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

时间:2023-11-03 作者:FS文字使者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的归纳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所读材料的信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别具一格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一

论语里里面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还有一句,我非常喜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学习后在再温习一下,不是很好吗?如果不去温习,那么你就会把所学的一切全部都忘光的,所以每次学习到的知识再温习一下,那么这些知识就会留在大脑里,不会忘记了。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智慧,没想到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这么深奥的道理了,在我们这么发达的社会都需要它。

论语的内容实在太深奥了。一时是理解不过来的。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慢慢的体会到它的精髓。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二

假期特意买了一本于丹的《论语心得》,空闲时间好好品读了一翻,读后爱不释手。于丹用她理性的头脑和独到的思考,把《论语》加以分析,把其中的真谛和我们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联系起来,警示后人。大家知道,《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刚读完前三部分就迫不及待的想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因为有太多的感受。在“天地人之道”中,于丹把孔子的圣人一面解读的非常深刻、透彻。如孔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子的教学太度。想到自己有时会对学生声色俱厉,经常职责学生不该如何如何,真是羞愧难当。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真正的好老师。

真正的好老师应该会像孔子那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歉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我们说,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生活在他生活得这片土地上的,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孔夫子的温柔敦厚之美在的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感谢于丹老师让我这样深刻的了解了孔子。让我懂得如何当一名好老师。

人。”于丹论语心得告诉我们不仅应该尽自己的的本职工作,还有尽可能去帮助别人,所谓的“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心灵之道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

论语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我想无论是古贤圣人还是于丹所想表达的意义在于,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是《于丹论语心得》所给予我的最大感受吧!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三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教师读《论语》的。

心得体会。

要快乐地生活,便要心怀一份无私的“博爱”

许多读过《论语》的人都认为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像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等等,所有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所以在孔子意识里“礼”是在“爱”的根基之上的。其实,不论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如何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爱的缺失,也是教育的缺失,存在这种缺失,不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心怀博爱,还应在人际交往中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不管与人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

要快乐地生活,便要享受一份内心的简单。

何为简单?我对简单的理解不是碌碌无为,而是喧嚣浮躁的世事中那份少有的宁静,真正的简单是宁心静气、无悔奉献后的那份收获与快乐。

生命的真谛,就在于微笑着面对生活,让自己快乐,让别人快乐,是一个人精彩人生的展示。因为,有缘相聚不容易,相聚相守更不容易。做一个快乐简单的人,要有一份美好的憧憬。不管竞争压力有多大、不管生活节奏有多快、不管学习过程有多苦,我们心中的美好憧憬不能丢。因为有了憧憬,才会有实现憧憬的愿望,有了实现憧憬的愿望,才会有实现愿望的行动,有了行动就一定会有结果,因为你努力了。做一个快乐简单的人,要做到“以责任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淡泊自己的名利,想着大家的利益。这样,我们就会心胸开阔、豁然开朗。做一个快乐简单的人,还要有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一个人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当我们遭遇挫折,感到压力,产生痛苦、面对无奈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颓废沮丧,而是要反省自己,总结经验,改变航向,因为这一切都是暂时的,会转瞬即逝。因为天塌不下来,当感觉天快塌下来的时候,实际上是自己站歪了!孔子认为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归根取决于自己的心境。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时,可以改变自己的观念;当我们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时,可以改变自己看待结果的心情;当我们无法改变別人的看法时,可以改变自已的想法;当我们无法改变风向时,可以调整风帆的角度。

总之,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困难;只有改变自己,才可改变世界;只有不忘初心,才会找到生活的真谛与快乐!

(一)学思结合,温故知新。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论语·学而》记载子贡听了孔子的教导后,领会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兴。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的问答情况。孔子的教学是民主的。他乐于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对于不肯提意见的学生反而要责怪。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但颜回对孔子的话句句顺从,从来不提意见。因此,孔子责怪说::“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意指颜回从来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不能使师生之间收到教学相长的好处,所以说“颜回不是能帮助我的人”。可见,孔子是开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们提倡师生互动,与孔子的教学相长是一脉相承的。教师不仅教,也要在互动中学;学生不仅学,同时也要在互动中教。师生共同对自己和对方的发展成长负责。我们大家都教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课,写的是孔子与四个学生的一次课堂活动。当年孔子在课堂操作上“以问题为主线,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为收获,以情趣为动力”,为我们今天的课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师生互动,才能让师生的创造精神在课堂上得到有效地发挥,课堂也才会有真正的欢乐时光。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孔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社会新闻很多,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视和关心时事,随时表明自己的态度,宣传自己的主张。孔子在自己的一生中评论过很多人和事。从这些。

