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

时间:2023-11-01 作者:雁落霞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书籍内容,提炼出核心思想,同时也是对自身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读者对同一本书的不同理解和感受,这将给你带来更多角度的思考。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一

16世纪到17世纪,可以说是一个数学史路上一个里程碑,在16世纪早期,学者们创造了代数,他们被称为“未知数计算家”,在那个时期,代数占据了数学史的中心位置,而到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人类开始了新的探索,代数与几何共存,以此来研究天文,工程,航海,甚至是政治上的一些问题:开勒普用希腊圆锥描述太阳系,托马斯·哈里奥特则发展代数,笛卡尔把代数和几何结合,从而开始理解彗星,光等现象,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各种数学成就在此出生,但最出名的,还是微积分,当时人们无法用数字表现出天体的运动,无法表现一些抽象的.物体,于是牛顿与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但微积分始终还是较为抽象,不就后,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欧拉也做出了一系列成就:三角形中的几何学,多面体的基本定理,有趣的是,欧拉甚至将数应用于船舶,中彩票或是过桥,欧拉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往数学上想,在他的世界中,数学无处不在。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数学家的发明的确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他们掌握了探索世界的钥匙——数学,将数学应用到方方面面,我们现代生活不也是如此,处处是数学,但最重要的是,我们热爱数学。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二

今年的寒假出奇的漫长,在这漫长的寒假里,我读了一本我不怎么喜欢的书――《数学史》,为什么不喜欢呢?是因为我很多不懂,但是读着读着我就喜欢上了,《数学史》记录着人类数学历史发展的进程,读了它,我有一点肤浅的体会。

书中写到:人类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具有识辨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学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人们为了方便于生活便有了算术,于是开始用手指头去“计算”,手指头计数不够就开始用石头,结绳,刻痕去计计数。例如: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的楔形数字;中国的甲骨文数字;希腊的阿提卡数字;中国筹算术码等等。虽然每种数字的诞生都有不同的'背景与用途,以及运算法则,但都同样在人类历史发展和数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前进。

历史学家往往把兴起于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和印度等地域的古文明称为“河谷文明”,早期的数学,就是在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黄河与长江,印度河与恒河等河谷地带首先发展起来的。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三

有关数学的故事跨越了几千年。本书分为数学简史和数学概念小史两部分,在介绍数学的知识的同时又讲述了各个时期,各个地区的数学历史与发展,并且解决了很多的'数学题目。

数学简史这部分介绍了许多地区的数学历史与发展。数学的开端、希腊数学、印度数学、阿拉伯数学等等。数学概念小史这部分则通过事例,介绍了数学界许多重要人物的成果和相关题目。数字“0”的故事就很有趣。四世纪的时候,巴比伦人用一个小点来避免楔形文字记数混淆,“0”作为占位开始了它的生命。但这时候,它还只是一个跳过某些东西的符号。公元九世纪的印度开始把0作为一个数字来对待。当时在东方国家数学是以运算为主,而西方是以几何为主,所以当阿拉伯数学家阿尔.花剌子模初引入0这个符号和概念到西方时,曾经引起西方人的困惑,把0本身作为一个数字看待的想法花了很长时间才确立。

读完这本书,我对古人先辈的智慧感到敬佩,对数学历史的源远流长感到惊叹,更对数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数学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今,数学在生活中被广泛的运用,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数学。所以,我们不说对数学进行什么更深层次的研究,而是应该更加热爱它。并且我们要学习前人那种对未知事物的坚定、执着的探索精神,对当下学习的数学知识学懂、吃透。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四

数学,一根串着文明历史发展的闪耀金绳,它与文学物理学艺术经济学或音乐一样,是人类不断发展,努力的结果。

对数学不太敏感的我,拿起这本数学史,一开始是不愿意翻开的,认为它语言生涩,一定有很多的生僻又陌生的专有名词,几乎满篇皆是,所以从收到这本书之后2天内都没有看过。但是为了完成刘老师的作业,我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陌生的书。这本书是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进行编布的。

读开端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很不一样语言是亲切、严谨的观点是新颖的。作者“从历史开始学数学”的观点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变得愿意与他一起跟随数学的脚步,一页一页翻下去,读下去。在书本中,有许多我认识的老朋友,他们曾经在小学或是初中课本上出现过。像欧几里得、笛卡尔。他们是数学的奠基人,为数学之路铺上卵石。在这本书中也出现过一些我不熟悉的伟大数学家,他们在认真探究,证明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令人心生敬畏。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位打破了“数学家都是男性”观念的法国优秀女数学家———索菲.热尔曼!

她在所谓的“启蒙运动”中成长,怀揣着炽热的想成为数学家的愿望,在困难重重克服了社会对女性知识分子的偏见,在弹性理论上取得重要结果。实在令人佩服!

当今社会,数学在多领域工作,在工地、广场、车站、实验室......

我们需要数学,今天需要数学,未来也一样需要数学,因为“数学不是被发现出来的,而是被发明出来的!”

