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

时间:2023-12-24 作者:紫薇儿

范本具有启发性和示范性,它们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并指引我们在特定写作领域中的表达方式。这是一份多样性的范文范本集合,涵盖了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希望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一

去年,我有幸参加了北京魅力校园合唱研修班的培训,经过几天的学习,我对自身有了短暂的修复,开阔了视野的同时,也给我注入了新的教育理念。面对教了二十几年的教材,我一边学习,一边反思。我们小学的音乐教育,到底让学生们获得了什么技能,教材彩印的很精致,内容琳琅满目,却让我们这些施教者东一下、西一下、忙乎一学期到期末,学生们唱的不扎实,更谈不上有什么技能,学生的音乐能力得不到根本提升,这也是教师最头疼的事。

记得,在学习中,吴灵芬教授感慨我们中国的小学音乐教育,是有名无实的教育,教材从理论上看起来满有条理的,实际上一点不实用,对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一点没有帮助。吴教授当时算了一笔课时帐,假如每周2节音乐课,去掉4个月的假期时间,我们中国的孩子,每年还拥有8个月,64课时的音乐课,在小学就读六年,就是384课时的音乐课堂,难道,这384课时还不够提升孩子的学习音乐的能力与素质吗?在场参加培训的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听完这一笔课时帐,这是觉得这种教育太误人子弟了,大家都很感慨。

学习归来后,我也想过要针对学校目前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一下调整。我在网上买了一本《柯达伊教学法》,要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首先要从节奏入手,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柯达伊教学法的节奏训练。针对我教的学生,年级的年龄特点,编创了几种不同节奏型和口诀读法,孩子课堂练习的效果非常好。每次节奏练习,孩子们都兴致盎然,很有意犹未尽之感,每到这时,我会被感染,这才是我相像中的音乐课堂。无论我怎样变换节奏,孩子们都能连贯地按照我教的几种节奏型,边读边拍打出来。经过了这种小小的尝试教学,使我萌生了要结合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对音乐教材的教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以重视学生的音乐能力为主线,提高孩子音乐能力为教学目的。我想,当孩子具备一定的音乐能力后,还愁他们不会审美和体验音乐吗?基于这个想法,我想,我们学校的音乐课堂还是大有作为的,我为我的课堂制定了音乐课堂教学的三个目标。首先,器乐教学是第一个能力目标,两节音乐课中,有一节是器乐教学,我们学校从器乐走进音乐课堂以来,经过五年的摸索教学,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器乐教学模式。各年级都有难易适度的计划曲目教学,器乐教学的开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们演奏乐曲的能力。

在我的器乐课堂中,学生从长音的气息训练,到短音的吐音训练,从指法练习到舌头断音的运用,每节课都要经过这一整套的常规器乐教学的训练,学生进步很快,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阶梯状提升,几年下来,学生积累了好多葫芦丝曲子。多数年级高的学生,教材中的小歌小曲随便拿来,都能自主吹奏。我的第二个目标是,利用另外一节音乐课堂,从两方面知识技能入手。一是对教材中歌曲进行提炼,选出典型的、有歌唱价值的歌曲,让学生学唱,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歌唱,并且能大胆地、流利、完整地去站在前面去表现歌曲。为什么我要定这个目标呢?因为,我发现,很多孩子都不会唱歌,即使学校搞课前歌声,那也只是班级盯上一首歌曲练,不能全面地让每个孩子得到锻炼。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首先必须要让他们张开嘴去唱,只有唱出来,才能慢慢地体验歌唱的感觉,否则,教师教导的一切的方法都会视如纸上谈兵———白费!这就是我制定的第二个提高学生音乐能力的目标。第三个目标是教材中的重点音乐知识,没有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只会唱、奏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知识和技能有效结合起来,这也符合音乐教学大纲的要求,我想把音乐知识的要素从训练节奏和视唱旋律入手,有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在教学中进行训练,只有这样坚持打好音乐的基础,才能培养出有素质、有能力的学生。一辈子去做一件事,只要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想,那就是一种价值体现。教了一辈子音乐课,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会给我的学生一种光彩。作为音乐教育者,对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有着重大的责任和义务。希望在美丽的校园里,我们的孩子们享受阳光的教育,通过我们的努力,真正拥有一颗艺术的心灵。记得法国作家福楼拜说过:音乐使一个民族的气质更高贵。

为人师亦或为人父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他们,从点点滴滴做起,用智慧的汗水,努力去塑造千万个鲜活的生命,无论将来孩子们走向社会,从事什么职业,我想,经过我们的努力,他或她,一定会是个人格高尚的人!

作者:万玲单位:吉林省吉林市昌邑万达实验小学校。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二

在庆祝中国******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从八个方面讲我们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实际上是整个讲话的主题、核心。“不忘初心”是一个历史概念。******主要是针对中国******成立时的追求、当今一些党员干部的现状和奔向未来继续前进所需的政治基础而提出的,他把不忘初心看作是不断前进的政治基础和力量。“不忘初心”,其内涵可从六个层面加以阐释。

不忘本质——不忘我们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本质,从哲学上讲,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其为这一事物的根据,这一根据存在了,这一事物也就存在着,这一根据不复存在、本质颠覆了,这一事物有时候虽然在名义上还存在,但从本质上已经不复存在。

中国******在建党时,其本质就是其坚持的政治立场、根本宗旨。具体来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情怀,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句话,不忘初心、不忘本质,就是不忘我们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可谓“洗尽铅华不忘本”,“风吹浪打不变心。”今天,******之所以强调不忘初心,是因为在有些党员干部身上,上述本质有所忘却,亦即“忘本”了。所以,******强调不忘初心,其实质之一,就是回归本质。******指出:坚持不忘初心,就是要强调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全党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来,属于“客观存在”范畴,是指事物及其产生、发展的本源、来源、背景。本来,与事物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蕴含的“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直接相关。

中国******成立时,其历史背景及其蕴含的”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就是: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艰难困苦。就是说,中国******本来就是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艰难困苦的苦难环境和历程中诞生、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中国******的“本来”,就是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艰难困苦的背景中诞生,且依靠人民奋起抗争、浴血奋战、一路赶考、收获胜利。一句话,不忘初心、不忘本来,就是不忘中国******诞生和发展历程中所处的曲折、苦难和赶考的客观历史环境及其所要打的坚硬的“铁”。******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诞生了。历史告诉我们,95年来,中国走过的历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走过的历程,是中国******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容否定的壮丽篇章。

吃水不忘打井人,好了疮疤不能忘了疼。然而,当今有些******员和领导干部却好了疮疤忘了疼,值得我们警惕。

不忘品格——不忘中国******人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精神。

品格,属于“主体状态”范畴,是由“本质”、“本来”决定的主体的内在品质、品行、格局以及精神追求、精神风貌、精神标识,是决定主体发展轨迹、方式和状态的内在基因。

中国******的本质,是人民至上,中国******的“本来”及其“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是中国******是在内忧外患、社会危机、艰难困苦的背景和历程中,依靠人民奋起抗争、浴血奋战、一路赶考,而中国******具有应对各种困难、风险、挑战的基因、经验和智慧,具有自我纠错不断进步追求先进的机制和能力,具有不断锻造自身、增强领导力的内在追求和动力。

我们应基于或围绕中国******的本质和上述所述的“客观存在的基本事实”,从“打铁还需自身硬”角度,来理解中国******的基因、品质、品行和格局即品格:既然中国******面对的是曲折、苦难和赶考的客观历史环境,她要战胜苦难、发展壮大、走向胜利,就必须善于学习提升能力;必须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己任;必须懂规矩守纪律;必须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必须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敢于担当;必须迎难而上越挫越勇;必须信念坚定思想纯洁追求崇高;必须联系群众依靠人民;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就是中国******人的品格。一句话,不忘初心、不忘品格,就是不忘中国******人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精神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斗志。

正是依靠这些品格,中国******跨过一道一道坎。正是基于这些品格,我们完全有充分的理由对中国******充满坚定的自信。在革命战争时期,在特别艰难和危机时刻,中国******领导中国人民抛头颅、洒鲜血,浴血奋战,从而使中国******转危为安,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中国******人既能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韧成长,也能纠正自己在“文革”以及大跃进期间所犯的“左”倾冒进错误。在1978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依靠人民积极应对诸种挑战和考验,排除各种困难和风险,从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党***积极应对“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以及诸种挑战,强调打铁还需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从而使中国******人在精神、能力、作风、纯洁等方面都坚硬起来;同时积极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改善和保障民生,积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积极建构新型国际关系并参与全球治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如此,我们党正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既努力解决党政主导力量、市场力量和人民主体力量的协调、合力问题,也致力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治理机制的协调、合力问题,从而使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逐渐进入良性有序的运行轨道,使中国人民强起来。新一届***政治局进行第33次集体学习的主题,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强调指出,这是我们党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抓住这一点,我们党就能更好凝心聚魂、强身健体。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要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不忘初衷——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

初衷,涉及到“出发点”,就是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干事业从什么出发、为什么出发。这就涉及到干事业的初衷和目的。

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就其中国******成立的初衷和目的来讲,其出发点,一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二是要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四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指出:指导思想是一个政党的精神旗帜。中国******成立之初,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95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之所以叫******,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一句话,不忘初心、不忘初衷,就是不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来路,就是我们走过的路。不忘来路,就是指不忘我们党走过来的路或走过的历程。

我们党走过的路,主要指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既是充满苦难、曲折、付出的路,我们党要披荆斩棘,也是充满辉煌、光明、胜利的路,我们党要充满自信。这条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不能忘却。由此,******强调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一句话,不忘初心、不忘来路,就是不忘中国******、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历史,不忘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壮丽篇章。

不忘青春——不忘中国******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青春气质。

青春,意味着年轻且拥有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气质,意味着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积极向上、充满希望。

1921年中国******的诞生,是一些年轻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一些年轻的******人在浙江嘉兴的红船上谋划国家未来。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

