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通用8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GZ才子2023年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通用8篇)

报告是基于对某一主题涉及的具体事实进行收集、整理和呈现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可以了解到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和思维逻辑。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一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 僧多粥少 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 漂浮 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 就业难 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 就业难、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为x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 就业难 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 有内涵 。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 双向选择 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 就业难 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二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三

有时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我们要经常写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怎么写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范文,欢迎参阅!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字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四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x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五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x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 已签约 和 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 )达62。x%;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男女生就业差距在缩小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 已签约 和 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 的比例为52。x%,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x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x0元 3x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研究生就业优势不突出

【调查】大专毕业生 已签约 和 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 的比例为49。x%,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x%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x0元 xx元,仅有x。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 3x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 3x0元,为54。x%。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大学生对政策知晓率低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x。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 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x。x%和51。62%的学生表示 不了解 和 不太了解 。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表达能力欠缺成求职难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x。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大学盲目求全无助就业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x%左右。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x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着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六

本文目录
  1.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2.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
  3.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调查报告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广东省副省长宋海指出,当前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xx年我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超过27万人,比xx年增加6万人,增幅达28%,加上外省院校来粤就业的毕业生,以及前两年未落实就业岗位的省内外高校毕业生,预计xx年在我省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可能超过40万人。根据人事部进行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数据,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却不断上升。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大学生“就业难、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满意度的高低。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由于近年来的大学生扩招,使得市场上的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就日益严峻了,而究其原因,大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考证存在盲目性:2、先就业后择业渐流行:3、对企业不够了解:4、对薪酬的期望更加现实: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6、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

1、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

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就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要.

(2).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

个性是个体统一的心理面貌,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那些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色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倾向组合成的有层次的动力整体结构。它以个体稳定的行为模式与态度体系表现出来。能力、特长应包括教育培训的程度,因为教育和培训可以转化为能力、特长。能力是求职择业以及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2、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参差不齐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1、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水平虽然会不平衡,冷热不均,但是社会对不同专业的需求量会有所变动。如果能够放低期望值,愿意到西部、到基层去工作,应该说无论是热门专业的学生,还是冷门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找到工作。

2、招聘单位将更加理性化

大部分用人单位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3、民营企业将成为就业机会的最大提供者

一些名企仍将为大学毕业生提供相当数量的工作岗位。

4、就业空间将就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可能。

5、人才市场趋向在转变

据调查显示,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趋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的良好品质的人才有机会,而非大学生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大学毕业生,必须在毕业后,继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前所述,我们学院毕业生近三年的就业率虽高,但仍面临着“就业难”问题。要有效解决此一现实问题,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端正就业意愿和提高供求匹配的效率。

1.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其中,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求职者才会显得“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追踪和掌握新技术的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

2.进一步端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求职意愿。

这些事例和数进一步向我们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当前年轻人的求职意愿明显偏离社会用人需求。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职业平等观、帮助年轻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已成为当前高校就业工作的迫切需要。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2) | 返回目录

昨天(25日),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发布了xx年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对全国11所普通大学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截至7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达62.07%;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

据介绍,该所已连续两年对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去年不同,今年将毕业的研究生和大专生也列入调查对象。

【调查】男性毕业生的“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52.14%,女性毕业生的比例为46.62%,两者相差不到6个百分点,相比去年14个百分点的差距有所缩小。此外,两者对于可接受的工资起点也很一致,都主要集中在1000元—3000元。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分析认为,随着政府在消除就业歧视和实现平等就业方面政策导向性的增强,性别差异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尽管依旧存在,但程度已大为减轻。此外,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和女大学生比例增加有关。

【调查】大专毕业生“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没有签约”的比例为49.16%,本科毕业生为65.52%,硕士研究生为66.66%。大专毕业生和本科生中分别有61.93%和60.14%的受访者将预期薪酬定位在1000元—xx元,仅有19.77%和25.31%的调查对象将xx元—3000元作为自己的薪酬预期;而硕士研究生中的大多数将可接受工资起点定位于xx元—3000元,为54.12%。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普通大学的研究生就业时和本科生相比优势并不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虽然有来自人才市场的压力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恰当使用,但更多的是与当前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之间培养特色不明显、可替代性较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高学历人才抢占低学历人才就业岗位的现象,实质上凸现的是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问题。

