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

时间:2023-12-11 作者:纸韵

心得体会是通过对某一经历或活动的思考和总结,从中获取到的宝贵经验和领悟。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个人素质和能力。我觉得写一篇心得体会对于个人成长和进步是非常有益的。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思考能力。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一

包拯精神就是以包拯的思想核心为基础、性格特征为外在表现而形成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城管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杰出的历史人物烂若繁星,千百年来,若论在大众中影响最为深广的人首推孔子,孔子之下的一人,在我看来,或许就要数到包拯了。

那是因为,在那些卓越的政绩、作为政绩的思想基础的奏议背后,蕴藏着一种很宝贵的“包拯精神”。要知道包拯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就有必要明了包拯的思想核心与性格特征,而这又需要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概了解。

包拯,字希仁,谥孝肃,北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出生于淮南西路庐州合肥县解集乡包村(今安徽合肥所辖肥东县包公镇包村),包拯父亲有一定文化,做过小官,薄有田产。小康之家耕读为本,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包家亦不例外。

《肥东县志》上说:“包拯少年在乡读书,亦耕亦牧。”天圣五年(公元1027)包拯进士及第后,曾经被朝廷两次授官,均因父母不愿随行而辞官尽孝,直到双亲病殁,守孝三年,才出任天长知县,时年38岁。

在地方,包拯担任过知县、知府、转运使等职。在中央,他由权度支判官、监察御史里行、户部副使、御史中臣、三司使,一直做到枢密副使任上离世。我们知道,北宋最高监察机关是御史中丞领导的御史台,最高财政机关是三司使领导的三司,最高军事机关是枢密使领导的枢密院。枢密院是辅佐皇帝执行兵政的机构,在皇帝的总揽下,由宰相、副相、枢密使、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共同组成国家最高领导核心。所以,包拯的职位是相当高的。

包拯的思想核心是忠君与民本的高度统一。包拯具有鲜明的忠君思想。在一封奏札里,包拯写道:“臣生于草茅,早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而“骤被殊用,置诸侍从之列,擢处谏诤之班,臣于此时敢忘图报”!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一个出身既不高贵又缺少政治后台的人,能够被朝廷委以重任、视做心腹,这种感恩戴德的心理是不难理解的。基于这样的心理,他特地上书仁宗“请建太子”,希望赵家王朝“传之无穷”,因为“太子天下之根本也”,只有建立太子,才能“巩固王室”,“挫奸雄观望”,否则“必稔祸于将来,恐非社稷之福”。这样的忠君思想,可谓臻于极致了。

包拯又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古人很早就提出“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一古代中国极为重要的政治思想,成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包拯一生从政的根本信条。他反复对仁宗说:“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当务安之为急。”“民者国之本,财用所出,安危所系,而横赋暴取,不知纪极。”他几十封为民请命的奏折,便立足于民为国本的思想。

在《请差灾伤路分安抚》中,包拯反映江淮等地天灾人祸严重,请求从速安抚,否则酿成大乱:“民间之蓄尽为军储矣,民失其赖,流亡日众……况今秋苗稼既槁……凋残之民朝不谋夕……饥则盗起,盗起则奸雄出,奸雄出则不可制矣,岂可不深惧而豫防之哉!”他讲得很明白,如果官不爱民,民不聊生,“奸雄”就会揭竿而起,后果不堪设想。类似这样的`话,在今天尚能看到的包拯的奏议里至少说了四次。能够看出,包拯不仅自己爱民,还苦口婆心地劝说皇帝爱民。包拯将之当做最大的“忠君”,这也就是他秉持的忠君与民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可以说,包拯“忠君”的目的固然在于“君”,但客观上有利于天下苍生,其忠君与民本高度统一的积极意义也正体现在这里。

包拯的性格坦诚得近乎毫无保留,率真得似乎缺少修养,其刚直乍看起来真有些不近人情。这种性格的形成,一是由于他生于农村,长于农村,而且一生和农村保持不间断的联系,无形间烙上了中国农民纯朴诚实的印记;二是在他熟悉的古代典籍中,仁人志士忧国爱民的胸怀,“言必信,行必果”的品格,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三是当朝名臣刘筠的言传身教对他影响甚深。刘筠是翰林学士,刚毅正直,疾恶如仇,因和朝廷恶势力势不两立,两度外任庐州,而包拯自年少时即颇为刘筠所赏识。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二

观看《千年包公》的时候,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包公掷砚。

包拯一贯服从朝廷的调遣,当年被视为蛮荒之地的端州,他也甘愿赴任,并做出了出色的政绩。除长子病故,要求回乡任职以便就近照顾家庭外,他从未向朝廷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

包拯执法如山,铁面无私。《宋史·包拯传》中记载:“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最典型的例子是,据司马光《涑水纪闻》所载,他知庐州后,“亲旧多乘势扰官府,有从舅犯法,希仁戳之,自是亲旧皆屏息”.横行霸道的官员为之收敛,堂舅犯法一视同仁,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包拯曾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他发誓做“民之表”,曾留下家训,叮咛子孙务必将清正廉洁的家风一代代传下去。

几十年间,除朝廷给予的俸禄外,包拯没有多吃多占过一分一厘。

广东端州出产一种紫云般的石头,当地府百姓用此制作质地优良的宝砚进贡皇上和权贵。包公前任均借进贡之机,贪多达数十倍于贡品之数的端砚据为私有,除个人享用之外还馈送权贵,大搞不正之风。包拯却一改前规,下令制砚数量不得超过进贡之数,榆次同时,他还要求属下,不允许他们索要一方宝砚,同时上奏皇帝宋仁宗,减少宝砚的进贡数量,减轻了百姓负担。当包公调离此地时,当地百姓悄悄将一方宝砚放入他的箱里,只有其下属包兴看到,包公发现之后,竟然取出端砚,随手丢落江中。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包公之所以被世人称为“包青天”,是他始终坚持洁身自好,为官清廉的结果。包公掷砚,扔掉的是有价的端砚宝物,获得的是不同凡响的大“公”和大“廉”,留下的是感动当朝和后代的高尚品德和精神。我们应该学学包公,时刻将“廉”字置于心头。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三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清廉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谈及,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佳话。当遇到秉公办事、为民做主的官员,老百姓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进行称颂。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人民赞扬他是“当代包公”!

回顾前些年的反腐是越反越腐,朱总理上任反腐决心也很大,说要准备一百口棺材,自巳留一口。也要拿下贪官!结果怎样?江胡几届中央反腐,基本是作的表面文章,反腐只是冰山一角,悠忽百姓吧了,而新一届中央反腐,从去年到仒年,震惊了国内外,人民看到的是反腐步步深入,贪官纷纷落马,大快人心!国外很多媒体对习总,纪委王书记都高度评价,赞中国有希望!

看中央纪委王歧山书记,抓反腐并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就是一步一个脚印很抓落实,首先抓纪委自身建设,“打铁要有本身硬”,纪委干净了,才敢于惩治贪腐,中央派往各省市的中央巡视组,对贪官起到了镇攝威力,查出了不少高官,让贪官高度紧张,人人自畏,而中央纪委的举报网络,收集了大量贪官违纪罪行,适时的在中纪委曝光台亮相,题为《你想不到的公职人员违纪行为》昨晚央视新闻还揭露了网络购物隐身贪腐,所有这一切,都是习总和王岐山书记,不斌众望,一方面对领导干部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挽救干部,一方靣用铁的手段强力惩治贪腐,现今随着反腐的深入,人民高兴!而在上层己有要求对贪官宽免:据说有以下提案被否决:

一、已退离休(已逝世)党政、国家副总理(国务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及以上干部的'家属,包括配偶、子女、直系兄弟姐妹在经济、金融领域担任高级管理层、民企担任主要职务的,原则上不搞审查。

二、已退离休(已逝世)党政、国家省部级及以上干部的家属,包括子女、直系兄弟姐妹在境外、外国持有居留权、外国国籍的应予宽免。

三、已退离休党政、国家副总理(国务委员)、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及以上干部的资产、经济状况申报限于本人及配偶,不包括已独立生活、工作的子女。

四、就中央有关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境外、外国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作出若干修改。把境外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另作处理。准许高级干部子女拥有正当途径持有的永久居民证件。

