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

时间:2023-10-31 作者:紫薇儿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作品,希望它们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帮助。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一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

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

这个教育观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所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的目标。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教育个人与社会连贯起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这个使命,就感觉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来有人的尊严,到了做到自己感觉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时,就格外感觉到一种责任。

所以《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必要时,宁可杀身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是《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说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气魄,要有毅力,因为"任重而道远"。"任"就是担子,把"仁"拿来做担子,担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说:"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以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担子,就是2500年来一个了不得的传统。后来宋朝的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觉到"任重而道远"的缘故。明朝的顾亭林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道理。

《论语》的深邃,是即便南怀谨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也要穷数十年的精力才能入其堂奥的巨制。我作为一个后学晚辈,只希望随着人生经验、阅历的增加,对《论语》的理解也能更加深入,对于我的教学和生活不断带来更大的帮助。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二

父母对我们的爱,就像是空气,摸不到却时刻围绕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个专属名字中,必定包含了父母对我们无尽的深爱和期盼。今天偶然间在成语书上翻到“怀瑾握瑜”这个词,在好奇心的督促下,我汲取了这个词的含义。“怀瑾握瑜”形容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由此可见,南怀瑾先生的父母对先生的期盼。现代人的名字中有“健”的数不胜数,父母都希望我们健健康康一辈子;“一鸣”在人名中也屡次出现,一听便知道,父母希望我们“一鸣惊人”,成就不凡。

不只是从名字,从生活中的语言、行为等等中,我们随处可见父母对我们的爱和期盼。可是面对这些,我们应该用什么做以回报?我想,遵守孝道应该是最好的方式。

如何做好孝道?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悌,是人的根本。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是否有学问。可见,孝道如此重要。

百善孝为先,虽然我们年纪还小,但我们也应该学着感知父母心,感受父母情,并且尽力用微小的力量去报答父母的恩情。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三

借用一句古诗做题目,题目有点大,拉大旗作虎皮吧。

一介小民没资格谈国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个平民又息息相关,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安详和谐富足,国家动荡,覆巢无完卵,道理不讲自明。

读《论语别裁》下册,子路第十三,609页,政治、经济、文化。越读越想读,越不敢写什么感受,道理都让南先生讲透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人口多,繁荣)、富、教是说政治发展三个阶段:繁荣、富强、文化教育的振兴。仅是繁荣富强,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民族,就会堕落、沉沦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这是很严重的。

《论语》两千多年前就有此论断,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读,“全世界都在谈发展观光,观光就是社会发展的前奏。现在是这样,过去历史也是这样。所谓观光不免要连带有许多对社会风气不好的事,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如此。”结合现在,当今社会不正是这个写照吗?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繁荣了,国家富强了,可大家都认为“我们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认为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线,其实这也是属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没必要怨天尤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点也不晚,更何况我们身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管子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只要我们不一味的“饱暖思淫欲”,坏的现状会很快改变的。但也不能急,“善人为邦百年”,“一个理想的政治风气,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简单的。但这种不以事功取胜,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仁德须加累积成,“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与我们来说,要正人先正己,“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四

《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最畅销的几本书之一。书名为“别裁”,是因为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所见”。先生如此解释。他把原典放到一个个人文掌故中进行发酵发散,个性十足。先生形容自己是“摆脱二千余年的章句训诂范围,重新确定章句训诂的内义”。经史合参,以《论语》和《春秋》为蓝本,勾勒出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社会的概貌,从中体会国学精神。

有句话叫做“大道为简”,国学其实是人类对大自然最简单质朴的认知和总结。学习国学可以慢慢从这些最质朴的认知中找到生活工作中难以解决的各种思想问题。从而对世界观和价值观获得开明和启示。看先生的书,你会发现,世界越来越宽广。因为他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这一本书里的内容。那种境界,那种氛围,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解读,为我们更加容易了解尘封多年的历史大门增加一把钥匙。先生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经历,给我们这些后辈娓娓道来孔子门学的可贵。孔子不愧为万世师表,几千年前的所讲所语,历经岁月的剥蚀,也能照亮后来人的心路。社会问题自古有之,但要心存理想,这也是先贤的伟大之处。并且先生写书一项的风格如此,向我们说明为人处事的原则,以及道德的可贵之处,且不是那种夸夸其谈,只歌功颂德,很贴切、很实际,让我们由心底自发的认可。

作为一个普通的80后,我自认是没有信仰的人,社会的复杂让人无所适从,自小接受的教育与社会的巨大反差导致的自己内心无比的空虚,而回归传统的经典,让我深感自己所学浅陋,必须放下浮燥的心态,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细细品读,潜心求学,不仅提高文化涵养,还有让自己放松在古人的世界里,在这样一个松静自然的气场下,身心得到了休整,思考得到了释放,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人生状态,才能进入中国传统文化那迷人又高深的境界。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五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六

虽然迟交了十多天,读书的感悟倒是蛮深刻的,文字也很流畅。知行合一,继续加油哦。

从小到大,我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论语,只是从课本中学习子曰······这本书若非老师推荐,想想我应该是不会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拿起她。但是读下来这本书,改变的不仅仅是对论语的看法,似乎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感受。

似乎从我们这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那么的深入我心。似乎现在的青年,比起笔更加熟悉键盘;比起汉字更加熟悉abc;比起子曰更加喜欢莎士比亚说。南先生这本书,据说是他在讲课时候,由其他人记录下来的。读的时候边想象上课的情形,也就没有那么的枯燥无味。

