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

时间:2023-12-14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是一种实用的学习工具,它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参考和借鉴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成果。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指导。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一

论文摘要:法律文化是对法律实践的客观反映。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条件及物质生产方式不同,体现的法律实践就有所不同,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法律文化。在文化全球化的必然发展趋势中,中国法律文化与西方法律文化不断发生冲突与交融。本文通过对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研究,从法的本位、法的学术传统、法的精神三个方面对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阐述,促进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法律文化有多种含义,一般认为,法律文化是指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国家政权所创建设立的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及理论学说的复合有机体。由于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中西方的法律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法的本位不同。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之一是法的本位不同,中国传统的法律是以集团为本位的,而西方法律则是以个人为本位的。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在远古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是“个人的集合”,我们将这种以团体为中心的社会称为集团本位社会。

从法的本位来说,中国古代法是部族集团本位法,后期逐渐演变为宗族集团本位法。在中国社会自然经济条件下,中国法沿着宗族制度发展的轨迹形成。春秋战国之后,具有血缘关系的宗法家族统治的局面被打破了,儒家和法家对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最具有影响力。首先,儒家对宗法制度中的“忠”与“孝”两个基本原则的关系的解释,弥补了宗法家族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空缺。而法家的国家主义政治法律观,是以国家为主位的,由于其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宗族社会相抵触,最终没有成功。儒家吸收了法家的国家本位思想,创建了家族本位与国家本位共存的理论。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法律本位走的是从部族到宗族再到国家与家族共同的集团本位道路。而且,从汉代以后,中国传统法律本位着重于国家本位优于家族本位。在清末“变法修律”之后,随着近代西方法律文化的影响逐渐增加,家族制度的影响逐渐退出了国家法律的舞台。国家本位根据社会的发展的需要逐渐被强化,由于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其后的法律中深刻体现着集团本位。集团本位法的实质是义务本位法,这种法律意识集中体现出的法律是保护统治者的利益不受侵犯,而公民个人利益受到限制。作为中国法律传统的集团本位,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它适应于中国社会的需要,平衡了社会的发展,世界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威格摩尔说过:“中国人作为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顽强地生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它们强有力的宗族和家庭组织。”

在西方法律史上,古罗马法通过塞维阿·塔里阿改革由氏族法过渡为家本位法,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起了以个人为本位的法律制度。以氏族为本位的罗马法是以维护氏族利益为目的的,随着罗马氏族的解体,罗马法中的'氏族本位也瓦解了。作为农业罗马社会的产物,家本位的法律填补了这个空缺,家本位法表现为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至上及夫权主义。罗马不断对外扩张,由于社会性质的转变,以个人为本位的法律制度取代了家本位法,表现为罗马万民法的产生和发展,其意义“是在于它对‘个人’的重视,它对人类所作的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它把个人从古代社会的权威中解放出来。”罗马的个人主义法律观是现代西方法律个人本位的思想渊源。日耳曼人建立国家以后,所设立的日耳曼法是以氏族集团为本位的法,同时其制度法又以上帝的意志为指导,即上帝本位。文艺复兴通过古典自然法学说提倡反神权的个人本位法,批判神本位的法律思想。人权开始取代神权成为自然法的基础,思想家们认为人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上帝赐予的,是不可剥夺的,这种思想使得西方的个人本位法有了重大发展。个人本位法从其本质上说是权利本位法,注重于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强调个人利益。

二、法的学术传统不同。

法的学术作为人们对法的经验和理性的概括,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中国传统的法律学术是“律学”而不是“法学”。中国的法只是作为由国家制定认可的成文法出现,而没有独立的法学家从理性的角度用学说及判例来支持的法律现象,现代意义上的法学是在清末才从西方引入的。中国传统的法律学术是对制定法进行讲解、注释,即为“律学”,而不是对学理的探究。中国的律学传统缺少那些不受实在法约束的法学家以自己的学说去创设的法学理论及其体系。律学的根本特征是对制定法的文字和逻辑进行阐释,而不去探究学理,缺少百家争鸣、流派纷呈的情形,表现出明显的重“术”轻“学”的特点。在封建体制下,皇权专制和中央集权逐渐走向极端,不具备“法学”学术发展的条件。中国律学传统缺乏普遍正义和个体权利内涵,并且缺少了逻辑学在法律知识体系构造中的作用。

法学学术的形成需要很多的社会条件、文化条件、政治条件及经济条件。首先,要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着正义与个体权利的法律观念,而传统中国的法律观念是以秩序、义务和控制为核心的。另外,还必须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中,真正的思想言论自由几乎是不存在的。在政治层面,要具有民主性的政治背景。因为民主与法治是分不开的,专制社会不会重视法律学术,法律学术只会成为维护统治秩序的附属工具。在经济层面,法学要求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因为民主政治是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形态,没有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就不会有高度发达的民主政治。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条件下,法学很难发展起来。

西方的法学十分发达,从罗马法学开始至今形成了众多的法学流派、名家。例如,近代以来的古典自然法学派,其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孟德斯鸠、卢梭等人;实证法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奥斯汀;纯粹法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凯尔森,等等。西方法学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其理论博大精深。在西方的文明史中,受到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影响,西方的法律观念是以正义和权利为核心的,促进了法学的传统和发展,并且西方的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的传统也推动和保障了法学的发展进步,在西方法学家的眼里,法不仅仅是控制社会的工具,而是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体的行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与中国传统的律学不同,西方法学具有极强的批判性,包括对制度的批判和对法学本身的批判,在批判中,社会制度得到了改进,法学理论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建设性的批判对西方的法治进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法学流派对法律发展起着各自不同的影响,借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在过去的二千年里,它制造出来一套规范行为的规则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个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使人们能和谐地生存。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二

伟大祖国以文献名邦著称。由于疆域广阔,各地流传着丰富的地方文献,素为人们所珍视。

建国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为适应三大革命需要,曾编印有关地方文献目录,供党和政府、科研、设计、生产部门参考。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今天,图书馆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必须及时为实现四化供应科研资料,因此,更显示地方文献的重要性。

初步总结历年来对地方文献的采访、编订、收藏、利用的点滴经验,深切感到革命需要科学,而科学研究必须参考地方文献;通过实践认识,应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钻研有关地方文献的理论、方法,从历史学、地理学、目录版本校勘学以及科技情报学等多种学科,脱胎出一门边缘科学,姑且名为“地方文献学”。

本文试就一,地方文献之史的探讨;二,地方文献的具体内容;三,地方文献与科技情报;四,急切需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具书等题,提出浅见,作简要论述。

早在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刻在甲骨上的契文,已编汇组合收藏成库。19世纪末,在河南殷墟发掘出大量的甲骨文库藏,提供了系统的殷商史料,这是当时的人以文字记载的有意留下的文献。我们在20世纪还能利用这批文献研究古史,而春秋时期的孔子,反而致慨夏殷之礼缺失,杞宋文献不足征,是什么缘故呢?社会发展史可以答复这个问题。由于阶级社会的奴隶主占有文献资料,使文化的流传受阻碍,甲骨文成库埋藏地下,而世上却形成“文献无征”。这和解放前有人认为中国没有石油所发出的哀叹一样。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指出:“研究必须搜集丰富的材料,分析材料的种种发展形态,并探究这种种形态的内部关系;不先完成这种工作,则对于现实的运动必不能有适当的叙述。”[1]。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要我们“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我们应以此为研究地方文献学的主导思想,即应用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对待历史遗产。

“文献”一词,在我国不但溯源甚早,而且有具体内容。周官分别掌握“方、策、版、简”,老聃为“周守藏室之史”,以及子夏等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都属于文献。《隋书经籍志》标举“地理记”一目,收地理书139部、1400余卷,其中大部分是地方史和区域地理。如《洛阳记》、《吴地记》、《荆州记》、《会稽古地记》、《南州异物志》、《三辅故事》、《隋诸郡土俗物产》等,这些书,可算是地方文献作品。

