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随笔(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9 作者:影墨端午节随笔(实用10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端午节随笔篇一

每年的端午节,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 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 个把小时。然后再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另外,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作者 孙成功 58岁

单位 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飞机总装厂

端午节随笔篇二

五月初五端节午是华夏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它融浪漫与现实,诗意与快乐为一体,深受人民的喜爱。

端午——一个诗人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遭谗去职,还被流放。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都,他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汩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忙得不亦乐乎。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我先学着妈妈的样子将粽叶洗净,然后取出三张粽叶,毛面相对再在上面放入1/3的糯米,加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粽子根本难不倒聪明的我。可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接二连三的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妈妈“出手相救”,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我这才舒了一口气,心里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总算放了下来。经过了一些挫折,终于到了最后的步骤——扎棕绳,我把粽子捆了好几圈,这才放心地交给了妈妈,不一会,粽子就煮熟了,一股清香钻进我的鼻孔,再一品尝,啊,粘甜有劲,回味无穷。

除了吃粽子这一习俗,小孩还要挂香囊。端午节小孩配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随笔篇三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为纪念伟大诗人屈原所定的节日。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家家户户都会包一种“中山芦兜棕:圆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鲜的竹叶来缚棕,里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两种口味。甜粽子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呢,就是咸肉啊,烧鸡,蛋黄,干贝,冬菇,绿豆,叉烧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个锅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后,会闻到淡淡的竹叶香,清香四溢,弥漫整个厨房。

在这天,村里的“扒龙船”太小儿科啦!对我来说一点也不过瘾。要看还是电视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龙舟赛。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条“传统龙”参加角逐。长长的龙船上坐满了肌肉鼓鼓的大汉。中间是鼓手,前头的人呐喊助威,声势震天,霸气。威风,震撼……细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儿尽显勇敢,坚强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龙船”的风俗是不常见的,因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节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轰轰烈烈,激情热闹。这就是我家故乡端午节的独特之处所在。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20xx年,又一个新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怀着一颗思念,期待,激动的心去迎接你。去欢迎你。

难忘的端午节随笔7难忘的端午节随笔散文

6月16日是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骑摩托车到离城很远的山上踏青。一路顺风顺水,景色宜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到了半山腰,好好地摩托车后轮胎突然瘪了。我们只好推着泄了气的摩托车打道回府。

因为这里离市区很远,所以在短时间内没有地方修理。摩托车本来就比较重,再加上没有气,大大的增加了它的重量,推着非常吃力。我在后面推,爸爸在前面推,过了不大一会儿,我们两个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妈妈不但一直给我们鼓劲,而且还积极的寻找修理点。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因为我自己也尽了一份力量,全家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嘛!

经过一番拼搏和努力,我们足足走了5公里,但还是没有到达目的地。向当地村民一打听,说再往前走半小时会有一个修车的地方,到那里就会有希望了。虽然我们已经筋疲力尽,但一听到这话,我还是信心百倍的推了起来。在这半小时里,可能是我这一生中最漫长的30分钟,路上我竭尽全力的向前走,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坚持就是胜利。终于,在我和爸爸的密切配合下,英勇的走完了这段艰难的旅程。

这次特殊的旅行,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相信这次旅行会让我终身难忘,我想今后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会束手无策了。

端午节随笔篇四

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婆都要亲手包制一锅粽子给家人吃。尽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

老婆始终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浓绿新鲜的棕叶;有又宽又长的马莲;也有红红的大枣;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点是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味道存正。如果是凉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婆绝不会让我动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个儿小,捆得松散,还包不严实。所以,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包上个把小时,一大锅粽子才能包好。然后就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会儿满屋就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婆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虽然手工叠制的没有市场上卖的丫丫葫芦那样精致,可我觉得更有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到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才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有时正赶上阴天,能见度差,真假艾蒿辨认不清,采回“山寨”艾蒿来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我从来都不会担心。因采艾蒿的人很多,总有热心人把自己采到的真艾蒿分给我一些。

艾蒿采回来了,便掐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绳子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篇五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家乡的端午节有很多的风俗习惯:有包粽子。赛龙舟。洗龙舟水。吃鸡蛋但在我的记忆里,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最有趣的是——端午的洗龙舟水。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妈妈就带着表妹。弟弟。还有我一起去洗龙舟水。我们带上一些干净的衣服去换。拿几条粽子。几个熟鸡蛋。我们来到洗龙舟水的地方,立刻下到水里不停地嬉戏。打水仗,我用水泼一下你,你用水泼一下我,大家互相泼水。互相玩乐,彼此之间毫不介意地弄湿了身上的衣服,我在一边非常自傲地说:“你们快来看我学运动员跳水嘢,我学得还差不多吧。妈妈在一边说:“小心一点。说时迟,那时快,刹那间,我立刻往水里跳,谁知却被灌了几口水,引得表妹跟弟弟哈哈大笑,而我哭笑不得,随后,妈妈就说:“别玩了,快天黑了,快上来吃个鸡蛋吧,吃了个鸡蛋就岁岁平安了。

