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100字(精选7篇)

时间:2023-05-20 作者:储xy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篇一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考点:胸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胸痹的概念及源流

1.胸痹的概念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 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2.胸痹的源流

胸痹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

二、《金匮要略》对胸痹证治的认识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 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且把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 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制定了瓜蒌薤白白酒汤 等九张方剂,以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之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特点。

三、本病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一、胸痹的常见病因

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外因:寒邪内侵。

二、胸痹病机、发展趋势及虚实两者的'内涵及其转化

胸痹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

基本病机为心脉痹阻。

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一、本病的诊断要点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可缓解。严重者可见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候,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二、胸痹与悬饮、胃痛、真心痛的鉴别

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3.胸痹与真心痛的鉴别

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证候。

一、胸痹辨证:虚与实、标与本及其内涵

胸痹总属本虚标实之证,辨证首先掌握虚实,分清标本,标实应区别气滞、痰浊、血瘀、寒凝的不同;本虚又应区别阴阳气血亏虚的不同。

二、本病的治疗原则及具体治疗方法

【须牢记的架构图】

三、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主症、治法和方药。

1.心血瘀阻证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 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2.气滞心胸证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 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柴胡、枳壳、赤芍、香附、陈皮、川芎。

3.痰浊闭阻证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痰多气短, 肢体沉重,形体肥胖,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代表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常用药:瓜蒌、薤白、半夏、南星、竹茹、人参、茯苓、甘草、石菖蒲、陈皮、枳实。

4.寒凝心脉证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喘不得卧,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 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细辛、薤白、瓜蒌、当归、芍药、甘草、枳实、厚朴、大枣。

5.气阴两虚证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 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 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炙甘草、桂枝、麦冬、玉竹、当归、丹参、五味子。

6.心肾阴虚证

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常用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炙甘草、茯苓、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丹参、当归身、芍药、阿胶。

7.心肾阳虚证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面色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 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表方: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常用药:人参、附子、桂枝、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肾脂、炙甘草。

四、寒凝心脉与心肾阳虚之胸痹的证治区别及其治疗加减变化

寒凝心脉证,若阴寒极盛,胸痹重症,表现胸痛剧烈,痛无休止,伴身寒肢冷,气短喘息,脉沉紧或沉微者,当用温通,予乌头赤石脂丸。

五、常见证候治疗加减变化

气滞心胸证,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者,用丹栀逍遥散,以疏肝清热;便秘严重者,加当归芦荟丸 以泻郁火。

痰浊闭阻证,若痰浊郁而化热者,用黄连温胆汤。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篇二

;

中风病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居

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根据

为 230 人,年死亡率

效和优势。

80 年代对上海市

1994 年我国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为发达国家

10 万人中风病的年发病率

1 个区整群抽样 36 万人的调查,每

164 人,患病率 634 人。在本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方面,中医药具有较为显著的疗

要点一

由于本病发生突然,起病急骤,临床见症不一,变化多端而速疾,有晕仆、抽搐,与自然界“风性善

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古代医家取类比象而名之为“中风”;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

至于《伤寒论》所说之“中风”,乃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虚之证,与本节所述不可混淆。

《内经》中无中风的病名,依据症状表现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在卒中昏迷期间称为仆

击、大厥、薄厥;半身不遂者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病名。在病因方面,认识到感受外邪,

烦劳暴怒可以诱发本病,而体质、饮食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发挥。大体可划分为

两个阶段。

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如《灵枢》所说“真气去,邪气独留”;

东汉?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是本病发生的主因,并以邪中深浅、病情轻重而分为中经中络、

中脏中腑。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一大转折。如张元素认为病因

是热,刘河间则主“心火暴盛”,李东垣认为属“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湿痰生热”。元代王履提出

“真中”、“类中”病名。《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指出:“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

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明代张景岳认为本病与外风无关,而倡导“非风”之说,并提出“内伤

积损”的论点。如《景岳全书?非风》言:“非风一症,即时人所谓中风症也。此症多见卒倒,卒倒多由

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

同代医家李中梓将中风中脏腑明确分为闭、脱二证。清代叶天士明确以“内风”立论,《临证指南医

案?中风》进一步阐明了“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偏亢,内风时起”的发病机理,并提出滋液息风,

补阴潜阳,以及开闭、固脱等法。清代王清任指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麻木是由于“气虚血瘀”所致,立

补阳还五汤治疗偏瘫,至今仍为临床常用。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等总结前人经验,进一步探讨发病机

理,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认识渐趋

深化。

根据中风的临床表现特征,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疾病与之相近,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局限性脑梗死、原发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均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中风的病因

本病多是在内伤积损的基础上,复因劳逸失度、情志不遂、饮酒饱食或外邪侵袭等触引起脏腑阴阳失

调,血随气逆,肝阳暴张,内风旋动,夹痰夹火,横窜经脉,蒙蔽心神从而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诸症。

1. 内伤积损

第 1页

素体阴亏血虚,阳盛火旺,风火易炽,或年老体衰,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复因将息失宜,致使阴虚

阳亢,气血上逆,上蒙神窍,突发本病。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有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

败而然”。

2. 劳欲过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

上旋,气血上逆,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亦能引动心火,耗伤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风动。

3. 饮食不节

嗜食肥甘厚味,丰香炙煿之物,或饮酒过度,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湿生热,热极生风,终致

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络脉,上阻清窍。此即《丹溪心法?论中风》所言:

4. 情志所伤

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其中以郁怒伤肝为多。平素忧郁恼怒,情志不畅,肝气

不舒,气郁化火,则肝阳暴亢,引动心火,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遂致卒倒无知。或长期烦劳过度,

精神紧张,虚火内燔,阴精暗耗,日久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动。此外,素体阳盛,心肝火旺之青壮年,

亦有遇怫郁而阳亢化风,以致突然发病者。

5. 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尤其在气候突变之际,风邪乘虚入中,气血痹阻,或痰湿素盛,形盛气衰,外

风引动内风,痰湿闭阻经络,而致喎僻不遂。

(二)中风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中风原因虽多,但其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

中风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在《本

草纲目》中亦指出脑为“元神之府”。“精明”、“元神”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

以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

中风病理基础是肝肾阴虚。因肝肾之阴下虚,则肝阳易于上亢,复加饮食起居不当,情志刺激或感受

外邪,气血上冲于脑,神窍闭阻,故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病理因素主要为风、火、痰、瘀,其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如肝肾阴虚,阳亢化火生风,或五志

