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

时间:2023-11-08 作者:ZS文王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

毕业论文是对本科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的独立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和归纳。以下是一些成功的毕业论文的实例,供大家阅读和参考。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一

后勤服务视角下的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肩负着科研和教学的重任,还承担着学校后勤服务和管理的职能。

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行政管理高校后勤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而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属于学校的枢纽,起着协调内外的作用,因此,只有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体系,才能提高后勤行政管理的质量。

一、“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高校行政管理理念,是以“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宗旨的,也是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高校行政管理理念落后,严重忽视了广大师生的主体作用,导致行政机构臃肿,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低下,后勤服务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

因此,只有对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服务教学、教师和学生当作首要任务,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后勤工作开展面临的困境。

1.后勤行政管理理念滞后。

在传统管理因素的制约下,武汉某高校的后勤行政管理理念落后,过分强调行政职能,管理固定化、呆板化,强硬的政治管理导致后勤行政管理缺乏陽光性,阻碍了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发展,导致高校后勤服务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影响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后勤服务保障功能低下。

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科研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内容,后勤服务则是为科研教学做准备的。

近年来,武汉某高校的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对学校的设施和服务要求却来越高,但是学校只重视科研教学工作,后勤工作边缘化,后勤服务保障功能低下,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低下,严重影响了学校后勤工作的开展。

3.后勤干部队伍严重缺乏。

武汉某高校在发展中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状态,学校后勤部门的职工多是教职工家属,这就导致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结构不合理,后勤干部队伍严重缺乏,综合素质低下,对学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求掌握程度较低,无法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后勤服务。

4.后勤运作机制极不协调。

无法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现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严重影响了“以人为本”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三、“以人为本”的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尽力、尽责,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师生,让教师和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和学习,从根本上实现人力、财力、物力的功能最大化和效用最大化。

2.提升后勤服务保障功能。

改变传统的后勤行政管理模式,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功能,为广大师生提供主动、高效、便捷的服务,充分满足高校发展的基本需求。

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工作中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实现科学化管理,以人为本,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3.建立高素质的后勤干部队伍。

要想做好高校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必须重视对高校后勤人员的培养,建立高素质的后勤干部队伍。

武汉某高校硬件设施不齐全、后勤短缺现象严重,高校只有加强高素质后勤干部队伍建设,聘请专家开展后勤服务知识讲座,不断更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理念,增强后勤人员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才能使高校后勤行政管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4.优化和完善后勤运作机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后勤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优化和完善武汉某高校后勤运作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后勤行政管理中,能够实现高校后勤的'信息化管理,使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及时掌握并汇总工作信息,为高校后勤行政决策创造有利条件。

高校还可以构建信息交流平台,有效实现师生和后勤人员理的双向互动,提高后勤行政管理水平,使后勤行政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

总结。

高校后勤服务是学校中心任务开展的重要保障,后勤部门只有在服务广大师生的过程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为高校后勤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开拓新的局面,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二

3、基于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

4、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执行力的构建。

5、浅谈如何利用高职评估成功经验全面推进教学诊改。

6、新媒体时代下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科实践教学的分析。

7、论教育计划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9、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策略。

10、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以“教育行政管理”课程为例。

11、“以人为本”的学校教育行政管理探索。

12、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年学术年会综述。

13、小学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

15、我国教育行政管理法规的应然价值导向。

16、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分析。

17、“以人为本”的行政后勤管理创新路径探索。

18、高中教育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9、提升文化教育行政管理效率的策略研究。

20、浅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探析。

21、关系哲学视野下的教育行政管理范式转换。

22、德国教育的学制和学校管理。

23、远程教育行政管理专科毕业论文规范化探讨。

24、义务教育系统的特权与治理。

25、大学章程的宣传教育机制探究。

26、法治视野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解析。

27、我国教育行政管理和课程设置系统思考。

28、谈论如何提高教育行政管理效率。

29、浅谈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30、高校与学生间教育行政法律关系解析。

31、教育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的途径研究。

32、浅谈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33、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与省级教育管理职能的强化——以安徽省为例。

34、高中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教育行政管理的对策赵青。

36、我国地方教育行政的当代研究及趋势。

37、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初探。

38、西部农村新课改遭遇的师德瓶颈及解决策略。

39、高校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服务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40、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教育行政管理述论。

41、职业院校视角下中高职有效衔接问题的简析邱同保。

42、基础教育行政管理扁平化改革的新途径。

43、关于教育系统职务犯罪的调查报告。

44、教育学专业的历史发展及特点。

45、论当代日本教育行政管理的模式及启示。

46、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swot分析。

48、中小学去行政化与教育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吴。

49、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50、中日航海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51、世界成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以美英法为例。

52、国家治理视野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职能分析。

53、美国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54、农村教育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化。

55、喀麦隆基础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与改革路径。

57、新时期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及启示。

58、对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思考。

59、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分析及思考。

60、国外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趋势分析。

61、我国基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年评析。

62、黑龙江农垦教育体制的历史透视。

64、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及思考。

65、中美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比较及启示。

66、两岸地方政府对基础教育投入比较研究——以北京市和台北市为例。

67、高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素质发展研究。

68、管理体制视角下我国大学治校理念问题研究。

69、公共管理视阈下的高教行政管理思路解析。

70、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高教管理体制分析。

71、加拿大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质分析与启发。

72、高等教育行政科学化谫论。

73、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转变。

74、浅议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法制化探析。

75、计算机网络对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影响及对策。

76、美国和新加坡的高等教育管理及对我国的启示。

77、浅谈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依法行政。

78、教育市场化趋势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实现。

79、中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动向。

80、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取向研究。

81、程序正当: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选择。

82、和谐教育视域中的高等教育行政法律关。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三

3、行政诉讼目的论。

4、行政诉讼判决研究。

5、我国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诉讼法解释路径。

6、行政诉讼和解制度之研究。

7、论行政诉讼被告资格确认标准。

8、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研究。

9、论我国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的构建。

10、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11、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完善。

12、行政诉讼调解制度研究。

13、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研究。

14、新行政诉讼法关于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法学思考。

15、我国2015年新行政诉讼法判决类型研究。

16、内部行政行为可诉性分析。

17、行政垄断诉讼问题研究。

18、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发展研究。

19、论政府特许经营协议的诉讼救济。

20、论行政协议的司法审查。

21、论新《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修改。

22、论行政不作为的司法救济。

23、行政诉讼原告“利害关系”的界定。

24、我国行政规范性文件可诉性研究。

25、论我国行政诉讼类型制度的构建。

26、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问题研究。

27、行政诉讼原告举证责任研究。

28、浅析中国行政诉讼制度价值。

29、论行政程序违法的司法裁判方式。

30、行政诉讼结构研究。

31、重新作出行政行为的司法判决研究。

32、行政法介入行政垄断规制的法律问题研究。

33、行政合同优益权规制研究。

34、新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救济制度的发展。

35、论行政诉讼跨区域管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四

伴随着嘉善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原来独门独户的自我管理形式已被迅猛发展的城市物业集中管理所取代。物业管理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已逐渐成为房地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这些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物业管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研究其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列举了我区的小区物业管理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加以分析,最后,针对问题,对完善物业管理提出了若干建议。

随着嘉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开发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已成为嘉善县的主导经济之一,不管是资历深久的同心房地产公司还是新成立的几家房产公司,都颇具实力,同时由房地产行业带动的物业管理行业也逐渐形成规模,其效益日趋明显。我县的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从1996年的第一家区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至今,全县已有物业管理公司10余家,从业人员300余人,实施物业管理的住宅小区20余个,涉及住户五万余户,物业管理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物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我县物业管理公司与业主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从物业公司乱收费、擅自停水停电到公共设施被侵占、公共维修基金被挪用、业主委员会成立难,大量物业纠纷纷至沓来。这些直接影响和制约了物业管理行业生存和发展。因而,研究现阶段我县物业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成为热点问题。

2.1物业管理收费难。

一般来说,物业管理费除了合同约定的因提供物业管理而直接产生的费用,还包括物业管理企业所代办的供暖费用、供热水费用等。据统计,一般小区的物业收费率能达到75%,就属于比较好的。但比如杜鹃小区,不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而作为业主拒交物业管理费的主要理由多为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脏、乱、差;小区内存在业主车辆丢失现象和内配套设施不完备等。2006年5月的浙南频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嘉善县的多个小区面临着物业公司撤离、业主自主管理的局面,比如众所周知的冬青里别墅小区,由于所能收到的管理费不到四成,物业公司不得不作出了退出小区的决定。

2.2物业公司服务面狭窄。

物业公司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开展和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服务面狭窄。目前,我县的物业公司仅仅是面向居民住宅小区提供服务,而对居民住宅小区,包括风泽泗洲、东方名嘉、格林春天这几个小区,也仅仅是提供保安、保洁、绿化等一些基本服务内容,其他一些特需服务项目基本没有开展,如代接送小孩、代收水、电、暖气费;代家政服务等等。

2.3物业公司员工素质欠佳。

一般的物业公司认为物业管理是简单劳动,于是低薪聘请一些文化低、没有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上岗,着重表现在杜鹃小区,由于物业管理费的不到位,不得不低薪聘请下岗工人甚至退休工人!即使公司对员工培训,也还是停留在基本技能的初级阶段,还未走向由劳动部门参与的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鉴定。致使物业服务工作不到位,不按规范操作,从业人员流动性大、素质低。例如,2006年嘉善经济开发区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的人员流动性达到60%。保安工作形式大于实质,作用没有真正发挥。表现为:重门岗,轻巡逻查看;重小区内部安全,轻外围防患;重治安问题,轻设施安全;重人员数量,轻人员素质;重人员配置,轻岗位管理监督;重对人的防患,轻对物的安全监护。

2.4成立业主委员会工作滞后。

目前,嘉善绝大部分小区虽然都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都没有形成和发挥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对物业服务与公共财务的收支疏于监督。同时,由于业主委员会自身缺乏对物业相关政策、规定的了解、理解和运用,致使物业公司单方面说了算,而业主委员会却对物业的管理事项难以决策。

2.5业主对物业服务收费缺乏知情权。

从嘉善的情况看,各物业管理公司都能做到明码标价收费,能在小区的醒目位置公示服务项目内容、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等,但对物业服务收费的收支情况,物业管理公司没有按有关规定“每年不少于一次向业主大会或者全体业主公布物业服务资金的收支情况,接受业主和业主委员会的监督。”侵犯了业主的知情权和监管权。例如小区内停车收费问题,此类纠纷主要由物业管理公司以维护小区管理秩序为由,自行或以业主物业委员会规定为由向拥有私家车的业主收取的小区车位费、道路维护费、进门费等。由于物业管理公司所收取的上述费用往往系自行制定而未经过物价部门批准,虽然有的经过业主委员会同意,但是由于无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规章为依据,因此争议较大。

2.6个别业主过度强度个人利益。

有个别业主过度强调个人的实用性利益而不顾社区整体外观形象的共同维护。如:防盗钢窗、空调等的安装零乱;私占公共场所,拥堵通道;随意丢弃堆放生活垃圾袋;宠物粪便随处可见等。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物业公司的工作难度和不应有的工作量,而且破坏、影响了社区的整体美观和社区的环境。

2.7其他问题。

物业公司由小区全体业主共同选举、公开招聘的规定没有执行。目前,嘉善各居民住宅小区提供物业服务的物业公司都是前期物业由开发商代管,后期物业则是由开发商将原来分管物业的人员分离出去,重新注册企业名称、企业法人,成立新的物业管理企业来接管社区。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物业,都没有通过市场公开竞争招标,由全体业主自主选择物业管理公司。致使物业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标准缺少明细,欠缺可监督性。

此外,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原因,小区分期建设及附属配套工程未完全竣工而提前交房,一些配套设施如水、电、气等工程不配套,造成物业公司开展工作困难,影响到物业服务质量。

