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名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质7篇)

时间:2023-10-07 作者:翰墨最新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名著曾国藩家书读后感(优质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一

最近无意中在书架发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好书!目前只看了十几篇,内心颇为触动。我觉得曾国藩家书就像是我的文章一样,虽说是家书,可是表达了很多曾国藩对事物的看法,书里的信件是按时间序列排序,经过他写给父母、兄弟的信,能够窥到他个人成长提高的轨迹。

我倒不是因为想在仕途干一番大事,是我认为牛人自有他牛之处,能学习到他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对一个人自我提升有很大帮忙。像这种牛人,从入职翰林院当科员,十年内干到一把手,“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肯定有十分人之处。恰好他重视交流与记录,且装订成册,警示曾家后人的同时,也给了我们成长的机会。

从他的书信中,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古人对于孝的重视,像我们写信顶多加个“尊敬的”或“亲爱的”,可是他呈祖父母、父母的,都是“男国藩跪禀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我们仅有在逢年过节才会出现此类的祝福语,可是他是融入到平时生活点点滴滴的,十分虔诚。可能有人会说形式主义,杠精请绕道而行,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有时连形式都懒得走,更别提更深层次的了。

他还提了一点关于婆媳关系的事情,“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事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孝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引发了我对于婆媳关系的思考。的确若是以长辈示之,必恭敬之,还是要扭转一下自我的待人方式。看完这句第二天我特意早起煮了一顿早餐,略略表达了心意,就没有然后了。

第二就是他对兄弟姊妹的关心,从我看到的第一篇信时他就是已婚状态,作为长子,他对于兄弟们的课业关心程度赶得上父母了,还时不时寄给弟弟们学费。他认为自我年长,父亲倾尽心血培养他,他汗颜不能把父亲所教授传给弟弟们。很趣味的是,在开始几篇信中,他批评弟弟们,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当时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可是我想作为他的弟弟们估计不会开心。

果不其然,后面弟弟们回信“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自容”。

曾及时开导“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自我得好名声,而使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但愿兄弟五人,各各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从他的信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十分开明,能够很快理解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人,他们兄弟之间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来来往往的过程,也是对于事情、彼此认识加深的过程,所以说他们家族、他的成功不是说一蹴而就,是有根源的。

最终一点就是关于健康。他本人有些耳鸣头疼的毛病,看多书,思虑过度就身体吃不消了,在跟父母、弟弟们写信时,他时不时提到要“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意思跟我们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一样的。由于我对于健康十分重视,基本上每一篇他都会提到“保身”,所以无比赞赏他这一点。

看人信件是不道德的,可是好在他的信也不涉及保密。家书都是对亲朋好友说的掏心窝子的话,他说“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经过他的家书,我觉得这个人很形象具体,就像是我们周围的人一样,十分生活化,有血有肉。推荐大家读一读,肯定比我更有感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二

官场的春风得意,为人处世及家庭教育的成功,造就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在官场,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在《曾国藩家书》中,我领略到了这位名臣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的无限智慧。

一、修身之道,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此二者有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告诫家中兄弟,功名富贵变幻莫测,唯有建立功德和修习学业才是把握在自己手里的。功德增一分,学业增进一分,我们就进步一分,但功德和学业的修养需要不断的累积,不是一日而成的。

大学毕业到现在已三年有余,在现在的工作单位也已将近四年。三年多的时间里,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但最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工作后遇到的领导和同事。领导常告诫我们:“对待工作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精耕力作。作为一名技术人员,努力提升工作能力才是硬道理”。他的想法与曾先生不谋而合,是以大智慧也。在这里,是领导,也是长辈;是同事,更是朋友。

二、凡事皆贵专

“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也不入;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观他涂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而见异思迁,此眩彼夺,则大不可”。信中,曾国藩提出“凡事皆贵专”的看法,指出对待老师、朋友都要专一。对老师不专一,学业就会学不好;对朋友不专一,就不会的到朋友的真心。无论择师还是交友,都要一心一意的去对待。

