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模板8篇)

时间:2023-10-15 作者:BW笔侠2023年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模板8篇)

制作提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的脉络和关联。总结的逻辑结构应该清晰,要注意 paragraph 的衔接,以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我们的总结观点。- 论点1:多读书,扩大词汇量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一

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所在。

因此,在对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大纲中对知识点的掌控,因地制宜地整合教材和教学资源,这是让合作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

比如,在会计专业实训中,教师可以根据会计的7个不同岗位,即出纳、往来结算、存货、资产、资金、职工薪酬、财务成果,将教材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原始资源进行整合,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创设真实实践的情景,提高校内实训的实践效果。

同时,为了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还需要教师在课前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小组合作方案,这是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对其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讲“会计的应用”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会计应用的相关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还要注意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把理论教学和实践联系到一起。

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方案,才能在会计理论学习和会计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在合作中有所收获。

二、合理分工,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首先,要有个合作的团体,一般来说,4~6名学生为一组较好,人数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

教师可以遵照合理搭配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原则,避免学困生搭配在一起,每个学习小组内可搭配一名优等生、二至四名中等生和一名学困生,由成绩较好的优等生担任学习小组长。

也可以让学生适当自由组合,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分组,让优秀生与潜能生搭配,便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也可以让兴趣、看法一致的同学组成一组,在组间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避免由成绩较好的学生“垄断课堂”,而组内其他成员缄口不言。

为了改变这种一面倒的局面,需要保证组内各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如安排记录员、发言员等,一段时间后可以互换任务角色,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要保证组内每位成员的公平参与,让他们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也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成果,教师以科学合理的角色分工,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三、注重引导,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合作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在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是密切相关的。

对合作交流中遇到困难的小组及时点拨指导;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要求小组成员各司其职互相监督等。

就笔者课堂实践而言,刚开始进行合作教学时,有些学生因为习惯了传统教学中一味“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时不愿多思多言,松散拖沓。

如果教师这时觉得课堂时间耽搁不起而放弃,那每次开展小组合作时都会错乱无章。

反之,只要能坚持一段时间,两周左右的时间就能有所调整完善,就能避免小组合作过程中的一些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甚至还会生出不少的乐趣。

四、检测评价,交流巩固小组学习成果

在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对本课的知识重点所有了解,教师可以在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这不仅可以检测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加的知识储备量,也能通过交流发现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对这些疑难杂症进行重点讲解,从而引导学生反思完善。

经过小组学习以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必要时,进行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结合岗位要求和学生表现做出系统公正的评价,包括实践中的优缺点。

评价时,应结合知识与技能的难度、深度,分析完成任务的技巧,多激励少批评,以提高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激励学生下次更好、更有深度的学习合作,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小组合作教学具有创意性和实效性的特点,避免了传统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型教学模式。

我们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改的路上更深一层次的思考如何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让我们的中职会计课堂培养出更多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型人才。

作者:吴正英单位:江苏省张家港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二

项目教学法是一项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在老师指导下将独立项目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进行调查、分析,进行方案的收集工作,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实现对整个教学任务的综合评价。

在中职会计教学里,项目教学法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整体性教学活动,它的实施可以有效保证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学生专业会计能力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学生来说,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实际调查和分析,实现会计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有效结合。

其次,对教师来说,在中职会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不但革新了会计课堂教学的模式,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借助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教师可以合理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有效展开对学生的辅导工作。

二、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教育中的会计教学受传统模式的严重影响,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中职会计教学质量和效率。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不足:首先,过于重视会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会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忽视了社会经济对会计人才的实际需求,造成部分课程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节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某些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存在内容过细、难度太大,只单纯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对社会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尤其是财务管理课、财务会计课等课程,在教材设计方面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脱节,造成中职学生毕业后难以实现个人价值,很难顺利就业。

其次,会计教学理念比较单一。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中职会计课堂教学只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长此以往,这种教学理念逐渐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成为社会需求的专业会计人员。

最后是中职会计教学重视书本知识的教育,忽视了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

中职会计教学必须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明确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探索全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三、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针对传统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职会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策略,经过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项改革措施。

