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

时间:2023-12-09 作者:笔砚

教学计划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必要手段。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二

1、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kg(与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无关)。

测量工具:天平(使用方法:……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从大到小取;测量前调平衡用螺母,测量时调平衡用游码;万一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应将砝码减去游码…...)。

2、体积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应平视,即与液面相切)。

固体的体积:采用"溢杯法"。

3、密度物体的一种属性,不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而改变。

公式:单位:kg/m3或g/cm3换算关系:1g/cm3=1103kg/m3。

测量方法(实验)(1)常规法:用天平测出质量,有量筒测出体积,利用公式得出密度。

4、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1)f浮=(2)浮力等于视重之差。

5、浮沉条件(1)当浮力小于重力时下沉(2)当时下沉。

当浮力等于重力时悬浮当时悬浮。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上浮直至漂浮当时上浮直至漂浮。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和浮沉条件(受力分析),即漂浮和悬浮时有:g物=f浮。

例:将三个体积相同的小球放在水中,如图,则这三个小球所受浮力的大小正确的是:()。

aa球所受浮力最小a。

bb球所受浮力最小b。

cc球所受浮力最小。

d三个球所受浮力一样大c。

若将上题中的体积相同改成质量相同,则f浮a=f浮bf浮c,即选c。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三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一课时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 引出:浮 沉

4、学会手语“浮、沉”。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2,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水的浮力

浮力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学生实验器材:橡皮泥、小石块、小木块、铁钉、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空易拉罐、水槽、细线。

1.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浮力的事例:漂浮在水面的轮船、木块、水鸭子、人,浸没在水中的潜水艇等。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事例中的轮船、人等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小组合作学习,尝试分析这些现象的原因。

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现象与浮力有关;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而且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想了解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从而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2.新课教学

模块一:感知浮力的存在,建立浮力的概念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五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文档为doc格式。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六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学生汇报。

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七

《水的浮力》是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自然常识》第四册第4课。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沉和浮的现象之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从能力培养来看,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浮沉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在水中浮着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浮在水面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橡皮、铁钉、钥匙、积木、弹簧秤、皮筋、空塑料瓶、铁块、橡皮泥等。

2、ppt动画出示各种水的浮力应用图片。

一课时。

1、谈话引入。

2、出示课件,学生观察,说说观察到了什么?

3、教师演示浮、沉的图片引出:浮沉。

4、学会手语“浮、沉”。

1、引导做实验1,研究物体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

(1)请学生出示自己准备的材料,并介绍。

(2)实验前要求: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地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添在实验记录表里,实验完毕把手中的材料分类。

(3)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组讨论在生活中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下沉?

(6)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2、做实验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1)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来研究泡沫塑料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a、将泡沫塑料放入水中,反复轻按,感受手有什么感觉?

b、将泡沫塑料等压到水底,手一松,有什么现象发生?

(3)汇报实验结果。

(4)交流讨论:手的感觉及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小结: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叫浮力。(板书课题:水的浮力)。

1、课件显示。

2、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

在水中的物体,有的会浮在水面上;有的会沉在水低。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收到水的浮力。

用弹簧秤分别称物体在水中和空气中的重量,有什么发现?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验浮力的存在,知道浮力的方向。

(2)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2)通过实验探究,定性地认识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体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gzzj/jxsj/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演示实验器材:演示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

学生实验器材:大小钩码、同体积的铜柱铝柱、弹簧测力计(12)、溢水杯(12)、塑料袋(12)、烧杯(12)、水、橡皮泥(1盒)。

教学程序。

故事激趣,导入课题。

学生:说出取球的办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

教师讲述:文彦博从小热爱学习,爱动脑筋,后来做了宰相,成了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想的办法中应用了什么物理知识?引入浮力课题。(板书浮力)。

2、体验浮力的存在,寻找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1][2][3]下一页。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九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真阅读了《科学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我们科学课该怎么上呢?我想,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证明猜想,从而来体验科学。因此,《浮力》这一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验证,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泡沫、橡皮、木块、石头、弹簧秤……并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盆水。这样,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验材料,使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更可靠,学生印象也最深。当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让学生准备,这就更锻炼了学生。