学好数学就是走好未来的一大步!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五

首先,看到这本书后,第一个感觉是这本书太厚了,肯定无聊。而第二个印象是在每一个概念后的“见数学概念小史某某页”,然后这最重要的事是这书讲了这我不曾了解的事。

从过去到现在,先是古埃及人,他们的方法对于现代太不实用了,但是他们还是聪明,知道用符号,用两个符号来表示1()和10(),这东西就是幂,在生活中肯定很少用,而且我还发现这数学呢我一直认为是想从简单到复杂,但是并不是如此,可以说是相反的。

比巴伦的数学家们特别有趣,造的题目也有趣,不实用,但是很好玩,在本书的.15页,有这原题,这大概就是用一根芦苇去测量田有多大,其实就是二元一次方程,但是看完头都大了,不知到底在讲什么。

继续读着,诶!看见了老熟人——欧几里得,从小学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着他,给我讲他的旷世巨作《几何原本》,过去经常说“好,好,好,《几何原本》好。”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书居然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写的,我一直认为他是希腊人,但是他居然是埃及人,这好奇怪,据书中说有很多的希腊数学家都不是希腊人。

继续读,数学也和天文学有关,从天文学中又出现了三角学,原来三角学是从天文学出来的,在读阿拉伯数学时,看见了“杨辉”三角形,但是这书中的是“帕斯卡三角形”,其实也是“杨辉”三角形,所以后者好记些。

微积分里面看见了伽利略,但是似乎不是他的主场,所以不管他,微积分这里知道了流数和微分基本上都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导数。他们的发明者分别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牛顿这特别熟悉了,这莱布尼茨是个律师和数学家,他最可以的是他的公式几乎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写下。在各个学科每每留下了著作。

还有一个人让我记住了,叫做欧拉,不光名字好记,他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记的人,据书上所说,他可以说是一个论文天才也是数学天才,因为只要他有一个好的方法,自己马上就写一篇论文,来记下自己的观念。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六

读完《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之后,我最想表达的就是对数学悠长的历史的感叹,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从3。7万年前到现在21世纪的数学的发展与进步,也明白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下面我将介绍几点我印象最深刻的内容:

在书中第一章:开端中介绍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数学文化,包括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材质的东西来记录数学,用数学干什么以及保存情况如何。在这一章讲述古巴比伦的数学是写了他们数学中几个特征,包括以60的幂表示数字,所以接近4000年后的今天为什么仍然把一小时分成60分,把一分钟分成60秒。在这一章中也讲了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在书中介绍了《算经十书》《九章算术》等中国古代的数学经典,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当时的数学文化的损失,但作者实事求是,没有写一些没有历史根据的东西,再一次让我感受到这本书的严谨。

书中是按国家的顺序进行安排的,因为如果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话,很容易弄混淆,作者按照时间线上在某个时间点上最重要的事情的国家来安排,体现了本书“好读”的特点。

在书中有一个细节让我注意,每一章最后都会有一段来推荐一些关于本章内容更详细的讲解的书目,甚至详细到了具体在哪一章,在书的最后把对应的书名写了出来(虽然是英语的,我看不懂)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待数学的严谨和细致。

我非常喜欢在书中的一句话“学习数学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你对他(她)的过去了解的越多,你现在和将来就能越理解他(她),并与其互动。”这句话感觉就像说中了我的感受,我认为阅读完之后,自己不仅会对数学更有兴趣,而且在以后学习数学的时候更加认真对待。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七

数学,一根串着文明历史发展的闪耀金绳,它与文学物理学艺术经济学或音乐一样,是人类不断发展,努力的结果。

对数学不太敏感的我,拿起这本数学史,一开始是不愿意翻开的,认为它语言生涩,一定有很多的生僻又陌生的专有名词,几乎满篇皆是,所以从收到这本书之后2天内都没有看过。但是为了完成刘老师的`作业,我硬着头皮翻开了这本陌生的书。这本书是以时间发展为主线进行编布的。

读开端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很不一样语言是亲切、严谨的观点是新颖的。作者“从历史开始学数学”的观点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变得愿意与他一起跟随数学的脚步,一页一页翻下去,读下去。在书本中,有许多我认识的老朋友,他们曾经在小学或是初中课本上出现过。像欧几里得、笛卡尔。他们是数学的奠基人,为数学之路铺上卵石。在这本书中也出现过一些我不熟悉的伟大数学家,他们在认真探究,证明的场景一幕幕浮现在脑海,令人心生敬畏。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一位打破了“数学家都是男性”观念的法国优秀女数学家———索菲热尔曼!

她在所谓的“启蒙运动”中成长,怀揣着炽热的想成为数学家的愿望,在困难重重克服了社会对女性知识分子的偏见,在弹性理论上取得重要结果。实在令人佩服!

当今社会,数学在多领域工作,在工地、广场、车站、实验室。

我们需要数学,今天需要数学,未来也一样需要数学,因为“数学不是被发现出来的,而是被发明出来的!”

学好数学就是走好未来的一大步!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八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从小就这样认为。但是通过这个寒假,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打开了知识文化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并且领悟到了其中的魅力。

数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数学。那时候的人们刚刚接触到了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的文化越来越博大精深。正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让后代的人类将数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例如一位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从一小部分公理中总结了欧几里德几何的原理,还写了另外五部关于球面几何、透视、数论、圆锥截面和严谨性的作品。欧几里得因此被人们称为“几何学之父”。

数学文化奇幻无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阿拉伯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学家不仅让代数成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杨辉”三角也被他们所了解。阿拉伯数学文化的特点则是能够从其他数学的知识中汲取到最有用的精华,并且发展它。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而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成为了我们现代的数学。它的成就则是数学家们日日夜夜的研究与思考所造就的,让数学真正地显露出了它的价值。中国的数学源远流长,拥有着它自己的特色与意义。重大的数学定义、理论总是在继承与发展原有的理论的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但不会改变原本的理论,而且经常将最初的理论思想包含进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为它注入灵魂力量,它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

