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5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HT书生2023年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5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总结书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一

新课程教学呼唤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即不仅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并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有心理学家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新课程的评价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期望的是学生未来的发展,集中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比较新课程教学理念,我反思如下: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明白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教学。可见我们教学中十分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使学生到达想学的境界。例如:我国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供给了有利条件。学生要理解这一知识点可能比较抽象,如果用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可能易于理解,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再如我国位置优越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象海滨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南热带风光等等。

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资料,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的本事,鼓励进取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构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理解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习的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学习目标的自我确定以及学习方法自我选择。

在课堂的合作学习中,要合理分组,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和方法,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能够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并且能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如:学生小组展示交流问题时的合理评价。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这样不仅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供给互相交流的机会、并且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丰富。

教材是对新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必要时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如本节课学习中国的位置时,纬度位置就能够和我国最南最所在的纬度,南北所跨近50个纬度整合在一齐。我国海陆兼备,教材从两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我国海陆位置的特点,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其次我国濒临的海洋一段资料实际上是我国海陆位置的延伸,即我国东临辽阔的海域。所以能够将海陆兼备和我国濒临的海洋整合在一齐。再如:学习濒临的海洋时,教师应适当补充领土、领海、领空、内海的有关资料。

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尽量贴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才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多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很多学生活动,有些活动在“质”上需要再下工夫。如:鼓励学生自编口诀或用自我的记忆方法,而后大家交流,这样效果会更佳。

总之,一堂好课是经过师导生演,让学生很好地融入到了课堂中去,进取参与,自主探究,在简便愉快中就完成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把握好这门艺术得付出巨大的努力。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日,我们要想拥有教学创新的先进意识与本事,诀窍唯有两个字“学习”。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课前准备:两极地区位于地球的南北两端,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自然条件特殊,对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感觉神秘而好奇。因此,在课前请学生查找相关内容(极地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资源及我国极地科学考察站等),为本节课作铺垫。课堂上主要采用读图分析和探究性讨论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过程中的片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根据地图判断(根据极点和纬度变化,主要是南北极圈判断)所示图是属于南极地区图还是北极地区图。两级地区的纬度位置、范围、周围海洋和陆地等内容在书上已叙述,学生都能顺利掌握。

南北极地区判断方向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问题,因为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还要结合曾经学过的地球和地图知识来认识,可以说这是一个比较综合地体现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内容。

(1)通过识别经纬线和经纬度得出结论:北冰洋和南极洲是世界上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和大洲(该知识点已在七年级上册中学过,在此欲巩固)。

(2)结合曾学过的知识及通过地球仪直观演示,标出南北极地区地球自转的方向(南极上空是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北极上空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3)根据南北极上空地球自转方向,明确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为向东,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向西,然后,判断某一点的东西南北。这样,学生一步一步循序渐进的来学习如何判断方向,就容易掌握了。

(4)了解极地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两极地区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从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冰雪对阳光的反射作用等方面分析南极地区气候寒冷的成因)。

(5)我国在两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地理位置、相对方位及东西半球的位置等内容的学习,也需要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特别是几个科考站的相对位置,在东西半球的位置等,需要较强的读图能力(极地地区方向的判别和根据经纬度确定东西半球的位置)才能正确判断。

三、本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从课题研究的目的出发,将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把地球知识和地图知识系统地通过南北极图来加以综合,并结合特殊的南北极地图重新认识经度和纬度,以及如何判断极点地区的地图和地球自转的方向,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在地图上识别地理事物及其方位的能力。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些地方设计的还不够细致,如在方向的判断上,在地图上还存在一个距离远近的问题,要让学生注意一定要选择距离最近的两点来判断。总的来说,整堂课有些“赶”,学生讨论还是在老师设置的框内,思维得不到发挥和扩展,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有些差距。读图能力弱的学生在判断极地地区方向上还存一定的困难,还有待提高。

五、改进的方向:(1)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充分利用地球仪、地理教学挂图等教具,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3)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大量图片和动画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掌握极地的基本知识及读图的技巧。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三

地理学科对我来说不是专业,再加上地理学科在学校、社会、家长、包括学生在内都视为“副科”。所以学生不重视,学习上不肯下大功夫,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地理课,爱上地理课,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在中苦苦的思索着。

