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

时间:2023-11-07 作者:温柔雨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对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逐渐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我将全力以赴,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一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中医内科学在腰痛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医内科学在治疗腰痛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此,我想分享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认识到腰痛并非单一病因所致,而是多种不良习惯及病理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中医内科学在治疗腰痛时,不仅仅针对腰部问题,而是综合考虑人体的整体情况。通过对患者的详细询问和全身检查,中医医生能够发现潜在的病理因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例如,有些患者的腰痛与肾脏功能异常有关,中医内科会选择适合的中药来调理肾脏功能,从根本上解决腰痛问题。

其次,中医内科学强调的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症状、脉搏和舌苔等病理特征,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患者,他的腰痛经常伴随着寒冷感,在寒冷的季节尤为严重。通过仔细辨证,我认为他是阳虚寒凝所致。我给他开了一副温阳祛寒的中药方剂,同时叮嘱他不要吃太多寒凉食物,并建议他保持适度的运动。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他的腰痛症状明显改善。这个案例使我更加深信辨证施治的重要性,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治疗应该因人而异。

此外,中医内科学注重疾病的预防和调理。中医内科师承的理论认为,身体的健康和平衡是最重要的,只有身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才能保证健康。因此,在治疗腰痛的同时,中医内科医生还会注重调理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养生保健、饮食起居的调整等。这一点与西医治疗腰痛的常规做法有所不同。西医通常采取针对腰部疼痛的物理治疗,如物理疗法、手术等。而中医内科治疗强调的是整体调理,以达到病灶愈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最后,中医内科学腰痛治疗中的“证治结合”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证治结合是中医内科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指的是在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进行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使二者相互补充,达到治疗腰痛的最佳效果。例如,对于一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医内科医生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结合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来加强腰椎的稳定性。

总之,中医内科学在治疗腰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全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注重调理和预防,同时结合西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中医内科医生能够有效地缓解腰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名中医内科医生,我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水平,为更多腰痛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二

中医院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总结我院自2010年10月被确定为五级师承教育试点单位以来,在县卫生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医院领导重视,创新进取、继承发扬组织管理,落实带教任务,对推进我院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提升中医药整体服务能力与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将今年的五级师承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管理师徒传授方式是中医药学重要的继承方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医院领导深知师承工作的重要性,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明确管理部门,确定专人管理。由医务科负责日常的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围绕师承教育,督导学术继承人跟师笔记、月记、临床医案、论文、平时考核表和阶段考核表等的完成,保证了师承工作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二、带教情况根据县乡村三级师承教育的相关文件,我院有4名带教老师,12名学术继承人。按照《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带教日志》《甘肃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月记》的要求,做好每次跟、师随诊或实际操作记录,及时整理和总结跟师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写好月记。我院跟师学生12名,每位学生每年完成导师临床医案总结24份,学习心得24篇,跟师笔记96篇。公开发表临床经验的论文1篇,在省级、市级进行学术交流论文6篇。

其中较为突出的有:顾燕、王承芳、韩燕、王顺琴、屈小琴、王晓红,带教日志共完成576篇,其中顾燕在中国保健杂志发表论文1篇。不断创新师承教育工作,保证继承人在学习期间学习的连续性。

一是带教老师根据自身的多年学术经验认真对学生的日志、临床医案、跟师笔记进行批阅、修正,提出修改意见,指出辨证或用药的不足,将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

二是开展专题讲座和病案讨论,学生通过整理病案讨论,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后等都有详细的记录,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存在不足两年的师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足。个别继承人思想上不积极,态度不能始终如一,致使师承教学时间和继承人学习质量不高。

在抽查或考核中发现有的学生一开始时很认真负责,完成的跟师材料质量较高,到后期就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形成虎头蛇尾的情况。个别学术继承人学习态度不端正等原因。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完善教学计划,规范跟师笔记、月记等材料的书写和整理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落实师承教育既定的优惠措施,提高中医药师承教育指导老师和继承人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平时考核、阶段考核和年度考核,提高管理质量。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三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困扰着许多人的生活。我曾经长期备受腰痛之苦,不仅影响了我的工作与学习,还给我带来了心理压力。然而,通过接受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我逐渐缓解了这一困扰。在此,我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腰痛治疗经验和体会。

第一段:了解腰痛病因和中医内科的基本理念。

腰痛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肌肉骨骼损伤、内脏功能失调、肾虚等等。中医内科学认为,腰痛是由于肾脏功能失调造成的。肾主藏精纳气,肾气充盈则骨髓强健,脊椎骨强壮,腰部便不会疼痛。而中医内科的治疗理念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补养肾脏等方法,达到缓解腰痛的效果。

在中医内科治疗过程中,首先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情、仔细观察舌苔、测量脉搏等检查手段,综合判断出腰痛的具体原因。然后,医生会制定一套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例如,中药口服、针灸、推拿等,以及针对不同病因的调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坚持药物的服用和其他疗程的进行。

通过接受中医内科治疗,我逐渐感受到了腰痛症状的减轻。首先,中草药的治疗效果温和而持久,不会像西药一样带来明显的依赖和副作用。我发现,服用中草药后,我的体力和精神状态都有所改善。此外,针灸和推拿疗法也给我带来了明显的舒缓效果,通过调理经络和促进血液循环,腰部的疼痛感逐渐减轻。

在治疗腰痛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一些注意事项和心得体会。首先,我发现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腰痛症状的改善非常重要。适当的运动和锻炼可以增强肾脏功能,改善腰椎的健康状况。我还尝试了一些养生方法,如热敷、温泉浴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此外,良好的心态也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坚定的信心和乐观的态度能够帮助我们战胜疾病。

