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ZS文王

初中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进行梳理和整理的重要文档。以下是一些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初中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一

第四节<span> </span>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一、引入新课

声音多种多样。优美的乐音令人心情舒畅,而杂乱的声音――噪声刺耳难听,让人感到心烦意乱。噪声问题伴随着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而逐渐突出。近年来,噪声已列为国际公害,它严重地污染着环境,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噪声污染已与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请你们阅读书上关于噪声的来源的描写,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4.观察我们的周围噪声的来源,总结一下。

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并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

总结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下面我们用示波器离开观察以下噪声的波形。

活动一:用示波器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让学生仔细观察两种波形分析波形规则。

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观察噪声的波形可以看出,噪声是由众多的频率组成的并具有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声音。音波波形不规则,听起来感到刺耳。

总结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例如:优美动听的音乐有时也会变为噪声。

总结 3: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总结 4: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

(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

(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

(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

(5)小商贩的叫卖声。

(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

(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

(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声音有强有弱,声音的强弱通常以分贝(decibel,符号是db)为单位来表示。

噪声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喷气式飞机产生的噪声能够将附近建筑物的窗户玻璃震碎,噪声导致工作设备“疲劳”以至断裂等。

(三)控制噪声的危害,学会自我保护

噪声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因此,控制噪声十分重要。首先我们看下面的问题:

学生阅读并展开激烈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

总结: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

(1)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2)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3)鼓膜的振动。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

(2)阻断它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防止它进入人耳(在人耳处减弱)。

教师播放录像“降低噪音危害的方法”:

生活中,当我们不可避免的处于噪声环境中时,要注意保护好自己。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调查一下校园里或者你家周围有什么样的噪声,应该采取什么控制措施?在活动课上和班里的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谁的调查更细,采取的措施更好。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二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教法建议。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设计示例。

一、难点分析。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三

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和国际单位制中单位。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熟悉使用温度计的过程,掌握它的使用方法。

1、体会对温度进行准确测量的必要性,养成采集科学准确数据的好习惯。

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摄氏温度的规定。

温度计的使用。

各种温度计各一只,演示温度计一只,三只烧杯,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

水无常形,变化万千,无处不在。

云,形状各异!似鱼鳞,像城堡。你是否知道,让人浮想联翩的云从哪里来?

雨,时而悄然无声,时而瓢泼倾盆。他来自何处,又落向何方?

雪,使大地“银装素裹”!传说雪花来自天上“婆婆”的羽毛枕头,你相信吗?

1、水变化万千,它不仅可变成云、雨、雪,而且还可以化为露、雾、霜等,那么自然界的水是怎样循环的呢?让学生讨论,看教材p3.

2、将冰放入水壶中,然后加热,观察冰的变化。

不断加热,水沸腾后,用勺子靠近壶嘴。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

找学生总结: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称为物态变化

1、什么是温度?符号?

2、生活中常用的温度单位及单位符号?

3、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怎样读?

5、还应了解自然界中哪些温度值?

6、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单位是什么?它与摄氏温度的关系是什么?

请一位同学将手伸入三只分别盛冷水、温水、热水烧杯中并说明感觉。

教师:从这个实验中可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高低是很不可靠的。要准确地测量物体的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四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课后“发展空间”中的自制橡皮筋测力计。

【教学反馈】。

本节教学活动应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之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六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学生活动。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七

近几年,我校开展了以“身边的物理”为课题的研究,并已确立为省教研室主项课题,旨在使物理教学走进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利用身边的'物品实验,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启迪创新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知识目标: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知道气体液化要放热。

能力目标: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自然奥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时刻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介绍长征三号火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液化的办法。

难点:“白气”是水不是水蒸气。

演示用:铁支架、酒精灯、玻璃杯、水槽、水、乙醚、注射器、cai课件、多媒体一套。

学生用:热水、冰冻的瓶装水、塑料杯(自备2个)、小平面镜(自备)、打火机(自备)、小铁片(自备)、茶杯(自备)。

(按授课进度,学习《液化》正值冬季,我们充分利用天时这个有利条件,作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

