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

时间:2023-12-18 作者:GZ才子

教案是教师的行动指南,它必须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对于编写三年级教案而言,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一

style="color:#125b86">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认识了长方形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在属小学中年级学段,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本课学习内容安排与呈现都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在发展上也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有的善于逻辑推理,有的善于动手操作,分组活动、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所以本课以实验探究的形式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面积公式的由来,掌握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践,与人合作协调,及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分组实验这一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中得到了培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四、理论依据(教学理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模式,尝试采用"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贯穿“实验-发现-验证”思路,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体现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这也就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充分体现。“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2、学会与人分工合作。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整个教学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指根据学生能力、性格等因素将学生异质分组,以学生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并达成团体目标。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且职责分明,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学生的全面互动,也可以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小组合作学习又是以个体学习为基础的,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力的学生都能自主地、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教者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等,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个实际生活问题得以解决,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获得了感性认识。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学生认识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六、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动画和学生熟知的故事,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明确学习目标,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实验任务;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动画演示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在的联系,形象、生动地由长方形到正方形的演变,类推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利用多媒体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堂上训练,学生通过解答不但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加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数豆子”的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2、在“数豆子”的操作活动中体会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体验数的实际意义。

3、会写百以内的数,进一步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的活动理解位值意义。

教学难点:

位值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出示一杯豆子(内装28粒)。

2、请学生估计一下有多少粒。

3、师生共同先数10粒放入另一杯子中,再估计一下。

4、谁估计得比较正确呢?为什么?我们来数一数吧。

二、数豆子。

1、指名几生来数,其他学生跟着数。

(用不同的方法数)。

三、知识学习。

1、智慧老人:这个数怎么拨?怎么写?

2、学生试一试,说说怎么拨,怎么写。(每个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在纸上写,再指名拨、写)。

3、小组合作:说说这个数的各数位上数的意义。

4、汇报交流。

5、小结:十位上的数表示几个十,个位上的数表示几个一。

6、摆一摆。摆出26根小棒,说说是怎么摆的。

7、讨论:22的这两个“2”的意义一样吗?

8、交流。

四、巩固练习。

1、写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并说说意义。(第4页)。

2、填空(第5页)。

补充:根据老师的表述写数。如:6个十和3个一是()。

3、看计数器写数。(第3题)。

4、写门牌号,理解序数的意义。(第4题)。

5、游戏:抓小棒,先估计有多少根,再数一数,说一说有几个十和几个一。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三

教学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及初步理解了周长含义,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计算能力,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从而更好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电教手段,指导学生直观的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小组合作讨论获得知识,并将成果展示出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能力。

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含义。学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周长算理的理解。

一、创景激趣,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的花坛美丽可爱,吸引了好多同学的视线,有的同学禁不住要进入花坛欣赏花草,那样会损害这美丽的景色,为此,我们学校打算给他围上护栏,护栏每米8元,需要多少钱呢?如何来算呢?要是一个正方形花坛,你会算吗?(出示课件图画:长方形花坛实物图)(学生齐答)。

结果:需要先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再乘以8,就是所花的钱数。

情境激趣,引出问题。

自主探究,归纳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小结巩固。

师: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如何来算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自主探究。

(一)忆一忆(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什么是图形的周长,看屏幕,谁知道他们的边有什么特征?什么是周长?(课件出示不同色彩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举手回答)。

结论: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围成一个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周长。(教师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边相等)。

(二)试一试(探究新知)。

1、师:同学们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屏幕上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吗?(出示课件: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结果:有三种方法。

(1)6+4+6+4=20(厘米)。

(2)6×2=12(厘米)4×2=8(厘米)12+8=20(厘米)。

(3)(6+4)×2=20(厘米)。

3、师:这几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呢?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小组讨论)(讨论出结果之后出示课件:长方形的周长公式)。

讨论结果:“6”表示长方形的长,“4”表示长方形的宽,“2”

表示两条相等的长边和两条相等的宽边,“20”表示周长。

由此得出结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教师板书此公式)。

(三)展一展(拓展应用)。

1、师:我们学习了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你能计算出屏幕上一边靠墙,边长是8米的正方形的院子的护栏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探讨)。

