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文锋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

编写好教案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对学生的教育需求有清晰的把握。以下教案中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于其他年级的数学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一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快。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什么意思?“鸣蝉”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请读出你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后记】。

《所见》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先进行简单的想象,然后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当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绪纠缠于牛是否会发出叫声及是否会影响捕蝉的效果时,我想到了开学初布置大家读《昆虫记》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虫记》结束了学生的争论。由于课上的想象主要是围绕一句句诗进行的,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将作业设计为改写《所见》。匆忙与浮于表面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顾校长听了我的这一节课,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向我指出: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古诗。我想,不光是古诗教学如此,其他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两点。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二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

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三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先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生1:书本,在夜里读书嘛!

生2:写!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生:写!

师: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

生(齐):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四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五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六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七

两课时。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1、幻灯片。

讲授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讲解、讨论、总结。

投影器。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远近。

《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八

教学目的: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九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秋天,但似乎又与其他的秋天格外不同,到处散发着一股淡淡的忧愁。

夕阳西下,那个夜晚格外的宁静。叶绍翁躺在小床上望着那明亮的秋月,一阵阵秋风向大树吹来,梧桐树叶在风的邀请之下,在天空中跳了一支优美的舞蹈,便落入水中,慢慢不见身影,向远方飘去,在一阵阵水声中诗人翻来覆去。一股思乡之情涌入心头,陷入了美好的幻想之中。

只见风清日丽,自己和儿子坐在桌前,品着小茶下着象棋,心里不知有多么开心,一阵阵响声传入叶绍翁耳中。原来是母女二人正在织衣服。叶绍翁的父母早已准备好一桌子菜肴,一家人其乐融融,心里乐开了花。

“唧唧,唧唧……”一阵阵蟋蟀声,把叶绍翁从美好的幻想之中拉了出来,从窗户里透出来一看,只见一群小孩在抓蟋蟀,领头的小孩轻轻的说了一声:“嘘,小声点马上就要上钩了。”突然一只蟋蟀跳了出来,“1、2、3!”所有人一块儿扑了上去,但蟋蟀身手敏捷立马就跳走了,回到了草丛中。走前还不忘挑衅一番,惹得孩子们跳起来,但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大人们从篱笆里的小屋中,连忙把小孩子们带走,因为走得急。他们的灯忘在了原地,映亮了草丛的冷寂。

此时,一个人也没有了,只剩下了叶绍翁一人,灯照亮了整个草地,也照亮了叶绍翁的心,儿时的记忆也浮现现在叶绍翁眼前。只见他和朋友们玩的是多么开心,他们捉蟋蟀、捉鱼虾、放风筝。可惜现在他远在他乡,思乡之情和对童年的生活的向往涌上心头,叶绍翁慢步走到书桌前,写下了他所看到的,一滴水滴到了本子上,是雨水还是泪水,谁也不知道。

雨还在下,风还在刮,可叶绍翁的心早已飞回了故乡。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

几个淘气的孩子高高的挽着裤腿,在清澈的溪水里嬉戏玩耍,在水底的石缝里捉螃蟹,捞小鱼、小虾,他们的欢笑声在静静的山谷里久久的回荡。

这么诱人的风景怎么舍得错过呢?顾不得山高路远,急忙叫童子停下车,走上前去仔仔细细的欣赏,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七)指导生字。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二

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夜书所见》,齐读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自学指导:

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

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学生自学

(三)后教: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

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

2、读背古诗。

板书:

梧叶

秋风(动客情)

一灯明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三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四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五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山行。

诗人:杜牧朝代: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古诗赏析。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六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七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是丰收的季节,但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萧萧、寒声)。

3、生提出不懂之处,师生帮助解决。(教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语)。

4、学习生字(促、深)。

(1)“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深”,翘舌音,请读一读。

(2)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生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3)生字组词,说话。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2、赏析三四行诗。

(1)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互相评一评。

(3)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游戏: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出示图片,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三年级语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实用18篇)篇十八

1、会正确书写“壁、横、岭、侧、峰、庐、缘”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

4、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文学修养能力。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热爱中国悠久文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让学生从中体会要想取得进步,就要不断的攀登。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想象画面,理解诗句。想象读、合作读。

搜集有关两位诗人的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挂图。

借用已有经验导入新课,亲切自然。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深刻的内涵,在丰富语言积累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语感,提高审美修养。

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韵味。

1、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很多的古诗,你能给大家背诵几首吗?(学生背诵古诗)教师对于背诵好的要给与表扬。

2、师: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欣赏两首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教师指名读古诗。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古诗,边读边想,你弄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收获,并随机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两首古诗后两句的意思,并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含义。引导学生先理解诗句的表面意思。

《登鹳雀楼》的后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欲、穷”的意思。“欲”,“想要”的意思。“穷”,“穷尽”的意思。《题西林壁》的后两句写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重点理解“缘、此山”的意思。“缘”,“因为”的意思。“此山”,指庐山。

4、朗读古诗,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诗句谈体会,谈看法。教师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的观点,要多听听学生的见解,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感受、去领悟,教师只须相机引导。(教师引导学生《题西林壁》与《望庐山瀑布》对比)。

5、读一读,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引用古诗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想象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景色;

2、合作读——和伙伴合作对读、轮读;

3、“摇头晃脑读”“拍手击节读”。

4、指名读,齐读。

1、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促进课外积累。

“缘”字:要认真观察结构、笔画,注意把字写紧凑。“岭”和“峰”这两个字在比较中学习。

3、学生独立书写。

回家搜集诵读古诗,并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相关范文推荐

    辅导班办学申请书(通用15篇)

    无论是申请工作、申请学校还是其他方面的申请,写一份出色的申请书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参考这些申请书范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申请者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来引起对

    美化校园志愿服务心得体会大全(22篇)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工作,我们应该好好总结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行业或领域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很高兴今天能来到烟台大学与同学们进行面

    孩子学舞蹈心得体会三年级(汇总18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自己的思路,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科学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

    销售跟单工作规划(模板14篇)

    规划计划的过程需要我们充分了解自身需求和目标,并结合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估。接下来是一些规划计划中常见的误区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警示。时间总是在悄无声息的

    企业投资分红协议书(精选18篇)

    投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根据不同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来确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投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在投资过程中能够有所帮助。本协议由以下双方于

    金融学本科毕业自我鉴定(优秀22篇)

    金融行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和社会作用,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最近,我们整理了一些关于金融机构监管方面的文献,供大家一起学习和分享。

    运会加油稿跳远大全(22篇)

    加油稿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通过简短有力的语句传递正能量。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加油的声音是最动听的乐章,继续前行吧!一滴滴汗水,飘在绿茵场上,伴随着矫健的步伐,奏

    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论文范文(23篇)

    范文范本具有示范作用,通过对范文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领悟到写作的技巧和特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2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作者的思想碰撞和创作热

    教师职业规划自我小结大全(22篇)

    职业规划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了解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职业规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银行挂职心得体会及感悟(专业21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个思考和反思的过程,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下是一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作为银行从业者,我深感银行工作的意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