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9 作者:笔砚

了解范文范本的特点和要求,可以更好地适应写作的需求,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在总结写作时,我们可以通过借鉴范文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使我们的总结更有深度和人文关怀。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一

问题的论证:

大熊猫应该只吃竹子吧!它们只吃竹子,但是,有的可能还吃胡萝卜。他们吃的各式各样,连肉也吃,比如说竹鼠,它们就吃一些死去的竹鼠,所以可以证明,他们是杂食类动物。

问题的结论:

根据上网查资料,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谁么都吃,这是我查的资料。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看,大熊猫的食物太特殊真要好好研究一下了。他们的食物太特别了。

问题的延伸:大熊猫的天敌是什么?它是怎样防卫自己的呢?

参考材料:《动物大百科》《动物世界》。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二

摘要:

机动车辆或其他设备在工作过程中所排放出的废气。在现代文明中,汽车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但是,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汽车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即汽车尾气污染。在中国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关键词:。

机动车;尾气污染;尾气污染危害研究背景:

时间:2014年10月12日,下午2点——下午4点。研究人员:麻圆圆。

研究地点:垟儿路中山公园旁边研究目的:

了解汽车尾气对是否人体造成伤害?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正文:

汽车作为现代化交通工具,给予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带来十分方便的同时,可是它的尾气排物到底是否威胁着我们呢?这是我的疑问。为了搞清楚,我便对这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研究。研究方法:

找两只身形差不多的蚱蜢并把它们装入两个玻璃瓶里,并把其中一个装满汽车尾气,另一个则装满新鲜空气,然后观察两只蚱蜢的变化,得出结论。研究过程:

第二天下午,我趁着空闲时候,来到一块大草坪上,在父母的帮助下,我抓了两只身形差不多大小的蚱蜢,把它们各放入了两只透明的玻璃瓶内。现在,两只瓶内都装满着新鲜空气,还各有一只蚱蜢。随后,我由父母陪同着来到马路上,同时,携带着两只玻璃瓶。我们请了一位驾驶员配合,我拿着其中一只玻璃瓶拧开盖子,那位驾驶员开始发动起汽车来了,汽车管道便往外排放尾气,此刻,我正朝里装汽车尾气,装满了汽车尾气后,我拧紧盖子,谢过驾驶员,迅速从身上拿出早已准备好的两个标签,在装满新鲜空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1”,又在装满汽车尾气的瓶子上贴上“研究2”。这样,便于识别。

回到家中,我把两只玻璃瓶摆放在阳台上,使它们能受到足够的光照,更有利于我观察它们的动静。刚过十几分钟,我挡不住好奇的诱惑,忍不住去瞧瞧,发现:在贴有“研究1”的瓶子里的蚱蜢还活蹦乱跳,精神充足,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精神明显差了点。于是,我更加好奇了。每隔十来分钟,我就去观察一次,发现的结果都是一样。直到第二天的上午,我又去观察了一次,有着重大的发现:在贴有“研究1”的瓶子里的蚱蜢还存活着,而在贴有“研究2”的瓶子里的蚱蜢已不再动弹了。研究结论:

汽车尾气对人体伤害和环境污染的伤害很大。原因:汽油主要由碳和氢组成,汽油正常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过量的氧等物质。但由于燃料中含有其他杂质和添加剂,且燃料常常不能完全燃烧,常排出一些有害物质。研究表明,汽车尾气成分非常复杂,有100种以上,其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会阻碍人体的血液吸收和氧气输送,影响人体造血机能,随时可能诱发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碳氢化合物会形成毒性很强的光化学烟雾,伤害人体,并会产生致癌物质。产生的白色烟雾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均有损坏。氮氧化合物使人中毒比一氧化碳还强,它损坏人的眼睛和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物质,可使植物由绿色变为褐色直至大面积死亡。研究体会:

汽车尾汽对人类的危害程度很大,危及健康。当然,使用无铅汽油并不等于使的是无害汽油,因为其中也有一些有害物质。我觉得也可以做个假设,如果蚱蜢换做是我们,我们吸入的不是空气而是汽车尾气的话,我们也同样会无法生存的。所以让我们尽量不乘出租车,尽量步行或乘公交车。参考书目:

可怕的科学。

尼克.阿诺德【英】。

六(11)班。

麻圆瓦市小学。

中山校区。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三

摘要:要在幼儿园里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必须为幼儿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置充足的物质条件,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科学活动的实施途径。将科学探索活动隐藏在区域游戏中时,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也许从头至尾都是“玩”的过程。正是在“玩”的同时,不自觉地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自发性的科学观察和发现。

关键词:科学知识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渗透。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的世界是他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游戏既是科学活动的内容,又是获得科学知识的途径。教师应当懂得并充分利用孩子这种独特的认知方式,鼓励孩子通过游戏与实践来获得知识经验,激发求知欲。因此,当我们巧妙地将科学探索活动隐藏在区域游戏中时,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也许从头至尾都是“玩”的过程。正是在“玩”的同时,不自觉地引发、支持并促进了他们自发性的科学观察和发现,使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双眼、双手、双耳去感知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萌生用语言、用绘画、用歌唱或舞蹈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从而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最初对科学活动的热爱和渴求。对幼儿来说,科学就是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在一日生活中,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和疑问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应渗透于一日生活之中,更多地在一日生活中随机生成。

一、在区角活动中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区角活动是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的、具有选择自由度的环境。在区角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表现得特别充分,每个孩子都会情不自禁地投入。

我们在区角中投放了一些专供幼儿做小实验的材料和工具,如磁铁,凹凸镜、纸、水、颜料、电池等,让他们自己动手做一些感兴趣的小实验,如“磨擦生电”、“沉浮实验”、“会变的颜色”等等。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动手动脑,在玩中探索,在玩中发现。我们班有一个小姑娘,平时在集体中不爱讲话,对什么都好象没有兴趣,但一到活动角,她就开始积极起来。有一次她玩变颜色,一下尝试变了十几种颜色,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学习能力。

二、在种植、饲养中鼓励幼儿发现探索。

我们班孩子对种植饲养非常感兴趣。他们主动从家中带来黄豆、绿豆、蚕豆、玉米等种子,有的还拿来了萝卜、葱头,土豆、山芋等,还有喜爱的小蝌蚪、金鱼、乌龟,小白兔、小鸡,小鸭等。这些集资丰富了种植区、自然角和观察角的内容。

三、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幼儿积累科学经验。

其实这样的情景每天都在发生,关键是老师的指导介入要得当。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在日常活动中,从细微处见心意,把科学知识从有形转化为无形,有机渗透到一日游戏之中,使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合作互动,成为爱科学、爱思考并充满自信的孩子。

出版社:小学科学教师版3卜立新《幼儿科学游戏的设计》。

出版社: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2014.3。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四

班级:三(1)班。

带着这个问题,我查阅了一些书籍。书上说,蚂蚁从蚁穴出发到达目的地后,沿途会留下一些气味,返回蚁穴。用触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蚂蚁。科学家曾经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个试验。科学家先确定一只蚂蚁,将他沿途到达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干净。当这只蚂蚁返回时,在被擦去气味的地方突然间停了下来。原地边转圈边寻找着什么。从而得到蚂蚁是靠气味来辨别方向的。