另外,我省现行的物业服务收费办法已滞后,有些内容与国家新颁布实施的相关法规、政策规定不相一致。

针对上述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物业管理知识的宣传。

要加强对《物业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使广大业主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树立“花钱买服务”的物业消费意识,明白不缴、少缴和欠缴物业管理费不仅损害了物业公司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广大业主的利益。同时,也应坚持在日常的物业管理小区中利用不同宣传的形式:如公告栏、宣传栏等向业主进行宣传,提高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的认识,让业主知道交纳物业管理费用是每个业主的法定义务,交费合理、拒交可耻;让业主懂得不交、少交、欠交物业管理费,不仅损害了物业管理公司的合法权益,影响其正常的维修、养护、运行、管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损害了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要对广大业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3.2改变以往的收费态度和收费方式。

态度,因而与业主的沟通、交流不是很畅通,导致业主对物业管理公司有意见而。

不愿交纳物业管理费。针对这一情况,物业管理公司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办法,改变工作方式和收费态度。如:物业企业可在小区公告栏定期公布已缴业主的名单,起到督促未交业主尽快交纳的作用;对极个别的拖欠较多、对整个小区物管费收缴工作影响较大的业主,物业企业可拿起法律武器进行起诉,以起到震慑教育作用;也可依靠业主委员会,以业主委员会名义发通知,宣传缴纳物管费是业主应尽的职责。

3.3加强物业公司自身建设。

加强物业管理公司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物业企业要努力为广大业主提供优质服务,规范服务行为,逐步扩大服务项目,不断追求服务的精细度,注重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加强对员工素质的培养。通过企业的不断努力,为管理小区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使广大业主逐步接受“花钱买服务”方式。另外,物业企业还要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内部管理,建章立制,规范行为准则。收费时应根据居民的不同情况,在物价部门制定的物业收费标准幅度内,与业主协商确定。对一些收入很低确实交不起物业费的贫困户,应给予减免政策并向其他业主公布,一方面解决了交不起物业费的贫困户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起到和发挥了其他业主的监督作用。物业管理公司应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调整内部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达到业主的认可和满意。

3.4走“以人为本”的发展之路。

物业管理的服务对象是人,物业管理的目标之一是要为业主和使用人营造“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环境。物业管理企业要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与业主的接触和服务中要把人情味体现在每个细节中,注重对业主的感情投资,提高业主满意度。物业管理企业所从事的一切活动要以使业主称心、满意为前提,其核心就是要提供完善、优质服务。任何物业管理企业必须捕捉市场信息,突出物业服务的人性化理念,将物业管理服务超越单纯的维修与维护,为小区用户营造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气氛,引导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推行“零缺陷”服务的理念。

3.5成立业主委员会。

明确业主委员会是业主欠费追偿的主体,物业企业是具体执行人。由于物业企业自讨欠费,既是运动员又想当自己工作的裁判员,业主很难接受和理解。因此,业主欠费,作为业主代表、作为物业服务的监督人的业主委员会应发挥其作用,站在公平的角度处理问题。

3.6应与开发公司办理好交接手续。

物业企业要与开发公司办理好房产交接。为避免在业主入住后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引起纠纷,在与开发公司办理房产交接时,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有问题的房产,要在开发公司处理完毕后再接管;特殊情况下,可让开发公司留下足够的保证金,确保物业管理公司具有对该房产的修复能力,以利于今后的物业管理。

3.7开设物业服务的公开竞争市场。

为保证业主自主选举权和物业企业完全的市场竞争,所有的物业服务项目都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由业主委员会经过全体业主意见调查,选定本社区物业服务质量档次,制定招标条件并公开发布招标公告。物业公司按投标条件进行公开竞争招标,中标后的物业公司到业主社区发布公告,让全体业主透彻了解中标物业公司的基本情况及服务内容。

3.8及时修改完善现有的物业管理规则。

近几年国家陆续颁布了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而我省现行的物业管理规则仍是省物价局、省建委2000年制定的,在近六年来的执行当中,现行物业收费管理规定有不少地方与国家新颁布实施的法规、政策规定不协调或矛盾。因此,省上必须尽早修改和出台与之相配套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办法。同时,在制定物业管理收费时,应将现在的“合理公开、与产权使用人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改变为“合理公开、收费与服务水平相适应”,这样才能更符合市场经济原则,更符合质价相符原则。

嘉善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这些问题,正是全社会物业管理行业的折射,它同时涉及到多个部门,等待着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关注、协调和解决。物业服务关乎千万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把物业的这些问题理清楚、解决好,将有力地促进我县物业服务的健康发展,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需要我们作出更进一步的努力。

[1]王贵岭.《物业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3年10月。

[2]蒋义宏.浅析成熟的物业管理模式.《现代物业》.现代物业杂志社.2007年1月。

[3]涂振.《业主自治是物业管理的基础》.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4]许海峰.《物业管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5]王荷.物业管理公司资源的经营[j].住宅与房地产[c].2006年8月。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五

5、基于行政成本的农村经济激活策略。

6、行政谈判:解决农村土地权属纠纷的新型方式。

7、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swot分析。

8、我国农村基层治理行政化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9、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行政许可取消后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

11、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引入行政诉讼禁令判决的分析。

12、从政策到程序:论实现我国农村精准扶贫的行政程序法治之路。

13、农村社区司法行政工作室——一张靓丽的司法行政“名片”

14、行政合法性抑或社会合法性:农村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模式选择。

15、农村土地征收中的行政裁量及其控制。

16、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如何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

17、浅析农村商业银行行政管理创新方式。

18、行政吸纳村庄的逻辑——s市农村调查。

19、城市化中农村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20、论我国农村乡镇行政管理的特点、现状与改革。

21、村庄合并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行政化导向及其矫正。

22、农村治理走向半行政化:机理及其影响。

23、论大调解背景下我国农村纠纷的行政调解制度。

24、“双轨政治”重构与农村基层行政改革——激活基层行政研究的社会学传统。

25、深入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6、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农村水电增效扩容项目监管工作中的作用。

27、农村发展的行政设置创新驱动。

28、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更好服务农村社区建设。

29、浅论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基层行政的难题与对策——以乐山市井研县为例。

30、农村电商的行政天平之衡。

31、传统“乡土伦理”的现代转型与农村基层行政伦理建设。

32、论农村地区的环保行政执法主体——以秦岭北麓西安段为例。

33、论农村法治化治理中乡镇行政与村民自治的衔接。

35、文化治理的基础与可能——以建国以来农村行政权力治理变迁为例。

36、规模经营背景下农村环境行政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37、农村基层行政管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39、论企业污染农村地下水行为防治中行政处罚的应用。

40、从“行政权威”到“专业权威”——基于农村中小学校长群体专业化取向研究。

41、浅析新型农村社区自治管理行政化问题。

42、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从行政分配到市场配置的现实基础与制度设计。

43、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从行政分配到市场配置的现实基础与制度设计。

44、新时期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激励机制构建。

45、对农村村民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行政处罚适用法律问题的思考。

47、从行政推动到内源发展:中国农村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48、“以企带村”还是“以企代村”?——当代中国农村行政与企业关系研究。

49、农村基层政府依法行政运行机制的困境与解决措施。

50、现代农村商业银行中行政管理制度实践浅析。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六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针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人才,社会的要求和标准也越来越高。本文将从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包括转变办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增加实践。

教学。

以此来创新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存在很多的不足,包括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缺乏、工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本文重点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进而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一、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中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缺乏统一管理,在我国某些地方,工商管理机关采用一法两制的制度,对外严格、对内宽容,严重破坏了我国工商管理体制的整体性;工商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有效的发挥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工商管理人才缺乏,主要是工商管理中高级的人才缺乏。

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办学理念脱离现实、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实践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学理念脱离现实。

现阶段,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存在办学理念脱离现实的问题。诸多的高校针对工商管理专业,都是采用模版化的形式,没有自己的办学特色,都是千篇一律的教学。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很多家长和学生都存在错误的观点,认为工商管理专业是培养社会管理人才的,但是校方并没有说明真实的办学理念,随着社会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的工作岗位在企业的中层或者基层工作,导致很多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准确。

2.课程设置不合理。

工商管理作为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包括会计、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工商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人力资源专业在课程的安排上存在重叠的部分,导致了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只注重表面,学生无法学习到专业的知识,缺乏专业的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在毕业后的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针对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学校多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而缺少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课程安排上的表面化教学,缺少对工商管理课程的重点教学,课程设置上缺乏专业性。与此同时,针对工商管理课程和课时的设置都太高。学校在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上,课程设置多达40多门课,3500多课时,虽然现在缩减到了2600课时,但是工商管理课程的课程并没有减少。

3.实践能力差。

在工商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的实习和实践培养很少,实践教学板块不足,导致了学生很少接触社会的机会,缺乏专业的实践能力,妨碍了针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工商管理的老师普遍缺乏社会经验,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俱进,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导致学生与社会实践脱节更加严重。并且在实际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需要从头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员工,他们的实践能力很差,基本的办公操作技能也不具备,并且大部分工商管理专业的员工都缺乏创新,缺少主见。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用工需求越来越高,并且需要上岗就能直接操作的员工。对于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会让这部分学生缺乏就业的竞争力。

三、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要解决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办学理念脱离现实、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实践能力差的问题,需要提高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水平,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办学理念。

学校的办学理念不科学,会造成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准确,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明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和具体的做法。并且校方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法的制定上要面向社会的需求,立足于工商管理行业的发展方向,以学生的就业为基础进行转变办学理念,与时俱进,设置合理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每个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的情况,设置个性化、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培养全方位的工商管理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毕业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促进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

2.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在工商管理的课程设置上,以就业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特色教学,加大工商管理的专业技能培训,并且实行学生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学生可以针对其他专业进行跨专业的选修。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互动式教学,增加工商管理教学的趣味性,通过工商管理新闻发布会等形式,运用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包括:案例式教学,通过案例分析,更加实际生动的讲解所教的课程;互动教学,采用教师和学生都主动授课的形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带动学生积极思考所学的课程内容;情景模拟教学,课堂现场模拟有关工商管理课程的活动,增加互动性;研讨式教学,即开展讨论会等形式。与此同时,适当的减少专业课的比重,增加一些人文社会相关的课程;对工商管理的具体课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精选必修课,增加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同时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工商管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

针对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要注重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大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具体内容如下:增加教学实践的环节。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工商管理实践操作的课程,例如实践课和模拟大赛等形式。建立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基地。根据学校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建立实习基地,并采用灵活实习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实习方向,并配有专业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工商管理专业的实习期应在半年以上,实习基地和学校达成长期合作,通过专业的实习,提高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增强社会的适应性,提高毕业的就业竞争力。

建立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通过建立实验室,加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水平,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大实验教学的课程力度和课程内容,不要形同虚设、资源浪费。

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室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联系的场所,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做实验的形式,加深理解和巩固。与此同时,学校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加实验大赛,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实验大赛中磨练自己,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改善工商管理教学的师资力量。

工商管理教学的老师要经常去企业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将自己的课程与时俱进的传授给学生。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会促进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进一步提升,才不会误人子弟。与此同时,学校也要和校外著名的企业家合作,经常聘请他们到学校授课或开讲座,同时也可以聘请他们担任学校的实践导师,提高工商管理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水平。

综上所述,现阶段工商管理体制存在专业人才的缺乏、工商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问题,也就造成了工商管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办学理念脱离现实、课程设置不合理以及实践能力差等问题。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针对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专业探讨其人才培养的模式,具体包括:转变办学理念、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以及增加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娜曼,曹文献,周启良.产业转移与地方高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新论[j].中国人才.20xx年06期.[2]薛敏.浅谈我国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改善的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xx年13期.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七

4、现代行政管理本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以广州市为例。

5、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

6、论我国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

7、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研究。

9、论省联社淡出行政管理的改革方向。

10、我国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兼论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机构性质。

11、论我国地方海洋行政管理体制的优化。

12、新时期企业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及创新路径。

13、打造新型政府,积极适应行政管理新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政务”模式的探析。

14、云南省自然保护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15、基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6、国家公园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17、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协同治理机制研究。

18、我国行政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学科与职业关系研究。

19、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模糊评判——以高等院校为例。

20、地方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研究。

2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工商行政管理规章的决定。

22、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3、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人员绩效管理研究。