(在港中资,中央、省部门在港、澳特区窗口公司担任高级管理人员的,80%是官二代、官三代,有1万7千5百多人。中央党校、国家部门、地方党政部门省部一级干部子女已在香港特区定居的有12万5千多人,在澳门特区定居的有1万1千2百多人。

在香港特区拥有亿元以上资产的官二代、官三代有10万3千多人。在澳门特区拥有亿元以上资产的官二代、官三代有6千6百多人。在港、澳特区定居的官二代、官三代中有95%已持有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定居权或国籍。)

习总,王歧山书记坚持反腐决定心没变!人民拥载支持习总!人民称赞王书记是“当代包公”’!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四

千年包公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全片力争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千年包公观后的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 2015 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采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该片监制禹成明感谢各方对该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联合摄制作品,立项之初就受到中纪委宣传部、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仅对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帮助协调摄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图将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在发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真正走向了民间,凝聚了民间文艺的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够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包公第34代传人、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常务理事包正军说,包公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是86万包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他表示,作为一个清官符号,长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几乎被忽略,而纪录片《千年包公》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与现实中的包拯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头脸乌黑,眉心悬个月牙儿,掌管阴阳两界,断案如神。这是戏曲里的包拯形象。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其二为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舞台上出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只是在戏剧手法上描写他断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在一年后,包拯病逝,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五

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

包拯,古往今来知名度很高的官员,也是个贤人。在老百姓心目中永恒的“包青天”。随着戏曲、电视剧的传播,包公的形象早已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包公的故事更多是传说,更多是老百姓盼望清官的一种精神寄托。他秉公执法,一身正气,世代传颂,历久不衰,赢得世人的敬仰。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与现实中的包拯。

对包拯形象的塑造和传扬始于其身前。而源于宋代的话本并红火于元代的包公戏,自明清到近代,不断发展,推陈出新,深受老百姓的喜爱。现存18种元代公案戏中,写包公审案断狱的就达11种,如无名氏的《包待制陈州粜米》、关汉卿的《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等;明清又诞生20种。明代《元曲选》100种里包公戏占10种;打开《京剧剧目初探》,可以查到34出包公戏,《金丸记》、《桃花记》、《胭脂记》、《珍珠记》、《双钉案》、《正朝阳》、《铡美案》、《赤桑镇》、《铡包勉》、《砸銮驾》、《打龙袍》等保留剧目历久不衰。1993~1995年,长达236集的台湾电视连续剧《包青天》风靡大陆和台、港、澳地区、东南亚及欧美华人社会。

舞台上的包公形象依照“铁面无私”渐渐有了“定规”,即“相貂”(帽翅加长的宰相帽)、“黑满”(乌黑浓密的飘胸长须)、黑蟒(袍)、厚底(靴)且额头上长着“月牙”,这月牙儿有“上昭日月”的含义,黑脸(铁面)包公一出场,就明显有别于其他人物。头脸乌黑,眉心悬个月牙儿,掌管阴阳两界,断案如神。这是戏曲里的包拯形象。

历史上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开封包公研究会副会长李良学分析说:“宋代史书,均没有包公黑脸的片言只语记载,说明包拯的脸面并不黑,是一个白面书生。那么,后来包拯的脸面是怎么变黑的?又有什么意义呢?包拯的黑脸是元明以来戏剧化妆师设计的一项杰作,象征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只是一个文学艺术形象,与包拯本来面貌无关。”包拯的个子也不高(据1973年合肥肥东大兴集发现的包拯墓中,专家们分析包拯个子只有1.65米左右)。在包公升堂断案过程中一般都有两样道具。其一为独角兽。传说中断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包拯公案上置有独角兽,以示“曲直明鉴”。其二为三口铜铡。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市井刁民。史书上没有记载,事实也没有。舞台上出现的张龙、赵虎、王朝、马汉,公孙先生、南侠展昭,那些出神入化的情节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侠五义》,只是在戏剧手法上描写他断案故事更加的精彩。

包拯是一个实干家,61岁的他就被任命为三司使,负责全国经济工作,展现出了经济改革的天赋,比如改“科率”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价格购买农民要缴的上供物资;免除部分地区“折变”,即废除农民将粮食变成现钱纳税的规定等措施。开展经济工作卓有成效,两年后,包拯被提拔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军事的副国防部长,至此,包拯才算正式进入了中央执政官的行列。在一年后,包拯病逝,开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亲自到包家吊唁,并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当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俭朴,又听闻他“居家俭约,衣服器用饮食如初宦时”,不禁感慨!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六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土地党员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包公文化之所以深入人心、历经千年仍被人民群众广为传颂,是因为包公公正、为民、清廉的形象代表着人民群众对于执法者的期盼,因此深受人民群众信赖。作为新时期的执法者,包公文化对于我们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为一名基层审判一线的法官,能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才是能不能干好工作的关键。这些年来,我们法庭办理的案件,一直保持着将近90%的调、撤率,大部分案件都能实现“案结事了”。判决的案件上诉率也非常低,很少出现上访等问题。我感觉,我们能取得这样的办案效果,关键就是得到了辖区人民群众的信任。

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基层法庭所受理的案件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出现了一批征地补偿费纠纷、土地流转纠纷、劳动争议案件等,这些案件审理难度大,涉及群众人数多,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众事件,影响辖区稳定。对此,一方面,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络,坚持定期与辖区内各乡镇党委、政府及司法所、各村民委员会等联络,实现信息互通。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主动协助乡、村干部认真做好当事人的辨法析理工作,将许多本不属于法庭工作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从辖区实际和案件特点出发,努力培养社会力量参与调解。

如何做人民满意的执法者,一直是人民法院在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一名身处包公文化发源地的河南人,今后,我们需要更进一步深入体会包公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传承和发扬,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公正、为民、清廉的好法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贡献我们的力量。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然而,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2015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该片监制禹成明感谢各方对该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联合摄制作品,立项之初就受到中纪委宣传部、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仅对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帮助协调摄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图将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在发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真正走向了民间,凝聚了民间文艺的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够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包公第34代传人、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常务理事包正军说,包公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是86万包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他表示,作为一个清官符号,长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几乎被忽略,而纪录片《千年包公》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七

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重要的标准是真实与生动。这部片子根据史实,反映包公一生重要事迹,如家风家训、辞官尽孝、拜师交友、清心直道、严格执法、直言敢谏、惩治腐朽、智慧断案,关心民瘼、减轻赋税、打井退砚等,都有历史依据。但毕竟历史跨越千年,所存真实资料不多,如何使其生动,使人耐看,是一大难题。我认为编剧导演解决此难题,主要采取了三种手法,即古今穿梭、点面结合、画龙点睛。

千年包公纪录片中的古今穿梭

民间流传很多包公故事,又有一些纪念活动和历史遗迹,由此与历史事实巧妙关联穿梭。如,讲现实合肥包村、包公祠引出包公家世祖先及尽孝,讲开封府、包公墓引出包公科举、从政及家训,讲肇庆、池州等地遗迹引出包公在本地的从政业绩,讲包公的祭祀及被神化、戏化引出包公历史原型。通过古今穿梭,波浪起伏,动人心弦。

千年包公纪录片中的点面结合

以中华传统文化及宋代历史为背景,以包公历史事迹为主线,联系今天反腐倡廉的时代要求,突出包公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同时分片三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比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身律己、刚直不阿、治国爱民的生动事迹与思想。

千年包公纪录片画龙点睛之处

该片一方面运用影视剧手法再现包公历史形象,另一方面安排了阵容较大的水准较高的专家学者点评,边演边评,夹叙夹议。有十几个从事文学、历史、哲学、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社会背景与包公事迹,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评说、引申、提升,加上包公后人的现身说法、解说文字凝练、解说语言铿锵,为本片增色不少。

该片涉及到包公的忠孝关系、臣民关系有些说的不透,以致有人疑问,包公考中进士为什么不先尽忠而尽孝,包公作为统治阶级成员会如此关爱百姓吗?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今天的价值观,这些都可以进行辩证分析,让更多的百姓理解。

该片摄制团队自2015 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片的目标基本实现。

如果说,包公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包公的历史形象则征服人心,两者相得益彰。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更加深刻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最近教育局组织观看了大型反腐文献纪录片《千年包公》,它里面宣扬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我们当前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观看《千年包公》的最大感受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就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不走过场。如果走过场,放松要求,就会成为滋生腐朽的土壤,就会出现被苍蝇叮食的裂缝,甚至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

那么作为一名基层教科研工作者,我又该怎样落实严字当头,加强自身党风廉政建设呢?

