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

时间:2023-12-05 作者:琴心月

农民是大地的守护者,他们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用辛劳谱写着繁荣的篇章。以下是小编为农民们整理的农产品包装总结,希望能够提升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一

促进农民增收历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农民增收。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加强协调,采取农林牧渔业并举,全方位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镇农民收入得到较快提高。现将工作自查总结如下:

20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015元,至20××年底,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9元,与20××年同比增长25%。

二、主要做法。

20xx年,我镇重点围绕农民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林业、渔牧业、种植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一)抓好种植业结构调整促增收。立足我镇实际,因地制宜改种市场需求旺、效益较好的特色农作物。通过抓示范、调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稳定粮食生产。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等为主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造低产田、提高栽培技术和复种指数,狠抓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增加总产。至20××年底,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5440亩,与20××年同比增885亩,增长1.48%;总产量7362吨,与20××年同比增263吨,增长2.56%。按当年价计算,20××年粮食产值2129万元,同比增12.64%,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100元。

二是抓好银杏种植基地示范建设。自去年县委、县政府"211"工程实施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扣城乡统筹发展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银杏产业种植为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态农家乐和特色生态养殖,促进农民增收。全镇按照"三园一基地"(精品采叶园、精品采果园、精品观光园、优质育苗基地)和"公司+业主"、"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发展银杏产业。目前,全镇共种植银杏15000亩,基本建成林桐山村至圆井眼村、省道片、县道片、明月片四个银杏产业带,实现农民年人均纯增收500元。

(二)抓好养殖业促增收。20××年全镇水禽产业完成麻鸭出栏108.23万只,白鹅出栏36.34万只,麻鸭保种2万余只(其中保护500只以上的大户5户,共保种5800只);全年生猪出栏4.83万只,存栏3.31万头;肉牛出栏0.2万头,存栏0.24万头.在大区大力发展林下生态养殖,全年肉羊出栏1.78万只,存栏1.03万只;兔出栏2.47万只,存栏1.99万只,同时在老鹰岩村、黄泥沟村、五里桥村、林桐山村新建成现代畜牧生猪养殖小区各1个,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元。

四)抓好劳务收入促增收。加强农民转产转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重点工程和城镇转移,拓宽农民就业门路。20××年,多次为农民群众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举办各类农业技术专题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全镇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多人,劳务收入年增加1000万元以上,农民年人均增加收入250元以上。

(五)落实惠农减负政策促增收。20××年,我镇全面落实粮食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直补、退耕还林补贴、农机购置等各类补贴支农政策,通过减负促增收。

(六)抓好秋冬种开发促增收。20××年,我镇积极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秋冬季农业结构,改种市场需求大、生育期短、见效快的蔬菜等农作物及农副产业生产,广开增收门路,千方百计促农增收。全镇秋冬菜生产年均种植面积1万亩以上,秋冬菜总产值年达1700万元以上,实现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年,我镇的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有如下六个方面:一是随着我镇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农业耕作土地存量将会减少,传统种植的发展空间将变缩小;二是农业生产受干旱、洪涝及病虫害等自然因素制约,影响农业生产效益;三是农业生产投入还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换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难度较大;四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粗放型经营现象严重,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低下,农民增收速度缓慢;五是我镇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工作相对滞后,龙头企业少,农产品质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步伐。六是农资价格上升不降,农民对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经费投入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类试验、示范工作的开展和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等。

四、今后的工作对策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大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农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带建设与全镇的区域布局相衔接,加快我镇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优势农产品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大户以及市场开拓和品牌创建等,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建立重点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奖励资金,通过直补或协调信贷支持或招商引资等,对市场前景好、有优势的特色种养业品种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做大做强我镇特色农业产业。

(四)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环节,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机构、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的作用,健全和完善我镇农业、渔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和指导,抓好特色农业示范点(片)建设,突出新技术、新品种的集成示范和配套应用,推动我镇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五)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四个银杏产业带的银杏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畜牧养殖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六)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按照《关于分解落实20××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委发〔20××〕27号)和《关于印发××县20××年农村居民增收工作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农领〔20××〕3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乡20××年全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20××年,县委、县府下达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为8420元,增长16%,可支配收入9544.5元增幅16%,财产性收入157.2元,增幅20%。乡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召开了村社干部工作落实会,将增收任务、工作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落实了到各村(社区),并签定了目标。

责任书。

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乡政府也按时将任务分解情况和实施方案上报县级部门。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把农民增收工作与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农村常规发展模式,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了农民增收工作。

一是突出助农增收工作的精准性。针对石桥村、向阳村等贫困村农户重点帮扶,对照考核要点,着重在基础设施上花大力气,把就地创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大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乡政府投入10万元资金,加快了4个平坝村1000亩科技示范片建设;整合扶贫资金9.6万元,投入到全乡种养业产业发展,兑现全乡村产业发展奖补到户资金35万元,全乡发展竹菌401亩,木耳117万棒,中药材593.7亩,种植魔芋933.6亩,羊肚菌90亩,发展生猪预计年出栏8千多头,家禽出栏9万多只。整合项目资金20余万元对农业增收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改善。

三是积极宣传惠农政策。全面完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机补贴,新农合等工作任务,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今年各驻村干部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切实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五是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分阶段对各村的增收进度、农民增收项目进行了如实统计,以此作为增收考核依据,做到了应统尽统,并如实上报相关表册。乡政府按要求定期向县农业局农经站提交每月的统计报表,我乡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38.8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82.14万元,林业收入598万元,牧业收入2059万元,工业收入175万元,渔业7万元,建筑业收入1161万元,运输业收入228.69万元,商饮业收入99.94万元,服务业收入11.63万元,其他收入16.46万元,总费用4364.3万元,务工收入837.42万元,农民所得总额3511.98万元。人均纯收入8420元,增长16%。

三、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乡党委、政府把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定期研究制度,实行按季度分析研判,对各村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确定整改方向和措施,把重点增收项目落实到每个干部头上,增收项目不落实,抓的不紧,年终考核不能评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农民观念。充分利用远程电视教育系统,宣传党的富农政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变“传统小农思想”,配合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争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组织全乡农民学习培训技能。二是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继续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劳务、劳资纠纷。

根据《××县20××—20××年促进农民增收计划实施方案》××号文件精神,围绕我镇制定的农民增收工作目标,镇委、镇政府立足实际,狠抓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镇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情况:据初步统计,2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17.3万元,比20××年增长1111.92万元,增长率1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429元,同比增长16.2%。

(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较去年相比人均打工月收入500—1000元,今年人均打工月收入1500—20xx元。预计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及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分别为35元、160元、33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4.6%、14.3%、43.5%。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增效。镇委、镇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实施财政帮扶等多种措施,在巩固提升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单产效益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发展桑蚕、养蜂、裸花紫珠等特色农业,引导农户发展桑蚕、养蜂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使农民多渠道、多门路增加收入。预计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达到663元,同比增长10.5%。

三是林业经济稳定增长。我县通过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计划项目的实施,新生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橡胶、槟榔产量和质量效益。今年尽管橡胶受市场价格的严重影响(使价格下跌的幅度为25%),但开割面积增大了1109亩,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的不足,并使得农民收益有所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槟榔价格整体比较去年下降很多,与前年价格相对持平,农民在这一块的收益下降较多。由于益智种植条件的特殊性,使得益智种植一直是我镇的特色产业,益智的收购价也是稳中有升,农民在此块的收益值得一提,今年我镇益智毛收益达2490万元。

四是畜牧、三鸟有所增长。虽然生猪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4.8个百分点,但羊、牛价格上涨,价格指数分别是107.7%和122.5%,促进农户饲养的积极性,畜牧业依然实现增长。另一方面,在扶贫办等单位的扶持下,我镇养鹅业发展较为迅猛,养鹅成为××年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今年农民人均畜牧、三鸟纯收入达到883元,同比去年623元增长41.7%。

五是旧池塘改造成效显著,渔塘养殖效果佳。镇委、镇政府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民开展旧池塘改造和新池塘建设工作,以提高亩产量,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加大对养殖农户水产养殖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产养殖产业效益增加明显。

六是部分农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技术,利用富余劳动力从事建筑、装修、交通运输业、饮食业等,经统计,我镇从事运输个体户73家,日杂零售60家,餐饮6家,另还有维修、药材收购、水泥制品加工、环保砖制作等33家,很好的促进了家庭收入。

七是各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农民生产成本。土地承包、粮食补贴得到保障,外出人员寄回或带回,农村亲友赠送增加,政府加大种养业的力度,种桑养蚕的补贴增多,使转移性人均现金收入维持稳定。这部分收入,主要得益于政府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年7月12日起,我镇将党建扶贫与发展农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利用什寒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在什寒挂牌成立“奔格内”客栈,引导村民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业,不仅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的硬件环境,也拓宽了新的财路。据统计,××年什寒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提升农作物单产和劳动力素质情况。

1、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

深入开展“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引导村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不断加大对胶、果、林、南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科技培训,进一步提升产业单产,引导农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做到种植面积不增而产量增、效益增。橡胶提升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同比(2.6公斤)增长7.6%;槟榔提升单株产量达到6公斤以上,同比(5公斤)增长20%。

橡胶产业:××年年底我镇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1169.4亩,比上年新增种植3430.4亩;开割面积7978亩,比上年新增开割面积1109亩;全年干胶总产量631.8吨(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总产值1263.6万元(市场均价20xx0元/吨),扣除30%成本,农民橡胶产业人均纯收入1001.5元,比上年(747.2元)增加254.3元。

槟榔产业:××年年底我镇槟榔种植面积7476.7亩,挂果面积5025亩,比上年新增挂果面积745亩;鲜果产量6908吨(1斤干果等于4斤鲜果),总产值1382万元,扣除20%的成本,农民槟榔产业人均纯收入1251元,比上年(1108元)增加143元。

粮食作物:全镇粮食作物两造(谷物、玉米、番薯豆类等)种植近万亩,产值908万元。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和资金,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集中培训。每年集中办班51期以上,培训农民4050人次以上,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培训重点内容为我镇主导发展的产业,如种桑养蚕、橡胶割胶、槟榔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养猪、养鹅、养蜂、养鱼技术等,以及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实用技术,特别是要通过科技培训提高橡胶的单株产量,节本增效。二是分散培训。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或深入农户进行实地培训,帮助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