表演戴着眼镜“吃火锅”

一个大玻璃杯中,装有一半水,放有几个有壳的鹌鹑蛋,几块胡萝卜等(增强视觉效果),灯光加热至沸腾,放入铁支架上,用酒精灯加热。教师戴着眼镜,有意靠近“热气”,边擦镜片,边用筷子夹鹌鹑蛋,终于捞出一个,剥壳,吃掉。

教师:哪位同学想体验一下在物理课上“吃火锅”的感受,。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请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来模仿老师“吃火锅”。

质疑:你还能看到你的同学吗?(不能)你猜想是什么原因?(镜面上附有水蒸气)取下眼镜,用手触摸镜片,有何感觉?(有水)是怎样产生的?(水蒸气变成水)。

像这样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八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

理解并会计算功率。

一、引入新课。

2.引入新课:举日常生活中一些做:“工”和“功”的例子。引入新课并启发学生区分“工”与“功”,进一步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二、新课学习。

(一)功。

1.力学中的功。

a.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

b.举例几个不做功的例子: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如在光滑的水平冰面上,一物体由于惯性做匀速直线运动。没受力。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如一人用很大的力推一辆汽车,汽车没移动,推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移动了距离,但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如手提一桶水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提桶的力没有对桶做力。

2.功的计算。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

w

=

fs。

(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3.功的原理。

播放视频:用动滑轮省功吗?

播放视频:功的原理。

事实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二)功率。

播放动画:功率。

从比较人和挖土机做工快慢引出功率概念。或者创设情境,甲同学把一桶水提到3楼用了30秒,而乙同学把同样的一桶水提到3楼却用了40秒,问谁做功快?如果甲物体1分钟做了300j的功,而乙物体40秒钟做了240j的功,问谁做功快?从而提出物体做功的快慢用功率表示来引入新课。

在动画中选择相应内容的按钮进行学习。

1.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3.功率的定义式:

p

=

w

/

t

4.功率的单位:瓦特(符号w)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5.物理意义:1瓦表示物体在一秒钟内完成的功是1焦。

6.介绍功率另一个单位:1马力=0.735千瓦=735瓦。

7.一些机械常见的功率。(学生阅读)。

8.绍额定功率(铭牌上的功率)。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和功率,也学会了计算功和功率。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是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板书设计。

第三节功和功率。

力学中的功。

功的计算:

w

=

fs。

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率。

p

=

w

/

t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九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四、总结知识点(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教学评析]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

通过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掌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巩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密度和比热容知识的理解运用。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点评。

1、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较。测量中要注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较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请大家比较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交流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总结每个小组的讨论,让大家对比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较。

从硬度角度比较。

从导电性角度比较。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知识梳理学生听讲。

]从运用知识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部分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知识,也用过了这些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一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为分片供热(暖气)。用效率高的锅炉替代简易炉灶。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大型工业锅炉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广了以(煤)气代煤,从而提高了内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2)利用内能来做功

学生:是发电机发出来的。

教师:不错,是发电机发出来的。那么发电机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书中图3―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学生:燃烧酒精放出的内能,传递给水蒸气,水蒸气内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动塞子做功,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机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板书:

二、对物体做功

教师:发电厂发电就利用了上述实验原理。发电厂,首先要用煤加热锅炉中的水,水蒸气获得内能后,带动发电机工作,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先转化为发电机的机械能。接着发电机又在运转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后一转化将在电学中学习)

利用上面实验的原理,人们还制造出了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发动机等。这些机器的共同之处都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我们称之为热机板书:

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发明,是在17世纪末期。近300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研制和改进,它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动力机器。热机做为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必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机的种类很多,我们将在后面几节介绍它们中的几种。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知道内能利用的两种方式。知道什么是热机

(2)阅读:热机的发展。

(李瑞海陈海鸿)(人教版教材)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二

1、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实验认识磁体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和指向性。

2、通过小组合作实验归纳总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动手操作使起子具有磁性认识磁化现象。

条形磁体、蹄形磁体,订书针,铁粉,铜线,铝线,塑料,小磁针,细线,铁架台等。

3.1第一学时

活动1【导入】观看影片

活动2【活动】学习活动一

学习活动一:

学生小组合作用磁体靠近订书针,铜线,铝线,塑料以及身边的其他物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 观察什么现象?

