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学实录案例分析高中语文(实用5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HT书生2023年教学实录案例分析高中语文(实用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实录案例分析高中语文篇一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及词语。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并按照这个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提纲。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描述开国大典盛况的顺序。按课文叙述顺序分段,并列出段落提纲。

(二)结合课文,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掌握一句一句读书的方法,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起,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过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

(1)正确读生字。(提示学生注意区别檐与瞻的读音的不同)

(2)查字典,联系字义,记住字形。

“檐”指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例如:房檐、廊檐等。课文中指天安门的“城楼檐下”,均与建筑物是木料有关,所以“檐”字左半部是“木”。

“瞻”往前或往上看的意思。课文中指三十万人一齐瞻仰徐徐上升的五星红旗。“瞻”字左半部是“目”。

“擎”上下结构,注意下面是“手”。“泽”注意右半部“”的下面是“”,而不是“丰”。)

2.检查学生读课文。

(三)听配乐朗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概括的了解。

(四)学生默读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准备讨论。

学生讨论: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课文是按照开国大典之前、大典进行中、大典结束这样的顺序安排材料的。大典进行中是全文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又按大典进行程序写了三个内容,即:第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第三,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写完这三件事,写阅兵式的盛况,再写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群众游行的情况,最后写大典后光明充满北京城。)

2.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内容。

3.列出段落提纲。(第1段: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第2段: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第3段:阅兵式盛况。第4段:天安门广场灯光辉煌的景象和群众游行队伍的情况。第5段:大典结束后光明充满整个北京城。)

(五)作业: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结合课文,训练朗读,提高阅读速度,并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

(四)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1段课文。

1.指名读第1段课文。(老师强调朗读要求,有感情地一句一句地认真读。)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开国大典是在什么时间举行的?在哪里举行的?有哪些人参加?参加大典的总人数是多少?(指出文章开头向我们清楚地交待了以上五个问题。)

(2)大典前,天安门广场布置得怎么样?

(4)“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生对第1段课文质疑,老师解释。(擎着:举,往上托。宣读:在公开场合向众人朗读布告、文件等。)

4.齐读课文第1段。

5.归纳:(课文第1段写出了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的情况。先交待了举行大典的时间、地点、参加典礼的成员和总人数。然后描述了广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入场的热烈场面。)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课文。

2.学生默读、思考、讨论:

(1)在第2段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进行中的三件事,请说出是哪三件事?

(第一件: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第二件:五星红旗升起来了。第三件: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宣布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2)下午三点整,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会场上的情形怎样?

(说出“排山倒海”“一齐投向”的意思。)

(这句话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诞生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了主人。)

(4)当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时,三十万群众表现得怎样?这说明什么?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说明他们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当家做主人感到无比激动,无比自豪。)

(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3.齐读第2段课文。

4.归纳:(从典礼开始到毛主席宣读公告为止,这是开国大典的重要部分,主要写了以上三件事。)

5.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三)指导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段课文的背诵共6小节,难度较大。引导学生一小节一小节地背诵。每小节在背诵中要反复读,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边记。背诵前学生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先质疑。两个同学互相背诵。)

1.男生背4、5、6小节。女生背7、8、9小节。男女生交换背。

2.然后指名背诵。

3.用投影做填空练习。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主席台。

(2)毛泽东主席宣布:()。

(3)这()的宣告,这()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传到(),使全中国人民的心()。

(4)他读到()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观礼台上同时()。

(四)小结。

(五)作业:背诵“下午三点整……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3、4、5段。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用词准确、多处运用比喻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结合课文训练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二)理解文章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三)学习文中用词准确,多处运用修辞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文中描写几种兵种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哪三种?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描写海军、陆军、空军的语句。

3.讨论。

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1)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挺着”是描写战士们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钢铁巨人”给人以坚强高大的印象。这句话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

(2)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抛”是描写群众情不自禁地把帽子、报纸等东西向高处扔去。“盖过”是描写群众的欢呼声之大,超过了飞机的隆隆声。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群众在观看阅兵式时,看到自己的飞机飞上蓝天时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们的心情欢快、激动到了极点。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快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这是表达高兴和激动心情的形式。)