项目教学法在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方面有卓越的成效,不但提高了学生的会计实践技能,而且增加了学生进行团队合作的机会。

通过采用项目教学法,真正满足了以学生就业为基本导向的教学要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会计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策略:首先,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中职会计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的首要前提就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划分。

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划分教材内容,严格遵循社会的实际需要,重点提高学生的会计实践能力。

以银行为例,可以根据银行任一月份的存款记录和账单分配给学生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现有银行资料的基础上完成银行的账目计算和核对。

每一个小组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完成每一个项目的任务。

其次,教学项目的执行。

这一过程是整个项目教学法的重点,在明确项目任务以后,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已制定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对所选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

作为整个项目教学法的核心,要求每一个项目都能最大限度地模拟出银行的具体工作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现问题、调查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进行项目研究结果展示。

通过合理分组分配项目任务,由各个学生小组展开讨论工作,并形成结论。

最后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成果展示发现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的不足并做出弥补。

教师要在充分肯定每一位学生能力的前提下,对整个项目教学过程做出总结和评估,评估应以表扬及鼓励为基调,通过评估增强学生的个人成就感,提高每一个学生在会计专业学习上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伴随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职会计教学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针对目前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中职会计教学质量和效率,满足社会发展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只有真正把项目教学法贯彻落实到会计教学课堂中,充分发挥项目教学法的教学优势,才能实现中职教育会计教学的高效化、科学化,促进我国中职会计教学的新发展。

作者:党晓磊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三

一、在课程设置中突出实践性

明确课程的实践性、保障实践课时是提高实习教学效果,开展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目前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多采用学科课程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和完整性,在实际教学中与其他科目的联系明显不足,理论脱离了实际只能是泛泛而谈。因此,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当注重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度得到提升,同时将实习教学落实到实处,使学生能够充分将技能、理论、现实联系起来。在已有的中职财会专业中渗透实践活动课程,不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给予了巩固提高,还锻炼和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一方面应当开展阶段性课程实训,以学生技能训练为主,增强课时规划,合理安排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多花时间加强学生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加强对学生作业流程和较长时间阶段学业的综合性结合,使学生能够健全其专业技能技巧与理论体系。

二、建立稳定的实习训练基地

会计专业极强的实践性和其对口工作的繁重均决定了此专业学科的学习和教学需要超长时间的实践训练为辅助,而实践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实习训练基地为基础。实习基地主要分为校内手工模拟实训环境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实地实习场所。因此,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会贯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应针对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模拟实验,在此之前,还应当进行广泛地、大量的社会行业考察和取证,仿真企业实际情况制作实验资料,准备好票据、计算工具、办公软件以及模拟现实办公环境等,使学生能够产生置身企业本身的感觉,使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达到最大效果;另一方面,校方应当与校外企业建立友好深厚的联系,在取得校外企业支持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实习小组在企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中的定期实习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接触财会业务,将学生在学校模拟实验室中获得的操作经验与现实工作进行比对和验证,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专业技能知识的积累和提升,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加强会计专业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先锋,在中职会计专业实习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指导和监督尤为重要,加强教师素质就是发展教学动力。首先,在已有的教师队伍中开展广泛的相互交流学习和继续深造学习活动,多开展教师之间的教学研讨会,出尽教师之间创新教学思维的传播和借鉴,鼓励教师进行在职学习,并对取得更高职称的教师以更高水准的待遇,使教师队伍从内部得到改善和提升;其次对教学人员的录入要进行严格把关,在应聘队伍中采取择优录用的办法,优先聘用受教育水平、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员,从源头上做好教师素质建设工作,再次是加强教师队伍与外界专业人员的联系,可以让教师也参与到校外实习活动中去,使教师接受实践工作的洗礼,还可以邀请校外甚至是国际上的会计专家来校进行教学串讲和教学讨论活动,增加教师对外界先进理论的吸收效果。