《隋志》说:“昔者先王之化民也,以五方土地、风气所生,刚柔、轻重、饮食、衣服各有其性,不可迁变;是故疆理天下,物其土宜,知其利害,达其志而通其欲,齐其政而修其教。故曰:‘广谷大川异制,人居其间异俗’。《书》录禹别九州,定其山川,分其圻界,条其物产,辨其贡赋,斯之谓也。”

这说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了解和利用地方文献为他服务。当时已体察到自然界和人事关系各地异宜,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可以臆度,必须进行调查,还要经过“分析辨别”。《隋志》介绍:“晋世挚虞依《禹贡》、《周官》作《畿服经》,其州郡及县分野、封略、事业、国邑、山陵、水泉、乡亭、城郭、道里、土田、民物、风俗、先贤、旧好,靡不具悉。凡一百七十卷。”并列举齐代陆澄、梁代任(日方)、陈代顾野王等人以及隋朝所编地理官书,可作为我国中古时期地理文献的小结,其中大部分属地方文献。

唐初,李泰等撰《括地志》550卷,是空前的地理书巨制。全书虽不传,但从各家辑佚本可窥见当时《隋志》所录各书具在,承先后后,《括地志》实为此后“方志”的先声。现存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40卷,宋乐史《太平寰宇记》200卷等,以及此后的各朝《图经》、《一统志》,形成“方志”的体例。

宋元之间,马端临撰《文献通考》348卷,他区分“文”与“献”为“记事”与“论事”两大类。全书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等门类,网罗面宽,突破“地志”范围;归结于“考制度、审宪章”,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多方面的文献,而“舆地”只占一门。

明清之间,顾炎武撰《肇域志》40册,从《一统志》及各省、府、州、县志及其他文献编汇而成。所根据的原书多已失传,赖此书保存。

以上两书虽属全国性的,但可作为利用地方文献的范例。

近人张国(氵金)编《中国古方志考》(中华版),采录元代以前的全国各地地志及地方史约4000余种,有现存的,有已亡佚的。虽然佚失的占大多数,但被征引在其他古籍和类书里经过辑佚的本子不少。如清代张澍辑《二酉堂丛书》,是我国西北各地的古代文献著述,收录有《凉州异物志》、《西河记》、《沙州记》等书的辑佚本,加以考释。张氏的原稿本已流传到巴黎图书馆。现在国内还可见到的刻本,有人对照稿本,所辑佚文及加按语,缺漏甚多[2],这说明善本的重要,地方文献也应选取善本。

宋元以来的方志,经朱士嘉两次编订《中国地方志综录》,据1958年版统计国内外收藏方志7413种,199143卷。最近还进行调查增补,已超过1000种。

历史上留下来的地方文献是相当丰富的,不但有专书,还有的收入类书、笔记、杂著、总集、别集里,供我们采取。地方文献的范畴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项,而图书一项,又可分为区域史、区域地理、方志、地方档案、地方丛书、地方总集类书、各地笔记杂著、地方专著、外文书刊、地方书目等10类。要如何深入发掘、系统整理呢?敬爱的周总理生前曾多次给我们指示:要我们除编印全国所藏方志目录外,还要有系统地整理县志中及其他古籍中有关科学技术资料,做到“古为今用”。又指出: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除编印全国性的总书目外,还要根据科学家的需要,进一步把历史文献中的科学技术等重要材料,用最新、最科学的方法,有系统地、迅速地整理出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回顾过去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做的太少;今天,整理利用地方文献,正是为了实现周总理交付给图书馆工作者的历史使命、重要任务,应该急起直追,刻不容缓。

分类编辑地方文献的目录资料仅是基础工作,方国瑜曾比喻“犹之开发矿业之地质调查工作,先经勘探、测量、化验,作为施工依据”。[3]以往史学家编写这类资料名曰“长编”,进一步探讨“地方文献学”的内容,应包括两部分,即“专论”与“方法论”。

先谈“专论”。

当前整理利用地方文献为四个现代化服务,不能打无准备之战,不能等待有关部门提问题,临渴掘井,应主动地先编辑若干专题文献目录及索引,进而编写地方文献的专论。

专论的内容似乎很广泛,从何着手?我认为以三大革命为纲,就能掌握重点,造车合辙。

(一)阶级斗争的知识。

以云南为例。从古以来,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同开发建设的。历史上虽然有割据的朝代,但为时不长,各族人民要求统一,反对分裂,因而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水乳交融,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互相挹注,协力前进,这是主流。而历代奴隶起义、农民起义反抗奴隶主、封建地主的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写地方史和民族史的文献,也必须掌握这客观存在的规律。

上年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会上,杜玉亭根据云南凉山彝族奴隶制的社会历史调查,以现代资料和历史资料相对照作为历史分期准则的参考;马曜、缪鸾和也根据傣族奴隶制与周秦社会作比较研究,他们对我国古代历史分期问题利用有关民族史的地方文献,提供有益的论证。建国以来,历史工作者和民族工作者征引地方史料编写各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而这些成品又作为新的地方文献。

抗清斗争的大西军李定国历史和以李文学为首的哀牢山彝民起义,以杜文秀为首的回民起义,也经史学界采集专题资料编写出若干史料选辑、论文和专著。李生勉选辑《清实录》、《东华录》有关云南史料,也收集了农民起义的档案记录。

云南是边区,近代史上,边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史料,于乃仁遗著《云南人民反帝斗争史资料选编》、《史稿》、《史话》,做了大量工作,也属地方文献。

(二)生产斗争的知识。

现仍以云南为例。从考古工作者在云南各地地下发掘的遗址和实物,对证书本上的资料,了解到云南采矿冶金史应上溯春秋中早期,即在楚庄跷来滇三百多年前已有本地冶炼的铜器。农田水利的开发也很早,《史记》记述“跷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说明不是楚人来此才开辟的。清代王崧和近人秦光玉编辑的《云南备征志》及《续志》,从历代史籍节录有关云南矿冶和农业史料,还有若干专书,如《云南铜志》、《滇南矿产工器图略》、《茂隆厂记》、《云南水道考》、《六河图说》、《盘龙江水利图说》等,或提供现在生产和设计部门参考,或经外国人翻译传播。云南开发盐田盐井也有悠久的历史,从盐矿的分布、质量、采煮、产量以及供销等均有文献记录。还有富于地方与民族色彩的工艺,如大理石、永北棋子、乌铜走银等,也见于方志和笔记杂著中。

(三)科学实验的知识。

有人认为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科学,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污蔑。古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观察和记录自然现象,并对客观世界有所认识。许多科技的`创造发明权经世界公认,归之中国。英国李约瑟以毕生精力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他的著作证明了这一事实,但李著是全国性的,各省地区蕴藏着不少的地区性的科技史料,有待发掘。

就云南省看,在方志和其他著作里,有自古以来当地的观察自然现象的记录。例如,日食、慧星、飓风、地震、旱涝和气候变迁等。我与陈一得曾辑录过这类资料,不但获得地区的自然记录历史事实,也借此学习到古人认识世界的思想与方法。又如农家谚语,符合客观实际,也是因地而异。陈一得编《云南气象谚语集》,秦光玉编《滇谚》都汇集了农民的宝贵经验。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图书馆配合有关单位采辑地震及气候资料,提供科研部门探索自然规律,大有潜力可挖。数理化的文献,如清代宋演著《勾股一贯述》,李彪著《筹算法》均已收入《云南丛书》。近代数学家熊庆来著《高等算学分析》和袁丕济的数学著作,是国际知名的。浦汉英的《数学论稿》也是毕生精力的结晶。明代葛中选著《泰律》,赵讽给予好的评价[4],不但有乐律上的见解,也涉及物理方面的声学。云南古代人民对酿造、炼丹和化学制品等的卓越贡献有史料可查,生物方面更多。明代兰茂的《滇南本草》和云南民间许多草药书,是记述药用植物的素材;清代吴其浚著《植物名实图考》,有在云南采到的一部分标本,也有云南文献中记载的植物资料。此书很早传到日本,屡次整理传播。云南植物王国,也是“文献有征”的。植物分类学上许多植物种名、属名曾采用云南土名。关于中医和地方病的著作,是写地方医药史的第一手材料。从地方文献取材为写地方科学技术史备料,也是地方文献学的重要篇页。