探讨结果:院子护栏周长=(8×4)—8=24(米),因为院子一边靠墙不用护栏,所以要减去一边的长度。

2、师:同学们如果两个图形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那么新得到的图形的周长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相加吗?请看大屏幕,你能算出这两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吗?(演示课件动画)(小组合作研讨)。

研讨结果:长方形的长是2厘米,宽是1厘米,

三、小结巩固。

1、周长是围成图形一周的长度。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3、正方形的周长=边长x4。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四

教学目标:

1、从数铅笔的具体情境中认识百以内的数,体验数量与物体的对应关系。

2、会数、会读百以内的数,还能根据一定的规律数数。

3、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数数、读数。

教学难点:

有规律的数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1、小朋友刚过了一个愉快的新年,大家都到长辈那儿拜年,你在春节里有什么收获吗?

2、今天,老师也准备了一些礼物要送给大家,看……(出示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呢?

二、数数、读数。

1、我们来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2、学生活动:

(1)一支一支地数、两支两支地数、五支五支地数。

(2)把10支捆成一捆,一捆一捆地数。

明确10个十是100。

(3)活动时让学生自己动手,分不同的形式数)。

3、圈一圈,数一数。(第2页)并说说是怎么数的。

4、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五十六、七十七、八十五、九十五。

5、读数、拨数。

师写出一个数,生读,并在计数器上拨出来,说说是怎么拨的,表示什么。如43,十位上拨4,表示4个十;各位上拨3,表示3个一。

三、练一练。

1、数数(顺数、倒数)。

2、看谁数得快。(第3页)。

主要让学生明白十个十个数的方法。

3、接力赛。(第3页)。

四、课外活动。

数一数自己小组同学的铅笔一共有几支。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五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1分米。

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后。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七

1、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发现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4、向学生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对立的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一、复习准备。

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什么是面积?

计算和测量面积要用面积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那么请看大屏幕。

二、新课导引。

1、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师:你怎么数得这样快?你是怎么数的?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图形或物体的面积(如操场),你会感到怎样?今天我们研究一种求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新方法。(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三、教学新课。

(一)实验,猜想。

学生反馈:利用面积计、长乘宽……。

猜想: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是长乘宽呢?

(一)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些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a、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形摆出你喜欢的长方形。

b、说出你所摆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c、组长把结果填在书上的表格中。

反馈拼图情况。

探究提示: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根据你们小组摆的长方形,你有没有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跟()有关系,有()关系。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反馈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哪组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指名学生说一说。

小结:

(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1、利用迁移,探究知识。

把长方形的长缩短3厘米,求这个图形的面积。

当长方形的长和宽相等的时候,这个图形就是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正方形的面积应该等于什么呢?你可以借助刚刚的小正形摆一摆。(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由此我们发现,只要给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同样只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能计算出正方形的面积。

试一试:

小明家的方桌宽9分米,小明爸爸想给方桌划一块玻璃,请问要划多大的一块玻璃呢?

四、巩固练习。

五、课堂小结。

师: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它也是求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通过它我们可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等许多图形的面积。

六、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和简单实验,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懂得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事物发生的可能性。

教具准备: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黄色和白色的乒乓球若干个。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知。

(评析;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摸球活动。

2、小组摸球。

有什么办法让它变成可能呢?[学生想办法]看来事情有时是在发生变化的,有时不可能的事情会变成可能。

(评析:小组合作学习来探讨可能发生的情况。)。

3、六个例子。

师:我们刚才通过猜一猜,摸一摸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游戏中的情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老师这有生活中的六个例子,我们来判断一下[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三、动手操作。

师:看来我们都能解决不少的问题,不过我们只是说一说。

《可能性》是一节实践活动课。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尤其在千变万化的世间事中,这是数学一个分支概率论要研究的问题。本课就是让学生感受最基础的知识可能性。

