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

时间:2023-12-15 作者:LZ文人

优秀作文是通过精辟的见解和精彩的语言描绘出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感悟,给读者带来共鸣和思考。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选段,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的才情。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一

陶渊明的《挽歌》诗人假设自己死后亲友的情况,既表达自己对生死的看法,也安慰亲友不必过于悲伤。

其一。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其二。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无人眠,极视正茫茫。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其三。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1)嶕峣:很高的样子。

(2)幽室:指坟穴。

(3)向来:刚才。

(4)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5)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一人前后属于两个朝代甚至三个朝代的情况很多见。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及时行乐或沉迷声色。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二

古往今来,陶迷众多,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是推崇备至,专门写了《陶渊明传》。诗仙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精神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脉相承。诗圣杜甫更是将陶渊明比作隔世知己,有诗为证,“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诗魔白居易更是敬重陶渊明的为人,任江州司马时特地拜访陶渊明故居,留下《访陶公旧宅》一诗,甚至是爱屋及乌,“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我也是个陶迷,所以记了三大本笔记来说陶。尽量说得通俗易懂得。

陶渊明不是做官的料,却是做名士的好料。谈及晋宋易代之际的达官显贵们,如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桓玄、刘裕、刘敬宣、颜延之、王弘、檀道济等历史人物都跟他有过交集,特别是曾为江州刺史的王凝之、王弘、檀道济更是垂青,以结交为荣,甚至是达到曲意逢迎的程度。

中国文人,能够做到不事权贵,反引得权贵逢迎的,千古而下,就只有一个半,一个是陶渊明和半个是李白。为什么这么说,李白还有真有点俗,跑京城讨官,来脾气了就炒了皇帝的鱿鱼,但还是免不俗,站到反革命的队伍上去了。

老贾我就不扯开去了,开说牛人。

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很多人认为陶渊明出身寒门,仕途艰难,所以官做不大。这是需要严重纠正的错误观点。陶家的老祖宗陶侃,可是东晋开国元勋,即使刘裕建宋代晋,也不忘江南政权缔造者五人的功绩,虽然是打压士族势力,取消封爵,独置始兴、庐陵、始安、长沙、康乐五公,但降爵为县公、县侯,以奉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安之祀。陶渊明虽不是陶侃的嫡系子孙,轮不到承爵,不至于就说明就是寒族士子了。

陶侃曾任荆、江二州刺史,东晋之江州相当于现在的江西、福建两省,再加上今天的湖北咸宁、武昌、至黄石的长江南岸、湖南衡阳以南以东的地区。陶侃江西鄱阳人,后举家迁居至浔阳。《晋书》卷六十六《陶侃传》:“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吴平,徙家庐江之浔阳。”有这个祖荫在,陶家虽然谈不上江南士族门阀,但在江州绝对是名门旺族。

若不是长沙公陶侃之后,陶渊明的父亲陶敏怎么能够娶到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对了,这里还要说明一点,陶敏是陶侃的孙子,而孟氏又是陶侃的外孙女,士族门阀很讲究表兄妹的联姻,亲上加亲,扩大家族势力。

陶敏和孟嘉之女婚后产有三子,陶渊明是幼子,于公元365年诞生于江州浔阳郡柴桑县西南部的柴桑山(今德安县吴山村一带)。陶渊明从小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性格沉稳,遇事不慌,双亲视为掌上明珠,亲自对他加以指导,在八九岁时,就已能诵读诗书,通晓《论语》。

陶敏担任安成郡(今江西安福)太守,东晋的太守相当现在的地级市市长,享受正厅级干部待遇。小陶在父亲那里生活过一段时间,读书习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可惜的是,公元372年,小陶八岁,陶敏天不假英年,撒手人寰。母亲孟氏即带着陶渊明兄妹二人,扶丧回到了浔阳柴桑山老家,靠仅有的一二百亩田租维持家庭生计。

公元384年,二十岁的陶渊明读万卷书后,开始行万里路。他先建康城一睹京城繁华,在居京为官的叔父陶逵家小住后,接着游历了会稽郡和吴郡等南土,而后又独游往北,至幽州和张掖。陶渊明做了三年驴友后,即公元387年,回到浔阳柴桑山。

回到家中,陶渊明在园田居苦读三年书。公元390元,陶渊明娶了第一老婆王氏。

公元391年,江州刺史王凝之崇佛信道,主持了一场庐山翻译佛经。小陶同志也开始交游上庐山参加这场文会,与一帮文人来个见面会,那时很注重门第的,在这种场合少不了自报家门。陶渊明是陶侃后人,系出名门,自然引起士族名士王凝之的重视。王、陶两家都有信奉五斗米道的传统,所以蛮谈得拢。

