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们的端午节心得体会(优质7篇)

时间:2023-09-26 作者:薇儿最新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我们的端午节心得体会(优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篇一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深受中国人民的热爱和欢迎。在端午节这一天,我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这些活动传统而充满乐趣。在我国的不同地方,人们庆祝端午节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与中国历史、文化、传说有关联。下面,我将分享我们班级在这个端午节所取得的心得体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个美好传统。

第一段:制作粽子,传承美食文化

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都有制作粽子的传统。在这个端午节,我们班级也学会了如何制作粽子,这让我们更有机会体验端午节的传统。制作粽子是一个需要耐心和配合的过程,需要一起分工合作,协作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制作粽子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我们领悟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会更珍惜班级团结的力量。

第二段:欢度端午节,传承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传统的中国节日,其历史、文化、传说,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我们班级也一起挂起了艾叶,又进行了龙舟比赛等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这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欢度端午节活动,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到了许多民族文化的知识。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形式,不仅让我们了解历史,更能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第三段:品尝粽子,传承独特美食

作为中国传统的美食,粽子已经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了,因为它历史悠久,食材丰富,口味美味而倍受喜爱,所以在端午节我们班级也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南北风味不同,因地制宜,班级里有的同学偏爱咸粽,有些同学喜欢吃甜粽等等。这样的交流,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地的风土民情,也更加珍惜传统文化的美食,保护民族的美食文化。

第四段:策划活动,传承团队精神

作为一个班级,我们不但是一个学习的团体,更是一个互帮互助的集体。在端午节的筹备中,我们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身体力行策划了各种有趣的活动。我们分工合作,从制作粽子到舞龙舟,每个同学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这样的协作助力,让我们意识到一个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

第五段:总结回顾,传承优秀传统

细数这个端午节,班级从制作粽子到舞龙舟,从挂艾叶到品尝美食,每一件事都令我赞叹不已。在活动中,我们充分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收获了深入的文化体验。在不断探索、体验中,我们更加珍惜和喜爱自己的文化,意识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希望我们能够记住端午节所给我们的印象,珍惜并发扬祖先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

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篇二

“偶耶,太棒了,太棒了,今天端午节……”一大早起来,我就兴奋的'喊道。

端午粽子:

咦,老妈在包粽子呢,上去搭把手。“妈,教教我。”于是,就开是学习咯!唉,这可真是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哦,每一次都自信满满的开始,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不急,不急,不是有句话说的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慢慢来,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我自我安慰的说道!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次失败后,终于给学会了。现在,包粽子的方法我已经熟视无睹了。

第一步:把粽子叶靠近叶尖那一半折成三角兜状,留出来到粽子叶柄的长度差不多是整片叶子的一半长。手心向上用拇指压住折过来的叶尖部位,其余四指在叶子下面托住。

第二步:先在三角兜的底部放一颗枣,用来把尖部堵严。然后取一把江米放入三角兜中,以达到整个兜的一半为宜。再次放入一颗枣,一个粽子放两颗枣到四颗枣,视粽子大小而定,不过建议包小粽子,一是好熟,二是好看,三是好吃,吐两次枣核就可以了。

第三步:再次填入江米,把刚刚放进去的枣盖住而没有高于三角兜的边缘为宜。为了让粽子好吃,可以把江米用手指压一压,相声《大保镖》里不是还有”压压我的大徒弟,压压我的二徒弟“的词呢吗?压完江米,粽子会更瓷实更有弹性。

第四步:把粽子叶长出的部分折回来盖住那个三角兜,如果留得正确的话,可以在盖住兜口的同时,再覆盖上粽子的其他一部分。包严,不要留下漏洞,否则一煮的话,粽子就会变形。

第五步:子捆好扎紧,多余的粽叶和马兰草要用剪刀剪掉,这样既不会扎手又很美观。

怎么样?我会了,你学会了吗?

“一个,两个,三个……”哇,好多,战果还真不少!哇,我包的粽子好香,你闻到了没?不多说,祝大家端午节快乐!

端午节,真是棕香飘满端午节啊!

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篇三

早晨,天气阴沉沉的.几日来,家里发生了点事情,我一直也没有走出阴影,时时想起来坐着发呆.走到教室门口,一个孩子看见我"嗖"地钻进了教室.小家伙又想干什么我心里暗暗地嘀咕着.

走进教室,来了十几个孩子,都七手八脚放椅子.孩子似乎看出我的变化,都懂事多了.放完椅子,孩子们该值日的值日,该读书的读书.渐渐的,教室的人多了,书声朗朗.那个早晨看见我钻进教室的孩子时时用眼瞟着我,好像在偷偷地观察着我.我装着没看见,时而倾听着悦耳的读书声,时而想着自己的心事微微叹气.

