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文的特色创新(通用5篇)

时间:2023-10-04 作者:琉璃2023年论文的特色创新(通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论文的特色创新篇一

在高等职业学校中展开教学科研,有利于帮助学校发展和建设各学科、各专业,帮助教师和学生接触更新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工作中使用更适合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育人的成果。作为高等职业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需要强化教师本身的科研意识,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办学水平。

1教师科研意识的重要性

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指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进行钻研、创新、攻关的意识。要进行细分,其中又包含了超前意识、写作意识等等。任何意识,都是客观规律和主观意愿的体现,不仅能够反映出事物的本质,更能促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坚实可靠的科研意识能够有效帮助和推动教师队伍提升科研能力,强化教学水平,引导学校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所培养的,是一批具有高水平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这种特点是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们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科研攻关方向。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研究才能更好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实现办学目标。此外,要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平稳顺利发展,保证高等职业学校的'老师与学校实现共同发展,也必须要保证学校教师有着充足的发展空间。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发展是一项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教师是学校一切教学措施开展的基础,教师要保证自身对于知识的熟练掌握,保证能够将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传输给学生,就必须要深入教学研究,将自己的教学特征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向学生传授本学科的教学内容。最后,高等职业学校经常与校外的大型企业合作办学,实时沟通需求,做到订单式培养,定向人才输送。而要将教学工作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灵活结合起来,也需要教师队伍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样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

论文的特色创新篇二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

论文摘要:认识科研业绩评价在高职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科学的科研业绩评价策略。文章认为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产学研合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教师管理的主要方法。在政治思想素质、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三大评价方面,政治思想素质评价是前提,教学质量评价是中心,科研评价是发展提升的保证。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科学研究在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科研业绩的评价也日益重视,科研业绩评价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评价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通过借鉴和结合自身的实际有选择地引入本科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许多高职院校为建立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研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推进学校科学研究质量和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上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人们对高职院校的科研评价的认识仍存在很多困惑,如何做到既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科学研究工作,又能通过评价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职院校的认识和做法不尽一致。对教师科学研究工作的评价是科研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立促进学校科研工作全面发展的科学的科研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进行进一步的思考。

一、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的发展过程

从我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获批挂牌以来,我国高职院校迅速发展。大多数高职院校建立之初并没有认识到科研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不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的要求与评价。经过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逐渐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于是,模仿本科院校的做法,成立了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对教师的科研业绩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仅仅是很初步的要求,多重视对科研成果量的评定,比如发表论文的数量、自编讲义的字数等等,管理上也往往不能到位。随着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建设的转型,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日趋成熟,办学水平逐步提高。高职院校认识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和价值,为适应高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成立了集科学研究管理和科技产业开发功能于一体的科技产业处。从科研处到科技产业处,显示的不仅仅是对高职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认识,更是对高职科学研究水平提高的要求,对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教师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步走向成熟,不仅要求论文的数量,也看重论文的质量,同时更加重视科研项目的研究,特别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已经发展成为提升高职以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了科研对于高校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真正重视科研业绩评价,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仅仅把它作为教师管理的一项内容,只是科研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还没有把科研真正作为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没有真正形成以业绩评价促科研水平的有效机制。

二、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科研业绩评价的意义

1.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是学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导向和反馈

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同时科研也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障。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科研工作,并把科研作为提升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来建设。高职院校科研评价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为教师发展提供有效信息,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从而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第二,为学院战略发展提供依据,为科研管理提供依据;第三,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办学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指导思想应有战略导向性,应有利于高职院校长远发展,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应把学校的发展规划、政策导向和教师的潜能开发、个人学术目标联系起来。评价结果既是对教师科研工作的评价,也是对其激励和提醒的基本依据,更是学校对自身政策和导向的一个反馈。科研成果是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应与学校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