经过一年的交游,公元392年,陶渊明从柴桑山迁至浔阳城居住。陶家祖宅在柴桑山,那也是陶侃带着其母湛氏从鄱阳湖对岸鄱阳郡枭阳县迁过来的,并且湛母下葬于此,所以,陶氏后人就在这里散枝生叶。陶渊明在柴桑山下有一二亩的田产,也就是他提到的园田居的地方。

陶家作为江州新兴豪门,自然会在江州首府浔阳城购得一些物业。陶渊明祖父就已在城中居住,所以浔阳城有房有田也不难理解。房产的具体地址大概就在东林寺附近的庐山脚下。陶渊明回到浔阳物业也算是回家,与叔叔一家人团聚。在叔叔陶逵举荐加上祖父孟嘉曾主管过江、荆二州的教育工作,陶渊明顺利在州郡庠序里谋得一个授课老师的职位,相当于浔阳第一中学的老师。小陶同志跟王氏夫妻关系融洽,对爱情很有感觉,偶感而发,拈来《闲情赋》一篇,没想到一写成,就在浔阳城内传抄开去。而正是这个时候,陶渊明的作品开展进入人们的视野。

为什么陶渊明在这之前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特别是诗歌创作在这之前几乎是个空白。应该说,他行游各地,一定会留下什么诗歌词赋的。原因应该很简单,他呆在柴桑山下,也就是祖居地的园田居里,年少未知名,加之地相当偏僻了,所以即便有上乘的佳作也无以记载。而到了浔阳城也就是柴桑县城后就不同了,柴桑县城是江州的政治文化中心,为江州、寻阳郡、柴桑县的共同治所,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市政府、县政府三级政府共驻地。陶渊明住在那里,有王凝之、王弘、颜延之、檀道济这样阵容豪华的超级粉丝团,自然即使隐居乡野,隐其身不得隐其名,所以,陶渊明29岁后的作品大都流传了下来。

二、出任江州祭酒。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三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东晋大诗人、辞赋家、散文家。曾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卒后朋友私谥“靖节”,故后人称“靖节先生”。陶渊明出身于贵族世家,受儒、道思想影响很深。他生于东晋后期和晋宋交替之际,家势已渐渐衰落。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轻时曾怀有“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又因家境贫寒,二十九岁时走上仕途,历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下级官职,每次时间都很短。几度出仕,使他逐渐认清了当时官场的污浊与黑暗,四十一岁还家归隐,过起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此后二十三年,虽忧愤常积于心,生活困窘多难,但再无出仕之念,最后在贫病交迫中去世,卒年六十三岁。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四

支持android1.5。

应用类型。

书籍阅读类软件。

应用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卷名作品卷名作品。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

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九日闲居并序》。

《答庞参军并序》《归园田居五首》。

《劝农》《游斜川》。

《命子》《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归鸟》《乞食》。

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答庞参军并序》。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移居二首》。

《还旧居》《和刘柴桑》。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酬刘柴桑》。

《己酉岁九月九日》《和郭主簿二首》。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于王抚军座送客》。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与殷晋安别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赠羊长史并序》。

《止酒》《岁暮和张常侍》。

《述酒》《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责子》《悲从弟仲德》。

《有会而作》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

《腊日》《杂诗十二首》。

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咏贫士七首》。

《闲情赋》《咏二疏》。

《归去来兮辞》《咏三良》。

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咏荆轲》。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读《山海经》十三首。

五柳先生传拟挽歌辞三首。

扇上画赞联句。

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自祭文。

文档为doc格式。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五

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

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独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怡然有馀乐,于何荣智慧!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游斜川》。

开岁倏五日,吾生行归休,伤感故事。

念之动中怀,及辰为兹游。

气跟天惟澄,班坐依远流;

弱湍驰文鲂,闲谷矫鸣鸥。

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

虽微九重秀,顾瞻无匹俦。

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

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斯不?