数学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发现、不断进取、不断研究,逐渐形成对数学的热爱!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九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有丰富内涵的学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近,我读了《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一书的上半部分。读完后我十分感慨,原来数学是一门如此有趣且有丰富内涵的学科。

这本书记载了数学从有记载的源头再向代数、几何(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统计学、运筹学等领域不断深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全书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先后介绍了古希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代中国、中世纪欧洲在十五世纪至十六世纪数学在顺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基础上出现的深化、突破。

在介绍数学发展的基础上,这本书还以历史的视角对三十种有关基础数学的普通概念进行了独立精彩的叙述,再现了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欧拉等数学大师的风采,还特地的`穿插了女性数学家在数学发展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从各方面为读者还原了真实、有趣的数学史。

数学与文学、物理学、艺术、经济学或音乐一样,是人类不断发展和努力的结果。它既有过去的历史,又有未来的发展,更有今天的广泛应用。我们今天学习和使用的数学,在许多方面都与一千年前、五百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数学有很大不同。在21世纪,数学无疑会进一步发展。学习数学就像认识一个人一样,你对他的过去了解的越多,你现在和将来就越能理解他并与其互动。

在任何起点上想学好数学,我们需要先理解相关问题,然后才能赋予题目有意义的答案。理解一个问题往往取决于了解这个概念的理解,所以想理解数学,就来读《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过:“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李文林先生的《数学史概论》即为我们了解数学提供了重要途径,本书系统全面,且一反寻常论述类著作的晦涩,理性与趣味并举,严谨与生动兼备,尽显数学的神圣与魅力。成书的初衷是为一些高等院校的数学史课程提供一个参考范本,但事实上,本书除了为数学专业师生提供参考外,也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对数学史感兴趣的各类读者的需求,自2000年8月出版第1版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推崇。

初读此书时,我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一次偶然的翻阅,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些陌生的、新奇的领域逐渐豁然开朗。原来数学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从远古到现代,它不断发展完善着;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定理都承载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它简单却厚重;原来数学是一门理性却并不冰冷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鲜活且生动。正如李文林先生在书中所言“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需求密切相关。对自然的探索是数学研究最丰富的源泉。但是数学的发展对于现实世界又表现出相对的独立性。一门数学分支或一种数学理论已经建立。人们便可在不受外部影响的情况下,仅靠逻辑思维而将它向前推进。并由此导致新理论与新思想的产生。”它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语言,有自己的文字符号,有自己的内在逻辑体系。它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微小到庞大,它所经历的每一次危机,又由此所取得的每一个重大突破,让我为之震撼与景仰。

如今我已是一名入职两年的数学教师,再看《数学史概论》,又能从中汲取许多教学灵感。学生对数学没兴趣,认为数学枯燥,学无所用,一方面是因为多年被数学作业支配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们对数学的不了解。倘若在一个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依据他的认知水平,给他讲一些数学家的和数学发展中的逸闻趣事,例如,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阿基米德给国王测量王冠体积、祖冲之父子与圆周率、数学王子高斯与其卓越的数学天赋、费马与费马大定理、理发师悖论与芝诺悖论等等,那么,在日后的数学学习中,他也许不会对数学产生抵触情绪。在学习到相关内容时,看到一个个熟悉的人名,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和兴趣,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还接触到知识背后所蕴藏的数学家的情感和意志,体味其中的数学思想,感受到数学的文化魅力。比如在必修一“函数与方程”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讲,从塔塔利亚到阿贝尔和伽罗瓦的方程发展史,让学生明白利用“函数与方程的关系”求解方程近似解的意义。在必修二解析几何的教学中,可以根据笛卡尔的“通用数学”思路,引导学生发现:解决几何问题的一大途径,是将它转化为代数问题。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是累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过程应与人类认识数学的顺序一致,这样更符合我们的数学认知规律。学习数学的道路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或许都有数学家为它绞尽脑汁过。读数学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学演化的真实过程,体味数学思想的诞生与发展,可以使我们从前人的探索和奋斗中汲取教训和经验,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那些悠悠长河中的数学人所做的每一份努力,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更清楚地认识这个世界。

数学是各个时代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数学史不仅是我们这些数学相关人士需要了解的,任何一个关心人类文明发展的人都值得了解。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一

什么是数学?在我的印象中数学无非就是符号数字不停的计算与难记的公式,但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让我有了一次全新的体验。

从小就听大人们讲数学源于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本子的形状为长方形,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这看似非常简单,可他为什么会被设计为长方形?平常装东西使用的篮子也是包含了数学元素,最早新人们为生生活的需求,数学便诞生了。没有人知道数学究竟是多久开始的?在蒙昧的时代,人们便有了数觉,然后慢慢形成了数的概念。

早在早期人们便研究圆周率,但无法研究出圆周率真正准确的数字,从约公元前1650年至今,人们研究圆周率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为什么人类会花这么多经历去研究圆周率,圆周率为无理数,数字也是随机性的,如同一个虫洞,十分令人着迷。而圆在我们生活中也很重要,如同望远镜,碗,车轮,碗为圆形吃饭用时更加方便,并且不像方形碗那样处理四角,圆形清理也更加方便。轮胎为圆形,因为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阻力更小。圆为我们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数字计算机也是人类一大发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伦图灵设设计了几台电子机器来帮助进行密码分析,他带领英国成功破解德国潜艇司令部的所谓谜码,数字也可为战争的一部分(密码战)。数字计算机可以很快读取数字与形成数字,2002年金田康正教授的团队也是通过使用数字计算机算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2位,比原始探究方法不知快了多少倍,这不禁令人惊叹。