首先,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从思想入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工作作风转变的前提在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于思想理论的自觉。作风问题,说到底就是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政治理想的体现。所以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我要从思想入手,从源头抓起,按照教育局的规定学好规定的内容,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

其次,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坚定理想。我们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理想志向。踏实工作,乐于奉献,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做服务于民的党员。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全局利益和局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服务。

第三,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要树立责任意识,勇于担当。作为一名基层教科研工作者,要树立责服务意识,乐做好本职工作,替基层教师分忧解难。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应该尽自已最大努力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持奋进不息的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贡献一份力量。

最后,严字当头、从严要求,还必须有自己的做人原则,坚守道德底线。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我们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科训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从而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节着眼,以反面的典型警示自己,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包公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经过百姓传说及文人加工的艺术人物。作为特定人物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需求与功用。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其艺术形象,而且不断增加其戏说成分。前不久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虞国芳、于继勇担任总导演,在中央9频道播放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按照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成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公历史形象。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八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包公以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伸张正义的公正、清廉形象而流芳千古,以至于让后人每每谈及,总有说不完、道不尽的佳话。当遇到秉公办事、为民做主的官员,老百姓大多会用“包青天”等之类言语进行称颂。

在我看来,包公精神这一宝贵财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一是爱国敬业,直言切谏。二是民为国本,为民请命。三是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四是廉洁从政,公正司法。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一名法官,当代“铁包公”就是在判案的时候维持公平、追求正义,公平和正义是最核心的精神。人民法官要做好“铁包公”,始终牢记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秉公办案、无偏无私。要始终坚守法官的职业道德底线,依法办案,不谋私利。同时,也要胸怀大局,心系为民,做一名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好法官。

包公司法精神值得宣扬,类似于今天的“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理应为当代法官所传承和发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我们的法官一定能为民公正廉洁司法,为国家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九

5月24日上午,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安徽合肥举行。

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第一集《清心直道》25日晚八点已向全国观众播出。据悉,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俊杰,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包公研究会成员、安徽省经信委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包公(包公第34代)后裔包正军、合肥政法委的(包公第36代)包旭东等出席了首映式。

另据海报,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纪录片运用先进的纪录片创作理念,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

央视纪录频道定于205月25日20:00起连续三天播出,25日晚八点已向全国观众播放了第一集。据了解,此纪录片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完全根据史实,摒弃戏说,进行人物和实景再现,向观众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全片共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严格的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北大教授孔繁敏、赵冬梅,研究包公的专家程如峰、李良学等研究包公的专家学者影片中先后介绍了有关情况;良好的家风、为人心目中的榜样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世;包拯正是受家风、榜样的深刻影响成就了人们世代尊敬和世人传颂的包公;据悉,26日晚8点播放第二集《铁面无私》。

敬请大家到时观看。另外,敬请大家收看并请将收看后的心得体会,结合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活动实际书写成短文,也可谈观后感、观看影片后的认识、心得、体会等等。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经不象宋初那样生气勃勃,冗官、冗兵和冗费成为当时的三大灾害,老百姓的负担加重,各地出现了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面对这样的形势,包拯从忧国忧民出发,主张对时政进行整顿和改革。应当说,包拯的改革主张,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但从客观效果上看,却有利于当时的下层人民.包拯之所以为天下百姓所爱戴,原因就在这里。

北宋庞大的官僚机构,冗官成灾,包拯认为必须加以整顿和革新。他不但主张用人要用忠直的君子,不能用奸邪的小人,而且建议提拔“奋不顾身,孜孜于国”的素有才能,公直廉明之人”。他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敛”的转运使王逵,而且不畏风险,力主将皇帝的亲戚,“凡庸之人”张尧佐免去要职。在包拯看来,“在政府无所建明”的平庸之辈,不论其官职有多大,都必须下台。他曾建议改革选人、用人制度。他主张官员年到七十岁必须离职。他揭露不愿离职的官僚,是不知廉驻,“贪冒相尚,但顾子孙之计”。他主张不能任意封官许愿,即使是恩赐即由父亲的功劳而录用的子孙,也要通过考试。这些,都是为了解决冗官问题。包拯其实并不反对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许多官员受到处分,包拯全力为这些敢作敢为的官员呜不平,主张起用他们。

在经济方面,包拯一方面主张压缩开支,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当时有一种政策,由政府向城镇百姓强行购买国家需要的物资,价格比市场价格低。这就成了剥削民众的一种手段。包拯坚决反对这种害民政策。他列举陕西强购军用物资的危害,“前后人户破蔼家产不少”,因而要求废除这种办法。包拯建议,国家急需物资应该“置场收买”,以公平的价格,自由收购。这一建议,无论对减轻百姓负担,还是对商品流通和商品生产,都是有利的。前面提到的运城解盐问题,也是由于包拯极力支持改革,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这一改革,不仅解除了百姓为政府搬运官盐之苦,而且同样有利于食盐的流通.沈括称赞这种“通商法”,“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此外,包拯还曾主张方田均税,即丈量地主豪强的土地,防止他们漏税逃役。他还曾鼓励民间采矿炼铁等等。可见,包拯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改革,目的在于“宽国利民”。

在宋朝的国防和对外政策方面,包拯同样主张民富国强,改善边防措施,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他在出使辽国时,辽国刁难他,他义正词严地据理力争,不卑不亢。回国后,他立即将在辽国的所见所闻,报告朝廷。他说,辽国在山西北部集结兵马,聚集粮草,其意图不可不防。他建议,一定要加强山西宋辽边境的代州(代县)、应州(应县)、雁门关一带的战备,以前,辽国蚕食边境领土,是由于边防之臣胆小怕事,不敢对抗,如今应该下令边臣,让其严加防守,不能丢失一寸土地.另外,原来这里的守将,在军事上是外行,现在必须派懂得军事的人去领导指挥。朝廷采纳了包拯的意见,加强河北,山西的防卫.更重要的是,包拯对宋代的冗兵之害,提出了裁减“老病冗弱”的主张,以利于训练及加强战斗力。同时,他还提出加强边境民间义勇的训练。宋朝将士经常调动,以防武将专权,但造成了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弊病。包拯认为要改变这种政策,使将官有职有权,不要轻易调动。可贵的是,包拯建议加强国防与军事力量,以不增加百姓负担为前提。当时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北、山西的农民,苦于运送军粮,包拯曾提出,在丰收之年,可以购买当地农民粮食,储备起来,作今后军粮,减少运输困难。包拯之主张改革朝政以利国利民,是有其思想基础的。他始终认为,普通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日子好过了,不受贪官酷吏欺压了,国家才能富强和太平无事。如果过分榨取,使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不但国家不能富强,而且会造成官逼民反,动摇封建统治.他之所以主张改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其思想渊源就在于此.尽管包拯的出发点和动机,是为了宋朝天下的长治久安,而不是全然为了天下百姓,但比起对被剥削者尽情欺压的“贪官”来,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人民,总要好得多.那种认为清官比贪官更狡猾,对老百姓更有害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一

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袛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包拯,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 戏曲里,说包拯从小受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带养成人,这不符合历史实际。事实上,包拯的幼少年时代,深受父母宠爱和教养。)

包拯长大后,也极为孝顺父母。与包拯同时代的欧阳修,曾经弹 劾包拯“素少学问”。这里的“学问”,主要不是指读书和文化水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欧阳修其实不是贬低包拯,而是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在朝廷”,应该给他以 更合适、恰当的官职。 包拯的青少年时代,也曾刻苦读书,所以在他二十九岁时,终于考中了进士甲科。按照宋朝规定,考取进士之后,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任职。但包拯认为父母亲年事已高,应该尽孝奉养双亲,因而请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县)做官。但是,父母亲希望儿子在自己身边,包拯便决定辞职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双亲去世,包拯守丧期满,仍不想离开故土。当时,这种封建孝道,受到家乡人的称道。近年,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为父亲包令仪立的神道碑。碑上阴刻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贵文物,又是他力尽孝道的见证。