(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1、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现有常年蔬菜种植产地有草南村委会和毛西村委会,其中草南大丁苦瓜39亩,参与农户40户,纯收益13.5万元,平均每户3375元;毛西的罗虾村植11亩,参与农户9户,纯利润4万元,平均每户4444元。20××年的瓜菜种植工作已经进入备地整地阶段。

2、种桑养蚕、养蜂等特色产业发展。

(1)种桑养蚕产业:全镇共有桑园面积1243亩,涉及村庄21个,养蚕农户101户。今年从3月12日开始养第一批蚕,截止目前共收获17批蚕茧,产鲜茧5.8万斤,产值99.2万元,同比增张20%,扣除20%的成本,桑蚕产业纯利润79.36万元,农户桑蚕产业户均收入7857.4元。

(2)养蜂产业:新增1500箱,全镇养蜂数量累计达到2615箱,涉及饲养农户218户。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2个,共收获蜂蜜19612公斤,年产值196万元,比上年80.8万元增加115.2万元;扣除15%成本,纯利润86.4万元,养蜂户均纯收入3963.3元。

(3)铁皮石斛产业:我镇铁皮石斛种植集中在什寒村委会,共种5.2亩,并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社员45户,目前已收获2批。第一批收获230公斤,获利11.5万元,分红9万元,平均每户20xx元;第二批收获192公斤,获利9.6万元。

3、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建设。

当前,我镇休闲农业景点集中什寒村委会,××年,什寒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黎号。为了把该村打造成“奔格内”乡村自由行体验游的示范村,我镇协调县旅游委,引进省兴边富民旅游产业专项资金800万,对什寒村的村门、村道和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建设了4个观光草亭、射驽体验场、绿三角休闲吧、黎锦坊培训中心等,扶持黎苗各一家农家乐已开始营业,15间农家民宿客栈、12间云也青年旅馆、10间“待内典”驿站、三个茅草房露营地和环村自行车栈道,黎锦苗绣坊和购物点、小舞台已竣工投入使用,该村的黎苗山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具备接待体验原生态民俗游客的能力。此外,该村还成功举办了“奔内格乡村旅游揭牌仪式”、“万人自驾游”、“××年琼中“三月三”黎苗特色婚俗体验之旅”、××年“美丽什寒、天籁之音”乡村歌手赛、×ד奔格内”琼中乡村自由行启动仪式等活动。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52万人,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目前我镇统计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合作社人员272人。这些合作社中运作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什寒的“琼中红毛永康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牙挽的“琼中喜丰收种养专业合作社”、金屏村委会什裕村的“琼中群生养蜂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在为社员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示范带动了一大批的农户。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为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了新一轮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客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驻村干部组成,并根据小组成员工作变动,及时调整补充成员,以保证工作的稳定持续进行。同时,设立镇农民增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副镇长兼任,成员分别从农业办、镇经济发展办和党政综合办抽调。

为把农民增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镇定期召开领导班。

子及有各村委会书记参加的镇工作例会,促农民增收工作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年来如开大小会议四十多次。会议上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镇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增收决策上来。同时,继续把促农民增收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体镇干部职工和村两委干部的政绩核,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落后的全镇通报批评,做表态发言。

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整合集中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各类涉农资金,对政府主推的特色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民扩大种桑养蚕、铁皮石斛等产业规模,提升橡胶、槟榔、益智等传统产业产量和质量效益,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充分利用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全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人口确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等,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促进农民其他性收入的增加。

(三)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老旧破损毁问题。

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农村基础建设问题。据统计:

近两年,完成了毛立、草文、金屏、草会、牙挽及镇政府引水净化工程,解决了1390人饮水难问题。分别修建了元也0.8公里环村路和铺设罗天村口20多米水泥硬化路,解决该2个村100多人出行难问题。投资71.4万元,实施完成了镇墟及红毛中学、牙模、什空、什卓、草南、罗坎、坎茂、草会、罗虾等8个自然村电网改造,改造线路5.2公里;投资77.47万元改造红毛老政府至新伟主干线、毛方线路、罗坎至庆才线支路、什托至苗村线支路,现已全面施工,改造线路5.9公里。维修了红星水利、修建了什冲、罗担等5宗水利桑田灌溉工程,罗米、什寒村的农田整治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四、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产业总量规模小,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当前我县农民仍然以传统的农业收入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缓慢,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特别是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农村致富带头人较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欠缺;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普遍存在,农业科学管理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辐射作用小,农业产业深加工滞后。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二

岭根乡是个偏远乡镇,交通极为不便。下辖5个行政村,568户、2262人。其中长期居住库周252户、624人。村民居住分散,分布在38个自然村。收入极低,全乡低收入农户??户??人。

二、工作成效

(一)农民异地转移工程稳步推进

一是小规模自然村整体搬迁成效显著:近年来我们对岭根乡海拔最高、最偏远、最分散的徐坑村行政村的半岗、驮毛头、田寮、黄宅寮、山炮、卷坑头、上坳头、下坳头、黄宅、荒庙10个自然村79户419人实施整体搬迁,分散安臵和集中安臵相结合。二是完成下山脱贫点的初步规划:岭根乡目前还有五个行政村,但村民居住极为分散,分布在38个自然村。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强烈要求建设下山脱贫点。为此乡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反复调研,初步规划在井坪至黄寮公路边建设井坪、小黄庄、林坑等三个下山脱贫点。

(二)大力实施农民转移就业工程。

帮亲、邻帮邻”的互动方式,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向发达地区转移。四是进一步拓宽思路,创新工作方式,吸引致富领头人回乡发展或带领村民外出就业。

(三)社会保障工作

1、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2017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共参保人663人,金额110500,参保率46.66%。2011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713,金额88300,参保率51.78%,圆满完成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征缴工作,实现了45周岁以上的应保尽保。2012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现正进入前期准备工作。

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参保1879人参保率96.80 %,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共参保??人,参保率为??。

3、完成政策农村住房保险??户的征收工作。

4、根据浙人社发[2011]211号《关于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的实施意见》规定,解决好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障等遗留问题有关人员的职工保险工作,现已经完成48人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移民)。此外,根据浙人社发2011222号文件规定,做好曾经从事乡村医生、民办教师、代课教师、农村电影放映员等人员,可以按其原在岗工作时间,增发个人帐户养老金和缴费年限养老金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整工作,此项工作于12月底前全面完成。

(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1、操作规范,申请、审批、资金发放等程序完备。实施民主评

议制度,政策操作规范,不瞒报不虚报,按季及时发放低保金,低保对象手续齐全,归档及时规范。

2、按照有关要求,对符合低保条件对象进行公示,确立低保对象。2011年全乡最低生活保障户共75户,109人。

3、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根据各户家庭情况变化,及时调整低保对象和低保金额,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同时做好移民低保对象与其他乡镇的对接,发挥动态管理合理、公正的功能,对低保对象落实定期复查制度。

4、完成低保提标工作任务。按照认真把关、严格要求的精神,对现有109人的低保户进行摸底核查,圆满完成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月保障金216元提标到255元的工作任务。

5、按县规定及时发放低保金,最低生活保障金在每季度初分户建立名册按时足额发放到户,推行社会化发放,12月底前完成低保银行帐号信息录入工作,实现低保资金由县民政局统一支付结算。

(五)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工程。

《农民增收工作总结旅游》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三

根据《××县20××—20××年促进农民增收计划实施方案》××号文件精神,围绕我镇制定的农民增收工作目标,镇委、镇政府立足实际,狠抓落实,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镇农民增收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及构成情况:据初步统计,20××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17.3万元,比20××年增长1111.92万元,增长率13.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429元,同比增长16.2%。

(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较去年相比人均打工月收入500—1000元,今年人均打工月收入1500—20xx元。预计农民外出从业得到收入、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收入及本乡地域内劳动得到收入分别为35元、160元、330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4.6%、14.3%、43.5%。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增效。镇委、镇政府通过统筹规划,实施财政帮扶等多种措施,在巩固提升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单产效益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发展桑蚕、养蜂、裸花紫珠等特色农业,引导农户发展桑蚕、养蜂等新兴特色产业,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使农民多渠道、多门路增加收入。预计农民人均农业纯收入达到663元,同比增长10.5%。

三是林业经济稳定增长。我县通过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计划项目的实施,新生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橡胶、槟榔产量和质量效益。今年尽管橡胶受市场价格的严重影响(使价格下跌的幅度为25%),但开割面积增大了1109亩,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价格的不足,并使得农民收益有所提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槟榔价格整体比较去年下降很多,与前年价格相对持平,农民在这一块的收益下降较多。由于益智种植条件的特殊性,使得益智种植一直是我镇的特色产业,益智的收购价也是稳中有升,农民在此块的收益值得一提,今年我镇益智毛收益达2490万元。

四是畜牧、三鸟有所增长。虽然生猪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4.8个百分点,但羊、牛价格上涨,价格指数分别是107.7%和122.5%,促进农户饲养的积极性,畜牧业依然实现增长。另一方面,在扶贫办等单位的扶持下,我镇养鹅业发展较为迅猛,养鹅成为××年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今年农民人均畜牧、三鸟纯收入达到883元,同比去年623元增长41.7%。

五是旧池塘改造成效显著,渔塘养殖效果佳。镇委、镇政府积极引导和发动农民开展旧池塘改造和新池塘建设工作,以提高亩产量,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同时,通过加大对养殖农户水产养殖技能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养殖技术,水产养殖产业效益增加明显。

六是部分农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技术,利用富余劳动力从事建筑、装修、交通运输业、饮食业等,经统计,我镇从事运输个体户73家,日杂零售60家,餐饮6家,另还有维修、药材收购、水泥制品加工、环保砖制作等33家,很好的促进了家庭收入。

七是各项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减少农民生产成本。土地承包、粮食补贴得到保障,外出人员寄回或带回,农村亲友赠送增加,政府加大种养业的力度,种桑养蚕的补贴增多,使转移性人均现金收入维持稳定。这部分收入,主要得益于政府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得到落实。

八是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年7月12日起,我镇将党建扶贫与发展农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相结合,利用什寒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风土人情,在什寒挂牌成立“奔格内”客栈,引导村民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业,不仅极大改善了村民生活的硬件环境,也拓宽了新的财路。据统计,××年什寒共接待游客1.52万人次,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二、工作完成情况。