24、当前我国监狱行政管理体制运行困境及改革研究。

25、企业行政管理现状和创新举措探讨。

26、关于提升科研行政管理水平的思考。

27、论现代政府治理环境下的行政管理法制化建设。

28、植物新品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30、互联网环境下行政管理的挑战、机遇和发展策略。

32、治理理论视域下中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研究。

33、行政管理体制垂直模式与属地模式效能比较——以安全生产监督为例。

34、基于行政管理的规划许可分类。

36、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研究。

37、浅析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现状。

38、中国港口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回溯性研究。

39、西安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

40、对乡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41、大部制下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2、浅论中国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新商事登记制度中的职能定位研究。

44、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推进社会治理研究。

45、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观念的汉代“黄老”展观——《淮南子》行政管理思想论纲。

46、电子政务在行政管理中的价值及作用研究。

48、构建集中统一的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体制。

49、对失信企业应采取哪些协同监管措施。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八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的快速发展,全球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应用,使数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所以说,现代行政管理的概念和特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法定职能执行过程和能力上,而是出现了新的变化。

(一)行政管理决策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来势之汹涌令人始料不及,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效率问题。随着数据量和类型不断增加,存储、整合、分析速度成为数据应用的瓶颈。

(2)安全问题。海量数据中不乏大量个人信息。在发展大数据项目的同时,如何保证个人隐私、数据备份和恢复、商业秘密等安全问题,对各级管理部门也是一道难题。

(3)决策问题。很多部门目前对自身经营发展的分析只停留在数据和信息简单汇总的粗浅层面,这很可能直接导致误判形势、决策失误。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来进行决策,是各级管理部门面临的难题。

(4)大数据整合问题。一般管理部门所收集的数据通常是来源于社交网络、电子商务、物联网等渠道的音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而大量的半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数据的有效整合与分析等对决策部门来说仍是巨大挑战。笔者以为,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尤其是决策机制仍有许多弊端亟待解决,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统治型”行政模式下决策观念尚未发生转变。在传统的单边的行政思维模式下,决策者无须考虑政策受体的意愿,仅凭自身的权威硬性推行各项政策。行政决策权实质上是行政权力的延伸,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决策权容易成为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而政策受体没有发言权。第二,决策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公众参与。

目前的行政决策机制,缺乏公众有效参与,与此同时,间接参与决策的渠道不畅,公众不能公正地向行政决策者输入自己的意见、看法和利益要求。其后果必将致使在部分行政决策事项上,公众参与热情出现衰退趋势,造成大众对行政决策认同度较低的合法性危机。第三,决策的信息、咨询系统相对薄弱。目前,在决策的信息系统上,专门化的信息机构不多,更没有形成完整的信息网络,决策机构与公众的信息交流程度不够,多向沟通的渠道不多,特别是一些弱势群体与决策机关交流的渠道较少。在决策的咨询系统上,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决策咨询组织发育缓慢,不仅数量少,而且功能少,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第四,责任追究制度未完全落实,公开性和回应性程度不够。一方面,我国的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仍不完善,往往出现决策权力的失控和滥用,从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另一方面,在决策的权责关系上,一些行政决策权责范围不明确,缺乏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纠错改正机制,以及行之有效的决策评估制度,最终造成……责任追究方式模糊不清。

伴随互联网、移动网、云计算的`兴起,特别是智能终端的应用,数据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推动了大数据这一全新概念的产生。大数据除了“大”这个特点之外,还有“多样”(variety)、“海量”(vol-ume)、“快速”(velocity)、“灵(vitality)、“复杂”(complexity)五个“另类”特色(4v+1c)。如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会感受到数据的作用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从传统到新兴的各个行业都面临数据驱动创新的挑战。因此,行政管理部门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大数据的潮流,改革现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呢?笔者总结以下三点。

1.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碎片化到网格化行政管理部门的碎片化管理现状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大数据时代特征,故应该进一步推进网格化管理,促进多部门、多环节管理高效化、有效化的协作机制建设。从优化资源配置、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风险管理等多方面实行网格化管理策略,以实现资源信息全面共享、岗位责任层级落实,将原来传统、被动和分散的碎片化管理,转变为现代、主动和系统的网格化管理。

2.管理方式的创新:科学决策要想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从海量微观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行政管理部门需要:。

(1)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向精确分析、智慧支持的职能转变,合理、有效地分析和利用海量数据,为相关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智力支撑和决策支持。

(2)“从关注宏观数据转变为在意微观数据,改革现有的管理方式,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体系,提供数据的分析决策参考”。

(3)调整相关机构设置,按照数据收集、存储、分析、输出的流程设定相应机构,各职能部门进行网格化管理以保证输出数据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3.管理模式的创新:动态管理快速和灵活的大数据时代特征对行政管理部门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积极实施动态管理十分必要:。

(1)通过已有的数据信息,合理预测,做出宏观的、系统的管理决策。

(2)通过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对管理决策进行实时的评估、修改和补充,不断调整管理思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3)通过建立预警系统、评估系统和问题处理系统,充分发挥动态管理的优势。

储备为能够应对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需要进行有效性的基础条件储备,不仅要促进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以及机制的创新,还要改变行政管理的价值观,但其前提仍然是对大数据的重视和有效利用。

1.建立决策保障体制以保证对决策权力进行有效控制在行政决策的过程当中,必须建立起一套相关的制度对权力进行控制,防止权力的滥用,例如建立听证会、公众质询等制度,同时尽量公开决策过程。此外,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要避免行政决策中的随意性,必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文,一方面使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决策者要对所作出的决策承担相应的责任。

2.树立以人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进入大数据时代以后,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种个体和组织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必须把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贯彻始终,把公众福利作为行政决策成败的唯一标尺。(1)要建立起关于受众参与决策的方法、程序等一套相关制度。(2)要建立起专家咨询制度,包括体制内和体制外的专家咨询。(3)要建立起其他社会组织的决策参与途径,对于各种社会组织或者利益集团,必须给予其表达意愿的机会,特别是与其利益相关的决策,应允许其代表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去。

数据中隐藏着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如果能够将其内部存储的大量数据进行选择和利用,再通过分析和挖掘技术进行二次开发,那么这些有用的信息必将提供新的决策思路和新的竞争优势。所以很明显的一点是,大数据分析正在成为各类行政管理部门、政府工作部门竞争发展的变革点。在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部门应该注意什么?笔者将其概括为“三步走”。

1.建立行政管理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新途径。探索行政管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新途径,其前提是行政管理权力必须保护和促进公共利益。

(1)体现行政管理权力价值取向的公共性。行政管理权力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正的交易环境和稳定的市场秩序,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实现政府对社会的合理规制。二是保障公民基本的自由平等权益和公共安全,推行改革计划和发展规划。

(2)保证行政管理权力结构的科学化。科学设定和配置行政管理权力是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的根本前提。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行政机构设置法、行政编制法等法律法规,遵循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设置各级行政机关,并对现有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

(3)明确行政管理权力的责任化。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既是完善行政管理权力运行机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必然诉求。

2.提高“大数据”基础管理水平,搭建大数据时代的网络应用平台。

(1)信息化。大数据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要做好行政管理部门掌握的海量旧数据的挖掘工作,加快现有信息化改造,建立起有效的组织保障机制。

(2)服务化。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和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一旦信息自由、数据开放,就意味着信息和每一个公民之间都是等距离的,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把自己打造成为大数据时代里的核心网络节点,为公众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树立权威,赢得信任。

(3)共享化。大数据时代,行政管理部门要用好信息工具,采取公私合作的方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大数据的公共平台。

3.精准利用大数据“大数据概念的提出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这不得不要求行政管理部门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当前,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实践,需要着重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高度谋划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由于大数据带来的直接影响,当前的行政机构转型就是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构建服务型的意识和转变必须实现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的观念转变,即变“全能行政观念”为“有限行政观念”,变“强制行政观念”为“引导行政观念”,变“暗箱行政观念”为“透明行政观念”,变“人治行政观念”为“法治行政观念”。

其次,拓宽视野,加强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1)打破行政垄断,使管理主体由一元独尊转向多元协作,亦是大数据“多样性”特点使然。

(2)管理方式由单一僵化转向灵活多样,亦是受大数据“灵活性”特点影响。

(3)大数据“复杂化”特点,决定了构建公共信息开放平台的必要,也使行政管理方式由封闭转向开放。

(4)尊重群众的合理诉求,使行政管理方式由强制干预转向沟通协调,特别是那些基层群众的合理诉求,应该积极面对,通过沟通协调,妥善解决。这也是大数据“快速性”特点对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促进。

(5)大数据“海量性”特点要求行政机构既要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影响,加强行业自律,又要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型媒体,使之成为民主沟通的平台,还要探索符合网络媒体发展规律的运行方式和管理办法。

最后,大数据的预测性成为探索行政管理机制的新途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如下规律:。

(1)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改革,具有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相适应的特点。

(2)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革命,而摆脱传统行政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不断深化的渐进性特点。

(3)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强调地方政府的因地制宜,具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互动性特点。而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可以对未来的行政体制改革进行科学而大胆的预测,但正确与否,则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多次的检验。因而只有勤于、善于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找到开启行政管理智慧的新钥匙。

总之,用以分析的基础数据越完整,得出的结果就越可靠,行政管理部门也因此越能从中获取高价值信息。毋庸讳言,大数据分析正成为各行业参与竞争和优势发展的关键变革点。因而,有效整合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并分析发掘其潜在价值,是大数据时代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和自身竞争力的必经路径。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大数据技术本身还不成熟,且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的相关技术相对较少,本文的相关结论有待进一步检验并修正。第二,相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由于大数据背后的动因、参与主体、方法论的多样性,其秩序的建立也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失之偏颇。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九

农业部下面的部门基本覆盖了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其行政管理职能也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含有:农业市场宏观调控管理、农业生产发展政策制定、农业市场经济监管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这些职能部门共同建设出了地方与中央农业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系统化、差异化、规范化的农村行政管理体系。

(一)扩大管理范围。

经过体制的改革后,国家制定了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服务业为市场导向,注重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当前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管理范围不仅农业市场经济提供优越的环境,还包含了产业化经营、机械自动化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等多个方面。

(二)改善管理理念。

在我国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国家明确提出了要明确相关职能、权力与责任相匹配、职能运作要协调统一,这也促使了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建设逐渐往多元化、市场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

我国在进行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制定和实施了许多的农业政策,而这些政策的落实以及应用有效程度都需要经过相关数据反馈和审核才能评定。要想促进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就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只有落实了政策,才能进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并探究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然后制定出合理的解决措施。下面是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某地区农业政策应用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的相关研究探讨(如表1):

表中:x1是指经济繁荣、x2是指生活提高、x3是指生态文明;y1代表农用机械总动力、y2代表农业总产值、y3代表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y4代表农村用电量、y5代表农民家庭固定资产数、y6代表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y7代表有效灌溉面积、y8代表化肥施用量、y9代表水资源总量指标[3]。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农业政策影响最大的是农用机械总动力,然后依次是人均粮食拥有量指标、农业总产值以及乡村水电站个数指标等。所以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发展方向应该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提高,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农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

(一)农业调控方式有限。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调控方式相较于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调控手段有限。目前国家采取的农业调控手段主要分为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三种。其中,最先应用的就是行政手段,其作为传统调控手段的延续,缺乏对市场结构和市场实际需求变化的综合分析,早已经不适应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目前我国采用最多的是利用经济手段来进行农业发展的调控,并且在市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导致经济手段失效,无法正常的进行调控;而法律手段由于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需要综合其他手段共同使用,法律调控方式的不足,也导致行政管理信息缺乏真实性、可靠性,使得行政管理措施更多地是依据人为主观判断而执行。第二,调控范围有限。过去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资源的充足供给,使得我国农业发展调控范围主要局限在生产能力这一方面,而在农产品生产质量、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缺乏合理的调控措施,使得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产业化、可持续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