2.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高职院校在跨越发展之后,教学问题不断出现,生源质量、教学中如何协调知识与技能、如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评价教学质量、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等问题,都摆在了人们面前,而且都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重要而且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科研业绩评价首先要重视教育科研,重视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如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上。科研业绩评价应该导向研究解决好这些问题,在高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重点奖励那些通过研究对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的科研成果,这对实现高职战略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是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的。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急需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科研工作对于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研业绩评价是激励教师投入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技术并且有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科研业绩评价能激励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科研还是高职院校通过实现产学研结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业绩评价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科研能力是衡量师资队伍实力和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科研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实力才能提升。教师个体的科研绩效主要受工作环境、机会、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能力的影响,评价的核心在于有效的激励管理。由于历史等原因,高职院校科技人才不足,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科研评价应该把提高教师的科技能力和科研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给教师定级定岗,更不是简单地奖惩,而是通过对教师科研业绩全面综合的评价,不断提高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创造科研条件,促进教师科研能力发展,提升科研水平。科研业绩评价是高职院校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依据,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4.高职院校的科研业绩评价是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科研的主要出发点和立足点。高等职业院校应把产学研合作,主动为企业、行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科学研究合作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高职院校应特别重视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应用技术的开发、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科学技术咨询等。这些正是高职院校的特长和优势所在,也是高职教育走产学研结合道路的必然要求。科研评价应该推动教师积极主动地投入应用技术研究,投入产学研合作。高职院校要发挥专业优势,鼓励那些具有技术开发潜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在生产和管理中一些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为企业和用人单位开展技术服务,和企业的专家联合进行项目攻关。教师的科学研究获得行业企业的认可,一方面为校企合作办学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专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坚持应用技术研究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高职院校要采取正确的科研业绩评价的策略

1.明确科研业绩评价的目标,实施目标评价

现代管理之父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提出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目标评价是目标管理的步骤之一。目标评价的主旨在于把组织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相结合,而且,借着目标的达成以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科研业绩目标评价是把科研业绩评价与预定的学校和个人的科研目标相对照的过程。在科研业绩评价中,目标评价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学校对教师科研工作考核可以实施目标管理,个人目标进展情况是实施科研评价和考核的重要依据。

在实施科研业绩目标评价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同时既要注意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还要关注目标的约束作用,激励能使广大教职工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约束又能对教师的科研行为进行有效规范。目标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科研成果数量,更应重视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与完成的质量。高职院校在思考如何提升科研水平的同时,着重要考虑如何才能真正使科研评价的重心从量的评价转移到真实反映教师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质与量结合的评价上来。

2.建设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实施发展评价

目前,高职院校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评价均采用把论文、著作及科研项目等指标量化的评价标准,这种简单的方式不能完全反映不同的教师以及同一个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科研活动的差异性。教师的科研水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学校对不同层次的教师的科研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应该表现在科研的质量上,比如,科研项目的级别,发表论文的层次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业绩评价要关注不同的教师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科研的实际状况,发展性评价更加关注发展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发展。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教师发展性科研评价体系,对于初级职称的教师要引导他们投入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于中级职称阶段的教师,要重点考察他们科研目标的确立和科研创新能力;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要为他们创造科学研究的条件,给他们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并重点考核他们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3.针对高职院校科研的特点,实施多元化评价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工作除了与一般高等院校一样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之外,他们的科研工作还意味着寻求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寻求专业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培养学生的科技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特点,高职院校科研业绩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有形的科研成果,如论文、论著、项目等方面,高职院校要实施多元化科研业绩评价。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企业进行的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指导学生进行的科技研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成果等等,都应该是对教师进行科研业绩评价的内容。尤其是对教学性质科研成果的认定,有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多元评价的另一个含义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科研活动进行分类型、分层次的评价。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应用技术推广、科技服务与培训等,从事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应用、基础学科研究等等,在进行业绩评价时要分类分层对待。

参考文献:

[1]李超任.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与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5-18.

[2]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6).

[4]周衍安.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6).

论文的特色创新篇三

一、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与实践兼具,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载体,其目标是同样的。由于扩招,导致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且学生的个性化较强,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的需求。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进步。以往的高职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向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管理模式的创新有助于满足学生现阶段的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创新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开展所需。高职教育的目标在发生改变,需培养技能型人才。现阶段的学生面临来自各种环境的压力与选择,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不仅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向综合性人才方向发展。

二、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现状及原因分析

1.高职教育定位模糊。

高职教育理念定位模糊,未能根据地方城市实际发展需要,设置专业与课程,在教育理念中仍以理论应试教育为主,缺乏与实践的结合,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达到综合型技能人才的目标。造成教育定位模糊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教师、领导主要接受的是学科型的教育,注重学科的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未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特殊,应以技能型人才为主。