(一)提升农作物单产和劳动力素质情况。

1、大宗农作物单产提升。

深入开展“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引导村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不断加大对胶、果、林、南药等传统优势产业科技培训,进一步提升产业单产,引导农民向管理要效益、向科技要增收,做到种植面积不增而产量增、效益增。橡胶提升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同比(2.6公斤)增长7.6%;槟榔提升单株产量达到6公斤以上,同比(5公斤)增长20%。

橡胶产业:××年年底我镇橡胶种植面积达到21169.4亩,比上年新增种植3430.4亩;开割面积7978亩,比上年新增开割面积1109亩;全年干胶总产量631.8吨(单株产量达到2.8公斤),总产值1263.6万元(市场均价20xx0元/吨),扣除30%成本,农民橡胶产业人均纯收入1001.5元,比上年(747.2元)增加254.3元。

槟榔产业:××年年底我镇槟榔种植面积7476.7亩,挂果面积5025亩,比上年新增挂果面积745亩;鲜果产量6908吨(1斤干果等于4斤鲜果),总产值1382万元,扣除20%的成本,农民槟榔产业人均纯收入1251元,比上年(1108元)增加143元。

粮食作物:全镇粮食作物两造(谷物、玉米、番薯豆类等)种植近万亩,产值908万元。

2、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整合各部门培训资源和资金,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一是集中培训。每年集中办班51期以上,培训农民4050人次以上,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讲课,培训重点内容为我镇主导发展的产业,如种桑养蚕、橡胶割胶、槟榔种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养猪、养鹅、养蜂、养鱼技术等,以及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贡献的实用技术,特别是要通过科技培训提高橡胶的单株产量,节本增效。二是分散培训。通过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或深入农户进行实地培训,帮助指导农民提高生产技术和生产技能。

(二)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

1、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常年蔬菜基地建设工作初见成效,现有常年蔬菜种植产地有草南村委会和毛西村委会,其中草南大丁苦瓜39亩,参与农户40户,纯收益13.5万元,平均每户3375元;毛西的罗虾村植11亩,参与农户9户,纯利润4万元,平均每户4444元。20××年的瓜菜种植工作已经进入备地整地阶段。

2、种桑养蚕、养蜂等特色产业发展。

(1)种桑养蚕产业:全镇共有桑园面积1243亩,涉及村庄21个,养蚕农户101户。今年从3月12日开始养第一批蚕,截止目前共收获17批蚕茧,产鲜茧5.8万斤,产值99.2万元,同比增张20%,扣除20%的成本,桑蚕产业纯利润79.36万元,农户桑蚕产业户均收入7857.4元。

(2)养蜂产业:新增1500箱,全镇养蜂数量累计达到2615箱,涉及饲养农户218户。建立养蜂专业合作社2个,共收获蜂蜜19612公斤,年产值196万元,比上年80.8万元增加115.2万元;扣除15%成本,纯利润86.4万元,养蜂户均纯收入3963.3元。

(3)铁皮石斛产业:我镇铁皮石斛种植集中在什寒村委会,共种5.2亩,并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社员45户,目前已收获2批。第一批收获230公斤,获利11.5万元,分红9万元,平均每户20xx元;第二批收获192公斤,获利9.6万元。

3、原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建设。

当前,我镇休闲农业景点集中什寒村委会,××年,什寒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黎号。为了把该村打造成“奔格内”乡村自由行体验游的示范村,我镇协调县旅游委,引进省兴边富民旅游产业专项资金800万,对什寒村的村门、村道和环境进行改造和整治,同时建设了4个观光草亭、射驽体验场、绿三角休闲吧、黎锦坊培训中心等,扶持黎苗各一家农家乐已开始营业,15间农家民宿客栈、12间云也青年旅馆、10间“待内典”驿站、三个茅草房露营地和环村自行车栈道,黎锦苗绣坊和购物点、小舞台已竣工投入使用,该村的黎苗山寨的旅游基础设施已趋于完善,具备接待体验原生态民俗游客的能力。此外,该村还成功举办了“奔内格乡村旅游揭牌仪式”、“万人自驾游”、“××年琼中“三月三”黎苗特色婚俗体验之旅”、××年“美丽什寒、天籁之音”乡村歌手赛、×ד奔格内”琼中乡村自由行启动仪式等活动。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1.52万人,为村民创收58.7万元。

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目前我镇统计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合作社人员272人。这些合作社中运作比较有影响力的有:什寒的“琼中红毛永康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牙挽的“琼中喜丰收种养专业合作社”、金屏村委会什裕村的“琼中群生养蜂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在为社员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示范带动了一大批的农户。

三、主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

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核心,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重要保证。为加强组织领导,镇委、镇政府成立了新一轮增收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和分客副镇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驻村干部组成,并根据小组成员工作变动,及时调整补充成员,以保证工作的稳定持续进行。同时,设立镇农民增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办,办公室主任由农业副镇长兼任,成员分别从农业办、镇经济发展办和党政综合办抽调。

为把农民增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我镇定期召开领导班。

子及有各村委会书记参加的镇工作例会,促农民增收工作是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三年来如开大小会议四十多次。会议上认真总结经验,分析不足,提出对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全镇干部职工对此项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增收决策上来。同时,继续把促农民增收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全体镇干部职工和村两委干部的政绩核,工作成绩显著的给予表彰,落后的全镇通报批评,做表态发言。

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整合集中农业、林业、扶贫、科技等各类涉农资金,对政府主推的特色产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扶持农民扩大种桑养蚕、铁皮石斛等产业规模,提升橡胶、槟榔、益智等传统产业产量和质量效益,培训农民实用技术和转移就业技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二)充分利用强农惠农政策,为农民增收添砖加瓦。

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畜禽良种补贴、农机全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政策,抓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贫困人口确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等,进一步扩大小额信贷覆盖面。确保各项强农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群众手中,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促进农民其他性收入的增加。

(三)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老旧破损毁问题。

镇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着力解决农村基础建设问题。据统计:

近两年,完成了毛立、草文、金屏、草会、牙挽及镇政府引水净化工程,解决了1390人饮水难问题。分别修建了元也0.8公里环村路和铺设罗天村口20多米水泥硬化路,解决该2个村100多人出行难问题。投资71.4万元,实施完成了镇墟及红毛中学、牙模、什空、什卓、草南、罗坎、坎茂、草会、罗虾等8个自然村电网改造,改造线路5.2公里;投资77.47万元改造红毛老政府至新伟主干线、毛方线路、罗坎至庆才线支路、什托至苗村线支路,现已全面施工,改造线路5.9公里。维修了红星水利、修建了什冲、罗担等5宗水利桑田灌溉工程,罗米、什寒村的农田整治工程竣工投入使用。

四、存在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特色产业总量规模小,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力。当前我县农民仍然以传统的农业收入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势头缓慢,一定程度制约了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基础设施条件薄弱。特别是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三是农村致富带头人较少,促进农业发展的技术性人才欠缺;农民群众“等、靠、要”思想还普遍存在,农业科学管理生产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四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贡献率不高,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带动辐射作用小,农业产业深加工滞后。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四

xx乡是传统农业乡,20xx年紧紧围绕市县“绿色发展、特色发展、转型发展”总要求,围绕天芦宝三县交汇的天芦路农旅融合产线环线建设,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狠抓落实,坚持“一村一品”、多村连片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狠抓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强力推进生态农业、林下养殖、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等工作,努力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扩大基地、培育主导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在乡村振兴上迈出了新步伐。按照《天全县xx乡20xx年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20xx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2800元,比20xx年增长1195元,增长率10.3%,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现将20xx农民增收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我乡认真落实农民增收相关要求,实行乡长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年初专题研究农民增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由分管农业班子成员负责农民增收工作。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包村干部、乡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干部、农业项目业主、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农户积极性,促进科学增收、快速增收、持续增收,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20xx年xx乡重点发展“六个千亩”工程:禾林村大坪山发展高山有机茶1000亩,香林村雷竹、刺巴竹等笋用竹1000亩,禾林、香林为中心的山药6000亩,红岩村发展大马士革食用玫瑰1500亩,六城、上坝、xx为中心的千亩优质稻,香林、共和、小落为中心的千亩土耳苕种植基地。培育雅山药等本地特色品牌,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国道351线的交通优势,打造以雅山药产业为主题的禾林村山药田园综合体和上坝、六城村稻田公园。挖掘红军文化和土司文化,鼓励倡导有条件的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乡村旅游。

1、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在红岩村流转1500多亩土地种植玫瑰花;上坝村流转300多亩种植荷花;六城村流转70亩养殖小龙虾,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稻田种植,流转200余亩准备发展坡地茶叶种植,流转100多亩发展重楼等林下种植,种植刺梨近100亩;大庙村种植蔬菜70余亩;xx村流转70余亩拟种植金银花,种植土耳苕40余亩;小落、香林、共和等村发动农户种植土耳苕1400余亩;禾林村种植刺梨150余亩;山药种植达到5600余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达到23家;山药、玫瑰花、土耳苕、猕猴桃、重楼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天全县旭日玫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天全注册,老易养公司、西蜀雅禾山药加工厂正式运营,将促进特色农业全面发展。

2、加快林竹及林下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以环大坪山为中心的生态农业产业园正在筹建;以六城村、大庙村、红岩村为中心的千亩重楼中药园正在形成;以红岩、大坪山一带红豆杉种植准备落地;以大庙村、红岩村、禾林村、香林等村加强黄柏、柳杉、笋用竹种植及管护,林业产业发展迅速。

3、养殖产业稳中有升。

天全县新农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大坪山建成雅南猪产业核心基地,目前存栏雅南猪1000多头,是目前雅安最大雅南猪生产基地。红岩村、xx村等村规模养猪场生猪饲养、肉牛、长毛兔、肉兔、林下优质鸡、优质肉羊、生态蜂蜜等养殖产业稳中有升。

4、涉农旅游产业突破发展。

山药、高山有机茶、香谷米、猕猴桃、土耳苕、荷花、玫瑰花、重楼、雅南猪等优势农业产业,依托红军文化、祠堂文化、天坑地漏、得天独厚的青山绿水生态资源及国道351线天全段贯通带来便捷条件,山药加工厂、大庙“老易养”、苗溪水库、金银窝水库、麻柳窝水库、杨家祠堂、红军文化遗址等接待外来游客上万人,涉农旅游得到突破发展。

