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

时间:2023-12-04 作者:XY字客

通过教学计划,教师可以提前预判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下面是一些教学计划的案例分享,希望对您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一

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笑声)。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

生:……。

生:……。

生说师点评。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比赛内容一。

以“讲故事”或“说书”的形式生动具体地为我们讲述“三顾茅庐”中的一次。

比赛内容二。

(选择其中一。

项参加比赛)。

在2—3分钟时间内非常清楚明白地通过事例向大家介绍刘备确实有诚心(利用实物投影仪),解说完毕后再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小组成员对自己这个“解说”的帮助。

写出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的心理活动,汇报时响亮地读出来,并说说那些地方是小组成员提供的意见。

比赛内容三。

比赛内容四。

(个性天地)。

例如: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联系课外阅读,我还想说……。

歌唱:用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并歌唱。

图画:为课文配图,或者用画这种形式描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读后感受。

……。

师:组长请注意,组长请注意,你一定要进行宏观调控,你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分头准备,你要使每一项比赛内容都有人准备。

生准备,师随机指导。(时间要充足)。

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程序:

1、各组组长即兴进行战前总动员。

2、第一项比赛内容。(注:可以要求裁判直接给分,也可以请自己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重新表演后给分)。

3、第二项比赛内容。(教师随机点评)。

4、第三项比赛内容。(结合课文师生点评,对重要的句子在学生表演后再随机强化读)。

5、第四项比赛内容。(鼓励为主)。

各组长总结本组表现。

结分,强调比分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师:同学们,事实上,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确实很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师表》片段。

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是跟“三顾茅庐”有关系的?好,请同学们把这个片段背下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二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1、初读,读正确,读通顺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重点品读第三次拜访,通过一“行”、一“站”、一“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通过一“行”、一“站”、一“拜”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组织谈话:

1、师:听说我们同学都很爱读书,读过《三国演义》吗?

2、生交流。

3、师:老师也最喜欢诸葛亮,还搜集了一些跟诸葛亮有关的歇后语。

课件出示歇后语,引导自由读一读。

4、小结过渡:的`确,诸葛亮神机妙算,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各诸侯国都想请他出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来了解诸葛亮是怎样被请出山的。

1、板题:三顾茅庐

2、指生读,正音:庐

3、齐读。

4、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1、组织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生字,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有困难的请教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2、指导读正确生字词。

1)出示:仰慕 大贤 谒见

恳请 辅佐

草舍 数九寒天

2)指生读,强调两个多音字。

3)请一学困生读,读对了,表扬;有困难,帮助改正后,大家跟读。

4)齐读词语。

3、引导理解词义。

1)大贤:文中谁是大贤?怎样的人才称之为大贤?

引导怀着仰慕之情写一写“大贤”这个词。

2)谒见:谁谒见谁?谒见的目的是什么?

所以,“谒见”是怎样的拜见?

引导学生诚心诚意地写“谒见”。

4、组织再读课文,用“——”划出事情的起因、结果。

1)读文划句。

2)交流所划的句子。

5、引导联系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课文大意。

1、交流。

2、板书:诚

3、刘备诚心相请,一顾茅庐——(失望而归),二顾茅庐——(怏怏而回),直到第三次,才请得诸葛亮出山。相信他的诚心诚意的确感诸葛亮至深。

下边,就让我们学习第三次拜访,感受刘备的至真至诚。

(二)、读文品句,感受“诚”

1、读第三次拜访,用波浪线划出刘备诚心相请的句子。

2、交流。

3、品句:

a 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1)读正确句子。

2)找“诚“的体现。

3)联系:电影电视中,有没有见过类似的情况?

师讲述北宋时期满朝文武百官路过杨家天波府,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以示敬仰的典故。

4)小结:一“行”见诚心!

b 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1)找“诚”的体现。

2)品“轻轻”:为什么要轻轻走?