我为了证实这个结论,我做了个试验。我首先准备了一个十厘米左右的细小树枝,在树枝的一头放上一个诱饵——小糖果。我把这个装置放在一个蚁穴附近。不一会儿,有一只蚂蚁出来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后,他到达了糖果的地方,仿佛在闻一闻、嗅一嗅。我趁此机会将木棍的中断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当这只蚂蚁返回的时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转右转,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过了一会儿,我又重复了上面的试验,蚂蚁仍然没有找到回家的路。通过这两次实验,我终于知道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的秘密了。原来蚂蚁是根据气味来辨别方向的。知道了蚂蚁的这一秘密后,我在想:是否我们可以制作一种蚂蚁报警器呢?当蚂蚁走到报警器附近时,报警器就能“闻”出蚂蚁的气味,然后发出鸣叫声,让我们知道蚂蚁跑到橱柜里了或其他地方。

蛋壳的秘密。

班级:五(4)班。

姓名:彭丽莎。

“同学们,蛋壳都带来了吗?”老师问。“带来了!”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为了今天的科学课,老师让我们带蛋壳来。带蛋壳做什么呢?是做不倒翁吗?我们都很好奇。“今天,我们要用这两个半截蛋壳做一个小实验。做之前,请大家先猜猜,我用这枝铅笔朝着蛋壳垂直往下刺,是口朝上的蛋壳先破呢,还是口朝下的蛋壳先破?”“当然是口朝下的先破!”大多数同学都抢着回答。“口朝上的先破!”同桌偏要和大家作对。老师微笑着说:“那好,下面我们就来做做实验,看谁的答案才是正确的。”老师叫了一名同学上讲台,让他用铅笔对准自己手上口朝上的蛋壳。老师一声令下,同学手一放,铅笔刺到了蛋壳上,蛋壳没有破。老师又让他试了几次,铅笔第三次刺下的时候,终于刺破了蛋壳。接着,老师又让他用铅笔刺口朝下的蛋壳。“一下、两下、三下„„”我们一起数着;但那半个蛋壳就像穿了盔甲一样,被刺了十几下还是不破。“耶!我猜对了!”同桌高兴得手舞足蹈。虽然我们都不服气,但经过多次试验,我们发现,同样的两个半边蛋壳,用铅笔垂直去刺,的确是口朝上的比较容易破。老师告诉我们,这是因为口朝上的蛋壳受力比较集中,而口朝下的蛋壳受力分散,所以就比较坚固。难怪建筑工地里的工人叔叔们都戴着口朝下的安全帽,原来就是这个道理啊!

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

班级:六(1)班姓名:杨心怡。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

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五

年轮记录了大自然千变万化的痕迹,是一种极珍贵的科学资料,这一点已为人们所公认。为了观察年轮,人们可以用一种专用的钻具,从树皮宜钻入树心,然后取出一薄片来,上面就有全部的年轮。这样不用砍倒树木,就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从而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的材料。

日本已研制出一种观察年轮的新方法——ct扫描法。这种方法不但可用来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而且还可以对古代建筑和雕刻等木材的内部状况了如指掌。

简介。

树木年轮是在树木茎干的韧皮部里的一圈形成层。在一年中,形成层细胞分裂活动的快慢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变动的。春天和夏天,气候最适宜树木生长,形成层的细胞就非常活跃,分裂很快,生长迅速,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大、壁薄、纤维少、输送水分的导管多。

到了秋天,形成层细胞的活动逐渐减弱,于是形成的木质部细胞就狭窄、壁厚、纤维较多、导管较少。春夏质地疏松,颜色较淡;秋季质地紧密,颜色较深。不同季节的深浅结合起来成一圆环,这就是树木一年所形成的木材,就是年轮。年轮图案同气温、气压、降水量有一定的关系。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六

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拿到风尘仆仆,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上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拿布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亮晶晶的,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我有点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在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更加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我想起在自然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凹凸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物质中存在的不均匀团块使进入物质的光偏离入射方向而向四面八方散开,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散射,向四面八方散开的光,就是散射光。所以我们就看到新皮鞋反射出来的光线比旧皮鞋更加的明亮。

那生活中有哪些散射现象呢?蓝天、白云、晓霞、彩虹、雾中光,曙光的传播等等常见的自然现象中都包含着光的散射现象。

反射与折射的区别是什么?光的反射:光在一个平面被挡回,入射角和反射角度是相同的。光的折射:光从不同密度的介质穿过时发生的偏折现象。

举一个光反射通俗的例子:在阳光下,我们用一面镜子,让太阳以一个固定的入射角照镜面,镜面就会以同样的反射角度反射出太阳的光。而折射通俗的例子:在一间黑屋子里,用手电筒以一定的角度(90度除外)照养鱼缸水表面,这时,我们从养鱼缸侧面就会看到,光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折线。

那么光的散射应用在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呢?光的散射现象在各个科学技术部门中有广泛应用。通过散射光的测量可以了解到散射粒子的浓度、大小、形状及取向等,在物理、化学、气象等许多方面的研究中得到应用。散射光谱又可用于确定物质分子与原子的特性。近年来利用强激光可获得受激光散射,更便于进行这种研究与应用。

而光的折射就时时刻刻地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不能没有他。为什么呢?其实我们看东西也是要经过光折射到晶状体才成像的,如果没有光的折射,动物的视觉被剥夺,地球温度过高,紫外光过强,不可能有生物存在。在这些前提下,地球的温度就会升高,南北极融化,海水被蒸发,植物被烤干,我们也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多么难以想象啊!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我们要学会发现,在发现中寻求乐趣。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七

写科学论文的关键是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逻辑推导合理(不能牵强附会、强词夺理),结论明确。同时文章要语句通顺、语言精练,可读性强。

一、提出问题。

想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想到达何目的,准备用何方法?

1、背景:

需求,包括实际应用方面的市场需求,提供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效益;理论方面的,丰富理论知识与理论系统,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研究现状:国内外相关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有待完善的地方,或未曾涉及到的问题。

2、提出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要做的事情(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

3、拟采取的技术方案、技术手段、以及预期能得到的结果及其价值。

如果是开题,在此还需进行可行性分析。也就是说,前面两部分介绍了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里就要分析如何做,有什么条件和基础(包括个人基础与实验设施等),能否做成?预计能得到什么结果而且有何价值?。

二、解决问题。

1、具体介绍解决问题的过程,所用的方法、手段,得到的结果。即,如何做,有何现象和结果,包括理论上的推导、计算结果与实验现象等。

2、结果分析与讨论。判断理论推导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充分、合理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对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实验与理论的对比,结果与前人的对比。

三、结论。

简要列出研究工作得到的结论;存在哪些不足的地方以及展望。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八

问题的论证:

大熊猫应该只吃竹子吧!它们只吃竹子,但是,有的可能还吃胡萝卜。他们吃的各式各样,连肉也吃,比如说竹鼠,它们就吃一些死去的竹鼠,所以可以证明,他们是杂食类动物。

问题的结论:

根据上网查资料,我终于明白了,他们谁么都吃,这是我查的资料。大熊猫的食谱非常特殊,几乎包括了在高山地区可以找到的各种竹子,大熊猫也偶尔食肉(通常是动物的尸体,有时也吃竹鼠)。大熊猫独特的食物特性使它被当地人称作“竹熊”。竹子缺乏营养,只能提供生存所需的基本营养,大熊猫逐步进化出了适应这一食谱的特性。在野外,除了睡眠或短距离活动,大熊猫每天取食的时间长达14个小时。一只大熊猫每天进食12~38公斤食物,接近其体重的40%。大熊猫喜欢吃竹子最有营养、含纤维素最少的部分,即嫩茎,嫩芽,和竹笋。大熊猫栖息地通常有至少两种竹子。当一种竹子开花死亡时(竹子每30~120年会周期性地开花死亡),大熊猫可以转而取食其他的竹子。但是,栖息地破碎化的持续状态增加了栖息地内只有一种竹子的可能,当这种竹子死亡时,这一地区的大熊猫便面临饥饿的威胁。

看,大熊猫的食物太特殊真要好好研究一下了。他们的食物太特别了。

问题的延伸:大熊猫的天敌是什么?它是怎样防卫自己的呢?