由于家乡父老的劝告,包拯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灵地,到天长县(今安徽天长)任知县。这时,包拯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广东肇庆)。端州出产一种有名的砚台,叫端砚。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由于当地官吏和豪绅等层层加码克扣,端砚的产量虽多,却变成了百姓的沉重负担。包拯下令豪强官吏,不得贪腐,只能按规定数量,向朝廷进贡。而他自己,直到离开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或许由于包拯这种铁面无私的性格,被大臣们赏识,所以朝廷于庆历三年(1043年)将包拯调到首都开封。这是自从进京考试之后,包拯第二次来到京城。包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当时,监察御史虽然没有多大实权,但对包拯来讲,却十分重要。这是因为,从此包拯可以直接参与朝政,并且可以对于朝廷各个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实际上,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确实对北宋的内政外交,提出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办法,并且还曾出使契丹(辽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庆历六年 (1046年)夏,包拯调任为三司户部判官。当时的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户部掌管全国户口、两税等,户部判官协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后担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转运使负责一路(相当于省)的财政、监察等行政事务。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视体察民情,要求朝廷让百姓休养生息而安居乐业.两年之后,包拯被召回开封,提升为户部副使。在此期间,他曾前往河北解决军粮问题,又曾到陕西解决运城(今属山西)盐业问题。在河北,他奏请用作养马的田地,还给地方和农民。在运城,他改革盐税法令,以便利于商贩经营盐业。

出色的工作,利国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天章阁是存放朝廷图书文献的地方,待制之衔,有名而无权。包拯又叫包待制,不过是对他的尊称。然而,知谏院即兼任谏官之职,却十分重要。谏官的任务是向皇帝进谏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谏官期间,不但对横行不法的权臣屡次抨击,而且对时政的许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议。可惜的是,两年之后,包拯改命为龙图阁直学士,这也是个虚衔(从此人们又称他为包龙图),并且又一次离开京城,到河北、庐州、池州(今安徽贵池),江宁(今江苏江宁)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开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等官职,上升为当时重臣。第二年升任三司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之职。但是,年过六旬的包拯,这时已经夕阳西下。嘉祜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五日,包拯病死在开封。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后一别,追认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孝肃”,所以包拯死后又叫包孝肃。 他晚年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戒廉家训》道:"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非吾子若孙也。"他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过去小说、戏曲多取为题材。元杂剧已有《陈州粜米》等作品。以后流传日广,形成丰富的传说。遗著有《包孝肃奏议》。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二

5月24日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包公园清风讲堂举行。该纪录片力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剧组采访了国内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新形象。

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自2015年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不顾高温酷暑与严寒冰冻,克服困难,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积累了大量素材与文献后,于2016年元月开始进入后期剪辑,数易其稿,找差补缺,力求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最为丰满真实、清廉爱民的包公形象。

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千年包公》顺时而生,采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为观众呈现全新故事场景与视觉享受,依托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给观众以启迪。据参与审片的专家学者评价,此片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片中的精品力作。

文档为doc格式。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三

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已制作完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观后感: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

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仅对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帮助协调摄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图将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在发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真正走向了民间,凝聚了民间文艺的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纪录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够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包公第34代传人、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常务理事包正军说,包公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是86万包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

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

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

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包公集清官、忠臣、名探、神于一体,成为公平与正义的化身,是万民景仰的“包青天”。

在民间传说、戏曲舞台和影视剧中,他不仅秉公执法、断案如神,还能上天入地、服妖降魔,代表着中国民间传统中的最高人格化期许,千百年来,无人与之比肩。

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

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

“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1.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

2.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3.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4.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5.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千年包公观后感

6.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7.千年包公观后感

8.《千年包公》观后感

9.党员千年包公观后感范文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四

包拯进入中央,正赶上范仲淹掀起“庆历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变官员冗滥作风,斥退冗员、举贤用能方面,自然要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党争”,守旧派与革新派闹得不可开交。按理说包拯该站在守旧派阵营,因为把他从地方推荐到中央任职的是守旧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却并不急于表态,也不参与其中纷争。同时,守旧派也没把这个无名小卒看上眼,更没指望他能在打击改革派上有所作为。然而,包拯却突然上了一个抨击范仲淹新政关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对其派出的监督地方官员的按察使权力过大提出质疑,此奏一出立即炸开了锅,两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员贪腐争论不休。保守派士气大振,为加入包拯这个生力军惊喜。

不久,变法失败新政被废,正当保守派长吁一口气时,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议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试选拔人才等新政。这可把保守派给打懵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实,这正是包拯峭直的禀性,他不与人苟合,不伪辞色悦人,一生不结派系也不卷入党争,甚至没有一个走得近的朋友,以至于“故人、亲党皆绝之”。

此后,包拯的人生渐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弹劾别人。据统计,在他弹劾下被降职、罢官、法办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时为了一个人、一个案件往往反复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并且被他弹劾的都是当朝权贵。他7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他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他4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他弹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风流道德高尚,实无过错,包拯却弹劾他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如同当今提的“庸官”、“不在状态”等概念。

包拯越弹越牛,甚至六次弹“国丈”,硬生生把仁宗宠妃的堂伯父张尧佐给弹下马来。仁宗专宠张贵妃,让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飞机”一年之内晋升4次,身兼财政部长、组织部长等4大要职。此举引起群臣争议,包拯首先冒出来弹劾,随后一些谏官也争相抨击。不料张尧佐的职位不降反升,这说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见形势不对,3天之内又弹劾,甚至大呼“国丈”是“盛世垃圾,白昼魔鬼”,见没动静,包拯再弹,而仁宗也怄气了,一意孤行要把“国丈”提拔为“宣徽使”。激进者要求廷辩,要和皇帝面对面理论。在争执到达最高潮时,包拯一激动,站在仁宗面前义愤填膺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了仁宗一脸,皇帝尴尬至极又窝火,拂袖而去。回宫后张贵妃问消息,仁宗冲她发了一通脾气:“包拯向前说话,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这样,仁宗总算答应了后妃之家不得任两府的建议,又批评了谏官们在殿上喧哗失礼,生怕再出现过激行为,并规定以后奏对必须先申请。而张尧佐自感犯了众怒,以退为进,主动辞去了一些职务。事实上,皇帝只是缓兵之计,仅过了几个月又把这些要职委给“国丈”了。其实,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却非要让皇帝下不了台,继续弹劾,一弹再弹,最终把仁宗给弄烦了,不再动张尧佐的职务。后来张贵妃又香消玉殒,这场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锯战总算平息了。

包拯这股子牛劲让权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点畏惧三分,当时在官场流行一句时髦语“包弹”,为官清廉正派,就叫“没包弹”;贪官污吏就叫“有包弹”。

包拯一生弹人,他自己有没有被弹过?当然也有。包拯刚弹掉张方平、宋祁两任三司使,结果自己又取而代之,这是朝风大忌,欧阳修就批评包拯“蹊田夺牛”,但他同时也为包拯开脱,说他“素少学问”,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风头,不过没过多久,老包又像没事儿人一样回来继续履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五

按照县纪委的通知要求,我在中央电视台观看了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该片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级。观看后感触很多。当前,全局上下深入开展廉洁执法工作,恰似给全体公安民警加一道反腐的防护林。既提高了思想认识,又增强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热情为人民服务的信心和决心。 廉洁,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官员一直受人崇敬和爱戴,古有诸如包公、海瑞,今有诸如焦裕禄、孔繁森等。他们的形象深入民心,他们的故事久久传诵。掩卷沉思,留在胸中的不仅仅是一位位廉洁之士的高大形象,还有一股浩然正气。 对公安民警来说,如何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是否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是对大家的严峻考验。公安工作有不少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如果将此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那最终将踏上不归路。公安队伍需要的是耐得住艰苦,管得住小节,挡得住诱惑的正直之警。做为政清廉的民警,还得在自律上把牢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在上层信仰上,我们要用毛xx思想、邓xx理论、“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深入践行群众路线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筑牢廉洁根基。在现实细微层面,我们可学习身边先进人物的事迹,以此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升觉悟。

