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大全8篇)

时间:2024-09-26 作者:JQ文豪

诚信是一个人价值观的体现,是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基石。学术界如何加强对诚信的管理与监督?下面是一些关于诚信的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思考和启示。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一

1.理解骄傲自大的危害,培养谦虚谨慎的美德。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童话夸张的手法。

3.培养分角色朗读童话的能力。

: 分角色朗读童话。

:了解铺垫的写法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不明白的查字典解决:

2.解释下列的生词,自查词典:

(1)崇拜:尊敬钦佩。(2)模型;依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比例制成的物品,多用来展览或实验。

(3)鞠躬:弯身行礼。(4)不屑:轻视,认为不值得。(5)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己或别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6)伶俐:聪明、灵活。(7)讥笑:讥讽和嘲笑。

3.熟读课文,思考预习提示。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  新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1.请三位同学上黑板分别给课前的生字注音并解释(完成后师生共评)

2.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片段,了解预习识字及朗读熟练程度(完成后由一学生点评)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15分)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教师给课文分段学生归纳段意。(学生先动笔写后教师提问,括号内的教师板书)

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

叙述一个雕刻家雕成一位古代英雄的石像,为市民们所敬仰。(雕成石像)

第二部分:从“这石像抬着头”到“堆在地上。”

写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由于骄傲自大,被小石头们摔得粉碎。

(石像倒塌)

第三部分:从“第二天早晨”到完。

写大大小小的石块铺成了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铺成石路)

:(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大家请雕刻家雕刻古代英雄的石像目的是什么?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让看见石像的人认识这位英雄,明白这位英雄,因而崇拜这位英雄。)

(这句话说明雕刻家雕刻石像时的认真态度,为下文英雄石像的雕刻成功“正同雕刻家心里想的一模一样”作了铺垫。)(此题难度稍大,教师可作适当提示)

3.提问:对石像的外貌描写表现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志向远大、坚强有力、不可侵犯。)

4“为了石像成功曾经开一个盛大的纪念会”这一段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排比、夸张,表现市民对石像落成的欣喜之情以及对英雄的崇拜。此处教师简要讲解童话想象夸张手法的运用)

5提问:“人是最容易骄傲的,除非圣人或傻子。”这句话好在哪里?

(用富有哲理的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社会根源。)

6.“看我多荣耀!”这一段石像的话,写出石像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骄傲狂妄、自高自大。)

(第一句用拟人手法,说明别人对石像狂妄自大不感兴趣,都在忙着干自己的事情。”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这句话也是俗语,写出石像骄傲自大的方式。)

(“从前”是一整块,大家是平等的。“现在”石像高高在上,成了光荣尊贵的、受全体市民崇拜的对象。)

9.小石头对狂妄自大,看不起自己的伙伴的石像采取了什么态度?从小石头的对话中找出这些句子。

(l)批评:“从前你不是跟我们混在一起吗?也没有你,也没有我们,咱们是一整块。”

(2)谴责:“你不但忘了从前,也忘了现在!”。。

(3)警告:“正因为改成现在的样式,你的地位倒不安稳了。你在我们身上站着,只要我们一摇动,你就不能高高地……”

(4)吓唬:“用不着费心再找别的石块了!那时候就没有你了,一跤摔下去,碎成千块万块,跟我们毫无分别。”

(5)威胁:“他不信,马上给他看看,把他扔下去!”

10.面对小石头的威胁,石像是什么态度?表现石像的什么性格?

(上面那石头吓了一跳,顾不得生气了,也暂时忘了自己的尊严,急忙哀求。表现了石像的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

本文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思想性格,并通过对话发展故事情节。石像的结果完全是他自高自大的骄傲所还带来的,所以我们应该要谦虚不要骄傲。

(-)雕成石像

(二)石像倒塌

(三)铺成石路

小石头: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

课后练习第三1、2(a类)

[说课精要]本课时主要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指导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解答来理解课文的大意,从而明白文章的中心。

[教学后记]

1.学习正确处理好骄傲与自信的关系,做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2.练习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并练习用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

4.揣摩词语,学作词语卡片。

:(2)学习本文的对话描写及其作用。

:(l)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2)揣摩词语并作词语卡片。

上节课我们学到石像由于自高自大,骄傲狂妄受到小石头的批评、谴责、警告、吓唬、威胁,最后以石像哀求告终。危险算是过去了。石像有没有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呢?我们再往下研究课文。

(运用比喻,写出石像骄傲的旧病重犯。)

2.上面那石头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 说话”?

(因为他的狂妄骄傲受到小石头的批评以至威胁,仍然心有余悸,但还不肯放下骄傲的架子,只好在语声、语气上缓和一些,希望得到小石头的认可。)

3.找出石像说的话,想想石像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浅薄、无知、空虚。)

4.小石头如何反驳石像的话?表现小石头什么性格特征?

