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飞雪

教学计划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提高。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的参考资料,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一

1、知道量杯和量筒的用途。会用量筒测液体的体积和固体的体积。

2、会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注意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用托盘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读量筒的刻度值。

教具。

教师用:投影仪、量筒、量杯。

学生用:量筒、盛有盐水的烧杯、盛有清水的烧杯、细长石块、细线一根、托盘天平、法码。

(一)引入新课。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特性。书中84页给出了20多种常见的不同状态物质的密度值,它是前人用实验的方法测定出来的。在学习了密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学习测定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板书课题:四、实验: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提问:

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2、要测出某一种物质的密度,需要测出物质的哪些量?(结合测定石块密度和盐水的密度加以说明)。

设疑: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盐水的体积和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的体积呢?

解疑:教师出示量筒和量杯,指出它们都是测液体体积的仪器。

板书:

1、量筒和量杯。

用途:测液体的体积。

教师利用投影片,介绍量筒和量杯刻度线的区别。量筒的内径粗细均匀,简身上刻度线间的距离是均匀的。量杯的内径粗细不均匀,且上粗下细,所以,杯身上刻度线越靠近杯口间距越小。

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桌上的量筒进行观察:

(1)量筒上刻度的单位;量筒的最大刻度是多少?它的每一小格代表多少?(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说明ml是毫升,1毫升=1厘米3)。

(2)向量筒中倒入一定量的清水(不超过最大刻度),观察水面是凹形的还是凸形的。(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明确指出:量筒中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要以凹形的底部为准。且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板书:使用:

(1)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以凹形底部为准。

(2)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相平。

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

板书: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可以用量筒来测量。

学生看书p83的图7—7。要让学生说出图中vl,v2,v各是谁的体积。

板书:2、学生实验,测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前,教师应强调三点:

(1)实验要按书中设计的步骤进行。

(2)使用天平前应先对天平进行调节。

(3)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1和表2中。

学生分组实验。

教师巡视、检查并指导学生实验、重点检查以下几方面;

(1)能否正确地,规范地使用托盘天平。

(2)能否正确地使用量筒。注意纠正读值时的错误。

(3)能否正确地选择数据表中的数值,计算出石块的密度和盐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完毕,请实验做得较好的两个组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将数据填入黑板上事先画好的表播内。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密度是属于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它与物质种类有关。同一种物质密度是相同的。

(2)某位同学想出了测盐水密度的另一种方法:先用量筒测出一定体积的盐水、再将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其质量,最后就可以算出盐水的密度。请你从实验时所用器材的多少及实验误差大小这两个方面,将这位同学的做法与我们实验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我们的做法有何优点?(可少用一个烧杯,误差小)。

(3)讨论书中p83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课学小结:

自制一个量筒,制作方法见书p88。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二

转眼间又过了一个学期,虽然算起来这学期的实际学习时间比上学期要少,但这学期发生的事情、我的变化、收获、学生的变化、收获都比上学期多多了,真是一言难尽啊!

这学期我任教的仍然是八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对于已经学了一学期物理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新课程和对这门新课程感兴趣已经不是我当前最主要的工作,但仍是重要的工作之一,虽然还有少数学生因为本课程的难度而厌学这门课,但大多数学生还是渐渐的喜欢上了这门充满乐趣、新奇、实验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仍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因为这些都是学好物理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打不好基础,那真正提高物理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就是一句空话。下面我就详细总结一下我这学期的实际教学。

心得体会。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仍然是现代教育理念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通常仪器简单、现象鲜明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能使学生多观察、多动手的学生实验,利用设悬念、摆疑点、设置矛盾的方法,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根据教材举出一些生动、直观、新奇的现象,也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应注意并不是只有老师单方面地去激发学习兴趣,还应该多提醒、多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才是可持续的、效果也好的。比如:建议学生多看与物理有关的资料、多做自己喜欢的物理题、多自己动手做物理实验等。

二、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实际上,在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之一,教学效果比以前单纯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效果要好几倍甚至几十倍。

1、创建物理情景、渲染气氛,增强学生求知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松的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甚至虚拟的场景,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学习兴趣倍增。

2、可进行实验模拟,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物理课堂中,由于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利用现有的器材和条件很难实现。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则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动态软件则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动画的画面,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了。

