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实用5篇)

时间:2023-09-27 作者:琴心月最新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二

首先感谢领导能给我这次展示的机会,这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历练,也很荣幸能够得到全校老师们的指导,这对于我业务能力的提升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本课进行反思:

1、能正确认读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采用范读、引读、齐读的方式重点指导读好别人劝说父亲时父亲的回答、“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到处都是血迹”这几处。

3、初步感受作者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及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作者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感悟父亲的“了不起”。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及对儿子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作者借助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首先,我的设计理念是:

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极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1.创设情境

由于小学生对地震知识了解较少,仅凭文中对地震造成的灾难的文字介绍,是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为让学生体会文中父亲的了不起,了解地震的破坏力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在课前播放了精心收集的地震影片,在老师的解说下与画的喧染下,学生很快被影片中山崩地裂、惊心动魄的地震画面感染了。这么做,为后文学生体会父亲在废墟中挖掘的艰难做好了铺垫。

2.抓住文章主线,感悟感人场景

文章有几个描写父亲感天动地的场景,如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在交流“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个段落时,我采用了让学生回答为什么不直接用挖了36小时这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父亲的了不起。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

三、回顾整个课堂,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不足之处是:

1.板书设计没有及时写需要改进

2.牵着学生的痕迹有点重,没有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悟,缺乏对方法的指导。须知“受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共振:在课堂上我讲的较多,我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了,但还没有完全调动起全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体验一直都在老师小心翼翼的引领下进行,没有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学生写话时给的时间较紧,导致一些同学还没写完就汇报,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策略,进行阅读实践,让学生在更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他的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感情真挚。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着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理解文章情感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虽然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学生从电视上也了解到地震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孩子们缺少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的体验,理解起文本还是比较难的。所以为了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注意多媒体的运用。一上课我便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当孩子们看完录像时,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虽然课文中没有刻意去渲染灾难的可怕场面,但正是这灾难的背景才更衬托出了父亲那高大的形象。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由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父与子是了不起的?”接着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令人感动:第一个是他看到儿子的教室已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我将课堂的突破点确定在第三场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通过分析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来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同时,抓住这一文眼,我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丰满父亲这个形象。从满身的血迹,想象父亲在挖掘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险情,但却坚持挖掘,不愿离开,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层层的感悟,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断地丰富真实起来。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学生在一次次的与文本对话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朗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事?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由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写小练笔。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不够多;对学生的回答,激励性的语言比较少。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课文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www.》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重点抓住了文章的一个中心点,以点引面,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一、抓住中心,剖析文本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课文,抓住了“一个中心线索”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这个中心点挖掘出这对父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仔细研读,学生很快找到这一场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学生很明显感受到父亲为了救儿子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能体会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不仅让出了小小年纪的勇敢、让出了对他人的关爱、让出了父子血浓于水的亲情,更让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信念。

二、情感震撼,读中体验

语文课堂是学生充分体验感情的课堂。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情感,就要有动情的语言,震撼学生的心灵。在提炼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采用了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

师:当父亲看到漂亮的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的时候,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一次一次想放弃的时候,回响在他耳边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当他伤痕累累就要倒下,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这样多个环节的朗读,反复地感受,从而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父与子之间的情感。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过于注重教学流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文章中有两句父亲的语言描写:(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2)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虽然父亲口中是同一句话,但是却包含父亲截然相反的情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了解到了这种情感的变化,但是我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没有给学生更多时间,加上自己情感的朗读,忽略了学生情感的生成,这让我感到很遗憾。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尝试,给我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反思、探索,真正让自己的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篇五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读”,通过反思、引导、联想等一系列方式,让学生感情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感得到激荡的同时品位语言、积累语言。我强调让学生“找”,找那些负载着其他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的词句,让学生再对语言文字准确、细腻、深入的把握中获得准确、细腻、深入的体验,以增强语感。

语言天然具有形而上的倾向,带有强烈的暗示,而且这种暗示会带给文本。因此,有时候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会“趋同”,用哲学大师德里达的话说,会不自觉地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一元意义”。以前,我们很多老师会利用学生理解文本的趋同性,来完成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提炼。

但是,我再上《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更多地是在想办法让学生从各种“中心主义”中解放出来,有意识地凭借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理解,以一种“解构”的方式引领学生以多元视角对文本进行多维思考。这种“解构”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我在课堂中先后呈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结局来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这位父亲”进行多元解读。第一个结局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结局,是完满的喜剧性的结局,这样的结局使学生的感受、意见“高度”统一,学生轻松地谈论着对地震中的父亲的敬佩:坚强、坚持、坚守信念。可当结局改变以后,学生的想法有些动摇了,但最终学生还是努力为初始建构的认识寻找理由:我们不能只看事情的结局而更应关注事情的过程,不论结局如何,这位父亲坚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儿子的过程足以证明他的伟大。然而当第三个结局残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观点分化了,解构了,有的一如既往地坚持认为这位父亲是了不起的,因为这位父亲不顾个人安危,执着要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在一起;而有的学生开始认为这位父亲不够理智,他的所作所为是过度悲痛引起的失常行为。在激烈的争论中,学生的两种见解相互阻遏,相互推翻,相互取消,从而达到了深层意义上的确立。

让学生受到精神的熏陶感染,决不能游离于语文之外。王尚文先生指出:“具体到语文课程,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在上个世纪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舍人文而求语文,那当然是缘木求鱼。因为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刻的相关性。但矫枉不能过正,舍语文而求人文,同样也有语文、人文两失的危险。语文以人文为灵魂,失去了人文这一灵魂,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但人文只能包括而不能取代语文,人文毕竟并不等同于语文。”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写”,把对“这位父亲”的崇敬之情融入到文章结局的续写之中,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外化为书面语言。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