是啊,快过端午节了,应该是让每个人都感受到爱意浓浓的端午节,我吸了一口气,心里充满了希翼.

一年中有许多节日,除春节外,我最喜欢的`节日莫过于端午节。因为端午节蕴含着我国一些民族风俗特色;而且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便有了香甜可口的粽子。

端午节这天不但有粽子,还有有趣的赛龙舟,抢鸭子等热闹非凡的节目。 在我的记忆中有过那么一次难忘的回忆: 吃过午饭,叔叔带我去看龙舟比赛。那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次。哇,桥上,桃江河边都挤满了人,真可称得上人山人海,选手们早已准备好了,岸边的龙舟五彩缤纷,活像一条条花鳞龙。选手们的衣着与《安塞腰鼓》中那群茂腾腾的后生的衣着相仿,也都是元气淋漓的后生;那舟上的大鼓声音如雷,可与安塞腰鼓比美。 比赛开始了,哨声一响,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划行,各队船员竭尽全力,都想为自己家乡添一份光彩。忽儿这条龙舟在前,忽儿那条龙舟在后,这样一进一退,真是令人眼花缭乱,此时我的心中也产生出一种感叹:太棒了,实在太精彩了,不知今年的冠军花落谁家?哈哈,一阵笑声把我的注意力引向了南方,原来,绿队的龙舟在旋涡中打转,看得令我也不禁笑了起来。这时,鼓声响了起来,震耳欲聋,好像是在给绿队加油,鼓劲,绿队也不甘示弱,终于划出了旋涡,虽然是最后一名,但绿队的精神值得人们赞赏。 赛龙舟已完,抢鸭子节目即将开始。只见几笼鸭子被投入水中,便有几十个青年跳入水中去抢鸭子,也许是太兴奋了吧,有的到手的鸭子也飞了,有的则因抢鸭子用力过猛而摔倒在水里......总之,这个节目是在欢笑中结束的。

在回家的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还沉浸在刚才看龙舟的兴奋之中。

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篇四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1、吃粽子

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中记载:“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南朝吴均的《续齐谐记》中,也记载了屈原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贮米投于水中祭吊的事。

2、煮鸡蛋

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女娲得知此事后,便去找瘟神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许你伤害。”

瘟神知道女娲法力无边,不敢和她作对,就问:“不知娘娘下界有几个嫡亲孩儿?” 女娲一笑说:“我的孩儿很多,这样吧,我在每年端午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凡是挂有蛋袋的孩儿,都不准许你胡来。”这年端午,瘟神又下界,只见孩子们胸前都挂着一个小网袋,里面装有煮熟的咸蛋。瘟神以为都是女娲的孩子,所以就不敢动手害人了。这样,端午吃蛋的习俗逐渐流传开来。

3、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双桨同时划的动作,可以使身体的双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划船运动中的后拉、前推、摇桨等动作,对上半身的肌肉是非常好的锻炼,提高了肌肉质量,以及协同工作能力。”

4、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5、带葫芦

端午节带葫芦是历来的风俗,小孩、成人佩带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带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葫芦的枝“蔓”与万谐音,每个成熟的葫芦里葫芦籽众多,汉族就联想到“子孙万代,繁茂吉祥”;葫芦谐音“护禄”“福禄”,加之其本身形态各异,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会给人以喜气。

《关于端午节端午节习俗》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篇五

端午节每年都有不同的庆祝活动,为我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体验和感触。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我们可以了解更多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并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端午节期间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庆祝活动中,我们学习了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我们了解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在哪一天,以及为什么会吃粽子、赛龙舟。我们还学到了爱国诗人屈原遭受国难而投江自尽的故事,以及习惯了解皮毛的我们可能会不知道的多种节日传统。这让我更加了解了我自己的文化,并深入了解为什么象征性与味蕾是如此重要。

第二段:参加活动

除了了解传统文化,我们还参加了各种端午节庆祝活动。这包括吃粽子、赛龙舟、斗鹿蛋、贴“艾叶”、喝雄黄酒等等。这些活动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欢乐。我们有机会与家人朋友一起迎接国家比赛和稍有烟火气的庆祝日,了解到了中华文化的根和民族凝聚力。

第三段:传统手工艺品制作

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粽子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在端午节期间,我们与家人和朋友共同制作了粽子,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经历。制作粽子需要仔细的技巧和配合,这也让我们更加欣赏这种美食的背后的复杂程度。与此同时,制作粽子也是一种了解食物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恢复我们生活的细节。