(二)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

1、目前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在职能的划分上仍然具有传统职能划分的特点,就是依据不同等级、不同时节、不同内容将职能进行了具体明确的划分,但是国家只注意到职能的全面性,而没有注重职能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种被分割的细化职能管理,使得不同职能的人员都只在乎自身的职责和利益,出现了问题互相推诿,有利益可言就向占为己有,这样不仅会降低农业行政管理的综合效率,而且可能会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形成管理真空区,导致有关企业能够垄断农业市场,而限制了市场经济的平衡持续发展。

2、地方政府与中央在农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上存在很严重的同构化现象,这种模式单一化、等级层次清晰化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结构,没有综合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缺乏差异化发展,无法推进地区特色农业以及主导产业的发展建设,也不利于农业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对农产品品牌效益和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农业高效化、产业化生产需要依赖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优越的环境资源,所以,国家要因地制宜的建设地区农业行政管理机构,才能综合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我国农业行政管理职能过分的干预农业市场经济的资源分配,利用行政手段强制性的进行市场调控,既破坏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市场调控规则,又无法进行资源科学合理的有效配置,已经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生产、可持续化发展、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4、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分为决策层、中间层和执行层,而执行层作为基层组织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中力量过于薄弱。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的基层目前处于没人员、没资源、没自主思维的局面,不仅执行效果不理想,而且无法为农业市场提供贸易环境和公共服务体系。

(三)农业行政管理法制建设不完善。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中,不论是农业生产的群众,还是执法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法律的建设和利用都比较模糊。行政管理人员自身较差的执法态度加上群众淡薄的法律意识,降低了法律在农业行政管理过程中的权威性、有效性和指导性,使得许多农业发展政策和行政管理措施都无法落实到位。由于法律建设不够完善,导致在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出现了任人唯亲、利益趋势的管理模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部分官员违反了相关法律规定,利用自身的职权来谋取额外的利益,不仅影响了农业行政管理法制体系的建设,而且破坏了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四)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我国目前的小农分散经营模式陷入了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国际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发展需求。而且,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国家对农业发展的技术指导和公共服务建设,都不能及时快速的在农民团体中得到响应,这主要是由于农业中介组织发育滞后而造成的,使得政府、农户与市场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实现路径。这样既不利于国内农业市场快速、合理的发展建设,也降低了我国农业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一)增强市场服务职能。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措施,首先就是要加强行政职能对农业的基础服务意识,其主要分为服务硬件水平和服务软件水平。提升农业服务硬件水平就是指,大力推动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我国较偏僻、经济较落后的地区增添更多的投资项目,包括道路、电网、供水等,解决当地农民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问题;而提高农业服务软件水平则是指,加强农民生产技术的培训,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给农民提供适当的补贴政策和信贷政策,促使我国农业向集约化、产业化、科学化、国际化快速发展。

(二)增强市场调控职能。

农业生产十分依赖自然条件和环境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调控的不稳定性。而市场调控失灵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信息共享程度不够,国家不能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动态变化,而农民也不能对国家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做出及时的响应,导致农业行政管理职能工作效率低下。所以,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要综合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加大对农业市场的调控力度,促进信息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系统建设,提供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制定集约化、产业化、差异化的农业政策,来确保整个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三)合理规划权力配置。

在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中要明确岗位职能,保证权责一致。行政权力和行政职责是手段和目标的关系,行政职责就是确立工作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政权力就是实现其目标而具有的控制协调手段。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得我国行政管理结构从金字塔型逐步转变为扁平型。所以,要注重农业体制中基层组织的建设,要为基层组织提供更多的权利的扶持力度,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基层组织的积极性,更好的发挥基层组织具有的信息优势和结构优势,及时有效的实施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提高国家的市场宏观调控能力。

加强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系法制的建设,要确保三个基本要求:第一,是明确职责要求。农业行政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自身具有的行政权力,不能逾越自身权利范围行使职能,也不能将权利和责任分开,要努力的运用自身的职能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系,促进农业的发展;第二,遵纪守法。不仅是行使的对象受到法律的约束,而且行使人员自身也要严于律己,不能明知故犯,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破坏市场结构,损坏农民利益;第三,加大惩罚力度。对于利用不合理手段垄断行业、哄抬价格的企业要进行打压,对侵犯国家法律法规的现象要严惩不贷,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建设全面化、系统化、智能化、时效化、科学化的信息系统,来完善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的建设,实现行政组织机构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完成农业服务和行政协调管理。同时,要建立与农民互动的反馈机制,确保信息的共享程度、传播速度、执行力度更加高效。

我国农业行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许多次的改革和完善,已经逐渐趋于成熟,但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国际化、产业化、标准化的目标,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完善农业行政管理市场职能,合理规划权利配置,增强市场调控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构建政府、农民、市场一体化的建设,确保农业市场稳定、快速的发展。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

“执行力”来源于企业管理中,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代表词汇,近些年,“执行力”一词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执行力”的概念为:贯彻企业的战略意图,并且带领员工有效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能力和本领。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第一,从决策角度分析,执行力体现了高校贯彻国家既定政策方针,评估高校服务能力以及办学实力的能力;第二,从管理者角度分析,执行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共同意愿的带领下,落实以及贯彻高校的工作部署、制度措施、战略决策以及重要决议的能力,其贯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1.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行政管理执行性的高低与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直接关系,高校在发展以及运行当中,一定要具有快速以及持久发展的基础,因此,这对管理的要求也更高。高校领导一定要具有超前的预测能力,并且针对发展机遇做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但是合理的调整方案不一定可以保证高校的健康发展,只有充分落实方案,才能确保高校的稳定前进。想要实现方案的充分贯彻和落实,需要执行层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方案执行中,高校各个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不同,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履行自身职责,并且做到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提高执行能力的主要核心是管理人员可以最大限度、最快速以及最好的贯彻高校既定方案,并且在新形势下,加强管理建设的创新与改革。

2.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强。

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不认真,导致高校制定的相关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一些高校领导或者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重视工作的准确性,对待工作缺乏责任心和紧张感。同时,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缺陷,工作难以有序开展,结果与目标相去甚远。

2.2制度缺乏严肃性。

我国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标准和制度缺乏严肃性,在具体执行中,领导和基层人员没有充分落实相关制度,领导互相推诿、管理人员应付了事,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停在嘴上、写在纸上,形同摆设、趋于形式。由于制度和标准是衡量管理人员能力和态度和标尺,如果失去执行力,就降低了制度的公信力和严肃性。

2.3部门与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合作。

组织结构是高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系统,科学的组织体系可以为高校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组织设置不科学,职能重复交叉、分工不明确,组织结构在设置的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循高效、制衡及精简的原则进行。因此便使得管理信息无法在各个部门之间快速地传递,一旦出现任何问题,学校各个部门与领导之间便会出现相互扯皮推诿的状况,没有合作精神以及团队意识,同时也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的状况。

3.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相关策略。

3.1充分认识其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想要促使高校良好以及持久的发展,决策层一定要充分利用发展的机遇,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为高校顺利发展提供战略保障。执行力是充分落实高校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虽然不同管理人员、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职责所需要的执行力也不相同,但是执行力最重要的体现,是行政管理人员最大限度、最快速以及更好的完成高校所制定的长远性以及战略性发展目标。因此,新形势下,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推动行政管理向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促使高校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实现高校的健康发展。

3.2建立并完善决策机制。

行政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决策,同时其也是开展各项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一个科学明智的决策可以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高校想要获得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就根据实际情况为不同部门与层级制定科学的目标。而高校在实施各项决策时需要一定的执行力,执行力的高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项决策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高校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实行民主化及科学化要求,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地了解及掌握,并且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方针。决策要坚持民主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全校师生的合法权利,通过研究调查,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和方案,建立科学的决策评估体系。

3.3建立以及健全管理机制。

高校想要能够充分实现决策效果,就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及激励,主要方式便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标准。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关键流程是运营流程、战略流程及人员流程。其中人员流程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校要针对管理人员开展准确而深入的评估;第二,将高校运营和发展与管理人员进行充分联系;第三,高校要提供人才培养平台。高校在制定管理流程的过程中,要做到步骤清晰、主题突出以及目标明确,将操作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充分结合,并且在执行方面要将灵活性和严肃性充分结合。在实行流程的时候,要将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融入其中,并且建立与执行力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度要做到执行到位、奖罚分明、权责清晰、任务明确以及内容清晰,尊重每个管理人员的差异,不断完善激励和评价系统。

3.4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有助于高校准确传达各项制度政策,同时还有利于师生与领导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分解及细化,并且要确保监督网络的系统化以及全面化,跟进管理各项目标。除此之外,高校在落实每项任务时,需要严格根据时间节点来对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查找实际执行状况与计划之间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对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协调。高校还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此来充分地发挥出检查部门的各项职能,并贯彻到管理的相关环节。高校在岗位聘用及设置、干部管理、办学思路、重要决策以及发展规划等政策在拟定之前,要由教代会评议和讨论。干部领导要通过定期述职,对其进行评议、监督以及考核。

3.5强化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

高校相关组织或者部门要提高人员的执行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在选聘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基本要求硕士学历,但是学历与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高校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要考虑其综合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管理人员一定要熟悉和掌握相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知识,并且把握执行原则,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以及纪律性意识。高校要定期开办职业化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的实践水平和管理理论。结语总而言之,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很多,因此,高校领导以及管理人员要提高对执行力的认识,并且在工作中端正态度,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方法,高校还要加强管理人员团队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将执行力当做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来抓。

参考文献:

[1]玛迪娜布尔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6,10:47.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快速增长,行政成本之高,已经达到世界少有的地步,国家财政背负了越来越重的负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忽视经费预算监督,对其他收入的管理不到位;忽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职务消费随意性大等等。找出问题的症结,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确定合理行政经费管理的财政政策,改革、加强行政经费管理,减轻各级财政负担,将更多的财力用于增加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巩固国家政权建设和深化财政支出改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行政事业管理费是各级党政机关维持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经费开支,建国以来,为了适应各个时期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政府制定了各种不同的经费管理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但是近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的增长过快和管理过宽、随意性较大,导致腐败的滋生。如何管好用好各项行政事业经费,提高各项经费的使用效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管理的有效途径,保障财政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一、加强综合预算管理,规范其他收入的管理。

近几年,财政部门加强了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的管理,按照有关规定,预算单位的各项收入(如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全部纳入经费预算管理。而除此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进修培训收人、房租、利息以及其他项目收入等,虽然也纳入了预算管理,列入了决算表中,但却“重收轻支”,对这部分收入应该如何进行使用和管理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预算管理偏松,预算约束软化,透明度不高,缺乏监督。其他收入是经费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其他收入没有直接纳入财政预算,导致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理权。二是要认真做好其他收入票据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防止与杜绝其他收入的违纪和腐败。所有非经营性收费只能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对未使用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收取的收入,视同非法所得全额没收。三是要健全其他收入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完善收费公示、收费稽查、收费举报、违规处罚、责任追究等方面的制度。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要加大对非税收入实行“三权”管理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收支两条线”工作的落实。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将非经营性收费擅自转作经营服务性收费,不得开设其他收入过渡性账户,否则视同“小金库”处理。

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国有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和完成工作任务的物质基础。虽然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资产管理制度和责任制,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仍存在家底不清、账实不符、重钱轻物、产权不清等问题。“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在实际操作上责任主体不明、责任划分不清、权利和义务不对称,使得以下问题比较明显:

(一)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由于固定资产的购建掌握在各使用单位手中,造成资产实际占用权、处置权等全部落在各个使用单位,要进行跨部门、跨单位的资产配置基本上不可能,从而造成各单位之间资产的占有严重失衡。如办公用房,有的单位多余,闲置或出租,有的单位则全部靠租借。

(二)会计核算存在漏洞。

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存在漏洞。现行会计核算上预算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在使用磨损、实际价值逐渐递减但尚未报废之前,账面净值一直保持原始价值,导致账实严重不符,有的资产已报废,但清理前账面一直未调整,使“家底”不清;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同增同减,在基建项目完工后,由于资金来源尚未全部落实,资产长期无法入账,造成有物无账。

