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复习资料(优秀8篇)

时间:2023-10-14 作者:XY字客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复习资料(优秀8篇)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明确和具体的规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全教案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一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萤火虫)是自然光源,(激光)、(蜡烛)、(电灯)、(篝火)是人造光源。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5.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8.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11.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12.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13.(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14.(凹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凸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15.(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6.(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17.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8.(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

19.(凸透镜)能使光线(聚焦),(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20.(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1.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22.(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23.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

24.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25.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2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28.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29.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二、简答题

31、小孔所成的像左右颠倒吗?为什么?

答:是的,小孔所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3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

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二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5、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潜望镜)就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6、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7、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8、(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9、(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0、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1(凸透镜)有(放大)作用;能使光线(聚焦);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2(凹透镜)有(缩小)作用;能使光线(发散);不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

13、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14、(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15、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1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1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18、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19、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三

1.一个简单电路要由(电源)、(导线)、(灯泡)、(开关)四部分组成。

2.连接灯泡的导线两端应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才会亮起来。

3.开关的作用是(决定是否让电流通过)。

4.只能使用(电池)实验,不能从插座接电。

5.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组合成一个(检验器),检验连接在两条导线间的物品能否使(电流)通过。

6.(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8.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塑料梳子);橡胶(橡皮);玻璃;陶瓷;干燥的木头;木铅笔等。

9.避免触电的方法有:(不要在电线上晾晒湿衣服)、(不要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不要用湿毛巾擦电器)、(不要把几个电器插在一个电源插座上)。

10.通过(连接一个简单电路),看小灯泡亮不亮,判断电线是否连着。利用这个检测器可以检测暗盒里的电路。

11.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小灯泡不亮——电路不通;小灯泡亮了——电路通了;小灯泡变暗了——电路通了,但增加了用电器;小灯泡变亮了——增加了电池。

12.常见的磁铁有(环形磁铁)、(马蹄形磁铁)、(条形磁铁)等。

13.磁铁有两个(磁极),指向北的一端叫做(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叫做(南极),用(s)表示。

14.磁铁的性质有:(磁铁能吸铁)、(磁性可以传递)、(磁铁两极的磁性最强)、(磁极可以指示南北方向)、(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等。

15.(指南针)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战国的时候被称为(司南)。

16.用(磁铁)在缝衣针上沿(同一方向)摩擦几十次,就做成了(指南针)。

17.消去缝衣针磁性的方法有:(用木棒敲)、(在火上烤)、(与大磁铁放在一起)

18.指南针总是一头指南,一头指北,是因为: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球的北极)吸磁铁的(n端),(地球的南极)吸磁铁的(s端)。

19.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磁性黑板)、(磁带)、(磁卡)、(软盘)、(带磁性的冰箱门)、(门吸)、(磁性铅笔盒)等。

20.在通电状态下具有磁性的装置叫(电磁铁);它由(电池)、(导线)、(铁钉)三部分组成。

21.(电磁铁)的制作方法是:把导线按照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再接通电路。

22.给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磁性消失)。

2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匝数)有关。

24.改变电磁铁的(电池正负极方向)或(绕线方向),可以改变电磁铁的(磁极)。

25.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相同点是:(都能吸铁)、(都有磁性)、(都有磁极)、(都能指示方向)。

26.电磁铁和永久磁铁的不同点是:电磁铁的(磁性)、(磁力大小)和(磁极的方向)可以控制和改变,磁铁却不可以。

27.电磁铁的应用有:(电铃)、(电动机)、(电扇)、(电磁起重机)、(电话)、(磁悬浮列车)。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四

1、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所以运动会使(心跳)和(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心跳呼吸又会慢慢恢复。

2、心跳、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3、人在安静状态下,一般每分钟呼吸(20次)左右,心跳(80次)左右。

4、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5、呼吸让我们吸进富有(氧气)的空气,呼出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

6、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比较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呼出的气体)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