最好,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紧接着,从“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底这个问题”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体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体会手上的感觉。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来,我让大家再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带领学生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这堂课上,虽然课堂气氛并不浓,但孩子们的的智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为学生提供学习得以发生的情景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自主探究的科学过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时,这堂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让我明白了,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感知更重要。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经验,只重视了实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填写实验结果记录单来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感知,抹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因而结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实验感知,再通过表象去看本质,这样就能过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学生才会更理解、更深刻。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

1.动手操作,感受浮力,引入新课。布置前置性作业,自学知识。

各位同学,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这样一个故事,请看屏幕(幻灯片2)。那么,文彦博是依靠什么科学道理,让这个球自己上来的呢?对,就是浮力,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新的内容“浮力”,(幻灯片3)板书。

2.自学、回答检测。

(1)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浮力?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为水的浮力。(幻灯片5)

(2)第二个问题,我们能测试浮力吗?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利用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测量水的浮力。(幻灯片6)那怎样测试,这么行吗(幻灯片7)?应该这样(幻灯片8)。

3.质疑拓展。

我们简单的自学了以下学习内容,你们看,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这么多实验用具,你们想用它来验证那些科学道理呢?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的实验道具足够2个实验所需,一是相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测试,二是不同大小物体的浮力大小。(幻灯片9)

1.出示实验课题一(相同物体在水中的不同位置浮力测试)幻灯片,合作体验。

现在,我们进行第一个实验,请看大屏幕(幻灯片10)。找同学来读一下实验的目的和提示。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但是,当我们移动他在水中的位置时,他的浮力=重力+拉力。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老师的提示开始操作实验。请组长分配好组内人员,定好实验步骤,认真记录。(幻灯片11)

(1)实验操作,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总结收获,提出问题。

2.出示实验课题二(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幻灯片,合作体验。

刚才,我们知道了物体自身在水中越多,浮力越大、排水量越大。那个,不同大小的物体,他的浮力有什么变化?能预计一下结果吗?可以结合刚才那个实验的结果。

同学们预计的不错,我们来实践操作一下,看看我们预测的对吗。请看大屏幕,组长分配好组内人员,定好实验步骤,认真记录。

(1)实验操作,记录结果。

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总结收获,提出问题。

好,请大家准备好实验报告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实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排水量越大的物体,受到浮力越大。

今天,我们的实验非常成功,我们知道了排水量越大的物体,受到浮力越大的这个道理。在实验中,纪律最好的小组是,实验操作最好的是,总结较好的是,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今天的作业是,请看,沉入水里的橡皮泥,我们怎么让他浮起来。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一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教学后记: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二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4.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具有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压强概念的理解.。

压力与重力面积的正确理解.。

压力小桌、泡沫塑料、砝码、橡皮泥、木条、弹簧秤、投影仪、录像机及录像机资料等.。

1时。

3.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

[师]请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生]人走过沙滩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生]人在雪地上,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了下去,而另一个没陷下去?

[生]笔尖和笔帽扎手时的感觉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蝉为什么可以将尖尖的口器插入坚硬的树皮中?

[生]人走过沙滩能留下脚印和软软的沙滩有关系,因为在水泥地上走过就看不到脚印.。

[生]用笔尖扎手会感到很疼,蝉的口器能插入很硬的树皮中,是因为笔尖和蝉的口器都很尖。

[生]我认为上面的那些现象都是力作用的结果.。

[生]按图钉或钉钉子的时候.钉对墙面有垂直于墙面的作用力.。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几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师]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演示]静止在斜面上或从斜面滑下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分析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生]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垂直作用在斜面上.。

[投影]。

a.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斜面的压力.。

c.按图钉时图钉对墙的压力.。

图略:

[生]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师]同学们可以大胆猜想.。

[生]力越大产生效果越明显.因此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无关。而是和力作用的面积有关.。

[生]我们认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作用的面积可能都有关系.。

(同学们分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学生们的活动.最后进行交流)。

第一组:

(1)先将沙子装在一个平底、敞口的玻璃容器中.将沙面摊平.。

实验表格:略。

分析实验现象:

结论:

第二组:参考教材图13.1—3的方法设计实验.。

(1)准备三块完全相同的橡皮泥(将橡皮泥编号)和两根完全相同的细木条.。

(3)取下l号橡皮泥,换上2号橡皮泥.弹簧测力计上挂上2个钩码.重做上面实验.。

(4)取下2号橡皮泥换上第3号橡皮泥.将两根木条放在橡皮泥上,重复实验(3)。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根据计算和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面积所受的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

[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

[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pa)。

[投影]。

1.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2.一颗西瓜子平放在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后习题。

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压强:公式:p=f/s。

单位:pa1pa=1n/1m2。

增大或减小压强。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浮力相关概念和受力分析。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问题的比较与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2)通过师生活动,培养提升学生的观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2)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

受力分析;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生质疑、分析、概括、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策略。

三、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活动所需的实验器材。

一、浮力的知识回顾。

问题1:关于浮力,你能回忆起哪些知识点?