【调查】在涉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时,有21.62%的学生将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视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大学生却往往对政策的知晓率非常低,例如,在被问及学生对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的了解程度时,分别有11.18%和51.62%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和“不太了解”。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政策的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调查】有24.93%的学生表示个人能力不足而成为制约成功择业的首要问题,另有17.26%的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缺失是求职过程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对这些能力进行分解发现,求职过程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我表达能力欠缺,比例高达40.23%,比去年的调查数据高出近5个百分点,其次分别是外语能力、专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认为,虽然大学生已开始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但个人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建议大学生从基本做起,累积实力,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增长才干。

【调查】在学校的分类考察中,专业性较强的学校整体就业状况要普遍强于综合性院校,如中国计量学院的就业率达到了85.89%,高出一般性综合院校20%左右。

【解读】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发现,单个的高校经常陷入类型定位混乱和层次定位混乱的双重困境。类型定位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院校与专业性院校之间相比,分别不明显,特色不鲜明。从所调查的11所高校来看,尽管其学校名称有很显着的学科特色,但在专业设置方面却严重趋同,基本上都设置了经济学、文学、法学和管理学专业。层次定位的混乱,主要表现为综合性大学、本专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的分工不清,互相串岗。在学校总体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大学盲目求全必然会影响和分散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利于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3) | 返回目录

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底,将有100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二、大学生就业难带来的影响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三、大学生就业难如何解决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09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七

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每年都有几百万,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程度逐步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为了有效地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供需见面、创业培训等就业服务,我们就有了新的概念——“大学生就业市场”。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一)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处于起步阶段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政府部门会定期组织人才市场,高校也会组织校园招聘会。但如何将各种资源更有效地组织起来,使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这就需要高校或专门的中介组织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

国家从1985年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也陆续颁布了一些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文件,到,教育部取消毕业生派遣证,改用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结束计划分配、派遣就业制度的历史,开始了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

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目前国务院明确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管理体制,批准建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教育部归口管理。但对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毕业生、用人单位、市场管理方的相互作用、合理制约机制还不是很完善。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的主要有政府部门、高校、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由政府提供经费为毕业生提供公益性服务,高校就业服务部门由高校提供专项经费为本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校园招聘组织与服务活动。仅仅是这两种毕业生就业服务是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毕业生就业需要的。专门的就业市场中介组织应运而生,它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收益则可通过收取相应的服务费用。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服务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在高校及毕业生就业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般是高校老师或公务员,服务意识低,服务态度不令人满意。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不断稳定拓展新的就业市场,吸引更多单位来招聘是非常重要的。

市场化的就业工作就要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服务要做到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努力改进工作态度,做到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热情耐心、细致周到、文明礼貌。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发展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原则

1.统一性原则:大学毕业生资源按照市场经济本身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没有条块分割,没有地区封锁和待业壁垒。

2.开放性原则: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就毕业生资源而言,应该允许毕业生自由进出人力资源市场不应设有学校和地区限制。

3.竞争性原则:大学毕业生的资源价格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使社会资源实现动态平衡。

4.有序性原则:市场体系的有序状态包括市场环境规范化和市场主体遵循统一的市场规范两个方面的内容。

(二)专门化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立

高校毕业生专门化就业市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相关领域内建立的有组织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专业化的就业市场。高校专门化就业市场的类型可分为区域性专门化市场和行业性专门化市场。

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将从自发、自由、散在走向规范和专门化。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过程来分析,它是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从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求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必将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三)校园招聘活动的组织

校园招聘是指合法的用人单位通过就业服务部门举办的各种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活动。校园招聘活动参与主体包括招与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合法的各类用人单位;另一方面是具备毕业资格的各类层次的毕业生。由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社会诚信体系及社会法律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部门,在组织校园招聘服务活动中,应该严格审查参加校园招聘用人单位的合法性,避免虚假招聘或各种欺诈招聘,切实保护毕业生的利益。

校园招聘按活动载体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按参与校园招聘活动用人单位的数量多少,可分为大型招聘会、中型招聘会、小型招聘会和由一家用人单位单独举办的专场校园招聘会;按用人单位行业类别分类,可分为综合类招聘会和行业类招聘会。

(四)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的反馈。

每年将毕业生就业状况汇编成册,包括毕业生人数,男女比例、专业;用人单位情况、需求毕业生人数;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毕业生签约起薪调查;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意见等,将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给学校领导。