7、我们要呼吸是因为:人体必须利用大量的(氧气)把一切营养物质转化为可供人体直接吸收的东西,同时需要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时排出体外。

8、(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9、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你的(肺活量)。

10、测肺活量的方法:深吸一口气吹大一个气球,测气球最宽处的周长;或将装满水的塑料瓶倒立,吸一口气后用吸管向水里吹气,排出的水量就是肺活量。

11、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是:能为身体提供足够多的(氧气),能够胜任比较大的体能消耗任务。

12、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有:(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呼吸富含氧气的空气)、(扫地前洒水)、(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不要吸烟)。

13、(心脏)和(血管)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

14、心脏的形状像(桃子);大小和自己的(拳头)差不多;位于(左胸部),在胸骨后面,肋骨内侧。

15、(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16、每分钟的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相同)。

17、(心脏)是人体的(“泵”),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

18、(血液)相当于(“运输兵”),人体通过血液循环,把肺吸进的(氧气)、小肠吸收的(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身体各部分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运走,交给肺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19、保护心脏的方法有:(经常运动)、(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五

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

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9.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1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3.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4.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

1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6.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17.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18.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19.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20.(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21.植物不仅会在不同季节里开花,有的还会在一天的固定时刻开放或闭合。瑞典生物学家(林奈)根据这一现象编排了(花钟)。

22.白天活动的动物有:(狗)、(公鸡)、(蝴蝶)、(蜜蜂)等;夜间活动的动物有:(猫头鹰)、(蛾)、(蝙蝠)、(刺猬)、(蜗牛)等。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六

1、植物会结出(种子),(种子)可以长成新的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外,植物还可以用(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2、除了用种子外,宝石花还可以用(肉质叶)来繁殖,胡萝卜还可以用(根)来繁殖。

3、用根繁殖的植物有:萝卜、胡萝卜、甘薯等;用茎繁殖的植物有:马铃薯、生姜、水仙、吊兰等;用叶繁殖的植物有:落地生根、宝石花等。

4、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都是通过(雌雄结合)进行有性繁殖。

5、动物的繁殖包括(雌雄的识别)、(交配)、(生产)、(对后代的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的(本能)。

6、动物的两种基本繁殖方式是(卵生)和(胎生)。

7、像鱼和鸡等动物那样的(产卵或下蛋)的繁殖方式叫(卵生);像马和猫等(哺乳)动物那样的(直接生出小动物的)繁殖方式叫(胎生)。

8、世界上的动物千奇百怪,他们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形成了最适合自己的(繁殖方式)。

10、小动物生下后,“父母”还要承担繁重的(哺育)任务。

11、人类是通过(两性结合)

12、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

13、、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等不良反应。14、我出生时妈妈有(非常疼痛、虚弱、劳累)

15、刚出生时我(非常弱小,胎体丰满,身长约503千克左右)。

16、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千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七

1、(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做出正确解释,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思考。

3、(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4、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5、颜色的三原色是(红)、(黄)、(蓝);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6、对发生在吸水纸上颜色分解的解释是:一些颜色并不是我们所看见的那样,而是由不同颜色混合后组成的。

7、科学家对“人眼是如何看到东西的”解释:毕达哥拉斯——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柏拉图——看见物体前,阳光与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托勒密——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阿尔哈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8、(模型)能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案篇八

1、请你设计自制的酸奶。

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

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细菌将牛奶中的一部分糖转化成了酸。

2、请你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步骤:(1)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5天后观察它们。

现象:湿馒头发霉了,干馒头没有发霉。

结论:温暖、潮湿的湿馒头容易发霉。

3、请你设计变色花实验。

答: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1)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2)在“叶子“上抹碱水。

(3)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4、实验名称:会吹泡泡的瓶子

所需材料:饮料瓶1个、冷热水各1杯、彩色水一杯、大盘子1个、橡皮泥1块、吸管若干

实验过程:

