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生马蜂窝马蜂篇一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表中的词语。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3、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
4、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1、学习字词,积累词语表中的词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作者心情变化的过程,品味语言,体会童年时候的无知与莽撞源于天真无邪。
教学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个短语“捅马蜂窝”。比如:我把妈妈用1000多元钱买的化妆品拿去擦了,这下可捅马蜂窝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惹麻烦了)捅马蜂窝就是惹麻烦了,惹麻烦还可以用捅马蜂窝来形容,那么究竟是惹多大麻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捅马蜂窝》一课。
1、出示课题:*2捅马蜂窝齐读课题。
2、出示马蜂图及简介:
马蜂:学名胡蜂,昆虫,头胸部褐色,有黄色斑纹,腹部深黄色,中间有黑色横纹,尾部有毒刺。以花蜜和虫类为食物。
3、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这件事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板书:前、中、后)
4、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用“因为……所以……结果……”的句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因为屋檐下的马蜂窝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出于好奇,所以“我”偷偷捅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蛰得发烧,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
二、分析对话,引出故事。
1、分角色朗读对话。
出示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要蛰死人的!”
2、马蜂真的该死吗?你赞成奶奶的看法还是赞成爷爷的看法?为什么?
3、“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
出示: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板书:渴望有趣
4、随着事件的发展,作者的情感有了什么变化呢?翻开书,自由读文,划出描写作者感情的句子。
5、能不能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你听出作者什么心情?划一划关键词语。
老师适时板书:难以抑制迟疑胆怯惊呆生怕
三、分析情线,体会作者的天真无邪。
1、出示第一次情感变化的句子,学生再读读。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
2、马蜂窝什么样子?请读读课文第一节填空。
出示:后院里()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
3、想一想,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淘气、好奇)
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
4、体会朗读
5、在捅之前,小作者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迟疑、胆怯)
过渡: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这一捅可坏了,出大事了,什么事呢?读读文章,找找与之相关的句子。
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1)指名读。
(2)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马蜂?为什么?
从这只马蜂的动作,写出了它不顾一切的气势,从“决心相撞”写出了马蜂拼死一搏的决心。
(3)想一想,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
(1)出示: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的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我都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害怕)
(2)齐读,体会作者的害怕心理及童趣。
四、归纳小结,了解写作方法
1、小结:从捅马蜂窝到挨蜂蜇,时间不长,作者却写得生动形象,令人惊心动魄。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平时观察细致,靠的是准确生动地用一些表示动作、行为、情态的词语,靠的是细节描写这一表达方法。希望同学们留心观察并学习一些细节描写的方法。