(小石头指出:历史是会被颠倒的,不能全信;英雄也是很平常的人,英雄也是人们塑造出来的;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拜空虚。表现小石头有见识。)

5.“大家不再说话了,像是都在想事情。”他们在想什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下文情节的发展,答案不限)

6.石像忽然倒下来。石像为什么倒了?(答案不限)

7.石像倒了以后,如何结局?。

(l)市民无精打采地走了。(2)雕刻家大哭了一场,从此不再雕刻。(3)乱石块被用作铺路。

:如何理解最后四段文字的深刻含义?(7分钟)

谈谈你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骄傲与自信的关系)

(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a类(10分钟)

课后练习四:(学习使用对话描写,从而深刻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台基石子的对话,批评了大石块虚荣自傲的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1.课后练习一、三.3、四题。(摘录词语) 2.预习《寓言三则》

[说课精要]本课时主要在进一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讨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再动笔进行实践写作,从而更好体会作者的技巧。

[教学后记]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二

我觉得《古代英雄的石像》不是一篇难以理解的作品。我父亲是在1929年9月写这篇童话的,写完以后先让我读,把我当作检验他的作品的第一读者。那年我11岁,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读了之后跟父亲说了些什么,我早已忘记了,但是记得父亲对我的理解是满意的。而我呢,在我父亲的童话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因为我第一次读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记得在解放前,有几种语文课本(那时候叫“国文教科书”)也选了这篇童话,却不记得当时有哪位老师向我父亲提出过问题,那么为什么到了解放以后,反而发生问题了呢?我想决不是老师的理解程度不如解放以前,而是那时(我指的是1956年我父亲写那篇《后记》之前)的语文课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离开了作品的本身,去刻意强求作品的'思想性和政治意义。记得那时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问那个石像指的是谁,是不是蒋介石。认为石像肯定是蒋介石的,前几年我还见过一位。他不是语文老师,而是专门研究我父亲的作品的。他说这篇童话是在“四一二”事变之后两年多写的,不说蒋介石还能说谁呢?我说不是,他说一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他大概想起了我是作者的儿子,才让步说:“那么我这样体会行不行呢?我认为我这样体会,作品的意义就深刻多了。”我只好说,怎么体会都可以,这是读者的自由和权利;但是读者的体会再深刻,仍旧是读者的,决不应该强加给作者,因为作者没有这样想过。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损人的意思。拿《红楼梦》作例子来说吧,现在有许许多多看法,有的说反映了阶级斗争,有的说塑造了叛逆性格,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体会大多很深刻。但是再深刻也是读者的体会,二百几十年前的曹雪芹决不可能具备这么些现代化的概念。但是不能说因为曹雪芹没有这样想过,现代的人就不能这样体会,因为怎么体会是读者的自由和权利。话虽这样说,但是这种自由和权利也不是没有边际的,总不能离开作品去随意臆想,总得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作出自己的体会。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上教文学作品,老师要用主要精力去引导同学们增进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还要随时启发他们发表自己的体会,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说有根据的话,不要说套话,不要说空话。

要是同学们的体会互相不一致,怎么办呢?要是同学们的体会跟作者原来的想法不一致,又怎么办呢?我想:如果大家的体会都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就不会相差太远,也不至于跟作者的想法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也不必求得完全一致,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体会本来是正常的事儿,是可以容许的;如果只能定于一,对《红楼梦》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而且我想,在语文课上还应该鼓励同学们尽量发表各自的体会。这样的自由讨论,让同学们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正是使他们加深理解的好方法,正可以培养他们喜爱文学作品的习惯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古代英雄的石像》有关资料:《从〈古代英雄的石像〉说起》摘录由本站会员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三

一、本文有做词语卡片的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边预习边根据练习要求勾画出其中的词语,并弄懂其中的生字和生词,备用。

二、可以把朗读和复述结合起来。先自己读或听磁带录音,画出主要情节,然后请几位同学简单复述主要情节,复述之后再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各自的语气语调。复述时,要结合情节的发展让学生体会本文丰富的想象。

三、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重点体会对话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合练习,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写一段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四

课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过程;

一、创新情境,导入  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  新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简单介绍作家作品。

叶圣陶,现代作家、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小结,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 (略,参见课文分析)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2.上面那石头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 说话”?

3.找出石像说的话,想想石像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浅薄、无知、空虚。)

4.小石头如何反驳石像的话?表现小石头什么性格特征?