《可能性》这一节课,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说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联系的现实情境,再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与确定性。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这节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红乒乓球和一个白乒乓球放入黑袋子里,让你摸一摸,它们的可能性相等这一场景引出课题展开教学,通过学生自己获得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使学生置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参加摸扑克牌活动,学生感受可能性发生的机率。因为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可能性有了初步感受,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反思:

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发现不够,得出的结论没有很好的让学生说出来,而是教师说的多。

改善:

应该开门见山直接从情景图导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争取时间;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九

教学内容: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结合“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

从课本的内容安排来看,例1第一小题要求用1、2、3、5、7、9六张数卡摆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第二小题则是构成另两个三位数求差,交换数卡位置后再求差。例2要求从1、2、3、4、5、6、7、8、九张数卡中选六张摆两个三位数求差,最小差,及根据固定差摆算式。

学生对造减法塔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因此学生掌握得很快。这一层次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这一环节也是难点所在,我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并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接着我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并告诉学生“高斯数学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上课始,我先请学生们说说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塔,它们使用什么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今天的减法塔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探究的-。

其次,我请学生读懂减法塔的流程图,理清思路。我通过电脑示例,教师板书,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始——选数字——数——最小数——求差——数字相同否——是(结束),不是(再来)。然后学生尝试练习,选择书上的任一题操作。通过操作,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易错的地方。如:第一次是挑选三个数中的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相减;第二次是挑选第一次差中三个数的数和最小数相减。

再次,学生通过自己操作,会发现规律。如:相减的差十位都是9;百位和个位相加等于9;造到最后一层塔的结果都是495,减法塔最多造5层等。我的三个班级情况各有不同,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深入探究。

最后,请学生总结。这堂课你有何收获,学生提及了减法塔的意义,减法塔的组成,相减查的规律等等。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不同程度地引导。

希望同学们学好知识,今天建造减法塔,将来为祖国建造更美丽的塔。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3分钟)。

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

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二、思(10分钟)。

(一)探究长方形周长。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2、可以怎样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

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二)探究正方形的周长。

1、我们需要测量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正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三、议(6分钟)。

算完后同桌间交流计算周长的方法。

四、展(8分钟)。

(一)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生汇报交流大致以下三种。

生1:6+4+6+4=20(厘米)。

师:你能说说你列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生1:我是把长方形的四条边一条一条的加起来,就得到了它的周长。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2:6×2+4×2=20厘米。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式?请你说一说。

生2: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3:(6+4)×2=20(厘米)。

师:6+4算的是什么?为什么又乘2?

生3:6+4表示长加宽的和,表示周长的一半。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所以要乘2。

让生多说说并理解6+4表示先算一条长加一条宽表示周长的一半。(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师生共同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5+5+5+5=20(厘米),把正方形四条边全部加起来得到它的周长。

(2)5×4=20(厘米),每条边都相等,有4条这样的边。

五、评(3分钟)。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生共同小结并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生共同小结: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中不管怎样列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的和,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第二种最简单更好计算)。

小结并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六、练(10分钟)。

1、完成数学书85页做一做。

2、课本第88页第9题。

七、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第87页练习十七,第1题~第3题。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二

1.能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会正确地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素养目标:培养学生数感。

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小数的含义。

一、情景导入。

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小数。

师:大家看这些图片中的数,你们认识它们吗?

生:认识,是小数。

师:关于小数,你知道哪些?

生:比整数多个小圆点。

师:像3.45,0.85,2.60,36.6这样的数字我们叫小数,(板书小数的概念)这中间的点就叫小数点,这个小数点是个小圆点,要写在前一个数字的.右下角。

师:你能从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数,说一说它表示多少吗?

生:0.85元表示八角五分。2.60元表示二元六角零分。

师:还能说说哪个?看来大家对表示价格的小数比较了解,那我们就从我们最熟悉的价格来认识小数吧!

二、探究新知。

(一)小数的读法。

师:这些是老师收集的物品价格信息,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小数?

生:二点五十。

生:二点五零。

生:一点零五。

生:一点零五。

生:二十八点五零。

生:二十八点五十。

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数该如何读吗?

