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

时间:2023-12-13 作者:笔砚

在编写教学计划之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现状。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纪伯伦及其作品《沙与沫》。

2、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和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每一则格言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生活。积累并背诵每一则格言。

教学难点:了解格言创作特点,学习创作格言。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沙砾与泡沫,虽是平凡而微小的事物,但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笔下却折射出了耀眼的光辉。今天,让我们共同沐浴这耀眼的光辉,体悟生活的真谛。

二、走近纪伯伦。

三、朗读每一则格言。

1、默读,要求读准字音。

2、齐读,要求读准重音,合理断句。

3、男女生分读,要求尽量背诵。

4、体会文题含义。如果用23则中的一则来诠释文题的含义,应该选择哪一则?

四、体会每一则的含义。在这23则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则?说明理由。

五、作业:

1、背诵《沙与沫》。2、学习检测基础。

六、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导入。由背诵引入。(每人一则,直至背完)。

二、探计有疑问的几则。

1、如果你嘴里含满了食物,你怎么歌唱呢?

2、我们都是囚犯,不过有的是关在有窗的牢房里,有的是关在无窗的牢房里。

3、也许大海给贝壳下的定义是珍珠,也许时间给煤炭下的定义是钻石。

4、听真下载的人并不弱于讲真理的人。

5、生命是一支队伍,迟慢的人发现队伍走得太快了,他就走出队伍。快步的人又发现队伍走得太慢了,他也走出队伍。

6、生意若不是交换,那便是偷窃。

7、我多么可怜这样的人啊:他在同一时间一面伸长舌头去赞美,一面伸长手臂去乞求。

8、哦,他为何从你的大海中取水,却又夸耀他的沟渠泥!

9、四方脑袋怎么能考虑圆形的思想?

10、黑色对白色说:“如果你是灰色的话,我就能容忍你了。”

四、根据我们对这些格言的品读,总结格言创作的特点。

五、堂清测试: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则默写并简要阐明理由。

六、作业。1、阅读《沙与沫》。

谭义专。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二

(生答--很期待)。

为什么啊?

(生答--第一次到这么大的教室里上课,第一次有这么多的老师听课。)。

那你们想知道老师在课前是什么心情吗?--老师也很兴奋,很期待和大家共同交流、互相学习。

2、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共同学习一篇哲理性散文--《等待》。

3、(板书等待)。

二、引题、释题。

1、同学们,面对这个课题,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生答--我想知道什么是等待;我想知道等待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同学们想的很多,也很好,那么文章又是如何破解“等待”的呢?会带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呢?就让我们走近吴冠中的“等待”,聆听这位大师的教诲。

3、板书--吴冠中。

三、教学目标。

出示幻灯片。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

2、把握重点句段,通过朗读提高品析文章的能力。

3、辩证的接受等待观,让自己的人生更多姿多彩。

四、朗读课文。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然后知困惑,老师范读课文,注意以下听读要求。

2、出示幻灯片。

1)认真听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酝酿朗读感情,勇于挑战老师的范读。

3、教师朗读。

4、提问:同学们听读后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予以肯定。

5、(被推荐的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6、(鼓励性评价)每一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又读出了什么味道?(学生再谈)。

五、分析课文。

出示幻灯片。

默读课文1-5段,说说作者列举了哪些等待?

1、引导(学生回答)等人未到、恋人相约未到、倚门望子、农民等待丰收。

2、追问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呢?为什么?

(此时根据学生回答明确各个画面的解读)。

(生答--我喜欢等待开花:我喜欢等待结果:)。

为什么喜欢这个画面啊?(因为开花结果都是一种很美的过程)。

(生答--等妈妈回来;倚门望子)。

(生答--我知道,“等”的主人公的孩子,“望子”是妈妈。妈妈比我们要着急。)。

是啊,仅仅两个字,就让我们捕捉到了为人父母的心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能理解吗?(能)能做到尽量不让父母牵挂吗?(能)。

文章中还有一种等待,同学们怎么不说呢?(生笑)是什么?(生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是什么人的等待?(生笑,不说)来,这位同学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这种等待是......)哦,不好意思开口,是不是恋人的等待啊?(是)那为什么不说出来呢?其实,爱有多种,爱情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啊。只不过我们还小,未来的一天我们也会等到它的光临的。

3、《小结》看来,等待的人有恋人、家人、工作的农民......等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常态,生活处处有等待。(根据学生整理板书--万户千家皆常态)。

追问:那作者在这些等待中寄予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4出示幻灯片说说作者在以上的“等待“中都寄予了什么情感?

点拨:(生根据书本回答出--焦虑、苦闷、欢乐、人间百味)。

根据学生整理板书--人间百味苦乐忧。

5、默读课文6-9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揣摩6-9段,作者又道出了哪些人生等待?画出你认为能表达深刻哲理的句子,并尝试说说你的理解。

(生回答)等待邮递员等待集合…..守株待兔。

追问:作者喜欢这些等待吗?(不喜欢)为什么?

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态度?(时间是贼)。

(生答:因为浪费时间,恨)对,鲁迅说:无端的浪费时间就是图财害命。我们有多少无谓的等待蹉跎了岁月了!

(生答--等着天上掉馅饼......)。

(生答--这样的人就像有些买彩票的人,总希望一夜发大财;我不想做守株待兔的人)。

板书--无谓之举空浪费。

6.齐读10--12自然段。

幻灯片。

(生答)小学生等待…….是纽带;

追问: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人生就是一个个目标组成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寻)。

小结:生活是一步一步来的,婴儿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满院奔跑,必须懂得等待啊。

(生答)引人入胜的风景……。

追问:那么美的亭台、溶洞、瀑布、咱们流连忘返,止步不前可以吗?

(生答--不能停下,因为人生有许多这样的风景,不能因为一处风景就止步,那样不会欣赏到更多的美景了)。

追问:我们五中的同学心中有没有引人入胜的风景啊?是什么?(生答---考大学、做一个好人.......)。

其实同学们心中的风景可以换一种说法,应该叫什么?(生答--追求、希望、梦想......)。

小结:面对美好的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片美丽的风景藏在心中,到远方去,熟悉的地方没有景色。

板书前有风景一路求。

六、拓展。

1、想一想,吴冠中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呢?猜想一下他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学生猜想)。

教师评价后出示幻灯片。

(吴冠中图片,以及对他的简介)。

吴冠中不但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崇拜鲁迅的文学写手。为了艺术、为了文学,勤耕不辍。6月25日,吴先生于北京去世,享年91岁。今天老师就是带着崇敬与怀念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

(学生畅谈)。

3.、教师小结。

等待是生活的一种必然,懂得等待的人就懂得希望的意义,就会懂得追寻的美丽,舍去空想,脚踏实地,人生才会产生奇迹。

板书总结性词语人生的意义生活的魅力。

4、欣赏。

(出示吴冠中的作品--三峡)。

点拨:世之奇伟瑰丽,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三峡”似乎就告诉我们:美丽的风景亦如美好的人生,付出有益的等待才收获瑰丽。

七、结束语。

(出示大安市一中的图片)。

期待三年后来这里读书吗?(生答后)那就让我们懂得等待的含义,在努力中等待,好吗?