第四段:与世代相连

端午节期间,我们会看到各个年龄段的人参加庆祝活动。从小孩儿到老人,我们看到了代际的传承和相互支援。在这种跨越各个年龄段的聚会中,我们收获了彼此的关爱和地道的美味食物。这使我们认识到中华文化通过代际传承而不断更新,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无形的联系。

第五段:感恩

最后,在体验了端午节之后,我们应该感谢历史和传承,感激这个节日背后的文化和价值。我们要感谢祖先们创造和传承了端午节,感谢我们的文化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并与世界分享中华文化。我们还应该记住爱国诗人屈原遭受的故事,感激他为中华文明做出的贡献。端午节是我们的文化符号,我们应该珍惜它并继续传承下去。

总之,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中国传统节日,更是我们的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它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身份和民族精神,并给我们提供了独特的经历和经验。通过了解传统文化、参加庆祝活动、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与世代相连和感恩,在端午节期间,我们所有人都有机会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篇六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今年有幸参加了一系列的端午节活动。在这个节日里,我不仅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还学到了许多有趣的知识和技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和大家分享我的端午节活动心得体会。

首先,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端午节文化讲座。在这个讲座上,我们听到了关于端午节起源和习俗的介绍。我了解到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而端午节的习俗也与屈原有关。例如,人们在端午节会吃粽子,这是因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让鱼虾不吃他的身体,便将粽子投入江中。通过参加这个文化讲座,我对端午节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更加珍惜这个传统节日。

其次,我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一个传统手工艺班。在班上,老师教我们制作粽子。一开始,我觉得制作粽子很难,因为需要将黏性较强的糯米包裹在竹叶里。但是,通过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终于成功地包出了一个个美味可口的粽子。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所蕴含的智慧和独特的美感。

此外,我还参观了一个端午节的庙会。庙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摊位,有卖纪念品和小吃的,也有表演节目的。我品尝了各种美食,比如粽子、艾叶包饭和五香豆等。这些食物不仅味美,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此外,还有舞狮、舞龙和古装表演等节目,给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娱乐。参观庙会,我感受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更加感受到了端午节的独特魅力。

另外,我还参加了一次国学讲座。在这个讲座上,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端午节的诗词和传统故事。我了解到端午节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密切联系,也学会了怎样通过诗词表达对这个节日的喜爱之情。通过学习国学,我接触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更加懂得了自己的身份和文化根基。

最后,我参加了父母带我去外地旅游。在旅途中,我们品尝了各地的粽子,感受到了不同地方的风俗和特色。我们还到屈原故里参观了屈原纪念馆,了解了更多关于屈原的故事和他的诗歌。旅游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国家的辽阔和文化的多样性。

通过这一系列的端午节活动,我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学会了许多有趣的技能。此外,我还和家人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增进了亲子关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节日对于我们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联结的重要性。在今后,我将继续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端午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篇七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龙舟节。每年端午节,我都会参加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今年,我的端午节活动体验让我非常兴奋,并带给我不少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龙舟比赛。在比赛前,我们队伍积极备战,进行了许多训练。虽然我是第一次参加龙舟比赛,但是队友们的热情和耐心让我很快适应了,一起划龙舟的过程中,我们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在队友们的鼓励下,我们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使我深深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参加龙舟比赛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只有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我还参观了一个民俗文化展览。展览中,各种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文化展示着中国的历史和民俗。我亲眼见到了制作粽子和包粽子的过程,以及用鲜艳的丝线扎制艺术竹编。看着各种各样的粽子和竹编,我被这些传统手工艺的精美和独特所震撼。此外,我还学到了粽子和龙舟背后的故事,了解到它们与中国古代历史和民间传说的关系。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它们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

在参加传统文化展览的过程中,我还与其他参观者进行了交流。我发现,无论老少,大家对于传统文化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热爱。我们一起分享了自己的端午节习俗和竞渡经历,互相学习了解了更多关于这个节日的有趣的事情。通过这些交流,我更加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更是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同时,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传统文化的决心。

除此之外,我还参加了一个有关端午节的讲座。这次讲座涵盖了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以及传说故事。讲座中,专家详细阐述了端午节的文化价值和对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传承。通过讲座,我进一步了解了端午节的背景和中国古代的风土人情,这让我对于自己的文化更加自豪和认同。我意识到,只有我们自己深入了解和重视自己的文化,才能真正传承和发扬下去。

在这个端午节活动中,我不仅收获了快乐和愉悦,还得到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同。我意识到要保护和传承好这些传统文化,并且要传播给更多的人。而我自己更要努力学习,了解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做一个文化传播的使者。通过这次活动,我不仅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更收获了对于自己文化的自豪和责任。我相信,只有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传统文化才能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