数据库23400余条、外文图书数据库20000余条、科技小报索引数据库、广西文献索引数据库、广西名人文库以及农村适用信息、太平天国资料、广西地方志、广西民族民俗图文等全文数据库。凭借这一现有基础,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播方面,尚须充实、加强、扩建的有:

1.为每一个广西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立项,建立起专题传播网络。这首先就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将每个专题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加以筛选、归类、充实,建立起便于检索的数据库,建立起相应的网页。这一数据库面对的不仅是广西5800万各族人民,也不仅是我国13亿人民,而是全世界。这将对旅游观光业、民族制品业、餐饮美食业、医药保健业、服装鞋帽业、娱乐休闲业、体育健身业、珠宝饰品业以及民族史、民族文化、生态研究学等等,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将打破历史造成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落后、封闭,改变一直停留在“借书还书”、“阅览复印”的传统服务模式,使“死”资源变成“活”资源,变“读者上门”为“图书馆上门”,使图书馆变成不分节假日、不论刮风下雨,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的“上门”的“读者服务”。这对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增值,将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生态价值。是“图书馆作为”浓重辉煌的一笔。目前,互联网上电子书刊许多都是收费的,而图书馆是全民的福利事业,是免费的。这种“价格优势”是电子书刊业无法竞争的。据笔者的实践体会,当在互联网上开动“搜索”引擎搜索时,图书馆几乎是完全缺位的。最活跃的是销售企业、旅游业,其次是政府部门,图书馆连个人“博客”都不如。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许多还处于“内部”状态。这和图书馆“信息库”的地位很不相称。如今是“知识爆炸”时代,在这场“知识爆炸”中,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加上“信息库”——图书馆这枚“超级重磅炸弹”。

2.互联网传播的前提是“愿者上钩”——因为需要。用户上不上钩,不需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客观条件,关键是“图书馆作为”要做得到位,适应用户需要。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受“输入困难”的困扰。许多民族书刊存在大量的生僻字,要造字,输入缓慢。特别是一些珍本书、善本书,生僻字连篇,输入十分困难。而且读者借阅又受到一定限制,大大影响了这些“宝贝”价值的发挥。由于电子技术的进步,现在有了“汉王文本王”之类的具有一键进入word的智能键,所有生僻字,完全可以一键进入,“输入”一本书,也就是几十分钟,大大加快了输入速度。新兴的电子书刊业,是没有这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的。一旦图书馆的珍本书、善本书变成电子版,加上又免费,电子书刊业是无法跟图书馆竞争用户的。图书馆的专题网页。要制作得漂亮,吸引眼球。当用户“搜索”时,图书馆的网页就可“一拥而上”,特别是那些使一般用户头痛的生僻字,用户可以立即复制保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时间。

3.互联网的数字化传输手段,是文、图、声同时传播的,其科技含量的先进性是当前任何一种媒介无法比拟的。纸传媒,虽然可以文图并举,但无声;就是最先进的电视,虽然有声有图,也是活动的,但它的文却常常缺位;而且,这两种传媒也只能单独、不能同时进行。有一个很典型的例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申生,根据自己十几年临床诊断积累,个人编排了一个多媒体资料库。用户把这资料库搜索到后,在菜单上点击“二尖瓣狭窄的听诊练习”,在出现的人体图片心脏部位,再点击一下,耳机里就会出现这位“病人”的心跳声,就像临床医师直接用听诊器听到的一样。俨然是一部临床诊断学的多媒体教科书。他这一多媒体资料库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许多医院下载后,作为培训进修医师的教材。国家卫生部还将把它纳人全国医师统考题库。这个例证说明:多媒体的传播优势,目前是任何一种媒介都无法比拟的。制作这种多媒体资料库,对图书馆“单位”来说,集体的人力物力,不知要容易多少倍!电脑的复制、下载的存储功能,更是其他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用户需要的文化资源,经过互联网到手后,可以任意复制、翻录。电脑对图版的修整功能,还可弥补原件的某些不足。电脑的编辑功能,又可以把文、图、声任意编排。就是光盘,也可任意复制。那些珍本书、善本书“宝贝”,将发挥出无穷的潜值。数字化传输的访问人数记录与传统的借阅统计,不知要高出几十几百倍,图书馆将“门庭若市”,带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大覆盖、大播种、大丰收!

4.利用网络传播快、广的优势,在网上发布征集、呈缴地方文献的通知,不断充实馆藏。要知道。有许多地方志、族谱、民族史、个人作品,都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地方的家族、民族、个人的历史。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文字未能正式发表,而流传在民间,这就需要图书馆利用其特有的收藏优势,向各方征集各种文献以便不断地充实和丰富馆藏,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广西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网上发布了地方文献征集的通知,并将征集来的文献迅速做成数据,以供需求者在网上查询,或在最短的时间内看到文献,发挥地方文献的增值作用。

总之,要建立起“图书馆传播体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值升值,有赖于传播的到位;传播到位,吸引眼球,又反过来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影响,使其充值升值。这是一种“正”循环。是加法;反之,传播不到位,不能吸引眼球,就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扩大影响,也就不利于其充值升值,则是“负”循环,是减法。是“正”循环,加法;还是“负”循环,减法,把柄,就掌握在图书馆同行们的手上!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八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2、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3、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4、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优习网、大学生精英论坛。

5、五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尝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二、展演(11月21日)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九

活动名称:

七彩云南,哈尼风情。

活动背景。

哈尼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礼社江下游、红河西侧、哀牢山区的新平、镇源、墨江、元江、红河、元阳、绿春、金平、江城等县。民族风俗浓厚,非常富有历史色彩,他们的住房、服饰、食品、节日、风俗都非常具有特色。

活动宗旨。

通过展示哈尼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文化发展、中教信仰、生活习性,弘扬少数民族文化,承载傣族民俗风情,丰富校园文化,拓展同学们课外生活,让更多同学老师认识、了解哈尼族人民的`生活我系特举办此哈尼族文化月活动。

活动主体。

本次哈尼族文化月活动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完成,前期主要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达到预热,让全院师生了解活动概况,中期通过活动展演、长街宴等一系列活动向大家展现哈尼族风貌,让更多同学了解、认识哈尼族,后期则是哈尼文化讲座,旨在让同学们更深入了解哈尼族民族风俗及历史文化。

活动地点:

经济管理学院喷水池广场。

活动时间:

11月14日----28日。

活动对象:

文华学院舞蹈系学生会及全院师生。

活动负责人。

主办单位:文华学院舞蹈系团支部。

策划承办单位:舞蹈系学生会。

协办单位:单位。

邀请单位:

赞助商:xxx、大学生精英论坛。

活动宣传。

(一)宣传部。

时间:11月14日(星期三)进行张贴海报、挂横幅、礼仪拿着展报游动、小规模游街、发卡片+传单+歌伴舞蹈等宣传。

1、经管学院喷水池处设点进行舞蹈、卡片、传单宣传。

2、学院外商业街、校内球场、食堂门口进行礼仪游动宣传。

3、到时得现场进行拍照。

(二)外联部。

负责联系一些商家,更大范围的宣传我们学生会,拉到些赞。

6、活动开展。

1舞会的会场布置。

2舞会的司仪。

3舞会的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4舞会的流程。

(1)开场舞。

(3)增加一些趣味游戏,用不同的形式去宣传。

比如说2:哈尼文化常识抢答赛规则:主持人宣读题目后,现场起最先手嘉宾进行抢答,答对者将荣获一份奖品。

(5)最后,由我们舞蹈系学生会送一份神秘的礼物给到场老师、嘉宾并合影留念,以促进感情。

时间及地点:11月28日(周三)在经管学院附二栋楼102阶梯教室《阿密车》舞剧编导老师进行哈尼族文化讲座。

(1)会场布置。

(2)司仪、主持人。

(3)作人员领嘉宾签到就坐,会场服务,包括会场的秩序维持工作。

8、活动物资及经费预算。

(1)物资需求及人员安排。

(2)经费预算。

红丝带1包·20元·气球20×5=100元·宣传卡片0.5×50=25元。

合计:1791元。

9、工作人员安排分配。

一、宣传(11月14日)地点:喷水池定点宣传、游动宣传。

人员:6个礼仪+2个男生敲鼓+1个播音讲解+1个发传单卡片+1个照相=11人。

礼仪:6照相:1。

敲鼓:2传单:1。

播音:1。

主要负责人:

展演(11月21日)。

地点:喷水池。

舞台布置:6主持人:2。

服饰道具管理:2崔场人:1。

放音乐:1后勤:4。

维持秩序:2礼仪:6。

主要负责人:

1.菜肴:4。

2.礼仪:6。

3.食品介绍:2。

主要负责人:

(三)哈尼文化讲座(11月28日)地点:附二楼102阶梯教室。

人员:场地布置4人+维持秩序4人+6个礼仪+4个后勤=18人。

1.会场布置:4。

2.活动主持人:2。

3.司仪:4。

4.后勤:4。

5.维持秩序:4。

主要负责人:

10、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

在活动中可能出现摔跤、磕碰、扭伤、食物过敏等问题,所以后勤同学提前准备好双氧水、纱布、创可贴、食用醋,轻微的磕碰或食物过敏及时给予视察清理解决,伤情严重后勤同学应将其送到校医院处理。

11、收尾工作。

(1)活动工作人员及老师评委选手合影留念。

(2)全体工作人员清理场地,归还东西。

(3)学生会开总结会议。

xx.11.12。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

(一)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体协调发展。

1.区域合作开发意识有待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和区域地缘性。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是桂中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凝练而成的,具有很强的区域地缘性和整体性。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都是在政府主导和强力推进下展开的。由于柳州和来宾属于两个平级的地级市,各自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在所属辖区内独立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就使得有些本来是一脉相承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行政区域的不同被人为的割裂而丧失其整体性和延续性。当前,柳州市、来宾市都把提高辖区内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化发展作为促进地方发展、提升城市品牌效应的一个重要视点。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柳州市和来宾市都制定了相对独立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缺乏区域合作开发的理念和意识。

2.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完善。

目前,柳州市、来宾市都制定了详细具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如柳州市在《柳州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三大板块、四大主题旅游线路、五大精品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其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宾在《来宾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一城、两带、四区、六品牌”旅游发展总体框架,把大瑶山瑶族民俗文化和忻城壮族土司文化作为来宾市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项目。从柳州市、来宾市的旅游发展规划和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计划来看,二者之间缺乏系统的整合,一方面,规划使作为整体呈现的桂中“民族四绝”碎片化,把一脉相承的红水河文化和壮族刘三姐文化强行割裂;另一方面,在旅游路线的设置方面也不能呈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有待进一步科学的整合与完善。

3.旅游品牌形象有待进一步凝练。

凝练区域旅游品牌对提升区域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桂北的山水旅游资源、桂南的海洋旅游资源、省会南宁的会展旅游资源都形成了较强的品牌效应。广西桂中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目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具规模,品牌形象已初步树立,但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有待进一步凝练,“民俗风情看桂中,民族旅游到桂中”的旅游品牌效应还需进一步打造。

(二)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

1.市场培育不足,企业参与不够。

当前,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具体负责实施,企业参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低,市场主体融入市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不足;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开发机制还不完善,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还不高。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策划、运营等方面较为落后,市场竞争力不强。

2.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整合力度,产业融合不强。“桂中一体化旅游”的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尚未打造出国内外知名的桂中旅游精品线路。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精品。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壁垒,从少数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延续性和地缘性出发,根据不同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和地域特征,全面整合区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精品文化、精品路线和精品服务。如在开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桂中“民族四绝”的旅游路线时,可以设置为“三江—融水—柳城—金秀—忻城”;又如桂中地区的刘三姐文化的开发,要以开发桂中壮族文化为出发点,以刘三姐文化为核心,全面整合柳州刘三姐歌谣、传说和来宾壮族土司文化等资源,甚至可以整合延伸桂林、河池等地的刘三姐文化,以柳州、来宾为中心,打造“来宾—柳州—河池”和“来宾—柳州—桂林”两条壮族文化旅游路线。

(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开发,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以柳州、来宾为旅游集散中心的辐射互为带动,促进柳州、来宾各县市的旅游产业的发展,共同打造桂中“民族四绝”和精品旅游路线,全面提升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和质量。同时也要注重整合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拓展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如整合桂林红瑶、河池的白裤瑶,开创一条瑶文化旅游路线:“桂中(五大瑶族支系)—桂西北(白裤瑶)—桂东(红瑶)”,又如壮族刘三姐”风情游,可设置“桂林(阳朔)——柳州——宜州——忻城”旅游路线。此外,还要加强与区外省份、东盟国家的旅游合作,实现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向周边省份延伸和向国际旅游拓展。

(三)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

桂中地区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企业不仅数量较少,而且普遍“小、散、弱、差”的缺陷,缺乏市场竞争力。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较低,产业链不完善。因此,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要强化政企联动机制,推进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市场深度开发,要进一步调整、注重“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桂中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一

反思传统哲学的价值,实质上就是反思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只有把形而上学理解为一种“生命现象”,即一种以理论形式所表达的人们超越“未成年”的幼稚状态并追求自身“成熟状态”或“理想生命”的心理定势和生命冲动.才能抓住形而上学的核心.从“生命现象”的视角出发,将使我们看清形而上学所包含的“启蒙精神”、“反思批判的自由精神”和“乌托邦精神”在促进“人的成熟”方面所具有的积极价值,同时也洞察到由于其“总体主义”、“非历史性”和“绝对主义”原则与真正的“人的成熟状态”之间的'内在冲突,因此,形而上学的价值又是有限度的.