虽然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已经得到了肯定,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我建议医学界加大中医内科的研究力度,进一步挖掘和总结治疗腰痛的经验,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宣传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和效果,鼓励更多的人关注中医内科学,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而言之,中医内科治疗腰痛的经验和体会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通过了解病因、接受中医内科的治疗,我成功地缓解了长期以来的腰痛症状,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我相信,随着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内科治疗的优势,中医内科将在未来的腰痛治疗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四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医生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和深厚的中医功底,才能够确诊治疗各种内科疾病。作为一名从事中医内科学多年的医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不断学习、实践、总结,才能够干好这份工作。

第二段:在临床实践中的体会。

在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患者出现的症状仍然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在诊断上,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例如,中医学认为“各有所系”,病从五脏六腑发生,因此在诊疗中,也需要从脏腑的功能、气血的流通、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第三段:治疗方法的选择。

在治疗上,中医内科学具有独特的方法和理论体系。中药是中医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辨证施治”的特点,对病情进行较为精准的判断,同时也满足了病人对治疗的信任和期望。同时,在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中,针灸、推拿、医疗Qigong等手段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这些手段各有特点,通常与中药配合使用,从而在治疗上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

第四段:重视病人情况。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不仅仅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更需要把病人的个人情况考虑进去。患者的性格、习惯、饮食、作息等方面,都会影响到病情的发展和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中医内科学的治疗上,重视患者的个人情况、注重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有益于提高治疗的效果。

第五段:总结与感悟。

作为中医内科学医生,我发现要想真正做到出色的治疗效果,首先要有一颗爱心,用心去关注每一个患者。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实践、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医疗技能和治疗质量,以便给更多的病人带去健康和希望。

总之,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在诊疗中需要注重病情的辨析,治疗中需要综合使用中药、针灸等多种手段,另外,还需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只有不断努力,才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与快乐!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五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具备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而西医则是医学发展的先驱,技术先进,治疗手段精准。若将二者结合起来,必然会具备更加有效的诊断与治疗方式。因此,学习西学中医内科学成为我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段二:学习方法。

学习西学中医内科学,我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我打好了西医基础理论,扎实了解身体解剖、生理、病理知识。其次,我在学习中医理论时,特别关注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思路,例如阴阳学说,六经辨证等等,同时注意与西医学科的契合之处,使学习更加合理、深入。最后,在实践中,我尽可能多地接触病人,借鉴师兄师姐的经验,积累诊疗经验,从而更好地学习中西医结合疗法。

段三: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及实践,我逐渐明白了中西医学结合的优势所在。西医强调疾病具体的病因病机,通过检查、影像等医学检测手段获取细节数据。而中医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念,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综合了解病人的体质情况。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对疾病作出更为全面准确的判断,而且可以制定出更为综合、科学、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段四:与医患关系的影响。

在做好中西医结合的前提下,医生和病人的关系也应该随之改变。以前医患关系是单纯以医生为主,病人居于被动地位,可并不是这样。中西医结合需要通过双方的合作,医生需要解释疾病的解剖生理、病理情况,让病人了解诊疗思路,掌握治疗进程和作用规律。病人则需理解医生的治疗手段,及时反馈疗效,配合治疗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彼此信任,协力推动治疗成效。

段五:结语。

综合西学中医内科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系统性地掌握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实践技能,将是临床医生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切实改善医患关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和科学发展的贡献。希望我能够在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把握这个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从而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六

治未病工作任务刚一下达,我院领导便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了全院职工大会,对有关文件精神进行了传达,并对有关政策进行了深入解析、学习,积极筹备成立治未病工作领导小组。为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在组织上给予了保障。

我院中医治未病科在业务工作上与专家门诊、检验、传统疗法等科室有机相连,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为核心,规范服务流程和技术方案,建成了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服务载体。同时,在中医传统思想指导下整合为集健康体检、传统疗法保健治疗、健康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保健中心(由体检中心、传统疗法中心、健康咨询门诊三部分组成),确保了我院中医预防保健工作有效、稳步的开展。

工作中我院完善人才、技术保障,并把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技兴院、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与建立健全治未病服务机制有效地衔接,确保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不出现断层现象。利用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及西学中等方式大力培养了一批治未病优秀人才,完善治未病服务支撑条件。

xx年,我院中医专家多次深入社区、基层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讲座,面对面的讲授让老百姓加深了对中医治未病的理念,普及了治未病知识,更弘扬和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我们还通过建立宣传栏,印发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举办治未病健康讲座等多形式、多样化的方法,加强中国传统健康文化的宣传,xx年共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各类宣传材料共计xx余份,举办健康讲座xx期,以上工作确保了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

预防保健工作中,我们还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整合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制定各类人群的中医特色保健方案,并开设饮食、运动进补等特色保健服务,并发放慢性病健康教育处方、食疗药膳手册等健康教育资料,广泛开展养生保健指导,充分发挥了中医治未病优势。

xx年,我院的中医预防保健工作和科室的开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并且在治未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资金的投入、中医人才的短缺和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工作的发展,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步做实做强。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七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内外的普及和推广,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学习中医内科学,这也是我个人十分感兴趣的领域。借着这次机会,我在国内一所知名中医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基于我所学的经验与体会,本文将就“西学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阐述我的看法。