2.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滞后。

高职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个体化差异较大。在高考中大多数人成绩不理想,缺少老师的关注,大部分人心里素质差。除此之外,高职学生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缺乏责任感;因文化基础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随着现代就业竞争压力较大,再加上快速传播的网络信息,使学生处于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目前的学生管理模式中,对于学生思想的教育存在滞后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将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照搬管理方法,并未根据此阶段学生心理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学生管理流于形式。

目前高职院校的管理主要是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系负责,有的学校称为学院。部分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仅停留在表面,并未落到实处,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工人员忙于日常工作事务,无法分出精力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生活情况等方面,这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未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辅导员各自为政的现象存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日常管理缺乏指导性等,使辅导员工作缺乏科学性。导致教育与管理之间脱节,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高职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的对策

1.明确教育目标,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高职院校领导与教师应明确高职教育目标,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要注重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此外,当前的教育扩招形势,及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差距较大。校方应在坚持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应对就业压力,根据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既有学生管理方式的`缺点,认识到学校在学生教育中承担的重任。在管理模式上,可借鉴普通高校的管理经验,针对高职院校的目标、学生特点,改变学生管理理念,因材施教,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管理方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度是保障工作得以执行的基础。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不仅对学校的发展,还是学生个体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在发展变化,对高职学校的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变自身的不足之处。学生管理制度,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是一项负责而系统的工作,不仅要履行学校的监督权,而且要维护学生的权益。建立与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可以增强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业。制度是固定的条款,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才能保障管理制度更好的实施。

3.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

作为学生管理的执行者,需要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使管理队伍稳定。稳定队伍是前提条件,高职院校在此方面可采用多种方式留住人才,如:政策、福利待遇等方面,对管理队伍进行保障。第二,提升管理队伍能力。校方可通过培训的方式统一教育管理理念,对于有需要的教管理人员提供进修机会,完善知识结构,提升创新意识。从而全面提升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第三,优化队伍结构。管理队伍所擅长的方向并不相同,校方可根据管理队伍的学历、擅长方向、年龄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优化队伍的结构。第四,加强管理队伍的科学管理。管理队伍在学生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选拔、培训、考核等方面,要建立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

4.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大部分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以学生工作处领导为主,由辅导员协助。这会导致学生处于被管理状态,在管理中,会经常出现学生对立的现象,管理制度不能实施到位。针对这种情况,高职管理人员应改变管理模式,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在这种角色互换中,能使他们较好的服从管理,并能从自我做起,影响周围的同学。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自身能力也得到提升。

5.积极开展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反应大学精神的一类群体文化。校园文化对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以期影响学生,可通过以下方式:第一,结合重要的政治事件、纪念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目标与国家联系起来。第二,激励学生社团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社团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此外,学校应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加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四、结语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教师是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学生是主体。高职院校在培养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方面承担重要责任,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的需求。本文主要从高职教育定位模糊、高职学生思想教育滞后、学生管理流于形式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学生管理的现状,探索适合现阶段的学生管理模式,在既有模式上进行创新。以期为高职学生管理提供借鉴。

论文的特色创新篇四

1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三大功能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类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研是强校之路,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上水平、上质量、上品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1.1科学研究提升高职教育水平:高职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行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它更注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其人才特点为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较宽、技术应用性强、基本素质高。

高职教育不同于大家熟知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科研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高职教育”进行研究,研究高职教育的特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寻找一条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途径。高职是培养生产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学院学到的应该是最先进的应用科学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应用型科技呈现的特点是生命周期短,从孕育,成长、成熟,到衰落,只是3-5年的时间。教育工作者势必要勤于探索,不断研究,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它的孕育期就要敏锐的捕捉它,研究它,从而在它的成长期就已经完全掌握它,及时充实到教学课程中,使学生毕业时不落后时代,甚至超越时代。毕业就能够上岗,上岗就能顶岗,成为社会建设急需人才。所以科学研究是高职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

1.2科学研究增强高职服务社会的功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教育拓展服务,如为社会,企业人员提高技能培训;科研服务,如承担政府,企事业单位研究课题;产学研联合体,如和企业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高校资源服务,如人才资源服务,物质资源服务,信息资源服务。

