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

时间:2023-10-20 作者:笔砚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

学习心得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有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一

暑假我读了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年版)》。作为一名一线的体育教师,对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习,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新课标也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标的主要变化有两大方面:一是关于课程方案,二是关于课程标准。

关于课程方案。

1、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

2、优化了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在保持义务教育阶段总课时不变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课程设置。将劳动、信息科技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

3、细化了实施要求。对培训、教科研提出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监督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

1、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

2、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设计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强化实践要求。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形成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

5、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五大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

1、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个人表演舞台,而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舞台。现在的体育课堂中,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浓厚了,课堂氛围更好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2、对学生健康、行为习惯、意识精神等的培养尤为重要,体育课堂不仅仅是动作技术的教学,也有健康知识、行为习惯、体育精神品质等的一个培养,这也是对新课标体育核心素养的一个体现。体育动作的学习每个学生的身体基础、体育技能基础不同,也会出现教学效果的差异,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一些行为习惯、品质精神的培养会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产生迁移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这点,注重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

3、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的安排课堂内容以及运动负荷量和强度,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学语言和方法,课堂中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和花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喜好,合理针对性的设计体育游戏。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新课标为航标,设计好每一节课,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课前要有准备,课后做好教学反思,多和同仁前辈交流沟通,不断自我提高,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走进学生的心里,让我们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课堂带来的开心和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二

在中国的体育体系中,学校体育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途径。小学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基础,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中国的各个小学陆续推行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育实施了改革,随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建立起来,对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中国的小学体育教育的传统教学思想对推动中国小学体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重点强调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的技能,使得学生被动地接受体育教育和训练,而没有从健康的角度参与体育学习。随着中国全民健身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小学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基础教育,将“健康第一”的'体育运动思想注入其中,并在体育新课标中得以规范,形成小学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与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有所不同,新课标围绕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倡导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体育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育。与此同时,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转向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提升学生的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按照传统的小学体育教育,体育教师对小学生讲解有关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并采用示范教学模式,学生模仿教师的运动方式,并接受各种单项动作的联系。在课堂上,体育教师负责对学生的体育动作以指导,确保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能够做到标准化。由于师生之间疏于交流,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受到重视,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教学统一化,包括一些不适宜部分学生群体的体育教学方法依然在体育教学中执行,难以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按照“体育新课标”所建立的教学模式是围绕着学生而展开,尊重学生身体素质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健康需求调整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强化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具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以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体育训练能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要形式多样,除了模仿练习之外,还可以建立小组合作练习、自主练习、相互纠错等等方式,教师发挥着指导的作用。除了课内体育教学之外,还可以将体育教学内容结合课外活动,组织体育竞赛、体育游戏以及体育竞赛观摩等等,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为主,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提升小学生的体育精神。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开展体育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合作,开展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内容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排练,在社区活动中展示出来,一方面可以提升小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的自信心,使得体育热情被激发起来,另一方面可以发展小学生的社交能力,让小学生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小学体育教育中,虽然引入了“体育新课标”内容,并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实施了必要的改革,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体育新课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受到传统教育文化的影响,并没有真正意义地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融入其中,使得体育教育中没有体现健康的重要性。其次,“体育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使得部分体育教师对这一教育思想错误地领会为领导小学生开展体育游戏,对学生的开展欢乐教学以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兴趣,结果导致小学生的兴趣培养起来了,却没有发挥体育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没有实施必要的检测和评价,使得学生的体育技术能力和身体素质难以符合要求。再次,“体育新课标”强调小学体育教学中要通过师生充分互动达到健身效果。但是,体育教师并没有领会自主学习的内在涵义,而是让学生充分自由。当学生自主学习体育运动的时候,教师没有给予正确的指导;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教师也没有采取恰当的指导方式,而是依然以“灌输”的形式,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即使互动了,也没有引发学生的思考。

综上所述,小学生只有爱上体育,才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新课标”的目的就是本着“健康第一”的思想,将提高小学生身心健康与体育教育相结合。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体育新课标”对小学体育教育的影响以充分认识,摆脱传统体育的单一传递教学模式,以更好地发挥体育教育的时效性。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三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版)》的发布,是今后我们基础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课标指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目标,确立健身育人的目标导向,提高运动能力,形成健康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体育课从传授知识为主到发展能力为主,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要更加注重知识的运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指导学生学会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在教学中逐渐形成“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在课堂中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在课程中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基于学习新课标的契机,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收获。

健身育人。

体育与健康课程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发展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课程是围绕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有健身的目的,更有育人的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以新课标的思想为指导,应用于课堂。在健康课中提高认知,运用运动技能去发展体能,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体育品德。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健康行为的形成和体育品德的养成,达到健身育人的目标。