(出示图片--清华大学的图片)。

再过三年,同学们还有哪些等待呢?

同学们,下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等待。

吴冠中。

万户千家皆常态。

人间百味苦乐忧人生的意义。

无谓之举空浪费生活的魅力。

前有风景一路求。

封志莉。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3.领悟诗作的内涵,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层次结构。

2.领悟诗作的内涵,学会品读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的母爱与童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月集》世界上最优秀的儿童诗集。就如捷克教授莱斯尼所说:“这部儿童诗集在世界文学上是无以伦比的”。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孩童之道》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共同去感受诗中的真善美!

二、作者介绍。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是向西方介绍印度文化和把西方文化介绍到印度的很有影响的人物。

生平1861年5月7日生于西孟加拉加尔各答市,1941年8月7日卒于同地。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婆罗门种姓。祖父德瓦尔格纳特泰戈尔和父亲戴本德拉纳特泰戈尔都是社会活动家,支持社会改革。泰戈尔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校和孟加拉学院,但没有完成正规学习。他的知识得自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努力者为多。他从13岁开始诗歌创作,14岁发表爱国诗篇《献给印度教徒庙会》。1878年,他遵父兄意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后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事文学创作。1884年,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田产。19,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学校,这所学校于19发展成为交流亚洲文化的国际大学。19后民族解放运动进入高潮,孟加拉和全印度人民都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轰轰烈烈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去加尔各答投身运动,义愤填膺,写出大量爱国诗篇。但不久同运动其他领袖发生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直接行动”,而主张多做“建设性”工作,如到农村去发展工业、消灭贫困愚昧等。他于19退出运动回圣地尼克坦,过隐居生活,埋头创作。19,他因英文版《吉檀迦利》(gitanjaei,即《牲之颂》,19出版)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从此闻名世界文坛。加尔各答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英国政府封他为爵士。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先后10余次远涉重洋,访问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传播和平友谊,从事文化交流。19,发生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声明放弃爵士称号,以示抗议。1930年,他访问苏联,写有《俄国书简》。他谴责意大利法西斯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写文章斥责希特勒的不义行径。

三、朗读。

1.听范读,理顺字音。

2.自由朗读,熟读诗歌。

3.分组齐读。

四、整体感知。

1.读诗作后你的第一感受是什?

明确:诗中的孩子是天真、可爱的。

2.这首诗歌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文章以孩子的憨态为线索。

3.诗作以孩子们天真可爱的情态为背景,先后展示了怎样的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

明确:

按照母子情感受的变化可分五个画面:

画面一--无所不能(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画面二--无所不知(孩子知道程式各样的聪明话)。

画面三--无所不有(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

画面四--无拘无束(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画面五--无忧无虑(孩子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4.伴随着孩子情感图景的变化,作者赋予了母亲怎样的性格和精神?

明确:慈爱、神秘、美丽。

五、品析语句。

1.只要孩子愿意,他此刻便可飞上天去。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儿童心灵的最高赞美:孩子是可爱的天使,他来自美丽的天国。

2.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明确:表达了泰戈尔对童真的赞美:只有孩子才是最“聪明的”,他们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说出充满智慧的话语。

3.孩子有成堆的黄金与珠子,但他到这个世界上来,却像一个乞丐。

明确: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由衷赞美:在母爱面前,金银珠宝都显得暗淡无光,“所以假装着完全无助的样子”,来“乞求妈妈的爱的财富”,是指母爱战胜了其他一切力量。

4.孩子在纤小的新月的世界里,是一切束缚都没有的。

明确:表达了泰戈尔对儿童无拘无束性格的喜爱。

5.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明确:表达了孩童世界中的永恒主题--快乐。只有快乐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幸福成长,愿快乐永驻心间!

六、主题探究。

提问: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多元的,请说说都有哪些?

明确:

1.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崇高礼赞。

2.抒发了孩童对母亲的深挚爱恋。

3.表现了诗人对人世间真善美的热烈追求。

4.是对孩童纯真世界的充分展现。

5.告诉我们一种孩童的处世之道。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孩童表现出来的是真实、善良和美好。是真正的童真。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惜缘。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四

1.通过学习了解丰子恺的写作风格,体会他对儿女的那份爱。

2.通过分析重点的词句,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3.体会作者为什么在给孩子们赞美时要表达作为成人的悲哀。

4.掌握“憧憬、鞠躬尽瘁、考妣、龌龊、藤榻、抱怨、妥协”等一些词语。

5.学习第二人称的写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体会孩子的率真及作者给予这种率真的赞美之情。

2.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表达出的父爱。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赞美孩子的率真时表达的对成人的悲哀。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受人景仰的现代漫画家、散文家丰子恺曾说过这样的话:“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一个把孩子和神明、星辰、艺术等同起来的人,一定是一位难得的好父亲。今天我们就走进这样的一个父亲的世界,去体会那份父爱。

二、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合作朗读课文,解决如下字词:

憧憬鞠躬尽瘁考妣龌龊藤榻抱怨妥协。

初读课文后,你一定会为丰子恺在文章中表现出的对孩子的爱所感动,那么,这位富有爱心的父亲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成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作家。

三、作者介绍。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现属桐乡)人。19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文笔浅显生动,起了普及西洋音乐知识的启蒙作用。20世纪50年代还从事介绍苏联的音乐教育、音乐情况及翻译歌曲。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抗战后返回杭州,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译著有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俄国屠格涅夫的《初恋》和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等。出版有《丰子恺文集》(7卷)。

四、赏析课文。

阿宝给凳子穿鞋子。

软软拿爸爸的长锋羊毫。

详写的是瞻瞻,这样详略得当,突出了较小的孩子瞻瞻的可爱。

2.这些事情的叙述,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感?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纯真直率的赞美。从“憧憬”一词就可以看出来,以“憧憬”开头,以“憧憬”结尾。表达对儿童真性情的赞美与热爱。说明作者也是这样一个率真的人。那么作者“憧憬”的是什么样的孩子的生活呢?下面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

3.作者“憧憬”的是什么?