评语。

中可以看出他审时度势的胸怀和抱负,并且也反映了他通过实例教育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条根本原则。今天,联系实际,评人评事,也是各科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既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学到的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次课改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就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在这一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教师既要给学生干粮,还要给学生猎枪。”

总之,《论语》是一部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论语》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一份珍贵的遗产。读后受益无穷。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夫子正是以这种朴素的、温和的生活态度来影响他的弟子,他的弟子都是一粒种子,把那种生活的态度、生活的智慧广为传播。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与感悟。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与思的结合,做一个学习型的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学习要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听信别人。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学习而学习,缺少必要的思考,只是一味地学习,大脑却一片空白,学习只为了追求数量,而不在乎质量,结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学习在思考,也在于吸收。也有不少人,为了思考而思考,缺少必要的学习。只是一味地思考,没有一定的学习指导,结果思考钻进了死胡同,就难免是非不分。因学习而思考,而感到充实。因思考而学习,而感到明智。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步入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的读过《论语》,之前对《论语》的了解,仅仅限于中学课本上学到的“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了解的只是凤毛麟角。寒假里通过拜读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不能说大彻大悟,但也触动了心灵。

于丹《论语》心得中的道理是朴素的,温暖的。她的解说没有我想象中的高谈阔论,也不像现在的个别学者那样咬文嚼字,弄一些专业术语、新名词来吓唬人以显示自己的成就。看《论语》心得,仿佛在和一位朋友聊天,所有的道理都被于丹娓娓道来,那样一种从容谦仰的态度正是儒家所提倡的,所追求的。

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中穿插了很多简短但耐人回味的小故事,令我感触颇深。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让我理解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让我明白如何做一个仁爱之人;网球明星和女孩买头花的故事告诉我应该以开阔的心胸去面对生命中的缺憾;茶师为了最有尊严的死法求教的故事更让我看到了心灵勇敢的力量……这样的小故事于丹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很多,有些会让我们受益终身。

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告诉我们,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所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比获取更能使我们心中充满幸福感。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怎样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着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是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能够不被富足的生活蛊惑,又能在贫贱中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内心的快乐。这样一种儒家思想传承下来,使我们历史上又出现了很多内心富足的君子。

读《论语》心得,使我心旷神怡,让我感受到了《论语》是一碗心灵鸡汤,可以加强气质修养、净化思想心灵;是一坛千年好酒,醇香甜美;是一股涓涓清泉,看似无味,却是越品味越浓。

《论语》的真正含义是告诉我们如何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幸福生活。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的坐标。

《论语》传达了一种简单而热情的生活态度。孔子有三千弟子,其中有七十二贤人。孔子以这种朴素而温和的生活态度影响着他的弟子。他所有的弟子都是就像一粒种子,传播着对生命的态度和生命的智慧。

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解。

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倡导的学习方法。一味地读书,而不去思考,只能被书牵着鼻子走,会被书本所累,从而被书的外表所迷惑而不得其解。

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不进行必要的书本知识积累,那么对知识进行研究和推敲,也只能是一种幻想,问题得不到解决,会产生更多的疑问和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你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做到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反思性的教师,才能不断进步。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家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说是惊人的一致。可以看出,在认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无论地域和种族多么不同,其基本原则总是相似的。学会听别人讲解,也要自己思考,不要一味地听别人的。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边想边学,边感受智慧。可见,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缺一不可。这些都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四

读了《论语》一书之后,我更由衷地敬佩孔子。《论语》教会了我好多做人道理。

近些年,也许是受一些西方思想的影响,年轻人越来越强调自信而这自信过了“度”变成了骄傲,自负。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年轻人们高高的抬着头,自信满满的样子,从不轻易向别人请教问题。

《论语》中的“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及“默尔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充分的表现出了孔子的谦虚。

谦虚是一种美德,通过学习《论语》,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谦虚的内涵。

《论语》不愧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我听说现在台湾流行一种“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们从小学习《论语》,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论语》中很多孔子的教授的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习《论语》,能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这并不落伍,正如儒家所认为的,真正的人才,“德”是第一位的,比才华更重要,有了“德”又有才的人才能造福国家,反之,德行不够只能是祸害。

读过《论语》,我更加觉得德行的重要,培养好的品德,学会做人,谦虚,不自满。这样不但自己,对国家也是一种福。希望年轻的朋友们能够多读一些像《论语》这样的书。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五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论语》中蕴藏的大智慧啊!