全面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充分体现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与安全的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在学校体育中,我们不仅要上好体育课,还要多加组织体育社团活动,落实大课间,组织竞赛活动,让学生以体育课为引,在课堂中“教会、勤练、常赛”,并且会运用到课堂之外的活动,竞赛,在体育活动中渗透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

落实课堂。

新课标的修订坚持创新导向,重视教学方式的改革。以“教会,勤练、常赛”为抓手,构建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体系。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比赛模拟教学等多种方式去丰富课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获得长足发展。例如:在董翠香教授在《基于新课标准的中小学体育教学设计》培训中的一个教学案例,围绕一个主题,将运动技能、体能、健康知识、跨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主题学习活动中提高综合能力。在足球课中,模拟世界杯的比赛过程,设计课堂,课堂中就如比赛一样,有裁判,有运动员,有啦啦队……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中各司其职,在模拟比赛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培育健康的行为以及培养良好的体育品德。

新课标带来了新变化,我们将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明确体育课程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抓手,落实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四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年版)》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与考试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下面我将从评价任务、标准、方式三个方面谈谈理解和感受。

设计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有单元前测、课堂活动表现、课时作业、单元后测等。我重点探讨的课堂活动表现,这是一种表现性评价任务,也是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作用在于预设水平、诊断反馈和自主反思改进。如果要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的要求,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就必须能够引出目标所要求的那些反应或行为。比如,想检测学生能否“掌握广播体操”,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活动或试题就应当要求学生展示“掌握”,如跟着音乐连贯完成广播体操。

细化评价标准。

有了评价任务,该如何让持续性评价落地呢?我们应该细化了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源自三个方面:1。基于评价内容/指标2。学科核心素养内涵3。能力表现4。已有经验,预设学生表现水平,形成评价标准。这一步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评价标准与评价任务一一对应,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表现水平,设定不同的层级标准。课堂学习活动就是评价任务,针对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评价任务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活动,要涵盖评价内容,但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有四块评价内容,但是可以设计三大评价任务来评价学生是否达标。此外,评价任务应嵌入教学活动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先教学后评价,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倡导我们将评价活动直接设计成教学活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多元评价方式。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清单式评价、观察评价、等级评价、展示或比赛评价、书面测评、口头测验、成长档案袋等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多角度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比如学习过程评价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根据评价阶段的不同,在单元前测阶段,常用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查、问卷、前置性学习单等,在学习过程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活动表现评价、课堂学习单、课后作业等,在单元后测阶段,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单元检测、素养闯关等。我们要通过评价活动诊断和反馈学情,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的课堂评价是一种持续性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结束后,通过对话、观察、作业、评价量表、单元测试、个别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发挥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教学改进,以及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改进的作用。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五

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版)》,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的目的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学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帮助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获得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和全面的发展。

整体设计,落实体育核心素养培育。

大单元教学设计就是强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念,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体统筹安排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结构、学习方式、资源体系、作业系统及评价方式。让学生通过大单元的学习,能对某个运动项目内容有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认识与掌握。核心素养中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在一节课或一个小单元的教学中是无法实现的,需要时间上的积淀,大单元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科核心素养以运动技能教学为载体,在18个课时以上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渗透,逐步形成素养。

兴趣导向,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理念。

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理念是实现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有效途径。大单元教学有效地将学校“教会、勤练、常赛”理念融入教学当中。通过专项大单元的教学,“教会”学生。通过创新、趣味性的练习进行技能的巩固和强化,让学生在“勤练”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通过课课赛、小赛季、专项运动会等,让学生在“常赛”中享受乐趣。通过大单元教学进行“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激发学生学练兴趣,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

以生为本,落实核心素养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展开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与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不同情境的自主学习者,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方式。大单元教学可以实现深度学习,让学生深入掌握知识技能与学练方法,并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同时,大单元教学,可以推动体育教师改变“教师为中心”的体育学习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感受体育学科特有的价值,最终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

大单元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开展大单元教学有利于课标倡导的新知识观的贯彻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落地。新时代体育教学深度变革需要体育学科专家的引领,更需要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落地课堂,基层体育教师要具备新的知识观,从知识的结构化来考虑单元的建构。坚持不懈不断尝试、探索,用每一节课来践行大单元教学。让学生真正在体育课堂上“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六

课程标准是一门课程纲领性的文件,它确立了在这门课程中,老师该教什么,该怎么教,学生要达到何种水平。所有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课标,只有深入的研究课标,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暑假期间,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的学习,更新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知识掌握,培养核心素养。