厚厚的一本书,我本来就读得很慢,好多地方不懂也只能浅尝辄止而已,印象最深刻就是对孝道讲解的部分,也可能最近在家,所以感受尤其的深刻。都说百善孝为先,都说封建思想都是从孔子开始的,但是为人子女的孝道,却不能说是封建思想。孔子一生都在讲一个“仁”字,我觉得孝就是这个“仁”的开始。

我们从降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社会是通过父母来的,父母是我们幼年时的一面窗户,我们通过父母的眼睛看世界,通过父母的思想看整个事情,我们通过父母,慢慢的寻找自己和成长。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在变老的同时,我们也在慢慢成长。说来惭愧,我从上了大学才知道父亲的生日和年龄的,每一次父亲过生日的时候,会主动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今天老爸生日啊,现在想想心很酸,父亲从没有要求过子女什么,但却时时给子女所有。再看南先生这本书里对孝道,是“仁”之初。

再说其他方面的吧,孔老先生是集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于一身,他的`教育行大于言。读论语,就是在读孔老先生的日常生活。读到“述而第七”一篇中,我看到了我最熟悉的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来的理解就是几个人中总有人可以是我的老师,南先生却从孔老先生的生平言行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比我优秀的是我的老师,但是不如我优秀的,也可以是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犯错误,或者他笨,他坏,自己就会反省;借镜反省就是这个意思吧!

看了南先生对孔老先生的解读,可以感叹现如今真正理解我国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孔老先生不仅从书本里学习研究学问,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社会上学会研究学问,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好的地方,看到别人坏的地方要自我反省。这样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十分困难。以前每每我学文科的同学给我推荐类似这样的书得时候,我就觉得这是文科生在那里“舞文弄墨,摆弄风骚”,现在,我真真的觉得作为理工科学生,更应该汲取我们中华文化,尤其是对论语这样文化的学习。理性的思维为我们学术研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习论语,我们却可以发掘出灵感,也是丰富了我们的心灵。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是孔老先生对求学目的的感慨。一般人对求学并不是对学问本身,而是为了职业,现在的人也是如此,孔子生于乱世,他周游列国,宣扬人道,其实他也明白好多人找他求学只不过是为了“谷”,除此之外,说自己是为了学问而学问的人,为了真理而求学问的,实在是少之又少。话说回来,这样的人也不是没有,而这样的人往往能影响整个时代。孔老先生也许生不逢时,但是死后却影响了千秋万代,没有空间的范围,没有时间的界限,这就是真正的学问。从古至今,我们都应该感慨:一个读书人开始读书的时候,说是立志为学问而学问的,那太少了!

看论语,读思想,我应该为我们拥有这么博大而深邃的文化而骄傲,重要的不是可以多么深入的读论语,而是学会结合我们现有的生活理解孔老先生的话,这样即使过了千年万年,这样的论语,我们依然受用!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七

当年在什么目的,什么情形下买的这本《论语别裁》,我已经全无记忆。只是扉页上记录是在2月9日买的,却是在2才读完它的。

每年悠闲或是要发奋图强时,就拿出来翻几页。以致以前二十几页都很熟悉,后面读来却举步维艰。

今年暑假前终于读完了。像读《菜根谭》一样,走到三四十岁时读许多文句,不用别人做过多解释,自己的经历就可以诠释。

大树分割线。

比如,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让我想起了《世说新语》的一个故事。“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迫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所以说人不可貌相。对于同一件事的反应,华歆与王朗不同,王朗只考虑一时积极热心帮人,可是遇到困难就要舍弃。华歆并不积极主动,却是担在身上便不会推卸放弃。世人多喜欢“王朗”,因为初见时的积极热情,可是不知,“王朗”在大事之前,态度一定会有所变化。因为人无完人,因为巧言令色鲜矣仁。人永远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实体比如大智若愚,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南怀瑾先生是在解释“无友不如己者”提到的这个观点。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喜欢一个人就觉得他什么都是对的,也不能讨厌这个人就认为他说什么都是错的。我觉得自己恰恰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得很狭隘。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对待每个人的每个言论,应当采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即使是对手仇家,他也会有有意义的言论,而世人却经常爱屋及乌。

两端红星分割线。

又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很多人都认为,孔子是要大家固守贫穷的。我认为,孔子认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更高的见解是: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自食其力,都要心态平和,享受其中。就像苏东坡的“得之淡然,失之坦然”。有一段时间心情很糟糕,总是莫名其妙地向儿子老公发火。之后,听见老公和儿子在聊天。老公问儿子妈妈为什么总是发火。儿子低头说,因为他自己做的不好。老公说,不对,是因为妈妈的心态没调整好。当时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忙时烦,闲时烦,那么啥时不烦呢?根本在于我自己。如果心态好,闲时悠哉,忙时充实。正如孔子所认为的,贫穷时要乐在其中,富贵来临时,亦可从容驾驭。

腾讯新闻之前报道,南方一个亿万富翁经商失败,破产。其妻自制辣酱沿街叫卖讨生活。最佩服的就是这种人,富有时,可以山珍海味;贫穷也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能上得了大席,也吃得惯路边摊。

我们大部分的生活都是平淡无奇的,但也会有困难。艰难地爬在一个坡上,从心里告诉自己,你正在走上坡路,坚持一下、努力一把,走过这个山坡,就会迎来平坦。懂得努力地生活,也懂得珍惜清晨绿叶上一颗晶莹的露珠。套用一句现下流行的名言,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贫也罢,富也好,生活本身就是有滋有味的,关键你得有一颗“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心!

