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汇总5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QJ墨客2023年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篇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直奔中心,以疑促读。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二、抓关键词,领悟感情。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3、“幸福”是什么让父子俩如此幸福?(爱、承诺、信任、亲情)再让学生们幸福地读一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这一主题,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三、巧妙引读,读中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句子,在读中去品味、去感受、去体会句子的含义和所包含的感情,我精心设计了3处引读。

1、在其他人阻挡父亲挖掘时,父亲看似简单相似的三句问话,却蕴藏着不同的内心世界(恳求—焦急—发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甚至失常,所以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通过点拨、引读,学生们走进了文本,和文本进行了对话,进一步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多次回应引读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在挖掘时的艰难、艰辛,时间的漫长,以至于最后伤痕累累。

3、在学生体会到“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父亲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时,就这个句子我设置了三次引读。这三次引读刚好与课后习题结合起来。

四、读中想象,超越文本

在学生读懂了“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不尽如人意时,我适时加以点拨:可以加上父亲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其中余楚楚描述的画面令全班惊叹,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赞许。

在体会儿子的勇敢、了不起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通过我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阿曼达所处的废墟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如此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

五、巧妙拓展,激发感情。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当学生体会到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所表现出来伟大无私的父爱时,我结合汶川大地震,出示了4幅催人泪下的图片(1、跪寻儿子2、背儿子回家3、陪儿子治疗4、手机短信)凄惨、悲凉的背景音乐响起来,再加上我动情的旁白(后来声音颤抖,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当时感人的情景不但感染了全班同学(好多学生的眼睛红红的),还感染了听课的评委、老师(当时,好几位老师在擦眼泪,下课后还有老师在擦眼泪)。我想这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感情被调动起来了,被激发出来了,“父爱”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在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也是表现伟大父爱的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让他们课后去读一读,达到“教一篇,带一篇”的目的。

六、分角色读,走进文本。

在教学父子相见时的对话时,我安排了分角色读课文,我也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充当父亲的角色。我相信这样既起到了引导学生怎样走进文本,读好文本,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融洽师生关系,烘托课堂气氛,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七、精心设计,巧妙板书。

我精心设计了板书,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板书就这样生成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篇二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众人的劝解与阻拦,夜以继日地挖了38小时,终于救出他的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感情真挚。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着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深入文本,理解文章情感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一次大地震,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虽然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学生从电视上也了解到地震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孩子们缺少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的体验,理解起文本还是比较难的。所以为了更有效地促使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注意多媒体的运用。一上课我便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学生看得非常专注,当孩子们看完录像时,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虽然课文中没有刻意去渲染灾难的可怕场面,但正是这灾难的背景才更衬托出了父亲那高大的形象。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由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为什么说父与子是了不起的?”接着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默读课文,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找出文中能够表现父子了不起的句子。文中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令人感动:第一个是他看到儿子的教室已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我将课堂的突破点确定在第三场景,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通过分析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来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同时,抓住这一文眼,我让学生通过想象,来丰满父亲这个形象。从满身的血迹,想象父亲在挖掘时可能遇到的种种险情,但却坚持挖掘,不愿离开,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层层的感悟,父亲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不断地丰富真实起来。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充分感悟,在读中悟情,在想象中悟形。学生在一次次的与文本对话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朗读能力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创造性地阅读,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事?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由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写小练笔。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了扎扎实实的发展。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时,引导学生质疑的地方不够多;对学生的回答,激励性的语言比较少。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思考,我知道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反思、探索,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篇三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而《地震中的父与子。》是本组第一篇课文,是精读课文。教学时,我重点培养学生自读自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了不起的父与子”,一步步深入思考,以“为什么说这对父子是了不起的父与子”为主线提领全文,使学生体会父亲的执著,守信和儿子的无私,对父亲的信赖,体会崇高的父子亲情。

教学时,注重于对句子的理解,也想通过朗读体会句子的含义,但由于课堂时间紧张,朗读训练不是很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更合理地安排时间,注意取舍。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篇四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

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不足之处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教案篇五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了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教学结构简单朴实,体现了高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自主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了发展。

1、“他挖了8小时,……”中,我抓住“挖”,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父亲除了“挖”还要做哪些事。学生很轻易就说出了“搬、扒、刨、推”等动词,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父亲挖掘的艰难、艰辛。

2、“颤抖”父亲为什么会颤抖?学生比较容易地说出了“因激动而颤抖”“因疲劳而颤抖”但学生很没有体会到父亲此时急切的心情。我让学生找到文中的这句话“一个安全的出口……”我马上让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儿根本就不安全,父亲急切地想尽快救儿子脱离险境,所以声音会“颤抖”。

3、“幸福”是什么让父子俩如此幸福?(爱、承诺、信任、亲情)再让学生们幸福地读一次,这样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这一主题,起到了升华主题的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点句子,在读中去品味、去感受、去体会句子的含义和所包含的感情,我精心设计了3处引读。

1、在其他人阻挡父亲挖掘时,父亲看似简单相似的三句问话,却蕴藏着不同的内心世界(恳求—焦急—发疯),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心情变得越来越急,甚至失常,所以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的。在这里,我通过点拨、引读,学生们走进了文本,和文本进行了对话,进一步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多次回应引读重点句“他挖了8小时,……”让学生体会到父亲在挖掘时的艰难、艰辛,时间的漫长,以至于最后伤痕累累。

3、在学生体会到“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一句父亲的承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时,就这个句子我设置了三次引读。这三次引读刚好与课后习题结合起来。

在学生读懂了“他挖了8小时,……”这一句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当学生描述自己的想象不尽如人意时,我适时加以点拨:可以加上父亲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这样学生的思路更加开阔了,其中余楚楚描述的画面令全班惊叹,也让听课的老师们点头赞许。

在体会儿子的勇敢、了不起时,我让学生闭目想象,通过我的描述,把学生带入到阿曼达所处的废墟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只有7岁的阿曼达,在如此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顽强。

对于语文教学,我感觉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当学生体会到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了38小时,所表现出来伟大无私的父爱时,我结合汶川大地震,出示了4幅催人泪下的图片(1、跪寻儿子 2、背儿子回家 3、陪儿子治疗4、手机短信)凄惨、悲凉的背景音乐响起来,再加上我动情的旁白(后来声音颤抖,哽咽着几乎说不出话来),当时感人的情景不但感染了全班同学(好多学生的眼睛红红的),还感染了听课的评委、老师(当时,好几位老师在擦眼泪,下课后还有老师在擦眼泪)。我想这一切都是真情的流露,感情被调动起来了,被激发出来了,“父爱”这一主题得到了很好的升华。

在结束时,我向学生推荐了一篇也是表现伟大父爱的文章《父爱没有力学》,让他们课后去读一读,达到“教一篇,带一篇”的目的。

在教学父子相见时的对话时,我安排了分角色读课文,我也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充当父亲的角色。我相信这样既起到了引导学生怎样走进文本,读好文本,起到了一个示范作用,又能让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留下深刻的印象,还能融洽师生关系,烘托课堂气氛,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我精心设计了板书,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学生的理解,板书就这样生成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