《论语》到底写的是什么呢?里面篇章很多,有关学习的学而篇,有关品行做人的道德篇等等,平时我们经常挂于嘴边的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均出自此书。这些语句随便找个同学都会说上一两句,我想这也许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吧。

《论语》里面的精彩语句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内省也。”这句话。意思是:见到贤人圣者就想想自己有没有他的成就,见到没有贤者思想的,就要反省一下自己也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一直将这句孔子说的名言刻在心里,半点不敢忘记,因此养成了争强好胜,希望自己也能达到别人一样水平的性格。

《论语》,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是因为有关孔子或他的弟子的一个个小故事里隐藏着一句句至理名言,语言清新自然,构造新颖活泼,翻开书本,其中的人物历历在目、跃然纸上。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半部《论语》治天下”了吧!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七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做工作;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有时候,我们会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可能是对自己的.三观不清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孔子提出了他的想法,供我们参考:

1。有一个坚定的信仰。去学习它、实践它,捍卫它。在深入研究和对比之前,不要别人说哪个好,就信哪个,要自己去选择和验证。

2。居住在太平之地。可以放眼全球,不必拘泥于一个地方。

3。在清明之国,不努力以致贫贱,是个人的耻辱;在黑暗之国,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也是耻辱。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八

人非生而知之,乃学而知之。要学习,就要有老师。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中国人一向尊崇五伦“天地君亲师”,老师能与天地君亲同等并列,可见其受人尊敬的程度。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见老师也不一定指什么特定的人士,只要能开导我们,影响我们,指示我们,让我们能受教受益的,都是我们的老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

《论语》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尝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尝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可以以善者为师,还可以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着极为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已严。这不仅是提高自己修养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另外这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很有裨益的。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九

宋人道:“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之中有着无穷的大智慧!我很喜欢这部被称为“东方的圣经”的儒家之经典,时时诵读,感悟颇多。再结合身边之事,也学到了些许为人处事之道。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观察一个人的方法。如果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不但要知道他做了什么事,还应该从他做事的动机、方法和心态三方面来观察。以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事——做作业为例。这是每个学生必做的一件事,但同样都做了,为何差距却如此之大呢?我们不妨用孔子的方法来观察一下,比较一下。学习会使自己受益、做作业也是为自己而做,抱着这种心态,加以认真的态度,愉悦的心情,学习怎能不好呢?反之,若是因为老师的检查应付差事,又有什么优秀可谈呢?其实岂止时做作业呀,生活中事事皆是如此。从这三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能成大事,是否能委以重任呀!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孔子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回答说君子要“行动在先,说话在后”。这令我想起了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就是真正的君子,他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闻一多先生作为一个学者,创作了《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和《古典心义》,他没有先说,而是做了再说,或是做了不说。他虽然没有宣扬,但人们看到了他辛苦所得的成果,人们会欣赏、会赞扬、会敬佩。而有人的说得好听,却没有付诸行动。他们是“口的巨人,行的`矮子”。人们会怎样看待这种言行不一的人呢?是不屑,是轻蔑,还是鄙夷?对待一个人,我们要听其言而观其行,看是否言行一致。而我们也应要求自己做到。

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如何判定一个人品行怎样呢?是不是大家都喜欢的人就是善人呢?这是不一定的。如果一个人只会一味拍马逢迎,讨好别人,或者信奉独善其身,他是一个好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好人一定有做人的底线,做人的原则,一个真正的好人一定有自己的“为”和“不为”,也就难免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但一个真正具备仁德的人一定能正确地判断别人的好坏,仁者对一个人的好恶一定有是非标准,不会凭个人的私心得失判断,也不会被舆论所左右,人云亦云。所以要判定一个人怎么样,可以看什么样的人喜欢他,什么样的人又厌恶他即可。

爱之,能勿劳乎?

大多数人都认为,爱一个人就不要让他劳累、辛苦。但孔子提出了相反意见,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劳苦吗?”这不禁使我想起现代许多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因为对孩子的爱,所以什么都想为孩子代劳,不要说做家务,就连整理书包此类的事也要代替孩子做,也更不会对孩子要求什么。这般娇纵所培养出的孩子又如何呢?只是一个依赖别人、好吃懒做、不学无术的孩子,那么他将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呢?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爱一个人要使之锻炼,使之成长,才是助他成才,不然终究会害了他。

读《论语》,令我学会了许多,明白了许多。学而时习之告诉我要经常复习所学的知识;知之为知之告诉我要实事求是地对待学习;既往不咎告诉我要宽容待人,不能斤斤计较;三人行,必有我师告诉我要虚心向别人学习,见贤思齐;学如不及告诉我学习一定要抓紧一切时间;岁寒知松柏告诉我在困难时才看得出一个人的品质;君子求诸己告诉我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进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要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告诉我人不能每天无所事事,要有所作为。读《论语》,悟成长。每读一点,我便明白一点,也就成长一点。一书在手,可知冶世之道,可悟为人之德,可明行事之礼。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十