高职是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它具有区域特色。高职培养的学生是满足地方企业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即是高职院校在专业上拥有的技术水平在当地应该是最先进,最权威的,这靠的就是学院科技研究能力和水平。而高职学院是在地方经济的沃土上发展壮大的,它的成长离不开这块沃土,高职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训都需要企业的支持,它们荣辱与共的,共同发展,为地方经济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天职。没有强大的科研能力做后盾,高职院校是无法履行社会服务功能的,也不会被人民群众所接受。高职院校应以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方法的发现和发明来满足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2高职科研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不高:科研工作是一项费时费神,劳心劳力的工作。随着高职学院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任务十分繁重,一周15节以上的课时是普遍的。高职又是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的,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专业课程,教材也必须跟随变化,教师几乎年年在上新课,钻研新教材备课就挤占了大部分时间,再要进行科学研究,确实不易。稍一松懈,一年就过去了。

2.2科研高职特色内涵不明显:总体上说,现在科研是以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判的主要指标,导致学术论文多,而与技术应用有关的研究成果少。而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岗位为目标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教育,服务社会也是以技术开发、技术工人培养、管理服务为主。高职的科学研究也应以创造新产品、新方法、新技术、新材料、新管理的应用研究为本位。

学术论文相对来说容易撰写,大部分以发表为目的,较少考虑实用价值,常常是论文发表后,束之高阁,再也不过问。而技术应用型研究,需要大量昂贵的设备器材,大量的原始数据做支撑,还要经过反复的验证,高额的资金和宝贵的时间是技术应用型研究的基本条件,但还不能保证研究的成功,一般教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有条件涉足这样的研究。

2.3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高职院校制定了各种科研管理制度,对高职科研状况的改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高职院校基本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模式下,学院行使科研管理职责的主要还是学院科技处。一个学院有十几个系部,几十个专业,这样的管理模式,管理幅度明显过大,管理效率自然低下,很难做到“围绕科研人员、关心科研人员、爱护科研人员、支持科研人员、激励科研人员”[2]来开展科研管理工作。

不仅科研管理幅度大,牵涉到教师个人利益和科研积极性的科研工作评价体系也不够科学。论文杂志可分为国家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课题可分纵向,横向,部级,省级,院级,院本级等等,评判标准简单明了。但是技术应用性研究往往时间跨度大,成果又不一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并受专利权和保密性的限制,虽然它代表了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真正水平,但对它缺乏合理的的评价标准,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从而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3高职科研的管理创新

3.1科研管理要能够激发教师科研的积极性:高职学院经历十几年的`高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论。新进的教师不是博士生,至少也是研究生,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是不容怀疑的。科研管理的作用主要就是激发他们开展科研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必要的支撑条件。

高职学院的科研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选题,立项,经费管理,研究方案的确定,研究工作的展开和组织,到论文的发表,科研成果的测评,科研成果的转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耗费的,靠个人的力量难度很大。科研管理部门要真正做好后勤工作,成为教师科研工作的“娘家”,关键时刻能够帮一把,“有困难找科技处”。教师进行科研心中有了底,有了依靠,信心也足了,从而激发了他们做科研的积极性。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科研管理部门——科技与产业处建立了“科学技术信心中心”,中心在校园网上建立了网页,并不定期的印发科技“参考资询”,向教师提供及时的科技信心和科技动态,在选题与立项上给于指导,在技术上给于帮助,在论文发表上推荐合适的杂志和学报。一旦教师的科研后顾之忧解决了,就能够专心于科技研究,学院的科研成果也层出不穷,科研水平也蒸蒸日上,学院的科研成果以每年42%速率增长。

3.2科研管理实行二级管理体制: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已实行二级管理,系部具有相对独立性。科研管理机制也应顺势而为,采取二级管理模式。科技管理处变对十几个系部,几十个专业,几百名教职员工的细致入微科研管理,成为对十几个系部的宏观管理。这样缩短了管理幅度,增强了管理力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上,为学院营造更加和谐宽松的科研氛围。科研二级管理模式,关键是制度建设。明确学院,系部的责、权、利;学院是宏观管理,系部是微观管理;学院行使的是协调、检查、督促和对系部考核、奖惩的职责;系部行使的是组织、分配、监控和对系部教师科研立项、科研进行状态、科研成果形式及科研价值的组织评判职责。学院科研管理处制定全院性的科研管理政策制度,系部根据系部专业特色,可参照学院管理制度制定符合系部特色的管理规章,报科研管理处审批即可。根据学院发展规划,科研管理处根据系部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和实际情况,合理分配科研经费并进行奖励和表彰。