他认为孩子值得佩服,做事全力以赴,真率、自然、热情。

他认为孩子最富有创作力。

他认为孩子的世界最广大。

所以,他对自己呵斥孩子、夺脱孩子,感到愧疚。连该给孩子们打的预防针,都觉得是一种残忍。由此可见作者对孩子的爱。作者更害怕孩子长大后会像所有大人一样失去从前的纯真。

到他的孩子们都能理解他的话的时候,他的孩子们就都长大了。成人有时不得不做一些违背自己心愿的事,这样就必然会慢慢失去纯真。作者既不愿自己失去纯真,更不愿孩子们失去纯真。然而,孩子们又必须长大,这就是无法改变的悲哀。当然,人长大并不意味着要失去纯真。这无疑也是对人们真性情的呼唤。读者当有此感受。

作者这里提到的“悲哀”,相信对将来长大成人的孩子也是一个告诫,不要因为成长而失去纯真。

因为丰子恺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们,于是,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他的眼中,孩子自然成了他的模特。他的画大部分以孩子的生活为蓝本,可以说这本画集是孩子们的生活写照。作者通过自己的画留下对孩子的童年时美好生活的回忆。所以,他的序仍然以孩子为主题,作者在序中尽情表达对孩子们的赞美,对童真的热爱和依恋。这也正是对美好生活的依恋。正如作者所说的:“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在他的心目中孩子和艺术是等同的,所以,在这本画集的序里,他仍然在尽情地表达对孩子的爱。

6.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作者采用的人称是第二人称,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仿佛是与孩子们直接对话,显得更亲切、自然。

五、口语表达训练。

(同学之间交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展示丰子恺的作品,做成课件或办成小报皆可,在班级为同学们讲解自己心目中的丰子恺。

惜缘。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五

1.积累词语,掌握“哽、踱、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激发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

4.领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心理、语言、行动和外貌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揣摩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理解其丰富的内涵。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2.背景知识介绍法。介绍有关普法战争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体会阿尔萨斯人失去国土时悲愤沉痛的心情,为本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3.设问激趣法。设问想象:如果有一天,不再允许你说祖国的语言,不再允许你使用母语,你将如何面对?由这一话题导入。

4.诗歌导入法。由《最后一课》这首诗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文体简介。

1.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2.下面一段文字摘自《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都德。(幻灯片)。

他的头很小却很漂亮,乌木色的浓密头发从头上一直披到肩上,与卷曲的胡须连成一片;他习惯用手捋着自己的胡子尖。他的眼睛像切开的长缝,眯缝着,却从中射出一道墨一样的黑光。也许是由于过度近视,他的眼光有时很模糊;讲话的调子有些像唱歌。他举止活跃,手势生动,具有一切南方人的特征。

3.本文从题材上来看是小说,记叙文有六要素,小说也有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描写。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做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下面老师为大家读课文,请同学们边听边看课文,一方面注意生字、生词,同时也要感知文意。

2.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哽咽: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3.请大家自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4.请两位同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分别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复述故事情节,其余同学仔细听,然后评价并补充或更正。

5.师生互动,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三种划分方法:

(1)全文可分四部分。

上学路上(1~6)上课之前(7~10)上课经过(11~23)宣布散学(24~29)。

(2)全文可分三部分。

上课之前(1~10)上课经过(11~23)宣布下课(24~29)。

上学路上(1~6)上课(7~23)下课(24~29)。

教师明确:这三种划分方法都有道理。本文主要写了阿尔萨斯某一小镇上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人民深感亡国之痛,在小学校里上最后一次法语课的情景。“最后一课”为本文的主要事件,以此为中心,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划分是有道理的。结构的划分不是唯一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感情。

教师提示: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是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

教师把六个小组分为两大组,一、二、三小组为一组,研讨小弗郎士,四、五、六小组为一组,研讨韩麦尔先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用笔勾画出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重要语句。围绕“文章是如何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展开讨论,然后各组选代表发言。

一、四小组代表为主要发言人,二、三小组和五、六小组分别作补充,学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成果展示:

关于小弗郎士。

作者抓住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在上学的路上: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发现天气温和又晴朗,画眉鸟的歌声宛转动听,普鲁士士兵在操练,他觉得有趣;对布告栏里的坏消息不太关注;对老师只是“怕”,缺乏对老师的理解。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

上课之前:小弗郎士发现了教室里有许多不平常的情况。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里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对此,小弗郎士感到吃惊。

上课时: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他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他懂得了怎样爱国;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他敬爱自己的老师;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了如下变化: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激发想象,联想拓展。

根据课文结尾,展开合理想象,假如你是小弗郎士,请以“散学以后”为题续写一段话,不少于350字。

学生可先就情节构想讨论交流,然后互相评议,选出较好的合理的想象。

六、布置作业。

1.文章是如何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请写一段文字描述韩麦尔先生。

2.整理《散学以后》,把它收到《成长的足迹》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位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继续品读课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体味人物的思想情感。

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充分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示例:“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明确: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过程,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2.变换视角,激发想象,创新写作。

教师要求: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三、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

1.找出小说开篇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2)“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依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文中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四、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五、拓展阅读。

1.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遭受列强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人们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侵略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都德(法国)老舍(中国)。

背景:普法战争抗日战争。

事件: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一堂法语课。

中心: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手法:烘托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

手法。)。

六、布置作业。

以“母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

都德。

情节人物。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教学反思。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鲁士军队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民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是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作为教师,我们要深入挖掘本课中的语文特质,让学生从细节中感悟文章,而不能单纯地把本课当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读本。

惜缘。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六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之韵和结构之美。

2.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爱和那份思乡情结。

3.鼓励学生课前读诗并查阅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诗文中运用的通俗易懂而又亲切感人的形象。

2.通过朗读品味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其中不乏传诵千古的名篇,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有关描写乡愁的诗句(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乡愁》。

设计说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以活跃课堂气氛,导入新课。

二、朗读诗歌,进入情境。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注意品味朗读时的感受。

2.学生齐读,然后回答:你喜欢这首诗歌吗?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诗歌的音律的和谐、词语的优美、结构的均匀整齐等特点,学生可以自由谈,不必拘泥限制)。

3.教师配乐朗诵。

4.学生齐读。

三、欣赏“三美”,品味鉴赏。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须具备“三美”特征: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说,这首诗歌在这几方面都表现得很突出,值得我们欣赏品味。

1.音乐美。先朗读,品味其音乐美的所在。

诗歌分四小节,“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四次重复,“头”字有规律地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诗歌的旋律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2.绘画美。

(1)这首诗歌共撷取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

共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你认为选取这四个意象有什么好处?

