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HT书生

学习是一种投资,投资在自己的学习上,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和未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是一些学习方法的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一

不忘初心,扬帆逐浪向深蓝,“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在海军部队引起热烈反响。

连日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在海军部队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官兵普遍认为,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忠实践行者,是舰行万里守卫和平的友谊使者。大家表示,要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榜样,坚定强军报国、忠诚使命的崇高信念,铸牢转型发展、建功海疆的责任担当,以实际行动汇聚建设强大人民海军的磅礴力量。

强军榜样催奋进,典型事迹励军心。东部战区海军通过事迹宣讲、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学习“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先进事迹,营造学先进、比先进、争先进的浓厚氛围。海军首位女实习舰长韦慧晓说:“作为驻守东海的拳头部队,我们一定要以先进典型为榜样,大抓复杂环境、极限条件下练兵,提高实战化训练水平。”“海空雄鹰团”飞行员付阳表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激励我们要瞄准一流苦练本领,把每一次飞行当作战斗。

“学‘和平方舟’先进事迹、做南京路上好军医”活动,在海军军医大学启动。该校第二附属医院81岁院士廖万清动情地说:“我戴着老花镜,一句句地阅读事迹报道,深受鼓舞。‘和平方舟’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再接再厉,用仁心大爱护卫官兵健康。”曾先后两次参与执行“和谐使命”任务的该校针灸专家李伟红告诉记者,在宣传报道中看到自己的故事,她既激动又振奋,立志磨砺过硬专业技能,送医送到万里海疆。

在学习讨论中,辽宁舰官兵决心学习先进,争当海军转型建设排头兵,为捍卫国家海上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新的贡献。

海军陆战队把学习活动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又一抓手,激发官兵练兵备战热情。正在进行夜间实战化训练的某旅官兵认为,只有脚踏实地练兵备战,才能不负军人使命。

亚丁湾西部海域,参加海军第33批护航任务的西宁舰官兵,通过卫星电视收看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报道。官兵们感言,“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向世界展现了我大国海军承担国际责任、捍卫世界和平的良好形象,自己要向榜样看齐,同样当好中国海军的名片。

某保障基地官兵表示,一定牢记使命,高标准履行好任务,树好中国军人形象。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二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忙碌了一天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的村民,放下农具便匆匆挤进村里的“科技小院”,向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请教种植冬季马铃薯、油菜、林下三七的技术要领。

“要选择合格的脱毒马铃薯种薯”“拱棚可防霜避雨避病,减少农药施用量80%”……面对村民们的各种问题,朱有勇耐心解答着,还叮嘱团队人员去田间给农户示范操作。

这座被称作“科技小院”的普通农家院落,是去年10月份朱有勇院士团队进村帮扶后驻扎的“根据地”。院士、专家们从这里开始,一步步解决村民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科学的指导、全程的服务使贫穷闭塞的蒿枝坝及其周边村寨不再“孤立无援”。

朱有勇告诉我们,自从20__年中国工程院开始定点结对帮扶澜沧县,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种植、养殖产业壮大了起来,日子逐渐好了起来。

结为亲家定点精准帮扶。

澜沧县贫困面广、贫困人数多,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__年,中国工程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开始结对帮扶澜沧县。

定点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院士先后到澜沧调研。去年11月,中国工程院“云南院士专家行”工作组也来到澜沧。院士们深入各乡镇、村、企业,用科技的力量把脉问诊澜沧脱贫攻坚工作,助推当地产业发展。同时,中国工程院还选派两名干部到澜沧县挂职副县长和副乡长,协助全县做好示范基地建设和项目实施工作。

此外,院士们还相继在云南农业大学、澜沧县成立专家扶贫工作站和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两站”着力推动“政产学研用”结合,促进院士、专家科技成果在云南的推广与转化,为云南省的科学发展提供战略咨询;依托云南农业大学的资源优势,组织院士专家有效开展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实施产业扶贫和教育扶贫,打造精准扶贫示范区。

确定脱贫目标后,“把脉”产业发展就成了第一要务。接到任务后,朱有勇院士二话不说,带着团队迅速赶往澜沧开始调研。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三

12年来,张桂梅的每一天从清晨的教学楼巡视开始。5点30分,张桂梅打着手电筒,将5层教学楼的楼道一一点亮,早些年,她要赶走因为没有院墙而进入学校的蛇和各种小动物,低飞的蝙蝠会划破学生的脸。她站在二楼,手持喇叭,催促学生跑步进教室。

她希望顺时针转的每一分钟都能逆转贫穷。

她记得调任云南华坪县中心学校教书时,第一次目睹贫穷带来的苦难:有学生没钱置办衣服,冬天穿着一两块钱的塑料凉鞋;有学生买不起饭,晚上抓一把米放到热水瓶,作为第二天的早餐;还有家长来交书费,拼拼凑凑在桌上洒了一把,最大金额的5角,总共不到50元,“我就这些了,有了还给你送来。”

张桂梅常自掏腰包带学生下馆子,帮他们交学费、添置衣服和被子。1997年4月,张桂梅被诊断出患有子宫肌瘤,腹腔中长了一颗2公斤大的肿瘤。

从医院到学校10分钟的路程,张桂梅走了40分钟。为带好毕业班,张桂梅坚持上课,把学生送进考场再住院。有一天,张桂梅突然喘不上气,有老师顶着风雨为她找氧气袋。有学生家长在山里采野灵芝,用机器磨成粉,拌在饭里送给她吃,还有学生去山里采摘野核桃给她。

山里的妇女们为了给她治病捐款,10元、5元……县长对她说,我们这个地方再穷,都会把你的病治好。“所以我就留在这儿了。”张桂梅说。

20__年,华坪县儿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让张桂梅担任院长,丈夫去世、无儿无女的张桂梅答应了。她发现,每一个孤儿背后都有一个悲剧性的母亲,有杀死家暴丈夫获刑的母亲,有因重男轻女陋习导致分娩死亡的母亲,有与丈夫感情不和离家出走的母亲。

这让张桂梅意识到,贫困的女孩成为贫困的母亲,贫困的母亲又将养育贫困的下一代,“恶性循环一直存在。”

班里女孩本就不多,张桂梅发现,总有女孩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去大山里找,发现很多女孩十几岁就嫁人了。有一次,张桂梅在家访途中,看到一个女孩坐在田埂上,眼睛往远处看,她上前询问这个女孩在想什么,女孩看了她半天,哭着说自己想读书,但妈妈让她嫁人换彩礼。张桂梅很气愤,去女孩家里试图说服她的家人,费用她负责,但没有成功。那个女孩的眼神、坐在高山上的样子一直刻在张桂梅脑子里。

张桂梅想创建一所免费女子高中,为大山女孩提供教育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但20__年,这个想法在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理解,“什么时代,还建女高?”

更棘手的是资金。一所高中需要配套至少3个实验室,最便宜的生物实验室“就要五六十万元”,大家觉得张桂梅“太天真”。

但张桂梅坚持要干,“钱多钱少我不管。”早在20__年,她就四处“化缘”。她打印“好大一堆证明和宣传材料”,去人多的街上、桥上发,想着一人捐几元,捐得多了学校就办起来了。

然而,5年只募集到1万多元,有人骂她骗子,还有的向她吐口水。

张桂梅在20__年当选党的xx大代表。当年,全国党代表在丽江市只有两人,张桂梅是其中之一。那一年,张桂梅去了北京——一名记者发现她破洞的裤子,将她想创办一所免费女子高中的想法见诸报端,引起政府重视。

在市、县政府200万元资金支持下,20__年4月,全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投建,环境简陋至极:没有食堂、厕所、围墙和大门,只有一栋5层教学楼,地上遍布钢筋水泥。

当年,张桂梅带领17名老师擦洗教室,他们将床从山下抬到教室,铺上新被褥,贴上学生的名字,迎来第一届新生:96个女孩。

这些女孩是学校老师通过满大街和菜市场贴广告、口耳相传从大山里招来的。

学生什么也不用准备,只需带着干粮和衣服,坐上大山通往县城的汽车,去女高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课桌。周云丽是那个夏天的96个幸运儿之一。

报考女子高中时,周云丽正苦于没钱读高中。妈妈早逝,父亲养猪、种地、帮人锄草,养活一家四口。在周云丽的记忆里,有些跛脚的父亲总是一清早出门,用碗装着冷饭上山劳作,傍晚才回家。