化火动风。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或火热炼液为痰。暴怒血菀于上,或气虚无力推动,皆可致瘀血停滞。

四者之间可互相影响或兼见同病,如风火相煽,痰瘀互结等。严重时风阳痰火与气血阻于脑窍,横窜经络,

“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

互为因果。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

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留后遗症。

由于病位浅深、病情轻重的不同,中风又有中经络和中脏腑之别。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若肝风

夹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气血不能濡养机体,则见中经络之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不伴神

志障碍;若风阳痰火蒙蔽神窍,气血逆乱,上冲于脑,则见中脏腑重证,络损血溢,瘀阻脑络,而致猝然

昏倒,不省人事。中脏腑又因邪正虚实的不同,而有闭脱之分及由闭转脱的演变。闭证之中腑者,因肝阳

则见昏仆,不省人事,肢体拘急等症。

因于痰火瘀热者,为阳闭;因于痰浊瘀阻者为阴闭。若风阳痰火炽盛,进一步耗灼阴精,阴虚及阳,

阴竭阳亡,阴阳离决,则出现脱证,表现为口开目合,手撒肢冷,气息微弱等虚脱症状。

总之,中风的发生,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虚(阴虚、血虚)、火〔肝火、心火)、风(肝

风、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气滞)、血(血瘀)六端。

恢复期因气血失调,血脉不畅而后遗经络形证。中脏腑者病情危重,但经积极抢救治疗,往往可使病

第 2页

人脱离危险,神志渐趋清醒,但因肝肾阴虚,气血亏损未复,风、火、痰、瘀之邪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

要点三

1.

诊断和类证鉴别

证仅

(一)诊断要点

2. 多急性起病,好发于

40 岁以上年龄。

3. 发病之前多由头晕、头痛、肢体一侧麻木等先兆症状。

4. 常由眩晕、头痛、心悸等病史,病发多有情志不调、饮食不当或劳累等诱因。

(二)类证鉴别

1. 中风与口僻

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入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

2. 中风与厥证

厥证也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之表现,一般而言,厥证神昏时间短暂,发作时常伴有四肢逆冷,移时

3. 中风与痉证

痉证以四肢抽搐、项背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为主症,发病时也可伴有神昏,需与中风闭证相鉴别。但

痉证之神昏多出现在抽搐之后,而中风患者多在起病时即有神昏,而后可以出现抽搐。痉证抽搐时间长,

4. 中风与痿证

痿证可以有肢体瘫痪,活动无力等类似中风之表现;中风后半身不遂日久不能恢复者,亦可见肌肉痩

削,筋脉弛缓,两者应予以区别。但痿证一般起病缓慢,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或肌肉萎缩,筋惕肉

瞤为多见;而中风的肢体瘫痪多起病急骤,且以偏瘫不遂为主。痿证起病时无神昏,中风则常有不同程度

的神昏。

5. 中风与痫证

痫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似。但痫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卒发仆地时常

口中作声,如猪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口吐涎沫的表现。痫

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

持续时间长,难以自行苏醒,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口

不同。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中风的辨证要点

1. 辨中经络、中脏腑

伴见肢体不用。

2. 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

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

第 3页

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

3. 闭证当辨阳闭和阴闭

阳闭有瘀热痰火之象,如身热面赤、气粗鼻鼾、痰声如拽锯、便秘溲黄、舌苔黄腻、舌绛干,甚则舌

体卷缩,脉弦滑而数。阴闭有寒湿痰浊之征,如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温、舌苔白腻、脉沉滑等。

4. 辨病期

根据病程长短,分为三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

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

(二)中风的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息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

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

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肝息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三)中风的分证论治

1. 中经络

( 1)风痰入络证

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祛风化痰通络。

代表方:真方白丸子加减。

常用药:半夏、南星,白附子祛风化痰;天麻、全蝎熄风通络;当归,白芍,鸡血藤、稀莶草养血祛

风。

加减:若语言不清者,加菖蒲、远志祛痰宣窍;痰瘀交阻,舌紫有瘀斑,脉细涩者,可酌加丹参、桃

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

( 2)风阳上扰证

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常用药: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热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

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

加减:若夹有痰浊,胸闷,恶心,苔腻,加胆南星、郁金;头痛较重,加羚羊角、夏枯草以清肝息风;

腿足重滞,加杜仲、寄生补益肝肾。

( 3)阴虚风动证

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

代表方:镇肝息风汤加减。

常用药:方中怀牛膝补肝肾,并引血下行;龙骨、牡蛎、代赭石镇肝潜阳;龟板、白芍、玄参、天冬

滋养阴液,以制亢阳;茵陈、麦芽、川栋子清泄肝阳,条达肝气;甘草、麦芽和胃调中。

加减:若痰热较重,舌苔黄腻,泛恶,加胆星、竹沥、川贝母清热化痰;阴虚阳亢,肝火偏旺,心中

烦热,加栀子、黄芩清热除烦。

2. 中腑脏

( 1)闭证

第 4页

闭证的主要症状是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

1)痰热腑实证

素有头痛眩晕,心烦易怒,突然发病,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语謇或不语,神识欠清或昏糊,肢

体强急,痰多而黏,伴腹胀,便秘,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涩。

治法:通腑泄热,息风化痰。

代表方:桃仁承气汤加减。

常用药:桃仁、大黄、芒硝,枳实通腑泄热,凉血化瘀;胆星、黄芩,全瓜蒌清热化痰,桃仁、赤芍,

丹皮凉血化瘀;牛膝引气血下行。

加减:若头痛,眩晕严重者,加钩藤、菊花、珍珠母平肝降逆;烦躁不安,彻夜不眠,口干,舌红,

加生地、沙参、夜交藤养阴安神。

2)痰火瘀闭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

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息风清火,豁痰开窍。

代表方:羚角钩藤汤加减。另可服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清心开窍。亦可用醒脑静或清开灵注射液静

脉滴注。

常用药:羚羊角为清肝熄风主药;桑叶疏风清热;钩藤、菊花平肝熄风;生地清热凉血;白芍柔肝养

血;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安宫牛黄丸可辛凉透窍。

加减:若痰热阻于气道,喉间痰鸣辘辘,可服竹沥水、猴枣散以豁痰镇惊;肝火旺盛,面红目赤,脉

弦劲有力,宜酌加龙胆草、山栀、夏枯草、代赭石、磁石等清肝镇摄之品;腑实热结,腹胀便秘,苔黄厚,

宜加生大黄、元明粉、枳实通腑泻热。

3)痰浊瘀闭证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大小便闭,面白唇暗,静卧不烦,

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沉滑缓。

治法:化痰息风,宣郁开窍。

代表方:涤痰汤加减。另可用苏合香丸宣郁开窍。

常用药:方中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胆南星、竹茹清化痰热;石菖蒲化痰开窍;人参扶助