当前,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发展旅游事业,介绍风景名胜古迹,也须取材于地方文献。

上层建筑的文学艺术文献,云南也很丰富,可从多方面选取资料。例如,要写文学理论史、音乐史、美术史、歌舞史、滇戏、白族大本曲、花灯史以及民族、民间文学史等,不根据地方文献是不能凭空杜撰的。

方言与少数民族语文研究都是重要课题,例如,赵式铭撰《白文考》,李霖灿撰《么梦象形文字典》,方国瑜、和志武撰《纳西象形文字谱》,姜亮夫撰《昭通方言疏证》等书,都提供了这方面的文献,成为我国语言文字学的新课题。

文献工作者应就上述各类地方文献作“考镜学术,辨章源流”的探讨,以充实地方文献学的“通论”。文献学涉及每一门科学,各有具体的研究对象,就文献观其汇通;再分别省、市、自治区写更详尽的“各论”。

以下谈方法论。

地方文献学方法论应从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金石书画学,以及有关技术和绘画、统计、索引等脱胎而出。

我国目录学自西汉刘向校书、刘散创“七略”分别部居,发凡起例;历代的“艺文志”、“经籍志”和专科、专门目录,风起云涌,还有公私收藏及提要目录等成为治学的门径。

书的目录给人以更明亮的眼睛。中国目录学的贡献,首先在于掌握“类例”。宋代郑樵撰《通志・校雠略》提出“编次必谨类例论”,他认为:“学之不专者,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之不分也。有专门之书,则有专门之学;有专门之学,则有世守之能;人守其学,学守其书,书守其类;人有存没而学不息,世有变故而书不亡。……类例分则百家九流各有条理,虽亡而不能亡也。”郑樵这段话启示我们要抓住“类例”这个关键,不但以之处理文物、图书、资料,分别部居,以类相从,便利管理使用,也是发展学术的有力武器。所谓“书守其类”,就是要掌握学术分类到图书分类这个为大家所公认的客观规律,而不以每个工作者的主观意图为转移。所谓“谨类例”并非一成不变,正是精益求精,使“专门之书”形成“专门之学”,沿此道路发展,适应客观需要,再产生新的“专门之书”与“专门之学”。写任何一科的学术史,都须先绘蓝图,即编写这一学科的专题目录,使胸有全局再深入研究,才符合严格认真的科学精神。吸取历代目录学家所探索到的治学方法与规律,用以研究地方文献,这是老一辈地方文献工作者的有益经验。

版本学原属目录学的一部分。顾廷龙认为“应成为一门专门之学。……不要把版本之学看得很狭,好像仅仅限于讲究宋版、元版一些旧的版刻鉴定,应包括雕版以前的简策缣素以及写本和古今中外的图书。”[5]这意见很中肯。地方文献学也应研究“地方版本”。顾廷龙的《唐宋蜀刻本简述》为示范之作。我们结合编辑善本书总目工作,也就“滇刻本”、“黔刻本”以及其他地区的版本,就便采集原始材料,考查各地区雕版的创始年代与刻书中心、地区分布及官刻、私刻、坊刻、民间刻本的具体事例,俟积有成稿,写入“版本史”中,这也是采取地方文献的门径。

校勘学又名校雠学,《汉书艺文志》、宋代郑樵《通志校雠略》、清代章学诚《校雠通义》等记述了校勘学的资料。我认为以往校勘附属于目录学,今天,在地方文献学里应独立作专节。校勘学应指校订图书之文字异同、正误,以及断句、标点、分段和音注、语译等,还有从别的书里辑录已佚失的古书引文俾还原书面目的辑佚方法等。北京中医学院任应秋提出《中医文献急待整理》的呼吁。要求“本身是中医而又具有训估学知识的人”担负这一任务。这就属于校勘学的范围。对地方文献的校勘也应作专节研究。

我国谱录之学,是一部一个专题,如家谱、族谱等多以“地望”作标识,有地区性的特点;又如人的“年谱”,按地区编录,也丰富文献的内容。

金石与书画也具有地方色彩,研究地方文献,应熟悉本地区的重要金石文字与名书画家的历史和作品风格。

表与图及排字、索引方法等,有各地通用的,也有从地方版本发掘到的特殊体裁可供外地参考的。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清初建水人万龙山编绘的《公车图》稿本和《大地新游》里介绍昆明民间刻本《云程万里》两书,图文相参,诗画相配,形象与写意间错,引人人胜,通俗易懂,富于地方风味,即其一例。

要使地方文献学成为名副其实的边缘科学,必须吸取现代科技情报学的知识技术,融会贯通。

“文献、史料、情报”是否一回事?应怎样区别?

方国瑜以“史料”为大类,下分文字(语言)之学、器物(金石)之学、年代(谱录)之学与图书(文献)之学。

编辑科技情报者,以“情报”为总名,而“文献”则属于“情报”的一部分。

以上两说,就各自专业要求立论,“文献”置于从属地位,指的是狭义的文献。

我认为地方文献应包括文物、图书、资料三类。“史料”贯穿于三者之间;“情报”专指调查报告,应隶属资料范围。情报有时间性,而其中也有地区性的,可以纳入地方文献,指的是广义的文献。

外国有“区域地志”的编写,其体例采取近代和现代地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如自然区划和经济地理以及对某区域的特殊情况的论述,可作为我们研究本国区域地理的借鉴。徐近之著《地理文献学浅论》(1962年商务版),介绍440种基本的地理文献图书资料。中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汇集了1966-1976年的国外科技情报学与情报工作的图书论文3668条,写成《文摘》,提供我们对科技情报的搜集、调研、分类、编录及有关技术科目的认识。地方文献学也应讨论地方性的科技情报,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

人的视觉、听觉借助于工具,可使所见、所闻向深远发展;工具书帮助人们了解问题和其他工具一样,不但便于考查出处,并能增进理解,加强记忆。

在研究地方文献的过程中,每每遇到有关年代、人物、地名和文物、图书、资料的问题,凭个人的知见是有限的,一般工具书也查不到。为此,我和几位图书馆工作同志提出以业余时间,分工合作,进行编辑《世界纪年表》、《云南人名辞典》、《云南古今地名辞典》和《云南文献手册》的倡议,己结合业务,开始备料。这是研究地方文献的实践工作的项目之一,通过采集、编写和校订这四种工具书,将发现问题进行专题讨论,实事求是,征信存疑,期望编成这几种工具书以便利工作和促进研究。

作为地方图书馆对待地方文献,应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并举。如编写有关地方史地的通俗读物和地方文献的专题书评,以供读者参考。建议今后由地方图书馆学会发动和协助会员进行这类工作。

地方文献建立为专门之学,也与其他边缘科学相似,有它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比如“天体物理学”与“射电天文学”是从天文学与物理学相结合发展出来的新科学,是适应人类进入更遥远、更广阔的宏观世界而产生的。社会科学也如此,如政治经济学决非以往政治学、经济学的旧貌,而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部分,有它的新内容,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回溯我国古代学术的发展,每每在历史转折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因而产生新学科,如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诸子百家,西汉刘向父子的《别录》、《七略》作了总结。但像“史学”这一门范围广的学科,当时还没有“史”的位置,司马迁著《史记》,在《汉书艺文志》里只以《太史公百三十篇》附庸于“六艺略”的春秋一类之后。直到魏荀勖《中经》与后代的“四库”,“史”乃成为独立的大类。今天提出建立“地方文献学”,决非凭空想像,标新立异,而是根据历史积累,适应现实需要,有待于我们进行科学的整理,综合比较、分析挹注,从实践中探索理论与方法,再回到实践中检验认识,以做好地方文献工作,为祖国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起到应发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2.邓衍林.中国边疆图籍录.商务印书馆,1958。