二级管理模式既提高了学院科研管理的能效,又使系部科研工作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调动了系部的积极性。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科技产业产业处,在全省高职院校中第一个引进了科研管理信息平台,科技产业处通过平台对全院科研状态进行数字化动态管理,系部通过平台对系部教师科研进行过程管理。教师可以上网了解全院的科研态势及本人的科研状况,使科研成果评价更合理更透明,对教师既是鞭策也是鼓励。

3.3科研管理要有益于科研成果的转化: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教师起早贪黑,调查取证,反复验证的研究成果,总希望被重视、被需要、被利用。如不其然,或多或少都会产生失落感,教师缺乏科研的积极性也与此有关。现在各高校虽然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科研,但人们更关心的是论文数量和发表论文杂志等级,因为这是高校排名的重要参考数据,高职院校也有这样的潜意识。而高职院校提倡的是应用型科学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大,教师都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够被社会认可,并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但凭借教师个人之力,是很难达到此目的的,教师只能遗憾的将研究成果束之高阁。

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处要创新管理方法,在注重教学研究的同时,更要关注应用技术的开发,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是高职科研两驾马车。高职院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把学院所有科研成果分类编辑成册,配送到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系部作为参考资料。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申请专利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市场调研和推销,如果能够有企事业单位购买或合作,那即是学院服务于社会的体现,也是社会对学院的认可。于学院、于个人都是无上的荣耀。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又何须激励。而且,科研成果的价值也可以按技术转让价值、社会价值进行评估,并折算成科研工作量,在科研工作量上给于肯定,是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认可。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科技产业处设立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心”和“资产经营公司”,实训基地提供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设备,场地和技术支持,资产经营公司提供技术转让的市场需求。使教师贴近市场做科研,科研成果开拓新市场,学院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如:工程技术学院的生物柴油制造技术、旅游系的现代酒店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2]杨国栋.高职高专院校科研管理特色研究[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8月:25

论文的特色创新篇五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教学与科研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两大重心。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展普及,高职高专院校也把教学、科研两项工作作为其发展的主要任务。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然而高职教育规模化、大众化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难以量化评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并没有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而提高。相对而言,科研能力的高低却能明显体现高校发展的综合实力。因此,大多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工作逐渐被科研工作边缘化,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愈加激烈。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争议的焦点。

1教学与科研关系给教师带来的困惑

2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与科研的矛盾

2.1教学与科研的对立

高职院校中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冲突主要呈现以下两点:一是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的倍增,高职高专教师的工作量极大,每学期每位老师都要承担几门课的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包括课前准备、课后作业批改、指导等。要想确保教学质量,教师难以从繁多复杂的教学工作中分出更多的实践和精力从事科研。因此部分高职高专教师觉得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只要上好课就行,科研工作可以由研究型的教师完成。“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成果没有深度”等情况在高职高专院校中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二是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为了职称的晋升,片面追求“功利性”,把科研摆在第一位,为了科研而科研,忽视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只关注科研成果而忽视科研的质量,这种功利主义不仅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教学任务不能如期完成,还影响了科研工作。教学与科研本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两大动力,但以上两种现象都表现为教学与科研的对立、冲突。如何化解教学与科研的矛盾,就需要了解教学与科研的内涵。

2.2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现今,高职高专院校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授课中感觉乏力,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兴趣不高,费尽心思准备的授课内容却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近年高校的扩招制度使得一些原本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低分数段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这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自觉能动性不高,因而教学的互动性较差。二是部分高职院校沿循本科教育,开设的教学计划不合理,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造成课堂的教学效果较差。高职教师注重自身利益只关注科研,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只把教学工作当作一项任务敷衍了事,这容易造成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下降。如今的科研工作已掺杂了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片面追求科研活动的结果,盲目追求科研项目的“大跃进”忽略了科研工作质量。科研成果是高职院校教师考评的重要指标,部分高职教师完全按照职称评定标准申报课题,追求片面、狭隘的科研成果,导致科研成果与本专业教学相脱离。没有教学支撑的科研工作也是不稳定的。教学科研相分离会使教学、科研各自陷入困境,教学研究是开展科研的起点和基础,科研带动教学,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难题,教学科研两者之间共同发展会促进双方良性循环。因此,教学科研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