参考材料:《动物大百科》《动物世界》。

文档为doc格式。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九

一天,我在一本科学书上看到糖水可以制作隐形的.墨水,于是,我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做起了实验。

我先把糖水调好,用毛笔蘸糖水在纸上写了“开门大吉”几个大字,然后把纸门晾干,什么都没有,我开始怀疑书了,最后,我用打火机稍微烧了一下,看见了一个“开”字呈现浅褐色的,我一见,欣喜若狂马上对正看电视的婆婆说:“婆婆,快来,我给你表演魔术!”于是,我又重新拿了一张白纸,写上“婆婆”两个大字,用吹风器把它吹干,就什么也没了,我赶忙问婆婆:“你信不信,我可以不用笔,用火能写出‘婆婆’两个字来。”婆婆,摇了摇头,显然是不信。

我找来打火机,烤了一会儿,可是烤得有点儿久,把纸不小心给烧了,婆婆笑了笑,我有点急了说:“别得意,你等一等。”我又在一张白纸在写了那两个字,然后晾干,这次我只是稍微烤了一会儿,字便显现了出来,我得意地笑着,婆婆赶快从我手中夺去纸翻来覆去地看着,就是不明白。

小伙伴们,你们明白吗,不明白,就让我给你讲一讲吧!

动动脑筋,想一想除了糖水,还有哪些液体可以做隐形墨水呢?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

其他的落叶是不是也一样呢?我想再去观察观察吧。在这一周里,我去观察了许多树的落叶情况。结果我发现,绝大多数的落叶是“面朝黄土背朝天”。

难道树叶也和我做的风筝一样,一面重一面轻?带着这个假设,我采了许多种不同的树叶进行观察。我发现,叶面表皮好像是里面的叶脉排列稀疏一些,光滑一些,叶背面叶脉排列紧密一些,粗糙一些。于是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做了一个叶片的模型,用了一些细铁丝,编成了网状,有的稀疏,有的紧密。然后把稀疏的铁丝网和紧密的铁丝网连成正反两面。然后我将“叶片”从空中抛下10次,8次是紧密的铁丝网一面在下,2次是稀疏的铁丝网一面在下。

通过实验,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又到互联网、书上查找有关树叶的资料,终于明白了落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学秘密,原来,两种结构不同的细胞层,形成了同一片树叶的“背”与“面”,由于比重不同,树叶在飘落的过程中,会翻转变化,重的一面朝下,轻的一面朝上,这样降落最稳定。因此落地后,细胞紧密而重的一面朝黄土,细胞系数而轻的一面朝天。

科学真有趣,今后我要多做这样的实验,长大后做更多更复杂的实验,为人类造福。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一

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看道家之“道”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本源的认识越加困惑,却找不到合适的哲学思想加以诠释。然而,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不但没有随科学的发展而变得苍白,反而因科学的发展而愈发生动。道家认为“道”是万物之本,而现代自然科学正可予“道”一个很好的注解。以现代自然科学观点来看“道”的本质、“道”的性质、“道”的运动和发展,以及人所持之道,既是新的视角,又是新的发展。

关键词:道家;道;自然科学。

很多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道家思想。他们往往把自己的研究领域或科学发现同老子的“道”相联系,并称从道家思想处获益匪浅。例如,著名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对道家思想不吝笔墨,仅《道家与道家思想》这一章就约15万字。并在其引言中说:“道家思想中属于科学和‘原始’科学的一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194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也曾声言,“他正在对三十多种基本粒子背后的基本物质到底是什么而为难”时,由于想到《庄子应帝王》中关于“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的寓言时才想到这基本的物质可能就类似于混沌。“它可以分化为一切基本粒子,但事实上还没有分化”。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则指出:“中国古代对物质结构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最基本的结构是粒子,粒子是可以数得出来的;另外一种看法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结构是连续性的。粒子的观念起源就是阳和阴。连续观念的起源是公元前600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他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是永远摸不清的。”

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自然科学家(尤其是物理学家)钟情于道家思想呢?以笔者之见,正如英国当代大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所言:“哲学已经跟不上科学的发展。”[3]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的突飞猛进,一方面向人类揭示出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自然奇观,另一方面也让大多数原有的哲学思想变得苍白无力。特别是现代物理学,过去100年间将原有的理论大厦推倒又重盖,对“万物之理”的研究越深入,对自然本源的困惑也越多,然而却找不到可将其加以诠释的思想武器。但是,道家思想却是个特例,它对“道”的阐述不但神奇地可以与科学前沿相挂搭,而且“道”的影子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愈发清晰。这不得不令我们惊叹于古人对自然哲学的伟大成就。以下笔者试着以自然科学的观点,对道家的“道”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道。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庄子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很明显,道家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基础。然而,纵有一万个人读《道德经》,恐怕也会有一万种对“道”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老子抽象出来表示产生万物的精神力;还有的学者认为“道”就是“道理”,类似于朱熹的“理在事先”,即产生物质的是唯心的“理”。“唯心论”或许有一定道理,但若以现代科学的逻辑,“唯心论”却是说不通的。为什么呢?我们先从科学之“理”来说起。

首先讲什么是科学。《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指发现、积累并公认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运用,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以霍金的解释,科学其实就是人企图通过一系列规律及定律来解释世界。这与宗教有本质区别,因为科学之理超脱于神而存在。说上帝创世“只是增加了上帝由谁创造的问题而已”。在西方,一般认为最早企图为自然立法的是爱奥尼亚人(属古希腊文明)[3]。而中国则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阴阳八卦等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5]而对于道家,至少有两个论点是贯穿始终的:第一,对于“道”这一世界规律存在和可理解性的坚信,否定宇宙由神权支配;第二,天地万物和人类虽然纷繁万端,但皆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本源,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一致性、统一性[9]。也就是说,道家与科学的观点一样,都主张自然之本是通过客观规律对世界进行支配的。

那么,“道”是不是“理”呢?笔者认为不是。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注意,老子认为道是“物”,而且“先天地生”。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既然生万物的是道,有生于无,而不管“一”、“二”、还是“三”,都是“有”,那么“道”只能是“无”。