在革命战争年代,一批年轻******人投奔革命、奔赴前线、英勇杀敌。他们呼喊:“我是******员,我先上。”他们高唱“起来!起来!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他们高歌“前进!前进!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把旧世界打得落花流水,要为真理而斗争。”从他们身上,看到的是风华正茂、中流击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读出的是奋发有为、积极向上。正像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所说的: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他们来担承,努力学习、团结紧张活泼严肃是他们的作风,积极工作、艰苦奋斗、英勇牺牲是他们的传统。他们向着新社会前进,是劳动者的先锋。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一批年轻的******人把自己的汗水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的事业洒下了热泪。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奋进。

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年轻******员开拓进取、积极创新,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青春。从他们身上,我们读出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一定意义上,一部中国******成长、发展、壮大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历史。一句话,不忘初心、不忘青春,就是不忘中国******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青春气质。

总之,不忘初心,就是环境、任务、政策变了,但其信仰、信念、纪律、担当等初心不能变。就是不忘我们党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忘中国******诞生和发展历程中所处的曲折、苦难和赶考的客观历史环境及其所要打的坚硬的“铁”;不忘中国******人艰苦奋斗、越挫越勇的精神以及“初生牛犊不怕虎”般的斗志;不忘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忘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目标,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忘中国******、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泪水写就的历史,不忘充满着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付出和收获的壮丽篇章;不忘中国******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青春气质。其精神实质,就是中国******不能变质,要永葆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永葆青春活力,要能带来中国人民继续前进并实现民族复兴,能勇于应对前进路上的各种挑战。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三

[摘要]通过对中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认知参与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大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高行为参与背后主要采取的是依赖和浅层次的认知策略,从而造成课堂数学教学效率低的现状。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本文提出了促进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认知参与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建议。

(一)问题背景。

反思数学教学实践,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和给中小学生减负的呼声已经喊响了很多年,但是,目前的中学数学教学依然一如既往地大搞题海战术和时间战术,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结果正如天津师范大学的王光明所指出的那样,“我国的数学教育为学生培养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却没能为学生培养厚实的能力基础。”造成这种能力和知识不相称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高行为参与背后有着什么样的认知参与取向?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参与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

(二)调查的方法及对象。

1.问卷内容。认知参与是指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反映其思维水平的学习策略,分为深层次策略、浅层次策略和依赖的策略。调查问卷主要参考孔企平设计的认知参与问卷,问卷分为深层次策略、浅层次策略和依赖的策略三种变量中,深层次策略包含6个问题、浅层次策略包含7个问题、依赖的策略包含6个问题,共19个封闭问题。学生根据对每个问题赞同程度打等级(极不同意、不同意、无意见、同意、非常赞同)。该问卷已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

2.调查的实施。11月中旬,我们分别从广西钦州市2所普通中学的7、8、9年级学生中各年级随机抽查100名学生,共发放了600份调查问卷,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独立回答,不记名并当场收回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86分,回收率96%,男302人,女生284人。

(三)调查结果分析。

1.依赖的策略方面。表中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他们以教学策略为学习策略,极为依赖教师,如超过75%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听从老师的安排”、“在数学学习中老师怎么教就怎么学”。这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弱,离开了教师他们就不知如何学习,通常表现为反复操练教师所演示过的类型题。

2.浅层次策略方面。表中结果表明,在数学学习中超过半数的学生采取死记硬背、机械的浅层次策略。将近80%的学生赞同“记忆数学知识比理解它更有效”,超过40%的学生认为“记忆解题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很好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记忆的方法和反复的操练虽然可以通过考试,甚至可能还会获得高分,但是他们是缺乏创新意识的,也很难形成创新能力。

3.深层次策略方面。统计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常常把所学知识孤立起来,缺少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联系和反思。如,只有约15%的同学明确表示“会努力把在数学课中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或者其他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只有22.9%的学生明确表示“在数学学习中总是向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去帮助理解主要内容”。这反映出有相当多学生,表面上看似在学习,实际上并没有深层次认识参与。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公式和定理等根本来不及消化;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课堂行为表现而不是内在的思维过程;学生通过记忆的方法和反复的操练可以通过考试。这样,学生在没有深层次思维参与的情况下也能完成数学学习任务,从而产生一种浅层次的教与学的循环。

(四)思考及建议。

调查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没有积极主动的参与,即只有行为参与而没有合理的认知参与,具体表现为他们在课堂上虽然很努力很专心听课、做习题,而且课余还花很多时间在数学科,但是,由于不科学的教法和不得要领的学法,使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建构。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和机械的学习方法盛行,独立理解、联系和反思策略缺乏。研究表明,单纯靠做题和练习只能帮助学生更加熟练地操纵数字和数学符号,在考试中得高分,但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不能得到帮助。在当今的侧重考记忆、考计算技能及知识掌握的学校考试中学生能考取高分,但遇到开放性问题和需要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却显得无能为力。这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建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真正体现“以学为本”的教学思想。“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学习精神原因之一是我们给学生的问题没有引起其积极学习的心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人和群体的行动中,随着个人参与到新的情境中并在新情境中进行协商、在个人内部进行建构,知识便产生了。那么,要达成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学习,首先要用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称的问题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不仅有行动参与还要有深层次认知参与。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2.促进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培养高层次数学思考能力。当代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重要,但不意味着学生头脑中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知识只有经过深入理解和运用才能形成能力。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全面参与,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行为表现,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深层次认知参与,使其参与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参与性质的发现过程、参与解题的思维分析过程、参与错误问题的剖析过程,把培养学生高层次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数学教育基本目标之一。

3.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参与,激发其在数学学习中深层次认知参与。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过程必须经历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自主活动、智力参与和个人体验,如果学生每天就是为了应付作业和记住一大堆零散的知识并操练一些对他们来说趣味索然的题目,很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成功感,体验到一次次攻克难关和自我超越后的精神满足,达到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的和谐统一。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四

信息和网络社会,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孩子幼儿时期的教育成长。正确实施美育,对促进孩子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与音乐活动的结合是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必要性。

幼儿阶段是人生奠基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玩乐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进行学习认知、探索世界的方式,将音乐学习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融为一体,能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审美意识与能力。幼儿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方式,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

幼儿年龄小,有意控制力差,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适合的手段诱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凡是幼儿感兴趣的东西,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注意力就会集中,出现探索尝试的欲望。这就要求在幼儿音乐教育中避免长时间让幼儿学习过于单一或较为抽象的音乐知识。幼儿学生可塑性很强,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幼儿学习兴趣或需求的转移,幼儿会逐渐失去对音乐活动的期盼,还会限制幼儿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对于3-6岁间的幼儿音乐教学中,要紧抓幼儿学生的爱玩的天性,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以“新”“奇”“异”来诱发幼儿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喜爱,实现游戏与音乐教学的结合。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到具体的、可理解的内容,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并学习到音乐知识,对提高幼儿音乐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二)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与成年人具有很大不同,他们自制力弱、好奇又好动,而且天生贪玩。意大利教育学家蒙特利梭说过幼儿的心智是“有吸收性的心智”,“儿童有一颗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灵。”由于游戏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吸引幼儿自觉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此外,幼儿期阶段是人萌发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可以为他们拓展一个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同时可依靠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因此,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有利于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

对于刚刚具有一定思想意识的幼儿来说,面对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对任何未知的事物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幼儿对身边的事情总是充满着疑问,这正是他们追求知识的重要表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要抓住幼儿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来激发幼儿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热情,使幼儿能够在音乐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因此,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实现寓教于游戏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还能端正幼儿的学习态度,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的策略。

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而且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要抓住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而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则是一条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实现游戏与音乐的结合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音乐游戏需要在特定的音乐伴奏下进行,但由于幼儿缺乏较强的音乐理解能力,在音乐游戏进行过程中,幼儿往往只对游戏产生兴趣,忽视了音乐部分。音乐游戏完成之后,幼儿难以掌握应学的音乐知识。因此,为了有效完成音乐游戏,要选择那些易于幼儿记忆的歌谣,例如音乐手指游戏《手指变变变》,歌词中写到“一根手指头呀,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呀,两根手指头呀,两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呀,变成小白兔呀……”歌词重复易记,具有明确的指令性语言,幼儿可以在音乐伴奏下根据歌词来做动作,从而轻松愉快的进行游戏,并掌握了音乐歌词和动作要领,有利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幼儿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结合首先要做好音乐的选择,确保音乐旋律优美,歌词简单,这样幼儿学生读起来才回更加顺口,便于幼儿记忆,教师只需稍微引导,音乐游戏便可顺利完成。

(二)精心设计游戏形式。

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但是幼儿的注意力也很容易被转移,游戏是吸引幼儿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只有不断增强游戏的新颖度和趣味性,才能实现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持续激发。因此,音乐教师要紧抓幼儿的心理行为特点,同时结合各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游戏活动形式和内容,确保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娱乐性,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如:幼儿园中班歌唱游戏活动《风》,用用力吹风的方式使ppt中的.苹果由青变红,使孩子们兴趣度极大的提升。此外,音乐游戏的设计要以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为依据,游戏要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表现力、音乐基本技能等,最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促进音乐故事情景化。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他们难以准确理解音乐游戏中所蕴含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为切实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强化幼儿与音乐的沟通,将音乐游戏进行故事情景化设计是一个有效举措。教师可以以音乐内容为依据,设计出一个具有故事性的角色扮演游戏,为幼儿营造一个愉快轻松的氛围,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角色去表演,充分彰显出音乐游戏的趣味性,同时幼儿在故事情节中也深刻学习到了音乐的知识。比如在进行《摇啊摇》音乐教学中,故事可设计为妈妈和娃娃两个角色,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个幼儿戴着头巾扮演“妈妈”,另一个幼儿吃着奶瓶扮演“娃娃”,模拟妈妈抱娃娃的情景。在音乐游戏进行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带有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充分体现出妈妈对娃娃的爱。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实时的点拨,及时的向幼儿讲解音乐知识点,使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既能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也能学习到自身能力范围内的音乐知识,最终提高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四)延伸音乐节奏性。

音乐游戏只是幼儿音乐教育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形象生动的培养起幼儿与音乐之间的联系,但是无法真正实现幼儿对音乐旋律、节奏的掌握。因此,幼儿音乐教育需要在音乐游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通过表演、模仿、乐器打击等游戏来增强幼儿的音乐感知和节奏性,以此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幼儿易于理解的图案来创设音乐区域图谱,使幼儿能够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其次,充分发挥出音乐玩具的作用,练习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通过铃鼓、三角铁、钹、双响筒、圆弧响板、蛙鸣筒、沙球、卡祖笛等发声器材发出声音引导幼儿选择正确的音乐器材;最后,在音乐旋律下让幼儿自主选打击乐器进行有节奏的击打,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最终实现音乐游戏的根本目的。综上所述,音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够培养幼儿的音乐细胞和感官发育,还有利于幼儿个性品质的形成。为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效果,必须加强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寓教于游戏之中,从而培养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谢湘娜.试论幼儿学前音乐教育中音乐与游戏交互作用的意义与必要性[j].读书文摘,2015,(20).