正气。

加减:若兼有动风者,加天麻、钩藤以平息内风;有化热之象者,加黄芩、黄连;见戴阳证者,属病

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白通加猪胆汁汤救治。

( 2)脱证(阴竭阳亡):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

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

治法:回阳救阴,益气固脱。

代表方: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亦可用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常用药: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等。

加减:若阴不恋阳,阳浮于外,津液不能内守,汗泄过多者,可加龙骨、牡蛎敛汗回阳;阴精耗伤,

舌干,脉微者,加玉竹、黄精以救阴护津。

3. 恢复期

中风病急性阶段经抢救治疗,若神志渐清,痰火渐平,饮食稍进,渐入恢复期,但后遗症有半身不遂、

针灸与药物治疗并进,可以提高疗效。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采用标本兼顾或先标后本等治法。治标宜

搜风化痰,通络行瘀;肝阳偏亢者,可采用平肝潜阳法。治本宜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或阴阳并补。

小便自遗,

第 5页

( 1)风痰瘀阻证

滑腻,舌暗紫,脉弦滑。

治法:搜风化痰,行瘀通络。

代表方:解语丹加减。

常用药:天麻、胆星、天竺黄,半夏、陈皮熄风化痰;地龙、僵蚕、全蝎搜风通络:天竺黄涤痰宣窍,

豨莶草,桑枝,鸡血藤,丹参,红花祛风活血通络。

加减:若痰热偏盛者,加全瓜蒌、竹茹、川贝母清化痰热;兼有肝阳上亢,头晕头痛,面赤,苔黄舌

红,脉弦劲有力,加钩藤、石决明、夏枯草平肝息风潜阳;咽干口燥,加天花粉、天冬养阴润燥。

( 2)气虚络瘀证

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面色萎黄,舌质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常用药:本方重用黄芪补气,配当归养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以活血化瘀通络。

加减:若血虚甚,加枸杞、首乌藤以补血;肢冷,阳失温煦,加桂枝温经通脉;腰膝酸软,加川断、

桑寄生、杜仲以壮筋骨,强腰膝。

( 3)肝肾亏虚证

半身不遂,患肢僵硬,拘挛变形,舌强不语,或偏瘫,肢体肌肉萎缩,舌红脉细,或舌淡红,脉沉细。

治法:滋养肝肾。

代表方: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

常用药:干地黄、首乌、枸杞、山茱萸、麦冬、石斛、当归、鸡血藤等。

加减:若腰酸腿软较甚,加杜仲、桑寄生、牛膝补肾壮腰;肾阳虚,加巴戟天、肉苁蓉补肾益精,附

子、肉桂温补肾阳;夹有痰浊,加菖蒲、远志、茯苓化痰开窍。

【临证备要】

1. 结合辨病,掌握其预后。脑出血急性期,绝大多数表现为中脏的风阳痰火闭证,或中腑之腑实瘀热

证,有的可表现为脱象。中经络的重证,多为脑梗塞,脑血管痉挛。如见风阳痰火证,虽然神志清楚,仍

应防其病情恶化,临证时须严密观察。

2. 正确使用通下之法。中腑因瘀热内阻,腑气不通,邪热上扰,神机失用,应及时使用通腑泄热之法,

有助于邪从下泄。中脏阳闭证,风阳痰火炽盛,内闭神机,有时因邪热搏结,亦可出现腹满,便秘,小溲

不通,苔黄腻,脉弦实有力,亦应配入通下之法,使大便畅通,痰热下泄,则神识可清,危象可解。但正

虚明显,元气欲脱者忌用。

3. 出血性中风可配凉血化瘀法。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参照血证有关内容。其出血的机理多有

瘀热搏结,络伤血溢,临床有时可见面唇青紫,舌绛或紫黯,可配合凉血化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为基

础方治疗,瘀热以行,有助止血,但应注意活血而不破血。

4. 中风后遗症口眼喁斜的治法。中风后遗口眼喁斜多由风痰阻于络道所致,治宜祛风、除痰、通络,

方用牵正散。方中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僵蚕、全蝎熄风,化痰、解痉。本方用散剂吞服较用汤剂疗

效为佳。口眼困动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以平肝熄风;杞子、山萸肉补肾益精;麦冬、石斛养阴生津;

当归、鸡血藤养血和络。

其他疗法:

1. 治半身不遂外敷药方:穿山甲、大川乌头、红海蛤各

每周 2 次。

2. 治手足挛缩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各

15-20 分钟,每日 1 次。

50g,煎水 3 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

100g,捣为末,每周用

15-20g ,另将葱白捣汁

和上药成饼, 直径 5cm

,外敷左右脚心, 再令其坐于密室, 两脚置于热水盆中, 使其出汗, 见下肢发麻停用。

第 6页

【转归预后】

中风病的病死率与病残率均高,其转归预后与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浅深、病情的轻重及

治疗的正确及时与否、调养是否得当等关系密切。

中经络无神志障碍, 而以半身不遂为主, 病情轻者, 3-5 日即可稳定并进入恢复期,

病情重者,如调治得当,约于

的病机特点重视辨证施护。但有少数中经络重症,可在

而成中脏腑之证。

中脏腑者神志一直昏迷,一般预后不佳。中脏腑之闭证,经抢救治疗而神志转清,预后较好。如由闭

证转为脱证,是病情恶化之象,尤其在出现呃逆、抽搐、戴阳、呕血、便血、四肢厥逆等变证时,预后更

为恶劣。中风后遗症多属本虚标实,往往恢复较慢且难于完全恢复。若偏瘫肢体由松弛转为拘挛,伴舌强

语謇,或时时抽搐,甚或神志失常,多属正气虚乏,邪气日盛,病势转重。若时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

则有复中的危险,应注意预防。

【预防与调摄】

中风病的预防,在于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慎起居,是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适度,

重视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节饮食是指避免过食肥甘厚味、烟酒及辛辣刺激食品。远房帏是指节制性生活。