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

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修渚,南?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泰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陵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正人逝世良知,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大方送我行。

雄?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怠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六

他描写的“桃花源”成为世代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世界;。

他曾给四位老板打过工,其中两位(桓玄、刘裕)登上帝座;。

他……。

诸葛亮,字孔明,仅一孔之明,神机妙算,几近于妖。而陶渊明,字元亮,达渊底之明,超然物外,几近于仙。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七

隆安五年冬天,他因丧母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皇帝的位置,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抗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停云其四》)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督邮,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八

陶渊明的时代是在典午大乱之后,正当刘裕篡晋的时候。他生在一个衰落的世家,是否是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的后人固有问题,但至少是他的近房裔孙;祖父做过太守;他的父亲似乎早就在家居闲(据《命子》诗,安城太守之说似不确。他序他的先世都提到官职,而到其父时只有“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数语)。母亲是当时名士孟嘉的女儿。他还有一个庶母,弟敬远和程氏妹都是庶出。他的父亲和庶母都早死,生母似活得久些。弟妹也都早死,留有侄儿靠他抚养。原配夫人在他三十岁左右死去,续弦翟氏,帮他做农家操作。

他有五个儿子,似还有“弱女”,不同母;在中年遭了几次丧事,还遭了一次火,家庭负担很不轻,算是穷了一生。从早年就爱生病,一直病到老。他死时才五十余岁(旧传渊明享年六十三,吴汝纶定为五十一,梁启超定为五十六,古直定为五十二,从作品的内证看,五十一二之说较胜)。

当时一般社会情形很不景气,他住在江西浔阳柴桑,和一般衰乱时代的多数乡下读书人一样,主要靠种田过活,境况非常窘迫,人口又多,收入不能维持极简单的生活。迫于饥寒,只得放下犁头去求官。他的第一任官是京口镇军参军,那是他才二十三岁左右(晋隆安三年),两年后,奉使到江陵;同年冬天,母亲去世,他居了两年忧,到了二十八岁那年,又起来做建威参军,第二年三月奉使入都,八月补彭泽县令,冬十一月就因为不高兴束带见督邮,解印绶归田。

总计起来,他做官的时间前后不过六年,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从二十九岁弃官,到他五十一岁死,二十余年中,他都在家乡种田,生活极苦,虽偶得朋友资助,还是有挨饿乞食的时候。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九

陶渊明四次辞官,最终选择归隐,这一方面是他爱好自然的天性所驱使,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让他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

陶渊明从小就喜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的田园生活。他有“少无道俗韵,性本爱丘山”、“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等诗句,可见,陶渊明在正式辞官归隐之前,心中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强烈地呼唤他“归去来”。当他由于公事奔波忙碌时,这个声音在呼唤;当他沉思某想之际,这个声音也在呼唤。最后,他终于实现了归田园居的夙愿。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归隐的主要原因,而客观原因则在于,他对当时**污浊的社会很不满。他所处的社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诗人在《感士不遇赋》的序言中说::“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已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晤有。‘安归’之叹,三间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开百年,且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诗人在这里指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朝堂之上“雷同共誉毁,咄咄俗中愚”,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而且长期的政治**,迫害无辜,魏昔以来“名士少有全者”,真是“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当权者是靠不住的,“觉悟当念还,鸟尽良弓废”。要保持高洁的品性,延命于乱世,便只有隐居这一条路了。

陶渊明心目中有自己的理想社会。这个理想社会就是他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

按照文章所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桃花源外是一片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续纷”,环境十分优美,引人人胜。“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从小山口进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那里土地平坦广阔,房屋排列整齐,田地肥沃,池塘清澈,桑竹茂盛。田间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村舍中鸡鸣犬吠不绝于耳;男男女女正在田间辛勤地劳作,老人和小孩在一边怡然自乐。整个桃花源呈现出一派繁荣祥和、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生活上,桃花源人也是自给自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互相勉励,努力耕种。桑竹繁茂,都可以蔽日遮阴了,五谷能够及时种植,不违农时。到了收获的季节,他们也能够“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所有的收获都归自己所有,而不必交那些繁重的苛捐杂税。此外,这里没有兵丁、官吏,不见商业、学校,完全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绝仁弃义”、“绝圣弃智”的“小国寡民”式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下人人平等、共同劳作、酷爱自由、崇尚人性;没有勾心斗角,也没有尔虞我诈,这就是陶渊明心目申的理想社会!

但是,这样一个淳朴、安乐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实现不了的。诗人知道在一个充满着阴谋、屠杀、战争的社会中,他的“世外桃源”只能是一种奢望,于是便隐居起来,希望在他隐居的狭小的生活范围内,能找到心灵的安宁。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