2022年4月,国家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体育课程标准总目标为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这三点分别对应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目标围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拓展,也就意味体育课程要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到第一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出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过去体育课程传授体育技能、健康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的参与体育运动,自愿自主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养成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要动脑思考的自己的课程,使自己的课程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技能,又锻炼了身体,还激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望和渴望。

2、突出德育重点,加强品德教育。

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德育,才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好实现这一原则的途径,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将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游戏文化道德、红色文化等设计进课堂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游戏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正确爱国主义观,继承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也我们新课标要求下应该完成的。

3、加强知识掌握,注重体育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六个理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并且要求“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会是一个层次,练习是一个层次,能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能才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最高层次,这与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在学生体育课程中,学习是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途径,练习是提高运动技能的途径,比赛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在课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运动技能知识,这里的“掌握”不单单是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还会运用。在课后,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也应该思考课后通过何种方式去给学生提供好的机会,从而更好从课里和课外落实这一理念。让学在校外也能自愿完成一小时或者多小时的运动,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爱好。

2022版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特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打下了基础,针对水平二、三、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技能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形成比较丰富的运动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此基础上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其次,针对小学水平目标,侧重于卫生习惯、膳食营养、合作作息、视力保护、安全意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体育习惯,和正确健康观。

4、深入研究教材,倡导新型课堂。

在教学上,新课标倡导新型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合理设置运动情景和生活情景,将体育运动知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用创新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同时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总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按部就班的教学,要将体育课堂教活。要将体育课教活,就要求体育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熟悉达到很高的程度,我们体育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新知识、新技能和课程有机的结合。倡导新型教学也是对教师的提出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的教师才能不完成这一要求。

总的来看,新课标的颁布,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充分的凸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也规范学校体育课程的形式和方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要积极的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要,围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发挥教师创造性,以“学、练、赛”为抓手,努力培养运动能力强、热爱运动锻炼、品德高尚的体育新人。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七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 。那么问题来了,以下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小学体育课标解读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年版)》于4月21日正式公布,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比例的设定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未来可以断言这些设定都将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中得以实施。

探索一条适合目前中小学生的培养方式和方法,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家长们都在共同探索的方向。但是即便新课标公布,我们依然知道,读书仍然是学生的发展方向,和进入社会的门槛条件。即便是新课标发生了内容上的比重变化调整,也不会改变这一社会现实。

一、体育上位成主流?

虽然从数据上看是这样的,但是还要考虑课程中健康课程的存在,所以体育课程大致跟英语比重持平应该更为合理。(试想如果是体育老师去给孩子讲解健康课,画面感十足啊)而艺术课程的9%-11%的比重,也要分成音乐和美术两项,所以这两门课程的比重提高,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英语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新课标除了在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基础上的基础上进行了体育课程的覆盖。还将时下流行的水上、冰雪、飞盘、滑板、轮滑等项目也收入其中,目的在于鼓励学校突破原有基础教育课标对于运动项目的限制,让孩子们从个人兴趣出发进行体育锻炼。

不过如何引导和不让家长背负更多的经济负担也是值得思索的方向,毕竟这些流行的项目每一类都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才能做到精通,并不是适合所有的孩子。

二、英语主科地位下降成定局。

降低英语在教学中的比例早有各种流言和说法,此次新课标的公布无疑实锤了将英语比重降低的现实。从课程上看,确定了开设的年级和对学习基础的把控,意图扭转在很多家庭中,让孩子在幼儿园就开始接触英语教学,额外给孩子童年增加的负担。力图实现英语零基础入学。而语文和数学分别在20%以上和13%以上,对比外语的6-8%,比重下降明显。(为何说外语而不说英语,因为在某些学校外语可能是日语或者俄语等其他语种)。

三、课时减少,英语难度未必下降。

这也是很多老师和家长的内心想法。“新课标”已经写明是一项十年的教学调整,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参考,从今年秋天起实行,但是所有的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家长学生和老师学校,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

也预示着未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步调,这次将会从20__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进行落实。但是会给学生们适应的时间。也不能因此理解为英语不重要,可以不学或者忽视。

四、未来高中教育是否会实行类似的模式。

这一点其实是很多家长所关心的,但是目前看来短时间内并不会如此,假如也如此调整的话,不如跟义务教育阶段同时并行。这样反而更容易衔接。

但可见的是未来高考英语为主科的地位仍然没有动摇。

虽然课程占比在义务教育阶段明显缩减,未来的考试难度应当不会有所降低,反而更加考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校的教学能力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了。

