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时间:2023-10-12 作者:纸韵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实用16篇)

岗位职责可以帮助组织监督和评估员工的工作表现。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精选的自我介绍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一

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经过七年级生物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对生物教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动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二

课前我还挺得意设计了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希望借此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或者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或定义,这样可以对整个所学的知识有个更深刻的记忆,但是没有想到学生前面学的基础知识很多都忘了或者不能很好的迁移到这一章节里,导致很多问题还是我自问自答,没有很好的起到引导作用,课堂效果不是很好。这让我充分意识到要结合学生的实情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

教参中提到的重点和难点,自己没有认真思考,只是简单的参考教参的几句话,没有分析如何帮助学生攻破重难点。如本节的细胞培养的过程和条件是重难点,如果能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观看插图,再逐个跟学生去分析每一个图解,那样的话学生对整细胞培养过程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有效的来解决重难点,看完过程之后再适当的给些习题对此处内容做个小检测,那就更加锦上添花了。这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深刻意识到备课的中心应该放在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去攻破重难点这个中心上来。

例如在对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的概念进行介绍时学生知识参照书本说原代培养就是消化后初次培养,传代培养就是重新处理后的分瓶培养,这只是对书本上文字的一个解读,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其中‘代’的含义,有学生就理解为细胞分裂的次数,应及时提出这个问题师生共同探讨后得出此处的‘代’应是分瓶培养的次数而不是细胞分裂的次数。

在介绍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时,在营养条件中提到了一个的血清,添加血清的作用是什么呢,从上文去找答案就是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没完全搞清楚,所以要添加血清,其实可让学生自己通过正文旁边的小知识来体会血清的用途,里面含有一些促进细胞生长和增值的物质,这样不仅对知识了解更透彻还训练了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在共性发展的同时也能协调发展,使知识不单是讲课的内容,考试的内容,而成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载体和素材。教师应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采用多种方法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从而达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我在这一点上做的也有所欠缺,例如在介绍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时,主要是我讲解为主,学生在书本上去找相关内容,显得很枯燥无味,课后我想了想其实可以给学生一些资料,让学生通过资料来自己分析细胞工程的应用,例如,提供资料:水痘疫苗是将水痘病毒在人的mrc5细胞培养繁殖,经过严格的减毒,最终获得的疫苗提;苏丹红是一种人工色素(工业染料)。它在人体内代谢生成相应的胺类,可能会导致人类肝癌发病率提高。科研人员以小鼠细胞为实验材料,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对苏丹红毒害性进行了检测。可让学生结合资料,说出利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水痘疫苗的过程?及实验步骤。教师再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应用加以补充和完善。

课堂导入中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提问如何治疗呢?如何获得大量健康的自体皮肤来治疗?我的目的是通过培养人的皮肤细胞来导入动物细胞培养。但这是一个缺乏事实依据的情境。目前临床上对大面积的烧伤病人的治疗是移植病人其他部位的皮肤,做不到培养皮肤细胞。所以创设了这样一个看似很贴切实际上不真实的假情境。很可能导致学生完全不会朝细胞培养这个角度去思考。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三

本节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没有很好的用到比较法去区分一些概念,没有很好的把前后所学的知识衔接起来,例如比较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复习前面的植物组培的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再让学生结合本节所讲内容去比较,那结果就一目了然。

在我所设计的问题中有这么一个题目:动物细胞培养取材时,一般是取胚胎

组织或幼龄动物的'组织或器官,请解释原因?有个同学是这样回答的:分化程度低的组织细胞易于培养,原因是分化程度低细胞全能性高。听到这个答案和我的标准答案不一样,我立马就否定了他的答案,把正确答案公布了出来,然后继续按照我自己的预设过程往下讲解。课后我反思到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焦点,他会这样回答说不定还有大多数都是这样认为的,因为我们前一节正好讲到的植物组织培养中涉及到了全能性这个概念,而我的匆匆讲解错过了一个最好的讨论时机,如果我采用请一个小组评价,让学生不断思考、不断争辩直到找到正确答案。我想这样学生一辈子也会记得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了。也真正能区分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区别了。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还是自己对教材认知不够对学生了解不够所引起的,这让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充分的意识到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要学会随机应变,结合学生的实情适当的调整教学过程。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四