作者:贺来helai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刊名:天津社会科学pkucssci英文刊名:tianjinsocialsciences年,卷(期):2005“”(2)分类号:b0关键词:“生命现象”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人的成熟状态形而上学的价值边界意识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二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三

208月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指出,高校要“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以及要“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1]。由此,在体育课程及教学改革中不同的学者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建设性的建议,如学者刘成[2]首次提出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学者周二三[3]对概念做出了明确的界定等;包晓法[4]、杜治华[5]等学者从体育课程资源的角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指出设立体育保健课程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领域。而随着社会对健康及大学生体质问题的高度关注,本文针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开展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进行探究,旨在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四

宗教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基因,是一种重要社会文化现象,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宗教的存在。梁漱溟先生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2](p23)人们将自我与心灵、个体与他人、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与神的关系并曲折地反映在人类的宗教里,用以指导从日常生活直至社会生产的各种活动。宗教是人类思维具有抽象概括能力、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出现的社会现象。宗教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规律与过程,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学术界对于宗教形态的分类很多,如按人为因素的多少分为自发宗教、人为宗教或自然宗教、神学宗教;按演化顺序分为原始宗教、古典宗教、现代宗教;按影响范围分为民族宗教、国家宗教、世界宗教;按制度因素的强弱分为制度性宗教、分散性宗教等。多元性是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显著特征。历史上,云南相对封闭但又地处连接中南半岛民族走廊的特殊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带来了众多民族,也舶来了多元宗教文化。相对独立但又在经济、文化、婚姻等方面交往密切的众多少数民族群众是云南多元宗教文化的信仰载体。宗教之间的和谐与民族之间的和谐相互促进,形成云南独特的宗教文化生态,使云南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民族文化宝库”、“宗教博物馆”著称于世。在这块美丽神奇的红土高原上,繁衍生息着55个少数民族。云南宗教形态纷繁复杂,从原始宗教到世界宗教,种类齐全,内容丰富,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俱全,包括汉族在内的26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有些民族几乎全民信仰某一种宗教,如藏传佛教之于藏族,南传上座部佛教之于傣族,伊斯兰教之于回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这些宗教已成为各民族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心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具有典型的多元和谐性与重叠共生性。在某一特定区域或社区,一种宗教为多个民族信仰,一个民族信仰多种宗教的现象非常普遍。一般而言,这些地区存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先进的主体民族,在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诸多方面,都对本地区其他民族产生了极大影响。随着民族之间频繁的交往,主体民族的宗教形态必然也为其他民族所接受。例如处于云贵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的丽江地区,藏传佛教为生活在这一地域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所信仰,同时纳西族、普米族还保留着本民族的东巴教、韩规教;在亚洲内陆向中南半岛过渡地带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怒江下游与缅甸接壤的德宏傣族自治州,南传佛教不仅为傣族所信仰,也为居住在这里的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所信仰,泼水节亦是上述民族共同的节日。由于各民族之间相互通婚,家庭内部成员具有多种民族成分和宗教信仰。在怒江丙中洛地区,我们可能不经意间邂逅这样的家庭:祖父信仰怒族宗教,祖母信仰傈僳族宗教,父亲信仰藏传佛教,母亲信仰基督教,儿子又信仰天主教,儿媳没有宗教信仰。在人际和谐的基础上,安立着神际和谐。与世界民族宗教冲突频仍的局势相比,云南多元宗教、多民族、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弥足珍贵。从普洱拾阶而上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直达拉萨的茶马古道,不仅连接了农耕和游牧不同的经济生态,更串起了十余个少数民族璀璨多姿的宗教文化,茶马古道途经的重镇,随处可见多民族宗教和谐相处的画面。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化,云南各种宗教都拥有相对稳定的信仰群体,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结构平衡。云南诸多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具有鲜明的集体性。所谓集体性是指,以村寨、社区甚至整个部落、氏族为单位,所有成员参与某项宗教活动,而祭祀对象也多为村寨、社区、部落或氏族的保护神,久而久之演化为本民族共有的宗教节庆。生活在滇南、滇西南的`哈尼族、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等民族,每个村寨都有寨神,定期集体祭祀。集体活动也从宗教生活延伸到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全寨成员相互帮助,提高了集体凝聚力。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诸多方面如音乐、舞蹈、器物制作等不断偏离宗教的载体与场景,走向舞台和市场,呈现世俗化、民俗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第一,世俗化趋势。随着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少数民族宗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大多数人关注的目光却聚焦于少数民族宗教的神秘色彩,甚至有人将其作为一种商品进行开发,在满足人们好奇心的同时大发其财。现有对少数民族宗教的关注,不但没有从根本上抓住少数民族宗教生存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还将少数民族推向商品化、表演化、形式化的悬崖。尤其是以宗教文化为旗号,进行粗俗的旅游开发活动破坏最大。一旦离开了培育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土壤,抽空了信仰内涵和神圣内涵,就徒具宗教的外壳,而成为被把玩、被欣赏的对象。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保护,我们就要到民族博物馆中借助各种法器、经籍、照片或学术著作、文艺作品等去建构、浮想少数民族宗教了。

第二,民俗化趋势。在社会发展日趋多样化、世俗化的背景下,宗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已远远不如过去强大。宗教已从中心走向边缘。在政治、经济形态中,宗教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宗教领袖干涉政治、宗教禁忌制约生产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民族习俗文化、民族心理意识甚至日常生活中,宗教仍有重要影响,而且少数民族宗教融入民俗的步伐正进一步加快。实际上,没有哪一种宗教不曾与民俗相结合,世界宗教如此,民族宗教更是如此。伊斯兰教以宗教的形式引导穆斯林的生活习俗,基督教也以宗教形式涉足教徒人生礼仪的各个主要环节,佛教对其传播地区人们的衣食住行、行为举止、婚丧嫁娶等方面影响至巨。民族地区的调查经验启示我们,在少数民族的婚姻、丧葬、农事、建房、生育、节庆等每一方面每一环节的风尚习俗中,都包含了相应的宗教观念或宗教活动的内容。