这种信息反馈可以给学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能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通过了解学生就业的各种需求与期望,改进就业工作,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为就业工作积累数据,方便查阅保存,便于纵向研究分析。

中国是个人才短缺大国,新的产业结构调整会造就新的产业大军和新生的人才队伍,对于高校,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招生,加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学生自主择业、创业、跳槽、改行,这些就业方式和观念上的转变已被大家所接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现象,标志着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走向成熟。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总结篇八

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近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指出:预计到底,将有1x万名大学生不能就业,还将有592万名大学生毕业面临找工作,大学生就业问题非常严峻。

1。供过于求

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要是培养的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

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

当经济危机到来的时候,企业普遍实行的保守的发展战略和紧缩的财务战略,一方面人力资源的补给大幅减少,另一方面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也大幅减少,在招聘的时候会对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优中选优。经济危机造成的结果是,无论是从结构看,还是从总量上看,大学生的数量都是供过于求。

2。缺乏胜任力

现在高校培养的大学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实践非常缺乏,即便是对实践要求极高的技工类,很多学校因为种种原因取消和减少了实践的课程。大量理论的课程让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实践能力的大学生成了纸上谈兵的高手。

企业是非常现实经济实体,需要的人就是能够给企业直接带来绩效的人,而纸上谈兵的大学生并不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绩效,还要搭上老员工给为其辅导,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绩效。现在很多企业都停止了招聘新员工,尤其是大学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的'优中选优的战略性人才储备;而有些有实力的公司,在进行人才的战略性调整,希望通过现在的经济危机带来的变化,招募和储备一批中高端人才和优秀的技术骨干,从而迎接经济危机过去后的新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些企业认为经济危机也是转机,在这个转机的过程中,良莠不齐的企业进行了自然而然的优胜劣汰,使得企业乃至整个行业以后的发展会更加规范。而大学生没能在这一转机中受到青睐,其根本原因是大学生毕业后,不具备相关工作的胜任力。

1。负面影响

首先是大学生本人,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原本以为大学毕业可以养活自己,原本以为找个好工作赚钱可以孝敬父母;没想到考上大学后是“天之棋子”(自己的命运任天摆布),没想到毕业后还没上岗就已下岗,没想到本应自力更生却还要父母牵肠挂肚,这些对大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不可谓不大。

其次是对大学生家庭的影响,本来大学期间就花了很多钱,大学毕业后还得为孩子承担一定的经济压力,更主要的是看到孩子找不到工作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家长真想把这些压力都揽到自己身上,既着急又没有办法,有些家长甚至希望孩子有点事干就行,哪怕一分钱不挣也行。

再次是社会压力,有那么多人不能就业本身就是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更多的其他社会问题。

2。正面影响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教育的反思也愈发深刻,政府、高校、企业也都在自己的范围内进行着自己的思考。

政府从财政上予以支持,虽然有些措施是短期的,有些效果是表面的,但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问题,政府还应该在教育改革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更有效的投入。

学校也在积极寻找教育改革途径,虽然每个学校都在做着虚假的就业率统计和报告,但是有些学校有些院系的教育探索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比如有些学校的计算机院系几年前就成立了实验室,引进了实训的教学模式,现在又在积极探讨本身引进企业的教育产品和模式,应该说这些学校已经开始思考教育本身的问题、解决途径和自身的价值了。

企业首要考虑的不是教育问题,却间接地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企业一开始考虑的是如何能获取更多更好的能快速胜任工作的人,于是一些企业在相关的高校建立了定制培养班,按照自己企业的要求和实践培养大学生,然后招募其到本企业工作。而一些培训公司也应运而生,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训练后的大学生相对会更快地胜任工作。有些民营教育机构更是集合这两种方式,直接模拟企业的技能环境,请企业的人来授课。这些企业和相关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而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及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劣势凸显出来,这对教育本身的思考和探索无疑是一件好事。

很多培训机构认为x年将是就业培训的又一个转机,毫无疑问,对于找不着工作的大学生,培训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很多机构还承诺负责就业。但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是,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很多培训机构的承诺并不能兑现,而很多认证培训除了一纸证书外,并没有为参训者带来更高的附加值,连参加培训的人自己都知道,这是自欺欺人的没有办法但又不得不试试的办法。