这几个意象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它们是明朗的、集中的,所传递的情感是真挚的、热烈的,让读者似乎能听到一颗思乡的心在跳动,绵长而有力。

(3)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朗读一小节,然后展开讨论: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用具体的描述性语言描述一下海峡这头、海峡那头两岸亲人的相思画面,并抒写相思之情。

3.建筑美。顾名思义是结构上的美的特点,那么,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

(1)脉络清晰,一线贯穿。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的时间顺序为时序,其间贯穿强烈的思乡之情。

(2)句式整齐、匀称,却又不失活泼、流动,注意了长句和短句的变化调节,表现出了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的美的原则。

4.诗歌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或词语是什么?谈谈理由,然后把它深情地朗诵出来。

(设计说明:这是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灵活处理,不必拔高,只要学生能把握住“思乡”这一大的主题即可。适当时候,教师要注意启发和补充。如果师生双方能互相启迪、感染,在探究过程中产生互动的效果,是最好的了。)。

5.小结:本诗以时间的顺序进行,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四、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思考与讨论”的第二题。

惜缘。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强化学生《繁星春水》阅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2.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诗歌类名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过程时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二、背小诗,知作者。

师朗诵: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生齐接下句: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

师述:在《繁星春水》中,冰心把母爱视为最崇高的最美好的东西,反复地加以歌颂,诗人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母爱之情传达出来,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对母爱的歌颂,奠定了这两部作品深沉细腻的感情基调,与母爱紧密相连的,便是对童真、童趣、童心以及一切新生事物的真爱。

师朗诵: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生齐接下句: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师述:在诗人眼里,充满童趣的世界才是人世间最美的世界。在冰心看来,人类来自自然,归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一致的。

师朗诵: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孩--生齐接下句:卧在宇宙的摇篮里。

师述:冰心还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

师朗诵: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生齐接下句:只容有一次相乐的应许,我要至诚的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生背诵,自由展示。

在诗歌中我们知道了冰心的温柔、爱心、机敏、才智,你还知道冰心的哪些事情?

生自由发言。多媒体出示相应图片、视频。

三、选小诗,赠亲友。

古人以画赠友,以歌赠友,以文赠友,是一件风雅、高尚的活动,今天我们也来一次赠诗活动。用“我要把这首诗送给,因为”的句式来交流。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或赞同或补充,或质疑或深化。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给予点评。

四、写小诗,诉真情。

看到这种小诗,同学们也会想一试身手吧些,请有模仿写作并大声朗诵,说说自己的创作灵感,同学们自由点评,可以提问,可以质疑。

老师点评诗作,或鼓励写作,或帮助修改,或谈自己感受。

五、中考链接:

1.冰心原名_________,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___”。

4.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5.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__,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___朝______的诗句,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在廊下,书在膝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冰心的小诗创作源于印度诗人__________的《__________》。

8.《繁星》、《春水》中的诗篇表现出诗人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见解。

9.诗集《繁星》、《春水》的名字的内涵是什么?

10.冰心是_______派的代表诗人,这些诗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交流收获。

同学们,说一说你阅读《繁星春水》有哪些收获?你认为哪些阅读名著的方法适合你?学生自由发言。

七、深入阅读。

惜缘。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八

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了解艾青和写作背景,感受艾青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诗句的理解,特别是个别词语的解析。

2.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字里行间迸发出的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对象征手法的理解,特别是对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饱含深情的背诵导入。这是一位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他就是艾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诗《我爱这土地》。

二、介绍作者。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艾青。艾青(1910~),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32年在上海进行进步绘画运动被捕入狱,他失去了画笔,但却拿起了文学之笔开始诗歌创作,并在狱中完成了著名的现代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朗诵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人展示,教师简要评价。

四、品读诗歌。

--“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通过诗歌的写作时间,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们不妨先谈谈此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嘶哑”的含义了。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艾青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这一诗节是前一诗节情感的升华,回到现实中的诗人在表达情感上更为直接,也更令人震撼!

“泪水”呢?你怎样理解?这是否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当然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如今诗人流下热泪,你一定能感受到诗人情到深处的感情,这泪是为自己而流,为受苦受难的同胞而流,更是为祖国大地而流,这份爱炽热而深沉。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遍诗歌《我爱这土地》。

五、结语。

艾青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凝成晶莹的泪水,涌动着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每一个阅读《我爱这土地》的读者在和平年代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积累”以及“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

惜缘。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九

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作者介绍。

王勃。

王勃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十

若比邻旷达的胸怀。

不沾巾。

教后反思:

1、利用好书后简评,正如数学的证明题,知道了结果,追求过程,在探究答案形成的挑拣、关系的证明过程中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2、引导学生学会扣住诗词中的字词去体会内涵,品味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对待事、物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夕阳西下,天淡淡的,冷冷的。在曲折的`小道上,我和友人相对而站,谁也不愿多说一句话,仿佛空气此时也停止了流动。友人即将离京而去,彼此之间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远处海鸟深沉的鸣叫,惊醒了我和友人。夕阳染红了如血的天空,遥望五津渡口,只见一片烟雾弥漫。我先开了腔故作轻松地说道:“要说这离别的心情嘛,咱们都一样,谁不是背井离乡,出来做官呢!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男子汉志在四方,在哪都一样!”友人听了轻轻地抬起头,皱着眉头欲言又止,两只手死死地抓紧包袱。顷刻间,我看到友人那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惆怅和不舍,带着泪痕的脸上,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凄别的感伤。仿佛在说:“我真的不舍和你分开。”我读懂了他的心,微微一笑抓紧友人的手,随口轻吟了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听了这句话,友人点点头,微微地笑了笑,笑中带着些丝丝的苦意,眼眶里有忍不住的泪珠。

望着眼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友人,我强装笑脸说道:“哎,咱们大男人可不能像小女人那样,在分手时沾湿手巾啊!”友人听后,如释重负般深呼一口气,动了动喉咙将泪珠咽下。深情的说道:“我走了,保重!”“你也保重!”我们互相报以微笑,那微笑,美丽而又安详。四只手紧紧地扣在一起,暖暖的,重重的。

猛地,友人抽出与我紧握的手抓起包袱,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走向远方,我在心里默默地说着:“朋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勇敢的往前走吧,我会用微笑永远陪伴你!

远处,传来海鸟的鸣叫,夹带着几分欢悦,此时的夕阳染红了天空,暖暖的,甜甜的......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十一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

2、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

(二)能力目标。

1、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并能按要求对出简单的对联。

2、从对偶句练起,循序渐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联是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使之焕然一新。

教学重点对联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上下联内容的相关联很难把握。

教学关键多积累;从对偶句练起,循序渐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三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二、复习提问“对联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对联”?

对联的正规名称叫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喜闻乐见。

2、“对联”起源于何时?发展?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我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3、“对联”的基本结构形式?