在进入中医院进行学习之前,我对中医内科学并不是很熟悉,除了一些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知之外,其他的都不了解。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我开始逐渐理解中医内科学的种种特点和意义。内科学的重要性在中医中不言而喻,内脏也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疾病的防治是整个中医体系的基础,同时也是中医的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们知道,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是不同的,前者以中医为基础,包括的内容有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相比之下,西医内科学是以西方医学为基础,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方式。综合比较之下,中医内科学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在临床过程中,中医内科学拥有一些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少用药、副作用小、治疗根源等,这些都是西医内科学所缺乏的优势。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个人也有许多的收获。首先便是对中医内科学的一些理解和认识的提升。对于不同的中医方案,我惊讶的发现其疗效十分显著,对于患者的治疗也帮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中医内科学。同时,我发现中医内科学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学科,它与现代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我更加了解到现代医学中的一些奥妙。

第五段:总结。

在西学中医内科学的道路上,我走过了一段坎坷之路。但是,我的体会是显而易见的,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对于临床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让我对于整个中医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于西方医学和中医学的融合也有了更加宏观的视角。这段心路历程并不是没有挫折,但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懂得了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八

息量大、整体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通过学习该学科,学生应掌握内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等基本知识,同时掌握疾病诊疗的基本思路。当代学生思维活跃,有个性,接受能力强,喜欢探索性思维和多渠道获取知识,过去陈旧、呆板、固有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合应用于当代学生。所以,全面构建相关医学课程整合模式的教学方法,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内科学课程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热情,进而提升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亦是内科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1]。

1.目前我校内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模式陈旧。

我院的内科学教学先后运用了板书、挂图、投影、幻灯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我校现在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知识。虽然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讲课较以往生动、信息量有所加大,但是学生被动上课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上课形式仍然是“灌输式”、“填鸭式”,缺乏互动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灵活多变的、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上课方式,学生表现为懒散学习、被动学习[2]。

1.2与基础知识纵向串联不够。

内科学教材各章节的编排通常涉及流行病学资料,如依据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资料、预后等多个子课题进行阐述。为方便于理解以及记忆,在讲解时如能将相关背景作介绍,通过对相关生理、生化、病生等知识的串联、回忆,更能提升学生对内科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2.我校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讲授内科医师必备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内科病人的处理思路;掌握内科医师必备的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促进知识向技能转化。在教学内容上,根据最新医学发展状况及时加入一些新内容,转移侧重点,删除一些过时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的动态。同时,调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避免内容上的重复,与整个教学体系融为一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2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由于基础课的教研室和临床医学教研室分属于不同部门,沟通较少,无法做到讲解基础课程时,联系临床相关疾病。对此,我们进行内科学备课时应加入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接受临床知识同时,通过复习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利于记忆。

2.3模拟病人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一定培训的正常人或慢性病病人,同意充当某种疾病的模拟病人,同时教学医院配备模拟人,作为学生训练或临床学习时使用。通过学生与模拟人沟通,在模拟人身上操作,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训练临床思维。

让学生从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病历分析等过程,都有实际的体验。同时我们还注意给学生提供比较适合本校发展方向的参考书籍,对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都是有针对性的由课程组成员自己编辑。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把整个内容进行了一个有效的贯穿,为以后打下良好的基础。

2.5设置学生讲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在具体工作中灵活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培养出合格的新一代医学专业高质量人才。为了了解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部分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学生讲座,使他们增加了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心;同时在课程每一章节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本部分内容查阅相关书籍和论文,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作相关的总结。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九

肺痈是指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形成脓疡,以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咯吐脓血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辅导:肺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肺痈的概念及源流

1.肺痈的概念

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的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2.肺痈的源流

肺痈之病名首见于《金匮要略》。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创用苇茎汤以清热排脓、活血消痈,成为后世治疗本病之要方。

二、肺痈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肺痈的常见病因

外因:感受风热,或风寒袭肺,内郁化热。

内因:嗜酒太过或恣食辛辣煎炸厚味,痰热素盛。如宿有痰热蕴肺,复加外感风热,内外合邪,则更易引发本病。

二、肺痈的主要病机及转化

肺痈的'病位在肺。

成痈化脓的病理基础,主要在于热壅血瘀。

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病理性质:主要表现为邪盛的实热证候。

一、肺痈的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发病多急,常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吐黏浊痰经旬月左右,咯吐大量腥臭脓痰,或脓血相兼,身热遂降,症情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血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消瘦,则转成慢性。

2.验痰法

肺痈病人咳痰,吐在水中,沉者是痈脓,浮者是痰。如《医学入门·卷五·肺痈肺痿》说:“肺痈……咳唾脓血腥臭,置之水中则沉。”

3.验口味

肺痈病人吃生黄豆或生豆汁不觉其腥。

4.体征

可见舌下生细粒,溃后迁延之慢性患者,还可见指甲紫而带弯,指端形如鼓槌。

二、肺痈与风温的鉴别

一、肺痈的辨证要点

根据其临床表现,辨证总属实热之证。初起及成痈阶段。症见高热,咳嗽气急,咯痰黏稠量多等,为热毒瘀结在肺,成痈酿脓,邪盛证实。后期溃脓之后,大量腥臭脓痰排出,身热渐退,咳嗽减轻,但因痰热久蕴,肺之气阴耗伤,则可表现虚实夹杂之候。恢复期,即以阴伤气耗为主,兼有余毒不净。