[2]田浩人.幼儿音乐教育中的游戏互动分析[j].音乐时空,2015,(15).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五

答: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总的看法和基本观点。或者说,是人们在哲学层面上对儿童的认识。教师有什么样的儿童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方法。正确的儿童观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2.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儿童观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1)子子;(2)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儿童在传统文化中受到蔑视;(3)把儿童看成传宗接代的工具;(4)把子女当作光耀门庭的工具;(5)养子防老:(6)性别歧视。

3.儿童崇拜与儿童哲学有什么关系?

首先,了解儿童崇拜有助于理解儿童哲学的价值和意义。其次,理解儿童崇拜有助于在当代社会更好地挖掘和利用儿童哲学。再次,在儿童哲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儿童崇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为什么说儿童是一个哲学家?

因为小孩时时刻刻都在思索所有刚接触到的新事物、新经验。他们认真学习、努力思考,并赋予每一一样事物一个观点,整合入他们的世界观。比起大部分习惯于日常生活、懒得勇于质疑的成年人,孩子们更像是勇于怀疑的哲学家。让小孩勇敢地思考,让我们学习用小孩的方式去跟他们对话,诱导他们的思考。

其一,纯朴的性质;其二,浪漫幻想的性质;其三,易受情绪影响的性质;其四,自由创造的性质。

其一,历史的召唤:理解、思考和发现;其二,哲学教育可以执行思维训练的功能;其三,哲学教育可以执行文化陶冶的功能;其四,哲学或哲学教育可以促进人内部精神财富的增益,从而为人获得外部物质财富准备好条件;其五,早期的哲学冲动会影响人的一生。

其一,教育观影响了儿童哲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二,教育观影响了儿童哲学教育的方式和手段。

其一,教育应当“无为”;其二,教育不仅应当使儿童发展,而且应当使儿童欢乐;其三,教育应使儿童主动思考和探究。

其一,儿童道德哲学是一个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的能动的体系;其二,儿童道德哲学是儿童的道德范畴编织的网络;其三,儿童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具有相对稳定的道德哲学;其四,儿童的道德哲学既包括道德困惑,也包括相对确定的道德认识;其五,儿童的道德哲学是系统演进的;其六,儿童的道德哲学的演进是以儿童整体的认知发展为基础的;其七,儿童的道德哲学是儿童对外部规则的构建。

其一,儿童的道德哲学能帮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儿童的道德认识;其二,儿童道德教育应注意道德内容道德形式的统一;道德认识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其四,发展儿童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其五,对于不同年龄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其六,利用交往、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其七,帮助儿童构建其道德范畴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八,与儿童开展对话;其九,建立健康的道德生态环境。

12.作为思维训练的哲学教育有哪些基本内容?

其一,哲学教育可以训练和培养什么样的思维?其二,哲学教育与分析性思维;其三,哲学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其四,哲学教育与实用性思维;其五,李普曼的思维训练系列课程。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六

哲学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指导生活。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残疾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从残疾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摸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与健全人格。

《哲学与人生》课程归属于德育课范畴,主要由“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定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单元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

残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育水平与文化素质和正常人有一定差距。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时,应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且从中学会关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这对他们融入群体生活,能够直面和接纳其身体,战胜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跳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束缚,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形成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在特殊教育学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创设相对宽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理论讲授与案例相结合,化抽象为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他们思考、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案例,如学习“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时,可应用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一段,学生讲述故事,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启发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做教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客观实际是每个人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及趣味性原则,案例与教学理论不脱节,使抽象的哲学原理通俗化,枯燥的哲学理论趣味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运用哲学的能力。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来讲,在《哲学与人生》中使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知识内容,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要让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充满希望,勇敢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自主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按照课前自主准备—案例导入自主—心理疏导自主—学生主体自主四个步骤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发表自我意见,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课外知识内容的探索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理论课的讲授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趣味性教学就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适当的课堂游戏是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的有效方法。游戏中,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对游戏结果的执著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既能身心愉悦,又可达到哲学“引发人的思考”的目的。搭纸牌、添一笔变字、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创造性游戏,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有效参与,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不同视角展开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设计与组织,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引导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把游戏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调动残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七

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升和全民健身的大环境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学的地位越来越被突显出来。因此,旧有的一些体育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高职学校体育的要求,使得体育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创新。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认真探讨创新体育的教学方法,积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使高职体育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并让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一、创新教育以及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研究的,主要就是研究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成果之一,其主要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方法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各个定义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体育教学不是老师单独的讲授而是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就要求老师生动的讲述体育活动的技巧和方法,并且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二、创新思维对体育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创新教育是当今教育的必然发展思路,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更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创造性的人格特征。体育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开发智力、促进智育,都有很深沉的默化作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品质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作用,体育教育是一种很独特的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美感。在研究、探索、改革和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上,大大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积极实现高职体育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体育教学与创新思维的发展。

体育教学的两大重点是技能和体能,由于他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也就不同了。思维起源于某中疑惑,迷乱或怀疑。思维的发生不是依据普遍的原则,而是由某种事物作为诱因而发生。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即操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以动作思维为主要特征,就是指学生在身体练习过程中通过思维决定采取相应的动作。所以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深入细致的观察。只有在学会一定技能的基础上才能有可能进行创新。第二步就是尽可能把学过的同类技术技能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一个步也就是“默”的过程,“默”是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针对自己的练功实践总结的精练,是我在读《盖叫天传》中受到了启发,形象思维与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记忆和回忆动作有很多帮助。他解释道:背是记忆,记住了;默是在记的基础上进了一步,也就是创新。盖先生“把形象留在思维中和把思维形象化”这一论述道破了形象思维的过程和形象思维的意义与形象思维的价值。例如:在学习不同套路的健美操、徒手操、武术拳术等,学生就会遇上同一动作名称,而表现形式不同。这就需要他们进行回忆、归纳、总结。发现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之处。这样就产生了类似经验,就可能出现新生事物。发挥想象,进行创新当然是第三步。有了类似的经验,就可以发展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

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善于发现问题,会提出问题是各种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体育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它拥有时空特征、身体活动等特征,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运动过程中能激活人的大脑,使人的思维活动处于良性状态。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以最简捷的方法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告诉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和多种角度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在体能方面创新就需要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就得做以下几件事情。第一,需要科学的训练方法。第二,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三,重复性练习和坚强意志。重复性练习是提高身体素质成绩的重要手段,也是掌握和巩固动作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及发展身体,增强体质的必要手段。提高身体素质的成绩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达到的,需要练习者长期的坚持锻炼。体能的创新不仅要有锻炼身体的习惯,也要有坚强的意志。从而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方法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转变而改变。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涉及体能、生理、心理、保健、卫生、环境保护、营养等多学科,充分体现了跨学科与综合性的特点,新课程更利于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必将开设新的体育教学项目,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工作者随之转变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队伍的师资力量,学习新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以适应新的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可针对劳动强度和损伤特点加强对应身体肌肉和肢体的训练,开设体育保健教学,如运动处方、疲劳的恢复调整、劳动损伤与预防、体育与休闲等。发展职业技能的身体素质,应有预见地开展职业性运动生理机能补偿与职业病防治教学,使学生逐渐适应并增强职业体能,让体育运动与体育保健伴随学生终身。

参考文献: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八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为首要目标和任务。作者通过对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及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充分认识到音乐教育对中小学学生的重要性,并为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音乐教育;创造力。

1.1教育观念上:人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一切发明的前提,树立创新的观念,转变传承性的教育,并不是说把基础知识的要求降低,而是让学生去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真正的懂得如何学习音乐。现如今的学生被逼着学习各种乐器,不按照艺术自身的规律,只致力于技能的操练,为了使学生掌握技巧,家长对学生威逼利诱,练不好非打及骂。老师在培养学生时,也以独唱或者独奏去要求学生,没有任何配合协作方面的学习,使得学生逐渐的对音乐产生厌烦,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致。老师与学生的评定也变成了学生能唱出怎样难的歌曲,几个升降号的调式,打出多么复杂的节奏,只顾音唱的有多高,而忽略了音乐的灵魂———感情。学生每天都是无情感的机械的去进行音乐技能的训练,而这样的音乐学习和教育,违背了音乐的初衷和本性,更与音乐人类学的原理相悖。

1.2教学方法上:当前的音乐教育,最重视的是技能,因此在音乐学习中技能永远是放在首位的。在音乐的表演中,也要求学生的动作整齐,对学生的评价也是看与别的同学学习的是不是一样的知识,因此导致了学生学习的千篇一律,表现的千篇一律,评价也是千篇一律。这种做法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作性、天赋和灵感。我国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都是重视教师的授课,“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任务就是听老师讲课,模仿老师的动作,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去学,也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传统的教学也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打压,教师喜欢乖巧的、听话的学生,活泼好动、乱摆弄乐器的学生却会得到老师的数落,从而使得学生的创造性和胆识在老师的一再制止中消磨殆尽。就如同听到的一个笑话,老师问学生“十五的月亮像什么?初一的月亮像什么?”学生回答“十五的月亮像玉盘,初一的月亮像镰刀”,老师就会非常满意,如果学生回答“十五的月亮像个大饼,初一的月亮是被咬过的饼”时,老师就会非常不高兴,觉得学生的答案不符合规矩。这些虽然是几年前的事情了,但其中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1.3教材上:在教材上,以往使用的教材拥有非常严密的逻辑和安排,也使得学生和老师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少,这就与音乐本身具有的创造性相悖。现行的音乐教材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对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没有给予大的空间。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九