英语和体育这两门学科比重的增减,无非是义务教育阶段体现素质教育的尝试,目的就是改变学生们机械化、填鸭式的学习方式,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真正的人才,而不是分高低能的考神考霸。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版)》中提出,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参赛”要求。从学科的育人价值来看,“教会”是“勤练、常赛”的基础,“勤练”是“教会”的主要手段是“常赛”的必经之路,“常赛”是“教会、勤练”的延伸和拓展。三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基于核心素养下,我们该如何有效的落实“教会、勤练、常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教会”是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的去理解学习内容,熟练掌握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如在传统篮球教学中,教师多以篮球的技术为教学重点,从而忽视了对篮球本身的基本知识学习。学生往往只学会了篮球的技术动作,却无法了解篮球的比赛规则和技术的运用场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某个技术,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该技术,做到学以致用。

“勤练”可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主阵地,校内在动作技能掌握的前提下,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并结合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使学生能够反复的练习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校外可以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多参加校外体育锻炼,可以是独立完成,也可以是与家长共同完成,以此达到“勤练”的目的,形成健康的安全的运动习惯。

“常赛”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重点在于全员参与。“常赛”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体育课堂内的教学比赛,可以是简单的体能竞赛,也可以是单个技术动作学习过程中的比赛。如学习完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后,可以让学生体验三对三的半场篮球比赛,让学生在懂得该技术在赛场中的运用场景。二是课外的体育竞赛,如以班级、年级为单位的篮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等,也可以是以俱乐部、兴趣班或小团体组织的竞赛。目的便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参与更多的体育竞赛。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会、勤练、常赛”,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运动技能的掌握与提高,采用丰富多样的练习手段,广泛开展各类竞赛。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进行转变,从而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__)》的学习,更新我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认识,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体会:

1、注重知识掌握,培养核心素养。

20__年4月,国家颁布了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体育课程标准总目标为掌握与运用体能和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学会运用健康与安全的知识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品德。这三点分别对应新课标所提出的核心素养,总目标围绕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拓展,也就意味体育课程要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放到第一位。

新课程标准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其中,运动能力是指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包括体能状况、运动认知与技战术运用、体育展示或比赛三个维度。健康行为是指学生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包括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健康知识与技能掌握和运用、情绪调控、环境适应四个维度,主要体现在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用眼、作息和卫生习惯,树立安全意识,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出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将过去体育课程传授体育技能、健康知识的过程转变为核心素养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同时,能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的参与体育运动,自愿自主的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养成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要动脑思考的自己的课程,使自己的课程充分的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技能,又锻炼了身体,还激发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望和渴望。

2、突出德育重点,加强品德教育。

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德育,才是我们体育与健康课程最好实现这一原则的途径,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将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游戏文化道德、红色文化等设计进课堂环节,使学生在学习、游戏时,潜移默化的培养正确爱国主义观,继承优秀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这也我们新课标要求下应该完成的。

3、加强知识掌握,注重体育实践。

在新课程标准六个理念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并且要求“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中,学会是一个层次,练习是一个层次,能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能才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最高层次,这与课标中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在学生体育课程中,学习是获得体育运动技能的途径,练习是提高运动技能的途径,比赛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途径,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在课中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和实践精神的培养,在课堂使学生充分的掌握运动技能知识,这里的“掌握”不单单是学会,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还会运用。在课后,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去实践所学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作为体育教师,我们也应该思考课后通过何种方式去给学生提供好的机会,从而更好从课里和课外落实这一理念。让学在校外也能自愿完成一小时或者多小时的运动,使参与体育运动成为一种习惯、爱好。

20__版课程标准针对学生特点,水平一目标专门设置基本运动技能的课程内容,为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学练打下了基础,针对水平二、三、四目标,分别设置体能和专项技能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形成比较丰富的运动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运动需求,在此基础上掌握1-2项专项运动技能。其次,针对小学水平目标,侧重于卫生习惯、膳食营养、合作作息、视力保护、安全意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从小养成体育习惯,和正确健康观。

4、深入研究教材,倡导新型课堂。

在教学上,新课标倡导新型教学方式,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合理设置运动情景和生活情景,将体育运动知识、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用创新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同时将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总之,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按部就班的教学,要将体育课堂教活。要将体育课教活,就要求体育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熟悉达到很高的程度,我们体育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将新知识、新技能和课程有机的结合。倡导新型教学也是对教师的提出的要求,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的教师才能不完成这一要求。

总的来看,新课标的颁布,为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充分的凸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地位,也规范学校体育课程的形式和方法。对于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要积极的思考,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要,围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发挥教师创造性,以“学、练、赛”为抓手,努力培养运动能力强、热爱运动锻炼、品德高尚的体育新人。

复课后,学校组织我们每个教研组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解读。体育组利用教研时间,阅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新课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从新的课程标准中我们可以提练出的关键点是: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活动、增强指导性、加强学段衔接。这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对体育课的认知。