1.自主思考。

2.分组讨论。

3.小结归纳。

4.当堂巩固1.哪些物体受到浮力?

2.浮力的方向?

3.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4.称重法测浮力?

5.阿基米德原理?

6.物体的浮与沉?

二、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演示)。

器材:弹簧测力计,物块a,水,烧杯。

问题2:你有哪些方法测量物块(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1.思考实验思路。

2.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示数。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四

(板书课题)。

(一)[教材]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2)理解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归纳。

(五)[教学用具]两端扎上橡皮膜的透明圆筒、弹簧秤、石块、细线、木块、水槽、水、酒精、煤油、盐、乒乓球、鸡蛋、石蜡块、玻璃块、氢气球。

(六)[教学过程]。

物体位于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示,当物体受力f1f2时,这个物体还能保持平衡吗?学生们很快答出:“不能”。教师接着提问:“物体将要向哪个方向运动?”(学生答):“向f1方向运动”。接着,教师小结:“当f1f2或f1f2时,物体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物体将要向力大的方向运动。”

演示:木块浮在水面;用手将乒乓球压入水中,放手后乒乓球能浮上来,这是为什么?(学生答):“这是因为它们都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在水里下沉的石块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第一节浮力。

演示:用细线拴住石块挂在弹簧秤上,弹簧秤读数表示石块的重力。此时我用手向上托一下石块,并向学生发问:弹簧秤的读数如何变化?学生答:“减少”。教师追问: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石块受到手向上托的力。

演示:课本12-2实验,学生观察弹簧秤的读数有何变化?学生观察后回答:“减少”,减少的原因是:石块受到了水向上托的力,这个托的力也就是水对石块的浮力,所以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重g减去物体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f。

f浮=g-f(板书)。

演示:将烧杯中的水换成酒精或煤油,重做上面实验。实验表明了石块在酒精或煤油中也受到了浮力作用,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浮力:一切浸入液体内的物体,都受到了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浮力。(板书)。

既然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为什么有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有的物体在水中上浮呢?

(二)物体的浮沉条件(板书)。

当浮力小于重力,物体下沉(板书)。

浮力大于重力,物体上浮(板书)。

悬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板书)。

由此可知: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取决于它所受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

[学生练习一]第141页图12-3(写在小黑板上)。

(三)、浮力产生的原因(板书)。

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

演示一:用一个两端开口的透明圆筒,两端扎上橡皮膜,先将圆筒水平浸没入水中(如图2),橡皮膜受到水的压力向里凹,可以看到两边橡皮膜凹进程度比上端明显(如图3),这说明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不相等,这个压力差就是物体受到的浮力。

下面我们根据压强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

设想有一个立方体的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压力(图4)。它的左右两侧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有何关系?(学生答):“是一对平衡力”。它的上、下面受到的压力是否也相等?(学生答):“不相等”。哪个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为什么?(学生答):“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因为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大,受到的压强大,压力就大。”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这两个压力的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f浮=f'-f(板书)。

因为向上的力大于向下的力,所以,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板书)。

演示二把表面很光滑的石蜡块紧贴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及蜡块放入水槽,让蜡块与水槽底部紧密结合,蜡块并不上浮(如图5),轻轻拨动蜡块,让水进入蜡块底部。蜡块就会上浮(分析解释这个现象可使学生加深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所以,要判断一个物体在液体中是否受浮力,关键是看清这个物体是否受到来自液体向上的压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这个压力差方向是否竖直向上。

[学生练习二]。

如图6示,两个正方体物体分别与容器底部和侧壁紧密接触,往容器中倒水,两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学生回答:“侧壁上的物体受浮力、底部物体不受浮力。”