三、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1、这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科带头人公开课和青年教师教学比武大赛,经过近两周的磨练,我觉得自己的收获确实有很大,不仅知道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的导师和其他老师都对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很感谢他们。同时,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我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作用,还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水平,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有明显的改善。2、这学期我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六一儿童节的汇演活动,我负责舞台设计的工作。我特别感动的是:为了能把巨大背景布上面的大型标题贴好,必须先把固定巨大背景布的两根铁杆子扳倒,放地上后再立起来,因为特别重,所以就连刚开始指挥的校长后来都一起搬铁柱了,非常的不容易。但是最后成功放好的结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团结就力量”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

3、本学期全校动员,都在为了迎接义教评估而努力,我也不例外,我负责美术作品的评选和展示。于是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四幅美术作品,填补了学校没有教师美术作品的空白,当然之所以是小幅作品,是因为熊老师要求我画的,说太大了,没地方贴!我之前就带了一张我在大学期间画的大幅国画来学校,是1米8乘以0.7米左右大小,熊老师就说太大了。当然,我还帮助了其他老师,如帮助薛老师贴完了她负责完成的劳技作品展等等。

四、努力处理好师生关系,因材施教,让学生体验成功,有成就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如,在平时的作业要求方面,对于能力弱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而对于能力强些的学生注重能力的提高。对于考试,则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在这里我还想讲一段小插曲,尽管学校规定不能在晚自习之后留学生在办公室补课,但几乎每天晚上都还是有很多老师留了学生补课,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老师是可以留个别学生补习的,而且好像是免费补习,完全是出于对学生的爱。本来我在班上也讲过,要学生晚自习下来找我补习,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结果反而是很多成绩前几名的学生自觉地经常找我补习,而差生仅补习了寥寥几次。有一天晚上,虽然晚自习不是我的,但下第二节晚自习后,我在办公室等着,没有去教室吹促,结果却只等到了一名学生来找我,他就是经常考全年级第一名的一位男学生,那晚他不小心把笔在我洁白的小西服袖子上划了一个墨印子,然后他傻笑一下,拍拍胸脯说道:“好,老师,您这件衣服我帮您洗了,你说行吧?”我也笑了一下说:“好啊!印子要洗掉哦!”“没问题,这好洗的,不用担心,包在我身上。”他又拍怕胸脯说。我微笑“好”了一下。其实,我心里想:我其实只是试探你一下,你在学校怎么可能用普通的洗衣服洗得干净呢?还是我带回家用特殊方法洗吧!但我还是为他这么敢做敢当的勇气而感动,这也成了我们之后关系融洽的一个转折点!

五、对于复习计划的实施要随机应变。

临近期末,学校要求我们每位老师都要写详细的期末复习计划。我也按照学校的要求写了一份,但是后来,在我实施的过程中,我并没有完全按照计划来做,原因是:学校突然通知期末考试时间提前,所以我在没有改变复习目标的前提下,对复习计划做了微调,否则就完不成复习计划了。后来我还咨询过我的导师,他说我的做法是对的,他还给提了很多好的建议:如我可以把一些能给学生自己自主完成的就安排成家庭作业,因为在期末考试前还有一次长假放,大约四天,这四天的时间真的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以上就是我经历了这一学期的一些心得体会,虽然我觉得这学期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我绝不能放松,因为“只有谦虚才能使人进步。不进则退。”我会继续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努力,比如暑假我会多看一些相关书籍,多看一些教学视频,多写一些文章等等。感谢学校领导、老师、同学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我会更加努力,并互爱互助,教学相长,不辜负大家对我的期望。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三

3.掌握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4.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能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应用。

1.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及其变形。

2.能利用公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熟悉单位换算(1×103g/=1g/c)。

天平(砝码)、质量不同的两个铜块、质量不同的两个铝块、橡皮、木块。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

1.这里有铜块、铝块、木块、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生甲:可以用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来区分,质量大的一定是铜。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选取3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铜块和木块(铜块和木块的体积分别对应相等),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铜的质量与体积;测出2个体积不同的木头的质量与体积;

分别算出每个铜块和木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教师演示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的表格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

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板书2]密度的公式:r=/v其中r表示密度,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g/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3(1×103g/=1g/c)。

6、介绍密度表中各类物体的密度数据,并进行比较,看看结果有什么特点。

[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生甲: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

生乙: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v=/r;=rv。

巩固练习:

1.教材上的例题。

2.请你想想,怎样鉴定金戒指的真假?需要测哪些量?用什么仪器?

