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大全7篇)

时间:2023-10-09 作者:琴心月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 职业教育教学论文(大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篇一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直接面向市场所需,为市场输出专业化人才,促进了我国全民素质的提高。但由于对职业教育管理的不重视,职业教育院校的形象得不到扶正,社会认可度一般,使得职业教育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本文总结了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分析了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不断提高,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特点;问题;对策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有众多不同,但都是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职业教育在生源质量差,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仍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输出了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其功绩不可小觑。但是,由于人们长期的偏见,社会职业的限制,使得职业教育始终处于一种不公平对待的发展之中。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也没能幸免,同样存在较多的管理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因此,分析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寻找问题的突破口,改变现状,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教学的主要特点

职业教育接近市场,能够根据市场所需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人才的实际就业能力强,职业观、道德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正确,能够成为该岗位的精英人物,对企业和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其主要特点如下:(1)专业性强。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有所用,通过实践来进行理论的强化和更新,使得输出的人才实践能力强,专业化技能高,对岗位工作熟悉快,工作流程清晰。因此,职业教育教学更倾向于专业能力培养上,表现出较强的专业性。(2)引导性强。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岗位为目标,培养学生在岗位上的能力和创新,引导学生对职业幸福感的享受,从而更好的激发主动性,依靠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岗位问题,从而积累行业经验。(3)群众性强。职业教育虽然资源有限,但仍然深受群众欢迎,能够为好动不好静的孩子提供一个特别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因此,职业教育的群众基础很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职业教育管理是针对职业特色进行教学管理,但目前仍有众多职业院校在教学管理上仍然实施普通学科教育,使得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重理论轻实践,使得本就好动不好静的学生兴趣缺失,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职业课程陈旧职业教育是为社会输出专业化的人才,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教学管理的不足,使得职业教育课程长期沿用而得不到补充和更新,实践课不符合实际应用,技能训练缺乏合理性和创新性,课程标准化欠缺。因此,教师课件普通,吸引力不强,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职业经验不足,无法为学生进行经验的传授和创新的引导,职业教育无法体现其职业性。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陈旧虽然现在推行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多数的职业院校仍以传统的质量评价方式来进行教学质量控制,并没有相应的教学标准和完善的制度作为教育支撑。因此,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都传统而片面。

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完善对策

(一)对职业教育进行明确定位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展观,挖掘职业幸福感,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因此,必须进行职业特色定位,如铁路人才、电力人才、养老服务人才、会计人才等,以便将有志师生合力将职业教育发展到新的高度。

(二)完善教学各环节规章制度教师的培训要有计划,聘请要有标准程序,学校管理要制度规范,执行有力。考核制度要完善,健全奖励制度和教师评审制度等。只有完善的教学制度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不断提升。

(三)注重专业教学管理的研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以服务社会为目标,改革办学模式职业教育本身就是以社会所需为导向的,其教学管理要紧贴社会,将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深入企业谋求合作,真正实现实践平台的构建,将教师推向实践企业,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企业的教育渗透,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实训,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教学理念转化,促进课程更新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是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因此,当前的职业院校要将实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同时,将教学课程进行更新和完善,对案例进行更新,将当前行业或岗位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编入课程中去。以能力培养和职业训练为导向,将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性特色。

3.更新教学方法,升级教学手段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同时,更新教学方法,将项目教学、实践教学、顶岗教学等运用其中。加强兴趣激发,举办专业技能竞赛,转变教师角色,服务于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技能转化和技能创新,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先进化。

四、结语

总之,职业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就是教学管理,所以职业学校要正确认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社会和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具体需求,以及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努力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大批创新型技能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汪跃红.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校园(中旬).20xx(04)

[2]徐德军.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校园英语.20xx(12)

[3]张琦.当前职业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企业教育.20xx(06)

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篇二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双师型”教师

论文摘要:中等专业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和现阶段社会的需求不相协调,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替代,文章就模块式教学这种新的方法的特点和实施方法进行了阐述。

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从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出发,满足和适应学生就业以及发展创新的需要。我校在机电专业实践教学中,采用模块教学法,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技能训练方法。