诗人的思想和感情不能分开,诗主要是情感而不是思想的表现。因此,研究一个诗人的感情生活远比分析他的思想更重要。

他和我们一般人一样,有许多矛盾和冲突;和一切伟大的诗人一样,他终于达到调和静穆。从他的诗里,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冲澹”,却可能让不知道这“冲澹”是从几许辛酸苦闷得来的。他一生饱经忧患,并不像许多人想的那样悠然自得,极端贫穷时,到了“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的境地,他虽不怨天,但是叫儿子们幼而饥寒,他尤觉良心有愧。穷还不算,他一生很少不在病中,诗集之中多有忧生之嗟,可见迟暮之感与生死之虑时常在渊明心中盘旋。尤其是刚到中年,不但父母都死了,原配夫人也死了,不能不叫他“既伤逝者,行自念也”。这世间还有谁能给他安慰呢?他对于子弟,本来“既见其生,实欲其可”,而事实上“虽有五男儿,总不爱纸笔”,使他嗟叹“天运”。至于学士大夫中的朋友,大半和他“语默殊势”,令他起“息交绝游”的念头。连比较知己的.象周续之、颜延之一班人也都转到刘宋去忙着做官,他送行时说:“语默自殊势,亦知当乖分”,“路若经商山,为我稍踌躇”,这语音之中有多少寂寞之感!

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为人准则。他所谓“道”,偏重于个人的品德节操方面,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黔娄、袁安、荣启期等安贫乐道的贫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很贫穷,到了捱饿的程度,但是并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

崇尚自然是陶渊明对人生的更深刻的哲学思考。“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老庄所谓“自然”不同于近代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客观的物质性的“自然界”,它是一种状态,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然的。世间万物皆按其本来的面貌而存在,依其自身固有的规律而变化,无须任何外在的条件和力量。人应当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陶渊明希望返归和保持自己本来的、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的性情。所谓“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说明自己的质性天然如此,受不了绳墨的约束。所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表达了返回自然得到自由的喜悦。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形”指代人企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的之义化解它们的苦恼。形影神三者,还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的冲突与调和。陶渊明崇尚自然的思想以及由此引导出来的顺化、养真的思想,已形成比较完整而一贯的哲学。

总之,陶渊明的思想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陶渊明看到了社会的腐朽,但没有力量支改变它,只好追求自身道德的完善。他看到了社会的危机,但找不到正确的途径去挽救它,只好求救于人性的复归。这在他自己也许能部分地达到,特别是在他所创造的诗境里,但作为医治社会的药方却是无效的。

陶渊明是魏晋风流的一位代表。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以世俗的眼光看来,陶渊明的一生是很“枯槁”的,但以超俗的眼光看来,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运》等作品,都是其艺术化人生的写照。他求为彭泽县令和辞去彭泽县令的过程,对江州刺史王弘的态度,抚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其艺术化人生的表现。而酒,则是其人生艺术化的一种媒介。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一

陶渊明,魏晋风流的代表,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流芳的道化诗人。

那清高耿介,在仕与隐的选择中依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洒脱真率,他为后世的士大夫们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我向往陶渊明的恬淡人生,辞彭泽令对他而言,显得清水划痕,了无印迹。

本就“少无世俗韵”的他终究“羁鸟恋旧林”,开荒南野之际,守拙田亩之间,因为在他的骨子里,自然之天地万物早已与之化而为一。在一种或玄境或佛禅的艺术化世界中,陶渊明自己也陶醉了。

酌酒本就是诗人之一大嗜好,酒之于文人,似乎有着一种解不开的情结。李白能“斗酒诗百篇”,陶渊明饮酒却也真乃陶冶性情,物我同化尔。“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人生终归幻化与孔物,吁嗟身后之名,对他只是过往烟云罢了,可是,历史终归与他开了一个玩笑,因为他的诗,他的性情,早已沉醉了后代无数文人。

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中,一直诗意般栖居着的,是他的桃花源,他的仙境世界中,有着不与外人往来,我自任行东西的'自由,有着一种“此种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参悟禅境,还有一种归去来兮,逍遥无待的幻化道玄。生活在这样一种诗意的境界生涯中,不用说陶渊明,我已经沉迷不返了。

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气节与陶渊明的人生感悟以及理想禀赋恰恰不谋而合,即使面临悲境,他依然故我,依旧平淡挥毫“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一个清高洒脱,怡然自得,潇洒俊逸的。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二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原文/《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桃花源记》。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上香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渔人很惊异这种美景。再往前走,想走完那片桃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作了标记。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没有再找到原来的路。

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后来就没有探访的人了。

赏析/《桃花源记》。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蒂,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鱼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结构层次。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语言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