对联格律,概括起来,是六大要素,又叫“六相”,分叙如下:

一是字数要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

二是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

三是结构相称。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等。

四是节奏相应。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需一致。

五是平仄相谐。

六是内容相关。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三、当堂练习。

具体见教材55页。

四、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寒食”和“端午”的对联。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寒食”和“端午”的对联。

二、介绍新知识。

关于“对联”有哪些种类:

1、根据对联的写作技巧或修辞手法,也可划分出嵌字联、回文联、谜语联、集句联、隐字联、押韵联等等。但严格说,应分别称之为嵌字格、回文格、谜语格、集句格、隐字格、押韵格等等。

2、根据对联的内容和用途划分。从理论上看,这种划分更是难以严格而完全。但从实践上看,只有这种划分才比较有意义,因为它与对联的编排体例密切相关。对联划分指的主要就是这一种。因此,作者拟对这种分类提出一点探讨。一般来说,对联都带有题或题赠的性质,因而写作对联也经常被称为题联。按对联所题的内容和对象等的不同,大体上可将其分成节令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题赠联、杂感联、学术联、趣巧联九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若干子类。现将这九大类对联简介如下:

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乔迁联)等若干子类。喜庆联突出的特征是带有特定的喜庆、祝贺性质,其内容必须是表示良好祝愿、喜庆吉祥的。

3.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深沉、庄严的。

4.名胜联:是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其内容大多为题写该名胜景观(如山水楼台、文物古迹等),或者与它密切相关(有关的人、事等)。这类对联往往成为名胜景观甚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联可分为山水园林、寺庵庙观、殿阁亭台、院舍堂馆、碑塔墓窟等若干子类,不一而足。

5.行业联:是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6.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愿、劝勉性质。

7.杂感联:是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

8.学术联:是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这种学术性质指的是在内容和用途上不属于上述几大类的某种专业性质。其内容往往比较专门,带有某种学科或宗教特色,如科普联、佛教联、道教联等。从对联的运用范围及发展空间而言,有必要将学术联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9.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的独特性(谐趣联),要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当然,上述九大类对联之间也无绝对的界限。但是总的来说,这九大类对联在类型上划分得简洁明了,在内涵上概念比较清晰,在外延上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对联,且彼此之间基本上不重合。

布置作业。

创作一副有关寒食节或端午节的对联,在节日到来之际张贴出来。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具体内容。

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对联。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就对联的内容与格式进行评定,选出优秀作品,并让善于书法的同学誊写出来张贴。

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教学后记。

刘维萌。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十二

1.了解、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2.初步掌握阅读童话的基本方法。

3.体会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与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

教学重点。

1.在阅读理解中使童话的概念更清晰,初步掌握解读童话的方法。

2.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整理生字、生词。

一、导入新课。

这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像一颗颗珍珠把我们的童年装点得五彩斑斓,我们把这些神奇的珠子叫做童话。童话的世界不仅有我们记忆中的神奇和有趣,它更是一片深刻而充满智慧的净土,这节课我们就共同走进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的一篇童话--《不会叫的狗》去体味一番。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1.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复述童话内容。

2.课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和猎人是如何看待这只不会叫的小狗的?分角色将相应的态度读出来。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点拨:童话中的比拟特征即通常说的人格化手法,常常把非人的有机物、无机物以及抽象的思想、概念比拟成人,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动作和说话做事的能力。例如本文中的小公鸡、狐狸、杜鹃、小狗等进入了童话领域就都“活”

起来了,我们要把它们看做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去体会。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勤奋刻苦--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辞辛苦;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当发现自己不会叫之后,积极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遇到困难却从未放弃。

点拨:童话中的主人公是一篇童话重点刻画的对象,阅读童话,要注重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

三、探讨童话结局,挖掘童话的深层内涵。

1.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学生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给予肯定。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时,可适时将学生所说的认同原因,上升到本篇童话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层面上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童话的内涵,比如第一种结局的迷失自我,第二种结局的平庸,第三种结局中找对老师,找到自己真正的位置等,当然如果学生能对一、二种结局有新的合理解读也要给予肯定。

点拨: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不能孤立地仅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

2.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

学生可能有多种设计,但在评价时要明确一点,童话中的幻想不是胡思乱想,夸张不是不合逻辑地随意编造,童话中的幻想、夸张都是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它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而独立存在。

四、梳理有关童话的知识,落实知识点。

1.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具有趣味性、幻想性和象征性,阅读童话要理解童话中的幻想内容,把握童话中的比拟特征,重视童话的现实意义。

2.明确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展示《蚊子与狮子》,判断这段文字是不是童话: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相同点:

它们的故事都是假托的、创造的、幻想的,都可以采用各种生物或非生物来充当故事的角色,也都富有教育意义。

不同点:

(1)寓言的篇幅一般较为短小,结构简单,语言朴素,幻想的程度也较轻。而童话的篇幅较长,长篇可达数万字,短小者一般也有一二千言。

(2)童话的结构比较曲折,能细致地刻画人物形象,幻想也比寓言更为丰富、奇特。

(3)童话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它描写的内容和表现的生活,也都照顾到儿童的知识范围和心理特点,所运用的语言也易为儿童接受。而寓言虽然也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但它并不是儿童文学专有的样式。

五、课堂小结。

童话是一个陪伴着我们走过童年的神奇世界,儿时,我们曾被其中美妙的故事和奇异的幻想吸引过、陶醉过,而今天的我们、未来的我们依然会深爱童话,因为它像一湾智慧的清泉,会随时随地滋润我们的心田。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抒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爱童话、读童话,从而拥有一把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金钥匙。

教学反思。

初一的学生刚刚在童话的陪伴下走过童年,关于童话已经在感性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他们最熟悉的应是童话的趣味性,但对于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意义并不了解。所以在七年级的语文课上,有必要引领学生将童话放在文体的层面上进行认识,清晰童话的概念,明确解读童话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课设计实际是以课文为例,理性地带领学生解读童话,知识点的传授大体上比较系统,但在文本感知与理论知识点拨相结合上还存在一些不和谐之处,在今后教学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调整。

惜缘。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十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掌握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掌握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培养联想与想象的能力。

2、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难点:品味蕴藏在作品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获得人生的启迪和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出示与狗有关的童话故事,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与狗有关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既能感知童话的特点,又能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从而有效的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理解童话形象。

1、请学生根据预习简介作者,教师做以补充。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贾尼罗大里,19生于意大利,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一生为儿童写出大量作品,其中《洋葱头历险记》、《吹牛男爵历险记》等已经被译成各种语言,在全世界儿童中广为流传。1970年,罗大里被授予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世界儿童文学领域内的最高奖项。

2、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达到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体会人物的心理、说话的语气等,使学生能初步感知形象的特点。在朗读结束后,对学生的朗读给以简单而准确的评价。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童话的第一个特点:童话常常用人格化的手法。因此阅读童话要善于将各种事物看做活生生的人去理解、去体会。(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一个特点。)。

3、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请同学复述课文,同时多媒体配以动画提示,使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形象特点。

4、师设计问题: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总结归纳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师要注意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理有据。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仔细体会小狗的形象特点,明确童话的第二个特点:每篇童话都有一个重点刻画的对象,这就是童话的主人公。因此阅读童话要注意通过体味主人公的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明确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二个特点。)。

(三)、探讨童话结局,挖掘童话的深层内涵。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可以先独立思考两分钟,然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能言之成理,均可给予肯定。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童话的内涵。从而明确童话的第三个特点:童话是现实生活的一种折光,它的形象和情节对现实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一种象征和隐喻。因此阅读童话不能孤立的仅将形象放在童话本身的情节中去理解,而应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其中蕴藏的有关生活的启示。(多媒体出示童话的第三个特点。)。

(四)、拓展延伸,培养能力。

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发挥你的想象力,为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并说一说你的设计理由。(多媒体出示友情提示)。

教师由学生设计的结局出发总结童话的特点及阅读童话的方法。

以此照应前面的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童话的热爱。

(六)、布置作业。

四、板书设计。

贾尼罗大里。

学会各种叫声发挥特长,但迷失自我。

不会叫的狗看守鸡舍甘于平庸。

做一只会叫的狗找到真正的自我。

修订说明:之所以修改导入部分,是因为通过学习,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入能否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进入学习状态.所以,依据我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导入部分进行了重新修订.