四、开展实践性考评

首先,要加大考评工作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和对比,将会计账目制作、审计核算、制表报表、规划送达等工作技能以及对办公软件,办公设备的运用技巧等纳入学业考核中去,全方位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对考核进行系统的总结,以便能够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做出针对性地教学;其次是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积累、理论运用、技能创新等分成若干个方面,并将这些方面的具体考核纳入学生最终成绩核算中去,使学生能够对实践能力引起重视,继而自觉地去做好实习任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四

要掌握编制会计分录这项基本技能就要满足最基本的三个条件。

(一)对会计科目在脑子里形成清晰的认识

掌握会计这门学科其实就掌握了借贷记账法的一种基本工具,一定要按照国家对其统一的规定进行命名以及设置具体教育内容。

根据它对经济业务内容的反应情况可以把会计科目分成五大类别,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将会计科目简表熟记于心。

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正是讨厌记忆和讨厌学习的学生群体,让他们自己去记忆相关的内容非常困难,因此,教师要举出实际的例子,用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印象,这样,他们才会主动去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与此同时,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对科目的比较,将比较容易记混的科目挑选出来。

例如比较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的“应收账款”以及“应付账款”之类的科目内容。

可以用最实际的买卖水果的过程进行说明,“应收账款”就是卖水果的人要向买水果的人收的资金,而“应付账款”刚好相反是买水果的人向卖水果的人支付的资金。

(二)对账户的结构进行掌握

借贷记账法是会计分录的产生来源。

根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借”和“贷”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记账符号而存在的,找不出它们的实际意义。

借方和贷方是账户形成的两个基本结构,借方在左方,贷方在右方,借方可以对账目的增加和减少进行登记,贷方也可以对账目的增加和减少进行登记。

增加和减少的金额要标记在账目的借方还是贷方是根据经济交易的过程和基本账目内容来决定的。

(三)尽量对账目所包含的对应关系做到熟悉

依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只要发生了经济业务,那么这些业务之间涉及的账户和账户之间肯定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这种账户之间的联系就被叫做对应关系,同时,把存在一定对应关系的相关账户称之为对应账户。

二、编制会计记录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会计分录的种类和会计分录的定义

会计分录工作要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即借贷记账法的规则,是将一些经济业务的应借账户和应贷账户的相应名称和所涉及的金额进行确定的一种记录,是把记账凭证通过某种方式进行简化的形式,也是记账凭证的核心内容。

确定会计分录具体涉及的账户数量要依照经济业务的简单和繁杂程度来确定,根据繁简程度又可以将分录分成两类,即复合会计分录和简单会计分录。

(二)会计分录构成的基本要素

教师在对中职学生讲解会计分录的基本要素时,必须要把三个基本要素进行明确。

第一,要把账户名称确定下来;第二,把握好主要的记账方向;第三,把应记的金额确定下来。

不同的企业发生的具体的经济业务形式也不一样,所以确定账户的借贷方向的时候要根据经济业务的形式来进行,然后,经济业务的账户也是增加金额和减少金额的主要依据。

(三)书写会计分录的格式

对会计分录进行书写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上下排列的方式进行排列,左边和右边的会计科目也一定要交错开来,先书写借账然后书写贷账,借账和贷账要保持金额相应的平衡,不能一方比一方多或者一方比一方少,这是书写会计分录的基本原则。

“借”这种记账符号要放在上面,“贷”这种记账符号要放在下面,“贷”这种记账符号要在“借”这种记账符号后面一格的位置,这样就符合了借方在左,贷方在右的基本规律,账户名称用“借”“贷”这两个符号表示的时候,后面一定要加上冒号,这样就可以把其将账户名称连接起来了。

然后,将应记的会计科目进行清楚的标注,如果科目的明细也被标出来的话,那么就必须加上破折号,破折号要加在一级科目的后面,这样,在破折号后面就可以标出所要记的金额了,要记的金额书写要用阿拉伯数字,金额单位不必写在后面,只书写其贷方和借方相应的金额。

三、编制会计分录需要的技巧

(一)分析法

按照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展开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展开课程的过程中要按照相应的步骤教学课程内容。

第一,对经济业务涉及的相关会计科目名称要进行严格的判断和分析,会计科目的名称是根据经济业务涉及的内容来确定的;第二,对会计账务的性质进行严肃的分析;第三,具体金额在会计账务中是怎么变化的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第四,要判断记账的方向就要根据金额增加的数量或者减少的数量来判断;第五,一定要坚持借贷必相等的基本原则进行分录编制。