3)品“恭恭敬敬地站”:他可以怎样等?

他是怎样地站?(请一生试着站一站)

师:恭恭敬敬地站是指目不能——(斜视),手不能——(摆来摆去),身子不能——(晃动)等。

4)指导朗读(请一学困生)

试读。

通过评价引导一遍又一遍读。(评:“读正确了!”“再轻些就更好了!”“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了恭敬!”)

再请其他学生读,组织互评。

5)师:这一等,等了多久?

引导找到两个“过了好长时间”,师讲述:这一站,可能站了一个时辰,也可能是两个时辰,三个时辰,四个时辰。

引导:过了一个时辰,刘备——(生说),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两个时辰,刘备——(生说),他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三个时辰,可刘备还是恭恭敬敬地站着,一直到诸葛亮醒来。这一“站”让刘备的诚心表露无遗!

6)再引导感情读句子。

c 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1)齐读句子。

2)什么时候需下拜?

刘备何许人也?

此时的诸葛亮又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介绍:刘备是汉室的皇叔,一方诸侯,曹操曾说过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两个;诸葛亮纵有满腹经纶,而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介草民。何况,三顾茅庐时,刘备已47岁,诸葛亮只有27岁。

所以,这还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一拜吗?

这一拜,拜出了什么?

这一拜,又拜得什么?

小结:这一“拜”,把刘备的诚心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d 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后,更敬佩诸葛亮了,他恳请诸葛亮出山帮助自己创立大业。

1)理解“恳请”。

2)想象写话:会怎样恳切地请求?(注意想象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来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1、师:刘备的诚心终于打动了诸葛亮。来,让我们再来回顾刘备的诚心诚意。

2、引导齐读四个句子。

3、组织写下自己读了这几个句子后想说的话。

五、师:刘备的诚还体现在一顾、二顾中,我们下节课再学。

三顾茅庐

刘备 诚 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三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四

1、速读课文,以题目为切入点,训练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

2、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3、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

1、自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透过人物形象,明白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并时刻为实现理想做好准备。(难点)

一、悬念导入,激兴趣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为我们造就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三国演义》,他以生动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节,宏伟的结构,为我们展现了时代条件下的各种纷争、矛盾,叙述了三国时期群英聚集,风云天下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正是《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的一个小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二、抓住文眼,构情节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你读出了什么?

2、速读课文,在总览全文的基础上,再次解析题目,用一句话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学法指导:什么人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

小结: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最终使其答应出山。

三、抓住关键,析人物

质疑:

刘备是如何做到让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的呢?(诚心)

文本探究

(一)刘备之“诚”

3、学生自主散读思考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小组互相补充交流。

4、组内代表展示交流成果,师生互评。

明确:(1)拜访次数?

(2)充分信任

(3)下马步行

(4)等候醒来

(5)批评张飞

刘备:有雄心壮志、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有威望,有号召力,气度宽宏

小结:正是刘备集这些优秀的特质于一身,才能在诚心的拜访后求得大贤。

(二)诸葛亮之“贤”

谁都不会随随便便成功,刘备是这样,诸葛亮也不例外。

明确:雄才伟略、目光长远、胸怀大志、淡泊名利

四、总结归纳,谈收获

从两个人物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五、课后练笔,促提升

请同学们以《理想与成功的距离》为题,写一写自己的学习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贤

雄心抱负

汉室可兴,大业可成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五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六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八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3课时。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 呕心 寰宇 荷锄 篡逆 猝定 斡旋

匡扶 朔风 邂逅 不省 慵懒 千仞不栖 熟谙

薰沐 鄙悃 悒怏 荏苒 揲蓍 愧赧 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一、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说师点评。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每一个参赛大组在组长的指导下自动分成4个小组,每一个小组重点准备一项比赛内容。

