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

时间:2023-11-11 作者:文轩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工具,为教学提供依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一

教学目标:进一步学习制作、播放、保存幻灯片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学习制作、保存幻灯片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具:powerpoint课件、多媒体电脑。

一、谈话引入:

二、开始新课:

1、师:上节课,在制作幻灯片时,你遇到哪些困难需要老师帮助你解决的吗?

2、学生提问题,先让学生之间交流,自己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再由老师帮助解决。

3、学生再次尝试制作幻灯片,熟悉输入文字,改变字体、背景颜色等操作。

4、教师:你想看看你的作品吗?

a、看着书的说明,进行操作,发现问题请教周围的同学或老师。

5、学习保存文件。

a、如果想将刚才制作的文件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该怎样保存?

b、赶快看看书,找答案。

c、学生回答保存的方法(边说,边保存。)。

d、这个方法与以前学过的什么保存方法相似?

e、学生将自己的文件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文件名为“p1。

三、练一练:p65页的练一练:任选一题。

四、作品欣赏: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点评。

五、小结、质疑: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操作过程中还遇到什么困难还需要老师解决?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二

1、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感受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通过展开丰富的想象,训练学生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直奔主题。

1、直观感受水变化的过程,教师导语: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奇妙的变化过程吧!(播放动画)。

2、结合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水的多变性。

教师导语:动画片中的小旅行家来到了课文中,请小朋友们自由地读一、二自然段,小水珠都变成什么。

3、感悟水变成云,培养孩子想象能力。

(1)教师导语:小朋友,你们就像可爱的小水滴。小水滴小水滴,现在你们升到空中变成无数的小点儿,连成一片变成了云。我看到身穿不同颜色衣服的云飘过来了,(ppt展示朝霞),早晨,我变成美丽的朝霞,晚上我是美丽的晚霞(ppt展示晚霞),晴天,我穿着白衣服(ppt展示白云),阴天,我穿着黑衣服(ppt展示乌云)。你们想穿什么衣服打扮自己呢?读句子。

花朵了,你的名字叫“雪”。

出现的地方。

(1)教师导语:小水滴,你们完成了这么多的变化,一定很累了吧?你们平常喜欢到什么地方休息一下?(生朗读第三段,读完指导,再读)。

(3)水给人类带来了灾害,这样做好吗?该怎样做?阅读拓展,写话创作评互通。

1、阅读关于水的文章,拓充知识面。

在我们资料城里还有许多快乐的小水滴,我们看看他跟大自然发生过哪些有趣的事情?学生按要求进入资料城自主学习。

2、出示题目,明确打写要求。

小水滴们,你的一天是怎么过呢?去过哪些好玩的地方?你能仿照资料城的文章写一写吗?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抽背课文第三至六段。

齐背全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段:交代写作背景与缘由。

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第三、四段:写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

第五段:点明题旨。

三、问题研讨:

1、默读思考:

a、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说明了什么问题?

b、作者在这里没有对岳阳楼详加描绘,原因是什么?

c、课文第三四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

d、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f、“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g、本文是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2、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a、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不以己悲”,仍奋发有为,有阔大的胸襟,和一般的迁客不同。

b、第一。作者明言“前人之述备矣”,因此不必再去重复;第二,从全文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不在于介绍岳阳楼的建造经过和它的构造及景物,而在于借景抒情引发自己的观点。

c、第三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朗的画面。

d、“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分手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e、“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发“迁客骚人”的不同感触,即“悲与喜的两种不同心境”。“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异”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迁客骚人”,能不受自然风物的好坏的影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f、表达了作者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类古仁人的向往与敬慕之情。

g、文章开头叙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不到一年,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已含不以己悲之意。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乏味,为写下文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做铺垫。

三、品味优美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或好的词语,仔细揣摩品味。

示例:

“衔远山,吞长江“一句中”衔、吞二字形象地写出山在湖中,湖蓄江水的壮阔气象,把静止的景物写洗了,人格化了。

第三段文字运用四字句,层层渲染,渐次铺叙,极力描绘出一幅阴冷的画面,读后给人一种天昏地暗,阴风惨惨的感觉。

2、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明确:本文骈句散句的运用,令文章的内容而变化。

四、拓展延伸:

抄写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苏幕遮》《江上渔者》。

比较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同。

学习岳阳楼长联:体味其妙处。

五、作业:

完成语文作业本本课全部作业。

准备默写课文。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四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习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具: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我的发现:扎、抓。

七、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20《纸船和风筝》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五

1、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后,想问什么问题?(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二、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读通课文,并思考鸟儿怎么会说话呢?鸟儿会说些什么?人怎么能听懂鸟儿说的话?

