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必修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实用5篇)

时间:2023-10-01 作者:紫薇儿最新高中必修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实用5篇)

工作学习中一定要善始善终,只有总结才标志工作阶段性完成或者彻底的终止。通过总结对工作学习进行回顾和分析,从中找出经验和教训,引出规律性认识,以指导今后工作和实践活动。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篇一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另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毛泽东称赞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2.《采莲赋》:南朝皇帝萧统著。

3.《西洲曲》:南朝乐府中的诗。

4.周瘦鹃:现代作家,翻译家,民国时期“鸳鸯蝴蝶派”(文学流派)代表作家。

5.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的主将,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等十六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其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

6.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年著名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出自他的《挽歌》。

7.《文心雕龙》: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巨著,作者为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8.金圣叹:名人瑞,字圣叹,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曾把《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其批改《水浒》,成书于崇祯末期,将七十一回以后关于受招安、征方腊等内容删去,增入卢俊义梦见梁山头领全部被杀死情节,以结束全书。批语中颇有独到之见,也表现了反对农民起义的立场。

9.顾炎武:号亭林,字宁人,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著有《日知录》。

10.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京派小说”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11.列夫•托尔斯泰:俄国伟大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12.乔治•桑:法国女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康素爱萝》、《安吉堡的磨工》。

13.《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按照鲁国国君的世系纪年,记载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以后250多年的许多史料。也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是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

14.《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了周穆王十二年到周贞定王十六年间的史实。

16.《论语》是记载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为语录体。《论语》是有关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17.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学大师,有“亚圣”之称。《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共七篇,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教育、伦理,。孟子的主要主张是仁政、民贵、君轻。认为“人性本善”。(见第五册)

18.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时赵国人,著名思想家。主张“法后王”“性恶论”。《荀子》为荀子和其弟子所作,是先秦儒家重要作品。

19.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宋人,古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之一。《庄子》为他和其弟子所作,文学性强,多寓言,是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合称“老庄”。

20.贾谊:西汉洛阳人,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著作有《新书》、《吊屈原赋》等。

21.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著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12本纪(帝王传记)、30世家(诸侯传记)、70列传(著名人物传记)、10表、8书,共130篇。它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史记》见第六册)

22.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玡临沂(现在山东省临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有“书圣”之称。王羲之胸怀旷达,喜好自然山水,他的散文疏朗简净,韵味悠长,显示了他的文学功底。因他作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兰亭集序》即兰亭会诗集的序言。

23.《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人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三百五十余篇。

24.钱钟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25.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爱弥儿》《忏悔录》等。

26.孙犁:河北省安平县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少年时期便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集为《白洋淀纪事》,其中《荷花淀》等作品是广为流传的名篇。散文《黄鹂》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27.史铁生:北京人,当代著名小说家。作品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

28.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著有《王子安集》。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滕王阁序》是其骈文代表作。

29.韩愈:字退之,也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师说》是其散文代表作。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30.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著有《樊川文集》。

31.苏洵:字明允,别号老泉。北宋文学家。著有《嘉佑集》。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32.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世称王文公。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4.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六一诗话》开创“诗话”这一新的体裁,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35.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是明代著名的古文家。著有《震川文集》。

36.张溥:字天如,明代文学家,天启年间组织应社,崇祯初年又创复社,从事文学和政治活动。《五人墓碑记》选自他的《七录斋集》。

37.姚鼐:字姬传,一字梦古,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桐城派古文家。著有《惜抱轩诗文集》,《登泰山记》选自该书。

38.龚自珍:清代思想家、文学家。著有《龚自珍全集》。己亥年在辞官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

康桥:剑桥

41.穆旦:九叶诗派代表诗人之一,诗集《探险者》《九叶集》

42.舒婷:朦胧诗派代表人物,代表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又叫《欧根•奥涅金》)

44.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派”代表诗人。

45.裴多菲:匈牙利爱国诗人,代表诗歌《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46.《诗经》和《离骚》,分别开创了我国诗歌创作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4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通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48.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浪漫主义诗歌奠基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离骚》是《楚辞》代表作,我国古代最早的抒情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收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宋玉等诗集,由西汉刘向编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