打从记事起,周云丽就和姐姐去山上,替父亲分担农活。姐妹俩读书的动力很直接——摆脱土地与贫穷。

但读到高中,父亲发了愁。两个女儿都读高中,一年花费上万元,难以负担。初三还没毕业,父亲就开始为读书凑钱。那时,父亲总是坐在院坝边、猪圈门口不停地抽烟。

在女高最初建立的两年,来读书的女孩几乎都是因为贫困。周云丽后来才意识到,自己很幸运。在她所在的村子,许多女孩十五六岁就已定亲。山里人觉得女孩读书花钱,不如早早嫁人。

女高成为贫困女孩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当时,第一届学生成绩很多未达到中考分数线,且年龄偏大,有学生补习3年还未拿到初中毕业证。

女高接纳了这些女孩,只要是农业户口,想读书,就收。仅有的一栋5层教学楼成为全校师生吃、喝、睡的场所。学生们住在3楼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有女老师陪同,其余女老师和男教师被分入4楼两间大教室。男老师们轮流在一楼木板床上守夜,夜晚,学生们要去隔壁中学上厕所,女老师陪同,男老师打手电筒护送。

开学不久,张桂梅就遇到一件糟心事。一个女孩去医院做阑尾手术,被发现已怀孕4个月。一阵批评的浪潮袭来,女孩的父母也质问学校。女孩说了真话,孩子是对面一所高中男孩的,两人在入学前的假期发生关系。

张桂梅长了教训。学校没有围墙,常有男孩来戏耍,张桂梅守在教学楼前,见到逗留等候的男孩就赶跑,大骂“小混蛋”。

学校没有性教育课。有性知识辅导老师问需不需要支援,张桂梅让他们“滚一边去”,“手机上已经很过火了,还用教吗?”

后来,教学楼一楼安装了铁栅栏。一向吝啬的张桂梅在安全管理支出上毫不心疼,有宿舍门坏,她立即请师傅来修。每当高考季来临,张桂梅会请几个人日夜看守教学楼,让学生看到“楼前楼后都是人”,安心。

为了杜绝攀比,张桂梅规定,学生必须剪短发,穿校服,女老师在校不能穿裙子和高跟鞋。

教学楼的一楼贴满捐款人的名字和捐款数额,墙上的企业和个人帮助支撑起这所免费高中。每当有人来校捐款,她要求学生向捐款人集体敬礼,唱《不忘初心》。但她反对学生手举捐赠牌被拍照的行为,有企业提出此类要求,张桂梅宁可钱打水漂也不同意。

有毕业生回母校捐款,但也不知道最终资助给了哪个学妹,张桂梅希望这种“背对背”的方式,让学生没有压力地接受捐赠。

在张桂梅看来,贫困对女孩是一种隐私,对外,她称呼自己的学生“山里的女孩”。

筹来了钱,可筹不来分数。

张桂梅本以为,只要提供给这些女孩机会,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但她发现这些学生基础差,试卷测验几乎都不合格。

质疑的声音不止。张桂梅去县里开会,听到人议论,“说得可好,成绩那么差出来怎么办?”“如果只给机会她不学,那么这个机会等于没有,等于养她3年。”高一还未结束,她意识到这是个“严肃问题”,“高中要讲分数,不讲分数,高考设置就没有用。”

17个老师走了9个。心灰意冷时,她怕耽误学生,找县里反映,想将学生分到其他高中就读,遭到数落,“不让你干你非干。”

后来她给老师下任务,一个班要考上多少一本和二本。她希望学校出清华北大毕业生。

更直接的方式是打时间战。晚休时间从晚上9点半延长到10点半,最后延到12点20分。学生从6点起床提早到5点半,只有5小时睡眠时间。每天下午,学生回宿舍洗漱15分钟,穿拖鞋回教室,以便晚上回宿舍躺下就能休息。

刚建校那会,为了给学生余出更多学习时间,学校卫生被老师包揽。早上6点,全体老师要起床打扫校园。建设中的工地四处是灰,一下雨都是泥巴,老师们要去沟里抬水,把水泥板冲洗干净。

每次临近放假,张桂梅跟学生商量,再干两天,结果干着干着开学了,第一届学生只在寒假休息了几天。有人给张桂梅起外号“周扒皮”“魔鬼”“半夜鸡叫”,那时的张桂梅每天守在教室门口,有学生坐着睡觉,她就把学生捅醒。后来,学生打瞌睡会主动站着听课。

吃饭时间被压缩到10分钟。张桂梅要求食堂饭不能太烫,菜炒出来,要及时扣上锅,不能过凉,她计算,一分钟能有30个学生打饭,159人5分钟能全部打完,最后一个学生也能有5分钟吃饭时间。为了加快递碗的速度,张桂梅不允许学生就餐过程中说话。

为了节省时间,女高学生去县医院看病不需要排队。有医生听说吃饭只花10分钟,向张桂梅抗议学生压力太大,还有人骂她没儿没女,不知道心疼别人家孩子,张桂梅毫不在意,“只要不伤害她们,对她们有意义,就这么干。”

实际上,学校也曾有过一段“民主”时期,张桂梅借鉴其他重点高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她在旁边听,发现讨论什么的都有,随即叫停。起初,学生6点半起床,9点半休息,结果学生越来越懒,成绩越来越差。

张桂梅希望,学生能养成好习惯,有限的时间干特定的事,“干不完你就亏了”。有的女生爱干净,早上4点就起床洗漱。张桂梅于是将水停用,只在上午5点半到下午6点间放水,逼着学生休息。睡觉前,学生们提前用盆接满水,用来冲洗厕所,内裤有时要积攒到周末洗。每周末仅有两三个小时休息,学校没有澡堂,学生要去校外宾馆洗。

刚进校的17名教师没有一位教过高中,张桂梅带着他们去丽江学习。一位老师记得,那会学校流行评课,教室后面坐一排老师,专挑讲课老师的缺点。板书哪里不到位,课哪里有毛病,老师们常常互相不服气,当场顶起来,一堂课火药十足,“女老师有的记仇嘞,下课了还追着问,你讲给我看看。”

张桂梅鼓励这种争吵,反对互捧。一次评课,听到老师们互评只讲好的,她提起凳子就走人,把10多个老师晾在一边。

学校花费18万元去各个高中买试卷,开启题海战术。学生们高一高二上完课,高三刷题。有人说这种刷题方式不科学,她说,“我们不管科不科学,能考走一个好学校算一个。”

第一年,张桂梅在儿童之家和学校两头奔波,一边是50多个需要照料的孩子,一边是96个渴望考出大山的女孩,做着做着工作时间就没了,她“把自己的生活忘了”。

每到假期,张桂梅带着面包、矿泉水,坐车去山里家访。12年来,张桂梅的家访路长达12万公里,最远时要坐10个小时车。

第一届学生家访时,张桂梅走一家哭一家。有的人家里连衣服都买不起,寒冬里穿着一件单薄的外衣,除了物质贫穷,人的精神状态也糟糕,男人提着一个大烟袋懒洋洋闲坐,女人穿得脏兮兮,目光呆滞地看着人。

有的村子一个大学生也没出过,有女孩考到女高后,村里开始陆续有高中生。

每次去家访,张桂梅尽力帮助解决问题。谁家种的水果卖不出去,她发动老师一起购买;看到很穷的人家,她把自己穿的外套、随身带的钱留下;有个人家只有两个姑娘,被人欺负,土地被侵占,张桂梅帮她们打官司,“吃亏我才不干呢。”

有个女孩全市统考中数学只考6分,张桂梅去女孩家家访,希望女孩的父母让她转学或读职高。到那一看,整个山头仅剩女孩一家板房,女孩的爸爸残疾,独自一人操劳的妈妈将搬离大山的心愿寄托在女儿身上。

家访结束,张桂梅给这家人办了贷款。她把女孩叫到跟前,“家庭这样,你说咱们怎么办?”最后女孩考上了大学。

对家庭关系不和的,张桂梅会想办法调解。有个女孩四五年没有跟父亲说话,一次唱歌大合唱,张桂梅把父亲从山里接出来,让女孩站在父亲身后唱《我的老父亲》,父亲听着听着哭了起来,父女关系改善不少。对不懂事的女孩,张桂梅会直接让女孩对着母亲跪下。

张桂梅像一个大家长。宿舍楼2层以上的门长年开着,张桂梅随时进屋查找学生是否带手机,看到学生日记也翻。有一次,张桂梅翻到一个女孩给一个男生写的情书,她把女孩叫到面前,让她停止谈恋爱。女孩很生气,说她翻日记违法。

“狗屁,这是我的地方。”张桂梅说。

去年,张桂梅翻到一个学生写给自己的一封信,一看内容,女孩要自杀。信里说,父母常年酗酒,活着没有意义。张桂梅害怕了,她去女孩家里访问,发现女孩父母醉得不省人事,等了3小时,父母清醒了,张桂梅将信的内容念给他们听,让他们写下再也不喝酒的保证书。不过保证书是写了,可这个父亲不喝白酒,改喝啤酒了。