3高职高专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原因

造成教学与科研不和谐的原因有很多,对于高校教师们来说,受到国家政策、学院自身定位、绩效考核制度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个人利益的驱使,高校科研工作成为教师个人发展的重中之重;有的教师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把课上好,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搞科研会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是少数有科研能力教师的工作。高等教育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些都离不开教学和科研的共同作用。

3.1高职院校的定位不明确

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行为。而科研一般包括发现新问题为目的教学研究及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和谐的教学与科研应该是互相推动、相互促进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是教育部门考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高职院校要想取得良好的生源和优秀的办学水平,无一不需要科研成果做支撑。一定的科研成果是高职院校的无形资产,不仅可以给其带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增强其社会影响力,提升院校的知名度。

但是,部分高校歪曲了高职高专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办学理念,忽视了学校教书育人的使命,为了提高院校的科研水平和能力,把教师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开展科研和教师的经济利益挂钩,鼓励教师片面追求科研成果的形式、数量,结果导致部分教师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去致力科研工作,科研对教学的严重挤压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受到影响,科研水平也没有得以提升。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为了迎合社会需求,部分高职院校不得不摒弃自己的优势,通过盲目发展科研寻找办学捷径。

3.2教师片面追求个人效益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书育人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学工作的效果短时期内难以体现,而科研工作的成果见效快,可以给教师带来职位的升迁、职称的评定及社会荣誉。首先,本质上来说,基于工作的压力和利益的驱动,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的积极性被挫伤,认真投入教学的教师和不认真投入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教师就会把本该用于教学的时间让渡给科研,教师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只是应付式的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设计、创新能力也成为空谈。其次,高职教师在薪酬上的差别主要体现为职称,而科研成果是职称晋升的主要依据,科研业绩能给教师带来报酬和物质奖励,教师的收入也能提高。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高职院校把科研成果作为考核的重中之重,忽视教学技能、教学质量,教师重科研轻教学也成为现实的选择。长期以往,教师的教学工作逐渐被科研工作边缘化,教学与科研的冲突日益凸显。

4高职高专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的对策

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确立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应该准确定位自己的教育层次、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非学术性人才。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科研也应该围绕培养目标,侧重于应用实践的教学科研模式,加强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

4.1高职高专院校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机制

高职高专院校整体科研资源有限、科研实力薄弱,应该明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调整教学与科研的发展比重,促进教师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多多开展与教学活动、实践技能有关的科研项目。

不合理的考评奖励机制使得教师们重科研轻教学。要解决教学与科研失衡的问题,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作为考核评价指标,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岗位的教师差异,设置与其相匹配的考核标准。在教学任务指标中设置教学工作量、教学质量指标,并设以相应的权重;在科研项目指标中可以导入科研项目与教学活动的关联度、学生参与度、科研成果创新性等评价项目。通过实施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双重考核标准,调动教师教学与科研的主观能动性。严谨、认真的教学工作推动了科研成果的发展、创新,创新有效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改革和实践技能作贡献。

4.2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协调

社会在不断进步发展,教师的课程改革、教育观念也应该不断变革创新。高职院校教学与科研两者中,教学是基础、是第一位的,教师良好的教学能力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改善师生关系。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深入的教学研究。优秀的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得教师掌握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教师掌握知识内容丰富,又能促进科研的持续发展。高职高专应当开展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的教学研究。教学的改革研究可以成为科研工作的研究方向。也只有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才能培育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在教学的基础上做科研,可以积累经验,丰富教师的授课内容。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可以把学科的理论前沿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把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是生存之本,科研是发展之道。教学科研协调发展为高职教师的职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4.3加强师德建设

年中央提出扎实推进师德建设、落实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形势下教师师德建设是教师文化修养和外部行为的统一。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师德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完备的知识技能、扎实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高专教师娴熟的教学技能、谨严的科研态度都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快速发展的社会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思维方式,自我提高,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

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在新形势下有着新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面对自身的办学层次,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确定自身的发展趋向,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进行准确定位,并制定实施教学与科研相协调的具体计划。高职院校教研关系的协同发展关系着高校自身的发展进步,教学科研的和谐发展能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要想达到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共进,需要国家、学校、教师不同层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把教学、科研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