49.《孔雀东南飞》原名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长的叙事诗,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注意:《木兰辞》不属汉乐府民歌)。《玉台新咏》南朝徐陵编辑。

50.《孔雀东南飞》中的文化知识:

槌床便大怒:“床”当作“坐具”讲,不作“卧具”。

初七及下九: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上九:二十九日;初九:中九

奄奄黄昏后: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19时至21时)

寂寂人定初:人定:十二时辰之一,是亥时(相当于21时至23时)

高中必修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篇二

1、《雨巷》戴望舒:30年代“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因成名作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3、《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现代著名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

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5、《战国策》:西汉学者刘向所编辑、校订的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6、《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共526500字。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7、《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8、《小狗包弟》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灭亡》等,中篇小说《寒夜》等,以及散文集《随想录》等。他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9、《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现代著名散文家。

10、《包身工》夏衍: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话剧剧本。

12、《故都的秋》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13、《囚绿记》陆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期,共305篇,也叫《诗三百》。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写作手法主要有赋、比、兴。

赋:铺陈其事。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15、《楚辞》:汉代刘向编辑,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16、《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17、《短歌行》曹操:汉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建安诗人的代表。

18、《归园田居》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伟大诗人,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19、《赤壁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20、《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高中必修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篇三

1.读尽缥缃万卷书: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后来用作书籍的代称。

2.宫调: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3.《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4.戏曲中的行当: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末行:在京剧形成之初,舞台上确实有末这一行,而且由专攻末行的演员来出演,不能由生行演员兼演。京昆十三绝中的张胜奎就是末行的杰出代表,他在那张画像中扮演的《一捧雪》的莫成,就是末行。因为末与衰派老生非常相近,而且后来一些擅于演老生的演员兼演末戏,一些演末的演员兼演生行戏,二者的界限被打破,末就并入了生行。

末行与生行表现手法不同,化妆方式也不同,直观上来看,最大的区别是髯口上,生行是戴“三”,其余的都算末行。现在舞台上还有末的痕迹可见,比如《四进士》的宋世杰,戴白满,这就是原来末行的戏。马派《龙凤呈祥》的鲁肃,戴二涛,也是末行的遗风。但是现在已经不单把末再拿出来了。

丑行:简称“丑”。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截然不同.

生行:简称“生”。生行分为须生(老生、胡子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胡子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髯口(胡子),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旦行:简称“旦”。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多表演性格活泼的女子,也有一部分悲剧和反面人物。

花衫:介于青衣和花旦之间,梳古装头(如古代仕女画中的头型)穿花盆底鞋。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如包拯就是“净”角色。

5.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6.《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节选自《乐章集》。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在雨中听到铃声而想起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7.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在众多文学作品中,吴国的利器已经超越刀剑本身,上升成为一种骁勇善战、刚毅顽强的精神符号。

8.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自宋代起,以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唐代诗人王驾有《社日》一诗,主要是描绘社日的欢乐场面。

9.封狼居胥: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一说今内蒙古狼山。此山地处荒漠,鲜有草木,且长年风大沙多。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汉人的最高荣誉之一。

西汉元狩四年(前1)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10.冠冕:(1)指仕宦的代称。《北史·寇洛等传论》:“冠冕之盛,当时莫与比焉。”(2)指第一;首位。《三国志·蜀志·庞统传》:“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钟嵘《诗品序》:“此皆五言之冠冕。”(3)指体面。《官场现行记》第五十六回:“有些老一辈人见他话说得冠冕,都说,‘某人虽有嗜好,尚还有自爱之心。’”

11.三公九卿: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12.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13.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

14.阏氏: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15.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

16.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

17.游于三辅: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汉代在京城继续沿袭秦制的京畿制度。

陵邑制度:始于汉高祖,从长陵开始在陵墓旁修建陵城,入住迁入的富户;其目的是扩大都城人口规模,打击六国旧贵族的势力,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西汉丧葬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西汉统治者的一项强干弱支的重要措施,对于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较大的影响。