(请在书上把有关内容画出来)谁能把自学要求读一下?(指名读)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要求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通晓矫健催促无拘无束疏忽预报应验呆楞楞。

(1)指名读,老师随时正音。

(2)这些词中的哪些字音还要特别注意呢?

“冶”和“治”

(3)谁能把这些词读一读呢?(指名读)。

(4)齐读两遍,好,最后我们连起来把这些词读两遍。

(5)大家读的真好,现在我把拼音去掉,谁能读好它?(指名)。

三、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看哪几个自然段联系比较。

紧密,合起来讲了一个意思,就合并为一段,哪个自然段单独讲了一个意思,就独立成段。

2、分组交流。指导学生畅所欲言。

3、分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我”从小就爱鸟,爱听鸟语,并想通晓鸟语。

第二段(第4-11自然段);“我”从鸟儿们的语言中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2自然段)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造句:

疏忽……。

顽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钢笔描红。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六

一、导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在大家的心目中可能就是心脏的中心吧。到维也纳旅游的中国人,都不会错过这个地方的。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听了作者的介绍,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歌剧院。

2、她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的乐团、知名的歌唱家都以在此演出为荣。下面就欣赏一段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那里的演出。

3、看了录象,你觉得那儿怎么样?

4、对,那儿也被誉为“金色大厅”。读一读,课文中哪些地方把“金色大厅”的特点描写出来了。

5、我想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有人询问你“金色大厅”的情况。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呢?默读课文,画出作者的观察路线。

6、为什么作者的介绍能够让我们感到清晰明了,就是在与他是——(引导学生说)按照从外到内,即从造型到结构设施的顺序来描述。

7、指名说。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我们一起来感受他们的快乐吧。欣赏演出盛况。

四、总结。

我们今天做了一次音乐的文化之旅,我想给大家带来的是美的享受。每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维也纳以音乐闻名,我们的家乡以悠久的吴文化让大家所熟知。凡是有自己文化传统的城市都是有魅力的城市。

/blog/user1/82/archives//。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七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和上一册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每一格代表2个单位或者多个单位。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应该比较感兴趣。

学情分析。

用1格代表2个数的统计方法是一年级是同学们已经认识的,因此本节在探究1格代表2个数的统计方法时,应让同学们运用已知经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自行探知1格代表2个数这一难点,并让他们了解表示更多数时,可以用1格代表3个数或5个数,甚至10个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两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八

教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岳阳楼记》,疏通了课文内容,并让两个小组为我们准备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先请两位小组长展示他们的成果。

学生1:大家好!我们组收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对联,我们精选了几副送给大家。这是岳阳楼上最短的一副对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这副对联写出了洞庭湖烟波浩淼,水天相接的雄壮气势,给人以无穷的遐想。“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这是岳阳楼公园大门口的一副对联,高度盛赞了洞庭湖和岳阳楼,具有磅礴的气势。“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心,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而涕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岩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这是岳阳楼上最长的一副对联,是清代窦垿撰写的,将岳阳楼的古今历史文化与优越的地理条件融为一体,抒发自己的感慨。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学生2:大家好,我们组收集的是有关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我们选择了两首诗送给大家。第一首是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杜甫在孤苦伶仃、体弱多病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写下的,全诗流露出孤独、寂寞、惆怅、郁闷的感情。另外一首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一首诗与上面的一首风格迥异,全诗洋溢着喜悦豪放之情,体现作者浪漫主义的写诗特点。我的介绍完了,谢谢大家。