《教育哲学》这本书从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

教学。

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哲学与教育之间关系的说明,而且这几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的,只有从总体上来串联这几个方面的知识,才可以真正的用哲学的思路来理解教育的问题。

首先在书的导言中,作者进行了哲学与教育之间问题的分析,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在我以往的理解中也和作者给出的例子一样,觉得哲学是一个范畴很大的概念,但是教育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等的一系列的具体活动。在教育中,它包括了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等的活动,从这些活动中,我们很难说与哲学有多少关联,也或者只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观点和方法论分析,但是这仅限于上课中的分析题。作者针对于普通人对这样理解的观点,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教育活动与哲学的关系,教育政策与哲学的关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哲学的关系三个方面点明了哲学对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其中作者对于教育活动与哲学的关系是这样来说的,教学中的具体活动是为了实现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服务的。对于实际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也不能随意的处理这些琐事,他们必须使这些琐事服务于整个教育目的,而且,这些教学的环节也是决定整个系统目的能否实现的一个个关键环节。在这些教学课程中,它所涉及到的知识是有很多的方面的,有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等等的知识,为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提供了知识的基础。上面所说的知识在制定教育目的时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知识只有在社会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人生哲学乃至一般的哲学领域才能得到研究和发展。缺乏这些知识领域的支持和帮助,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教育实践工作者,都无法对教育目的进行很深奥的分析,从而无法对教育的真正意义来说明。作者后面也提到了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理论与哲学的那种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说明了教育活动是必须需要哲学的。

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这几个方面在书中是教育与哲学的具体分析,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都涉及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理性”,比如第五章中,则是从理性与教学来分析的,这其中又包括了理性与人生、理性的教化来详细的阐述的。不同的人对于理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书中这样说,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它不仅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而且也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这种情形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是表现的尤为突出的。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辩论,它就是给出了两个同一概念的不同的方面来让辩论的双方进行否决对方的观点,这样他们就会从正面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以及从方面来说明对方观点的有误。我们知道有些观点是带有感性色彩的,但是这种感性的理解也是掺杂在理性的表述中的,我们不可以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有些错误,这就表现了一种理性的思维。理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和认识的能力。从这一特征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人类是一种有着理性思维的。而且这种理性是伴随着我们一生的,理性与人生的关系认识是对理性与教学关系认识的一个思想前提。人在做“理性思考”的时候往往是身心愉快的。不同的“理性”所拥有的价值各不相同,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例如,如果“理性”能够成为一个人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指明灯或者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时候“理性”所体现的更多是作为其生存和生活的工具价值;同样,有人为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更为“理性”,而使“理性”在其身上体现出目标价值;“理性”能够使人类更深刻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也体现出了它的哲学方法论价值等等。

关于理性与人生,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的,人是有理性的、人生是需要理性的、人的理性是需要训练的。这三个方面就可以很好的说明,我们每个人与理性是形影相随的,即使是最感性的人,他在某些特定的时刻也会表现出感性的一面的。理性的思考会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愉悦,而且这种愉悦还具有一种美学的价值,理性也有助于我们对于生活问题的自我诊断与治疗,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失败对于自己来说是一种挫折,即使是最不愿意思考的人也会不经意的思考造成这样的原因,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总要进行一定的。

总结。

并且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出犯错误的原因并且制定新的旨在预防或纠正错误的人生计划这个过程就是理性的过程理性是我们所不可缺少的。理性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这样的对于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也是这样子的。我记得一个笑话那就是在一个地区建立起了一个加油站一个犹太人看见别人赚钱了自己会建一个超市另一个犹太人会建一个服务区最后这片地区就会繁华起来反过来我们中国人则是一个人建了一个加油站另一个人也会挨着建一个加油站第三个人依旧会建一个加油站最后导致了谁也不能够挣到钱。从这个小故事来说在我们社会上的确是缺少一种理性的思维能力社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理性。这种理性思维能力的出现则需要教育发挥它的作用了。但是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很多的教学理性只是出现在课堂之中当出了课堂就会出现一些令我们无法相信的一些事实。理性不仅是教学的条件或工具而且也是教学活动所应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样的理性教学必须要做到实处否则是一无所用只是出现在一些考试的题目之中。书中对于教育目的或教学目标中理性的缺失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指出造成这种局面是有着教育的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的从外部原因来说第一重情轻理的传统文化。第二是重视个人权威的社会生活制度。第三是依赖于长辈经验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从内部原因来看第一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第二是升学第一的教育与教学理念。第三是标准化的教学评价制度。第四是非理性的学校生活制度。从这内部与外部的原因我们就可以很好的发现社会理性缺失的一些原因。对于改变这样情况我们则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分析与找出一些对策。“理性”这个词是贯穿于全书中的一个核心任何的一种方式与教育的关系都是一种理性的结果比如自由与教育自由的认识系于理性。作为类特性的自由不是来自感官的而是来自理性的沉思。没有理性的沉思人际不能认识到自己作为类的存在更不能够认识到自由作为类的存在属性。这就意味着要想使人们能够认识到作为人类本性的自由不培养他们健全的理性是不可能的。自由的实践应该深思熟虑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于自由理解的多样性甚至歧义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自由实践本身的复杂性。缘于这种对自由的认识的多样性以及建立于其上的自由实践本身的复杂性当人们在从事自由实践的时候就不能依赖于一些简单的教条或盲目的信念而应该依赖于深思熟虑的智慧。给予理性的理解自由那么我们才会认为自由的限制性因素是有必要的。我认为对于教育哲学的理解只有先从理性这一概念入手才可以进行深刻的分析。这样对于自由、民主、公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才会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第三章主要讲了“人生与教育”的内容,每一个人都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的,不管是身体或是心理,它的存在就必然要与教育发生着紧密的联系。我们知道教育的对象总是人,而且“人”是不进行分类的现阶段,每个人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书中讲到了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有:存在的绝对性、存在的意向性、存在的文化性、存在的时间性、存在的语言性、存在的独特性。这几个方面基本都包括了人存在的主观与客观方面,而且,我们从中也可以找出人存在区别与无存在的原因。人有存在的优势,那么久必然会有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死亡的问题、奴役的问题、有限的问题、孤独的问题、自我认同的问题。我就自我认同的问题来谈一下吧,有问题才有发展,而且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我们生活质量的高低,自我认同也就是马斯洛生存发展理论的最高阶段,它给人一种积极与奋斗的精神动力,作为最高层的需要,自我认同感的高低与人生存质量的高低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人的存在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都与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而且也是教育所要进行解决人所面临的问题。在这一章中,提到了,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要从三个方面来做,首先,要改变教育的对象观。这也是提醒我们要真正的认识我们教育的对象是谁这个问题,也意味着理性的对待每一个人,有时候客观上做不到,但是主观上必须要有着这样的意识。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社会教育者角色,他们自我意识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受教育者质量,而且这是不可替代的。再次,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就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发现,它是前面两个方面的一种结合,而且这也提出了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新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第四,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的存在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第五,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在第三章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育与人生境界的关系。我们都知道,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在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较普通人都是比较突出的。人生境界也需要教育来提升,书中提到了教育可以为人生境界提升所作出的努力,分为了七个方面。分别是:教育提出人生境界的问题、传播人生境界的学说、讨论人生境界意义、启发人生境界的反思、介绍伟大人物的榜样、培植实现人生至境追求的信念、以教师的境界来提升学生的境界。从这七个方面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人生与境界之间那种特殊关系,以及学会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这一章我可以这样理解,人生与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那就是:人的存在、人的形象、人的境界,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综合,那就是人生。

我们要讨论人生与教育,那么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知识与教育,知识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知识是构成一个人完美人生的基石,对于人生与教育的种种关系,最终是要靠知识来进行说明。在书中也讲到了不同人以及不同学派对于“知识”的理解,总结出来,那就是知识是一套系统的经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而不是纯粹个体的精神产品,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传播的过程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并且它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肯定要了解知识与人生的关系,总结为一句话我觉得比较正确,那就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会给我们以无穷尽的学问与力量,它是指引我们在人生之路上前进的方向。在书中,提到了知识与人生有着四方面的关系,首先,人在基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其次,人生是由知识构建的。第三,知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最后,知识对于人类而言是一柄双刃剑。从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知识在人生中的重要价值以及这种价值的合理认识与利用。我们要认识到知识不仅有着现实的用途,同时也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愉快,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我们对于知识的学习也要有全面认识,尽可能使自己有着完整的知识基础。书中还提到了知识的分类有自然知识与自然课程、社会知识与社会课程、人文知识与人文课程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的知识体系来构筑我们较完整的知识基础,那么我们在理解知识与人生这个主题时候会更加有用。

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本书中就有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理性”,而且理性也将是人生的一个主题。在我们现阶段理性有时候已经不是那么清晰了,理性在有些人内心中只是一种忍耐的想法,而不是用一种合理的想法去对待一个问题。在书中作者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理性与人生关系的,分别是:人是有理性的、人生是需要理性的、人的理性是需要训练的。这三个方面也是从这样三个点来说明的,那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个关键词来说理性与人生,自然重点也就放到了第三点了,书中也提到了训练理性的一些宏观方法。教学作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应该尊重并应用和发展教学理性。理性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在学校我们有着学习理性、制度理性、教学理性等等,如何将理性更好的应用则是我们要好好考虑的一方面。在书中提到了“教学—理性的探险”,这也就是说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理性,首先,要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也要很明确,而且教学目标应当是前后联系,教师和学生对于教学目标是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主要表现在从“教”的方面,而学生也就是表现在从“学”的方面进行理解了,书中也提到了教师和学生在解读教学目标时候的方法,在这里就不在赘述了。其次,建构师生关系。良好的关系是人与人相处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现在随着班级人数的增多,建构师生良好关系的过程,就是一种师生双方不断地从常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过程。第三,再思教学内容。第四,认同教学伦理。从这四个方面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尊重和利用师生双方的理性,从而使教学活动更加理性化。

