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

时间:2023-12-03 作者:琉璃

河北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如长城、山海关、承德避暑山庄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河北的总结,欢迎一起来看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中国古代的文化灿若星辰,其中古诗以它语言的凝炼、精纯和隽永而流传久远。它或是寄托着人们对自然赞美,或是吟咏着人们对真情的颂扬,或是记录着人们心灵的独白……短小精悍富于音乐美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太多的情思和想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我们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课文三十 《古诗四首》(板书)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自称为“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谁愿意先给大家读一读。(1人)。

3、师:发现了吗?这首诗和我们以往学的古诗有所不同。(以往是五言或七言的绝句,今天所学为七言律诗。渗透)。

二、学习新诗。

(一)回忆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计划。

(二)破题,知作者。

1、师:破题、知作者两个问题,对于学习这首诗来讲哪个问题是重点?为什么?

3、分句讲解。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学生讲重点词(剑外,蓟北,出示地图帮助理解。)(教师引导明确,此涕泪为喜极而泣。再引导学生想想他当时会想些什么。明确杜甫当时是悲喜交加。)。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学生讲重点词(却,妻子,漫卷。他的妻子们在想些什么?)。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学生重点讲解(白日,青春。重点体会“放”歌,“纵”酒。)。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学生重点讲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重点理解“穿”及“下”。a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吗?这一句中有四个地名,用了两个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语“穿”“下”这是为什么呢?b说明了什么?c怎么读?)。

4、我们分句讲解完了,谁来完整的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

5、同学们,当你读了这优美诗句,眼前都浮现出了哪些景象?

(四)指导朗读知意境,熟读成诵。

师:古人常以诗明志,以诗寄情。在诗句中,情感是线将语言的珠子串联起来。诗离不开乐,让我们配上音乐,再美美的读一读。先听我来读,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三、扩充练习。

四、结束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二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一、再读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解释字意,句意,帮助学生理解这狂喜的时刻。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 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布置作业。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札记

教学内容

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重点难点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突破重、难点的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二、提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体会,理解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五、想象画面,吟诵玩味。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课堂练习。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搜集与之内容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

精彩创意

搜集信息

名词解释: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他的一生创作的大量的诗篇,当时的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真实的反映出来。被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很大。

作业设计

实践活动

作业:

1.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2.理解相关的字词

涕泪: 妻子:

青春: 便下:

即: 穿:

教学札记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教学难点: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五

杜甫是唐朝的爱国诗人,被人们誉为“诗圣”。想必大家都知道一首他写的诗:《》,这首诗也是他的“生平第一快诗”,可你们知道这首诗的背景吗?下面就由我来介绍吧。

“官军收蓟北了啊!”一大早,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便传遍了梓州,大家欢呼雀跃,一片喜气洋洋。无处不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所有的人都互相庆祝、道喜,为自己的家乡终于被收复而激动。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这一天终于盼来之时,他竟激动的喜极而泣。终于,杜甫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写下了这首发自内心的呐喊《》: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七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平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三、品读古诗。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四、熟读成诵。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五、总结写法。

六、布置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八

今天,我正在书房里叹气:“唉,整整七年了,我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啊。”我托着下巴在沉思,我决定去街上解闷。刚来街上不一会儿,就听一个小贩手里拿着一张纸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蓟北了,哈哈……”我半信半疑,便上去询问。只见上面写了收复蓟北的消息,我高兴的手舞足蹈,便直奔回到家中。

我快速地回到家中,对正在烧饭的妻子说:“蓟北被收复了,我们可以回乡了!”她一听便像一个小孩子似的拉着我的手:“真的?我没有听错吧?我好高兴啊!”“真的。”接着,儿女们也赶来了,我们一家人拉着手跳起舞来。我想:既然蓟北收复了,我们现在为何还不回到自己的故乡呢。我马上行动,我走向书房,随意的整理好了诗书,便对妻子说道:“我们回乡吧。”过来几个时辰,来到了船边。妻子儿女先上了船,我回首望了望:“再见了!”我随后也跟上前去,船儿随风飘去。