家乡的风俗真的有很多的花样,包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每到端午节的那一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粽子映入眼帘,有咸的。甜的。辣的家乡的粽子别具风味,任何地方的粽子都不如家乡粽子呀,我到中山吃过粽子,觉得它根本就不是什么粽子嘛,哪里有家乡粽子的好吃啊,“凡是故乡明家乡的粽子令我回味无穷,久久忘怀。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篇六

端午节又要到了,我又感受到了那种真我纯我的意境。

小时候,我只知那端午节吃粽子。吃着香香的粽子,我问妈妈端午节为什么吃粽子。妈妈告诉我,那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纪念他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纪念他至真至纯的真我风采。

大一点儿后,又是端午节,我看到了有关屈原的国画。画面上的屈原解衣散发,白衣乌发任风吹拂,口中似在狂吟高歌,不拘礼法,完全自我。这时,我又想起了妈妈的话:至真至纯的真我风采。

再长大一点儿,从史书中了解到了屈原的伟大,也在他的诗中领略到了真正的他。屈原爱国,死谏楚王;屈原浪漫,著有《离骚》。但这只是表面,我更爱的是他狂妄张扬的个性,爱他的真我风采。

在众人皆醉得麻木环境中,他选择了一人独醒。

在世人皆浊的肮脏社会中,他保持着一人独清。

离开了王都,他投入汨罗江中的波浪。

褪去了华服,他裹上出水芙蓉的碧叶。

他狂放的高歌与散飞的长发释放着他的狂妄与任性。

他愤然地罢官与冲动的投江展示着他的清高与孤傲。

他天真地处在官场,认清了世人的丑恶与腐败。

他诚恳地到处游说,认清了众人的.沉睡与昏醉。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他如此的敬重。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纪念他,纪念这种精神。这正是端午节的意义所在。

端午节随笔篇七

粽叶飘香,艾叶插在门头上,绿豆糕上场,每年的端午节,都让我倍感怀念和感概。岁月是一首歌,一样的歌词,不一样的韵律,同样都是端午节,母亲和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孩子对端午节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小时候,端午节是我最盼望的节日之一,因为在这天,不但有粽子、绿豆糕、米粉肉吃,有糖果,重要的是母亲还早早为我准备了新衣裳(母亲会缝纫,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己做),几岁的时候,母亲会给我缝制一件长袖外罩,上面一针一线的刺绣上一个图案,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当属那一件天蓝色的的确良外罩,母亲刺绣了一只白色的鹅在上面,栩栩如生,我穿着她招摇过市,不但是小朋友羡慕,小朋友的妈妈们也羡慕,只是可惜她们没有母亲的那双巧手。

再后来大一点的时候,端午节,母亲便给我缝制碎花布衣,辫两个小辫子,偶尔还备置一件毛衣,小时候天气似乎没这么热,记得有一年的6。1儿童节就穿的母亲为我准备的深绿色毛衣,藏青蓝的裤子,白球鞋,参加学校组织的跳绳比赛,那身行头,特别是毛衣同样为我彩不少。母亲,是个秀外慧中的人,勤劳能干,不管多忙碌,每个节日都积极认真地做准备,让我每每对节日充满了欢喜和期待,日子在母亲的打理下,逐渐风生水起,我和姐姐也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健康阳光幸福地成长。

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这些年的端午节,甚至春节,对我来说,似乎都如平常的日子一般,特别是近些年,更甚,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过节的氛围和热切,过节除了和家人小聚一下再无其他,就是我这样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让他也开始对节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节日在他的记忆里,只是放假,他可以不用去上学。

究其原因,其实不是我对生活不热爱,而是现时的生活条件好了,粽子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想吃就买,衣服什么时候需要,就买来穿,只要孩子喜欢,大鱼大肉变着花样每天都在吃,不同于我的儿时,更多的是过节才能吃上一顿丰富的菜肴。

或许,人懒了不积极了就会给自己找一些并不合适的理由,时代变迁也好,年岁大小也罢,端午节,过与不过,重视与否,反映的其实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心态。

一年一年,一个个端午节就那样随流年远去,记忆却温暖如斯,母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如今我也想用母亲对我的那一份爱,来回报母亲,同时也给儿子营造一份节日的气氛,生活从来就是美丽的,只要用心,只要有心。

