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多变的气候教案(大全6篇)

时间:2023-09-25 作者:笔尘最新多变的气候教案(大全6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变的气候教案篇一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德育渗透点

领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为极地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美。

学法引导

1.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说理作用。

3.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4.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理解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南极的资料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2.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2.逐段细读课文,找出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归纳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内容。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幻莫测上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说明南极气候恶劣的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说明南极冰川对人类生存暗含着的危机——一旦完全融化,人类将陷入没有耕地、工厂淹没的灭顶之灾。

(四)总结、扩展

教师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经验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炼、综合的过程。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扼要的语言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概括。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气预报节目,只短短几分钟就对全国各地的阴晴冷暖了如指掌。这是我们常会叹服气象科学的发达,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测风云”而为“天下风云可测”了。上节课读《气候的威力》,我们初步了解到南极气候对全球(包括我国)气候的巨大影响。本课继续研讨有关问题。

(一)明确目标

1.把握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南极对全球气候形成影响的几个因素。

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3.本文在说明的过程当中,列举了大量数字,有何作用。

(二)整体感知

请出6—8个学生,把自己对本文知识理解最准确、了解最多的地方,扩展整理后,讲述给大家听。请大家作评委,对他们讲述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运用说明方法、词句表达等多方面做出评判,评出优劣。

(三)教学过程

1.你认为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本文重点说明的是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三个因素:一是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控制作用极大。这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2.从本文的写作思路人手,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在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科学论断人手,告诉读者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而且南极的气候尤为突出。这就自然地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风速常常可达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300多千米/小时!气温最低记录是—94。.5℃。有时暴风变幻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南极气候的威力令人谈虎色变。这就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成因和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体现在: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列举科学家们通过大量观测结果估计的数字为证。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放大了。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有,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环流形势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至此,将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的奥秘解开了。随后又提到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于人类的生存暗含着某种危机,使读者愈加关注南极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本文从南极气候恶劣的现象人手,分析说明其本质原因,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讨论明确:

(1)南极风狂,对人类的生存是一种严重威胁:“12级台风的风速不过是32.6米/秒”,南极“风速常常可达到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小时”——对比列举的数据足以让读者明白南极被称为“风极”的原因。

(2)“1960年8月24日……—88.3℃的极低温度”;

“1983年7月21日……—89.6℃的低温”;

“1967年……—94.5℃的最低气温”。

——南极的极度寒冷在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显示得很清楚。

(3)“科学家们……估计,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南极冰盖就会往外延伸1100千米,这将导致地球表面的温度下降5℃,……而如果太阳辐射出来的能量减少1.6%,则整个地球就将被冰层所覆盖,……——充分说明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敏感的程度。

(4)“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都为冰川所覆盖,全球95%以上的永久性冰川都储存在南极,这些冰川占全球淡水总量的72%”——由“具有诱惑力的数字”说明南极冰盖对人类生存暗含的危机。

(5)“地球上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80千米范围以内的地区。而在16个1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因此,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清楚地说明了南极“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此外,还有举例说明中所兼有的数字说明。

经过归纳分析可知,数据本身缺乏形象性,但读者能从数据上去想像,能既科学又具体地感知被说明的事物。

(四)总结、扩展

1.课文开头说:“自从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一直面临着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自身,一是来自大自然。”试联系你熟悉的人类破坏环境的事例,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2.研讨下列加重词语的作用,谈谈你从中意识到了什么。

(1)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2)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3)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就可想而知了。

(4)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5)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地球的海平面将会上升60-70米,这将使全世界90%以上的大城市都被淹没,成为水下宫殿。到那时,全球的陆地面积将会大大减少,耕地面积几乎为零,工厂淹没,那将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情景!

3.我国的气候变化受南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南极有如此恶劣的气候,科学家何以纷纷前去进行科学考察?你有什么看法?

提示:

1.人类本身:大气污染、滥砍乱伐、猎捕野生动物等。

2.这些词语带给读者很大震动,令读者结合文章所说明的事理,去思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进而探索科学知识,解开更多的疑团,关注自身在自然界中趋利避害的方法。

3.“中国气象学研究家研究发现,南极地区积雪量的多少,与中国长江流域的梅雨多少及东北地区夏季温度的高低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以中国气候受南极地区积雪量、南极大陆温度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为例,说明南极对整个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不以赤道为界的。

4.科学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责任感,对事业的执着和不畏艰险的探索精神,正是我们这些青年学生应该学习和效仿的。

(五)布置作业

1.当堂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第二题。

2.查阅资料,向人介绍你所知道的南极。

多变的气候教案篇二

世界的气候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是第二章最难的一节,本节课就是前两节《世界的气温》和《世界的降水》的综合运用。