再如“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朋友买了一件衣服,你从头批到尾,你觉得是为她负责,可是她已经买了。你的提点再明智,改变不了结局,却左右得了她的心情。慧律法师说,当你要开口说话时,你所说的话必须比你的沉默更有价值才行。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觉得是自己的父母,不耐烦时就乱嚷嚷,不明白色难才是孝的真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总一天到晚想着吃什么好吃的,穿什么美衣,日子会空虚,无聊到极点。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自己该做的话,流自己该流的汗,日子会好过的多。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不止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自信,你知道人世间总有你不了解的智慧,所以不知道并不丢人。自己知道的,就是用来应对自己的人生;不懂,则去学习。这才是大智慧,大自信!

《论语》深邃,吾将上下而求索,只为应对平淡无奇的生活!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八

《论语别裁》给我的启示是很难言明的,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从文化的角度讲,在杏坛诗社听的讲座“中国艺术简史”让我发现了中国,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我曾着迷于西方哲学体系的庞大和严谨,但思与辩总将我领向一个又一个纠缠着的世界;理论的创立与,见证着人们探索的脚步。西方人是一步一步地探索,中方式却不一样,他一跳就飞上了云端!西方人沿着“世界”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上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南怀瑾老师曾讲过一个故事,一些大学生要搞“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南老师讲,“文学革命,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你们现在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么?”南老师的一番话平息了大专院校里的这场小风波。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发言权。不过,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往往愈是了解,愈觉察它魅力无穷,倒也不必大动干戈啦。中国人做事向来不讲究横冲直撞,讲求中庸之道,求变亦可渐变,免得过犹不及。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九

读完《论语》,坐着发呆,迷茫中,《庄子.秋水》中的一句话,浮上心头。“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能害之也。”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是什么?是一位在文化封冻的河流上用肩膀奋力拉船的纤夫,是一名在“人治”与“专制”之间撑船的摆渡人。一个自由的思想家,却因为世事的束缚、统治的变迁或被哄抬或被蜚斥,终己一生在困境中追求着不得志的“仁”的理想。好心人一直在呼吁同情弱者,却又总是将至德者归入强者之列,似乎天生不属于同情范围。其实,世间多数出色者都因为众人的分享、争抢和排挤而成了最弱的弱者。孔子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谈论理想时,那浅浅的一句:“吾与点也!”(“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所包含的已然淡漠的不得志,又怎能不引人喟叹?《论语》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质朴的道理和,以身作则。细想身边常有这些品格的展露,而习惯于淡漠的我们却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待。也许华夏的血脉里,正有“君子“的.影子,只是经过孔子等至德者的吐纳,将它凝固住了,现之以墨字,代代相传。或许至德者从不抱怨,通过字里行间,只能隐约看见孔子影影绰绰的无奈。记得有人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拥有一整部《论语》的孔子,留下的却只有无奈的隐忍。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

看书也讲究缘分,如同择友。不经意间,在网购时看到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因敬佩南先生的学识,亦或是于丹的读书心得有所触动,很想知道南先生对论语到底有何别裁,就毫不犹豫地订购并利用假期用心地品读与体味。南先生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求证,贯通古今中外的学识,透过本质还原孔子大智慧的解读,仿佛是一坛陈年老酒醇香四溢,又好似一杯清茶沁人心扉,深深地吸引了我,欲罢不能。看南先生的书,就像一位智者在跟你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帮你指点迷津,许多的人生哲理包含其中,等你品味,等你领悟。读后唇齿留香,净化心灵。终于我把总是看向外面的眼睛收回,开始反观内省,那种精神的滋养慢慢渗进心灵,从内里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人省己,受用终生。

南先生用“经史合参”的方法,细心体会原著的本义,拨开秦汉儒学和宋明理学等古代名家设置的层层雾障,力图恢复《论语》的本来面目。虽然褒贬不一,甚至是质疑和批判,但南先生从千年中华文明着手,联系实际,联系自身,细腻而不缺大气的阐述,使《论语》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让我们找回了曾经遗失了的人的品格和功能,令人耳目一新,可敬可佩!

年早过不惑,可一直不知道人的价值究竟应该体现在哪里,怎样的人生才算幸福。南先生用最浅显的语言,为我们诠释着孔子的大教育,为我们指点着迷津。孔子最看重“仁”字。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修己”虽是自我教育,但背后还系着一个社会目标——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教育的根本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所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修身是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目标。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的私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有这个使命,就格外感觉到一种责任。

南先生对学问的解读最让我佩服: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所以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知识渊博不等于有学问,文章写得好也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就是会做人、会做事。它的前提是“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众,而亲仁。”反观我们目前的教育,还纠缠于应试的泥淖,暑期有些学校还为了提高几个百分点,侵占学生难得的社会实践和休息时间进行集体补课;有时我们还会困惑于如何开展素质教育这些基本问题之中,实际上我们的古人早已弄明白学问的真谛,并真真实实地付之于行动,也取得过巨大的成效。只是在这人心浮躁、追逐功利、唯文凭为是的时代,我们忘了老祖宗的教诲了。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必须正本清源。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为我们这些不懂古文的假知识分子更好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提供了无私的帮助,让我们进一步明白了许多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论语》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的教学是因人而异的,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认为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提出的'教育哲学是民主自由的,他把人看作是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并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他的这种教育哲学,连同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我认为都是现在提倡的以人文本理念的思想源头,至今仍有其先进性,并将继续对我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还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君子不重则不戚,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忧不如己者,过则勿改。”等等。这些关于教育教学的至理名言在《论语》里比比皆是。

《论语》在一问一答之间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通过南先生的别裁,娓娓道来,对目前的教育改革也提供了许多的启示。现再举两例为证。