教师:两位组长介绍得很好,清楚流畅,重点突出,很有文化内涵,让我们获益不少。(同学们长时间鼓掌)。

二、熟读,明主旨。

教师:同学们,古往今来,迁客骚人为洞庭湖壮丽的景观书写了浩如烟海的千古绝唱,岳阳楼上更是题满了文人的诗词歌赋。因此,有人说,岳阳楼就是一部文学史,连范仲淹也说“前人之述备矣”,面对前人熠熠生辉的文字,范仲淹没有像李白登临黄鹤楼那样“眼前有景道不得”,而是另辟蹊径,用神来之笔使岳阳楼再放异彩,使《岳阳楼记》从此名于世,传于后。一纸文章天下传,那么这篇文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请大家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有气势。

(学生打开书本,放声朗读,摇头晃脑,十分投入。)。

教师:大家读得很好,虽然没有高歌入云,慷慨激昂,但是大家还是读得很投入,这说明我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有一定程度的。下面,请大家用横线画出文章的主旨句。

(学生默读课文,认真寻找课文的主旨句。)(大约一分钟)。

学生3:我认为这篇文章的主旨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为作者在古仁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表达了先忧后乐的思想。

学生4:老师,我觉得文章的主旨句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文章用迁客骚人的揽物或喜或悲之情来引出古仁人的思想,借此来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和情怀。

学生5:我觉得他们两个人找的句子都是,因为文章是作者以岳阳楼来借题发挥,表达作者阔大的胸襟和崇高的政治理想。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九

同学们,文章主要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题目也是爬山虎的脚,可是作者为什么先写它的叶子呢?一墙令人看着舒服、好看得很的叶子与脚有什么关系呢?(指名说说)。

师小结:这是一种由远及近的描写顺序,作者在这里先写了叶子,不仅给下文写脚做了铺垫,二这一墙美丽的爬山虎叶子,更加衬托了爬山虎的脚起到的重要作用。你们看,叶圣陶老先生不愧是个名家,他含蓄得自然,铺垫得巧妙,你们写文章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啊!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

一、领悟诗情,理解诗意。

二、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在诗中的作用。

三、学习理解诗歌的节奏和押韵常识。

四、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课时安排】。

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讲《天上的街市》,第二课时讲《静夜》,第三课时讲相关的诗歌常识和作业 评讲。

天上的街市。

【教学要点】。

一、阅读并整体把握理解诗歌。

二、进一步讨论理解诗情、诗意,讨论中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三、学习理解联想和想像及其在诗中的作用。

四、学习理解重点词语在诗中的表达作用。

五、激发学生诗情,鼓励学生写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刚学过古典诗词入手,导入  新的现代诗歌单元。然后开门见山,直接引入课题。板书“天上的街市”。

问:天上有街市吗?那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在诗中写了些什么,是怎么回事。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然后再让学生齐读一遍。如有读错的,及时进行纠正。

三、整体把握,提问讨论。

1.作者写的天上的街市美不美?美在哪儿?

(让学生发言讨论,初步理解诗中描写的街市美在什么地方。

可概括为:景美、街市美、物品美、人物美、生活美。)。

2.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与诗中一样吗?

(让学生发言谈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主要情节,突出悲剧的结局。)。

(意在引导学生追问诗人的内心世界,引出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即理解诗歌一定要了解诗人的思想和写作的背景。)。

四、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郭沫若,四川乐山人。著名诗人、作家、学者。(让学生看注释,掌握要点。)他的诗歌的代表作是诗集《女神》和《星空》。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写于19至19,诗集中充满了“五四”时期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激情。

《星空》写于19至1922年,当时是五四运动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的失望和悲愁情绪,但也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本课两首诗都是选自《星空》。

2.《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10月24日,当时中国虽然已经受过“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战斗洗礼,但仍处于军阀混战、列强掠夺、民不聊生的黑暗之中。郭沫若在其著名诗篇《凤凰涅》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展示已准备好的字幅)。

凤凰鸟活不下去了,不得不架上香木,把自己活活烧死,临死之前,凤凰鸟唱着歌,诅咒这个黑暗的世界:

“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    你脓血污秽着的屠场呀!