二、肺痈的治疗原则

治疗当以祛邪为原则,采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的治法, 脓未成应着重清肺消痈,脓已成需排脓解毒。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肺痈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初期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咯白色黏痰,痰量日渐增多, 胸痈,咳则痛甚,呼吸不利,口干鼻燥,舌苔薄黄,脉浮数而滑。

治法:疏风散热,清肺化痰。

代表方:银翘散加减。

常用药:银花、连翘、芦根、竹叶、桔梗、浙贝母、牛蒡子、前胡、甘草。

2.成痈期

主症:身热转甚,时时振寒,继则壮热,汗出烦躁,咳嗽气急,胸满作痛,转侧不利。咳吐浊痰,呈黄绿色,自觉喉间有腥味, 口干咽燥,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解毒,化瘀消痈。

代表方: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

常用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桔梗、黄芩、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芦根。

3.溃脓期

主症:咳吐大量脓痰,或如米粥,或痰血相兼,腥臭异常, 有时咯血,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数实。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常用药:桔梗、薏苡仁、冬瓜子、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银花、黄芩、芦根。

4.恢复期

主症: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痰渐少,臭味亦淡,痰液转为清稀, 精神渐振,食纳好转。或有胸胁隐痛,难以平卧,气短,自汗盗汗,低烧,午后潮热,心烦,口燥咽干,面色无华,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质红或淡红,苔薄,脉细或细数无力。或见咳嗽,咯吐脓血痰日久不净,或痰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治法:清养补肺。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百合、玉竹、党参、太子参、黄芪、当归、川贝母、冬瓜仁。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

中医内科学是指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以中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反映辨证论治的特点,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专业课,也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中医内科学是理论与临床相互衔接的一门桥梁课程,是中医专业本科后期的一门专业课程,不仅能为临床其他各科如儿科、妇科、外科等打下基础,更是本科生临床实习的坚实基础。其对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临床实践技能操作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旨在探讨采用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等几个方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对我校级本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医学知识与药学知识,提高处方书写质量,确保患者临床合理用药。

1.1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式俨然已经成为高校主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课堂信息量大,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和动画等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的前期阶段,主要采取的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为中医内科学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只经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但要将这些课程串连起来却比较困难。中医内科学是将这几门基础课程联合起来的一门学科,应将基础理论的学习放在本课程的前面阶段,同时配合多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面的教学做准备。

1.2循证医学式教学。

循证医学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是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明确的临床实际问题,系统检索相关文献,全面收集证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找出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实践;后效评价循证实践及其结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应用循证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模式转变成主动学习模式。学生在检索文献、收集证据的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学生的对某个疾病的印象,而且有助于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指导临床教学,对学生在轮转实习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案例式教学。

赵守真在其《治验回忆录》提到:“医案,乃临床经验之纪实,非借以逞才华尚浮夸也。盖病情变化,隐微曲折,错综复杂,全资医者慎思、明辨、审问之精详,曲体其清,洞悉病服何药而剧,更何药而轻,终以何方而获安全,叙之方案,揆合法度。”从原文中可见医案是临床医生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能客观反映出医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案例式教学区别于纯理论学习的枯燥无味,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案例式教学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内科学时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疾病的印象,提高学生的中医辨证论治能力,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笔者在案例教学中,所采取的案例以经典性、真实性、过程性、分析性为主要原则,使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加深对中医内科对理法方药的印象,提高其中医辨证论治能力。

1.4实训教学。

医生为一个特殊的职业,身上肩任着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职责,中医药高等院校旨在培养理论及临床操作技能都较为高超的复合型人才,理论必须联系实践,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多临床、多实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操作技能。临床见习为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中最贴近临床的教学,通过临床见习,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基本的临床操作。在见习前对每个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同时开展模拟临床技能操作的考试。我校主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结束的`第二学期进行临床见习,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前2个月让学生在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轮转见习,选择每个科室的带教老师,让其带领学生进行见习。临床见习为进入临床实习前奠定了坚实基础。

2结果。

通过本校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都能较快地适应临床轮转,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3讨论。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证、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其内容不仅包括中医基本理论,也包括辨证论治等中医临床技能,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中医理论学科。中医内科学为学生在本科阶段中最核心的一门课程,对于一名中医专业学生,能否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消化,同时将其怡当地应用到临床中至关重要。在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中药学和方剂学不再是独立的学科,而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体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传统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继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操作。而笔者对我校2008级中医学专业学生主要采取的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以及临床操作技能,学生均能较快地适应临床轮转,临床实践操作能力也相对较强。

综上所述,采用多媒体基础理论教学、循证医学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实训教学、临床见习等几个方面的中医内科学教学方式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值得在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推广运用。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一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应医院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刚刚实习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

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习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习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习,而在临床工作中看书则是为了实践。

5、注重细节在病房里工作,不但要记住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而且要记住治疗的具体方法和全部细节: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和给药方法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注重细节。我们得经常去查房,和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史、药物过敏史等等。给血压高的患者量血压,给糖尿病患者制定膳食方案,给有损伤的患者包扎换药等等。