张桂梅的眼睛像鹰一样盯着女孩们。她看到有个学生3年穿一件外套,给她生活费,让班主任格外关照。为了省钱给哥哥看病,一个学生经常不吃晚饭,独自留在教室唱歌。张桂梅发现后很心疼,告诉她好好吃饭才能有力气学习,考出去才能改变自己的家庭。

那时,周云丽喜欢和一个家境稍好的女生来往,周日休息时间也会约着出去玩。张桂梅看到后,把她叫到办公室,说家里没钱没势,应该投入更多时间学习。周云丽不服气顶了一句,张桂梅气得用手里的诺基亚手机砸她,骂人声整层楼都能听见。两个班主任闻声过来劝,周云丽的姐姐也来了。张桂梅看出来姐姐心疼妹妹,“如果我真把她打着了,姐姐肯定上来捶我。”

多年后,周云丽才懂得校长当时的一番苦心。读大一时,她回校看望张桂梅,抱着校长开玩笑,“你再打我一顿。”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周云丽回到华坪女高,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学校师生的付出得到了回馈。20__年,华坪女高向社会输送第一届毕业生,96名学生69人考取本科,综合上线率100%。这个成绩让华坪女高在县城站住了脚跟。

周云丽考上大学后,父亲总是笑嘻嘻,做什么都有劲,“觉得再读4年就出头了。”父亲让她和姐姐背着装满菜和鸡肉的筐子,当面感谢张桂梅。

踏上前往昆明的火车,周云丽第一次认识大山以外的世界,也体会到不同成长环境带来的差距。

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周云丽发现他们能歌善舞,自己没有才艺可展示。舍友问她用什么乳液护肤时,她还不知道乳液是什么东西。父亲不愿女儿落于人后,听女儿说班里同学都有电脑,他跑到县城,花费4000元为女儿买了一台电脑。

差距显而易见。一位华坪女高的毕业生说,大学的口语课上,自己蹩脚英语口音一出,很多同学忍不住笑。还有人说,自己沟通力欠佳,不主动,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第一届学生毕业后,张桂梅不断收到这样的反馈,一位浙大毕业生打电话对她倾诉,自己不如别人,英语也说不清楚。

这样的反馈是张桂梅不曾预想的。张桂梅意识到,学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她开始让学生跳鬼步舞、穿黄色校服裙,让儿童之家的孩子吃汉堡、披萨,将生活习惯改成“洋式的”,“免得出去让人瞧不起。”

一位女孩考上大学后,向张桂梅倾诉,说自己跟同学相比又小又黑,穿得不好,说话也土气,常受排挤,7个舍友同去宿舍楼底抬水,不许她喝,还经常留她一人扫地,不过自己没哭过。张桂梅夸奖她好样的,还对她说,“欺负我,就给我揍回去,别看你长得小,不怕。”

还有考入北京的学生跟她说同学来自人大附中、衡水中学,张桂梅鼓励学生不要惧怕竞争,迎头上。她相信华坪女高毕业的学生“后劲非常足”,不会被轻易打倒。

女孩们不可避免审视过去。一位20__级的毕业生说,自己曾有一段时间充满沮丧,上大学后,她发现同学在高中阶段就出国旅游,考上大学顺理成章,而自己的高中生活被枯燥的学习生活填满,拼尽全力只是为了摆脱农民身份。不公平感会在某些时刻冒出来,但她也因此看到奋斗的价值——大山走出来的她能通过高考同优秀同学站在一起,这件事本身就值得欣喜。

张桂梅在教学楼外墙上贴了几个字:刚强、慈惠、质朴。她常鼓励学生,哪怕落榜了,也不要怕失败,“天塌不下来”。但有毕业生结婚后回来看她,带着孩子,又没有工作,张桂梅会面露忧虑。

张桂梅希望,女孩们走出大山,不要再回来,也不用回母校。有当医生的毕业生想捐工资,张桂梅没有收,她不愿拿学生的钱。如果未来实力允许,她希望学生能把钱捐给没钱治病的穷人,而母校和她本人都不需要报答。

张桂梅常说,女子高中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一个人奋斗不是为自己和父母,而是为国家和民族。如果看到有人落水,张桂梅觉得,不管自己是否自信有能力救人,都应该伸手拉一把。

她知道被人拉一把的感觉。来华坪县任教前,她在中甸子弟学校当老师,在那里与丈夫相识、成婚,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1995年,为了给身患癌症的丈夫治病,张桂梅花光了全部积蓄,最后给丈夫立碑的钱也没有,又借不到钱,她在大马路上撞车寻死,被司机破口大骂。那一刻,张桂梅体会到,“人需要帮忙时,只要有人提一把,真的感激不尽。”

办校12年后,不断有学生为争取读书机会涌向这里。有女孩背着包站在校门外,恳求来这读书,许久不肯离去,张桂梅年年遇到这样的女孩。也有外市来求学的,学校不能收,她就送5000元钱,嘱咐对方,没钱再找她要。

张丽(化名)初中时,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但父亲长期酗酒,常常责骂她。她独自一人住进镇上120元一间的出租屋中,房费由改嫁的母亲支付。

初中毕业,她想着去打暑假工,家里再凑些钱就能读书。但母亲坚决不让她读,说家里供不起。她天天哭,中考成绩未达到女高分数线,最后的机会也失去了。

她不甘心辍学,去年暑假,她壮着胆,拿着贫困证明、独生子女证明、父母离婚证来到女高门口,申请一个读书机会,办公室老师收下她的材料。没想到,几天后,她的妈妈接到女高的电话,女儿被女高录取了。妈妈说孩子走了“狗屎运”。

学校不仅送张丽一张高中入场券,也为她支付了生活费,免除她经济上的担忧。

不过,像张丽一样因交不起学费而来到女高的越来越少。20__年,华坪女高一本上线率40.67%,排名丽江市第一。今年,学校成绩依然可喜。159人参加高考,一本线以上70人,本科线以上150人。

但今年9人未上本科线的高考成绩让张桂梅不太满意,她觉得,今年受疫情影响,山里的孩子与城市孩子进一步拉开差距。

上网课在大山里很不便,风一刮,信号就没了。她让老师和各级村委会联系,让家中没有网络的学生去村委会上课,并给没有手机的学生买了手机。

张桂梅希望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心愿也没能实现。

学校最缺的仍是资金。华坪女高的教师工资由县财政负担,工资水平低。华坪县教育局党委书记胥国华告诉记者,华坪女高最初按18个教学班、900人办学规模设计,但因资金有限,每年只能招收100到160人。

除了教师工资,学校水电费、学生的所有支出均由学校负担,每当账户剩下100万元,张桂梅就进入新一轮的忧心,她要继续为钱奔走。

名气能为学校带来钱。张桂梅因此在乎每一次出名。第一次被全国聚焦在20__年,新闻联播报道她的第二天,她正要起身去人民大会堂作报告,汶川地震来了。第二次时,媒体宣传她,片子还没播,鲁甸地震来了。

这一次,赶上了疫情。她以为又没了音讯,自己却突然火了。

社会各界的捐款让张桂梅暂时免于为钱发愁。但代价是每日数不清的媒体约访和陌生人的问候电话,有人请她去给干部讲道德课,有报纸请她跟全国优秀教师写几句话。以前没钱看病,如今,她身体的每个器官都被医生关注,有人给她开中药,有人对她问诊。

她对每位到访者客气。多家媒体到来前,她特地去医院打了一针,以免中途倒下。今年春节,她坐在椅子上接受视频采访,身后有县长和一名医生保驾护航。

这位强势的校长逐渐发现,自己能做的越来越有限。对于这所学校的未来,她多数时候表示乐观,觉得学校名气大了,自己即使不在了,政府也会管。

以前,有洁癖的她不喜欢别人摸她的手,如今,她身体愈发虚弱,要靠别人搀扶。半生教书育人,每次放寒暑假,看到空荡荡的校园,她终于可以停下来一会,想想自己的事,以后养老怎么办,但找不到一个可倾诉之人。

脆弱的时刻很短暂,很快,她又以健谈精干的形象面对每一个到访者。她说,只要她能动,女高就不会倒。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四

万里之外,刚刚轮换到位的中国第6批赴南苏丹维和步兵营第一时间组织官兵观看学习“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先进事迹。步兵营教导员熊军说,医院船走出国门,给世界带来健康,传递和平,增进友谊。维和步兵营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要特别注重向医院船学习,履行好新时代我军的历史使命,筑就和平长城,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它是和平友谊的使者,强军报国的楷模。”20__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第二次到访吉布提时,时任驻吉布提保障基地副兼纪委书记的米晋国曾参与了医院船在吉的保障工作,亲眼目睹当地华侨和民众对医院船的热切期盼。“我们每一名海军官兵都要奋楫争先、中流击水,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而努力。”海军某部米晋国说。