一、专业模块教学及其特点

所谓专业模块教学,是以专业大类作为一个专业模块。每一个专业模块又由两类模块构建而成,第一类称为基础模块,第二类是多个小专业模块。专业模块教学具有四个显著特征:

1.课程体系及专业的设置与行业及工种是“软性对应”,专业面大大地拓宽,专业的适应性大大地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均有更多样和更多次的选择机会。

2.其基础模块教学突出一个“宽”字,强化通用知识和技术的教学,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自学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其小专业模块教学突出一个“活”字,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可适时调整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和快速发展的专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和实训教学。

4.指导专业模块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总目标是“三加”,即全面加特色,知识加能力,专业加专长。

二、专业模块教学的实施办法

(一)优化专业设置。增强适应性

我校机制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师资力量较强,我们以该专业作为相对稳定的骨干专业来重点培植。同时,以机制专业为龙头,带动机械类其他专业发展,进一步实现机与电的兼容。

(二)以提高全面素质为基础。实行“宽基础”教学

1.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我校将文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定为4:6。将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列为必修课,法律、礼仪等为综合讲座;另外还开设了日语、音乐、美术、摄影等选修课。

2.根据“宽基础”的教育思想,我校将专业基础课进行了优化设置,机电类专业均开设了相同的专业基础课。另外,在教学内容上,我们着重进行课程综合性、应用性改革,打破学科界限,删除较难、较繁、重复的教学内容。

(三)以能力为本位,实行“活模块”教学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定位于: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我校采取以下做法:

1.专业课进行优化重组,突出以能力为本位及适应性原则。例如我们改造专业课、增设新兴课等。2.课程设计课题多样化、综合化。根据学生实际,适当降低课题的难度和深度,着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运用各种工具书及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训模块多样化,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们在专业课教学中加大实践训练力度,将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定为1:l。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设了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块。

1.加大实验课时,强化动手能力。我校先后建成了机械零件、液压传动、金相、电工电子、电拖、家电、物理、化学、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11个实验室。各门课实验开出率为80%以上,实验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教学目标。

2.校内外实习相结合,培养综合职业技能。校内实习基地主要完成基本技能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完成各工种的拓展实习和生产实习。校内、校外实习相结合,各有重点、相互补充,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3.产教结合,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1)技能训练课题化。例如,在钳工技能训练模块中,我们确定技能训练目标。另外,我们还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由制作(自己设计课题、自己拟订工艺),学生们应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实用工具。

(2)生产实习项目化。我们除了在基地中安排正常的钳工实习、焊工实习、热处理实习等金工实习之外,还注重教学实习与生产相结合。在项目的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受到了完整的产品设计、生产工艺、生产操作、质量意识、综合应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体验和锻炼。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试行专业模块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专项实践教学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养“双师型”教师已势在必行。近两年我们结合教学需要主要采取以下培养途径,使一批中青年“双师型”教师脱颖而出。

1.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青年教师派到工厂实践锻炼,再将企业(特别是校外实习基地)中的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担任专业课特聘教师。外聘教师归属专业教研室管理,加强校内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2.有实践经验韵老教师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每年均有“传、帮、带”计划和重点。

3.由专业课教师兼任实习指导,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凡我校开设的技能训练项目,专业课教师都必须在较短时问内,经培训掌握1-2项技能,并通过考核取得技术等级证书。

三、所取得的效果

总结专业模块式教学的效果,我校对近三届毕业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高。同时表明我校推行的专业模块教学模式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及教育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学生发展潜能与个性特长的培养。实践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同时也体现了职业学校办学的特色。

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它将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它需要职业教育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并组织实施,而由此引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等都需要在实践中研究探索。

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篇三

论文摘要:社会在高速发展,技术也跟随着时代的脚步而进步。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一种常态。本文通过对目前中职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以及市场就业对人才的需求等方面进行探讨,试图帮助中职教育找到计算机教学的准确定位。

