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

时间:2024-04-18 作者:飞雪

范文范本是对某一类文本进行模仿和借鉴的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写作技巧与方法。接下来,我们将展示一些范文范本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一

我叫周钰,今年25岁。2009年毕业于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现任北京京丝妮服饰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同时,在武汉经营一家中型超市。之前还获得保健饮料“灵何茶”的发明专利。我的经营思路是“一主两副”,用后面的这两个“副”来支撑前面那个“主”——也就是丝绸。的确,“灵何茶”是用来美容养颜的,丝绸服饰能让女性更美丽,我这几年的创业之路,就是一条美丽的“丝绸之路”!

我的老家在黄冈蕲州——李时珍的故乡,祖祖辈辈是中医世家。我从小受家教的熏陶,懂得一些中医知识。上大学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我琢磨着把灵芝、何首乌这两种滋补中药制成饮料,市场前景一定很好。灵芝,大家都见得不多,《白蛇传》看过吧,许仙病得半死,白娘子上仙山采来灵芝,才把他救活。何首乌,同学们也许不知道,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都读过吧?那里面写到的“人形何首乌”,更加神奇,能乌发养颜,让女生更漂亮,男生更潇洒啊!

大二的时候,我就获得“灵何茶”的国家发明专利。大四时,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对“灵何茶”的配伍进行改进,参加全省大学生科技创业挑战大赛,获得“优胜奖”。后来通过转让专利,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我租下汉口新荣长途客运站的超市,生意慢慢红火起来,我心中的创业之火,也熊熊燃烧起来!

我爱人连声叫好,说:行啊!我们江浙一带,本来就是丝绸之路的“原料库”,你这条经营思路,恰好与古代“丝绸之路”不谋而合。搞得好,真是可以“继往开来”啊!

说干就干,我想把营销公司的选址定在北京。因为首都是经济文化中心,包容性强,外国人多,外销的可能性更大。于是,我把新婚燕尔的甜蜜留在了洞房,把闯荡市场的勇气装进了行囊,只身一人“进京赶考”。在考察市场的这两个月,我体重降了10斤,晚上住在临近市场的地下室,忍着呛鼻的霉味臭味,生活起居很不方便。一天到晚奔波,累得骨头散了架,夜晚躺在床上,身体累,心更累。真想“打道回府”,回台州去过那种安定的家庭生活。转念一想,我周钰本来不是一个图安逸的人,相夫教子,贤妻良母,这不是一个现代女性的人生目标。我要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一片天空,再苦再累,也要咬牙挺住,再难再险,也要闯出一条路来!

经过很多周折,我终于在北京大红门服装商贸城,谈妥了两个商铺,回到台州办手续,办健康证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了!这对我婆家、娘家来说,都是个天大的惊喜。老人们都劝我不要再去折腾了,好好在家保胎吧!可我不甘心中途放弃,北京的铺面已经开张,投入了很多资金,我已别无选择,没有退路了。我跟娘家哥嫂商量,请他们帮忙。哥哥嫂子听说以后毅然辞掉工作,接下了这个摊子,他们说,你就在家遥控指挥吧,后面的事情就交给我们!那一刻,我的内心感动得一塌糊涂。亲情的力量,足以帮我支撑这一片天空!

2011年6月,我的宝贝女儿出生了,坐完月子以后,我就带着孩子去了北京,当我要出外跑业务时,孩子就让她舅妈带着。有一次,几位阿拉伯商人看中了我的丝绸,有意销往西亚地区。然而谈判却十分艰难,进展不顺,通过翻译的表达也不是很流畅。中间休息时,他们去另一房间商量。我就和翻译在宾馆大堂等候,这时,手机响了,嫂子告诉我,宝宝又哭又闹,让我赶快回去看看。可是,经历了上十天的谈判,正在节骨眼上,如果我一走开,这事就泡汤了。关键时刻我只好忍痛坚持,请嫂子多费心照料。好不容易煎熬了四个小时,对方终于回到了谈判席上。我又主动做了一些让步,以示诚意。当翻译把我孩子生病的情形告诉他们,这几位外商朋友对我竖起了大拇指,用不太标准的英语说:“verygood,chinesewoman!”我的第一份外销合同终于签字了,我心里的那一块大石头,“砰”地一声落了地!

唉,创业真难,大学生创业更难,女大学生创业,那是难上加难哪!好在我还是挺坚强的,擦干了眼泪,该干的事情还得去干,自己选的路,还得一步一步往前走!

现在,我的公司,营销网络遍布国内外,还以参股的形式在台州投建了两家丝绸制衣厂,保质保量地提供优质货源。企业员工已有近300人,每年营业额近亿元,上缴国家税收数十万元。

我要让美丽的丝绸之路,越走越宽广;我要用美丽的丝绸服饰,把男人修饰得更潇洒,把女人打扮得更漂亮;让美丽丝绸的“中国风”飘起来,飘出国门,飘向世界!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二

在公元前168~142年,匈奴不断对当时西汉的北部边境形成威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将匈奴赶回漠北去。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开始时将他幽禁在大窖中,苏武饥渴难忍,就吃雪和旃毛维生,但绝不投降。单于又把他弄到北海,苏武更是不为所动,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

在丝绸之路上,不为利益只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艰险往来各地的是宗教僧侣。他们之中,以佛教僧侣最多,既有来自西域向中国传播佛教的高僧如鸠摩罗什,也有中国高僧如法显、玄奘前往印度学习佛教教义和经籍的。此外,东来的还有摩尼教僧侣、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队首领往往就是祆教领袖,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称他们为「萨宝」。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侣,如长春真人丘处机。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驱动力,但这些僧侣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帮助世人摆脱苦海。结果,由於他们的努力,丝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来的刺激而有所变化和发展。比如,没有佛教的传入中国,中国的道教就很难产生,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公元399年,他为了弥补中国佛教经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决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经典。他与几位同道一起,从长安出发,经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葱岭,历尽千辛万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终於到达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处都有他要寻求的戒律,於是辗转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经,就进行抄写。后来於412年从海路返回中国。法显前往印度取经时已年届六十。回国以后,把所得佛经进行翻译,共译得6部63卷。他还把自己的取经历程记录下来,这就是《佛国记》,又名《法显传》或《历游天竺国记传》。这是一部记录丝绸之路和中印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

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於是决定到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唐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度过大戈壁,历尽艰险终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於到达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佛教学问更是无人能及;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是佛教的最高荣誉。最后,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领朝臣出迎,长安更是万人空巷。归国以后,玄奘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他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玄奘应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他的平生事迹,则记录在他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著后人,特别是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西游记》更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他的名字又被翻译成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简称罗什。他的父亲是龟兹国的天竺(今印度)国师(受国王尊奉的最高佛学水准的代表),母亲是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王的妹妹。受母亲的影响,他七岁出家修练佛学。天资聪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种语言,广学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别精通大乘学说。在西域各国传教,声誉极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将吕光西征,迎罗什来中国,先在凉州(今武威),后到长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后秦姚兴更尊罗什为国师。他在长安主持佛经翻译,先后翻译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变了以往中国佛经只有零星翻译的历史,使得大乘经典都有中译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经翻译的朴拙风气,使中文佛经达到了意义通达的水准。他还培养了一批极有建树的佛教学家,历史记载,他的门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观等。鸠摩罗什把中国的佛教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丝绸之路上,最动人的莫过於和亲公主的送迎队伍。中国历代王朝,为了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维持良好关系,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册封首领,授予中国的官职,表达与中国的密切关系,称为「册封体制」。二是和亲,中国公主嫁给当地首领为妻,两国用这种婚姻关系达成联盟。当然,只有那些特别重要的国家,中国才会向其施行和亲政策。西汉时,中国与乌孙和亲(公元前110年),因为乌孙是当时西域最强大的国家。龟兹王绛宾也想与汉朝和亲,但自知没有资格,所以就在乌孙王翁归靡与西汉公主解忧所生的女儿第史从长安返回乌孙经过龟兹的时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为妻。绛宾向乌孙和汉朝派出使团进行游说,最后乌孙王和解忧同意了这门婚事,西汉皇帝还特意封了第史为公主。及后吐蕃王朝兴起,适逢唐朝与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浑(青海的少数民族)和亲。吐蕃首领松赞干布认为自己的地位和实力比吐谷浑更强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亲。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实行了和亲政策。

商人是丝绸之路上的活跃群体,是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动力量,对沟通东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长途贩运是古代商人获得利润的重要方法,商业利益驱动他们冒险远行,他们在进行贸易的同时,亦为东西方传递了不同的观念、文化和物产。在中国的历史文献记载中,中亚地区的民族都是经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背后,往往有中亚的商人集团在活动。汉唐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0世纪初),著名的中亚商人是粟特人,他们组成商队往返中国与中亚地区,他们信仰祆教,祆教领袖同时就是商队的首脑。他们不仅为中国和西方提供了新鲜的货物,也给中西方带来了特殊的文化。远方国度的使者,有时就是由商人担任的,在给中国皇帝进贡的同时,实际上也从事贸易活动。著名的使者马可孛罗(marco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三