家中母亲并未有多少学识,却总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一心一意,不要想着眼前能得到多少,努力去做,必然会有回报,凡事要坚持”。我想,这些话语并不是她从圣贤书中所得,而是她人生经验的总结。母亲喜花,她总能想到各种各样的办法让她的花儿茁壮成长,连我养的濒临死亡的多肉她也能耐心挽救回来。虽是业余,但附近专门养花的街坊也总来找她寻求养花秘籍,想必这就是她专注于养花一事的成果。母亲坚韧而专注的性格对我们兄妹三人影响巨大,而我能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更与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有母如此,甚幸。

三、居家惟崇简可以长久

“居家之道,惟崇简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滚,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敬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曾国藩出生于一个普通的耕读家庭,寒窗苦读数十年,从军数十载才得来名誉、地位和家业,他深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也希望家族的显赫能够传承。在这封曾国藩写给大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淳淳教诲儿子要勤俭持家,作为兄长更要做好表率,只有勤俭,家族才可以永不衰败。

四、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公义粮饷一事,果出通邑之愿,则造福无量,至于帮钱垫官之亏空,则我家万不可出力。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万万不可。且官之补缺,皆有保法,何缺出轮何班补,虽抚藩不能稍为变动”。曾国藩信中告诫弟弟,公议粮饷的事情,如果真的是家乡父老的要求,那么造福是不可限量的。至于出钱去垫付官府的亏空,那万万不可以出力办事。官员的补缺,都有固定的办法,就是抚台衙门也不能稍微变动。作为一名位居高位的重臣,曾国藩深知,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深谋远虑,要有全局意识。既要顺应民情,也要审时度势,不为求一时之功而忽视潜在的风险和危机,也只有这样,个人和家族才能长久的发展。

作为一名药品检验人员,日常工作中一个小小的实验也能反映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每天上班,第一件事便是对一天的工作做计划,今天要完成什么检品?需要准备哪些器具?要做哪些准备工作?怎么安排时间最合理?整理清楚这些问题,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忙碌的工作也变的井井有条。如果不提前计划,免不了丢三落四,更影响检验进度。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年度计划,虽说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整体的工作总还是在计划范围之内,提前做好准备,考虑好应对措施,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大道理很玄妙,但曾国藩在给家人们的书信中以儿子、兄长、父亲的口吻娓娓道来,将枯燥的人生哲理浅显地描绘的淋漓尽致,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大多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曾公之功盛兮。

掩卷深思,曾公警世之言萦绕于耳,吾辈当勉之。(杨静文)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三

曾国藩家书的汇编集在市面上好像有几十种之多,貌似其中最有名的编者应该是李鸿章,关键李鸿章还算是曾国藩的徒弟。但这些也是我看完书以后开始总结写这篇感想时发现的。回到机缘巧合中,我和这个版本结缘了。

无论是谁来汇编的,其核心还是应该是曾公的文字及以此反应出来的思想,就凭这点,也值得给予四颗星。其它不说,就凭曾公每年三四百封的速度和质量,可以看出古代文人的文字功底,出口成章。

通过编者的整理后,可以看出分为了:修身、读书、治家、为官、养生、用人,这几个方面。再结合编者的逐封信的注释、点评、经典格言等等,给大家展现更完整的曾公思想。曾公作为一个成功人士,关键是能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处理应对好各种身份、关系乃至“工作”,其中很多思想和策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藏。

当然编者的解读会带有很多主观成分,甚至会有崇拜的感觉,更好的方式还是通过对于书信本身内容的理解和消化。

从我个人来说,对于这种白话文,乃至古汉语的阅读还太少,会有些吃力。同时这也是我在努力学习的方向,多去学习一些中国传统的思想。所以我只是看过一遍不能说看懂,借用曾公的一句话,“须速点速读,不必一一求熟,恐因求熟之一字,而终身未能读完经书。”在这里也无法表达太多的感想。

少数不多的在第一遍阅读就能印象深刻的点,都在于一些概括性的家训之中,

十六字家训:“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八字:“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

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

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同太平天国战斗的起起伏伏和权位的晋升,曾公的一些变化,比如原本认为人谋和天意是三七分,到后期的各居半,会更加看重人心的作用。

对于我来说最实在的收获也许就是曾公开出的书单,可以帮助我慢慢探索传统中国文化。

总体来说,这本书还是更适合青春期的少年或者将要踏入社会的时候,因为我在那时候受到的教育及被灌输的一些思想和道理会和曾公说的很像,兴家的勤、敬、和三字其实已经刻入了国人的集体潜意识中。借用编者的一句话,“世界上最高深、最难懂的道理,其实是存在于最平凡的道理中。”这就是曾公家书中所蕴含的宝藏。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四