数学说如同一个工具箱,前人们不断把这个工具箱变得更人性化,好让我们使用。数学如同一个高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建造它,正是人们不断为这座高楼添砖加瓦,它才能越建越高,越来越扎实。

数学并非是僵硬的,而是生动形象的,只有了解好数学史,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二

从小到大,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接触大量的数学题,对数学的历史很少提及。《数学史》,一本专门研究数学的历史,娓娓道来,满足了我的好奇,把数学的发展过程展示出来。

本书于1958年出版,作者j.f.斯科特。书中主要阐述西方数学的发展历史,但也专门用一章讲述印度和中国的数学发展。沿着时间轴,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初等到高等的过程。

上古时代的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在平时的生产劳作中运用到了数学知识。

古希腊人继承这些数学知识并不断拓展,成为数学史上一个“黄金时代”,涌现出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阿基米德,丢番图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名字。

在黑暗的中世纪,数学发展处于停滞状态,而斐波那契的出现把数学带上复兴。

文艺复兴,数学又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对解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三角学、数学符号、记数方法的研究没有停步。“+”、“-”、“=”、“”、“”的符号是在那个时候出现的,同时出了一名数学家韦达——韦达定理的发明者。

7世纪,解析几何出现、力学兴起、小数和对数发明。这些都为微积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牛顿和莱布尼兹两位大师的研究,在数学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8世纪,为完善微积分中的概念,各路数学家在数学分析方法上有所发展。欧拉、拉格朗日,柯西等大师采用极限、级数等方法让微积分更加严谨。同时,非欧几何的理论开始萌芽。

纵观全书,数学的发展是由一群人搭建起来的。前人的工作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人在前人的工作上不断突破和创新。另外,数学中也有哲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当看到欧拉时,想到欧拉公式;看到韦达,想到韦达定理。公式很简洁,但把规律说清楚了。数学爱好者可以试着解里面的数学题,看看古人在当时是如何研究的,有的方法很笨拙,有的方法很巧妙。读完后,发现学习数学,会解几道数学题是不够的,还要学会去培养自己的思维。毕竟数学家的思维也会受到历史的局限。比如负数开根号,当时被人看来是无法接受,后来发明了虚数。

历史是在不断地前进,数学的发展亦然。想知道数学和历史的跨界,那就来看《数学史》。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三

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从小就这样认为。但是通过这个寒假,这本《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打开了知识文化的一扇大门,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思考,并且领悟到了其中的魅力。

数学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已经有了数学。那时候的人们刚刚接触到了它,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数学的文化越来越博大精深。正是因为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们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才让后代的人类将数学发展得越来越好。例如一位亚历山大的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他从一小部分公理中总结了欧几里德几何的原理,还写了另外五部关于球面几何、透视、数论、圆锥截面和严谨性的作品。欧几里得因此被人们称为“几何学之父”。

数学文化奇幻无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阿拉伯数学文化。阿拉伯数学家不仅让代数成为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在几何学和三角学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帕斯卡三角形”也就是“杨辉”三角也被他们所了解。阿拉伯数学文化的特点则是能够从其他数学的知识中汲取到最有用的精华,并且发展它。

数学的发展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而是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才成为了我们现代的数学。它的成就则是数学家们日日夜夜的研究与思考所造就的,让数学真正地显露出了它的价值。中国的数学源远流长,拥有着它自己的特色与意义。重大的数学定义、理论总是在继承与发展原有的理论的基础所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但不会改变原本的理论,而且经常将最初的理论思想包含进去。正是因为我们不断地为它注入灵魂力量,它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辉煌!

数学史的学习让我们更加理解数学的意义,从而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发现、不断进取、不断研究,逐渐形成对数学的热爱!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四

此书是《数学史教程》的第二版,这本书还得到了诸多数学界有望人士的高度赞扬。嘉兴学院名誉校长,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此书惠赠了墨宝:了解历史的变化是了解这门科学的一个步骤。此外,吴文俊院士也在百忙中赶写了读后感,对《数学史概论》一书在数学史学科研究上的肯定,并称之“翻阅此书都会开卷有益并感到乐趣”。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积累性很强的学科,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所以说数学是历史最悠久的人类知识领域之一。因此也有数学史家认为“在大多数学科里,一代人的建筑为下一代所摧毁,一个人的创造被另一个人所破坏,但是有些学科就像数学,每一代人都在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

作者是按如下的数学史分期为线索进行展开论述的:

1、古希腊数学,2、中世纪东方数学,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

出现了石子记数和结绳记事等记数方法;接着经验算术与几何法的发现;再在此基础上加工升华为具有初步逻辑结构的论证数学体系;随之发展而来的便是近代数学;之后数学的发展更是迅猛:微积分的创立,代数学的新生,几何学的变革......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总是那么枯燥乏味的,没有多大的兴致看完这本书。而此书中作者不仅对数学史实有详尽而忠实的介绍,还借助各种例子来让读者理解,甚至加入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及奇闻轶事,例如阿基米德解决皇冠难题的故事,牛顿苹果落地的故事等等。读之趣味盎然,大大增强了书本的可读性。书中还写到了很多著名的数学家,并就其学术成就做了概括的介绍,尤其重要成就,不惜花了很多篇幅以详细说明。