现今社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那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创新意识、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的人。中职教育就是以培养工作在第一线、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目标。计算机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给中职计算机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然而,人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关注程度却随着社会的进步在逐渐高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定,应该致力于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市场进程的不断发展,在高等院校扩招分散生源的情况下,中等职业教育入学门槛逐渐降低,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校生员数量及质量都大幅度的下降。加之部分中职学校审批不严格,盲目扩充,致使计算机专业招生生源的专业基础差且认识不足,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落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又存在着一些不合理,因此造成了许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就业率逐渐降低。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中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应该如何定位,归根结底在于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如何设置。因为专业课程的设定决定了教学定位,从而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去向。

1.重视基础知识和实践教学

计算机专业课程应该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原理开始教授,只有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触类旁通,较快地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虽然,中职教育旨在培养企业工作服务第一线的人才,但计算机的专业理论和基本原理对于学员更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专业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仅只需要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的复合性和可持续性才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薄弱、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分析能力较差的问题,导致在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中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中,不仅要强调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而且要刻意强调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技能中,更应该通过所学的技能,思考探索自身掌握的专业技术应该到工作中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发挥自我的价值,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且敢于探索求新善于思考的专业技术人才。

2.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计算机专业课程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首要应该以中职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时,应该对应往届的毕业生就职去向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对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中的工作表现评价,了解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招聘市场在各种渠道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以及往届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反馈。从调查中综合分析总结就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中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学校目前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的人才存在哪些差距,根据这些情况分析设置出合理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在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学到真本事。

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安排上,应该分配较多的课时给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尽量减少教师理论知识的单向讲授而脱离实践。由于在较多计算机类的工作中,例如速录、编程等都需要工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这类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应该趋向于实践应用方面。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偏向于应用型人才,这里的“用”,指的是实用。这就要求各大中职学校在设置学生的学习课程时,必须以市场的发展为依据,进行课程的调整安排。课程的教学均应突出实用性,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精髓。现阶段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以训练学生软件技术的应用技巧为主,积极追求“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但值得强调的是,在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何种软件以及训练什么样的专业技能,这均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市场就业竞争力。当前的计算机软件层出不穷,学生毕业后,在学校学习使用的软件有可能被市场淘汰,为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在选择计算机教学软件时,必须充分做好市场的调查,紧盯市场需求的变化,重点将“实用”原则贯穿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中,为市场输送更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定位方向应该由社会就业需求方向决定。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找到自信和自我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学会专业技能在社会竞争中能够凭借一技之长获得企业的青睐。因此,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定过程中,应该多加考虑学生在就业后,能够实际应用到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学生步入市场后,将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一证多牌”是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途径之一。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如同其生命线,而学校的生产产品是学生,只有合格的学生才能为学校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除了要与同层次的毕业生进行竞争外,还要和高等院校的高学历的本科、专科毕业生竞争,就业压力十分重大,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是当前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我认为,“一证多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证”是指毕业证,而“多牌”则是指多种技能牌证,例如劳动局颁发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合格证、二级合格证以及会计电算化合格证等,中职学校可采取强制性方法,规定学生必须拿到至少一张技能牌证才给予颁发毕业证书。总之,对于学生而言,多一张技能牌证,就能够为自身多铺设一条就业路、为自身赢得更多的市场竞争力,十分有利于毕业过后的就业。此外,中职教育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与社会中企业联动,定向地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以便在保证学生在中职教育后具备应有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三、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改善中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现状应该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做起:首先,应该明确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后根据社会市场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制定。其次,中职学校选拔计算机专业教师应该严格,要注重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还要高度重视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在职培训和考核,确保教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在现阶段,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需要教师也要自觉更新知识。以往,多数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仅仅是学习了公共教育理论,表面形式较多,并未针对专业发展的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现今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教师要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必须不断地自学或是积极到高等院校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更多新的计算机理论以及新软件的使用,增强自身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施教,使学生在第一时间内真正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知识与技能,这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是十分有利的。最后,中职学校应确保计算机专业教学设施的完善,及时更新计算机教学需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重视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践应用。

总之,中职教学中计算机专业定位,应该注意计算机是一种生活和工作中必备的工具,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生源、市场需求以及师资教学设施情况设置。目前,社会各方面对于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普遍认同,中职的学生就业定位方向就是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劳动者,这就要求中职教育计算机专业应该主要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芽,《浅析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定位》[j],《大众科技》,20xx

3.刘文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xx.

