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

时间:2023-12-22 作者:JQ文豪

范文范本是指在某个领域或者某个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本样本。接下来,小编将向大家介绍一些脍炙人口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一

全面从严治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制定的重大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河曲县纪委监委成立特别调查组,深入调查全面严格管理党基层延伸的推进情况、面临的现实问题和解读对策,认真分析思考,形成规律认识。

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全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致力于通过监督监察复盖最后一公里。

(1)加强伸展触角。一是活化全县纪检力量。探索特约监察员机制,加强公权运行常态化监督县直机关原纪律检查力度,按照统一管理、有限许可、规范履行职务原则,重新设立9个派遣纪律检查监察组,监督全县36个县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及其部下。二是实现县乡一体化安排。推进监察职能乡镇扩张,13个乡镇实现监察员设置全权复盖。根据区域附近整合的原则,将13个乡镇纪律委员会作为4个纪律检查监察区,由县纪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综合调整。三是完善村级监管网络。在健全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同时,实现183名行政村级监察联络员全权复盖,由乡镇纪委统一领导和调度,将监督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基层。通过创新组织制度,全面整合纪律执行资源,纪律执行力明显提高,2019年全县违反纪律的事件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8.7%,访问总量比去年减少了24.5%,产生了112的良好聚合效果。

(二)加强教育促进廉价化。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观看警告教育电影、廉政党课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廉洁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县廉政教育基地、农村廉政文化墙、村规民约等警告教育作用,优化了政治生态。2016年以来,县纪委成立巡回宣传组,深入乡镇、村居宣传党章党纪党规26场(次),370多名党员干部接受教育,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的纪律意识。

(三)加强日常监督。统一协调纪检、监察、派驻、巡察部门监督力量,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日常监督网络。一是加强常规监管。建立健全县纪律委员会监督委员会组成员联系乡镇制度,每月深入联系点,全面监督乡镇监督监察,履行职责。二是加强巡逻监督。制定巡视向村居延伸的实施方案,着重于中央、省委、市委、县委重大决策配置实施、大众周围腐败问题和不正当风、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生领域突出问题等方面,探索村级巡视的全权复盖,将巡视剑直接插入基层。三是加强巡村监督。探索以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巡回村日志为线索,积极理解民情,解决矛盾,发现线索,调查事件为重点,以三巡、四访、五必记为手段的巡回村日志制度,延长监督触角,通过深入基层第一线掌握村情民意,及时发现农村党员思想动态、乡村干部作风问题、大众反映诉求、纪涉法问题线索等,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些还很突出。主要是:。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全县党员共8300多人,其中农村党员3900多人,2016年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处理农村党员600多人,占总数的15%,充分显示了农村基层党员的思想政治意识和廉政意识。突出的表现是,一些村级党组织对全面从严格的党向基层延伸工作认识还不够,习惯于对上级工作的配置上传下达,过于依赖上级部门的配置和推进,在全面从严格的党向基层延伸的过程中,负责人的精神不足,不敢认真,经常被动应对。有些村干部认为自己不是编辑国家干部,违反纪律也没关系,最多不当村干部,违反纪律成本低。另外,农村普通党员身份意识不强,党风廉政建设主要负责领导干部,普通党员无权无责,没有把自己放在严格治理党政的大局上。

(三)作风建设还不牢固。少数基层领导干部,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在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上,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还有幸运心理。从问题类型来看,基础私家车的公营养护、大操大事务和非法发放津贴等现象仍被禁止,占96.4%的职场分布,乡村二级基础干部占64.1%。

(四)基层微腐败仍容易多发。访问调查显示,基础权力任性、忽视侵害大众利益的问题仍不容忽视。特别是从2016年以来的访问通报情况来看,全县69.6%以上的访问通报反映了农村两委的事件处理情况来看,农村基层干部占62.9%,其中按处理等级划分,轻处理占87.2%,重处理占12.8%。根据违纪行为,违反廉洁纪律占14.6%,违反大众纪律占11%,违反工作纪律占48.6%,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占20%。突出的表现是,在虚报领取、暗箱操作、欺骗国家扶贫资金财产的滥用权力、评价低保、发放慰问金、特别资金支付等方面优秀的亲戚朋友,使用应该享受政策的人没有得到政策支持的减免,以少发、不发行、巧立名目等方式侵占或挪用上级惠农资金的目的不仅仅是喜好的经验,还有擅自决定、随意通融、歪曲农村惠农政策等。农村基层减少库存,抑制增量的任务依然非常困难,推进基层全面严格管理党的瞬间不能放松。

(五)监督执行纪律还不够有力。一是工作能力不足。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监督监察对象大幅增加,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乡镇纪委配备纪委委员,但兼职较多,只有乡镇纪委书记在编,工作力度与承担的任务不匹配,监督工作存在小马拉大车现象,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二是能力素质不足。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入,执法方法的运用要求越来越严格。但现阶段,县、乡二级纪检监察干部大多缺乏金融、财会、审计、法律等专业知识,思维不够敏捷,方式不够创新,发现问题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执纪执法的转变中,对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方面的法理、程序、运用掌握不熟练,在监督标准、监督程序、工作推进等方面,有时会出现不规范的问题。乡镇纪委面对农村三资广泛、权利复杂的局面,有时找不到想法,有时找不到方法。三是作用不足。县、乡纪委日常监督作用不足,特别是四种形态监督执纪的意识和能力还需要提高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完全从本村工作人员中选出,服从村两委员会,多成为装饰品,成为好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不严格的村级监督管理人员没有待遇保障,工作积极性不高,在乡村熟人社会环境下实施有效监督困难。四是警告抑制不足。涉嫌职务违法但不构成职务犯罪的农村两委非党员,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有有效的处分抓手,无法处分,警告抑制力低。

要全面从严格的党向基层延伸,必须从思想教育、责任执行、监督管理、奖励惩罚和纪律问责等方面下功夫寻求实效。

(一)坚持思想教育。要抓住纪律教育。以不忘初心,记住使命为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掌握标准、条例的学习,提高基础。

员干部队伍政治素养和遵规守纪意识。二要抓好党性教育。通过集中宣讲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重品行,坚定理想信念,规范日常行为。三要抓好警示教育。特别要发挥违纪违法案件的通报曝光警示教育作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受警醒、明底线、知敬畏。

(二)狠抓责任落实。一要坚持清单明责。紧盯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党组织书记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管理和台账记实制度,对乡、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必尽之责列出清单,签字承诺、公之于众,促使各责任主体对单领责、签字背书、照单履责、敢抓敢管。二要坚持照单履职。严格执行村级党支部书记向支部党员和群众代表述责评议制度,对村党支部书记的述责述廉可放在春节等流动党员返乡集中时段进行,乡镇包村干部和村级党员、部分群众代表参加,支部书记报告年度推进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接受党员群众质询评议。三要坚持按单问责。县、乡纪委要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对履责不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坚决问责,倒逼基层党组织主动履职尽责,推动“两个责任”落细落小落实。

(三)狠抓监督管理。一要细化学习培训。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对针对性的能力培训、实用性的知识学习和多元化的培训模式需求比较集中,在今后的教育培训中,将采取“点对点”个性化培训、“菜单式”实用化培训、“开放式”多元化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二要持续深化“三转”。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规定,基层纪检监察干部聚焦纪检监察主业主责,充分发挥监督、执纪、问责职能作用。三要创新监督方式。针对“本乡本土”监督难的问题,实行异地交叉监督,采取定期、不定期、突击性检查等方式,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的监督,扩大监督面,提高执纪监督实效。四要拓宽监督渠道。针对涉农资金、项目等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现象,可以根据财政、民政、审计等部门的工作特性,充分利用或整合其力量,开展专项行动或集中检查,使重点领域各项工作严格按程序纳入规范化轨道,减少基层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违规违纪行为。

(四)狠抓激励奖惩。加大对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在保证村干部基本工资待遇的同时,从工作作风、工作绩效、群众满意度等方面适当拉开差距,通过赏罚分明的方式促使村干部守纪有为。对为官不公、不正、不力、不廉,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党员干部,在进行纪律处分的同时,加大组织调整力度,不能让他们占着位子不干事甚至继续违法乱纪。

(五)狠抓执纪问责。一要摸排问题线索不马虎。积极利用主动监督检查、受理信访举报获取线索;建立健全纪检监察与组织、政法、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问题线索移交统一管理机制,及时收集问题线索。各乡镇探索建立健全廉政巡查机制,由乡镇纪委牵头,抽调民政、财政、司法等站所干部,集中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突出、线索集中的村进行巡查,突出摸排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线索。二要讲究方法巧调查。针对乡、村基层党员干部朝夕相处,开展调查工作难于打开情面等实际情况,创新工作方式,采取乡镇交叉派人调查,或者由县级纪委进行调查,问题调查清楚后,该由当地处理的,再移交当地处理。三要责任追究不含糊。坚持力度不减、节奏不变、尺度不松,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强化问责追责,坚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逐步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政治生态。

深刻理解两个责任是各级党委和纪委的政治责任。中纪委六次全会上,中央要求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上升,各级党组织切实承担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要塞的作用,各级纪律委员会全面从严治党找到责任定位,加强监督纪律问责,协助党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实践证明,无论是乡镇还是部门,两个责任落实的话,党组织的战斗要塞的作用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党建和经济社会的各项工作都会得到有效的落实,相反,党组织的作用会减弱,各项工作都会被动落后。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承担全面严格管理党的主体责任,发挥领导核心和战斗要塞作用的各级纪律检查监察机构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坚定立场,确保正确方向,全面从严格管理党找到正确的责任定位,加强监督纪律问责,协助党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深刻理解三个机制是党治党的创新实践。省委鼓励激励、错误纠正、上下三个机制,是全面严格管理党的要求,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制度制度革新,集中体现了总书记强调的工作失误和个人腐败、经验不足、知识不足、公心与权谋私人区别的重要思想。容错纠错机制,容错创新者,容错负责人,容错实干者,鼓励探索,容错。纪检监察机关要有机结合监督执行四种形态和执行错误纠正机制,严格区分政策界限,正确处理错误纠正与错误纠正的关系,坚决防止错误纠正成为包庇错误、免责、违法行为的保护伞。要坚持容错并行,加强日常监督,发现问题要严格执行纪律,客观分析干部干事创业中出现的错误和偏差,公平公正合理地进行容错纠错,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乡镇及村处在基层工作的最前沿,直接面对人民群众,其政务、村务公开备受群众关注,是人民群众评判农村党风政风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权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乡镇及村的政务和村务公开工作,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研究对策。带着这一问题,最近,我到一些乡镇、村和部分农户进行了重点调研。

做法与特点。

通过调查,感到近年来乡镇及村坚持把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作为提高行政效率,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件大事来抓,使政务、村务公开不断由点向面,由少到多,由小到大深入推进,并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发展,既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拓宽了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又增强了广大干部依法行政、清正廉洁的意识,促进了党风、政风和党群干群关系的明显好转。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特点: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乡镇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乡镇长任组长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制定了工作规划,明确了工作职责,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和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政务、村务公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建立了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为这项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和组织保证。

——氛围浓厚,认识统一。调查中我们注意到,大多数乡镇和村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宣传引导抓得比较紧,通过多种形式,认真组织乡镇及村社干部学习领会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的有关文件、政策规定、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和内容要求,增强了抓政务、村务公开的自觉性。尤其是针对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怕失权而不想公开,嫌麻烦而不愿公开等模糊认识,积极开展思想教育,提高了思想认识。同时,还利用多种新闻媒体开展有关政务、村务公开方面的系列宣传报道,激发调动了广大群众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载体健全,形式多样。从调查情况看,近年来乡镇及村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中,把采取切实措施、建立有效载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目前,乡镇在办公地均设立了机关概况、政务公开、行政执法流程图等三种标示牌,建立了政务公开记录和公开档案,并完善了硬件设施,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公布了投诉举报电话。同时还依托政府网站向外发布政务信息,扩大公开面;村务有公开登记簿,有的还设立了固定公开栏。在公开形式上,结合各自实际,广泛采用了公开栏公开、会议公开、广播电视公开或张榜公布,都比较行之有效。

——内容明确,重点突出。政务方面,对涉及干部职工和群众利益的事项都坚持公开,尤其是把容易滋生腐败的行政行为和七站八所的各种税费收缴、工程项目实施、宅基地审批、救济救灾款物发放、计生指标安排、财政收支、考核奖罚等与干部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项当作了公开的重点。村务方面,坚持以"八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公开、物资管理公开、集体土地管理使用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安排和婚姻情况公开、农民应承担的税费收缴指标和收缴情况公开、小电价小电费收支公开、村级干部报酬公开、村级组织的各类重大决策公开)为主要内容,将公开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村级财务公开上。

问题与成因。

从调查看,近年来,乡镇、村两级在推行政务、村务公开方面虽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敷衍应付,公开不规范。政务、村务公开目前虽然在乡镇、村两级得到普遍推行,但同公开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仍存在不够规范完备的地方:公开时间不及时,对一些需要公开的事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公开;公开地点不适中,政务、村务公开栏多数设在乡镇机关或村址内,不便于群众浏览,特别是公开栏仅设1~2处,更不能适应居住较为分散群众的实际;公开内容不完整;个别村"犹抱琵琶半遮面",只公开一些不痛不痒的内容,而对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问题遮遮掩掩,不愿公开甚至不公开、半公开,避重就轻;公开程序不严谨,公开中的有关事项主要由乡镇和村干部唱"独角戏",民主理财、议事和村民代表组织的作用没有很好发挥。