调情志是指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稳定情绪,避免七情伤害。

重视先兆症的观察,并积极进行治疗是预防中风病发生的关键。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减少合

并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残率的重要环节。急性期病人宜卧床休息,尤其是中脏腑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重

点注意神志、瞳神、气息、脉象等情况,以了解闭、脱的转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和肠道的通畅。防止肺部、

口腔、皮肤、会阴等部位感染。语言不利者,宜加强语言训练,循序渐进。病情稳定后,可配合推拿及功

能训练,并指导病人自我锻炼,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结语】

中风病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以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仅有口歪,半

身不遂,或语言不利为临床特征。

中风的形成,有原始病因和诱发因素。原始病因以情志不调,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素体阳亢为主。

诱发因素主要为烦劳、恼怒,醉饱无常、气候变化等。病位在脑,涉及到心。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病理

因素为肝风、痰火和血瘀。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于脑。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中腑。中

脏又有闭脱之分,闭证邪势盛,多见痰火内闭;脱证正气虚,可致阴竭阳亡。

中经络的治疗,一般宜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中腑

相关热词搜索:;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篇三

导语: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是相关的中医内科学考试真题。

a1

1.时行感冒与感冒风热证的区别点,关键在于:(d)

2.治疗咳嗽,除以治肺为主外,还应注意治:(a)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b)

a.心、肺b.肺、肾c.心、肾d.脾、肾e.肺、脾

4.虚喘的治疗要点是:(c)

a.补肺b.健脾c.纳肾d.益气e.养阴

5.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b)

a.燥邪b.瘵虫c.痰浊d.瘀血e.水饮

6.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的主方是:(d)

a.玉屏风散b.六味地黄丸c.一贯煎d.当归六黄汤e.生脉散

7.尿血与血淋的鉴别,主要在:(d)于

8.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c)

9.不寐实证,其病位多在:(e)

10.气厥实证反复发作的原因,常是:(a)

a.精神刺激b.头部外伤c.嗜食肥甘d.思虑过度e.先天禀赋

11.风痰闭阻之痫证的治法是:(a)

12.胃痛的.治疗,主要是:(c)

13.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是食道狭窄的医家是:(e)

a.张仲景b.李东垣c.朱丹溪d.张景岳e.叶天士

14.呕吐的病位在:(b)

a.脾、胃b.胃c.脾d.肺、胃e.肝、胃

15.呃逆与干呕、嗳气在病机上的共同点是:(a)

16.系统提出用酸收法治疗泄泻的医家是:(e)

a.张仲景b.李东垣c.朱丹溪d.张景岳e.李中梓

17.痢疾患者,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治宜解表清里,应首选:(c)

17.痢疾患者,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治宜解表清里,应首选:(c)

19.最早指出黄疸有传染性的中医文献是:(e)

20.雷头风发作的病机多是:(b)

21.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c)

22.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为各种淋证的共同表现:(d)

a.便频急b.腰部疫痛c.淋沥涩痛d.尿血而痛e.小腹拘急

23.治疗癃闭尿路阻塞证,应首选:(c)

a.桃红四物汤b.失笑散c.丹参饮d.代抵当丸e.血府逐瘀汤

24.腰痛发病的关键是

a.寒湿d.湿热c.肾虚d.气滞e.血瘀

25.下列各项,除哪项外,均属消渴的变证:(b)

a.肺痨b.咳嗽c.中风d.痈疽e.水肿

26.治疗痿证使用“泻南方,补北方”的原则,是因为该病:(b)

27.治疗虚劳应以补益下列哪项为主:(d)

a.心、肾b.心、肺c.肺、肾d.脾、肾e.肝、肾

a2

a.荆防败毒散b.香苏散c.杏苏散d.羌活胜湿汤e.三仁汤

59.患者,女,20岁。每逢生气舌即咳逆阵作,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咳时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疗应首选:(a)

60.患者,男,32岁。素日嗜酒,外出着凉后,始见时时振寒,发热,继而壮热汗出,烦躁不宁,咳嗽气急,咳吐腥臭浊痰,胸满作痛,口干苦,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b)

61.患者,男,42岁。呼吸气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闷如窒,口不渴,形寒肢冷,面色晦暗,舌苔白滑,脉弦紧。治疗应首选:(d)

a.二陈汤b.麻黄汤c.定喘汤d.射干麻黄汤e.平喘固本汤

62.患者哮喘多年,气短息弱,自汗畏风,面色觥白,咳嗽痰稀,舌淡苔白,脉弱。其诊断是:(a)

63.患者,男,42岁。有多年饮酒史。喘逆上气,咳痰不爽,痰质稠、色黄,恶寒身热,无汗,舌红苔黄,脉浮滑而数。治疗应首选:(a)

64.患者,女,57岁。有15年肺胀病史。l周前,劳累后出现面浮肢肿,呼吸浅促难续,心悸,胸脘痞闷尿少,怕冷,食少纳呆,舌苔白滑,脉沉细。治疗应首选:(b)

a.济生肾气丸b.真武汤c.实脾饮d.参附汤e.金匮肾气丸

65.肺胀患者,神志恍惚,烦躁不宁,咳逆喘促,咯痰不爽,舌暗苔淡黄而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b)

66.患者,男,27岁。干咳少痰,咳声短促,痰中带血,五心烦热,时有盗汗,形体消瘦,胸部闷痛隐隐,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诊断是:(b)

67,患者2个月前咳唾引胸作痛,呼吸困难,经积极治疗,病情好转。现仍胸胁灼痛,呼吸不畅,闷咳,天阴时明显,舌暗苔薄,脉弦。治疗应首选:(d)

68.患者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食后胃胀明显,经常呕吐清水痰涎,心悸头晕,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其诊断是:(a)

69.患者小便短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舌红,脉数。其证候是:(b)

a.肾气不固b.下焦热盛c.脾不统血d.肾虚火旺e.以上均非

70.患者久病尿血,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治疗应首选:(b)

a.知柏地黄丸b.无比山药九c.小蓟饮子d.归脾汤e.十灰散

71.患者咳逆阵作,痰中带血,时时汗出,胸胁胀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其诊断是:(b)