一路上的风景如画中一般,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河边桃树,梨树都开出了花儿。柳树也在忙活,女孩们在对着河里梳洗头发,男孩们则在一旁聊天,真是热闹!看,那几棵大树正在跳舞呢!它们摆动着自己的手臂,欢快的又唱又跳的,听,它们正随着春风“沙,沙……”的唱着歌呢。而我在船上放声高唱,一会儿和妻子一起畅饮美酒,然后聊聊天,那是多么快乐。我们急忙从巴峡穿到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便往襄阳,一直奔往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九

1、掌握本课出现的生字词,如“洛”等。

2、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

3、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4、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掌握作者生平及在诗歌史的地位;理解把握本课的思想主题。

感受和学习诗歌中流露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提出读不懂的语句。(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三、理解诗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

“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

这句诗讲了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

这句诗意思是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这句话讲了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这句诗讲了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四、内容分析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

3、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

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4、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五、课堂复习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六、课后作业

预习“基础训练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

教学目标:

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联系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心情。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诵诗句。

教学模式:模式三:“双主互动”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诗坛上有一位诗人与李白齐名,他是……?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那么人们又如何尊称杜甫呢?(对学生作出表扬,鼓励课前预习)。他的诗还被人们称为“史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六年来我们也学了他的不少诗,能背一首他的诗吗?(每首诗由教师起头,让学生一起背诵)。

教师总结点评:

诗中有的表现出杜甫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无限喜爱,有的写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其中表现杜甫关心时事、战争题材的诗数量很大,其诗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一些佳篇名句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如《望岳》中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很多人的座佑铭;再如揭示统治阶级腐败和人民苦难的警世之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喜欢杜甫的诗。《春望》就是其中的一首。

(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以沉痛的笔调抒发胸中无限悲愤之情,将国仇与家恨融为一体。可以看出诗人悲天悯人的博大胸怀,是如此紧密地与祖国的命运、时局的变化和人民的痛苦息息相连。

杜甫晚年作的诗诗风苍茫而沉郁。这与作者生活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也就是作者45岁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大家知道“安史之乱”吗?请学生来谈一谈。

之后,查找相关资料。

(安史之乱公元755-763年,指的是安禄山,史悬明反叛唐玄宗的一次内乱,安史叛军十分残暴,每到一处就抢掠民财,烧毁房屋,甚至把杀人当作儿戏。在安禄山军队的暴行下,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镇村庄变成了一片瓦砾废墟。作者杜甫的家乡也不例外。)。

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请同学们和老师再一起朗诵《春望》,想象一下当时的社会情景和作者当时的感受。

同学们,从诗中你体会到杜甫当时怎样的心境?

教师概括:这是诗人目睹昔日都城长安城垣破败,杂草繁芜的凄凉春景而创作的,表现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气愤和对安史叛军暴行的无比痛恨。此时的杜甫内心充斥着无尽的担忧和无限的期待渴望,他在期待着什么?渴望着什么呢?(让学生自由地说一说)。

他期待平息安史之乱,他渴望早日返回故乡。

点评:谁说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终于,公元763年,唐王朝的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延续了八年的“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诗人不在流离失所,他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此时,欣喜若狂的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储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解题、试读。

2、试读:

同学们对诗题的理解非常正确,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相信同学们只要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言,就一定会把这首诗学得更好。下面让我们自由读这首诗,请大家先自由地读,读准字音,把诗读流畅。之后,教师指名读。

三、理解句意。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现在的意思是:青春年少。有阳春三月伴着作者回到家乡。一路上有他的妻子作伴,有他的子女作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解释四个地名。课件演示。

杜甫归心似箭的心情体现在哪几个字?圈一圈“即从”、“穿”、“便下”、“向”。“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在读的时候要读出这种疾驰的画面。(示范读)请学生连读、齐读。作者此时从剑外到洛阳,途径四川,湖北,河南三省,实际相隔千里之途,却因喜悦至极,感觉如同近在咫尺,这两句中地点的转换,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有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