所以说这一节课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说,理解起来很难,特别是看世界气候类型图或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明确某一气候类型的世界分布及气候特点。

所以这一节内容讲解时要注重看图训练讲解,注重学生对世界气候图的理解记忆。

这一节在讲解过程中不要泛泛的讲全球各地的气候,只要学生看图能知道主要气候类型在哪有分布,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就可以了。主要以亚欧大陆为例来进行讲解,因为考试时对于咱们中国的学生考查有关亚欧大陆的内容更多些。我们教学的目的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这已经接课内容的学习使我有重新认识到学生看图学地理的`重要性和效率。说白了学地理就是在学地图,只有地图会看会读了才能学好地理。不会看地图永远不可能把地理学好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强对学生读图看图能力的培养,讲课看图,做题也要多训练读图题。

还有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前后连贯学习的习惯。因为这一节就是前两节的总结应用,所以在讲授这一节内容是要学生适时的回忆前面的学习内容,这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并且把前面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后面的学习中,教学效果更好。

多变的气候教案篇三

本节课内容是第二章最难的一节,本节课就是前两节《世界的气温》和《世界的降水 》的综合运用。所以说这一节课对于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来说,理解起来很难,特别是看世界气候类型图或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来明确某一气候类型的世界分布及气候特点。

所以这一节内容讲解时要注重看图训练讲解,注重学生对世界气候图的理解记忆。

这一节在讲解过程中不要泛泛的讲全球各地的气候,只要学生看图能知道主要气候类型在哪有分布 ,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就可以了。主要以亚欧大陆为例来进行讲解,因为考试时对于咱们中国的学生考查有关亚欧大陆的内容更多些 。

我们教学的目的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有就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在以后的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

通过这已经接课内容的学习使我有重新认识到学生看图学地理的`重要性和效率。说白了学地理就是在学地图,只有地图会看会读了才能学好地理。不会看地图永远不可能把地理学好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将强对学生读图看图能力的培养,讲课看图,做题也要多训练读图题。

还有就是注重培养学生前后连贯学习的习惯。因为这一节就是前两节的总结应用,所以在讲授这一节内容是要学生适时的回忆前面的学习内容,这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并且把前面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后面的学习中,教学效果更好。

多变的气候教案篇四

气候的威力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了解南极恶劣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理解安排说明顺序的依据。

3.弄清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二)能力训练点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关注生存环境,做地球的主人。

2.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志向。

(四)德育渗透点

领略大自然的神秘,感受作者为极地事业奋斗不止的精神美。

学法引导

1.理清本文的说明层次。

2.结合课后练习,引导学生体会本文比喻句的说理作用。

3..总结本文的说明方法。

4.运用学过的地理知识理解南极影响全球气候变化。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本文重点说明的是什么,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

2.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数字说明及其作用。

难点:

有关海洋和大气循环的科学知识。

解决办法:

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有关南极的资料片。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开展“我当小老师”的活动,让学生自选自己理解最准确的一点知识,有理有据有序地给大家讲解。

2.搜集有关南极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先用多媒体放映南极科学考察方面的材料,让学生对南极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请同学发言,谈各自对南极的了解,对南极科学考察意义的认识。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表意凝练的词语。

2.把握课文说明的科学知识。

3.理清本课的说明层次。

(二)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找出表意凝练的词语,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掌握下列词语:

变幻莫测:变化很多很快,使人难以捉摸。

旦夕祸福:短时间内祸福降临。旦夕,早晨和晚上。

防不胜防:要防备的太多,防备不过来。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物连脸色都变了。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外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漏洞百出:本文指天气预报不周密的地方很多。

蛛丝马迹:比喻查究事情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忧心忡忡:忧愁的样子。

息息相关:一呼一吸相互关联,比喻关系密切。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2.逐段细读课文,找出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讨论归纳每个语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每个语段的内容。

第1段概括为:人类文明史是在与自身、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

第2段中心句: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

第3段中心句: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第4段中心句: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第5段中心句: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南极极度的寒冷。

第6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第7段中心句:南极的气候令气象学家们喜出望外。

第8段中心句:气象学家们来到南极后,发现这里很可能蕴藏着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键性因素。

第9段内容:南极大陆对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第10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第11段中心句: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

第12段中心句:南极冰盖的存在和胀缩对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影响大。

第13段介绍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的形成。

第14段说明在全球性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中,南极的控制作用要比北极大得多。

第15段中心句:南极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

第16段是个过渡段,承接上文,“它不仅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开启下文,“而且还储存着足以使大部分人类陷入灭顶之灾的‘武器’!”