在一些人看来,“无”就是什么都没有,这似乎与道是“物”的观点相矛盾。但是,若以现代物理学观点来看,则不难找到解答。第一,“无”本来就是个相对的概念。就算我们能抽走一个密闭容器内的所有分子,那么容器中依然会有各式各样的辐射和能量,还有无孔不入的中微子;就算我们能抽走这个容器内的所有物质,那么这个容器内的空间依然会不断地出现不停互相湮灭的正负粒子,即“真空涨落”。另一个例子,我们在地球上能用天文望远镜望见色彩斑斓的猎户座星云,但如果你真能实地探查一番的话,必定会发现那里什么也没有,因为那里物质的密度比我们能在地球上制造的最空的“真空”还要低。第二,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认为“无中生有”并非不可能。霍金认为,宇宙很可能就是起源于一个膨胀超过临界点的混沌粒子[4]。以m理论为例,宇宙的可能性不止一个,事实上有无限多种可能性“合成”了现在的宇宙,宇宙起源于更高维“膜”上,“膜”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物质[3]。多重的宇宙本来应该是无限,然而它们却并不为实体所见,正是有无相生关系的最好注解。由上,“道”虽然是“无”,但它依然是物质,好比数字零表示“没有”,但作为一个字符,它依然是“有”,不可忽略。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道”字,在老子生活的时代,道已经有了“路”的意思。笔者认为,老子的“道”正是取的“路”的意思。那么,“无”也会有“路”吗?以现代物理观点,答案是肯定的。在量子力学中有一个很难解的效应,即两个分出自同一粒子的粒子,对其中一个粒子施加作用会影响到另一个粒子,而不论两者的距离dd即使是相距上百亿光年也一样。这种“不可理喻”的效应被爱因斯坦称为“幽灵”。现在来看,这种“幽灵”不正是一种无形的“路”吗?而这种“路”存在于不确定性主导的量子领域,正如老子所言:“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何况现代物理还认为万物的信息都储存在超维“全息图”中,即使物体落入黑洞信息也不会丢失[3](霍金为此打赌还输了一本百科全书)。如此,这样的“全息图”还真是通往万物奥秘之“路”,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道的性质与运动。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令笔者想起了《易经》中的数理变化(二的零次方是一……二的.三次方是八,即八卦),如果没有“道生一”这句,确实颇有毕达哥拉斯“数即万物”的意味。由上我们可以看出,道家认为道是万物本源,然而要形成万物,还要经过一系列的数理变化,也就是“道”通过“理”来实现自己的作用。所以我们现在说的“道理”,应该是“道之理”,而不是“道即是理”(事实上,《道德经》中将道的功能称为“德”)。《道德经》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如果我们将外在世界看作是“道”,也即“常道”,将科学看作“可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道=客观世界;可道=科学。这个公式表明:一方面,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可道”,并不是客观世界本身;另一方面,这种同时包含了客观与主观属性的“可道”又是人对客观世界进行认识的必然方式,除此以外别无他途[10]。

道既“可道”,而又非“常道”。联系上文提到的公式,也就是说科学可以认识世界却又不能订立普适稳恒的道理。老子似乎认为人的认识有一个限度,科学也一样,它不是全能的。相对于爱因斯坦毕生都致力于寻找可以解释万物的“大统一理论”,量子力学领域则接受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原理。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告诉我们还不曾被测量的量子系统处于一个真正不确定的状态,说它处于一个特殊的未知状态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在量子力学领域,没有什么是确定的,粒子的行为只能以概率描述。不确定性原理正符合了道家“道法无常”理念。难怪曾在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

量子力学另一个颠覆性的理论是其主观性,也就是说,观测者可以影响到客观实验的结果。用海森堡的话来概括就是:“在我们与自然的科学关系中,当我们必须处理只有用最精巧的工具才能深入进去的那部分自然时,我们本身的活动就变得很重要了。”对此,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觉得无所适从,甚至陷入到主观唯心的怪圈当中。事实上,中国传统哲学自始至终都没有陷入物我两分的僵化境地,这点在道家体现的尤为明显。因而在人与外在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道家往往可以给今人以深刻启示。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类世界里存在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等相对事物,对此我们都习以为常,但老子却认识到这些现象的本质。假设有一座十层楼房与一座平房,无论是否有人看到过它们,它们仍然会实实在在地矗立在地面上,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的认识不会对外在世界或称作实在的客观性产生影响,然而当我们用高和矮去认识它们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尽管“高楼房”与“矮平房”仍然客观地存在于原来的处所,与它们被认识之前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但“高”与“矮”却是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附加其上的主观因素[10]。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本来就在“道”之内,而且人本来就是一种“测量工具”,何况我们观测时往往要借助各式各样的精密仪器,这就注定我们不可能纯粹客观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大概就是“名可名,非常名”的真谛吧。

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即是,道不随任何主客观事物而改变,它不断运动而永不停息。然而后面几句“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看起来晦涩难懂,而且随各人理解不同译法不一。那么,这个“大”、“逝”、“远”、“反”又分别代表什么意义呢?笔者认为,既然有“字之曰道”一句,那么后一句必然是老子给“道”下的定义,也就是“强为之名曰大”。上文说过,道虽是“无”却无所不包,独立于天地而延展至无限,所以说“大”,一点都不为过。但是,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用形容词来命名“物”,不太恰当,实非不得已,故称:“强为之”。后面好几个“曰”字,应该可以理解为逻辑递进,但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考虑到道是“天地母”“先天地生”,所以这句应该说的是道的本质,道的逻辑衍生关系。“大”这个词,本来形容的是物质与空间,从现代自然科学角度来理解,宇宙的本初基质就是空间,上文提到空间貌似无物而实际上却也是一种无所不包的物质,是无限的“大”。不过,光有空间却是无意义的。自爱因斯坦发现广义相对论以来,人们知道时空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试想,如果没有空间事物的变化,时间又有什么意义呢?子曰:“逝者如斯夫。”“逝”字明显指的是时间,有了空间的变化,才会有时间的意义。时空一体,永恒发展,延伸至无穷,故曰“远”(“远”字既可以形容空间也可形容时间)。时空无限发展,于是我们遇到了“反”。

什么是“反”?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反”是道的动力。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而这事物的本质属性却滋生了事物演化的动力。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物质都会向从有序到无序、由低熵向高熵发展。现代宇宙学也认为,宇宙初始阶段是低熵有序,而终结于高熵无序,两者互为反面。这正是任何事物都会向其反面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时,“反”在古文中有“返”的意思,也就是说,道的运动是周而复始,再加上上面提到的正反“箭头”,道便成了螺旋状行进的力量。纵观整部《道德经》,处处都体现着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