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    你悲哀充塞着的囚牢呀!

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    你群鬼叫号着的坟墓呀!

…………           你群魔跳梁着的地狱呀!

昂头我问天,         你到底为什么存在?

天徒矜高,莫有点儿知识。   我们飞向西方,

低头我问地,         西方同是一座屠场。

地已死了,莫有点儿呼吸。   我们飞向东方,

伸头我问海,海正扬声而呜咽。 东方同是一座囚牢!

…………           我们飞向南方,

啊啊!            南方同是一座坟墓!

生在这样个阴秽的世界当中,  我们飞向北方,

便是把金刚石的宝刀也会生锈! 北方同是一座地狱!

宇宙呀,宇宙,        我们生在这样个世界当中。

我要努力地把你诅咒:     只好学着海洋哀哭!”

这就是当时的社会,当时的人世。请学生找出对当时这个黑暗世界的四个比喻。(板书:屠场、囚牢、坟墓、地狱)。

诗人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感到失望和痛苦,他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他有自己美丽的幻想和希望,《天上的街市》就表现了这种幻想和希望。

(学生回答应当没有困难了。可板书:抒写心中的理想和追求。)。

五、理清写作思路,理解联想与想像的作用。

1.现在具体看看作者在诗中是怎么从地上写到天上的,理清作者的。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一

地球作为太阳系的行星,最大的特点是有水存在,水在地球上以固、液、气三态转换,不断地进行循环更替,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水是人类生存和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地球上的水有二大特征:从动态看,水不断循环运动形成统一的连续的水圈;从数量上看,是相对平衡的。水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根据含盐量分类,可分成咸水和淡水。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节约用水、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人类必须注意的问题。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水的分类、水的循环、水与人类的关系及节约用水等四方面的内容。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内容与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平时所见所闻,进行启发性教学。

2、充分利用教学挂图、投影片和教学录像进行直观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树立三维空间,通过读图,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二)情感目标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探索自然的奥秘,热爱科学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的分类。

2.教学难点:地球上的水循环。

三、教学准备

1.准备演示实验:液态水-气态水-液态水。

2.水循环示意挂图或投影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播放“水循环”的教学录像。

四、教学过程

地球上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有“水的行星”之称。水是自然界中极其重要的物质,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教师提出问题:地球上的水体都分布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大气中的`水蒸气、海洋中的海水、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水、地下水,还有海洋和陆地上的冰川等通称为地球上的水。然后引入新课内容:

(一)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

1.水的三态:

地球上的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呈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及大气之中,(固态水如冰、液态水如河湖水、海水,气态水如水蒸气等)这是根据水的状态来划分的。

2.水的分类:

(1)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咸水(如海洋水、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和淡水(如江河湖泊的淡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2)根据水在地球上的积聚情况来划分,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三种。

1)海洋水:储量巨大,占全球水总量的96.53%;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不能直接饮用,海水蒸发时盐分不能蒸发,可获取淡水。海洋上的空气中常有微小的盐粒。海洋生物有排除多余盐分的作用。

3)大气水:是指大气中所含的水蒸气,以及所组成的云、雾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大气水所占的比例极少(只占总量的0.001%),但在水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

出示“水循环”的示意图或投影片和录像,让学生观看,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天上的雨水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陆地水不断流向海洋后又是如何得到补充的?让学生阅读课文,展开讨论,然后教师归纳,在归纳总结过程中教师可以画板图示意,边画边分析水循环过程。

1.水循环:是指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之间的互相转换和运动,通过不断蒸发、蒸腾、输送、凝结、降落的往复循环过程。地球上的水循环有三种形式:

(1)海洋与陆地之间;(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1)海陆间循环:从海洋上蒸发的水蒸气,被气流带到陆地上空,在一定的大气条件下,遇冷凝结,形成雨雪降落地面。降落地面的水,其中一部分重新蒸发,返回空中,一部分渗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江河或直接流入海洋,一部分汇入江河,注入海洋。这种海陆间的水分交换过程叫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