邢怡。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十四

小说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描绘,在鲜明的对照与比较中,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走向衰败、萧条、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作家以深沉的笔触,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上,通过闰土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与“我”之间的“隔膜”的描写,表达了改革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揭示了极为深刻的主题。

教学这篇作品,要着力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旧社会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创造新生活的渴望的感情,教育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热爱。学生阅读这篇小说,要着重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学习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是肖像刻画、对比描写和精辟句段的研究。

教师运用点拨教学法,选取比较分析的角度,突出重点,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先引导学生从情节发展入手,纵向把握文章的叙事结构;再抓住人物刻画与景物描写两个重点,运用形象对照的分析方法,启发学生理解其生活内涵与社会意义;再扣紧结尾的重点句段,点拨学生深挖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组织学生把听读说写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语文能力。

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好录音机和课文朗读磁带,第一节课在课堂上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目的是让学生较快地熟悉课文,也为课文练习“朗读全文”的要求提供示范。

学生准备带《新华字典》,以便在阅读课文时自己查找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快速扫除阅读障碍,提高自读效率,为分析课文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本学期我们学过一篇鲁迅小说,是哪篇?它写在什么时候?

生:《一件小事》。写在19207月。

师:那篇小说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生:多处运用对比方法表现中心思想。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也是用第一人称写的并且也运用了对比写法的鲁迅小说,这就是191月写的《故乡》。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因为它们写作上有类似点。以旧导新,先入为主,加深印象。]。

师:1912月,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搬家,接母亲去京,沿途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生活的凄苦,心情沉重而又悲愤。一年后,他以这次回乡的所闻所见所感作为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写成了这篇小说。因为它是小说,作品中的“我”并不是鲁迅,这与《一件小事》相同。既然是小说,就有它的情节发展过程,有一定的写作顺序。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同学们注意: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情节是如何发展的?叙事线索是什么?听读之后,要能简要地进行复述。

[导入新课之后,提出初步学习要求,让学生边听边记,进入课文。](学生听、记认真、仔细。)。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自读一遍课文,遇有生字难词,自己查阅《新华字典》,注明音义。例如下边的字、词就得注意(教师板书):

楞胯鹁颧伶仃潺潺。

认真读完之后,给课文划分段落,编写课文段落提纲,并准备课堂复述课文。

(生自读课文,查注字词,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师归纳提纲内容,分条板书。)。

第二课时。

二、点拨讨论。

之一:人物--“小英雄”与“木偶人”

师:小说主要是写人的。《故乡》的主人公是谁?是“我”还是闰土?

生:是“我”。

师:为什么?

生:“我”的活动贯穿全篇:《故乡》里的环境、人物、情节都是通过“我”在回故乡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有。我的意思是:《故乡》的主人公是闰土而不是“我”。

师:理由呢?

生:理由是:闰土是小说描写的中心人物,他处在情节矛盾的中心,作品主要是通过他的生活变化来反映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和农民生活的痛苦的,他处于矛盾冲突的主要方面,是小说主题思想的主要体现者。因此,主人公应当是闰土,“我”只是一个陪衬人物。

师:大家的意见呢?

(有争论,多数人支持学生后一种意见,气氛热烈。)。

师:我赞成主人公是闰土。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不能简单取决于出场次数或占有的篇幅多少,而要看他是否在小说的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中占中心地位。闰土在《故乡》中是处于中心地位的,因此,他是主人公。

[以理服人,教给学生以分析人物的能力与方法。]。

师:鲁迅是怎样描写闰土的?童年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有什么不同?

师:这个闰土,的确是一个“小英雄”!

生:中年的闰土是:“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生:“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们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生:“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生:“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如今,他的确成了一个“木偶人”了!从“小英雄”到“木偶人”,这是多么大的变化!鲁迅为什么要写这些变化?又是怎样写这些变化的?大家先概括一下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特点,再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些特点的,在描写中渗透了作家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少年闰土健康、活泼、能干、热情,和“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是一个机灵、勇敢、天真、朴实的劳动人民子弟的形象。作品是通过对他的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显示出“小英雄”的影像,字里行间,倾注了满腔的热情和爱。

生:中年闰土却变得衰弱、迟钝、自卑、麻木,而且和“我”之间已经隔了一堵墙。这是一个饱经压迫、备受摧残的贫苦农民的形象。作品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他的“木偶人”的特征的。在这些描写中,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的极度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

生: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师:说到了要害。这就充分地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榨,是使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劳动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生集体朗读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肖像的句段,加深对比的印象。)。

师:作品对闰土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生:它启示我们: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童年闰土的天真、活泼,就是通过“头戴小毡帽”“项带银圈”“手握一柄钢叉”等富有特征性的外貌、衣着和言行描写表现出来的。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很深的皱纹”“肿得通红的眼睛”“浑身瑟索着”,说明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折磨,并由此而变得迟钝和衰弱;“破毡帽”“极薄的棉衣”表明他经济上穷困;“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的手,证明他的辛勤和劳苦。所有这些描写,都是细致、具体而又富有特征性的,反映了人物的生活遭遇和性格变化,深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对广大农民从政治到经济、从精神到肉体上的迫害和摧残,深刻表达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师:分析具体、深刻。我们写记人的文章也应当努力学习这种写法。同学们写人,往往是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没有个性特色。我们应克服这些缺点。

[集中分析闰土的形象,略去杨二嫂和“我”的分析,内容集中,重点突出,效果较好。]。

之二:景物--“神异的图画”和“萧索的荒村”。

师:鲁迅对“故乡”景物的描写共有几次?

生:三次。

师:哪三次?能否把描写的原文朗读一下?

生:一是“我”回到故乡时见到的“萧索荒村”;二是“我”回忆起的“神异的图画”;三是“我”“在朦胧中”想象到的图景。

(学生分段集体朗读这三段景物描写的课文。)。

师:这三段描写,一在开头,一在中间,一在结尾。“神异的图画”是过去,“萧索的荒村”是现在,“朦胧中”的想象是将来。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走过了近三十年的道路。作品为什么有这样三次描写?它又是怎样描写的?生:写“神异的图画”是为了对比“萧索的荒村”。写“神异的图画”时,“沙地”是“碧绿的”,“天空”是“深蓝的”,又“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师:这是一个奇丽而美好的境界!