在祖国最西端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克孜勒苏军分区某边防团,医院船的先进事迹引起了官兵共鸣。过达坂、蹚冰河、翻雪山,刚从海拔3982米巡逻归来的库鲁木都克边防连上士柴斌斌通过4g网络在手机上看到医院船的报道。“我们边防官兵一定要忠实履行戍边使命,守好祖国的西大门。”柴斌斌说。

“和平不是一句口号,和平需要革命军人通过艰苦实践才能实现。”陆军防化学院教授黄顺祥长期从事核生化安全防控、日本遗弃化学武器处理工作,他将相关技术“军转民”用于大气污染防治,经过5年持续攻关,提出了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整体解决方案。“向医院船学习,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和平更加努力地工作。”黄顺祥说。

正在进行跳伞训练的空降兵某旅女新兵们,利用往返机场和空降场的间隙,通过“两微一端”对“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展开学习讨论。入伍前是一名高中物理老师的女兵薛璐珈说:“作为一名空降女兵,我要和医院船官兵们一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地面苦练动作夯实基础,到空中大胆离机翱翔蓝天,为捍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围绕“向医院船学习,做献身强军实践排头兵”主题,武警河南省总队漯河市支队官兵深入展开讨论交流,不久前刚领取医师资格证的卫生员刘李宁说:“虽然我不能远赴海外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但我立足本职岗位,潜心研究医学,可以为身边战友服务。”

曾在南部战区海军服役的老兵鄢健颐在看完“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后留言:“海军‘大白’太暖了!这就是真正的和平之师,她的每一寸甲板都写满爱的故事。”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五

观看视频,几度哽咽,王红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让我们震撼,为了救起两名落水儿童,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3岁的儿子还在岸边等爸爸带他回家,父母还在等着您回家,可6月1日这一天,王红旭老师家人永难遗忘的一天,因为您和大家一起挽救回了两个生命,拯救了两个家庭,可您再也没有回来。

看视频听讲述,这一天就在这天,本该陪3岁孩子开开心心过节的王红旭老师,因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遇难。事发地点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一对兄妹(一人六岁,一人五岁)意外落水。在此危急关头,重庆育才小学的王红旭老师飞奔入水,行动十分果断,没有一丝犹豫。最终两个孩子被救了起来,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但体力不支的王老师却被湍急的江水卷走,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人间。

意外无情,人间有爱。

当发现两名儿童意外落水后,周围的群众迅速自发开展了救援行动。大家手拉手,筑起了一道守护生命的“人墙”。

而在“人墙”最外延的正是王红旭老师。大家紧紧拉住彼此的手,在滚滚江水中站稳。接着,从王红旭老师手中传递出一个女孩,人墙立刻接力,大家一个一个地传递着生命,将女孩托举到安全地带。接着,王红旭老师又救起了那个男孩。两个孩子脱离了危险,然而人群还没来得及庆祝,王红旭老师就因体力不支被江水卷走。

救援工作一直持续到6月2日下午,在距离落水点三十多米的江中,救援人员发现了王红旭老师,但他已经没有生命特征了。

事发现场的人回忆说,如果王红旭老师放弃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来,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救人。

王红旭老师母亲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不禁痛哭失声,心得体会范文她说,在最后关头,他自己都快没有体力了的时候,他还不忘把两个孩子往岸上推。

这已经不是王红旭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学时,他就曾经救过落水者。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热心助人、有活力的好老师,工作负责认真,待人友善。当他离去的噩耗传回学校时,全校师生都陷入了悲痛中。

6月3日,晚上八点,王红旭的告别仪式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宝山堂殡仪馆举行。数千名群众自发前来悼念,人们静默地送别着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舍身有义古渡英杰救幼童,江水无情育才园丁铸大爱”,低垂着的挽联让悼念厅氛围更加肃穆。在江边,也有群众悼念,献花寄托哀思。同时,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明办追授王红旭为“重庆好人”。

据了解,王红旭老师是家中独子,还有个刚满三岁的孩子。

他救起了别人的孩子,但他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他也有自己的孩子啊!他的父母妻儿要怎样面对这幕惨剧?我们实在难以想象,他的家人正在遭受着多大的痛苦,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走出悲痛。

我们无意去责怪任何人,这是一场谁都不希望发生的悲剧。

但是在悲痛之余,仍要提醒大家,特别是在暑假即将来临的当下,身为家长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让孩子远离危险,防止意外。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六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名片”,和平方舟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传扬和平、传播友谊、传递爱心,帮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军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希望能帮到大家!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经典台词:“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来的世界观?”

这虽是电影中的一句玩笑话,可若放在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水兵身上,却是完全成立的。

“和平方舟”号上的卫生女兵张新成,每次都会在日记里简单画出到访国家的轮廓,一笔一画勾勒出一个国家的版图样貌,也勾勒出属于她——一名中国水兵的青春。对于这一极具仪式感的记录方式,张新成解释道:“这是记录成长的方式。当然,如果你问我看过世界之后,有没有形成‘世界观’,我会告诉你,我现在的‘世界观’就是:看遍世界,我更爱我的祖国。”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

2011年,“和平方舟”号上的信号班班长韩大林,第一次在异国他乡听到这首熟悉的《歌唱祖国》。那是韩大林第一次执行出国访问任务。船缓缓靠近码头,岸上华人华侨扯着横幅,高声唱着这首激情澎湃的歌。站在甲板上的韩大林,只觉得脸颊发烫,热血沸腾。

2018年,“和平方舟”号第7次执行“和谐使命”医疗服务任务。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兹比港,韩大林远远地就听到从岸上飘来《歌唱祖国》的歌声。韩大林的眼眶有些湿润,趁大家不注意,他悄悄抹了抹泪。他自嘲“年纪大了”,听见这首歌就激动。

“不出国,永远都不知道祖国有多好。”韩大林每一次休假回家,都会跟家里的亲戚朋友强调这句话。不仅是韩大林,每一个随“和平方舟”号执行过出访任务的人,都亲眼目睹过这样的场景——每到一个国家,总有当地华人华侨早早守候在港口,有的人甚至提前两三天驱车赶到码头,只为看一看从祖国来的军舰,以及那些不认识却无比亲切的中国军人。

在这些旅居海外的华人眼中,有一种特别的眼神:那是一种自豪又带着些许紧张的眼神。或许,真如古诗所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停泊在异国他乡港口的“和平方舟”号,对这些华人华侨来说,就是祖国。

无论是参加多国联合演习,还是进行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和平方舟”号上的每一个人都在无垠大海的洗礼下,渐渐懂得“祖国”这个词的厚重,真正体会到“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真切感受到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是如此紧密相连。那一份独属于中国水兵的自豪,溢于言表。

从2008年到2018年,许多人来到“和平方舟”号,又离开“和平方舟”号。这艘身披红十字的“大白船”承载了太多人的太多情感。对每一个在这上面生活过的人来说,这艘“和平方舟”号就是他们在海上的家;走出去,他们的家就是一方“流动的国土”。于是,在他们眼里,“和平方舟”号也就成了国与家最直接而美好的代名词。

2019年,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加入人民海军序列的第10个年头。这一年,“和平方舟”号荣获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突出贡献单位”,并被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在很多人心中,“和平方舟”号已成为新时代闪亮的“中国名片”。

提起“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的官兵总是亲切地称她为“大白”。一是因为船体绝大部分为白色,二是缘于动漫《超能陆战队》中暖心的角色“大白”与“和平方舟”号所担负的救死扶伤、传扬和平的使命颇为相近。10年来,“大白”在三大洋六大洲留下了中国“红十字”的身影和航迹,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紧紧围绕军事外交这一核心,“和平方舟”号向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的窗户,广泛传播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的理念和“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赢得了国内外高度赞誉。中外联合演练、甲板招待会、舰艇开放日、文化联谊……“和平方舟”号与各国海军同台竞技,与外方医生携手诊疗,与当地民众广泛接触,与华人华侨畅谈祖国,拓展了军事合作交流空间,配合了国家政治外交大局。