听课文朗读。

齐读。

一路走来,我们感受到杜甫的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语言生动活泼,爽朗奔放,写出了作者欣喜若狂的心情,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次我们的要求要高一点,不光是读熟,还要读出作者杜甫当时写作时的狂喜的思想情感,然后在小组内相互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好。我们要来比一比,看谁能够走进伟大爱国诗人杜甫的心灵深处。

学生练习朗读。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读书就应当如此,那只有你认真地、用心地去读书,你才能理解我常说的那句话:读书是一种享受。

指名读。

若是想配乐朗诵,该选择什么样的曲呢?是低沉的还是激昂的,谁想来试一试?播放音乐诗朗诵。

再练读,不光要读熟,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背诵。

学生练习朗读。

指名配乐背诵。

指名配乐背诵。

杜甫的诗流传下来很多,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生活,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洋溢着爱祖国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在他的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老师读过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得是非常感人,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广泛阅读,深入学习。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一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放歌须纵酒。

极度的喜悦心情。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二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被称为诗史,他也被称作侍圣。这首诗写的是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的叛军头目史朝义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诗人听到这广消息后写了这首诗。

(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诗歌讲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是我们要学习了解的。

1、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纠正字音,教师重点强调以下字音:涕:读t,不读d,还:读hun,不读hi。)。

2、提出读不懂的语句。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外”,剑门关以外,指四川。“蓟北”,河北北部,安、史叛军的巢穴。“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特别高兴而流泪。这句诗讲了什么?(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从剑外传来,刚刚听到这个消息,涕泪就流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慢卷诗书喜欲狂。”“却看”,再看。“漫卷”,胡乱卷起。唐代一般没有装订成册的书籍“文字大都写在纸卷上,所以收拾书籍,就要卷起。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胡乱地粑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话讲了什么?(白天放声歌唱,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即”,就。这句诗讲了什么?(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峰。顺流而下把襄阳一过;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1.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主要写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十分喜悦,收拾行装立即还乡。)。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多年战乱,祖国重归统一的欢快心情)作者的'这种心情是通过哪些词句表达出来的?(“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表达了作者听到胜利喜讯后的感情的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些都是出自作者深深的爱国之情,出自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从中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3、这首诗同《示儿》一诗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都表达了深厚的爱国之情。)。

(要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洛”,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左边是三点水旁。

预习“基础训练1”。

板书:

涕泪满衣裳。

漫卷喜欲狂。

即从……。

便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通过学习这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3.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知背景。

2.题目是什么意思呢?重点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

3.这首诗是谁写的呢?(板书:杜甫)出示图片。你了解他的生平吗?谁能简单的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对,他是一位的爱国诗人,他被誉为诗圣。)那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看来,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板书:知背景)。

(激情创境):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晚年的遭遇吧!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

二、初读,读通顺。

1.配乐范读。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我们一起大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生字。这句诗能读准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齐读(可以读慢点,要读正确)。

三、再读,明诗意。

1.看来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那怎样才能把它读懂呢?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熟读法、结合注释法、查资料、结合上下文、边读边悟、结合插图等方法。)。

小结:看来过去的学习大家已经积累了许多好办法,今天我们就来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诗。把你读明白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不明白的标记出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最后请一位同学把同学们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归纳起来,等会儿我们全班交流。

2.交流:(1)交流了哪些读懂的地方?

(2)有没有没有解决的问题?

(3)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

过渡:看来,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把诗意弄明白了。(板书:明诗意)。

3.你们认为诗中哪个词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的心情?(板书:喜欲狂)。

四、细读,悟诗情。

(一)从哪里看出“喜欲狂”?