二是疏于监督,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目前农村一些基层组织没有一套完善的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村务公开监督组"为主体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即使部分有的,也没有很好发挥作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务、村务公开缺乏必要的制度保证,一些与之相关的制度不够配套完善,该建立的没有建立,该落实的没有落实,加之考核与奖罚也不完全到位,经济的有关问题,监督的主体是广大村民。但目前二者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互动性不够,存在两张皮的问题。

五是忽视反馈,效果不明显。对有些事项的公开,只重公开前的形式,而轻公开后的结果,有公开无落实,很少认真考虑公开后如何搜集群众的反馈意见,认为公开后就万事大吉。尤其是个别乡镇和村对干部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及举报的事项不能正确对待,该正面答复解释的不答复解释,该及时整改解决的不整改解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引发事态,激发矛盾。

分析存在上述不足和问题的根源,我们认为:从主观上看,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心态各异,主要是怕暴露问题、怕失权、怕揭短、怕麻烦、怕引发矛盾引起群众上访,从而不想或不愿公开。二是一些群众在思想上也存在种种困惑和疑虑,担心公开工作能否真的行得通、落得实、有成效,是否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从而思想上缺乏信心,缺乏起码的参与监督意识;三是"两手抓"的职责意识淡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指标,搞好了有政绩,而公开工作是软任务,排个名次,触动不大,由此导致对公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司空见惯;四是受利益驱动,怕公开会损伤小团体和个人利益,敷衍应付,支吾差事。从客观上看,有的基层干部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和方法不大了解掌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无从下手,不尽如人意;个别乡镇、村领导为创造"政绩",争时间、抢速度,追求轰动效应而不注重质量和实效,以为下发个文件、开个会议或者建个公开栏,就万事大吉,对于进一步抓好清理财务、后续监管、民主评议、监督考核等一系列重要环节将置之不理;还有的奖罚和制度约束不到位,致使履行职责不认真,工作不落实,使政务、村务公开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对策与建议。

目前,基层政务、村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研究解决。

在农村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由于涉及面广,影响大,触动基层干部的自身利益较多,推行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首先应抓住解决思想认识这个关键,加强领导,加大力度,扩大范围,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广泛宣传政务、村务公开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以及具体要求和标准。教育乡村干部克服思想顾虑,树立公仆观念、群众观念和法制观念,勤政廉政,切实解决少数干部怕公开、担心公开,不愿公开,不敢公开,不重视公开和不懂公开的问题。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知事权、议事权和监事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切实解决群众不关心公开,不参与公开和不会监督公开、不敢监督公开的问题,不断为政务、村务公开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乡镇、村政务、村务公开必须从健全制度入手,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原则,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为依据,围绕每个环节的严格、规范操作,制定一些相关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财务公开、村干部任用、干部任期离任审计、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同时,对政务、村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式、时间及管理监督等工作也应逐一作出明确规定,并不断予以改进和完善,使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依、依制办事、违制必究,从而更好地推进公开工作在管理上由"以人管"到"以制度管"、"靠制度管"的大转变。还应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经常性工作,对政务、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和公开后干部群众的反馈意见,及时认真处理,始终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回音,个个有落实。

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公开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政务、村务公开纳入对乡镇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之中,坚持量化考核,严格奖罚,并同经济利益挂钩。建立乡镇和村干部领导责任制。在执行政务、村务公开过程中,一定要对公开的内容、时间、程序、范围等作出硬性规定和明确要求,要从乡镇到各村、从乡镇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再到驻(联)村干部,以及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都应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职责范围,并以此作为考核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工作搞得好的要及时进行通报表彰,对工作一般的进行诫勉谈话或批评教育,要求限期整改,对工作差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的,按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有关规定实施责任追究,做到严惩重罚。

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务、村务公开的内部监督机构。如政务、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等,并促其真正发挥作用;二要强化群众监督。建立政务、村务公开意见登记簿,设置举报箱和举报电话,广泛收集和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三要强化人大、政协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应定期进行巡视,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结合执法监察和纠风工作经常性地检查政务、村务公开工作的开展情况,并对蓄意应付差事,不公开、半公开、假公开的人和事予以严肃处理。

当前乡镇和村政务、村务公开由多家部门、单位依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和工作分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抓,在具体工作中容易产生相互间的依赖或推诿,最终结果是效率低下,成效不明显。为此,各相关部门应切实加强工作中的相互沟通和协作配合,既履行好自身职能,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乡镇和村也要将自己的政务、村务主动公开、及时公开,尤其要把涉农价格、收费以及与农民利益相关的项目、资金、物资及时公布,并注意公开内容的对应性、公开目标的一致性,民主评议的统一性、组织领导的整体性,使政务、村务公开工作及时互动,衔接配套,取得实效。

推动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是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根本目的是要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机构监督“前哨”“探头”的作用,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打通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群众感受到正风肃纪反腐就在身边。近期,围绕如何打通监察监督“最后一公里”课题,结合日常监督检查,笔者对会宁县乡村基层纪检监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摸底,力求为下一步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打好基础,同时就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会宁县共辖28个乡镇315个行政村(社区),现有乡镇纪委(监察室)28个,占全县纪检监察机构总数的66.7%,承担纪检监察工作比重较大,主要职能是督促职责范围内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协助乡镇党委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受理群众信访举报等。全县在岗监委会主任295人,平均年龄46岁。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189人,占64.1%;中专、高中文化程度80人,占27.1%;大专文化程度23人,占7.8%;本科文化程度3人,占1.02%。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是村民对村务进行民主监督的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对村务决策、执行情况和集体资金、重大项目进行监督。从工作实践来看,乡镇纪检监察机构、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已成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关键力量,直接影响着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成效。

存在问题。

制度瓶颈。一是职责定位不精准。一些乡镇党政领导担当意识不强,主体责任不清,还有一些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误认为自身隶属村“两委”,开展工作要服从村“两委”安排,监督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二是纪检专干不专职。乡镇纪检专干还存在“三转”不到位、“明转暗不转”的问题。一些乡镇党委对纪委专干的调动比较频繁和随意,影响了纪检工作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同时个别纪检专干在搞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兼职其他业务工作,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工作有心无力。三是制度执行不彻底。一些乡镇纪委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未能通过完善机制来强化监督职能。同时,有些同志在制度执行中打折扣、搞变通,未能真正立足本职行使监督职责。

素质瓶颈。一是政治意识欠缺。部分乡镇纪检干部和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对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认识不深,政治责任感、使命感不强,规矩意识、大局意识不够。二是业务能力不足。乡镇纪检干部大多专业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一,执纪监督方法不多,真正“能战斗”“会战斗”的干部少。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普遍学历偏低、年龄偏大、工作能力不足。三是参加培训偏少。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普遍接受培训机会偏少、培训层次偏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普遍存在“上岗前没有专门培训、在岗时没有机会参加培训”的问题。

保障瓶颈。主要表现在:一是工资待遇不均衡。与职能职责相近的法、检干部相比较,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工资待遇偏低。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工资待遇上,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二是考核提拔不对称。近年来,各县区均尝试将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的年终考核收归县区纪委管理,但由于乡镇纪委书记、特别是纪检专干的提拔使用受乡镇党委的影响比较大,很大程度制约了乡镇纪委书记、纪检专干开展工作。同时,调研发现,对村(居)务监督委员会的考核在各乡镇管理实践上一直处于空白,存在考核工作流于形式、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履职瓶颈。一是工作力量薄弱。乡镇纪委从事纪检工作的人员一般不超过3人(含纪委书记),而所监督的部门及人员相对较多,存在监督力量薄弱的问题。二是人情干扰较重。乡镇纪委、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职责范围地域小、熟人多,“说情风”对工作干扰较大,监督工作难以有力有效开展。三是工作缺乏抓手。一些乡镇纪委在工作中缺乏有力措施,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方法不多,成效不明显。另外,对作风建设的督查未形成常态,线索来源少。。

对策建议。

一是规范机构设置。由县监委赋予乡镇纪检机构和干部相应的监察职责,通过派驻监察员、设立监察室等方式,实现监察职能向乡镇一级延伸。派驻乡镇监察室与乡镇纪委合署办公,由乡镇纪委书记担任监察室主任。由县监委授权乡镇监察室在村(社区)设立监察小组,与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合署办公,由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担任监察小组组长或成员。

二是整合人员力量。在乡镇一级,探索建立纪检监察机构间联合办案机制,处置重大问题线索或开展专项治理等工作时启动该机制,由县纪委纪检监察室进行业务指导,灵活调配。在村(社区)一级,探索以3至5个村(社区)为一个片区,整合现有人员,设立监察小组,联合开展执纪监督监察工作。

三是提升村级监督。结合村“两委”换届,统筹协调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加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建设,配齐配强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探索由“三支一扶”“进村进社”项目人员及大学生村官等高学历人才承担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职责。同时,争取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在工资补助、村干部培训、考录公务员等方面与村“两委”负责人享受同等待遇。

四是强化保障管理。适当增加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经费投入,提高乡镇、村(社区)纪检监察工作人员工资待遇。加大对基层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完善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请示报告制度,切实加强县纪委监委对乡镇监察室、乡镇监察室对村(社区)监察小组的日常监督管理。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军队改革的深入推进,当前双拥优抚安置政策已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强国强军的新需要,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一些深層次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本文在深入分析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体系“框架”、打通“最后一公里”、梳理修订优待抚恤安置政策、建立社会帮扶互助机制等加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可行性对策建议,为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对策。

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政治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开创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从现实来看,退役军人保障工作中双拥优抚安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瓶颈。特别是随着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组建,退役军人因为待遇问题不断上访,退役军人服务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何顺应新形势、新环境,加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建成切实符合国情的管理服务体系,破解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退役军人的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是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现实性问题。

(一)退伍军人的现实需求和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的矛盾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数次大裁军,退役军人群体数量十分庞大,全国约有5700多万人,年龄段在老中轻结构中均有分布,而且60岁以上的老兵占比较大,农村多于城镇。上述特点决定了服务对象会在生活、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有现实需求,但是为退役军人群体提供服务的县级机构一般只有几个人,乡镇(街道)一级大部分是一至二名人员兼职,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承担业务繁杂、工作任务繁重、专职人员配备数量少和业务不精通等问题,村(社区)一级则更是存在人少事多、业务不熟和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二)存在政策实施力度不能满足退役军人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问题。

优待抚恤政策相对滞后,偏于地方化、碎片化,没有完全凸显优抚对象的“特殊优待”地位。虽然每项政策制定时都会经过充分调研论证,但难免百密一疏,政策出台实施若干年后,通过实践检验,逐渐会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百姓的日常生活水平不断提升,30-50岁的复员退伍军人在生活、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特别是下岗、失业的中年退役军人,因身体患病、子女就学、父母养老等原因导致家庭负担较重,部分退役军人的生活水平较低,甚至低于居民平均生活水平,游离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边缘。目前关爱帮扶退役军人工作基本依靠国家统筹解决,社会力量参与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方式和渠道较少,社会化程度较低。

(三)存在互相攀比享受待遇心理和地区差异产生矛盾的问题。

一是户籍制度引起的待遇差异。因实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农业、非农业优抚对象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城镇户口和农业户口在就业与非就业方面有差别。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与非农业后,一些地方义务兵优待金发放等部分制度仍然沿用原有体制,使同一部队退役军人享受的待遇存在城乡差别。二是从优抚安置政策贯彻实施的角度来看,大多优抚安置政策是国家层面颁布实施的,各级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过程中,由于各地存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人员结构构成不一致、信访维稳压力不等多方面的现实情况差异。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总体框架下,有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对退役军人的优待抚恤力度。例如某地,为了维护信访稳定,确保“零进京”上访,突破惠民政策,为两参人员安排公益性岗位,引起了其他地区此类退役军人互相攀比上访。再如个别退役军人的诉求过高,难以突破政策底线满足,一旦信访人心态失衡,很容易发生缠访闹访的事件。

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存在的问题产生原因十分复杂,有管理服务体系、政策制度和历史遗留、现实新生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一方面,管理服务机构职能较分散,管理权不够集中,政策统筹协调和工作落实困难,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导致部分退役军人的合理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存在的困难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另一方面,当前服务保障体系水平较低,保障范围较小,保障力度还不够大,范围还不够广,一些优抚对象面临的实际困难分布在保障体系之外。第三部分退役军人为争取过高个人利益,无正当理由缠访、闹访,致使群体性上访事件时有发生。由于问题的产生原因复杂,互相交叉、渗透,问题不可能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解决到位,需要统筹考虑、通盘谋划、精细化管理,构建高标准的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体系。

高标准做好新时期军队退役人员保障工作,要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相衔接、同退役军人贡献大小相匹配的管理服务体系,探索合理解决方式,不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增强退役军人的归属感、荣誉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健全协同机制,构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体系“框架”

抓牢全面深化机构改革的有利契机,改进开展工作的方式方法,着力构建军队和地方协同的管理服务体系。一是厘清军队和地方的权责关系,建立军队和地方协同的工作机制,重点规范各类军队退役人员的退役条件、方式和应享受待遇,消除现役军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军人职业生涯待遇预期。二是全面加强党对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主责主线,统筹优化部门管理职能,构建由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牵头,人社、财政、公安、教育等部门参与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体系,加强沟通联系、实现信息共享,精心组织政策落实,切实提升部门间协同合作的工作成效。(二)立足创新驱动,打通为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第一,制定详细的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基层组织机构建设标准规范,打造规范统一的服务机构,建设有办公场所、有专职人员、有工作经费、有工作制度的“四有”基层退役军人服务机构,打通服务退役军人的“最后一公里”。精心打造覆盖全域的镇村两级“星级服务站”,形成县乡(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网络”,做到服务体系全覆盖。