(2)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活动3【活动】学习活动二

(问题:磁体上各部分吸引铁的能力一样吗?)

学生小组合作把一些铁粉撒放在一张白纸上,然后分别将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平放在铁粉上,然后用手轻轻将磁体拿起并轻轻抖动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3)什么叫磁极?

(4)磁极位于磁体的什么位置?

学生板书:磁体上各部分磁性强弱不同,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它位于磁体的两端,磁体有两个磁极。

活动4【练习】当堂训练

甲乙是两根外形完全相同的钢棒,按如图所示的位置放置,发现甲棒能吸引乙棒的中间,由此可知( )

a、甲、乙一定都有磁性。

b、甲、乙一定都没有磁性。

c、乙一定都没有磁性,甲一定有磁性。

d、甲一定有磁性,乙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有磁性。

活动5【活动】学习活动三

(问题:磁体有两个磁极,如何表示这两个磁极?)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支起小磁针,让它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静止后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南极?

(3)什么叫北极?

学生板书:磁体有两个磁极,一个叫南极(s极),一个叫北极(n极)。磁体自由转动后,静止时指南的一端叫南极(s极)指北的一端叫北极(n极)

活动6【活动】学以致用:

世界上最早的辨别方向的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活动7【活动】学习活动四

(问题:磁体两端的磁性最强,如果把两磁极相互靠近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小组合作用细线将条形磁体拴好正中间悬挂起来,让它自由转动,用另外一根条形磁铁的n极先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n极,然后再慢慢靠近悬挂起来的条形磁体的s极。观察现象,然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活动8【练习】当堂训练

1、用条形磁铁的n极去靠近某物体的a端,发现

能把a端吸引过来,则物体的a端( )

a、一定的s极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是n极

2、某物体的一端靠近静止的一根小磁针,当靠近

小磁针的n极和s极时都能吸引,则这物体的这端( )

a、可能是无磁性的 b、可能是n极

c、可能是s极 d、一定有磁性

我们已经研究了磁体的磁现象,磁体分为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我们刚才使用的是人造磁体,它们的磁性能够长期保持,成为永磁体。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请同学们继续完成实验。

活动9【活动】学习活动五

学生小组合作先用起子靠近订书针,观察现象,然后用磁体慢慢从上部接触起子,又观察现象,最后拿走磁体,最后又观察现象,后交流展示下列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什么叫磁化现象?

(3)哪些物质可以被磁化?

学生板书:使没有磁性的物体活动磁性叫磁化。铁、钢都能被磁化。

活动10【讲授】课堂小结:

1、学到了什么?

2、评价一下你们小组的学习情况并为你们小组提点建议或希望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三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讲授:质量守恒定律

引入:展示图片: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请你用文字表达式表示以上的化学反应。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注重化学实验中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的化学史料。

提出可能的假设。

倾听学生的见解。对每一种意见都要表现出一种理解。

提问:你的观点动摇了吗?

设问:如果你们按学案(见附件)上的实验设计方案再进行实验,情况又会怎样呢?