第三,多元化趋势。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多元化特征非常显著,而且在社会多元发展的影响下,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世界五大宗教云南都有,尤其是同时具足汉传、藏传、南传三大佛教部派,而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地方。本来是世界宗教,但传入云南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化融入民族文化的中心,反而成为民族宗教,如傣族的南传上座部宗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壮族、瑶族、布依族等民族的道教形态同样如此,甚至基督教会民族化的趋势也很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民族同时信仰好几种宗教,一种宗教同时为好几种民族所信仰的现象将成为一种趋势。比如彝族群众既有信奉毕摩教的,又有信奉佛教、道教的,近代以来也有信奉天主教、基督教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既为傣族信仰,也为布朗族信仰,还为德昂族信仰。

三、云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云南少数民族宗教的发展,不仅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世俗化的整体挑战,也面临着基督宗教“后来居上”的挑战。前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后者使少数民族宗教的信仰生态产生危机。恰如《道德经》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3](p235)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发展面临的挑战,正是其提升自身信仰素质与文明素质,融入现代社会的契机。

(一)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环境变化的挑战。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和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战略的实施,云南少数民族宗教将受到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巨大冲击,而云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的脆弱性结构,使其宗教在与外来宗教的博弈中极易处于下风。与云南为邻的东南亚地区,历来是民族众多、宗教复杂、文化交流十分活跃的地区。特别是处于前沿的跨境民族地区,传统宗教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的压力。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同民族同宗教现象十分普遍,境内外同一民族宗教信仰状况的任何变化必然会传导至国内。尤其是基督教的传播使少数民族成员越来越脱离传统信仰而走进教堂,代代传承的信仰逐渐淡化了宗教色彩,而转化为一种民俗活动,有些甚至直接消亡。与制度型的世界宗教不同,少数民族宗教是扩散型的宗教,缺乏统一的组织、严密的教义、固定的活动场所等。若不采取有力措施,任其在世俗化、多样化的社会中自由发展,少数民族宗教必将进一步扩散,最终结果很可能是信仰色彩越来越淡,淡之又淡,以至于消散,飘荡为历史和文化的云烟。世俗化的每一步发展,都将使宗教的神圣领域有所减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之所以信仰不计其数的鬼神,是因为所有鬼神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专司职能,人们为了自己的现实利益对其献祭。宗教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必有其安立之上的经济基础。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极大变化,原始社会、农业社会中的很多神祇在现代社会中丧失了用武之地,一些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功能性信仰必然为人们所放弃。云南少数民族宗教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中一些反映农业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在现代社会中消失,而一些曾经与农业生产、狩猎活动、渔牧活动有关的祭祀仪式,或者衰退,或者融入民族风俗。比如,彝族历史上曾流行图腾崇拜,植物中有竹、松树、葫芦等,动物中有虎、牛、羊、鸡等。新中国成立后,局部地区仍有一些图腾崇拜的遗迹,但现今已不复存在了。但彝族婚丧嫁娶等活动仍由毕摩来主持,其风俗习惯仍与其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

社会性是宗教的本质属性,宗教的变迁与社会的变迁同步进行。社会发展已经使少数民族宗教面临着迥异于传统社会的生存环境。对此,我们或可用“脱域化”来形容: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不得不面临从其原生环境中脱离出来的危险。少数民族是其宗教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信仰的主体,少数民族宗教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少数民族来谈民族宗教的发展,无异于离开物质而谈运动。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面对世俗化和基督教传播的双重挑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对于本民族的传统信仰出现偏离倾向。在一些民族地区,我们经常看到大批青少年出入于网吧、歌厅、电影院,热衷于现代娱乐方式,对本民族的宗教文化缺少了解,缺乏兴趣。成年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传统宗教活动,同时受到历史上“极左”思潮的影响,将传统宗教视为“封建迷信”而不愿参加。而本民族宗教的巫师、祭祀虽然有较为丰富的传统宗教知识,但大都年事已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虽然有些民族地区如西双版纳,几乎所有的村子都重修了佛寺,但很多是有寺无僧,更缺乏高级僧才,重要的宗教活动要到缅甸去请佛爷来主持。众所周知,宗教作为一项社会建制,其基础不在天国而在人间。一旦失去信仰环境,信徒和教职人员数目锐减,宗教即陷入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对多元化、世俗化、现代化的客观信仰环境,少数民族宗教已无力回天,也不可能再重返原始社会。所能改变的只是宗教自身的结构、素质以及态度。少数民族宗教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协变,才能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发展的挑战。

由于布朗族只有语言没有本民族文字,相关的仪式和口传经文随着祭司和民间老艺人的去世而失传。许多少数民族的宗教祭司同时也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民间宗教的衰落,一定程度上是传统文化的衰落。笔者曾经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乡拉祜族村寨访谈,发现寨子入口处用于祭祀的公房已经破败不堪,村子中的人们都热火朝天地搞经济建设,例行的宗教仪式也很久没有举行了。这种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剥离”,“精神抽离”,“人员逃离”,“行为疏离”,“社区脱离”,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境遇面临进一步恶化的风险。

(三)基督宗教传播的挑战。

基督教传播的主要原因,固然与西方国家的支持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基督教的文明素质高、信仰素质高、社会服务功能强,而且信仰成本低。宗教事业与社会事业紧密结合,是基督教能够冲破由政治、社会、风俗、心理等因素设置的强大障碍获得传教成功的重要原因,客观上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这些少数民族历史上深受汉族和大民族的欺压剥削,社会发展水平低,生活在贫困、短缺和边缘化的处境中。传教士紧紧抓住他们生活中的苦难与不幸,抓住他们寻求拯救和关怀的心理需要,通过创立传教文字、创办教会学校、设立医疗机构和慈善机构等举措,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为传教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使这些民族的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5](p1)由于基督教与少数民族传统宗教发展水平的差异,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吸收传统宗教的因素,信奉基督教的少数民族群众,是在放弃他们传统宗教基础上获得新信仰的。其客观结果是,这些少数民族群众日渐分为信仰传统宗教的和信仰基督教的。每增加一个基督教徒,就会减少一个传统宗教信徒。基督教每向前一步,少数民族宗教就向后一步。民族文化的整体性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长此以往,极有可能扩大同一民族内部基督教徒和传统宗教信徒之间的差距,促成民族文化的解体。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五

民族音乐具有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珍贵的财富。在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重视民族音乐的教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遭受打击,年青一代的学生,很少人主动关注民族音乐。本人认为,中小学是发展与传承民族音乐的一个方向,能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其寻找尽可能多的群众。