5、积极助推水产业发展。

在禾林、香林、共和、小落等村积极利用苗溪水库、金银窝水库、上游水库、山坪塘等进行改造,发展休闲垂钓和溪流冷水养鱼。六城村流转70亩发展稻田养虾,上坝流转70亩种植荷花,发展荷田养泥鳅,助推水产业发展。

6、及时兑付强农惠农政策补贴。

落实“一卡通”,完善手续,及时兑付粮食直补、低保资金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补贴,无截留、挪用、变相克扣等行为。及时足额兑付各类补助资金或贫困户“四改”扶贫救助各项资金。

7、积极组织群众就近或外出务工。

(1)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农业局、就业局等部门组织的种植、养殖、缝纫、厨师、电工等技能培训。参训人员500余人次。

(2)及时向农民宣传务工信息,向县内外企业推荐我乡群众务工,组织本乡镇劳动力就地(外出)务工,积极争取并解决了农村公益性项目建设务工人员需要。通过带头人组织、有经验的外出务工者介绍等多种途径,输出劳务人员2500多人次,实现劳务收入7500万元以上。

(3)流转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解决部分农民务工。

(4)老易养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继续扩大,增加务工人员。

(5)通过20xx年在我乡实施的“一事一议”项目、新村建设项目、脱贫专项资金项目、帮扶单位帮扶项目、贫困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项目、交通提升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项目,项目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有效解决我乡农户就近务工。

认真指导六城村10户国家统计布点和日常基础统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统计布点调查户调查工作遇到的困难问题。

9、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xx年计划脱贫的24户54人已全部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标准,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计划退出的大庙村、小落村、香林村按“一低五有”标准也全部达标,并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11月1日通过市级验收。

精准因户施策,夯实扶贫基础。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逐户走访,建档立卡,制定“一户一策”、“一户多策”帮扶措施,帮扶部门及乡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实行动态管理。

选准发展产业,补齐脱贫短板。采取多个一批的方式,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一是产业发展扶持一批。对于有能力发展种养殖业的,采取了技术指导和物资帮扶相结合,今年已向贫困户发放了猪仔20多头,鸡鸭苗500余只,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山药、蔬菜、笋用竹、重楼、土耳苕等种植,并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化肥等农资补助;二是就业帮扶一批。通过人事、工会等部门开展培训、就业帮扶,就地和外地解决贫困户就业,解决贫困户参与公益性岗位,动员本乡范围内的合作社、企业、项目施工单位在用工上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多个临时劳动岗位。三是设施帮扶一批。

对于住房破损、出行特别困难、生活设施非常匮乏的,解决了住房改造提升,硬化了入户道路,添置了必要的生活设施等,切实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医疗救助和政策帮扶一批。对于看病难的确保医疗救助到位,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政策兜底到位。做到既扶贫、又扶志,帮助贫困群体增强脱贫信心,拓宽致富增收渠道,确保全乡贫困户返贫率为零,且已脱贫户收入不低于20xx年户退出标准,实现了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

发挥党建作用,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六城村以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为骨干成员的重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抓实干,激发贫困户和群众发展重楼种植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功建成300亩重楼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大庙村通过“老易养+合作社+农户”方式,老营养经营解决当地20多人农户及贫困户就业,收购蔬菜、笋子、鹿耳韭等野菜,收购畜禽产品,增加贫困户收入。

10、认真实施基础设施项目。

20xx年积极争取实施了农工、交通、农业、卫生、文化、国土、水务、林业及帮扶单位等部门“一事一议”项目、新村建设项目、脱贫专项资金项目、帮扶单位帮扶项目、贫困村文化室和卫生室建设项目、交通提升项目、土地整理项目等项目,项目资金达到2400余万元,新建大庙、上坝、红岩、香林等村宽3.5米以上水泥硬化路6.5km,加宽了大老路、小落村道路7.1km,新建禾林村大坪山农业公园入口至大坪山山药产业泥结石道路及小落村泥结石道路5.7km,新建生产便道、入户路10余公里,建成上坝、庙岗上、351三个道口,修建堰渠8000多米,修建大庙、小落、香林活动室、文化室、卫生室,解决大庙村安全饮水问题,乡域内交通、水利、教育、民政、文化卫生、电力通讯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明显提升,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

11、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农业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落户建设相关要求,加大对旭日玫瑰、新农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西蜀雅禾公司、老易养公司、瑞毅峰公司、瑞福生公司协调服务力度。

12、加大特色优势产业扶持。

对农业重点项目和种养植户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在贷款、用地、水利配套、电力、技术指导等方面重点支持。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更新,加强对乡村干部、种养植大户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及种养植大户到农业较发达地区实地参观学习,提高科学技能,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13、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试点和创建“四好村”活动工作成效明显。

20xx年,围绕大庙、小落、香林等村扶贫新村建设和六城、上坝、红岩、共和、禾林、xx等村“四好村”建设,实施村容村貌及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村建设规范有序,引导农民群众追求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树立农村社会新风尚,推动完善农村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等形式按期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日常技能、文体娱乐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全面巩固省级卫生乡创建成果,全面建成“四好村”,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提质扩面、农民增收、“四好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1、集中打造一线产业。根据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建设要求,将天芦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作为xx乡特色产业环线建设的主战场,把资金、项目、精力集中投放到公路沿线田间地块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在禾林建设万亩山药产业观光园,上坝建设万亩优质水稻农业公园,在红岩建设千亩玫瑰产业园,在香林共和建设千亩土耳苕示范区,在大庙、六城、红岩建设千亩中药材种植区,在大坪山建设千亩高山有机茶博园,通过一线产业带动辐射全乡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产业载体。

2、强化沿线节点布局。狠抓沿线节点打造,完成国道351线天全禾林道口、大坪山农业公园道口、上坝万亩优质稻公园道口的景观节点建设;完成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协调安装;启动禾林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规范山药基地标识牌,建成万亩山药产业园观景平台,山药谷、农业公园、高山有机茶道口山门,农旅融合态势初显。

3、全力提升基础设施。以农旅融合产业环线打造为主线,以大坪山农业公园、禾林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中心,积极争取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前力争完成大坪山道路加宽改造,全乡通村道路全面实现双向通行,56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通组路硬化。同时,围绕重点产业狠抓产业路、生产便道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运载条件和旅客的承载能力。

4、助推产业提档升级。转变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积极探索产业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引进旭日玫瑰、西蜀雅禾等生态农业企业在xx安家落户,生产山药片、山药面、玫瑰精油、玫瑰花饼等精加工产品,争取引进林竹产品、药材加工企业进驻xx投资办厂,不断丰富各产业的利益联接机制;同时,加强绿色品牌创建和特色产品包装,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外在形象和产品知名度。

5、补齐旅游发展短板。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重点在禾林建设山药美食区;在红岩、xx建设玫瑰特色旅游观光体验区;在共和、香林、小落建设水库垂钓、果蔬采摘区;在上坝六城建设鱼虾垂钓烧烤区;在大庙建设生态康养区,以农家乐、民宿等经营形式让游客吃农家菜、品有机茶、尝特色美食,通过以特色产品销售刺激产业发展,以旅游接待增加群众收入,在全乡逐步形成“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格局。

6、深挖文旅特色亮点。深掘红军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底蕴和潜力,对稻香贡米、杨家祠堂、红军总医院,指挥所旧址等特色旅游节点进行提升打造,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着力把xx打造成为农耕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家风家教教育基地;同时,依托六城村聚居点资源和xx河水资源优势,开发河道漂流旅游项目,配套建成蓝莓、无花果采摘园,标准化游泳池和儿童水上乐园;积极动员都江堰老易养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继续扩大在xx的康养产业投入,努力打造集生活体验、思想教育、“果—药—蔬”采摘、河道漂流、游泳戏水、骑游观光、康养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环线。

7、狠抓特色会节活动。依托xx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筹备举行一批会节活动,如:杨家祠堂祭祖会、金银花采摘节、玫瑰采摘康养体验和二郎山山药节等特色会节,在展现xx产业发展成果和弘扬家风家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xx的旅游品位和农特产品知名度,打造xx特有的农旅、文旅品牌。同时,指导各村开展乡风文明、廉政文化、脱贫感恩等文艺演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既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又培育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8、拓宽渠道助农增收。依托产业发展,着力实现“寸土生多金”目标,主要有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创收挣薪金、参与发展赚现金、土地入股分红利,不仅把群众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好、市场优的项目,利用未流转的土地参与项目当中,直接产生效益,还可以让群众在如玫瑰园、荷田养鱼等种植、管护、采挖的各个环节均可获得劳务收入;同时,鼓励和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民宿接待等,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仅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也形成全乡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五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我乡通过召开促农增收动员会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全乡干部职工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县委、政府的决策上来,把推进该项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乡促进农民增收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完善工作落实机制,着力研究并督促落实好相关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目标责任制度,把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分解落实到班子成员和相关责任人,注重实效,建立促农增收工作队考勤机制和每周一例会汇报制度,并建立年终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合力攻坚机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成员单位协同抓、有关部门配合抓,深入开展“挂帮包”活动,帮助农户制定增收规划,形成推动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强大合力。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入开展“两个带动”,推行“专合组织+基地+农户”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增加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同时加强市场监测和预警,定期发布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信息,不断提升“三农”服务能力。

(三)做优农业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1.稳定粮油产业。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我乡坚持“巩固面积,加强管理,提高单产”的方针,强化技术培训、并通过品种更新、割制改革、推进测土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提高传统产业单产。粮食播面稳定在2.34万亩以上,产量0.82万吨以上;油菜播面稳定在0.46万亩以上,产量0.11万吨以上。2020年,粮食生产实现农民人均收入550元。

2.做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茶叶、核桃“双百工程”。一是加大对村、村、村、村、村茶叶示范带5400亩茶叶的管护和补植;二是加大核桃产业的发展规模。在搞好村、村1100亩核桃管护基础上,已全面完成核桃新增扩面1500亩;三是积极探索在茶叶和核桃空行套作甜叶菊、药南瓜等中药材,大大缓解了农民种茶前期无收益的问题;四是大力发展梨园350亩,现已全面完成梨树的栽植和管护,明年将挂果。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005元,同比增加200元。