72.患者,男,35岁。心悸不宁,头晕目眩,手足心热,耳呜腰瘦,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候是:(d)

a.心血不足b.心虚胆怯c.心阴亏虚d.阴虚火旺e.心火内盛

73.患者,女,45岁。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体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其证候是:(b)

a.饮邪上犯b.痰浊壅塞c.心血瘀阻d.寒凝气滞e.气虚血瘀

74.患者咽中不适,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胸中窒闷,舌苔白腻,脉弦滑。其证候是:(a)

a.气滞痰郁b.肝气郁结c.气郁化火d.痰浊上扰e.忧郁伤神

75.患者,男,45岁。神思恍惚,梦魂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肢体困乏,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无力。其治法是:(d)

76.患者,女,40岁。精神抑郁,表情淡漠,神志痴呆,语无伦次,不思饮食,舌苔腻,脉弦滑。其治法是:(c)

77.患者,男,50岁,昏仆抽搐吐涎,两目上视,口中如作猪羊叫,平时情绪急躁,心烦失眠,咯痰不爽,口苦而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治疗应首选:(d)

78.患者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神疲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其治法是:(b)

a.散寒止痛b.温中散寒c.温中健脾d.温胃止泻e.温补脾肾

79.患者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口和不渴,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应首选:(e)

a.藿朴夏苓汤b.桂枝汤c.小建中汤d.黄芪建中汤e.良附丸

80.患者胸膈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甚至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屎,面色晦滞,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涩。其治法是:(c)

81.患者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其证候是:(b)

83.患者泄泻腹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匣短黄,舌苔黄腻,脉滑数。其治法是:(c)

82.患者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食少,脘腹胀闷面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其治法是:(a)

a.健脾益气b.益胃升阳c.健脾益胃d.健脾温中e.温补脾胃

84.患者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甚,壮热口渴,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其证候是:(b)

a.湿热痢d.疫毒痢c.休息痢发作期d.寒湿痢e.以上均非

85.患者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重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治疗应首选:(c)

a.四磨汤d.五磨饮子c.六磨汤d.四七汤e.柴胡疏肝散

86.患者胸胁胀痛,走窜不定,情绪不佳则加重,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舌苔薄,脉弦。其证候是:(c)

a.肝胃不和b.肝络瘀阻c.肝气郁结d.肝郁化热e.肝脾不调

88.聚证患者,食滞痰阻,痰湿较重.服六磨汤后腑气虽通,但症状未减,舌苔腻而不化。治疗应首选:(c)

a.二陈汤b.藿朴夏苓汤c.平胃散d.五苓散e.香苏散

92.患者头痛以前额为甚,面红,牙痛,便干,舌红苔黄,脉弦。处方用药加用白芷,除治疗效应外,其“引经报使”作用在:(c)

a.少阳经b.太阳经c.阳明经d.少阴经e.厥阴经

90.患者,女,50岁。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弦滑,治疗应首选:(b)

91.患者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应首选:(b)

92.患者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 白,唇甲不华,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其治法是:(e)

93.患者眩晕,精神萎靡,健忘多梦,腰膝疫软,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疗应首选:(b)

a.左归丸b.右归九c.大定风珠d.大补元煎e.附子理中丸

94.患者项背强直,头痛,恶寒发热,肢体痠重,舌苔白腻,脉浮紧。其治法是:(b)

95.疟疾患者,热多寒少,汗出不畅,头痛,骨节痠痛,口渴引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散;其治法是:(e)

96.患者因皮肤疮痍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自颜面而渐及全身,发热咽红,舌红苔薄黄,脉滑数。其治法是:(c)

97.患者小便热涩刺痛,尿色深红,夹有血块,心烦,舌苔黄,脉滑数。其治法是:(d)

98.患者小便涓滴不通,烦渴欲饮,咽干,呼吸短促,咳嗽,舌苔薄黄.脉数;其治法是:(c)

99.腰痛患者,腰撞乏力,喜按喜揉,劳则益甚,卧则痛减,反复发作,并伴有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候是:(d)

a.瘀血b.湿热c.寒湿d.肾阴虚e.肾阳虚

100.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每逢阴雨天加重,静卧时其痛不减,舌苔白腻,脉沉缓。其治法是:(a)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篇四

;

肝胆疾病

胁痛

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自觉症状。胁,指侧胸

部,为腋以下至第十二肋骨部的统称。如《医宗金鉴?卷八十九》所言:“其两侧自腋而下,至肋骨之尽

处,统名曰胁”。

要点一

有关胁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内经》明确指出了本病的发生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如《素

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在《素问?刺热》篇中有“肝热病者,

小便先黄……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的记载,《灵枢?五邪》篇言:“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

血在内。”此外, 《灵枢?经脉》篇云: “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说明胆腑病变亦可导致胁痛。后世医家在《内经》的基础上,对胁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征又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如《诸病源候论?胸胁痛候》言:“胸胁痛者,由胆与肝及肾之支脉虚,为寒所乘故也……此三经之

支脉并循行胸胁,邪气乘于胸胁,故伤其经脉。邪气之与正气交击,故令胸胁相引而急痛也。”指出胁痛

的发病脏腑主要与肝、胆、肾相关。严用和《济生方?胁痛评治》篇中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情志不

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

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景岳全书》中进一步指出,胁痛的病因

主要与情志、饮食、房劳等关系最为紧切,并将胁痛分为外感与内伤的两大类。

如《景岳全书?胁痛》曰:“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

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证治汇补?胁痛》篇对胁痛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地描述,曰:“治宜伐肝泻火为要,不可骤用补气之剂,虽因于气虚者,亦

宜补泻兼施……故凡木郁不舒,而气无所泄,火无所越,胀甚惧按者,又当疏散升发以达之,不可过用降

气,致木愈郁而痛愈甚也。”

现代医学中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寄生虫病、肝癌、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胆道蛔虫以及肋间神经痛等,若以胁痛为主要症状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胁痛的病因

1. 情志不遂

若情志不舒,或抑郁,或暴怒气逆,均可导致肝脉不畅,肝气郁结,气机阻滞,不通则痛,发为胁痛。

如《金匮翼?胁痛统论》说:“肝郁胁痛者,悲哀恼怒,郁伤肝气。”肝气郁结胁痛,日久有化火、伤阴、

血瘀之变。故《杂病源流犀烛?肝病源流》又说:“气郁,由大怒气逆,或谋虑不决,皆令肝火动甚,以

致肤胁肋痛。”

2. 跌仆损伤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或因跌仆外伤,或因强力负重,致使胁络受伤,瘀血停留,阻塞胁藉,亦发

为胁痛。《金匮翼?胁痛统论,污血胁痛》谓:“污血胁痛者,凡跌仆损伤,污血必归胁下故也。”