(二)表格法

一般初学者在账户名称上不容易发生写错的情况,但是,他们还不熟悉账户结构,所以,容易产生借方和贷方方向发生错误的情况。

在教学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相应的问题,首先,思考这一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会计科目的数量,思考这项业务的基本工作性质;其次,对金额产生的变动进行仔细分析;最后,分析是要记入贷方还是借方。

在课程进行的最后要要求学生在相应的表格上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进行,最后,可以根据具体的记账规则,在作业本上写上相应的会计记录。

可以先把摘要写下来,然后用笔在底下画线,哪里至哪里所涉及什么科目。

这样脑子就不会乱了,慢慢的等老练起来,一看纲要马上就联想到那些科目了。

总而言之,教育工作就是要不断在探索中求发展。

中职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认真探索对中职学生的教学工作,激发中职学生对编制会计分类的兴趣,让他们在兴趣的依托下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经过实践检验,只要中职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对于编制会计分录这一类技术性含量高的知识也能够熟练地掌握。

作者:马伟霞单位: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五

一、目前中职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的设置不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初中毕业生,年纪小,缺少社会生活经验,对于经济方面的常识知之甚少,且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有些课程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解上都有难度,更何况职业学校的学生。课程设置呆板,模式长期不变,不能根据学生的情况、社会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导致的结果就是课程开设是开设了,但学生学无所获,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方式和手段落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多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不够,实验室建设与实践基地建设严重滞后,甚至没有实验室与实践基地,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简单化,只注重书本知识传授,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注重职业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教学条件和教学设备不齐全,仿真效果不好

会计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因此会计教学不仅要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基本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计模拟实验实训是会计实践性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目前一般学校这方面的设施都比较薄弱,起不到仿真效果。

二、会计教学中可采取的相关策略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会计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讲清楚会计概念内部的联系,会计理论的科学意义,会计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学习会计要自觉培养“应用意识”。在会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要做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有机结合,会计实践教学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中要形成科学严密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备的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要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弊端。

2.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性和产业转移的跨地区发展日益加快,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影响日益加深,迫切需要我们从深化经贸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吸收我国会计教育的经验,借鉴国际会计的教学内容,形成我国的会计教学内容,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了解企业的业务流程,能够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企业自身的特点为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这类人才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会计知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企业管理、金融贸易、市场营销、审计、法律等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构成。会计学科职业的教学内容现代化,是对课程体系而言。对会计基础应当在内容、观点、语言上进行现代化教学,为后续课程的现代化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3.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

要想让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刚步入社会马上就能上岗操作,必须让他们在学校就已经能做、会做。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动手情况,让学生从做中学,然后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学会。由于会计工作中最主要的是以下三步骤: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其中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基础,尤其是现在进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对填制和审核凭证更加重视。

4.高度重视实训教学

在开设理论课的基础上,必须同时要求进行实训。首先,学校应该建立专门的会计实训室,既有手工会计模拟实训室,又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其次,应该为实训室配备专门的实训人员。再次,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正常进行和实训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应该有相应的会计实训经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合格的会计人才。

总之,在会计课教学中,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让学生刻苦钻研、不断探索、认真设计选用案例,并充分发挥案例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六

一、中职会计教学中增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的会计职业技术

在我国,会计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行业,早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就出现了会计的雏形。上世纪50年代后,“会计的电算化”及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分离,使得会计的发展取得了质的突破,会计至此进入了现代的行列。毋庸置疑,技能不是凭空而生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底蕴和任务素养,一味只重视技术的记忆和操练,到头来不过是机械式的循环工作。新时期新环境,在教授中职学生会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该从文化的角度,从人的角度,传授学生有关会计的历史发展,有关会计的社会艺术,让会计技能和文化,和历史,和社会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有机地融合起来,从而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财会人员。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技术才是活的技术,才是能够快速适应时代发展的技术,才能使会计人员更好的融入集体的怀抱,融入企业的氛围之中。