3.做优特色产业。重点抓好以空山黄牛、巴山土鸡、中药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产值力争突破8000万元。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专合组织5个、专业大户20个,因地制宜发展水产养殖,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助农增收。

4.拓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着力打造“梨园坝古村落乡村旅游”。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50万元,以此促进农民增收。

5.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民”的形式加强产业化经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面对传统农业产值比重大、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引进了川通清铭白茶专业合作社和秦巴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组建专业合作社5个。以村和村为核心和起点,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为当地及周边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常年增加1500余人就业。有利于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6.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调动群众争当致富能手的积极性。通过深入各村对我乡的种植大户、经济型小老板、外出务工之星、养殖能手等致富能手进行调查摸底,共有27位农民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我乡通过培养致富带头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引导广大党员和致富带头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民党员、致富能人的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1期,培训党员107名,致富能人161名,对黄正洪等7户种养专业户进行资金扶持3万余元,“7.1”召开乡致富能手表彰大会等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致富的积极性。

(四)提高农民工技能,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1.扩大劳务输出。加强就业培训,力争每户都有一个明白人、创业人、技能人、文明人、就业人。加强就业指导,搞好综合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不断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共培训农民工1000人次,输出劳动力5100人次,其中从事非农产业劳动力4000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000万元。

2.就近转移农民。大力推进项目建设,高度重视非农经济发展,重点培育一批加工、运输、建筑等非农产业,积极引导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年内回引创业人员2人,就近转移劳动力200人,实现收入100万元。

3.加快城镇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引导农民向城镇、新村聚居集中。坚持产城一体、产村相融,以城镇、新村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拉动社会需求,有效增加就业岗位,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

(五)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1.加快产权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宅基地)使用权和所有权、房屋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的确权颁证和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股份量化等工作,农业特色产业所有权、标准化生产基地物权,根据业主申请搞好确权登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产生新增耕地确权到农户。

2.引导流转交易。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共流转土地1900亩;规范化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逐步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农民权益。鼓励农民通过房屋、农机具等资产及生产资料租赁取得收益。

(六)兑现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1.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按时足额发放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资金,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推进精准扶贫开发。积极争取和落实好各类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扎实推动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新村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生态扶贫,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减贫对象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要达到2300元以上,贫困人口增收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险覆盖面,提高参保率。2020年,全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0.95万人,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45%以上,不断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补助水平。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六

根据中共xxxx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庚即进行自查,现将扶贫攻坚农民增收情况汇报如下。

201—10月,我县实施xxxx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个,整村推进项目1个,产业扶贫项目1个,贫困村建设项目1个。项目总投资420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达到2498万元,县级配套21万元,整合各类资金616万元,农户自筹资金1068万元。截至目前,完成总投资3363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达到万元。通过以上项目实施,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贫困农户的收入,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通过产业扶持直接增加了贫困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农村贫困群众经济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在1600元左右,减少贫困人口5992人。

(一)xxxx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

xxxx扶贫攻坚项目计划总投资180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800万元。规划项目为新建农房21户,改建农房11户,硬化村组道30.51公里,新建泥碎石路14.11公里,联户路建设2.74公里,集中供水3处,解决安全饮水630人,沟渠修建2.4公里,公益性渡口2处,茶叶种植994.7亩,乌骨鸡养殖25383只,仔猪养殖675头。截至目前,完成投资1546.0825万元,占目标任务的85.89%。新建农房21户,改建农房11户,联户路建设2.74公里,集中供水3处,沟渠修建2.4公里,公益性渡口2处,解决安全饮水30人,茶叶994.7亩,仔猪675头,乌骨鸡养殖25383只,硬化路建设部分正建,其余正在准备建设。项目建成后,人均年增加纯收入1193元。

(二)整村推进项目。

整村推进项目计划总投资850万元,其中省级专项扶贫资金350万元。规划项目硬化村组路8.94公里,新建村组泥碎石路9.5公里,解决安全饮水150人,新建农房21户,改建农房10户,种植茶叶500亩,中秋酥脆枣60亩,魔芋74亩,胭脂脆桃135亩,种植珍稀苗木(槐树、台湾甜象草、大果红花油茶)125亩,养殖山羊200只,种羊100只。截至目前,完成投资792万元,占目标任务的93.17%。硬化村组路10.24公里,新建村组泥碎石路1公里,已解决安全饮水150人,人饮工程管道安装1万米,新建农房32户,改建农房11户,中秋酥脆枣60亩,魔芋74亩,种植胭脂脆桃333亩,养殖山羊379只,茶叶500亩。项目建成后,年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657元。

(三)产业扶贫项目。

项目总投资545.505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300万元。规划为新建茶园2654亩,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耕作道16.7752公里,灌溉渠2692.4米,蓄水池95口共950立方米。截至目前,完成总投资380万元,占总投资的'70%。目前,新建优质茶叶基地2154亩,配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耕作道12公里,灌溉渠2000米,蓄水池95口共750立方米。项目投产后,通过一系列产业发展,年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1381元。

(四)贫困村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979.977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扶贫资金698.12万元。规划为硬化通组道10.8公里,新建通组泥碎石路17公里,生产道2.4公里,联户路3公里,新建农房52户,改建农房96户,种植茶叶608.5亩。截至目前,完成总投资580万元,占总投资的59%。目前,硬化通组道4.8公里,新建通组泥碎石路7公里,生产道2.4公里,联户路3公里,新建农房50户,改建农房86户,种植茶叶608.5亩。项目投产后,通过一系列产业发展,年新增农民人均纯收入2281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制约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面临的主要因素是:一是发展基础条件严重不足。贫困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差,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农业水利设施、基本农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较差,保障能力弱,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二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跟不上现代发展需要。现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在家的80后新生代基本不会务农。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老人、妇女,不仅文化水平低,而且缺乏技术,只能依靠传统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大多数家庭处于简单再生产维持。三是农村产业发展存在多方掣肘。除基础设施制约外,边远贫困地区信息闭塞,农业产业发展主要依靠农民自我判断,“跟风”现象严重,传统农业十分普遍,现代农业较少,且发展示范引导不足。由于缺乏规模效应,农产品价格的定价权不在农产品价值本身,而在中间商或经销商。目前,虽然城市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但农民得利甚微。四是自然灾害等因素已成为返贫的主要因素。自然灾害、因病、子女读书是目前单个农村家庭返贫的普遍原因。

下步打算及保障措施。

(一)做好做实扶贫项目规划。严格按照“责任、权利、资金、任务”四到县要求,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前提下,做好扶贫项目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落地性和针对性。抽调专门力量组成规划编制组,进村入户,帮助村级组织找准自身比较优势,理清发展思路,制定一个符合村情特点、体现村民意愿、能实在帮助村民增收致富的发展规划,生成一个项目清单。

(二)进一步强化项目资金整合。以扶贫项目为抓手,充分整合县级涉农项目和资金,形成资金和项目聚集“洼地”,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放大效应。重点将项目和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房建设、路、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上面,改善村容村貌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提供产业支撑。

(三)强化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度。按照中央、省市安排,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状况调查和“建档立卡”工作,重新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村,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实施差异化扶贫,改“大水漫灌”为“滴灌”,真扶贫,扶真贫,并实行动态管理,使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资金的使用与建档立卡结果相衔接,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实行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扶贫资金直接用于扶贫对象。

(四)健全项目资金监管机制。一是落实扶贫资金监管责任。县委、县政府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纳入乡镇领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绩效考核管理重要内容,成立由县监察局牵头,县纠风办、县扶贫移民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发改经信局、县残联等单位参与的扶贫资金项目监管联席会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实行每季度召开例会一次,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和不定期进行专题研究,按照各自职责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二是创新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建立与“四到县”制度相适应的监管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监管责任,制定《xxxx县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管理办法》,细化项目申报立项、县级审批、上报备案、项目实施、监督管理、检查验收、后续管护、监测评价等细则并抓好落实。

(五)开展帮扶,增强帮扶实效。把省市相关部门自上而下定点扶贫、对口帮扶和县级领导、县级部门干部联系贫困户的做法作为一项制度,不断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帮扶领域,增强扶贫实效。把落实“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扶持贫困村,救助失学少年儿童,帮助农民技能培训和实现转移就业作为帮扶工作的重要任务。努力为贫困村发展办实事、办好事、做贡献。继续争取部分企业帮扶xxxx,以增加我县扶贫开发项目的投入。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七

为落实省政府提出的“农民增收年”工作,市委、市政府从今年2月中旬至10中旬,利用八个月时间,在全市普遍开展了“抓千户、促增收”活动,现将工作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成立组织,加大宣传。为加强对此项活动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副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农业局、计委、财政局等1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召开了由各县(区)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副县(区)长、农业局长参加的专题会议,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了《松原市农民增收年实施方案》,对此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工作内容、任务目标和进度安排进行了专门部署。同时,各地注重宣传发动,特别是突出对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一免三补等重大政策的宣传。市农业局和松原日报社联合在日报开辟专栏,围绕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开展集中宣传战役,年初以来,共刊发有关农民增收政策、技术和典型经验稿件近百篇。

(二)科学选择,点面结合。根据农户之间的差异、产业差异、收入差异和人口素质差异,全市共选择1500个农户,其中好、中、差农户各占1/3,县区间农户分布侧重产粮大县,扶余、前郭、长岭三县各400户,乾安县200户,宁江区100户。每个县(区)重点抓好一个乡(镇),重点乡(镇)突出一个重点村。每个农户都建立了详细的增收计划,健全相关档案资料。为加大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扶持,市委、市政府实行“四个一”经济目标责任制,确定市级领导和市直部门帮扶贫困村44个,县级领导和部门帮扶贫困村187个,特别是对千户中收入较低的农户进行特殊帮扶。

(三)立足实际,分类指导。按照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根据入户调查掌握的实际情况,依托各农户的自身条件和优势,把1500户农户分成六类,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户研究确定增收途径。突出抓好优质粮产业、优质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园艺特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劳务经济,切实提高农户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水平。

(四)自检自查,整体推进。9月20日至9月30日,市政府组织有关涉农部门,组成三个检查组深入到四县一区,对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各项工作目标进行了逐项检查验收。以县(区)为单位,重点对千户农户的收入水平和增收措施进行综合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整改,确保活动平衡推进,收到实效。并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考核各县区农民收入水平及各项经济指标的重要依据和条件。