1.利用难点启发思维,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能力得到了锻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本课始终一环扣一环地贯穿着知识的因果关系,运用逻辑思维抓住了学生的思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无机物、有机物概念的给出,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以及细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课运用了形象的比喻、举例和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使“物质”、“能量”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并与生活联系起来,缩短了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

(3)本课还通过看图、阅读、讨论、答题等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渗透了情感态度和价值的培养。

本课通过微观知识的教学和一些隐藏的悬念,如:“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细胞膜如何控制物质的进出”等,培养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本课的抽象知识都是从事实中得来的,如细胞有物质的进出和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都是通过宏观的生命现象推导出的,又如细胞中确实有叶绿体、线粒体这样转换能量的结构等事实都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方式不十分丰富,若有一些动手的活动,效果会更好一些,但这节课动手活动的设计有一定难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五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我采用学生对照提纲自学、自测及同学互相检查的形式让学生先掌握基础知识。在课堂上,我注意到下面几点:

我把每节知识的框架列出来,学生在复习中可以利用框架的形式,把细节知识往里面灌。因时间紧我把学生分组,四个人或是两个人一组进行自测及同学互相检查,而实验设计则把学生分三组,每组分别完成一个实验探究。然后大家交流自己的成果。能够做到取长补短,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复习的紧张过程中来。达到了较好的复习效果。

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将所学知识全部涉及,面面俱到。我在课堂上时针对教学内容、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思维,以点带面体现课本知识进行提问。有选择性的有代表性的重点的'疏导一下,帮助学生学会复习的方法,教会他们这种方法以后再学习相关的内容的时候,教师觉得很轻松,学生也能够自主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社会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此,在复习中我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感知而提出问题,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结构、功能及保健以及合理营养等形成完整的认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差异不在于他们掌握学习内容的能力,而在于学习的速度,”“只要肯改善教学过程,照顾学生学习速度的差异,那么会有95%以上的学生的成绩是优良的。”因此,正确认识和把握教学速度,使教学速度适应大多数学生的认识和巩固知识的速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减少大面积差生的出现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想出方法:让学生进行自学、自测,这样能够让学生尽量能够参与进来做到各尽其才,每个人都能够完成不同的目标要求,我还让学生互相检测,这样能力高的可以帮助能力低的,共同来完成复习目标。

我在本堂课中的不足是时间把握不够好,最后练习时间太仓促,以后课堂上要注意时间的调控。另外在知识处理上有遗漏的地方,例如物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什么,在本次检测中学生在此丢分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细致。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六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并不是要培养生物学家,培养生物人才,而是为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为一部分今后要从事生物事业的人打下基础。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从我接触学生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是一直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多注意选择与书本知识相关而又贴近生活的例来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学。例如:讲授生物细胞分裂时,将动物细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将植物细胞的分裂比作垒墙,以体现二者的区别。总之,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教学理念的中心。

把“死知识”变为“兴趣生活”,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好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到“光对鼠妇的.影响”时,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平常在有阳光或是大白天时见不到鼠妇由此提出问题:光对鼠妇有影响。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己动手抓鼠妇,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经过反复实验,查阅资料,验证了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这样的教学既抓到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是首次使用北师大版的教材,对教材了解研究不够,使我这一学期的教学走了一些弯路。比如在讲光合作用这一节时,课时的安排就很让我头疼。核心内容当然是光合作用的反应式,但是对光合作用的探究过程的确需要一番统筹和安排。课后我对教学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觉得还是以光合作用的反应视为主线来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又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而不能作为教学的依赖。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的不仅是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还要紧扣课程标准。首先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

生物科学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科学,我在课堂中会一直给学生强调一个观念,老师在课堂中讲述的甚至与书本中所写的知识都不一定是绝对的,相反,对于生物学科来说,有可能目前我们所学习到的一些理论会在今后的科学探究中发现其他的解释。在教学中,学生所学习的知识都是前人通过科学探究发现的,因此,我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死板的教给学生。相反,我的课堂设计大多都是将学生置身于当时科学家们所处的环境,让他们通过体会科学家们的探究过程,引导他们找到隐藏在各种生物现象下的本质规律。同时也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提出质疑,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为老师要给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颗创造心是最可贵的。在今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要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合创造的平台,例如,我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保护动物的倡议书、办手抄报、知识竞赛等方式,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这样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无论在知识、能力、创新各方面都将会是最优秀的。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七