作为海军首个大型远洋医疗救护平台,“和平方舟”号把远海大洋当成最佳课堂,勇于探索、敢为人先,每次任务都肩负着拓展使命的全新探索:完成新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能力演练,开展海军首次远海卫勤演练,舰载救护直升机首次赴外国岛礁巡诊……凭着一代代官兵的拼搏奋进、勇于担当,“和平方舟人”不断书写着海军远洋卫勤保障能力建设的崭新篇章。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10年奋进,“和平方舟”号踏浪大洋。10年撒爱扬帆,“和平方舟人”仁济天下。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征途中,“和平方舟”号肩负国家使命,用一串串壮美航迹、一次次真情对话、一幕幕仁心大爱,拥抱世界,传递友谊,把新时代的中国“名片”擦得更亮。

……。

走出国门,从海上立体救援实兵演练到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演练,从单船训练到与外军联演联训,对于和平方舟来说,已成为常态。

2015年10月24日,和平方舟结束对法属波利尼西亚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后,在帕皮提港附近海域与法军举行融空中搜救、直升机索降、甲板伤员转运、联合医疗救治和伤员快速后送5个课目为一体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海上联合演练。

“那时,和平方舟刚刚离港,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演练。”卫生员张栗淮说,部署铃响后,大家撒腿就往战位跑。事后官兵才得知,这次演练,从演习背景想定到伤员伤情设置,再到伤员换乘的时间、海域和方式,都没有事先沟通,完全按实战要求展开。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2013年11月19日,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和平方舟临危受命,48小时内完成人员集结和物资装载,千里驰援灾区。

11月25日凌晨,刚刚赶到菲律宾灾区,和平方舟便迎来第一批重症病人,有的患糖尿病并发下肢感染,有的患急性阑尾炎已有数天,有的粉碎性骨折……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连夜救治伤病员。

此次救援行动中,和平方舟共接诊伤病员2208人,实施手术44例,住院治疗113人,救生艇前出139艇次,直升机转运718人次。这是我国首次派出舰艇赴海外灾区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

“感谢中国政府,派来‘生命之舟’。”菲律宾军政官员给予高度评价,称和平方舟无私的医疗援助点燃了灾区民众对未来的希望。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更是赞誉和平方舟在救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时代中国的“名片”,和平方舟始终秉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传扬和平、传播友谊、传递爱心,帮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军队。

“最开始,我觉得出国很新鲜,而国外民众觉得中医很神奇。”中医陈明霞参加了和平方舟的第一次出国之行。那是2010年8月至11月,和平方舟首次走出国门,赴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国5国访问并提供医疗服务。

“太神奇了!真是太舒服了!”肯尼亚蒙巴萨警察阿布迪接受了中医拔火罐治疗,他看看玻璃罐子,再看看身上的火罐印,不由惊讶地说。

“拔火罐!拔火罐!”看阿布迪那么着迷,陈明霞便教他中文发音。如今,陈明霞已4次走出国门、随船到访32个国家,既治疗又教中文的习惯,也一直保持着。

在孟加拉国,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临近分娩,命悬一线。在巨大风险面前,和平方舟妇产科医生陈蕾走进手术室。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让手术室外的孩子父亲潸然泪下,当即为孩子取名为“中国”。

3年后,和平方舟再访孟加拉国,这个名叫“中国”的小孩在家人陪同下,专程登船寻找恩人;7年后,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访问孟加拉国,小孩又与中国恩人重逢。

无独有偶。2017年9月21日,和平方舟在首次环非洲访问途中,为一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塞拉利昂孕妇紧急实施手术,挽救了一个新生命。

“手术中,我们发现孕妇的羊水几乎没有了,胎盘也出现了大范围钙化,婴儿脐带绕颈一周……这种情况十分危险。”妇产科医生胡电为产妇捏了一把汗。

这是和平方舟入列以来迎接的第6个新生命。“小家伙出生在和平方舟,今天又是国际和平日,那就给他取名叫‘和平’吧……”孩子父母激动万分,说:“感谢中国军医为我们抢回了一个新生命!”

时任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登船看望了“和平宝宝”母子,他说:“‘和平宝宝’给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国家带来了新希望。塞拉利昂人民感谢你们,希望和平方舟能很快回来。”

首次到访东帝汶,总统卢奥洛偕夫人登船表达感谢,他说,和平方舟到世界各地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风范。

“时光有我,中国有我。”踏浪凯旋,和平方舟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再起航。在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的伟大征途中,和平方舟肩负国家使命,用一串串壮美航迹、一次次真情对话、一幕幕仁心大爱,拥抱世界,传递友谊,在全球舞台上呈现新时代的中国风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能不能拯救世界?当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引发的争论在网上持续升温,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和平方舟医院船已经入列10年,让3大洋6大洲的人们记住了中国“红十字”的身影。

比“行星发动机”更有力量的,是守护和平与希望的价值观。和平方舟的远航,当然不可能像“流浪地球”一样充满扣人心弦的科幻色彩。但它的每一次远航无疑都在宣告,人类不是只有在世界末日才能够携起手来。决定人类前途和命运的,不是推动地球“流浪”的发动机,而是对生命的关爱,对和平的守护。

2008年底,中国刚刚从汶川地震的悲怆中恢复过来,这艘没有大炮、导弹和鱼雷的海军医院船入列服役。在山高雾绕的汶川,中国人感受到了来自世界的温暖。闪耀在震区废墟上的各国“红十字”让我们相信,世界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虽然仍有战火和灾难,但更充满着对和平的渴望。10年来,和平方舟满载着和平的善意一次次鸣笛起航,奔赴远方,在那些需要医疗援助的港口和国度播撒中国军人的大爱。

翻开和平方舟停靠过的港口清单,大多是亚非拉国家。数百年前,来自西方列强的大炮巨舰,打破了这些地方的宁静,一艘艘掠夺奴隶和原材料的船只带来痛苦的记忆。近代以来国门洞开、饱受列强欺凌的中国对这样的痛苦感同身受。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中国将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生存状态,“以和为贵”“睦邻友邦”“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军队的脚步向外延伸,并没有给世界带来战火,却成为维护和平与安宁的坚强力量。

这些年,在和平方舟的无影灯与手术刀下,中国军医生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正如这艘医院船的名字——和平方舟,中国军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蔚蓝的大洋承载的应该是希望与善意,而不是冲突与战争。中国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无论那里是遥远还是贫穷。

和平方舟的航迹仍将延续,中国军人对世界和平的守护也绝不会停止。正如不久前国防部发布的宣传片《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国军队》所说:面对纷飞战火,中国军队给世界一份安宁……面对灾难疾病,中国军队呵护每一个生命。这是和平方舟的伟大使命,也是中国军人的郑重承诺。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七

央广网昆明12月1日消息,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60岁带领团队来到家乡云南最贫困的地区,带领当地走上生态脱贫致富和绿色发展之路,也让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__年,朱有勇和他的团队来到澜沧县蒿枝坝村时,看到当地自然的条件不错,而村民却过着贫穷的日子,连连感叹。

朱有勇:抬着金饭碗要饭吃,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技术问题、思想问题。

扶贫要扶智,五年来朱院士团队不仅教授农民科学种地,还下决心让群众从思想观念上得到改变。每天早晨,朱有勇都会沿着蒿枝坝村四周的水泥路跑步,渐渐地,不少村民也开始加入“跑团”。

村民朱永情:以前七八点钟都没有人起床,现在一个看一个的,老早老早就起来了。

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村民们脱贫致富的热情。朱有勇团队先后组织科技扶贫技能班、电商课程班等各种培训,村民们积极参加。

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凯:中国工程院来了以后,我们解决素质性贫困有了一个突破口,老百姓生产生活技能和农业生产能力有了根本上的改变。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八

8月31日至11月26日,和平方舟首次跨出国门,赴亚丁湾和吉布提、肯尼亚、坦桑尼亚、塞舌尔、孟加拉等亚非五国,执行“和谐使命—”医疗服务任务。漫漫航程,见证了中国军队热爱和平事业、关爱生命健康的无疆大爱。

吉布提共和国,地处非洲东北部亚丁湾西岸,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我国与吉布提自上世纪70年代末建交以来,为其援建了人民宫、烈士纪念碑、体育场、医院门诊楼等项目,在吉布提人民的心目中,中国是和平友好的国度。“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到来,又让他们深深体会到,富起来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对老朋友的感情还是那么真切而深厚。

作为到访的第一站,和平方舟在吉布提为期7天的医疗服务中,共诊疗当地患者2719人次,辅助检查2588人次,受到当地民众交口称赞。语言有差别,感情无国界。第42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海上医院护士长王文珍自费购买了1000支棒棒糖,每逢到小学校服务,她都是先拿出糖来贴近与孩子们的距离,然后再引导他们配合进行眼科和口腔检查,给他们发放药物和文具。一名小学校长看到这一幕很感动,“我们这里有很多外国军人,但从没有像中国军人这样对孩子这么友好,这么有耐心”。