2)海上内循环:从海洋蒸发的水汽,上升至高空遇冷凝结,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海洋中,这一过程,只在海洋与海洋上空范围内进行。(也叫小循环)

3)陆地内循环: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雪),然后再降落到地面,这种局部的水循环,称为内陆水循环。(也叫小循环)

2.通过水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不断得到补充,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教师小结:

1.地球上水的分布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三种,呈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形态分布;

2.根据水中的含盐量的多少,可将水分为淡水和咸水;

3.水循环的四个环节是:海洋水蒸发大气水输送降水径流入海等。

五、板书设计

液态水:江河湖海水

1.水的状态气态水:水蒸气

固态水:冰川

咸水:海洋水内陆湖泊

2.水的成分咸水与地下咸水

(一)海洋水、陆淡水:江河湖泊淡水、地水和大气水地下淡水及冰川

海洋水:(储量巨大,平均盐度为35‰

3.水的分布陆地水:江河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

大气水:水蒸气在水循环中作用很大

1.海洋与陆地之间循环

(二)地球上的水循环2.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循环

3.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循环

水汽输送

水汽水汽

(三)水循环的四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

海洋陆地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地球上水的状态有:()

(a)液态和固态(b)气态和固态

(c)液态、固态和气态(d)液态和气态

(2)关于陆地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陆地水都是淡水

(b)冰川和地下水不属于陆地水

(c)地下水是河水

(d)陆地水通过水循环运动才能不断得到补充

(3)有关海洋水的正确叙述是;()

(a)海洋水是地球上储量最多的水体

(b)海洋水可以直接饮用

(c)海洋水的含盐量在35%左右

(d)海洋水占地球上水体储量的71%

(4)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的划分依据是:()

(a)水的物理性质(b)水的化学性质

(c)水的空间分布(d)水汽含量多少

(5)世界海洋水的平均盐度值为()

(a)32‰(b)35‰(c)30‰(d)41‰

2.课后作业

(6)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二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课程理念:一、以学生为本,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特别是春潮形成的过程和其浩大的声势,通过想象既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够辅助学生朗读好课文。二、朗读为主,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推敲,读中提高。三、通过学习本课,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也了解到了我们的祖国山河的壮美,了解到北方的春天是具有如此不可抗拒的生机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人民的力量也是不可抗拒的!

课堂上,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这个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第二部分,主要以朗读为主,运用了比较和电教辅助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画面中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而且,在利用春潮汹涌的课件时,并不是在一开始就出示,而是在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触之后再出示,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对自己的想象和实际的情景进行准确的对比,能够更有效的加深孩子对文章的感悟。

课堂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没有完美无憾的工笔,在这篇教学设计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如:对生字词的教学还应突出一些。

东塔学校蒋琼。

这篇课文以“春潮”为题,描写了春潮形成过程和磅礴气势,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春天的力量——不可抗拒。

课堂上,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和抓住重点词句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一、围绕中心句展开讨论。找出“春天在进攻”的语句,并把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如“冲开”,“汹涌的奔流”,“变酥了”,“变软了”,“变暗了”等等,感悟春的万象更新。“请同学们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说自己读懂的地方,也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学生敢于质疑,相继提出了“崩溃”、“禁锢”、“衰竭”、“驯服”、“迫使”等词,我按照找原文句子,结合生活经验和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逐一解决。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如果到位了,那么在理解课文时就有基础,能大大减缓突破难点的坡度。学生敢于质疑,质疑完后有可操作的方法去解决,因此乐于释疑,参与的兴趣也就更浓、面积就比较大。另外,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凡是提问的、凡是能解决别人问题的都给予一定的鼓励,因此学生乐于思考,找到自己成功点的学生就比较多,自然学得很快乐。

二、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生发出豪壮的情感,感悟着春潮的气势不可阻挡,力量不可抗拒。

“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词重读,通过语气、语速的高低、快慢,读出气势,读出自己的体会,课堂教学就是要“因学施教”,不能一刀切。只给方向,至于怎么到达要让学生自己去实现,当然教师要创造条件。我想这样应该是“以生为本”吧,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这样的课堂也才是鲜活的、灵动的。