本节是人教20__课标版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第三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这一节在本章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功能。但是这一节的内容如反射的概念、反射弧完成的过程等内容都比较抽象并很难理解,如处理不好则枯燥无味,学生既没有学习兴趣也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如何将抽象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得其对于科学的概念变得易学易懂。针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较多,知识相对较系统的背景,本节课是以“生物联系生活”、“生活应用理论”、 “理论实践生活”为设计主线,注重知识线与方法线同时进行,为学生创造动脑分析、交流表达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教学理念。知识与方法并重的同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使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热点,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内容。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人体几大系统的生理结构特征、人体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组成,并且已具有活动调节的生活现象和经验;但就我校学生情况看来,不能有效的将实践中获得经验与知识概念识记、系统性处理后再应用,需要教师进行从旁引导。学生比较活跃,兴趣易激发但缺乏协作与耐性。

按照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2、通过生活的自己的表现分辨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3、通过实验、探究、游戏等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己与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等。

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重点难点为:

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结构。

3、举例说出反射包括简单的反射和复杂的反射。

1、转向竞技:每小组一名选手参赛完成4次正口令和4次反口令转向比赛,全班对反应速度快、动作标准的同学给予掌声。

2、举手竞技:全班学生和教师围圈站立,双手自然下垂。参与转向竞技的学生分别下达正口令、反口令、手指数量示意(一根代表举左手、二根代表举右手)和反向示意。通过游戏学生充分体会到耳、眼觉对刺激的感受、中枢神经对信息的处理和下达指令信号,肢体对指令信号的做出的效应。在以此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理性的认识“反射弧”这一内容,我设计了拓展实验:测定反应速度实验。组内完成每名学生的有、无干扰条件下对照左右手反应速度的测定,实验4次记录数据,取平均值。这一实验过程充分的体出现小组探究合作意识,并以设置对照实验的方式体会和实施严谨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提升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本节课,以“五步三查”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完成,通过导学案、通过小游戏和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搭建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展示的平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发挥,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如能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拓展学习资源和空间相应的效果会更加的好。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八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经历,每次活动的目标虽是既定的,但实现它的过程却是千变万化的,而且充满了各种变数,正是这不可预测的变数,使课堂教学活动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每次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守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案例:“巴斯德实验”教学片段

课前教师预设,先让学生学习巴斯德实验,由此实验得出科学探究的六环节。可没想到,课一开始出示目标,就有同学站起来说,“科学探究的六环节,我早知道,不就是……”

还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说了出来,有的同学甚至把巴斯德实验对应的“提出的问题,作出的假设,得出的结论”也说了出来……看来,提前预习已起了作用,于是我抛弃了原来精心准备的教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整教学流程。

于是,我说:“好,你们已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提前预习,刚才说的几个环节都很正确,不错,不错,那还有不懂的环节吗?”

这下课堂沸腾了,翻资料的,看图的,讨论的,教同桌的……

后来,课堂检测的结果,比以前安预设案教授时高出十多分。

体会与反思:

纸,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丰富而有活力。作为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学生的生命状态,不因尴尬而回避,不为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应立足现实,放眼全体,以心灵来感应心灵,以智慧来启迪智慧。

是按部就班,视而不见,还是就此“放手”,敞开接纳,重新组合教程……

经过了短暂的思想斗争,我决定放手一搏:从学生的高基础出发,尊重他们的生命状态,干脆放开,让他们说,走出困境,并根据他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点,重组教程,把原来的“探索规律,寻求结论”变为“挖掘结论,解读规律”,这种灵动的转变,虽是教师战战兢兢,如履浮冰,但学生学习热情的高涨却成了最精彩的一笔,而最终成绩的提高更在预设的精彩之外。这种灵动的转变,不仅符合学生知识的形成,还生动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中心,真正、真实的参与到学习中去,体味学习的快乐和艰辛,创造出教师“适时放手”的美丽。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九

本节课教授过程生动形象,课堂里学生兴趣浓厚,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学生的实验和讨论等方式的实施都给学生思维充分的发挥空间,主要都是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具体突出以下几点:

1、本节课用大量生动的食物图片吸引学生的求知兴趣,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食物入手,产生直观认识,并逐步了解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及性质特点。教学过程中图片的运用也及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把生物学科和生活知识紧密联系起来。

2、通过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使学生亲自体验到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了浓厚的兴趣,增强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愿望,这样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激发学生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问题,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去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

3、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习惯的教育。比如在学生实验验证了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后,要及时让学生思考营养成分的含量差别,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饮食观,不偏食、不挑食。

4、在学习蛋白质、糖类、脂肪来源和作用时,让学生自学,然后讨论再加以总结,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又通过较多问题的提出,增强了教学活动的连贯性,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力求使较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希望能够引导学生充满情趣而积极主动地获取有关生物学的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有效的情感教育,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关注健康、合理营养的意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十

七年级生物下册《激素调节》教学反思这节课学习人的生命活动的另一调节方式:

激素调节。围绕常见的激素病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做“医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种疾病。这是我们本章、本节最大的亮点,该次讨论非常顺畅、透彻和热烈,通过探讨这些病例引起同学们极大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亮点一:我们本节课的最大亮点,较好的突破了重难点,在老师的指引下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亮点二:教师对教材的巧妙处理显得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见疾病,引入话题,以分析疾病为贯穿课堂的线索,学习了人体的内分泌与外分泌腺的主要区别,三种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的调节作用。

亮点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医生”的角色对几种激素调节失常引起的疾病进行诊断、分析、治疗。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鉴别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并分析其发病原因,相关激素的产生部位,指出其治疗办法。这些问题都是要求学生自己在课前通过查找资料来获得解答的。这个过程是一个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这种新颖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轻松、牢固地掌握激素调节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习到了一些医学的知识,包括疾病的机理和治疗方法、感受了做“医生”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医学与生物联系紧密,生物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基础学科。我们发现这种联系实际生活场景的教学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记忆深刻。学生很乐意听到老师讲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后的讲学中应注意多给学生讲一些生活实例,教育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去。同时也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本节课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该堂课的学习,我们对疾病的产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到病人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他们的不幸,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爱心,激励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时,这堂课也使得学生们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保护身体,锻炼身体的意识。在最初上课时,内容处理得不够好,老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知识点未能完成,经过我的努力,最终取得了突破。课堂时间安排得到了改善,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十一

我看完了七年级的期末考试分数册,心中十分的不爽,我所带班的生物成绩位全年级之末,这出乎我的意料。按照我的设想,我班的生物成绩应该是比较好的,针对这样的情况,这几天我一直在反思我这学期的生物教学。

在农村初中,由于教学观念及教育现实等原因。我把生物当成副科,同时生物又不是中考的科目,所以能上就算实在高标准的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主导思想,在生我教学中抱着上一节课就少一节的心态,有时上课还带有糊的迹象。

初中的生物虽然是介绍了一些自然常识,但是对于刚开始进行生物教学的我来说,教材不熟是我的一大不足。

这样的现状,根本就谈不上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在进行《种子的形成》教学中,自己都没有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在教学中,只能照本宣科,把教材读一遍完事,也就谈不上引导,启发学生学习,也就没有知识讲解,学生听课时,也就是一脸的茫然。

由于个人在社会中还有一些事务,而且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七年的数学上了,所以在生我教学中常常出现,在上课前,还没有来得及看教材,只能在上课中边度边看边想边讲,就连我自己有事都过意不去,更不用说进行备课了。

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很厚,内容多而杂,教学任务十分的繁重,在开始进行教学时,我就询问了学校的老生物教师,他们带有警示意味的口吻告诉我改册的教学一点也不能耽搁,不仅不能耽搁,而且还有快马加鞭,否则,稍不留神,这一学期的生物教学任务就完成不了。

我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就是时时刻刻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课时上一点也没有耽误。

我的计划是,赶快把全书给学生们通讲一遍,然后留下大量的时间,有学生自己去复习,其实这点和我的主导思想是相通的,天真的认为,初中生我背一背、记一记就能学好。

但是,从期末考试的结果来看,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巩固生物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就是就是有效的检查,我在进行生物教学中,这一学期总共检查只有三四次,这样根本就不能督促学生及时有效的巩固所学知识。

针对上一学期,生物教学出现得问题,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熟悉教材:要保证自己首先将教材的全部知识弄明白,然后才能上课。