在这本书中,使我学习到的就是“理性”是教育哲学讲述的主要内容,对于理性,我们不可以只将它看成是单一的方面,而应当将理性与人生、理性与教育、理性与知识、理性与自由、理性与价值、理性与民主、理性与公正、理性与教学充分的结合起来理解。由于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教育哲学方面的内容还是有很多的地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也就造成了对于教育哲学理解的较浅,还应当对于这本书有着重复的阅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教育中的那种理性的意识。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

近段时间以来读了博登海默的《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这本书,并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这本书对每个学习法律的人很重要,要多重要,读过才会知道。现在看了这后有些收益,记录如下。

首先我来介绍下此书作者。博登海默,1908年出生于德国柏林,在海德堡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33年移民美国后在华盛顿大学研习美国法律并于1937年获得ll.b学位。从1951年开始担任犹他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律教授,并于1975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荣誉教授,1992年去世。博氏是综合法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哲学。主要论著有:《法理学》、《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方法》、《论正义》、《权力、法律和社会》、《责任哲学》和《英症状法律体系导论》等。然后再介绍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全书的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的历史概论中介绍了自古希腊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各派西方法律哲学的概述(包含作者对法律的哲学思考和作用的哲学思考)。第二部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以及第三部分法律的渊源和技术。20世纪的西方法律哲学,一般来说有三大派别:社会学法学、分析法学和新自然法学。作者倾向于所谓“统一法理学”(或“综合法理学”)观点,既主张不以任何单一的、绝对的因素来解释法律;认为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要受社会、经济、心理、历史、文化以及各种价值判断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全书贯穿了这一思想。该书是作者对法律的基本性质以及法律制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和价值进行哲学上的分析。该书的价值不在于面面俱到,而在于它能引起读者认真而严肃的思考。因为时间关系我仅就本书第十一章节中正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比较细致的阅读,故本读书笔记也仅就此部分中正义的概念及正义与自然法的关系这两个部分展开重点阐述。

本书第十一章第四十九节关于正义的概念部分作者分了四个小部分来进行论述,分别是分配正义、矫正正义、契约正义及个人的非正义观。同时作者分别从主观向度和制度的层面进行了分析。而第五十节分析了正义与自然法的联系。以下就此两节内容内容进行介绍。

一、正义的概念范围。

(一)历史上典型的正义概念。

第一种是乌尔庇安和西塞罗的观点。这两人的定义强调的是争议的主观向度。“正义被认为是人类精神上的某种态度、一种公平的意愿和一种承认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据此,作者做出了如下发挥。正义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给予每个人以其应得的东西的意愿。正义要求关注他人,而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上述定义都着重强调了正义的主观向度。故正义被认为是人类精神上的某种态度、一种承认他人的要求和想法的意向。第二种便是圣·托马斯·阿奎拉和埃米尔·布伦纳的观点。作者进一步指出正义不应仅仅局限于精神层面,还要具体化为实际措施和制度性手段。圣·托马斯·阿奎拉和埃米尔·布伦纳这两人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二)博登海默界定的正义之四重含义。

第一种是分配正义。“分配正义所主要关注的是在社会成员或群体成员之间进行权利、权力、义务和责任配置的问题”、。然后,作者提出了一连串有关正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通常是由享有立法权力的当局来处理的。博登海默还列举了一些分配正义的表现形式,如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一家之长发布的令和规定的罚则、采邑的工时、评分制度的公平性和分配奖学金的确当性等等。第二种是矫正正义。习惯法、国际法则、工资水平和矫正正义是指当一条分配正义的规范被某个社会成员所违反时,该社会成员就应承担赔偿、返还不当得利、接受刑罚等责任。矫正正义通常是由法院或其他被赋予了司法或准司法权利的机关执行的。它的主要适用范围乃是合同、侵权和刑事犯罪等领域。

第三种便是契约正义。即在正常情形下,当事人处于自愿而订立的合同是不存在不正义的情形的。但如果一方当事人隐瞒或故意错误表达相关信息,或一方当事人倚其优越的实力地位而将条件强加给对方,或一代表人在毫不考虑他(她)所代表的那些人的利益的情形下就签定集体协议,那么,虽然那些合同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它却仍具有不正义的污点”第四种便是个人的非正义观。即“奉公守法的人和公平的人都是正义的”。最后,作者做了一个精辟的总结,认为上述所有有关正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论式:“个人应得的归于个人”。

二、正义与自然法的关系。

(一)自然法的概念。

在法理学思想史中正义观念往往与自然法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但自然法概念也并非唯一。主要有以下几种:亚里士多德认为一条正义规则“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同样的效力”,那么它就是自然的。按照圣·托马斯·阿奎拉的观点,自然法视为“人类普遍的和根深蒂固的品性”。而赫伯特·哈特认为自然法是“任何社会组织为了存在下去而必须拥有的”。这几个人的观点相似。与此对应的特里斯琴·沃尔夫持绝对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理性永恒不变;鲁道夫·斯塔姆勒与卡多佐法官都用相对论的方法,认为自然法是相对的、可变的。而第三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约翰尼斯·梅斯纳,艾尔弗雷德·维德罗斯。作者认为,以上这些自然法哲学家的观点尽管有分歧与异议,但仍存在一致性的要素,即“自然法是由应当得到承认的原则和准则构成的,而不管它们在一个国家或其他共同体的实在法中是否得到了正式表达”。也就是说自然法是高于国家法令的一种更高的正义原则。

(二)自然法随着正义观念的发展而发展。

把以上的正义要求描述完以后,作者指出,应当根据生物学和心理科学中所取得的进展对人们在立法方面的基本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正。由于人的道德情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自然法的宽容标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很久以前可能被认为是正当的,而在当代文明社会中则为法律所禁止;在过去,人们对轻微的罪行也适用死刑,但在今天,死刑只被限制适用于少数几种极为重大的罪行;一个现代国家的成员要求的最低限度的安全都比混乱社会所能期望的安全程度高得多。作者在这里再次赞同了自然法的大多数倡导者所提出的“恶法非法”的观点。

(三)自然法是正义的最低层次。

从书中不难看出正义制度由三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是自然法,它是正义制。

度的基础;第二层次是“被一特定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认为是正义的规范和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可能得到了明文法的承认,也可能没得到其承认;第三层次是最高层次,“它是由一个更完美的和更理想的秩序的蓝图规划构成的,而这一规划则是一个国家的实在法所无力实现的”。据此,正义概念范围极广,不仅关注法律有序化的迫切的、即时的目的,而且关注它的远大的、终极的目的。

综上,是我对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近乎皮毛的理解。博登海默对正义的阐述是理性而精彩的,整本书是深刻而又有创意的。博登海默的正义论值得学者们深究,就算仅仅细致阅读了此书的一两个小节我也不得不为他那抽象、发散而丰富的思想而感叹。正义是法律制度的实质,正义也是法律永恒的主题,而博登海默对正义的这场探讨给法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一

摘要: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无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专业方向,都在入学支持在学习好基础性文化课程的同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在大学乃至研究生阶段最为明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成为了我们日常学习的必修课.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对于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

马克思主义一经问世,就以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它的科学性、正义性和实践性,而这些特性归根到底只能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根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有了这个结合,马克思主义被赋予了科学性、正义性和实践性,也才具有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自觉发展的不竭动力.离开了这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如何实现两者的结合呢?这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将两者联系和对接起来的“中介”.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不可能自发地走进人民群众内心,成为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因而,要使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只能依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本身为内容向人民群众进行系统的“灌输”,这就是我们所找的“中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与大学生群众及其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我们要长期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用先进的理论灌输给大学生群众,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学生,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学习运用这一思想武器加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一门较为高深的学问,涵盖哲学、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同时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意义.高校学生正处在人格趋于完善,思想接近成熟的重要时期,能够有正确的思想来指导自己会使得学生的人格塑造更为完善,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开放,大学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中的象牙塔,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很多学生容易在经济大潮中迷失自己,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久经检验的真理,尤其在思想指导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在学习一门学问,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吸取其思想精髓来提升改变自己,让自己的眼界更加开阔,社会思维更加敏锐,以便学号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一、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当前社会的发展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思想领域也有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然而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与更方面的实绩来看,中国在指导思想领域并不适合多元化发展,舶来品的合适与否需要经过历史的检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能够被广泛的接受源于其科学性与真理性,并且都是经历过实践与时间检验的,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富强自主的道路,从宏观上来看中国适合马克思主义这条道路,利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人民的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人们实践方式的多元化,然而中国的今天和平稳定,多则生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前提.

其次,高校学生处于理解力与辨别能力突飞猛进的阶段,也是走向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什么样的思想指导能被其接受,对于其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的实践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单单是贡献大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方向路线的正确.坚持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懂得正确的索取与奉献,明晰自己肩膀上的责任,学会向着更崇高的理想而迈进,缓解当今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对学生们思想的不良影响.

最后,高校作为大部分学生的学业终端,是其学习生涯的结束,也是社会角色的开始,不少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就已经有了形形色色的实践经历,在初次接触这些时很多人会感到迷茫与彷徨,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来对其进行指导,一旦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有可能使其行为方式产生错误,从而影响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后,一旦在其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意识,以此科学的方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就能更好的保证其健康的发展,社会的良性循环.

二、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现状。

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已有多年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生们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指导性同学生们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学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使得教育成果不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迈向更高的台阶,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来自于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环境的不断优化,指导思想在其中的贡献尤为突出,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育才有了当前高校和谐稳定的现状,当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大的形式是好的,小的方面仍然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微调整.

(一)一定程度的形式化。

高校所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相当大的部分是卓有成效的,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存在只灌输知识,不解释原理,只照本宣科,不深挖精髓等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很多学生从思想上想要学好马克思主义,但由于自身理解力,社会阅历的有限对其深层次的理解难以到位,这就需要我们的高校授课老师予以深层次的讲解,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其学、任其用.