4.刘玲,《浅谈职业学校中的计算机教学》[j],《成才之路》,20xx

5.赵蕾,《浅谈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定位》[j],《福建电脑》,20xx

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篇四

1.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教学目标的错位就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简单化甚至教学模式的填鸭化。无论是考证辅导班式的教学还是《经济法》纯理论教学,都停滞在讲授理论和加强课堂与课后练习的传统教育阶段。笔者在中国知网、万方等学术期刊网上就这一主题专门进行了搜索,搜索结果显示,虽然有个别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但结果无外乎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增加了图表法、案例教学法或双向提问式教学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没有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有些学校倒是对传统教学模式作了一定的反思,引入了网络手段,可是却陷入了认识上的误区,就是只把传统课堂教学的内容放到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浏览学习、下载资料。在这些网络教学中,网络的教学特征,教学功能,教学互动等优势都没有完全体现发挥出来。因此,都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一般。

教学理念的陈旧导致教学方法的单一,进而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笔者关于这一问题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调研,学生们普遍表示,《经济法》课程给他们的印象就是上课学习、下课背书、考前做题,非常地传统,也非常地无趣。传统的填鸭式与题海式的传授方法很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获得的《经济法》知识难以巩固,教学中的前学后忘成为普遍现象,难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本就一般的情况下,这种后果更加明显。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非为了帮助学生应付考试,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而教学,是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的。我们应该去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显然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创新

1.理论依据构建。

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信息化建设指引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最终形式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日常教学任务。这么认为的依据是著名的“情境认知理论”。《经济法》是一门社会科学,《经济法》教学的要求契合情境认知理论的特征。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师创设的情境要与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和科研活动的情境相吻合。这样,使学生有可能在似真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概念工具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形成科学家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共同体的文化。而要在课堂上去模拟与《经济法》相关的、真实的社会情境、生活情境相似的教学情境,唯有通过计算机网络手段来实现。因此,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方面创新:

(1)教学目标上,应该以实现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地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而非提升考试通过率。

(2)教学内容上,应该建立在教材基础上,能够为网络所共享的教学课件、多媒体信息资源以及试题库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脱离教材。

(3)教学方法与手段上,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在注意情境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网络教学策略设计的同时,还要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具体的知识点要尽量采用文本、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表现。

(4)在考试设计方面,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手段实施考试,实现随机题库制与无纸化考试相结合,减轻教师阅卷负担,减少阅卷出错率,同时节约学校的经费资源。

2.教学目标设计。

传统的《经济法》课堂教学仅仅以顺利完成期末考试或提升考证通过率为目标,完全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信息化建设正好可以实现教学目标设计的创新,真正实现素质与技能教育。笔者以为,高职《经济法》教育应根据高职人才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教学中避免理论与实践分离、知识和能力分离、教学和考证分离,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一教学目标难以实现,而网络化教学则可以完成这一任务。笔者认为,《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意味着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知识进行情景模拟预设,然后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机———机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预设的模拟情景去学习理论知识,并运用理论知识对情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3.课堂教学创新。

《经济法》课程的网络化教学,关键在于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这一举措必须要在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使之契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学生考证与就业的需要,从而摸索出一套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的《经济法》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教学内容创新。可以考虑在保证《经济法》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多使用教学案例,只不过教学案例要与情景模拟法相结合,在案例设计时要注意增加学生的代入感,在合适的案例中可以考虑由学生来扮演案例的主角,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同身受,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教学方法创新。主要是要大量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与情景模拟法,《经济法》教学过程非常适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而这也正是引入网络化教学的根本原因,因为唯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方可实现通过声音、图像、动画等电子元素将教学案例形象的在计算机上表现出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深刻地理解知识适用的条件,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教学手段创新。网络化教学离不开电子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共享,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准备好《经济法》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制作好教学课件、动画软件等电子教学资源,将其上传到机房或校园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4.考试制度改革。

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但能够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制度的创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布置和批改任务。在考试前,教师要首先出试卷、印试卷、装订试卷、分装试卷,考完试以后还要辛苦地阅卷、核分、填写成绩单,可谓事倍而功半。在网络化教学模式下,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实现无纸化的作业与考试,节约教学资源。

