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应用教案设计(模板8篇)

时间:2023-10-13 作者:飞雪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 六年级数学反比例的应用教案设计(模板8篇)

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对于小班教学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优秀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一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的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教学目标

以《新课改标准》为依据,综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意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感知生活中的事例,认识理解并掌握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初步的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

2、能力目标:学生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的各种分析和设想,我将按照以下环节进行课堂教学:

(一)故事导入,导课揭题:

讲《财主和帽子的故事》,引出新课。

如果总布量一定,每顶帽子用布量和帽子的数量之间会怎样变化呢,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这两种量又成什么关系呢?(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目的:以故事导入课题,让学生通过故事初步感受反比例的`意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加法表”和“乘法表”,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初步感知理解两个量的变化关系的不同。

设疑:这两种量是不是今天我们所学的反比例呢?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再解答,同学们先看下面的题目。

2.王叔叔要去游长城。不同的交通工具所需时间如下,请把下表填完整。

[提示]

a.说一说你的结果是根据什么来填的?

b.观察速度与时间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c.你还发现了什么?

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再指名学生口答讨论的结果。板书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3、出示“分果汁”的情境

板书: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4、小组交流讨论概括反比例的意义。

(1)综合例2、例3的共同点。

提问:请你比较一下例2和例3,说一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概括反比例意义及判断反比例的方法。

5、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是否成反比例。

6、运用所学知识判断《财主和帽子的故事》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最后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指名回答)

(1)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2)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3)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里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

和所需时间。

(4)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5)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需天数。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

两个量是不是成发比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反比例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相关知识。最后,通过找一找的环节,让学生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在生活

中还有很多反比例的例子,请同学们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节课所学,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的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反比例

速度×时间=路程(一定)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量(一定)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二

1.求比值。

8∶4=48∶12=16∶8=

24∶18=40∶16=15∶5=

.准备题。

(1)找出下列分数中相等的分数,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找的?(略)

学生找出后,教师作引导性提问:它们为什么相等?谁能完整地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2)在()内填上适当的数。

3÷4=()4=()40=()÷12=0.75

58=5:()

6:7=()7=()7

9:()=():16

教师:由上面这两组题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与比的关系,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比也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如5:8可以写成5/8。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三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

2、老师也准备了几个比,想让同学们求出他们的比值,并根据比值分类。

2:34.5:2.710:6

80:44:610:1/2

提问:你是怎样分类的?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两个比相等4.5:2.7=10:612:16=3/5:4/580:4=10:1/2)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教学例题。

先出示教材上的四幅图,请同学说说图的内容。找一找四幅图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再出示四面国旗长、宽的尺寸。

师:选择其中两面国旗(例如操场和教室的国旗),请同学们分别写出它们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根据求出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边总结边板书: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我们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

2.4∶1.6=60∶40像这样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师:在图上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4.5/2.7=10/6请同学们很快地把黑板上我们写出的比例,改写成分数形式。

(2)引导概括比例的意义。

同学们,老师刚才写出的这些式子叫做比例,那么谁能用一句话把比例的意义总结出来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比例的意义。)

(3)判断。举一个反例:那么2:3和6:4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看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根据比例的意义去判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比值求出来以后再看。

(4)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5)反馈训练

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6:3和12:635:7和45:9

20:5和16:80.8:0.4和4:2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自学课本,了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各部分的名称与各项在比例中的位置有关。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说出黑板上各比例的内外项。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两个外项的积是4.5×6=27

两个内项的积是2.7×10=27

(4)计算验证,达成共识。

师:“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性质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判断前面的比例式,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

(5)引导小结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通过计算,大家,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概括出来?

教师归纳并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师:“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4.5/2.7=10/6)“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6)判断。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反馈训练: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一)判断

1.两个比可以组成一个比例。()

2.比和比例都是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3.8:2和1:4能组成比例。()

(二)、用你喜欢的方式,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9和9:12(2)14:2和7:1

(3)0.5:0.2和5:2(4)0.8:0.4和0.3:0.6

(三)填空

(1)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互为倒数,则两个内项的积是(),如果其中一个内项是2/3,则另一个内项是(),如果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

(2)如果2:3=8:12,那么,()x()=()x()。

(3)写出比值是4的两个比是()、(),组成比例是()。

(4)如果5a=3b,那么,a:b=():()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如果能,能组成几个?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3、4和6

拓展题:猜猜括号里可以填几?

5:2=10:()2:7=():0.71.2:2.5=():25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六2、3、5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四

1、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比例尺。

2、通过观察、操作与交流,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了解比例尺的含义。

3、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正确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一、画图产生疑问、引入新知

1、画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上新课前先来画一画图,请同学们翻开课堂练习本,拿出尺子。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请在本子上画出一条长12厘米的线段。

请大家在本纸上画一条长1米的线段。(生面有难色)

师:怎么不画了?有什么疑问吗?(本子没有1米长)那该怎么办呢?