(1)、将吸管逐一连接,形成长管(连接口用胶带封好)。

(2)、将吸管放入瓶中,并用橡皮泥密封住瓶口,然后把瓶子放置在盘子中。

(3)、弯曲吸管,使吸管另一端进入有色水的玻璃杯中。

(4)、向瓶子壁上浇热水,杯子中的吸管会排放大量气泡。

(5)、向瓶子壁上浇冷水。

(6)、玻璃杯中的水会经过吸管流入瓶中。

实验结论:瓶子中的空气受热后会膨胀,瓶子中的空气遇冷时收缩。

5、实验名称:制作太阳灶

所需材料:电筒凹面反光碗、泡沫塑料、铁丝、土豆、细竹签

制作过程:

(1)、找一个大号手电筒上的凹面反光碗,用硬质泡沫塑料或木料削一根长约4厘米的圆柱体,直径以正好能紧紧塞进反光碗的圆孔为宜。

(2)、在圆柱的一端横向钻一个细孔,穿入一根直径相当于孔径的铁丝,然后将露在圆柱外的铁丝两头扳折成90°,各留5厘米即可。

(3)、把圆柱塞入反光碗的圆孔内,再将铁丝两端插在一块泡沫塑料或木质底板上。将一根细竹签的两头削尖,一头插在反光碗中央的圆柱上,另一头插上一小块土豆。

(4)、把该装置放在太阳下,让反光碗朝着太阳方向,然后,耐心调节竹签长度,让插上去的土豆正好位于发光焦点上。要不了多久,土豆就会被太阳光烤熟,发出香味。

6、探究铁钉生锈的实验

假设:如果铁放在:水里,那么铁就会生锈。

实验器材:几根铁钉,几根试管,少许油。

实验步骤:a、把铁钉放在盛满水的试管里。

b、加一点油。

c、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

结论:铁钉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和水,去掉其中一个,铁就不易生锈。

7、实验名称:制作印迹化石模型

实验器材:黏土、化石、贝壳、树叶、骨头

实验步骤:

(1)、将黏土擀平。

(2)、把化石、贝壳、树叶、骨头放在黏土上,用手把它压进去,留下印迹后取出。

(3)、把留有印迹的黏土模型晾干。

8、自制小火箭实验

所需材料:一张香烟盒的锡箔纸、一根缝衣针、一根曲别针以及一盒火柴。

制作过程:

1、将一根缝衣针和一根火柴并排贴紧,再将锡箔纸包在外面,紧紧地把针头和火柴头包在一起,然后把缝衣针抽了出来,火箭主体就做好了。

2、再把曲别针掰开成45度角,做成一个支架,把“火箭”放在支架上,等待发射了。

3、划好一根火柴,给支架上的“火箭”点火,瞬间,“火箭”如同出弦之箭,嗖地一声,在空滑了一道白烟构成的弧线,飞出去一米多远。

实验结论:反冲原理———当从锡箔纸外面点火时,火柴头受热而燃烧,燃烧后的气体顺着喷气口喷出,形成反冲力,“火箭”由此升空。

9、实验名称:制作小水轮

实验器材:塑料片、软木塞、钉子、塑料瓶、牙签、漏斗、细塑料管

实验步骤:

(1)、用4个塑料片插在软木塞的槽里,做成水轮。

(2)、用钉子在塑料瓶的相对侧面钻两个孔。

(3)、将牙签推压进软木塞里。

(4)、将瓶子安放在玻璃盘子上,将细塑料管放进瓶子的颈口里,并且往漏斗里(5)、倒水,让下落的水冲击水轮使之旋转。

10颜色的保护作用实验:

材料:黄色水彩笔、白纸、橘黄色的透明纸

实验:(1)用黄色笔在白纸上画条鱼

(2)在白纸上覆上一张橘黄色的透明纸

现象:透过橘黄色的透明纸不易发现白纸上的黄色鱼。

结论:因为鱼身上的黄色与透明纸的颜色很相似,所以会起到保护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