过渡:诗人欣喜若狂呀!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读诗,细细的品味一下。

1.学生自由体会。

2.集体交流。

a、“涕泪满衣裳”(喜极而泣、悲喜交集。指导朗读。)。

b、“却看妻子、漫卷诗书”(家人的喜更增加了自己的喜,一向爱书如命的他居然也随手狂乱的卷起诗书与大家共享快乐。真的是“喜欲狂”啊!指导朗读。)。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放”字和“纵”字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52岁的诗人,既不适合放歌,也不适合纵酒,这真的是“喜欲狂”了呀!当诗人想到,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做伴还乡、安享晚年,怎能不欣喜若狂?)。

d、出示三峡画面,想象最后两句的情境。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的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归心似箭、喜欲狂)。

3.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体会,诗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怎样把你体会的情感读出来?(自由有感情朗读)。

4.指名读。

(二)为什么会“喜极而泣”

1.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的喜欲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包含着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理解。

2.学生谈理解。

3.诗人这样欣喜若狂仅仅是因为个人吗?(板书:爱国)。

4.这其中也包包含着浓浓的爱国之情呀!看课件,齐读。

小结:看来同学们真的领悟到诗人的强烈的情感了。(板书:悟诗情)。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反映当时在国家危难之时,诗人的诗作,同学们想学一学吗?

2.出示《春望》。

3.用课上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习。

4.交流学习体会。

六、总结。

作为爱国诗人,杜甫还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丽的诗篇。就请同学们课下再积累一些杜甫的名作,相信你会有更多的理解和收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四

我们班级是一个书香班级,平时大家都积累了许多古诗词,你能朗诵几首表达爱国之情的古诗吗?(请你来说——《示儿》)

《示儿》这首诗,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因不见九州同,而感到悲伤遗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同样表达爱国情感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结合注释找一找这首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2、谁来说说?你来说一说。(喜)板书:喜

3、作者因何而喜?(剑外忽传收蓟北)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题目中的“闻”就是“听闻、听说”的意思,“官军”指唐朝的军队,“河南河北”指的是洛阳等地。

3、接下来请你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看一看作者喜到什么程度?(喜欲狂)板书:欲狂

4、你能表演出诗人的喜欲狂吗?(手舞足蹈、仰天大笑)

第一小组来说说。

(你们认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这两句诗最能表现出诗人的喜欲狂。“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须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你们小组也想来交流交流。

(他们找到的是“初闻涕泪满衣裳”。“裳”,和平时的读音不一样,在这里是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当作者听到这个好消息的时候,不禁泪洒衣衫,这是高兴的泪水,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喜极而泣。)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还有呢?你们组来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是什么意思呢?是啊,在这美好的春天里,作者白天高歌痛饮,想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启程返乡,此时诗人的心情如何?(激动、兴奋)

作者是通过抓住人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的?

是啊,你瞧,作者连回家的路线都拟定好了。一起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他回家了吗?(没有)是啊,从巴峡到巫峡,从襄阳向洛阳,这么远的路程,他想立刻回到家,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归心似箭)好,带着作者的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短短的八句诗,却传递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之心。(板书:爱国)

怎样才能读好古诗?

对,请大家带着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假如你就是杜甫,此刻,你已踏上回家的路,你想对家乡,对祖国说些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五

我是杜甫,由于外敌入侵,许多地方落入敌手,老家也已失守。我迫于无奈,在外漂泊多年。

今日我在城门口观看榜文时,意外的看到了一条喜报:大唐的官军已经收复了安史之乱叛军的总部——河南河北。我一看,眼泪顿时如同山沟中的清泉一样涌了出来。因为这里有我的故乡,自从被敌军占领后,我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我多想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的父老乡亲团聚呀。

我赶紧跑回家,告诉我的妻子和儿女这个好消息,他们的忧愁马上就消失得。

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我们决定立刻出发,回到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去。妻子马上回屋收拾行李,孩子们则欢天喜地的跑到外面撒欢。而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随意的翻阅,时不时又仰天大笑,高兴得仿佛要疯了,嘴里还胡乱地唱着歌。这时,我忽然想到自己藏在井中的老酒还没怎么喝,于是我赶紧把它捞出来,就要喝的时候,想到:不如回到老家之后,和亲戚朋友大吃一顿,那不是更好吗?想到这里,我和妻子恨不得生出翅膀,马上就走。

