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古诗教学反思(精选6篇)

时间:2023-09-24 作者:FS文字使者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 古诗教学反思(精选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一

《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途中,看到柳树后突发感想所创作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春时节,柳树吐出的.嫩芽,呈现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授课前,我先让学生画一幅自己眼中的柳树,并写上一两句赞美柳树的话,好让学生提前从色彩方面感知一下碧玉妆成般的柳树,也从形态方面感知何为万条绿丝绦。这样一来,学生对古诗内容较容易理解一些。

导课时,学生展示的作品超出了我的想象,当他们双手举起自己的作品时,站在讲台上的我禁不住叫了起来:“哇!太美了,我仿佛置身于柳树林。”然后,依次点了三个孩子单独展示自己的作品,他们的描述令我惊叹,也令在场的老师们惊叹。看来,准备工作做得很好。授课时,我采用叙事的方式来贯穿整首诗,从一千年前的某一天开始,引出地点、人物,缘何出现了《咏柳》这首诗。

整节课来看,流程进行得很好,从对“咏”的理解,到对柳树从远到近的认识,以及作者从观察到想象体现出的对春的无限热爱之情,课堂中呈现得都很好。不足之处是,老师表现得多,学生发挥得少,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磨砺中总结经验,在教育这条大道上,和学生携手共进。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觉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诗人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言绝句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二

《山行》这首诗相比较于《枫桥夜泊》来说,意境上面比较容易把握,所以我遵循古诗的教学步奏,给学生进行教学。但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我没有明确好这首诗具体讲了哪几个景物,所以很多同学在完成作业的`时候,都没有完全写到寒山、石径、枫林。这是教学中的一个疏忽。

在讲《枫桥夜泊》的时候,我以为前面一首诗意,同学们在学的时候很轻松,那孩子对于诗意的把握一定还不错,所以我把重心放在了意境的营造上面,利用了歌曲、以及其他一些关于寒山寺钟声的诗句。但最后发现,这种意境的营造真的非常男,孩子们对于诗意还是没有理解透,所以后来利用课余时间我又巩固了一下,这也是我的一个失误!同时对于备学生,我还是有很大的欠缺。

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三

站上讲台这几年,最害怕的就是古诗。因为古诗看似简单,要讲出韵味,讲得出彩还是挺难的。每一次讲古诗时,都特别想突破“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这一模式,想把古诗讲出特色,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但是每一次都会尴尬万分,草草收场。

五年级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按照课时计划本应该用两个课时。第二课时学习两首古诗。第一首带领学生学习方法,第二首古诗让学生运用方法自学。这本是极好的学习方式。但是自己的学生自己清楚,除几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外,更多的学生倾向于抄诗意,背情感。所以,每一次讲古诗,我都觉得无趣。所以实际教学中,我还是用了三个课时。

在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时,我总是以单元导读作为开篇,让学生了解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所以,导入环节,我开篇点题,直接引出第一首古诗《从军行》。《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边塞诗。我从诗题入手,让学生了解“从军行”,了解边塞诗。课上,我犯了一个错误。“从军行”和“边塞诗”的介绍,自己看着课件读给了学生听。读的过程中,我便意识到这个问题,又开始让学生自己读一遍,加深印象。像这样介绍类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来读,而不是自己读给学生。因为在信息接收中,听的效果远不及自己边看边读。

因为同学们已经背会了古诗,所以自由读环节我让学生按照划分的节奏来读,但是依然有同学读得随心所欲。这时,我应该指名读,在读中指导,在读中纠正随意之气。但是,课堂上我却习惯性地采用了齐读。所以这一环节效果很不好,根本没有为同学们营造氛围,没有把同学们代入情境。课后,我提醒自己在读的环节还是应该多让个人读,在理解完诗意后再读古诗时,学生齐读完,也可再指名读,这样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易于读出情感,体会古诗美感。