(二)理论与实践的相分离。

究,同时重要的还是为了作为指导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高校在开展马克思教育时要重视理论与时间的同步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能真正为学生们所用.

三、如何更好的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状况,直接反应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上,有效而深入的教学与实践,能够促进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开花结果,反之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学生思想进步教育的忽视,认真研究怎样更好的开展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社会的负责.

(一)避免形式化教育,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思想的交流,不以机械化考试为目的对学生进行检验,考试的目的是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以便其进行自学研究,提升自己的思想,完善个人人格.能够避免形式化教育对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行为相结合,避免空洞的理论引起学生的迷茫已经学习兴趣的缺失,有效的开展实践活动,哪怕范围小形式简单,只要达到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理论武器来开展实践活动,就已经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的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海波.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深层归因及可能的出路〔j〕.黑龙江高校研究,2007,(02).

[2]汪信砚.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哲学动态,2003,(05)。

[3]贾松青.马克思主义永具生命力[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二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三

云阳中学。

陈槐茂。

从本书的目录上来看,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但是翻阅下来,却又能够从中得到一些不同以往的关于教育的理念和认知。

在这里,教育哲学不再讨论那些抽象的“基本问题”,而是讨论那些与每一位教育者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问题,讨论的方式也不再是演绎的和规范的,而是反思的和批判的,研究的目的不是强迫人们接受自己的结论,而是和人们一起认真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公正与教育,这几个方面在书中是教育与哲学的具体分析,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都涉及到了一个很关键的词语“理性”,比如第五章中,则是从理性与教学来分析的,这其中又包括了理性与人生、理性的教化来详细的阐述的。不同的人对于理性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书中这样说,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它不仅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而且也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这种情形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也是表现的尤为突出的。我们知道有些观点是带有感性色彩的,但是这种感性的理解也是掺杂在理性的表述中的,我们不可以明确的说明这其中的有些错误,这就表现了一种理性的思维。理性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和认识的能力。人在做“理性思考”的时候往往是身心愉快的。不同的“理性”所拥有的价值各不相同,这些价值是多方面的。例如,如果“理性”能够成为一个人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指明灯或者能够协调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时候“理性”所体现的更多是作为其生存和生活的工具价值。

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其中包括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和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再次,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再其次,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生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最后,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教育哲学方面的内容还是有很多的地方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所以也就造成了对于教育哲学理解的较浅,还应当对于这本书有着重复的阅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理解教育中的那种理性的意识。

2017.11。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四

“存在具有绝对的价值,也是一切价值的基础、依据和目标,这是人存在的绝对性的基本含义。全人类应该共同反对旨在威胁和消灭自己及他人存在的一切自杀、暴力和战争行为,将其判定为最不人道的事情。”这是石中英《教育哲学》中《人生与教育》章节中的论述。意思是生命是珍贵的,不管对于他人的生命还是自己的我们都应该去珍惜。

前段时间的昆明暴力事件,当恐怖分子将手中的刀挥向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时,不知道他们可曾想过葬送在他们手中的是一条条宝贵的生命,当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点一点消失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心里有没有意思不忍,我们无法理解他们为何要做出如此惨无人道的事情。我们很容易看出他们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将生命当作儿戏,既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这个社会也不尊重自己。

我们拿马航失联事件来看,马航mh370失联事件,已经创下了全球历史上民航飞机失联最久记录。时间拖得越久,人们对人命伤亡的担心越大,对于相关单位的办事能力与效率也越多质疑,但情况的紧急仍没能改变马国政府在事件发生以来的谨慎态度。马国国防部长兼代理交通部长希山慕丁虽然一再遭受外国媒体质问马国政府会否道歉,但他一直到3月19日都不愿讨论此问题,()回应记者也只是强调“现在这个时候还是寻找飞机为重。”希山3月19日会见记者时还说“乘客、机师和机组人员在没有任何证据之前,都还是保持清白”,他这一番言辞固然表现得公道正直,可是大家因此还是失望,解读下来,“这是还在说没有进展,抑或是不愿承认任何进展?”也许是事不关己,也许飞机上没有自己的亲人,又或者还没有想好万能的对策,总觉得飞机失联这件事一直没有有效率的解决,在这样的紧急关头,摆在第一位的不是赶紧想办法营救乘客,增加生还的可能性,而是在考虑国家荣誉,说出道歉谁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多少家庭因此不再完整,支离破碎。

不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立场,都请珍视生命。

《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高尔基的童年是悲惨的,很小父母双亡,由外祖母抚养,可家庭贫困的外祖母哪能抚养的起呢?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逼高尔基流浪街头自己养活自己他先在鞋店、圣像做学徒,又在轮船的厨房里打杂,过着非常沉重而苦闷的生活。而读书使他找到了快乐、安慰。虽然条件艰苦,但高尔基久久不能忘记读书,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如在这一段里:

星期六那天,我到阁楼上晒衣服,想起那本书,就将它拿出,读起来。我读的入了迷,一直读到身子冻僵了为止。(省略)我读的入了迷,耳朵听到大门口的门铃声,竟然一时弄不明白这是谁在拉铃,为什么要拉铃。(省略)“你聋了!外面在拉铃!”保姆生气地说道。

我赶紧去开门。

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死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

虽然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功夫不付有心人,终于,他通过努力的自学,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着名文学作家!啊!高尔基是多么的伟大呀!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成为一名热爱读书、热爱学习的人!

我在放寒假时,有幸看了高尔基写的非常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在人间》。

我先前只读过《童年》,《童年》还是爷爷在我过生日时送给我作为生日礼物的。我看了《童年》后就一直想看《在人间》,我今天有机会了。这本书是高尔基遗产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描写了作家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走向革命的道路。同时也反映了俄国一代劳动堵在黑暗中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艰难曲折历程。我对这本书印象比较深,因为这本书它像富有魔力一样,我只要一打开这本书我就会一直不停地翻下去。这是因为它写得太好了。我对其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就是我要说的第一件事,它说的是他们的厨娘在一次烧饭中死去,可这时,作者和他的朋友就在旁边,萨沙因为这件事吓的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只好找高尔基陪他,才得以平静。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很多,()也有很多感想,我觉得高尔基的身世背景很可怜,还有生活环境恶劣,但是他一个不成熟的小孩,竟在这样黑暗的社会立了足,而且从小爸爸妈妈都死了,只跟他的外公外婆在一起生活,像他这样社会底层的人可以成为世界上有名气的大作家,我真得很佩服他。他在人间什么活都干过:烧水、煮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还挨过打,往过医院。总之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但他很顽强,很自信、能吃苦耐劳,学习异常刻苦。为了学习,他承受了一切,被人凌辱,受过饥饿。但他从书本中汲取了力量,因此他看到了光明,看到希望。没有书本就没有高尔基自己这样的精神,他今天就不可能成为伟大的高尔基了。自学成才的曲折历程让我对自己有了一个目标:向他学习。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黄埔书店买书,忽然,我看书的时候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就是《在人间》这本书。

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

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来到人间”,仿佛就暗示着这人间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诗集、阿克萨夫的《家庭记事》、着名的俄罗斯史诗《在森林中》等书籍构成了高尔基的天堂,这个“人间”里的天堂。

今年,我读了一本小说,这本小说主要讲述主人公马斯骐的童年时光以及校园生活,并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花钱之道。

文中说道:“钱是繁多的,也是极少的。”是呀,花钱如流水,但挣钱却难如登天。如果你要珍惜一点钱,就很难做到。例如:你看到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或是手工品,又或是你最喜欢的东西。你能忍住不动心吗?你能不伸手去抚摸它吗?你能不去买它吗?但你手中有爸妈辛苦赚的钱吗?是的,你当然会回答:“当然有。”可你在买东西的同时,你的父母正在辛劳的赚钱给你买这些无所谓的东西。

说我对银子不感兴趣,那是不可能的。总有文章大谈银子不重要,重要的是xxx,但我想“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古训并不是空穴来风。即使能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但要做到对于白花花的银子一点也不动心,那么这人不是大脑有点问题,就是文盲到不认识银子了。()不得不承认,爱财是人的天性。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作家萧红在生命末期于香港完成的小说《呼兰河传》。这本书与往常我看到的书截然不同。整本书,萧红都以灰色的笔调描写了在呼兰河这座小城中生活的人们,但她却用轻盈活泼的笔调描写了自己的童年。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拉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呼兰河城。在那里的的人都像被抽了灵魂的木偶一样,死板,没有色彩,他们宁愿相信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只会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干着一样的工作,过着一样的生活。整个村庄就像被大块大块的乌云笼罩着,见不到半点阳光。在这个令人忐忑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旧思想、笨方法。但在这个故事中还是有一个人有着丰富的色彩,那就是——萧红的爷爷。萧红的爷爷是一个乐观、看得开的人。当萧红的爷爷看到萧红调皮的恶作剧时,不会一昧的责怪她,而是和萧红一起开心地玩起来。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五

最近读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一书,它是由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贝内特·雷默所著,2003年5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熊蕾翻译的中译本。这是一本系统论述美国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哲学专著。作者贝内特·雷默是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学家,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审美教育的倡导者。

过去,我一直认为读音乐理论没有美感,我读完此书后感觉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来体验音乐,从而得到审美感受的一种活动。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聆听无疑是最主要的方式,语言只是一种辅助手段。科普兰认为:“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我国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也指出音乐欣赏应以聆听音乐为主。教师恰当的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去体验、理解音乐。

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十章)。第一部分雷默以美学中三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思辨主义、绝对形式主义、绝对表现主义为例说明何种哲学可以成为音乐教育哲学,并详细论述了它们在艺术情感、艺术的意义、体验艺术中的不同,以及这些不同在音乐教育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思辨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存在于音乐本身之外(非音乐的体验),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是“音乐(非音乐体验)被认为是使人变得更完美的有效途径”。绝对形式主义认为音乐的价值在于音乐自身,“致力于培养天才儿童的音乐技能”;绝对表现主义则是对前两种的综合,“主张音乐提供有意义的认识体验”。第二部分阐述了音乐教育哲学在实践(普通音乐课、表演课)中的体现,指出了当时美国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音乐课不是核心课程,音乐课仅仅重视技能训练并偏重于音乐之外的体验等),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方法。第三部分是对美国音乐教育未来的展望,提倡艺术教育朝人文方向转变。