和平的理念,需要有博大的胸怀来承载。11月,菲律宾遭受强台风“海燕”的袭击,人员伤亡惨重。和平方舟在刚刚完成125天“和谐使命”任务情况下,受命紧急驰援,48小时内完成1400余种医疗物资、100多台携行医疗设备装载和人员集结。为缩短航程,争取更多时间营救生命,和平方舟医院船直穿大风浪区,提前1天抵达灾情最严重的帕罗地区。

和平的航迹在时间与空间的经纬度上延伸,并不断有新的奇迹出现。9月21日,恰是国际和平日,非洲大西洋东岸,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的中塞友好医院里,挤满了前来看病的群众。这是“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该国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的第三天。

“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血糖很高,胎儿已经出现宫内缺氧,如果不及时手术,随时可能死亡。”医院船妇产科医生胡电在查看孕妇拉马图·芭的孕情后,考虑到当地医院条件有限,建议立即将孕妇转至医院船进行手术。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开始了。海上医院专家团队迅速行动,尽管胡电此前扭伤了腰,但她还是忍着疼痛走上手术台。深夜,一名约6斤重的男婴顺利出生。拉马图·芭的丈夫激动万分:“是和平方舟给了孩子生命,就取名‘peace’(和平)吧。”

这是在和平方舟出生的第6位“和平宝宝”。这些“和平宝宝”的诞生,是中国海军播撒和平理念结出的“硕果”。

“中国开展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只有一个目的:宣扬和平大爱、履行大国责任。”在亚丁湾,各国护航舰艇云集,和平方舟根据护航舰艇兵力行动特点,精心选择靠泊海区,并通过国际海事公用频道发出邀请,为各国护航官兵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很快,北约、欧盟等护航编队积极回应,纷纷派员登船开展医学交流和诊治体验。巴基斯坦海军准将卡迪尔参观后表示,海洋安全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派出“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其他国家服务,有助于世界了解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九

如今的90后,再不是长辈口中让人担忧的一代,他们代表着未来与希望,奋斗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而在我们熟知的消防员群体里,就有这样一个90后,怀揣着导演梦却中了父亲的“激将法”。他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跨过滚滚浓烟,趟过滔滔洪水,只为人民群众的平安。他就是“抱火哥”由浩杞。

上了父亲的“套”,学表演的他穿上消防战斗服。

20__年,27岁的由浩杞,本来有机会开始一段“艺术人生”。从小到大一直热爱表演艺术的他,大学报考了上海师范大学话剧表演专业,梦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为一名导演或者演员。如今由浩杞的大学同学想必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学生时代那个话剧表演专业的“大男孩”与如今这个在烈火浓烟中身先士卒的硬汉联系在一起了。而这一切,全都源于由浩杞父亲的一次“激将法”。

由浩杞的父亲,是一名从消防员转业的交通警察,年轻时的参军经历使得父亲对部队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始终想让由浩杞体验一次军旅生涯。然而,由浩杞虽然对未来一片迷茫,但满脑子都是“导演梦”,对参军入伍完全不感兴趣。最后还是父亲拿话激他:“你先考,你考不上的。要是你能考上,你不去算你厉害。”年轻人到底心高气傲,由浩杞当即就决定去试试。谁想到,这一试,就试出了一个火场英雄。

父亲用爱给儿子下了一个温暖的“套”,一个火热的“套”,这里面,是一片新的人生。

20__年8月12日,由浩杞参军入伍。那天,正是天津港大爆炸的日子,110名消防员牺牲。由浩杞把这个消息瞒了下来,没有告诉妈妈。而老师同学们听到由浩杞要去做消防兵的时候,都觉得他疯了:大学毕业做点什么不好,为什么要放弃做光鲜亮丽的演员,而去做危险的消防员?关于这点,其实由浩杞自己一开始也不明白。

从一个自由散漫的地方大学生,到一个纪律严明的部队。刚开始进入消防部队,由浩杞并不适应。从每天不叠被子到被子要叠成豆腐块,从每天懒懒散散到每天要仔细打扫卫生,不干净就要继续重新扫,从把运动当成爱好到烈日下的1500米跑和高强度体能训练……改变的过程痛苦而漫长。

然而天下没有白下的功夫。经过一番严苛的训练,由浩杞黑了,瘦了,规矩了,结实了。在消防这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的培养下,由浩杞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消防员。

而真真正正让他对这个职业,产生发自肺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来自于一次现场救人。

20__年,在辖区内某高速公路上发生一场车祸,被困住的司机血流不止,情绪紧张。凌晨三点,由浩杞和战友出动到现场,用工具和身体,把卡住被困者的车辆,像撬野兽的嘴一样撬开,救出了被困者。当把人救出送上救护车那一刻,由浩杞突然感受到:这一身战斗服,是职业,更是一份无形的责任。而这份责任也许可以让自己明白人生真正的意义。

“在你生命中,有没有过救人的机会?有的人恐怕一辈子不会有。我有。我和我的战友们,日日奋斗在救人一线。我想,人这一辈子,没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自豪。消防,是我毕生的骄傲。”

警笛一响就要出发,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众所周知,消防员这份职业充满了危险性。“牺牲”、“险情”、“爆炸”这些词,似乎离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对于消防队员来说,这些充满着危险的字眼,却是他们再普通不过的生活日常。很多消防员处理完火情之后,都会有这种心理:能活下来真是一种侥幸。而这样九死一生的经历,由浩杞自然也有过。

20__年3月1日23时47分,广东省某镇一个杂货店着火。囤积的烟花爆竹炸翻了一个燃烧的煤气罐。瓶口一直向下喷火,烈焰包裹瓶身,内部温度压力越来越高,随时可能爆炸!千钧一发间,由浩杞和指导员毫不犹豫冲进火场。靠近“炸弹”,举起压在煤气罐上燃烧的木梁,缓缓地把它扶正。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生怕一丁点撞击。烈火把由浩杞的手套和战斗服烧得滚滚发烫,但他死也没有松手。忍着疼、咬着牙,抬出、降温、关阀、熄灭。

谈及这次救火经历,由浩杞记忆犹新。“当时感觉我的心跳到嗓子眼,一直在狂跳,因为也是第一次遇到煤气罐着火。但是想想我们中队里还有很多比我更年轻的,加之作为中队长的我又是一名党员。想到这些,我就告诉自己,我必须得上,就算牺牲,也必须是我。”

事后由浩杞发现,自己整个手臂全是烫伤的水泡,他开玩笑说,这是一名合格消防员的勋章。

那次战斗后,中队小兄弟问起来,由队,当时你就不怕吗?

由浩杞说:怕啥?拯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咱消防员干的就是这个!他还打趣说,将来我老了给自己的孙子讲起这个故事,他肯定也会为我骄傲!

不过话说回来,怎么会不怕呢?既不是钢铁英雄刀枪不入,更何况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但是当时那种场景,容不得由浩杞考虑其他。险情当前,由浩杞的身份不再是“一个普通人”或者“一个儿子”。他是一个消防员,是一个中队长,更是一个党员干部。从面对党籍,举起右手宣誓那一刻,不管自己是80、90还是00后,是党员就得第一个上!

救火的照片被传上网络后,很多人亲切的称呼他为“抱火哥”,由浩杞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抱火哥”这个称呼由浩杞很喜欢,然而“英雄”两个字,自己是担待不起的。消防员这个岗位虽然既特殊又平凡,平时在营区里,大家一起打篮球、下下棋、看电影,或者一起去锻炼跑跑步,跟普通男孩没什么两样。非要说有什么不一样,大概就是一旦警铃响起,他们就会瞬间完成角色转换,作为一名战士去维护人民的安全,这时生死便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了。

如果你问消防员,何为信仰?何为忠诚?何为使命?何为初心?

他们用逆行的背影告诉你,生命的长度无法把握,但生命的厚度掌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他们也用自己的“逆行而上”,保卫了万家灯火!

心怀家国,只能对父母说声“对不起”

做消防员四年了,由浩杞只回了一次家,胸前多了勋章,而妈妈多了白发。妈妈问起由浩杞身上的伤是怎么弄的,怕妈妈担心,由浩杞始终不说。但看到儿子伤痕斑斑的手,就算想也能想象到儿子经历过怎样生死一线的危险。母亲的泪水止不住往下淌:“爸妈不让你做英雄,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地回来!”