二、工作成效。

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抓千户、促增收”活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典型农户在各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在中央和省委各项惠民政策的感召下,在活动的带动下,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

(一)“一免三补”政策落的较实。市委、市政府分别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市里和各县(区)都制定了“一免三补”工作方案。目前,首批对种粮农民的直补资金已经全部兑现到户,第二批直补资金的兑付工作已接近尾声,良种补贴和三项技术补贴工作进展良好。总体核算,我市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资金共计2.5亿元,人均获补贴128.6元。

(二)优质粮产业带初具规模。以东南部玉米大豆轮作区为重点,建设优质专用玉米(工业高淀粉玉米、食品级活性玉米、饲料玉米)和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以前郭灌区、拉林灌区为重点,建设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在增加全市粮食作物尤其是高产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市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1万公顷和5.8万公顷,比上年分别增加8.3%和8.5%。全市新开发水田4500公顷,水田面积达到6.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9%。同时,由于今年重霜来得较晚,玉米实行适时晚收,玉米产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今年全市玉米产量将达到370万吨,粮食总产量达到500万吨。

(三)优质畜牧业发展步伐加快。以长岭县为重点,在周边的45个乡镇,建设优质肉(毛)羊生产基地,引进了道赛特、德肉美等世界顶级肉羊种羊301只;以前郭县为重点,在周边的60个乡镇,建设优质肉鸡生产基地;新建种猪场2处,年出栏父母代种猪1万头。同时,还分别建设了优质奶牛生产基地、优质牧草生产基地等等。年初以来,全市新建各类牧业小区22个,总数发展到243个,牧业“三户”达到7800个,比去年同期增11.6%;牛、羊、猪良种率分别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肉蛋产量增长较快,牧业人均收入可达42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8%。扶余县蔡家沟镇腰号村农民蒋希久科学养猪,以前,都是小打小闹,今年镇政府协调银信部门帮助贷款,共投资100余万元,扩大经营规模,月均出栏生猪300头,据估算,年可获利50余万元。

(四)农产品加工业拉动能力增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发建设取得新突破,龙头企业带户能力增强。截止到8月末,全市开发建设农业项目46个,总投资30亿元,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已发展到200户,实际加工玉米51万吨,水稻11.4万吨,大豆3.6万吨,肉羊10万只。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达17万户。其中,华润赛力事达玉米工业有限公司由30万吨扩产到60万吨项目,总投资3.3亿元,年初以来加工玉米20万吨;吉林不二蛋白有限公司1万吨大豆分离蛋白扩产项目,已投资1.42亿元,现加工大豆2.7万吨;前郭县裕丰米业公司年加工10万吨水稻项目,完成投资2196万元,加工水稻1.3万吨,年底前稻壳发电设备可完成安装运行。另一方面,一批以庭院作坊加工为载体的农畜产品加工专业村逐步发展壮大。目前,我市小酒厂、小豆腐坊、小粉坊、粮米加工厂、小油厂、酱菜厂等小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6万多家,年产值达到3亿元,比上年增长25%。例如,三青山镇的粉条加工、三井子镇的木材加工,已形成了规模、形成特点、形成品牌。前郭县新立乡新艾里村农民钟凤安,种植水田3公顷,养猪150头、本地鸡300只,开发建设6亩地渔塘和340平方米粮米加工厂,预计年收入可达12.7万元。

(五)绿色食品规模化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市绿色、有机、无公害农(水)产品基地发展到8个,面积达到2.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7%;产量预计可达到53.5万吨,比上年增长24.7%;年创产值可达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新增绿色食品认证的品牌10个,无公害农产品5个,全市有机食品认证品牌达到16个,绿色食品品牌达到25个,无公害农产品9个。

(六)园艺特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建设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全面提升松原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以长岭县三青山粉业有限公司、善友镇马铃薯深加工厂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三青山、巨宝山、长龙、王府等一线台地为重点,建立了马铃薯生产基地:以长岭太平川植物油厂、乾安大布苏植物油厂等企业为依托,以七撮乡、北正镇等13个乡镇为重点,建立了优质葵花生产基地;以三井子杂粮杂豆产地批发市场和增盛四粒红花生市场为依托,以新站乡、增盛镇等七个乡镇为重点,建立了优质花生生产基地。据统计,今年经济作物面积大幅度增加,花生面积达到7.94万公顷,马铃薯面积达到4.67万公顷,葵花面积达到1.77万公顷,辣椒面积达到0.75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8.7%、4.2%和3.9%和87%。二是发展暖棚经济。按照“规模经营、集中开发、连片发展、多乡一业、数村一品”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一区四线”的开发重点,即以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中心,沿102线、长白东西两线、开方线四条公路的两侧各延伸500米进行暖棚连片开发。今年,全市各类温室大棚新增9530栋。扶余县蔡家沟镇共有大棚1560栋,从事棚菜生产人员达到3600人,占全镇劳动力的20%,全镇棚菜收入2464万元,户均收入2-3万元。三是发展井旁经济。在井旁种植西瓜、香瓜、葡萄、辣椒等作物,发展瓜菜、菜菜、麦菜复种。全市井旁经济面积达到14万公顷,比去年增加2万公顷。宁江区善友镇善友村农民李凤学今年种植西瓜、香瓜1公顷,小麦0.5公顷,玉米3.5公顷,人均收入6000元。

(七)劳务输出力度加大。研究制定了《松原市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意见》和《松原市发展劳务经济的若干规定》,积极推广农村“3+1”教育模式,启动了“双十工程”,以保安、家政、建筑等为代表的松原市劳务输出品牌正逐步形成。截止到8月末,仅长岭县就向北京、长春等地输送保安1634人;扶余县增盛镇在辽宁、内蒙、黑龙江等地租地种花生,输出富余劳动力1855人;伊家店乡再兴村在大连市旅顺口区形成商贸一条街,全村输出280人。全市共实现劳务输出22.1万人,其中省内输出14.1万人,省外输出8万人,境外输出595人,劳务经济总收入已达4.8亿元。

综合上述产业发展,到年末,除政策性增收外,千户农户中低收入水平的农户人均收入增幅可达到10%以上,高收入水平的农户人均收入增幅可达到8%以上,总体增幅可达到9%,在此带动下,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到3345元左右,增幅可达到8%,实现年初即定目标。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八

(一)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落实好农民增收的工作领导工作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协作,完善农民增收措施,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二)合理布局,做好规划。在强力推进旅游建设的同时,预留发展优势特色旅游产业的空间,对接做好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规划,以项目实施来推动特色旅游产业建设。

(三)完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养蜂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

(四)调整结构,培植发展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打造林下中药材种植示范;加快林业体制改革,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建设;抓好旅游业,多种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强农民培训及转移就业。要不断地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加大劳务输出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量化分解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任务,多途径地有组织的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不断扩大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尤其是安山企业在xx关脚基坪,我乡要加强与企业协调,就近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九

按照《关于分解落实20××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委发〔20××〕27号)和《关于印发××县20××年农村居民增收工作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农领〔20××〕3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乡20××年全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工作责任。

20××年,县委、县府下达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为8420元,增长16%,可支配收入9544.5元增幅16%,财产性收入157.2元,增幅20%。乡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召开了村社干部工作落实会,将增收任务、工作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落实了到各村(社区),并签定了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乡政府也按时将任务分解情况和实施方案上报县级部门。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增加群众收入。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把农民增收工作与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农村常规发展模式,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了农民增收工作。

一是突出助农增收工作的精准性。针对石桥村、向阳村等贫困村农户重点帮扶,对照考核要点,着重在基础设施上花大力气,把就地创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大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乡政府投入10万元资金,加快了4个平坝村1000亩科技示范片建设;整合扶贫资金9.6万元,投入到全乡种养业产业发展,兑现全乡村产业发展奖补到户资金35万元,全乡发展竹菌401亩,木耳117万棒,中药材593.7亩,种植魔芋933.6亩,羊肚菌90亩,发展生猪预计年出栏8千多头,家禽出栏9万多只。整合项目资金20余万元对农业增收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改善。

三是积极宣传惠农政策。全面完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机补贴,新农合等工作任务,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今年各驻村干部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切实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五是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分阶段对各村的增收进度、农民增收项目进行了如实统计,以此作为增收考核依据,做到了应统尽统,并如实上报相关表册。乡政府按要求定期向县农业局农经站提交每月的统计报表,我乡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038.86万元,其中:农业收入2682.14万元,林业收入598万元,牧业收入2059万元,工业收入175万元,渔业7万元,建筑业收入1161万元,运输业收入228.69万元,商饮业收入99.94万元,服务业收入11.63万元,其他收入16.46万元,总费用4364.3万元,务工收入837.42万元,农民所得总额3511.98万元。人均纯收入8420元,增长16%。

三、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

乡党委、政府把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定期研究制度,实行按季度分析研判,对各村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确定整改方向和措施,把重点增收项目落实到每个干部头上,增收项目不落实,抓的不紧,年终考核不能评优。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农民观念。充分利用远程电视教育系统,宣传党的富农政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变“传统小农思想”,配合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争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组织全乡农民学习培训技能。二是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继续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劳务、劳资纠纷。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

2020年计划脱贫的24户54人已全部达到“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三有”标准,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计划退出的大庙村、小落村、香林村按“一低五有”标准也全部达标,并于10月25日通过我县的验收,11月1日通过市级验收。

精准因户施策,夯实扶贫基础。帮扶单位、“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逐户走访,建档立卡,制定“一户一策”、“一户多策”帮扶措施,帮扶部门及乡干部与贫困户“一对一”结对,实行动态管理。