最后,作者还就数学与社会的关系及两者互相之间的影响发表了论述。他精辟地阐述为:数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即一方面,数学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环境,受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数学的发展又反过来对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方面的影响。接着,作者从数学与社会进步,数学发展中心的迁移,数学的社会化三方面进行了展开说明。

我想我本是数学系的学生,多少是得对数学史有所了解。虽没有过于仔细的拜读,但我想通过这次翻阅还是受益匪浅的。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五

首先,看到这本书后,第一个感觉是这本书太厚了,肯定无聊。而第二个印象是在每一个概念后的“见数学概念小史某某页”,然后这最重要的事是这书讲了这我不曾了解的事。

从过去到现在,先是古埃及人,他们的方法对于现代太不实用了,但是他们还是聪明,知道用符号,用两个符号来表示1()和10(),这东西就是幂,在生活中肯定很少用,而且我还发现这数学呢我一直认为是想从简单到复杂,但是并不是如此,可以说是相反的。

比巴伦的数学家们特别有趣,造的题目也有趣,不实用,但是很好玩,在本书的15页,有这原题,这大概就是用一根芦苇去测量田有多大,其实就是二元一次方程,但是看完头都大了,不知到底在讲什么。

继续读着,诶!看见了老熟人——欧几里得,从小学周围的人都在谈论着他,给我讲他的旷世巨作《几何原本》,过去经常说“好,好,好,《几何原本》好。”但是我并不知道这书居然是公元前三千多年左右写的,我一直认为他是希腊人,但是他居然是埃及人,这好奇怪,据书中说有很多的希腊数学家都不是希腊人。

继续读,数学也和天文学有关,从天文学中又出现了三角学,原来三角学是从天文学出来的,在读阿拉伯数学时,看见了“杨辉”三角形,但是这书中的是“帕斯卡三角形”,其实也是“杨辉”三角形,所以后者好记些。

微积分里面看见了伽利略,但是似乎不是他的主场,所以不管他,微积分这里知道了流数和微分基本上都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导数。他们的发明者分别是牛顿和莱布尼茨。牛顿这特别熟悉了,这莱布尼茨是个律师和数学家,他最可以的是他的公式几乎都是在颠簸的马车上写下。在各个学科每每留下了著作。

还有一个人让我记住了,叫做欧拉,不光名字好记,他自己也是一个喜欢记的人,据书上所说,他可以说是一个论文天才也是数学天才,因为只要他有一个好的方法,自己马上就写一篇论文,来记下自己的观念。

这便是这《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上篇的读后感,不是特别无聊,反而还有一些有趣,整体的布局也不错,让读者一步步深入,有特别强的吸引力,可能因人而异吧,下篇就是纯数学了,所以这便是我的读后感了。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六

在我阅读数学史之前,数学在我的脑子里,就是一个很难很难的学科。数学漂浮在我的脑海里,像一只枯萎的蝴蝶,死板而又无味。

但是在阅读数学史之后我知道了,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而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就像书中所写的一样,或许在数学课上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可以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和兴趣,然后引入课堂。

可能是由于我见识短浅(?)我一直认为中国数学是非常高深,深不可测的那种,认为中国数学在世界有最高的影响力和地位。但其实中数是非常具有影响力(九九乘法表,11的两边一拉中间相加)但希腊数学是独一无二的,尽管在现在的数学之中,希腊数学家的逻辑推理和证明都是摆在数学中心的。数学家或许有许多不同,但他们绝对拥有财力·时间和数学天赋。他们的严谨性和专业精神恐怕是我毕生难以追求的吧。

总的来说,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些联系就像龙须酥一样香浓醇厚,万般丝滑,密不可分,是不能够轻易斩断的关系!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我相信在未来,数学史带给我的影响,会影响到我的一生,我也希望中国数学能够源远流长,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呈现出更多的”东方数学“的色彩!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七

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班级:2010级5班。

姓名:蹇磊。

一.化学史在教育教学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许多国家的基础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科学教育的目的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培养科学家转为培养有“科学素养”的公民。科学素养便成为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的中心议题,相应的公众科学素养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教育口号题。但是多年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造成了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不佳,这一状况可以从我国学者魏冰的一项实证研究中得以证实。魏冰研究发现:我国高中生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认识程度并不乐观。不仅仅学生如此,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普遍也不高仁。所以,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史与化学科学发展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又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目标体系。”现代化学教育的任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向学生揭示蕴含于化学知识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单凭化学知识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联系化学史实,才能使学生从历代化学家的成功中获得启发,学到有益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由此看出,化学史教育特殊的研究视角,决定了它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中发挥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化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

1.使学生全面把握化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家知道的物质种类、制取方法和研究范围都在不断扩大,关于物质的组成结构,化学现象和过程的理论都在不断被扩充完善和发展.如酸碱理论就经历了从波义耳(boyle)最初的酸碱概念到阿累尼乌斯(arrhenius)的电离理论、布朗施特德—劳莱(bransted2lowry)的质子理论、路易斯(lewis)的电子理论到皮尔逊(pearson)的软硬酸碱理论的发展过程;再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也经历了汤姆生(thomson)“葡萄干蛋糕”模型到卢瑟福(rutherford)模型、玻尔(bohr)模型以及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过程。又如对元素的分类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针对应试教育带来的学生“思维定势”及“教科书都是正确的、无疑的”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这些化学史的例子,以发展的动态知识,从它的孕育、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去阐述,首先可以使学生从发展的高度以全面发展的视野,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把握化学发展的规律,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其次可以引导学生追踪科学发展的足迹,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这些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这样可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通过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理论解释,也使学生养成了“不唯书,只唯实”的良好风气和科学态度,并培养了他们的钻研创新精神。