公元73年,班超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并奏请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国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断匈奴也派使者来了。情势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为强。班超集中随从36人,乘夜火烧匈奴使者的住所,杀死30余人,烧死100余人,鄯善国举国震恐,首先归汉。接着,班超马不停蹄出使于阗、疏勒,镇服两国,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龟兹两国的进攻,恢复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四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将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译经,又在寺内专门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带回的经典,这就是现在西安的大雁塔。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五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今咸阳北)人。幼年时就胸怀大志,读书很多,明理善辩。公元62年,同母亲随往洛阳,帮助校书郎的哥哥班固编写《史记后传》。那时,北匈奴经常进犯,边境不宁。羡慕张骞、傅介子出使西域的班超,毅然决然地投笔从戎。

至于班超出使西域,也是同汉匈战争有关。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国力削弱。匈奴乘机控制了西域,实行奴隶制统,“敛税重苛,诸国不堪命”。东汉明帝时,国内生产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为重新打通西域的商路,下决心击退北匈奴。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遣窦固和耿忠率兵由酒泉向天山东麓进军,出击匈奴。班超随窦固出征,就开始了那漫长的军事生涯。作为假司马,他异常勇敢,带兵别击伊吾(今哈密市),战于蒲类海(今哈密巴里坤湖),多斩首虏而还。窦固看到班超很有才,为了联络西域各国,以便配合军事行动,就派他去西域进行外交政治活动。

班超携带随从36人,来到鄯善。当他觉察国王的态度由热情变为冷淡时,就判断定有匈奴人作祟。后经诈问侍者,证实匈奴派遣的使者及士兵100多人到达鄯善已经数日。当天夜里,班超率其随员36人向匈奴使者的住地发起进攻,杀死了匈奴的使者,从而解除了鄯善王的顾虑,终于使鄯善摆脱了匈奴的统治。

班超离开鄯善,西行到于阗。这个天山南道的大国,受到匈奴的操纵。迷信的于阗国又受亲匈奴的巫师指使,对汉朝进行造谣中伤。班超巧妙周旋,智斩巫师,揭露了匈奴使者的阴谋,从而使于阗归向东汉。

第二年春天,班超以过人的胆量和远见卓识,率36骑,绕开叛汉的莎车国,渡过寒冷刺骨的克孜勒河,直逼疏勒王宫盘橐城。抓住听命匈奴的的龟兹人兜题,拥立疏勒王冗子忠复位,从而恢复了东汉初以后封闭65年的丝绸之路。

疏勒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因为出河西走廊西行,丝绸之路分南北两道,然后在疏勒汇合。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六

以上各种情况,都大大增加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成本。由于贸易成本高昂,因此丝绸之路贸易只能进行丝绸、宝石、香料、黄金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商品贩运。难怪这条商路被称为丝路,而活跃在这条丝路上的“胡商”、“番客”(特别是波斯商人)在唐代文献中多半被描绘为慧眼识宝的人。美国学者拉铁摩尔说:“长期贸易主要是奢侈品的交换,丝(后来又有茶和瓷器)是中国的输出品。金、玉、良马,喀什以西的五金、葡萄干一类的珍味,奴隶、歌女、乐工等都输入中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商品的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并不大,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亚和西亚向中国输出的最主要货品实际上是马匹。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说:“中国人在与西亚的贸易中仅仅偏爱唯一的一种西方产品,即作为阿拉伯马之先祖的波斯马。”这种马就是中国古书上说的汗血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拉丁名akhal-tekehorses)。汗血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而这种马身上的一种寄生虫,会导致马的皮肤上出现红斑,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这种马也被称为汗血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汗血马日行千里,汉武帝时外国进献乌孙马,武帝见此马神俊挺拔,便赐名“天马”;后来又有人进贡了西域大宛的汗血马,于是他又将乌孙马更名为“西极马”,而称汗血马为“天马”。由于种种原因,波斯马不能很好适应中原的水土,因此未能在中国繁衍起来,因此以后不断有西域良马输入中国的记载。直到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仍有“西域献千里马”的记载,这是目前发现的明朝与西域朝贡贸易的最后一次记载。不过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以进贡方式输入的中亚、西亚良马的数量已经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中国人发现从北面的蒙古高原和中国东北地区输入的蒙古马,虽然不如波斯马高大俊美,但价格便宜得多,而且更加吃苦耐劳,因此宁愿购买这种价廉物美的蒙古马。明代中亚、西亚接近中国的地区大部分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蒙古马成为这些地区对明朝的朝贡贸易的主要内容。为蒙古统治者进行这种贸易中亚商人就通过朝贡贸易把马大量送到中国。15世纪,中亚商人马茂德侍奉瓦剌汗也先,并作为瓦剌官员在中国开展贸易活动。他几乎每隔一年来中国一次,大约在9月或10月到达北京,度过冬季,次年春天返回蒙古高原。正统十二年(1447年)他出现在大同的时候,据说率领超过两千人的大商队,带来貂皮一万二千多张、马四千匹,用来交换中国产品。西域各国(或政权)的朝贡使团人数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三四百人;进贡的方物主要是马,数量少则几十、几百匹,多则三千,甚至六千匹。

然而,中国输入马主要是为了军事用途,其输入处于国家严格的控制之下,对于民间经济并无多大意义。不仅如此,明代中后期,西北方边防线退到了嘉峪关长城一线。借助于火器,长城防线有效地防御了北方游牧人的攻击,因此明朝不像汉、唐两朝为了西北边境的安全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来对抗北方和西北的游牧人,从而也不必从外地大量输入马匹。换言之,马匹输入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各国(或政权)之间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是明朝笼络其他国家(或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贸易完全取决于有关国家(或者政权)之间的政治关系,因而不是真正的商业活动。由于朝贡贸易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也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性质。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使得这种贸易成为明朝政府的沉重财政负担。由于中国在这种朝贡贸易中实际上是赔本的,所以费正清(johnfairbank)说:“不能说中国朝廷从朝贡中获得了利润。回赠的皇家礼物通常比那些贡品有价值得多。在中国看来,对于这一贸易的首肯更多的是一种帝国边界的象征和一种使蛮夷们处于某种适当的顺从状态的手段。”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天有许多对历史有兴趣的国人抱怨,在这种朝贡贸易只是为了满足中国皇帝的虚荣心,“花钱赚吆喝”。

明朝中后期,一则由于财力紧张,二则越来越意识到丝绸之路贸易在经济上得不偿失,明朝政府对维护丝路贡赐的愿望和能力都在日减之中。明朝政府派遣出使西域的人数减少乃至没有,双方往来成为西域人单方面来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朝贡贸易违背了商业以牟利为目的这一根本原则,因此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到了隆庆初年,朝贡贸易制度也基本瓦解了。

事实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商贸早就衰落了。由于路途艰难,沿着丝绸之路来做生意的各国商人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中国这个富庶之乡后,都乐不思蜀,不想再回去了。周密说:由于回回商人从中亚到中国“如登天之难”,因此“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宜乎不复回首故国也”。这些外来客商不想从原路返回故土,中国本土商人更不愿沿着这条艰辛之路去那个危险之地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怎么进行呢?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贸易也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造成丝绸之路贸易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地的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换言之,中亚、西亚地区需要中国产品,而中国则基本上不需要这些地区的产品。阿里·玛扎海里正确地指出:“中国当时与世界的其余地方比较起来极为富裕和技术发达。中国生产和拥有一切,它丝毫不需要与胡人从事交易。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在想到用鸦片采交纳茶叶和瓷器价款之前就发现了这一事实。”明朝人对这一点知道得很清楚。嘉靖初年,都御史陈九畴、御史卢问之向嘉靖皇帝提出:“番人之所利于中国者甚多”,而中国却不仅未从中获利,反而受害,因此要求明朝政府“闭关绝贡,永不与通”。这个建议也获得兵部的支持。虽然明朝政府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丝路的商贸地位已大不如前。随着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丝路贸易情况更是每况愈下。

因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丝绸之路的历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在经济上则否。到了近代,随着大规模商贸活动的发展,这条丝路上的贸易更是已经成为过时之物。正如任何历史上存在过的客观事物一样,丝绸之路也是有兴必有衰,最后乃至终结。那种把丝绸之路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永远的通道”的说法,肯定是不符历史实际的。

如前所述,丝绸之路沿途充满各式各样的国家和政权,政治状况极不稳定,反复多变。一些强势的地区势力(特别是游牧政权)往往通过这条通道向外扩张,而中国往往是这种扩张的终极目标。这一点过去往往为人忽视,但的确是历史事实。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七

汉中城固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肩负出使月氏任务。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100多名随行人员,匈奴人堂邑父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从长安到西域,必须通过河西走廊。这一地区自月氏人西迁后,已完全为匈奴人所控制。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被拘留和软禁。

张骞在此被迫娶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但他“不辱君命”、“持汉节不失”。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十年之久。

至公元前129年,敌人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张骞趁匈奴人的不备,果断地离开妻儿,带领其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幸运的是,在匈奴的十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穿上胡服,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但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月氏。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朝的富庶,很想与汉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境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张骞等人在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今阿富汗的汗瓦齐拉巴德)。前128年,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今和田)、鄯善(今若羌),进入羌人地区。但出乎意料,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自己的匈奴族妻子和堂邑父,逃回长安。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共历十三年。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