三、人之道。

老子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肯定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也就是“四大”之一,但是这“四大”却并非平级。其中,“四大”最高一级的是“道”,上文说过,道是万物本源,所以万物必须循道而行,人自然也不例外。老子曰:“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也,德之贵也,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尊道”而“不敢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以求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9]。而尊重客观规律,顺应客观规律,正是科学的精神。回过头来,我们或许会问:为什么先要法地、法天,然后才能法道呢?古人不比现在能掌握非常丰富的科学知识,他们不知道地球外还有什么。但是,身处农耕社会的古人会更深刻地意识到人对于土地的依赖,而且在低污染的环境下会体会到其它生物对大地的依赖。笔者认为,老子的“地”,可以看成现代名词“生物圈”,可以看成古人对生态系统的意像。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是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它主张生物与环境是协同进化的关系;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破环生态系统其中一环,就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响应。同样,身为生物圈一员的人类,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随意破坏,则必然会遭到自然界的强烈反弹。人改变不了自己的生物属性,那么人就必须依存于生物圈,人就必须遵守生态学规律。所以“人法地”,人必须先顺应自己所处的大地,然后才是“天”(气象、天文等),因为“天”的影响,是通过“地”(生物圈)引起的。近代出现的全球变化问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那么,人类未来应该怎样做,才是“顺天应道”呢?道家主张人应当“返璞归真”。庄子曰:“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也就是说,人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守住自己的本真,不强求妄为。那么,人究竟应该怎样守卫“本真”呢?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莫里斯认为:“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进化的速度,以至于人类根本来不及去适应它。”[8]莫里斯指出,人类的行为已经随现代环境而改变,但这种改变并不适应于我们经过千百万年进化的机体。于是,无怪乎现代人多半处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我们的本性并不适合坐办公室看电脑,并不适合坐在铁皮里开车……我们的身体更适合山野间奔跑,丛林间采果……总之,我希望人类未来的发展能更多照顾我们的自然属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个人,我们应该无论如何都不能脱离自然母亲,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本真”。

综上,以现代科学思想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道家思想,道家这个古老的思想体系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展示出来。以现代自然科学的观点来看道家之“道”,会让我们以全新的方式来理解“道”之精髓,体味“道”之奥妙,并在当今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发扬“道”之精神。因为“道可道”正是科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2卷)[m].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董光壁.当代新道家[m].华夏出版社,1991.

〔3〕史蒂芬霍金,列纳德.蒙洛迪诺.大设计[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4〕史蒂芬霍金.果壳中的宇宙[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5〕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商务印书馆,1977.

〔6〕周德丰,陆信礼.中国传统哲学历史观的理论成就及其当代价值[j].国内哲学动态.1985,(11).

〔7〕海森堡.物理学与哲学:现代科学中的革命[m].科学出版社,1974.

〔8〕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

〔9〕吕锡琛.论道家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哲学研究,2000,(4).

〔10〕韩吉绍,张鲁君.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与道家[j].青海社会科学,2009,(3).

〔11〕丁原明.道家对于科学的价值[j].人文杂志,2006,(4).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二

社会高度现代化的发展下,风险伴随发展,因此,风险社会理论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

一、有关风险和风险范式研究。

在众多对风险的研究中,德伯拉·勒普顿(deborahlupton)归类出三种风险范式,由玛丽·道格拉斯(marydouglas)等人为代表的利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风险的“文化/象征”理论,吉登斯和贝克为代表的“风险社会”理论以及艾瓦尔德(ewald)等人借助福柯的理论提出的“治理性”(governmentality)理论。国内以马克思思想为视角研究风险社会范式的,如:庄友刚的《风险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从马克思主义视野对风险社会的二重审视》。

国内郭强《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知识缺失与风险叠加》也从风险文化角度分析,认为知识是饱和又缺失的,社会知识会提高人类战胜灾害的同时也增强制造风险能力;知识缺失使我们进入风险社会时代。陈忠、黄承愈在《风险社会:知识与实在--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与“历史超越”》中认为揭示、剖析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知识问题”,全面认识风险社会的实在本质,历史性的超越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二、有关风险社会特征的研究。

国内学者刘岩在《风险社会理论新探》中总结了风险社会理论研究并且得出风险社会的独特性表现,第一,全球性风险;第二,人为性;第三,现代性变异的产物;第四,社会风险是当代社会的一个结构性特征。庄友刚在《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指出风险也强调风险不确定性,风险有破坏性的同时也具有挑战性与创新性,风险与机会同在,即风险二重性。

对于国外学者的研究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风险具有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在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中描述可能性也就是一种未来性、不确定性。发生概率不定,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回归到社会中”,不确定性掌控生活和行动。而且这样的不确定性本身就预示了风险的二重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中风险指的是与将来可能性关系中被评价的`危险程度,是一种看作将来被征服的范围。

风险关涉领域具有广泛性。贝克在《风险社会》写到风险不仅关涉到社会还涉及到个体,不仅涉及经济还涉及政治、文化等。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中指出由于财富分配逻辑向风险分配逻辑转换,风险一开始体现在经济领域,随后逐渐蔓延到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生态领域、文化领域。

社会风险具有人为性与非先在性。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指出人现在面对危险更多地来自于自己而不是来源于外界。在贝克、吉登斯和拉什的《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中总结指出人们被动的卷入由人们自己进行的实验,并且这场实验早已不受人们的控制。

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强调制造风险,而拉什则强调规避风险。

三、自反现代性分析的研究。

国内学者中杨亮才在《现代性视域中的风险》认为社会可能面临“危险”和“灾难”人类社会处于由简单现代性向反思现代性的转变过程中,并且特别指出中国转型下虽没有进入风险社会,但是风险具有潜性且大量交织,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实现全球合作下的风险治理。庄友刚在《风险社会理论研究述评》从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角度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反思,而且反思的基本理论应指向对全球资本主义关系的批判的前提下的改良实质。郝建梅在《风险社会: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不仅将风险问题与自反性现代化联系并且视为风险社会的两大主题,将贝克的社会理论定位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理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对自反性现代化的重视。

吉登斯、拉什、贝克在各自着作中分别详细对自反现代性的概念进行重构和批判。尼格尔·多德《社会理论与现代性》现代社会已达到了极限的情况下现代工程没有陷落,并没有面临现代性枯竭,是第二波,只是变得激进的情况下重建。

四、风险对策的研究。

温志强在《风险社会中突发事件的再认识--以公共危机管理为视角》一文中指出政府主要要从风险突发情况下转变处置突发事件的理念入手,以人为本,做到取信于民,调和各方利益的情况建立危机预警系统;齐立广在《风险社会中政府责任担当的问题》提出政府不仅应该从责任伦理、在行为导向上对风险文化、意识等逻辑转换,还要重视预警、决策、问责机制构建;吴英姿在《风险时代的秩序重建与法治信念--以“能动司法”为对象的讨论》中从司法角度指出要法治信念裁判制,社会共享价值体系重建,还要通过始终如一的适用法律,实现民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向规则之治转型司法机制;武术杰、李昭昊在《风险社会中政府的媒体管理和形象管理》中指出政府在现代社会必须学会危机管理,尤其要注意媒体管理与形象管理,否则处理不当会削弱政府合法性基础,而使政府的合法性得到巩固和加强又要从提高政策透明度和改善政府形象激励和引导公众共同克服危机入手。

纵观以上资料,对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多讨论其现代性,从各学者的研究资料看出,大多学者只是对风险社会中的表象问题分析研究,少有能探究到其背后的本质问题,特别是对其风险制度、实践观问题研究及反思,即没有很好的将贝克的社会理论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也对其背后本质单独分析不够。

参考文献:

[1]王南湜.社会哲学--现代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社会生活[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郭强.高度现代性条件下知识缺失与风险叠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2(1)。

[3]庄友刚.风险范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出场[j].山东社会科学,(5)。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三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在这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大千世界里,戴眼镜的人却随处可见。特别是我国在校学生3.2亿,平均近视率超过60%,其中小学生为35%,初中生为65%,高中生达79%。更令人震惊的是,有调查报告称,国内因高度近视致盲者已达30多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呀!