临行前,我又向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地方看了看,只见天空晴朗,艳阳高照,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候。于是我们趁着这温暖的春风,朝洛阳走去。

我们先从巴峡坐船到了巫峡,从襄阳走向了洛阳。看到了被战火摧毁成满目狼藉的洛阳城,我有感而发,从包里取出笔、墨、纸、砚,写下了一路的心理历程。

正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文档为doc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六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意境。

2.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品词析句,提高对古诗的欣赏水平。

以读促悟,悟中品读。

搜集相关的背景资料。

一、延伸导入。

二、初读古诗,了解背景。

1.请同学们看书或看大屏幕自己出声读一读这首诗。

2.交流初读后的感受,提出疑问。

3.结合题目了解背景。

(诗题写到了当时的一个历史事件,关于这一事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所处的境地,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课前谁搜集资料有所了解,请给大家讲一讲。)。

三、自由读诗,引发思考。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试着读出诗人高兴、喜悦的心情来。

2.指名朗读,评价促思。

(听了刚才同学的朗读,大家都感到这首诗的内涵没有读出来,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好呢?)。

3.学生交流独特的学习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和点拨。

四、研读古诗,品评赏析。

1.请同学们深入诗歌中细细读一读,品一品,对哪一两句感兴趣,就重点研读一下这两句。

2、自由研读,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读后评,评促悟的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和体验。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不断提高古诗的欣赏水平。)。

五、课外研读,提高积累。

同学们学诗的兴致这样高,老师为大家再推荐杜甫写的另外一首诗歌《春望》,希望同学们运用刚才的学诗方法,好好研读一下,作为课外积累。

六、板书设计。

杜甫。

喜极而泣。

欣喜若狂。

忘乎所以。

归心似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七

《课程标准》对于诗歌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华东三省六市小语协作交流活动中,我听了江苏镇江丹阳市教研室邵云霞老师执教的《清平乐 村居》,虽然课中也存在一些瑕疵,总的来说,这节课对于诗歌教学应该说是一种引领:诗歌到底应该怎么教。结合我教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

新课程倡导终身学习的理念。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在今后的工作、生活道路上必然要走一些弯路。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所蕴藏的丰富内含,不是一句两句话所能说透的,既然这样,我们何不按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去“想象”、“体会”呢?前段时间刚巧上《古诗两首》时赶上参加“华东三省六市小学语文协作交流活动”,没有及时完成,随后,我布置学生按导学单完成预习任务。今天,在课堂上我首先带领学生再一次阅读了“资源共享”部分,引导他们谈感受,学生分别从杜甫的知识渊博,有政治抱负,诗歌寄托了对人民的同情;陆游是现存诗最多的诗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几个方面来谈,从而让学生对诗人对诗的创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接着,就是检查学生诗歌阅读情况,这时,班上的一个学生的朗读出乎我的预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他竞然对“涕”、“欲”、“何”、“纵”的读音都没有读准,怎么办?我停下来了,如果读这一关都不能过,我还怎么进行后面的教学呢,即使这只是个别现象。我不断地进行范读,让学生跟着读,学生自己练读,再让学生在班上展示。没有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把握诗的大体意思就迎刃而解了。

当我进行“学贵有疑”这一环节时,有位同学提到这样的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在战乱中背井离乡,现在终于可以回到故乡了,那么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经过讨论,学生一致认为,这是诗人设计好的回乡路线,而这个路线时时刻刻在诗人的脑海中,而今,叛乱已被平定,一个“穿”一个“向”足以表明诗人多年来一直的思乡情绪。而这种思乡心情之切是源于诗人对国家收复失地的喜悦与兴奋。

最后,围绕“喜”字,学生进一步从“漫卷”、“放歌”、“纵酒”等词去体会诗人的爱国热情。另外,在练笔上,我让学生围绕诗人听说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这一喜讯的表现,如诗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诗人的家人又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展开想象说一说写一写,从而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进行内化。