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四

(1)知道什么是现象,知道折射中的入射点、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2)能叙述现象的实验结论.

(3)知道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4)已知入射光线,能根据现象的实验结论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5)能举出现象在生活中的实例.

能力目标。

由观察演示实验现象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概括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

利用折射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再次向学生灌输注意客观事物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重要性.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规律的正确理解是本节的关键,对于透镜的学习,照像机和幻灯机,放大镜的理解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列举了各种的实例,对这些实例进行讨论分析对理解规律有很大的作用.本节中介绍了在折射中光同样具有可逆性.

教法建议。

本节是在第五章光的反射的后续课,进一步讲解光学的有关知识,又是第六章的基础,所以本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注意在本节的讲授中要合理有效的运用实验教学和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规律的理解上,要结合实验对比使学生明白“折射角小于入射角”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的定理、定律,还要传授这些定理、定律是如何被发现的.因此,讲一点相关的物理学史的内容,也是符合目前物理教学改革方向的措施之一.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五

2011年8月29日。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由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应用、物态变化、电流和电路五个单元组成。教材从出生起最初感受到的声现象入手,然后再介绍无处不在的光现象、物质的冷热变化、家庭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现象,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就是生活知识的一部分,消除了学生对物理的陌生感、畏惧感,增加了亲切感和兴趣。教材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在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让教师能更好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在实验、插图、练习中,设计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培养学生动口动手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总目标:

1、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物理科普讲座的内容,主要是介绍与物理相关的现代科技常识。

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注意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

(二)、各章节目标:

“声现象”单元分五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声音的特征”“噪声的危害与控制”“声的利用”。第一、三节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和“声音的特性”,让学生声音的产生条件和声音的特性,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本章在内容上,以大量的图片、想想议议、动手动脑等等感性材料使得形式活泼而且涵盖了多种的有益的信息,让学生更易掌握本章的知识点,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光现象”单元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光的反射与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及光的色散等。本章中实验非常多,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能力,强调了实验作用重要性。教学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透镜及其作用”单元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凸、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眼睛和眼镜”“显微镜”“望远镜”是凸透镜成像的拓展,加深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的理解,开阔眼界,同时也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的密切,物理是很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态变化的规律,培养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同时还运用了图像法,让学生更易认识物理现象变化规律。

“电流和电路”单元分为两部分,一为静电知识,二为电路知识。要求学生能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了解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和成果共享的喜悦,充分培养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特征”“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温度计的使用及物态变化”“电路的识别和连接”等知识点,它们是解释各种现象的基础,也为今后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基础伏笔,是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

中段的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电流和电路”中“电路连接方式的辨别和连接”等内容,要求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去学习,需学生有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别是实验中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四、教法和学法。

1、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3、组织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开展探究活动,敢于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创新。

4、提醒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按预习-上课-复习三步进行教学,保证科学探究顺利开展。

5、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6、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做好记录。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辅助教学。

七、教学进度。

1、声现象约6课时(1~3周)。

2、光现象约8课时(4~7周)。

3、透镜及其应用约8课时(8~11周)。

4、物态变化约5课时(12~14周)。

5、电流和电路约11课时(15~20周)。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六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全书共5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节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五、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六、教改具体措施。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行教学。

七、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内容时间备注。

第七章力4课时。

第八章运动和力4课时。

第九章压强6课时。

第十章浮力5课时。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6课时。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5课时。

复习考试5课时。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七

掌握测定固体和液体物质密度的实验原理.。

能力目标。

1.培养实验能力。

2.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密度的公式以及学习过的知识,如何测定物质的密度.。

根据测量出的质量、体积值,运用所学知识求出物质的密度.。

德育目标。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实验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1.关于实验原理。

2.在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量筒(或量杯)的用途.量筒是实验室里用来测物体体积的仪器.。