因此,如何远离近视?这是我们小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下面根据有关资料谈几点如何保护眼睛的有效方法:

首先,我们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做到眼睛和桌面要保持一尺的距离;身体和课桌之间保持一个小拳头的间隔;握笔时手和笔尖要保持一寸的距离。莲看书写字时眼睛与书之间要保持30厘米以上距离,40分钟后要到室外活动或向远处眺望一会儿;要认真做眼保健操,所按穴位要准确。不要在暗弱光线下和直射的阳光下看书写字;不要躺在床上、在公共汽车上或走路时看书;不要看字体过小、字行过密、字迹印刷不清的读物;做作业不要用淡色铅笔。

其次,每当我们面对黑板或电视40分钟左右时,必须让自己的眼睛向窗外眺望或观看绿色植物。在室内的光线不能太暗也不能太强。因为如果太暗,我们的眼睛看其它东西就会很模糊,这样久了就会形成近视。如果太强,眼睛就会有刺痛的感觉,还会干痒,流泪。这也会导至视力的下降。

再次,电脑使用也成为我们眼睛健康的重要杀手。因为玩电脑,现在患“干眼症”的人是随处可见。患者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所以我们上网时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坐姿,一定要身要坐正,腰要挺直。更要做到眼睛与屏幕的距离在40厘米——50厘米之间,使用平视或轻度向下注视荧光屏。并且要做到使用电脑不超过一小时。

最后,保护眼睛我们要多吃蔬菜。因为蔬菜里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c等,这些元素可以提高我们的视力,并起到保护我们眼睛的作用。

总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为了使我们的窗户更加明亮,我们一定要使用有效的方法科学用眼。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四

上个星期,妈妈给我买了一个小巧玲珑的指南针。

我把指南针转来转去,不明白为什么,它的指针总是指着南面。晚上,爸爸回来,他看见我在摆弄指南针,就问:“遇到什么问题啦?”我说:“爸爸,为什么指南针总是指着南面呢?”爸爸说:“指南针是我们的祖先发明的,我们祖先知道磁石能够吸铁,并且制成了可以自由移动的指南针。为什么指南针可以指出方向呢?原来,地球是一个非常大的磁体,它和磁铁一样,也有两个极,一个叫地磁北极,一个叫地磁南极。因为指南针是一个磁体,并且可以移动,而磁铁是同性相排,异性相吸,所以地球上的指南针就总是一头朝着地磁北极,一头朝着地磁南极。”“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太有趣了!”我说。

爸爸还告诉我,指南针还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称为罗盘。我问爸爸:“那么,这个指南针怎么用呢?”爸爸说:“把它放平,之后指针会受到地磁影响而旋转,等它停下来的时候,其中一头指的是南方,另外一头指的是北方。指南针主要是在方向不明的时候,用来分辨方向的,但某些地磁不稳定的地方是不能使用指南针的,比如沙漠中和某些峡谷中。”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飞机在天上飞行,都需要指南针指明方向;我们到郊外旅行时,指南针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指南针真是我们的好帮手!

四年级:陈嘉焰。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五

科学真是无奇不有,就连一个年轮都有大学问。

树的年轮记录着树的年龄。每轮一年,厚度不一。甚至树一年中的生长速度都在年轮中留下痕迹。光亮的线条表示多雨的春季时迅速而旺盛的生长,黑暗的线条则表示夏季缓慢的生长。科学家们把树的年轮当作过去年代的气象图使用。宽的年轮告诉人们当时生长条件优越――有充足的阳光和水分。窄的年轮标志那一年是个旱年。中心部位的'窄年轮可以说明其他树遮住了它,夺走了阳光或水分。一棵倾斜的树,可能是受到竞争树根的推挤而不能直立生长,但它在另一侧却长出了更多的木质以防止倾倒。这也在年轮的宽度上有所表示。如果树在某年森林火灾中受到损伤,年轮将显示出它后来的生长是如何绕过这一伤痕的。

美国的《每日新闻》曾作评论:“萨根是科学家,他有三只眼睛。一只眼睛探索星空,一只眼睛探索历史,第三只眼睛,也就是他的思维,探索现实社会……”诚哉斯言,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更多像萨根那样的有三只眼睛的科学家!

我家的后院,简单就是一个百花园,一年四季,鲜花盛开,点缀着我那温馨的家。百花丛中,有艳丽的玫瑰,有娇羞的含羞,有沁香的月季……但我最爱的还是仙人掌。

仙人掌的形状就像一只奇形怪状的大手,极力地张开着,外表着实不好看。一身黄中透绿的衣裳,浑身溢满了小刺儿,只要你的手指与其亲密的接触,那怕是轻轻地一触,定会扎上那么一根,严重时,还会有血痕呢。也许“仙人掌”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吧。

虽说仙人掌其貌不扬,但它却很耐旱。妈妈告诉我:“它七八天不喝水,也一样能活。”起初,我有些不信,就试了试,连续几天没去给它浇水,它竟然活着一样的滋润。从此,我更喜爱仙人掌了。

仙人掌不仅耐旱,而且生命力极强。即使折断了一两根枝,也不会影响它的生长。如果你也有兴趣养养,非常简单,只要把折断的枝插在泥土里,它照样可以发芽、生长、开花。特别是冬天,仙人掌不畏严寒。当北风怒吼时,它仍然全身披绿,在风中傲然屹立,仿如立守边关的战士。

仙人掌的通身都是个宝呢。茎、液都能药用。记得前年,我染上腮腺炎,吃药打针都不管用。后来听人说,仙人掌可以清凉消肿,于是妈妈就刮去刺,剥去皮,再把仙人掌的茎捣拦,敷在我的腮腺处,顿时就有一种清凉的感觉。两天不到,我的病就好了。仙人掌这种牺牲自己、献身于他人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我想:做人,就要像仙人掌那样,甘于平凡,不畏艰难,乐于为人民贡献一切。

我家的院子里有一棵葡萄树,长得很茂盛,好象一顶绿色的大帐篷。枝叶间坠满了沉甸甸的红葡萄。

凝视着那绿色的藤蔓。

嘀嗒嘀嗒,时间一秒一秒的过去。葡萄那乱蓬蓬的“胡须”在空中慢慢地画着圆圈,不停地伸展,到处探索,好象在小心翼翼地捕获什么猎物!果然,它找到了一支粗粗的竹竿。

地变成了一个开口的圆环,由大到小,把竹竿包围起来,然后紧紧地盘在上面!哦,原来它就是这样,凭借着自己的“胡须”的攀援,不断的往上爬。真聪明机灵!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六

卷烟仓库是烟草企业仓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卷烟产品的仓储、调拨及配送设备的保管和维护。可以这么说,卷烟仓库安全决定了烟草企业的命脉,决定了烟草企业职工的前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目前,国内对于烟草仓库安全管理工作方法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通过对现行卷烟仓库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为卷烟仓库的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1.卷烟仓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安全是企业所有工作的重心。仓库安全管理在烟草企业发展中占据了不可怀疑的重要地位。

