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药品工作计划(精选5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念青松2023年药品工作计划(精选5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计划的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药品工作计划篇一

(一)落实各方责任,推进食品药品社会共治。一是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市委市政府出台《xx市2020年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工作》,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管机制。二是落实各监管部门责任。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更名为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出台《xx市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办法》,对各监管部门职责任务和评议考核进行了细化。三是落实企业责任。全面推行约谈制度和企业承诺制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全年共约谈食品药品企业200余家。四是畅通社会举报投诉渠道。成立举报投诉中心,推进12331投诉举报电话平台建设,努力形成上下畅通、协调一致的食品药品安全投诉举报网络和工作机制。全年共受理消费者来函来信、12345市长热线转交、12331食品药品投诉举报热线500余起,办结率、反馈率均达100%。五是提升社会共治意识。持续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科普宣传“六进”活动,印制发放宣传资料8万余份,全面提升群众自我保护能力和监督举报意识。

(二)强化示范引领,争创省级食品药品安全城市。7月市政府出台了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对创建工作明确了职责,分解了任务。8月初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10月底又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我市创建全省第二批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工作不断深入。目前,天长市和全椒县已荣获首批“安徽省食品安全示范县”称号,11月9日,来安县接受了“安徽省食品安全示范县”考核验收。全市共建成小餐饮食品安全示范街28条、示范店2190家,小作坊示范点120家,70%的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和50%村级医疗机构药房达到规范药房创建标准。

(三)实施分级监管,实现风险“严防严管严控”。一是风险分级监管全覆盖。市局将风险分级管理纳入重点工作和目标考核任务中,明确各项工作任务和具体时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完整、责任落实的网格体系,我市共有持证食品药品企业26313家,全部完成建档和分级工作。二是加大抽检力度,预防安全风险。全年共抽检食品774批次,食用农产品2270批次,药械770批次,其中不合格食品39组,不合格食用农产品13组,所有抽检信息及不合格产品处置情况均100%公开。三是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全市药品不良反应上报4489份,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上报427份,化妆品不良反应上报186份。

(四)落实“四个最严”,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水平。一是强化日常监管。在对企业日常监管100%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动、整体推进,做到检查规范、档案完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0000余人次,检查各类食品药品企业及经营户60000余家次。二是严格开展各类整治。坚持以专项整治为抓手,以“四个重点”为核心,针对抽检不合格、监测有问题、风险等级高、违法违规生产经营的产品和企业,网络订餐、零售药店等业态,以及学校及校园周边、高速公路服务区、大桶水等食品药品安全等难点热点区域,实行靶向监管,定向整治。三是重拳打假治劣。全年立案400余起,结案359起,移送公安涉刑案件16件,其中公安部挂牌督办2起,捣毁制假售假窝点4个,凤阳“4,12”易制毒品案被评为全国食品药品优秀案例,在药品案件中名列首位。

(五)探索“智慧监管”,完善专业技术支撑体系。一是信息化监管初见雏形。全市除南谯区外均建成现代化、高标准、多功能的食品药品安全远程监控中心,天长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电子远程监控基层所全覆盖。目前,远程监控已接入餐饮企业600余家,农贸市场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近100家,定远、全椒、天长实现了学校食堂的100%覆盖,完成“明厨亮灶”建设1174家。二是检验检测能力迅速提升。全市共已建成64家农贸市场食品快速检测室和17家乡镇所食品检验室,全年快检各类食品及食用农产品90000余批次。第二批34家乡镇所食品检验室和1家农贸市场食品快速检测室将于年底投入使用。

(六)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队伍监管能力。一是推进基层所建设。乡镇监管所数量由以前的48家增加到83家,基本实现一乡一所;推进乡镇监管所标准化建设,共建成乡镇标准化监管所56家,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办公场所落实、设施设备落实、制度落实、经费落实。二是提升依法监管能力。全年举办各类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培训20余期,培训食品药品监管人员1000人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全年发布各类信息800余条,连续3年被评为政务公开先进单位。