(把1米长的线段缩短后,画在本子上)(生画)

2、引入新知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生:10厘米、5厘米、或1厘米长的表示(板书)

师:看来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像2厘米、5厘米、10厘米这些在图上画出的线段的长度,我们叫“图上距离”,而这1米就叫“实际距离”。

师:但是如果把黑板上的数据1米擦去,只把本子上的2厘米、5厘米线段图给别人看,别人能知道你表示的实际距离是1米吗??那么今天,我就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它就是《比例尺》!(板书)

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理解比例尺意义

师:大家请看笑笑同学就根据比例尺的知识画出了他家的平面图,你看他图中的比例尺是?你知道1:100是什么意思吗?同学们思考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生思考交流)

生汇报:1表示图上距离、100表示实际距离

图上的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的100厘米,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倍。

2、生活中的比例尺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有见过比例尺?)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各图,分别让学生读出图中的比例尺并说出它们表示的意义)

3、自己写一个比例尺

师:现在你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个比例尺,并向同桌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生汇报

4、总结比例尺的特点

三、运用知识,尝试解决问题。

1、解决第2小题

师:同学们,笑笑按比例尺1:100画出了她家的平面图,他想带我们看看他的卧室,请大家把书翻到30页,先请大家量出他卧室长宽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吧?(课件)

(1)量出笑笑卧室的长和宽

师:你们量出了笑笑卧室长是?宽是?那你们算出笑笑卧室实际的长和宽吗和面积吗?(课件出示)试一试,并把你的解题思路写在练习本上。

(2)算出笑笑算一算笑笑卧室实际的长是()米,宽是()米,面积是()平方米。

a: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b: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小结回顾

想一想,我们刚才在求笑笑卧室面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程序?(先量出图上距离,在求出实际距离,然后才能算出面积)

2、解决笑笑家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汇报方法,然后再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展示仪展示)

3、解决第4题

师:笑笑在设计图时还遇到了难题,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吧!

(课件出示在父母卧室的南墙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1)分析题意,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1)学生交流想法。

(2)学生独立完成。

生1:2米=200厘米200/100=2厘米

生2:200÷100=0。02米0。02米=2厘米

师:同学们的表现都非常的出色,笑笑还为我们出了道难题,大家敢于应战吗?

4、解决第5题

(课件出示:笑笑的卧室长4米,画在图纸上,她用8厘米表示自己卧室的长。)

1、图上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

2、她画的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反馈汇报。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谈谈自己的收获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五

1.通过对分数基本性质的记忆和沟通分数与比、除法之间的联系,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认识事物之间都是存在内在联系的。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六

本节课主要是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遵循“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问题的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发展”这一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面向全体,重视学生对基本解题方法的理解。

在教学中,对于“解比例”,从审题、分析、列比例,到求出的解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及所用单位,都通过相应的问题加以突出,使学生都能够运用“列比例法”去解决各种相关的问题。

2.拓展思维,重视学生对解题策略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体验。

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结合相关例题,巧妙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广泛思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找到自己个性化的解题策略的同时,也在交流、讨论中感受并理解其他同学的不同解题方法。

3.渗透思想,引导学生实现解题策略的优化。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解题策略进行比较,使学生在理解不同解题策略的同时,选择比较简捷易懂的解法,从而实现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七

1、把同学分成四大组,让同学给自身组取名(如精灵队、快乐队等),把比和比例分成"比和比例的意义"、"比和比例的性质"、"求比例和化简比"、"比例尺"四大块,让每一组抽签确定本组的一个研究主题,然后分组研究本局部的知识包括哪些我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重点和难点,最后拟定五个问题。要求这五个问题反映本组全体同学的水平,它们要能基本概括你们所研究主题的全部内容以和重点难点,而且为了本组能取得好成果,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考虑性。然后依次向其它小组提问,请他们作答。

2、教师准备地图一张、投影片、小黑板若干。

3、每一小组有一信封,信封内装有比和比例各局部知识名称和一张白纸。

比例应用题六年级教案篇八

1.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试着将第67页“试一试”中的比化成最简整数比。

学生化简后交流反馈,说说方法。师生共同小结方法及注意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时,第一步一般都化成整数比,接着再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后项同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使比的前、后项成为互质数。

2.出示练习题:化简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比最简单的整数比比值

9:54

34∶67

5.8∶2.9

200∶150∶26

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区别?(求比值就是求“商”,得到的是一个数,可以写成分数、小数,有时也能写成整数。而化简比则是为了得到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可以写成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形式,但是不能写成带分数、小数或整数)

3.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完成后用投影仪集体订正。

4.拓展练习。

(1)六(3)班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倍,男、女生人数的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