“双减”下的体育课要凸显体育素养的培育,不只是简单的、模式化的练习,要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起来,学知识只是第一步,能把运用知识并养成终生体育观,这才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次,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组织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育课程标准中也特别将跨学科融合作为课程内容之一。如何寻找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点?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切入,如地震、溺水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教育,我们可以利用ppt、视频、图片等进行安全教育教学。在学习了解生活常识时,学会自救和他救。

第二,还可以从节庆中切入,如冬奥会、民族传统体育。在疫情期间,我们做到停课不停学,将民间体育健身项目与体育居家锻炼相结合,使儿童在快乐的游戏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民族体育文化,并传承和发扬。

新课标还对幼小衔接、学生个体差异、提升女生体育课兴趣与参与度等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必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

随着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些新兴体育项目,诸如攀岩、轮滑、滑板、飞镖、滑雪等开始进入了校园,这当中滑板、攀岩是奥运会新增项目,凸显了当前我国校园体育对竞技体育的支撑作用。

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面向全体学生,落实“教会、勤练、常赛”要求,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所以要对体育课程提出新的要求,体育教育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受环境影响较大,因此,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修订完善,全方位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在校园体育中加入新兴体育项目,甚至是一些小众项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校园体育场地设施的不断完善,具备了开展更多新兴项目的水平,代表着校园体育教育的进步。

长期以来,我国校园体育的教育主要以广播操、田径、足球、篮球等大众项目为主,由于场地、教学实际和师资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小众项目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长期处于缺失状态。

而如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发布,校园体育也正式迎来了改变。新课程将过去以外在与学生的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战术作为课程研制逻辑起点改变到以培养内在于学生核心素养作为逻辑起点,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体育教育。

《课程标准(2022)》开宗明义指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新的体育项目,尤其是奥运项目的加入,正是学校体育思路转变的体现。首先,奥林匹克教育秉持的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殊途同归。奥运项目能够很好融入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竞技体育、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大体育工作格局,其次,奥林匹克教育核心载体竞技运动是实现新时代“四位一体”学校体育目标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最后,奥林匹克教育倡导基于竞技运动的跨学科、跨课程融入,是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

目前,奥运会竞技项目也在日趋年轻化,年轻项目的加入,是奥委会对年轻群体的挖掘。近几年年轻人对奥运会的关注度逐年下降,诸多项目已经不符合当前年轻群体的审美,举重、拳击和现代五项被剔除后,滑板、冲浪和攀岩进入,无一例外的都是极具年轻元素。

滑板和攀岩都属于小众项目,参与群体较少,且参与难度较大,而通过校园体育提前让青少年接受训练,这对于扩大运动群体将是重要保障,同时也为我国在新兴运动项目中争金夺银,提供了群众基础。

校园体育的开展,还能够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输送人才,当前我国竞技体育选材面不断萎缩、学校运动队效率不高,难以输送后备人才,如今新的校园体育课程或将逐渐改变这一现状。

更为重要的是,一些普通的中小学,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全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奥林匹克宝贵的经验,在教育中得以传承和发扬,对于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作用。

新兴体育项目进入校园,既符合新时代要求,也符合新的体育教育理念。引进较为流行、成熟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新兴体育项目,能够重新激发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热情,进而真正让青少年爱上体育,提升身体素质。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八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体育教育的深入发展,中小学体育课程也面临着更新换代的机遇与挑战。新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于2019年正式实施,对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本文就个人体验,结合文献资料和实践反思,分享几点对中小学体育新课标的感受和心得体会。

新课标的主要特点和价值在于它以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融入了现代教育理念和布局结构,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兴趣、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宗旨,结合现代科技、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推出多样化、创新型的体育学科,旨在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喜爱体育、爱上体育的兴趣,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学生学习体育应是一种积极、自主、体验式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不再强调军事化管理和成绩导向,而是更多关注个人差异、个性化需求和自我实现的探索。

第二段:新课标结构。

新课标一共分为7个教育阶段,涵盖了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的三个学段。每个阶段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解释,包括学科目标、学科内容、教学标准、学习策略等,并在每个学段指定了核心素能和重点难点。具体来说,小学阶段体现了游戏与体育竞赛相结合、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和兴趣培养的特点;初中阶段提高了体育课的难度和复杂度,注重学生认识自身体质、学理与技能结合的原则和发掘优势的意义。

第三段:新课标方法。

新课标的教学法也随之改进和优化,首先,注重学生参与和探究,采用交互式、体验式、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即个人练习、小组合作、自主创新和表演展示。其次,注重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工具,提高教学效果和反馈机制,掌握更多的信息和解决方案,包括实物展示、数字化存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最后,注重教学实践和评价方法,以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形式,不断完善学生的体育标准和个人能力,同时也反馈和激励学生对自我学习和发展的关注和行动。