生:写“萧索的荒村”,又是“深冬”,又是“阴晦”,又是“冷风”,天是“苍黄”的,村庄是“萧索”的,到处“没有一些活气”。

师:这是一个多么阴暗而凄凉的现实!两相对照和比较,又反映了什么?

生:从“神异的图画”到“萧索的荒村”,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图景。那“萧索的荒村”就是在“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蹂躏下的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和写照。这“荒村”的“萧索”景象,生动而有力地烘托了中国广大农民在反动统治下的贫穷、悲惨的生活。

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不是?

生:鲁迅之所以写“神异的图画”,一是以此来对比“萧索的荒村”,突出“萧索的荒村”;二是衬托少年闰土的形象,也反衬和突出中年闰土的变化。“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的那些美丽的景物,是由回忆少年闰土而引起的联想,这是一种文学笔法,目的是借以衬托和对比现实中的故乡,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

师:见解高明。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从一本分析《故乡》的书上见到的。

(无人回答,四座寂然。)。

师:我来讲讲个人的看法,这是为了反映“我”对现实的故乡的不满,希望能改变现实,有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亦即小说中所说的“希望”。这段描写,既与开头的“萧索的荒村”形成鲜明的对照,也与记忆中的“神异的图画”相融合,从而给人以美好的印象和鼓舞的力量。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生再朗读一次三处景物描写的文句。)。

师:《故乡》的这些景物描写对我们写作有何启示?大家能谈谈体会吗?

生:它启示我们,写景要配合人物,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师:说得好。同学们的作文常常是为写景而写景,往往堆砌一大堆“蓝天”“白云”之类的漂亮辞藻,却不知表现什么思想感情,景物游离于人物描写和作品主题思想之外,不能很好地反映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是应当避免的。

[结合指导写作,实际,有效。]。

第三课时。

三、突出训练。

师:现在我们来研读《故乡》的结尾。先请同学们反复诵读课文末尾的三个自然段,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揣摩语句的深刻含义。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下面的练习。

(一)认真阅读末尾三段文章,选择正确答案。

1.三段文章在生活内容上主要是写“我”离开故乡时的()。

(1)所见所闻(2)心情感受(3)留恋之情(4)离愁别绪。

2.贯穿这三段文章的一条思想红线是()。

(1)对与闰土隔绝的感叹(2)对过去的生活的失望与不满。

(3)希望创造新的生活(4)对偶像的批判。

3.文章的表达方式上主要是运用大段的()。

(1)描写(2)叙事(3)议论(4)抒情独白。

(二)三段文章以“希望”为中心,从不同方面表达了“我”的思想感情,请将有关思想内容的序号填入相应自然段后的括号内。

自然段思想内容。

1.()(1)写实现希望的办法(走“路”)。

2.()(2)写“我”的希望(新的生活)。

3.()(3)写“害怕”希望的原因(“茫远”)。

(三)文章中的三个“辛苦”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分别表达了不完全相同的含义,试将三种不同含义的序号填入相应词语后面的括号内:

词语含义。

1.辛苦()展转(1)处心积虑,挖空心思。

2.辛苦()麻木(2)奔波、劳碌。

3.辛苦()恣睢(3)辛勤、劳苦。

(四)“我”所希望的新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这说明了什么?

(六)“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吗?”

1.“手制的偶像”在内容上是()。

(1)指香炉和烛台(2)比喻主观的臆想。

(3)指新的生活(4)指切近的愿望(5)指茫远的愿望。

2.“手制的偶像”在表达上是()。

(1)拟物(2)借喻(3)拟人(4)明喻(5)夸张。

(6)暗喻(7)借代。

(七)“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切近”和“茫远”是一对反义词,它们在文章中表达了很深刻的社会内容。

1.“切近”的原因是()。

(1)闰土的愿望是要香炉和烛台。

(2)闰土的愿望只是想让自己眼前的生活好些。

(3)闰土的愿望是崇拜偶像。

2.“茫远”的原因是()。

(1)“我”的愿望是自己手制偶像。

(2)“我”的愿望是消除“隔膜”。

(3)“我”的愿望是让后一代人过“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生活。

(八)“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已经成了鲁迅作品的名言,含有深刻的哲理。下面的几种理解,哪种正确?请作出选择。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意思是()。

(1)希望并不重要,可有可无。

(2)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实践。

(3)希望是一件大事。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的含义是()。

(1)实指地上的路(2)喻指人生的路(3)泛指新的生活。

3、作者写这段话的意思是()。

(1)号召人们不要害怕走路。

(2)号召人们努力去创造新的生活。

(3)号召有更多的人走路。

(九)“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句话中的“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是()。

(1)谓语(2)宾语(3)后置定语(4)补语(5)主语倒装。

(十)这三段文章集中地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

[以练带读,读练结合,相得益彰。练,也是一种点拨,一种钻研。]。

师:同学们校正练习答案之后,再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听的同时,自己也跟随录音练习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五。

【板书设计】。

1.情节结构(提纲)。

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1)渐近故乡(萧索悲凉)。

(2)故乡见闻(人物变化)。

1和母亲的谈话。

2回忆少年闰土(插叙)。

3杨二嫂要木器(间有插叙)。

4会见中年闰土(对比)。

(3)离开故乡(感慨、希望)。

2.研读课文(重点)。

(1)人物--从“小英雄”到“木偶人”

(2)景物--“萧索的荒村”与“神异的图画”

(3)主题--“希望”与“路”

【教学说明】。

1、课文较长,但切近生活,中学生读来饶有兴趣。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抓住形象对比,揭示社会意义,学生是会理解的,无需逐句逐段串讲,但应抓住人物变化作重点分析。

2、结尾三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当扣紧语言,深入开掘,突出训练,让学生深入领会“我”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实现这个愿望的勇气和信心,并从中受到鼓舞,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3、课文中用了不少省略号和破折号,课堂上来不及逐一分析说明,可组织学生在课外研究讨论,以明确各自的表达作用。

4、课文练习要求“朗读全文”,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末尾三个自然段。

封志莉。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十五

(版本:长春版)课题。

制作人崔丽娜所需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并自主积累字词、体会童话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抓关键句理解,品析人物形象,体会童话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培养其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从对话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

2.增补课文情节,进行想象思维训练。

教学难点1、对童话主旨和借助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的理解。

2、体会、挖掘课文幽默的语言中所蕴藏的关于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教学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拓展法。

教学和信息整合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言。

一、由学生熟悉的《安徒生童话》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二、认识作者。

走进贾尼大里的童话:请同学们把书翻到69页,看积累部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者。

三、积累字词。

哞嘶喔滑稽寻思怜悯诧异叼谨慎聘请天赋匍匐吠。

四、朗读教学。

明确课文中出场人物的名单、人数;分组指定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选定、分配角色,进行朗读。分配角色,进行朗读。

注意几个主要角色的对话朗读的重音、声调、节奏。揣摩人物心理,把握角色形象:

小公鸡--关心小狗,诚心诚意地教;

狐狸--嘲笑、看不起;

杜鹃--怜悯、关心;

猎人--厌恶、猜忌。

五、研读文本。

品评形象,深入理解。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呢?你是从哪里发现的?