3. 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如《景岳全书?胁痛》指出

损伤脾胃,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肝胆失于疏泄,可发为胁痛。“: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

之所传也”。

第1页

4. 外感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侵袭肝胆,或嗜食肥甘醇酒辛辣,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生湿蕴热,内外之湿热,均

可蕴结于肝胆,导致肝胆疏泄不利,气机阻滞,不通则痛,而成胁痛。《素问?刺热论篇》说:“肝热病

者,……胁满痛。”《证治汇补?胁痛》也曾谓:胁痛“至于湿热郁火,劳役房色而病者,间亦有之。”

5. 劳欲久病

素体肾虚,或久病耗伤,或劳欲过度,均可使精血亏损,导致水不涵木,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

则痛,而成胁痛。正如《金匮翼?胁痛统论》所说:“肝虚者,肝阴虚也,阴虚则脉绌急,肝之脉贯膈布

胁肋,阴虚血燥则经脉失养而痛。”

(二)胁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

胁痛的基本病机为肝络失和,其病理变化可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其病理性质有

虚实之分,其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湿热三者。因肝郁气滞、瘀血停着、湿热蕴结所导致的胁痛

多属实证,是为“不通则痛”。而因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导致的胁痛则为虚证,属“不荣则痛”。

一般说来,胁痛初病在气,由肝郁气滞,气机不畅而致胁痛。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故气滞日久,

血行不畅,其病变由气滞转为血瘀,或气滞血瘀并见。气滞日久,易于化火伤阴;因饮食所伤,肝胆湿热,

所致之胁痛,日久亦可耗伤阴津,皆可致肝阴耗伤,脉络失养,而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胁痛的病变脏腑主要在于肝胆,又与脾胃及肾有关。因肝居胁下,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亦

循于胁,故胁痛之病,当主要责之肝胆。脾胃居于中焦,主受纳水谷,运化水湿,若因饮食所伤,脾失健

运,湿热内生,郁遏肝胆,疏泄不畅,亦可发为胁痛。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因肝肾阴虚,精亏血少,

肝脉失于濡养,则胁肋隐隐作痛。

胁痛病证有虚有实,而以实证多见。实证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三者又以气滞为先。虚证多属

阴血亏损,肝失所养。虚实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故临床常见虚实夹杂之证。

要点三

诊断和类证鉴别

(一)胁痛的诊断要点

1. 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可以诊断为胁痛。胁痛的性质可以表现为刺痛、胀痛、灼

痛、隐痛、钝痛等不同特点。

2. 部分病人可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呃逆、急躁易怒、口苦纳呆、厌食恶心等症。

3. 常有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感受外湿、跌仆闪挫或劳欲久病等病史。

(二)类证鉴别

胁痛与悬饮: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咳痰,

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胁痛的辨证要点

1. 辨在气在血

大抵胀痛多属气郁,且疼痛游走不定,时轻时重,症状轻重与情绪变化有关;刺痛多属血瘀,且痛处

固定不移,疼痛持续不已,局部拒按,入夜尤甚。

2. 辨属虚属实

实证之中以气滞、血瘀、湿热为主,多病程短,来势急,症见疼痛较重而拒按,脉实有力。虚证多为

阴血不足,脉络失养,症见其痛隐隐,绵绵不休,且病程长,来势缓,并伴见全身阴血亏耗之证。

(二)胁痛的治疗原则

胁痛之治疗原则当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基本治则,结合肝胆的生理特点,灵

第2页

活运用。实证之胁痛,宜用理气、活血、清利湿热之法;虚证之胁痛,宜补中寓通,采用滋阴、养血、柔

肝之法。

(三)胁痛的分证论治

1. 肝郁气滞证

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胸闷腹胀,嗳气频作,得嗳气

而胀痛稍舒,纳少口苦,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常用药:方中柴胡疏肝解郁,香附、枳壳、陈皮理气除胀,川芎活血行气通络,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全方共奏疏肝理气止痛之功。

加减:若胁痛甚,可加青皮、延胡索以增强理气止痛之力;若气郁化火,症见胁肋掣痛,口干口苦,

烦躁易怒,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者,可去方中辛温之川芎,加山栀、丹皮、黄芩、夏枯草;若肝气横逆犯

脾,症见肠鸣,腹泻,腹胀者,可酌加茯苓、白术。

2. 肝胆湿热证

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兼有身热恶寒,身

目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药:龙胆草清利肝胆湿热;山栀、黄芩清肝泻火;川楝子、枳壳、延胡索疏肝理气。

加减:若兼见发热,黄疸者,加茵陈、黄柏以清热利湿退黄;若肠胃积热,大便不通,腹胀腹满者,

加大黄、芒硝;若湿热煎熬,结成砂石,阻滞胆道,症见胁肋剧痛,连及肩背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

郁金、川楝子,或酌配硝石矾石散。

3. 瘀血阻络证

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甚,胁肋下或见有癥块,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常用药:方用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活血化瘀而养血,柴胡行气疏肝,桔梗开肺气,

枳壳行气宽中,牛膝通利血脉,引血下行。

加减:若因跌打损伤而致胁痛,局部积瘀肿痛者,可酌加穿山甲、酒军、瓜蒌根破瘀散结,通络止痛;

若胁肋下有癥块,而正气未衰者,可酌加三棱、莪术、地鳖虫以增加破瘀散结消坚之力,或配合服用鳖甲

煎丸。

4. 肝络失养证

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常用药:本方为柔肝的著名方剂。组方原则宗叶氏“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之意,在滋阴补血

以养肝的基础上少佐疏调气机,通络止痛之品,宜于肝阴不足,络脉不荣的胁肋作痛。方中生地、枸杞滋

养肝肾,沙参、麦冬、当归滋阴养血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

加减:若阴亏过甚,舌红而干,可酌加石斛、玄参、天冬等;若心神不宁,而见心烦不寐者,可酌配

酸枣仁、炒栀子、合欢皮等;若肝肾阴虚,头目失养,而见头晕目眩者,可加菊花、女贞子、熟地等。

临证备要:气滞作胀作痛,病者苦于疼痛胀急,但求一时快,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获效,以致香