本课教学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需要广阔的智力背景作支撑,否则学生的课堂表现只能是寸步难行、“呆若木鸡”。课堂“死气沉沉”,我们就常常埋怨学生在课堂上表现不佳,不善思考,其实问题主要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没有体谅到学生的学习困难,我们常常是“一厢情愿”做着自以为是的工作,其实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我们的教学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从“学生”出发,这是一条最根本的教学原则。

暑假刚过,考虑到学生可能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古诗了,早读课上,领着学生复习《好书伴我成长》上的几首古诗,主要是“边塞诗”,有《凉州词》(王之涣、王翰)《出塞》(王昌龄),还有林升的《题临安邸》、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读边随机提一些问题,感到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存在不少的困难,尤其对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很肤浅。最后引导学生读抄在黑板上的《春望》,学生虽然一开始感到比较为难,但是经过讨论与点拨,对诗歌的大意以及时代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以上的复习大概化了半个小时,学生对这些古诗的理解与体会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想的境界,但是,课后我想,如果没有这半小时,今天的这堂课,也许是“不堪入目”的。

本课的主要环节有:

一、导入。请学生说说早读课上读古诗的整体感受。学生的发言是令人满意的,他们不但能理解诗歌的大意,而且也能读懂诗人的内心。比如有一位学生就说,这些诗歌的作者都希望不要有战争,希望老百姓能过上一种和平的生活。这个环节化了两三分钟,我从学生的表现中感受到他们对学习新课的期待与信心。

二、初读。这首诗的生字不多,在指名学生读的过程中,强调或纠正“涕”、“襄”等字的读音,尤其反复强调“妻子”的“子”读作第三声,而非轻声。字词的教学即使在六年级也是一项基本的目标,不可放松。

三、解题。学生对题目的字面意思的理解也不存在多少障碍,难点是对“河南河北”的理解同今天的“河南(省)河北(省)”的区别。在理解题目的过程中,相机请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安史之乱”和作者:“诗圣”杜甫。

四、会意。理解了题意,了解了背景与作者后,请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歌的意思。学生读后,好像不敢举手,便请学生先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先有学生提出“白日放歌须纵酒”和“青春作伴好还乡”,关键是“放歌”、“纵酒”、“青春”等词语。许多学生也都查过工具书(课课通之类),所以,很快便扫除了理解上的障碍。接着又有学生提出“剑外忽传收蓟北”不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地名“剑外”和“蓟北”。有学生查了资料,知道“剑外”就是好“剑门关以南”,而“蓟北”就是指今天的河北省北部地区。我对学生说在解释古诗句的时候,地名也可不解释(即“直译”),这样学生理解这句话应该没问题了。

五、悟情。理解了第一句诗后,我没有让学生继续质疑,而是话锋一转,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收复“蓟北”的消息,来得这样突然,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如何?何以见得?学生抓住“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和“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诗句,体会到诗人“喜出望外”、“欣喜若狂”的心情。在学生说到“涕泪满衣裳”时,我这样追问:高兴的时候可以欢笑、放歌、纵酒,可是杜甫为什么会流泪呢?学生有了《春望》这首诗的阅读基础,所以也不难理解:长期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回家了,兴奋、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喜极而泣。在交流“却看妻子愁何在”这一句时,我还是引导学生同《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进行对比理解:居无定所的杜甫看着自己的妻儿是忧心忡忡;而听到唐朝的军队收复失地,一家人又可以返回家乡,安居乐业了,忧愁与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在这堂课接近尾声的时候,有学生谈到了对“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下洛阳”的理解,我明显感到学生的理解有误,便直接指出:这两句是杜甫想象回乡的行程——(作者想)立即从巴峡穿越巫峡,顺流而下,然后从襄阳登陆直到洛阳。杜甫的家乡就在洛阳以北,从这两句可见作者的“归心似箭”。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因为有了《春望》等诗歌的阅读基础以及历史背景、作者生平资料的支撑,所以虽然一开始学生对理解诗歌的内容好像有些困难,但是经过相互之间的合作讨论及教师的点拨引导,一切都迎刃而解。特别是在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时,我不时地引导学生把本首诗歌的学习同《春望》相链接,学生对诗人感情悲喜转变理解真切,诗人的喜怒哀乐仿佛弥散在课堂之中。我感受到自身的神采飞扬,以及学生闪烁的目光。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很有规律,基本上每一学期要安排两次古诗的教学,一次在第一单元,另一次在最后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一首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另一首是陆游的《示儿》。这两位都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然而这两首诗的情感基调却是截然相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诗中处处透着喜;而《示儿》却是陆游病重离世之际留下的遗言,诗中字字含着泪。在教学中,我发现这两首诗的诗意其实并不特别难理解,然而对于古诗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是远远不够的,重点必须体悟作者所含的情。而每一首诗的创作与诗人的生平经历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了解了古诗的创作背景,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