(3)量筒一定要放置在水平面上,然后再将液体倒入量筒中.。

(5)用量筒(杯)测固体体积的方法叫排液法.。

3.关于实验的操作。

4.整个实验过程可有三种处理方法。

5.实验进度的安排。

6.实验报告。

(一)新课引入。

复习密度的知识,请同学们用中文表述一下密度的公式,并说出用符号表示的公式.。

(二)新课教学。

用天平可以测物体的质量,用量筒可以测物体的体积.。

如果是一个规则物体除了用量筒可以测量它的体积外,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还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

今天我们这个实验是要求同学们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根据以上的分析,请同学们谈一下这个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这个实验的原理就是密度的公式。

还需要清水、细线以及装清水和盐水的烧杯.。

请同学们写出测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中需要记录和需要计算的'项目,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式补充修正,并随时将学生回答的正确结果写在黑板上,最后形成如下内容:

1.测金属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调节天平平衡.。

(2).测出金属块的质量,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向量筒中注入一定量的清水,并把测得的水的体积值填入表格中.。

(4).将石块用细线拴好,没入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并把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5).计算出石块的体积,填入表格.。

(6).计算出金属块密度,填入表格.。

表格设计。

石块的质量。

m(g)。

石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石块和水的总体积。

石块的体积。

石块的密度。

请同学们写出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并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学生基本写完后,请同学说出实验步骤以及表格设计的内容,教师随时把正确内容写在黑板上,并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

2.测定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

(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调节天平平衡,(这里向同学说明一下,测金属块的密度完成后,只要天平没动,可以不再调节,但如果作为一个独立实验必须有这一步)。

(2)在烧杯中盛盐水,称出它们的质量,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中.。

(3)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它的体积,并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4)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将测量值填入表格.。

(5)计算出量筒内盐水的质量,记入表格.。

(6)求出盐水密度记入表格。

表格设计。

烧杯和盐水的质量。

(g)。

烧杯和杯内剩余。

盐水的质量。

量筒中盐水质量。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盐水的密度。

以上内容一定要求学生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完成.。

(三)总结、扩展。

探究活动。

【课题】物质的特性和属性。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

【参考方案】从学校数据库或网上收集有关物质属性的信息.。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八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异比较大,所以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予以耐心帮助,鼓励多做物理实验和参加物理实践活动,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设计方案,能够对大家有用,更多相关内容,请及时关注查字典物理网!

3/3。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九

1.课程标准解读:

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在物理学习和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要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结合前面学习的测量力的大小的方法,可启发学生去探究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并要求学生会用g=mg的公式来计算重力的大小。通过观察实验去探究重力的方向,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节课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重力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力,重力的知识对后续学习其他力如:压力、支持力、浮力等非常重要,也是学习压强、功等等的基础,重力在物理学习中应用十分广泛,受力分析时也要先考虑物体受不受到重力、初中学习重力更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是联系运动学与动力学的重要枢纽。

对于重力的大小,两个版本都用到了实验探究的方法,教科版在提出重力有大小之后,说到了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是对之前的知识的回顾,再提出可以测不同质量的物体的重力,探究质量与重力的关系,在探究环节书上给出的内容不多,只有一个表格,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而教科版是前面的描述不多,直接提出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关系,之后用实验来探究了这个关系,实验数据则用到了表格和坐标图两种方式来处理,坐标图更直接的反映了数据的特点。两个版本都是通过实验得到了公式g=mg,并通过简单的例题对公式进行简单运用。

之后是重力的方向,两个版本都用到了用细线悬挂物体的方法,并都介绍了重锤线在生活中的应用,人教版提出了思考:地球两侧的人的“脚下”分别是什么方向?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最后,教科版举出了一系列例子来说明重心的位置的重要性,在发展空间的家庭实验室中,有一个制作“不倒的小丑”的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能让他们在制作过程中体会重心位置与稳定性的关系。人教版进行了拓展,简单的提出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在之后的科学世界中介绍了飞出地球的事迹,激发学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知识点介绍:

1)什么是重力:重力是力学中最基础的力,所有在地球表面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在受力分析时重力是首先要考虑的力。重力对后面学习到的压强、功、重力势能等都有着铺垫的作用,是认识物理的基础。2)重力的大小(重点):重力与质量之间的计算式是计算重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种探究的方法也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各个步骤,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计算重力是后面学习中进行更为复杂的计算的基础。