6、培养思维在临床工作,我觉得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这点也是我有所欠缺的,临床思维是临床医生接触病人后形成初步临床诊断和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要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就要求实习医生详细正确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尽量掌握病人所有疾病的相关信息是进行正确临床思维的关键,尽管现在先进检查设备很多,但是辅助检查只能取到辅助诊断,印证结果的作用,只有详细的病史和可靠的体征才是对疾病推理性分析的客观依据。此外,还要建立严密的逻辑思考,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实习生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辨,但切忌不科学,不严谨的“联想”,应对病人信息进行选择性编码,结合病人主要表现及其相关的背景因素,将各个方面的“症状”整合起来思考,抓住问题的实质,有限度地寻找相关理论来解释,而最终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世人多疾苦,在医院实习的时间,自己看到了许多病人背后的事,家境,付出,责任,承担,辛勤,汗水,泪水,荣耀,使命。哎,以善人心观世人,世人皆善!以魔人心观世人,世人皆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心之所向,即为天堂。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du,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担!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为期十个月的实习生活已经结束。实习是我们将理论用于实践,用于临床所迈开的第一步,在此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心得体会亦不少,下面为我对本次实习的自我鉴定:

__。

市中医院实习,按照学校和医院的要求和规定,我分别到了内、外、妇、儿、五官、急诊、骨伤等七个科室学习,在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冻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我熟练掌握了病程记录、会诊记录、出院记录等医疗文件的书写;掌握了临床各科室的特点及各科室常见、多发病人的诊治;掌握了常见化验的正常值和临床意义及和各类危、重、急病人的初步处理。较好地完成了各科室的学习任务,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医疗事故。

此外,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与所在实习医院的党支部取得联系其间我踊跃参加了实习单位及各科室组织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各项活动,使自己的实习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总之,我对自己实习期间的表现是较为满意的,同时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也充满了信心,也诚挚希望大家能给我提更多宝贵的意见各建议,帮助我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中医内科的实习即将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期间,我遵纪守法,遵守医院及医院各科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旷工及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对待病人和蔼可亲,态度良好,努力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于实践。在此过程中我不断总结学习方法和临床经验,尽力提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不断培养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我在本科室实习期间,遵守劳动纪律,工作认真,勤学好问,能将自己在书本中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基本掌握了中医科一些常见病的护理以及一些基本操作,是我从一个实习生逐步向护士过度,从而让我认识到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与必要性。以前在学校所学都是理论上的,现在接触临床才发现实际工作所见并非想象那么简单,并非如书上说写那么典型,好多时候都是要靠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所以只有扎实投入实习,好好体会才能慢慢积累经验。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即将结束内、外、妇、儿四个大科室的实习,回顾这些日子,是苦是乐,是酸是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属于自己的味道,在儿科近一个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颇多,即将要出科了,却有好多的不舍,对于我们的实习,科里的老师们都很重视,每周的实习安排也谨然有序,从而让我们循序渐进的学习与成长,在此,对各位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1、实习前对心内科的一些基本操作要掌握,如做心电图、测血压、心脏的体格检查等,不要小看这些,以最简单的测血压为例,很多人都没有规范的掌握。

2、搞熟心内科常见疾病的书本知识,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然后再在临床上将上级医生的诊疗方案与书本相对应,看看如何与患者个体结合,不懂就问,水平会提高很快。

3、学会一些急诊处理,如高血压急症、急性肺水肿、心律失常等,急诊的东西会处理了,后面慢的也不用着急,这样做到心中有数,“一切尽在掌握”,呵呵!

4、还有就是,医生不光要掌握高超的医术,同时还要很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与同事,平时多学学上级老师的沟通、谈话方法和技巧,等到真正工作了会很快上手。

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经过不断的努力,在心内科的实习很快结束,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在基础理论方面,温故而知加强了巩固和提高;其次,在临床放面学到了新的知识和处理方法。总之。经过在心内实习,是我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有了重新的认识和提高,在突发病方面,学到了应对的知识和技巧。我一定把学到得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去,并不忘记老师的教诲,不断地学习进步。

不感叹了,我一定会好好把握实习机会的。不管别人拿什么眼光看我,我会坚持!因为我身后有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最亲爱的人!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二

学好中医内科学关键是掌握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核心是审证求机。机即病机,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理,即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内经评文》:“病机者,病源与病舍、病证之交际也;病源是叙其所由生;病机是叙其所由成。”《素问至真要大论》:“审察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周仲瑛国医大师认为:内外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随病因的种类、作用强度、时间和患者个体差异表现不同的病理状态,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通过辨析疾病的外在表现,把握疾病的本质,获得辨证的结论。这个审证求机的过程就是厘清病机的过程。多种致病因素和不同人体排列组合会产生多种病理过程。粗略估算,常见的外感、饮食、情志、久病、劳欲五因与患病体质气、血、阴、阳亏虚及内风、气、火、痰、热、瘀、水等邪实排列组合的结果会产生50多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再参考五脏等因素,至少会出现200多种,说明内科疾病的病理过程非常复杂。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分析病机的一些规律,加以归纳总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1总体把握病机的五个层次。

高屋建瓴地了解病机的各个层次,有利于整体把握疾病。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为例,病机可概括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疾病病机、证机概要、症状病机五个层次。基本病机是对所有疾病的病机总括,在疾病状态下,由于病邪作用于人体,破坏了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使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因此基本病机大致可概括为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等。系统病机是针对心肝脾肺肾等各系统失常提出的病机,如肺系病机以肺失宣降为主;心系病机以心脉痹阻,心神不宁为主;脾(胃)系病机以脾失健运为主;肝系病机以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为主;肾系病机以肾失开阖为主;等等。疾病病机是针对每一具体疾病提出的病机,如咳嗽病的病机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心悸病的病机是心神不宁;泄泻病的病机是脾病湿盛;黄疸的病机是湿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水肿的病机是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等等。证机概要是针对疾病中每一证型提出的病机,如心悸心血不足证的证机概要是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心阳不振证的证机概要是心阳虚衰,无以温阳心神;瘀阻心脉证的证机概要是血瘀气滞,心脉痹阻,心阳被遏,心失所养;水饮凌心证的证机概要是脾肾阳虚,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扰乱心神;等等。症状病机是指每个疾病证型中的症状产生的机理,如头晕目眩在心悸心血不足证中的症状病机是血虚不能上承。