生总结:小数点左边部分和以前学的整数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只要按照顺序从左往右依次读出每个数字就可以了。

师: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我们再来读读生活中其它的小数。

陆地上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8.5米,它的体重可达5.25吨。

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世界上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1.5千克。

的水母是北极霞水母,伞盖直径可达2.5米。

(二)初步认识小数。

(1)元进制。

师:看大屏幕,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生: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一角。

师:你能指出其中的0.1元吗?(学生上台指)。

就只有这一个能代表0.1元吗?(每个一角都能表示)。

0.1元用分数该如何表示?为什么呢?

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一角,用分数表示就是1/10元,用小数表示是0.1元。

师:0.2元如何表示呢?0.3元呢?0.4元呢……。

0.9元呢?谁来指一指?

把一元平均分成10份,每份一角,其中九份用分数表示就是9/10元,用小数表示是0.9元。

师:那1.1元表示多少个一角呢?为什么?

生:11个,因为1.1元表示一元一角,就是11个一角。

师:1.2元呢?1.3元呢?

生:元。

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

生:表示角。

师:那你认为第二位应该表示什么?

生:表示几分。

(2)米进制。

师:不仅在表示价格时,我们常常用到小数;在测量长度时我们也可以用小数表示。一起来看看。

这是条1米长的线段,现在把它平均分成10份。

师:这一段用分数如何表示?用小数如何表示。

1分米是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师:取其中的4份、5份、7份、9份呢?分别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又怎样表示?拿出草稿本,写一写。

师:用米作单位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部分表示什么?

生:米。

师: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什么?

生:表示分米。

师:那你认为第二位应该表示什么?

生:表示毫米。

师:那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小数与分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十分之几就可以写成零点几。(在真分数的情况下)。

三、巩固提升。

(一)下面的小数一个零都不读的是()。

a.80.6。

b.2.60。

c.3.05。

(二)看图把黑色部分用分数和小数表示出来。

分数:()小数:()。

(三)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

3分米=()米。

1米3分米=()米。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那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心中放一场电影,想想这节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小数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特别大,下课以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找找小数的影子。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三

1、经历一位数除除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数的口算过程,在理解算理得基础上掌握一般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口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理解用一位数除整十、整百的算理。

1、复习巩固乘法口诀。

(1)按指定的顺序背诵乘法口诀。

(2)根据给出的得数找相应的乘法口??

(3)小结:乘法口诀在我们能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进行乘法和除法的计算。

1、出示主题图:

观察这幅图,说说有哪些数学信息,然后提出数学问题。板书:

1)3次就能运完这60箱,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3次运完,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4)李叔叔他们三个人共运走124箱茄子,平均每人运走多少箱?

3、指名列式,并说明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4、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思考:怎样计算60÷3的得数?

可以直接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2)回报交流:(可能有以下几种思路)。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6÷3=260÷3=20。

(2)20×3=6060÷3=20。

(4)600÷3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5)240÷3可以怎样计算?

(6)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1、做一做求平均每个蜂房有多少只小蜜蜂。

2、口算。

90÷380÷215÷5270÷9。

900÷3800÷2150÷52700÷9。

观察各组,你有什么发现?想一想300÷5的商是几,为什么不是600?

3、知识介绍:除号的由来。

完成《课堂作业本》第6—7页。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认识活动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3、在活动中,感受镜面对称的趣味性,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美。

4、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与到数学交流活动中,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能够初步进行公正合理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二、学习重难点:

1、认识镜面对称现象及其性质。

2、能够辨别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一面大镜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最好是长方形镜面。

四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认识了对称图形中的轴对称现象,大家掌握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对称现象,老师希望大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

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1、观察活动一:

(1)出示幻灯片:“桥梁及其倒影”。

(2)观察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或感受?