1.1卷烟仓库安全管理是保证烟草企业效益的前提。

卷烟属易燃、易霉品,一旦发生火灾、被盗或受潮,就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卷烟仓库容量不断增大,一旦出现火灾或被偷被盗等安全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为满足卷烟分拣、调拨等需要,卷烟仓库都配备了一些现代化设备,保管和维护好这些设备,严格规范操作,规避设备运转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能极大地提高卷烟配送效率,保障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取得相应成果。

1.2卷烟仓库的安全保管是保证烟草物流顺畅的基础。

烟草物流从生产厂家出发,流向消费者终端,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仓储,只有保证仓库安全,才能保证整个物流顺畅。卷烟仓库安全管理,就是要及时发现并消除库内各种危险和隐患,有效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护仓库中人、财、物的安全。

2.卷烟仓库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据笔者从事多年烟草专卖工作的经验,笔者认为目前烟草仓库安全管理还存在一些弊端和漏洞,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具体地说,有如下几方面:

2.1宣传力度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尽管现代企业对于仓库安全管理都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人们对安全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其中包括麻痹和侥幸心理。同时,在宣传方面也不够到位,不少内容流于形式,致使员工安全意识不强。

2.2业务技能不精,应付突发事件能力较弱。由于缺少专业技能培训或经验不足,造成仓库保管人员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所措或手忙脚乱。按现行管理制度,卷烟仓库都配备了相应的消防、报警等现代化设备,由于部分仓管人员没有认真学习相关的操作规程,致使某些设备不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3监管力度不强,隐患排查较为随意。有的烟草企业虽然建立了安全监管制度,但保留在纸上或会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中。如不能严格按订立的制度办事,不能突破关系人情束缚,不能及时到位的进行检查。甚至在检查中存在着隐患排查无序、随意的现象。

2.4仓库设置或配置不合理,潜在风险大。目前,卷烟仓库设置或配置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如仓库不是与主体办公大楼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而是后来改用的。再如仓库内设施的配置遵循了方便、适用的原则,而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安全性,存在潜在的损坏、丢失等安全隐患。

3.加强卷烟仓库安全管理科学对策。

笔者认为,要加强烟草仓库安全管理,可以采用搞好基础建设、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安保措施、狠抓责任落实、不断改进设备等科学对策。

3.1努力搞好基础配置,预防突发事故发生。基础配置是预防事故发生的基础保障。改进和抓好设备设施,能从技术和硬件建设的角度保障安全,预防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我们应做到及时安装防火、防盗监控报警设施,配齐消防、通风、排潮设备,对库房用电一律进行阻燃处理,给分拣设备加装防护设施。

3.2加强安全知识宣传,提高仓管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会议宣传、厨窗宣传、通报批评或表扬、电视专题节目宣传、报纸媒体宣传等内容丰富化、形式多样化,对象广泛化的宣传活动,促使卷烟仓管人员增强安全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敲响安全警钟,关爱生命,关注安全。

3.3严格库内调拨程序,确保货物安全运行。要对卷烟货物定点定位堆放,确保库内卷烟摆放不混乱,不受挤压;在堆放时要做到不得阻塞通道、不得阻塞消防栓和灭火器,做到库内卷烟完好无损、及时调进和调出、切实做到安全无障碍运行。

3.4强化安全培训,提高保管人员安全素质。单位应认真组织仓库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也可采取集中学、分散学、学中教、教中学的手段,促进安保人员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和思想,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

3.5狠抓责任落实,确保仓库安全工作无死角。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责任落实到人。可根据仓管人员的具体分工和岗位性质,详细制订每个岗位直至每个仓管人员的安全职责,确保安全工作时时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安全工作需要人人参与,但更需要有专人负责。

3.6突出安全检查,增强对安全隐患的监管能力。安全检查是安全措施是否落实的重要衡量手段,只有通过安全检查,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也才能针对各种漏洞加以补救和改进。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应突出重点,围绕防范重大安全责任事故,防范重大财产损失的基本要求,对事故多发部位、多发领域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不间断地排查治理。

总之,卷烟仓库安全管理工作始终是烟草企业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生命、企业财产的安危,也直接影响单位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应切实把它作为单位的头等大事来抓,使安全工作成为每位干部职工的一种自觉行动,发现漏洞,及时处理,从根本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七

如果说光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影便是一个人的孤单。深情相聚后的离开,发现很多人都转向了孤单,工作,学习,生活都如此。

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一个人生活过,唯独有过两天晚上一个人在家,也是灯火通明了一整晚。那时身边总会有一群人,在家时有家人,在学校时有同学。所以,我害怕孤单,害怕孤单的阴影。放假时,我总会早早的离开,不是为了早早回家,而是为了不被一个人丢在寝室,做最后一个离开的人。那时的时光,总会有温暖的阳光,懒洋洋的洒在我身上,心情总是一片光明,生活中也是一片光明。

骄阳似火的六月,我们就那样匆匆踏上了离别的征程。这一切实际上是四年前已经注定了的,但是仿佛又都是在梦里,一切来得那么突然,那么让人猝不及防。没有时间板着指头历数离别的日子,直到车辆载着我停在下一站的目的地,每个工作日不能够再在那条熟悉的梧桐树下的柏油路上闲逛时,才恍然大悟,离别是真的,那些最熟悉、最依赖的人是真的离开了。此后,便是山长水阔,相隔多地。想念时,只有孤影相伴。

离别的痛苦,离别之时那个艰难的转身,那滴晶莹的泪花,远不能表达。思念,不舍,往往是后知后觉的。无论离别时说的有多么难舍难分,哭的有多么肝肠寸断,等到离开以后才明白,这只是万千难过中的一刻。曾经舍不得扔的东西,历经千辛万险,悉心呵护才能随身带走的东西,这一刻,看着却透出几分凄凉。或许当初应该什么都不带走,什么都换上新的,此刻也不至于会如此伤感。可是,没有人能够这么做,因为孤单的阴影是曾经相聚的光明留下的。

热切盼望的雪天,再不如往前那般吸引人的眼。就算是抱着暖手宝,三两个人蜷缩在教室痛苦地看高数,心中也对室外的雪充满了向往与喜爱。然而,眼前闲暇时光甚多,每天除了七个多小时的上班时间外,都是空闲,特别是周末来临,一整天一整天的闲暇,以前从未有过。可是,此刻窗外飞舞地正起劲的雪花,对我来说却又视而不见。我说,怕冷,其实还不如说是害怕孤单。

光与影是不是会有一种和谐的旋律,或许会有,就如相聚和别离。时间久了,习惯了,适应了,就是一片和谐,但这是一种无奈。或许最理想的状态是这样,相聚的光明想要的时候都在,孤单的阴影需要的时候出现。每天都是一群人热热闹闹的在一起,时间久了会失去自我;每天都是一个人独自思考,时间久了会成为一名患者。而在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时刻出现的光与影,大抵是最幸福的。

树的年轮科学论文(实用18篇)篇十八

1.1、什么是科学。

1.2、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成长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对神明的尊奉与崇拜。一般而言,宗教就是一种信仰体系,是对客观存在的解释,一般包括仪式的遵从与信仰两个方面。宗教主要特点是,相信有一种神通的神秘力量或实体存在于现实世界之外,这种神秘力量不仅统摄万物而且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拥有绝对权威,从而使人类对这种神秘力量产生敬畏和崇拜之感,并经过不断的发展变化引申出信仰认知和仪式活动等内容。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这样解说宗教“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2、科学与宗教的关系。