一是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县级服务组织配备10-15人,各乡镇(街道)配备5-8人,各村(居)配备2-3人以上人员专职负责退役军人服务工作,村级退役军人服务站长由村支部书记兼任,成员由村委会主任和一名退役军人组成。二是配备专项工作经费,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全力保障开展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工作经费。三是配备专用服务办公场所,设置办公室、接待室、荣誉室、会议室和健身活动室。四是制定工作制度,公开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办事指南等资料,确保服务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通过县乡(镇)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网络建设,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受理来信来访,引导退役军人依规依法反应问题,组织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个人信息采集等工作。掌握退役军人生产、生活情况,了解退役军人的思想动态,及时反馈辖区内退役军人情况。

第二,打造“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平台,依托互联网和手机app客户端,建设退役军人网上服务大厅,将适合网上开展的退役军人党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就业招聘、流动人员走访慰问等服务“搬”到網上办理,解决传统走访慰问敲不开门、找不到人的现象,着力打通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梳理修订优待抚恤安置政策。

目前正在实行的优抚安置政策,有的已经实行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随着城镇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有些政策规定已不再适应新时代、新情况,必须及时梳理修订优待抚恤安置政策,修正政策词语表述含糊笼统的问题,让政策表述规范、标准、准确,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例如“家庭生活困难”因无具体量化标准,十分有必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后按家庭收入支出的综合情况划分困难等次。再如,重点优抚对象的就业、社保、医疗等优待优先政策,应逐项调查研究,详细分析研判和细化完善,做到同新时期、新情况相适应,将“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目标在重点民生领域和精准扶贫领域得到充分体现。

(四)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建立完善的社会帮扶互助机制。

积极指导社会力量发挥作用,有序参与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建立退役军人互助组织,健全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的工作机制,设立退役军人帮扶“基金会”和“促进会”,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退役军人的社会帮扶和成员间的互助关爱。组织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为确有生活困难的退役军人实施精准帮扶;组织专业社工对确有需求的退役军人开展公益性的心理疏导、精神抚慰、人文关怀等服务。

总之,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一头连着军队,一头连着地方,政治性、政策性、系统性、关联性都很强。各级退役军人管理部门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改革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统筹推进接收安置、待遇保障、荣誉激励、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用心用情用力推动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保障工作持续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二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农村养老问题已经超出个人和家庭的界限,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泰安、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改善、构建老有所养新机制,近年来相继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居民养老状况的政策措施,连续两年把“健全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列为为民要办的实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进程。为全面了解泰安农村养老现状,近期国家统计局泰安调查队深入社保机构、乡村农户,开展了一次快速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析如下:

一、当前泰安农村养老现状

(一)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养老负担加重。截至2011年末,泰安农村户籍人口365.9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64.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7.6%。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常规调查的560户省级样本户中,有常住人口1958人,户均3.5人。按照目前的计划生育政策规定,一个农村家庭最多只能生育两个孩子,这样使得家庭供养资源减少,人口抚养系数增加,致使子女人均养老负担成倍增长。

不够、精神孤独等难以回避问题。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使得本来就需要子女照顾的老人生活更加不便。

(三)参保意识增强,新农保覆盖面不断扩大。为便于适龄参保人员缴费,泰安根据参保人员经济状况和家庭承受能力,在国家设臵的缴费档次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缴费标准,增加了缴费档次,设立了城乡居民统一的缴费标准。目前缴费档次增加到15个,缴费额从100元至2000元不等,扩大了选择空间。截至2012年6月底,每月领取55元基础养老金的农村居民已达64.3万人,基本做到了应保尽保,新农保的全面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农村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广大农村居民参保意识明显增强。2012年上半年止,全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204.8万人,参保率达98%。

二、当前泰安农村养老的制约因素

查对象认为家庭养老压力加大,一旦老人生病,产生的医药、护理和营养费用负担极重,子女要面临着财力和精力的双重压力。

(二)养老观念陈旧,养老模式单一。受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及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养儿防老”、“土地养老”的观念根深蒂固,有85.7%的调查对象,不愿到敬老院等养老机构养老;认为进敬老院养老是子女不孝的老人,占调查对象的42.9%,家庭养老仍然是目前农村养老的基本模式。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逐年增加,基于土地基础上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困难。

(三)基础设施缺乏,老有所乐难以保障。农村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跟其他年龄段的人群相比相对贫乏,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活动较少,看电视、听收音机、串门、打扑克成为主流的休闲娱乐方式。在休闲娱乐方式的选择上,93.6%的调查对象选择看电视,90.2%的调查对象选择串门,56.3%的调查对象选择听收音机,42.9%的调查对象选择打扑克。广大农村地区公园、广场等基础休闲娱乐场所缺乏,老年人很难有丰富的娱乐活动。

《泰安农村养老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三

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全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痼疾。学生坐在教室里学习,本该是轻松愉快的事情,而今,学校里的孩子们,却成了枯燥乏味,最艰苦劳累的脑力劳动群体之一。对此,人们议论的焦点,直指高考指挥棒及其由此而来的升学压力和就业危局。难怪每到一处,几乎所有的国民都把当地冲刺高考的高中喻作那里最大的监狱。

学生的课业究竟有多重?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长期主管基础教育的副厅长张志勇先生,很权威地说,高中生每天学习十六七个小时,一个月才休息一天或半天,身心素质严重下降,近视率高达80%左右。在“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能提高成绩就行”的功利思想指导下,各地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潜规则,甚至提出“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要把学生的油全榨出”、“为了提高升学率,非考科目全让路”、“提高高考成绩,校长要靠上,教师要豁上,学生要拼上”等口号。为了取得好的分数,获得好的排名,得到更高的升学率,不少学校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德体美”育的现象。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来组织实施,高考和各级升学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高考和各级升学考试怎么考,各个中小学校就怎么教,一切以通过知识训练让学生获得高分、让学校获得高升学率为目的。这就是在传统高考成绩和升学压力下出现的基础教育畸形发展的怪圈,并由此而引发了教育图书市场二类书籍的空前繁荣,学生学习用的各级各类课本以外的二类书籍,购买力一直居高不下,教育系统很难控制的混乱局面。给治理中小学乱收费,加重学生课业及家长经济负担的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致使这一工作成了屡屡困扰治理教育系统行业不正之风的棘手问题之一。社会各界对学校向学生推荐各类试卷、试题及二类书籍的投诉居高不下。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对农村中小学二类书使用情况和学生的课业负担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摸底调查。

调查采取不打招呼,事先不通知,随到随查,随问。通过对农村近百所中小学的实地入班详细查询,我们发现全县中小学生书包内的二类书籍有四十余种,高中有《新课标》、《高考冲刺》《黄冈练创考》《海淀题典》《高考状元榜》《金卡夺冠》《新教材解析》《高考快递》《冠军宝典》《金卡夺冠》《海淀考王》《全程大考卷》《典中点》《高考夺魁》;初中有《黄冈练创考》、《语文今解》、《中考必备》、《课堂点睛》、《学海冲浪》、《课堂内外》、《点兵题典》、《卷中卷》、《冠军宝典》、《金卡夺冠》、《中考快递》、《非常讲解》、《中考面对面》、《尖兵题典》、《典中点》、《极限突破》、《同步训练》、《学考第一》、《全程大考卷》、《中学作文》;小学有《一点通》、《海淀考王》、《小学英语》、《轻松100分》、《教材全解》、《课堂突破》、《黄冈课课练》、《课堂教学测评》、《小学作文》等等,这些还不包括针对中小学学习编发的试题解析的各类报纸,这些种类繁多的二类书籍,质量参(cen)差(ci)不齐,虽不乏有质量上乘的正规出版社出版的优质教材,但相当一部分是印刷质量低劣的盗版书。

以上这些二类书籍的使用情况呈宝塔形分布,高中三年级和初中九年级,为了应付中、高招,每位学生至少三、四套多达七八套,课桌和书包里根本容纳不下,真可谓书山题海呀。

为什么国家教育部为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每年都要三令五申地下发文件,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弊端竟然愈演愈烈呢。这不能不让我们做一番更深层次的思考。因为人们早已看到,这一问题的根源并不仅仅在教育,而更多在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水平、资源状况乃至文化传统。他们毫不犹豫地以为,社会竞争决定了课业负担“水涨船高”的必然结果,教育无能为力,是其一。其二是我们各级教行部门的指导意见,没有很好的结合基层教育工作的实际,过于呆板和僵化。所谓不切实际,是说自2004年国家强令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学校推销二类书籍的规定下发以来,二类书籍的购买采取学生自觉自愿的方式,直接导致了二类书籍使用情况的失控和混乱。学生自觉自愿购买的规定,不仅没有制约住二类书籍的使用,反倒成了一些不法书店摊贩的老板与教师或学校勾结起来,沆瀣一气向学生大肆兜售二类书籍的口实,加剧了二类书籍使用情况的乱想丛生,在高考,中考教育质量和升学压力的强大社会舆-论氛围下,学生的自觉自愿岂不是空谈。其三,我们应当十分清醒地看到,目前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普遍不适应新教材改革的步伐。因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题,是由七、八十年代过渡而来的民办教师,他们占了农村教师队伍的至少半数以上,离开了教辅显然是不行的。这也正是教材越改,教辅越滥,课业负担越重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的教材是三十二开至多百十页,而现在连小学也开始改为十六开加页加码了。名为阅读量,教师却必须作为课文讲,因为占了农村教师队伍至少半数以上的民办教师都是小学、初中。至多是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虽然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强制进修获得了文凭,从学历上算是合格了,水分太大,信度不高。

《农村中学现状调查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能否如期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需要国家的支持和社户的帮助,大门从根本上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而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否真正带领群众,关键看广大农村党员在农村中是否有较高的威信。笔者带着如何提高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这一问题,对北海市海城区驿马镇6个行政村(居)党支部进行了调查。

驿马镇共有农村党员289名,其中担任村(居)干部、村小组长农村党员54名。有职党员均具有一定的威信,但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无职党员,除个别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个别致富能力强、处事公正的中青年党员具有一定威信外,绝大多数威信较低。他们和普通群众没有多少差别,甚至少部分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品德素质不如普通群众。农村党员队伍出项危机,直接影响党的富民政策的落实,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

从调查情况来看,驿马镇农村党员队伍出现威信危机的原因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负面影响,较具有普遍性: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出现危机。

当前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模式的多元化,一方面使农村党员和农民有了较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致富的道路上呈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农村党员的信仰动摇、党性淡化。他们混淆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对党的远大理想产生怀疑,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空想,歪曲理解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认为联产承包就是搞个人单干,容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发展资本主义,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对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失去热情。具体表现在他们不是带领群众致富,而是只顾自己致富,不故关心农村的公益事业,而是一心打自己的小算盘。个别农村党员把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不参加党组织活动,不按时交纳党费,甚至连农业税费也企图偷逃,尽管是极少数,但在群众中造成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二)、权利与义务的反差挫伤农村党员履行职责的积极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农村党员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一些党员认为,过去入党光荣、实惠,当兵、招工、转干样样优先,而现在只有遇到急、难、险、重任务时才想到党员。如计划生育、抗风防灾等需要带头时才想到他们;群众集体上访需要劝阻时才想到他们。他们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反差很大,这弱化了他们入党的积极性和自豪感,致使他们不主动履行党员的义务,威信就会降低。在调查中发现,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居)党支部召开会议、组织党员开展义务劳动等一般情况下都发放误工费,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党支部召开党员会议,到会人数很难达到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二。可见把参加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作为一种有偿活动对待的农村党员不占少数。

(三)、农村党员队伍日持家族化、宗族化,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和先进性。

一些农村党员大局意识淡化,结果利用自己的威信当了家族、宗族利益的代言人。如在村(居)“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当中,他们不顾党的选人用人标准,只考虑自己或宗族、家族的利益,为了自己当选或选出自己的人,采取许愿、诽谤对手、替多人投票等非法手段进行拉票。如果选举结果不满意,则拉拢家族、宗族的党员群众和村(居)“两委”作对,致使新班子难以开展工作。又如当市政建设、土地开发等大局利益损害到家族、宗族的利益时,一些党员抛开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不顾,和群众一起甚至组织群众阻挠开工、封堵厂门、集体上访等。这部分农村党员失去了大部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日显“势单力薄”。

驿马镇6个村(居)党支部,从1998年至今近5年的时间发展农村党员31名,五年来自然死亡5名。全镇289名农村党员平均年龄43岁,55岁以上的党员79名。老党员大多数不再从事生产劳动,要他们在市场经济中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是不现实的。在部分群众的眼中,党组织生活是老人“没事偷着乐”。一个干部戏称某支部是“老人协会”,虽然言过其实,但是值得深思。

(五)、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

驿马镇6个村(居)党支部基本上能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但多数是流于形式走过场,每年组织党员开展活动1-2次,但活动的内容一般是组织党员聚聚餐。由于党组织生活贫乏单调,农村党员管理涣散,客观上弱化了部分农村党员的集体荣誉感,他们的言行也逐渐以普通群众的标准来自我衡量和认可,甘做普通群众,甚至落后于普通群众。

致使目前农村党员威信普遍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根本上看,要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关键是提高他们的宗旨意识、服务本领和建立农村党员责权统一的激励机制,促使农村党员能较好地履行党员的义务。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的威信的基础。从调查的情况看,部分群众对农村党员是否有党性较为关注。部分群众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农村党员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作过高的要求不一定符合实际,但作为党员就得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起到先锋模范作用。比如牵头建设公益事业,带头履行计划生育政策,以身作则遵守村规民约,关心孤寡老人生活等。因此,基层党组织尤其是村(居)党支部要注重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农村中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广大农村党员,使农村党员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强化农村党员的宗旨观念,打好农村党员提高威信的基础。