在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故事: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有个文人来到长安,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可是由于奸臣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他进取无门,生活贫困。直到天宝十四年(755),他终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同年可就在那一年,唐朝著名的“安史之乱”爆发了,此时他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亲。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可途中却被叛军所俘,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整整八年后,他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唐朝官军战胜了叛军。讲完这个故事后,我问:“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人,有过这样的经历,听到这样消息,心情会如何呢?”有了具体的内容作支撑,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情境,体会了诗作的情感基调。“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紧接着又由此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杜甫、了解杜甫。“这首诗,就是他游离家乡多年,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听说家乡被收复,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慷慨而作。”

诗文总有眼,本诗的诗眼缘自一个字“喜”,找到诗眼,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去找,去品,哪些地方能表现出这个“喜”字,首联除了交代喜的原因外,还看出了初听喜讯的真实心情。满衣裳让我们看到了杜甫内心的真情流露,那是喜极而泣的表现。“初闻”从“初”中,我们能洞察出杜甫盼收复的由来已久的心情与急切之情,试想,刚听到收复这一消息,也不去考证其真实与否便喜极而泣,这便是杜甫压抑内心情意的一种真实反应。诗文不光从自身,而且关注身边的反映,留心“妻子愁何在”,自己更是“漫巻诗书”还大声唱着歌大口喝着酒,这反常的表现正是“喜欲狂”的最佳写照。然后,乘着大好春光把家还,岂不快哉!尾联,连设想的路线都安排好了。可想回家对他来说是梦牵魂绕,期待已久。这两句除队看出急切的心情外,那种高兴的劲不言而喻,恰似李白的“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知道了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他们就不知不觉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得到诗人的真实情感,学得很有滋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八

自从洛阳被叛军强占,我和妻子流落到了梓州,从此,我们一家的欢乐幸福便烟消云散,我整天愁眉苦脸,妻子也闷闷不乐,连平日里无忧无虑的孩子也没了玩的兴致。

一天,我漫步在剑门关外,心里正想着蓟北何日才能收复。这时,迎面而来一群官兵,他们敲锣打鼓,大声吆喝:“蓟北收复了!”我一听,惊得目瞪口呆,这是真的吗?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兴奋的泪水沾湿了衣裳。啊,我日日盼,夜夜想的家乡终于收复了。

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去,想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和孩子。我冲进家门,对他们说:“蓟北收复了!蓟北收复了!我们能回家了!”妻子和孩子愣了一会儿,随即回过神来,异口同声地问:“这是真的吗?”我肯定地点了点头,然后说:“快,别忙活了,收拾一下东西,回家去!”我随手把诗稿、书籍一卷,高兴得将要发狂。

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娇艳的鲜花,青翠的柳枝,我与好友在大好晴天里放声高歌,举杯欢庆,一起分享心中的这份喜悦。我的眼前好像已呈现出了返回家乡的路线图:伴着明丽的春光,我与妻子泛着小舟从巴峡出发,穿过青翠欲滴、层峦叠嶂的巫峡,一路顺流而下,过了襄阳,便可以回到那久别的故乡了。从此,我们在那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好的日子。