2.1、科学与宗教共同生长。

科学是一种认识活动,科学知识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古代文明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由于受人类社会实践水平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段很长的历史进程中,古代的科学知识一直依赖于充满想象和猜测的自然哲学,甚至依附于宗教神明。到了中世纪,科学逐渐发展成为神学的一个分支,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科学与宗教从混合状态走向解体,科学最终从自然哲学和宗教神话中分离出来,演变成为实证科学。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第一次宣布了近代科学与宗教神话的终极决裂。从此,科学的发展取得巨大的进步,自然科学也从宗教神学中获得解脱,科学与宗教走上了冲突对立的道路。

在人类文明刚刚开始之时,科学与宗教就各自的萌生起来。只不过当时科学认识与宗教思想都处于初始时期,相互存在于人类的原始思维形式之中,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很难找到二者的差别。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文化形式出现分化现象,不同的文化形式开始分离。在原始社会走向完结前,不同文化的分化正处于低级阶段,科学知识与宗教神明仍然共同存在,界限不分明,互相包含。正因如此,我们在最初的科学中能够看到神秘的虚幻认识的影子,而在最初的宗教中也能够发现人类经过实践积累的经验知识。

2.2、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

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科学不认可超自然的力量,反对采用超自然的因素和力量去解释任何自然客观现象和自然现象的发展过程。然而,从本质上说宗教就是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信封,认为世界是被超自然的上帝和神明创造的。宗教由于对超自然力量的敬仰与崇拜导致它否认客观存在的必然性和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科学对超自然力量的否定与宗教对超自然力量的肯定之间的对立,决定了科学与宗教在本质上是对立的,而且这种对立是不可调和的。

科学与宗教的认识方法也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从客观实在的各种具体形式出发,从而发现客观实在之间的联系并用经验的方法证明。而宗教认识所采用的方法是“信仰主义”,借助的是非经验、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直觉。

科学与宗教的社会作用也有很大的不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以此推动了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被马克思主义看作是最有意义的革命力量。虽然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宗教曾经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宗教是一种含蓄的成分,因为宗教常常把客观的社会制度作为神意的展现,因而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2.3、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宗教和科学是一直存在着冲突的,但二者的关系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宗教领域同科学领域之间冲突的主要来源在于人格化了的上帝这个概念。这种象征性的内容,可能会同科学发生冲突。只要宗教的这套观念包含着它对那些原来属于科学领域的论题所作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式陈述,这种冲突就一定会发生。[2]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科学与宗教的对立并不罕见,依此可以看出宗教对科学发展的干涉,比如,教会严厉反对伽利略和达尔文的革命斗争并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就是这样。

无论历史还是现实都向我们证明,宗教永远不会摒弃对威胁其地位的科学理论发起挑战的,不仅这样,宗教还要打击科学的教育。最典型的例子是,众所周知基督教一直没有停止对“进化论”的`攻击,因为“进化论”击中了基督教信仰的根基,这也就上演了宗教对科学的迫害。由此看来,科学与宗教的冲突由来已久并且也很难调和。

3、科学家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虽然科学与宗教在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对立冲突的关系,但是许多西方自然科学家都有宗教信仰,例如天文物理学的奠基人开普勒曾说过:“既然天文学家是自然之书最高上帝的牧师,适合我们思考的不是我们智慧的光荣,而是居于一切之上的上帝的光荣。”;还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者牛顿,他信仰耶稣基督和救世主,而且牛顿在晚年写了大量关于宗教方法的手稿,手稿内容涉及年代学和圣经研究又延伸到神学阐释;更有发展了电学和磁学基础概念的法拉第,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信徒,积极参与教堂活动;被称为是原子理论之父的道尔顿,也是一个传统的基督徒。

笔者认为要坚持一个适度的原则,可以有信仰,要防止过犹不及。例如伽利略,可以说他一直是一位忠实的天主教徒,但是必须承认他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伽利略科因追求真理而取得了科学成就,当他的科学研究与宗教信仰产生矛盾时,他选择真理,具有崇高的科学精神,尊重科学事实,因此才能在科学领域取得成就。

如果科学家迷信过度,那么他们的科学之路将会充满崎岖,宗教信条有可能引导他们走上与科学相反的道路,得出一些违背科学的结论。这里我们以牛顿为典型来考察一下。牛顿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被公认为是科学史上最伟大的自然科学著作,无论是在天文学还是在数学等领域他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这些成就都归功于他崇高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因为他能够正确面对科学事实,敢于破除宗教信仰的束缚。但是在晚年,他的科学观逐渐屈服于神学观,他从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进入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在那之后牛顿就没有多少的科学成就了。可见,科学家可以有信仰,但是要适度。

4、结论。

科学与宗教并不是背道而驰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要承认科学与宗教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历史上科学与宗教始终存在冲突对立的关系,宗教对科学进行迫害,导致科学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我们要在看到科学与宗教的区别的基础上分析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宗教与科学既对立又统一,宗教离不开科学,科学也需要宗教。在科学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更不能摒弃宗教信仰,要发挥其有力一面,发展科学的同时也发展宗教。

【参考文献】。

[1]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m].伍况甫,等,译.科学出版社,195.

[2]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英语课题总结(通用19篇)

    学好英语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了解更多的世界文化和科技发展。以下是一些突破英语听力难题的技巧和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本课题于12月份申报,,1月份被市教科所批准

    文秘专业应届毕业生个人简历(汇总18篇)

    拥有一份完整、清晰、有针对性的个人简历,是求职者成功获得工作机会的重要前提。如果想要学习如何撰写优秀的个人简历,不妨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学历:中专/技

    快餐店开店计划书(热门18篇)

    一个好的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有条不紊地实现目标,而不是盲目地行动。如果你对编写计划书还有些迷茫,不妨先阅读一些范文,学习其中的经验和技巧。七、财务计划八、附录1.

    开展冬季活动总结(实用15篇)

    活动总结是对于活动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挖掘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活动中有所裨益。范文中的语言表达以及文字组织方式,对我们提高写作水平有着积极的

    总务处第一学期工作总结(精选18篇)

    学期工作总结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和梳理,为下个学期的学习做好准备。如果你正在困惑如何写一篇出色的学期工作总结,不妨看看下面的示例。继续以区教育局和学

    我家的可爱小鸡(汇总22篇)

    作文是人们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之一,一篇优秀的作文可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有一些优秀作家的作品,值得大家借鉴和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咯咯咯”我家的母

    自我意识活动教案(优秀15篇)

    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应该具体、清晰、可操作性强,既要统筹全局又要注重细节。以下是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一起来学习吧。

    大自然妙不可言小学(热门14篇)

    优秀作文是作者用文字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窗口,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作文的片段,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大自然,妙不可言

    成长与独立读后感(优秀13篇)

    每次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都觉得写一篇读后感是很有必要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读后感案例,供大家参考学习。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童年。成长中有喜悦,有寂寞,

    工厂合伙经营协议书(模板13篇)

    合伙协议应该根据合作伙伴的实际情况和合作需求来制定,具体内容可以进行合作前的讨论和协商。合伙协议范本七:适用于跨国合作的合伙协议,包含法律约束、国际争端解决等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