2。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会计职业意识

随着人才市场的极度开放,曾经风靡一时的用人单位找人的现象终是被如今人找用人单位的事实所取代。当前用人单位看重的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目前来看,与银行、工商、税务、审计、财政、客户以及本单位的领导、职能部门和职工打交道,是会计人员不可避免的事情,会计人员接触面广,需要灵活的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此,中职院校在职业素质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会计职业意识,杜绝墨守成规的教育模式的发生。。

二、中职会计教学中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培养师资,打造双师队伍

教师是中职会计教育教学的关键,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职业素质教育的认知与评价、并自觉不自觉地传授给学生,能够为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为此,中职院校必须打造既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具有优异的会计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首先,要积极吸纳双师型人才,可招聘一些曾在会计岗位上工作过的专业人员到学校任教或兼职,确保从教育的起点就能投入到解决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问题上来。其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适时开设有关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教职工训练班,从思想上扭转他们重理论轻实训,重技能教育轻道德教育的思维观念,并稳步加强。最后,要完善制度,将会计教学中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与规则渗透到中职院校教学制度当中,这对于提高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质而言,无疑是最可靠的规范保证。

2。创新教学,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中职会计院校会计教学中课程设置的理论化过于严重的现象,必须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内容。一是必须明确会计学习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准则,要能根据市场变化随时调整教学课程,树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观,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二是要善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设置适合学生、适应社会的教学内容,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总体规划。三是要注重道德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完美统一,以道德教育渲染技能教育,以技能教育巩固道德教育,这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落脚点。一言以蔽之,优化教学课程的设置,就是要在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中统筹规划,有机结合,切不可顾此失彼,头重脚轻。

3。落脚岗位,提供实训机会

奥苏贝尔指出,教育工作是否有用,在于教师能否为受教育者进行有意义的受教,并为之搭建新旧认识间的桥梁,寻求和造就能够帮助学生主动认知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窗口。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指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可见,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训的重要性。中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想要提高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就必须为学生寻找实践实训的途径,使其通过自身的切实体验来进行自身的塑造。在这一点上,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这样,让学生们提前适应社会,适应工作的环境,对于培养他们的沟通、协调和组织的能力势必大有裨益。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行业,中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有助于培养学生人文的会计职业技术及培养学生灵活的会计职业意识,这将对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巨大的帮助。因而,注重双师队伍的建设、优化教学课程的设置和提供社会实训的机会对增强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学生的职业素质就显得意义深刻。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七

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会计思想史》中指出:“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也就是说,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经历了一个从合到分、再由分转合的过程。这种“分久而合、合久再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三十多年来我国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反映,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的缩影,是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不断调整完善的体现,也是银行会计人上下求索历程的折射。

一、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机构改革历程回顾

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与会计机构大体经历了两轮大的调整。

(一)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财、会部门分设,强化了财务部门在资源配置和会计部门在基础管理中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根据业务领域分工逐步建立了工、农、中、建四大专业银行共同组成的国有银行体系。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将各专业银行尽快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的目标。1995年我国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为商业化改革进一步提供了法律基础。《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这一时期,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推进自身改革,强化经营责任,但同时,银行无序竞争情况较为严重,内部管理薄弱,经营风险急剧扩大。如何加强管理,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998年初,建设银行率先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进行了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将原来的财会部分设为计划财务部和会计部,即单独成立了会计部,同时将资金计划部和财会部的财务职能进行整合,成立了计划财务部。随后不久,工商银行也进行了类似的改革,对财会部进行分设,组建了计划财务部和会计部。中国银行虽然在总行层面没有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但在分行层面将财务管理部门分设为计划财务部门和会计结算部门。交通银行将财会部分设,成立了计划财务部和会计结算部。农业银行尽管没有进行相应的机构调整,但也进行了有关讨论和酝酿。