第四段:新课标价值。

新课标的实施和推广,对中小学体育有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它重在发掘和展示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和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目标;另一方面,它加强了教育的公平性、实效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使得教育更加科学、民主和丰富,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教育资源要求的群体的需要,使得教育与社会需求、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相适应和相互促进。

第五段:新课标展望。

然而,新课标的推广和实施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具体而言,首先,需要增加师资力量,让每位老师都能够理解、掌握和运用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实现教与学的转变和质量提升。其次,需要完善配套条件和设施,如硬件设施、教学材料、场地设施以及学生的身体环境与安全保障等方面,以实现新课标关于多样化、创新化、高质量教育的目标。最后,需要注重协作和合作,增强学生和教师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学校与家庭、社区、行业等多方面的合作机制和互动平台,实现协同育人和全员参与的教育效果。

总结一下,新课标的实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它以学生为本,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和方法,注重学生兴趣培养、能力提升和身心健康促进,为中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提高和健康全面发展做出了新贡献。同时,新课标的落实和推广也需要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使其成为全民健身运动、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的样板和范本。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九

通过参加安徽省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培训我对体育新的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1)、根据课程目标与内容划分学习领域。

新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拓宽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

(2)、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划分学习水平。

新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

(3)、根据可操作性和可观察性要求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为了确保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评价的可行性,学习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在心理健康的社会适应两个学习领域,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同时,强调学生应在运动实践中体验心理感受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使情感、意志方面的学习目标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以观测的行为特征。这既便于学生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观察,判断教学活动的成效,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

(4)、根据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加大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教师在制定具体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根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内容。

(5)、根据课程发展性要求建立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教学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新课程标准把学生的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新的体育健康课程标准完全符合国家对教育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体育课课时占总课时比例10%—11%。体现出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明确了体育人的新方向。作为一名体育学科教师,我为之振奋,在暑假期间认真研学之后也有了点滴思考。

《课程标准(2022)》显示,我国义务教育体育课程内容领域正在不断拓宽。除基本运动技能、体能等奠定学生一生身体素质的大项,新课标中增加了“专项运动技能”版块。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体育与健康课程在高度关注对所有学生进行激励与指导的基础上,针对不同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方式,为学生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促进每一位学生产生良好的学练体验。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解下,对体育与健康教师提出了更加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了体育这门学科在学校的育人蓝图。在双减的政策下,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练、赛”的一体化。课程的内容要更全面,教学方式要更加多样化,教学的评价要更加综合,特别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强调面向未来、改革创新,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从“单一技术导向”向“结构化知识和技能导向”转变,从单纯的“体育教育”向“体育与健康教育及多学科融合”转变。

作为新时代的体育教师更需要深研纲要和深研课标。在我学习新课标之后,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

1、让课堂活起来,从“教”向“育”转变。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对学生不仅要实施“教”,还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如焦虑、嫉妒等行为,应进行及时、有效的“育”。

2、让孩子充分动起来,促进学生学练体验。

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到学练的乐趣,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化差异,关注分层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练习达到自己的标准。人人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从课程到课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乐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呼唤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会和同事们一起不断学习,提升课程实施能力。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一

4月21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版)》正式发布。此次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版)》做出多处调整,全面提升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比例,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结合线上学习,线下仔细研读新课标,我发现《课程标准(版)》较之以往的课程标准变化明显,其中,“体育与健康”课占总课时比例10%-11%,超越外语(6%-8%)和理化生、科学(8%-10%),成为小、初阶段仅次于语文和数学的第三大主科。与此同时,新课标还明确学校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开展体育锻炼等,发展学生的特长。

新版《课标》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完善了培养目标;

2、优化了课程设置;

3、细化了实施要求;

4、强化了育人导向;

5、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6、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7、增强了指导性;

8、加强了学段衔接性。

如何才能将新课标更好的与日常教学相融合,这是每一个一线教师都应深思的问题。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新课标浅薄的认识。

第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版课标坚持落实“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调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主要目的是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课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重视把体育锻炼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解决“学生未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问题。重点关切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状况。

第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标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以学定教,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根据学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结合课程内容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围绕核心素养制订学习目标。版课标强调教师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制订与细化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确定达到不同水平的内容要求与学业要求,设计适宜的教学活动与情境。教师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渗透到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跨学科主题、专项运动技能学习的学习目标中。为此,体育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内涵,尽可能的丰富自身知识、提升自身能力、优化教学态度,提升教学专业素养,以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能力需要。