教师可以参与几组的实验与讨论。

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

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教师在课上画龙点睛。

例如:提示它们塞子崩开后,天平还平衡吗?是什么原因?等等。

你认为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哪些?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四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显微镜、电脑平台。

1课时。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五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学习,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2、内容分析

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应把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由于比热容的概念内涵较深、外延较广,涉及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重概念间的关系,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所以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以及应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从学生角度看,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部分探究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设计思路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等方法开展本节教学,探究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给比

热容下定义时,用到比值定义法、类比法。探究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独立寻找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对课本提供的探究方案进行大胆的改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成功的愉悦。为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努力使本节的教学活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构建“身边的物理”,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设计此课时,从老百姓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纵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每个环节都由提出问题入手开展教学的,这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组成一个步步攀升的台阶,带领学生走向科学的殿堂。

3.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六

一、复习

1. 光的直线传播

2.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

3. 光路可逆

二、导入

学生 观察课本p54照片

设问 湖中的倒影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与湖面上的景物对称?

展示 表面平的镜子、玻璃板、表面抛光的金属板、平静的水面、大理石及透明塑料片等都能产生与物体对称的影子。

这类反射面是平面的镜子称为平面镜。

三、新课

(一)、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

实验1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1

记录 将蜡烛和蜡烛的像的位置用刻度尺连起来,

量出蜡烛到镜面的距离和蜡烛的像到镜面的距离。

结论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实验2 内容 活动卡p35实验2

观察 比较描画与原画的大小、左右和朝向关系

结论 虚像、对称、大小相等

练习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1.2.5.

(二)、平面镜中的像是如何产生的?

阅读 课本p54-p55

发光点s发出的光束经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所有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交于镜面后的s。因为光的直线传播,人眼感到反射光线是从镜面后的s发出的,好像s在发光,s实际没有光线射出,它是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物体上的每一点都会在平面镜中形成一个相应的虚像点,在平面镜中就形成了物体的像。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

演示 平面镜成像作图法

利用物像对称性先决定像点位置,任取两根发散光线并画出反射光线。(用虚线表示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

提问 如果入射光线沿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情况会怎样?

练习 活动卡p36思考和讨论1.2.

课本p56思考与练习3.4.6.

(三)、平面镜的应用

阅读 课本p55

平面镜作用:1.成像2.改变光路

练习 活动卡p37探究1.2. 3.

小结 1. 平面镜所成的像特点

2. 平面镜中的虚像的产生

3. 平面镜的应用

作业

活动卡p38家庭实验1.2.

一、平面镜成像特点

1.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4.像和物体对镜面来说是对称的。

二、平面镜成像原因

1.光的反射

2.光路可逆

三、平面镜成像应用

课后记录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七

计算路程、时间的题目中常见的问题:

1.不写出所依据的公式,对于不同的速度、路程、时间不用带不同脚标的符合表示.

2.没有统一单位.

3.在计算过程中没注明单位.

4.不使用作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复杂的问题.

5.做题的格式不合理,容易出错.

解题的一般思路

1.分析题意,想象物体的运动情况,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待求量.

3.按照例题的格式,把已知、求、解、答的过程完成.

一.速度公式和公式变形

用同样的方法可以总结出路程和时间的计算公式.

二.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本题要注意的问题是:

(2)列出物理量时应当注意在物理量符合上注明脚标,见副板书上的表示.

探究活动

实践探究: 体验运动的感觉

体验运动的感觉

学生活动小组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电压》。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在工作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这样的问题。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因此,面对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应该有努力探索的精神。承认自己的恐惧毫不可耻,可耻的是你因害怕而裹足不前。对于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对于初中人教版物理教案我们一定要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办法。雷锋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过渡句: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电压”一节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和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电压和电压表。电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不易理解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电学概念和电学规律的重要的基础知识。电压表是电学实验中的重要仪表之一,学生通过用电压表测电路中的电压,不仅锻炼了使用电学仪表的技能,而且可以加深对运用实验探究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的认识。

(过渡句: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电流和电路”这一章内容,已经具有了学习电压这一节的前提基础。而电又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压”一词听起来并不陌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其潜能,老师仅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学生们可以自主探索电压的作用及测量方法,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学会如何使用测量工具。

(过渡句: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九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压的作用,电压的单位及换算,会正确使用电压表,会用电压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电压表的使用方法,养成自学的能力,通过用测量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切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尝试探究活动的乐趣从而激发探究的欲望。