想着,想着,我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文档为doc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汇总19篇)篇十九

安史之乱,使大唐到处兵荒马乱,百姓们流离失所,不得不漂泊在外,杜甫也带着他的妻儿,背井离乡,逃到了四川。

一天,杜甫同往常一样正在草堂里写诗,正当提笔之时,忽听得外面一阵锣鼓喧天,杜甫心里直纳闷:今天是什么好日子,大街上怎么会这样热闹?他连忙走出草堂,只见人们有的敲锣打鼓,有的载歌载舞,还有的在自家门前放起了鞭炮,人人脸上笑逐颜开。杜甫赶紧拉过一个路人问道:“请问,究竟是何事让人们这么高兴?”“你还不知道啊,蓟北已经被官军收复啦!”杜甫听了半信半疑,又连问了好几个人,确认这个消息千真万确,他激动不已,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眼泪就线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划过脸颊,竟打湿了一大片衣襟。

杜甫顾不上擦干自己的眼泪,疾步走进草堂,大喊道:“太好了,蓟北被官军收复啦!我们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故乡了!”原本愁眉苦脸的妻子听了眉开眼笑:“真的吗!八年了,盼了一年又一年,我们总算可以回去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了!我这就去收拾行李!”站在一旁的孩子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回家喽!回家喽!”杜甫胡乱地将书籍卷了起来,他一想到能回到自己的故乡,高兴得都要发狂了。

杜甫笑着说:“今天是个大喜的'日子,来!把家里最好的酒端上来,我今天要一醉方休!”妻子立即端来了美酒。杜甫坐在窗前,大口大口地喝酒,心里乐开了花,禁不住放声高歌起来。他向窗外望去,只见春光明媚,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小草都从地里探出了碧绿的脑袋,随着和煦的春风跳着优美的舞蹈。遍地开满了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五颜六色,十分美丽。柳树在溪边梳理着她那碧绿的“长辫子”。小溪解冻了,溪水“哗哗”地唱着歌儿。布谷鸟也飞上枝头,“布谷布谷”地叫着,好像在提醒人们要开始时耕种了。杜甫望着这大好的春色,心想:我何不就趁着春意盎然的时候返乡呢?于是,归心似箭的他脑海中浮现出了一条回家的路线:我先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峰峦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转走陆路,直奔故乡洛阳。

杜甫越想越兴奋,即兴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个人述职报告大全(18篇)

    述职报告是对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在下文中,将会列举一些成功的述职报告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回顾

    高中生国旗下讲话(模板20篇)

    国旗下是人们心中的圣地,是集中体现国家荣誉和民族自豪感的地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旗下的创新成果,希望能够鼓励更多的人投身科技创新。大家好!我是高一(2)班

    公司设立出资协议书律师(汇总14篇)

    公司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机会来调整其经营战略,以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公司是由一群人共同组建的经济组织,它通过管理和运营来实现盈利的目标。如何加强公司内部的沟通

    游览北京故宫(汇总13篇)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城市。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北京的总结,推荐阅读以下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够让你对北京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信访维稳应急预案范文(15篇)

    应急预案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和灾害情况的计划和措施,它能够在关键时刻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下是一些应急预案的实际应用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思路。

    草房子读后感(热门16篇)

    写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和整理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我是城里的孩子

    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心得(优质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和总结,也是未来改进的基础。下面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撰写心得体会有所帮助。经教研室齐主任推荐,认真研读上海教育学会尹后

    曹雪芹生平事迹材料大全(16篇)

    事迹材料的撰写可以帮助人们回顾过去的经历,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感动人心的事迹材料,它们能够唤起人内心的情感共鸣,让我们更加坚定

    画鼻子三年级游戏三年级写事范文(17篇)

    优秀作文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共鸣,并带给人们思考和启迪。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作文的范例,从中学习其中的闪光点。在今天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一走

    站成一棵树读后感(通用15篇)

    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于知识和文学的兴趣,促使我们更深入地阅读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