3.方国瑜.《云南史料目录概说》弁言。

4.赵讽.读《泰律》札记.图书周刊。

5.顾廷龙.版本学与图书馆.四川图书馆,1978(11)。

6.见《人民日报》1979年5月26日第3版。

〔出处〕《文献》,1979年第1期。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三

美国式饮食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一日三餐都比较随便。

全麦食品。

早餐以面包、牛奶、鸡蛋、果汁、麦片、咖啡、香肠等为主。

午餐一般在工作地点用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饮食文化,十分普及),一般有三明治、水果、咖啡、汉堡包、热狗等。

晚餐是正餐,比较丰盛,有一二道菜,如牛排、猪排、烤肉、炸鸡等,配面包、黄油、青菜、水果、点心等。

也有不少人上餐馆用晚餐。

美国餐馆很多,一般供应自助餐、快餐、特餐(固定份饭)、全餐等各种形式的餐饮,价格一般比较低廉,也可点菜,点菜价格最高。

早餐一般在8时左右,午餐一般在12时-14时,晚餐一般在18时左右。

他们在临睡前有吃点心的习惯,成人以水果、糖果为主,孩子则食用牛奶和小甜饼。

三明治和薯条。

美国人的口味比较清淡,喜欢吃生、冷食品,如凉抖菜、嫩肉排等,热汤也不烫。

菜肴的味道一般是咸中带点甜。

煎、炸、炒、烤为主要烹调方式,不用红烧、蒸等方式。

以肉、鱼、蔬菜为主食,面包、面条、米饭是副食。

甜食有蛋糕、家常小馅饼、冰淇淋等。

他们喜欢吃青豆、菜心、豆苗、刀豆、蘑菇等蔬菜。

所用肉类都先剔除骨头,鱼去头尾和骨刺,虾蟹去壳。

西餐刀叉摆放。

美国人喜欢吃糖醋鱼、咕噜肉、炸牛肉、炸牛排、炸猪排、烤鸡、炸仔鸡等肉食菜品,爱用冰水、矿泉水、可口可乐、啤酒、威士忌、白兰地等饮料,喜欢在饮料中加冰块,不喜欢饮茶。

饭前以蕃茄汁、橙汁等作为开胃饮料,吃饭时习惯饮用啤酒、葡萄酒、汽水等饮料,饭后则喝咖啡,很少喝烈性酒。

美国人不爱吃猪蹄、鸡爪、海参、动物内脏、肥肉等。

烹饪时不放调料,调料放在餐桌上自取,有酱油、醋、味精、胡椒粉、辣椒粉等。

牛排。

部分美国人喜欢吃蚯蚓、罐头、饼干。

制作凉菜时,一般用色拉油、沙司作调料。

不少人喜欢吃我国的粤菜、川菜以及甜酱、蚝油、海鲜酱等。

喜欢用威士忌、杜松子酒、伏特加等生酒混合调制鸡尾。

美国的就餐礼仪。

应邀到美国朋友家中做客,习惯上应该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一会。

到达主人家之后,可以给女主人送上一束鲜花,或者是一瓶酒、一盒糖果。

以表示自己的谢意。

餐桌上,应等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餐巾应铺在膝上;如果餐巾较大,应双叠放在腿上;如果较小,可以全部打开,餐巾虽然也可以围在颈上或系在胸前,但显得不大方,所以最好不这样做。

可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但绝不可用餐巾揩拭餐具。

使用刀叉时,应右手用刀,左手用叉,只用叉时,可用右手拿。

使用刀时,不要将刀刃向外,更不要用刀送食物入口,切肉应避免刀切在瓷盘上发出响声;吃面条时,可以用叉卷起来吃,不要挑,中途放下刀叉,应将刀叉呈“八”字形分别放在盘子上,如果把刀叉放在一起,表示用餐完毕。

要喝水时,应把口中的食物先咽下去,不要用水冲嘴里的食物,用玻璃杯喝水时,要注意先擦去嘴上的油渍,以免弄脏杯子。

用餐毕,客人应等女主人从座位上站起后,再一起随着离席;在进餐中或宴会结束前离席都不礼貌,起立后,男宾应帮助妇女把椅子归回原处,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好,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四

南老有一次应邀给全国金融界的行家里手,包括全国银监会主席讲课。

南老说,近百年来,非常奇怪,一些外国文化变成中国文化。如“哲学”,最初,我们中国叫“慧学”,日本人翻译成“哲学”,后来我们也改用“哲学”了,一直用到现在。再比如说“经济”两字,原意是“经纶济世”,是指大政治家、大文化家。古人名句“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双司马是指司马迁和司马相如,都是史学、文学第一的人。“经济”是中国“经纶济世”之才,赤手空拳打下蜀的天下,是诸葛亮,所以叫“经济南阳一卧龙”。

南老接着说,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经济”一直是“经纶济世”这个意思。而日本人把管理财经问题的叫经济,随后还影响到中国,而现在我们一提到“经济”就想到管钞票、要钱的事,被人家“同化”了。南老还特别指出,中国现在的“经济学”都是从西方国家学来的,而对中国历史上自己的经济学没去学习和研究,多奇怪啊!

最后,南老当众列举了中国自己的经济学。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班固《汉书》中的《食货志》都是很好的经济学。历史上的名人姜太公、吕不韦和孔子的学生子贡都是懂经济的行家。滔滔说来,南老接着告诫大家:“所以,我觉得我们国家的经济财政,包括金融、银行自己要研究自己的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被人家牵着鼻子走。”所谓“洋为中用”。

我想,南老的这些话,要我们重视国学,学习研究和建立我们国家自己的“经济学”,不要“杨柳万千都向西”,要自珍自重,这才是真正继承和发展中国文化。

不过,随着不断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并闯出自己的一条路——“中国模式”,我觉得这是否是我们自己的“经济学”?这是有目共睹的。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五

“人用象征符号赋予世界以‘意义’和‘秩序’,从而拥有了一个世界。”这里所说的象征符号包括图画、宗教仪式、语言等,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符号。在人类出现以前,宇宙、地球就按其自身的规律存在着,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物理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当人类出现以后,就通过语言赋予了它无限的意义。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进一步指出,世界万物只有为我们所用才有意义,意义就是世界与人的实践关系。语言作为人类与世界相联系的纽带,通过语言人类开始思考自然宇宙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生存在的意义。同时通过语言人类还赋予世界以秩序,首先使自然世界秩序化,表现之一就是对自然万物的命名,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山河湖海、飞禽走兽。人们有了空间、时间秩序观。其次是使人类世界秩序化,如孔子的“正名”思想,定伦常等。通过语言来制定和传播道德、文化秩序,法律秩序等,使人类社会得以有序发展。

“欧洲语言人文主义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当代西方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语言是存在的家,语言是人类认识理解世界的中介,反过来说人类所认识的世界是存在于语言中的。语言和世界(人所理解的世界)是同时出现的。

维柯所论证的原始人类通过诗性的语言用隐喻的方式来命名无生命的事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始人类的认识活范围还限于人自身和自身的感情。这种诗性的语言是当时特定的人的认识水平、活动范围、观察视野中形成的一种语言现象。

伽达默尔把语言看作一种世界观,我同意这一观点,洪堡特也有论述“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如汉语和英语,汉语重意不重形,而英语则更重形,所以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内敛,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外放。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学习一种世界观,如汉语中对“家”的重视,是几千年来伦理思想的体现。汉语中关于“吃饭”的词汇俗语之多,如“吃大锅饭”、“铁饭碗”等,正是中国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思想的体现。文字是固定了的语言符号,不同的文字也能折射出不同的世界观,如当下90后们在网络上广泛使用的所谓的“火星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追求绝对的自由、新潮、轻视传统文化的世界观。