其次是要处理好自身的各种关系。在多元社会总少不了形形色色的诱惑,这正是公安民警所面临的考验,这种情形下,在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坚持不受外物引诱,保持冷静头脑与淡泊心境,方可智明而勇猛。要自觉接受各种监督,保持严谨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使个人利益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来实现,处理好与身边亲朋好友的'关系,不教身边朋友以财色之诱拖下水,不教家中亲人恃你手中之权乱纪律,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真正体现出公安民警的气节。

最后是要加强自我约束意识。“勤生明、廉生威”的道理谁都懂,个人的廉洁主要来自自律,只有通过不断的廉政学习教育,才能未雨绸缪,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道阻且远。作为新时期的公安民警,要抵御住横流物欲,做清白之人,美节之士。 廉洁从警,是廉洁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践行群众路线的高度,深刻领会廉洁的含义,严格遵守人民警察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心谋事,用心干事,扎实苦干求发展。我们作为国家公务员,作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更应该以廉洁奉公为原则,以清廉纯洁的道德品行“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做勤政廉洁的排头兵,树立良好的民警形象。作者:许可(蒙城县国保大队)

一、包拯家训体现我们做人的底线和原则

清正廉洁是包拯家训的核心。严格廉洁自律,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不以公权谋取私利,始终保持清廉的本色,是对我们党员干部最根本的要求,清正廉洁是“为政之本”,“为官之要”,是品德之基,更是我们党员干部做人的底线和原则。当前,我县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更加要求我们党员干部要认真领会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的精神实质,并在工作中认真践行,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要做到“三要”:

一要清正廉洁。我们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头脑清醒,要经得住考验,做到慎欲,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慎权,不当权力的奴隶;慎微,不让小节毁了大节,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二要干净干事。工作中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明、两袖清风,要以党纪国法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真正明白名节源于修养,境界升于内省,朽败止于正气的道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心存敬畏,多一点正气、达到“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的境界。

三要秉公用权。我们党员干部对待权力要有敬畏之心,敬畏历史,使自己的工作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敬畏百姓,让自己做的事情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敬畏人生,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感到后悔。保持一个党员干部的浩然正气,做人处事有准则、有底线。

二、包拯家训体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公正、法治、敬业、诚信”也体现了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的观点。我们党员干部做到清正廉洁,也是对践行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诠释。我们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解决好知责、知足、知止的问题,做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公仆,做到“三知”:

一要知责,做到求真务实不懈怠。履职尽责勇担当。要有知责之心,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杜绝消极散漫、不敢负责、不思进取、不愿作为、麻木不仁的工作作风。要有担责之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扬正气,不随波逐流;在复杂矛盾面前,果敢决策,敢担责,不错失良机;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不回避,不推诿,挺身而出,勇挑重担。要有尽责之行,自觉做到谋事、做事、成事,切实履行党员干部的时代责任。

二要知足,做到廉洁奉公不放松。为民掌权须身正。身正就是政治上清醒坚定,作风上清正廉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对权力、对人民常怀敬畏之心,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真正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卑不移公仆心。

三要知止,做到严谨规范守纪律。我们党员干部要增强守纪守法守规意识,牢记政治红线、纪律红线、道德红线和廉政红线,自觉把红线看作是不能逾越的雷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自觉把规矩规范融入到学习、工作、生活之中,以高度的自觉性警醒和约束自己,从思想上谨守规矩,从言行上谨遵纪律,挡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经得起考验。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工作上的带头人,守住做人的底线,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用自己的模范言行为人民群众做好表率。

三、包拯家训体现“两学一做”的目的要求

当前,我县在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总书记系列讲话,做合格共产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引导广大党员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 这为我们党员干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也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朽败斗争指出了着力方向,更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有力保障。作为一名党员,要牢牢把握包拯家训中清正廉洁这一核心,恪尽职守,做好“三个”人:

一要遵纪守法,做一个明白人。党章党规、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等,我们要深入学习,学法、知法、懂法,做一个明白人。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我们应维护党的尊严,遵守党的纪律,服从党的安排,执行组织决定,做到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坚守正道,弘扬正气。

二要干净做事,做一个清白人。我们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要淡泊名利,甘于清贫,廉洁自律,守住思想这片净土,做一个清白人。

三要克己奉公,做一个奉献人。克己奉公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思想品德,工作中我们应公私分明,乐于吃苦,做一个有奉献的人,当工作需要时,要勇于承担,乐意接受,并尽最大努力去做好, 努力在平凡的岗位做好我们平凡的事,就是不平凡的奉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我们通过再次重温包拯家训,更好的理解了清正廉洁是我们党员做人做事的根本,要求我们的在工作中,要更好的落实“两个责任”,当好我县经济发展的先行,做到在发展经济上有新思路,在重点工作上有新突破,在惠及民生上有新作为,用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建设取得的新思路、新作风、新干劲,为“美丽蒙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六

《千年包公》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欢迎借鉴!

5月23日上午,廉政文化传播与建设创新暨“包公杯”经验与启示研讨会举行。会议通报了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优秀作品名单。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监察专员阎群力,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中国曲协副主席马小平;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张志宏等出席会议。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黄群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汪学致致辞。相关领导、专家学者、曲艺演员和作者在会上作了交流研讨。

据悉,由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共合肥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牵头主办的第四届“包公杯”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终审结果已产生。在公证员的全程监督下,经过初审、复审、终审三轮遴选,最终产生一等作品2篇、二等作品4篇、三等作品8篇和优秀作品18篇。相关优秀作品还将于5月24日下午在合肥大剧院集中展演。

汪学致说,我们连续举办四届“包公杯”全国反腐倡廉曲艺作品征集活动,屡创征稿数量、曲种之最,在全国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向全国人民宣传了包公清廉文化,展示了合肥建设发展成就和廉洁、文明、高效的新风貌,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弘扬正气、鞭挞腐朽,营造“尊廉崇廉倡廉” 的社会氛围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说到包公,大家可能第一时间会想起电视剧里开封府那个经典的包青天形象。但有些人或许还不知道,包拯也曾在我省的肇庆端州任职,而包公青天之名正是始于肇庆。

今年五月下旬,作为省级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的肇庆包公文化园正式建成开放。包公在端州任职历史事迹的复原场景、栩栩如生的“包公掷砚”场景、真实记载包公历史的明清古砚碑、还有琳琅满目的影视演绎作品……在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的`园区里,包公文化园着意打造一个集教育、旅游、观光胜地于一体的综合文化项目。近日,“廉洁广东行”记者团一行到肇庆包公文化园进行参观走访,先睹为快。

“仿真场景”复原包公治端事迹

包公文化园在原包公祠基础上重新规划建设,由包公祠、清心园、文化广场、文化街和观景平台5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约100亩。这使得包公文化园可以承载更多历史文化内容。

走进核心展馆清心园的序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绿端砚浮雕墙,该浮雕墙名为“包公兴端州”,墙上精雕细刻以包拯治端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绿端砚浮雕墙,现已被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在清心园一楼展厅里,便设有在端州府衙、米仓巷、星岩书院、七星岩包拯题刻及包公带领百姓筑堤排沥、开荒屯田、开挖水井等复原场景,再现历史。栩栩如生的雕塑在园内以不同形象演绎包公故事,加上相关文物展示、3d多媒体展示等,生动、形象、立体地重现历史。

“声光电”高科技让观众身临其境

不要以为包公文化园是展示历史的大舞台就只有古色古香,该园还运用了多种“声光电”现代科技手段,道历史,说故事。当你走近清心堂复原场景时,场景便会自动感应,播放《题端州郡斋》的朗诵录音;当你点击各展厅多媒体触摸屏,还可获取更多相关历史文化信息;园内更设有廉政问答游戏,供参观者在互动中学习廉政知识。

包公文化园建设充分利用最新的“声光电”技术,给观众身临其境、生动趣味的视觉和感官体验,让参观者在移步换景中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参观者可以租借“语音导览讲解服务器”,通过普通话、粤语、英语3种语音讲解导览,轻松获取陈列展厅设有的44个讲解内容。

“以点带面”全方位展示廉政文化

包公文化园以包公在端州的事迹为切入点传扬廉政思想,同时较全面地收集和展现了中国历史与廉政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名人事迹等,进一步丰富了包公文化园作为廉政教育基地的内涵。