第四,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实现“学、练、赛、评”一体化新课堂。体育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由教师的教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主,保证学生课堂练习时间和练习质量。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真正“教会”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让课堂成为比赛的常态,在比赛中增强运动能力,提升学生抗挫折和情绪调节能力。

鉴于以上的.学习和思考,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肩上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时刻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建构“学、练、赛”一体的课堂教学体系。在实践中学习,不断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最好的体育课呈现给我的学生,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乐”。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二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

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三

20xx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正式施行。作为未来十年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纲领性文件,它的出现备受关注。

本次研读我着重对课程理念中新增加的“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思想进行深入研读。“学—练—赛”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要真正体现体育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练、赛为主线的课堂架构。“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掌握单个技能、组合技能并能够综合运用。

“教会”是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是学生参与“勤练”和“常赛”的基础。“教”要遵循教的规律和学的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会学生健康与安全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能锻炼的方法。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还要指导学生“会学”。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教会”呢?首先,要从单元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入手,从技术的结构关联、育人要素、学练方法、运用场景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重点关注核心内容和关键问题;其次,选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技术转变为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学习内容,如运用口诀、图示、视频等;再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准确把握学生的优势和不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获得成功的乐趣;最后,创设多样、复杂的应用情境,通过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实现良好行为和品格的塑造。

“勤练”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途径,更是所学技能进一步熟练并不断内化的过程,起到巩固的作用,有助于将技术动作更好地运用于“常赛”中。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勤练”呢?首先,我认为应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强化课外练习,提高练习效率。例如,在耐久跑练习中,常规的方法都是组织学生跑圈,那就显得简单乏味,学生没有动力,如果利用器材摆出不同的图形跑或画地图采用定向越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练习效果。其次,要进行合理的分组。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不应置少数学生而不顾。教师要考虑到给每一名学生练习的机会,尽可能地在分组练习中合理搭配组别及运动量,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常赛”是学生技能运用的平台。比赛具有激励作用,学生为了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便会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如何在课堂中落实“常赛”呢?首先,坚持“课课赛”,每节课在练习过程后开展5—8分钟的教学比赛,既升华了教学内容,也能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运动量,提升体育教学质量;其次,可以增设“新规则”,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将固定高度的篮筐变为手持底线移动的篮筐,增加团结协助和趣味性;足球运球射门教学比赛中增加得分方式,除了射门得分外,顺利绕杆也可以得分;最后,可以设置项目积分赛,将单元中的技术动作串联起来作为比赛项目,以完成所有任务的质量决定胜负,第一名登上“运动榜”。

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把握内涵,让“教会、勤练、常赛”成为常态。促使学生学会技术、加强练习、体验比赛,最终从体育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四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体育教育也随之迎来了新的课程标准。中小学体育新课标不仅对于学生们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提出了许多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吧。

第二段:对新课标的认识。

中小学体育新课标注重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更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情感、认知和社会能力,推行面向学生的教育。新体育课程标准将体育列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从身体发育、心理素质和整体素质三方面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要求,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时,新体育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以及创意教育和幸福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感。

第三段:对新课标实施的思考。

实施新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是课程的设置。新课程标准首次减少了内容量,而是更加注重体育素养,把传统体育教学和现代发展要求结合起来,符合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同时,教材与教学内容也要注重时代性和实际性,教学实践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体验到聪明、健康和开心的过程。其次是教师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责任心和独特的教学特长,发挥个人优势,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动力。

第四段:对新课标实施的挑战。

面对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现实中也面临许多挑战。例如,对教师水平的要求更高,需要有一支能够胜任新标准教学任务的专业师资队伍。同时,实施新标准需要大量的教育资源和财政支持,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过程。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也将是一个难点,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挖掘并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段:展望未来。

新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将会逐步推进,但是也需要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永远是一个不断进化和完善的过程。我们应该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指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目标。同时,还需加强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育人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成长健康,为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结尾:

总之,中小学体育新课标旨在全面推进学生的体育素养和全面发展,按照新标准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满足感。虽然实施时面临许多挑战,但我们应该看到改革的前景和希望,为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贡献我们的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最新小学体育新课标解读心得体会(汇总15篇)篇十五

近一段时间,听了各位专家对新修订的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标准方面的解读,颇有收获。还记得十年前的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那是在我刚毕业的时候接触的。从教十年。又接触到了2022年版。这一次的标准跟2011年相比,有了一些新的方面。值得我思考。

特别是在听华师的教授崔允漷的讲座时,感觉他的语言风趣,解读很形象。让我一下子就抓到了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的思路。