修身
曾国藩在家书中反复提到勤勉、谦恭、恒心、坚韧与自我反省。注重进德修业,戒除夜郎自大、恃才傲物与牢骚满腹。咸丰年间,九弟沅甫曾在信中说到自己“意趣不在此,则兴会索然”,他在回信中告诫说“此却大不可。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正是读了这一段金玉良言才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专心致志的治学原则。反观现在的学术界,浮躁之气盛行,学术造假时有发生,师生皆不能专注于学问,直接影响到学术创新。学风的败坏,必然会导致世风的的败坏,世风的败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学风,这应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正学风才能促世风。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君子之道莫大乎与人为善。“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曾国藩多次在信中告诫诸弟要“平骄矜之气”“戒傲惰二字”,“不宜非议讥笑他人”。
做人当自强,而不是与人争强。曾国藩在致九弟的信中引经据典,历数从古至今一些强势人物的悲惨结局,告诫诸弟加强自身修养而不是与人争强斗狠。“古来如李斯、曹操、董卓、杨素者,其智力皆横绝一世,而其祸败亦炯异寻常……。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这倒让我想起由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的诗歌里的一句“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不与人争,不是不求上进,而是一种豁达,一种隐忍,一种自我保护。“勿各逞己见”不是没有主见,而是一种“谦谨”与宽容。
读书
曾国藩一向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他在致诸弟的信中反复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
在讲到怎样读书时,他在一封信中写到“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学问无尽,不甘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看天,皆无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到写,从史到经,从读书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
古人云:“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深谙“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一再嘱托要教弟“以和蔼为第一”。他在一封给父母的书信中写到“夫家和则福自生,若一家之中兄有言,弟无不从,弟有请,兄无不应,和气蒸蒸而家不兴者,未之有也。”
从《曾国藩家书》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各位弟弟的生活极具关怀,小到他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从他们婚姻与、职业前程与家族祠堂修缮和坟茔改葬,无不一一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福祸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吾兄弟断不可不洗心涤虑,以力挽家运”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
曾国藩在书信中几次提到祖父留下的八字家训:猪、蔬、鱼、书、早、扫、考、宝。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洁净、诚修祭祀、善待亲族邻里,是治家之法。简简单单的八字家训,又有几家能够做到?待人帮助邻里族人是曾氏家族的传统门风。
尽管曾国藩在京生活曾一度很窘迫,靠借钱度日过年,但仍旧寄钱给族人以自助。在谈到为什么接济亲戚族人时,曾国藩写到“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处蔷境,亦兢兢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蔷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道光年间,曾国藩越四级而超升,托叔父将黄金十两兑钱送与最亲最苦之人。节俭用度,置义田以济贫民,捐银修祠堂。
曾国藩在家书中教育子女和诸弟过日子要能勤能俭,略有结余,有人做官“侍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里不可不守旧”。与眼下很多为富不仁,到处显摆甚至胡作非为的官宦子弟与富家子弟的行为相比,是何等的天上地下!
交友
俗话说:“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好走路”,曾国藩十分注重交友待人的原则,尤其是他的“八交九不交”值得我们学习。
八教是指与以下八种人交朋友:胜己者;盛德者;去围着;肯吃亏者;直言者;志趣广大者;惠在当厄者;体人者。九不交是指避免与以下九种人交友:志不同者;谀人者;恩怨颠倒者,全无性情者;愚人;落井下石者;德薄者;好占便宜者。
曾国藩在京为官,从不肯轻受人惠,情愿别人占他的便宜,断不肯占别人的便宜,在《家书中》,他多次告诫子侄亲近良友、对待朋友必信必诚、患难与共勿留遗憾、勿与权贵相交、不可轻取人才等。
从某种程度上讲,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会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在青少年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把握交友原则至关重要,交友不慎就会贻误自己的前程。
养身
曾国藩一生体弱,但却道德、军功、文章三不朽,这主要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他的养生方法,至今有着广泛的实用价值。
他的养生九诀包括:眠食有恒、戒恼怒、每天睡前热水洗脚、节欲、两饭后千步走、不轻易服药、静坐有常时、骑射练筋骨、种花养鱼怡性情。
曾国藩在给四弟的心中写到:“莫买田产,莫管公事,二语而已。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他劝九弟勿恼勿怒,生病当以自养自医为主,不宜过多服药。
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和医疗条件不断提高,但这些养生的理念仍值得现在的我们借鉴。
法国作家罗兰说“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留物质财富于子女不如留精神家产,古语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父母兄弟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阅读《曾国藩家书》我们可见贤思齐,慎独内省,立德、立行、立言,修身养性,培育子女,树可世代薪火相传的家风。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五