4.齐读第3段。

(二)学习第4段课文。

1.读课文(默读或指名读)。

2.说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3.画出文中描写阅兵式后,傍晚时天安门广场景色的句子。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天安门广场上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让学生反复读这几句话,体会作者用词准确、句式整齐的写作特点。这样生动的描写,衬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人的无比幸福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第5段。

1.指名读课文第5段。

2.说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话的意思?(“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而且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永远摆脱了过去的黑暗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里的光明。)

3.学生齐读第5段课文。

(四)学生合上书,再次听配乐朗读课文,边听边回忆全文内容。

(五)说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六)巩固练习。

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跟括号里的词语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

(用投影出现下列句子。)

(1)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走向)会场。

(2)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朝着)主席台。

(3)两股红流(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走)去。

(七)小结。

(八)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实录案例分析高中语文篇二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它离学生生活久远,学生对毛主席是何人都不太了解,在教学中,我想方设法让孩子接近伟人,体会沙洲坝村民对毛主席的恩情世代不忘的情怀。

一、忆苦,了解背景

《吃水不忘挖井人》是这篇传统革命题材的文章,加上抽象的文字符号,很难引起学生是视觉的快感,上课开始我以童谣导入: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让学生想象没有水的苦恼,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沙洲坝人民没有水。。。。。。” 学生带着缺水少雨的苦闷走进文本切切实实的生活场景中。

二、思甜,丰富过程

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我让学生化身自己为跟随主席挖井的小战士,把教室又变成了另外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小战士,你拿的是什么工具?”“咦?小战士,你的手怎么这么脏?”“小战士,瞧你,满头大汗,休息一下吧?”“哎呀,小战士,你的肩膀上都起水泡了,快停下来吧?”学生边和老师对话,边动作表演。我又出示了另一首民谣:红井水,甜又清,手捧清泉想恩人。与刚才第一首民谣的鲜明对比,多侧面的把村民不忘毛主席的恩情折射出来。

三、感恩,想象练说

课文最后在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中升华。这看似通俗直白的一句话由于立碑传文而蕴含着深广的意蕴。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认知经验的限制,他的理解、体验往往不能一步到位。于是我问学生沙洲坝人民有了这口井会干哪些事?借以提供给学生几种人物,村妇、农妇、行人,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来,从多角度、多层次交流中感受这口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与当初沙洲坝吃水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心中涌起感谢毛主席的情怀。“吃水不忘挖井人”真正成为学生”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

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感悟、体验的过程,一个生活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一个将语文还原到一个具体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激活学生本原的语感和语用,在感性的实践过程中发展和形成语文素养。在此方面,对课文的延伸方面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这方面的教学。

教学实录案例分析高中语文篇三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实录案例分析高中语文篇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3、能真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地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两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  新课

1、指名读课文。

2、简介北大荒。

北大荒是指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的广大地区。过去那里是一片荒芜,解放后,经过建设者的开垦,荒地已变成良田。

3、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儿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

绛紫透明波纹燃烧山岭

荡起北大荒一碧如洗清澈见底几缕

自由读。

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

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

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四、理清课文脉络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两方面写北大荒的景色优美的?

五、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

指名读。

2、识记生字字形。

3、指导书写。

六、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组词:

先火此冷文

洗灰紫岭纹

3、朗读课文

一、复习:

1.读词语;

2.指名读课文;

3.提问

二、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一全小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 ).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 ?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练习朗读,指名读。

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 "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三、齐读课文,总结全文。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3.照样子,写词语。

4.背诵全文。

教学实录案例分析高中语文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3、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

教学难点:初步懂得饮水思源的道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1、听歌曲《我爱北京*》。

2、教师为学生做人物简介。(出示毛主席的相片,介绍毛主席的革命历程。)

这首歌曲是唱给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敬爱的毛主席的。(出示毛主席画像)

人物简介: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人们唱给他的歌更是不绝于耳。

3、总结:是呀,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为中国的革命奉献了一生。他就像那红红的太阳,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到亲切。