(二)、尽快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这是提高农村党员威信的关键。在当前党的一切工作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前提下,中青年农村党员具有较强的致富能力是他们体现先进性的表现和前提条件。一方面只有致富能力的提高才能带领群众致富,才能平息群众“不会致富,别当党员干部”、“不带群众致富,别当党员干部”的呼声。另一方面提高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是减弱农村党员责权矛盾的有效途径。如果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致富了,对党的事业就会倾注更多的热情,履行党员义务的主动性就会增强。结合当前农村党员的状况,应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以保证农村党员致富能力不断提高:(1)、经常性地开展农村党员致富能力提高的培训工作,以镇、村党校为阵地,组织农村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和实用技术;(2)、建设一批党员实践锻炼基地,针对性地组织农村党员到基地参观学习、实践锻炼,提高农村党员致富的实战能力;(3)、从区、镇机关选派一批优秀党员驻村,在农村中培养自富、带富能手;(4)、坚持开展党内帮、扶、带活动,提高贫困农村党员的致富能力。

在提高农村党员致富能力工作中,要注意克服“抓两头丢中间”的问题,以往我们提倡的工作方法是“抓两头,带中间”,结果是“两头”抓起来,而“中间”带不上去,致使占农村党员大多数的“中间”党员的致富能力平平,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因此要按照着眼于大多数的原则,“抓中间,促先进,带后进”,在培训、实践锻炼等安排上要充分考虑“中间”党员。

(三)、输送“新鲜血液”,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活力。

农村党员队伍老化,整体活力不强,这是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威信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当前农村发展党员难这一情况,乡镇党委要把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列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村(居)党支部要从本村(居)实际出发制定和落实好发展党员的计划,明确责任。培养积极分子要采取有职农村党员负责制,要求每个有职党员每年培养1-2名积极分子。确定积极分子要推行“两票制”,坚持“党员认可,群众认可”。发展预备党员和转正实行“公示制”,要侧重培养回乡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能手入党。通过抓好农村党员的发展工作,提高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队伍的整体威信。

(四)、加强村(居)级党组织建设。

农村党员在农村中的威信很大程度上决取于村(居)党支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要选出威信高的村(居)班子,尤其要选出威信高的支部书记。就调查情况看,村(居)班子成员的威信普遍较高,但离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村(居)党支部要重视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在今后的换届选举工作中,要重点引导党员群众把那些愿意为群众服务、有领导能力、有致富本领、有更高威信的农村党员推选到班子当中来;(2)、根据农村党员分散、流动的特点,合理设置新的村(居)级党组织。为了方便管理,在农村党员较多的行政村(居)可考虑分设支部,有三名以上的村办企业设立党支部或党小组。如驿马村1998年设立了党总支,分设东、西片支部,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得到加强,部分农村党员的威信也得到相应提高。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把农村老党员单独编支部,老党员支部发挥作用的主要范围是“发扬传统、参政议政、监督”,这为农村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条件,值得我们借鉴;(3)、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内生活。组织生活要不断完善,充实新内容,求实效。要经常性组织党员开展文体活动,召开党建座谈会,致富经验交流会等,增强农村党员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促进农村党员的团结,压下农村党员日趋家族、宗族化的势头,让农村党员时刻注意身份与普通群众不同,避免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变成落后群众的危险;(4)、要畅通党员“出口关”,利用民主评议农村党员、群众举报不合格党员等有效途径,对不合格的农村党员及时进行组织处理,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五

突出政治定位,强化理论学习。坚持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十九大以来,按照上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部署、新要求,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打牢“四个意识”,强化各级各部门对党绝对忠诚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注重教育培训,提升综合能力。2017年以来,坚持以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纪化为目标,强化以会代训、以案带训、跟班学习、参加培训、实践锻炼等多种措施,突出政治理论、党性修养、业务素质和执纪能力的学习,不断强化纪检监察干部知识结构,提高纪检监察干部适应多岗位需要的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正派、业务精湛队伍。十九大以来,先后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参加中央、省、市纪委各类业务培训xx余人次,发派省、市纪委挂职锻炼xx人次。干部履职能力和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抓聚焦主业,着力推进纪检监察机关实现“三转”

按照“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的工作要求,在转变职责定位、力量优化整合等方面寻突破、下功夫。大力清理议事协调机构。理顺纪检监察机关主抓与协抓、牵头与配合的关系,杜绝以纪代政、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等职能错误、越位问题,从无关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为做好主责主业腾出精力。党的十九大以来,共清理议事机构xx个。全力深化体制改革。按照上级要求,调整优化委机关内设机构。撤销党风廉政建设室、监察综合室,设立党风政风监督室(区政府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增设第二纪检监察室。直接从事监督执纪问责人员由原来的xx人增加到xx人,占机关总编制的xx%,实现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向办案和监督工作倾斜的改革目标。创新乡镇、街道纪检监察管理工作模式。按照科学划分、易于管理、有利工作的原则,将全区xx个乡镇街道、x个区直部门和单位,划分为三个片区,成立了三个派驻纪检监察室,每个纪检监察室配备人员xx名,实现了纪检监察组织全覆盖、推进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目标要求。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充实干部队伍。先后为委机关协调增加5个行政编制,加强机关工作力量,强化机关工作活力;按照3-5人标准,为乡镇街道部门和派驻纪检监察室配齐配强干部队伍,充实基层执纪力量。制定《乡镇纪委书记、副书记,区直部门纪委书记(纪检组长)提名考察办法(试行)》,对德才兼备、作风过硬、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及时提拔重用,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十九大以来,在区委关心下,先后选拔xx名优秀干部到纪检监察工作岗位,提拔重用纪检监察干部xx名,全区纪检监察干部人员由十九大前的xx名增长到xx名,比十九大前增加了48.2%。区、乡纪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力量更强、素质更高。纪检监察干部的精气神得到普遍提振,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三是抓业务管理,着力转变纪检监察干部工作作风。

牢记“打铁先要身硬”,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三十条”、市“四十条”、区“三十九条”精神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工作摆进去,把自己摆进去,层层落实队伍建设责任,着力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出台了《xx区纪检监察机关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和《xx区纪委监委机关转变作风服务基层的指导意见》,围绕信访举报、巡察整改、作风督查、纪律审查、案管监督、学习教育、保密管理等工作,修订完善了xx项内部管理制度。通过量化工作、压实责任,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工作落实。

每年通过签订监督责任清单、下发目标管理任务、定期工作提示、季度召开总结调度会、强化平时检查考核等措施,层层传导压力,强化目标管理,抓好工作和责任落实。十九大以来,先后纠正乡镇纪委书记分工xx人次,通报“三转”不到位的单位纪委xx家,问责落实党风廉政监督责任不力的单位xx家,调整碌碌无为、不敢抓不敢管的纪检监察干部xx名,形成了“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常态。

规范履职行为。坚持眼光向里、刀刃向内,认真贯彻落实安徽省纪检监察干部“五严守十不准”要求,研究制定《xx区纪检监察干部六条禁令》,亮明底线、划出红线,使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全区上下树起严格自律标杆,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打造让党放心、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强化警示教育。牢记“天下无净土”的政治警醒,践行打铁还需自身硬。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反面典型案例为镜鉴,开展经常性、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活动,提醒纪检监察干部引以为戒、警钟长鸣,引导纪检监察干部依法执纪、依规执纪,始终绷紧纪律这根弦,慎用手中监督执纪权。党的十九大以来,共召开纪检监察干部警示教育大会xx次,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赴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xx余人次,通报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xx件,发放警示教育材料xx余份。完善内控机制。在全区纪检监察系统启动开展了“规范化建设年”活动,通过组织学习讨论、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撰写心得体会、开展知识测试、岗位风险自查、绘制工作流程图、完善内控机制等多种形式,强化内部约束,规范工作流程,推动工作规则全面落实。严防“灯下黑”。将强化自我监督摆在突出位置,严肃查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案件,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惩治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正人先正己的政治担当xx年以来,全区纪检机关直接谈话xx人,函询xx人,初核xx,立案查处xx人,组织处理xx人,给予党政纪处分xx人;在xx名受党政纪处分的纪检监察干部中,科级干部xx人,一般干部xx人。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六

建设高素质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是深入推进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从国际形势上看,当前已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食品药品产业融入国际市场的趋势不可逆转。食品药品监管立足国情、着眼世情,不断提高纪检队伍国际化监察水平,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任务十分繁重;从国内情况看,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中央确定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我市品药品产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现状让我们时刻不能放松警惕。如何继续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自身建设,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市食品药品监管的科学水平,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和市纪委确定的“四化”和“八个板块”的总体思路,更好的加快廉政准则的学习和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对此,笔者结合全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实际,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和思考。

(一)求真务实,积极探索,多方保证,提高纪检队伍素质。

坚持上级有关要求做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单位成功经验,针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和干部队伍素质差参不齐、法律法规掌握程度不一的情况,突出易滋生腐败的部位和从事稽查、行政许可等执法人员做为监督重点,通过积极努力探索,实践检验运作,有针对性的建立健全政务公开、信访举报、告知跟访、述职述廉、责任追究和重大案件会审等各项工作制度,同时还牵头制定和完善了党组工作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效能监察制度等六大类、73项规章制度。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对分局各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和监督机制进行了规范,实现了对食品药品监管工作进行全过程、全环节的监督,基本形成了“一事办理、多方监督、集体决定”的工作机制。

(二)求实进取,刻苦钻研,多方参与,提高队伍专业能力。

领导负责、工作人员向科室负责人负责的党风廉政建设“四级负责制”,并通过上下监督与相互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有效监督。对外形成了由聘请的社会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和有关部门及人民群众组成的社会监督网络,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内外兼之的反腐倡廉工作体系。

不高,服从应付的多,考虑后路的多。

(二)在干部队伍的管理上存在重使用轻管理、轻激励两个倾向。一是重使用轻管理的倾向。宁河县公务员系统少数领导干部认为纪检干部自身素质较高,能严于律己,抓不抓、管不管一个样,都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因此对使用权看得很重,抓得很紧,而对管理权看得平淡,有问题不管,有矛盾也不化解,搞“好人主义”,有歪风不批,有意见不提。由于纪检机关工作的特殊性,纪检工作中的相当一部分对外部来讲还是不透明的,客观上增加了对纪委监督的难度,纪委更主要是靠内部制度的自我约束,这也导致了一些纪检干部接受监督的意识淡薄。二是重使用轻激励的倾向。评价干部的政绩,缺少一套全面、准确、实事求是的机制和制度,奖惩干部也缺乏一个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一方面“鞭打快牛”,一方面又存在人浮于事,个别同志无所事事。同时,用人机制不完善,导致在干部中出现了做纪检监察工作“没奔头”的思想情绪,一定程度造成不能形成奋力争先的竞争氛围。

虽然每次都能尽职尽责地完成好上级交付的工作,但有时也感到不堪重负。

(四)基层纪检组的作用发挥不够。宁河县公务员系统虽然每个单位都设立了纪检组,但个别单位的纪检组有时发挥不了应有作用,有的被单位领导“敬而远之”,有的被“拒之门外”,履行不到监督职能,有时事务缠身,兼顾本职工作少,发挥作用不到位。一些纪检组只设书记或组长1人,成了“单干司令”;有的纪检组长的待遇低于同级干部,工作不好开展,存在着“不想干又出不去”的情况;有的把纪检组长当作是一种待遇,作为提拔的“跳板”,工作疲于应付。

当前宁河县公务员系统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有内部监督制约的原因,又有外部体制机制的原因。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大致包括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模糊,对新政策的学习不够。宁河县公务员系统内有的同志认为在纪检部门提拔慢,“没盼头”,行动上降低标准;有的同志认为自己身处机关的要害部门,享有监督惩处别人的权利,平时不注重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和提高,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胡总书记在纪委六次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市纪委也明确了“四化”和“八个板块”的工作思路,确立廉政准则的学习和廉政风险防控是我们下半年纪检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但宁河县公务员系统内的部分同志疏于对这些新知识的学习,疲于应付,这点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二)知识结构单一。部分纪检干部对纪检业务知识掌握少,业务不通、不精的现象突出,相当一部分纪检干部是后来改行“学习成才”的,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和学习,有的纪检干部虽然学历是“大学”、“大专”,但实际是函授文凭,含金量低。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纪检监察干部存在“接岗时不去培训、在岗时没空培训”的现象,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补充,知识面窄,内容过时,理论水平、工作思路、方法举措等相对滞后,制约着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内部监督制约和奖励机制不健全。宁河县公务员系统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对纪检干部制定了详细而缜密的纪律规定,但在具体执行中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和手段。在工作中,由于考评机制和奖励机制不科学、不规范,缺乏操作性和针对性,不能很好地考评纪检干部的工作成绩,容易造成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致使纪检干部工作没有了积极性。

针对目前宁河县公务员系统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个别问题,我分局一定要引以为鉴,早抓预防工作。我们认为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狠抓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进一步提升纪检监察机关执纪办案能力,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落实板块化工作部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近年来,全国食品安全事件和药害事件频发,食品药品监管战线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党员干部能否履职尽责、正确行使权力,影响着食药监管队伍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望,决定着我们事业的前途命运。市纪委明确了“四化”和“八个板块”的工作思路,我分局作为板块化层面的党政机关范畴,为了紧跟上级的工作,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首先,广泛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定期开展“机关大讲堂”,纪检组应及时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学习《廉政准则》,把自学和讲党课等形式相结合;其次是着重实施廉政风险防控管理,构筑廉洁防火墙。做到全员参与,从风险排查、制度建立、防控落实等方面积极探索。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确定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实现全方位排查。再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系统文化氛围;最后,以行风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系统作风建设。