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写作背景/《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武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桃花源/《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写出来之后,可以说一直被人们关注一个问题就是“桃花源”在哪里。特别是到了旅游热,这个“桃花源”真的存在那是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了。人们就更加关注,希望把它坐实。依我的看法,陶渊明写出《桃花源记》,实际上是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一个因素是他个人的这种田园生活,他描写的田园生活里有很多类似的写法,比如说“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那么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意思。在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过得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那么他有描写,比如说和周边的人的'关系,还有和大自然的关系,都和《桃花源记》精神是相通的。假如他没有这种真切的田园生活,他写不出《桃花源记》,这是第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是有一种思想文化的传统,《桃花源记》写的是一种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理想的世界。那么对于理想世界的描写,这种勾画在陶渊明之前,在那些经典文本里思想家们已经有过不同的表述。比如《礼记》,《礼记》的《礼运篇》提到这个“大同”,我们都知道“大同小康”。对于“大同”的这个世界的描写,很多地方和《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说人和人之间非常的和睦不是靠一种制度,不是有一种权力,而是一种自然的亲和,而人们和大自然也是一种相对亲和的,这样一种理想的境界和《桃花源记》有一种精神上的血脉的关联。再比如《老子》里,《老子》描写“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是写这样一种小国寡民,我觉得和《桃花源记》也有关联。所以这种思想上的血脉给他提供了思想的基因,给他提供了一种思想的养料,这个应该是不容忽视的。但是还有另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写出《桃花源记》,为什么陶渊明写出来了?跟他所处的特殊的时代、生活的特殊的环境还是有关系的。

比如《桃花源记》里提到的这个刘子骥,在现实当中也有关于他的其他的记载。说他曾经到深山穷谷里有所发现,他发现了和仙人有关的什么什么东西;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说有些百姓为了逃避战乱,他们在山沟或山谷里建立起类似堡垒一样的东西据险自守,在里面自给自足,过着一个半与世隔绝的生活。我想这样的一些社会现实,以及由社会现实产生的传说都对陶渊明产生了影响。

这样三个因素他自己、田园生活、对人生的这种向往,这个思想文化上这种传统、血脉联系,再加上当时现实里的这样一些事情融合到了一起,经过他的一种主体的艺术的加工,于是有了“桃花源”。

这个“桃花源”,我想如果就说“桃花源”在哪里?它在陶渊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这个心灵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发酵,最后酿出的这么一杯美酒,它是人们精神荒漠里的一种甘露给人们心灵一种慰籍。我这个近几年到各地去旅游,至少我看到过有三处自己标谤和“桃花源”有一些关联的,有在湖南的,甚至还有在江浙一带的。当然我们可以理解,这个也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桃花源”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当初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而今天也应该是我们心灵和精神当中的一种寄托所在。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三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饮酒》)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在其《五柳先生传》中也有写道:“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金山麓)失火,迁至栗里,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五)》已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书30课《诗五首》之一)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的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拟挽歌辞》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公元427年,陶渊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历程(有关陶渊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证,因此此处的六十三年之说也有待考证),与世长辞。他被安葬在南山脚下的陶家墓地中,就在今天江西省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如今陶渊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士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墓志,右刻《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

更多。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四

谥号乃是古代某人死去之后么,后人给他的一个称谓,而谥号又有私谥之分。而作为一个文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由其故友或学生来议谥的,不用上报朝廷的就叫做私谥,陶渊明的谥号便是私谥,叫“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谥号“靖节”是其友人著名的诗人颜延之所起之,他在怀念陶渊明逝世的到悼词《陶征士诔》中写到“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由此陶渊明的谥号便定为“靖节征士”,后世人大多提到陶渊明称之为“靖节先生”,将“征士”二字省略。

“靖”字有安静、静默之意,“靖节”二字则有清高,有气节之意,形容陶渊明的一生高风亮节,为了不被世俗所牵绊,与世俗纠结的一切告别,静心投入朝野之外,过上静谧幽静的田间日子,亲自耕种,虽然困苦却不收嗟来之食。所以“靖节先生”这样谥号很贴切的表现了陶渊明的性格和品质,清靖寡欲,与世无争,寄情于景,平淡而恬静的过完了下半生。

陶渊明是哪个朝代的和陶渊明谥号是什么我们就了解到这里,虽然短短几个字就这么描述完了,但是陶渊明的一生是我们用文字还不能够完全体会的,但是陶渊明的精神和文学作品永远在历史上占据一个不朽的位置。

“靖节”的由来及其它。

三年前友人用恭楷毛笔抄写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纸后有余闲,请我拟一段跋语,跋语拟好后,友人电话又打过来问跋文中的“靖节”作何解,我听后粲然无语。这种笑话已见怪不怪了,是当下书坛常有的事。

谥号是古代的某人死后,后人往往要给他一个称呼,这就叫谥号,正如前人所云:“生有名,死有谥,名乃生者之辨,谥乃死者之辨,初不为善恶也。”谥号既是后人所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为对死者的一种总结性敬称。