燥理气太过而伤肝阴,应引以为戒。

第3页

专方辨证论治

1. 用茜草、豨莶草治疗慢性肝炎。

2. 柴胡解毒汤由柴胡、黄芩、茵陈、土茯苓、蚤休、草河车、苍术、炙甘草等组成,主治肝炎气分湿

热,转氨酶高,黄疸指数高,以苔腻,尿黄,胁痛,体疲,口苦,心烦为辨证要点,转氨酶持续高加垂盆

草、金钱草、蛇舌草(三草解毒汤);湿热毒邪凝滞不化,苔白厚腻而干,肩背酸凝而胀,身沉重,口渴

尿黄,加生石膏、滑石、寒水石(三石解毒汤)。

3. 柴胡止痛汤由柴胡、川楝子、延胡索、刘寄奴、姜黄、茜草、海螵蛸、皂刺、甘草等组成,主治邪

入血分,气血失调,以肝区痛重为特点。柴胡鳖甲汤由柴胡、鳖甲、牡蛎、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土

元、茜草等组成,主治阴虚内热,气血凝滞,以舌红绛少苔,脉弦细数,低热少寐,口燥咽干,衄血,胁

痞为辨证要点。柴胡桂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肝之余邪未去又发脾阳虚寒证,以口干,胁痛背痛,

腹胀便溏为要点。

【临证备要】

1. 治疗胁痛宜疏肝柔肝并举,以防辛燥劫阴之弊。胁痛之病机以肝经气郁,肝失条达为先,故疏肝解

郁,理气止痛是治疗胁痛的常用之法。然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之时宜柔肝而不宜伐肝。疏肝理气

药大多辛温香燥,若久用或配伍不当,易于耗伤肝阴,甚至助热化火。故临证使用疏肝理气药时,一要尽

量选用轻灵平和之品,如香附、苏梗、佛手片、绿萼梅之类;二要注意配伍柔肝养阴药物,以固护肝阴,

以利肝体。如仲景之四逆散中柴胡与白芍并用,薛己之滋水清肝饮中柴胡与生地配伍,均是疏肝柔肝并用

的范例。

2. 临证应辨证结合辨病,配合针对性药物。经检查,如属病毒性肝炎,可用疏肝运脾、化湿行瘀、清

热解毒等治法,结合临床经验和药理研究,选择具有抗病毒,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及抗纤维化作用的药

物。如胁痛兼有砂石结聚者,治疗当注意通腑、化石、排石药的应用。若兼有湿热阻滞,肝胆气机失于通

降,出现右胁肋部绞痛难忍,恶心呕吐,口苦纳呆,治疗当清利肝胆,通降排石,方剂常用大柴胡汤加减。

通腑泻下常用大黄、芒硝;化石排石药物可选用鸡内金、海金沙、金钱草、郁金、茵陈、枳壳、莪术、炮

山甲、皂角刺。

【转归预后】

肝郁胁痛如久延不愈,或治疗不当,日久气滞血瘀,可转化为瘀血胁痛;湿热蕴结胁痛日久不愈,热

邪伤阴,可转化为肝阴不足胁痛;邪伤正气,久病致虚,各实证胁痛皆可转化为虚实并见之证;而虚证胁

痛若情志失调,或重感湿热之邪,也可转化为阴虚气滞,或阴虚湿热之虚实并见证。若失治误治,久延不

愈,个别病例也可演变为积聚,甚者转为鼓胀重证。

无论外感或内伤胁痛,只要调治得法,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当,转为积聚、鼓胀者,治疗较为困

难。

【预防与调摄】

胁痛皆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有关。所以,精神愉快,情绪稳定,气机条达,对预防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胁痛属于肝阴不足者,应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多食蔬菜、水果、瘦肉等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食物。

胁痛属于湿热蕴结者,尤应注意饮食,要忌酒,忌辛辣肥甘之品,生冷不洁之品也应注意。

【结语】

胁痛为临床常见病,主要证型有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湿热蕴结、肝阴不足等,病位在肝胆,基本病

机为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胆疏泄不利,不通则痛,或肝阴不足,络脉失养,不荣则痛。以辨外感、

内伤,在气、在血和辨虚、实为辨证要点。胁痛的治疗着眼于肝胆,分虚实而治。实证宜理气、活血通络、

清热祛湿;虚证宜滋阴养血柔肝。临床上还应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理论,以及肝胆疏泄不利

的基本病机,在各证中适当配伍疏肝利胆,理气通络之品。但应注意,对于香燥理气之品,不宜过量服用。

【文献摘要】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

第4页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丹溪心法?胁痛》:“胁痛,肝火盛,木气实,有死血,有痰流注。”

《景岳全书?胁痛》:“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胁痛有内伤、外

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

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症因脉治?胁痛》:“内伤胁痛之因,或痰饮、悬饮,凝结两胁,或死血停滞胁肋,或恼怒郁结,

肝火攻冲,或肾水不足,……皆成胁肋之痛矣。”

试题:简述胁痛肝络失养证的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

临床表现: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

弦而数。

试题:简述胁痛肝络失养证的治法与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治法:养阴柔肝。

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病案 1:

苏某,女, 45 岁,已婚,工人。

2015 年 4 月 6 日初诊。

患者近 3 年来反复发作右胁肋部疼痛,多与进食油腻有关,两天前吃火锅后右胁肋部胀痛又作。现症:

右胁肋灼热疼痛,痛引右侧肩背,甚则恶心呕吐,胸闷纳呆,口苦口黏,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

第5页

相关热词搜索:;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篇五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是评价申请中医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试。为了方便考生更好的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高频考点。欢迎阅读。

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

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2.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

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1.痰饮

1)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已椒苈黄丸

2.悬饮

1)邪犯胸肺:和解宣利-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逐水祛饮-十枣汤控涎丹

3)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沙参麦气汤、泻白散

3.溢饮 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4.支饮 温肺化饮、下气平喘-小青龙汤

5.饮退正虚:温补脾肾、兼化水饮-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

阴月火合保真造

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月华丸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

3)气阴耗伤:益气养阴-保真汤

4)阴阳两虚: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

癫狂结痰脾养心,火铁阴二淤梦狂

1.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

2)心脾两虚:健脾养心、益气安神-养心汤

2.狂证

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篇六

1.下列常见内科病证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证论治、转归预后、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

感冒、咳嗽、肺痈、肺胀、哮证、喘证、痰饮、血证,心悸、胸痹心痛、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痴呆、胃痛、痞满、呕吐、泄泻、痢疾、便秘、腹痛、胁痛、黄疸、积聚、鼓胀、头痛、眩晕、中风,水肿、淋证、癃闭、腰痛、消渴、痹证、痿证、内伤发热、虚劳、厥证、关格、瘿病。