在历史的长河,有一部著作熠熠生辉,它如一盏明灯,指引人们走向知识的海洋;如一颗料宝石,诱导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如一把钥匙,引领人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正如学者朱光潜先生说:“《论语》是一部绝妙的书,可以终身咀嚼,学用不尽的。”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全书共20篇92章。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个暑假,我有幸拜读了《论语》。我共读了两个章节,其中第一篇让我感触颇深。

原文是第四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阴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非常地认同孔老先生说得这句话。它的解释是: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不尽心竭力的吗,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了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我一开始读解析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原文明明是:“三省”,解释却变成了“多次”呢?后来才了解到,古文中“三省”中的“三”表多次。不仅古文有趣,字也非常有意思。

这句话共分为三段,第一段目前我还很少能接触到,我的重点在第三段。这句话概括起来就四个字:温故知新,大诗人朱嘉说过:“间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有了,但如果看一下就过了,那不等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吗?一点效果也没有,好的知识不能一笑而过,要反复地,不断地咀嚼,才能悟出其中的深奥之处。

这句话非常重要,是学习的一把重要的钥匙。没有了这把钥匙,学习就没有了深度,只有片面的一层,我以前没有这么个习惯,认为一遍记熟了就过了,结果过两天考试明明背过的,就是记不起来了,丢了分。从此以后,每天学过的东西我都会复习一到二遍,将它们印在我的脑中。

你一定听过孔老先生说的这句话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到了就一定能想到,因为这是千古名句,字面意思是:三人走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自己理解为:世界万物,无论人还是物都有可以借鉴之处。前些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古鲁的三位老师啊》大学者古鲁临终前感慨到使他受益最深的三位老师——气丐,狗,小孩。意想不到吧,这不正好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印证吗?这世界上供我们学习的东西多着呢,能教你知识当你的老师的人并不一定是学富五车的学者,乞丐,兄弟,父母,基至小孩,狗都能传授给你你不知道的事。

就连商业大亨马云都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重复看,不断看,受益最深的书。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十一

《论语》,一篇充满高尚的文章。今日,我们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孔子智慧般的面容,宋代开国丞相赵曾说:“半部《论语》知天下。”可见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本书上层说过,孔子。一个20xx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日看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论语》这本书却通知了中国近二十一个世纪。

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的徒弟在徒弟把孔子曾说的话综合在一齐,写下了这篇文章,他所说的不仅仅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理,还有学习的好处和如何学习。

我喜欢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管做任何事情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中的一样,可我们此刻的社会,却连这一句话都做不到!

孔子,一个创下无数辉煌的学家,此刻却已成了一个历史,但孔子仍然活在我的心中!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十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读《论语》有感作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三年都不改变父亲教给我们的行为作风,就可以说是尽了他的孝道了。

我觉得这句话的确没错,这不正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吗?人做事就是要讲信用,要尽到本能的孝道,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论语读后感11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读后感《《论语》读后感150字》。,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论语读后感教师(精选13篇)篇十三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而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的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和,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是惊人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

为了学习,可以三有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容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邃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的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为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的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事师表的学习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师德年度工作计划(实用16篇)

    通过年度总结,我们可以了解自己在过去一年中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年度总结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撰写年度总结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一、指导思想:以“德高为师,

    网格员心得体会格式及(优质18篇)

    心得体会是一个人在经历某个事件或完成某项任务后所获得的感悟和思考,它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提高自己。通过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写作形式的

    圆的认识的教案设计范文(17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文件。希望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能够帮助教师们提升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实训报告实践总结(汇总19篇)

    通过实践报告的撰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给他人,并得到更多的反馈和建议。以下是一些实践报告的写作要点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实践很重要,我们不能

    师德师风整顿心得体会(优秀20篇)

    师德师风是教师履行职责、规范行为、约束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一种为人师者应具备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优质15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一下下面这些范文,说不定能够解决你的困惑。我是内蒙古呼伦贝尔日报社记者于

    销售部门总结(优质20篇)

    部门是组织内部按职能划分的各个工作单位,它是协同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是组织中不同职能和专业领域的集合体,协同工作以达成共同目标。部门工作的总结

    留守儿童春天来了心得体会(通用18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殊不知家中的孩子有的在爷爷奶奶身边长

    专题教育心得(汇总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经历的一种回顾和反思,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改进自己。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心得体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特意收集了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工作计划(实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下面是一些成功教师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他们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