语言包括书面语言、口语和文字,这些都不能是僵死的材料或文化遗产。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具有精神,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创造的语言、创造精神的过程。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距今三千多年的甲骨文,我们在解读这些古文字中,发现了中国古老的文明,先辈的智慧,了解了那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也必定融入了我们的世界观、历史观。因此在解读古老语言的同时也在使用语言、创造语言。

克罗齐从语言的生生不息的表现出发,不赞成语言的规范化。是的,语言不能规定性地用某种模型将其规范起来,每个人每天都在运用语言,同时也在创造语言,每个人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表达方式。如果把语言严格的规范起来,将是违背自然法则的,这会是语言的桎梏。就如民歌民谣在民间传唱,同时也在民间不断得到增补、完善和创生。当人们把民歌民谣收集整理编定成书时,也就把它定格了,这也就意味着这一民谣的死亡。朱光潜说“歌谣是活在口头上的,它的生命就在流动生展之中”。

洪堡特、克罗齐和浮士勒都认为语言是创造性的精神表现,我认为这种精神表现应是符合语言的自然规则和历史发展规则的。如在汉语中,关于“马”旁的形声字在古代语言使用中数量相当多,运用也很广。表明了马在当时社会中作为主要的运输动力的地位重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的`改进,马的功能已经减弱,所以许多与马有关的汉字已经“死亡”这是遵循语言的创造性的历史发展精神的。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六

有人说,美国是个“大熔炉”。

在这个和中国面积差不多大小的土地上,生活着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移民,这么庞大的外来移民,也让美国的食俗成为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熔炉”。

传统的美国菜“粗狂实在”;美国人承认欧洲菜是美国菜的祖先;如今的美国快餐遍及全世界的各个角落,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星条国,领略美国的餐饮魅力。

通常说,一个国家民族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两大主要因素:一个是乡土性的地缘因素,一个是多元性的人为因素。

对于美国而言,后者的影响力比前者要大得多。

美国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在这里生活着来自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移民,这么庞大的外来民族移民在美国成家立业、落地生根,让美国成为全世界人种的大熔炉。

所以美国食品菜肴的形成也就来自这个“大熔炉”。

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菜。

美国人日常生活接触到最多的食品如汉堡包、炸鸡、比萨、酱汁面条、塔可卷饼、三明治、热狗、炸薯条,天天全都是早期从西欧各国传入的舶来品,牛排、羊排、猪扒、鱼排也不是美国最早发明的食品,因此有许多人用严厉的眼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认为这些都不能算是美国菜。

那什么是真正的美国菜呢?

这种疑惑相信很多人多会有所体会。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个朋友的经历,有一次,我的这位朋友去深圳旅行,朋友对吃特别钟爱,既然来到深圳,当然想吃一顿好吃的深圳菜,但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酒店服务员时,服务员很惊讶地看着我的朋友说:“哪有什么深圳菜,从来都没听过这个说法”。

深圳是中国的移民城市,据说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三十二个省市的人都可以在深证找到,笔者没有求证过这个说法是否夸张,但是在深圳,我的朋友却吃到了很多满意的美食,物美价廉却正宗地道。

这些美食来自全国各地。

在吃的方面,深证很像是美国的缩影,可是居住在深圳的,不论是烧菜的人还是吃菜的人都是同文同种的炎黄子孙,中国各地菜肴来到深圳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不会产生太大的变异,但是在美国又不一样了,在美国居住的人群不是同文同种,不是同宗同源,世界各国传到美国的风味菜肴日久天长就发生了“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变化了。

美国菜的特色。

受到早期移民的影响,传统的美国菜就如同传统的美国佬,它的特色是“粗狂实在”,食用新鲜的原材料,不靠添加剂,调味剂,食物保持原汁原味,烹调的过程不拖泥带水,无论是烤、煎、炸都没有很复杂的做工,也不讲究细火慢炖,没有太多的花俏装饰,放在盘子里的食物都能吃下肚里,痛痛快快、实实在在地吃个饱。

美国食物的主要结构是一二三四制,如同三角形状,最主要的一是牛肉,二是鸡、鱼,三是猪、羊、虾,四是面包、马铃薯、玉米、蔬菜。

20世纪末,随着美国文明的发展与经济的逐步富裕,加上资讯与交通的.发达,美国人对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特别是从1965年开始美国放宽了移民政策,各层次各行业的人士从世界各地大批地涌入,这些庞大的新移民对于美国社会及文化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新移民带来的烹饪方式及菜肴特色如同燎原的星星之火,使得美国家庭和餐馆的餐桌上出现了丰富而多元化的食物。

毫无疑问的,美国人全都承认欧洲菜是美国菜的祖先,美国菜是用欧洲菜作为“根”,再经过自己的培育、发芽长出枝叶,逐渐茁壮茂盛,树立了自己的主体,甚至还播种接枝,传播到世界各地。

美国西部有丰富的太平洋海鲜及各种河鲜,全美品质最新鲜、品种最繁多的蔬菜类水果,有著名的加州菜及具有亚洲菜特色的融合菜。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七

[摘要]优秀的学校文化可以通过策划而形成。以策划为手段来建设学校文化,并非策划学校文化本身,而只能是策划学校的文化战略。作为策划内容的学校文化战略,其主体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三者构成“一体两翼”的完整系统。其中,办学理念策划是基于学校优秀的精神传统,以当代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全新的办学理念架构为参照,完善办学的价值观体系;办学行为策划是在总结过去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借鉴新型的学校文化战略策划思路,努力对办学行为进行战略规划、系统整合、个性强化和规范运作;办学环境的推新应以充分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主旨。

[关键词]学校文化战略;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

所谓学校文化,是指学校长期以来形成并信守的精神理念和这种价值观引领下组织及其主体成员共同的行为方式与物化形态。这个界定本身就具有“自明性”,表明学校文化只能依靠内源性的“生成”,而不是依靠外源性的“建成”。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策划办学理念,但不可能策划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我们可以策划办学行为、办学制度、办学环境,但不可能策划出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或称物质)文化。一言以蔽之,我们策划的只能是学校的文化发展战略,而这些文本方案要真正转化为学校的文化,还必须通过长期的、能动的办学实践,使其逐渐成为师生共同的信仰,并体现为由这种信仰引领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

厘清了这一概念后再来谈学校的文化策划问题,我们就有了明确的指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策划是为学校理想的文化形态描绘设计图和路线图,成功的策划可以将学校的文化建设引入“绿色通道”,有利于学校较快地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精神力、执行力和形象力,从而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品质和实效。而作为策划内容的学校文化战略,其主体构成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和办学环境。

一、办学理念策划。

办学理念是学校在核心理念的统帅下对本校一系列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追求及教学和管理观念的概括性表述,是一整套办学概念和观念体系。所谓办学理念策划,就是基于学校优秀的精神传统,以当代学校文化战略策划中全新的办学理念结构框架为参照,完善甚至再造办学的价值观体系,以达到增强学校文化的精神力、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品位的目的。

办学理念策划项目大致包含基础性理念和应用性理念。

(一)基础性理念。

基础性理念是指具有内核性、恒定性,能够长期统领与支撑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思想与价值观。它是学校办学的哲学体系,一般情况下不轻易随学校领导者的主观意志和外部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基础性理念的构成要素如下。

1.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是学校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指导思想,是学校哲学的逻辑起点,是贯穿于所有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的质的规定,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无法比对和仿效的战略个l生,而要建立起这种战略个性,首要前提就是学校必须确立鲜明而独特的核心理念,并以其统领所有办学行为。进一步说,只要一个学校的核心理念具有高度的哲学性(是对办学思想最抽象和最深刻的概括)、适切性(契合学校的办学实际)、差异性(有异于其他学校)、统领性(能覆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超越性(能够成为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并真正将核心理念作为贯穿学校所有办学思想的红线,使办学理念系统形成“价值链”,再辅以执行系统的完全跟进与环境建设的完美展现,那么从理论上说,学校文化就必定具备鲜明的战略个性,就必然会建立起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从而使学校文化力大大提升。