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详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在张骞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张骞曾直接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元朔六年(前123年)二月和四月,大将军卫青,两次出兵进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出击漠北。当时,汉朝军队行进于千里塞外,在茫茫黄沙和无际草原中,给养相当困难。张骞发挥他熟悉匈奴军队特点,具有沙漠行军经验和丰富地理知识的优势,为汉朝军队作向导,指点行军路线和扎营布阵的方案。由于他“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事后论功行赏,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封地即今河南省方城县博望镇。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前,汉代的君臣还根本不知道,在中国的西南方有一个身毒国(又名天竺,即印度)的存在。张骞在大夏时,忽然看到了四川的土产,邛竹杖和蜀布。他感到十分诧异,追问它们的来源。大夏人告诉他,是大夏的商人从身毒买来的。而身毒国位于大夏的东南方。回国后,张骞向汉武帝报告了这一情况。并推断,大夏位居中国的西南,距长安一万二千里,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从身毒到长安的距离不会比大夏到长安的距离远。而四川在长安西南,身毒有蜀的产物,这证明身毒离蜀不会太远。据此,张骞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张骞的推断,从大的方位来看是正确的,但距离远近的估计则与实际情况不合。当然,在近二千年前张骞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是难能可贵的。汉武帝基于沟通同大宛、康居、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彻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去犍为郡(今四川宜宾)亲自主持其事。

自远古以来,中国西南部,包括四川西南,青海南部、西藏东部,云南和贵州等地,为众多的少数民族所聚居,统称为“西南夷”。战国末年楚将军庄乔入滇立国,但不久即重新阻隔。汉武帝初年,曾先后遣唐蒙、司马相如“开发”“西南夷”,置犍为郡,并使邛都。(今西昌一带)、榨(今汉源一带)、冉琥(今茂县)诸部内附。后因全力对付匈奴,停止了对西南的经营。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同中原王朝基本上仍处于隔绝状态。通道西南当时是十分艰难的。

元狩元年(前122年),张骞派出四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四路使者各行约一、二千里,分别受阻于氐、榨(四川西南)和禹、昆明(云南大理一带)少数民族地区,未能继续前进,先后返回。

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张骞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当年庄乔所建的滇国。滇国又名滇越,因遇有战事将士们坐在大象上作战,故又叫“乘象国”。使臣们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经常带着货物去滇越贸易。同时还知道住在昆明一带的少数民族“无君长”,“善寇盗”。正是由于昆明人的坚决阻挠,使得汉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进。在此以前,西南各地的少数民族,对汉朝的情况几乎都不了解。难怪汉使者会见滇王时,滇王竟然好奇地问:“汉朝同我们滇国比较,是哪一国大呢?”使者到夜郎时,夜郎侯同样也提出了这个问题。这就成为后世“夜郎自大”典故的由来。通过汉使者的解释和介绍,他们才了解到汉朝的强大。汉王朝从此也更注意加强同滇国、夜郎及其它部落的联系。至元鼎元年(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五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元狩二年(前121年),张骞又奉命与“飞将军”李广,率军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地区),进击匈奴。李广率四千骑作先头部队,张骞将万骑殿后。结果李广孤军冒进,陷入匈奴左贤王四万骑兵的重围。李广率领部下苦战一昼夜,张骞兼程赶到,匈奴始解围而去。此战虽杀伤众多敌人,但李广所率士兵大部分牺牲,张骞的部队亦因过分疲劳,未能追击。朝廷论罪,李广功过两抵,张骞却以“后期”罪贬为平民。从此,张骞离开了军队生活。但张骞所开始的事业并未结束。不久,他又第二次踏上了通使西域的征途。

二年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今伊犁河流域),武帝命张骞为中郎将,率三百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万数,浩浩荡荡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时匈奴势力已被逐出河西走廊,道路畅通。他到达乌孙后,请乌孙东返故地。乌孙王年老,不能作主,大臣都惧怕匈奴,又认为汉朝太远,不想移徙。张骞派遣副使分别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东)等国展开外交活动,足迹遍及中亚、西南亚各地,最远的使者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和北非。

元鼎二年(前115),乌孙王配备了翻译和向导,护送张骞回国,同行的还有数十名乌孙使者,这是西域人第一次到中原。乌孙王送给汉武帝数十匹好马,深得武帝欢心。武帝任命张骞为大行,负责接待各国使者和宾客。

公元前114年张骞病逝于长安,归葬故里。

此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经常互派使者,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促进了双方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

张骞出使西域后,传入了西域的天马,汗血马等良种马;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植物;还有乐器和歌舞。传出的有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

张骞是西汉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第一个使者,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汉朝时中国史书对罗马帝国的称呼)。

后来,这条由张骞开辟出的玉门关经天山南北路,越过葱岭,到达中亚或者更远地方的横贯东西、融通欧亚的通道,成了千古传颂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这是一条承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之路,繁荣了1700多年。1877年,德国历史地理学家希特霍芬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因为丝绸是这条商路上最有代表性的商品。司马迁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称之为“凿空”。何谓凿空呢?盘古开天地即是凿空,由此可见此事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柏杨先生认为,张骞的贡献只有1600年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

张骞墓位于汉中城固县城以西三公里处的博望镇饶家营村。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顺利通过投票表决,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八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关于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多少?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水浒传林冲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文明。

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更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在热情谈论这条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时,却很少问问它是否真的可以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或者称为“和平。

友谊。

之路”。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这条丝路曾经是世界上路程最远、为时最长、同时意义也最重要的国际商道。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地理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uspliniussecundus)说道:“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他还说:“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sesterces)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虽然他说的贸易数字无从证实,但这段话也表明:早在公元之初,丝绸之路已把欧亚大陆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以及中间的印度联系了起来。

首先,交通运输方面,这条丝路是一条极尽艰难险阻的路程。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少变化。在汉代,它西起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经西亚、中亚,最终到达中国的首都长安。到了唐代以后,丝绸之路覆盖范围扩大,西起地中海东岸与黑海沿岸港口城市(例如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阿勒颇、君士坦丁堡等),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再汇集于咸海附近,然后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西安。

无论是哪一条丝绸之路,一路上尽是高山、大漠、草原、荒野,大多数地方人烟稀少,许多地方甚至人迹罕至。唐代高僧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行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到了梵衍那国,“在雪山中,涂路艰危倍于凌碛之地,凝云飞雪曾不暂霁,或逢尤甚之处则平途数丈。故宋王称西方之难增冰峨峨飞雪千里即此也”。又“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氷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覩其际。其凌峯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旅途极尽艰难。元朝初年人周密说:“回回国所经道中,有沙碛数千里,不生草木,亦无水泉,尘沙眯目,凡一月方能过此。每以盐和面作大脔,置橐驼口中,仍系其口,勿令噬嗑,使盐面之气沾濡,庶不致饿死。人则以面作饼,各贮水一槛于腰间,或牛羊浑脱皮盛水置车中。每日略食饵饼,濡之以水。或迷路水竭,太渴,则饮马溺,或压马粪汁而饮之。其国人亦以为如登天之难。”马可·波罗行经中国新疆的罗布荒原时,从荒原的最窄处穿过,也需要一个月。

时间。

;倘若要穿过其最宽部分,则几乎需要一年的时间。人们要过此荒原,必须要准备能够支持一个月的食物。在穿越荒原的三十天的路程中,不是经过沙地,就是经过不毛的山峰。特别是帕米尔高原,沿高原走十二日,看不见一个居民。此处群山巍峨,看不见任何鸟雀在山顶上盘旋。因为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食物也很难煮熟。

直到17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经中亚来中国,旅程依然非常艰险。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由于天气寒冷、空气稀薄,人、马几乎不能呼吸,因此而致死者比比皆是,人们只有靠吃蒜、葱或杏干来抵御”。他们经过了一段最恶劣的道路,在滕吉巴达克(tengi-badascian)山附近损失了大量财物和马匹,在翻越撒克力斯玛(sacrithma)高山的时候又冻死了许多同伴。在与盗贼、火灾、山岭、风雪相争斗后,1620xx年11月末这支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喀什噶尔的鸭儿看城。此时距鄂本笃等离开果阿东行已有一年。鄂本笃所带的马有六匹都死于冻饿困乏。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特别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据马可·波罗在罗布荒原所见,商人们用骆驼的多,因为骆驼能载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然而,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例如连接欧亚海上贸易的苏伊士地峡,长不过160余公里,沿途是沙漠,货物运输只能靠骆驼。适应这里天气和地理情况的阿拉伯骆驼,在最佳状况下能驮运400磅(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他们将食物和商品装在驴子和骆驼背上,如果这些牲畜在走完这个荒原之前就已精疲力竭,不能再使用的话,他们就把它们杀而食之。

其次,前近代时期的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政权)的领土往往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出现许多管辖权不清的地方。不少地区在若干时期中甚至没有国家(或政权)管治,成为政治管辖的真空地区。这种情况使得国际贸易成为高风险的事业。特别是前近代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这样一来,使得从事国际贸易的商队更加成为沿途盗匪垂涎的目标。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另外一次与商人通行,有一日,“同侣商胡数十,贪先贸易夜中私发。前去十余里,遇贼劫杀无一脱者。比法师等到,见其遗骸无复财产”。蒙古帝国时期治安情况有所好转,丝路得以重现繁荣。但是从马可·波罗的记述来看,盗匪依然不少。像著名的商业中心忽里模子城附近就因有成群的强盗不断袭击抢劫商旅,所以极其危险。蒙古帝国瓦解后,中亚地区大多数时期处于混乱状态。鄂本笃于1620xx年3月从印度启程前往中国,在拉合尔随同商队出发去喀布尔,同行的有500人,已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但途中遇到盗匪,多人受重伤,鄂本笃和其他几人逃到了树林里才得以脱险。因此之故,商人只能结成大团伙,携带武器,雇用卫队,以对付小股盗匪。荷兰人白斯拜克于1560年奉日耳曼皇帝查理五世之命,出任驻奥斯曼帝国使节。他在伊斯坦布尔见到一位旅游中国的土耳其麦沃拉纳教派的伊斯兰传教士。此教士讲了他去中国经历。他加入了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商队。这个商队规模颇大,原因是路上艰难险阻,非结大队不可。他们一直行抵中国嘉峪关后,方才。