作为一本哲学方面的著作,本书有逻辑性强、结构层次清晰的特点。但更为重要的是,本书从很多角度并用很大篇幅阐述了音乐艺术的性质和价值,这是很多论及音乐教育的著作所不及的。正是这一特点,体现了雷默作为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深厚的音乐修养,也为我们研究音乐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参照。本书突现了一个前提,即音乐教育的基本性质和价值是由音乐的本质和价值决定的。雷默教授以这一前提为基础,通过对音乐艺术创作、体验、感觉、意义不同方面的论述,使我们更系统地体会到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的实质,也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音乐教育价值的必要性。尤其是书中提到的“音乐是情感的一种语言吗?”“音乐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手段吗?”这些看似简单的标题,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要解答它仅仅有音乐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从许多其他相关学科(解释学、美学等)的角度进行论述。本书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雷默教授把音乐教育哲学渗透到实践中,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法。雷默认为采纳多视角和多种观点的合理成分是建构一种音乐教育的普遍哲学必须给予充分思考的。这种兼容、平衡的认识以及态度,对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十分有益,并且很适用。相信音乐教育会在一种多维度的逻辑体系和价值观的构建中发展得越来越好。

在特定文化环境以及特定历史时期产生出来的著作本书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雷默认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而非审美的教育就是非音乐教育,“因为非审美体验会阻止对音乐产生审美体验。”他的言下之意是应该强调在音乐教育中对音乐本身价值和本质的关注,仅从这一强调来说,是很有其积极意义的。但因此将一切所谓音乐之外的体验,全部当作非审美体验而加以拒斥,则有失偏颇。这样的区分标准本身就没有充分理解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的本质和价值。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融实践性与研究性为一体的,具有很强可读性的理论专著,值得一读。尤其本书强调对音乐教育中音乐自身的关注,这对我国音乐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是很大的。当前我国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也存在着仅仅重视音乐本身之外的体验,而忽略对音乐本身的关注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有学者提出音乐教育应该“走进音乐”,倡导关注音乐自身,启动音乐思维,这与雷默教授在此书中所强调的观点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的。当然,音乐教育改革不可能依靠一本书的出版、或是一个观点的提出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齐心协力。一本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能给我们某些启示。正如雷默在本书的前言中指出,“如果本书哪怕只有一部分,也许有大部分,帮助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澄清了他们和我们都同样献身于其中的那门艺术——音乐——的信仰和价值观——即他们的哲学,那我就心满意足了”。《音乐教育的哲学》使我非常明确地找到了在音乐教学中一直以来困惑着我的一些问题的答案,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根据,我如同迷路的航行者突然找到了引路的灯塔。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六

绪论。

本文虽然在心灵哲学的视角下研究命题态度的相关问题,但从渊源上来说,对命题态度这一概念的研究来自于语言哲学,因此必须澄清本文的研究与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研究究竟有何不同。

将命题态度纳入哲学中来,其源头来自于著名的弗雷格疑难,即态度语境下同一性替换问题。

对弗雷格及罗素关于此问题解决方法的评析促进了情境语义学(situationsemantics)的产生。

情境语义学注重研究命题态度的关系,即个体对命题的态度,比如“相信”、“期待”等,这些具有意向性的状态能够表达一个个体的态度。

该研究将命题态度形式化,即一个逻辑系统如何表示命题态度的关系,以及这个系统是如何构造的。

总体来说,语言学或者逻辑学对于命题态度的研究更偏重于形式化,从命题态度的结构入手来探讨有关语义的问题。

其结构要素包括命题态度主体(propositionalattitudesubject)、命题态度谓词(propositionalattitudepredicate)及命题内容。

其中命题内容指的是命题态度谓词指向(directat)或关于(about)的内容。

第1章命题态度的含义。

1.1命题态度与心理意向性。

也就是说,患有这种疾病的人虽然能够感知一侧事物,但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即“无意识的心理状态”。

除了上述情况,还有些无意识状态比如惯性。

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10年不变在同一个地方居住、并且在同一个区域上班,那么每当他上下班时,即使在路上不费力寻找路标甚至走神,他依然能到达期望的地点。

或者一个人惯用手写,提起钢笔就会自发地寻找纸张进行书写,那么当有人手持文件等待其签字,惯用手写之人可能在找到钢笔后由于走神而忘掉待签字文件,进而继续翻找纸张。

这些无意识的状态是否具有意向性?我们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无论主体有没有对当下状况的意识,他都在心理意向的驱使下完成了某项工作。

例如某人顺应心中对家的期待而在不故意的情况下抵达住所,或者能够遵循对书写的渴望而寻找纸张。

关于意识与意向性关系的进一步讨论我们将在下一节完成。

而这种无意识的意向能否称为命题态度?显然不能。

这种无意识的心理意向并没有指向一个命题表达出来的内容,换言之,潜在的心理意向性并非命题态度。

1.2意识与意向性。

与上述分离主义不同,意向性基本论认为,意识与意向性是不可分离的,但是它们的联系体现在,意向性在二者中更为重要、是基本的,意识可以用意向性来解释。

表征主义是其中一种代表性理论。

表征主义认为,所有心理状态都是意向状态,意向内容可以由心理状态对事物或性质进行表征而得来,换言之,本应理解为由意识得来的内容,其实可以由意向(表征)得来。

其解释有赖于德雷斯克的“移位感知”(displacedperception)理论。

人的经验有一种透明性,“经验的透明性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例如,当我们注视一棵树,并且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视觉经验,我们能发现的性质只是所呈现出来的树的性质。

这表明,经验恰如眼镜的镜片一样,可以让我们投过它知觉到外部事物的性质。

在此意义上,我们说经验是透明的。

3.1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命题态度如何解释行为........17。

3.2监视机制理论——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21。

结论.......................24。

第3章命题态度的归属过程。

3.1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命题态度如何解释行为。

也有例外。

比如当这个人害怕火焰,但假设他是一个冷血的人,在看到几百米外的一座房子失火时,由于他同时相信这个火焰不会伤害到自己,那么他将不会感到害怕,也不会如前所述,惊叫甚至避开。

还有一种例外是,当一个人拥有两种不同的信念,信念q的影响力远大于信念p的影响力,那么他会呈现出与我们假设不同的行为倾向,也可能与其他相信p的人表现不同。

例如,一个人虽然害怕火,但是当他独自迷失在森林中,此时如果不取火,他相信自己将被冻死;或者相信,他手边的猎物如果不用火烤就无法食用,而他将被饿死,那么此时他会抛开对火的'害怕而选择生存。

当然如果他相信只要点火他就会害怕到死掉,或者相信生肉也可食用、总比面对火好,结果将不相同。

另外一种情况是,在一个危险的水边,主体a相信靠近水可能会丧失生命,那么他将远离水岸,而同样一个拥有该信念的主体b,由于他寻求刺激,或者有轻生念头,那么他反而会靠近水岸。

如此种种。

3.2监视机制理论——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

在上一章提到的fp三种理论中,理论论和模仿论最为流行,但无论是理论论主张的人们对命题态度的归属能力由先天或学习得来,还是模仿论所说的人们虚拟他人视角来理解或预言他人心理状态,都将研究集中在命题态度归属能力的第三人称方面,因此,对第一人称问题进行考虑,mm理论就成了一个好的选择。

此外,对于解释自闭症人群能否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该理论也提供了解答。

然而,尽管mm理论作为前两种fp理论的补充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其中不乏值得考虑的问题。

例如,该理论的提出者并没能明确解释监视机制在什么情况下完成表达任务,同时,该理论关于信念的上升程式中的问题也没能给予良好的解答。

所谓信念的上升程式是指,当人们思考类似“是否相信p”的问题时,实际上在心中考虑的是“是否p”,这就将思考一种心理状态转化为思考一个事实。

对于这种现象,mm理论并没给出合理的解释。

结论。

关于命题态度归属的过程,我们从两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研究命题态度在解释行为时的表现,二是研究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即人如何认知命题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这个部分的分析主要利用信念这一命题态度。

对于命题态度的解释过程,我们除了沿用理论论及模仿论,即利用理论或者模仿他人的视角来进行解释或预测行为以外,还参考了自然主义视角下的分析,在行为维度,我们知道命题态度对行为解释的表现为,同一命题态度引发的行为不唯一,且受所持命题态度的程度及硬度的影响;通过对神经生理维度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命题态度的解释方式是对每一个行动方面的解释而非行动整体;在社会历史维度,命题态度对行为的解释则受社会、历史、语言的影响。

命题态度的自我归属则主要参考mm理论,即我们通过认知建构中的监视模块来完成自我认知,对于该理论不详尽之处,我们也尝试给出了解决方案。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七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同时也对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有意识利用学生们在政治课上学到的哲学思想指导生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还能培养文理兼长的后备人才。

现将如何利用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的策略总结如下:

1.利用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讲到:一般,指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指矛盾的特殊性。二者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存在的前提条件。

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一般与特殊关系的处理。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中所讲的规律一般都是一般规律,任何一般规律都是对事物的共性的总结,事物还存在其个性与特殊之处,共性和特性相互依存。

例如高中生物必修1在介绍细胞统一性时讲到:生物一般是由细胞组成的,但病毒是非细胞生物;一般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但原核生物蓝藻光合作用是光合片层;一般情况下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应有的细胞器,但植物的根尖细胞、叶表皮细胞不含有叶绿体;一般的细胞都含有一个细胞核,但双小核草履虫,胚乳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一般细菌的代谢类型为异养型,但硝化细菌为自养型:一般真核生物的体细胞增加的方式为有丝分裂,但蛙的红细胞为无丝分裂;植物体一般组织的无氧呼吸的产物为酒精与二氧化碳,但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细胞等无氧呼吸的产物为乳酸。高中生物必修2讲到:生物的遗传物质一般是dna,但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高中生物必修3讲到:一般生产者是绿色植物,但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也是生产者,原核生物蓝藻也是生产者;一般消费者是动物,但猪笼草这样的植物也可充当消费者,病毒、营寄生生活的细菌也是消费者。