2厘清疾病病机的五个部分。

疾病病机是由于特定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产生的病理状态。在上述五层病机中,疾病病机最重要,直接决定证机概要和症状病机。它由五个部分组成:病变部位、病理性质、病理因素、疾病基本病机、病理演变。疾病病机的空间构架是立体的,同一疾病中,由病位、性质、病理因素等组成多个不同时相的病机,每一个时相就是一个辨证单元,反映该病某一证型的证机概要;同一疾病不同的时相在同一患者身上按时间顺序出现,即纵向延伸就是疾病的病理演变,因此一个病人吃中药需要经常调整处方以适应病情变化。同一疾病的不同证机概要在不同患者身上出现,就组成该病的广度,这是为什么不同的个体生同样的病,却不能用相同的药治疗,即“同病异治”。同理,在不同的疾病过程中,出现相同的病机,则需“异病同治”,当然,还需结合辨病。

3确定病位的三个相关。

病位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内科疾病常见病位有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脑等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部分涉及肢体、关节、经络等。疾病的病位包含所在脏腑经络的本脏病位,及其所涉及的其他脏腑经络的他脏病位,又称整体病位。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身体局部的病变除了与本脏有关外,还与其他脏腑有关。这个关系主要有五行相关、功能相关、脏腑表里相关。五行相关主要是本脏和他脏之间的相乘、相侮、子及母、母及子等关系。如肺痨病篇,病位本在肺,早期以肺阴虚为主,瘵虫乘袭;肾为肺之子,母病及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见骨蒸潮热;肺虚不能制肝,木火刑金,肾虚不能养肝,故肝火旺盛,见性情急躁易怒;肾水不能上济心火,见虚烦不寐、盗汗;肺与大肠相表里,肺阴不足,大肠失于濡润,可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脾为肺之母,肺虚子盗母气,则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而见疲乏、食少、便溏等。所以肺痨的病位以肺为主,其传变通过五行相关涉及五脏。功能相关是指在某一特定功能上相互影响的关系。如水液代谢与肺、脾、肾相关,《景岳全书肿胀》:“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相干为病……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血液运行和心、肺、脾、肝、肾相关;等等。脏腑表里相关指疾病通过脏腑的表里关系互相影响。如淋证日久由膀胱及肾,黄疸的病位在肝与胆,等等。以上三种关系是最常见的病位关系。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病变的部位还可能发生变化,由表及里,由里出表,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等。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手段增强了我们传统的视、触、叩、听能力,使中医疾病的病位概念得到延伸,教学及临证时在辨证的基础上,还需与辨病相结合,使病位辨证更准确。

4明辨病理因素的四大特性。

病理因素,亦称之“第二病因”,以区别于导致疾病发生的“第一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产生的病理产物,又称“内生之邪”。常见病理因素有痰、饮、风、火、瘀、滞、燥、食滞、火毒、湿毒、水毒、瘀毒等,它们是代谢产物,又重新作用于机体致病。病理因素通常具有特异性、兼夹性、转化性、损伤性等特点。各个病理因素所对应的临床症状具有特异性,如肝气郁滞所致的气滞,必有气机走窜胀闷疼痛的特征。致病的病理因素还具有兼夹性和转化性。兼夹性是某种病理因素易与其他病理因素结合致病,如内风易与痰邪结合形成风痰,风与湿邪结合形成风湿,等等。转化性是指一种病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向其他病理因素转化,如气郁化火、火盛动风、气滞血瘀、气郁痰阻等。病情复杂时可以出现多种因素的兼夹和转化,如中风是风、火、痰、气、瘀等多种因素的组合。损伤性是指病理因素致病可伤害机体的功能,损伤人体的`正气,还可以在疾病过程中互为因果,相互影响,促使病情恶化,影响预后。例如癌病的病理因素有湿毒、瘀毒、火毒兼夹,日久必然因湿盛,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乏源,瘀血阻滞,新血不生,火毒内盛,耗伤阴液,终至气血阴阳亏虚,预后极差。

5分清病性判断的两大要素。

中医内科学中病理性质主要由两大要素决定。

5.1以八纲属性进行分类。

八纲属性,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实际运用中主要是寒、热、虚、实四纲。阴阳,既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两个纲领,又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八纲中的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分别从病位、病性、邪正盛衰等不同侧面分析、概括病情,但只说明疾病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不能反映疾病的全貌,而阴阳两纲则可以对病证进行总的归纳、分类。因此,阴阳两纲可以统帅其他六纲而成为八纲的总纲。阴阳辨证具体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是辨别阴证和阳证;二是辨别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景岳全书》:“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表、里为病位,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表里辨证是对外感病发展的阶段性的最基本的认识,通过表里辨证,可以了解病邪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及病变发展的趋势,从而取得治疗的主动权。寒热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阴盛或阳虚多表现为寒证,即所谓“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阳盛或阴虚多表现为热证,即所谓“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通过寒热辨证,可以了解病证的性质,为治疗上确定采用温法或清法提供依据。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机体的邪正盛衰,为确定采用补虚扶正或泻实祛邪的治法提供依据。寒热虚实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寒化为热,热盛伤阴,阴虚火旺,壮火食气,气阴耗伤,日久气伤及阳,终至阴阳两虚,阴竭阳亡。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不同条件及不同的部位可出现不同的转化,形成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2以标本缓急判断病性。