(三)资产的使用效益低。

各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账实不符现象严重,不少单位随意处置国有资产,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脱节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存在资产低效使用的问题,在资产购置上存在随意性乃至盲目性,赶超消费浪潮,追求“高精尖”、“功能全”,一方面不断向财政要钱,投资兴建或购置资产,提前更新,使大量尚能使用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不及时地对设备进行保养、检修、维护,致使许多设备无法继续使用或超常规、破坏性地使用,造成设备快速老化,影响了资产的使用效果和寿命。这大大的影响资产管理效能,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

三、加强经费的内部审计和财政审计监督,规范职务消费。

目前相当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有的虽然设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力量薄弱,甚至是个摆设;有的内部审计机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办案上,不能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的单位将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财务部门,对下级审计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对本级财务的监督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公职人员在履行公务时必须的消费是合理的职务消费,是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的重要条件,其存在是必要的。问题是由于对职务消费的含义、分类、范围、标准等基本问题研究不够,管理监督不健全,使实际工作中缺乏科学合理、规范透明的制度性约束,也无法进行内部审计,往往造成职务消费恶性膨胀。缺乏内部审计的职务消费在一些方面变成职务享受和假公济私的手段,极易出现以职务消费为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贪污侵吞等消极腐败问题。如一些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会议、出国考察,违反规定购配小汽车等等,造成行政经费的不断膨胀。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组织和单位的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或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

行政事业单位要从编制上解决人员问题,把内审机构设置列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三定方案”中,配备素质高、业务强的内部审计人员,招聘具有审计专业技能人才充实审计队伍,加强审计力量。参照国家审计的有些做法,如审计程序、方法、对问题的定性及处理处罚等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财政审计监督。

财政监督作为经费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财政政策、规范财经秩序的重要保证。在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政策、制度上,逐步实现监督管理的规范化。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以深化财政改革、加强和完善财政管理为中心,做到收入监督与支出监督并举,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并重,开展定期的监督检查。在监督环节上,重点加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和效益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建立起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审计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发挥监督工作对财政运行的预警保障作用。

(三)强化对职务消费的控制管理。

各单位要始终坚持适度从紧、量入为出的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运用科学方法管好“人、车、会、话”等重点支出项目,在日常工作中做到精简和分离相结合,人为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开支。如:制定科学的小汽车管理办法,节减汽车燃修费用开支;完善会议管理办法,减少会议经费开支;扩大政府采购范围,不断节约财政资金等。同时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对职务消费的控制管理。将职务消费划定范围,结合部门预算将消费支出具体到项目和人,不准超越。消费额度定量化、货币化,将职务消费定量、定额化,包干到人,公开透明。既可以节约政府行政支出费用,提高职务消费的合规性,又有利于防腐倡廉。今后应结合公务员gong资、福利制度的改革,逐步将个人职务消费部分(用车、通讯和与个人福利相关的消费)纳入公务员薪酬中去,减少职务消费的公款支出比重,在此基础上规范职务消费。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二

摘要:顺应时代发展,重视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满足社会发展与社会体系构建的需要。面对当下时代发展的众多需求,坚持在改革大环境中采取科学的行政管理方式,致力构建良好的政民关系,以满足社会和谐发展的营造需求。

关键词:法治;视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在政务工作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创新和优化行政管理工作方式,实现构建一个民主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从促进社会和谐需要的视角,进行当下行政管理工作的调控与约束,针对我国社会体系完善创造更加优越的工作氛围和环境,切合实际的解决民众与政务工作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科学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社会和谐化要求发展中,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审视,能够发现传统工作理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首先,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对于不同层面人群的主权认识缺失,导致实际的民众权益受到影响。也造成对很多民众意见的忽视情况,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执行存在强制的特征,影响了实际工作的民主性需求。其次,传统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式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存在制约性,会影响行政工作的创新需求,阻碍了社会体系进步发展的目标。强制的管理工作体系对于社会体系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科学性,再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行政管理工作方式的开展不断的增加成本支出,就造成了管理质量的缺失,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政民的关系呈现出发展不良的局面,单一的形式影响行政管理工作发展。

(一)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顺应世界潮流需求。

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很多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开始实行行政改革运动,因此很多国家也开始适应行政管理方面的改革,这就要求在改革的过程中借鉴私营企业中多样化的管理方式,例如:全面的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工作等等,这样的借鉴方式能够一改往日的行政管理工作,找到更加灵活和弹性的手段,有效的使管理工作适应社会的需求。在管理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尽管权力性管理或者是强制性的管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存在的,但是其适用的范围却很大程度的被弱化,与此同时,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和创新还需要借鉴市场的手段,或者是非权力的手段,这样能够良好的减少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阻力,降低行政管理的成本,提高行政管理的功能。

更好保证政府行使职能行政管理工作方式需要始终围绕政府职能产生促进作用,政府职能所需解决的是政府工作该如何进行,因此还需要恰当的对行政管理的方式向职能进行转化,这也是政府职能的催化剂。在行政管理工作过程中,有些政府的职能是具有维护性和保证性的,并且在保证人权的同时还需要采取创新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实现职能和管理之间的对接,快速的进行职能的转变,保证政府职能的良好进行。

(三)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实现民主执政善治的条件。

行政管理工作方式是政府实行职能的主要展现形式,不仅仅是政府作用和能力的良好展现,同时也是政府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良好的互动过程。因此在这其中通过相对比较积极的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能够保证把强制的命令变为沟通和协商的方式,把单向推动变成互动的合作,这样能够保证政府和公众之间良好的交互和合作,促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同时也是促进行政民主工作的现实需求,也是促进政府行政管理职能由传统的统治向现代治理良好转换的有效途径。

(四)行政管理方式革新是思想层面的进步和权益的保证。

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主要依靠的就是自上而下的一种行政行使权力的目标,因此在形式行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仅仅需要使用命令和强制的手段,不需要在其他方面履行政府职能,这也是一种最新的管理方式。因此还要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行政的管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沟通,并且提供出相互尊重的优质服务,同时也要求行政主体和人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合作,保证其说服性日益增强,而在政府的工作中,非管制行政的本身所具有的创造性,还需要强调对于主体的尊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调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希望能够在合作的双方工作中实现政府的职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监督和防止行政主体对其自身所造成的侵害。

三、

(一)创新管理思维。

革新行政管理工作的传统方式,需要进行创新路径的思考与设计,在实际的工作进行过程当中进行管理思维的再创造。以往的管理理念已经无法满足时代变化对行政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因此,落后的管理理念,必须做出适当的改变,削弱强制管理的手段,加强人文管理理念的提升。要求能够从传统行政制约的氛围中走出来,实现对民众服务的转型与变化。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民服务,体现以人民为主体的管理理念的有效创新。另外,还需要认识到传统单向管理的局限性,重视民众和政务工作部门的互动需求。积极的开展合作政务管理模式,抛弃强制约束理念。加强与民众之间的高效互动,拓宽管理形式的交流渠道,方便民众能够针对行政管理,发表自己的看法,为管理方式的有效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在行政管理工作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走向多元机制,重视开放政策是战略部署,实现打破封闭思维的目标。从而使行政管理在形式上呈现的更加灵活,方便根据行政活动的动态变化,对其进行灵活的调整,推动行政活动的执行进程,提升行政管理效果。

(二)革新管理方式。

革新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重视对行政管理工作在实际工作执行中的空间控制需求,注重压缩的工作体制,以法治和科学的精神面貌面对政务工作实际的工作体系,以发展的观念进行相关工作的体系构建与优化。为了使政府的行政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转变,使其与社会发展相符合,必须对管理范围进行明确,加大管理空间,从而使行政的管理效果得到有效的发挥。随着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时代不断的发展与进步,行政管理方式的工作空间也在不断的缩减,而法治正当意识在不断的深入与拓展。在空间理论不断升级的过程当中能够发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体系运行具有较强的影响力,重视对行政管理方式的革新,才能够保证行政管理的秩序和法治的监督与约束,与此同时还能够建立良好的政民关系。针对当今的社会形式,对行政的管理形式进行不断创新,打破原有强制性管理形式中存在的局限,从而使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有主于行政工作的高效展开。

(三)创造弹性柔和行政方法。

社会体系的不断完善要求我国的行政管理工作积极的进行自我转变与发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需要创新思维,为自身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路径。重要的变革路径包含对行政管理创新方式的应用,在实践工作开展的过程当中,运用弹性和柔和的政策及方式方法,能够保证实际工作进行的科学性及完善性。基于此,行政管理工作的强制手段应该被弱化,增强人文主义色彩。对于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从而使民众对行政的管理工作认可度更高,方便管理理念的有效贯彻,对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空间的范畴不断拓展,就影响了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了进步意识的深入。弱化的政策和制度更加有利于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情感,也就促进了行政管理工作的进步,保证了实际工作开展的效率需求[5]。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社会体系的变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转变传统的思维,拓展良好的工作范畴,巩固民众与政务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是未来行政管理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保障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实施电子行政的管理方式,是对传统行政管理方式的一种创新,也是政务工作紧紧跟随时代发展脚步的重要表现,能够促进我国社会未来的经济、文化事业顺利前行。电子时代的到来,是保证我国政务工作在法治环境下稳定发展的前提。传统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对于政务工作质量的进步造成了影响,革新的电子行政管理方式更加优越,能够支持信息的多元化发展,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6]。行政管理,可以结合实际的管理情况,运用信息技术的高效性、科学性,构建全面的管理平台,实现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呈现。同时,要针对理念管理数据进行信息录入,利用信息技术制成档案,方便今后管理工作的完善,为调整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结论。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工作中,其主要工作实施方式代表着政府和公民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不同的行政管理方式所凸显出的行政管理理念和制度安排等都不尽相同,其服务效果与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一定的吻合程度。行政管理工作的创新,能够高度重视在信息化条件下最新行政管理方式的运用,同时也能够积极地采取行政的指导和行政的奖励,保证行政管理工作能够做到权责的统一性。因此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只有做到工作的创新,才能够保证行政法治和行政善治之间的融合,全面提高社会管理工作和业务水平的人性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于川。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行柔性行政方式的视角[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xx,03:1—14。

[2]高曼鹭。论法治视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xx,22:203。

[3]王莹莹。法治视野下行政管理方式的创新分析[j]。经营管理者,20xx,03:319。

[4]史凤林。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的法治困境与维度[j]。行政法学研究,20xx,05:19—27。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三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

第三节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第二章文献综述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文献综述。

一、旅游管理体制中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问题研究。

二、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

三、旅游行业协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的研究。

第二节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旅游城市分类与旅游行政管理。

一、旅游城市分类。

第四节政府职能履行基本概况。

一、制订法律法规。

二、制定旅游发展规划。

三、规范旅游市场。

四、保护和开发旅游资源。

五、提供公共服务。

六、政府资金投入。

第五节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条块分割的旅游管理体制制约了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以行政手段取代市场调控。

三、权利不清晰。

四、反应滞后市场。

第四章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

一、杭州市旅游发展总体概况。

二、杭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机构设置。

第二节旅游城市行政管理体制优化对策。

三、引入城市旅游行政管理新机制。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四

摘要: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才能够有效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的质量的效率,如何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已经成为当前企业高管研究探讨的热门话题。本文从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问题、思路、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思路;对策。

一、办公室行政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较低。

管理者具备一定的精细化管理意识,这是确保精细化管理实现的基本条件。只有管理者具备了这种意识,才能够更加细致、客观地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便对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一来,制定的制度才会更加科学。但是,相关调查结果发现,当前我国很多办公室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精细化管理意识,致使管理工作产生很多问题,管理水平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管理项目的问题。

(2)一旦在办公室行政工作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就会很难考虑的各个方面,因此,应当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促进业务、行政管理两者间的有机结合,重新划分监督、考勤、作风以及纪律等工作,并明确这些工作的管理标准。3.管理制度的问题管理制度既是公司对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办公室工作的基本职责。提高管理制度的合理性,才能够促进办公室工作的顺利开展。