关于谥号出现的时间,现代学者持不同观点。但首先应确定谥号要比姓名出现得晚。《仪礼·士冠礼》:“古者生无爵,死无谥”;《礼记·檀弓》:“死谥,周道也”;这些当然都是传统的看法。谥号的出现究竟起于何时?郭沫若、杨树达认为在战国,王国维、徐中舒认为在春秋,金景芳认为在西周初年,屈万里、吴静渊则认为在殷商。我认为谥号应当起于殷,行于周,后来慢慢发展起来。但谥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由别人来议定,二是要对一生功过进行总结。在初期还不限于此,也有生前自定谥号的。

据《左传·文公元年》记载,楚成王中的“成”字,便是楚成王本人生前商议后才确定的。《国语·楚语上》载,楚恭王死前,希望能以“灵”或“厉”为谥,周围商定同意,他才算瞑目。春秋以后,再没有此类自定谥号的事了。当一个人死后,给以怎样的谥号,这在古代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大事,因为这是“行之迹”,“功之表”,是盖棺论定。而且谥号要求高度概括。《左传》中说楚商臣发动宫廷政变,“以宫甲围成王。王请食熊蹯而死,弗听、丁未,王缢。谥之日灵,不瞑,曰“成”,乃瞑。为什么楚成王临死前听说给他的谥号是“灵”就不闭眼,死不瞑目。待知改为“成”才闭上眼睛。因“灵”与“成”的意义不同,“灵”是指乱而不损,极知鬼事,不符合楚成王的想法。而“成”有“安民立政”的意思,方得到他的认同。可见议谥是个十分严肃的事情,这种总结性的益棺论定,既关于死者的`褒贬,又关乎后辈的荣辱。所以,受谥的“一字之差”也是极为重要含糊不得的。

那么古代那些人能获得谥号呢?在先秦除帝王外,凡生前有爵禄的诸侯,卿大夫死后一般都有谥。秦汉以后至东汉皇后有谥,唐代公主可以有谥。他们的谥号都是在死后由大臣议定而尊上之。而高级贵族和官吏能否得到谥号,历代情况大不相同,但一般要经过帝王来裁决,称为“赐谥”。实际上仍是由有关官员拟定之后报帝王同意。与否如果当时未赐谥,死者的家属可以事后“请谥”。从唐代开始,有“三品赐谥”的说法,以后大体相沿未改。但到了清代,一品大员方赐谥。只有极特殊的情况会破例,九品小官也可能赐谥,如果皇帝不高兴,一品大员也不予赐谥,赐谥在封建时代打着深深的皇权的烙印。

以上所谈的受谥基本是指古代进行之中正式的议谥与赐谥,这在封建王朝中占主流。除此还有一些官位不高或没有官位的文人,因其对后世的重大影响,由其故友或学生来议谥,不再奏请朝廷赐谥,这在古代叫私谥。前面所提到的陶渊明谥“靖节征士”,便是私谥的代表。颜延之《陶征士诔》中说:“元嘉四年月日,卒于寻阳县之某里。近识悲悼,远士伤情,冥默福应,呜呼淑贞。夫实以诔华,名由谥高,苟允德义,贵贱何算焉?若其宽乐令终之美,好廉克己之操,有合谥典,无愆前志。故询诸友好,宜谥曰“靖节征士”。(《昭明文选》卷57)这里所说的征士是指刘宋时期曾征陶渊明任著作郎,他未就,所以称为“征士”。后人提到陶渊明,大多称“靖节先生”,将“征士”二字省略了。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五

在世人的眼中,陶渊明你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夫;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雅士;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五柳先生。你是高洁旷达的隐士,是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世外高人。

时过境迁,跨越千年,我与你陶渊明面对面,却不由得发出另一番感慨。陶渊明,你“忘怀得失,以此自终”是淡泊名利,自得其乐?你厌恶世俗官场,抛名弃利,是高风亮节?你“心远地自偏”,是是非分明?这些,在我看来,你多了一份孤芳自赏,少了一份应有的谦逊;多了一份逃避,少了一份面对。你的归隐,是一种自私的做法。

你“忘怀得失”不过是孤芳自赏,终是为自己写了传记;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还是到亲友那里“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你避世退隐,不过是为你的逃避现实,寻了一个漂亮的借口。厌恶官场的你,若是真的心系百姓,何不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官,为百姓谋福利?但是,你没有。你辞官归隐之时,又是否想过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你怕,怕被官场的浓浓的墨水浸染,为何不勇于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的莲花,傲然挺立?你担心没有知音,为何不甘愿做一株芬芳优雅的兰花,让幽香远播,弥漫整个社会?个人的力量是小,为何不做一颗最耀眼的星星,用微弱灿烂的光,给暗夜期盼光明的人以信心?无始何来终?你终是没有这份勇气,还是退缩了,选择了山林。

陶渊明,淡泊名利固然好,却应面对现实;安贫乐道固然好,却应选对道路;独善其身固然好,更要兼济天下。若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就会发现你所谓的名不是百姓对你的褒奖。要懂得:为官,追的不是名;做事,谋的不是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百姓的幸福,人民的安居乐业!