廉政教育基地,采取各种形式加大培训的力度。严格按照中央纪委监察部和市局纪检组的要求,重视和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培训。可规定纪检监察干部必须达到的业务水平,统一制定培训方案,统一组织教育培训。其次,可采取学历进步与奖惩挂钩等办法,充分调动纪检监察干部的自学积极性。采取多种措施,营造讲学习的浓厚氛围。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做学习的榜样。再次,要抓好定向培养,造就行家理手。纪检监察部门应舍得长远投资,从适应未来工作需要和调动业务骨干积极性的目的出发,积极向上争取名额,选送年轻业务人才进行定向定岗培养,造就关键岗位的.行业专家。

系,对纪检监察各类业务人才的合理流动开辟“绿色通道”;注重纪检监察人才服务体系建设,为人才充分发挥才能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干部创业过程中以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大人才工作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纪检监察干部作风建设,造就作风过硬的纪检队伍。打铁需要自身硬。纪检监察干部既是执法者又是监督者,这就需要我们的作风更加过硬,随时随地经得起检验,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此,必须加强纪监察干部作风建设,尤其要针对纪检监察干部在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加以整改。一要改进学风。要立足学以致用,从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实际出发,不断拓展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同时要在创新中学习,以创新的观念、发展的思路、科学的精神推动反腐倡廉工作。二要改进工作作风。要克服形式主义,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分局辖区内的食品、药品经营企业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要从分局具体实际出发,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出实招、求实效;要严格执行各项纪律制度,不怕得罪人、不怕打击报复,敢于叫真、敢于碰硬,在日常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做到违纪必究、有案必查、一查到底。三要改进领导作风。好的作风可以带出好队伍、好风气。纪检监察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模范带头,为干部职工树立起良好榜样;要心系群众、服务群众,关心困难群众疾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

强职业道德、敬业意识的教育,规范行为准则,不断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倡导爱岗奉献精神。同时,要经常性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并与我局开展的药品专项整治活动相结合。在我局纪检监察系统内积极开展评选先进纪检监察组织和先进个人的活动,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荣誉感,正义感和成就感。对完成市局交付的重大任务,或突破重大案件中成绩突出的各类人才要及时给予奖励,形成奋发向上的凛然正气。要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要针对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变化情况,努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解决群众诉求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积极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为维护党和人民群众各自的合法权益作出贡献。

(六)加强纪检监察信息工作,充分发挥调研信息服务决策作用。自建局至今,没有一名执法人员出现过违法违纪问题,也没有接到过上级和纪检、检查等部门转来的反映干部不廉洁、违法违纪及“三乱”等行为的举报;在办理审批的近1000项行政许可事项和350余次gsp认证初审中,纪检组回访回查,满意率为100%;在140余起查处的处罚案件中,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为零。并得到了市局的好评和县委、县政府、管理相对人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察和考核,加强了对行政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形成了务实高效能的工作作风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了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全面提高了公务员以法履职的能力。

督检查记录完整,建立了监管保健食品化妆品生产企业、保健食品经营企业监管档案;餐饮服务许可、保健食品经营卫生许可,按照程序、时限完成工作,并建立了许可档案;保化专项检查有部署、有落实,按时上报检查小结,专项检查记录完整,相关材料文件齐全。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七

乡镇统计工作现状调查与思考四月下旬,市人大组织市政府相关部门就《统计法》、《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贯彻执行情况到我县进行调研,并先后到**镇、**镇、**发电厂、**水泥厂检查了这几家单位的统计基础工作情况。之后,我们又对全县各乡镇的统计基础工作及在岗统计人员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发现,近年来我县的统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统计在全县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决策咨询作用,统计事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但相对来说,全县的基层统计工作建设还比较薄弱,与统计工作的客观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加强基层统计基础工作建设,提高统计工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一、我县乡、镇统计工作现状1、统计网络不健全。从某种意义上讲,基层统计网络也就是乡镇统计机构以及统计人员的设置和配备问题。我县目前的乡镇统计工作基本上是一种松散的、不稳定的网络结构,构成这个网络结点的统计人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统计工作,也大都兼任着其它的乡镇工作,如分包村户、计划生育等,且都与工资挂钩,导致部分统计人员往往安不下心来,统计工作缺乏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统计队伍不稳定。由于统计工作的繁重琐碎和统计人员的清苦贫寒,尽管各乡镇都配备了统计人员,但专职的极少,而且统计人员变动频繁,个别乡镇甚至一年几换。按《统计法》规定,更换统计人员必须征求上级统计部门的意见,但实际上很少这样执行。统计人员的频繁变动,造成了统计资料遗失、统计数字不能衔接、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3、统计资料不完整。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乡镇由于统计人员更换过于频繁,统计员之间交接手续不完整,致使统计资料丢失、损坏,年度统计资料断档现象较为严重。同时,一些乡镇统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严格按上级统计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设置统计台帐,对统计资料的归档不够规范。4、统计服务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乡镇没有设置综合统计机构,全县11个乡镇的统计工作是分散的.,农业统计、工业统计、人口统计分别由不同的统计人员承担,也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对全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统计和分析,往往给乡镇党委、政府造成统计服务不到位的感觉。5、统计制度不健全或不实用。目前的统计调查制度大都以满足本级和上级的需求为主,而基层统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地收集和汇总各种统计报表,不能满足乡镇对其经济情况分析的需求。加上市、县一些部门常常擅自制发不符规定、未经统计部门审批的报表,且大多不能采用抽样或难于取材,加重了乡镇统计人员的负担。即使是统计部门的正规统计报表,虽然规定得很详细,也难免有一些与乡镇的实际不符,导致乡镇统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几乎只能是简单应付,无法真正实行。二、对加强乡镇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完善统计体制,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宏观经济调控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的要求。因此,如何切实加强和搞好基层统计工作,确保统计数据源头的真实可靠,成了当前各级统计部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我县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统计工作涉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计调查单位遍布城镇乡村的每个地方,全县统计调查单位有近400个,统计范围之广,单位之多,是其他工作少见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而要真正的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各级政府,在于最基层的乡镇统计人员素质的高低和统计队伍的稳定与否。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加强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确保统计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1、明确责任,加强管理。根据我县情况,乡镇可成立联合型综合统计机构,设置专职统计员1名,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任命,明确身份为乡镇行政编制,享受正(副)股级干部待遇。承担乡镇农村统计工作,并负责收集乡镇各站(所)的全部统计资料及运行情况,按照上级统计部门统一编制的统计报表进行归集、汇总、分析,将月度统计报表资料和相关分析材料于次月5日前提供给乡(镇)有关领导,经乡(镇)领导审核同意后,同时报送县统计局和县直有关部门,充分保证乡镇统计网络的稳定性,确保统计报表渠道畅通。2、稳定队伍,上下联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福利待遇,解决基层统计人员在工作环境、办公条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增强统计人员的爱岗敬业精神,另一方面,适时开展必要的统计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3、健全制度,严格考核。制定和完善《乡镇统计工作目标考核制度》、《统计报表报送制度》、《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统计数据责任追究制度》等,用这些制度来规范乡镇统计工作,管理约束统计人员,逐步使乡镇统计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从源头上确保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可靠。4、强化服务,突出精品。一是加强对乡镇历史资料的整理开发工作,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利用,把握其综合性和趋势性;二是强化统计分析的编写,乡镇统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优势,撰写出有一定份量的统计分析文章,为乡镇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三是加快统计数据对乡镇党委、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提供速度,在统计数据上报县级统计部门审核和评估通过后,要及时反馈给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切实体现统计数字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快捷性。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八

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十一五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看着好多好多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的国家政策,我们不禁再想,这些政策在地方到底有没有被落实,有没有切实地市农民受益,有没有它们的不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爱国主义彩虹实践队在浙江,云南,广西进行了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当地的农民,小组发放问卷600份,经筛选整理回收有效问卷500份。以下是本小组根据此次问卷整理出的内容。

一、外出务工人员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在国家和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农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它们不在在自己的乡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大胆的迈进了繁华的城市,在钢筋混凝土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在500份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百分之34的人们外出打工养家,而且这其中的一大部分人都是年轻人,这说明他们靠天吃饭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转变,他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的未来,去开拓自己的明天。另外还有近百分之21的农民通过个体经营的方式找了谋生的手段。剩下的百分之45的农民靠务农和其他办法养活自己。是什么刺激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外出务工呢?我们看下面一组数据: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

外出务工人员月收入500以下500—10001000—15001500以上。

人数73127151149。

百分比14.60%25.40%30.20%29.80%。

从表中可以发现,农民工从事体力劳动的工资一般是保持在一千元左右,平均年收入可以在7000元以上,年结余也可以达到5000元左右。对比靠家里为数不多的土地赚钱的话,确实要强很多。关键的是他们建设了城市,对国家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自己开阔了眼界,这对以后自己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的。

根据调查,农民不再满足于吃住行等一些生活的所需,在教育、医疗方面也开始重视起来。所占的比例加在一起达到了百分之37,教育和娱乐比例占了百分之38左右,完全达到了小康生活的其中一个标准。我们看到了农民兄弟们即将拉开崭新生活序幕的新篇章。

二、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成果表现在方方面面,我们知道,新农建设的新具体这些方面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角度进行调查。

图表1农村娱乐方式。

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看电视和娱乐占了很大一部分,现阶段,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农民渴望接触大山乡村外面的世界,家电下乡给了广大农村兄弟更多的福利和优惠,使得他们与外面的世界更好的联系起来。

(二)住房情况调查。

现在农村的自建房仍然占了农民住房的绝大多数,大约占了百分之70。但是现在的住房已经在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富起来的农民兄弟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和支持下都盖起了“新房舍”,“新房舍”就是农村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体现节约土地、材料和能源的特征。

(三)电器设备普及的调查。

电器电视机洗。

衣机冰箱空调电脑生产设备。

数量4413192101438148。

由上表我我们可知,电器化已经在弄村达到普及,更多的农民兄弟使用“新设施”受益,“新设施”就是要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这是新农村的重要“硬件”,所以电器化设备的普及也是农村逐渐步入小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现在一般家庭的家用电器都应该在两种以上,农民已经习惯了使用这些电器去享受生活。

二、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国家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看到提高农民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农民对国家大事还不够关注。

图表2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法规的了解程度。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九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重大历史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职责,发挥着重要作用。要胜利完成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关键是要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目前,我县共有个行政村,有农村党总支个,村支部个,村级配套组织齐全的占%,村支书、主任交叉任职率%;村支部班子平均年龄岁,支部书记50岁以上的名,40―50岁的名,40岁以下的名;班子成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全县共有农村党员名,平均每村名,平均年龄岁,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初中文化程度的占%,无职党员有名,占农村党员的%。总的来说,经过近几年全县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一是村级班子结构得到优化。充分利用村“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村级班子的优化,通过推行“两推一选”,试行“两推直选”,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群众威信高,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双高、双强”型干部选拔进了村级班子,村“两委”成员平均年龄比上次换届时下降了岁,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提高了个百分点,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善。

二是村级管理日趋规范。各村普遍建立健全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坚持大事和群众商量,村务向群众公开。特别是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各村党组织按照争创“五个好”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坚持做到“五有十全”,促进了全县村级组织“五项规范”建设,全县40.6%的村达到了“五项”规范化要求,农民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明显增强,民主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我县始终把治理整顿后进贫困村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整体工作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上下联动,常抓不懈。通过开展“三级联创”,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特别是今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百村集中整顿等大型专项活动,采取部门包村、强村强企带动、机关干部下派、联村共建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后进贫困村班子软弱、工作被动、干群关系紧张、思想落后、致富无门路等各种困难和问题。今年以来,通过帮扶为个后进村配强了村级班子,为个经济发展缓慢的后进村选定了个致富项目,协调发展资金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件。

四是村级组织的工作水平得到提升。各村基层党组织从推进全县三个文明发展的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强化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竭尽全力发展农村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使我县涌现出了一大批经济发展专业村、带头村,如我县的等村,目前人均纯收入已分别达到元和元,近几年平均增幅都在元以上,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明星村。

五、是“联村自治”试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市委领导的指导下,按照“维护既有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的原则,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联村自治”试点工作,目前我县已建联村个,涉及村庄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有力的促进了农村人才、资源、技术、市场的整合,以前一些小村、弱村自身解决不了像水、电、路、医、学和产调等问题,在联村内部都得到了迎刃而解,推动了全县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班子中还存在少数软弱涣散后进村,战斗堡垒作用不能得到发挥。近几年虽然下大力对后进村进行了整顿,但仍有少数村“两委”关系不理顺,家族矛盾严重,工作相互拆台,闹不团结,工作难以形成合力;有的支部书记人选难选,班子缺员,后继乏人;有的干部“滥竽充数”,出工不出力,虽然是老百姓选出来的,但工作能力和水平无法体现,自己却又想占这一席之地,有好争着干,难事躲的远,麻烦事不想管,工资领一份,给其他成员带来负面影响。

2、基层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较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我县大部分村的集体经济消失,“空壳”村占到了%以上,有债务的村占到了%以上,加之村干部面对新形势,一时又拿不出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好办法和好措施,致使农村基层组织工作失去了长期依靠的主要载体,也失去了联系群众的主要物质纽带。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无钱办事,又影响了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特别是随着农民生产经营的相对独立,经营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分散,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民对党组织的依赖。