4、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瑞金城外的沙洲坝村,看看那里的老百姓是怎样怀念毛主席的,好吗?(板书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读题质疑: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设想:部分同学可能不理解“吃水”的意思,这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请教一下别的同学或者自己先来猜一猜,鼓励学生想出办法弄明白。)

2、认识生字“忘、井”。

3、你知道课文中的“挖井人”是谁吗?“不忘挖井人”的人又是谁?说说自己的理由。

4、出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认读不认识的字词,看谁读得又正确又响亮,而且能记住它们。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组内抽读生词。

2、汇报交流,分享记字方法。

(1)教师课件出示含有生字拼音的词,学生运用开火车法认读。

(2)出示没有拼音和词语的生字,学生认读。

(3)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自由汇报,汇报哪个讲哪个,使学生加强对生字的识记。

3、读课文解疑。

初次接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进行“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在语言环境中继续识字。

(1)采用多种形式读课文,指导学生通顺、流利地读课文,并进行评价。

(2)自由读文,思考提出的问题哪些是可以回答的? 谁“不忘挖井人”?(沙洲坝的村民们。)

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第1自然段。)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并组词。

(1)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结构特点。

(2)学会给生字组词,观察教师范写,注意笔顺。

2、学生描红、临摹。教师播放音乐、指导书写、提示学生书写姿势。

3、学生展示、评议。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收集更多的关于毛主席的图片、资料、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过渡:同学们太棒了,希望你们在学习课文时表现得更加出色。毛主席是伟大的,人们世世代代歌颂他,赞美他,因为他给后人留下了太多太多的“财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瑞金沙洲坝,去寻找毛主席昔日的身影。

二、回顾课文,质疑问难

1、浏览课文,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同桌互说,再指名说)

2、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答?

三、体会缺水困难和有了井后的好处

1、出示红井图片: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带来一幅图,这是什么?(这是一口井。)这就是毛主席帮助乡亲们挖的那口井。毛主席为什么要挖这口井呢?谁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句子)还有谁也找到了这句话?看看你能不能读得比他好。

2、在老师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说过这样一段童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没水洗手帕。”连洗手帕的水都没有,可见,那里是多么干旱呀!

3、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沙洲坝没有水,会遇到哪些困难?

4、学生想象,自由汇报。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现在让你再来读读这句话,你想怎样读?

(1)“很远”说明了什么?

(2)启发学生用“因为所以”说话。

7、过渡:今天,老师把这又清又甜的红井水带来了,谁想喝?喝了这口水你想说什么?(这水真甜呀!)喝了这口水你想到了谁?(毛主席。)喝了这口水,你感受到了什么?(毛主席真是个大好人呀!)喝了这口水你想对毛主席说什么?(谢谢您为我们带来了幸福的生活。)喝了这口水,你觉得毛主席是个怎样的人?(毛主席是一个伟大的,能处处关心人民群众的人。)

8、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对毛主席的感激之情读一读第1、2自然段。

四、体会人民对毛主席的难忘之情

1、过渡:毛主席这样关心人民,那沙洲坝的人民又是怎样怀念他的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乡亲们做了一件什么事? (2)看课文插图,石碑上刻着什么?

2、引导:谁知道石碑上说的“不忘挖井人”的“人”指的是谁?(毛主席。)

3、出示: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指导学生理解“时刻”这个词:解放以后,沙洲坝的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们饮水思源,忘不了是毛主席为他们带来的新生活,就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4、引读:当他们看到这口井时,毛主席带领战士们挖井的情景历历在目——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当乡亲们喝着那新鲜的井水时,毛主席仿佛微笑地看着他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人们想念毛主席,尊敬毛主席,一股股暖流在乡亲们的心中激荡——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5、小结:如今,我们的祖国变得富强而美好,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现在每年都会有许许多多游客来我们瑞金参观,而且一定要喝上一口红井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有了毛主席,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大家都想念毛主席。)是的,不仅仅是沙洲坝的人民怀念毛主席,全国人民也忘不了毛主席。因为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披肝沥胆,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他的光辉事迹数不胜数。

6、指导学生带着对毛主席的崇敬和感激之情把课文齐读一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