2.利用整体与局部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与局部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功能;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离开整体就不再有部分功能。

在生物学教学中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这种学习策略在高三全面复习时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复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要引导学生认识个体层次生命系统的整体性,只有生物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使内环境维持稳态,换句话说只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共同配合使各器官、系统之间协调统一,保证内环境的稳态,生物体才能正常完成生命活动;另外,从高中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来说:第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各个章节各本书内容的连贯性、整体性。

教学过程中,我们如果只注重各个部分内容的讲解,而不从整体角度出发就可能使学生的理解过于片面,那么很多理由很多知识就可能让学生无法联系,很难构成知识网络,造成学生理解上的空缺和漏洞。高中生物课本的每一章节主要是对生物局部活动进行研究,如果教师能每节课的导课或小节时都站在整体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也就是简短的几句话,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生物学习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生物体的整体结构和功能(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活规律等)的知识框架,如果建立的这个框架或网络很致密,牵一发而动全身,那么以前的一些不解和疑惑,也会在整体框架构建之后融会贯通,迎刃而解。

3.利用宏观与微观关系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讲到的宏观是指从大的方面去观察,微观是指从小的方面去观察。在自然科学中,微观世界通常是指分子、原子等粒子层面的物质世界,而除微观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被称为宏观世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生物的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中穿梭自如,“微”则进入细胞中了解原子与分子是如何完成细胞代谢的;“宏”则能跳出来了解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如何维持稳态的其实高中生物就是从微观入手的,从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到组成生物的化合物,再到组成生物的细胞;到了必修3又从个体水平认识生命活动的调节,从生态系统的水平认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对生物微观知识的认识,还必须注重宏观角度的理解。

4.利用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哲学中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它有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例如必修1讲到的细胞代谢的方式涉及到的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同化是把消化后的营养重新组合,形成有机物和贮存能量的过程。异化是生物的分解代谢,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体内的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自身的组成物质发生分解,同时放出能量。从细胞到生物体,包含了细胞的分裂、分化与生长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在这些生命活动中,需要不断的进行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整个代谢过程始终发生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一般认为,当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有机物才能积累,生物才能表现出生长现象。

5.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指导高中生物教学。

哲学中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学生利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原理可以很好的理解酶催化作用一例。酶是催化生物化学反应的内在因素,但要使酶发挥其催化作用,外界环境条件比如说温度、ph值显得至关重要。生物的细胞发生癌变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致癌因子等外因作用于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内因而发生的变化。学生在分析光合作用时得意识到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因有叶绿体色素的含量、酶的种类及含量,外因有光照、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样,学生做关于光合作用的题就显得不那么难了。此外,高中生物学中的细胞核与细胞质的相互关系、生物进化的过程、群落的演替、生态平衡。

教育哲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八

摘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对中国教育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保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要在实践中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握好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它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把握好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

关键词:哲学思考;思想;素质教育;客观性。

建国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峰回路转,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高度,作出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提出了“科技兴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国策。素质教育是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指导今后教育实践的政治思想保证。它的提出,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命运和前途有长远的决策性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深刻理解、切实贯彻、全面实施。

客观性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坚持客观性原则,就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客观性与必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内容与形式等诸多方面的统一,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并非易事。素质教育的形成,正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的结果,它表明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认识的深化。

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在于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的国情,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研究国情,把国情作为我们办事情的出发点。研究国情的实质是解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不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导就必然脱离实际,也就是违背客观性原则。我们过去教育经历了许多曲折,很重要一条教训就是脱离国情。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探索怎样根据中国国情来发展教育,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后来由于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情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有偏差,参与了应试教育的作用,曾多次出现急于求成的情况,影响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展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对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素质教育。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教育和质量。”邓小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把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

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在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志在党的十四大和1994年全教会上进一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论述,对于我们理解素质教育的客观性及其指示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来自于对国情的深入了解和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呢?我国的教育,是在旧中国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例,科技教育文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发展壮大的,只有对国情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正确性,并自觉地为之奋斗,才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谈得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关于素质教育问题,不是哪一个人心血来潮想出来的,也不是自上而下传下来的,它是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形成的共识。它始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它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趋势,是这个特定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

总之,认识素质教育的客观性,要十分重视对国情、省情、县情的研究,要反对本本主义和一切主观主义的东西,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完成,使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更富于自觉性和创造精神。

万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任何的诸要素都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它们的有机统一形成事物的整体。如何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来认识素质教育,也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所必须的。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抽象的理论形式来反映我国教育实际的,从形式上看他是主观的,从内容看是客观的,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社会各界的普遍理论与大力支持。不了解其中各子系统的联系和关系,就不能把握其整体,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就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性。

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及其内部诸方面的有机统一,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可能一下完成这个任务,但必须努力去研究他、实践他,以期取得一定成效,有助于素质教育协调而健康地向前发展。下面试从三个方面略加分析。

从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看,我们习惯把素质教育称为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它简明而形象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本质所在。以其具体内容而论,它涉及到更多的方面和关系,要充分认识其整体性,必须做全面考察。素质教育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来的,它是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13亿人口中实行的。它要达到的目标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它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和需求,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纪律、学会审美,为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关键是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上。由于思想是人们行动的先导,所以,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有质的不同。

可见,素质教育是由前提、保证、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手段、措施等构成整体。其中有几个具体问题需要澄清。

一是搞素质教育还要不要考试了?邓小平同志说“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同检查产品质量是保证工厂生产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样。”因此,考试是一种教育评估手段,不同点是素质教育把考试作为推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手段,所以素质教育不是要考试而要对考试进行改革,有效地利用考试这个手段。只要学校存在,考试就永远不会完结。

二是搞素质教育不是就要多搞活动?本来,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二者都应抓好,但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所以素质教育绝不等于活动教育。

三是是不是条件差的学校就不搞素质教育了?素质教育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循的办学指导思想,所以无论条件如何,都应该搞素质教育。

四是打牢基础与升学选拔是什么关系?应该明确,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升学率,而是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只要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了,拔尖人才自然会脱颖而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指出:“实践主义(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主义科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着的特点:一个是他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他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社会生活本性是实践的。人们正是通过社会实践认识社会的本质及其规律,并依据社会的规律去改造社会,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主体客观化。素质教育是在教育实践中取得的科学认识,为我们提供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迎接21世纪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理论武器和战略举措。

然而,它毕竟是精神的东西,理论只有掌握群众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也内在地蕴涵在素质教育的内容中,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目标和紧迫任务,党和国家把素质作为关系到面向21世纪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问题提到了我们面前,所以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遵循实践性原则,我们在实施教育进程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在实践中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丰富和发展素质教育“三个要求”的内容。

遵循教育的实践性原则,我们要注意在实施过程中坚持科学理论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性是实践的前提,素质教育是符合我国教育实践的科学真理,在实施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目标指导的原则,因为目标制约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教育媒体的选择和教育评价。二是整体优化原则,要从素质教育这个系统的整体出发,努力探求各要素功能的优化组合,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大于各要素功能之和。

三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进行素质教育。

四是内启动原则,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启动学生的内因,点起他们内在因素,使其主动接受外因的积极影响,并转化生成为自己的“营养”,成为进步的内在动力。这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五是群体合作原则。在“教育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念指引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社区教育的依托功能,构筑教育社会化体制,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人们要真正把握他、驾驭他,是很不容易的。有时会产生顾此失彼,当强调这一方面又可能忽视别一方面,抓住主要矛盾又放松了次要矛盾,注意了特殊性又忽视了普遍性,或是相反。这就要求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的标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发扬成绩,克服缺点,增加素质教育的科学预见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程中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坚持素质教育的实践性,就是要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敢于探索、勇于实践、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因循守旧,具体行为是错误的,脱离实际,为所欲为是不可取的。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及教育方向、教育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内容和方法诸方面的重大变革,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中的自我完善。实践表明只要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客观性、整体性和实践性正确把握就能在实施中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七大和第三次全教会、******同志谈话精神为指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我们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范文推荐

    山塘整治的报告大全(19篇)

    报告范文是在工作、学习或研究中对某个特定主题进行全面说明和分析的一种书面形式。通过阅读这些报告范文,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成果。为进一步加强规范我校

    教师个人工作简历样本(通用20篇)

    个人简历是我们展示自身能力和特点的重要工具,通过它,我们可以向雇主或合作伙伴传达我们的价值和潜力。以下是一些经过精心筛选的个人简历样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

    大学生爱心志愿实践总结(热门19篇)

    写实践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实践报告的写作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实践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

    音乐字论文范文(19篇)

    了解范文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下面是一些范文范本的例子,大家可以通过阅读它们了解到不同领域、不同题材的写作风格。在世界音乐的课

    考研英语个人规划书(热门23篇)

    英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拓宽我们的视野。如果你正在写英语总结,可以参考以下的范文,获取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考研界常有一句话—

    毕业班经验交流发言稿(模板21篇)

    发言稿有助于提前确定自己的演讲思路和内容,以避免在演讲过程中迷失方向。下面这几篇发言稿范文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论点和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税务部门演讲稿(优质19篇)

    不同的部门之间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协调,以确保整个组织的顺利运行。在编写部门总结时,建议参考这些范文的思路和结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拓展和调整。

    读书心得体会格列佛游记(优秀20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发掘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我一向自诩读书甚多,常常冷不丁地从

    新课标第七单元(通用16篇)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优秀的作文应该具备良好的逻辑性和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思考它们的优点和特点,为自己的写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教学目标:1.

    创意甜品店创业计划书(模板17篇)

    创业计划应该明确创业项目的目标、愿景和核心竞争力,能够吸引投资者和合作伙伴的关注。创业计划范文三:XX创新科技创业计划(技术优势、商业模式、发展战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