3、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比较偏低,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几年来,我县虽然采取措施加大了农村党员的教育培训力度,发展党员时向年轻化、知识化青年农民倾斜,但这些工作还远不能带动整个党员队伍面上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整体上看,仍然存在着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接受能力差,观念更新慢,能力弱化等问题。目前全县农村党员45岁以上的占到了%,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了%,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大多数比较欠缺,严重制约了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主要原因:一是个别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视程度不够,教育管理方式陈旧落后,缺乏吸引力和创造力,创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多。二是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一些外出流动党员,因流动性大,长期游离于党组织教育管理之外,农村党组织想管却一时又管不了。三是农村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培养发展党员存在“矮子里面拔高个”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变化,农村大部分有一定文化,脑子比较灵活的青年都外出务工或经商办企业,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实型、老年型、老化型的人,培养发展党员缺乏应有的后备人选;也有极个别支部书记思想观念有问题,担心发展新党员会对自己的位置有威胁,长期不发展党员,导致党员队伍老化,严重影响了农村党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4、少数村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在讨论村中大事、村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时,个别党员干部仍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或行政命令来解决问题,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工作飘浮,群众的正当权益和合理要求往往得不到及时保护和满足,有的对群众关心的重大事项公开不够及时、彻底,导致群众疑心,引起干群关系紧张。个别村党组织对基层的一些工作关系把握不准,协调不顺,如党支部领导核心地位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村民自治的关系、组织调整与依法罢免的关系等。

5、农村基层干部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激励保障措施乏力。全县农村干部的年工资平均在元,最高的元,最低的只有元,这种低收入与繁重工作任务不成正比,加之无论干好干坏大多都难以改变的农村人身份,致使许多村干部感到生病养老无保障,提拔升迁无盼头,经济上无想头,工作上无劲头,难以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一无是处,任何盲目乐观和悲观的态度都是不可观、不科学的。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角度看,把问题考虑的充分一些,对于今后解决问题有百益而无一害。基于此,我们必须及早找到解决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金钥匙”,为全面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1、以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重点,切实夯实新农村建设这个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和改善村级党组织是关键。首先,要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为此,围绕选好一班人,选准“领头雁”,一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村支书人选要突破地域界限和身份界限,尤其要积极鼓励回乡务工知识青年、退伍军人、民企经营人员等一些文化水平高、办事公道正派、原为群众办事、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党员,通过选拔进入村级领导班子,使他们成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带头人。要积极探索实施“一村一名大中专毕业生村官”计划,把有文化、懂技术、工作热情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村级班子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质量。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要大力提高基层干部科学发展、致富群众的本领;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本领;艰苦奋斗、务实创新的本领,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先进性。要进一步改变培训方式,根据各村和干部特点,采取分类分层、小班、学用结合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切实关心农村基层干部的切身利益,积极创造条件,改善他们的工资待遇,最大限度地解决好他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后顾之忧,让他们干有所为,退有所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第三,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后进村的治理整顿。认真落实以为后进贫困村办实事、办好事为主要内容的县乡工作组帮扶承诺制度,切实抓好班子软弱涣散、经济相对贫困、整体工作落后的后进贫困村治理整顿工作,认真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场所、无致富门路的问题,促进后进贫困村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2、继续试行联村自治,积极创新农村基层组织运转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前提。要继续探索联村运行机制,及时“联村自治”试点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联村自治的好典型,通过联村努力把基层班子联优、干部队伍联强、干部群众联心、经济联强。同时,要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主体,产业党支部为骨干,专业党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组织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个体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单独组建或联合组建党的组织,并按照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灵活生动的原则,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

3、全面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这个先锋激活。一是要丰富教育内容。在抓好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实用技术、国家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新法、新策、新技术、个个掌握”的党员。二是要创新发挥作用载体。按照因人制宜,发挥专长的原则,通过“设岗定责”,给每名党员安排合适的岗位,让党员有“位”。对党员履行义务情况,要通过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让党员有“责”,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对流动党员,要通过建立流动党员临时党支部、发放《流动党员活动证》、建立流动党员活动卡等方式,加强管理和监督,让每一名流动党员有“家”,引导他们多为家乡建设做贡献。三是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在继续抓好“双培”的同时,积极探索在外出务工人员、经商办企业优秀人才、专业协会负责人中选拔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有效方式,努力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文化和知识结构,不断增强生机和活力。要坚持“两推一公示”制度,增加工作透明度,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要严肃工作纪律,建立发展党员追究制度,对违背程序发展党员的要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4、大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对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此,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规范村“两委”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程序,保证村民自治健康发展。要抓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村务公开等有效措施的落实,切实保障村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

5、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要立足现有,充分发挥农村集体房屋、设备等闲置资产,以及土地资源广阔的优势,积极引进项目和资金,盘活现有资产,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收;要追求应有,善于培植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形成专业生产基地,增加集体收入。同时,要按照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要求,建设龙头加工型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合理地确立适合本村本地发展、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优势项目,通过示范引导,联村发展,不断做强做大,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十

重建过去是历史学者的任务,但在今天看来,重建上古社会的历史就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所能完成的。它至少需要与考古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结合。诚然,中国人历来以自己有悠久而连续不断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而感到自豪,也以有丰富的史书、浩瀚的典籍和发达的史学而举世瞩目。在传统史学中,中国的历史自三皇五帝开始,一直是清楚的;中国的第一部以纪传体为体裁的通史性的历史巨著《史记》,也是从《五帝本纪》开始的,五帝中的首位是黄帝,后来的人称黄帝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也就是说在传统史学中,我们今日称之为“文明”的中国历史的起源至少从黄帝开始是可以讲清楚的。然而,进入近代以来,在西方科学思想和实证史学的影响下,在“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民主科学精神空前高涨的氛围中,儒学和经典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动摇,以顾颉刚为核心的疑古辨伪学派(亦称为“古史辨”派)应运而兴起,他们以“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为辨伪的理论核心,彻底否定了“三皇”“五帝”的古史体系,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中国史学界乃至国际汉学界有过广泛的影响。

古史辨派研究的对象,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的传统性的中国古代的史料,对此加以严密的文献辨析,究明其成书年代,淘汰后世的伪作和附加的史料,欲进行古代史研究的基础性作业。其业绩主要是在文献上证明古籍中的古史传说是如何通过战国、秦汉及其以后的政治学说的影响而发生变形的,所关心的主要是经书本身,注意力主要在于其神话被文献化、被观念化、被变形的过程。

学术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也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说到古史辨派的局限性,日本著名学者贝冢茂树先生曾指出,神话传说,作为时间性的变化系列来考虑,“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观”和“加上说”[1]的假说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但被文献化的神话传说的变化,并不是单纯的时间性的问题,空间性地域性的差异也应考虑进去。应该意识到其变化过程是极其复杂的。其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保持了不同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相互间的矛盾是有原因的,有某些史实的反映,不能把相互矛盾的传说作为后世的伪作之史而加以排除。而“层累地造成说”本身只是考虑时间上的变化,这终究是一个根本性的欠缺[2]。

作为辨伪的理论观或假说的表述,“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确实有只是考虑时间上的变化,而没有反映出空间性地域性的问题。但在实际的研究中,顾先生的《九州之戎与戎禹》等论文,是充分考虑了古史传说的空间性与地域性的,而顾先生本人也提出过“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在上述顾先生的“四打破”中,“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今天看来,还可以再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古史和神话传说中,确实存在由纯粹的“神”而人格化、历史化为“人”即古史人化的问题。但在远古、“原逻辑”[3]的思维下,那些强有力的部落酋长和部落英雄,在其活的时候就可能被视为具有神力或神性,成为半人半神者,其死后变为部落神,其神性被不断地加以强化,并在部落中或部落间广泛流传,这都是有可能的。这样,在神话传说的历史化、文献化过程中,有一部分被人化为人或半人半神的所谓“神”,原本可能就是远古部落中的酋长或英雄人,亦即经历了:远古时为活着的部落酋长(系人,但具有神力、神性,乃至被视为半人半神者)dd死后为部落神dd在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后,又被历史化、人化为人或具有神力的人。所以,所谓“古史人化”或“神化”的问题,是极其复杂的,由神到人的现象是有的,但并非仅仅是由神到人。

古史辨派的另一不足就是被现在学术界每每议论的`疑古过度问题。疑古过度固然存在,但我们也应看到古史辨派的历史功绩,这就是它在打破古史体系的同时对古籍的整理,它形成了近代学术史上第一次系统的大规模的对古籍整理的高潮。尽管在疑古辨伪中存在着一些“冤假错案”,但它毕竟打破了属于后人加工、编排的三皇五帝体系,也使得与传统古史体系相联系的经典重新编排了其应有的位置。当然,这一工作也只是初步的、大体的,至今还在继续。例如,作为《尚书》中的前三篇《尧典》《w陶谟》《禹贡》,说的虽是夏代之前的事,但其成书年代却远远地晚于《盘庚》、《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多方》等篇,是战国时期、孟子之前的作品。当前利用《尚书》前三篇研究上古历史文化的学者中,较为严谨的做法是:一方面相信其中的一些素材确实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但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其中所含有的战国时的思想、制度、组织结构等因素,甚至不能不注意到《尧典》等把原本属于不同系的部族民族组合安排在一个朝廷的情形dd大一统的古史体系,所以利用时每每要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取舍。现在的难度是取舍的标准是什么?这在学术界还没有一定的看法,甚至还有些混乱。我们反对在传说史料的运用上采取合己则取不合则隐的态度,我们也反对只是根据自己文章中的观点的需要,说《尧典》中的某一条材料符合社会发展史的什么原理就作为取舍的标准。殊不知,所谓社会发展史原理也是根据某些民族的情况归纳出来的,并非绝对的、一成不变的,更何况我们要说明的是具体的中国上古的历史文化而非一般的社会发展史。所以,一般的做法是把《尧典》之类的史料与其它书中的史料相互印证、相互配合使用。在与考古学相结合时,也应该是在对文献和考古分别有一个系统研究、系统梳理基础上的结合。而且,这种结合也只能是以考古学为骨干,以文献为血肉、为辅助。骨干建立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是最根本性的东西,血肉它使具体的历史丰富多彩,是辅助性的东西。总之,今天若单纯以文献来建立上古史体系,已远远地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商代以前的上古史研究的基础是考古学。所以,对于文明起源的研究,考古学的实践是最基本性的。也正因为如此,夏鼐先生在讲到中国文明起源时,也是根据考古学的发现,从小屯的殷墟文化讲起,通过郑州二里岗商文化、偃师二里头文化,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文化[4]。

二、文明的概念、标志、要素诸问题。

1、文明的概念。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易・文言》中“天下文明”,《尚书・尧典》也有“睿哲文明”之语,都是指光明、有文采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用“文明”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一词,通常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所谓的“野蛮”、“蒙昧”相对而言(当然,在不同于近代欧洲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原始社会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野蛮和蒙昧)。也有把“文明”作为“文化”使用的,这样有人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也就等于有了文明。我们不赞成文明完全等同于文化,但文明确实包含有文化、技术、思想精神、制度、组织结构等因素,只是既然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那么文明中所包含的文化、技术、精神、制度、社会组织等因素也应该有某种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原始意义上的文化、技术、组织等。当然这些因素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才算进入文明,以及这些因素是否全部具备或具备多少才算是文明?都是耐人寻味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些学者由此而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与此问题多少有些关联,有学者指出,“文明”不能等同于“国家”,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6]。这些指出是对的,文明确实不能等同于国家,但文明与国家又有交叉和部分的重叠。国家是文明的政治表现,是文明中的组织结构、社会制度等社会属性方面的东西。在这点上,笔者赞成对文明进行这样的概括和划分:“文明可以分为或可称为文化意义的文明和社会意义的文明两个方面。前者是文化发展的高度阶段,一般包括:1)文字的使用;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通常以冶金术的出现为代表;3)精神世界的丰富,如原始宗教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祭祀礼仪的程式化,以及伦理道德规范,也就是文明教化。后者包括社会的复杂化达到新的阶段dd社会内部出现阶级、等级制度强化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神权与军权结合构成王权并世袭化,作为王权统治工具的官僚机构、军队出现dd国家的形成,进入文明社会”[7]。这一划分已把国家包含在了文明之中,那么,我们在探讨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时,是把文明社会到来时所有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现象都作为标志呢?还是也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呢?若可以选取一部分,则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不失为一种考虑。在这里应该指出的是,把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社会到来的标志,并不等于说把“文明”等同于“国家”。标志为标志,概念为概念,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由于以“国家”为“文明社会”的标志而侧重研究文明的社会现象、社会功能而未能深入研究文明的文化现象、文化功能的情形是存在的。这正与主要通过研究所谓文明的要素即文明的文化现象、文化功能而探究文明的起源一样,都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由于文明的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今后的研究尚需在两个方面都深入进行,这也说明关于文明起源的研究是多么复杂,难度是很大的。

文档为doc格式。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十一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每学年阅读一到两部中外名著,如《爱的教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等等。可见,良好的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由于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元化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众多的诱惑,由于缺少阅读的氛围和必要的引导,由于学业的压力导致阅读时间的缺失,小学生的读书问题正日益成为大问题。

鉴于此,笔者在过去一年的语文教学中,结合本校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状态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实践。

一、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在前期的调查研究中,笔者曾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本校120名学生(每个年级20名)的阅读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详见附录1),现就部分调查情况列表如下:

据调查报告统计:学生一周内阅读量极少的约占40 %。每天阅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下的占68 %。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书源不足。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和藏书量的不足,各级的重视力度不够。许多农村小学由于经济因素忙于房屋、教学设备等硬件的添置,而无力购置新的类似于图书的软件。有的学校根本没有组建图书室(馆),有的仅作“摆设”而已。