2、有感情朗读第5小节。
小学生马蜂窝马蜂篇二
童年像一只小船,载着我们无尽的梦想在岁月里遨游;童年像一首快乐的歌,纵情歌唱我们年少时的点点滴滴。在五彩缤纷的童年里,发生的事如海滩上的贝壳一样绚丽,它们令我至今难忘。
记得有一次,我与小伙伴见花丛中有许多蜜蜂,便准备捉几只,以为以后便会有蜂蜜吃。我们折了许多纸手套,来到了大花园,“捕蜂行动”便拉开了序幕。“嗡嗡嗡”,一只胖嘟嘟的“毛球”飞到了花上,我定睛一看,哦,原来是只大蜜蜂呀!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捉到了这只蜜蜂。“耶,我捉到了!”我将它放到罐子里,得意地看着它。可是过了好长时间,小伙伴们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四处转悠,将目光盯到了一棵大树下,“喂,你们快来看呀,这里的蜜蜂可多了!”我捏着嗓子招呼伙伴们过来。小伙伴们疾驰而来,看了一会儿便立刻“开工”了。当我们正聚精会神地捉时,一个小伙伴像发现新大陆似地喊到:“ look that !有个蜂巢!”我们“刷”地抬起头,这里果然有个蜂巢。
我们赶紧找来竹竿,可蜂巢太高,一根竹竿根本够不着。于是,我们又找来了铁丝,将两根竹竿绑到了一起,我们手拿竹竿,满怀信心地秘密前行。心想 :这回我们看准时机“唰”的`一下,竹竿头飞过去,你们都将成为我的囊中之物。可谁知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 ,“嗡嗡嗡”蜜蜂飞出来了,“哦,不!这是马蜂,快逃呀!” 一大群马蜂倾巢出动,像一架架小型战斗机直向我们飞来。我和小伙伴们四处乱逃,只恨爸妈少生了我两条腿。我逃到了家里,赶紧关上了大门,躲到了柜子里。
虽然这件事过去了很久,但现在想起来,还情不自禁地开心起来。
小学生马蜂窝马蜂篇三
;想起暑假中打马蜂窝的事儿,我就偷着乐。
那个午后,热气虽退了许多,汗仍不停地流。应好友李明、王虎之约,我们一行三人备齐了“家什”,去寨山沟打马蜂窝。走前,李明逼我换上了一条白色的短裤。
路上,见我始终一脸迷惑,李明向我透露了一点“小秘密”:马蜂飞近时,见到白色,会认为那是白石头,便振翅远飞,而人则免遭挨蜇之苦。听他讲完,我不禁暗暗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说着,笑着,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目的地。这是一道深沟,长有一棵粗大的栗子树,树干上有一个胳膊粗细的洞。一群群马蜂嗡嗡地叫着在洞口飞进飞出,那声音好像发电机在发电一样。仔细地察看了地形后,李明让我俩先等着,他和了一团泥,像小猴子一样溜到了树下,一扬手,把蜂洞堵死了。顿时,外面的马蜂乱了起来,一些叮在泥团上狠咬,一些在周围飞来飞去。
“注意了!注意了!”李明一边呼喊一边向回溜。我俩赶紧按事先的嘱咐抱起头,俯下身来,并把屁股高高翘起。一只马蜂飞过去了,没啥事儿;
另一只又飞过去了,还是没事。想起李明的“秘密”,我不禁偷偷地笑了。
“哎呀——”忽然,王虎大叫了一聲,一只手捂着眼睛跑开了。我一惊,知道不妙,紧随其后,也撒腿向外跑去。到了安全地带,我扳开王虎的手,只见他的左眼皮肿成了一个“小馒头”,大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看着他龇牙咧嘴的样子,我想笑,不好意思,不笑,又忍不住,只好用手使劲捏自己的嘴。这时,李明也跑回来了。他看了看王虎的眼睛,说:“男子汉大丈夫,这点痛算什么,看我的!”说完,他在竹竿的顶端绑上导火线,让我挑着,说要火烧马蜂窝。
来到大树附近,李明先用长褂包住头,再三躲两闪地溜到树下,用竹竿快速地在泥团上捅了一个小窟窿。我急忙把燃着的导火线伸了进去。
“快烧,快烧,烧死它们,给王虎报仇!”看着浓烟缕缕向外冒,我暗暗得意,不禁大声叫了起来。
“哎——哟——”忽然,一只马蜂在我的肚皮上狠狠地蛰了一下,痛得我一咧嘴,抛下竿子就向沟底跑去。“回来,回来……”任李明喊破喉咙,我也不理,只一个劲儿地跑。看没有了助手,李明便拿出了他的绝招——“蛤蟆吃马蜂”。这回,他让我俩远远地看着,他自个儿上。只见李明三下五除二,先把事先从河沟里捉来的一只蛤蟆绑在了竹竿的顶端,然后举起来,小心翼翼地向蜂窝靠近。近了,更近了,他一下子把蛤蟆嘴堵在了蜂洞口。不一会儿,蛤蟆的身上便叮满了马蜂。
“这下该有热闹看了。”我悄悄地拉了王虎一把。谁知,那蛤蟆一直缩着头,没有张口。
“马蜂,狠狠地蜇呀。”我心中默默地叨念着。
“哎哟,妈呀——”忽然,李明尖叫一声,丢开竿子,捂着大腿,跌跌撞撞地向我们跑来。看来,他也“身负重伤”了。
“蛤蟆还没张口呢,你咋回来了?”我揉着肚皮,故意大叫。
“你这家伙……哎——呀——”李明话没说完,额头上又挨了一蛰。
回到“大本营”,三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忍不住笑了。
后来,听说了我们打马蜂的事,我班的“小诸葛”林涛编了一首打油诗:
白短裤,当石头,
可惜马蜂蜇你头。
导火线,嗤嗤燃,
难挡蜂儿勇向前。
懒蛤蟆,吃马蜂,
倒被蜂儿吓破胆。
咱们班,三英雄,
负伤退却一对半。
( 指导教师 崔为安)
相关热词搜索:;小学生马蜂窝马蜂篇四
知识目标:学会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能力目标:对话,朗读,合作。
情感目标: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话描写;2、品味课文生动自然而富有情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方法
三步阅读法
教学时间
课时:两课时
教 学 过 程
本 班 增