2.学校使命。

学校使命是学校哲学的“价值观”,主要指学校存在的理由和意义,即学校为社会繁荣、教育进步和人才培养承担何种义务。它是贯穿于学校肌体中的一种基因,优秀学校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这种基因的一脉相承。所以我们必须信奉学校的使命,在时间和空间上使学校保持这种生命基因的活力,将学校使命落实于一切工作,融会于所有教师的教育行为当中。

3.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哲学的“人性观”,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被学校成员广泛认同和信守的群体风尚、思想境界等共同本质。学校精神是学校办学方针、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集中体现,因而构成学校文化的基石。它既可通过明确的意识支配行为,也可通过潜意识产生行为。其信念化的结果,会大大提高教师主动承担责任和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从而主动关注学校前途,维护学校声誉,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4.学校定位。

学校定位是对学校本质特征的框架性勾勒,是在学校现实形态和未来趋势的结合点上对办学领域和办学宗旨所作出的高度概括,是对学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等作出的方向性选择。在教育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一所学校只有准确进行办学定位,才能使办学指向更明确、工作精力更集中、团队精神更强大,才可能在公众心目中留下鲜明印象,才能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社会声誉。

5.学校愿景。

学校愿景是学校对未来理想和长远发展所描绘的纲领性蓝图。它与学校定位一起构成学校哲学的“属性观”,分别从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表达本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根本特性。学校不能就现在而发展,应该是为未来而发展。提出和制定清晰、睿智并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愿景,是学校有效进行战略领导的一个前提条件。愿景的制定要求学校能够战略性地思考未来,对未来发展提出一个可行的概念,阐明学校在生存环境的“坐标系”中所处位置及前进路线,指导管理决策,勾勒发展的战略轮廓,使各项工作步入所有管理者都作出郑重承诺的轨道。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八

近年来,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数学文化进入数学课程标准(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文化”已作为一个单独的板块列入)后,数学文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几乎达到了一说数学教育则言必称数学文化,然而,学术界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学术性层面,对在数学教学中到底如何实施数学文化的教育,即数学文化如何走进数学课堂研究明显不足,导致一线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数学文化教育心中无数,感到茫然,以为“数学文化教育”就是在教学中讲点数学史、数学故事就行了.

作者:王富英马岷兴作者单位:王富英(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610100)。

马岷兴(四川师范大学数学与软件科学学院,610066)。

刊名:数学通报pku英文刊名:bulletindessciencesmathematics年,卷(期):47(7)分类号:o1关键词: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九

摘要:本论文以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为中心展开研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把握时代内涵,通过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研究,探索新时期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对日益驳杂的新媒介环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较以前发生了剧烈变化,受西方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向,集体认同感削弱,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养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困境。关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文明素养的关系,近年来国内研究大多倾向于将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及育人载体等进行论述,传统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手段,成为辅助性的教学工具。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作为文化性符号在承担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时,也肩负着育人功用,在传统文化视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养教育新模式,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九零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和影响。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而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在建构中华民族价值观、道德伦理体系、提升个体文明程度及修养层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当代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不同的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它包括物质产品、思想观念、惯例和制度。1文化具有育人功用,而传统文化作为前人积累的道德感召力量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传统文化具有基础深厚、心灵默认感较强等特征,当前,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挑战,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及活性载体,为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传统文化作为人类教育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则是当代肩负文化传承的社会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时代的要求为依据,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将传统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学生人格修养等融合,实现并发挥传统文化在新时期具有时代内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寻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

文化是一种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们在创造文明过程中创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从广义上讲,文化与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传统文化精神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机制具有互通性,“没有一个民族的道德文化是从真空状态突然发展起来的,传统是整个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传统文化作为整个民族的社会实践经验的凝华,内容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传统文化中所彰显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与大学生文明素养中的国家责任意识相映射;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观点,与大学生正确的诚信观相联结;传统文化中谦恭礼让、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与大学生文明的交往观相关照。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可以说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意义。传统文化资源与文明素养教育内涵互为映射,也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反思,九零后主体生长于新媒介环境下,呈现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识倾向,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历史虚无主义,使得九零后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生态呈现出断裂现象,探讨传统文化与文明素养教育的内在联系,寻求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径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传统文化视域下开拓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充分关照大学生文明素养培育的现实环境与精神特质,开掘传统文化资源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态中,不拘泥于思想道德修养等理论课的单一平台教育模式,不断拓展大学生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文明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发展。1.整合经典传统文化资源,发挥文明素养教育时效性。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趋复杂,新思想的产生带来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状态,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负载新时期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的重任。而“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统摄性,可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产生巨大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3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潜在的美育功用。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以及“恭、宽、信、敏、惠”五德与当代的文明体系构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发挥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时效性,是当代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亟待开辟的新途径。2.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相融合,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新语境。九零后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影响下,对于价值观导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的内涵教育受到了图片化、快餐化的消费主义文化的冲击与解构,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承载传统文化的育人功用,开辟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多元空间,即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价值观认知目标模糊、自我管理意识单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成为完善新时期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新媒体形势下探讨高校文明素养教育的深度发展,促进传统文化资源与新媒介传播的融合与发展,对创建高校文明素养教育新语境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传统文化现代性式微、九零后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复杂性等现象,明确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价值影响及作用等,探讨传统文化现代性过程中对青少年道德进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养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内在联系,对实际工作中大学生文明素养的科学化、规范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释:

1.[美]爱德华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范英.社会公德概论[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伟.基于传统文化维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j].德育天地,20xx,(2).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十

办学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办学环境指学校所处的社会生态,而此处所说的办学环境取其狭义,特指校园内物化的软硬件设施及其所营造的氛围。办学环境的推新,应以充分传达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成就和师生的精神风貌为主旨,尤其需要努力将自身历史资源形象化、现实化,以营造高度校本化的育人环境。办学环境策划包括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

(一)视觉环境。

1.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硬件部分,包括学校布局、校园绿化、景观小品、建筑物外形风格及内部装潢、教学设施设备等。它是学校的外包装,是学校精神理念的物化形态,是社会公众感知学校的最直观的对象,因而优化物质环境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不能简单借用园林设计思维,而应以核心理念视觉化为基本原则精心运作。

2.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指视觉环境中的软件部分,包括学校的宣传橱窗、网站、标语、教室,办公室/学生宿舍的环境布置等。人文环境建设除了有与物质环境同样的意义之外,它还应该成为学校历史的形象载体,即把校史中最典型、最富有传承价值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恰当地予以展示,使校园成为开放的校史展览馆,使学校的人文景观发挥独特的魅力。

3.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系统是学校为传达理念与形象而设计的视觉符号组合,它在学校的所有办学体系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包括学校标志、校名标准字、标准色等基础视觉要素以及这些要素在教学系统、导示系统、办公系统、传播系统中的具体运用。这个系统的设计与应用将大大提升学校的组织化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作为学校视觉识别核心符号的校标的设计,应具有超出常规的思路。校标不同于商标,它的第—要义不在于识别组织名称。学校存在的意义和学校文化的意义决定了校标的第一要义必须是承载和传播学校组织的文化理念,是将学校文化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示出来,以使公众通过“目染”其形,进而“神会”其旨。

(二)听觉环境。

学校的听觉环境策划以主题音乐(校歌)、标志音乐、行为识别音乐、钟/铃声规范、电话彩铃、掌声规范、广播站/电视台播音规范等为内容,通过塑造内涵丰富、个性鲜明、有较强识别力和象征意义的听觉形象,为学校营造别致的形象展示平台和育人氛围。学校进行听觉环境建设,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借题发挥”,也就是沿用老校歌(可作必要修改)或以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钟、鼓、风琴等为载体设计听觉标志,以强化校本特征,凸显底蕴之深厚、传承之深远。

在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中,办学理念、办学行为、办学环境的策划虽各有指向,但又相互联系和制约:如果理念策划力薄弱,那么行为策划和环境策划将会没有“根”,没有“魂”,没有内在统整性,其力度自然会大大降低;如果没有优异的行为策划和环境策划作支撑,学校办学理念将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效益。所以说,学校文化战略策划的内容结构应是“一体两翼”,即以理念策划为主体,以行为策划、环境策划为两翼,三者组成不可或缺的完整系统。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十一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为我国制定了进入新世纪十年发展目标--要使国民经济翻一番,这也就说要将国民生产总值在末突破1万亿美的基础上翻一番.而据世界银行资深官员的预测,世纪,随着中国经济不断成熟、基数增大,其经济长速度会相对放慢,内年均增速可能在6%7%.如此发展可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20年后将世界第二位.伴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一步得到改善和提高,社会购买能力亦会随之增.这就预示着新世纪的到来,各种耐用消费品的'社需求会显著地扩大和增长.那么迈向新世纪的摩车会不会也有同样的良好机遇呢?这将是摩托车界广为关注的话题.