6.石像忽然倒下来。石像为什么倒了?(答案不限)

7.石像倒了以后,如何结局?。

(l)市民无精打采地走了。(2)雕刻家大哭了一场,从此不再雕刻。(3)乱石块被用作铺路。

六、讨论:如何理解最后四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四、课堂讨论(先拟发言稿,再发言):

谈谈你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骄傲与自信的关系)

(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七、小结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台基石子的对话,批评了大石块虚荣自傲的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点评:

本课时主要在进一步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讨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再动笔进行实践写作,从而更好体会作者的技巧。

第 1 2 页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五

一熟读课文,想想这篇童话表达的主要意思,并说说你对结尾几句话的理解。

“我们真平等!”

“我们一点儿也不空虚!”

“我们集合在一块儿,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在上面高高兴兴地走!”

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关键语句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可以要求学生在弄清全文结构的基础上,完成第一个问题。

这篇童话写一个大石块被雕刻成石像,后来逐渐骄傲起来,与垫在下面的小石子发生了冲突,然后终于倒了下来,最后和其他石子一起铺成了路。通过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那种骄傲自大、个人英雄主义作风,提倡要人人平等,共同服务于社会。

结尾几句话,表达了石块们追求平等、真实、有意义的生活的理想,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表现出石像、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把握石像和石子各不相同的心理。

石像先是很骄傲,等到石子们说要把它扔下去时,才有点收敛。没过多久,它又骄傲起来,怀着试探的心理,与小石子们开始了第二次对话。

小石子们先是不高兴,揭穿石像身世的秘密;石像再次骄傲起来后,它们又告诫石像,劝他不要生活在空虚里,可谓语重心长。朗读时要注意前后不同的心理。

三下边这几句话写得很好,联系上下文,说说好在哪里。

1.石像的整个姿态应该怎样,面目应该怎样,小到一个手指头应该怎样,细到一根头发应该怎样,他都想好了。

这句话写雕刻家想象石像应该是什么样子,从整个姿态想到面目表情,想到一个手指头甚至一根头发,突出了思考的周密、细致,强调了他对这个雕刻的认真和重视。

2.他这话不是向浮游的白云说,白云无精打采的,没有心思听他的话;也不是向摇摆的树林说,树林忙忙碌碌的,没有工夫听他的话。他这话是向垫在他下面的伙伴大大小小的石块说的。骄傲的架子要在伙伴面前摆,也是世间的老规矩。

先说两个“不是”,然后强调“是”,突出了石像在朋友面前骄傲自大、不可一世的心理。最后一句则把这种心理推而广之,讽刺了人世间的这种陋习。

3.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

这个比喻十分新颖,说明石像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再度骄傲起来,生动而形象。

四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主要是由对话展开的。试拟一段对话,设想石像“失踪”前跟小石子说了些什么。

本题是扩展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略。

五根据下边的分类,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一组词,做成词语卡片。

褒义词:

贬义词:

成语、俗语:

重叠词语:

这一题主要是让学生养成做卡片的习惯,通过做卡片积累有用的知识和语言材料。这是一种常规训练,可以要求学生随时随地去做。

本题将词语分为四组,四组之间可能有交叉,只要分得对就行。答案略。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六

为了纪念一位古代英雄,市民请雕刻家给英雄雕一个石像,雕刻家用尽毕生的功力,选择了一块石头,精心打磨,雕刻了一尊栩栩如生的英雄石像。人们把英雄石像放在广场的中央,把从石像上凿下的石块垫在石像的脚下,人们对石像尊敬有加,每天都有很多人的对着石像膜拜。

慢慢地,石像看到有这么多人尊崇自己,便变得有些骄傲自满了,他看不起垫在他脚下的石块,认为自己比他们高贵。脚下的石块说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石像不应该认为自己高贵,他们低贱。石像不满,石块们说要一起把石像摔碎,石像害怕了,承认他们是一样的,请求石块们不要这么做。

又过了一段时间,石像试探地说,自己是一个古代英雄的石像,自己应该还是比石块们要高贵一点儿吧?石块们说到,谁知道这个英雄是不是真正的英雄呢?也许他是一个好人,也许他是一个坏人,也许他是一个强盗,也许他根本不存在,只不过有人在历史上写上一笔,他便成了英雄了。石像迷茫了,他以为受人崇拜是光荣的,难道它上了当?石块们更生气,说自己不但上了当,还受了罪,一辈子垫子空虚的底下。

第二天早上,市民发现石像碎成了一地,石像终于和石块一样,又变成了一样的了。再后来,人们用石块筑成了一条马路,每块石块都很高兴,他们说他们真平等,他们一点儿也不空虚,他们集合在一起,铺成真实的路,让人们高高兴兴地走!