安全。

法律。

风俗习惯以及货币度量衡海关制度等方面都不相同。由于这些差异,进行国际贸易有诸多困难。例如因为贸易主体为不同国籍,资信调查比较困难;因涉及进出口,易受双边关系国家政策的影响;交易金额往往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贸易风险较大;除交易双方外,还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参与方众多,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即使在今天,国际贸易也比国内贸易更困难,同时商业风险也更大。至于在前近代时期,情况就更为严峻了。由于没有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一类共同的游戏规则,因此一旦商业纠纷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有靠纠纷发生地的统治者的意志来解决。丝绸之路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大小邦国及游牧部落政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许多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流氓国家”(roguestates)。它们往往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雁过拔毛,过往商队不得不忍受它们的勒索。即使是那些“非流氓国家”,商队也往往要向它们上贡,寻求它们在其境内经过时予以保护。更严重的是,这条路上的政治状况很不稳定,正如罗伯特(jean-noelrobert)所说的那样,在罗马帝国时代,丝绸之路沿途所经之地区政治相对稳定,因此无论怎样困难,东西方之间的道路还是通贯了近两个世纪。但是公元3世纪以后,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安全得不到保证,贸易也随之越来越少。

2

页,当前第。

1

1

2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九

张骞是汉武帝时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

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上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但他信心坚定,不顾艰辛,冒险西行。当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就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赛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会轻易放过。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虽被软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时机,准备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张骞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由于他们仓促出逃,没有准备干粮和饮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饥挨饿,干渴难耐,随时都会倒在荒滩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猎一些飞禽走兽,饮血解渴,食肉充饥,才躲过了死亡的威胁。

这样,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高鼻子、蓝眼睛的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富饶的大国,很想建立联系。但苦于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因此,当听说汉朝使者来到时,喜出望外,在国都热情地接见了张骞。他请张骞参观了大宛国的汗血马。在大宛王的帮助下,张骞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但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终于历尽千辛万苦,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

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更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在热情谈论这条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时,却很少问问它是否真的可以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或者称为“和平友谊之路”。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这条丝路曾经是世界上路程最远、为时最长、同时意义也最重要的国际商道。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地理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uspliniussecundus)说道:“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他还说:“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sesterces)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虽然他说的贸易数字无从证实,但这段话也表明:早在公元之初,丝绸之路已把欧亚大陆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以及中间的印度联系了起来。

然而,丝绸之路的经济意义不宜夸大。

首先,交通运输方面,这条丝路是一条极尽艰难险阻的路程。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少变化。在汉代,它西起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经西亚、中亚,最终到达中国的首都长安。到了唐代以后,丝绸之路覆盖范围扩大,西起地中海东岸与黑海沿岸港口城市(例如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阿勒颇、君士坦丁堡等),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再汇集于咸海附近,然后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西安。

无论是哪一条丝绸之路,一路上尽是高山、大漠、草原、荒野,大多数地方人烟稀少,许多地方甚至人迹罕至。唐代高僧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行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到了梵衍那国,“在雪山中,涂路艰危倍于凌碛之地,凝云飞雪曾不暂霁,或逢尤甚之处则平途数丈。故宋王称西方之难增冰峨峨飞雪千里即此也”。又“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氷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覩其际。其凌峯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旅途极尽艰难。元朝初年人周密说:“回回国所经道中,有沙碛数千里,不生草木,亦无水泉,尘沙眯目,凡一月方能过此。每以盐和面作大脔,置橐驼口中,仍系其口,勿令噬嗑,使盐面之气沾濡,庶不致饿死。人则以面作饼,各贮水一槛于腰间,或牛羊浑脱皮盛水置车中。每日略食饵饼,濡之以水。或迷路水竭,太渴,则饮马溺,或压马粪汁而饮之。其国人亦以为如登天之难。”马可·波罗行经中国新疆的罗布荒原时,从荒原的最窄处穿过,也需要一个月时间;倘若要穿过其最宽部分,则几乎需要一年的时间。人们要过此荒原,必须要准备能够支持一个月的食物。在穿越荒原的三十天的路程中,不是经过沙地,就是经过不毛的山峰。特别是帕米尔高原,沿高原走十二日,看不见一个居民。此处群山巍峨,看不见任何鸟雀在山顶上盘旋。因为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食物也很难煮熟。

直到17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经中亚来中国,旅程依然非常艰险。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由于天气寒冷、空气稀薄,人、马几乎不能呼吸,因此而致死者比比皆是,人们只有靠吃蒜、葱或杏干来抵御”。他们经过了一段最恶劣的道路,在滕吉巴达克(tengi-badascian)山附近损失了大量财物和马匹,在翻越撒克力斯玛(sacrithma)高山的时候又冻死了许多同伴。在与盗贼、火灾、山岭、风雪相争斗后,1603年11月末这支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喀什噶尔的鸭儿看城。此时距鄂本笃等离开果阿东行已有一年。鄂本笃所带的马有六匹都死于冻饿困乏。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特别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据马可·波罗在罗布荒原所见,商人们用骆驼的多,因为骆驼能载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然而,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例如连接欧亚海上贸易的苏伊士地峡,长不过160余公里,沿途是沙漠,货物运输只能靠骆驼。适应这里天气和地理情况的阿拉伯骆驼,在最佳状况下能驮运400磅(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他们将食物和商品装在驴子和骆驼背上,如果这些牲畜在走完这个荒原之前就已精疲力竭,不能再使用的话,他们就把它们杀而食之。

其次,前近代时期的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政权)的领土往往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出现许多管辖权不清的地方。不少地区在若干时期中甚至没有国家(或政权)管治,成为政治管辖的真空地区。这种情况使得国际贸易成为高风险的事业。特别是前近代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这样一来,使得从事国际贸易的商队更加成为沿途盗匪垂涎的目标。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另外一次与商人通行,有一日,“同侣商胡数十,贪先贸易夜中私发。前去十余里,遇贼劫杀无一脱者。比法师等到,见其遗骸无复财产”。蒙古帝国时期治安情况有所好转,丝路得以重现繁荣。但是从马可·波罗的记述来看,盗匪依然不少。像著名的商业中心忽里模子城附近就因有成群的强盗不断袭击抢劫商旅,所以极其危险。蒙古帝国瓦解后,中亚地区大多数时期处于混乱状态。鄂本笃于1603年3月从印度启程前往中国,在拉合尔随同商队出发去喀布尔,同行的有500人,已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但途中遇到盗匪,多人受重伤,鄂本笃和其他几人逃到了树林里才得以脱险。因此之故,商人只能结成大团伙,携带武器,雇用卫队,以对付小股盗匪。荷兰人白斯拜克于1560年奉日耳曼皇帝查理五世之命,出任驻奥斯曼帝国使节。他在伊斯坦布尔见到一位旅游中国的土耳其麦沃拉纳教派的伊斯兰传教士。此教士讲了他去中国经历。他加入了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商队。这个商队规模颇大,原因是路上艰难险阻,非结大队不可。他们一直行抵中国嘉峪关后,方才安全。

第三,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贸易路线。国际贸易涉及国际贸易的各国(或者领土政权),在经济政策、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以及货币、度量衡、海关制度等方面都不相同。由于这些差异,进行国际贸易有诸多困难。例如因为贸易主体为不同国籍,资信调查比较困难;因涉及进出口,易受双边关系、国家政策的影响;交易金额往往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贸易风险较大;除交易双方外,还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参与方众多,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即使在今天,国际贸易也比国内贸易更困难,同时商业风险也更大。至于在前近代时期,情况就更为严峻了。由于没有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一类共同的游戏规则,因此一旦商业纠纷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有靠纠纷发生地的统治者的意志来解决。丝绸之路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大小邦国及游牧部落政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许多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流氓国家”(roguestates)。它们往往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雁过拔毛,过往商队不得不忍受它们的勒索。即使是那些“非流氓国家”,商队也往往要向它们上贡,寻求它们在其境内经过时予以保护。更严重的是,这条路上的政治状况很不稳定,正如罗伯特(jean-noelrobert)所说的那样,在罗马帝国时代,丝绸之路沿途所经之地区政治相对稳定,因此无论怎样困难,东西方之间的道路还是通贯了近两个世纪。但是公元3世纪以后,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安全得不到保证,贸易也随之越来越少。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一