选准发展产业,补齐脱贫短板。采取多个一批的方式,因户因人落实帮扶措施,一是产业发展扶持一批。对于有能力发展种养殖业的,采取了技术指导和物资帮扶相结合,今年已向贫困户发放了猪仔20多头,鸡鸭苗500余只,引导贫困户参与到山药、蔬菜、笋用竹、重楼、土耳苕等种植,并争取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和化肥等农资补助;二是就业帮扶一批。通过人事、工会等部门开展培训、就业帮扶,就地和外地解决贫困户就业,解决贫困户参与公益性岗位,动员本乡范围内的合作社、企业、项目施工单位在用工上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多个临时劳动岗位。三是设施帮扶一批。对于住房破损、出行特别困难、生活设施非常匮乏的,解决了住房改造提升,硬化了入户道路,添置了必要的生活设施等,切实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医疗救助和政策帮扶一批。对于看病难的确保医疗救助到位,对于符合低保条件的,政策兜底到位。做到既扶贫、又扶志,帮助贫困群体增强脱贫信心,拓宽致富增收渠道,确保全乡贫困户返贫率为零,且已脱贫户收入不低于2020年户退出标准,实现了退得出、稳得住、不反弹。

发挥党建作用,建设示范工程。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带动模式,充分发挥专合组织、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六城村以党员干部和种植大户为骨干成员的重楼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真抓实干,激发贫困户和群众发展重楼种植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功建成300亩重楼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大庙村通过“老易养+合作社+农户”方式,老营养经营解决当地20多人农户及贫困户就业,收购蔬菜、笋子、鹿耳韭等野菜,收购畜禽产品,增加贫困户收入。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一

1、集中打造一线产业。根据农旅融合产业环线建设要求,将天芦路沿线产业结构调整作为xx乡特色产业环线建设的主战场,把资金、项目、精力集中投放到公路沿线田间地块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在禾林建设万亩山药产业观光园,上坝建设万亩优质水稻农业公园,在红岩建设千亩玫瑰产业园,在香林共和建设千亩土耳苕示范区,在大庙、六城、红岩建设千亩中药材种植区,在大坪山建设千亩高山有机茶博园,通过一线产业带动辐射全乡产业蓬勃发展,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产业载体。

2、强化沿线节点布局。狠抓沿线节点打造,完成国道351线天全禾林道口、大坪山农业公园道口、上坝万亩优质稻公园道口的景观节点建设;完成沿线旅游标识标牌协调安装;启动禾林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规范山药基地标识牌,建成万亩山药产业园观景平台,山药谷、农业公园、高山有机茶道口山门,农旅融合态势初显。

3、全力提升基础设施。以农旅融合产业环线打造为主线,以大坪山农业公园、禾林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为中心,积极争取各部门的项目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到2020年前力争完成大坪山道路加宽改造,全乡通村道路全面实现双向通行,56个村民小组全面完成通组路硬化。同时,围绕重点产业狠抓产业路、生产便道延伸,不断提升农产品的运载条件和旅客的承载能力。

4、助推产业提档升级。转变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积极探索产业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引进旭日玫瑰、西蜀雅禾等生态农业企业在xx安家落户,生产山药片、山药面、玫瑰精油、玫瑰花饼等精加工产品,争取引进林竹产品、药材加工企业进驻xx投资办厂,不断丰富各产业的利益联接机制;同时,加强绿色品牌创建和特色产品包装,在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外在形象和产品知名度。

5、补齐旅游发展短板。围绕乡村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重点在禾林建设山药美食区;在红岩、xx建设玫瑰特色旅游观光体验区;在共和、香林、小落建设水库垂钓、果蔬采摘区;在上坝六城建设鱼虾垂钓烧烤区;在大庙建设生态康养区,以农家乐、民宿等经营形式让游客吃农家菜、品有机茶、尝特色美食,通过以特色产品销售刺激产业发展,以旅游接待增加群众收入,在全乡逐步形成“以农带旅、以旅促农”的发展格局。

6、深挖文旅特色亮点。深掘xx红军文化、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底蕴和潜力,对稻香贡米、杨家祠堂、红军总医院、刘伯承指挥所旧址等特色旅游节点进行提升打造,不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着力把xx打造成为农耕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和家风家教教育基地;同时,依托六城村聚居点资源和xx河水资源优势,开发河道漂流旅游项目,配套建成蓝莓、无花果采摘园,标准化游泳池和儿童水上乐园;积极动员都江堰老易养健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继续扩大在xx的康养产业投入,努力打造集生活体验、思想教育、“果—药—蔬”采摘、河道漂流、游泳戏水、骑游观光、康养度假为一体的休闲娱乐环线。

7、狠抓特色会节活动。依托xx产业优势和文化底蕴,筹备举行一批会节活动,如:杨家祠堂祭祖会、金银花采摘节、玫瑰采摘康养体验和二郎山山药节等特色会节,在展现xx产业发展成果和弘扬家风家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提升xx的旅游品位和农特产品知名度,打造xx特有的农旅、文旅品牌。同时,指导各村开展乡风文明、廉政文化、脱贫感恩等文艺演出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既向群众普及相关知识,又培育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8、拓宽渠道助农增收。依托产业发展,着力实现“寸土生多金”目标,主要有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创收挣薪金、参与发展赚现金、土地入股分红利,不仅把群众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可以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好、市场优的项目,利用未流转的土地参与项目当中,直接产生效益,还可以让群众在如玫瑰园、荷田养鱼等种植、管护、采挖的各个环节均可获得劳务收入;同时,鼓励和扶持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民宿接待等,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仅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同时也形成全乡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二

按照《关于分解落实20xx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xx委发〔20xx〕27号)和《关于印发xx县20xx年农村居民增收工作评价考核办法的通知》(xx农领〔20xx〕3号)文件精神要求,现将我乡20xx年全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20xx年,县委、县府下达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为8420元,增长16%,可支配收入元增幅16%,财产性收入元,增幅20%。乡党委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成立由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工作人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迅速组织召开了村社干部工作落实会,将增收任务、工作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落实了到各村(社区),并签定了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乡政府也按时将任务分解情况和实施方案上报县级部门。

根据我乡实际情况把农民增收工作与精准扶贫帮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农民增收这个关键环节,突破了农村常规发展模式,创新举措强力推进了农民增收工作。

一是突出助农增收工作的精准性。针对石桥村、向阳村等贫困村农户重点帮扶,对照考核要点,着重在基础设施上花大力气,把就地创业和外出务工相结合,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增强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是大力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促进农民增收。今年,乡政府投入10万元资金,加快了4个平坝村1000亩科技示范片建设;整合扶贫资金万元,投入到全乡种养业产业发展,兑现全乡村产业发展奖补到户资金35万元,全乡发展竹菌401亩,木耳117万棒,中药材亩,种植魔芋亩,羊肚菌90亩,发展生猪预计年出栏8千多头,家禽出栏9万多只。整合项目资金20余万元对农业增收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改善。

三是积极宣传惠农政策。全面完成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机补贴,新农合等工作任务,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四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今年各驻村干部严格按照“三严三实”要求,切实深入到了千家万户,千方百计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服务,增强其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五是做好统计基础工作。分阶段对各村的增收进度、农民增收项目进行了如实统计,以此作为增收考核依据,做到了应统尽统,并如实上报相关表册。乡政府按要求定期向县农业局农经站提交每月的统计报表,我乡20xx年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其中:农业收入万元,林业收入598万元,牧业收入2059万元,工业收入175万元,渔业7万元,建筑业收入1161万元,运输业收入万元,商饮业收入万元,服务业收入万元,其他收入万元,总费用万元,务工收入万元,农民所得总额万元。人均纯收入8420元,增长16%。

乡党委、政府把农民增收工作纳入全乡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建立农民增收工作定期研究制度,实行按季度分析研判,对各村农民增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确定整改方向和措施,把重点增收项目落实到每个干部头上,增收项目不落实,抓的不紧,年终考核不能评优。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农民观念。充分利用远程电视教育系统,宣传党的富农政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变“传统小农思想”,配合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争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组织全乡农民学习培训技能。二是打造“一村一品”工程.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使其逐步成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三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继续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劳务、劳资纠纷。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三

对农业重点项目和种养植户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在贷款、用地、水利配套、电力、技术指导等方面重点支持。同时,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技术更新,加强对乡村干部、种养植大户的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定期组织部分乡村干部及种养植大户到农业较发达地区实地参观学习,提高科学技能,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

13、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示范试点和创建“四好村”活动工作成效明显。

2020年,围绕大庙、小落、香林等村扶贫新村建设和六城、上坝、红岩、共和、禾林、xx等村“四好村”建设,实施村容村貌及城乡环境集中整治,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础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新村建设规范有序,引导农民群众追求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扎实树立农村社会新风尚,推动完善农村培训,通过“农民夜校”等形式按期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日常技能、文体娱乐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有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全面巩固省级卫生乡创建成果,全面建成“四好村”,为广大群众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四

(20xx年7月)。

近年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省相关决策部署,适时召开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落实关键举措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并创造性地推行了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形成了农民科学增收、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20xx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达到4186元,增长,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331元,增长,占纯收入的43%;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177元,增长。xx区、xx县、xx县3个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6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调查分析,明晰思路目标。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五

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是“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改善农村民生的首要标志。根据省、市、县提出的目标要求,今年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目标由年初定的6.3%调整为7%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艰巨,各村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毫不松懈地做好下半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力弥补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为我乡农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现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目标任务。

今年全乡农民增收目标是:计划人均纯收入比去年增长10%,以确保实际增长7%以上。各村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各自的增收目标。要实现全年增长目标,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上,在扎实抓好灾后农业生产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在优化提升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非农产业、引导鼓励就业创业上下功夫,紧紧抓住短、平、快的农民增收项目,全力以赴实施农民增收项目。

1、粮食生产。

立足稳粮保供给、抗灾夺丰收,积极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强化技术指导和病虫害综合防控,确保关键技术落实到户到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力争今年粮食生产实现农民增收456万元。

(2)扩大甘薯、大豆、玉米等旱杂粮播种面积500亩,预计增收40万元;

(3)发展再生稻1000亩,增收稻谷15万公斤,预计增收30万元。

2、经济作物生产。

调整品种结构,合理优化布局,促进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经济作物的优质率和商品率,力争今年经济作物(除烟叶外)实现农民增收96万元。

(1)茶叶:强化茶园管理,增加投入,加快标准化茶园建设,推广制茶新技术、新工艺,更新改造加工机械和茶叶冷藏技术设备,提高秋茶精制比例,促进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提升。扶持津源茶场等茶叶加工销售企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提升水茜茶叶知名度。力争270亩增产茶园亩增毛茶10斤,预计增收20万元。