郊县:由都城的经济县和一般县构成,集中手工、冶铁、技术等生产活动—经济型的卫星城。一般县城人口规模2-3万人,经济萧条,人口稀少。

18.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东汉太学始创于建武五年十月(公元29年),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丈,宽三丈”。永建六年(130),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19、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20.举孝廉不行: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1.公车特征: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征的人,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应试的代称。

高中必修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篇四

语文基础要打好,文学常识要牢记,下面是语文必修一的文学常识,欢迎阅读。

1、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代表作有诗歌《雨巷》,并因此作被称为“雨巷诗人”。

2、徐志摩是中国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其诗作《再别康桥》细致入微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

3、艾青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真挚感情。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的原名是《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专》《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5、《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6、司马迁是西汉(朝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史学纪传体的先河,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7、《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

8、西汉司马迁(作者)创作的《史记》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鲁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等。

10、鲁迅1918年5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中篇小说《阿q正传》通过对主人公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存在于“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11、巴金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作品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

12、夏衍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剧本《赛金花》《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等,其创作的《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1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作者是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有散文《雅舍小品》等。

14、《烛之武退秦师》选自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编写的《战国策》,《鸿门宴》选自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记》,《记念刘和珍君》选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杂文集《华盖集续编》,《小狗包弟》选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

1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奉为“至圣”,是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创者,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他编辑整理的《春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16、《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他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该书共分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并称“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并称“六艺”。

17、《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而立”指30岁,“不惑”指40岁,“知命”指50岁,“耳顺”指60岁。

18、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国别)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代表作有“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主线是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成长史。重要作品还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艰难时世》《双城记》。

【摘要】文章以苏教版和人教版这两套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研究材料,比较分析古代、现当代及外国作品在其中所占的比重,由此分析语文教材在设计与编写方面的得与失,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课堂的教学特点,提出对教材的使用与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语文学习;帮助;遗漏;得失

第一,从教材体系结构上来说,无论哪一版教材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都是将每册书分为四个板块,将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多样,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探究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语文,同时还能进行一定的思维训练。

第二,将古代诗文词、现当代作品以及外国选文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编排组元、划分,总体设计上突出了整体性、有机性、选择性和体系性,使得学生在接受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接触其他民族不同的文化,形成开放的视野,懂得兼容并蓄,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20xx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语文教材的编写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科书编写应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充分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种类多样的作品在富有时代特征的同时,也富有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念、正确的审美态度以及高尚的思想情趣。

第四,两版必修教材均把古代作品放在必修三、必修四中,而不是放在必修一、必修二中。这么做是为了避免学生在刚升入高中时就接触比较生涩难懂的古代诗文词,过早接触有可能让学生对古代诗文词的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学生在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对各类文本的题材和体裁都有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之后,再去阅读、分析古代文言诗词,便可以在获得古代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第五,语文作为学科中“基础中的基础”,这样的课文编排,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在面对其他学科时,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运用在语文中学习到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问题,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第六,两版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为了凸显课标精神,因此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比较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指出:“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多层次地解读。”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文本阅读是文本、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即学生在阅读时是主动的、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深入的思考,获得更多的感悟。

第一,无论哪一版本的必修教材,都没有做到将古代、现当代以及外国作品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现当代选文与外国作品所占的比重之和是古代作品的两倍之多。这种重视现当代和外国作品而相对忽视古代作品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恰当、适宜地获取优秀的民族文化养分,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有意识地忽略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显然没有什么益处。

而在人教版中,古代诗文词所占的比重是52.5%,而现当代和外国选文两者加起来也只有47.5%。这种重视古代诗文词而相对忽视现当代和外国文化的做法,不利于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教学观的指导下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不符合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现代语文教育理念,这样会让学生与国际思想脱轨,不能更好地接触外国思想文化,不能感受到不同的思想文化在一起形成的碰撞。

第二,《语文新课程教学论》中指出:“语文教材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掺杂了思想教育方面的内容,教学不再以审美本身为主。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较为严重的偏差,使得审美教育的主导地位反而被思想教育所占据。”20xx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教科书选文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因此,审美性很重要。