一、中小学传播与传承民族音乐的可行性。

民族音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生存环境和传播的人,中小学是培养社会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苏教版中小学教材有众多民歌歌曲,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校职能部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民族音乐传承离不开青少年一代,其传承的主力军更是他们。中小学学生源源不断,为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提供了尽可能多的受众。

(一)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中小学喜欢欣赏现代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作品中去慢慢引导。例如,他们喜欢听流行歌曲,老师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流行歌曲引进课堂,引起他们的兴趣,以点带面,让学生知道有很多流行音乐也是基于民族音乐素材创作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教育中逐步培养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及学习民族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民族音乐的方法。

1.民歌的学习。

民歌一般是口头传唱,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歌曲。在学唱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多媒体将音乐、画面、歌声融为一体,例如,学习《茉莉花》这首曲目时,我们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图片,讲解不同地方的生活环境习惯,造就了不一样的的性格。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学生学习到河北《茉莉花》的刚直、爽朗;江苏《茉莉花》的委婉、抒情。

2.民族乐器欣赏。

现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不但让学生了解到最经典器乐作品,还详细地把每个乐器组中的重要乐器都作了图文介绍、音色听辨,还有作品的结构分析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更加详细地、直观地去了解器乐及器乐作品。如器乐合奏《喜洋洋》有几个段落组成,必须分段欣赏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富了他们综合理论知识。在乐曲中速度力度节奏的变化,体现了该乐曲学习的`音乐价值和艺术内涵,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

3.流行歌曲带动民族音乐的兴趣。

我们可以巧妙地把他们喜欢的歌曲和民族音乐联系起来进行教学,他们喜欢听《江南style》,喜欢跳骑马舞,从蒙古族的骑马的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还有一些声乐作品,中小学生都很喜欢,大部分作品带有是流行元素和民族元素相结合,大家很容易去接受,也很容易去传唱。

4.开设民乐团,民族舞蹈团,合唱团。

学校应该开设民乐团、民族舞蹈团,合唱团等社团。中小学课本中有很多优秀的民乐合奏作品,如新疆民歌有许多适合中小学生演奏的作品,音乐老师可以去精心挑选来在学校课堂民乐团使用。学校安排定期去排练,在排练中通过讲解曲子的结构、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喜欢这首乐曲并且愿意去学习和演奏。

5.加强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

音乐课不是单一的课程,音乐教师要有驾驭中华民族音乐教材的能力,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底蕴。中小学民族音乐发展与传承的成败与教师有着直接的联系。教师作为发展与传承的主力,不是被动者。因此,作为知识传播者应尽可能地提高在民族音乐的综合素养,健全民族音乐的知识结构,以自身行动去带动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看法和认识,让学生能继承发扬民族音乐,从内心深处去感受民族文化。

6.加强对其他民族音乐的了解。

中国深厚的多民族文化与音乐的多元性,民族音乐显现出与西方民族音乐的不同,这些不同为民族音乐在中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当然,艺术也存在着普遍的共性,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地本国音乐的学习上。中国的民族音乐学习也应该涉及对其他民族音乐的研究,这是对本民族音乐发展的一种推动。只有深刻的了解世界音乐,才能意识到本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的位置,使国内的教育工作做的更加全面。

第一,通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可以对音乐的观念有所改变,意识到本民族音乐所具有的价值是独特的。第二,将民族音乐体系完整地建立起来,使我国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所占据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学校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承音乐文化,可以增加我们民族自信心,使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得到增强。

四、结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发展和传承民族音乐,教师发挥主导性作用,在中小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及学习,将民族音乐当作一种音乐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和讲解,才够得到学生的认可。从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和完善,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过程,音乐工作者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将中国的音乐推向世界,实现共同繁荣和发展。

参考文献:。

[2]张媛.浅议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与传承[j].北方音乐,,(10):8+20.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六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到体育保健课程活动,并有利于体育保健课程目标达成的各种因素。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亦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2大类[6]。素材性资源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锻炼方法与手段、教学组织与教法、课程目标、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等5方面;条件性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时间资源、空间资源doi:10.16104/.1673-1891..01.034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刘晓莉(亳州学院体育系,安徽亳州236800)摘要: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特殊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身体部分异常和病、残、弱及体质不及格且体重指数和体育器材用品资源等5方面。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要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探索和创造一切有可能进入到体育保健课程建设的各种因素;而对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利用则是要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因此,对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利于丰富体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完善体育保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体育教育质量,节约体育经费投入,对促进体育保健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培养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康促进理念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七

音乐是一种情感语言,是情感表达的工具,音乐能感染人,也能影响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受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而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最宝贵的文化之一,在如今的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各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很重要的,也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继承离不开学校,所以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息息相关,那么如何将两者完美结合起来,便成了各个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校的使命。

一、民族音乐文化定义。

民族音乐,从狭义上讲,是祖祖辈辈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各个民族,因为地域和生活习惯的种种不同,所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并且能够体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音乐。而从广义上,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家经过实地的考察,合理地分析所创作的音乐。民族音乐文化与民族音乐密不可分,中国在发展的长流中,人们因为生活在地方,有不同的生活条件与习惯,根据这些因素,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民族音乐,比如回族的花儿,蒙古族的长调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丰富具体的音乐表现形式,并且有着显著的地域与文化特色,体现了每个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

(一)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音乐文化是民族音乐的浓缩与升华,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体现了不同民族的独特的生活状况,风俗和文化等。民族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我国文化是通过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的,借助媒介传播与发展。这些艺术形式都以独特的形式传播并传承着中国文化。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参与度极高,对中国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现如今,学校以何种形式的音乐学习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资源,是各个学校乃至教育界的重要话题,也是音乐教育界需要解决的问题。随着世界逐渐一体化,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许多国家为了能够走在世界的前端,都在努力发展本国的软实力,而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都在努力的将本国的音乐文化推向全世界,以此来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因此,学校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好的场所,那么学校就应该更加注重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并将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基础。可是目前,我国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还只是流于表面,学校的.音乐教材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体现不够清晰,也没有非常的系统性的教材,去传授民族音乐文化,教师与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也是比较片面,很难真正的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教师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也使得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学习失去兴趣,从而民族音乐逐渐被人们忽视,所以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要依靠学校音乐教育来实现。

学校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最主要的载体,可如今,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多半依靠音乐团体的表演来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音乐团体毕竟传播的范围有限,而学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就是需要这样的载体。但是国家却一直没有重视学校的音乐教育。那么随着我们国家的快速发展,学校的不断增多,学校便承载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使命。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相结合,只有将学校合理地利用起来,才能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动力。加强学校音乐教育,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都需要全面系统的去培养他们,并且研究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入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带给我们民族精神。