(二)近几年的财、会部门合并,强化了运营和现金管理的职责,实现了财务会计的一体化运作2003年12月,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掀起了新一轮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潮。通过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原来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成国有商业银行,并陆续成为上市公众公司。伴随着重组上市,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能发生了新的变化。2006年,工商银行率先将计划财务部、会计部合并,成立财会部,同时成立运行管理部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随后,建设银行推行了会计运营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营运管理的职责,并于2008年将计划财务部与会计部合并,成立财会部,同时将原会计部中的支付结算、柜面管理等相关职责进一步整合,成立资金结算部。

2009年,中国银行在进一步强化财会管理职能的同时,将部分操作性会计核算职能划转运营部(后又将部分职责调回财务管理部)。在分行层面,对会计结算部门职责进行了相应调整,将会计制度、运营等职能分别调整到计划财务、运营部门,并成立了收付清算、国内结算与现金管理等部门。农业银行于2006年将资产负债部与财务部合并,成立计财部,并同时成立了会计结算部。2008年上半年成立运营管理部。2008年下半年,又将财务、会计合并,成立财务会计部,单设资产负债部,同时成立结算与现金管理部。交通银行2007年将计划财务部改为预算财务部,并于2011年将会计结算部改为营运管理部,其中的会计政策等职能调整到预算财务部。

二、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部门职能演变

各家国有商业银行财务、会计部门先分后合的调整,看似简单的回归。但实际上,在这两轮改革中,此会计已非彼会计,不仅会计部门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会计部门职责的认识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中的会计职能分析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银行柜面人员大多叫会计人员,这也是我们经常听到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动辄有十几万会计人员的原因。实际上,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核算职能外,银行会计部门还承担了柜面管理职责以及业务处理角色(如资金清算、结算等)。后来有人把当时的营业网点称之为“交易核算型”网点,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这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责,与西方银行存在很大的差异(西方大型商业银行财会人员最多只有几千人)。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财务会计是围绕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及内部控制等核心职能,那么这个阶段的会计更多的是营业会计,承担了柜面交易处理、资金清算、会计核算等多重职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商业银行会计更多地是承担了现在意义上的营运职能。而在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后独立成立的会计部门,除专司一般意义上的会计职责外,更多地是面向柜面服务、业务流程和后台处理。实际上,改革进一步强化了会计部门在运营、交易处理和柜面流程等方面的职能,而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等会计核心职能方面,反而没有发挥多大作用。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政策,更多的是通过财务政策的形式来实现的,而会计的最终产品财务报告对报告使用者意义并不大。

(二)第二轮财会体制改革中的会计职能分析

第二轮财会体制改革,表面上是回到原点,但实际上会计职能已经完全不同。这一时期的会计职能与西方商业银行的会计职能已非常接近,至少是在语境上能够基本达成了一致。这一时期的会计职能,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和内控控制等核心职能方面得到了强化。原来会计部门的集中处理(如清算)等职责调整到运营部门,支付结算、柜面服务等也移交不同的前台部门或成立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改革后的会计部门职责,已逐渐演化成一般工商企业意义上的会计职责。两次改革,不是简单的回归。第一次改革,强化了会计的营运、流程及前台管理的角色,强调会计在对内基础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有人称之为“大会计”。这时的会计,更多地体现了国外银行的营运色彩。第二次改革,将预算、考核、会计政策和信息披露等一体化,强调对投资者的责任和义务(如准则执行、内部控制及对外披露等),并将原来会计的营运、流程和前台管理角色分别剥离到营运及现金管理部门。至此,“大会计”变成了“小会计”,由“矮胖”向“瘦高”方向发展:一方面,由“矮”向“高”,突出重点,在规则和反映方面的职责得到了加强;另一方面,由“胖”变“瘦”,职能收缩,从前台柜面管理、结算产品及营运中后撤出来。