2、家庭重视不够。受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生拥有书籍的数量是有限的。不少学生反映,有时很想多买几本课外书,但都遭家长制止。理由只有一个: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农村小学多数家长认为课外阅读就是学生看一些闲书,读一些“野”书,不但会影响孩子的成绩而且还会“教”坏孩子,与所谓的学习毫无关系,这从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正常开展。

3、课业负担偏重或家务劳动太多,能够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学生在校的课外时间(尤其是后进生)多数被老师“好心”的辅导和补课所挤占。回到家里,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家里又有许多的家务劳动占用了学生的可利用时间。

(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浓。

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自身对课外阅读的兴趣低。据一问卷中“是否有意坚持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这一问题进行调查,得出否定回答的学生占43.5%,为了作文和竞赛所需而选择课外书进行阅读的人占61% 。这是有其主客观原因的。

据一保守的统计数据显示:“69%的学校依旧把学生考分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73%的学校每学期依旧组织统一考试、阅卷,按平均成绩给各班排名次,并把排名情况与教师年终考核、评优奖金挂钩。”所以,教师对教学工作不敢掉以轻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更谈不上引导课外阅读。另外,学生每天在课堂上要坐七节课,每周要应付呆板繁多的考试,课外还要做大量的习题,课外阅读时间少之又少。而对于面临毕业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基本上就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了,除了必要的体育课外,他们都只能在题海中苦苦挣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不仅强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而且还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得学生忽略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轻视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

(三)缺少必要的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调查中发现,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对如何有效地阅读课外读物这类问题大都未能很好作答。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随意翻翻者居多。

从教师和学校的角度来看,受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也都在教学当中或多或少地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活动。可是,这种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教师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扩大视野的阶段,而对于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是很少去关注和尝试。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导致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阅读所应有的功能。

二、优化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现在的学生们宁愿把大部分课余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却不喜欢读书。这些学生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理思索。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为了使学生爱上读书,养成读书习惯,我做了不少努力。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与实践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十二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国的小康,重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核心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在众多因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小康社会进程。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站在战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摸清现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按照全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近期对全市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问题,提出了建议。一、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现状概括起来就是整体素质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差。据统计调查显示,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03299人,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0.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1.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8.6%,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3%,文盲与半文盲约占3.2%(与统计部门公布数字基本接近)。以上数据均低于全省平均值5-8个百分点。二是科技素质差。调查中了解到目前农民接受科技教育的机会不是很多,有些农民有机会也不愿意参加;大多数农民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对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即使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也很难完成;一部分青壮年农民对一般性农业生产技术都不能很好掌握。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专业生产技能培训的约为7.2%,低于全省平均值约2个百分点。三是思想观念落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和满足现状等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思想。抽样调查100名农村劳动力显示,不愿离家外出打工的占38%,今后打算外出打工的占27%,家里因缺少劳动力原因不能外出打工的占25%。相当一部分农民思想保守,逢事喜欢走老路,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和敢闯、敢干、敢试的勇气和信心。二、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仅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村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但总的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历史因素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年龄在45岁以上的劳动力。这部分人大多就读在文革期间,由于受“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加之当时教学受到较大的冲击,正常教学秩序无法保证,学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较弱,荒废了学业,因此大部分人文化底子薄,进而影响了对科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2、现实的教育理念的制约。就是应试教育和当前尚需完善的素质教育的制约。无论是前几年的.应试教育还是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还是没有改变,社会评价学校教学质量高低的标准还是没有离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农村中学尽管已经开始实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但由于时间较短,加之受中高考、专业师资缺乏、实验实习场地缺少、资金缺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改革效果还不十分明显,分流教育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导致新增劳动力缺乏从事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基本技能。3、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得到整个社会的关心、重视和支持。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民教育培训列入工作日程,制定长远规划,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具体负责;没有像关心和重视普教那样关心和重视农民教育,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投入不足;在政策的制定和舆论宣传上缺乏力度,没有形成人人关心、重视和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氛围;工作上存在的重布置、轻检查、轻落实的形式主义问题。4、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培训体系不健全。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市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校及培训中心、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部分农职中学。这些培训部门一般只能集中在市里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能下到村屯。有些乡镇的农民文化学校形同虚设,一年几乎不开展工作。因此,培训资源略显不足。上述培训单位又分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工作中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培训条件也有很大差距。2001年以后,虽然市里明确培训工作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但在实际运作中组织、协调难度还是相对较大,还没有形成培训工作全市一盘棋的良好局面。因此,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健全培训体系,以发挥其最大作用。5、农民自身原因。主要是观念不解放,认为学不学一个样,主观上不求进取;有的农民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自身没能力承担参加培训学习的费用,有的家长还让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子女辍学;有的是傻子过年看隔壁,人家不去学他也不去学,没有看到各自的差别。三、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对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要着重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灵活施策,标本兼治,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推进农村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目的。1、切实加强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要在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要组织和协调市里相关部门制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科技教育培训规划,将任务分解到乡镇,落实到部门,规定完成时限,明确检查验收标准,并抓好督促落实。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把培训工作纳入日程,制定实施方案,成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要把培训工作列入乡镇和部门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并由市里统一考核。2、加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共同参与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培训,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挤占和挪用。鼓励公办和民办培训机构投资农民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提高自身和子女的综合素质。相关部门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以弥补培训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3、建立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大安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架,整合现有培训资源,形成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大中心,人、财、物统一调配和使用,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经费的基础上,由市编委行文,在各乡(镇)设立培训站。培训站站长由一名主管农业副乡(镇)长兼任,副站长由一名农业办公室成员担任。各乡(镇)要根据产业发展项目和培训专业的需要,从农业站、畜牧站等单位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培训工作,使乡(镇)培训站达到有2名以上专职人员从事培训工作的要求标准。村设培训点,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使我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形成完整的市、乡、村三级培训体系。体系建立以后,要明确隶属关系,并按实际需要赋予相应职能,不断完善培训条件,落实培训经费,使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4、研究制定有利于农民参加学习培训的相关政策。市、乡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研究和制定鼓励农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等各项培训的有关优惠政策,要让参加培训的农民尝到甜头,同时真能使农民通过参加培训达到增收的目的。对农村的特困生,各级政府、学校和有关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千方百计防止辍学,坚决杜绝新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5、分层次、多渠道对农民实施培训。主要分三个层次:初等农业技术教育、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中高等学历培训。初等农业技术教育主要针对45岁以上农民和即将走上农业生产领域的新生劳动力,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和农村职业中学通过集中办班培训、分流教育、科普之冬(春)培训、科技咨询与服务、电视空中课堂、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转岗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45岁以下,有转移输出愿望的农民和即将走出校门的初高中学生,此类培训主要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部门、农村和城市的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和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等承担;中高等学历教育主要针对农村村干部、农村各类专业户、农村各类经济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具有一定培养前途的农村能人,此项培训可由各类成人中高等专业学校承担。要积极开展定单、定点和定向培训,鼓励校校、校乡和校企之间联合开展培训,保证培训后的农民充分就业。6、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新模式。加强农村小学和初中劳动技能课教学环节的落实;在农村中学开展以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的3+x试点,不断总结经验,推动工作;重新研究制定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效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复杂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程,就等于为农村小康建设加上了推进器,实现农村的小康也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十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人的目的是提升国民素质,要提升国民素质就得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基础教育就得重视农村教育,农村教育与家庭教育又密不可分。南江农村覆盖面积大,教育不能均衡发展现状着实令人深思。据笔者扎根山乡多年的经验,调查研究如下:

南江属国定贫困县,南江全县学生总数117527人,其中初中生26254人,小学生77671人,留守儿童52877人。受打工潮的影响,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蜂拥,留守儿童剧增,致使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放羊式”教育。学生一旦被放即毫无拘束地漫山流浪此之为“放羊式”。农村中一大批“留守学生”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放到学校,放到社会。这些留守孩子中男女生均上过网的几乎为90%,有网瘾的不低于27%,一部分孩子打架斗殴、偷盗抢劫、行为恶劣;其性格孤僻、学业成绩普遍下降。一到放假,这些孩子便街上闲逛,网吧游荡,形式严峻,如捅散的蚂蚱到处都是。在学校,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占32.7%。如此之多的孩子被处在“放”的状态。放出了大批留守孩子父母监护该管管不了,爷婆隔代让管不敢管,学校代管想管难管好的现状。

“遥控式”教育。“遥控式”就是远距离指挥的高层次的现代工业新名词。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经调查,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情况:长赤镇所辖的两所九义校及一所小学共计3876名在校学生,召开的一次家长会,没有参加家长会的`就有1300多人。配合教师工作情况:在另一所学校的一二年级的调查中,能坚持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的家长占60%,其余40%的作业本是学生自己签字或请他人代签;学生犯错误学校要求请家长时,人不到校电话到学校的家长几乎近1/3。关心子女情况:在小学接送孩子上学和放学的家长不足30%。还调查过小学六年级学生,六年快毕业了家长每年都看通知书的有78%,隔三岔五看过通知书的占20%,还有22%的一次都没有看过孩子的通知书。家长在其位不谋其教,一部分学生处在遥控式教育状态。

“棍棒式”教育。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他们坚信“不打不成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理念。既挨“体罚”还受“心罚”的现象在农村就司空见惯了。在家庭中经常使用“不争气的东西,蠢货,笨蛋……”等尖酸刻薄语言来教育学生。据学生反应,大多数家庭都以家长为中心:家长动辄就翻孩子日记本;动辄不准孩子与异性交往等以家长式的权威和命令主义教育为主。父母缺乏与孩子交流,凭着自己的情绪去教育孩子,据调查,农村孩子没挨过家长打的学生几乎为零,每周都要挨打的占10%,这样多的孩子处在蛮横的“棍棒式”家庭教育状态。

“溺爱式”教育。家长们相信“树大自然直”的理念,过分迁就、溺爱孩子,普遍认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不学而知”了。连犯错误也成了一种“美德”,“敢尝试”“有创造”嘛。故把孩子当成了“宠物”、“心肝宝贝”。他们一直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染其苍则苍,染其黄则黄”这些有着时代通病的孩子越来越多。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十四

反垄断法是处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其实施不仅对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处于经济一线的公司管理人员也至关重要。可以合法的规范公司经营行为,维护守法企业的合法权益,制裁违法企业的不法行为。

201*年,可谓中国反垄断法大放异彩的靓丽时刻。反垄断行政执法机构先是于1月份对三星等液晶面板商因价格垄断处以罚款3.53亿元,之后反垄断的矛头指向国内白酒行业巨头茅台、五粮液,并对其处以4.49亿罚款。此后于7月份掀起了一系列的反垄断高潮,包括对上海黄金饰品行业协会及老凤祥等相关金店进行反垄断调查;对葛兰素史克等60家国际国内药企展开成本调查;对利乐公司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进行反垄断调查;对比利时优时比公司进行合规调查;对多美滋、合生元等奶粉企业进行反垄断调查,并迅速于8月7日开出中国目前最大一笔6.7亿行政处罚罚单。中国反垄断的行政执法现状,使得人们对自201*年8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已经实施五年的反垄断法高度关注。国家反垄断执法机构的重拳出击使得人们认识到,被西方国家视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在我国经济领域保障市场公平竞争的作用非常重要。而司法领域也恰于此时,推出了全国首例原告终审胜诉的反垄断案件,强生公司由于对经销商存在限制转售价格的纵向垄断协议,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判因垄断承担民事责任的被告。

行政执法、民事司法的一系列行为,表明反垄断与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并不遥远。被尊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一旦释放他的威力,违法的垄断性行为会受到遏制,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会逐渐形成,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会得到极大的保护,最终社会经济会得到健康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反垄断法,起于美国1890年的《谢尔曼法》,规定对于实施卡特尔的垄断行为进行查处。而中国反垄断法的制定,起始于1993年,但囿于当时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考虑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暂时搁置,而是先制定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制裁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可谓维护市场竞争的姊妹法,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在于制裁限制竞争行为,而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目标在于惩治不正当竞争行为。真正推动反垄断立法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入世后,同为市场经济国家的世贸组织成员大多拥有其称为经济宪法的反垄断法,而中国也亟需制定适合自己国情的反垄断法。1月,中国四家医药公司被美国企业诉至纽约联邦地区法院,美国反垄断律师的现身说法,案件的事实材料,为中国反垄断立法提供了最佳的素材。最终,反垄断法历经,于8月30日年被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通过,并确定于201*年8月1日正式实施。

我国反垄断法分为八章五十七条,确立了反垄断法的管辖、垄断行为的认定、调查、法律责任等条款。明确了长臂管辖原则,不仅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而且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也同样适用。对于违法的垄断行为,在第三条规定“本法规定的垄断行为包括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经营者达成的垄断协议,又分成与竞争者达成的横向垄断协议、与下游经营者达成的纵向垄断协议。横向垄断协议是指均处于同一生产经营环节,相互间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决定或者其他协同行为,具体包括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联合抵制交易;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纵向垄断协议则是指处于上下游经营链条之间的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的排除、限制竞争的协议。具体包括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则是指在经营中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反垄断法所称市场支配地位是指经营者在相关市场内具有能够控制商品价格、数量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能够阻碍、影响其他经营者进入相关市场能力的市场地位。对于相关市场是指经营者在一定时期内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务(以下统称商品)进行竞争的商品范围和地域范围。在反垄断执法实践中,通常需要界定相关商品市场和相关地域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是指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交易相对人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通过取得股权或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集中行为。依照规定,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全球范围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10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参与集中的所有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合计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且其中至少两个经营者上一会计年度在中国境内的营业额均超过4亿元人民币。达到前述两条件的经营者集中,必须向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申报,以便进行经营者集中审查,涉及国家安全的还要进行国家安全审查。