第一,通过计算机网络,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就可以进行作业布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当场完成,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辅导和答疑,学生完成作业后通过计算机可以完成自动批改,结果会传到教师计算机上,由教师根据结果再进行重点讲解。

第二,教师在考试前只编写并在网络上按照规定格式上传试卷即可,题量、分值与考试时间都可以事先在计算机上设定好。学生考试在机房进行,直接进行上机考试,在试题库中随机抽题,不仅杜绝了学生相互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在考试完毕后由计算机立即统计出学生的考试成绩,并通过网络上传到教务系统,无须教师再辛苦地阅卷,更不会出现核分和登陆成绩时不小心出错的情况。

这样,在网络条件下,最终可以实现作业与考试的无纸化,节约了学校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实现了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反思传统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与时俱进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教育信息化建设。通过对《经济法》课程实施网络化教学改革,可以发现教育信息化建设满足了情境认知理论对教育的要求,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职业人才的目的,并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进路。

文档为doc格式

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篇五

跟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断进步,新媒体教学已经被普遍应用。新媒体时代下,对教育的影响巨大,教育的模式逐渐改变,从最初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运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新媒体时代下的教学方式,更加符合现代化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课堂需求。

一、新媒体时代对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为符合时代的发展,都在进行改革。新媒体是在报刊、杂志、电视的基础上进行发展,通过网络的形式,利用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各项服务。新媒体通过移动网络,利用手机、电脑等设备,将信息传递给使用者。新媒体具有高效性与及时性。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庞大,实现海量信息共享,先进的网络技术,有利于公司企业、政府、学校,进行办公与教学,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提供便利。新的教育模式,利用视频、图像、动画等媒体方法,向学生传达授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互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新媒体时代下,教育模式的改革,最主要的便是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计算机充分发挥新媒体时代的特质,因此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更能体现其主导作用。新媒体技术,不仅使得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还使得计算机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正在进行创新改革。

二、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

1.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多样性。在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势。计算机学科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的讲解对应实际的上机操作。计算机教学中,存在大量专业性的知识理论,相对较难理解,并且计算机操作流程,也相对复杂,因此对授课教师的整体要求较高,特别是重点难点的讲解部分。而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授课,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细化,通过图片视频的形势展现出来,将学生需要深刻理解的部分,进行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同时降低教师讲解的难度。新媒体技术,利用图片、视频、动画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能够轻松的学习知识,并印象深刻。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更具有多样性,课堂内容具有丰富性,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容易,大大提高计算机职业教学的质量。2.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互动性。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相。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具有较大的区别,新媒体使得课堂需要较多的互动环节。计算机传统教学,互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上机操作,而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恰好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3.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实用性。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更加具有实用性。新媒体时代下的计算机教学,不仅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与目标上面,进行变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人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人民的工作生活离不开网络。因此新媒体的应用,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能,计算机作为新媒体技术的表现形式,更加突出其实用性。在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中,应增加新媒体知识,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学习,提高计算机的实用性,也是计算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计算机的教学目标,将新媒体的技能学习,与知识理论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计算机教学内容上面,增加有关于新媒体的知识内容,例如微博等交流平台的操作管理,以及如何制作h5页面等。

三、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变革

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给计算机教学带来诸多便利,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利用新媒体教学,教师要更新观念,不要对所传授的知识,生搬硬套给学生,并且仍是采用笔试的方法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这样的方式,与新媒体教学的含义并不相符。新媒体是交流的平台,需要学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每个人都是时代的评论者,都具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思维传递给众人,便是新媒体时代的力量。计算机教学也应该结合这一点,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开发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进行创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通过计算机教学,将学生的想象变成现实,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帮助学生成就未来。2.采用表现性评价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模式,在教学评估方面,需要进行改革。传统的教学评估方式,是笔试与上机操作俩部分组成,注重计算机的操作流程测试,将计算机学习仅仅作为一种操作行为。在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的学习不仅是操作流程的学习,还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开发、创新,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创造出自我作品,大大提高学生的科技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都大有益处。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是将技术、创意、知识、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的考核,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以及操作水平,还应该对创新的表现性进行考核。将学生的计算机表现性,以及对应的创意作品,作为一种评估方式,加强计算机评估的难度,同时也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主要是新媒体时代下计算机教学具有多样性、互动性、以及实用性。