合作监督员蒋军晶巡视,如果发现有小组出现“组长包干”或者“主题不集中”的现象,立即黄牌警告,连续两次黄牌警告即取消参赛资格。

尊重评委,希望不要过分计较“分数”。

每位组长比赛前都要进行战前动员。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九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投影设备、课件等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一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 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 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三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a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张飞——  刘备——   诸葛亮。

诚心诚意。

设计思路: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著,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四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学习重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学习难点:

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字,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等。

二、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是我国第一部长篇体小说。所谓“”,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三、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回,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遇,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留下书信。课文从开始写起。

四、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拜谒纶巾鹤氅愧赧沔存恤箪食鄙贱

词语解释

【如雷贯耳】。

【思贤如渴】。

【箪食壶浆】

【顿开茅塞】。

五、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六、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刘备:

张飞: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五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六

生1:三次去一个地方拜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诚心诚意邀请。

生2:三次拜访茅房。{同学们有笑声}。

生3: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屋里的诸葛亮。{评价是表扬话说得非常完整}。

师: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4: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师:大声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生字表。

二、读课文释词语。

生6:读文。

生7:就是互相成为生死兄弟。

生8: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简单叙述。

师:全班读读。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秀丽宜人。”

师:什么样的山冈?蜿蜒是什么意思?

生9:读书中描写的句子。

生10:蜿蜒就是像蛇那样弯弯曲曲的。

生11:诸葛亮。

师:诸葛亮称自己是卧龙先生。竹林怎样描写的?“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生12:翠绿的颜色马上要滴落下来了。

师: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秀丽”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13:美丽。

师:再次齐读这部分景色描写的内容。

师:刘备怎样拜访的呢?指生读第四段。

生14:曹操、孙权。

师:群雄纷纷争斗,战火纷飞,人民民不聊生,只有国家统一了,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呀。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指生读下一段。

师:为什么说…。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能用哪个词概括一下?

生15:如鱼得水。

师: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师:群雄也许都来请过诸葛亮,那为什么刘备来请他,诸葛亮就决定出山了呢?

三、自学指导。

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师:指学生复述课文。

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5、评析学生的写话。

四、小结全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七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八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十九

设计思路: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张飞——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二十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二十一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二教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斥责张飞。

诚下马步行礼贤下士阶下恭候求贤若渴。

下拜谒见。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范文(23篇)篇二十三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调皮大王妹妹(实用16篇)

    写好作文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和不断努力的过程,我们应该保持坚持和耐心。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作文的范文,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我的小妹妹才三岁。妹妹她虽

    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计划(通用14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执行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教育教学常识,充分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在编写幼儿园工作计划时,我们还要考虑到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村官工作总结村官工作自我总结大全(22篇)

    月工作总结有助于发现工作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工作后,我担任长江镇柘塘村村支书助理,从了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实习报告(实用19篇)

    实习报告的撰写不仅需要对实习期间的工作进行描述,还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以提升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圣诞联欢会主持词(优质17篇)

    各位贵宾、朋友们,大家好!感谢您们出席今天的活动,我将会以最好的态度来主持这个活动。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将看到一些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总结,相信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

    阅读指导课教案(热门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针对不同教学阶段和学习需求,灵活设计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一份重要文件。找到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编写教学工作计划的要点

    环境新变化心得体会环境新变化心得体会(专业15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通过阅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我们可以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处

    学习钱学森的爱国精神(优秀17篇)

    爱国是国家繁荣和稳定的基石,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建设美好的祖国。爱国主题的音乐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动力和力量,一起来欣赏吧。尊敬的党组织:钱老先生,您永远活

    清明节活动个人心得体会(专业16篇)

    4.心得体会是一种对所学内容的再认识和深化,不仅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也可以分享给他人。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心得体会模板,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调整。

    青岛高考语文题目(精选20篇)

    优秀作文意境深远、思想深刻,能够引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优秀作文是对思想、语言和结构等进行全面综合考察的一种文学作品,它能够展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文学水平。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