国务院设立反垄断的领导机构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履行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发布评估报告;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作等国务院规定的职责。具体管理、查处垄断行为,由目前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执法权的执法机关负责。目前执法机构已经成立,分别为商务部的反垄断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价格监督检查司、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反垄断局职责规定为审查经营者集中行为、指导中国企业在国外的反垄断应诉工作、开展多双边竞争政策国际交流与合作,笔者所在公司面临的中国第一起被美国提起的反垄断案件,就取得了商务部的大力支持,向美国法院出具了声明以支持中国企业的行为。价格监督检查司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依法查处价格垄断协议行为,对于价格监督的违法行为处理依据除反垄断法外,还有《价格法》,因此对实践中的价格处罚有些属于反垄断领域,有些则属于违反价格法的违法行为;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的主要负责除价格以外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方面的反垄断工作。

在西方发达国家,反垄断的民事诉讼影响巨大,可以说是争讼的渊薮。为我国公众所熟知的巴斯夫公司维生素c反垄断诉讼案,美国、欧盟先后提起的反垄断诉讼,使得世界vc巨头巴斯夫、默克等公司先后退出了维生素c行业,而中国的维生素c企业抓住世界巨头诉讼缠身的时机,迅速发展壮大,并占领了国际市场。反观中国的反垄断,在行政执法领域反垄断成就明显,但是民事诉讼领域却一直举步不前,据统计截止底,全国法院才受理垄断民事一审案件61件。令人欣慰的是,针对反垄断民事诉讼,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办案实践制定了《关于审理垄断行为引发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相关法院又通过反垄断民事判决,明确了一系列的反垄断民事诉讼规则,为反垄断民事诉讼奠定了基础。依照司法解释及判决的规定,反垄断民事诉讼不以行政执法机构的认定为起诉前提,只要发生了因垄断行为受到损失或者因合同内容、行业协会的章程等违反反垄断而发生争议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均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反垄断案件的审级参照知识产权案件,原则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此外经过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基层人民法院也可以管辖第一审垄断民事纠纷案件。管辖法院的选择,依照有关侵权纠纷、合同纠纷等的管辖确定。反垄断民事纠纷的类型主要体现为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针对横向垄断协议,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方式,由被告对协议不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效果承担举证责任。而纵向协议,由于法律司法解释没有明确规定,又不能采取推定的方式,仍旧依照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则由原告负责提供证据。被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则要求原告不仅要举证证明被告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还要证实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如果被告以其行为具有正当性为由进行抗辩的,应当自行承当举证责任。()在法院的审判实践中,针对是否构成垄断,达到经济效果,确立了依据“相关市场竞争是否充分、市场地位、行为动机、实施效果”等要素进行考虑的分析方法,同时考虑一些案件中的具体判断因素。另外,鉴于反垄断对于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依赖,借鉴西方反垄断案件经济学家的专家证人规则,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一至两名具有相应专门知识的人员出庭,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进行说明。或提请人民法院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就案件的专门性问题作出市场调查或者经济分析报告。

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继反垄断法出台后,国务院及反垄断执法机构相继发布了《关于经营者集中申报标准的规定》、《关于相关市场界定的指南》、《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反价格垄断规定》、《经营者集中申报办法》、《经营者集中审查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规定》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等部门规章,预计还要发布《关于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执法的指南》、《关于经营者集中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查的暂行规定》和《经营者集中附加限制性规定》。这些规章同法律、司法解释一起构成反垄断的保障,提升了反垄断的执行力。但目前我国的反垄断仍存在实施中的障碍,需要进一步完善。首先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反垄断法条文仅仅57条,唯一的一部司法解释16个条文,而规章尽管多,但由于位阶较低,行政管理可行,民事法律诉讼则不具备法律效力,因此仍需对规章进行整合,根据行政、司法实践进行完善。其次,缺乏集团诉讼及惩罚性赔偿,我国的大额处罚均表现为行政处罚,而美国的民事诉讼赔偿金额往往是天价,其原因在于我国的民事诉讼实行个体差额补偿原则,而西方发达国家实行整体损失的惩罚性三倍损害赔偿,这样在我国普通公民诉讼中,诉讼结果就可能得不偿失,对于垄断公司则盈利远远大于损失。最后,我国的诉讼证据规则给民事诉讼带来巨大的阻碍,在美国的反垄断诉讼实行的证据开示对于被告的垄断企业来说,不得隐瞒任何证据,双方需要将所有的涉案证据提交,如果有任何证据隐瞒将会承担不利后果。而我国实行的基本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持有证据方不提供不利于己的证据,往往会从中受益。考虑我国反垄断法的实施,建议从比较法的角度进行完善。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十五

充分了解校本教研的现状,是有效开发和利用校本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促进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基础。

2017年11月6日至9日,我们对江苏北部连云港、淮安、宿迁等市19所农村中心小学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共发放问卷975份,收回863份,回收率85.5%;访谈19次,访谈对象涉及学校各层次人员,计278人。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初步结论与建议如下:

一、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校本教研保障

人力资源保障。45.2%的教师认为要坚持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认为在教学中用最实在的素材进行分析,探索经验最有说服力;33.7%的老师认为需要更新校本教研观念,这说明目前参与校本教研的教师群体,对校本教研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21.1%的老师认为要利用培训的方式来增强校本教研人力资源的保障,说明校本人力资源的质量亟待提高。

物力资源保障。69.4%老师认为校本教研亟需添置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41.8%教师认为促进校本教研开展的主要因素是校本教研信息,反映出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物力资源是“瓶颈”。

时间保障。47.4%的教师认为应跳出“单以学生成绩论英雄”的误区,重视校本教研实绩在教师评价中的地位,为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营造宽松的氛围;30.2%和22.4%的教师希望适当减轻工作负担和合理分配工作、学习的时间以保障校本教研开展,表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课务相对繁重,工作和学习时间难以合理分配。48.7%的教师认为每周专用的校本教研时间为2小时左右,反映出教师对校本教研精力的投入还很不足。

空间保障。26%和32%的教师认同以年级组和学校共同体为主的校本教研组织形式,而42.1%的教师认同以学科组为主;以学科组为主要形式组织,应为平行班较少的农村小学首选,以保证同学科教师广泛参与,同时也能让不同年级的老师了解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科教学衔接和连贯性。

制度保障。

制度构成。调查中,85%的学校基本上没有文本式、健全的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中教师的理论学习、对话交流、课题研究和教研激励等方面基本上没有制度保障;关于校本教研参与情形,43.1%的教师认为是消极应付。

制度实施。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希望学校能根据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制度,认为校本教研制度应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实施中既要有纲性,还要关注学校和师生的发展,他们约占被调查总数的43.5%;另外有32.6%教师认为校本教研还可针对学校阶段性工作重点,体现动态目标管理。

(二)校本教研活动

1、校本管理与专业引领。

校本管理。调查中63.5%的教师认同校本教研是全体教师的职责,只有17.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是专业人员的职责,关于校本教研活动对教师的作用,认为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的教师占34.5%,这表明教师对校本教研的重要性是肯定的。而14.7%的教师认为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并未收到实效,表明校本教研应该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包容性。

专业引领。调查中19%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需要专业人员与骨干教师的引领,52.5%的教师认为校本教研的最佳研究方式是教师“同伴互助”,反映出“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校本教研中没有能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2、教师个体校本教研活动。

教师校本教研意识。认为校本教研主要职责是科研人员和骨干教师的占19%?,是全体教师的占63.5%,是专业管理人员的占17.5%,说明广大教师大多数能把自身认定为校本教研的主体,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把自己置身校本教研之外。

教师的校本教研素质。认为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要方法靠理论学习、日常教学实际及校本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占22.7%,认为需要在教学中反思、在积极参与中锻炼的占30.9%,46.3%的教师认为合作研究、互相学习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主要方法。这说明大多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能坚持应用研究,重视同伴合作,但忽视了理论学习,这是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型难的重要原因。

3、教师群体校本教研活动。

群体校本教研氛围。认为需要领导重视的占34.3%,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高、端正态度的占35.7%,认为必须落实相应激励机制的教师占30%,反映出校本教研群体氛围极大地影响着校本教研的健康发展。

骨干教师作用。被调查教师中,肯定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实践示范作用的占52.3%,理论引导作用的占13.4%,传帮带作用的占38.3%,这充分说明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发挥着多方面的引领作用,但更重实践示范则表明校本教研仍滞留于操作层面。

《农村小学校本教研现状调查及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23年镇农村党员队伍现状的调查与思考(热门16篇)篇十六

根据集团公司党委的总体部署,今年4月以来,分公司党委在各党支部和党员中深入开展了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并以此作为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为了加强这项活动的针对性,不断把创先争优活动引向深入,分公司党委组成调研小组,利用2个月的时间,对党员队伍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工作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调研组进行点上的调研。通过座谈、交流、检查支部工作台账等方式,重点走访了一些车队,听取了对本单位党员队伍现状的分析汇报。二是展开面上的调查。通过发放无记名调查问卷、填写专题调查表的方式,对分公司的全体党员和党组织情况进行了彻底摸排,共发出调查问卷550份,回收率99.2%,初步掌握了分公司党员队伍的现状,找准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一.对分公司党员队伍状况的基本评价

问题上,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方向正确。通过调查反映,绝大多数党员认为党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是坚定的,对党必将取得反腐倡廉的胜利充满了信心。

2.党员教育管理得到有效加强。各党支部针对党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结合创先争优活动,采取各种措施,使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一是党员教育工作落实。按照党员教育要有针对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的教育制度化、系列化,如:“我在奥运中立功、我向国庆节献礼”、“践行航空式服务、争当乘客满意员工”主题教育活动等,做到“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个目标”。提高了党员教育管理效能,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崭新形象。二是党员发展工作规范。我们制定并执行了《党员发展公示制》和《党员发展责任追究制》,使党员发展的工作真正臵于广大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确保了新党员发展的质量。2017年回归集团后,共发展党员 216名,其中35岁以下74名占 34.2%,女党员110名占50.1%,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6%,较好地改变了年龄结构和文化结构。

3.党员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在调研中,绝大多数职工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广大党员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创造一流业绩,成为分公司的骨干力量。正如运营六队一位即将退休的老职工所说:“几乎所有的义务活动中,党员永远是最积极的参与者;几乎所有最苦最累的时候,总能看到党员的身影;几乎车队加班或各项工作,党员永远冲在最前面”。五年来,在各级先进的评选中,党员的比例达 91%以上;在荣获市级以上表彰的各类先进模范人物中党员的比例是100 %。

1

4.党员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迫切。调查发现,党员普遍要求

能够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到学以致用,实现技能提高与劳动收益的统一。党员还反映:党员教育在企业要配合生产经营中心任务来进行,形势任务教育要把大道理讲实,理论与实际不能脱节,政治知识与经济知识、道德教育与技能教育不可偏废,要贴近党员需求,服务中心工作,实现素质提高目标,这是党员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根本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分公司的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经过

各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总体上看,已经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理想信念和重大理论问题上,少数党员存在模糊认识。通过调查分析得知,当前一些党员看待形势、认识政策,看“暗面”多,看“亮点”少。少数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理想信念有所动摇。问卷调查530名党员,对共产主义能否实现?有14.9%的党员认为“可能实现”,甚至有3.9%的党员“感到渺茫或不可能”,值得引起重视。

(2)少数党员积极性减退,精神状态有待振奋。自豪感、荣

誉感弱化。个别党员情绪低落,思想消极,错误的认为,现在的党员与不是党员一个样,只是每月多交几元党费而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豪感、荣誉感的信念基础。在问及“作为一名党员,你感到自豪吗”时,有11.6%的党员表示一般或无所谓,说明这部分党员的先锋意识和精神状态弱化,混同于一般职工群众,已经成为党员队伍中不可忽视的现象。

《关于对分公司党员队伍现状的调研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餐饮合作计划书(精选18篇)

    在现代社会中,合作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的能力,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合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合作中共同成长、共同成功。创业计划是创业者叩响投

    2023年长沙房地产活动策划(专业23篇)

    活动策划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我们的规划和准备工作的充分程度。以下是一些著名企业的活动策划经验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国庆七天黄金周,除了是旅游旺季外,也是全家

    最新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蒲公英含反思(实用14篇)

    在幼儿园小班,孩子们会学习一些基本的礼仪和社交技巧,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以下是幼儿园小班评价指标,帮助教师们进行综合评价和反思。活动目标:1、了解金鱼的外形特征

    2023年三年级音乐备课教案(实用23篇)

    教师在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请大家查阅以下小编为你们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教案样例,希望能够给你们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最新清明扫墓感想中学生(优秀18篇)

    优秀学生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解决方案。以下是一些关于优秀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妈妈、爸爸、弟弟、我和我的堂妹一家子

    最新法制安全的教育教案(汇总18篇)

    目前安全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这些安全教案范文,你可以提升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欺

    2023年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下雨的秘密(专业20篇)

    幼儿园中班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阶段,标志着孩子逐渐融入学校生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手工制作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1、了解萝卜的特征与用

    2023年公司取消旅游的通知(精选22篇)

    公司是一个组织管理的体系,它通过各种管理机制来协调和监督内部各个相关方的行为。除了范文之外,还可以从一些成功公司的案例中汲取经验和灵感。各位员工:为体现公司的企

    最新会计专业总结报告(热门22篇)

    会计的职责不仅包括记录和报告财务数据,还包括提供财务咨询和税务筹划等服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会计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学习只

    2023年小稻秧脱险记第一课时教案设计大全(17篇)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体现教学理念与方法论的贯通,有利于形成合理的教学体系。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课文分析:这是一篇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