一、新课标中强调核心素养。

我们在之前的时候说的是学生的素质,而现在说核心素养,应该说在新课标出来之前也一直在谈,那么素质和素养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崔老师用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例子。让我豁然开朗。他说,开汽车很重要的一种素质是方向感。而方向感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那么是不是地理老师就教不了了?那这个素质是地理老师教不了的。那么,地理老师要教的又是什么呢?地理老师其实要教学生的应该是另外的四个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崔老师还明确给我们解读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

第一,核心素养不是学科专家的素养,是公民的素养、每个学生的素养。

第二,素养不是不要知识,学科知识学习必须要学校来完成,学校是学习学科的地方,是系统学习知识的地方。

第三,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核心素养不是不能评价,核心素养一定要可教、可学、可评,不能评价的就不是目标。

新课标的第二个突破是学业质量。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学习之后的学业成就综合表现,不是知识点学习之后的成就表现,而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崔老师为了说明白什么叫学业质量,举了一个狗的例子。她说那种“狗头”考了解,“狗身”考理解,“狗尾巴”考简单应用,学生得了100分也不知道什么是“狗”……这种做法将要退出历史舞台。

我们一听就知道这种学习是不可取的。现在倡导要关注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或运用,强调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换一句话,目标要关注“一只完整的狗”,而不是分解开来的“狗头”“狗身”“狗尾巴”。

崔老师还提出了一个观点,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

首先,我们教学的最终最终目标是素养目标。素养目标包括创意实现、形成美感、确立观念、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制作产品、形成作品、编制方案。

看这个素养目标,我们就能够知道,只让学生去了解、理解、记住是不可以的,因为这些都是阶段性目标,过程性目标,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能够让学生去运用。通过运用学到的这些知识而形成素养。

而要实现素养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要进行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的表征之一就是有一个组织者,即通过所说的大观念(大概念)、大问题、大项目以及大任务,通过这样的组织者,把单元内容、学习结构化。

关于大单元教学,我们学校这几年也一直在进行,并且也依托于项目化学习。由此可见,我们学校的教学理念,应该说一直走在了教育的前端,也跟这一次的新课标是相吻合的。

崔老师还说了一个观点,就是教师要编制学历案。

崔老师仍然用一个很具体很生动的表述,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要编制学历案。他说的医生写处方从来不写自己要做什么。都写病人要做什么?而老师备课呢,却都在写自己做什么,所以我们的工资就比不过医生,因为医生是以患者为中心,而老师是以自己为中心的。

说的很通俗,但是细想想,的确如此。这就是我们的对象意识、学生意识。崔老师说我们一定要转变这样的意识,那就先从设计学历案开始。那么学历案是什么呢?崔老师给他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一、学历案是一个专业的助学计划,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好教材,支持学生帮助学生学好教材用的教育方案、专业计划。

二、学历案是认知地图,拥有明确的目标和达成目标的学习路径。

三、学历案是学习档案,完整地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可反复查阅。

四、学历案是互动载体,是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文本。

五、学历案也是监测依据,利用规则抽样,了解学科学业质量情况。

通过崔老师的解读,总结一句话:教下去的是技能、留下来的是素养;教下去的是课文、留下来的是道。

相关范文推荐

    实用酒店运营管理方案(模板14篇)

    在制定调研方案时,需要考虑调研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下是一些成功的年会策划案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别人是如何策划的。经营理念是指引企业发展的规

    热门共建美好家园心得体会大全(14篇)

    军训心得是对参加军事训练后的学习和成长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学习心得的写作要领,小编准备了一些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在当今社会,人们

    2023年经济统计学感想(案例13篇)

    性别:女出生年月:1987年11月工作经验:应届毕业生毕业年月:20xx年7月最高学历:本科毕业学院:山东工商学院所修专业:统计学居住地: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籍贯

    专业红色读书活动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军训心得是对战士们在军事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总结与分享,可以为其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范文九:《军训心得:勇于担当,迸发个人潜能》红色读书是一种伟

    专业一年级期末总结家长评语(案例15篇)

    学期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下一个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看看以下知识点总结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启示。xxx这学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2023年美文摘抄及心得体会大全(16篇)

    工作心得对于每个从事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进一步完善自身能力。工作心得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工作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

    最新红色教育心得体会(案例18篇)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写得非常好的培训心得,读完会让你对学习充满更多的热情。第一段:红色教育在我们

    最新水渠维修协议书大全(17篇)

    人生是一杯茶,每个人都是其中的品味者,每个人都能品味到不同的香气和味道。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使文章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接下来是一些

    2023年中职生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模板19篇)

    诚信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它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怎样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诚信度?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以下是一些关于诚信的研究成果,让我们了解更多诚信的内涵和意

    2023年学百年党史奋力新征程心得体会范文(15篇)

    工作心得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传承工作经验,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以下是一些教师分享的教学反思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示和提升。如今是数字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