《论语》第三章八佾中有这样一段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大意是子夏问他的老师孔子:为什么《诗经》里这三句话要这样描述?孔子回答他:“绘画完成之后才会显出素色的可贵。”以现在的人生哲学来说,就是一个人由绚烂归于平淡的可贵,暗示淡泊以明志的道理。这是孔子的启发教育,以子夏的聪明,一听就懂,于是提出了心得报告,说:“难道礼仪的后面还有一个礼的精神吗?也就是说礼的内涵比表之于外的礼仪更重要吗?”孔子听了,大加赞扬,说子夏不但讲得对,还更启发了自己。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启发式教育吗?通过启发,让学生明白以知识背后的情感培育立身处世的胸襟,以知识的学习过程教人明白做人的道理,这不正是目前教育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吗?同时我们应该效仿孔子,当遇到部下或学生有好的意见时,就应该及时地鼓励与赞扬,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读过《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更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南先生告诉我们,坐而论道,玄思辩难,都是读《论语》的歧路,唯有知行合一才是正道。我们学习了《论语》,领悟到了学问的真谛,了解了孔子关于教学的见解,就应该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做人做事之中,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立己达人,这才不枉圣人的教诲!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一

子曰:“观过而知仁”。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别人犯了错误,自己便要深思、反省,不要再犯这个错误。当我们在安全会上或者生活的闲聊中,听别人讲起、分析他遇到的尴尬情况、险情甚至事故时,我们更要深刻的反思、总结,在吸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谨慎操作,不可鲁莽,不可大意,不要在同样的情况下犯相同的错误,真正的做到“观过而知仁”。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作为长期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的孩子,我们该如何去孝顺父母?打钱给父母是一种方式,但我想这绝不是仅有的一种方式,也许父母更想听听你的声音,见见你的样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空的时候可以多给父母打打电话、视频一下,多多沟通,拉拉家常,让父母心安。避免给父母“色难”,避免无意识的给父母难看的脸色。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是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了别人,而将自己最坏的一面留给了最关心自己的家人,真的不应该。

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毕竟是圣人,我们常人无法做到,但是否可以返过来讲:“不逾矩而从心所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按照规章、规范去做,如果修养到了一定程度,做到在规章、规范内“从心所欲”。例如宁波港区航道有顺水时16节的限速规定,我们大可以在规范的限制内、安全的前提下,走14节或者15节而“从心所欲”。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有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不必执着于、抱怨于规范带来的不适感,而是要着眼于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养成积极、优良的心理状态,真正做到“不逾矩而从心所欲”。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平时应该多向高级别的师傅们学习,向船长学习,向同级别的同学学习,也可向低级别的徒弟学习,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专长的项目,只有调整好心态,虚心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引航技术才会不断地进步,才会更加安全的引航。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读书人要有胸怀,特别是从事航海职业的读书人更要有海一样的胸怀。读书人不可以不弘毅,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气度大、眼光大。毅就是刚毅,有决断,要看得准、拿得稳,对事情处理有见解。作为引航员,是每天站在十几层楼高的驾驶台,面对着广袤的大海,要处理各种繁杂的海上交通局面、保障重大财产安全的男人,更要有着广阔的胸襟和大的格局。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二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谈到孔子作学问时,有一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可以做我的老师的。学习他好的方面,对他不好的方面,加以改正。其实这里,“三人行”不是三个人,是多人的意思。南怀瑾先生解释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这也许是孔子的本意,我为此有较深的体会。在我们一生中,有无数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我们固然要学习,学习他们好的品格,作学问的方法和思路。他们的人生经验,是我们前进道路上重要的财富。学习他们的优点是为了自己能有所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他们的缺点和不足,使自己积累经验。品德修养好的老师都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别人。即使他没有做出什么成绩,他人生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毫无怨言地在某一岗位上的积累,也是一笔财富。退之,品德、学问不好的,甚至是坏人,坑害我们的人,我们也要学习,从他们角度考虑,了解他们坏的根源,坑害我们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认真反省,自己不能这样坏,这样坏,是坑害别人的。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这样想,完全按照正常的规则和秩序,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益的。我们也要向比我们年龄小的人,甚至很小的小孩学习。学什么呢?有人认为我这把年纪,走过的地方都比他们知道的地方多。摆好心态,我们学习小孩子的天真,单纯呀!可能会钩起我们儿时美好的记忆,也可减少成人间人事纠纷之争的烦恼。我们学习年轻人的时尚,学习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等等。总之,我们可以从各种人那里学习,丰富我们的学问和知识。

“行”还说明了孔子的思想:研究学问,不仅仅在书本上学习,还要在“行”中学习,即在实践和实际中学习。实践和实际中的学习更重要,别人对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不对的,认真反省,我会不会有类似的问题。“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看起来,讲起来容易,都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该这样做。可是在现实中,我们多数人包括我在内能做到向品德、学问好的,比我们年龄长的学习,认为自己能从中受益,有时会内心里和表情上显露出曾象某位大师学习过(那怕是见过)的得意,但有时出于傲慢心理,可能的竞争,而不愿意向比自己好的学习。这都不是很要的心态,我们应把学习作为一种很自然的生活方式。更难做到的是不原向自认为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认为自己是教授,是博士就了不得。博士仅是在他所从事的领域多读了几年书而矣!其他的还差得远着呢?教授仅仅是一种技术职务的符号,仅限于他们的领域。每个人知道的毕竟都是有限的,就拿我的工作来讲吧!我号称是搞色谱的,实际上仅仅是气相色谱,仅仅是气相色谱的应用,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在细说,仅仅是气相色谱在石油炼制中的应用,还没有涉及化工中的.应用;再细说,八年时间,仅仅做了石油炼制中硫化物的工作,还不可能完全搞清楚,还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我所不擅长的呢?怎样把实验室布局好,怎样安装管线好?都是我要学习的,此外,还有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不管比我们高的还是低的(首先我们心里不要这样区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缺点),只有向有利于自己提高的任何人学习,才能收获,才能进步,才能提高。