然而,我国当前的公司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1)管理制度不够精细:没有根据办公室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就使得不同办公部门的管理、工作内容极其相似,进而影响了工作的效果;(2)很多公司企业并没有将办公室工作进行明确的分工,所以很难落实责任,很难激发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3)奖惩制度得不到落实:管理上的模式使得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无序混乱,尽管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但是并没有贯彻落实奖罚制度。为了促进工作更加条理有序、责任分工更加清晰,实行精细化行政管理是必须的[1]。

二、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

1.提高经济化、协同化意识在很多企业中,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需要很多部门、工作人员的配合、协调才能完成。比如签收文件,从接手、办理到最后的存档,每一环节均需要经过相关部门、人员的配合协调才能完成。因此,在企业中应当树立良好的协同化意识。此外,各个部门、工作人员还应当具备经济化意识,以便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化在我国当前的办公室行政管理中,流程化管理模式已经被普遍应用,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相关实践表明,在办公室行政管理中实行流程化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办公管理的效益。实行流程化管理,首先应当分解办公室工作的任务,然后参照实际完成状况将相关工作内容衔接起来。在基础上,还应当将管理工作进行标准化,科学、合理地安排办公室工作的内容。此外,还应当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促进工作的规范化,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根据工作人员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考核,为提高办公效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3.对管理科目进行量化、细化办公室的管理工作比较模糊,通常是根据以往经验与管理人员自己的发挥开展管理工作,保障不了管理的实效性与延续性。要想提高办公室管理的有效性,应当对这种模糊管理进行改进,对管理科目进行量化、细化,促进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细化指的是根据某种逻辑将某项任务或工作细分为若干部分,便于领导从整体上考虑工作,还能够更全面地把握各个细节与局部。量化指的是通过测量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量,将分配工作的方式从任务安排改为量化安排,进而提高工作效率[2]。

三、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对策。

1.深化精细化管理。

创新的关键在于细节,细节的价值体现在精细管理的实施中,同时也要具备将创新性、规范性意识。规范是不能缺少的要求与条件,而创新是在规范性基础上的要求。规范是精细化管理的外在表现,进行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精细。精细化管理能够将规范性、创新性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的成功发展。很多公司企业领导在寻求管理、技术等的创新时,总是贪大求全,缺乏耐心与细心。成功企业家张瑞敏曾说过“创新存在于企业发展中的每个细节中”。

2.以制度化推进精细化。

通过精细化管理能够促进企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建立精细化文化时,怎样将精细化这一理念融入到员工的思想上,以便员工对自己的工作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办公室管理来说,要想实现精细化管理,应当具备相对应的管理制度,以便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所以,企业要想建立精细化管理文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当行管理制度上着手,总结工作中的经验,促进办公室工作人员办公精细化能力的提高。

3.提升员工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水平。

在企业内部建设过程中,应当高度重视员工专业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培养。办公室行政管理的精细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发挥员工的潜力,融入实际工作中。所以,要想促进精细化管理的实现,应到高度重视高专业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强员工的职业培训,进而提高管理工作的标准化、精细化,促进行政工作质量、效率的提高。就企业而言,应当做好细节管理工作,并将工作任务进行量化,合理评估员工业绩,并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员工身上。所以,提高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十分重要[3]。

四、结语。

办公室工作不仅种类繁多,工作量也非常大,如果日常工作没有做好,就会导致工作量增大,对企业的正常运转产生一定的影响。实现管理的精细化能够提高办公室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还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因此,企业要想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应当对办公室行政管理实施精细化。

参考文献:。

[1]王红艳.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j].价值工程,20xx,(34):128-129.[2]韦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分析[j].大学教育,20xx,(6):185-186.[3]袁昌莉.试论实现办公室行政管理精细化的思路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xx,(9):228-229.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五

2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3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

4范围:区域公共管理问题。

5范围:区域经济管理问题。

6范围:中国人口问题。

7范围:政府规模讨论。

8城市公共管理具体问题探讨(如:**市交通管理问题、**市垃圾管理问题)。

9城市形象与经营。

10城市化问题。

11城市综合执法体制问题。

12大部制与城市管理体制改革。

13网络条件下的公民参与。

14大学城的城中村问题。

15环境政策与环境伦理。

16社会福利服务: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

17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与政府间关系的协调。

18非盈利组织管理研究。

19非盈利组织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20政府管制的边界、方式研究。

21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及其社会承受力分析。

22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改革研究。

23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

24政府的教育供给职能及其实现途径。

25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教育均衡公平发展与政府责任研究。

27我国民办教育发展与政府作用研究。

28中国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29城市治理专题研究。

30地方政府专题研究。

31非营利组织研究。

33中国古代行政实践与行政思想研究。

36政治优先、经济优先、社会优先——中国60年发展路径分析:认识中国从政治挂帅到改革开放再到和谐社会转变的原因、历程和影响。

37新公共管理对我国公共部门领导的影响研究。

38政府、非盈利组织和企业合作中的文化问题。

39当代中国的(省级、县级)干部升迁模式:当前关于干部升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公共行政领域对此视而不见或者缺乏方法基础,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分析一下经济学对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也可以拓展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视野。

40公共组织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研究。

4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问题。

42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问题研究。

43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多元主体提供、生产模式。

44行政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

45非盈利组织架构的设计问题。

46组织中人际冲突的根源分析及其处理方式。

47公共组织中的上下级等领导关系分析。

48公共组织中的群众决策模式。

49公共组织文化分析。

50决策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51领导决策的理性问题。

52公共组织的目标选择。

53政策制定方法与中国问题研究。

54政策执行方法与中国问题研究。

55政策评估方法与中国问题研究。

56中国公共问题与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57政策过程与公众参与研究。

58技术创新与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59食品安全问题与政策工具选择研究。

60政策模型与中国问题应用研究(多源流模型、倡导联盟模型、创新扩散模型、政策网络模型、政策企业家模型,等等)。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六

本文主要是通过借鉴相关文献和资料来具体分析我国经济政策的含义、特点、重要性、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及作用等,希望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我国的经济政策,其对于促进我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如今,经济政策广泛的应用于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通过对我国经济政策的不断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也至关重要。经济政策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中,其优势有很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开始对经济政策在实施方面有了更高的重视。

1经济政策的概述。

1.1经济政策的含义。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形成了全新的经济体制,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将市场作为无形的手,放置于主导地位,同时政府也通过一些经济政策来促进我国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当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的经济政策等来达到国民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要求。我国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有效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等。

1.2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

经济政策是国家和政府为了确保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收支平衡的一种措施,其实施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弹性。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会常常出现变动,而相应的经济政策也要做出调整,国家和政府所指定的经济政策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在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时,还需根据社会发展战略、方针,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等来严格规划产业布局,制定出适合的经济政策[1].我国经济政策的种类有很多,比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等。各种不同的经济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货币的发行、通货膨胀及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2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及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2.1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需求的平衡。经济政策是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对策之一,为了能实现相应的经济发展目标,将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当所有商品的价格有了普遍的增加时,这就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也无法了解到金融资产的实际价格,这时候需就要采取经济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经济政策对于社会的供给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2.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对于市场经济的管理开始转向了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由国家来调控市场,市场来引导企业。通过这种形式的调控与管理能有效保持国民经济总量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引导国家经济健康的发展。

经济政策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它也是整个市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实行准则,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促使整个市场经济的过程得以正常、稳定的运行,因此,加强对经济政策是非要有必要且非常重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了解和懂得经济政策的重要性,提高我国整个市场经济也是提升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全面建设的基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2].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中能有效提升整个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行政管理的进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经济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3.1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目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初见成效,有了一定的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而制定的规划方针,是经济政策中较为重要的一大政策。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能够体现出国家的产业政策,是帮助国家进行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能有效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结构、社会资源和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总量平衡。

我国的财政政策主要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膨胀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不同的社会需求中,所需采用的财政政策也不一样。当市场的需求不足时,则需要应用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有效扩大财政支出、扩大社会的总需求,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尤其是当一个国家生产过剩时,可以通过高赤字等膨胀性财政政策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促进国内的总需求。对于社会的总供给不足时,可以减少财政赤字,增加税收、提高税率等途径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比如,我国在80、90年代时,一度的物价上涨使得我国国内的经济过热,于是我国颁布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对于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国家可以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减少国券发行和扩大税收、提高税率的方式来抑制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松紧政策共同结合使用的方式来让社会供给和社会需求达到均衡的效果,从而促进社会经济朝向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方向发展。

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政府也需根据社会经济的运作情况采取适合的财政政策,从而促使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平的目的。

3.2货币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国家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宏观经济一种方式,主要是通过相关渠道来控制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均衡,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总需求量。当社会的总需求过大或者过小时,需要国家减少货币或者增加货币的方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正常运行,可以说,货币政策对于国家的总供给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目的是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均衡增长。如果国家的总需求过高,则可以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的方式进行调节,反之,则相反。

货币政策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常价格的变动可以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效果总效益的提升。由于价格会随着产品的供求而出现变动,价格的上升利润也自然上升,企业可以从银行确定相应的资金,进而有利于实现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的体制下,价格是对商品价值的评价,价格出现变动可以将社会资源更加合理的分配,但是,当所有商品的价格都在不断上涨时,这就说明出现了通贷膨胀,这时候反通贷膨胀就成为了主要政策。

与财政政策相同的是,货币政策也是为了达到国家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作用于货币和物价的稳定上。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会通过法定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种政策工具来实现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对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政策,目前,在我国也已看到了初步的成效。

4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有着较好的发展,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能有效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政策展现出了它的优势和成效,它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对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上有了更高的重视。我国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经济政策的研究和管理,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及时解决,未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以上就是笔者对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作用的具体介绍,由于笔者对其研究的不是太全面,所以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这也是笔者以后继续要学习和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1]曹培英.关于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中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2(5).[2]成晓光.经济政策对我国经济行政管理的思考[j].经济教育学报,2012(5).[3]张荃香.试析经济政策在国民经济行政管理机制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09(11).篇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宁波市技术标准战略实施以来的成绩回顾,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加大研发投入、培养标准化人才的途径进一步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论文关键词:技术标准,实施成效,存在问题,对策。

一、宁波市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必要性1、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建设创新型宁波的重要技术基础宁波市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根本目标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创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已经成为创新竞争的全球战略基本模式。高水平的技术标准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技术基础。标准的本质是核心关键技术,没有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就不能制定出先进的技术标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就不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另外标准也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平台,一项技术创新成果产生后,只有被社会采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带来经济效益。

2、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是推进宁波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经济转型是指提高经济运行的素质和效益,是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升级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高国际竞争力和经济效益。标准化工作对经济转型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由于企业工艺流程落后的问题,我们有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订时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标准水平偏低,即使产品合格,也是低档次的产品,产品附加值很低。通过实施标准战略,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标准,开展标准研制,及时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联盟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并加以推广实施,同时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使其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促进以标准为纽带,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和配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宁波经济转型升级。

手段。随着全球化竞争愈趋激烈,许多企业致力于把自己的知识变成主流的知识,并想尽办法使自己的技术体系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效益最大化。其中首选就是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使自己的专利技术成为产业的主流标准、唯一标准乃至持续标准进而获得垄断价值、主导产业发展。专利加上技术标准颁布后的开放性和使用的强制性,将会构成先进应用技术的制高点,为企业带来效益,因而技术标准又逐渐成为专利技术所追求的最高形式。宁波工业经济以超万亿元的总量规模跻身于全国工业大市之列,但就目前我市的制造业总体发展水平而言,大量工业企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价值链低端环节过于庞大,对资源环境依赖性过强,企业的粗放式发展已无法长期维系。因此需要通过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和价值链高端环节。

二、宁波市标准化战略建设成效1、企业标准化应用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意识日益增强,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07年全市有154家企业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共有423个产品和133个产品分别获得了采用国际标准证书和标志证书,行业龙头企业采用国际标准达80%以上。2008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9家,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0%。2009年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80家,新增采标产品90个,市重点产业主要工业代表产品采标率达到80%,行业龙头企业采标率达85%。2010年,宁波市新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152家。