到了明代,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差不多就在明朝建立的同时,中亚兴起了一个极具侵略性的游牧政权——帖木儿帝国。这个帝国的创始人是帖木儿(1335-14),历史上也称为“跛子帖木儿”。他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嫡派后裔,并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自居。帖木儿的势力兴起于中亚的河中地区,迅速成为中亚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此人以残暴著称,对一切敢于抗拒的敌人进行大屠杀,并用被杀者的头颅建立人头金字塔,以警示他人,不得反抗。他一生都在征战:三征花刺子模,六次或者七次征伊犁,两征东波斯,三征西波斯,打败了奥斯曼帝国、东欧的金帐汗国、中亚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印度德里苏丹国等伊斯兰强国,并对俄罗斯发动了两次战争。中亚、中东、印度的重要城市报达(今巴格达)、布鲁萨、萨莱、焉耆和德里等著名城市都遭到过他的洗劫。通过三十多年的征战,他建立了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帖木儿帝国,定都于撒马尔罕。他到了晚年打算要征服中国。此时明太祖建立了明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派使者傅安、刘伟等出使西域,来到撒马尔罕后,被帖木儿王朝逮捕,经过长时期的谈判后才获释。尔后,帖木儿于洪武二十、二十五、二十七年(1387、1392、1394年)三次派使者携带礼物到明朝,呈上了措辞谦卑的称臣书信,以刺探明朝的虚实和麻痹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派傅安携带一封向帖木儿表达感谢的信到撒马尔罕。但在此时帖木儿已经宣布他要征服中国以迫使中国人皈依伊斯兰教,并且开始在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讹答刺城聚集大军。傅安尚未返回,明成祖已即位。成祖得到帖木儿准备入侵的消息,立即命令甘肃总兵宋晟进行戒备。永乐二年(14),帖木儿兴兵二十万远征中国,途中突然于次年(1405年1月19日)在讹答刺城病逝,终年71岁。在他壮丽的蓝色圆顶的陵墓内的绿玉色棺材上,写着他的豪言:“只要我仍然活在人间,全人类都会发抖!”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对此事进行评论说:“仅只比明王朝晚一年,在中亚兴起的帖木儿汗国,正决心恢复蒙古帝国东方的故有版图。1404年,靖难之后结束第二年,帖木儿大汗从他的首都撒马尔罕;出发东征,进攻中国。不料在中途逝世,军事行动中止。如果帖木儿不适时的死,根据已知的资料推断,以明王朝以那残破的力量,势将无力抵抗。一个新的异族统治可能再现。”柏杨仅只提到“新的异族统治”,然而与以前对各种宗教都持宽容态度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汗不同,明朝现在面对的是一位狂热的圣战领袖,力图用武力迫使中国人改宗伊斯兰教。如果帖木儿的计划成功,中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帖木儿帝国之后,中亚一些统治者依然企图染指中国西北地区。15,满速儿汗从哈密向甘肃的敦煌、肃州和甘州方向攻击中国本土。与此同时,他的弟弟、喀什噶尔的统治者赛德汗把圣战引入了吐蕃人的拉达克地区。《明史》和《拉失德史》都记载了满速儿汗对中国的战争,《拉失德史》并指出这是一次反异教的圣战。在圣战的威胁下,嘉峪关以西地区各族人民大多皈依了伊斯兰教。

这些中国所面对的严重威胁都是来自丝绸之路。因此把丝绸之路想象为歌舞剧《丝路花雨》所描绘的那种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和平友好景象,当然不符合历史。

有鉴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到了明代中后期,明朝政府重新考虑以往对丝绸之路沿途地区的政策,采取更为现实的对策。为了保障西北地区的安全和丝绸之路沿途地区的秩序,明初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的七个羁縻卫所,又称“关西七卫”、“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作为处理这些地区事务的机构。经过多年的考量,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政府将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这一行动不仅表现了明朝将边防线收缩到其力所能及的范围,而且也表现了明朝不愿意再介入中亚地区的纷争。

晚明著名文人袁宏道在谈到对待邻国之间的纠纷时说:“譬如邻人自相讦讼,我乃鬻田宅、卖儿女为之佐斗,不亦惑乎?”撤回关西七卫也表现了这种态度。撤回关西七卫是明智的,因为这可以使得明朝政府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这一行动标志着在过去两千年中时通时闭的丝绸之路,终于到了其终结之时。到了清代,丝绸之路贸易在中国的外贸中所占地位已经无足轻重。因此可以说到了明代后期,丝绸之路就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二

到了大学后,老师说每年要测3000米长跑,跑不及格就不许毕业,还取消考研的资格。这一下她慌了,由于平时不注重体育锻炼,这个3000米长跑肯定是过不了的。她就打电话向母亲请教,母亲告诉她,学习和体育锻炼可以两不误,磨刀不误砍柴工,只要多锻炼,多付出些努力,你也会跑到前面的,你在前面领跑,让别人跟着你跑,这种感觉和考试得了第一同样是值得骄傲的。

从此她开始自己练习跑步了。为了找到领跑的感觉,每天上午10点下午4点的课外活动时,她都会准时在操场上跑步。到了三伏天,大操场上空无一人,她顶着烈日,不停地跑,出的汗湿透了全身,仍然在坚持。在年终进行的体育课3000米长跑测试时,在班里位居第一。她终于找到了领跑的感觉,那就是,自强不息。从此她一直把“寻找领跑的感觉”这种理念延伸到了工作中,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大学毕业后,凭着过人的才智,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清华大学当了一名教师。这是一个让同龄人十分羡慕的职业,过了两年,她觉得自己不适合做教师,就在众人的惋惜声中辞了职,应聘到微软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文员,后升任服务部经理和事业发展部经理,她是微软公司最年轻的中国经理人,她领导的部门在微软公司历次的业绩评定中都名列前茅。在微软工作了6年,她学到了丰富的贸易理论和实际经验。后来她又到思科公司任市场营销部经理,她所领导的团队是亚太地区的最佳团队。,她出任卓越网首席执行官,在网络公司普遍举步维艰的,她把卓越网带向赢利,迅速把卓越网打理成了中国网上第一音像店。在卓越工作了两年,她还是感觉生活有些平淡,她觉得自己是一个为梦想而活着的人,她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享受永远领跑的感觉。她看到中国偏僻地区的一些小商品、工艺品出口到美国,要经过很多渠道、很多周转才能在美国的商店里出售。要是美国的商店能直接来中国山沟里采购该多好呀!只是没有一家公司来为他们的贸易提供服务。想到这里,她决定辞去卓越网的职务。

辞去卓越网的职务后,她招聘了10名员工,建立了一家普通的电子商务网站,为全国以及世界的商人提供信息服务。由于她的网站信誉好,服务态度又好,不收会员费,只在贸易成功时收一定比例的费用,不成交不收费,在这种独特的经营理念的影响下,她的网站在默默无闻两年之后,开始赢利了,并越做越强。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三

《丝绸之路》讲了在公元前一一五年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安息国的将军迎接中国使节的情景。当时,他们一见面就互赠礼物(其实只能算交换),中国人赠出丝绸,将军赠出驼鸟蛋,一条路把两个国家连接起来,连接成了一条丝绸之路。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这条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普通的路,它还是一条友谊之路,经济科技之路和文化之路。友谊之路更能体现出安息国和中国之间,以一条路联系到了一起;经济科技之路说明了当时互赠礼物时所获得的;文化之路说的就是由于收获了国外的文化,使我国的文化不断提高。这就是一条让国与国之间友谊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四

他们在中国最美的山峰——南迦巴瓦峰下相遇,之后便放弃了原有的生活,双双辞掉工作,花10个月4万元,穿越亚洲18国。他们如神仙眷侣般一起出去看这个寂寞的世界,他们说:“最美的人生,不是长辈控制的样子,不是社会规定的样子,是勇敢地为自己站出来,温柔地推翻这个世界,把世界变成我们的。叫谢平航,她叫蔡婷,网络上他叫谢谢,她叫菜菜,在未相遇前,他是广州一国企的it工程师,她是上海一外资银行的白领。本来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在冥冥中,于神山下相遇。

那是2009年仲秋的一天,谢谢和一群朋友到西藏旅游,他们来到了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峰——南迦巴瓦峰下的直白村,当天因为云雾没有看到山峰,同行的朋友先走了,而谢谢却为了一睹南迦巴瓦的芳容而留了下来。就在他留下的当天,她出现了。第一次见面,她那闪闪发亮的双眸和及腰的长发一下就击中了他。接下来的几天,他找机会接近她,并且要了联系方式。然而,在山脚下等了四天都没有看到山峰的真容,他们决定打道回府。那之后,两人开始了联系。他们聊的最多的话题就是旅游,那时候菜菜已经去过国内的绝大部分省份,还去过东南亚各国和澳大利亚,旅游经验比较丰富;而谢谢还是一只菜鸟,没旅行过几次,更没出过国门。虽然人未动,却心已远,谢谢一直都期待着一场接一场的旅行。

谢谢知道菜菜最喜欢的五月天组合即将在上海开演唱会,于是托上海的朋友买了两张票。激情似火的演唱会上,两人挥舞着荧光棒又蹦又唱,当唱到《私奔到月球》时,谢谢一下子抓住了菜菜的手,再也没有松开,那一刻两人的感情也正式确定下来。2009年年底的一天,谢谢说:“我想辞掉现在的工作,沿着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一路过去。”“我也想,我还打算明年辞职呢。”菜菜干脆地回答。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五

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方笼统地称为“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的命令使西域,想联合西域的国家共同抗击匈奴。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过了富饶的西域各国。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个人。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哉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等情况。听了他的陈述,人们才知道,西域并不是王母娘娘和众神居住的琼瑶仙境,也不是传闻中的流沙千里、草木不生的恐怖世界,那里有许多希望和汉朝友好通商的国家。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联合乌孙等国共同抗击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