生:桥与影子连在一起,景色很美。

生:桥与影子完全一样。

生:桥和影子是对称的。

(3)刚才大家说的都不错,这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对称现象,是桥相对于水平面和影子相互对称的一种现象。

2、观察活动二:

(1)出示幻灯片:“小朋友及其镜面”

(2)再来观察这幅图,比比看谁发现的多。

生:镜面里外两个小朋友动作都一样。

生:镜子里外的东西都是对称的。

(3)小结:在生活中大家都照过镜子,都有这种体验,这也是一种对称现象,是我们和镜中影象相对于竖直镜面的一种对称。

认识镜面对称的性质。

1、操作活动一:“照影子,上下活动头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发现人与镜像上下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上,经像也向上;头部向下,镜像也向下。

2、操作活动二:“照镜子,前后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像前后移动的同向性,既头部向前,经像也向前;头部向后,镜像也向后。

3、操作活动三:“照镜子,左右活动头部”。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人与镜面左右移动的逆向性。既头部向左,镜面反而向右,镜面反而向左。

4、小结:在我们照镜子时,镜子内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会发生改变,而左右位置发生了对换。

巩固练习:

1、游戏形式完成练习十五第四题。

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看到的完整图象是什么?镜子里外的事物是什么关系?

2、独立完成第5题,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2、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3、你觉得这节课表现的怎样?

反思: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五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过程与方法: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理解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例举生活中的和小猴子分桃这个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本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2、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时提供给学生多次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分桃子、拿小棒的活动,亲身经历分得几分之几的过程,这是在教学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并丰富了学生表象,在主动探究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3、练习具有层次性和趣味性。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了“我会说、我会填、我会涂、我会拿、我会猜”等练习方式,一层一层增加难度,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类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棒、平板电脑、课件。

一、复习旧知,唤醒经验。

1、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对这个分数你们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预设: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我班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组,每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2份,每一段的长度是总长的。

(隐藏事例图片,学生例举时,通过拖动选择性呈现学生所举事例)。

被平均分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呈现思维导图,展示一个整体的不同类型)。

那么你们能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吗?

2、激疑。

关于分数,猴妈妈想再来考考你们。

如果是6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答案。如果出现,让学生上黑板现场分一分。

(使用的硬笔书写功能展示分桃过程,从而纠正错误答案)。

为什么桃的总数不一样,每只猴子都是分得这些桃子的?

都是把这些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这样的一份。

总结: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物体,多少物体,只要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这里的表示的是每1份和总数的关系(板书:表示关系),和总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

同学想了解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知识。(板书: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创设“把一盒桃、3只桃、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把学习单上第一题的6个桃,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2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主操作,老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上白板分一分,并录制其操作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使用剪辑师的微课录制功能录制学生分桃过程,便于回顾讨论)。

(设计意图:在前一教学环节,复习了“把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其中1小猴分得总数的”,这一教学环节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其中2小猴分得总数的几分之几?”,把准学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结合你分的过程,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生: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那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一只猴子得到的都是这盘桃子的,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出示: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触发器功能,相机出示答案)。

教师再次演示分得的过程。

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要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形状、复制功能再一次展示分桃过程,加深理解;使用的截图功能,并存入桌面,便于后续调用、比较)。

如果是9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9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5)沟通比较,总结升华。

(使用的导入功能,把刚才的截图导入课件,便于学生直观比较)。

预设:生:平均分。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生:每份都用表示。

生:桃子个数不同。

这些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2只小猴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表示呢?

生:都是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分得的是总数是,2只猴分得的是2个,也就是。这里的表示的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里把两次分桃的结果进行一次对比,是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总数不一样,这不是关键,重点是都是3只小猴平均分桃,那每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1份,是;2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2份,是。不管每份是4个桃还是6个桃,都是属于3份中的2份,那就是,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

2、教学“试一试”。

(2)学生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3)学生上白板演示分的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便于回顾总结)。

你还能表示出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生:3份就是3个,也就是这些桃的;4份就是4个,也就是这些桃的。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把6只桃和9只桃平均分给3只猴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沟通对比,在这里学生已经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上,不再受到每份里个数的干扰,并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从而完善分数意义的建构。)。

三、分层练习,反馈学情。

1、我会说。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我们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好吗?

老师现在要摇动聚光灯了,你能快速的说出摇到的是几分之几吗?依次摇:......