3)重力的方向(重难点):是生活中对重力应用的一种,可以用来检测悬挂东西是否竖直和水平。竖直向下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意识到重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重力,并且了解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的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重力与质量之间的成正比关系,会使用公式g=mg计算重力的大小。

3)、通过观察实验,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知道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4)、知道质量分布均匀且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了解不规则物体重心的找法,了解重心位置对稳定性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事实、总结规律。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树立以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思想。

2)、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3)、通过物理知识与自然、生活现象的关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重力的大小:公式g=mg,先要知道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探究得到质量与重力大小成正比的规律。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观察斜面上的悬线的拉伸方向的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

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重心概念的理解,物体重心位置的找法。用到了等效替代的思想,用悬挂法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

设计理念:

本节重点是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是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到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学生对重力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基础。初二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知道基本的探究方法。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再通过老师的引导设计实验探究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对于重力的方向则先让学生讨论在进行猜想,可能会得出好多不同的结论,仍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克服认知上的错误。作用点则需要先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再来提出重心的概念,降低了学习的台阶,是学生更容易接受。本节课是以实验探究为主,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归纳结果或验证理论。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维。

教学方法: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探究归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教学过程:

总结重力的特征。(非接触力、施力物体、受力物体等)。

二、从重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来学习。

1、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影响因素。

先进行科学的猜想,通常我们感觉到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就越重,因此提出猜想,重力与质量之间存在一种关系,物体的质量越大,它受到的重力就越大。

启发学生设计实验,根据前面的知识,知道了测量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提供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铁架台一个。

设计好了实验之后,请学生上台完成实验,通过增加钩码的个数来改变质量,同时读出每一次改变后的重力,设计表格并填入,实验结束后开始处理数据,请同学们观察数据有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重力与质量之比是一个常数,也可以通过坐标图来处理数据,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得出结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并且比例常数g=9.8n/kg。得出公式g=mg。

进行知识的拓展,在不同的地方g的值可能有细微的差别,比如成都的g测出来大概是9.78n/kg,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学会使用公式。

2、探究重力的方向,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直观的现象。纠正自己之前不正确的认识。

提出问题,重力的方向应该是向那儿的,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请学生回答,可能有学生回答向下、垂直向下、竖直向下等等答案。让学生先保留自己的答案,观察实验,在铁架台的夹子上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请同学们思考利用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可以有什么用?引起学生的思考,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

对于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如圆薄板、方形薄板、球等重力在几何重心上。对于质量分布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可根据悬挂法找出。

拓展重心的位置可能不在物体上,它与物体质量分布有关,重心的位置与稳度的关系,并且举例,赛车车身很低、冲浪者要降低重心保持平衡。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建议学生回家完成家庭实验室的实验——不倒的小丑,并在实验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要在两只手背上固定两个金属螺帽。

四、布置家庭作业,下课。

教学板书:

实验创新:

实验二:重力的方向:创新之处在于现象明显,能够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得出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结论。

案例评析: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以探究实验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以给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自主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且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从生活中的现象开始研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自主探究得出结论也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教学资源:

实验一:

实验器材:铁架台一个、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一个、质量为50g的钩码8个。

实验方法:

将弹簧测力计上端固定在铁架台上方,逐个增加钩码的个数,并将每次对应的质量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填入表格中,直到8个钩码全部测完。实验二:

实验器材:

铁架台、细线、小钢球一个实验方法;。

1、在铁架台的夹子上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把铁架台放在水平地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竖直向下。

2、然后将整个实验装置放在斜面上,观察悬线自由下垂的方向;发现悬线仍然竖直向下。

3、剪断悬线,观察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竖直向下。实验三: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实验器材:

不规则的物块一个,被细线拴住的重物一个。实验方法:

1、把物体的一点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画一条直线。

2、在直线外的任意位置找一个点把物体悬挂起来,重物自由下垂,当物体静止时,沿着细线在物块上再画一条直线。

3、两条线的交点就是重心,为了验证可以在除了这两条线的任意位置再找一个点,重复步骤1,发现遮天直线仍然经过重心。即证明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来找到。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