身处高位勿要骄傲自满

石像本来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因为成为了石像受人尊敬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生活中不是也经常有这样的人吗?本来也是从底层爬起来的,但是一旦到了领导岗位,听惯了身边人的奉承,便不记得自己是谁了,认为自己多么高贵,最终只会遭到同伴的厌弃,扰乱自己的根基。

历史的记载也不全然正确

故事里石块们关于英雄的讨论是很有意思的,历史是人的书写,当今年代对于很多历史记载的东西都不能求证,我们认为他是真的,其实他有可能是假的。历史的记载也不全然是正确的,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只记载他们想记载的内容。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也需要多几分理性,少几分盲目。

踏实做事才是最开心的

石块们最后一起铺成了一条路,被人踩在脚下,但是他们却是最开心的,因为彼此平等,踏踏实实地成为了有价值的东西。人很多时候觉得空虚,便是因为自己没有沉下心来,踏实做事。踏实做事才是最开心的,前阵子经常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人立于天地间,一定要找到自己可以依仗的东西,要有真才实学,要踏实做事。

你是石像还是石块呢?你从这个故事中感悟出了什么呢?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七

叶圣陶是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读了他笔下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后常常感觉意犹未尽。

在这个故事中,我悟出了: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成功,追求进步,追求超越。但是别忘了原来的自己,原来的目标,记得回过头看看来时的路。

故事讲得是:为了纪念一位古代的英雄,雕刻家费尽心思为这位英雄雕了一个石像。但是,骄傲的毛病谁都容易犯,除非圣人。那块被雕成英雄像的石头不是圣人,只是一块石头,看见人们这样尊敬他,禁不住要骄傲了。故事的结局是,在一个夜里,石像突然倒下,与垫在他下面的石基变成大大小小的石块,大石块小石块,集合在一起铺成实实在在的路,让人们在上边走。

大石块忘记自己原来也是一块平平凡凡的石头,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他的过分骄傲致使小石块们不满、最终奋起推翻他。

叶圣陶先生对大小石块“随意”的“心理揣摩”写活了的形象,大石块被雕成英雄后自以为与众不同,眼睛直盯着远方,对自己的伙伴连一眼也不瞟,瞧不起人的样子像是在眼前一般。

我想,大石块小石块铺成实实在在的路是作为石块最有意义的`事,这时我想起了鲁黎写的一首诗《泥土》:“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古代英雄的石像读后感篇八

我觉得《古代英雄的石像》不是一篇难以理解的作品。我父亲是在1929年9月写这篇童话的,写完以后先让我读,把我当作检验他的作品的第一读者。那年我11岁,是小学五年级学生。读了之后跟父亲说了些什么,我早已忘记了,但是记得父亲对我的理解是满意的。而我呢,在我父亲的童话中最喜欢的就是这一篇《古代英雄的石像》,因为我第一次读就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还记得在解放前,有几种语文课本(那时候叫“国文教科书”)也选了这篇童话,却不记得当时有哪位老师向我父亲提出过问题,那么为什么到了解放以后,反而发生问题了呢?我想决不是老师的理解程度不如解放以前,而是那时(我指的是1956年我父亲写那篇《后记》之前)的语文课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就是离开了作品的本身,去刻意强求作品的思想性和政治意义。记得那时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问那个石像指的是谁,是不是蒋介石。认为石像肯定是蒋介石的,前几年我还见过一位。他不是语文老师,而是专门研究我父亲的作品的。他说这篇童话是在“四一二”事变之后两年多写的,不说蒋介石还能说谁呢?我说不是,他说一定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他大概想起了我是作者的儿子,才让步说:“那么我这样体会行不行呢?我认为我这样体会,作品的意义就深刻多了。”我只好说,怎么体会都可以,这是读者的自由和权利;但是读者的体会再深刻,仍旧是读者的,决不应该强加给作者,因为作者没有这样想过。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损人的意思。拿《红楼梦》作例子来说吧,现在有许许多多看法,有的`说反映了阶级斗争,有的说塑造了叛逆性格,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体会大多很深刻。但是再深刻也是读者的体会,二百几十年前的曹雪芹决不可能具备这么些现代化的概念。但是不能说因为曹雪芹没有这样想过,现代的人就不能这样体会,因为怎么体会是读者的自由和权利。话虽这样说,但是这种自由和权利也不是没有边际的,总不能离开作品去随意臆想,总得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来作出自己的体会。所以我认为在语文课上教文学作品,老师要用主要精力去引导同学们增进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还要随时启发他们发表自己的体会,鼓励他们说自己的话,说有根据的话,不要说套话,不要说空话。

要是同学们的体会互相不一致,怎么办呢?要是同学们的体会跟作者原来的想法不一致,又怎么办呢?我想:如果大家的体会都是以作品为依据的,就不会相差太远,也不至于跟作者的想法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也不必求得完全一致,对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体会本来是正常的事儿,是可以容许的;如果只能定于一,对《红楼梦》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而且我想,在语文课上还应该鼓励同学们尽量发表各自的体会。这样的自由讨论,让同学们互相补充互相纠正,正是使他们加深理解的好方法,正可以培养他们喜爱文学作品的习惯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