(过渡句: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学生很难建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也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电压在电路中的作用,知道电压表正确的使用方法。

【难点】

能够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中电压大小。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

在初中物理的电学知识体系中,电压的概念是深入学习电学基本规律的必备知识。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电流表的使用,通过实验现象对比电流表、电压表使用的异同点加深掌握电压表使用的方法。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演示实验创设学习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实验探究学习。

(过渡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关于各种用电器电源铭牌的图片,播放城市夜景,闪电图片。电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和看到“电压”这个词。用电器要在一定的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大约是1.5伏;电视机供电的电压是220伏;输电用的高压电线的电压可达几万伏甚至更高;它们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引出课题电压。

环节二:新课讲授

组织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通过讨论和师生共同总结可以得出,电压是电源提供的,电源有正负两个极,两极间有一定的电压。把用电器的两端分别于电源的正负极链接,电路中就有电流通过,电压是产生电流的原因。

教师讲解电压通常用字母u表示,它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常用单位有千伏(kv)、毫伏(mv)

在讲解完电压的相关概念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常见的电压(教材中小资料中常见的电压表格)

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电压的作用、提供装置、单位及单位换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桌同学面前都有一个电压表,让同学们拿起来并观察,

教师讲解电压的高低可以用电压表测量,并说明学生面前的是学生用的电压表。

让学生独立阅读电压表使用说明,阅读完以后提问学生一下问题。

1、电压表应该跟被测用电器串联还是并联?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进行改正并总结。

教师讲解电压表的使用步骤:

1、调:调节调零旋钮,使指针指在零刻度线处

2、认: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3、连:连接电压表

4、读:读数

实验结果表明,电压表两次的示数是相等的,即在只有一个用电器的电路中,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相等。

紧接着让学生回忆电流表的读书方法,说出电压表读数和电流表读数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实验室电压表测量电路电压,体会应用物理知识带来的快感,学以致用。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给出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应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题,以进一步加强对电压及电压表相关知识的掌握。

环节四:小结作业

在小结时,我会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在作业布置环节,完成课后第三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过渡句:为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十九

1.知识与技能:知道热量及其单位,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热量及其单位,探究物质比热容。

【难点】探究物质比热容的过程。

环节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之前的知识,“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哪几种?”

环节2:讲授新课

1.热量:进行追问“在热传递中,物体内能的改变与吸热或放热有什么关系?物体内能的变化与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引导分析,在热传递中,物体吸热,它的内能增加,物体吸收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多少;物体放热,它的内能就减少,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多少,因此可以用热量来量度物体内能的变化,由此引出热量的概念。

2.比热容:紧接着从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入手,举出生活中烧水的现象,说明同种物质,质量不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引出提问“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时,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他们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相同吗?”引发学生进行猜想。

【提出问题】

不同种类的物质,吸热的本领一样吗?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思考或小组讨论后回答)

(1)可能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可能与物体的温度变化有关。

(4)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

(5)可能与物质的物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有关。

在设计实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控制变量。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1)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质量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温度的变化相同。

(2)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要控制物质的种类与质量相同。

(3)研究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种类的关系,要控制质量、温度变化相同。

设计实验:

在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讨论后交流,教师从旁指导。

1.实验器材:2个铁架台、2个500ml的烧杯、2个同规格的”热得快”、2个搅拌器、秒表、量筒、温度计。

2.实验步骤:

(1)取两个相同的烧杯,甲烧杯里装400g水,乙烧杯里装400g煤油,使它们的温度都处于室温,给他们都加热相同的时间(如1-3分钟,使他们吸收的热量相同),观察它们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2)接着上次继续实验,如果让他们都从室温升高到40℃,观察加热所需要的时间是否一样(吸收热量是否相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进行实验:

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并随时记录好实验数据,教师要对实验步骤进行必要的演示,从旁进行指导。