我的另一感悟是:在我认真学习时,认真积累的同时,把我们的知识、经验和我们曾经犯过的错误和过程告诉别人,使他们能吸取我的经验和教训,不走我曾经走过的弯路,节省他们人生宝贵的时间,取得成功。然后再把这些事例告诉需要知道的人,以激励他们前进,也是很有意义的事。以前,我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把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告诉比我年龄小的人。通过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我将更认真地学习,并将心得再反馈给需要帮助的人。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三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四

说起南怀瑾的这部《论语别裁》,在大学时候,就有一位老师向我们推荐过,当时读过一些,觉得这位老先生很是博学,个人的经历也很丰富,所以解读起《论语》也是非常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但是,后来也听说一些大学教授说,南怀瑾实在称不上是什么"国学大师",他所解读的东西也有误读误解的地方。以我个人浅薄的学识,实在难以对此进行甄别,只是觉得,凡是有道理、有启示,切中现代人问题的言辞,总是要注重吸收其合理的地方,至于那些不明白的、不喜欢的,那就随它去吧。

翻读这本《论语别裁》,到处都能看到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引用的成语、警句,这本孔子的语录对中国人的思想、行为的影响真是巨大,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热衷于说一套、做一套。记得某位清朝时期来中国的`传教士说过,中国的官僚阶层总是把孔孟之道、仁义道德放在嘴上,但是实际上,他们是极其狡诈的一群人。这其实也不能算中国人的特色吧,从人性的角度而言,"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新约罗马书》)。

说到这里,想起《论语别裁》中解读"述而"的一段文字,原文是"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南怀瑾写道:"我们都犯了这个毛病,有时候:‘唉!这个社会没得搞的。’言外之意,我自己是了不起,而这个社会是混蛋。这也是‘长戚戚’的一种心理病。心里忧愁、烦闷、痛苦。"这句解读可真是说到我自己心里去了。哪个时代、哪个社会,都是一堆问题的集合体,与其埋怨,不如做点实际的事情,去改变周边的小环境。就像有人说的,中国不好,在于我自身的问题,一切要从自己改起,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原文中接下去的这句话,对我而言更是心有戚戚焉。这句讲的是孔子的个人风范:"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我深深感觉,自己应当效法孔子之风,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努力做到这三个方面。第一,温而厉。我个人性格是非常温和的,但经常也会遇到人善被人欺的情况,毫无一个"厉"字可言。我想君子为人,应当自信、自尊、自强,决不可温而无骨,软趴趴的,必须坚强起来、坚定起来,有所持守。第二,威而不猛。我是既不威,更谈不上猛,今后如果性格上能够坚强起来,在"威"、"猛"之间做到平衡是必要的。第三,恭而安。我个人是恭敬有余,而安详自如则不够,在领导面前内心紧张、唯唯诺诺,缺乏活泼、安和的气质,这也是我要努力去操练的。

那么这些君子之风如何养成?个人性情如何操练呢?我觉得,还是要从实践中去锻炼,去成长。虽然说年近三十,品性也趋向稳定,但是,人永远不能放弃改变的可能,孔子说"后生可畏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人生苦短,再不改变、再不成长,恐怕就晚了!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五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六

老师多次讲起敬业,提到“把任何事情想尽办法做到最好,否则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别人”,我听了很感动,这才发现我有时候这么尽心尽力做事的时候,内心是喜悦、心安的,身体的疲累根本不在乎。虽然老师赞赏过我学习比较认真,但在我认为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我是比较散漫、拖拉、敷衍的,时间和精力也花了,自己和别人却都不舒服,好笨啊!老师讲了,我才反省到自己这个毛病,其实也不是自己做不到认真对待,而是心态出了问题,想到任何事情都要想尽办法做到最好,心里打鼓,担心吃亏。老师后来通过讲日理万机的“机”给出了药方,“所谓机,最关键的点找对了,其他事情轻轻松松解决了。”

哇,太赞叹老师的智慧了!我心里对“任何事情都要想尽办法做到最好”有了方向和信心。

老师还讲到中国文化是讲究“尽善尽美”,“比如中国建筑里有木雕、砖雕、石雕、对联”,下课的时候我去观察书院的这些细微处,果然处处都是精雕细琢的美,房子的格局和布置都很有讲究。楼梯木扶手栏杆的上下雕花及门上的雕花,同一处如木扶手栏杆上方的雕花都一样,但是木扶手栏杆的上、下雕花及门上的雕花三处又不一样,同中有异,繁杂却有序,让人赞叹不已,看着舒服,是一种享受。还有附近的古木桥,坐在那里观察,每个细节都很美,或者精巧,或者古朴,或者纯厚,越坐越舒适,感觉这座桥跟人无隔,令人回味无穷,没有工匠的敬业精神是不会有这样的品质。反观市区的现代建筑,单调、无趣,用老师的话来说“没品位、不耐看”,确实看久了,感觉审美疲劳,没有回甘的味道。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七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从小读到大,也曾细细读过。对于其中教诲般的言论,也曾冥思苦想,并且熟记于心。然而毕竟才疏学浅,并不能完全理解《论语》里那些金玉良言。对很多篇幅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深入地再读《论语》,一是百家论坛的于丹的心得领入,再就是读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又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