(2)、勤奋刻苦:它一遍又一遍地练习,不辞辛苦;

(3)、有尊严、有追求、不甘人后:当发现自己不会叫之后,积极努力地追求自己的理想,虽遇到困难却从未放弃。

读了这则童话之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文为小狗设计了三种结局,你觉得哪一种最好?为什么?

六、拓展延伸。

1、童话的含义。

2、童话与寓言的区别。

看书、资料。

借助工具书识字。

配合朗读。

分析讨论。

探究思考。

课堂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曾在童话的伴随下成长,也正因为如此,意大利作家贾尼罗大里才带着激情与真诚不知疲倦地书写着拥有永恒魅力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有所体会、有所收获,学会爱童话、读童话,能以之净化心灵、启迪智慧。

作业。

(1)、学完这篇童话相信你也会按捺不住写作的欲望,请你也提起你手中的笔来表达自己的心声,为本文中的小狗设计第四种结局写在积累本上。

(2).自主设计主题,写一篇小童话,也可以试着加二到三个结局。

写短文。

本课教学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思想)。

本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在感性上对童话的认识,熟悉童话的趣味性,却不能真正了解这种文学体裁的真正意义,所以本课设计实际是以课文为例,理性的带领学生解读童话,明确与寓言的异同,掌握本课重点的同时为以后的学习铺路。

冯国新。

最新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现代诗歌二首(精选16篇)篇十六

教学重点:

二、交流探究,

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这堂课呢是作文课,先不讲作文,给大家讲个笑话。话说呢,古代一个县官,他了贴出一张告示,抓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啊,个子呢上面是这样写的: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呢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请问这样的小偷抓得到吗?学生回答”捉不到”为什么呢?也就是说这张告示没有抓住特点,写作也是一样,我们写人要抓住人的一些特点。那么,写外貌的时候,一般我们怎么写的?写人的脸部,是吧,鼻子呀什么,还有衣服等等。其实老师要说的,外貌描写不仅要写这些,还要写他的内心的世界。通过这个外貌,能够看出他的内心世界,看出他的生活,这样的外貌才有魅力,才有深度。

让学生思考:应该抓住人物的特征。

二、考考同学们的观察能力:做个游戏,一三五朝后坐,不能看大屏幕,二、四、六的同学根据根据大屏幕上的这个照片,你用三句话描述这个人物的外貌特征,不能出现他的名字,最多提示一下他的职业!

汇总后明确:

第一、抓住人物的主要的特征。

第二、运用一些修辞的手法。

第三、抓住人物的细节。

第四、通过侧面的衬托。

四、实战演习:写一段人物的外貌描写,除了这三个图片之外,你可以选择你自己的同学,要求:外貌描写,写出人物的个性,或者他的内心世界,最好用刚才的一些手法。200字左右,20分钟完成。

后记。

第二课时。

(一)同桌互相批阅,写上一些评语和修改的意见。要求:有没有反映这个人物的个性,是否融入了自己的真情?语言上是否通顺,有没有语病。

(二)班级交流。

(三)出示教师下水文章。

你深邃的目光如电,如剑,洞穿着整个中国历史;你直立的须发,灌注着正义之气,直逼霄汉,接日月之光芒,在天宇间回荡;你严肃的面庞,紧锁的眉宇凝固着历史的沉思。你默默地读着中国,我们默默地读着你:我们看到一盏昏暗的油灯,我们看到你指间燃着的纸烟,我们看到你披了短衫静坐的身影,我们看到,国人的灵魂在你的面前跳动!然后,我们看到那力透纸背的文字,从你的笔间流出,化作匕首,化作投枪,指向国人灵魂的深处!

二、谈谈通过这节课,自己对人物描写的新发现:

写法知识拓展:

老舍说:人物的外表要素,关键在于一个“情”字,足以得出一个活的人格。不可泛泛的,由帽子一直形容到鞋底,没有用的东西,往往是人们的累赘,便使读者失望。

三、作业:

1、回家好好地观察一下你的父亲或者母亲,做一次外貌描写,

2、然后向父亲母亲讨一张他们结婚时的,或年轻时的照片,做一次外貌描写,

3、两次描写加以比较,写一篇随感,题目自拟。

4、由你们的妈妈爸爸批。

老师寄语:

让我们用一双慧眼,来观察人间万象;

让我们用一颗童心,来感受人间冷暖;

让我们用一腔真情,来谱写人世间的众生像。

刘维萌。

相关范文推荐

    2023年二年级小花(专业13篇)

    优秀作文是一种有序和连贯的叙述,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每篇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优点和特色,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最新篮球社团活动策划大全(20篇)

    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人际关系。社团活动总结的写作方法有很多,下面是一些经验总结和技巧分享。优秀作文推荐!一、指导思想:本着以兴趣为导向

    最新九年级开学个人演讲稿(优秀16篇)

    演讲稿范文是一种以文字形式表达演讲内容的文本材料,用于向听众传达特定主题的观点和信息。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优秀的演讲稿范文,它们来自不同领域的演讲家和名人

    2023年初三年级组个人工作总结(专业19篇)

    通过撰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反思和总结能力,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如果你正在写月工作总结,以下是一些范文供你参考,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思路。

    小学对美食的热爱(精选17篇)

    优秀作文是灵活运用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的表达,能够给文章增色和生动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爱,无处不在,有时就藏在一盘普普通通的

    2023年我爱秋天高一(专业19篇)

    优秀作文能够打动人心,让读者在思考中获得启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季节,我也

    最新幼儿园小班活动方案范文(18篇)

    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模式注重游戏和体验,让孩子通过玩和动手来学习。接下来将为您展示一些幼儿园小班总结的范例,供您参考和借鉴。幼儿园小班的语言技能作为家长及幼儿园教师

    2023年实习的中期总结(模板17篇)

    撰写实习总结是对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和实践经验的一个总结和反思。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系列实习总结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

    2023年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策划方案(专业20篇)

    策划方案的制定需要团队协作和专业知识的支持,因此在编写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和优势。以下是一些策划方案案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经验和教训。

    最新欧也妮葛朗台读书心得(模板20篇)

    通过写读书心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这里收集了一些值得分享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读完了《欧也妮葛朗台》,最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