物体不仅在液体中受浮力,在气体中也受浮力。

演示:氢气球脱手后上升,就是因为受到空气对它的浮力。

让学生思考:吹了空气的气球是否受浮力?(学生答):“受浮力”,为什么气球不上升呢?学生答:“因为受到重力大于它受到的浮力。”

(1)浮力;(2)物体的浮沉条件;(3)浮力产生的原因。

第142页1、3、4题。

[想想议议]从水中浮上来的皮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皮球受到的重力始终不变,皮球上浮的过程中,浮力大于重力;当皮球漂浮在水面上不动时,皮球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可见浮力是逐渐减少的,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也在逐渐减少,所以浮力的大小跟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有何关系呢?同学们根据本节所学知识想一想,下节课我们再研究。

浮力教案示例之二。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五

随着物理学习的深入,如何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物理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概念和规律。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及其物理方法实验和科学探究,对学生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高,是已学知识质量、密度、力、压力、压强等的综合,从数学角度分析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更是下一阶段学习的开始,因而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内容从根本上看是讲了“一个力”即浮力,讨论实验测量浮力,而阿基米德原理从本质上讲是研究浮力的大小问题。这样教学内容可以提炼为浮力和浮力的大小两大问题。对于力的概念学习是学生已掌握的,从常见的力、压力等迁移到浮力,学生会明确浮力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消除陌生感,化解学习的难度。

对于教学的重点探究浮力大小教材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作用。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3、探究浮力的大小。个人认为探究活动1目的主要还是找到一种测量浮力大小方法为后面的探究提供实验解决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

1、让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不是孤立抽象的学习物理,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发现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的应用。

2、注重将学生的经验体验抽象加工提升为知识,消除知识的陌生感神秘感降低物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学得轻松。

对于浮力学生生活中有一些经验和前概念。教学设计以此为线索,在研究浮力的概念时要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的前概念只是模糊的认识,通过课堂实验再此体验,将经验抽象成严格的物理概念。从浮力到阿基米德实验,思维有很大跳跃,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分析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从而真正认识和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3、立足学生主动学习进行设计和预设教学活动是围绕学生学这一中心展开的。

首先对于浮力的概念,让学生从现象和实验体验的基础上抽象出严格的物理概念,认识一种新的力,思考浮力的其它因素。

4、发挥教师的导学指导作用,处理学生的生成调控教学进程。

三、教学反思。

1、教学容量太多完成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对于启发学生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环节可以简化处理。即不做折纸船游戏,仅从生活现象游泳时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人的感觉/井中提水时人的感受去引导。

2、教学探究出的物理规律仍需要一定的训练去巩固,除了本节最后的解释现象,还需要一节习题课练习及讨论问题。

3、为了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完成,分组探究课前要安排好小组要明确小组成员分工。教学过程的探究活动务必注意使学生都明确做什么怎么做,真正将有效的经历经验转化为知识。

4、教学中不要急于完成知识传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尝试操作的时间,困难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六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一、感受浮力: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中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

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中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牛顿)。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七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比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能对物体的沉浮提出假设和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和猜想,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细致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用实验证明在水中浮着的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课前准备:

盆、泡沫、木块、石块、小皮球、橡皮、钩码、弹簧秤、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多媒体出示:皮球掉进树洞里(图)。

师:一天,几个小朋友在大树下玩皮球,一不小心,皮球掉进一个树洞里。

洞又深口又小,小朋友们的手臂根本够不到皮球。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办法吗?

2、学生汇报交流。

(生可能会说出往树洞里倒水,皮球会浮起来)。

3、设疑:皮球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它和什么有关?

4、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5、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浮力,是不是所有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学习浮力有什么用……)。

今天,我们不可能解决同学们提出的所有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浮力。

二、实验活动。

(一)实验1:

1、要求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大胆猜想,哪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注意:只猜想,不动手实验!

实验一记录单。

学生汇报。2、学生猜想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

3、实验验证学生的猜想。

刚才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有什么办法来证明?