南怀瑾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注解《论语》时就对当时的教育导向和制度进行了无情批判。南怀瑾先生在当时说,此时教育的最大失误,在于教育的功利性。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寻得一个饭碗,而对青年的人文教育,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视而不见。其最终的后果就是整个社会的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在,和谐更无从谈起。而孔子的教育宗旨是“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其中,我最有感触的`是南怀瑾先生提到的“行”南怀瑾先生认为狭义的讲是行为、品德,广义的讲是指一生事业的成果。我们要教育学生的行为品德,首先要正己。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意思是说:使民如此,对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以庄严的态度对待学生,学生就会尊敬你。

在正己修养方面,最使我心有戚戚是南怀瑾先生对樊迟与孔子有关修养的那段解释。樊迟问孔子:“敢问崇德、修匿、辨惑?”孔子答:“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匿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读《论语别裁》,学习了《论语》的精髓,重要的是要把这些感悟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上。不可坐而论道,玄思辩难,所谓知性合一。作为党员教师,我再次学习了《论语》,领悟到关于教学的见解,应把这些圣人的见解贯彻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的进步和革新。这才算真正读过《论语》,才算真正接受圣人的教诲。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八

前两年,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便对《论语》产生了兴趣。家中有一套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闲时便翻看起来,哪知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全书,虽理解不深,但也颇有些感悟。

学问究竟是什么?读了《论语别裁》开篇对“学而”前几句的诠释,才发现从小背得滚瓜烂熟的三句话,原来根本没能正确理解。以前学到的解释是“学习了而时常温习,不也是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南怀瑾老先生用幽默的话语对古人的注释进行了反驳,指出正是这些已成为教条的误解,导致了年轻人对“四书五经”的反感。

南怀瑾先生在此书中诠释了孔子所指的学问不只是读书、文字和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从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正如孔子所言“观过而知仁”。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读完此书,我感到说来说去《论语》主要讲了“为人、处世”两件事。通篇论语都在教人如何做人,如何立身。而现在学生学习的目的掺杂了太多功利性,虽然社会一再强调素质教育,却偏偏对人文缺失现象视而不见。这本书则告诉我们:一个人思想所在的'高度决定一个人的宽度,决定着这个人的思想、心境、眼界,“为人”则恰恰是决定一个人一切的根本。

读过《论语别裁》,使人不由赞叹孔子思想中闪现出的人性光芒,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言“孔子学说与《论语》这本书,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汇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十九

从《学而》中,我就能感受到孔子立身处世的态度,“子曰:弟子入那么孝,出那么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

“入那么孝”,我明白了,这个学生在家里是个孝子,“出那么弟”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就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记得有人说过:要看一个人是否能与你交朋友,就先看他在家里是否是一个孝子。这就是“入那么孝”,假设在家里,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做到“入那么孝”,何况在外,怎能做到“出那么弟”?与别人交朋友呢?在学校同样如此,同事之间也要做到“出那么弟”,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老师之间要讲友爱,讲团结,才能把人作好,才能把事作好,才能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书育人。

“谨而信”也提到做人做事要非常地谨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处世要言中有信,也要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要言而有信,容许了别人的事要做到,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为人师表。同时又“泛爱众”,一个人有了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在学校里,彼此之间的友爱,对学生的.爱,扩而充之,就能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

假设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就能“而亲仁”,就能再亲近那些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就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就能做到“行有余力,那么以学文”了。也就是说,学会了做人,做好了人,还有更多更好的心情,更多更好的精力再去“学文”,热爱文学的就做文学家,热爱科学的就做科学家,热爱艺术的就做艺术家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向所在,兴趣爱好,去以量力而行。

在读到第七篇《述而》中有一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进一步我能理解到孔子在当时那个年代对富贵、对金钱的认识。

《论语别裁》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狮子搏物”,“狮子是百兽之王,狮子何以会是百兽之王?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很恭敬,很认真,当狮子要吃人的时候,使出全副的力量,绝不放松,当狮子抓一只小老鼠的时候,也是用全部力量,这种狮子的精神,就是无小大,无敢慢,一件事情到了手上,不管小事大事,不要以为容易,如果以为容易往往出毛病,这就是说怎样可以做到泰而不骄。”这就是狮子,对任何事都是认真对待。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任何事业成功的人大都是从小事做起的,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从来不把小事当作小事看。所以对于毛躁的我来讲,我要做“狮子”,任何事都当大事来做,竭尽全力做到精益求精,我想我会成功的。

以上是我对《论语别裁》一局部浅薄的看法,虽然未能全部领会,但是,我相信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这都是一种境界,我想这也应该是《论语》的价值和意义吧。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二十

与南怀瑾先生的这部代表作的初次见面,是十几年前的事了。当年,从母校毕业不久,到异地大学教书,学校地处偏僻(出门的成本不低),工作相对轻松(两天有课,五天没课),因而颇多闲暇。教学楼与图书馆,仅一路之隔。出得食堂,摸着肚皮、稍踱两步,便到馆舍。大概某天,瞥见书架上的《论语别裁》,于是借阅。

借阅的原因,不难解释。南先生名气大,书名也很别致。但更重要的是,随手打开一页正文,就放不下了。将它捧回教师宿舍,作睡前读物。每晚夜深人静、洗漱完毕,翻几页。不敢贪心,怕“嚼不烂”。

手头这本《论语别裁》是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所出。如出版说明所写,“有关《论语》的章句注疏也累代不绝”,但南先生的讲法“别具一格”。个人浅见,其独特之处或有三点:

说论语而不限于论语、谈孔子而不止于孔子;

既娓娓道来,像闲话家常,又旁征博引,联系典故;

穿越时空,过去与将来、中国与外国、做人做事做学问等,一概打通。

1976年《论语别裁》台湾初版至今已逾四十载,至今毫不过时。21世纪已过去五分之一,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读者阅读此书而受到的启发,不会更少、只会更多。全书上下,遍地宝藏、内涵丰富。我谨从书中零星挑选几句,试谈一二。