2.有助于了解化学对社会影响。

化学史不仅是研究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化学的社会影响的历史。要正确认识化学在当今的社会影响,必须考察化学史。化学技术向社会的各方面全而渗透,影响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甚至人们的几活方式。化学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也可给人类带来了灾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土地侵蚀、自然资源快速耗尽。于是,人们发现了化学的二重性—建设性和破坏性。人们对化学的积极作用产生了怀疑,甚至对化学产生反感。其实,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为人类带来福社,一旦被滥用,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就要看利用它的人有何种价值取向。例如,原子能技术,可以用作医疗、能源,也可以作为杀伤性武器,毁灭人类,甚至毁灭地球。科学产生不良后果的原因不在科学本身,而在于人类。科学本身不值得我们批判,重要的是我们如何运用科学,科学可以产生最好和最坏的结果。因此,科学史使我们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更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社会对科学的应用进行适当的控制,有利于制定科学技术政策。

有助于了解化学对社会的影响化学史不仅是研究化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化学的社会影响的历史。要正确认识化学在当今的社会影响,必须考察化学史。

3.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

一些实证研究者运用科学史进行教学,均发现科学史教育对于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科学的本质(thenaotreofseienee,nos)起到积极作用,国内也有相应研究,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的王秀红、历晶等的研究工作。另有研究发现,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进一步促进学习者对科学内容的习得、增进对科学的了解、提高对科学的兴趣,同时能够促进教学的多元化,以呈现科学本质在科学教学上的重要性。所以在科学教育中,科学的本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无论是科学教育政策的制定、科学课程的选择,还是科学教育活动的实施都应该符合那些被广泛接受的科学准则,即科学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科学的价值,真正实现个体科学素养的发展。其实,无论是化学史还是科学史的作用,总括起来就是:通过科学发展的历史,以科学家为中心、以科学家的科学思想为中心这一科学史研究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对科学的本质有更深入的了解。

5.用化学史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科学研究不是一墩而就的,它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得出的。例如元素周期率的发现者门捷列夫是在许多科学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桥牌的组合从中获得启发,经过大量的分析、研究而最终总结出了元素周期率。又如稀有气体氢的发现英国科学家雷利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每升重,而从氮的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每升重,雷利并没有忽视这微小的差异,继续与雷姆塞进行研究,终于发现了一种新元素—氢。稀有气体的发现被称为“第三位小数的胜利”。而没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时就将与真相失之交臂。比如李比希就因为他的武断失去了发现单质嗅的机会。从这样一些例子中能让学生体会到严谨的态度在任何时刻都显得尤为重要,启迪学生要勤于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分析。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的目的。

6.运用化学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个深刻的认识还有碘化银可用于人工降雨生活中的加碘盐玻尔用“王水”收藏诺贝尔奖章,使之免于沦落敌手居里夫人用毕生精力提炼铀等等。这些小故事,无一不带给学生无限的遐想和思考。这些生动的化学史实,引导学生沿着化学发展的足迹,追溯化学发展的源流,就如同把学生引进了科学家进行化学研究的氛围中,怀着一种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和进行理论研究的兴奋感,同先辈们一起在化学学科这个宽广的领域里遨游,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有助于化学理论的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刘振中,熊召弟.国小教师的科学本质观及其教学实践个案研究[jj.国立台。

[15]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16]武汉大学.无机化学(上、下册,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7]袁翰青,应礼文.化学重要史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郭保章,董德沛.化学史简明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八

《数学史》一直是我最想读的一本书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作为一个数学教师,数学史对我们有多少重要!于是我拜读了数学史。

我知道了,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便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工具。而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我知道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你知道根号2吗?你知道平时的一块钱两块糖之中是怎么迸溅出无理数的火花的吗?正是他——希帕苏斯,是他首先发现了无理数,是他开始质疑藏在有理数的背后的神奇数字。从那时起无理数成为数字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希帕苏斯却被无情地抛进了大海。不过,历史却绝对不会忘记他,纵然海浪早已淹没了他的身躯,我们今天还保留着他的名字——希帕苏斯!

第二次数学危机——知道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顿,曾经站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前面,用颤抖的嗓音述说者自己的`观点,没有人相信他,没有人支持他,即便他的观点着实是今天的正解!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

我知道了,我们中国在数学上的成就也绝对不能忽视,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十九

全人类,献给了她最爱的科学事业,她只留下了五个东西,她留下了自己一种无私的精神,她留给了自己一丝奉献的快乐,她留给了自己一点心灵上的财富,她留给了自己一些隐藏的幸福,她留给了自己一个伟大的人格。

烟如同最柔弱的蛛丝风吹丝断。为了改变科学,工作者那注定的贫穷生活,为了改变科学事。

业的层次,他们作出了放弃。放弃代表着什么,这代表着离成功与幸福只有一步的居里夫妇。

从此再没有机会。放弃代表着居里夫妇让世界人民得到拥有镭的快乐。放弃代表着他们失去。

都是把自己的创造据为已有,哪个不都会三番五次地往专利局申办处跑,哪个不都先狠狠地。

给大众剥削一层皮后移植到自己的身上,有谁会像居里夫妇这样不会去想自己的利益,有谁。

会只为了大众的利益而做具有沉醉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梦想者,有谁在发现一种可以让自己。