三、学校音乐教育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没有构建传承环境。

学校目前还没有构建良好的传承环境,并且相关部门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意识不够。学校在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度十分欠缺,也没有意识性地去引导学生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二)学校没有健全的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学校对于音乐教育都是不够重视,中国学校的音乐教育有着长期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于中国音乐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但是这样就会是学生形成一种抵触西方音乐教育的心理,并且导致了中国音乐教育至今没有形成系统,健全的教育体系。

(三)缺少优秀教材,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在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中,缺少系统的教材是阻碍我国民族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学校多半采用自编的教材去教授学生,其教材缺乏系统、规范和科学的研究,无法科学地教授学生民族音乐理论,更加无法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在学校课程设置上,也是十分单一,对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没有明确的教学规划。

学校中,民族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偏低,这是阻碍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民族音乐传承最重要的就是靠教师来引导,可是,如今的民族音乐教师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知识面太过局限,使得在上课中,无法将民族音乐的精华传授给学生,这也使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提不起兴趣的原因之一。

(五)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死板。

没有新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负担。现如今,在中国的教育中,音乐课堂对于学生来说是无足轻重的。如果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死板,没有更好的去吸引学生,那么就更加谈不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了。

(六)缺乏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

我国拥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可是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就缺乏了利用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四、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一)在学校中构建良好传承环境。

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环境,才能够利于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传承,那么建立良好的传承环境则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校应该多多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方式,比如讲座、比赛、演出等等,以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将民族音乐文化渗透给学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并且良好的引导学生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当从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去理解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感受民族音乐文化,将学生包围在民族音乐文化的氛围中,并且让学生自觉自发的担负起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

(二)建立健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

中国音乐教育为了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应该建立适应于全球发展的教育体系,建立独具特色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要想建立这样的音乐教育体系,就要结合中国音乐教育的现状,并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相结合,多与西方音乐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借鉴、融合。还需要将美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种学科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体系中去,形成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因此,在建立健全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目前的学校音乐教学改革进行深化,将音乐教育体系建立在完整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并对其系统化、完整化。而且需要重新完善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设置,按照中国的国情和民族音乐的特征去建立健全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慢慢去摆脱对于西方技术理论的依赖,使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根基更加稳固。

(三)完善和优化民族音乐教材及课程设置。

优秀的教材对于学校的音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会影响到该学校的音乐教育水平的高低。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的教材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更好传承。我国应该重视对于民族音乐教材的开发,丰富地方民族音乐教材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编写当地经典民族音乐的教材,比如新疆地区的木卡姆,使其体现传播当地音乐文化的目的,进而推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与继承。第二,根据我国优秀的音乐家所研发的理论成果来编写教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民族音乐的审美价值与内涵,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课程的设置上,学校也需要有计划的去设置一些民族音乐课程,比如中华民族音乐学基础等。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音乐知识结构体系。

(四)加强师资力量培育。

教师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主要力量,其实也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关键的部分。而教师则也承担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重担。因此,提高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则是学校的首要任务之一,学校应当组织一支拥有丰富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师队伍,音乐教师应当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技能。教师不仅要有足够丰富的民族音乐理论知识,还需要有高技能的演唱技巧,并且在授课时,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还能有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之所以说加强师资力量培育是最关键的一部分,是因为它不仅能够促进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还能够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兴趣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还能够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使学校更快发展。学校是传承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基地之一,所以课堂是否生动有趣,是否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音乐教师需要采取多变的教育方式,利用现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给课堂带来许多的活力,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民族音乐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六)突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

突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是加快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有一个重要途径,民间是传播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如今民间保留了大量的优秀的当地民族音乐文化,如果将其加大传播力度,则是让人们了解,理解各族音乐文化的有一个途径。因此,学校也应当突出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特色,让学生对于当地的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性,这样使学生更加能够感受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族音乐的惊人魅力。

五、结语。

民族音乐文化是永恒的,是中国人应当去了解,去感受的文化,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则是我们应该去尽力完成的使命,因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也是加强国家软实力的有力支撑。学校音乐教育与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密不可分,学校承担着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学生真正地去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积极的去传播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将会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步,它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王培单位:宁夏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冯光针.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2]管成锋,栗珍珍.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学[j].北方音乐,,(11).

[3]张薇.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在学校中弘扬与传承的现状分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01).

[4]范立志.学校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的传承[j].西北大学学报,,(06).

[5]刘然.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音乐的传承价值探析[j].民族学校教育研究,2011,(06).

[6]白布和.探究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田[j].中华民族博览.,(05).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八

3.1以体质弱势群体学生身体健康实际为本的原则高校体育保健课程主要是针对病、残、弱等学生群体进行的体育保健康复课程,因此针对以该部分群体学生为教学对象的课程资源开发,必须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体质状况,再以实现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如针对患有疾病且不适合剧烈运动的学生,可以选用健身走、远足、郊游等学生喜欢且又不引起学生健康隐患的运动项目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再根据学生的具体体质状况及对健康的需求,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既能够参与到健身康复活动中,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体质健康水平。3.2有效促进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康针对性原则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康复教学,主要采用分层教学或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设置运动健身处方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设计是多样化、多层次的,但其宗旨一定是符合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旨在促进学生的健康水平。因此,在择取课程资源及教学内容时,要突出不同个体学生的体质现状和健康需求,实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最优化和高利用率。3.3因地制宜原则不同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文化背景及传统体育养生特色不同,要求各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求同存异的情况下,体现区域特色、地方特色和传统养生特色。不同的高校要根据本校所处的环境背景及师资力量、场馆设施等条件,有选择地引入并优化到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中。比如身处“武术之乡”的亳州学院,就可以重点借助亳州的体育养生文化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传统华佗五禽戏、晰杨掌、六合八法拳等民俗特色项目的开发利用,不仅有效促进传统地方高校的文化发展与传承,还能够有效优化和促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体质健康水平。3.4经济实用性原则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节约体育教学经费,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教学实效,因此在实际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尤其是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注意经济实用性原则。经济实用的体育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用品进行科学健身及有效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因此,简单实用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不仅可以节约资源开发成本,降低教学器材消费,还可以更大程度上促进学生课余健身的兴趣和积极性。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十九

摘要:现代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倡导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学科,作为一门构建友谊和广结人缘的艺术,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欢迎。本文主要站在高等学校发展的角度,介绍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并结合“复旦百年庆典”的案例探讨公关传播是如何塑造高校形象的。