(2)蔬菜:以千农农业为依托,发展订单蔬菜。一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反季节大棚蔬菜5000平方米,预计增收10万元;二是引导农民利用冬闲田扩种蔬菜300亩,预计增收15万元;三是新增朝天椒种植220亩,预计增收35万元。

(3)食用菌:利用食用菌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发动群众种植竹荪30亩,预计增收16万元。

(4)烟叶:因面积压缩3500亩,加上洪灾影响,今年烟叶收入比去年减少约800万元。

3、畜牧水产养殖。

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畜禽水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不断提高农民养殖业收入。重点抓好生猪和禽类补栏扩养,确保灾后畜禽渔业生产,力争今年畜牧水产业实现农民增收110万元。

(1)畜牧业:发展“公司+农户”养殖模式,加快培育规模大户,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面开展秋冬季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强制免疫工作,确保年内新增出栏生猪1190头、肉牛329头、羊530头、禽类9200羽,预计增收91万元。

(2)水产业:加大商品鱼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在补养秋片的同时,扩大投饵喂养,并积极组织渔药、消毒药品等物资的供应,切实做好疫病监测和防治工作,降低养殖污染和鱼病的发生率,力争新增产量3.55万斤,预计增收19万元。

4、林业生产。

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种植,合理开发利用林下资源,实施效益高、特色明显的短平快生产项目。重点抓好毛竹、油茶等生产,力争今年林业实现农民增收96万元。

(1)竹业:重点抓好竹山管理,实施除草抚育,保持林地土壤疏松,合理施肥,及时补充竹林营养,促进竹林恢复生长,增加笋竹产量。力争年产春笋12万公斤、冬笋10万公斤、毛竹22万株,今年笋竹市场行情看好,按笋类平均每公斤价格上涨1元、毛竹平均每株价格上涨2元计算,预计增收66万元。

(2)油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加快油茶产业发展,实施低产油茶林改造,逐步推广油茶生产机具(械)作业,提高油茶产质量,全乡油茶4000亩,平均亩产7.5公斤茶油,今年按每公斤价格上涨10元计算,预计增收30万元。

5、农村服务业。

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商贸流通、餐饮、服务业,拓展农民非农收入渠道,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力争今年农村服务业实现农民增收50万元。

充分利用水茜乡今年公路建设、土地整理、烟基建设、灾后重建、水利、人饮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多的有利时机,有序引导农民发展建筑业、运输业和餐饮业,参与商贸流通、营销、服务等行业,增加非农收入。预计建筑业增收20万元,运输业增收20万元,商饮服务业增收10万元。

6、劳务输出。

把扩大农民就业创业作为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和增长点,提高工资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力争今年实现农民就业增收1000万元。

(1)加大培训力度:整合温暖工程、阳光工程等惠民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力争年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新增转移就业1680人。

(2)引导就地就近就业:抓住当前扩大农村内需的有利时机,在把握政策机遇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空间。一是突出各级确定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二是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突出灾毁耕地、公路、水利设施修复和农村住房重建,鼓励有技术的农民承建重建项目,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引导农民利用冬闲季节外出打季节性短工,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7、扶贫开发到户工程。

坚持农村开发式扶贫方针,着力提升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和增收致富能力,力争今年实现农民灾后政策性补助增收100万元。

(1)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利用资金捆绑管理、干部驻村任职、单位挂钩帮扶的有效办法,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贫困村主导产业,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2)加大灾后重建家园力度:积极争取灾后民政救济、房屋保险理赔、集中重建补助等政策性补助,加大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好搬迁后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在完成今年60人造福工程搬迁任务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追加的.造福工程搬迁指标,把石寮村因灾倒房户、严重危房户和地灾点整体搬迁户等30户,实施集中重建全部列入造福工程。通过造福工程的实施,带动沙石料、土石方、木材、砖瓦等建材产业发展,扩大建房用工,增加贫困农民工资性收入。

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各村各部门要尽快制定本单位促进农民增收的具体实施方案,实行目标管理,建立责任制,明确工作进度,把增收任务分解落实到村到户,工作指导到村到户。建立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协调机制,把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作为衡量各村和各有关部门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形成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2、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

确保农民应得的各类补贴和项目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对政府惠民补贴资金推行“一折通”国库直接支付,切实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一是给农民的补贴资金,必须严格按照政策规定及时足额发放给农民,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克扣、挪用、冒领、套取,一经发现严肃处理;二是强家惠农专项资金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挪用、克扣,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三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3、整合帮扶资源资金。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整合驻村任职干部资源,做到扶贫帮困与培育亮点相结合,发挥选派干部对农村经济的推进作用,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渠道。

4、强化督查考核。

各村各部门要围绕增收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落实。乡党委、政府将定期不定期对农民增收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并进行通报,以促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焦点、难点问题,确保全年农民增收目标顺利实现。

5、落实好“五大战役”部署。

按照“5+2”、“白+黑”工作要求,全乡上下凝聚全力,明确农民增收重点,盯紧目标,狠抓落实。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促增收,大力推广“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对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确保指导服务到位,提供市场供求、价格动态、农资供需等服务信息,帮助农民解决增收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文档为doc格式。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六

20xx年来,我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体思路和《天全县xx乡20xx年农民增收工作目标责任书》要求,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农民增收目标任务,促进现代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助推我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全力推进我乡“竹海渔乡”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现将我乡20xx年农民增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我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工作,明确由乡党委政府一把手亲自抓,确定了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究会、工作落实会,将增收任务、工作责任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村,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20xx年,我乡力争到年底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达到12244元。

(一)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我乡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流转闲置土地,为做好茶叶、笋用竹、丁糖李、黄柏和重楼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做好准备工作。截至目前,我乡流转土地1000余亩,涉及百家村、团结村、黍子村、大河村、太阳村、劳动村、百家村等7个村,发展茶叶种植900余亩,丁糖李种植320亩、重楼种植80余亩,刺梨种植50亩和羊肚菌种植5亩。年内还将发展丁糖李500余亩。

(二)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引进农旅融合发展企业四川林源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大河村、互助村和黍子村各1家,发展劳动村农村电商1家,成立xx农贸综合服务中心1个。积极培育川牛膝农产品品牌,我乡川牛膝代表天全成功参加20xx第十六届中国(长沙)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支持汇美农业和润兆渔业两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产品质量新认证,润兆渔业产品获“最喜爱农产品奖”。积极探索盘活农村资源培育农民增收新产业,目前团结正积极探索开展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发展产业,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管理体系。以“美丽渔村”创建为契机,建设大河、xx、团结村农旅融合休闲观光茶园。

(三)着力抓好新村建设。完成xx村省级“四好村”申报,百家村、劳动村市级“四好村”申报和小沟村、劳动村等2个县级“四好村”申报,劳动村省级卫生村创建。深入推进《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的贯彻落实,确保《条例》在新村聚居点管理中发挥作用,实现我乡大河、民主两个新村聚居点的有序管理和健康运行。

(四)着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成村级集体经济试点示范建设3个,劳动、百家、大河村均建有村级资产管理公司。截止目前,劳动村通过投资润兆渔业公司和汇美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收入15000元,人均元;大河村通过出租集体茶园和老活动室、投资润兆渔业公司和汇美农业有限责任公司、集体土地费用征收等收入150555元,人均;百家村通过投资天全县汇美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出租农业产业展示平台,收入34300元,人均。3个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均达人均26元以上。

一是我乡经济基础薄弱,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

二是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使我乡的农业生产条件单一,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三是农民增收途径的宣传不到位,需进一步拓宽渠道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让农民知晓增收途径,部分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依然很强,缺乏自力更生的想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与县级各部门主动联系,争取资金,进一步推动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更好的增收途径与方式,乡村两级干部加强互动,切实为农民增收的途径出谋划策。

二是抓好茶叶、笋用竹、冷水鱼、中药材、李子等特色产业的种植培训,积极培育全乡各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同时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积极参与到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发展。

三是充分利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政务短信平台、宣传画册及“院坝会”等渠道,宣传助农增收政策,促进群众思想转变,自主创新发展产业,强化助农增收。

农民增收工作自查总结(实用17篇)篇十七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农民观念。充分利用远程电视教育系统,宣传党的富农政策、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理念,转变“传统小农思想”,配合县就业局等部门,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力争取县农业局、就业局等的支持,选送优秀人才外出学习培训技能。

三是加快引进企业项目,增加就业岗位。争取为我乡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四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扩大增收渠道。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使农产品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的生产,实现农民增收。

五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变资源优势为产业和品牌优势,逐步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

六是加强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大力吸引域内外企业在我乡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在巩固现有设施农业大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大户的先导作用、带头作用,以见效益、显成绩来增强农民对设施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七是加大打工经济推进力度,继续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整合劳务输出相关部门的资源,推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同时加强管理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信息和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帮助解决劳务、劳资纠纷,使劳务输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出外交流工作总结(精选20篇)

    在教师工作总结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得当。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教师工作总结,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我坚持: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以诚

    学会欣赏示例(优秀17篇)

    阅读优秀作文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7.这些优秀作文不仅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给人以人生智慧和人情味。江南的烟雨朦朦胧胧,于飘渺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热门23篇)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接下来是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师分享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

    客服岗前培训心得(优秀16篇)

    撰写培训心得的过程是一个思维活跃、总结提炼的过程,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考虑到大家写培训心得时的困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典型的培训心得范文,供大家参

    澳大利亚留学申请书(通用22篇)

    留学申请是学生经历的一个里程碑,对其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留学申请是指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向外国学校或机构申请留学的行为,留学申请是一项重要的决策,需要仔细考虑个人情况

    期末考试动员大会校长发言稿(专业17篇)

    发言稿可以被用于各种场合,如会议、庆典、辩论等,是展示个人思想和能力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发言稿范文,希望可以给你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参考。

    建筑实习工作自我鉴定(热门23篇)

    实习鉴定是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一种证明方式,对学生的就业和升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下是一份实习鉴定的示例,供大家了解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本次出来实习时间

    叩问初心观后心得(模板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读后或许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思考。11月18日,国家邮政局发

    初一入学感受大全(19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艺术创作,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美的力量和思考的深度。优秀作文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概括的一种重要写作形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

    中外来料合同(优质21篇)

    作为一份法律文件,合同协议需要遵守法律法规和双方自愿原则。在起草合同协议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便更好地组织和表达合同的内容。双方为开展来料加工业务,经友好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