讲论语的书,许多都是按部就班,从第一篇《学而》开始。因此大众对《论语》的最深印象可能是开头“子曰:学而时习之……”那几句。然而据说《论语》是“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是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按理说,这样的书从哪里切入都可以。南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道,老一辈过去读私塾,“第一篇就开始读《先进》篇,不是读《学而》篇”。

“先进第十一”,从“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这一句,南先生讲到“素朴的美”。我看这是当今社会稀缺的奢侈品。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原本野蛮生长,经过很长的时间,人出生后,才会受教育,懂道理,有文化。但是,文化教育假如过度,加上社会或教育的价值取向如果又存在问题,那么就容易产生所谓“书卷气、头巾气”,变成“书呆子”,受到教条的束缚,条条框框很多,人的思想不再单纯从心底生发、从实际出发,最初的“野性”丧失了,“朴实”没有了,剩下的是过多的经验和过头的世故。本来可以说的话现在不一定会讲了,只怕“祸从口出”、招惹不必要的麻烦,还不如“沉默是金”好,至少实惠。如果因接受文化教育而成为似乎有文化、其实没文化的人、失去“素朴的美”,实在遗憾,但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否则,网民也就不会说,没读过书的农民,未必没文化,挂满硕士博士头衔的“读书人”,未必有文化。这也许算不得一个贴切的例子,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印证书里所说的道理。

南先生所讲的“文化”或“教育”,应该不是狭义的文化知识学习或学校的学科教学,而是广义的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特定方式。不过为了方便讨论,姑且当作二者等同,那么我想说:在现今社会,上学升学、拿学位发论文评职级,都是应该的,这没问题;但要防止自己成为道貌岸然的、高学历高职称的、缺乏“素朴的美”的、没有文化的野蛮人,做人做事不能连没机会接受学校教育的人都还不如。自古“礼失而求诸野”,那是整体;说到个体,人的自我追求、自我要求,是另一码事。

接着,孔子提到他的学生,“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从这句出发,南先生讲“知人论事”。

从先生的解读看,论语此句似乎主要谈用人之法,要了解人的长处短处,用人家的长处,不能让无关紧要的短处影响人事决策。读者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或领域来理解。我们未必经商、从政,手底下没什么人向你汇报工作,但是人总有父母、子女、同窗、朋友、同事或者同好,请人家帮忙也是“用人”了,要多看长处、扬长避短。这当然还是其次的。更主要的是,我们可以超越“用人”,从人的德行与自我修养这个角度来看。按现在的话说,长处体现的是“专业性”,这是硬件(hardware),在某个领域、某个方面,你可能具备高度的专业性,你是内行,这很好;人的短处、毛病,可与“德行修养”挂钩,这是软件(software)。仅仅硬件强大,但软件不行,电脑无法正常工作,此时需要升级软件(upgrade),否则硬件的作用发挥不出来;仅仅软件很好,但硬件不行,电脑也无法正常工作,此时必须升级硬件,否则软件再好也于事无补。人要有一技之长(专业性、硬件),但手里这点本事,若非顶尖水平,是很容易被人家取代的,你一下子就没了用武之地,何况现在知识和技术更新换代很快。

南先生说“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都好的,实在少见。”的确如此。但从学生的自我要求和个人追求来说、从老师教书育人的宗旨来讲,不难悟出这个道理,那就说:应该两手抓,不可偏废。一是学做人,包括学生活(过日子)、学说话、学人生态度,懂得志向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道理。二是学做事,学点手艺,学到家、做到位,学做事的方法。这样,人就软件硬件相对全面,可以自立,也可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普通人的小日子也能够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人称之为“幸福感与成就感”)。对师生而言,做学问已经包括在以上两点当中了,无需单独讨论。如果一个人懂得如何过日子(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洒扫庭除等等)、知道怎么和人相处(包括和自己相处)、明白做事的方法(定目标、定计划、有步骤、有备案、会反思等),那么当他面对狭义的学问、知识、技术,诸如数理化生文史哲,他应该会有较强的好奇心、内驱力与自信心,这是自然的。

说到知识、学问、学生求学,就不免联想到师生关系。南先生在谈学而篇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时,曾感慨道,过去学生是“弟子”,师生如父子,“一日从师,终身若父”。

几十年前的情况,与21世纪的今日相比,可能好一些,但近百年的变化太大,导致与上千年的传统相比,大不同了。在消费主义横行全球的现在,学生与家长代表着买家、消费者,老师与校长代表着卖家、供货商、服务商。据说消费者的地位有如上帝。这既是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反过来可能造成教育、文化、技术、社会的发展难以进一步到达更高阶段。拉锯战正在进行当中,每天都是。前几日高考结束后,一年一度的撕书、“天女散花”大戏毫不意外地在全国各地上演,便是明证。书都不想要了,还谈什么学问、文化、进步、发展。老师和家长纷纷穿着红色t恤、红色旗袍,陪伴高考学生,考前考后,各种打鸡血、摆拍照片,新闻说甚至有的老师“悬赏”,考到高分的学子,可免费旅游,师娘陪同。局面如此,短期之内,“复兴师道”恐怕无望。“一日从师,终身若父”,也谈不上,因为大家都斯文扫地了。话说归来,并不是每一个“天女散花”撕毁教材的高中毕业生,都是糊涂虫。也许某些人是被环境胁迫的,不得已而为之,逢场作戏而已。或者一小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参加高考,他选了一条不同的路,反正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个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都会有一些“幸存者”,他们知道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前提下与外在环境兼容,他们明白该怎么对待考试、对待老师、对待学问、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对待世界。他们有数的。以前在另一家图书馆找书,曾见过一本书,里面有一句话,大意是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没有变化,改变的都是细枝末节,始终觉得这话有些意味深长。