作者:蔡治兴作者单位:江西洪都丰隆摩托车有限公司刊名:摩托车技术英文刊名:motorcycletechnology年,卷(期):“”(2)分类号:关键词: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十二

形式:领导(施恩庄老师)、嘉宾(郭雪)讲话,氢气球放飞。

时间:11月__号。

地点:半湖广场。

二、活动内容。

贸经情,情牵线,线乘风,风飞蝶,蝶争春,春生火,火笃志!

放飞的理想,跳动的音符,灵动的舞姿在这里闪耀!

乘着微风,怀抱着梦,展开爱的翅膀,创造属于我们的天空!

(一)贸经情。

怀揣着我们的美好梦想我们聚集到这里,我和你心连心,相聚在贸经。

文学社比武招“情”——文斗。

(二)情牵线。

满载着一份份的社团情,一份份的人间爱,我们在这里连成一线,让风筝带我们飞向高空,展翅翱翔。

截拳道社比武招“情”——武斗。

(三)线乘风。

乘着清风,在“灵动的旋律”下,我们打造“台前幕后”、“精雕细琢”。

活动内容:

市场营销协会“经贸淘宝”——跳蚤市场活动。

(四)风飞蝶。

蝶儿,你去飞!请带着我们的勇气,承担着我们的希望,让世间我们的美丽。

活动内容:

1、72辩论社“辩行天下”——辩论对抗;。

2、72辩论社“辩行天下”——玫瑰计划;。

(五)蝶飞春。

虽不比百团大战,但在整个社团文化节中,各个社团可谓“各领风骚”。

活动内容:

1、模特礼仪队率先展示社团风采:图片和服装风采展;。

2、主持人开场白,宣布活动开始,本次活动的活动意义;。

3、朗诵队表演集体朗诵和单独朗诵两个节目,节目名称待定;。

4、舞蹈队表演舞蹈,现代舞和民族舞;。

6、小品相声队表演一个小品或者相声;。

7、活动中开展小型的游戏,与观众互动;。

8、乐器队伍表演二胡和笛子,也可与文学社一同表演书法节目;。

9、邀请系部其他社团进行本社团的风采展示。

(六)春生火。

舞动青春,畅想明天,在这里我们热舞、我们高歌、创造永恒的经贸文化!

主要活动:

2、男女组合举行趣味游戏。

(七)火笃志。

青春的热火燃烧赤子之心,我们的抱负将通过社团的平台在这里实现。

活动步骤:

1、首先,有各学院英语社团进行英语演讲,展示英语风采;。

2、其次,邀请各学院一起宣誓,借此激发广大学生的斗志;。

3、进行签名活动,进行现场互动,以带动现场氛围;。

4、由我院英语协会相关人员进行英语才艺展示,作为此次活动的尾声。

文档为doc格式。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十三

不能为测评而测评,测评报告的价值在于调查事实的真相,同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今天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一些相关的资料来帮助大家,希望对您有帮助!

制定并执行企业文化 变革行动方案。在明确企业现有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未来文化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判断并确定现有企业文化与未来企业文化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 行动方案。我们认为在推动企业文化变革 的过程中,必须通过从领导承诺、个人和团队能力、沟通与交流以及绩效管理四方面的紧密结合和共同作用,才能在推动员工行为转变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企业文化的变革。

文化变革管理和评估。在实施文化变革的整个过程中,领导层或变革领导小组需特别关注来自于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反馈意见,并据此不断的修正完善文化变革行动方案。通过充分运用有效的变革模式,来巩固变革的成果。

。因此建设一个可行的方案必须从下列要点上着眼。

要点1:目标一致。很多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 是富贵病,企业富裕了才有这样的需求,事实上这个问题的背后说明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性及应用性得不到民心。一个好的建设方案必须基于企业的战略发展,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能改变现状,提高产出的才是好的方案。例如,某企业在创业期,战略目标是必须面对市场,争取更高的市场效益。但企业文化建设上却不以市场目标为愿景,反而提出了基于内部管理的细节文化。当然并非否定此种方式的不合之处,而是说现阶段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之目标是错位的。

要点2: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很多企业在企业文化部建立的`时候,要求招聘的部门经理有三年以上的文案经验,中文类专业。事实上,企业文化也是一门管理学科,而文案则偏向策划,严重的定位错误,导致了未来建设中的本末倒置,过分强调理念的宣传效应,却忽略了如何实施与验证的逻辑操作,必然导致失败。

要点3:基于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企业要成长是不断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必须通过具体的可实现的方案来推行。倘若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解决问题的同时,反而增加了更多的问题,那么是徒劳的。从企业的建设实践来看,许多企业文化建设都因为产生问题而中途换将,实际上一系列的恶果将企业的管理效益拖下。因此判别方案的可行与否必须从目前的问题的可解决性出发。

要点4:明确时间计划。计划是实施的控制清单,包括建议中应实现的目标,组织的配置、具体的行动方案以及时间的规划等等。要做一份合理的结构化的计划表,必须分解问题,从容易到难,逐步深入解决问题。结构化的建议不但体现在表格在从目标定义到操作规划的过程,还体现在问题的分解以及阶段性目标实现。体现了时间为主线、企业文化建设结构为主线、目标达成与检验为主线的三位一体的合理结构。

本文是抽取经盛管理咨询公司2006年1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破译公司文化—中国企业文化测评实务》中的部分内容,它是经盛管理咨询文库中企业文化实操系列的第三本书。本书是中国第一本系统介绍企业文化测评方法的管理书籍,是中国第一本运用定性定量方法评估企业文化的应用书籍,是中国第一本适用于企业管理者自主评价企业文化状态的操作指南。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十四

摘要: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企业文化与慈善文化的交融势在必行,企业慈善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引领和促进企业凝聚核心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企业获得了文化优势,就相对拥有了市场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就更容易立足,因此建设企业慈善文化是目前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民营企业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社会就业的压力以及把科技、经营和生产聚成了一个有机综合体。民营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以及企业在其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从而总结出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管理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能把组织成员的需求、生活理念、兴趣等产生的行为都组织起来,是社会文化和企业管理积极融合的产物,它对于组织成员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

慈善文化从广义上讲,是一切打上人类活动的慈善意识、慈善理念、慈善实践及慈善组织内部的规范、制度以及有利于全体社会成员慈善意识养成,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外部环境的总和。狭义的慈善文化则是指在精神层面的慈善意识与理念,是慈善事业的核心,其内涵是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无偿奉献的志愿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依法行善的社会理念相综合。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一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有企业文化的支撑。而慈善文化是民营企业建设企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在企业文化的构建内容当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说,企业行善能树立企业的整体良好形象,为企业创造品牌效应,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减少人才流失。从长远角度来看,民营企业参与社会慈善活动是企业获得双赢的好办法。因此,企业行善需要建设企业慈善文化。民营企业应以企业经营状况、内部组织等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结合企业自身文化的核心内容,构建出适合本企业慈善事业发展的企业慈善文化,以此作为企业从事慈善公益活动的指南针,把企业慈善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项管理当中。企业文化与企业慈善文化相互融合,在建设的过程中互相补充完善。