三、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变迁的原因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会计部门职能变化,是在商业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会计在商业化改革过程,体现并很好地顺应了不同发展阶段对会计工作的内在要求。第一轮财会体制改革是在亟待加强资源调控和基础管理的背景下进行的。国有商业银行刚刚经历粗放经营,急需加强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提升资源配置和基础管理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强化约束,树立统一法人体制,加大资源整合和分配的力度。因此,通过成立计划财务部,整合预算、计划等方面职能,发挥综合管理的优势和经营导向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强化基础管理职能,加强柜面基础管理,规范操作,防范风险。同时,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广泛运用,初期更多地体现在“会计电算化”上。在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过程,自然需要会计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单独设立会计部门对强化银行的基础管理,加速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客观地说,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会计职能难免顾此失彼,在会计政策、财务报告及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等方面的职责非常薄弱。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当时基本上处于“两则”、“两制”阶段,财务政策在银行的会计核算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二是银行虚盈实亏,盈余管理的空间非常大,加之缺乏严格的会计信息管控机制(如外部审计和强制披露义务等),会计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财务报告主要是围绕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会计信息相关性也不够。因此,财务报告的职责也相当弱化。这正如前文所说,这一阶段的会计,从现在意义来看,是有会计之名但并无会计之实。第二次财会体制改革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背景下进行的。各家银行积极推进管理改革,转变经营理念,管理要求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监管和强制披露要求,外在约束得到了加强。会计部门在这个阶段的职能,逐步由前台退回到后台,从后台流程又进一步收缩到政策和报告层面。一是营销职能得以加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深化,网点逐步由交易核算型转变为营销服务型,前台更多地是要面对客户,而不是账户,与之相适应的,前台的劳动组织和流程设计更多地要考虑客户的感受。这必然要求会计从前台收缩,或自觉向业务转变,原先的会计职能得以弱化。同时,在信息技术运用上,也更加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突出客户和产品,强调客户体验和员工体验,系统设计思路都围绕这些要求改变,会计在信息化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弱化。为向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加强现金管理、支付结算等产品管理职责。所有这些,都势必要求单独成立现金管理或资金结算部门。二是流程变革进一步深化。银行纷纷依赖信息技术,实施前后台分离等一系列的流程变革工作,重点是将前台的工作往后台上收;同时,发挥集中作业、流水化作业的优势,实现集约化经营。因此,运营的职能和角色得以进一步强化,各家银行或新建运营部门或强化其职能,并在银行经营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披露义务大大强化。为保护投资者利益,需要加强在财务政策与会计政策、计划预算与财务报告、财务控制和会计监督等方面衔接,实行一体化运作。同时,伴随着会计准则改革和国际趋同,原来的财务政策作用逐渐被会计政策所替代。在上述要求和变化的推动下,财务、会计部门合并已顺理成章。

四、几点体会

关于商业银行会计职责定位,讨论很多,见仁见智。但不论是第一轮的否定还是第二轮的否定之否定,都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加以评判。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根本没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即使是今天的会计定位,也毫无疑问不会是终点。但客观地总结这段历史,对我们未来的工作还是非常有裨益的。

(一)会计部门职责演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要求

纵观国有商业银行会计改革历程,不难发现,几家银行在改革的步伐和方向上呈现一定的同向性和同步性,体现出外部环境的变化,反映了商业化改革的内在要求。比如,第二轮调整全面体现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流程银行的建设、监管要求和披露义务,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等。从这个角度来说,国有商业银行的会计改革,反映了特定阶段的历史要求,改革也顺应了发展的要求。可以说,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的演变与商业化改革步伐是一致的,是与时俱进的。

(二)会计职能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

观念和思维惯性的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更不是通过一纸文件可以清晰界定的。即使到今天,很多认识和看法还没有根本的改变,一些职责和边界还在不断的讨论、调整中。两次改革,四家银行看似相约而行,但又有所不同。改革尽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银行财会的外在语境,但内在语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这种认识的统一,不仅需要银行内部持续的改革推动和管理人员理念的更新,同时也需要在监管上进行相应调整。在信息技术广泛运用的今天,传统意义上会计核算方法、组织形式等(如会计档案的范围、保管形式和相应的法律效力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果在法律监管上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就必然会违背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滞后于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会计职能变迁体现了会计人对会计本质的执着追求

商业银行会计职能之争,实质是要回答“我是谁”的根本性问题,即会计在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中居于什么样的位置,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商业银行会计之争,实际也是会计自我求解的过程。但客观的说,真正关心这种争论的还是商业银行会计管理人员。对于银行整体而言,无论会计在哪,怎么称谓,只要有人切实履行会计的职责,就会发挥会计的功能。对于营业网点的人员而言,无论这种争论的结果如何,有关工作仍然需要他们完成,叫柜员或会计人员对他们亦无实质的意义。但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索,直接关系着各级会计管理人员的自身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也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人员对会计本质的执着追求与思考。