端午节随笔篇八

小时候的我,眼里的美好似乎只有春节,春节时的无忧无虑,春节时的走亲访友,春节时的那一串小鞭炮。端午对于我而言,似乎只是一个舶来词,因为我家压根儿就不把它当一回事,每年它匆匆忙忙地来,悄无声息地走。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变得怀旧,也就开始重拾了散落在身边的传统文化,端午就这样被悄悄地激活了。重视端午,在我的记忆中,也就有了这么几回。

端午记忆之一:那套黄黄的虎皮衣

儿子的降生,我们一家人开始忙碌了许多。尤其到了那年的端午节,那时的我似乎还很不懂事,也不知道那些个玩意儿。记得妈妈回了一趟老家,拿回来许多东西,什么虎皮衣服,什么虎皮裤子。母亲瞧见我疑惑的眼神,连忙走到我身边说:“这些衣服就是给小孩子穿的,这样那些蛇虫八脚不会来咬了。”我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一会儿给儿子洗澡,一会儿给儿子更衣。说也奇怪,那套虎皮衣裤穿在儿子的身上是那样合身,那样帅气!那年夏天,许是虎皮衣裤的庇护,许是我们的心里作用,儿子平平安安地度过了第一个炎热的夏天。从此,端午在我的心中便与黄黄的虎皮衣裤维系在了一起。

端午记忆之二:那片长长的菖蒲叶

20__年搬了新家,底楼的那户人家非常重视传统节日,每逢节日都和他家的祖宗提前见面。我记得那年的端午,他家早早地在大门的门框上方挂上了艾叶和菖蒲。上楼、下楼时分,我总是不自觉地瞄上一眼——哦,端午要来了。也许是耳濡目染的缘故,端午那天上午我趁送儿子笛子班的时间,来到了吉水菜场门口,巧遇了卖菖蒲的老人,于是,那根长长的菖蒲就来到了我家。我央求了老公半天,才同意给我在门框上方订一个小小的钉子。像得到奖品的孩子似的,我满心欢喜地拿着菖蒲,小心翼翼地爬上凳子,把它恭恭敬敬地供奉了起来,心里自然也默默地祈祷:全家老小身体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端午记忆之三:那个暖暖的下午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在我的老家,稍微上点年纪的妇女都会包粽子,我的母亲自然也不例外。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全家都去乡下。听说我们回去过端午,前一天晚上,母亲就开始准备粽叶、糯米和各种食材。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一片叶子,将这片叶子卷成一个圆锥体,然后先放一些糯米,再在中间放一个枣,接着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间再夹几个枣,最后把多余的粽叶包过来,用线把叶子捆好。一来二去,一个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结实又漂亮,活像一个个胖娃娃在睡觉。不多时,那香喷喷的粽子就出锅了。不用说,那个暖暖的下午也就在我的心中驻足。

那身“时尚”的虎皮衣裤,那根长长的菖蒲艾草,那个香甜可口的粽子,共同编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端午节,共同描摹了一个甜甜的端午记忆。

端午节随笔篇九

每年的端午节,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个把小时。然后再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另外,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作者孙成功58岁

单位吉林航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飞机总装厂

端午节随笔篇十

儿时的今日定然是高兴的。

母亲一大早就开始张罗着包粽子,先是淘米泡米,接着清洗粽叶和枣,然后再煮粽叶。等到这些工序都进行完了,就开始包。那时的我一定会摩拳擦掌地蹲在一旁,央求母亲让自己学包,于是总是那几片粽叶包了撒开,撒开再包……直至今日,虽然过了许多年了,但是那个自认为不笨的我依然没有学会!

那时与其说是想学包粽子等,其实是渴望吃到每个传统佳节的美食。那时没有现在的高压锅等,包好粽子后,会用洗净的石头把粽子压在原始的大铁锅里,煮上好几个小时。柴火烧得大了不行,烧得小了也不行,总是听到锅里咕咚咚地响,粽香四溢,弥漫了整个院子,家家户户都是这样,等到半夜两三点钟煮熟时,大人们先夹出几个粽子来尝,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大饱起口福来。虽然半夜三更,但好多人家都没睡,邻居间也会互送几个粽子相互间分享,等到过瘾了才肯睡觉作罢!第二天早上,也就是端午节这天,有更大的快乐在等待着人们——特别是小孩,会穿上新背心、新半、新短裤、新凉鞋,手腕脚腕戴上五彩长命百岁线,胸前戴上用彩布缝的,家里插上艾草,整个节日的气氛浓浓的,好开心好开心!

现如今的节日,没有了小时候的感觉,提前十几二十天就有卖粽子的,有的人家也早早的包吃了,节日的神秘感没了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因肚子里油水厚了,大部分人压根就没有想吃的欲望。也因市场的繁荣,只要能用钱买到或有人给,压根就没有自己动手的冲动,也没有穿新衣的激动,于是,传统节日于我们,变得淡之又淡……再也找不到那种满满的幸福与快乐感了!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