参考文献:

文档为doc格式

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篇六

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继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应有地位,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国家政策的保障,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是国家政策的保障。目前对中等职业教育存在必要性的质疑声音此起彼伏,这本身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容易遭受质疑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存在地位比较脆弱的教育。质疑声音尽管多种多样,但其实他们有一条共同的理由,那就是民众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省份常听到的声音是:我们也没办法,学生不愿上职校!对于这些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要充分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去覆盖,而是要意识到其在某种角度的合理性。在目前的社会分配方式及其它相关制度下,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教育是合理的。

谁会愿意主动选择一种面向环境辛苦、收入较低、生涯发展空间有限且受到社会歧视的教育?但是这种选择完全理性吗?当然不是。即使对学生本人来说这也是不够理性的,因为如果他们都上了普通高中,将有大量学生会发现他们无法在课程上取得成功,即使付出了很大努力去学习,也无法在这条路径上升到高一级学校。如果进入不了高一级学校,他们将没有任何技能就要直接就业,且由于缺少职业学校在就业中的推介作用,他们花费了很大精力也很可能只能获得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国家来说问题就更大了,因为我们将直接丧失一个巨大的技能人才供给渠道。前面说民众的这种教育选择有其合理性,是因为它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但这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判断,因而是非理性的。如果我们一味地顺应民众的意愿,把所有中学变为普通高中,带来的各种问题将更加严重。这种情况我们已经经历过了。由此可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存在与发展并不在同一个起点上。普通高中即使国家不主动强调它的重要地位,人们也会争先恐后地选择它,对重点高中来说尤其如此。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国家没有明确的政策来保障其地位,那么它的存在就会受到极大挑战,即使国家努力强调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意义也将无济于事。事实上,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在有些省市已呈下降趋势,有的甚至已处勉强维持的边缘。

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政策制订者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特殊性,并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促进教育的协调发展,比如制订并执行合理的普职比例,同时大力发展中高职贯通甚至是中本贯通项目,使中职学生在升学上能体现出其优势。其次就是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必须努力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否则这种政策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学生进入这种职业学校,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质量去吸引他们,他们最终也会选择离开,中职学校学生的辍学率与其教育质量直接相关。目前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还是比较令人堪忧的。评价职校的教育质量,不能看建了多少漂亮的校舍,添加了多少实训设备,实施了何等复杂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看看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多少是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的?可以看看教材,每年出版那么多教材,有多少是真正称得上经典的?可以看看教师,有多少职校教师是真正爱他们的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可以看看教学组织,学校的课堂教学严格到了什么程度?学生的学习达到了什么强度?可以看看班级的规模,学生到底在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如果从这些方面去观察我们的教育质量,情况恐怕不容乐观。这些方面的改进与教育投入没有太多关联度,与办学的实际条件也没有太多关联,关键是我们要有改进的决心与愿景。

一些省市正在实施中本贯通教育,这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了较大促进作用,其作用大大超越了中高职贯通。目前这一项目受到了各方欢迎。首先学生家长喜欢,因为进入了这个班级,就意味着学生将有相当大的机会直接进入本科;其次职校积极性很高,这是无疑的,因为它大大改善了职校的招生状况;再次本科院校也欢迎,这一方面是因为招收中职生便可以享受应用型本科的政策,另一方面是因为中本贯通班的生源质量甚至要好于他们从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然而如果中职学校就此认为他们的办学问题得到解决了,那就完全错了。如果中职学校不借此机会大幅度提升教育质量,很快将出现各方均不满意的格局。首先家长会发现职校的学习过于松散,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本科院校将发现,来自职校的学生由于后期没有经过有相当强度的学习,因而其能力水平不如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当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发生后,中本贯通就不再会有吸引力,而中职学校将发现自己已处于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夹缝中无法动弹。因此,不论国家政策如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最终要由其自身的教育质量去证明!