家,分技术委员会(sc)秘书处6家,标准化工作组(wc)8家。

2009年共有51家企业主持、参与88项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累计达到475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转化为技术标准比率达39%。截止2010年底有6家企业获得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18家企业获得“浙江省标准创新企业”。宁波九龙紧固件制造有公司主持起草的《统一螺纹基本尺寸》为宁波市首例主持国际标准起草项目。

3、块状经济联盟标准工作逐渐推进宁波目前已实施21个省和市块状经济标准提升项目中多数制定和实施了行业协会联盟标准,带动整个区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提升。目前已有6家行业协会组织制定施行了8项联盟标准,具体包括饮水机内胆联盟标准、气动元件联盟标准(包括气阀联盟标准、气缸联盟标准2项)、化工类文具联盟标准、金属类文具联盟标准、蔺草质量诚信联盟标准、象山针织服装区域名牌联盟标准、奉化厨用金属制品联盟标准等。

4、服务业和农业标准化建设起头并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设稳步发展。宁波市目前已全面启动服务业标准化建设项目,先期9个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中包含1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项目、4个全省第一批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全市颁布、实施服务地方标准规范54项,涉及旅游饭店、社区服务、文体教育、安全防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城市管理等各个领域。

员会,为全市农、林、牧、渔产业实质性推进标准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累计颁布农业地方标准(规范)274项,经过两次清理保留189项,初步建成了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

5、技术标准服务与支持能力不断提升成立了国家标准馆宁波分馆,馆藏有60多个国家、70多个国际与区域性标准化组织和我国各类标准信息数据70余万项,技术标准资源初步满足企业开展标准化活动需求。推进标准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宁波市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工作平台实现实时预警,已累计公布6000多条tbt通报和发出200多条预警。

6、标准工作的激励机制基本建立2007年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和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用于技术标准的奖励和推进工作。其中,对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二、三等奖的项目,市政府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或主持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的每项给予20万的奖励;对承担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秘书处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给予20万元奖励。对在推进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和取得显著成效的市级专业行业协会以及技术标准中介服务机构给予一定奖励。2010年又下发了《关于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10)80号,提出每年安排专项资金900万用于标准化战略的奖励和推进工作。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发挥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标准创新实力不强。由于对标准化工作重视不够、没有取得应有的话语权和主导权。企业的标准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的创新技术成果难以在国家乃至国际标准中得到有效反映。与发达国家的标准存在一定差距,难以形成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应对和防范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手段和能力还远不能满足我市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共承担2个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全省共49个,占全省的4%。主导国际标准制订的更是屈指可数。全省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30个中宁波只有1个秘书处承担单位(浙江省水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09年主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订的数量88个,但以标准第一起草单位参加标准起草的数量较少。在浙江省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中,宁波企业累计有18家获得殊荣,但只占全省获奖企业的7%,在数量上落后于杭州、温州、嘉兴等地。

2、采用国际标准企业比例偏低、区域分布不均。宁波市11个县市区截止到2009年共计有7195家企业实施国际主要标准认证。且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慈溪、余姚、鄞州和北仑企业采用国际主要标准较多,其他区域发展较慢。宁波市中小企业数量多,企业标准化技术基础薄弱,标准体系不健全,在管理上还处于家族式的经验管理为主,忽略标准化工作在生产、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型城市、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及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中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还不明显。宁波市的企业、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等组织之间尚未建立健全的工作协调组织、信息网络、预警体系、反馈系统、评议机制,以及相配套的信息库、数据库和专家库。这使得他们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分析、评议能力有所欠缺。仅2010年上半年宁波出口产品中有61例被国外通报不合格,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1.22%,其中生产地为宁波的有38例。被通报不合格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产品安全性不够、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纺织品阻燃性能低等。

主要原因分析1、全社会学标准、讲标准、用标准的意识有待提高自标准化战略实施以来,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热情有所提高,但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从整体上看,参与标准化工作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大中型企业在行业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对技术标准在行业上的引领作用和超前意识不强,仍然满足于企业的简单营销管理,极大的影响了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很多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意识不强,对实施技术标准研制的投入相对较少,企业内部没有专业的部门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监督、指导该项工作,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占领技术标准制高点的重要性。

219人年,占全省5.4%。由于科技投入产出的滞后性,必将影响将来几年技术创新能力进而影响技术标准竞争力。技术标准竞争的前提是自主创新的技术,如果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即使能在暂时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也很难保持永久,它将很快被市场竞争产生的新的技术标准所取代。因此研发投入的低下将严重影响技术标准战略的实施及其作用的发挥。

3、标准化人才缺乏成为制约标准化发展的瓶颈标准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市技术标准战略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普遍缺乏标准化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又精通标准化基础知识的专业人才。据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统计,如果按照每个产值达500万的企业需配备1名标准化人员的话,我国目前尚缺32万。另据省质量监督局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401家企业中,共有参与标准化工作人员3610人,平均每家企业9人。但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只有1497人,占41.5%,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更少,仅占4.9%。企业标准化人员严重缺失,无法设立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机构,致使企业难以及时准确收集、了解和分析相关技术标准信息,影响企业的标准战略的实施。

四、进一步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对策技术标准是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以标准化战略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经济,引领区域发展,是提高我市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必要途径。因此,要进一步深入实施标准战略。

量、管理水平,适应国内、国际竞争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标准,进一步完善企业技术标准化实施考评体系、奖励体系。同时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掌握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动态。

2、强化企业标准战略主体意识,加大研发投入。鼓励和引导全市企业积极参与或主导各级标准的研制,鼓励、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标准研究中心,逐步形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标准化组织和团体。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的模式,促进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制高点,取得竞争优势。

3、建立国际技术标准数据库,建立预警机制,推进信息化。建立国际技术标准库,及时掌握国际技术标准的新动态。要完善相应的信息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保障,是企业能够迅速准确的对国际、国内技术标准查询、信息反馈。应该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国际标准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及时标准状况。加强国际先进标准的研究与采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标准化组织运营管理经验,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在标准竞争中的优势,为区域产业的标准水平提升树立标杆;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有效采用的比对研究,缩小我市产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点,建议由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出面搭建关于标准化的交流平台,以拥有较强r&d实力和关键技术知识产权的企业为核心,通过战略联盟的方式共同创建技术标准并依靠技术标准运作的内在要求,提升产品的质量水平,从而推动产业集群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5、加强全市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借鉴上海、深圳等地的做法,可以尝试设立标准化工程师制度,同时在一些高等院校中开设标准化类课程,实施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另外政府也可以专门出资对企业的标准化人才进行培训和培养,尽快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队伍,以适应当前形势和企业的需求。

参考文献:

管理体制改革稳定运行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一、行政管理基本概念分析“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实质是国家权力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管理活动明确区分开来,有助于人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原则1.精简原则。

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行政管理过程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职、权、责及它之间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能力。现代社会发展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行政效率体现出来,而政府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权限缺乏明确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发挥。党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专省权、地方政府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3.健全公务员制度。

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拥护,而广大群众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于事业、支持人干成事业社会氛围。

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纪机构改革重点。根据十六大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2)。

李金波,《试论加入wot后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延边党校学报,2004(2)。

陈素江,《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换》,载《南方经济》,2000(10)。

陈东琪,《进一步转变政府经济职能若干设想》,载《经济纵横》,2001(12)。

篇四。

摘要:我国的行政运作系统变革是政治体系变革的关键内容,不但关联着国家机器中的统治制度、意识形态领域,而且其为我国生产力水平稳步提升发挥着坚实的政治基础功能。持续强化行政运作体系变革,即是构建我国特色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又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打造富裕社会的必要条件。几十年来,我国实行经济运行改革放宽政策取得了辉煌成就,现阶段其已成为我国持续进行多类改革的重要条件,且已经变成促进我国经济运行稳健、优势发展的外部驱动力。

关键词:行政运作;政治体系变革;改革难点;实施策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针,由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几十年来持续深入的政治运作体系变革征程中,由当今社会政治民主化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由对当今时代社会特色及将来发展趋势的观察预见中,坚持不懈、始终不渝的探求和认知政治体系变革的运行规律,摸索蕴含着其特色属性的先进的策略手段,对于精准选择变革目标,周密选择变革途径,大力促进改革的深入发展,均是属于不可或缺的内容。

进行。

2、当今社会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老百姓对社会化公益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也持续提升,国民对其自身利益的重视程度不断增高,此和现实我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益化项目及社会化服务的条件构成一对尖锐的矛盾。当今时代,我国人民正值每人平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一千美元上升至三千美元的递进上升阶段,在我国经济不断实现工业化的转型时期中,广大国民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需要持续强烈化,对国家政府服务功能的期盼额度亦持续加大。由于我们国家具备自身独特的具体国情、政情,华夏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明显、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现状没有希望在短期内完全改变。而且因为国家财力依然持续紧张,需要较长时间的经济增长过渡时期,我国政府可以给予的公共服务业务及公益服务产品,仅能够逐渐扩充和增强,教育事业、文教卫生、社会救助等多项公益事业的进步,亦仅可陆续型提升速度。此类现实局面,和广大百姓对社会的期盼和愿望相去甚远。

型的方法配合实施管理工作,推进法治化政府管理职能构建,整体推行依法施政。其三,应恪守经济运行规律,依照客观运行规律施政及运作。而实现此类所有任务,均要求经历一个相当的演变过程,应当持续提高变革的进程。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现阶段,我国政府推行进一步加快行政机构运作机制变革,须以可持续性发展思维为行政工作引领,立足于整体推进我国小康型社会建设及建立和谐、民主的社会制度,以构建满足我国市场运行机制需求的社会化公益服务行政机制为工作目标,以国家行政机构职能变革为宗旨,以公益服务、协调、引导、配套型行政职能构建为工作抓手。协调型、公益服务型政府职能建设不单单是对当今政府公益型社会服务化职能及社会管控、平衡职能的强化和担当,更为关键的意义在于,具备公益性服务职能的政府机构是属于一类国家机构调控职能的理想化运行机制,是对我国市场运行状况下政府管理本质、政府职能作用和政府管理方式的一种实质性概括。2、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从中央到地方都进行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益探索,理论界和各级政府对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达成共识。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总抓手。4、建设服务型政府能够很好地解决政府管理中为谁服务、谁来服务、服务什么、怎样服务等关键问题,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

入了新的活力;每一阶段的改革,又都不是对上一阶段改革的重复和复制,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创新和飞跃,朝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参考文献:

[1]王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6(8).[2]高杰.针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进行的研究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6).篇五摘要:城市规划实施就是将预先协调好的行动纲领和确定的计划付诸行动,并最终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理想的角度讲,城市规划实施包括了城市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所有建设性行为,或者说,城市发展和建设中的所有建设行为都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实施的行为。

城市建设和发展是城市全社会的事业,即需要政府进行公共投资,也需要依靠社会商业性投资,公共部门在城市规划实施中担当着重要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实施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及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判断和对人们行为的规范。

识形态和专业实践经验各个范畴之间的关系”。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都是城市政府的一项主要职能,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无不与行政权利相联系。

二、城市规划实施目的城市规划实施的目的在于使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得到全面实施,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引导和控制作用,保证城市社会、经济及建设活动能够高效、有序、时序的进行。

城市规划的核心作用必须经过城市规划的实施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城市规划的制定目的在于规划能够得到实施,即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能够起到作用。

三、城市规划实施的作用城市规划实施得到首要作用就是使经过多方协调并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协调城市中的各项建设和发展活动之间的关系,提高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决策质量,推进城市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城市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城市功能和其物质设施之间总是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

城市的功能和社会需求会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城市的物质性设施和空间结构组织之间不断的协调,这种协调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在空间和时序上有序安排城市各项物质性设施的建设,使城市的功能、各项物质性的建设在满足各自要求的基础上相互之间能够协调、相辅相成,促进城市的协调发展。

2)根据城市的公共利益,适时建设满足各类城市活动所需的公共设施,推进城市各项功能的不断优化。

3)适应城市社会的变迁,在满足不同人群个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需求的基础上达到相互之间的平衡,同事又不损还到城市的公共利益。