2、备好没一节课。只有备好没一节课,才可能上好课。将每一节课都认真备课,虽不要求有规范的详案,但是要有知识点脉络,体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最起码的教学要求------心中有数。

3、讲好课。生物教学不是教师的想当然,而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上课,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重难点,应该有轻重、有区别,使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至少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4、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教学检查。对于像初中生物这样的课程,应该每节新课开始之前,都要有将近10分钟的时间来提问,查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像这样最简单的教学检查应该持之以恒,保证每节课都要有,这样才能达到“积跬步,而致千里”的目的。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十二

总结反思如下: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本学期我担七年级7个班的生物课,我深感任重而道远。但是,我并没有直接给同学们开始上新课,而是先给同学们讲解学习生物的重要性,如何学习生物,生物中有哪些有趣的事情……总之,七年级的小同学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入门的开始嘛,只有这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物的氛围,才能打好本学期生物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开端。

做为生物老师的我,研究《生物课程标准》,把里面的内容吃透!使自已明确教育教学的标准,心中有目标,教学有方向。平素,我精心钻研生物教材,先备课备教材备学情,而后与生物老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共同交流,达到共识,做到取已之长,补已之短。真正体现集思广益,团队观念!

课堂上,我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摸式,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拓展交流。在实施该模式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自觉性,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得以展示,讨论时踊跃发言,据理力争,有理有据,我把每个小组的得分展示在黑板上,让每个小组之间有合作,更重要的是有竟争!一份种耕耘一份回报,本学期学期举行的几次大型考试,我所教的班级,生物成绩次次突出,受到学校领导的表扬。

平时的作业,我是这样安排的,作业的量不大,但形式多样,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梯度不同,难易度不同,做到优的拔尖,中等的变优,差的有进步。作业布置后,一定要落实,如果不落实,等于没有布置!每学习一章或一个单元的内容,都安排考试检测一下,看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的怎么样?对试卷要精批细改,有分数,有讲评,有订正。考一次要有效果!

这是对本学期的生物教育教学的工作总结。请批评指正。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十三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的初选,与市直学校的其他三位老师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我抽到的课题是《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讲完之后对于自己的后半节课比较满意,前半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反思下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

我觉得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顺手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不在我,而在于35中的学生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都非常好,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小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强,给这样一群学生们上课感觉是一种幸福。

本节课一个亮点我感觉就在于让学生作为植物医生诊断土壤种植和水培的吊兰生长状况为什么差异较大,接着小组内设计对照实验。这一部分我通过出示提示:可配制培养液培育幼苗,如土壤浸出液、蒸馏水,并展示自制的土壤浸出液实物和购买的蒸馏水,将实验设计的难度降低,学生设计和表达的非常好!

我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大蒜幼苗虽然培育时间短,但是依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培育的实物很兴奋,也能清楚的知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开展后面的学习。

1、本节课由于准备的时间较紧张,买来的玉米、菜豆种子一直没有萌发,中途又从老家带了小麦种子、玉米种和大蒜进行培育,培育时间较短,所以导致根尖较小、根毛较短,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效果。如果能多培育两天效果肯定要好。我开始时想用试管培育玉米根尖,每组一个,用试管培育根系的好处是根系都漂浮起来,非常清晰,便于学生观察。但因为后来买的玉米种完全没有萌发,老家的玉米种晒得很干萌发的非常慢,所以最后放弃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看到试管中生长的植物根系效果一定提升很多,感觉很遗憾。

2、在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考虑到学生细胞、组织等内容可能没学到,我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没能放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个别同学可能对于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观察,我想在操作之前,应该对于显微镜的操作有个简单的回顾或者提示,可以出示在屏幕上。

3、对于学生的实验指导不到位。我在学生之间转的时候看到基本都看到了清晰地物象,加上有些紧张,可能没有注意到有些小组并没有观察到。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十四

我教初一一个班,初二三个班,但这篇反思我只能写关于初一的生物教学,因为初二的课堂我从来没有控制好过,所以课也上得非常不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本内容多,知识点多,较抽象又重实验,所以课程往往显得很赶。又由于我在讲授新课时没有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常考点把握好,所以课堂有时显得松有时显得紧。尤其是后阶段准备期末考时,为了能获取更多的复习时间,而且两课时的内容放到一节课来讲,教学就更显得没有艺术性,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