陶渊明,愿你换一种眼光看待世界,做一位新生的陶渊明。我会为你喝彩的!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六

朝代:魏晋。

原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鉴赏:

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王瑶先生认为前八首“辞气一贯”,当作于同一年内。据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句意,证知作于公元4(晋安帝义熙十年),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实即“不拘流例,遇物即言”(《文选》李善注)的杂感诗。正如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所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慨叹人生之无常,感喟生命之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叹喟,是在《诗经》《楚辞》中即已能听到的,但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代,这种悲伤才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扩展开来,从《古诗十九首》到“三曹”,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从刘琨到陶渊明,这种叹喟变得越发凄凉悲怆,越发深厚沉重,以至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种音调,在今天看来不无消极悲观的意味,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却反映了人的觉醒,是时代的进步。

“人生无根蒂”四句意本《古诗十九首》之“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感叹人生之无常。蒂,即花果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人生在世即如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没有着落,没有根柢,又好比是大路上随风飘转的尘土。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奇崛,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外之象,直把诗人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透露出至为沉痛的悲怆。陶渊明虽然“少无适俗韵”,怀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宏大抱负,但他生值晋宋易代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迫于生计,他几度出仕,几度退隐,生活在矛盾痛苦之中,终于在四十一岁时辞职归田,不再出仕。如此世态,如此经历,使他对人生感到渺茫,不可把握。虽然在他的隐逸诗文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超然之志,平和冲淡之情,但在他的内心深处,蕴藏着的是一种理想破灭的失落,一种人生如幻的绝望。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承前而来,既然每个人都已不是最初的自我,那又何必在乎骨肉之亲、血缘之情呢。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都应该成为兄弟。这一层意思出自《论语》:“子夏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乱年代对和平、泛爱的一种理想渴求。“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阅历的丰富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性有更深刻的认识,年龄的增长常常使人更难以寻得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处于政治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更是如此,这在他的诗中表露得非常明确:“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杂诗》其五)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的人生理想,他转向官场宦海之外的自然去寻求美,转向仕途荣利之外的村居生活去寻求精神上的欢乐,这种欢乐平淡冲和、明净淳朴。“斗酒聚比邻”正是这种陶渊明式的欢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时有这种场景的描述,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这是陶渊明式的及时行乐,与“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盛年不重来”四句常被人们引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若对此四句诗作此理解,也未尝不可。但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要及时行乐。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不易寻得,那么,对生活中偶尔还能寻得的一点点欢乐,不要错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了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全诗用语朴实无华,取譬平常,质如璞玉,然而内蕴却极丰富,波澜跌宕,发人深省。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七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意,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此诗当是诗人晚年所作。诗中记叙了一次由于饥饿而出门借贷,并得人遗赠、留饮的活动。前四句通过具体的动作和内心状态,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心情;中间六旬写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由“谈谐”而“情欣”,由酣饮而赋诗的情景;末四句对主人表示感激之情,写得悲愤而寄慨遥深。这首诗不仅比较真实地反映了陶渊明晚年贫困生活的一个侧面,而且也真实地反映出陶渊明朴拙真率的个性。

[译文]。

饥饿驱我出门去,

不知究竟去哪里。

前行来到此村落,

敲门却难致词语。

主人理解我心意、

慷慨相赠来不虚。

畅谈终日话投机,

斟酒即饮不客气。

新交好友心欢畅,

即席赋诗表情意。

感你恩深似漂母,

无韩信才我心愧。

牢记胸中如何谢,

死后报答君恩惠。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八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卷名作品卷名作品。

卷之一诗四言《停云并序》。

卷之二诗五言《形影神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九日闲居并序》。

《答庞参军并序》《归园田居五首》。

《劝农》《游斜川》。

《命子》《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归鸟》《乞食》。

卷之三诗五《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答庞参军并序》。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移居二首》。

《还旧居》《和刘柴桑》。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酬刘柴桑》。

《己酉岁九月九日》《和郭主簿二首》。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于王抚军座送客》。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与殷晋安别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赠羊长史并序》。

《止酒》《岁暮和张常侍》。

《述酒》《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责子》《悲从弟仲德》。

《有会而作》卷之四诗五言拟古九首。

《腊日》《杂诗十二首》。

卷之五赋辞《感士不遇赋(并序)》《咏贫士七首》。

《闲情赋》《咏二疏》。

《归去来兮辞》《咏三良》。

卷之六记传赞述桃花源记并诗《咏荆轲》。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读《山海经》十三首。