关键词:公共关系;传播;高校形象;复旦百年。

1、公共关系塑造形象。

英国航空公司所属波音747客机008号班机曾经出现过一个十分罕见的情景:东京――伦敦,航程达13000公里,可是英国航空公司的008号班机上只承载一名旅客。她一人独享了该班的353个飞机坐席及6位机组人员和15位服务人员的周到服务,据估计,那次航班使英国航空公司至少损失10万美元。既然损失如此惨重,英航又为何执意要开通这次只有一名乘客的航班呢?,西南航空公司的飞机在芝加哥国际机场偏离跑道而撞上了一辆经过的汽车。但这次重大的事故并没有影响该公司在广大公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专家依然给他们以赞扬和好评,人们依然信赖它,为什么?……这些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故事,而且故事一直在继续。不仅是航空公司,也包括软件公司、食品公司、建筑公司、政府、银行、学校等等,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阐释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公共关系塑造形象,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着公关传播带给他们的快乐与利益,承担着因漠视公共关系而造成的恶果。一件件公共关系杰作,有的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有的则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文主要探讨高等学校如何通过公关传播塑造形象。

2、公共关系传播与高校形象建设的关系。

公共关系是一门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的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组织为了在其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形象,以传播沟通为手段,争取公众对本组织的了解、信任、好感和合作,对其公众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活动。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公共关系工作的目的就是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实现这个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传播。而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是所有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当然高等学府也不例外。

所谓高校形象,是指高等学校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使学校在长期建设与发展中形成的多方面的综合体现与反映,包括教学、科研、管理、设施、环境、学校文化等。高校形象建设状况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素质、学生生源质量、教育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等,决定着社会对学校的认可度、支持度,是学校的一项无形资产。高校形象建设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公共关系传播工作。

3、结合“拉斯维尔公式”,从“复旦百年”看公关传播如何塑造高校形象。

传播学家拉斯维尔曾经提出著名的“五w”模式,一直被奉为传播学的理论经典。该模式简明扼要的展示了传播过程必含的五个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传播效果。这个公式适用于任何大大小小的传播过程,当然校园公共关系传播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公共关系传播的过程就是为了在高校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具体来说,高校公共关系传播者主要是学校的领导人员、教职工及学生;传播内容就是一切跟学校有关的信息(包括、教学、管理、就业等),这些信息往往通过一系列或大规模或小规模的活动传递出来,即公共关系活动,这是公关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手段和大众传播工具;受传者包括校园内部的师生和校园外部的所有跟学校有关的公众;传播效果笼统说来有好的,有坏的,我们当然希望的是收到最好的效果那就是树立起理想中的美好的高校形象,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下面我们从“复旦大学百年庆典”这一成功的校园公关传播案例中体会究竟何为公关传播塑造高校形象。

为了迎接百年校庆,复旦大学组织了多种多样的公共关系活动,以突出复旦大学的百年精神和学校特质,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美好印象。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复旦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晚会。209月24日晚,复旦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晚会在邯郸路校区光华楼前广场举行,来自海内外8000余名校友和嘉宾光临晚会。复旦各界学子激情献艺,廖昌永、韩磊、刘欢、等数十位大陆和港台著名演艺人员与复旦师生一起参加了演出,为复旦百年诞辰营造出了喜庆祥和的.气氛,同时本次联欢晚会还使得学校内部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改善,在学校外部建立了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2)焰火晚会吸引眼球。整个晚会异彩纷呈,给夜色中的校园增添了更多靓丽色彩。广大师生在美轮美奂的焰火中看到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百年的复旦,繁荣昌盛的复旦,骄傲之情溢于言表。全国多家媒体对这一盛况进行了直播和转播,欢乐和谐的气息随着各种媒介信号飞出了复旦校园,飞到了全国各地,飞向了全球。在这样的美妙时刻,作为复旦尚未放飞的学子一定是自信的;在这样的激动时刻,作为复旦已经送给社会的人才一定是骄傲的;在这样的时刻过后,那些正在高考路上挣扎的孩子以及家长一定对复旦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3)六大成果展览各领风骚。在校庆期间,在有中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光华楼内,举行复旦百年校庆系列展览,对大众开放。包括科技成果展、诺贝尔奖获得者纪念邮票展、书画展、摄影图片展等。俗话说“耳闻不如眼见”,六大展览各领风骚,将这所百年名校的累累硕果尽显无余,校内校外各界人士不禁为之震撼和骄傲。当广大参观者满足的走出光华楼,感叹“名不虚传”的时候,复旦的真才实学也随着众人的足迹扩散到了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5)两大校史馆开幕。“复旦枫林校区校史馆复馆仪式”该校区原是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校史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书籍资料,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经典故事等。“复旦大学校史馆开馆仪式”展出了中国第一根x光管、第一台601型模拟计算机、第一台质子加速器……这些中国人在科学界的突破。也成为复旦大学百年历史中的荣耀。这是复旦历史上第一次建馆讲述自身百年的成长。这一举动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复旦生动艰辛的百年探索路,弘扬优良传统,倡导复旦精神,凝聚人心,奋发进取。

通过案例,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各种公关活动对于高校形象建设的积极推动作用。有关专家对复旦这次百年庆典是这样评价的:“对复旦而言,百年校庆并不仅仅意味着隆重热闹的庆典和缅怀辉煌的过去,它是复旦大学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推动学校改革、融合与发展的重要机遇,是展示复旦大学办学业绩、扩大社会影响的一个重要前提。通过百年校庆全面展现了复旦大学的办学成就、塑造了百年名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4、小结。

目前高校可以采取的塑造学校形象的公关传播活动非常多,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校企合作、教学竞赛,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等等。公关活动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需要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的经济条件及办学理念具体情况,灵活创意。不管是大活动小活动,能为学校塑造良好形象的活动就是有效的公关传播活动。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二十

本文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了高校迎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应该抓住评估的'契机,真正做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在相互促进中达到馆藏建设和评估工作双赢的最佳效果,进一步改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比例结构,提升文献资源的质量.真正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目的,从而加速推动高校图书馆事业不断发展.