舍小家,为大家。平安回家,是每一名消防员家人日日夜夜的期盼。就连网友的祝福,都是希望消防员每次出警能平平安安回来。确实,给消防员最好的祝福就是平安。而消防员的期盼,则是人民群众都能平安回家。

由浩杞说:“每名消防员家属都是特别担心自己的亲人,但是有时候想想,没有办法,总有人要去干这行,总有人灭这个火,做这件事情。首先是常年不在家,无法陪伴父母左右;其次,消防员经常赴汤蹈火、出生入死,惹得父母时刻惦记着,对父母有亏欠,只能跟他们说声对不起了。”

父亲由焕臣作为一个消防“老班长”,转业多年之后仍然心系消防。每当路过消防队,看到消防队红色的大门,或者看到消防车带着警笛出发的时候,由焕臣的心情还跟以前在消防队的时候一样激动。“感觉警笛一响人民就需要我,我的责任感、使命感就出来了,那种血性劲就出来了。”

如今,唯一的儿子接过了他的信仰,披上了这身战服。接过了荣誉的同时,也接过了这份生命的危险。

但是由浩杞由衷感谢父亲,父亲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与责任感,对他而言是一种光,点亮他的同时,也将忠诚与责任传递给他。

“我不后悔当消防员,这是我这辈子做得最明智的决定,每个消防员都应该是自豪的。”由浩杞如是说。

传递信仰,不忘初心。我骄傲,我是逆行者!

由浩杞选择成为一员逆行者,选择成为那道守护人民身前的伟大身影。作为一名入警大学生干部,他利用自己大学的专业特长,把艺术带进警营,用镜头捕捉最美的逆行,用情怀刻画军人的样子。由浩杞根据普通消防战士的真实生活改编,自编自导的微电影《独子的逆行》,就曾在网上掀起一波不小的反响。

微电影《独子的逆行》反映了由浩杞入伍前8个月在基层的日常生活和灭火救援的真实经历,片中的消防官兵与家属等角色均由真实的消防员和家属参演。“身处其中的骄傲与光荣,每一名消防员都深有体会。军人写自己的故事,一定更真实和感人。”

影片取名“独子的逆行”,由浩杞有他自己的考虑。“现在的兵基本都是90后,大部分都是独生子,作为父母,他们能把唯一的孩子送到最高危的岗位,是最大的无私。这便是《独子的逆行》剧本的灵感来源。”而“逆行”则是一语双关,一方面是儿子毅然决然参军入伍的选择;一方面也是消防员面对危险无惧无畏、逆火而行的身影。

此前,《独子的逆行》还曾获20__年北京国际微电影“微博fans选择最佳影片”、“十佳公益微电影奖”,入围“百部中国梦网络微电影”,受到中宣部大力表彰。

除了微电影获奖,由浩杞还积极参加朗诵大赛、担任事迹报告会主持人。希望在舞台上能让全国观众更多人了解消防官兵的真实日常生活,训练战斗这些日常点点滴滴。让消防贴近百姓,也让百姓了解消防。百姓对消防多点关注,平时的日子里就会多一份平安,消防员也就少了一份牺牲。

在参加全国“时代新人说——我与祖国共成长”演讲大赛之“建党初心”主题赛时,由浩杞将自己的入伍经历以及经历过的消防战斗,以及在消防工作中牺牲的一些战友的事迹串联在一起,完成了一篇主题为《初心的热度》的演讲。传达消防员为了人民赴汤蹈火,竭诚为民,不惧生死的奉献精神。打开消防队伍宣传的一扇“天窗”,让“中国消防”四个字,响彻舞台,也彰显了90后军人的力量和追求。

是气所磅礴,凛冽万古存。当气贯日月,死生安足论。我们的逆行者,当他们踏上这条道路的时候,就选择了与挑战并行,与危险同路。他们都是英雄,他们都该被铭记,正是有这些英雄无悔的逆行,才有中国骄傲的前行!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

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入列以来,多次执行海上医疗救治、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任务。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也是现役的世界唯一一艘专门为海上医疗救护“量身打造”的专业大型医院船。首先通过一组数据,了解一下“和平方舟”医院船。

它于20__年12月入列,舷号866。船长178米、宽24米,高35.5米,共有8层甲板,排水量14300吨。最大航速20节,续航力5000多海里,靠自身携带的油料补给可以航行30昼夜,最大抗风力12级,可以在除极地和冰川以外的任何海域航行。

在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和平方舟”达到了陆上三甲医院的水平。船上有8个手术室,有icu病房、轻伤病房、烧伤病房等共300个床位。此外,船在舱面和舷侧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功能划分,使得伤病员换乘效率和安全系数大大提高。

“和平方舟”三大重要使命。

据了解,“和平方舟”有三个重要使命,一是在战时担负海上伤病员的救治与护送,二是在平时为舰艇及驻岛礁部队官兵及家属提供医疗服务,三是参与国际人道主义医学救援和执行军事外交任务。

目前,“和平方舟”的航程超过了24万海里,到访过43个国家,在到访国免费接诊病患超过23万人次,成为新时代人民海军的闪亮“名片”。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一

李桓英,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虽然20__年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今年98岁的她到现在还是一名“上班族”,每天都会到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上班,她说“我不愿这两年白活着,我愿竭我所能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期颐岁月,本该是安享晚年、乐度余生的时候,李桓英却毅然放弃“小我”的修养生息,为麻风防治事业贡献余生的力量,实属侠之大者,忧国忧民,令无数人敬仰。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青涩懵懂的青葱岁月到朝气蓬勃的青年时光,从血气方刚的盛年时代到老骥伏枥的迟暮之年,年轮虽抵挡不住岁月的冲刷,生命芳华却因时间而沉淀。即便岁月洪流再猛烈,也冲不走你那颗拳拳赤子之心、你那份敬业担当的执着和永不止步的奋斗之劲。再看百年光辉岁月,流走的是年轮,不变的是你“赤诚无私”的情怀。

从国外辗转回到国内的“坚决”中,有你的忠肝义胆、家国情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能够成就一生伟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都不失拥有一颗赤诚之心。在当时,29岁的李桓英已经就任世界卫生组织的官员和性病专家,但七年任期结束后,她决然地拒绝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聘任,瞒着家人、经过几经周折,回国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为的是报效祖国、为国奉献。记者在采访李桓英“为什么回到祖国?”李桓英说:“我不忘本、我应该回,正当其时。”正是那根植于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为国为民的忠肝义胆,才让她始终不忘当初努力的初心与立下的誓言,才让她义无反顾地放弃外国高薪,也要为国家、为人民履职尽责,这无疑是一种魄力、一种担当、一种奉献。在大家都不愿从事的事业领域,她担起了与麻风病人零距离接触的第一人;当大家在瓶颈于温饱线周围、陷入健康危机之时,她挺身而出、深入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风寨,为病人送去药品与医疗技术;就这样,在一步一步的走访、调研、研究和论证中,研制出了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带领国人走出了麻风病时代。李桓英这种“舍小家为大家”情怀的背后,彰显的是她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赤诚与热爱,对人民的惦记与关怀,令无数人感动至极。

从群众到共产党员的那份“虔诚”中,有你的赤胆忠心、执着坚定。“我回国不后悔,一辈子做麻风不后悔,但不入党会后悔”。党旗飘飘,我们始终敬畏那片红色理想;拳拳誓言,我们始终向党致敬靠拢。从南湖红船启航,经历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进行革命建设、托起筑梦底盘,走过改革开放、创造人民幸福生活,这一切都是来源于伟大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李桓英深深知道并时常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坚定向党靠拢、跟党走,始终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精神,虔诚地期望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群众到共产党员的“路上”,她执着坚守着那份虔诚,她始终用一言一行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担当作为中不断诠释着对党的忠肝赤诚与坚守挚爱,终于在95岁成为光荣的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它不止给予我们荣誉自豪,更是赋予我们责任与使命。我们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者、推动者,要锤炼坚强党性,培植党性修养,永保共产党人的先锋本色,用忠诚、担当、无畏向党感恩献礼。

从退休到重回岗位的那份“坚持”中,有你的笃定担当、恪尽职守。李桓英在93岁才办理退休手续,98岁毅然回到工作岗位,要努力工作到100岁。这质朴而又坚定的言语间,我们深深感受你对工作的挚爱和对理想的那股执着。试想,98岁的你会在干什么?也许大多数人都是安享余生岁月,并不会像李桓英这般地伟大,即使接近期颐之年,心中想的不是自己的健康、不是自己安乐的晚年,而是家国责任和使命担当。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李桓英要将岁月年华都抛洒在“工作”中,要将一生都奉献给“人民”,这是多么伟大的担当与情怀。处在基层一线的年轻干部,要学习李桓英这种敬业奉献的精神,要善于在艰苦环境、基层一线中磨练、拼搏、奉献,牢牢揣紧内心的承诺与誓言,扛起肩上的责任与使命,只为干好本职工作而诠释自己的赤诚。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二