自上大学开始,就听朋友、老师说起晚清重臣曾国藩,在中学时期历史书上也学过,但是由于学的不深,未曾深入了解。是清朝时期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被后人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听法人多了,不知不觉中就印在了脑海中,于是,终于有一天,在书摊看到有人在售书,随手买了一本《曾国藩家书》。回去后,闲来无事慢慢的读了一遍,让我感受良多。

如今的我们,是赶上了好时代,相比较作者那个年代,信息化发达,沟通迅捷,无论身处何处,随时随地都能联系,直接明了,但是总给人感觉缺少一种期盼的心里,记得小时候,亲人外出,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而且电话费还比较贵,只好采取书信沟通的方式来联系,每次接到书信,心情就像吃了糖果一样开心,总是第一个抢着看,虽然还有很多字看不懂,这些都不影响心中的激动,看着一封封简单的来信,知道亲人在外地的情况,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再读给爷爷奶奶老辈听,看着回想着他们发自内心的笑容,让我记忆犹新。

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太多的现代人生活被物质所充斥,我们要重拾内心最善良本质,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社会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六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

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

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七

读完第一本曾国藩,对曾国藩这个人有些自己的见解。

他对自己的人生价值相当明确,读书遍布其终生,读书之勤,古今少有,这种精神正好激励着我们年轻人,以读书为高尚之举,以读书为兴家之道,这或许是每一个读曾国藩的年轻人最有收获和最有价值的东西,要是每个人都能够用曾国藩的价值观引导自己的前进之路,能够用曾国藩的勤奋之举引领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够用曾国藩的用人之道丰富自己,那我们的思想和行动都将得到无法衡量的提高。

曾国藩出生寒微,但他始终以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平步青云,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清朝晚期,太平天国运动盛行,步步紧逼摇晃中的清朝政府,战势越演越烈,清政府派官居户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干部)的曾国藩去建湘军抵制太平天国运动,最后经历很多困难,一个文人硬是活生生的把太平天国运动抑制下去。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当一个社会的政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时候,他必然需要改革以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在曾国藩时期已经是封建社会矛盾重重,社会关系紧张并急需要有一个新的政治制度来改变现状,于是出现了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这个运动是打着上帝的口号,但并不代表他的存在没有意义,并不代表他的反抗没有价值。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但他兴起说明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摇摇欲坠了,在此姑且不谈平天国运动失败的真正原因,光是在清朝政府这个已经走向衰亡的封建政治制度下,一个文人公然能够拖住历史的车轮,将封建政治制度延续要几十年,由此可见他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他的.手腕是多么高明。我们不能以清政府的灭亡判断他是失败的,虽然他是在挽救清政府。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他是在与历史较劲,可奇怪的是他真的成功了,成功的'让清政府没败在自己国家的人手里,而是让清政府败在了洋人手里,或许这个是他无法预见的,也或许他知道太平天国运动就算胜利了结局都会是一样,难道当时的他已经看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局限性?真正要拯救一个国家,重要的不是挽救这个国家腐败政治制度带来的弊端与矛盾,这个矛盾是解决不完的,本十年解决了,下一个十年又出现了,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而更应该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才是根本,才是根源。当时的曾国藩已经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人,难道是这个问题他看不到吗?又难道是他已经看到了所以才去做的吗?我们都无法对此做出评价,这个评价本身也都没有任何意义。

但是从读曾国藩这本书后,我们更应该吸取的是其中重要的积极元素,比如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用人之道、学习之勤、坚持之力等等一系列优秀的东西,这才应该是曾国藩给后人留下的真正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