一、二两个班的物理课程,使用的是沪科版的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教材。在教学中,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小结如下: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很注重学习新课标,通过学习我体会到新课程标准不同。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课前我熟读新课程标准及新课程理念的相关资。

料,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标准,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然后制定。

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学每个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

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本。

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积极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趣。

三、注重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我知道科学探究是增加学生体验的一种有效方式探究能激发学。

获较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增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教学中老师比较轻松而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

四、注意学生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有了上学期对物理的接触,学生对学习物理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有大部分学生仍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耐心的教导,适时给学生鼓励,给他们信心,不搞偏难题。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很多学生由怕物理到喜欢,由差到好。

五、转变教学观念,既教书又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民主、平等、轻松中学习。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简要的小节,工作中仍有疏漏和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和进取,力求精益求精。在以后的工作中创造出优异的成绩。

科任:林侣钰。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特点、地位及作用:

本课的内容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材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物理课程标准把光学的内容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本册教材第四章光现象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光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光学的基础知识即光的直线传播,使学生对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的兴趣,为光学的两大重点内容“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关源和人造光源两类;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过程与方法: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猜想、探究的过程,总结光的直线传播的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

多媒体、镭射笔、滴少许牛奶的水、空气清新剂、果冻、蜡烛、白纸等。

二、教学方法:

教法:考虑到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接触物理学的八年级学生,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所以在教学中,我给他们充分的动手和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并且新课标还强调,要让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探究,从探究中总结物理规律。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实验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为一体,我注重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设计情境:投影几组调兵山美丽景色的图片,我们能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从而引出光现象的教学。

学生欣赏图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介绍光源的概念,引导学生把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学生列举生活中能发光的物体,排除疑义,并把它们分分类。投影几种天然光源的图片(出示幻灯片)。

问:教室的屏幕是不是光源?谁是光源?投影仪发出的光是沿什么路径传到屏幕上的?

出示几张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请同学们猜想光是怎么样传播的?

学生思考,观察图片,说出自己的猜想。

问:你在生活中看到过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吗?

学生举例,想办法如何能看到光的径迹。

演示:让光照到墙上,看到一个亮点,看不到光的传播径迹,向光照射的方向喷水雾。

问:光在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出示探究过程:

1、让光从直吸管的一端射入,观察另一端白纸上的现象,让光从弯吸管的一端射入,观察另一端白纸上的现象。

2、让光射入滴有少量牛奶的水中,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让光射入果冻中,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总结规律。

提出疑问: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出示图片,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播放视频:光在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描述现象,总结光沿直线传播要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问:如何把光的传播径迹在纸上画来呢?例如画一太阳光芒四射,让学生试着画。引出光线的概念。

播放视频:手影表演。问:你能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吗?动画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观看,思考,解释影子的形成原因。讨论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生活中还有更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示小孔成像器材,让学生猜想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出示树荫下的光斑,问是什么形状?是谁的像?引导学生区分影子和小孔成的像。

学生分组操作,描述现象,并用画图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现象。

介绍激光准直,播放动画。

学生操作并回答:当眼睛、小孔、烛焰在一条直线上时。

问:由此,你会联想到哪些生活中的情景呢?学生列举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问:下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发生,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出示表格和数据。

学生分析光速大于声速,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三)归纳概括。

让学生进行总结,互相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印象。

(四)巩固应用。

投影出示,学生思考,回答。

(五)拓展延伸。

如果没有了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展开想像,深化理解。

第四章第一节光的直线传播。

天然条件。

现象。

光源直线传播应用。

人造光速。

四、教学反思。

在《光的直线传播》一节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成功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在以往的对本节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或略做演示了事。但在本节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脑设计,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光的传播特点。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将对学生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在思考之后,自己选取仪器,设计实验,并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只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起他们的创新潜力。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二

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强调学生的合作学习。

一位科学家用了10年时间进行调查,想知道学习哪方面的知识永远不会被社会淘汰?调查结果是与人相处的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学生学习交往和合作的过程。在两个学生实验及上台交流展示活动中,通过同桌互相学习,小组间合作,从而形成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立体交叉网络结构,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往复的、多通道、多层次的信息交流,在这种全方位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和方法,而且学会了彼此间的协作,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实验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能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结构】。