而一些真正关心培训内涵,注重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如果没有承诺就业出口,如果没有相关的证书,吸引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承诺就业但不能兑现,无疑是饮鸩止渴,还是自取灭亡。因为大学生真正关心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学到真正的本领如果找不到工作,和没本领没有什么差别。

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到工作上了,这是企业的事情。但是目前情况下,保守和收缩策略的大绝多数企业,不可能招聘大批没有经验的新员工,因为企业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为新员工支付的薪水是企业直接成本,这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

于是政府出面了,出台了一些财政政策,企业接纳大学生可以得到补贴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政府要求半年后企业必须接收该员工,而大多数企业不能保证半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因此不愿承担这样的用人风险,因此对于这一政策也并不敢尝试。

是不是可以将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呢?大学生要解决的是工作的问题,很多人只要是有个工作不赚钱也可以,企业也要考虑如果经济形势好转人才补给如何解决,政府考虑的是大学生有工作干可以解决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那么在此阶段,大学毕业后可以视为见习期,由企业接收并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当经济好转的时候,企业就会储备了一定的补给人才,而大学生无论选择是否留在该企业,都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求职也不再是一件难事了。而政府的补贴可以一部分用于补贴企业实训的人力成本和场地设备成本,一部分用于补贴大学生的见习期间的生活费用,这就解决了企业的一部分问题,也解决了大学生家庭负担的一部分问题。同时一部分培训机构也将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培训机构来说,真正要考虑的应该是究竟能够给受训者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带来多大的价值,作为补充教育形式的优势是什么,考虑的不仅仅是就业难带来的收益机会,更应该是对教育本身的思考。

总而言之,目前既要解决大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问题,又要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问题。因此,政府的补贴的钱要花在刀刃上,避免钱花了,大学生只是延期几个月失业的情况发生。大学生自己花钱参加培训,更要花在刀刃上,要真正考虑能否学到真实的本领。

这是解决目前问题的途径之一,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还是教育本身的探索和实践。问题一直都存在,经济危机只不过是让问题体得的更加尖锐,如果能借助这次经济问题,加快对教育的探索,加快政府职能的探索,加强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衔接,对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未来中国的发展,也许是件好事。问题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各个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逐步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关范文推荐

    电力公司转正自我鉴定(优秀8篇)

    个人简历的内容应该具有针对性和突出重点,突显我们在相关领域的经验和成就。作为一个团队合作的人,我注重团队的协作和沟通,乐于与他人分享和学习。电力公司转正自我鉴定

    2023年老人与海摘抄好词好句英文(大全8篇)

    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范本,欣赏和分析其中的优点和亮点。老人与海摘抄好词好句英文篇一:1、等

    最新六一总结幼儿园教师心得体会(精选8篇)

    军训总结是一种对自己在军训中表现的自我评价,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和成长。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以下这些考试总结范文,或许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六一总结幼儿园教师

    桂花情思情感散文(优秀8篇)

    岗位职责能够明确员工在工作中的责任范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桂花情思情感散文篇一秋夜,月色恰恰好,花树摇影。桂花旖旎,香薰

    个人写的协议书有法律效力 和解协议书有法律效力(模板9篇)

    阅读范例可以拓宽我们的思维,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接下来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个人写的协议书有法律效力篇一1、只要协议书的内容没有法

    2023年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优秀11篇)

    学习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学习安排和时间安排。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合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想我们需要制定

    财务的年度总结报告(大全20篇)

    通过写报告,我们可以展示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提升个人的职业形象和竞争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整改报告范文,它们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

    最新高中好句好段唯美 高中好句好段(优秀8篇)

    一个优秀的自我介绍需要在短短几句话中精准地表达我们的个人特点和目标,给人留下深刻想记的印象。来看看下面这些岗位职责实例,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高中好句好段唯美篇一

    项目外包合同版本 项目外包合同(汇总13篇)

    婚前协议一旦签订,双方应当遵守协议的约定,不得随意变更或违背协议内容。希望以下的和解协议范文对大家理解和制定自己的协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项目外包合同版本

    最新寒假西游记读书心得 寒假读西游记读书心得(实用8篇)

    工作心得的编写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几篇教学反思的精选范文,供大家一起学习和交流:寒假西游记读书心得篇一今天,天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