中医内科学中的病理性质还包括标本、虚实、缓急,《内经》云:“知标知本,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本,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即内在本质;标,是事物的次要矛盾,即外在表现。如正气与邪气,正气为本,邪气为标;病因和症状,病因为本,症状为标;先病与后病,先病为本,后病为标;表病与里病,里病为本,表病为标;虚与实,虚为本,实为标;病情的缓急,急为标,缓为本。虚指气血阴阳亏虚;实为邪实,指上述病理因素。虚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邪实损伤正气导致正虚;正虚亦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产生邪实。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临证对于复杂病机,厘清标本虚实,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尤为重要。所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甚者独行,间者并行”,均是基于对病性的正确把握进行的。

6突出病机归纳的四个要点。

对于疾病的治疗,必须审证求机,掌握疾病的基本病机。疾病层面上的病机概括通常用四字一组的病机术语进行描述,其内容由病位、病理因素、病理性质、功能失常四个要点组成。如胸痹病的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不通则痛;病位在心之血脉;病理因素多为阴寒、血瘀、气滞、痰浊;病理性质属实或虚实兼夹;功能失常是指痹阻不通则痛。其次要掌握证机概要,临床上每种疾病由多个病理因素影响多部位,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对应不同的证型,它们的病机证素包含上述四要点,反映疾病在某个阶段的病理特点,指出疾病的主要矛盾。例如咳嗽病的疾病病机是肺气上逆,但针对该病的每个证型其病机证素各不相同,风热犯肺证是由于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痰湿咳嗽证为脾失运化,痰浊上渍于肺,肺失宣降;肝气犯肺证为木火刑金,上逆侮肺,肺失宣降。上述“风热”、“痰湿”、“痰浊”、“火”均为病理因素,病性属邪实;“肺”、“肝”为病位;“肺失宣降”、“肺失清肃”均为功能异常的表现。相对于疾病的基本病机,证机概要更加具体,是论治的依据,在它的指导下每个证型才能进行立法选方用药,指导有效的治疗。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审证求机水平,准确把握每个疾病各个证型的病机证素十分必要。

7明了病理演变和转归的三个方向。

病理演变即病理转化,是指疾病发展、转归全过程的动态变化,包括证与证之间的转化和一病向他病的演变。通过对上述病位、病理因素、病性的认识,对疾病转归、预后做出估计。病理演变和转归的三个方向是:正盛邪去,疾病向愈;正虚邪恋,病情迁延;阴竭阳亡,病人死亡。第一种情况多见于正盛邪去,或阴阳恢复平衡,或气血渐充,这是最好的转归。如感冒、咳嗽等的痊愈。第二种情况见于邪盛,正虚无力抗邪,病情迁延,如黄疸之阴黄,迁延不愈,可发展成鼓胀。第三种情况见于邪气很盛,损伤正气至阴竭阳亡,或正虚暴脱,均可导致死亡。了解疾病的演变和转归,对发病学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意义。如肺痈的初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是同一个疾病不同证型之间的转化;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的转化,或水肿和癃闭的转化是不同病之间的转化。掌握疾病的演变和转归对于了解预后,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治疗的主动地位意义重大。

8结语。

综上所述,厘清中医内科的病机,可对疾病发生发展的本质进行全面的认识,整体把握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调护,才能系统掌握中医内科学知识,使临床诊治疾病的思路更加客观、具体、科学、合乎逻辑,满足中医内科临床实践变化无穷的要求。这是作为中医内科学老师应该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让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面对临床,体会中医学的奥妙。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三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

1.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

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灵枢·厥病》有“真心痛”之说,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 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 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 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胸痹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外因:寒邪内侵。

二、胸痹病机、发展趋势及虚实两者的'内涵及其转化

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一、本病的诊断要点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二、胸痹与悬饮、胃痛、真心痛的鉴别

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3.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一、胸痹辨证:虚与实、标与本及其内涵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二、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 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 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陈皮、川芎。

3.痰浊闭阻证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4.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 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

6.心肾阴虚证

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炙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7.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 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肾脂、炙甘草。

四、寒凝心脉与心肾阳虚之胸痹的证治区别及其治疗加减变化

寒凝心脉证,若阴寒极盛,胸痹重症,表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予乌头赤石脂丸。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气滞心胸证,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清热;便秘严重者,加当归芦荟丸 以泻郁火。

痰浊闭阻证,若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四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内经》无呃逆之名,其记载的“哕”即包含本病。

肺胃之气均以降为顺,两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肺之宣肃影响胃气和降,且膈居肺胃之间,上述病因影响肺胃时,使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逆气上冲于喉间,致呃逆作。

呃逆的主要病理因素不外气郁、食滞、痰饮 等。

1.干呕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干呕属于有声无物的呕吐,乃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发出呕吐之声。呃逆则气从膈间上逆,气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

2.嗳气与呃逆同属胃气上逆的表现,嗳气乃胃气阻郁,气逆于上,冲咽而出,发出沉缓的嗳气声,多伴酸腐气味,食后多发。

辨证首当辨虚、实、寒、热。其次,辨病情轻重。老年正虚、重证后期、急危患者之呃逆持续不继,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伏,多为病情恶化,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 。要分清寒热虚实,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主症: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 ,进食减少,恶食冷凉,喜热饮,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代表方:丁香散加减。