五柳先生传拟挽歌辞三首。

扇上画赞联句。

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疏祭文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自祭文。

陶渊明陶渊明(精选19篇)篇十九

《陶渊明集》陶渊明虽写过一些脍炙人口、久诵不衰的辞赋和散文,但其主要成就是在诗歌方面。他历来都是以一个诗人的身分被载入文学史的。陶渊明的诗歌题材包括:哲理,如《形影神》;赠别,如《与殷敬安别》、《赠羊长史》等;家训,如《命子》、《责子》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田园诗和咏怀、咏史诗。

古道热肠的寂寞孤独——《停云并序》赏析。

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樽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儜。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寔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赏析。

停云,停滞不散之云。停滞,呈“深思状”,不散,意在“聚而不散”,如同冥思苦想亲密的朋友。酒杯里斟满了新酿的醪酒,庭园里开满了鲜艳的花朵,可惜啊,不能与思念的友人共享这美酒鲜花,心里充满了无限的.遗憾。为什么叹息,是因为朋友难见而孤独寂寞,还是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而抱恨?陶渊明在序里留下了悬念。

天空云朵霭霭,停滞不散,春雨濛濛,应时而落。遥远的天边,阴雨昏暗,连平路也阻难不通。静居于东窗之下,独自饮酒。心情烦急,久立等待着身在遥远的亲密朋友。想前往,又无舟车相随。

始发新芽的东园之树,都竞相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古人有话不可忘,时光一去不复返。何时才能互相靠近坐席,叙说那少时的欢乐。

翩翩无拘的飞鸟,栖息于庭园的树枝。鸟儿敛翅悠闲,相互对唱,声音悦耳动听。难道路上没别人,我实在很思念你。思念而又不得相见,除了遗憾,又能怎么样呢!

读完这篇诗歌,不难发现,陶渊明因不能和友人共享美好而抱恨贯穿了诗歌的全篇,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希望与友人共享美好的深情。无论是“良朋悠邈,搔首延儜”的烦急,还是“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无奈,无论是“安得促席,说彼平生?”的愿望,还是“岂无他人,念子寔多”的担忧,无不尽显诗人的火热心肠和深情厚意!

正因为对友人的一片热肠和一往情深,而使诗人陷入寂寞孤独:“竞用新好,以怡余情。”——始发新芽的东园之树,都竞相用发着嫩芽的枝叶让我快慰,这不正是因寂寞孤独而生幻觉,或聊以自慰?因为寂寞孤独,诗人才羡慕那“翩翩飞鸟”的“好声相和”,而益发“抱恨”了。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自我四年级范文(22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本,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方向和技巧,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范文范本可以是各种题材的作文、文章、演讲稿等,在学习和工作

    新婚典礼主持人致辞(精选16篇)

    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我代表全体组织者,诚挚地欢迎各位莅临参与。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主持方式和技巧,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各位长辈,各位领导,各位亲朋好友,女士们、

    应聘财务部自我介绍(精选20篇)

    无论是面试还是参加社交活动,一个自信得体的自我介绍都能够让我们事半功倍,赢得面试官或他人的青睐。通过学习各类自我介绍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拍照真的好难啊拍照真的好难(精选19篇)

    通过写优秀作文,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阅读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了解其中优秀作文的特点和独特之处,从中汲取灵感和借鉴。谁也不想像一只地上的爬虫,直

    年度会计工作总结(通用21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个人职业发展的一种自我管理和规划,通过总结和评估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月工作总结,小编为大家

    小学比教学计划(优秀18篇)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学习需求以及教学环境等因素。备好了教学计划,就等着与学生们一起进入充满乐趣和挑战的学习旅程吧!以下是一些范文,一起

    比赛广播稿比赛广播稿(模板19篇)

    广播稿在传统媒体以外的互联网时代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广播稿范文,供大家参考,欢迎一起来听听看。1、你是运动场的心脏,跳动梦想;你是漫长路

    我心爱的小动物我心爱的小动物(精选15篇)

    优秀的作文,应该能够真实地展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且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天上的星星:星星在天上闪烁,它们就像是上天给我们的小小的祝福。真好!朋友送我一些仓

    彩色世界教案(专业18篇)

    做好教学工作计划,对于教师来说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手段。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开始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不妨先参考以下范文,看看其他教师是如何做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太阳是大家说课稿(优秀15篇)

    教案模板可以为教师提供参考,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高效。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分享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指导和裨益。《荷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