第二个。

历史上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第三个。

蒙古帝国与丝绸之路:在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骑兵征服北亚之后的13世纪,丝绸之路才再度得以畅通,在蒙古铁骑势如破竹的进攻下,这次西征到达德国和波兰,从而形成了包括中国西域、伊朗、俄罗斯在内的空前的大帝国。成吉思汗的子孙忽必烈在中国建立元朝,任用波斯人和维吾尔人作官,此时威尼斯商人马克波罗绮西域南道到达元朝都城—大都,他回国后写下了著名的《东方见闻录》,其中也介绍了“黄金之岛”日本。在马克波罗的书中记录有“牌子”一词,这是元朝皇帝颁发的一种通行证,它可以在蒙古帝国领域内自由旅行。因为蒙古势力抵达西亚,所以在中国与欧洲之间,持有这种牌子的商人可以直接来往进行贸易活动。此时天主教也传播而来,据说当时作为罗马教皇委派的使者也访问了大都,一百多人还接受了洗礼。但是,蒙古的西征也带来了破坏性的一面,压榨中亚城邦国家,从而导致城市荒废。故事四:铁木尔帝国与丝绸之路: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着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带,中亚一带则被控制在自称为成吉思汗后裔的铁木尔帝国手中,铁木尔一生征战,建立了一个东起中国北部边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国家,北至俄国南部的大帝国。铁木尔王朝热心于建设华丽的建筑,表现了对学识和艺术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马尔汗就是集东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铁木尔帝国在远征中国途中,随着铁木尔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丝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丝路贸易也趋于败落。

第四个。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后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经。但此时的丝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国旅行。公元627年(一说629年)唐三藏还是悄悄地从长安出发,越过边关,绮河西走廊途径伊吾(哈密),高昌(吐鲁番)向西边进发,当时唐三藏认为伊吾、高昌为异教之地,但却意外地得到了热情的接待,特别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国竟有僧人三千人。此后,唐三藏又向西绮塔缤斯、塔什干、撒马尔汗等地抵达印度。唐三藏还留下了西行记录《大唐西域记》一书共12卷。(后人根据他的行记写了一部脍炙人口的神话小说《西游记》)。

第五个。

造纸术的传播:在唐代有一件不能忘却的事情就是造纸术的传播。公元751年唐与波斯在塔缤斯河展开了一场会战。唐军大败,只好后退。在被送往撒马尔汗和巴布缤的战俘中有一名造纸工匠。这名造纸工传播了了造纸术。唐朝对西方文化十分宽容,在长安建有罗亚斯德教寺院、伊斯兰教寺院,宫廷中也使用被叫做色国人的西方人才。据说倍受唐玄宗、杨贵妃宠爱的安禄山就是伊朗血统的混血儿。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六

有一次,古罗马的恺撒大帝去剧场看戏。他身上那件绚丽夺目的长袍使所有的观众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新装赞不绝口,连看戏都没有心思了。一打听,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长袍是用中国丝绸制作的。从那以后,华丽的中国丝绸在欧洲各国出了名;用中国丝绸制作的衣服,成了最时髦、最讲究的服装;华丽的丝绸被誉为最珍贵的衣料,甚至和黄金等价。人们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就是“丝绸之国”的意思。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那么,中国丝绸究竟是怎么运到欧洲去的呢?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七

班超被召还的时候,朝廷以戊己校尉任尚接任西域都护,交代工作的时候,任尚对班超说:“君侯您在外国三十多年,而我惭愧地在您之后,责任重大,智虑浅短,您应该可以教我一些事情吧。”班超说:“我年纪大了,变得愚笨了,您出任要职,我班超怎能比得上呢?逼不得已,愿意说几句甚大高明的话。塞外官吏士卒,本来就不是孝子顺孙,都是因为有罪才被迁徙去充边的屯兵。而蛮夷又怀着禽兽心肠,很难收养而容易坏事。现在您秉性严厉而又有些急躁。水清了就没有大鱼,严于监察就不得下面的欢心。您应该宽容冷静,简易行事,小过失从宽处理,紧紧抓住重要的环节就行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他的亲信说:“我还以为班君有什么奇策,现在他所说的不过平常言论罢了。”任尚到任数年后,西域反叛作乱,任尚也因有罪被召还,就像班超所告诫的那样。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八

横亘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更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然而人们在热情谈论这条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时,却很少问问它是否真的可以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或者称为“和平友谊之路”。

在近代以前的历史上,这条丝路曾经是世界上路程最远、为时最长、同时意义也最重要的国际商道。早在两千年前,罗马地理博物学家老普林尼(gaiuspliniussecundus)说道:“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的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他还说:“保守估计,印度、塞雷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一亿银币(sesterces)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作购买奢侈品的花费。”虽然他说的贸易数字无从证实,但这段话也表明:早在公元之初,丝绸之路已把欧亚大陆两端的汉帝国和罗马帝国以及中间的印度联系了起来。

首先,交通运输方面,这条丝路是一条极尽艰难险阻的路程。它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少变化。在汉代,它西起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城,经西亚、中亚,最终到达中国的首都长安。到了唐代以后,丝绸之路覆盖范围扩大,西起地中海东岸与黑海沿岸港口城市(例如亚历山大港、大马士革、阿勒颇、君士坦丁堡等),经过里海南部进入亚洲,穿过巴格达,分为几条支路穿过内陆地区,再汇集于咸海附近,然后在中亚的布哈拉开始分路前往印度的德里与阿格拉。经过布哈拉,到达帕米尔北部的撒马尔罕后,丝绸之路再次出现分支:往北通向阿拉木图,往东穿越中亚,并沿昆仑山脉或天山山脉行进抵达西安。

无论是哪一条丝绸之路,一路上尽是高山、大漠、草原、荒野,大多数地方人烟稀少,许多地方甚至人迹罕至。唐代高僧玄奘沿着丝绸之路西行,行至莫贺延碛,“长八百余里,古曰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唯望骨聚马粪等渐进”,“四顾茫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虽遇如是,心无所惧,但苦水尽渴不能前。是时四夜五日无一渧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复能进”。到了梵衍那国,“在雪山中,涂路艰危倍于凌碛之地,凝云飞雪曾不暂霁,或逢尤甚之处则平途数丈。故宋王称西方之难增冰峨峨飞雪千里即此也”。又“渡一碛至凌山,即葱岭北隅也。其山险峭峻极于天,自开辟已来氷雪所聚,积而为凌,春夏不解,凝冱污漫与云连属,仰之皑然莫覩其际。其凌峯摧落横路侧者,或高百尺,或广数丈。由是蹊径崎岖登涉艰阻。加以风雪杂飞,虽复屦重裘不免寒战。将欲眠食复无燥处可停,唯知悬釜而炊席冰而寝。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有三四。牛马逾甚”,旅途极尽艰难。元朝初年人周密说:“回回国所经道中,有沙碛数千里,不生草木,亦无水泉,尘沙眯目,凡一月方能过此。每以盐和面作大脔,置橐驼口中,仍系其口,勿令噬嗑,使盐面之气沾濡,庶不致饿死。人则以面作饼,各贮水一槛于腰间,或牛羊浑脱皮盛水置车中。每日略食饵饼,濡之以水。或迷路水竭,太渴,则饮马溺,或压马粪汁而饮之。其国人亦以为如登天之难。”马可·波罗行经中国新疆的罗布荒原时,从荒原的最窄处穿过,也需要一个月时间;倘若要穿过其最宽部分,则几乎需要一年的时间。人们要过此荒原,必须要准备能够支持一个月的食物。在穿越荒原的三十天的路程中,不是经过沙地,就是经过不毛的山峰。特别是帕米尔高原,沿高原走十二日,看不见一个居民。此处群山巍峨,看不见任何鸟雀在山顶上盘旋。因为高原上海拔高,空气稀薄,食物也很难煮熟。

直到17世纪初,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沿着丝绸之路从印度经中亚来中国,旅程依然非常艰险。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由于天气寒冷、空气稀薄,人、马几乎不能呼吸,因此而致死者比比皆是,人们只有靠吃蒜、葱或杏干来抵御”。他们经过了一段最恶劣的道路,在滕吉巴达克(tengi-badascian)山附近损失了大量财物和马匹,在翻越撒克力斯玛(sacrithma)高山的时候又冻死了许多同伴。在与盗贼、火灾、山岭、风雪相争斗后,1611月末这支商队终于到达目的地——喀什噶尔的鸭儿看城。此时距鄂本笃等离开果阿东行已有一年。鄂本笃所带的马有六匹都死于冻饿困乏。

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和马、驴,特别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据马可·波罗在罗布荒原所见,商人们用骆驼的多,因为骆驼能载重物,而食量又小,比较合算。然而,即使是骆驼,其运载能力也十分有限。例如连接欧亚海上贸易的苏伊士地峡,长不过160余公里,沿途是沙漠,货物运输只能靠骆驼。适应这里天气和地理情况的阿拉伯骆驼,在最佳状况下能驮运400磅(180公斤)重的货物,每天走40英里(64公里)的路程。丝绸之路沿途的地形更为复杂,行程更为遥远和艰苦,因此骆驼的运输能力更受限制。他们将食物和商品装在驴子和骆驼背上,如果这些牲畜在走完这个荒原之前就已精疲力竭,不能再使用的话,他们就把它们杀而食之。