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教学模式】。

“活动——实验”的探索模式。

【教学仪器】。

1)教师演示实验的全套器材。

2)学生实验的器材。

3)多媒体、图片、模型。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三

1.知道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和发生形变的原因。

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及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5.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学习重点】力的概念、重力产生原因。

【知识回顾】。

一、力。

1.概念。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磁力等。

(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

2.力的图示和示意图。

(1)力的图示:力的图示中,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箭尾(或箭头)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所在的直线叫做力的作用线。

(2)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只能粗略表示力的作用点和方向,不能表示力的大小。

二、重力。

1.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大小:g=mg。

3.g的特点。

(1)在地球上同一地点g值是一个不变的常数。

(2)g值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3)g值随着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4.方向:竖直向下。

5.重心。

(1)相关因素:物体的几何形状;物体的质量分布。

(2)位置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在其几何中心;对于形状不规则或者质量分布不均匀的薄板,重心可用悬挂法确定。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万有引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四

2.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1.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的大小,使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处于不同的浮沉状态;

2.认识浮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2.通过浮力知识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激发学生学习情趣;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实验,激发学习欲望。发展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谋求内部协调统一的成功体验。

本节内容是在上一节学习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和密度等知识联系密切。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而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分析各种浮沉现象的基础,所以通过实验观察,认识物体的浮沉现象及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要弄清浮沉条件,关键是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节教材要运用阿基米德原理分析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的变化,并比较浮力和重力的大小,需要较强的思维能力,因此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根据浮力知识的教学分解,本节教学的主要知识有两个: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浮沉条件的应用。知识本身的难度并不算大,但贯穿在从如何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去理解浮力的应用事例这个分析过程要求较高,是进行本节教学的关键,为此,本节教学的策略设计是:首先观察、分析、比较物体的浮沉情况,引导学生从受力条件和密度条件两个方面认识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调节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达到理解浮沉条件在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诸方面的应用。

多媒体课件、烧杯、水、土豆、苹果、橡皮泥、潜水艇模型、热气球模型。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高一物理重力教案(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因为重力三要素的分析研究方法能为其他内容的学习作铺垫,所以应是本节的另外一个核心内容。

难点:

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对于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学生不容易接受,而且也不容易想到,所以在教学中用实际操作突破难点。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六

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

新课导入。

启动课堂。

一、课前感悟。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______________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________,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________,表示质量的是________,表示体积的是________。

二、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

密度的单位是: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七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一步加深对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巩固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3.通过实验、比较,进一步理解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会测定小灯泡的功率。

对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

电源(电池组)、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多媒体。

教学流程:

根据我校课堂教学模式“1311”,制定以下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实验原理:p=ui。

2.实验电路:

3.实验结论:

u实u额p实p额较亮,

灯泡的亮度与灯泡的实际电功率有关。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八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象,了解虚象是怎样形成的。

3、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重点难点:。

1、平面镜成像特点。

2、虚像的概念。

(二)课前自学:

1.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自学课本p43,边阅读边观察图2.3—1与2.3--2,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此实验是研究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关系。

(2)实验所需要的器材是:。

(3)实验中使用玻璃板而不使用带水银的平面镜,为什么?

(4)实验中要求玻璃板如何放置?

(6)图2.3-1中的两只蜡烛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蜡烛?

2.虚像。

1)观察2.3—2回答下列问题。

2)眼睛的位置与s还是s1在一条直线上?

3)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我们感觉好像是发出的光射入我们的眼睛。但是,实际上是发出的光。准确来说,是s发出的光经平面镜以后,射入眼睛的。

5)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6)总结:上面1.2可知平面镜的特点有1.2.3.4.

3.球面镜。

阅读p44科学世界回答问题。

(1)凸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2)凹面镜对光线的作用是:举例:

(3)在文中什么地方涉及了“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这个道理。

(三)自学检测:

1.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_____(“虚”或“实”)像,像的大小跟物的大小_____,像和物的直线跟镜面_______,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2.某人站在平面镜前1.5m处,像到镜面的距离m,人与像的距离为m.