第九篇子罕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南先生讲“良冶之门多钝铁”。他说,古今中外,“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学问是要体验来的”。

如此种种,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若非刻意创造条件与机会,是较难接触到的,这对他们的成长而言,是损失。别的不说,语文课写作文,如果没有亲身体验过,有些东西,凭空怎么写得出来。“天下文章一大抄”,我听说有的语文老师让孩子们照抄大屏幕上的范文。我表示理解,但无法赞同。明白人都晓得,实际上,文章写得不够好,并不可怕;怕的是,白纸黑字出来的东西,它不真。多么希望孩子们可以充分体验现实生活,然后写点真话,真心的话,表达个人真实的思想感情。从体验中学习,边做边学,在做中学(西洋人称之为learningbydoing),才是正道。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孔圣人”,《论语》之所以被当作“圣贤书”,不是没有道理的。书里遍地黄金,就看读者是否识货了。好在有南先生的指引。比如,第九篇子罕,还写道“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南先生讲“古之学者为己”。

台湾学生读书是为联考,大陆学生读书是为高考,听说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地区的学子,都有这样的通病,大家的功利心可能太盛。“孔子的求学问,是为自己学问而学问,并不是拿学问来作工具求取功名”。

在考试升学的压力下,我的部分学生(说“部分”可能还太保守),也展现出这一倾向性。他们倾向于应付考试与作业,而不是专注于学问本身。无他,考试太多,作业太多,任务太重,时间太少,哪有功夫、哪有心情去钻研学问,除非傻瓜。所以我不怪他们。但是,有时候,做学问需要这样的傻劲儿,做事也一样。前几年大陆媒体讨论的日本天妇罗大师和木工大师身上展现出的“工匠精神”,说白了就是这种傻劲儿。小聪明也不是没价值,但要做到一定的高度、一定的境界,无论学问或事业,就都需要一股傻劲儿了。说回学生,从根本上说,求学需要有动力,well—motivated(所谓内驱力强),才能车轮滚滚向前而去。内驱力来自兴趣,喜欢,热爱,而不是外部压力。后者短期有效,而人生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重要。

最后,我想回到第一篇学而。人人都熟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南先生说,这句话说的是知己,“远”体现“知己之难得”。孔子认为“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他鼓励人,不要害怕寂寞,甚至要享受寂寞。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当今社会,比较浮躁,许多人、许多时候,很容易心浮气躁。这是客观现实,是外部环境,是许多因素决定的,它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是你想要淡定就一定能淡定下来、从容起来,虽然外面应该这样去追求。但是,如果你认定自己确实喜欢一件事,这件事本身也没什么坏处(也许你不是立即能看大它的好处,尽管往往其实是有好处的事——可能没有人天生爱做坏事),那么你就做吧,做下去,享受它。早早晚晚,你会发现“有朋自远方来”,你会遇到“知己”,或者说知己会发现你。在整体上依然寂寞冷清的情况下,你会享受到寂寞之后的充实与丰盈,以及你坚持做这件事所感受到的乐趣与成就,你会看到这一切的意义,或者意义它自己就会蹦出来对你说“你瞧,你根本没有浪费生命!”

以上所说,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与他人无关,纯属个人追求。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追求,大家相安无事、各取所需就好。“即使一个安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

《论语别裁》的“干货”太多,端午假期、端坐桌前,敲击键盘整整一下午,天都黑了,也只能言及书中要义之万一、心中所想之点滴。南先生书中所讲,我将结合现实生活、学习与工作、结合人生旅途的每一个站点、每一段故事,去反复阅读、思考、感悟。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二十一

随着国学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文档为doc格式。

最热论语别裁读后感范文(22篇)篇二十二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别裁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相关范文推荐

    优秀我的暑假劳动心得大全(19篇)

    通过暑假一系列劳动,我体会到了父母平时做家务的辛劳和麻烦,他们白天上班,下班回家还要做这么多的家务活儿,我明白了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我也对家里的家务劳动有了

    实用个人半年工作汇报(模板22篇)

    工作汇报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和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以下是一些成功案例的工作汇报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

    最新公安九要九不要心得体会及感悟(模板22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一段时间内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了一些篇幅适中、内容充实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

    实用消防支队工作总结(模板16篇)

    月工作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成长的机会,通过回顾过去的工作,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改进,提高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

    优质个人安全工作总结(模板21篇)

    安全工作总结是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回顾和总结,是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家一起来看看这些安全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xx年,在上级部门关心指

    专业教师党风廉洁建设心得体会总结范文(21篇)

    在教师心得体会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整理了一些教师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廉洁行医是医务工作者应当遵

    优质妇幼保健工作计划总结报告范文(19篇)

    工作计划范文是对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文件。接下来是一些专业团队的工作计划范本,可以供大家对比自己的工作计划是否存在不足。20__年全区妇幼

    优秀卫生调研报告范文(19篇)

    对于调研报告的撰写,我们需要严格遵循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写作要求。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成功的调研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xx市xx卫生院位于晋豫两省

    最优evc实战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撰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过去的经历,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这是一些来自各行业的实践者的真实心得体会,值得我们共同学习和思考。第一段:作为一名参

    2023年山地转让协议书(案例16篇)

    转让可以涉及金融资产、知识产权、土地房产等广泛领域。转让是一项需要技巧和经验的工作,为了帮助大家提高转让的效果和效率,我们分享了一些实用的技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