其次,前近代时期的世界上,各个国家(或政权)的领土往往没有明确的边界,因此出现许多管辖权不清的地方。不少地区在若干时期中甚至没有国家(或政权)管治,成为政治管辖的真空地区。这种情况使得国际贸易成为高风险的事业。特别是前近代时期国际贸易中的商品主要是价格昂贵的奢侈品。这样一来,使得从事国际贸易的商队更加成为沿途盗匪垂涎的目标。因此丝绸之路上盗匪横行,洗劫商旅,杀人劫财,乃是常情。玄奘西行中就多次遇到盗匪,有一次遇到多达二千余骑的“突厥寇贼”。另外一次与商人通行,有一日,“同侣商胡数十,贪先贸易夜中私发。前去十余里,遇贼劫杀无一脱者。比法师等到,见其遗骸无复财产”。蒙古帝国时期治安情况有所好转,丝路得以重现繁荣。但是从马可·波罗的记述来看,盗匪依然不少。像著名的商业中心忽里模子城附近就因有成群的强盗不断袭击抢劫商旅,所以极其危险。蒙古帝国瓦解后,中亚地区大多数时期处于混乱状态。鄂本笃于1603年3月从印度启程前往中国,在拉合尔随同商队出发去喀布尔,同行的有500人,已有相当的自卫能力,但途中遇到盗匪,多人受重伤,鄂本笃和其他几人逃到了树林里才得以脱险。因此之故,商人只能结成大团伙,携带武器,雇用卫队,以对付小股盗匪。荷兰人白斯拜克于1560年奉日耳曼皇帝查理五世之命,出任驻奥斯曼帝国使节。他在伊斯坦布尔见到一位旅游中国的土耳其麦沃拉纳教派的伊斯兰传教士。此教士讲了他去中国经历。他加入了进行丝绸之路贸易的商队。这个商队规模颇大,原因是路上艰难险阻,非结大队不可。他们一直行抵中国嘉峪关后,方才安全。

第三,丝绸之路是一条国际贸易路线。国际贸易涉及国际贸易的各国(或者领土政权),在经济政策、语言、法律、风俗习惯以及货币、度量衡、海关制度等方面都不相同。由于这些差异,进行国际贸易有诸多困难。例如因为贸易主体为不同国籍,资信调查比较困难;因涉及进出口,易受双边关系、国家政策的影响;交易金额往往较大,运输距离较远,履行时间较长,因此贸易风险较大;除交易双方外,还涉及到运输、保险、银行、商检、海关等部门;参与方众多,各方之间的法律关系较为复杂。即使在今天,国际贸易也比国内贸易更困难,同时商业风险也更大。至于在前近代时期,情况就更为严峻了。由于没有国际法和国际公约一类共同的游戏规则,因此一旦商业纠纷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就只有靠纠纷发生地的统治者的意志来解决。丝绸之路上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大小邦国及游牧部落政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中许多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流氓国家”(roguestates)。它们往往对过往商旅横征暴敛,雁过拔毛,过往商队不得不忍受它们的勒索。即使是那些“非流氓国家”,商队也往往要向它们上贡,寻求它们在其境内经过时予以保护。更严重的是,这条路上的政治状况很不稳定,正如罗伯特(jean-noelrobert)所说的那样,在罗马帝国时代,丝绸之路沿途所经之地区政治相对稳定,因此无论怎样困难,东西方之间的道路还是通贯了近两个世纪。但是公元3世纪以后,世界陷入一片混乱,安全得不到保证,贸易也随之越来越少。

以上各种情况,都大大增加了丝绸之路贸易的成本。由于贸易成本高昂,因此丝绸之路贸易只能进行丝绸、宝石、香料、黄金等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商品贩运。难怪这条商路被称为丝路,而活跃在这条丝路上的“胡商”、“番客”(特别是波斯商人)在唐代文献中多半被描绘为慧眼识宝的人。美国学者拉铁摩尔说:“长期贸易主要是奢侈品的交换,丝(后来又有茶和瓷器)是中国的输出品。金、玉、良马,喀什以西的五金、葡萄干一类的珍味,奴隶、歌女、乐工等都输入中国。”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商品的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并不大,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中亚和西亚向中国输出的最主要货品实际上是马匹。伊朗学者阿里·玛扎海里说:“中国人在与西亚的贸易中仅仅偏爱唯一的一种西方产品,即作为阿拉伯马之先祖的波斯马。”这种马就是中国古书上说的汗血马,学名阿哈尔捷金马(拉丁名akhal-tekehorses)。汗血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另外,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而这种马身上的一种寄生虫,会导致马的皮肤上出现红斑,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这种马也被称为汗血马。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汗血马日行千里,汉武帝时外国进献乌孙马,武帝见此马神俊挺拔,便赐名“天马”;后来又有人进贡了西域大宛的汗血马,于是他又将乌孙马更名为“西极马”,而称汗血马为“天马”。由于种种原因,波斯马不能很好适应中原的水土,因此未能在中国繁衍起来,因此以后不断有西域良马输入中国的记载。直到明末崇祯十六年(1643年)仍有“西域献千里马”的记载,这是目前发现的明朝与西域朝贡贸易的最后一次记载。不过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以进贡方式输入的中亚、西亚良马的数量已经非常有限。

与此同时,中国人发现从北面的蒙古高原和中国东北地区输入的蒙古马,虽然不如波斯马高大俊美,但价格便宜得多,而且更加吃苦耐劳,因此宁愿购买这种价廉物美的蒙古马。明代中亚、西亚接近中国的地区大部分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蒙古马成为这些地区对明朝的朝贡贸易的主要内容。为蒙古统治者进行这种贸易中亚商人就通过朝贡贸易把马大量送到中国。15世纪,中亚商人马茂德侍奉瓦剌汗也先,并作为瓦剌官员在中国开展贸易活动。他几乎每隔一年来中国一次,大约在9月或10月到达北京,度过冬季,次年春天返回蒙古高原。正统十二年(1447年)他出现在大同的时候,据说率领超过两千人的大商队,带来貂皮一万二千多张、马四千匹,用来交换中国产品。西域各国(或政权)的朝贡使团人数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三四百人;进贡的方物主要是马,数量少则几十、几百匹,多则三千,甚至六千匹。

然而,中国输入马主要是为了军事用途,其输入处于国家严格的控制之下,对于民间经济并无多大意义。不仅如此,明代中后期,西北方边防线退到了嘉峪关长城一线。借助于火器,长城防线有效地防御了北方游牧人的攻击,因此明朝不像汉、唐两朝为了西北边境的安全需要建立一支强大的骑兵来对抗北方和西北的游牧人,从而也不必从外地大量输入马匹。换言之,马匹输入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各国(或政权)之间的朝贡贸易是一种官方贸易,是明朝笼络其他国家(或政权)的一种政治手段。这种贸易完全取决于有关国家(或者政权)之间的政治关系,因而不是真正的商业活动。由于朝贡贸易不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也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贸易性质。明朝在朝贡贸易中实行“厚往薄来”的政策,使得这种贸易成为明朝政府的沉重财政负担。由于中国在这种朝贡贸易中实际上是赔本的,所以费正清(johnfairbank)说:“不能说中国朝廷从朝贡中获得了利润。回赠的皇家礼物通常比那些贡品有价值得多。在中国看来,对于这一贸易的首肯更多的是一种帝国边界的象征和一种使蛮夷们处于某种适当的顺从状态的手段。”正因为这样,我们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今天有许多对历史有兴趣的国人抱怨,在这种朝贡贸易只是为了满足中国皇帝的虚荣心,“花钱赚吆喝”。

明朝中后期,一则由于财力紧张,二则越来越意识到丝绸之路贸易在经济上得不偿失,明朝政府对维护丝路贡赐的愿望和能力都在日减之中。明朝政府派遣出使西域的人数减少乃至没有,双方往来成为西域人单方面来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朝贡贸易违背了商业以牟利为目的这一根本原则,因此缺乏发展的内在动力。到了隆庆初年,朝贡贸易制度也基本瓦解了。

事实上,丝绸之路上的民间商贸早就衰落了。由于路途艰难,沿着丝绸之路来做生意的各国商人经历千辛万苦来到中国这个富庶之乡后,都乐不思蜀,不想再回去了。周密说:由于回回商人从中亚到中国“如登天之难”,因此“今回回皆以中原为家,江南尤多,宜乎不复回首故国也”。这些外来客商不想从原路返回故土,中国本土商人更不愿沿着这条艰辛之路去那个危险之地做生意。在这种情况下,贸易怎么进行呢?在此情况下,中国与中亚、西亚之间的贸易也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向衰亡。

造成丝绸之路贸易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地的贸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等。换言之,中亚、西亚地区需要中国产品,而中国则基本上不需要这些地区的产品。阿里·玛扎海里正确地指出:“中国当时与世界的其余地方比较起来极为富裕和技术发达。中国生产和拥有一切,它丝毫不需要与胡人从事交易。18世纪末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在想到用鸦片采交纳茶叶和瓷器价款之前就发现了这一事实。”明朝人对这一点知道得很清楚。嘉靖初年,都御史陈九畴、御史卢问之向嘉靖皇帝提出:“番人之所利于中国者甚多”,而中国却不仅未从中获利,反而受害,因此要求明朝政府“闭关绝贡,永不与通”。这个建议也获得兵部的支持。虽然明朝政府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但是丝路的商贸地位已大不如前。随着海上贸易的蓬勃发展,丝路贸易情况更是每况愈下。

因此,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看待丝绸之路的历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在经济上则否。到了近代,随着大规模商贸活动的发展,这条丝路上的贸易更是已经成为过时之物。正如任何历史上存在过的客观事物一样,丝绸之路也是有兴必有衰,最后乃至终结。那种把丝绸之路称为“洲际商贸大通道”、“永远的通道”的说法,肯定是不符历史实际的。