“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这句的朗读指导体现以读为主,读中体会;课堂呈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在学生读不好的时候停下教学的步子,引导潜心会文,抓重点词朗读;在找到重点词还读不到位时,联系生活理解“酥”意思,理解之后再读;最后,教师巧妙范读,将读中体会引入.......。既有指导的层次感,也有朗读的层次性。

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我,根据学情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启发,智慧的火花就像奔腾的春潮一样,以不可抗拒的力量向前涌。上好一堂课,不是看我们老师的热情有多高,而是看老师能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能调动得有多高。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才会有思维的深入,这样的课堂也才会精彩。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一.导入。

1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见板书。

四、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六、教后札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四

练习2。

拟3课时。

累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按从左到右的笔顺规则练写生字“们、叶、红”。

2、理解儿歌的意思,充分体会父母的爱,在此基础上背诵儿歌。

3、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书写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从左到右的书写规则。

难点:理解儿歌中最后一句的意思。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学习第二题;学写铅笔字。

1、仔细观察3个字的左右两个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重点指导“红”的写法:教师范写,注意两个撇折的写法。

1、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图中画了些什么?

儿歌中把“我”、“爸爸”、“妈妈”各比作什么?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扩展(做小诗人):爸爸是一朵花,妈妈是一朵花,我是一只蝴蝶,------。

精搜彩集创信意息。

精彩创意:

看图理解儿歌的意思。

图中画了些什么?

儿歌中把“我”、“爸爸”、“妈妈”各比作什么?

“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告诉我们什么?

实施修改意见。

做小诗人。

作实业践设活计动。

必做。

在作业本上练写“们、叶、红”

把儿歌背诵给家长听。

实施修改意见。

教学札记。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五

4、感知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一、导入新课说到春天,人们自然会想到“尊歌燕舞”。莺是大自然杰出的歌唱家,它以其动人的歌喉赢得人们的喜爱和赞美,唐诗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那么,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呢?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莺的科学小品吧。

二、解题,作者介绍

1、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岁入法国科学院。1939年起担任皇家公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册《自然史》。

2、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大百科全书中》是怎样介绍莺的。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2页,看看“练习三”中有关的说明。(叫一个同学读一读。)《大百科全书》中的说明是纯粹的`知识介绍,语句精炼。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来说明的呢?你更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呢?请大家带着问题来学习,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

三、学习字词,扫除阅读理解障碍

1、读准字音

2、词语解释【阴霾】:空气中因悬浮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欢畅】:高兴;痛快。【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涵养】:蓄积并保持。【恬静】:安静。【无忧无虑】:形容没有什么顾虑,也没有什么牵挂。【千呵万护】:形容非常疼爱。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共六段,各写了什么?在书上划出关键句。——第一段:冬去春来,鸟类带来新春气息。第二段:概说莺的特点。(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第三段:介绍莺的外形、毛色。(多为灰白色或褐色)第四段:重点说明莺活泼好动的性情。第五段:介绍莺生性胆小。第六段:莺有美妙的歌声,它歌唱幸福,人们为之动情。

2、莺有哪些特性?它最突出的特性是什么?要求:在泛读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文章关键词语进行要点概括。——莺的特性是: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生性胆小,无忧无虑,歌声美妙。最突出的特性是:喜爱唱歌。

五、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解词

2、找一段合适的音乐,配乐朗读课文,感悟文章的语言美。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六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

2.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预习指导:。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逮怠迄屏鄙恃钵。

2.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要求就学生求学是否有难易之分这个观点发表意见,结合课前三分钟,创设情境,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教师就刚才学生的意见(不管是正面意见还是反面意见)不作质评,要求学生读《为学》这篇课文从中找答案。(板书)。

三、朗读训练。

1.朗读指导:

破句;二是“推究文理的读法”,旨以读出词语、句、段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的表达文脉的贯通和层次,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三是“品味意境的读法”,旨在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要求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三种是诵读的三个层次、三种境界。朗读课文要循序渐进,力求达到第三种境界。

2.教师范读,学生自已尝试读一次。(要求优生以高要求读)。

四、疏通课文一二段:

1.要求学生对课文字、词、句质疑提问,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答。

2.请一较好的翻译,由学生评价翻译质量并纠错。

3.让一较差的翻译。

备用难字:

之:指天下事,可不译。人之为学的“之”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学之的'“之”指学问,可不译。昏:愚笨。旦旦而学之:而,表修饰,相当于“地”。久而不怠焉:而,表顺接,可不泽。怠;松懈。焉:语气词。迄乎成:乎,于,到。而亦不知:而,表顺接,可不泽。屏弃而不用:而,表并列,并且。无以异:没有什么不同。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4.背诵指导:

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背诵的方法来背诵的方法来背诵一二段:

先自由朗读一次,再集体朗读一次,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语集体试背一次,自由试背一次,再找几个优生背。

5.课堂讨论:

由一二段的内容尤其是第二段的内容你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举手发言,

最热马说教案课时(案例17篇)篇十七

1.学会朗读文言文。

2.理解句义文义并积累文言词汇。

2.教育学生立志明白事在人为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结合课前三分钟,要求演讲者举例说明“事在人为”的道理.。

2.教师过渡:我们在说明自己的观点时,常常要举一些事例进行证明,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学》这篇课文,看作者举了什么例子来证明的。

二、理解三四段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三四段:

一男生读三段,一女生读四段。

2.教师讲解几个难字词:

3.学生试自己翻译课文,遇到不明白的提出疑问,由知道的学生或老师解答:

4.抽查二同学各译一段,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

5.指导背诵:

同上节课,要求抓住关键词、对比排比的句式找规律背诵。

先学生自己试背,再集体试背,后抽查三个人背。

三、讨论几个问题:

1.个别回答:

a.为什么天资愚笨平庸聪明敏捷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如果一个人天资愚笨,才能平庸,但不停地学习,久而久之就学成了,如果一个人天资聪明,才能敏捷但不去学习,他跟天资愚笨,才能平庸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说天资思笨、平庸、聪明、敏捷会互相转化。)。

b.用一句话归纳本文作者的观点。(事在人为或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2.自由发言: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谈做学问的问题,为什么要从“天下事”谈起呢?(这是从一般到个别,由一个普遍真理推导出本文论点,合乎逻辑推理。)。

3.书面完成,抽查交流:学完这篇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100字以上,要有理有据,由课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来答)要点:围绕事在人为的道理来说。

四、小结。

五、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题(在作文本上)。

b.《掌握语文》p661-8。

[说课精要]本节课主要在解决字词句义的基础上,结合课文中心进行思想教育,其中的.写作尤其重要。

26为学(第一课时)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相关范文推荐

    热门理解用户篇心得(汇总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收获和成长的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自己的变化和提升。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实用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方式。继续往下看,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值得品味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吸引你的注意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增强四个

    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调研报告(模板17篇)

    通过调研报告,我们可以对市场需求、用户需求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无论是科研机构还是企事业单位,调研报告都是必备的工具之一,请大家参考以下调研报告样例。

    热门中班开学第一课教案(通用23篇)

    中班教案的评估和反思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教学改进。中班教案是中班教师为了实施教育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计划性文件,它能够帮助教师有

    优秀三年级竞选文艺委员演讲稿(模板19篇)

    竞选可以是政治选举、学校学生会选举、社团主席选举等各种形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竞选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此时此刻我非常激

    精选化工园区心得体会范文(21篇)

    写心得体会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分析,将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进行总结和概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各位读者进行参考。第一段:介绍化工园区培训的背景和目的

    精选地铁公司参观体会范文(19篇)

    精选范文是我们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反复阅读和模仿,我们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很好的总结范文,不仅仅概括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最新二年级少年梦心得体会和感想(汇总16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本,希望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二年级烽火少年是一

    2023年教师语言心得体会(通用23篇)

    写教师心得体会可以加深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最近,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教师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正在撰写心得体会的老师们带来灵感和帮助。

    专业金融理财培训心得(汇总16篇)

    通过写培训心得,可以记录下自己在培训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所帮助。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培训心得,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经典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