二、慈善文化的基本理念。

慈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慈善实践,是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柱和动力,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指引着慈善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因此我国要积极培养以人为本,互助互爱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慈善文化。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内容。

1.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慈善事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往积极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这里的“人”指代的是处在一定历史阶段、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着共同物质和精神追求的人。“人”是做慈善的.根本目的,也是做慈善的动力,一切慈善为了“人”,一切慈善依靠“人”,二者的完美统一结合则构成了以人为本的慈善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因此汲取我国儒家优秀的“仁爱”精神和西方国家带有原罪色彩的“博爱”价值观,使之融合升华,才能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培养良好的个人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2.平等、公正的慈善文化理念。“现代慈善的理念是一种公共行为,捐赠应以慈善组织为中介,使捐助与受助分离,捐助人不知道哪些人因他受助,而受助人也不知道哪些人帮助了他,这已成为国家惯例,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出于同情心、怜悯心的帮助有本质区别,捐赠人和受助人是人格平等,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成为社会的行为”正是由于当代慈善的先进理念,才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具有爱心、乐于付出自身财力物力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人,这才有了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培养平等、公正的慈善文化理念是促进当代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慈善事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石。

3.理性财富观。我国传统的典型社会财富观是“福荫子孙”,而西方发达国家则因为信奉基督教的关系,认为金银财富等物质是由上帝托管的,而并非属于自己的,因此他们很乐意将手中的财富奉献出来帮助正在苦难中的人。所以我们不但要向西方国家学习新型的理性财富观,并且应当与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挖掘我国传统财富观的优点,改变传统的财富观念,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理性财富观。

4.勇于承担的社会责任感。社会成员行使慈善行为是在履行个人社会道德责任而不是出于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怜悯,这是人们行使慈善行为的内在驱动力。而从企业方面来说,除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外,还应该承担起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支持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才能扩大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三、慈善文化的培育。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十五

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建设目标。大学的校园文化也是文化中心和培养人才好坏的衡量标准,校园文化也被视为大学的风骨。它包括园林景观、校园建筑、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学风、校风、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传统以及校内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人员在共同活动中形成和体现出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丰富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是大学的血脉,也是大学之根。校园文化建设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高校重视的一个关乎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兴建绿色、生态大学,推动生态教育的全面开展和符合生态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生态文明现状及对策。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国民摆脱经济贫困状态时日不多并深受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接受和理解的环境保护概念较少,因而公民环境知识与水平、环境保护活动参与程度普遍不高,主要环保形式多表现为在政府倡导和引导下广泛的行政动员模式。且环境意识极度缺乏,国民被动的接受政府组织的大规模环境保护活动,除大学或职业学校开设的环境专业外,环境保护行动更多是在中小学校的学生居多,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手段有限,效率较低,远远不能提供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念出发,以形成生态系统内部动态平衡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理念,以建设生态文明高校为目标,以高校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辐射源,把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的视野转向各种形式的实践行为。通过生态文明校园的建立,在全社会形成良性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循环利用的价值体系。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程度不断提升,人们对所处学校的校园环境要求也随着不断增长,生态文明校园建设在高校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生态体现着物种之间物与水、热、光等因素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是情感教育最好的学习媒体,能够使学生从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物、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

一个健全的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够为学生在环境教育所提供的实际生动的内容与素材,让学生适应融入群体的感觉使用多种感官去了解环境并思考遇到的问题,在生态环境建设和维护的实际操作中学习与环境有关的知识,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长期性生态体验、观察的环境和目标。在校学生身在不同的专业和班级也会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拥有独特的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理解和表现的方式,有本校特色的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进行编写的校报、定期的讲座、社团及其他科学、娱乐、文化、体育等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会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着大学校园的各方面建设,从而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绿色生态校园的建设方案。充分反映出学院的办学、人文、时代等特色,注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推进全院师生植绿护绿活动长期进行下去。以生态文明理念开展公共课程;加强生态文明课题研究。校园内添加具有人文内涵的标志。弘扬校园特色文化。并定期举办以“生态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都可以提升广大师生对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和热情,并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高校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号召全体师生加入到校园生态文化的建设中来,美化校园内部环境状态,树立行业新风。

最新简论文化结构(优质16篇)篇十六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仅仅是单纯的环境保护问题,而是与人类的世界观、自然观体系的建构及其实践有着重要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建设生态文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过程是人类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也是人类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和完善自然、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实践理论,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在农业文明的土壤中发展起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对自然有更深层面的理解,将宇宙自然与人类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儒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其自然观是生态和谐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同时又强调人类要以内在的德性自觉来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观包含的内容是丰富的,呈现出多层面的递进关系。其第一个层面是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与自然对立、对抗。《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人与万物要和谐相处。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主张“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提出了“仁”这一核心范畴,把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看作人的道德问题,故高度重视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主张德性主体的培养。如孔子倡导的“仁者爱人”“忠恕之道”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即是通过自我的修养来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平等。如孟子所言:“万物皆备于我。”主张以“仁”为德性主体的内核之一,来规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自觉性。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离,融为一体,人需要顺应自然、因应自然,以内在的伦理自觉来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儒家为了进一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回归自然、强调德性主体的自觉,甚至依据自然生态本身的属性、功能制定一系列制度、法律来规范人的行为,来培养德性主体的内在生态伦理实践,以确保人与自然相持而长、和谐共存。如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观念,主张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荀子强调“天地生之,圣人成之”,《荀子・王制》篇提出“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主张在德性伦理的实践中,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逐渐建立以道德本性为基础的自然秩序,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天人共生的氛围,养成爱护自然万物的行为习惯。

总之,儒家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体系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方面逐渐发展起丰富的理论。一方面,不断明确天人合一、天人共生的有机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万物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另一方面,主张在面对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时,要以德性主体的伦理自觉来切实解决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从而通过自己的德性实践辅佐天地、化育万物,促进万物顺利成长,要求遵从自然规律,适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新年趣闻中班社会教案范文(19篇)

    中班教案是中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它对于教学的有序进行起到了关键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范例,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在一次“超市”游戏中,售货员程程

    最新倡导低碳生活英语(精选16篇)

    英语是一门国际通用语言,掌握好英语对我们的发展至关重要。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成功的英语学习范文,然后我们可以从中学习一些好的方法和技巧。在全世界都越来越关

    2023年亲情·友情(精选21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深入思考后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作者对生活、人性、社会等的高度洞察力。接下来,我选择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思考。

    2023年客房春节活动方案(优质18篇)

    编写活动方案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和协调能力,以及对活动的敏感度和创新思维。以下是一些活动方案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活动策划和执行有所帮助。一、加强与前厅、公

    2023年第一次用钢笔(通用18篇)

    优秀作文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观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通过阅读范文,我们可以学到各种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在我的成长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第一次,最让我牢

    2023年大学生暑假实习社会实践报告(模板13篇)

    社会实践报告是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后的感悟和体会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实践报告例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思路。

    2023年校庆领导发言(优秀20篇)

    发言稿的写作过程可以促使演讲者更深入地思考演讲内容,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发言稿示范,通过学习和借鉴这些范文,相信你也能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发

    2023年我的电脑迷爸爸小学范文(16篇)

    优秀作文是展现作者语言艺术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和写作优秀作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评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指导。我的爸爸是一名中学

    2023年小班教师个人期末总结(通用23篇)

    通过个人总结,我们可以找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个人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灵感和借鉴。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使幼儿喜欢幼儿

    最新五四日记青春的风采五四(通用17篇)

    青春是一个不畏艰难和困苦的时期,我们应该坚持奋斗,不放弃追求成功的机会。在这些青春总结范文中,作者通过真实而生动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青春的酸甜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