2.下列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

肺痿、肺痨、自汗盗汗、噎膈、呃逆、痉证、疟疾、遗精、耳鸣耳聋、颤证。

3.下列病证的比较鉴别

中医内科病证的概念、病理、临床表现、治法、方药等方面互相之间存在相似而又相异之处,正确地加以比较、鉴别对于提高中医理论、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1)感冒与温病早期。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

(3)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

(4)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

(5)风热咳嗽与肺痈。

(6)肺痈与肺痨。

(7)哮证与喘证。

(8)实喘与虚喘。

(9)肺胀与咳嗽、喘证、痰饮。

(10)肺胀与心悸、水肿。

(11)肺痨与虚劳。

(12)苓桂术甘汤与甘遂半夏汤治疗饮停于胃。

(13)自汗与脱汗、战汗、黄汗。

(14)相同病理,导致不同血证。

(15)相同处方,治疗不同血证。

(16)胸痹与真心痛。

(17)胸痹与胃痛、胁痛、悬饮。

(18)惊悸与怔忡。

(19)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

(20)癫、狂、痫证。

(21)中风、厥证、痫证、痉证。

(22)中风之中脏腑与中经络。

(23)刚痉与柔痉。

(24)暑厥、气厥、蛔厥。

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篇七

;

第四单元

一、 a1

1、下列哪项不是实喘的表现

a、呼吸深长

b、吸入为快

c、气粗声高

d、痰鸣咳嗽

e、脉数有力

2、下列哪项不是喘证的成因

a、外邪侵袭

b、肺气虚冷

c、饮食不当

d、劳欲久病

e、情志失调

3、喘证的病变部位在

a、心、肺

b、肺、肾

c、心、肾

d、脾、肾

e、肺、脾

4、实喘的治疗原则是

a、化痰平喘

b、祛邪利气

c、降气平喘

d、降气化痰

e、以上都不是

5、五磨饮子适用于喘证之

a、上实下虚证

b、痰浊阻肺证

c、肺气郁痹证

d、表寒里热证

e、痰热郁肺证

二、 a2

喘证

1、某男, 28 岁,喘逆上气,息粗鼻煽。咳而不爽,痰吐稠黏,形寒身热,身痛无汗,口渴,苔薄白或黄、

质红,脉浮数。治疗方剂宜首选

a、麻黄汤

b、小青龙汤

c、麻杏石甘汤

第 1页

d、桑白皮汤

e、三子养亲汤

2、患者,男, 70 岁。喘促气短,声低气怯,咳声低弱,咳痰稀白,自汗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弱无力。

治疗应首选

a、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

b、生脉散合补肺汤

c、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d、参蛤散合金匮肾气丸

e、苏子降气汤合二陈汤

三、 b

1、 a. 风寒壅肺证

b. 表寒肺热证

c.痰热郁肺证

d.痰浊阻肺证

e. 肺气郁闭证

1

、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口

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证属

a

2

b

c

d

e

、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舌苔

白腻,脉象滑或濡。证属

a

3

b

c

d

e

、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平

b

c

d

e

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证属

a

2、 a. 生脉散合补肺汤

b. 金水六君煎

c.金匮肾气丸

d.保真汤

e. 麦门冬汤

1

a

2

a

、治疗肾虚不纳所致哮病,应首选

b

c

d

e

、治疗肺气虚耗所致喘证,应首选

b

c

d

e

答案部分

一、 a1

1、

【正确答案 】 b

【答案解析 】 辨喘病虚实可以从呼吸、声音、脉象、病势等辨虚实。呼吸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声高,

伴有痰鸣咳嗽,脉象有力者为实喘;呼吸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声低,少有痰鸣咳嗽,脉象微弱者为

虚喘。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第 2页

2、

【正确答案 】 b

【答案解析 】 喘证常由多种疾患引起,

内伤为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3、

【正确答案 】 b

【答案解析 】 喘证的病位主要在肺和肾,涉及肝脾。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4、

【正确答案 】 b

【答案解析 】 实喘治肺,以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

化痰理气的方法。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5、

【正确答案 】 c

【答案解析 】 喘证之肺气郁痹证

证候主症:喘促症状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

痰鸣不著,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代表方:五磨饮子加减。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 a2

1、

【正确答案 】 c

【答案解析 】 喘证之表寒肺热证

证候主症: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扇,咳而不爽,吐痰稠黏,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

或无汗,口渴,舌苔薄白或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汤加味。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 b

【答案解析 】 喘证之肺气虚耗证

证候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

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三、 b

1、

【正确答案 】 a

病因复杂, 概言之有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为六淫外邪侵袭肺系;

第 3页

【答案解析 】 喘证之风寒壅肺证

证候主症: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常有头痛,恶寒,或有发热,

口不渴,无汗,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 d

【答案解析 】 喘证之痰浊阻肺证

证候主症:喘而胸满闷塞,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食少,口黏不渴,

舌苔白腻,脉象滑或濡。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 e

【答案解析 】 肺气郁痹证

主症: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但喉中痰鸣不著,

或无痰声。平素常多忧思抑郁,失眠,心悸。苔薄,脉弦。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2、

【正确答案 】 c

【答案解析 】 哮病之肾虚不纳证

证候主症:喘促日久,动则喘甚,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形瘦神惫,跗肿,汗出肢冷,面青唇紫,舌淡苔

白或黑而润滑,脉微细或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正确答案 】 a

【答案解析 】 喘证之肺气虚耗证

证候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或见咳呛,痰少质黏,烦

热而渴,咽喉不利,面颧潮红,舌质淡红或有苔剥,脉软弱或细数。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代表方: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该题针对 “喘证” 知识点进行考核】

第 4页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7篇(优秀)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

    儿科护士心得体会优秀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

    餐厅实践心得体会优质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

    2023年餐厅实践心得体会300通用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帮大家

    2023年骨科护士心得体会500字 骨科护士的心得体会精选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

    2023年河南烩面的作文200字 河南烩面的作文500字通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

    2023年河南烩面的作文300字 河南烩面的作文600字实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

    2023年医学影像学实践心得体会800字优秀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

    医学影像学实践心得体会3000字优质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

    临床医生工作总结

    总结不仅仅是总结成绩,更重要的是为了研究经验,发现做好工作的规律,也可以找出工作失误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是非常宝贵的,对工作有很好的借鉴与指导作用,在今后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