清心园其中一个展厅,集中展出了肇庆市反腐倡廉工作十年巡礼,图文并茂地回顾了党中央反腐倡廉工作的发展和成效,展示了肇庆市廉政建设及作风建设的特色做法、成效以及肇庆市纪检监察机关发展历史。

展示过程中,园区还将廉政廉洁的信息和警示,巧妙地渗透于场景还原、实物展示和图文展示中,着意在建筑中融入廉政文化,多处设有体验式廉政教育设施。蕴含深意的“方圆”走廊、四君子图大门以及我国历代廉政文化、清官廉吏、制度文献及名言警句等也不时穿插其中,让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廉政教育。

其中,序厅中“青天白云”装饰饱含寓意。白云象征朗朗乾坤,人间有正道;月亮代表传奇故事中的包拯,寓意包拯从历史人物到传奇人物形象的演绎。另有“戒贪杯”匠心独运,若往内注水太满则杯中水全漏,这告诫人们为人不可贪得无厌。“百廉”展示墙、“十大清官碑座”、元赵孟頫行书《陋室铭》、“一把清廉”的清雍正款青花把莲盘、商饕餮纹铜簋等廉政寓意浓厚的实物均有展出。

党员干部谈心得 “包公精神”植根在心中

包公文化园坚持融古鉴今,强化反腐倡廉主题,通过宣扬包公 “清心”、“直道”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以国为重”、“以廉为先”、“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传播包公廉洁文化的精髓,达到以清官廉吏为典范的教育目的,作为新时期广大群众修身指引和党员干部为官镜鉴,为构建廉洁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通过参观包公文化园,不少党员干部获益良多。

一名老干部感概地说:“包公文化园不仅可以让党员干部接受深刻的廉政教育,还可以让市民群众更了解‘清官’的标准,教育作用很大。相信通过包公文化园的开放,定能使包公精神之髓在人们心中代代相传。”

清风社区党员代表也对记者说:“包公那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形象,以壁画、雕塑、情景设计等方式展现出来,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参观包公文化园,我对包公刚正不阿、公正廉明的精神感到敬佩,也被这他那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精神所感染。结合到自身,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平时一定要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拒绝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廉洁自律;并要树立为民请命的意识,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和水平。只有做到廉政、勤政、善政,才能真正继承和发扬包公精神,成为让人民满意的党员干部。”

据了解,包公文化园自开放至今仅仅1个月,已接待参观学习34000多人次,其中252个机关单位8000多名党员干部、26000多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目前,包公文化园已经成为各单位开展党日活动和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政教育的重要基地。

对于包公文化园今后的发展,肇庆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林晓明说道:“我们未来会进一步完善文化园相关设施,丰富展品内容,提升内涵品位,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之成为一个展示我市对外形象的窗口。同时要充分发挥廉政教育基地功能作用,尤其是结合当前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参观学习、接受教育,传承和弘扬包公勤廉思想,让包公文化园成为一个传播廉洁文化的主阵地。”

包公以清廉刚正形象传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秉公办事、坚持正义的官员,便常用“包公再现”、“铁面包公”等话语表示肯定,在自己碰到纠纷或官司之类的麻烦事时,也总是希望能遇到像“包公”一样的好官、清官。这就是在许多普通百姓心目中存在的“清官情结”。

包公之所以能给世人留下清官形象,除了他清正廉洁的作风外,更主要的正是由于他始终坚持大宋吏律,不唯上,不唯权,敢于不畏权贵,伸张正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能坚持做到依法行政。

因此,面对“清官情结”,我们既要看到民众对官员清廉正义、刚正不阿的外在要求,同时更应该看到这情结背后所隐含的要求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办案的法治意识。其实,正是由于这种意识,才分外凸显出包公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缅怀的价值。

在当前的法治社会里,我们评价一个领导干部是否尽职尽责,关键是看他能否坚持依法办事。尤其在今天我们的各项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如何依法办事、能否依法办事更是对干部提出了挑战。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清官情结”,在当今时代其实更应该解读为要求领导干部秉公执法、依法行政的“法治情结”。

面对包公像起誓,在形式上体现了后人对先贤的崇尚,表现了一种学习的姿态。对于走向和谐与法治的今日中国来说,笔者衷心希望这种学习姿态真的能在全社会化为具体行动,并且深入精髓,领会包公身上真正值得体会的法治意识。

1.千年包公观后感-千年包公

2.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3.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4.千年包公观后感500字-千年包公观后感

5.千年包公观后感

6.《千年包公》观后感

7.纪录片千年包公观后感-包公观后感

8.观看千年包公观后感

9.党员千年包公观后感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七

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包公园清风讲堂举行。该纪录片力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今天上午,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包公园清风讲堂举行。该纪录片力求精准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在短短几个月内,剧组采访了国内及台湾、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真实而生动的历史故事、有血有肉的包公新形象。

据了解,《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历时一年制作完成。该片将于5月25日晚8点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并于5月27日晚9点25分在安徽卫视播出。

《千年包公》自2015年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不顾高温酷暑与严寒冰冻,克服困难,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积累了大量素材与文献后,于2016年元月开始进入后期剪辑,数易其稿,找差补缺,力求为广大观众呈现一个最为丰满真实、清廉爱民的包公形象。

坚持廉洁奉公执政为民,坚持反腐倡廉依法治国,这既是民心所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必由之路。包公事迹和包公精神流传、绵延千年不绝,并一直为百姓津津乐道,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廉洁公正的孜孜追求。纪录片《千年包公》顺时而生,采用现代化的电视手段,为观众呈现全新故事场景与视觉享受,依托新颖的艺术形式展现包公精神的当代延续与传承,给观众以启迪。据参与审片的专家学者评价,此片堪称国内近年来历史类纪录片中的精品力作。

包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为什么他在华人世界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他对后世的影响为何如此之久之大?今天上午,在合肥包公祠举行的三集高清纪录片《千年包公》首映式上,来自北京和安徽两地的各界人士分享了该片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纪录片《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央视纪录频道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承制。摄制团队自2015 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

中央纪委宣传部正局级纪检员、监察专员阎群力,安徽省纪委副书记车建军,安徽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总编辑庄保斌,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共同为《千年包公》启播。

首映式上,安徽省纪委常委、省监察厅副厅长、《千年包公》总监制张志宏在致辞中说,合肥是包公故里,包公是历代清官的典范。“今天我们拍摄制作《千年包公》电视纪录片,就是立足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廉政文化,探索新形势下引导党员干部向善向上、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廉政文化建设新路径。”

央视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千年包公》监制石世仑表示,纵观包公的一生,可以用16个字来总结,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嫉恶如仇”。他说:“在《千年包公》中,我们力图透过包公来展示中国优秀的廉政文化,纪录片对历史的正本清源价值得以凸显。”

安徽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该片监制禹成明感谢各方对该片的支持,他表示,《千年包公》是一部联合摄制作品,立项之初就受到中纪委宣传部、安徽省纪委、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各级主要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不仅对节目质量进行严格把关,还帮助协调摄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力图将其打磨成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纪录片精品。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朱万曙在发言中表示,“包公的故事能流传至今长盛不衰,是因为他真正走向了民间,凝聚了民间文艺的元素,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纪录片《千年包公》的面世,必然能够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包公第34代传人、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常务理事包正军说,包公表现出的高风亮节是86万包氏子孙为人处世的楷模,更是中华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他表示,作为一个清官符号,长久以来文艺作品中的包公,其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几乎被忽略,而纪录片《千年包公》与以往不同的是,它依托丰富而详实的史料,以包公人生经历为主线,以写实手法再现了包公的一生,让“铁面包公”有血有肉地走向观众,展示了包公的可贵、可敬、可亲之处。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八

吾一基层纪检干部,今观赏《千年包公》纪实后,对公廉直爱民秉性和律俭家风更肃然起敬,其做人做事为官之情怀是吾无限学思之精髓。今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试学作七律诗一组,以明志自勉亦聊表敬昂一代清官包公大人之情!