如前所述,丝绸之路沿途充满各式各样的国家和政权,政治状况极不稳定,反复多变。一些强势的地区势力(特别是游牧政权)往往通过这条通道向外扩张,而中国往往是这种扩张的终极目标。这一点过去往往为人忽视,但的确是历史事实。

阿拉伯人于公元7世纪中叶从沙漠中兴起后,迅速征服了欧亚非广大地区,建立了广袤的阿拉伯帝国,中国史籍中称为大食国。早在8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哈贾吉·本·优素福应许他的两个大将——穆罕默德和古太白·伊本·穆斯林,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前者征服了印度的边疆地区,后者征服了塔立甘、舒曼、塔哈斯坦、布哈拉等大片中亚地区,但谁都没能达到中国。唐朝开元三年和五年(715、7),西突厥部落突骑施联合大食向唐朝的安西四镇(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区)发动过两次战争,均被唐军击退。为了消除大食的威胁,天宝十年(751)四月,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唐、番联军三万人从安西出发,翻过葱岭,越过沙漠,经过了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之后,在七月份到达了中亚名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城下。阿拉伯人在接到高仙芝进军的消息之后,驻巴士拉的东方总督艾布·穆斯林立即派遣部将塞义德·本·侯梅德带部下数千人的部队抢先驻守怛逻斯城中,加强防守,为大军集结赢得时间。艾布·穆斯林带着自己的一万人赶往撒马尔罕构筑工事准备大战,齐雅德和另一将领艾布达·乌德·哈里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召集河中的驻屯军一万迅速赶往怛罗斯城,高仙芝攻城五天不克,阿拉伯援军赶到,从背后袭击唐军。配合唐军作战的葛逻禄部兵突然逃跑,导致唐军战败,高仙芝率领残兵数千逃回安西。此后,安史之乱爆发,唐朝将安西驻军东撤,参加平乱,于是西部防线空虚,中国本土暴露在大食兵锋之前。幸亏此时吐蕃勃兴,占领了西域,与大食鏖战,阻挡了大食东侵。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这个新形势,从长远处看,吐蕃阻止武力传教的大食东侵,使汉族文化免于大破坏,又为后来回纥西迁,定居在天山南北作了准备,对中国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到了明代,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差不多就在明朝建立的同时,中亚兴起了一个极具侵略性的游牧政权——帖木儿帝国。这个帝国的创始人是帖木儿(1335-14),历史上也称为“跛子帖木儿”。他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嫡派后裔,并以成吉思汗的继承人自居。帖木儿的势力兴起于中亚的河中地区,迅速成为中亚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此人以残暴著称,对一切敢于抗拒的敌人进行大屠杀,并用被杀者的头颅建立人头金字塔,以警示他人,不得反抗。他一生都在征战:三征花刺子模,六次或者七次征伊犁,两征东波斯,三征西波斯,打败了奥斯曼帝国、东欧的金帐汗国、中亚的东察合台汗国和印度德里苏丹国等伊斯兰强国,并对俄罗斯发动了两次战争。中亚、中东、印度的重要城市报达(今巴格达)、布鲁萨、萨莱、焉耆和德里等著名城市都遭到过他的洗劫。通过三十多年的征战,他建立了从德里到大马士革、从咸海到波斯湾的帖木儿帝国,定都于撒马尔罕。他到了晚年打算要征服中国。此时明太祖建立了明朝,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派使者傅安、刘伟等出使西域,来到撒马尔罕后,被帖木儿王朝逮捕,经过长时期的谈判后才获释。尔后,帖木儿于洪武二十、二十五、二十七年(1387、1392、1394年)三次派使者携带礼物到明朝,呈上了措辞谦卑的称臣书信,以刺探明朝的虚实和麻痹明朝。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派傅安携带一封向帖木儿表达感谢的信到撒马尔罕。但在此时帖木儿已经宣布他要征服中国以迫使中国人皈依伊斯兰教,并且开始在位于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讹答刺城聚集大军。傅安尚未返回,明成祖已即位。成祖得到帖木儿准备入侵的消息,立即命令甘肃总兵宋晟进行戒备。永乐二年(14),帖木儿兴兵二十万远征中国,途中突然于次年(1405年1月19日)在讹答刺城病逝,终年71岁。在他壮丽的蓝色圆顶的陵墓内的绿玉色棺材上,写着他的豪言:“只要我仍然活在人间,全人类都会发抖!”台湾作家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对此事进行评论说:“仅只比明王朝晚一年,在中亚兴起的帖木儿汗国,正决心恢复蒙古帝国东方的故有版图。1404年,靖难之后结束第二年,帖木儿大汗从他的首都撒马尔罕;出发东征,进攻中国。不料在中途逝世,军事行动中止。如果帖木儿不适时的死,根据已知的资料推断,以明王朝以那残破的力量,势将无力抵抗。一个新的异族统治可能再现。”柏杨仅只提到“新的异族统治”,然而与以前对各种宗教都持宽容态度的成吉思汗、忽必烈汗不同,明朝现在面对的是一位狂热的圣战领袖,力图用武力迫使中国人改宗伊斯兰教。如果帖木儿的计划成功,中国的历史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帖木儿帝国之后,中亚一些统治者依然企图染指中国西北地区。1517年,满速儿汗从哈密向甘肃的敦煌、肃州和甘州方向攻击中国本土。与此同时,他的弟弟、喀什噶尔的统治者赛德汗把圣战引入了吐蕃人的拉达克地区。《明史》和《拉失德史》都记载了满速儿汗对中国的战争,《拉失德史》并指出这是一次反异教的圣战。在圣战的威胁下,嘉峪关以西地区各族人民大多皈依了伊斯兰教。

这些中国所面对的严重威胁都是来自丝绸之路。因此把丝绸之路想象为歌舞剧《丝路花雨》所描绘的那种莺歌燕舞、歌舞升平的和平友好景象,当然不符合历史。

有鉴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到了明代中后期,明朝政府重新考虑以往对丝绸之路沿途地区的政策,采取更为现实的对策。为了保障西北地区的安全和丝绸之路沿途地区的秩序,明初在嘉峪关以西(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设立的七个羁縻卫所,又称“关西七卫”、“西北七卫”和“蒙古七卫”(因七卫首领皆为蒙古贵族),作为处理这些地区事务的机构。经过多年的考量,到了嘉靖三年(1524年),明朝政府将七卫全部撤入嘉峪关以内。这一行动不仅表现了明朝将边防线收缩到其力所能及的范围,而且也表现了明朝不愿意再介入中亚地区的纷争。

晚明著名文人袁宏道在谈到对待邻国之间的纠纷时说:“譬如邻人自相讦讼,我乃鬻田宅、卖儿女为之佐斗,不亦惑乎?”撤回关西七卫也表现了这种态度。撤回关西七卫是明智的,因为这可以使得明朝政府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这一行动标志着在过去两千年中时通时闭的丝绸之路,终于到了其终结之时。到了清代,丝绸之路贸易在中国的外贸中所占地位已经无足轻重。因此可以说到了明代后期,丝绸之路就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丝绸之路的历史小故事(通用19篇)篇十九

西汉张骞始而开辟的东起长安,西达大秦(印度),横贯亚洲的陆上通道。这条“丝绸之路”是汉武帝为了联合中亚地区的大月氏人共同抵抗匈奴而派张骞开拓的。此后,汉朝大规模经营西域。进而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北两边开辟正规的驿道,并向西延伸到帕米尔高原以外,与中亚、西亚、南亚原有的道路衔接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于丝绸西传的“丝绸之路”也形成了:它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陆的大动脉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被人们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的四个亚非文明古国——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印度,以及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和罗马,都是“丝绸之路”所通达的地区。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在一条直线上形成了许多条类似射线的路线。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9.

10.

相关范文推荐

    圣诞晚会主持人技巧(精选21篇)

    今天的活动,我有幸成为主持人,非常感激大家的支持和信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主持词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灵感。a:踏着圣诞宁静的钟声,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祥

    大班新学期开学寄语(汇总16篇)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提升思维能力,拓宽视野。对于写作来说,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和提升的重要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工作者的夏洛读书心得(模板12篇)

    读书心得不仅是对书籍的评价,更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洞察和思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启示。这个暑期,我有幸读了《夏洛的网

    职业规划和心得体会分享(通用24篇)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不足并不断进步。通过这个经历,我明白了专注和执着对于达成目标的重要性,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

    教务助理的学生自我评价评语(通用18篇)

    通过学生评语的书写,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下面列举了一些教师们写的学生评语范文,希望能对大家撰写学

    大学生环保活动策划方案(汇总23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要注意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况和变化,以应对不同的情境和挑战。有时候看一些行业相关的策划方案也能发现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青少年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

    圣诞晚会活动策划指南(实用15篇)

    在活动策划过程中,需要与各方面合作,包括场地、资源、人员等。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活动策划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灵感和思路。班会背景:大学是学习、实践的阶

    大学学生会成员介绍范文(18篇)

    范文是在学习过程中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样本作文。为了方便大家写作,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发。

    培训经理的客服培训技巧(汇总18篇)

    范文范本是对优秀作品进行搜集和选拔,以便我们在写作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参照。下面是一些优秀的范文范本,无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思路上,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公司员工合作承诺书大全(18篇)

    合作是一种相互学习和成长的机会,通过与他人的合作,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巧。以下是一些成功团队合作的范例,为大家提供借鉴和学习的机会。1、本人同意认为公