收集证据:

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使它们吸收相等的热量,煤油上升的温度较高;要使它们上升相同的温度,对水加热的时间更长一些,水吸收的热量更多一些,即给相同质量、不同种类的物质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对它们加热的时间是不同的,这表明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由此可知,不同种类的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仅与质量有关,还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如何表示物质的这种性质呢――引出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刚才的实验证明,以及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种类的物质,在质量及温度变化都相同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这是由物质本身的性质及状态决定的。通过类比密度的定义,由此得出比热容的定义。介绍单位及读写法。

3.查表

让学生自主查表,查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在表中比热容最大的是哪种物质?比热容是多少?有什么物理意义?

(2)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定不同吗?

(3)比热容反映了物质的什么特性?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4.应用

这部分主要是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的应用,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2)为什么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常用水作为工作物质?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并进行解答。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范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环节3:巩固提高

用比热容思想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环节4:小结作业

小结:找同学来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作业:课后完成练习册本节的内容。

初中物理教案大全(20篇)篇二十

一,这堂课的核心就是要做好几个演示实验:

(1)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互相排斥。

(2)用两个通草球分别接触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个通草球也互相排斥。

(3)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用一个通草球接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两个通草球却互相吸引。

(4)使起电机的大金属球带上电,用一个不带电的绝缘金属球与之接触,结果绝缘金属球上的箔片张开。

(5)把带正电荷的大金属球c移近(不接触)彼此接触的金属球a,b.可以看到a,b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b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移走,a和b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和b分开,然后移开c,可以看到a和b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和b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和b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三、电荷、元电荷、质子电量、电子电量下节课还要加强复习。

二、我们不可能重复库仑的实验,不可能做的精准,演示实验只是定性分析,无法定量。所以重心在对定律的理解。

三、考虑到库仑定律是基本物理定律,库仑扭秤的实验对检验库仑定律具有重要意义,介绍给学生,很有必要。

四,此课很难有什么特色,教学思路与别人大同小异。

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以类比的方法解决了场强与试探电荷无关的问题。

某点的场强只能与场源电荷以及该点到场源的距离有关。这好比火炉旁边各处的温度,这一点的温度是火炉本身有关,也与这点到火炉的距离有关。

相关范文推荐

    婚礼母亲讲话(优秀12篇)

    演讲稿范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演讲者在演讲中能够更加自信、流利和有说服力。在阅读这些范文时,你可以学习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观点,如何组织结构清晰的演讲稿。

    小学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精选19篇)

    教研可以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随后是一些教研报告的摘要,希望对大家研究教育教学有所帮助。教研工作要积极发挥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服务于教

    必备部门年工作计划(通用18篇)

    部门的划分可以根据功能、地域、产品等因素进行,以实现更好的管理和资源利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部门间沟通协调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参考。运维工作主要由计划性检(维

    标准工作计划(精选14篇)

    工作计划书是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的书面材料,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请大家关注以下工作计划书的范文,相信能够对大家的

    下学期校本培训工作计划(模板22篇)

    学期工作计划是提前规划好的路线图,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时间和资源,追求目标。以下是一些学习机构的学期工作计划模板,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和管

    七年级英语教师第二学期工作计划教学计划(汇总22篇)

    教学工作计划包括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估方式等方面的安排。通过阅读这些教学工作计划案例,你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编写自己的教学计划。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主要

    施工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优质20篇)

    安全工作计划的落实需要领导重视,给予足够的资源和支持。安全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计划。为了规范安全生产工作,提高服务区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专业16篇)

    范本有助于我们拓宽写作的思路和语言表达的技巧,从而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素材。一、学会积累材

    我的游戏计划大班数学教案范文(16篇)

    大班教案不仅仅是一份教学指导,它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教育。教师在编写大班教案时可以参考以下范例,以便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急诊内科护理工作计划(通用24篇)

    护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入微的工作,需要护士具备耐心、细心和关心他人的品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护理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年急诊护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