七律一:包公铁面无私

品洁仁慈大爱生,传扬公德最廉明。

倡修铁律擒乌贼,制定清规锁败类。

断讼执法横正气,除奸四海树威名。

巍巍形象高山挺,矗立丰碑千年颂。

七律二:包公忠贞报国

一心为国草根清,过度操劳铁骨铮。

从不营私除弊洁,但修公德举贤铿。

丰功伟绩垂青史,成就英雄刻鼎名。

不屈奸臣高亮节,无畏辛劳迈艰程。

七律三:包公一身正气

铮铮铁骨心系民,污泥不染公正心。

恰似青荷存浩气,坚如鸿雁示忠臣。

一身正义除奸佞,两袖清风灭恶人。

垂范先锋尊法律,英名留史刻碑文。

七律四:包公威名传天下

皇亲大佬怕包公,重整朝纲铁律明。

四海扬名家风传,九天环宇响英名。

逐除贼子担重任,吓死奸臣灭畜牲。

一世清廉堪玉净,忠贞傲骨胜青松。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十九

北京5月24日专电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于25日晚起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个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

据介绍,为最可能精准地展现宋代历史与包公形象,剧组采访了中国、新加坡等地的几十位包拯研究学者及宋史专家,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后,摒弃戏说,完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

习惯了额头上“长月牙儿”的断案天才,真实的包拯究竟是什么形象?今晚八点,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该片摄制组走访国内外十几个地区和城市,全根据史实,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力争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拯形象。

昨日,该片首映式在清风阁清风讲堂举行。据悉,该片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历时一年。和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不同的是,纪录片《千年包公》坚持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摒弃戏说。

纪录片共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三集,每集45分钟,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深入人心的历史真实事件。

《千年包公》自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访及历史再现。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二十

当谈到“精忠报国”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岳飞;谈到“义薄云天”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关羽;谈到“鞠躬尽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诸葛亮;谈到“清正廉洁”时,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包拯包青天。

从小就听过包公的故事,看过包公影片,从《铡美案》、《狸猫换太子》、《少年包青天》、《包青天》,影片里的包公是一个日审阳夜审阴、半人半神的人物,让人膜拜不已。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进一步深化了我对包公的认识,一千多年前的他,不仅仅演绎在荧屏里,他的精神更融入到我们的社会公平正义、人民福祉里。包公为官的清廉与公正,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也成为千年以来执法执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七弹王逵”、“谏免张尧佐”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1043年,包公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就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察干部。其时,进士出身的王逵,为官贪虐,民愤颇大,但因其善于结交朝中权贵,屡贬屡任甚至不断擢升。包公先后七次弹劾王逵,此前六次弹劾后,王逵仍顺利转任,继续被起用。最后一次,包拯在弹劾奏章中将矛头直指皇帝:“以王逵所在残暴、猥滥之状,彰灼如是,而上下蒙蔽,曲加擢用,亦何示警于后哉?”终于,朝廷将王逵罢官免职。1050年,宋仁宗决定任命自己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声名狼藉的“昏官”、“庸官”张尧佐为宣徽使等四项重要职务。包公率领谏官上谏,“反复数百言”,言辞激烈以至唾溅君面,直至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2014年3月,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就曾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

包公主持开封府时,城池汛期吃紧,而城内蔡河河道边常被一些权贵强占,修建楼房水榭供其游乐,导致水流阻滞,水患频发。包公即令限时拆除,对过限不拆的“大人物”、“关系户”,不论是谁,一律开具名单上报朝廷请求治罪。这样一来果然灵验,蔡河经整治疏竣后水畅其流,百姓称之为“惠民河”。其实细细想来,这一点像极了我们县今天开展的“九城”活动和征迁拆违,同是惠民利民的好事,偏有一些“钉子户”,依仗“祖上余荫”和“个人利益”至上,严重阻碍了城市大建设、大发展的脚步。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包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为民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包拯曾有遗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珙刻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这段话作为包公家训,被刊刻于石碑上,竖在堂屋中,作为严格要求子孙后代的“铭”,对今人也有所启迪。包公的这段家训,至今仍在合肥包公祠中,昭示来者。

千百年来,包拯作为不朽的清官形象,早已越过历史的长河,为前人和今人,为热爱中国、崇尚清廉的外国人所敬重。“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包拯出仕时写的这首戒廉诗,体现为民者愿,可作“为政者师”。

如今,我们党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是基础,做是关键。我们共产党人要学习包公,必须做到“四讲四有”,践行党的宗旨,保持公仆情怀,牢记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必须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上去。

努力前行,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是“包公”。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二十一

包公既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又是一个经过百姓传说及文人加工的艺术人物。作为特定人物的形象塑造有不同的需求与功用。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基本反映的是其艺术形象,而且不断增加其戏说成分。前不久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虞国芳、于继勇担任总导演,在中央 9频道播放的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按照真实可靠可信的创作原则,进行人物再现与现实拍摄,成功呈现出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包公历史形象。

拍摄一部好的纪录片,重要的标准是真实与生动。这部片子根据史实,反映包公一生重要事迹,如家风家训、辞官尽孝、拜师交友、清心直道、严格执法、直言敢谏、惩治腐朽、智慧断案,关心民瘼、减轻赋税、打井退砚等,都有历史依据。但毕竟历史跨越千年,所存真实资料不多,如何使其生动,使人耐看,是一大难题。我认为编剧导演解决此难题,主要采取了三种手法,即古今穿梭、点面结合、画龙点睛。

关于古今穿梭。 民间流传很多包公故事,又有一些纪念活动和历史遗迹,由此与历史事实巧妙关联穿梭。如,讲现实合肥包村、包公祠引出包公家世祖先及尽孝,讲开封府、包公墓引出包公科举、从政及家训,讲肇庆、池州等地遗迹引出包公在本地的从政业绩,讲包公的祭祀及被神化、戏化引出包公历史原型。通过古今穿梭,波浪起伏,动人心弦。

关于点面结合。以中华传统文化及宋代历史为背景,以包公历史事迹为主线,联系今天反腐倡廉的时代要求,突出包公为官26载,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清官形象,同时分片三集:《清心直道》、《铁面无私》、《以民为本》,比较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包公修身律己、刚直不阿、治国爱民的生动事迹与思想。

关于画龙点睛。该片一方面运用影视剧手法再现包公历史形象,另一方面安排了阵容较大的水准较高的专家学者点评,边演边评,夹叙夹议。有十几个从事文学、历史、哲学、文物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结合社会背景与包公事迹,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评说、引申、提升,加上包公后人的现身说法、解说文字凝练、解说语言铿锵,为本片增色不少。

该片涉及到包公的忠孝关系、臣民关系有些说的'不透,以致有人疑问,包公考中进士为什么不先尽忠而尽孝,包公作为统治阶级成员会如此关爱百姓吗?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及今天的价值观,这些都可以进行辩证分析,让更多的百姓理解。

该片摄制团队自2015 年5月开始策划调研,同年8月正式开拍,历时一年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奔赴国内的台湾地区、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以及国外的新加坡等地,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采访,力图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生动的包公形象。功夫不负有心人,该片的目标基本实现。

如果说,包公的艺术形象感人肺腑,包公的历史形象则征服人心,两者相得益彰。包公,一个震古烁今、世代传颂的名字,更加深刻地镌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

近期,由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在央视纪录频道上映。第一集《清心直道》,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第二集《铁面无私》,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再现“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等典型史迹,突出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千年包公》内容生动感人,让人受益颇深。

一是清正廉洁,严于律己。 包公生活简朴,离任时“不持一砚归”,连自己在衙门用的端砚都上交了,堪称清正廉明的典范。其赋的《书端州郡斋壁》中“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也正是包公立身处事的真实写照。党员干部要严于律己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做政治上清醒的人,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把好理智关、情感观、廉政关,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切实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戒”,唯有如此,做事才有底气。

二是勇于作为,为民请命。 包公不畏强权,敢于为民做主,主政端州期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端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深刻意识到,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员干部要以包公为榜样,践行“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 的执政理念,唯有如此,为官才有分量。

三是埋头苦干,尽职尽责。 包公关注民生,锐意改革,能妥善解决各种棘手问题,这是作为一名官员责无旁贷的职责。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更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心中有责”,真正成为带领人民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推动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唯有如此,人生才有作为。