第17段说明如果南极冰盖完全融化,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学生讨论本文的层次结构: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人类在与自身和大自然的`较量中发展,而与大自然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变幻莫测的气候,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说明南极恶劣的气候在狂风、严寒和变幻莫测上的表现。

第三部分(第7-15自然段):说明南极气候恶劣的原因及其对全球气候产生巨大影响的三个因素。

第四部分(第16―17自然段):说明南极冰川对人类生存暗含着的危机――一旦完全融化,人类将陷入没有耕地、工厂淹没的灭顶之灾。

(四).总结、扩展

教师在大家已有的概括经验和概括能力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研讨概括的方法。

概括是提炼、综合的过程。把阅读理解的内容用扼要的语言表述、确定下来,这就是概括。

抽象说明和综合归纳是阅读中常用的两种概括方法。

1.抽象说明。

抽象说明,一般是自行组织语言对有关内容的性质、特点从高一个层次或某个既定角度所作的揭示。

正确使用抽象说明的概括方法,关键在于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

辨明事物本质的简单方法,就是判断一下有关语句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能弄清楚这一点,对事物本质就有了一定的理解。

2.综合归纳。

对于比较复杂内容的概括,或是在较大范围里完成概括,往往运用综合归纳的方法,即把若干要点合并或把共同之处归纳起来加以说明。平时所说的“提取中心句”,所进行的常常是这类概括。

综合归纳的方法,是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把它们综合起来。这种综合,可以是把几个要点罗列相加,但经常需要对其共同之处加以提炼。

阅读各种文章都离不开这种概括方法。全面概括作品内容,升入挖掘作者的思想观点,提炼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社会背景,一般都需要反复综合归纳。

3.进行概括的注意事项。

首先注意对范围、层次的分辨;其次要注意用语确切。

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每天晚上坐在家里看天气预报节目,只短短几分钟就对全国各地的阴晴冷暖了如指掌。这是我们常会叹服气象科学的发达,一改古人感喟的“天有不测风云”而为“天下风云可测”了。上节课读《气候的威力》,我们初步了解到南极气候对全球(包括我国)气候的巨大影响。本课继续研讨有关问题。

(一)明确目标

1.把握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南极对全球气候形成影响的几个因素。

2.理清说明顺序,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3.本文在说明的过程中,列举了大量数字,有何作用。

(二)整体感知

请出6―8个学生,把自己对本文知识理解最准确、了解最多的地方,扩展整理后,讲述给大家听。请大家作评委,对他们讲述的准确性、条理性和运用说明方法、词句表达等多方面做出评判,评出优劣。

(三)教学过程

1.你认为本文重点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讨论明确:

本文重点说明的是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三个因素:一是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二是南极冰盖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三是南极对全球的海洋和大气循环系统控制作用极大。这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有关,这三个因素分别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的变化;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性因素都有着很大的控制作用。

2.从本文的.写作思路人手,研讨本文的说明顺序。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从人类的文明史是在与人类自身、在与大自然的反复较量中发展起来的这一科学论断人手,告诉读者人类在与大自然的较量中最直接、最经常的对手是气候,而且南极的气候尤为突出。这就自然地引出对南极恶劣气候的介绍:风速常常可达55.6米/秒,有时甚至可达300多千米/小时!气温最低记录是―94..5℃。有时暴风变幻莫测,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所以南极气候的威力令人谈虎色变。这就引起人们对南极气候成因和南极气候对全球气候影响的极大关注。接着说明影响全球性气候变化的三个关键性因素:一是地球从太阳所吸收的能量变化;二是从地球表面反射回太空的能量的多少;三是大气对流和海洋环流的交互作用。而南极大陆对这三个关键因素都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其体现在:

首先,南极冰盖对于太阳辐射来的能量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列举科学家们通过大量观测结果估计的数字为证。其次,南极冰盖的存在就像是在地球的表面安装了一个巨大的反光镜,将太阳辐射到这一地区的能量的绝大部分都反射回去。而且南极冰盖季节性的胀缩又把上述的这种效应放大了。这是一种至关重要的制约因素。还有,南极还是全球性大气和海洋环流的中心,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并不是以赤道为界的,北半球夏季的环流形势以及中国夏季的降水多少和温度状况,都与前期南极大陆的温度状况存在着遥相呼应的相关性。至此,将南极掌握着控制全球性风云变幻的“钥匙”的奥秘解开了。随后又提到南极巨大的固体冰盖对于人类的生存暗含着某种危机,使读者愈加关注南极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本文从南极气候恶劣的现象人手,分析说明其本质原因,这是一种逻辑顺序。

3.本文的说明方法,除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还列举了大量的数据。

多变的气候教案篇五

前一段,科组内进行相互听课,我上了《世界的气候》这一节,感觉不理想。课堂上还是以我表演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效果也很不理想,之后认真反思如下:

一、教材分析

结构分析:本章是初中地理的一大重点,又是一大难点。起着为世界地理学习的过度和基础作用。共分四节,本节课是前两节知识(气温和降水)的归纳。有三个标题: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为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的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世界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的分布”这三个内容。

内容分析:气候类型历来是初中阶段地理课中比较难又比较多的内容。

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要素。由于前两节已经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因此,教材讲述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即以气温和降水的组合为切入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借此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大;其二是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这里,教材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没有介绍各气候类型的成因,对于各气候类型的特征也没有系统讲述。但是结合中考要求,还是要求学生学会看气候直方图,通过安排学生读气候的直方图,让学生自己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那么,在此,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读气候直方图描述气候特征的能力。

二、设计思路

首先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与“天气”相对比,得出它的两个特点:短时、多变。然后通过教材活动1、2题的设计,使学生理解并实际运用“气候”这一术语;会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能区别“气候”和“天气”。

其次利用教材图3.22是对不同气候特点的描述,知道气候的两大要素及描述。因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都很大,由这两者组合成的气候的地区差异当然也大。由此引出气候的地区差异,读世界气候图,认识气候的分布,通过景观图获取直观感受,并给出气候直方图,供学生分析其特点。

最后,为了便于学生记忆,编制了气候歌做小结。

三、出现的问题

1、与实际生活联系少,课堂很沉闷。世界气候的分布和特征对我来说,一直是极具规律的,极富逻辑性的知识。可是当我初次教初一年级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理解是有偏差的。对于这些比较稚嫩,逻辑思维比较简单的孩子们来说,地理确实还是个难题,他们还不善于从结论中发现和总结规律。

2、气候类型繁多(有十一种),名称难记,容易搞混淆,或者根本说不完整气候名称,更不用说分布地区。

3、内容比较抽象,概括性强,直观材料少,感性认识不够,学生不容易懂。

四、改进的方法

1、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指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标出北京、吐鲁番、伊基托斯、东方站等四个地点在世界的地理位置,假设老师组织大家到这四个地方旅游;那么,在出发前,大家要为自己准备行李,带些衣服、日常用品等东西。但是,该带哪些衣服,这能想当然按照中山的气候特点来准备吗?由此引领学生分析各地的气候差异,这样学生会很积极的投入思考。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作用。

2、采用小游戏。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是本节重点,而学生自己的读图归纳能力还没有养成,怎么办?可以实现设计好表格,可以让学生们通过4个人1小组相互合作,进行读图、分析、归纳;然后选代表填写表格,进行比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引导学生自己通过读图得出结论。

3、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趣闻,例如展示热带草原陆生动物迁徙的奇观,给他们讲述了卡拉哈里沙漠里的丛林土著人的故事。给他们讲了很多他们不知道的奇闻异事。让课堂丰富起来,学生也会兴趣高涨。

4、气候直方图,从中山的气候特点入手,教会学生如何区分“炎热”、“温暖”和“寒冷”等描述气温的词语。以及什么情况是“多雨”,什么情况是“湿润”。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用准确的词语表示气候特征。

5、充分利用“气候歌”,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多变的气候教案篇六

1、小组讨论贯穿始终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太强,所以本课主要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目的;通过问题的设计、分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结合问题进行课件演示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组内和组间交流中学会自评和评价他人。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创新意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地位,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2、图片视频配套用,能引起学生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让学生理解热带气候类型的分布和气候特征。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能够直观的.感受每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区别。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观察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后,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其结论再加以分析。同学可以自己表述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看法和见解。

3、运用图表进行教学,一目了然

板书就引用书上的图表,边教学边板书,能达到一步一个脚印的作用,而且板书也很规范,工整。

1、由于本课内容的知识难度较大,趣味性差,理论性强,需要记忆和

理解分析的比较多,加上本校学生合作意识差,惰性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在较差的班中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太明显。学习的结果是他们只知道五带的名称和典型的气候类型名称,而有关各种气候类型的具体分布状况不是很清楚,而对气候特点这部分知识的分析就更不到位,整体感觉较模糊,表述不清,出现“张冠李带”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研究如何调动较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美感。

2、出现口误:我们不能直接的说成热带荒漠气候,因为荒漠是景观,如果形容气候应该是热带沙漠气候。

3、在热带气候类型的幻灯片中,应该用比较明显的颜色进行区分几种热带气候类型的区别,这样更直观。

4、给学生的时间较少,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完成,但是有些问题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说到非洲,可以提到非洲的气候具有典型的对称分布的特点。

1、教学语言的标准性是一定要注意的,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必须锻炼的;

2、自身的不断学习也是必须的。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有些东西我自己都解释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不被学生问倒。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