地理学科由于涉及面广,所须记忆的地点、现象、事件纷繁复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教起来枯燥,学起来无味,考起来难。为避免陷入此局面,我在教学中尽量运用知识性、趣味性、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来尝试着教学。

知识性是要求学生掌握教科书上地理知识,这也是教学的主要目的。为此对每一章节的资料自我都要吃透,凡要求学生读背的.知识自我首先全部掌握(包括图)。甚至在有意无意中让他们发现我们的教师竟然能把课本都背下来,让他们在内心里敬佩教师,受其感染的同时,自我也就下工夫学习了。

趣味性则是为避免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活动是此刻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运用得体,便可激发学生思考地理问题的结合起来,以活动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现象,以展示地理课资料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初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本事、总结归纳的思考本事。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仅有学生对学习资料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进取、主动地参与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仅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地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因而在教学中要学会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进取情绪的调动,促使每位学生都被你深深吸引,促使他们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地探究氛围。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进取性还来源于师生思想感情的沟通,师生关系的融洽。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看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还应异常关心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常有自卑感和对教师的戒备心理。为此,我常以一些较简单问题让他们回答,即使回答错了,也肯定他们敢于回答的精神,并尽可能找到他们回答中的合理部分加以肯定,作为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对其肯定、表扬和鼓励,消除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相信只要我举手回答问题,就是一种勇气、一份自信;渐渐地他们就变被动回答为主动举手参与讨论了。

课代表作为教师的助手,不仅仅只是收发作业如此简单了事。让学生参与管理学生,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工作本事,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意识到如果自我不严格要求自我,让就无法去要求别人。

由于本人是非地理专业教师,对于所有地理知识不能很好地融会贯通,再加上地理学科知识面牵涉甚广,所以,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时往往不能做到一气呵成,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艺术。同时对于怎样学好地理,本人也没有什么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只好要求学生认真听课,多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把握好每一节课重难点。对于部分需要记忆的资料强调学生必须死记硬背。缺乏一种形象无意记忆方法。这样就是把知识变死了,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到枯燥无味。不能很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育教学的园地里,距新课改理念还有一些差距,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以我满腔的热情,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使自我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在自我的岗位,要具有永不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要不断提高自我的业务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和科学素质,为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为我所选择的职业献出我毕生的精力!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篇四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师的教学目的都应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进行充分的发展。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通过活动带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灵活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现以八年级地理《长江》《黄河》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地图是地理学的形象语言,要认识和学习身边以外的地理事物,当然离不开形象直观的地图,因而在地理课堂上要精心指导学生绘制略图,让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获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关于《长江》《黄河》的概况,可这样进行引导学生绘制略图,首先从这两条河流干流形状特点(如:长江干流轮廓像两个巨大的英文字母“v”和“w”连在一起,黄河干流像巨大的汉字“几”字)入手,教师在黑板上绘出(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课件),学生在白纸上绘出。然后将河流的发源地,注入海洋、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上、中、下游的划分、主要支流和湖泊等概况,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在黑板略图上熟悉,最后在自己绘制的略图中画出、填注。(注意:河流的三个河段用不同颜色标出)这样引导学生动手绘制略图,即可掌握了长江、黄河的概况,又可习得了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创设能够满足学生有效学习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最大的限度的动脑思考。在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前提下,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且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搭建学习平台,还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欲罢不能,余音缭绕、不断生成新的“问题”。如在学生掌握河流概况之后,我巧用一组数据“黄河年入海泥沙近10亿吨,如果将这些泥沙堆积成高和宽各1米的沙堤,足可以绕地球赤道20圈”。引起学生惊叹,黄河含沙量这么大呀!这时适时引导学生阅读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水文特征描述,及黄河不同河段水文站测得的河流含沙量,之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是不是黄河整个河段含沙量都这么大?2、黄河含沙量在历史上就这么大吗?3、如果黄河不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还会不会这么大?4、如果黄河河流经西北内陆,还会不会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5、为什么在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而含沙量最大的中游却没有形成“地上河”?运用一系列的假设、观察、推导、处理信息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深刻认识黄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地上河”形成的河段及成因,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气候、地形等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综合反思和批判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动嘴表达自己观点的时间,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自己观察、思考、分析、讨论获取知识,比如:在学生观察长江上、中、下游的景观图片,总结出长江上、中、下游特征等知识储备基础上,为了更好的理解长江各河段特征,我设置以下3个自主探究题目:1、如果你去长江流域观光旅游,你会选择哪个河段的景观?说出你的理由?如果时逢雨季哪个河段最不适合旅游?2、如果你是工程师,你会选择长江的哪个河段建设水电站?3、如果你是个商人,能否选择河运把一批5000吨货物从武汉运到上海?所以要让学生说话,就要让学生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有说可说。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可以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地图,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有条理的复述或小节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以就某一地理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可接合自己绘制的略图进行复述,让学生有话会说。