弘扬包公文化,树立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既是当前社会发展亟需的政治诉求,也是我们需要再一次拾起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名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更有责任和义务去学习、传承包公文化,深刻领会包公善政、勤政、廉政的施政理念,发扬包公不畏强权、为民谋政的实干精神,强化为民请命的政治意识,切实用好手中的权,造福一方百姓。

千年包公观后心得体会(实用22篇)篇二十二

千年包公这一部记录片意在塑造一个清廉公正的一个形象,我们看完之后一定会有很多感受,也会写一下。

观后感。

大家想要看看一些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千年包公观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今晚八点,三集纪录片《千年包公》将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

包公何许人?乃北宋名吏,古往今来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以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而著称于世。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治“四风”,徐守盛强调敢于唱“黑脸”、当“包公”,就是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发扬包公公正、廉洁、无私、不畏难的精神,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发扬包公公正不阿的精神。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既是“医生”也是“病人”,既是活动推进者也是行为主体人。《荀子·正论》曰:“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只有领导干部做到公正不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动真格,才能树立起上行下效的良好风范,才能有各级各地出动实招的生动局面。

发扬包公两袖清风的精神。中央提出整治“四风”,剑指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直击要害,深得人心。整治四风,弘扬廉洁自律精神,关键在于一“弱”一“强”、一“破”一“立”。弱,就是弱化官员的意识;强,就是强化公仆意识,在清正廉洁中服务人民才能取信于民。破,就是改变奢靡浪费的恶习;立,就是树立党性纯洁的理想,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发扬包公铁面无私的精神。无私方能无我,无我方能尽心尽责。没有私心,没有私利,才能从大局出发,从党的利益出发,触及灵魂,触及核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敢于亮短揭丑的态度、以治病救人的担当,对照中央八项规定,对照党纪条规,严肃认真地查找“四风”上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原因,认真加以整改,使干部作风状况有一个大的改变。

发扬包公永不畏难的精神。整治四风也好,转变作风也好,出汗排毒也好,总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内在的外部的、上面的下面的难题,搞不好就会前功尽弃,甚至害党害国。要学习包公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不畏难、不怕苦,到问题多、难度大、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排忧解难中树立威信、增进感情、提高水平。

《千年包公》由中共安徽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和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本片自2019年8月正式开拍,剧组成员奔波数万公里,先后到中国台湾、新加坡、河南开封、广东肇庆、浙江宁波、安徽天长、安徽合肥等十几个地区与城市,进行实景拍摄、专家学者釆访及历史再现。

包公文化具有多层面的文化内涵,包括包拯自己的真实故事,亦包括百姓对其缅怀而神话其形象,以及文学、艺术的创造,在历史各个时代人民以不同的方式不断丰富和发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由于“包公戏”的深入人心,包公留给人们的历史形象,鲜少为其全面政务功绩,更重要的是其是一个破案入神、执法严明、断案公正的法官。如舞台上的“包青天”是一个形象脸黑如漆,有三只眼,其中一只能照出妖邪原型等等的人物,表明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包公形象。

“包青天”为人公正廉洁、为民伸张正义的形象亦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执法者在法官职业素养的要求。在今天,关于“包青天”的文学艺术作品经久不衰,便可看出“包青天”三个词包含了人民群众对法官的全部期待。如今在法官办案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结合“包青天”的示范作用,己正才能正人,构建先进法院文化必须先提升法官自身法律素质和道德修养,只有法官在个案中清正廉洁,公正执法,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力求做“包青天”式的人民法官,才能充分发挥先进法院文化的渗透力、感召力和塑造力,不断提升法院的软实力。

包公文化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丰碑,考察包公文化的本质,有以下原因:其一是包公不畏强权,秉公办案。《铡美案》中,包公不畏强权,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将当朝驸马立斩铡下,大快人心,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得到伸张和弘扬;第二包公执法有人情味,张弛有度。包公并非僵硬地执行法条,而是充满人情味,体恤当事人。面对秦香莲孤儿寡母,他并没有像其他衙门一般威仪肃杀,而是充分尊重她们的表达意愿。在历史形象中,包青天是一个感情丰富、能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的“清官”,正因为这种人情味,才能让其断案的结果让人服从。三是包公不徇私情,断案分明。面对犯了死罪的侄儿和将自己含辛茹苦拉扯到的嫂娘,一面依法严惩自己的侄儿,一方面流泪向嫂娘赔罪,在情与理的交叉中,包拯处理得分分明明,没有半点徇私;四是包公断案如神,不偏不颇。包公所办案件均是铁案,他总是倾尽全力、明察秋毫,抽丝剥茧般将纷繁复杂的案情断得清清楚楚,以伸张正义为己任。如狸猫换太子案中,他最终还给当事人一个公道;五是包公为官清正廉洁。正人先正己,如上述包公不持一砚离任等源远流长的故事,只有一尘不染与当事人斗智斗勇,才能不受干扰,执法如山。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行使国家的审判职能,评判着人类社会发展变革中的是非曲直,维护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新时代的法院文化建设,是传统法律精华和世界先进法律文化的交汇与融合。结合包公文化,分析包公文化中的具体内涵,结合百姓喜闻乐见的包公故事融入法庭文化中,能够更好地引导民众服诉、信诉,提高司法公信力。

近年来,笔者发现不少文化人士呼吁要摈弃“青天文化”,理由主要是许多诉讼参与人缺乏诉讼常识,不讲诚信、不靠理据,靠缠访闹访来增加法官压力,以达到个人诉讼之目的;其次“包青天”与现代司法体制完全不同,目前“包青天”的职能已被细化为市长、公安局长、检察长和法院院长名下,但是不少当事人提起诉讼后,仍然认为法院应当与包公一样断案,在诉讼请求得不到支持后,不断上访,引发群体矛盾。然而,这种观点仅仅看到少部分诉讼当事人因缺乏法制观念而干扰诉讼,却看不到包公文化对法官的典型示范作用,对提高司法公信力、培养群众对法官的信赖心里的重要性。但最高法院亦以“包青天”、“独角兽”的卡通形象来表达司法为民的观念。近年来,随着港台电视剧的深入,包拯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中。剧中体现包拯面临的人与情、人与理之间的冲突更为明显,人物内心冲突也很鲜明,单从故事构造亦可看出仅靠“包青天”一人实现正义是不可能。这些电视剧也片面教育了群众不可神造人物,而应当讲法律、讲证据,在制度中办事。

相关范文推荐

    班干部改选发言稿(模板18篇)

    发言稿是在特定场合下向听众传达信息、表达观点或进行演讲的一种书面材料,它需要有条理、有逻辑地阐述观点,引起听众的共鸣和关注。最近我们公司将举行一次重要会议,我想

    绍兴市股权转让协议书(通用18篇)

    转让也可以指个人将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业经验分享给他人,帮助他们提升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转让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甲方(出让方):身份证号

    采购的运输合同(汇总21篇)

    运输合同的签订有助于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有效预防纠纷的发生。请参考以下合同样本,了解一份完美的运输合同应该包含的要点。甲方:_________________

    体育学科组工作计划(通用14篇)

    通过编写工作计划书,我们可以更好地分配工作优先级,提高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效益。这里有一些工作计划书的成功案例,它们揭示了制定明确目标和规划路线的重要性。

    早教园圣诞节活动方案(专业20篇)

    一个好的活动方案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充分利用资源,最大化地实现活动的目标。主题讲座:邀请行业专家分享相关知识和经验,提高参与者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圣诞狂欢——共

    乌镇难忘的游玩(优质14篇)

    优秀作文可以打动人心,让人们对事物有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优秀的作文范文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每一篇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迫不及待

    爱在其中小学(专业18篇)

    一篇优秀的作文,应该有独特的文风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推荐一些有关优秀作文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风从窗户的缝隙中

    六年级开学典礼的演讲稿(汇总19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递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欢迎大家参考以下开学典礼致辞,了解一下同龄学生们是如何在这个重要场合上表达自己的。

    课题教师代表发言稿(汇总16篇)

    在大型会议、庆典或演讲比赛等活动中,发言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发言稿例子,让我们共同欣赏和学习,提高自己的演讲能力。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

    万圣节狂欢夜活动策划方案(专业16篇)

    一个成功的策划方案需要我们对目标有明确的认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实现这些目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成功企业的策划方案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