以下是在以后的课堂中自己应该完善的地方:

1.教师应该多做练习,这样能迅速把握重点、难点和常考点。

2.每节课都给学生布置一道开放性练习,比如,讲到生物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课后讨论:结合本节知识,人作为生物,具有哪些特征?讲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安排学生去寻找鼠妇等。

3.每节课讲完后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相关重点知识背下来。

4.对平时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本、不带课本的同学及时补救。可以让他们在放学后留下来抄笔记或课本,或者背课本。

5.想尽办法寻找实物让学生形象地了解知识。比如“探究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时,可用月饼盒、硬纸板、玻璃片等等向学生展示实验用具;讲到种子植物时可多带几样种子观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学的知识就在身边运用。

6.多举例子让学生更明白。比如讲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时,课本上是这样举例的: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学生对于“太多”“过多”“十分”“非常”之类的程度词能基本理解,但如果老师在讲课时把这个例子改为:如果适合放牧1000只羊的草场,你放了20xx只将会怎么样?这样学生就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十五

这是我第一次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选作公开课——之前从未曾想过上《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能上出什么花样,翻出什么新意来,能够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耳目一新并有醍醐灌顶之感。在绞尽脑汁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一开始是完全没有头绪和亮点的,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网上搜集我感兴趣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资料。等到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已经堆积了许多的时候,我的头脑依然一片茫然,不知道该如何有机地组织这些素材,甚至不知道我需要的某一个视频该剪切哪一段用来讲什么。当我将目光放在“起源”、“进化”和“发展”这三个词的时候,我突然想,是不是该搞一个具有“时空穿越感”的“体验版”《人类起源和进化》?思路由此打开。这节课的设计及亮点,大概可以作如下陈述:

1、视频“一分钟计地球历史”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有趣数据吸引学生关注生物的进化和人类的诞生,不失为一个视角独特的引入。

2、图片“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形容东非大裂谷,结合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理解人类起源与地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效果意想不到的好。

3、围绕人类的祖母——露西骨骼化石的发现、名字的由来、上海世博会上露西复制品的展出,展开关于“直立行走”的知识,并揭示直立行走的意义——繁衍和哺育后代,让学生有“原来如此”之感。

4、通过人类和类人猿在四肢、足底、“手”、脊柱等方面的形态比较,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深入理解身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通过区分事实和观点,回答未来的类人猿是否可以进化成人类等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推断能力。

6、通过使用人类历最伟大的“高科技”——石器来体验祖先智慧,以及不使用文字和有声语言仅使用动作的形式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来体验语言和文字在人类交流与合作中的意义,达到了不说教,不空谈,寓教于乐,感同身受的效果。

7、通过今天的我们和科学家眼中“未来的我们”对比,展现了生物学的独特魅力。

8、通过关注今天的类人猿现状,让学生认同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的人文情愫。

听课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这一节课上得妙趣横生,让人耳目一新,我本人也很满意。总结这堂课的成功,除了花大量时间精心的准备,在不断修改和否定中不断完善之外,还有一点特别想跟同行们共享,那就是:作为一名生物教师,一定要多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生物科学的最新成果,贯彻sts教育,不断进行自我知识更新和修复,与时俱进。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紧扣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老师在教学中才能更有全局掌控的意识,更能以科学发展的眼光,以丰富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以灵活多样的手段调动学生,以缜密理性的思考引领学生,为他们打开畅游生物科学殿堂的众妙之门。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与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要探究者、开拓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了学生求知的信念,对教学的过程我进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课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处理:

1、帮助学生设定恰切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把实验做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选用哪种植物的根做实验才好呢?""没有根尖的根还能再生长吗?""应怎样标记根才最好呢?"这样就把难度大的问题按梯度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

学生对"芽的发育"这一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对"芽的发育"过程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芽的发育"这一动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来表现"芽的发育"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知识。

3、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实验后,教师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对"枝条的发育"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1、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通过"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并统计实验数据之后获得"根生长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这一知识;同时还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获得"根的生长一方面要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还要有伸长区细胞的长大;"这一知识。

2、将生活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结合得出结论

学生对"枝条是怎样发育的?"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电脑摸拟的芽的发育过程和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最终得出"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结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