新课程改革中认为教材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成份,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要求教师转变教材观,用心做教材的主动开发者,从而教师真正成了新课程的参与者,可以灵活处理教材,能做到:可以根据本校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当地人文,社会实际,教师还可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方案。如《长江》《黄河》这两节教材,按教学参考建议分四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长江概况,第二课时长江“开发与治理”,第三课时黄河概况,第四课时黄河开发与治理。我用心的把教材重新进行整合,第一课时完成长江概况,第二课时完成黄河概况,第三课时完成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这样安排即可使学生学习效率提高,又可使学生在了解长江概况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总结黄河概况,从而掌握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而长江与黄河开发与治理放在一起学习可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使问题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教学中只有做到潜心磨课,才会有许多奇思妙想,才能设计出新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乐学、善学。

小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篇五

【摘 要】教学反思是地理教学活动的延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成绩的有效手段。笔者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地理课堂反思中应反思的内容,对地理教学中的教学反思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关键词】反思 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反馈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所授课程的一种补充,是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学情的一种重要手段。好的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帮助老师准确的调节教学节奏,改变教学方法,变化教学技巧,在教学中只有不断进行反思,才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课堂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师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要反思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由精神的需要。反思学生是否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我在讲到“长江沿江地带”和“黄土高原”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时,让学生自己分析和思考,尔后学生纷纷发育,各抒已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并且使学生自己感悟出环境教破坏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经常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自己的预期设计有比较大的差异,课后分析,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过于理想化,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是否针对学生认识现状和接受能力以及当时的教学情景,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课堂效益。

比如“季风”这节内容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往往忽视它的存在,这节内容的知识很重要而且涉及到有关判断风向、其他洲的景观等,怎样把要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有机结合并很好的调动起来?我设计跟我们本土有关的问题导人,先示西亚、非洲和上海的景观图,再问:和上海同纬度的西亚、非洲是沙漠景观,可我们上海怎么是河湖密布,耕作业发达,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对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有这样与众不同之处,学生一下子兴趣大增,议论纷纷,想马上知道个究竟。我公布答案:这是归功于受季风(夏季风)的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带着找谜底的心情去探究、主动学习的成效显而易见。

教师的反思也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去反思去分析,怎样才能更合理的促进学生内在素质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这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教师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和研究能力。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和控制能力,并有利于展开教学、通过创造性思维的课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和能力的发展,对教学过程有充分的估计,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时要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处理,制定出目标、重点与难点等。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会碰到设计的目标与学生的掌握有较的差距。在进行“地球的运动”章节的教学设计时,原先我是这样的:课时定6课时,按照教学设计的步子走,循规蹈矩,知识点全部讲好后再上一节练习课。结果,做到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知识点时,绝大部分的学生无法解题,把课堂上学的都“忘记”了,其实是当时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根据的实际,我首先把基础打好,一步步扎扎实实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知识点传授。

在后的实际教学中我用经纬仪演示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地球、地图知识点重新热一下,这样的实物演示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大有帮助而且充满好奇。知识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黄赤交角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纬度变化一四季的更替,注重在黑板上边画边讲结合经纬仪实物演示,并且讲练组合,每一个难懂的知识点讲好就练习。讲练组合一来可以检验学生掌握得如何,不懂再讲解。二是就某些练习中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反思。三是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通过我适当点拔能顺利的攻克难题,自信大增,不知不觉中学生很好的掌握比较难懂的知识。所以,对于那些抽象理解性强的知识,教师应该根据每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而不是一个教学设计使用终身。

地理是实践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三维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反馈最主要来源于练习,练习也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通过练习。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反思教师给学生的地理作业是否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是否对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有帮助。因此作业反馈要注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和培养,正如吉语所说“授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课堂教学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