先竖着比较“......”表示的意义。

提问:总数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

提问:都是8只兔子,为什么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不相同。

(使用的放大镜聚焦功能和移动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进入智慧岛,进行一系列的闯关练习。

2、我会填。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我会涂。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在图中表示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把5个灯笼平均分成5份,把9条金鱼平均分成3份。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1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4、我会拿。

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堆小棒有18根,请拿出这堆小棒的或。

拿出的是多少根?

你们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2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2)对比分析,总结提升。

除了可以表示,还可以表示,这两个分数合起来是多少呢?

看来同一种摆法可以摆出两种不同的分数。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4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5、第四关我会猜。

看看隐藏了多少个物体。

你们看到的三根小棒是总数的,你们知道隐藏了多少根小棒?

接着来,这4只小兔是总数的,隐藏的小兔是多少只?

这些五角星是总体的,隐藏了多少个五角星?

(运用的课堂互动、蒙层和橡皮擦、挂幕功能,现场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既有层次性,又有趣味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挑战性。在练习的过程中,突出学习内容的本质,不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四、总结运用,融会贯通。

1、回顾与反思:

学到这里,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那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里的“回顾与反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更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练习与反馈:

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如果把今天课堂教授的知识,平均分成10份,你收获的份数是多少?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这节课的收获吗?大家自信满满,那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请大家打开“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

(学生当堂利用平板电脑,登陆“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反馈学情。)。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完成情况,你们想看哪一题的解题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到客户端查看题目解析,如有看不懂的,课后可以问我也可以问同学。

(教师打开网页,当堂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这里的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今天所掌握的知识,既是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运用,也是为接下来完成随堂小测验埋下伏笔。)。

3、生活与运用:

下课时间到了,让我们去室外进行游戏,好吗?

先请班级里的同学走出教室,应该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请班级里剩下人数的离开教室,应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这15人请出去。

现在想班级里剩下的同学全部出去,应该出示师出示什么样的分数。

生:

剩下的学生都出去吧!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亲身体验分数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每只小猴。

2只小猴。

一盒桃子。

3只桃子。

平均分给3只小猴。

6只桃子。

9只桃子。

10只桃子。

5只小猴。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六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挂图。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三年级数学下教案例文(实用17篇)篇十七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星期六,小红和妈妈一块去商店,商店里正在播放商品优惠信息:

钢笔15.4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如果让你把这几种商品按价格分分类,你怎样分?

预设分法:

钢笔15.4元。

毛笔3元。

剪刀7.9元。

铅笔盒12元。

橡皮0.6元。

书桌208元。

右边这列数我们已经学过,那左边这列数呢?

你们知道这列数叫什么?

板书:认识小数。

(设计意图:创设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促使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主动学习数学,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小红和妈妈转了一圈后,决定买这一张书桌(出示例1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5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

说明:5分米是5/10米,还可以写成0.5米。

反过来,0.5米表示什么?

4分米用米作单位是多少米?0.4米表示什么?

板书:5分米5/10米0.5米。

4分米4/10米0.4米。

2.比较:

这两组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竖看时,第二列有什么共同点,第三列呢?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3、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

板书:0.5读作零点五。

0.4读作零点四。

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预设: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

拿出你的小手指在桌上写一写。

4、练一练:

p101/1、这把1米长的尺子平均分成了多少份?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独立填写,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p101/3、先独立填写,再交流。注意指出不同填法。

5、游戏:对口令(老师和学生对答十分之几和零点几)。

(设计意图:探索中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想一想、比一比、说一说,并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买完了书桌,小红又去选了两样学习用品。

出示:圆珠笔笔记本。

1元2角3元5角。

1、能不能像刚才那样,把几元几角写成以元作单位的数?(四人一组讨论)。

为什么1元2角是1.2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谁来读一读这两个小数?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5元3.5读作三点五。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3、转了一圈,小红的肚子饿得咕咕叫,买点食品吧!p101/2独立完成,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4、老师这里也有些食品优惠券,想要吗?想要先得过关。

谁能读出优惠券上的小数,并说出它的价格是几元几角,这张优惠券就送给谁。

(设计意图:肯德基优惠券是学生经常见到和使用的,学生喜闻乐见,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1、出示:下面各数哪些是小数?