“生命,有时是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有时是微弱脉搏的再一次起跳。‘和平方舟’,也是‘生命之舟’。”6次参与执行“和谐使命”任务的原海上医院院长孙涛感慨。

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相关资料显示,当今世界,超过16亿人难以获得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平方舟”这个“流动的海上三甲医院”,给这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们送来了健康、温暖和感动。

麻醉师李鹏给记者展示了一张他珍藏多年的照片:一名小男孩,胳膊紧紧搂着为他做手术的医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这名小男孩叫穆罕默德,生活在马尔代夫的一家孤儿院。在这家孤儿院给孩子们送礼物时,其他的孩子都兴高采烈,只有穆罕默德躲在角落,暗淡的眼神让李鹏很心疼:“这样的眼神不该属于这个年纪的孩子。”

李鹏走到穆罕默德身边,递给他礼物,男孩却坚决不伸出手。院长告诉李鹏,这个孩子有六指畸形,想矫正就要去印度。

海上医院立刻为穆罕默德实施了正畸手术。纱布摘掉时,看着自己和正常人无异的手,穆罕默德立刻眉头舒展,爽朗地笑了起来。

“小孩子的眼神不会骗人的。”指着这张照片,李鹏说,当时穆罕默德搂着医生不想离开,眼神中有光。

国土有界,大爱无疆。一名英国志愿者点赞“和平方舟”:“爱,没有国界。你们为安巴、为加勒比,也为世界上更多国家送去健康和希望。以前我只了解长城、大熊猫,在我心里,你们就是中国的一张新名片!”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三

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是恩施州来凤县退役军人。他71载党龄,在64年里深藏功名,一次次显赫的功勋,都沉积在一个红包裹里,连儿女都不知情。何等的胸怀,何等的境界!我们要向张富清学什么?从媒体对老英雄报道的事迹中,让笔者从中得到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

张富清出身陕西省洋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8岁时便失去父亲,大哥因为吃不饱而夭折,母亲孤身带着兄妹3人艰难度日。经历了社会动荡,张富清灵魂深处受到洗涤和震撼: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真正的贴心人!人生捭阖,感恩“解放”,张富清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开始和归宿,这一坚持,就是一生一世。

张富清说:“我打仗的秘诀就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都是怎么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信仰,灵魂里的忠诚!张富清因为有了对共产党的坚贞信仰,在一次次枪林弹雨中,将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忘死,英勇善战。

张富清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并没有回到故里,而是来到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湖北省来凤县。从“人民功臣”到“人民公仆”,直到95岁高龄,张富清一直隐姓埋名64年,从未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辉煌过去。

党性干净,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典范。选择条件无比艰苦的恩施,是因为张富清知道恩施需要干部。面对许多质疑他为什么要到无人问津的山区工作,张富清回答很干净:“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呀!”

经历干净,是清正为官、反腐倡廉的旗帜。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张富清与同志之间、单位之间、社会之间都保持着干干净净的革命本色。变换过那么多岗位,权力在手,但他对金钱从未有过丝毫的贪图,终始严于律己、克己奉公。

家风干净。张富清的4个孩子,除大女儿因伤致残外,其他3个都凭自己的努力读书,当上了干部或者职工,没有一个沾过父亲的光。他的妻子嫁他的理由“就是因为他思想纯洁、为人正派”。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四

总有一些平凡的人物令我们感动,总有一些平凡的事件触动我们的心灵。王红旭老师和他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托举生命,托举起家庭的幸福和未来。

20__年6月1日,儿童节这天,在重庆大渡口万发码头长江段,一对兄妹(一人六岁,一人五岁)意外落水,在此危机关头,重庆育才小学的王红旭老师义无反顾跳进江中,奋力施救,行动十分果断,没有一丝犹豫。为救落水儿童,王红旭老师将生的希望留给孩童,自己却被卷入江中,英勇牺牲,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5岁。据事发现场的人回忆说,如果王红旭老师放弃再次救小男孩,他一定能活下来,可他没有。他挽救了别人的孩子,用生命托举了两个孩子的生命,用生命托举起两个孩子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但他忘记了自己也是有孩子的父亲,他自己也是父母眼里的孩子!而且,这已经不是王红旭老师第一次救人了,早在上大学时,他就曾经救过落水者。斯人已去,他的事迹感人至深,他的精神令人震撼,他的壮举谱就出一曲时代的颂歌令人敬仰和传唱。

二、托举精神,彰显平凡教师的伟大和情怀。

王红旭老师以生命托举生命,彰显大爱的事迹感人至深,将人生追求融入党和人民教育事业,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是新时代崇高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爱生如子的生动写照。从他身上体现的崇高的托举精神深刻诠释着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诠释着至诚至深的教育情怀,彰显了平凡教师的伟大和情怀。这种托举精神,铸就了师爱永恒的精神丰碑。这种托举精神将不断温暖着,感召着,鼓舞着越来越多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

步入新时代,什么是教师的职业情怀?是曾经的张丽莉老师,毫不犹豫用双臂托起坠楼的孩子;是现在的张桂梅老师,20多年默默坚守,无私奉献,用缠满胶布的双手托举大山里的女孩儿走向希望的明天;是今天的王红旭老师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勇壮举!是许许多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四有”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爱心、责任和奉献书写起教师职业的担当和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的平凡的好老师们……这就是新时代教师的伟大和情怀。学习英雄,践行托举精神,其实就是在托举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学习时代楷模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习得体会(通用15篇)篇十五

“用电有困难,请找钱海军。”在浙江慈溪,提起钱海军,几乎无人不识。

自1999年以来,这名慈溪市供电公司普通电工一直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居民提供电力维修服务,也为许多生活困难的老人送去光明和温暖。23年来,他资助贫困学子27名,结对困难老人100余户;23年来,他提供免费电力维修志愿服务2.5万小时,惠及1.3万人次,带动身边1200多人开展志愿服务3600余次,累计13.5万工时……如今,很多人在他的带动下投身志愿服务。

口口相传的“电力110”钱海军个子不高、面庞方正,戴着一副边框眼镜,看起来朴实无华。

1998年10月,钱海军从周巷老家搬到中兴小区。有一天,钱海军下班途中遇到社区工作人员。当被问及能否加入社区义工组织为小区居民义务维修电力故障时,钱海军爽快地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有事尽管叫我好了。”

第二天,钱海军早早来到浒山街道白果树社区居委会填写了一张申请表,从此他就成了社区的“编外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去居民家中走访、摸底时,总会叫上钱海军。走访过程中看到有需要帮忙的,他都会抢着去做。

一次,一位老人家里的日光灯不亮了,正在吃饭的钱海军接到电话,马上放下饭碗赶去修理。技艺娴熟的他很快排除了故障,老人对他赞不绝口,逢人就夸他“水平高、态度好”。

从那以后,社区接到居民求助后,就会联系钱海军。保险丝断了、插座没有电、新买的灯泡不亮……他们都会找钱海军帮忙。当时,钱海军在慈溪市供电公司下属的大明电气设备成套有限公司上班,每天早上五六点钟就要出门,晚上很晚才回来。然而,不管工作多忙,他下班后准去解决当天居民求助的问题,碰到实在棘手的问题,就利用周末时间处理。很长一段时间,居民们都误以为,这位认真负责的小钱师傅是社区的专职电工。

相关范文推荐

    大班的组成教案(精选17篇)

    大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优秀的大班教案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数的分合操作是数概念教育中

    歌曲小螺号教案(优秀24篇)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教材和教具,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为了给大家提供更好的教学工作计划写作指导,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提高教学质量交流会总结大全(18篇)

    质量月是为了强调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而设立的一段时间,通过各种活动来加强员工对质量的认识。此外,以下是一些质量月的注意事项和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啤酒谋杀案读后感大全(20篇)

    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是一种对所读书籍的深入思考和整理。下面是一些读者对名著的读后感,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展示了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

    小学语文教学常规检查总结(精选19篇)

    通过教学工作总结,教师可以借助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以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并与我们分享您的经验

    意想不到的变化高二(热门19篇)

    通过写作,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听妈妈说她的童年生活可真单

    房管员工作总结(专业17篇)

    写月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职业岗位的月工作总结写作方式和技巧。

    军训的开题报告(优秀13篇)

    开题报告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可以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基础等进行全面阐述。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开题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撰写开题报告有所启发。由于本人自小体

    小学生年演讲稿(模板15篇)

    演讲稿的写作过程对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演讲稿范文:互相帮助和理解是人类的美德,让我们用关爱和友善去构筑美好的人际关系。

    初一学生我的朋友(通用17篇)

    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通过分析优秀作文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写作上的常见错误和不足之处。她长长的头发,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