足道,但它却主宰着整个天平。居里夫人把法码放在了人民的一端,致使她伟大的人格举世。

闻名。正如她所说的一样她真的是一个沉醉于事业的梦想者。她的心中只有公,便激励着她。

把自己的幸福分享给了整个世界。居里夫人你是我们所有人崇敬的榜样,我也要像你一样,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不管在什么时候,不管做什么工作,我的未来都要为世界而付出,做一个真正大公无私的人。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二十

由于时代局限,20世纪的计算机等新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在书中并没有得以体现。本书也忽略了中国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关注到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根据部分学者的说法,本书在量子物理学等部分存有史料错误的问题,作者在书中还采取了辉格派的史学方法,比如对优生理论的过度宣扬,对柏拉图理论的打压等。

从整体来看,本书依旧是一本不错的科学史著作。当时科学史的研究著作相对较少,因此作者可以参考借鉴的范例不多,在文章的叙述表达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这些不足的地方也可以作为对当代科学技术史研究者们的警示。

在细节的部分,作者采用的不是科普式的说明语言,而是相对严谨的学术叙述,因此本书的许多内容都比较难以读懂,需要读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由于笔者的理论知识有限,在阅读时采取了泛读的阅读方式,无法深入了解其精髓,在此仅表达自己粗浅的认识。

科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观察与思考。

观察是对自然界事物的挖掘、模仿与探索,这种方式源于人们探索世界的本能。人们从诞生时就在用双眼探索世界,并且将这些观察的'结果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在《科学史》书中,医学往往是各个文明古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学科。这一学科就源自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所以早期的医学发展也脱离不开巫术。而物理学、生物学等学科最开始的发展也来自于对身边事物的观察。

这种方式还受到人们的欲望驱使,人们希望能够直接改造世界,应用科学成果,所以早期的科学往往都是在人们所能够观察到的范围内进行。这种思维模式也影响了宗教与哲学,并且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模式或者是行为模式,并且以这种模式“绑架”科学的发展。对于观察到的事物的思考就是另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通过宗教与哲学进行发展,产生了“逻辑”上的“演绎法”的思想,也就是设定好实验的前提,通过观察等方式,使得结论与自己的预设相符合。

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科学在18世纪开始进入新模式,阿基米德式的实验方式逐渐兴起。而这种实验方式也没有离开观察与思考这两个基础的模式,而是综合考虑、使用不同的指导思想进行。

此时科学家的观察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眼前所见,而是深入到粒子的角度,开始了新维度的探索。

在作者看来,宗教、哲学与科学之间是一种纠缠、难以分清的关系。

在古代,科学依附于宗教、哲学之间,从事科研工作的很多都是哲学家,科学研究按照不同流派的哲学思想指导进行,比如亚里士多德就通过观察等方式探索天文学、物理学等知识。因此早期的科学史是在哲学与宗教的庇护下开展工作的。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宗教、哲学的关系逐渐疏离,兴起的实验方法与自然规律的探索甚至导致了机械论的产生,并影响了哲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的科学与宗教、哲学之间又是相互交错的关系。

因此在本书的最后部分,作者认为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具体的问题应该留给时间去解决。所以,作者对于科学与宗教、哲学抱着含糊的态度,以实用为直接目的对这些内容进行描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新实在论”的思维模式。

科学的含义很广泛,它既可以指文艺复兴以后与蒙昧隔绝的态度,也可以指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此外,科学也专指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读后感与古代相对立。本书作者采用的是对于自然的观察与思考的模式,这种定义下的科学避免不了与宗教、哲学产生纠葛,因此作者也特意用副标题点明它们在本书中的位置。这也表明了本书外史的书写方式,即考虑到科学与社会要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本书的精彩之处。了解了科学在本书中的定义,笔者再来讨论一下科学史在本书中的定义。科学史是对科学史料的梳理与总结,从而起到帮助科学研究、摸索科学规律的作用。

科学史从字面上看,就是科学的历史,因此它要符合科学的基本要求,更离不开史学的基本要求。所有的历史都是对史料的重构,科学史也是。科学是难以用只言片语写好的,因此科学史一定会有所删减,不同人的删减结果表现了他们史观的不同,更表明每个人不同的用意。比如本书中被部分人提到的“辉格派”手法,就是因为作者在对科学进行删减时,存在过度个人化的倾向,并没有做到相对客观。

此外,科学史是对于科学的重构,科普也是对于科学的重构。科普的重构是要将科学与人文结合,使得科学的成果能够尽可能被人们所接受;科学史的重构是要从科学的历程中探索规律,总结经验。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二十一

20xx年我们浙江新课程全面实行。其中,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问题。面对这样的要求,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成为首要议程之一。只是在学习科学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科学史很不了解,对我们中国的科学文明知之甚少,对物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史和物理学史的发展很迷糊。更不必谈科学史的思想,以及科学史对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了。

世界著名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所言,科学史是一门具有特殊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是唯一能确切反应出人类进步的历史,是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史,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并且科学史既研究科学发展本身的逻辑规律,也研究科学发展与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我的体会是:

1、科学史教导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注重科学史实和包含的深层精神。

物理教学中,要注重科学史的介绍,但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而是将科学发现置身于当时的文化、政治、社会发展背景,介绍同时期哲学思想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情况等。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诸如此类的故事,而只字不提科学家科学发现的艰辛过程,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会使学生误解科学的发现是偶然的,是靠运气的。又如,伽利略发现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理本身的重量无关,不是通过比萨斜塔实验得到的,而是提出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矛盾的逻辑思维和理想化的斜面实验得到的,要注意历史地真实性。所以教学中要好好地思考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史观,注重事实和精神。