(学生可能会说出,做个实验:把它们都放到水里,就知道了。)。

4、学生实验并填写,老师巡视,学生汇报,师相应板书。

(二)实验2:

1、质疑:为什么这些物体都会浮在水面上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受到了水的浮力。)。

师:那水的浮力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感知一下。

2、出示实验要求:

把泡沫等上浮地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仔细体会手的感觉,并进行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记录单。

实验二记录单。

把泡沫等上浮物体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摁,手会感觉到。

这个力的方向是。这说明。

这些物体在水中受到了。

3、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

5、教师小结并板书: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科学上称这力叫浮力。

(三)实验3: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3、提出用实验来证明你们的猜想。明确实验步骤,提出实验注意要求。

v物体要完全浸入水中;

v物体和弹簧秤不能接触盆壁;

v正确使用弹簧秤,并正确读写刻度;

v把测量结果正确记录下来,完成实验三记录单。

用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教师小结: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就说在水中下沉、上浮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所以我们就能归纳: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叫做水的浮力。

三、实践应用:

1、说说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水的浮力的一些应用。

3、让学生观看:浮力应用视频(盐水选种)。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找一找,水的浮力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教学反思。

首先,我认真阅读了《科学课程标准》,看到这样一句话: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我认真琢磨,细细体会,觉得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科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那我们科学课该怎么上呢?我想,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做到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自己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证明猜想,从而来体验科学。因此,《浮力》这一课,我把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猜想、动手、验证,教师只是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这样所取得的效果最佳。

其次,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我给学生准备了实验记录单和实验器材:泡沫、橡皮、木块、石头、弹簧秤……并让每组学生准备好一盆水。这样,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验材料,使学生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得出的科学结论就更可靠,学生印象也最深。当然,以上的材料也可让学生准备,这就更锻炼了学生。

最好,上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哪些物体是下沉的。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紧接着,从“为什么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却沉在水底这个问题”入手,得到受到浮力的结论,再引导学生利用浮在水面的物体去感受浮力,用手往下按,体会手上的感觉。学生经历这一探究过程,初步感受到了浮力。接下来,我让大家再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并通过实验得出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水的浮力。最后,带领学生观看浮力的应用视频,让学生了解浮力在人们生活中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这堂课上,虽然课堂气氛并不浓,但孩子们的的智慧、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我想,为学生提供学习得以发生的情景和材料,让学生自己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体验自主探究的科学过程,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会学得更好,得到更多!

同时,这堂课中也让我看到了许多不足,让我明白了,科学实验的结果很重要,但实验的感知更重要。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感知浮力,但因缺乏经验,只重视了实验的结果,让学生通过填写实验结果记录单来代替了每个学生的实验感知,抹杀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充分感知和分析的过程,因而结果并不深刻。如果在实验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实验感知,再通过表象去看本质,这样就能过水到渠成,自然得到实验结果,这样的结果,学生才会更理解、更深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八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在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

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科学浮力教学设计(专业19篇)篇十九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

    代理申请书(通用21篇)

    代理是一种常见的商业模式,通过代理商的渠道和销售网络,产品可以更快速地推向市场。以下是一些代理人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并提升自己。

    初中军训心得体会实用(优秀15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我们对军事训练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总结和思考的一种表达形式。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优秀军训心得体会,希望对你的写作能有所帮助。在六天军训后,我有很

    饭店国庆中秋假期活动发方案大全(18篇)

    活动方案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评估可以了解活动的效果和改进的方向。接下来是一些经过实践验证的活动方案案例,它们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一、活动主题:。粗

    党史学习教育组织生活会十(精选13篇)

    学习是一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与他人的合作和交流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是一些学习心得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情况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反映某种临时性情况

    我惹祸了我惹出了祸(专业18篇)

    优秀作文应当准确把握文体特点,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加文采和艺术性。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资料,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张博。在我六岁的时候,我闯

    规划局信访工作总结(实用18篇)

    在每个月结束时进行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进。小编找到了一些经典的月工作总结范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为突出信访工作的重

    我学会了滑旱冰(专业15篇)

    优秀作文是一篇独立完整的文章,它需要有清晰的中心思想和合理的组织结构。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挑选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范文,与大家一同分享和欣赏。我是个旱冰高手,他答

    常青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不仅是对自己的思考梳理,也是与他人分享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人对同一件事的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初中同学聚会倡议书(热门19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不同类型作文的特点和要素,以便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训练。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优秀范文样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三(17)班的全

    健康饮食国旗下的讲话(实用16篇)

    每一面国旗都代表着我们国家的独立、自由和平等,是我们共同的象征和标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国旗下的电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诚信是金子,拥有它让生活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