作者:周青玲作者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南阳,473000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theyouthwriters年,卷(期):“”(12)分类号:g259关键词:高校图书馆评估文献资源建设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二十一

摘要:本文以“刘三姐”为例,在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探讨了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旨在说明传承广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以期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提供参考。

关键词: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展望;刘三姐。

一、概述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现状。

(一)广西民族音乐的基本内涵。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各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民歌是人民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工具之一,每首歌曲都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刘三姐是广西民族音乐的代表性人物,刘三姐歌谣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音乐文化中的瑰宝。

(二)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

当前,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方面。从广西民族音乐的现实问题上看,一直以来,民族音乐主要有世代传承、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等传承方式,其传承方式与民族音乐的实际内容分不开,多半在旧社会非常艰苦的生活和劳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族音乐,压抑的情绪较多,孩子们已经在古老的民族音乐中找不到共鸣了。另外,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很多原始的劳动方式被现代化的机器所取代,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很多音乐种类正在慢慢消失。

(一)注重体现民族性。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注重体现民族性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之一。《刘三姐》是根据广西彩绸剧目、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原著改编而来,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主要的.故事情节都穿插着广西当地的民歌,注重体现民族性,有民族歌曲的影子,歌仙刘三姐的传说家喻户晓在每一个细节处都有所体现民族风格,承载着壮族民族歌曲的“传承使命”。

(二)表演形式生活化。

贴近少数民族老百姓现实的生活和生产场景,表演形式生活化是“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又一特点。《刘三姐》以“歌曲”为主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在民众的口头传播中都会被赋予尊贵的地位,“山歌对唱”使表演形式生活化,包括与众乡亲的对歌与三个秀才的对歌,鼓乐声声,山歌悠扬,站在一起亲亲热热地唱起山歌来,不乏生活情趣和生活色彩,表演形式生活化毫无保留地被展现了出来。

(三)民族韵味艺术性。

广西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民族音乐圣地,“刘三姐”民族音乐风格的特点还表现在民族韵味艺术性方面。广西歌舞剧的里程碑《刘三姐》为代表,对民族歌曲的演绎,独具韵味,一经上演便受到了全国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还在于它描写出壮族百姓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生活场景,为广西歌舞剧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展现出壮族百姓积极乐观、韵味十足的艺术气息,因此,探索广西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路径势在必行。

(一)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

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的关键。要真正在高校中很好地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才能发挥民族音乐文化的作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奠定基础。如把“刘三姐”民族音乐引入到《视唱练耳》课程中,在钢琴课程、声乐课程、作曲课程、合唱课程中,增加“刘三姐”民族音乐内容,使“刘三姐”民族音乐以高度的综合性和自由化的表现形式,为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

为满足广大民众的审美需求,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对广西民族音乐传承至关重要。近年来,广西国际民歌节已经成为广西的一个标志性活动,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是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必经之路。以“刘三姐”民族音乐为例,在广西本土歌舞剧的音乐创作社会活动中,直接运用“刘三姐”民歌歌曲进行加工改编,通过开展音乐活动为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利于展现广西本土的民族文化,唤醒人们保护和扶助民族音乐的意识。

四、结语。

总之,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意义深远。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广西民族音乐传承发展中,我们应基于广西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汲取“刘三姐”民族音乐发展的成功经验,从高校教学和社会支持两个方面,一方面优化课程设置,培养音乐人才,另一方面,结合社会活动,发展民族音乐,积极探索广西民族音乐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广西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2]贾单单.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影响研究[j].戏剧之家,(02).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优秀22篇)篇二十二

2.1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观念淡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观是对保健课程资源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起着导向、维持和监督的作用,同时还决定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效果。目前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由于受到传统体育课程教材权威性观念的影响,认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就是教材,从而限制了教师对教材内容开发利用的创造性以及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其次,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体育保健课程观,在“三基”指导要求下,更加注重培养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保健课堂适应性、正确的健康促进理念和有效的健身方式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2.2体育保健教师专业成长缓慢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要求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及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已近14个年头,整体实施现状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一是相关部门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规范和监督具体的实施情况;二是没有对以康复、保健为主的课程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导致部分高校没有相应的专业教师任课;三是配套的以保健、康复为主的教材及辅助教材空缺或是不足,导致相关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依可循。目前体育保健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由保健学专业、康复学专业或是一般体育教师担任,这部分教师虽然能够担任常规的课堂教学,但是对课程的理解和贯彻力度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进一步提高或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空间及能力显得力不从心,出现精力不足或懈怠现象。因此,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迫切需要专业教师的快速成长,以便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体质健康实际,在构建自身专业化水平及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基础上,构建体育保健课程教材框架,完善教材内容,满足学生健康需求,实现教师教学的专业化和学生健康促进的现代化。2.3体育保健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效差目前,体育教师在体质弱势群体体育课程教材的选用方面多以《大学体育与健康》为主,或兼顾体育保健或体育康复课程内容,较少有针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健康需求及学校情况进行编制或研发的《体育保健课程》校本教材。这就为高校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但同时,由于教师的非专业化以及监督管理力度的松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课程资源的盲目开发,如侧重于对体育设施、信息和课内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素材性与条件性资源间的相互转化。另一方面,意识淡薄导致大量被开发的课程资源不能够及时利用,形成了有价值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闲置和湮没。因此,高校应积极组织相关的专业教师,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并结合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状况及体育运动需求研发或编制校本教材,切实做到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的最大化。2.4课程资源优化配置有待提高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丰富程度,决定着体育保健课程目标实现的广度和深度。而其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质就是利用开发出来的体育保健课程资源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并促进与提升体育保健课程教学的质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大学生。目前,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与优化问题尚处于探索阶段,在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尚需要进行长时期的探索与提高。同时,制定并研发体育保健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是提高课程资源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

相关范文推荐

    商务合作合同(实用19篇)

    合作能够培养人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荣誉感,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积极性。以下是一些关于合作的名人名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甲方:乙方:___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端午节礼品通知(优质19篇)

    通知的发布和接收是组织协调、信息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于个人和集体的正常运转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经典的通知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军人安置心得体会(通用17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过去,为未来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接下来是一些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军转安置是我国对退役军人实行

    学生舞蹈心得体会(精选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反思和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找到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和学习。舞蹈是一种古老而神圣的艺术形

    学生就业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热门17篇)

    培训心得体会是对培训目标和学习成果的评估和反馈,能够帮助我们检验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多角度的观点可以帮助大家更全面地理解培

    口腔店长心得体会(热门13篇)

    通过对过去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我更加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借鉴。随着人们对口腔卫生和

    中石油三会心得体会(模板19篇)

    心得体会是对所学知识和经历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收获。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写心得体会,可以阅读一下以下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启示和指导。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及(模板22篇)

    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需要我们全面回顾实践活动中的各个方面。7、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实践报告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帮助。xx年11至12月份,

    参观西铺村史馆心得体会(优质16篇)

    一个好的心得体会需要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多加观察和思考。接下来,请您关注一些来自名人和专家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将给我们带来启发。上午第三节课后,我们年级四个班级的

    教育心得分享(优秀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领域中获得的经验和经历的总结和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用和拓展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