85/120.57/1004.790。

提问:你们为什么找得这么快?

2、那么这行数中除了小数、分数还有些什么数?小数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呢?请同学们自学p100最后一段,并思考黑板上的问题。

出示自学问题: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数是自然数?

小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

3、题一中,哪些数是自然数?他们都是什么数?

0.5的整数部分是多少,小数部分呢?4.7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小数的组成,培养自学能力)。

刚才,我们学了这么多有关小数的知识,老师有个问题:你觉得使用小数有什么好处呢(自由发言)。

实际上,小数在咱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以用到,同学们要学会用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想一想从下面几幅图中你知道些什么?

出示:江苏电视塔东方明珠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中央电视塔。

318米468米553.3米386.5米。

介绍:东方明珠电视塔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的电视塔。多伦多电视塔是世界第一高的电视塔。

2、最近南京的交通有了一个重要的变革,谁知道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听记下老师所读的小数。

出示:图略。

南京地铁1号线全程21.7千米,其中14.3千米是地下线,7.4千米是地上线,全程总造价39.2亿元,创造了全国地铁建设的三最。

谁来汇报一下你记的小数。

介绍:你知道南京地铁创造了哪三最吗?出示:(一是票价最低、二是地铁造价全国最低、三是运营用工人数最少。)不久的将来南京还会有2号线、3号线等,那时,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3、介绍数学家刘徽。

刘徽(生于公元250年左右),是中国数学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术注》和《海岛算经》,是我国最宝贵的数学遗产。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刘徽就开始应用十进分数也就是小数。而欧洲直到十四、十五世纪才出现十进小数,小数点直至十七世纪才开始使用。刘徽的发现比欧洲早了一千多年。

刘徽的一生是为数学刻苦探求的一生。他虽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钓誉的庸人,而是学而不厌的伟人,他给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设计意图: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关注生存性资源,拓展知识面,并适时进行德育渗透。)。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护士差错检讨书范文(16篇)

    检讨书是我们与自己对话和沟通的途径,通过书面表述来反思自己的言行。下面是一些典型的检讨书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以写出更好的检讨书。尊敬的领导:你好!在当前全行

    五年级第四单元一件令我感动的事(优秀20篇)

    优秀作文是思想深刻和见解独特的,它能够拓宽读者的眼界和丰富他们的知识。通过阅读其他人的优秀作文,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思路。上个星期六,我一人坐公交车去书

    最新成都市机器买卖合同书范文(12篇)

    买卖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范畴,涉及到多个层面的交易和交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买卖交易实用技巧,供大家参考。甲乙双方及中介方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经友好协

    夏季防溺水宣传演讲稿(专业17篇)

    演讲稿范文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为自己的演讲增添新的思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演讲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天

    2023年标准的个人购房合同荐读(精选13篇)

    对于购房者来说,购房预算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要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做出合理规划。接下来是一些购房的问题和疑惑的解答,希望能帮到大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买卖

    九年级开学学生代表演讲稿范文(19篇)

    演讲稿是学生们在特定场合,用口头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一种书面材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学生演讲稿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ae面试自我介绍(实用16篇)

    自我介绍不仅是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展示自信和自尊的机会。最后,我们将给大家展示一些经典的自我介绍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我是xx-x师范学

    2023年红旗班建设实施方案(优质15篇)

    实施方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充分理解问题的本质,并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借鉴他人的实施方案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达到预期效果。一、指导思想:高举邓

    2023年最深刻的检讨书(汇总19篇)

    写一份检讨书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的经历,总结经验,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检讨书是一种反思和总结自己行为的方式,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写一份完美的检讨

    2023年英语演讲稿内容(汇总13篇)

    英语是一门拥有丰富教材和资源的语言,学习英语的方法和途径非常多样化。接下来,我们为大家展示一些精选的英语总结例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