3.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5.某同学在做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的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_______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______关系;。

(四)自学反思:

1、

2、

二、课内探究[。

(一)情景导入:

日常生活所用镜子的反射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从平面镜中可以看到镜前物体的像,你知道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吗?那我们就用实验来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精讲点播。

【例题】。

例1、在图1中画出物体abc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对镜面相互对称作图。用轴对称方法先分别作出a、b、c三点的像a'、b'、c',再根据像是正立的、等大的虚像用虚线连结三点即可,如图2所示。在图中aa'、bb'、cc'都属辅助线,要用虚线表示,而像a'、b'、c'是虚像,也需要用虚线来表示。

例2、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块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他在镜内的像将[]。

a.逐渐变大,并且逐渐向镜面靠近。

b.逐渐变小,并且逐渐离开镜面。

c.先变大后变小,先靠近镜面再离开镜面。

d.大小不变,但逐渐向镜面靠。

解析: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像和物大小相等,并且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始终相等。

例3、如图12示,如何作一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画图说明)。

解析:此题涉及了光反射的许多知识点,由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可知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必经过像点。因此可两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点光源的像点s';然后连接s'a,s'a和平面镜相交于o点,o即为入射点,最后完成光路图。答案如图13所示。本题先找到点光源s经平面镜形成的像s',连接s'a交平面镜于o点,再连接so完成光路,这种解题的思路方法,应用在很多平面镜的解题中。

【跟踪训练】。

1.某人站在镜子前面,在镜中会看到另一个“他”,则镜中的这个“他”就是这个人在平面镜中的______.

2.某人身高1.7m,站在一块镜子前2m处,那么他的像距离镜子m,

像与人相距m,当他远离镜子0.5m,此时像距为m,像与他相距m,像高为m。

4.作图题(作出像、或物、或平面镜)。

(四)归纳总结。

1、小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2、小结本节课的学习方法:

三、课后提升。

(一)达标训练。

1.汽车后视镜是__________,而汽车头灯是利用_______________来反射光的.平面镜可以改变_________,如潜水艇上经常用到的___________镜,就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3.平行光线射到一张报纸上发生漫反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每条光线的反射角不等于入射角b、各条光线的入射角相等而反射角都不相等。

c、各条光线的入射角不相等,反射角也都不相等d、以上说法均正确。

4.一人从平面镜中看到对面墙上钟的像如图1所示,则实际时间为()。

a.3:40b.4:20c.8:20d.9:40。

55.当笔尖触到平面镜时,发现笔尖和它在镜中的像相距3mm,那么镜子的厚度是()。

aa、3mmb6mmc1.5mmd0.75mm。

6.关于平面镜成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像和物体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b.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

c.像和物体的大小总是相等的d.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7.如图5所示,承承家的小猫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甲图,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是图乙中的()。

(二)反馈评价。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学设计(模板19篇)篇十九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相关范文推荐

    孩子的成长规划大全(15篇)

    规划计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时间管理和组织能力。下面是一些规划计划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既然是孩子成长记录,就是将

    期初一语文教学工作计划(实用15篇)

    精心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可以提高教学效果,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质量。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满足您的需求。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告别相处六

    材料专业实习报告(优秀22篇)

    在实习报告中,我们可以系统性地概括和描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反思并总结经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

    母亲节感动的演讲稿(专业17篇)

    演讲稿范文是一个丰富多样的资源库,我们可以从中选取合适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演讲更富有亮点和吸引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演讲写作

    教学设计版大全(15篇)

    教学计划是一种有序、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在以下教学计划中,你可以找到适合不同学科和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能借助拼音读

    镇妇联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汇总16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身工作过程和成果的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形成对自己工作的认识。如果你正在为写月工作总结犯愁,不妨看看以下精选的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小学三年级父爱(热门21篇)

    优秀作文是对社会时事和热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它可以展示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和观察力。这些是一些优秀作文的精华部分,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虽然我家不是很富裕

    实习生工作总结个人感受(热门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更好地发展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终于结束了近半

    感人的一刻(热门17篇)

    优秀作文表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今天,我看见一个黑影从我眼前穿过,停在垃圾箱

    助理个人年度工作总结(汇总16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通过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改进,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值得参考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