药品工作计划篇二

一是一以贯之抓监管。对全区的食品经营门店进行风险管理评级,按“一店一档”建立了监管档案8000家。确保监管覆盖率100%;共完成“中华龙舟大赛”、“汉语桥”、“省、市、区两会”、“中非合作论坛”及“糖酒会”等重大活动监管任务17次,重宾保障任务41次。二是追根溯源重预防。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每年区财政投入300多万元用于检验检测。2020年共完成检测11581批次,其中定量检测1020批次,总合格率为99.7%,所有抽检不合格食品后处置工作100%到位。三是有的放矢强整治。部署开展九大专项整治和“一桌餐”专项整治行动,共计组织行动101起,出动执法人员1820人次,取缔无证单位78家。四是雷霆手段惩违法。挂牌成立公安联络室、检察院联络室,立案230起,成功移送至公安机关案件10起,罚没金额154万元,没收、销毁物品总重约4吨。

药品工作计划篇三

一是严格生产许可,把好准入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现场评审工作规范、优化工作流程,对全市已有47家企业按新的要求,通过申请、受理、审查、审批换发了新版“sc”食品生产许可证,全市食品生产企业持证数达到161家。二是食品安全生产可追溯工作取得新进展。截至10月底,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全部制定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起以纸质化为主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乳制品、肉制品、食醋、白酒4类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中,有13家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起电子可追溯体系,并和市局的食品生产可追溯安全监管平台实行了有效对接,全面完成省局要求4类企业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可追溯体系的覆盖率要达到60%以上的工作目标,同时,一些条件好、积极性高其他类别的企业在市县两级的督促和指导下也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了食品生产可追溯体系,加上4类产品生产企业,企业总数达到了20家。全市食品生产企业建立食品生产可追溯体系取得了新的进展。三是修订完善食品加工小作坊许可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定印发了《xx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关于深入推动食品生产领域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帮扶指导长子县局和屯留局集中开展猪头肉和牛肉加工小作坊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摸底排查到的生产加工领域小作坊有380家,全部建档列入监管范围,其中有306家经过审查取得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许可证。四是着重食品生产企业出厂检验能力验证后续监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根据全省白酒、食醋等六类生产企业出厂检验能力验证工作文件要求,对具有出厂检验能力的36家企业进行验证,除一家白酒生产企业验证项目的酒精度不达标外,其余35家验证项目全部符合要求。

药品工作计划篇四

一是严格落实食品销售经营主体责任。按照“全面推行,重点展开”的原则,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在大型商场超市、集贸市场通过设置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建立各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购进和销售的食品来源合法、可追溯。同时,在超市、市场内建立食品快检室并配备相关设备,做到检测及时、公示及时。二是开展酒类销售市场、校园周边食品安全、农村食品、打击销售病死猪肉等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三是统一规范商场(超市)和集贸市场食品销售经营行为。为全面规范我市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的食品销售经营行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企业自定的食品品安全公示、散装食品销售、特殊食品销售、食用农产品销售、食品安全自查、食品安全追溯以及集贸市场开办者的义务等内容进行确定,有效解决商场(超市)、集贸市场经营者制定标准不清晰、不规范等相关问题,确保商场、集贸市场食品按规范经营。

药品工作计划篇五

坚持农产品抽检,严格执行农产品抽检计划,抽检覆盖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重点单位,覆盖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蛋类等重点品种,覆盖农兽药残留、亚硝酸盐、罂粟碱、苏丹红、喹诺酮等重点检测项目,全年共检初级农产品308批次,已完成全年抽检计划,并全部上传国家农产品直报网。坚持风险品种抽检,结合季节特点,加大对地方特色、大宗消费等风险较高的品种的抽检,全年对禽肉类、夏季水果、自制饮料、辣条类小食品、火锅底料等共开展9次食品抽检,抽检457批次,发现不合格20批次,合格率95.62%。同时,配合完成国抽、省抽和吕梁市抽100余批次。抽检结果全部予以公示,并对抽检不合格的11起案件及时进行核查处置。坚持食品快检筛查,今年6月份在铁南蔬菜市场设立了快检室,每月定期驻点快检筛查,已开展10次,快检畜禽肉类、水果、蔬菜、火锅底料等共计50余批次。同时,西关、瑶圃、郑兴农贸市场“你点我检、你送我检、免费快检”快检台和局快检实验室,在日常监督、会议活动保障中得到充分运用,全年共开展快检290余次。快检、专项抽检成为常态,对发现问题隐患,有效查办案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