在理解诗意时,我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说说古诗的意思。思维比较活跃的同学,一下子就会把语言组织得很流利,但是中等程度的同学似乎不敢于尝试,所以每一次讲古诗都会很有挫败感。而这一环节,当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就可以降低部分同学们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总想把自己准备的一股脑儿地推出,似乎不把课件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就白白准备了课件似的。所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几乎没有。课堂上更多的是带着学生一词一句解读,这样的学习聊无趣味,课堂也缺乏了生气。这也是导致学生不会自主学习的一大原因。所以,古诗教学,还是要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交流,教师指导即可。

古诗字数寥寥,在这言简意赅的诗文中蕴含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在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意之后,反复诵读中就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在教学中自己总是怕学生体会不到,便会不停地解说、引导,这样反而阻挡了学生的自主体会,让情感流露显得磕磕绊绊。

体会情感后,拓展朗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感悟诗情。在课堂上,有时也会进行拓展朗读,但很多时候只是简单读了一遍,没有讲解,或者一笔带过,学生课下也不愿多读多看,所以拓展也就流于形式。如果备课充分,教师知识广博,调动学生兴趣,拓展就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了解更多。

古诗教学中,因为有了课件,所以板书用会被忽略掉。即使意识到要有板书,板书设计也不规范。所以,我告诉自己备课时一定要备板书,想还不行,一定要写在教案上或者课本上,以免上课又忘记。

从《从军行》到《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再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我意识到课堂问题时,在下次上课就会有意识规避,但课堂效果仍旧没有达到预期,这未免有点失望。这也再次提醒自己,备课首先备到位,备充分。备内容,备环节,备教法,备时间,备板书,这样课堂上才能达到心中有数,驾驭自如。

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四

在学生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

学生的感悟可能是不同的,但只要他有所体会,是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要给予鼓励。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

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从而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五

这两天上了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我发现理解古诗的意思以及正确地朗读古诗都没有多大的问题。但在想象古诗的意境的时候,学生就不太流畅了。我让学生在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让学生闭眼伴着老师的范读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然后让学生来述说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可是发言的学生们寥寥无几,即使发言了也是语言平淡,没有多少拓展,只是把诗意重复一遍。我很茫然,为什么学生们的想象力是如此贫乏,语言的表达是这样的枯寡。

想想可能在课堂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把一首古诗全扔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来描述。对学生来说,难度可能是较大的。因为一方面学生来还没有掌握想象的方法,很有可能学生眼睛是闭上了,但是脑中一片空白。另一方面即使想象了,但不知道如何来表达。基于这样的原因,我想这样调整也许会好些:首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牧童骑黄牛。然后引导: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牧童的形象是怎样的?学生充分交流,并在头脑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牧童的形象后再引导:他骑在黄牛身上会是有怎样的神情?会有什么样的动作?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设问引导,我想学生的想象空间就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并且缩小了表达的视点,循序渐进,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同时,无形中又教给了学生想象和表达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第二句的想象和表达的训练。当学生巩固了以后,第三和四句的训练可适当放手,让学生在学过的.方法的引导下,自主地进行练习和交流。

古诗教学反思优点与不足篇六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努力创设一个情境,将作者的情感转化成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为当事人的角色。这就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种情境的创设,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情境复现,以达到形象地反映事物的特点。因为情境创设就是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的场境,通过眼前的形象和实际感受,联系已积累的经验,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使情境丰富和逼真。同时,模拟情境,只需要相似而以,在教学中运用时就显得简便易行。

例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待学生初步理解诗句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送别情景。教师出示一幅景象:浩荡的江水,孤帆渐行渐远,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此刻你就是站在江边的诗人李白,你的好朋友孟浩然就要和你分别了。

你们不能再在一起谈古论今、吟诗作赋了,不能再在一起痛饮美酒、畅叙友情了。你久久地伫立在江边遥望那一叶孤帆,难道此情此境你不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教师的这一情境的创设,一下子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使我们的学生渐渐进入意境。这时,老师在让学生深情地吟诵诗句,表达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此时的学生仿佛已不是学习者,朗读者,而是那黄鹤楼下江边的李白,他们的心完全沉寝在古诗描绘的意境中,真正体会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这就是情到深处声自露,学生在朗读诗句时,一下子就抓住了诗韵。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