“也曾俯览秦川小,犹较东坡隔一尘。”国有商业银行会计职能变迁,可能与人们的期待还存在一定距离,也许多年以后,人们再回首国有商业银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时,会计职能的变化和调整甚至显得微不足道。但毕竟它体现了国有商业银行会计人在特定的发展阶段对会计的认知和理解,凝聚了他们不倦的探索和追求。或许,唯有切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切地体悟其中的精微与奥妙。

中职会计专业教学论文篇八

“问诊式”教学法是指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其开始主要是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打破教师以书本为主要内容机械式将知识教授给学生的一种方式。

通过设置完整项目工作过程,由师生共同建设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内容而设置的“问诊式”教学活动。

简要来讲,“问诊式”教学方法就是从工作实际出发,选择一个完整内容作为“病史”,学生在教师的“问诊”下整理“病历”、收集信息、筛选资料,再通过确诊共同研究分析“病史”,对“病史”问题进行“问诊式”的分析,最终找出病因或者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在整个“问诊式”教学过程中不仅改变学生被动式接受知识的方式而是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出机创造学习机会。

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真正使学生们有身处环境感受到会计工作的思路和方式。

即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又通过“问诊式”互动提升了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2、“问诊式”教学概述

“问诊式”教学就是把门诊就医的诊断过程引入中职教育教学中,是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发端于国外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问诊式”中职会计教学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的“会计门诊”中,通过中职会计教师根据“问诊”和“就医”的事实过程“诊断”出会计教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开出“病历”,目的是通过“问诊”方式把学生学习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技能实践有机结合。

“问诊式”中职会计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根据笔者多年对中职会计教学的分析,现行的中职会计教学主要方式有以下两个方面:

(1)从知识角度分析,对中职会计过程中的章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难,但学生却不能准确掌握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是中职会计教学难点之一。

(2)从应用角度分析,中职会计是把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的学科。

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内容进行分析归类,充分体现学生现实企业中会计工作所涉猎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本领。

针对会计核算的要求,中职会计教学不能仅仅是“纸上谈兵”,这就是现有中职会计教学的簿弱环节,也是中职会计教学的难点之二。

3、“问诊式”在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是教学工具。

听、说、读、写、用缺一不可。

而我国中职会计教学中最大弊端是教师教的多,学生用的少。

到学生毕业后一旦进入工作中。

实际操作运用能力根本不能承担相关工作,更提不上胜任工作。

致使很多学生把学习会计专来作为一种负担,从而逐渐尚失了学习的兴趣。

而“问诊式”这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达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完全从一个指挥者转变为指导者,学生完全从一个听从者变身为体验者。

4、中职会计教学中的存在问题

4.1、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将知识分毫不差的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了学生对知识掌握多少,教师每天的备课还是依据一块黑板,一尺讲台的模式。

即束缚教师能力的发挥也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4.2、中职会计教学应用问题

中职会计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即要恰当的理解、应用所学,又要结合自身进行技能性的提升。

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不同,而设计相关的方案。

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中职会计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5、中职“问诊式”会计教学的结论

在中职教学探索的路上,经过几个教学过程应用之后。

教师不再按部就班的讲授知识,而且对课程内容进行“问”与“诊”宏观调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负责制定“病”,而学生在“问诊”式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肯定了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病因”,了解“病因”,开始进行“问诊”的过程。

根据学习结果进行对“病因”的诊断。

作出相关的“病因”处理意见。

最终形成“处方”。

这时,教师要正确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准确具体、系统的对各项会计内容进行学习和归纳,使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开放式的进行“手与脑、问与答、听与讲”的自主研发与总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会计教学的全过程。

“问诊式”教学方式表现出教师作为教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学的能动作用,实现了中职会计教学的“互动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在会计实践中体验到会计工作的真谛。

作者:周丽娜单位: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