第三,两版语文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但是由于现实的局限,两版教材都没有能够很好地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这四个方面的学习,在提倡大语文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学生很难有效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以及语文能力的培养。

(一)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的优点

经过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优点。

第一,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起来,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一大优点。当代语文教育不再只是突出语文某一方面的功能,而是在突出语文作为基础课程的工具性的同时,兼顾文体和人文内涵,使得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同时,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内涵。

第二,当代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在引导学生学习中a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现当代文学艺术的熏陶中,不自觉地改变看待事物的角度;在让学生接受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让学生多接触外国的文学、史学作品,让学生多了解国外先进思想艺术家的想法,开阔自己的视野,并对自己的人生有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

第三,当代语文教育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还注重多样性和选择性,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学习语文,增加语文知识的积累,切实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第四,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当代语文教育就很好地体现了课标的这种精神,引导学生不只是单纯地学习语文的哪个方面,而是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努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二)当代语文教育存在的缺点

第一,我国的普通高中语文教育依然存在“偏科”现象。古代诗文词不能够和现当代作品平分秋色,中外文化并没有达到高度的融合交流。虽然人文性与工具性能够大致统一起来,但是仍然缺少点人文性而过多地偏重工具性,从而导致学生主要以理性的思维进行学习、生活,精神需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

第二,高中必修教材中所选的全部文章都是比较典型的,但是对学生来说,如何在学习中把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和外来的优质文化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在做到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对此,当代语文教育的研究似乎还是不够深入、明确。形式上或许已经满足,但是内容的实施力度还有待改进。

第三,从古诗文作品、现代文以及外国选文所占的比例来看,代语文教育对于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自应占多大的比例,古代诗文词在不同的学段到底应该学什么,学多少都没有什么可以参考的模式,教材编写者只能根据地区的实际教学情况,参照一些有价值的数据,再加上自己主观上的理解对教材进行编写,可是这样的方式是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学习的。

第四,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上,当代语文教育显然慢慢淡化了语文知识的学习,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这种做法导致许多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都没有掌握,应该学习而没有及时学习的语文基础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不重视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其结果必然是学生不能获得基本的语文知识。要知道,这两者并不是一个矛盾体,不是说拥有知识就不能获得能力,获得能力就不能拥有知识,不能把两者分开来讨论。只有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学习,学生才能学会什么是真正的语文。

第五,当代语文教育在怎样解决好《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所指出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的统一问题,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统一问题,工具性和文学性的统一问题,水平测试和选拔测试的统一问题,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统一问题”等方面,仍然没有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没能做到尽善尽美。

第一,高中语文教材要在继承语文教材建设传统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换言之,就是中学语文教材必须坚持“守正出新”的编写原则。

第二,语文教材的单元组合要按照“主题-情境”的模式进行编排。

第三,努力构建“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为主要模式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体系,再辅以各类选修读本。

第四,注重开发各种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时刻处于良好的语文学习的氛围之中;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

第五,专题编排要符合认知规律。语文教材的编写“要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符合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引领专题重组,这固然是一种创新,但是在专题内容编排时,要遵循师生的认知规律,要避免专题文本的混杂,要顾及各类文体的特点,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呈现语文知能的系统链。

[2]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3]曹明海.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xx.

[4]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

[5]温儒敏,蔡可.语文课改调研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6]朱芒芒.苏教版教材简介[j].中学语文教学,20xx(12):6-7.

高中必修二语文文学常识总结篇五

1.《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

3.《氓》《采薇》均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内容(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4.《离骚》作者是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370多句,2400多字,为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离骚》又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分别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5.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6.《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选自南朝梁(萧统)所编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这些诗作不仅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还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7.《短歌行》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人。“秋风萧瑟,红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中的名句。

8.《归园田居》(其一)作者是陶渊明,东晋伟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务农,终身不再出仕,亦有“隐逸诗人”之称。他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

9.《兰亭集序》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作者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出身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

10.《赤壁赋》作者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11.《游褒禅山记》作者为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临川人。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