常用药:丁香、柿蒂、高良姜、甘草。

主症: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 ,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胃泄热,降逆止呃。

代表方:竹叶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竹叶、生石膏、沙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竹茹、柿蒂。

主症: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 ,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常用药:木香、乌药、枳壳、沉香、槟榔、丁香、代赭石。

主症: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 ,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止呃。

代表方:理中丸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吴茱萸、丁香、柿蒂。

主症: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代表方: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五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六

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临床专业课,它既是前期各门中医基础课教学内容的具体应用,又是多门其他临床学科的基础,并对形成中医类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我基于多年来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经验,对于如何尊重学生差异、以学生为中心的开展因材施教教学积累了点滴体会,刍议如下。

一、实施因材施教是当前高校教学的客观要求。

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学生的知识来源早已不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在这种大环境下,学生对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法的抵触是显而易见的。但学生多年养成了被动学习习惯,又不知道如何自我改变。这种矛盾已经日趋激化,严重影响到目前大学的教学效果。因此,真正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现代的高校教学中,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不能再满足于念教案,而是充分考虑如何去发挥学生的个性,并结合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碰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学生习惯了以老师为中心,不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二是学生普遍还比较羞涩,怯于与老师互动,排斥学习方法的改变。由此可见,改变教学方法,并且注重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习惯,是中医内科学实践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加强自身修养,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

在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传授中,涉及到了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多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对于每个证型,又以证型证候分析为重点、以处方用药为核心。结合基础知识,层次清晰、结构明了地从临床表现到病证诊断,从疾病症状到病因病机、从方剂分析到临证加减,贯穿起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授课特点,有利于帮助学生知常达变、掌握授课内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另外,授课中注重结合临床病案,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概念的关键词拆分解读,并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从学生的归纳和理解性表述中,了解学生学习的难点在何处,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环节。

2.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教学授课应当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过程,并非教师单独的灌输和说教。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中医内科教学中,针对具体病案,开展分组对抗辩论、角色互换、组建兴趣社团等形式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手段。分组对抗辩论寓教于乐,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变争强好胜之心为学习的动力;角色互换,让同学们上台来尝试授课,通过换位思考寻找不足;组建兴趣社团可以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习惯,社团成员经常集中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班级团结更有利于学习。

3.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根据其学科特点,应当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思维方式,并督促学生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譬如归脾汤先后出现在治疗心悸、不寐、眩晕、血证等不同的病种里,对于类似的这种异病同治的现象,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勤于思考,纵横对比,自行总结归纳。从不同的侧面寻找这几种疾病相同的病机规律及辨证施治,拓宽学习思路、深化对教材的掌握。

4.注重个别辅导。

再好的课堂教授,也必然存在不足之处,更不可能仅凭课堂授课,就让所有学生的水平达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牺牲个人时间,无私奉献到教学中。中医内科学的教学中,会发现个别学生出于家学渊源或者个人兴趣,有相当的中医基础,所以在某些方面会表现得比较突出和优异,但他们又很可能存在着知识不够系统、辨证思路狭隘的缺点。对于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是没有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的,应当在课后、假期见习活动或者第二课堂的环节进行充分全面的交流和指导,既肯定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又要指出他们存在思路偏颇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少走弯路,更快更好地成才。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注重教育学生的方法,尊重学生个性。

学生家境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个性和脾气自然会区别很大。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因势利导,区别对待。批评“面子薄”的学生,语言上要恳切婉转,不能太过激烈;教导敏感怯懦的学生,就要多加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而对待那些外向甚至“啥都不在乎”的学生,语言就要响雷重锤、醍醐灌顶,才能真正地对其有所触动等等。

2.不骄不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不能因表象和偏见来区别对待学生。不能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降低其他方面的标准;更不能对学习成绩不尽人意的学生放任自流,而是要多关注和沟通,让其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温暖,积极学习,尽快地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

中医内科学体会(实用17篇)篇十七

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

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

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教学计划科学(热门20篇)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以适应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借助下面这些教学计划的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学计划的要点和编写方法。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

    小学数学教研组第二学期工作总结(实用13篇)

    在学期工作总结中,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估自己的表现,同时也要对自己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你在写学期工作总结时遇到困难,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学生会工作总结精彩句子(精选18篇)

    学生会工作总结是对学生会成员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参考。接下来是一些学生会工作总结的编辑推荐,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写作的灵感和热情。本届生活部的工作在上一年有条不紊

    公司市场调研报告(优秀24篇)

    调研报告是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的一种方式。小编在下面的范文中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调研报告的亮点和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年夜饭活动策划范文(19篇)

    在活动策划中,有效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与各方面的合作伙伴进行密切合作。以下是一些活动策划的新趋势和发展方向,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信息技术工作总结标题(实用21篇)

    技术工作总结是对自身技术能力的一种自我审视,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参考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作总结样本,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总结的写作规范和思维方

    小学家长课程家长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心得体会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或工作后,对所获得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反思并从中得到启发。或许,现在是时候写一篇

    麻醉下乡帮扶工作总结(优质16篇)

    每个月的工作总结都是对自己工作经验的积累,也是对职业生涯的一个总结。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月工作总结,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借鉴。

    心理健康情绪教案大班(模板18篇)

    教师在编写大班教案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能力水平。这些大班教案范文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

    秘密的花园读后感(精选18篇)

    阅读后产生的读后感是对作品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和感悟的感叹和思考。以下是一些读者们对于不同类型作品的真实观点和感悟,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近日,我读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