4)处理好城市物质性设施建设与保障城市安全、保护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等关系,全面改善城市和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规划实施的机制城市规划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手段和作用力,即称为城市规划实施机制。

城市规划实施机制主要包括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财政机制,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

(1)城市规划实施的法律机制通过行政法律、法规的制定来为城市规划行政行为授权和提供实体性、程序性依据,从而为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经济、社会、环境的建全发展提供条件。

(2)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城市规划实施的行政机制就是城市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宪法、法律、法规的授权,运用权威性的行政手段,采取命令,指示,规定,计划,标准、许可等行政方式来实施城市规划。

(3)城市规划实施的财政机制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在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与各方面发生的经济关系。

这种分配关系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所体现的关系不同,它是以社会和国家为主题,凭借政治、行政权力而进行的一种强制性分配。

因此可说财政是关于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行政。

五、城市规划行政与立法授权城市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一项职能,在现代国家中有不同的起因和不同的立法授权方式,但政府的城市规划行政权利来源与立法授权,这一点却是相同的。

在我国,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行政的立法授权也已基本形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以及其他的有关行政法律赋予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及其城市规划行政执法方面的种种必要权利。

我国通过城乡规划法及其相关法规、配套法规的建设,使各级城市规划的行政主题获得了相应的授权,规划行政管理的原则、内容和程序也得到了明确,从而使城市规划行政实现了有法可依,城市规划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六、城市规划实施与公共政策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加以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是有别于市场自发行为的公共干预。

这中干预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由政府以公共的名义来实行某些特定政策。

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和实施城市公共政策。

从实践的角度看,在城市发展和建设领域中,要有公共政策来干预市场的自发过程,以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

这种缺陷表现为:开发企业为了片面追逐利润和短期经济效益,对城市土地进行高强度的开发或开发地段和项目选择不当,损害公共利益;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破坏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城市风貌和特色等。

因此,城市规划的实施是为了贯彻既定的公共政策,克服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城市空间资源等得以优化配置,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七、城市规划实施与其他公共行政行为的关系现代社会的结构奇迹复杂,需要政府管理的事物及其繁多。

政府为了有限的管理国家和社会,需要设立一定数量的工作部门,由各个工作部门来主管指定的事物。

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政府众多行政主管部门中的一个,因此对城市规划行政行为与其他政府公共行政行为的相互关系要有正确的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城市人民政府的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根据法律的规划,地方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是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个工作部门。

地方人民政府的行政权限和责任要高于部门行政的主体。

(2)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是平行的职能机构,各司其职,互不越权;城市规划与计划、土地、房产、环保、环卫、防疫、文化、水利、等絮叨方面的工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需要相互衔接和配合,各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均是代表政府的行为,要体现行政统一的原则,就有这如下的要求。

1)各级主体所制定的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要相互协调衔接,不能相互抵触和冲突,不同主体制定的行政法律规划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遵守立法的内在等级程序。

2)各级各类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活动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及时沟通联系并且一旦行政行为成立后非进法定程序改变无论是管辖该事物的主体还是它的上级行政主体或下级行政主体及其他行政主体都要受其内容的约束,不得做出与之想抵触,或相互矛盾的另一行政行为。

篇六【内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实践追求以人为本理念的条件下,行政管理理论中出现的解释方法和批判方法对推动行政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该文对建筑在实证主义认知论之上的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结构一功能主义方法的局限性进行检讨的同时,提出解释理论和批判理论对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吸收与借鉴,并共同促进行政管理理论的发展有着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改进行政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

(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现代的视维发展变...

毕业论文最终稿。

毕业论文材料。

行政管理工作汇报。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通用17篇)篇十七

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职业能力,社会对该专业学生的要求远远高于高校其他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是提高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该专业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交的最后一份书面作业。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指导学生写毕业论文,是教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对学生来说,写作毕业论文,是加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和获取新知识能力的过程。对大多数本科学生而言,这可能是一生最后一次在老师精心指导下,完成一篇有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相关信息。

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的机会。因为客观地说,本科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可能经常会有写工作总结、写心得体会、为领导起草讲话稿、为报刊写文章的机会和任务压给你,但不会再有人像指导老师那样仔细帮你拟订提纲,一遍遍地帮你修改文章,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为你斟酌,找出一个个错别字,订正一个个病句,在花费大量的心血后,师生共同完成一篇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章。工作单位的领导可以对你的文稿做一些修改,可以要求你重写,但不会一字一句帮你修改。所以,可以说。写毕业论文,对于不再读硕士的本科生来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老师严格指导下的能力培训,最后一次从老师身上获取知识。据本人几年来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现在的本科生,大部分在大学四年中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论文写作训练。写作毕业论文,掌握撰写论文的程序、技巧。学会查阅资料和运用资料,实在是走上工作岗位前一个必需且必经的步骤。因而,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要耐心辅导,严格要求,要切实按大纲要求,用好、用足写作时间(一般是8周到一学期),并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图书资料,使学生真正掌握写作学术文章的方法、途径和技巧,以为毕业以后的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指导老师也要认识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教师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机会。当然,大学四年,教师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毕业论文却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生动反映,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综合反馈。在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不错,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但不一定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这里就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这里是否存在教学方法的问题?是否应对不同能力类型的学生实行分类指导甚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为其人生道路的设计提出某些建议?这些可以说是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一种副产品,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当然。学生的毕业论文对学校来说也是一份财富。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特别优秀的自然是少数,但据本人的经验,每一届学生毕业时,都会留下一部分上乘之作,这些文章可以成为后边学弟学妹的参考,可以成为教师的教学资料。今年上半年,我们系的老师就将过去三届学生的优秀毕业论文作了一番整理和加工,以优秀论文集的名义印刷出版,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学生都一致赞许,感觉开了眼界,说对写文章很有帮助。

此外,毕业论文写作是本科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写好毕业论文特别是日后能在公开刊物发表,对于启发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本人毕业论文写的是中共党史题材,毕业不久文章就发表了,自己当时深受鼓舞,撰写论文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起来,而研究领域就是中共党史。此后,自己就一直将研究方向定位于党史,二十年下来,自感在这一领域也小有成就,某些领域还在国内党史界起了填补空白的作用。

毕业论文写作对提高教育质量和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提高论文质量就成为永久的话题。这中间论文指导教师起着主要的作用。

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水平、能力和态度。因为学生是受教育者,对于写学术论文,他们一般还未曾实践过。怎样选择主题,怎样查找资料,怎样组织材料,他们都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甚至手把手地指教。

但应该说,最近几年,由于高校大幅度扩招,不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年轻教师、低学历教师比例偏大,学生毕业人数远大于教师能指导的学生数,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已成为严峻任务。行政管理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任务更为艰巨。无奈之下,各学校或二级学院不得不放宽对论文指导老师的资格要求,增加每个教师的指导人数。这样一来,毕业论文的质量就难以保障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当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经过努力,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笔者本人作为浙江一所普通高校的二级学院的负责人,长期担任院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的组长和答辩委员会的主任,一直致力于探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途径和方法,经过研究,还是得到了一些心得,在此提出来,与同行商榷。

提高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在于选好选准指导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并使用好这些资料,通过艰苦的努力写好一篇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这需要老师的认真指导,需要教师自身具备驾驭学术论文的能力。因此,要首先聘任那些学术水平较高、工作责任心强的老师作为指导老师,同时根据可能适当增加其指导的学生数量以充分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对于年轻老师,可以让他们先做骨干教师的助手,并由老教师对他们进行传帮带,待掌握了指导工作的规律和基本要求后再让他们独立指导学生。在这里切忌只向他们分配任务,而不对他们进行业务提高,即只布置任务,无落实措施的简单方式。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工作完成后的质量检查。当然,这一工作在论文答辩阶段就可穿插进行。我院这几年,随着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论文指导需要的教师也越来越多。我们开始规定只有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老师才有指导资格,现在连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生也在指导论文了,但由于我们一开始就安排他们先做助理,后再独立承担指导任务,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当然,这中间,院系领导和高职称教师还需认真关注年轻教师的工作情况,检查他们指导的论文的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在我们学院,这是学院赋予老教师的权力,也是老教师的责任。当然,即使这样,我们的论文指导教师也还是不能满足要求。对此。我们一方面大力引进高层次教师,另一方面积极聘请社会各界专家特别是校内专家担任我们的兼职教师,专门指导毕业论文,这大大缓解了师资不足的矛盾。诚然,优秀教师的引进,不是二级学院所能决定的,但二级学院对这一工作的重视与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如果只从完成任务角度考虑,也许一名助教也完全可以让他去指导论文,但论文质量就很难保证了。

抓毕业论文的质量,还需提高指导老师对学生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要督促老师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同时又要通过研讨、培训来提高所有教师的指导能力,并鼓励教师通过带学生参加课题研究与教师一起撰写论文,以实现教学相长。

当然,除去上述条件之外,指导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必须认真负责,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我们经常讲教师这一职业需要教师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需要有对学生、对事业的强烈的爱心。要忠诚于教育事业。而指导毕业论文更是需要教师有这种职业道德。可以说,如果抱着应付、凑合的态度,指导论文也不会是难事。但要真正以高度责任心和对学生的诚挚爱心来对待,则的确是一件比较艰辛的工作。因此,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要从教师抓起。对于毕业论文写作,各高校自然都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我们学院就规定了五稿(最少四稿)定稿制,对教师的每一次批阅,我们都要求留下文字资料。工作结束,我们要逐一检查,看教师在指导中究竟投入多大的工作量,投入了多大的精力。结合该教师所指导的学生的论文情况,我们对教师的指导工作给出适当评价。对于指导工作不太认真的教师,我们一般在下学年度分配指导任务时,用减少指导学生数的办法予以警示。同时,将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方面。

综上所述,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事关教育质量和学生的能力培养,各高校历来都十分重视。但毕业论文质量控制,又是一件事关各方面条件的系统工程。这里有学校的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的状况,各项规章制度的健全等多种因素。作为二级学院,我们负责具体操作,应该说负有第一位的责任,但不管有多少矛盾,我们认为主要矛盾是指导老师的水平、能力和工作态度。抓好这一工作,需要努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根据每位教师的具体情况,合理分配指导任务,同时要严格要求教师,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督促教师树立高尚的师德,全身心地投入这一工作,兢兢业业地进行指导。这样,毕业论文质量才能有可靠的保证。

相关范文推荐

    网咖创新创业商业计划书(专业23篇)

    创业计划是指创业者在创业前对创业过程、创业目标、创业策略等进行详细分析和规划的书面材料,旨在实现创业者的商业目标和愿景。创业计划是每一位有志于创业的人都需要准备

    公安调研报告题目范文(17篇)

    调研报告的写作旨在客观、准确地呈现调研结果,并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或改进意见。以下是几份优秀的调研报告范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

    迁坟协议书迁坟协议书公司(汇总18篇)

    公司是一种商业实体,它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可以与其他公司进行法律上的交易和合作。请继续阅读下文,了解一些提升公司管理效率的方法和工具。甲方:(以下简称甲方)。乙方

    幼儿园中班班务工作总结(热门20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可以让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和教育理念。感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接下来,小编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的案例和范文。

    初二物理实验教学计划范文(24篇)

    教学计划还需要与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相结合,确保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希望这些教学计划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

    学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工作总结(汇总19篇)

    办公室工作总结是对一段时间内办公室工作情况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文档,它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工作方式。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优秀的办公室工作总结,希望

    函授毕业生的自我总结(专业19篇)

    在写自我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客观、真实地评价自己的表现。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领域和不同目标的自我总结样例,为你的写作提供灵感和思路。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

    医学生团课心得体会范文(18篇)

    经历了一系列挑战和困难后,我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的秘诀,希望能对其他人有所帮助。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篇幅适中、内容充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起

    九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博客(通用19篇)

    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确保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编写班主任工作计划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制定和调整。

    三年级秋游指导(专业17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拓宽视野,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展现自己的才华与独特见解。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几篇优秀的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终于到了秋游这一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