删 内 容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学生反应:“有趣”似乎不妥,到底哪儿不妥一时还拿不准。教师:用“有趣”来形容中心事件不妥,为什么呢?我们将这个问题先放一放,那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写到“有趣”的事?学生:文章开头部分——“爷爷的后院是儿时的乐园。”教师:“堆放杂物”“少有人去的地方”,却为何是“我”的乐园?学生:有树,有鸟儿、蝶儿、虫儿……教师:那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的乐园呀!学生:好奇心,与大自然的亲近感使我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取蝉衣,挖蚯蚓,驱蜢虫……教师:对,有好奇心,才会有无限乐趣。正是由于好奇心,才有了“捅马蜂窝”的故事发生。二读(分解阅读)——朗读2至7节,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教师:奶奶也要捅马蜂窝,为什么?哪里可以找到?学生:为了通风和安全的需要。在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中可以找到。(对话描写)教师:“我”无意中听到这段对话,心理产生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应的语句。学生:“渴望”、“有趣”、“难以抑制”教师:而且奶奶的话中还教给我方法(头上蒙块布,竹竿一捅。)捅之前,有没有害怕或是别的什么心理?学生:“迟疑”、“胆怯”教师:但最终好奇心战胜一切。假如你是一个电影导演,让你将“捅马蜂窝”这部分拍摄下来,再现当时的情形,你该怎样拍?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设计镜头,模拟再现。活动汇报:一个全景(一个手持竹竿,头蒙小褂的小子正在紧张的使劲摇撼。)一个近景(“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一个特写(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扑过来,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教师:“捅”是紧张、刺激、有趣的,那“捅”过之后呢?又进行了哪些描写呢?(继续关注文本)
第二课时
三读(精选阅读)——带着问题选择阅读问题:
①与爷爷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我”对马蜂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③为什么我会有沉重的“罪孽感”呢?问题解决:捅了马蜂窝之后,“我”对马蜂的看法是: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虫,而是会“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英雄;马蜂虽然是一只小虫,但“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它能够视死如归,直至壮烈牺牲。“我”产生这样的看法,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自己的切身感受,在捅了马蜂窝之后,一只“不顾一切而拼死的”马蜂狠狠地蜇了我。另一方面是爷爷的讲述。爷爷告诉“我”,那仰面朝天躺在地上的一只马蜂,就是因蜇“我”而死的。爷爷说的“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那句话,让“我”对小小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听了爷爷的话,我明白马蜂不是害虫,你不惹它,它也不会蜇你,但是一旦你毁了它的家,它会不惜生命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个一死的。现在“我”毁了它们的生活,使它们成了一群无家可归的小生灵,所以“我”就有了一种沉重的“罪孽感”。教师:这种对马蜂的敬佩和对自身的罪孽感,让“我”对马蜂有了深深的牵挂,文中哪些语句能体现这种感情?学生:“无家可归的一群”“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始终没能等来一只马蜂”“空空又是一年”。教师:这件事后便有了“再不做任何伤害旁人的事”的教训。回到前面我们提到的问题,能用“有趣”简单地概括整个事件吗?显然不能,因为“我”为自己的冒失行为而后悔、内疚,希望马蜂能重回家园,弥补自己的过失。
4.课文学习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小组交流:每位组员读自己所写的感受。;针对组员的内容进行修改、评价。小组集体汇报。
课堂小结
本文是冯骥才的一篇散文,他用生动的语言,引人入胜的笔调,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我们描述了儿时的一段难忘的回忆。处于好奇心,“我”捅坏了马蜂的家,毁坏他们的生活就象一种罪孽,决心“不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并引发我们的思考——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作业布置见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