2、不必因为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来质疑科学史是人类进步史。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史并非真正纯粹的“人类进步史”。看古代天文学发展,被运用于巫术、人间祸福预测、宗教等。现代高科技如核武器、生化武器、病毒等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化学药品的制造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一部人类科学史成了其它物种的毁灭史等等。但是,我不认为科学史不是纯粹的进步史。首先,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科学史记载人类进步的遗产。其次,作为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进步历史,科学史是科学的历史。人类发现一种科学现象或理论,最纯粹的目的是解决当时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古代巫术,原始目的是治病。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为了开发隧道等,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是逻辑实验发展的顶峰表现,是对物理学大厦和天文学的缔造。至于后来,炸药被用于战争,相对论被用于核武器的研发,那是科学与人类政治的结合,该划入人类社会学,不该质疑科学史的纯粹进步性。核能源成为现代重要的能源,极大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程,这才属于科学史。

3、要大力提倡学习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史。

代科学,对提高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的使命感有积极的作用。作为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生,我提倡学习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史。

4、整理出近代物理史的发展脉络,对近代物理的发展有了整体的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之一就是拥有广博的物理学史知识。学习了这门课,最直接的意义就是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及领悟到现代物理学的思维方法――理性、批判、实验的方法。拥有了系统的物理学史知识,就可以在教学中游刃有余,能古今中外横向和纵向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考察,对科学家研究方法的改变进步会感到突然,学生也能从多角度了解科学的发展。。

虽然对科学史的意义和学科的脉络,还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是,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史,已成为我的目标。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二十二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这本书是我在学校图书室偶然间看到的,一看内容写的是活的数学课堂,我就把这本书借了出来,认真的翻阅它,我感觉到它真是一本好书,书页间飘散的墨香中,每每嗅出它那深藏的思想,也触发自己心底的思绪。读了黄爱华老师的书后,他的嗜书如命、执著追求以及精彩智慧的课堂深深打动了我,吸引着我,鼓舞着我。

黄爱华老师“活”的数学课堂艺术特色是“趣”、“实”、“活”。“趣”,让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富有吸引力;、“实”,在知识点教学的关键下真功夫,重点特出;“活”,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应变自如、驾轻就熟、左右逢源。

《黄爱华与活的数学课堂》一书告诉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树立尊重个性的教育观;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致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观察讨论、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理解数学知识,在经历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知、情、意诸方面和谐发展;数学课堂让儿童在再创造的过程中同化和顺应,以此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这样的课堂才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数学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黄爱华老师是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学习背景的高手,善于根据实际创设现实的、有趣的、探究性的、开放的和新奇的及喻理的问题情境。这些良好的问题情境深深地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揣摩黄爱华老师的课堂案例,几乎每节课都有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黄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在操作中独立思考,在自主探索中产生交流的需要;他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既要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效地增进合作交流的“涵养”;班级交流中,往往会呈现多样的学生思考方法和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有新的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营造和谐、灵动的课堂,毫无疑问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实践和思考,这样美妙的数学课堂离我们一线教师不会太远!

实用数学史读后感(汇总23篇)篇二十三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部分重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历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学教材中有“细胞膜”的内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知道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特点,这样的处理比原本教师的“灌输”,效果好了很多。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史以其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理论。例如,高二生命科学在讲到“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时,教师出示了一张邮票,邮票以第6届欧洲生物化学大会为背景,邮票的图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遗传密码表,揭示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信息的转化;又如,讲到“激素调节”,可以介绍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实验过程;讲到“条件反射”,介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这些导入都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中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理论的演变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的。

另外,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科学史最有利于恢复这样的科学家形象。

这样的例子在《生命科学》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是在修道院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而他的伟大成果被埋没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关孟德尔的照片、生平简介及其研究经历,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埋下了伏笔。又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发现的。这两位年轻人并不是资深的生物学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结构的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被传为佳话。

总之,重视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学史,让科学史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关范文推荐

    优质山西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于某一主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阅读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的写作技巧和方法。。2月26日,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

    专业支援永城心得体会及感悟(通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的经历和思考对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启示。在支援永城的过程中,我深刻

    热门政协志愿者心得体会(汇总19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于某一经历或事件的理解和认识,还能够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优庄书记讲党课心得体会(模板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次参加的“药书记党课”让我受益匪浅。药书记的生动讲解

    热门假期经验与反思总结范文(17篇)

    总结是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总结,既可以肯定过去的成果,也可以避免重复同样的错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指导。

    精选湿地景观园林景观设计论文(模板18篇)

    深入研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其中的写作奥秘,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达上,都值得我们仔细品味。

    2023年述职会的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总结经验。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

    最新身体健康知识讲座心得体会(通用2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或生活等方面的体验与感悟的总结。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精选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专业梦想与青春团课心得大全(21篇)

    青春是青春,不是别的。我们应该用心经营自己的青春岁月。青春是快乐、努力、成长的时期,这些青春的故事告诉我们如何用心去过好这段宝贵的时光。。如果说祖国是一只翱翔空

    热门世界结核日宣讲心得体会(模板15篇)

    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重要信息,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这些心得体会的范文都是经过作者精心打磨和锤炼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