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类论文篇七

俄国大文豪契诃夫说:“歌声是太阳,没有歌声的生活就像没有太阳的生活一样苍白、淡化。”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以机电专业为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欣赏课程是音乐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音乐欣赏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学生感知美、创造美的内在动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音乐赏析、乐理基础知识讲授、试唱、情感分享等方式,让学生从官能的欣赏,上升到联想的欣赏,最终达到理智的欣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面临诸多困难。

二、学生对于音乐欣赏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课程中的歌曲欣赏兴趣度较高,而且局限于流行歌曲的欣赏。对于西方古典音乐、中国民乐,乐理讲授等内容缺乏兴趣。即使在讲授歌曲欣赏过程中,学生的关注点仅在流行歌曲本身的旋律和歌词。而对于创作背景、词曲作者、歌曲内涵、旋律特点等不愿了解和掌握。

三、学生对于音乐的喜好往往表现为从众心理

学生没有自身的喜爱风格、标准和内容,喜欢欣赏和谈论近期的流行歌曲。学生在选择欣赏内容时,往往表现为盲从状态。别人听什么、喜欢什么,学生就听什么,缺乏自己的理性思考,对于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学生习惯于选择放弃自我,跟随别人,人云亦云。例如:部分学生在欣赏《高山流水》时,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当有的'学生表达,这些曲目是“老年人”听的,没有年轻人喜欢这些“陈词滥调”时,这些原本喜欢的学生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放弃了自己的立场,并且随声附和。

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在讲授乐理和乐器过程中,由于学生素养的缺失和音乐基础知识的严重匮乏。教师往往需要占用大量的课上时间进行“补课”。造成教师很难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准确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对于授课内容进行讲解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为茫然和无知。对于简单的乐谱学生缺乏识读能力,甚至把五线谱称之为“蝌蚪文”或“天书”。更有甚者,对于简谱的识读基本也是按照从1到7的“掰手指头式”的方法,很难达到师生的互动和共鸣。

第二,学校设备、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多媒体设备和设施是音乐欣赏课程能够正常开展的必要保障。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受到硬件条件限制,部分教师只能采用录音机等放音设备。学生只能从声音上获取素材,缺乏与之相配的感官刺激。音乐欣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能够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乐器实物、网络支持和相关的专业教室。但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三产中的幼师、音乐教育等专业能够保证基本的配备,但对于二产专业,尤其是机电、汽修等专业很难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造成教室在授课过程中经常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第三,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音乐欣赏课程的任课教师不仅要承担相关专业的音乐专业课教学,而且还承担着各专业音乐欣赏的教学任务。各专业教学目标不尽相同,周课时数不尽相同,教师所教授的专业较多,教师的周课时量较大,教学的进度难以统一,授课教师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多头准备。

五、学生欣赏内容缺乏正向引导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学生获取信息表现为多样性和多元化。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和生理特点的限制,很难正确对待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很难对取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对于一些社会化和成人化的内容也表现为全部接受。社会、学校、家长忽视了对于学生音乐欣赏内容的正确引导,没有明示哪些内容可以选择,哪些内容应该选择,对于已选择内容如何进行自我解读。尤其在现今流行歌曲中,对爱情描写的歌曲比例较大,而爱国歌曲、感恩歌曲和励志歌曲较少的情况下,如何正确理解和对待所选欣赏内容所要表达的情感需求和思想意境,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六、结束语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困境,需要社会及学校多层面高度重视,切实加大软硬件建设,为音乐欣赏课程的开展保驾护航。首先,相关部门和学校应加大音乐欣赏课程的投入比例,切实改善授课条件。不仅要从资金上进行扶持,配备相关多媒体设备和设施,以及授课所需的乐器等器材。而且在师资引进和配备上也应给予倾斜,让音乐欣赏授课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研究与设计。其次,学校应采用大合唱比赛、配乐诗朗诵比赛、音乐知识竞赛、组建各种乐队和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扩大音乐欣赏的受众比例,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且,学校应利用好早操、课间、用餐等时间段,让优美的旋律飘扬在校园,从而为音乐欣赏课程打下良好的氛围基础。再次,教师应立足自身实际特点,完善自身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保证音乐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立足学生差异性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程的学习兴趣;立足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形成主题上进、个性鲜明、充满正能量的欣赏情趣。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